低调做人,就会越来越顺利

致青春浮躁的人们: 有的人开着普通车,却有三套房子; 有的人穿着地摊货,却戴着超万的手表; 有的人吃着麻辣烫,也许是在庆祝自己的别墅装修好了; 有的人还用着垃圾手机没换,但普拉达的包包买了签名款。 不要拿你的价值观去丈量别人的实力,你觉得厉害的东西,也许人家没兴趣。 请记住,每个人在乎的东西是不一样的,永远不要拿自己的想法去评价别人,也不要用眼睛去低估任何人。 鸟活着时,吃蚂蚁, 鸟死后,蚂蚁吃鸟。 一棵树可以制成一百万根火柴, 烧光一百万棵树只需一根火柴。 时间和环境随时改变。 莫贬低或伤害任何人。 这一次你强,谨记时间比你更强。 所以,向善,行善。 不要瞧不起任何人! 你瞧不起别人的时候, 别人可能更瞧不起你, 只不过别人不暴露出来, 不和你计较! 一个人越炫耀什么,就越缺少什么。 一个人越掩饰什么,就越自卑什么。 活着,低调做人,谦卑行事,事情就会越来越顺。 分享出去让更多人知道~ 图/pixabay.com

Read more

你用心聆听过孩子说话吗?

美国知名主持人林克莱特有一天访问一名小朋友,问他说:“你长大后想要当做什么呀?” 小朋友天真地回答:“嗯……我要当飞机的驾驶员。” 林克莱特接着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会怎么办?” 小朋友想了想:“我会先告诉坐在飞机上的人绑好安全带,然后我挂上我的降落伞跳出去。” 当在场的观众笑得东倒西歪时,林克莱特继续注视着这孩子,想看他是不是自作聪明的家伙。没想到,接着孩子的两行热泪夺眶而出,于是林克莱特问他说:为什么你要这么做?” 小孩的答案透露了这个孩子真挚的想法:“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 这就是“听的艺术”。 一是听话不要听一半。 二是不要把自己的意思,投射到别人所说的话上头。 要学会聆听,用心听,虚心听。 小孩不像大人一样说话有逻辑、会技巧、表达能力好。跟孩子交流时家长应该有耐心,好好聆听孩子想说的话,不打断、也不乱把自己的意思,投射到他们所说的话上头。 把文章分享出去,让更多家长孩子受惠吧! 图/pixabay.com

Read more

怎样才能赚来创业的启动资金?

有人问,我没有创业的启动资金怎么办? 其实启动资金是看你的创业类型的,多少并不能成为拖延你创业的理由。 得到创业启动基金七种途径: 1.向家人、朋友借钱 向家人朋友借钱,应该是很多创业者采取的方法。优势是成功几率高、投资和利息条件更优惠,而且能够更快拿到钱。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有父母可能会插手公司;如果创业失败,可能会一辈子对他们有负罪感。 2. 合伙经营 不少人选择合伙创业的方式来减轻创业初期资金的压力,人多力量大,一个出几万,10万元20万元的启动资金很快凑拢。但是请注意,用了别人的钱创业——虽然只是一部分——就得面对那个人将会给你带来的风险。 所以,用别人的钱创业,看着筹资轻松,风险和问题却从资金层面转移到合伙人层面,我们仍然不能放松警惕。 3. 加入孵化计划/赢取创业基金 很多城市的创业园区、政府机构都有为创业者提供创业基金的政策和孵化器,提供办公的场所和初始基金;一些知名创业扶植服务机构、基金也会定期举办创业大赛、Demo活动。用赢取创业基金的方式筹集创业的“第一桶金”,不失为一个高效、可行的办法。但同时也要求创业者具备足够的实力,从众多申请者中脱颖而出。 4. 向投资人“要钱” 天使投资主要面向的是初创期和种子期的企业,投资资金数量都比较少,一般几万到几十万不等,而且投不投、投多少资金主要依据投资者个人的眼光和喜好,遇到合适的项目就可以立刻拍板。 5. 申请银行贷款 很多人认为找银行,金额大了批不下来,再加上对政策、手续的不熟悉,觉得审查会很麻烦,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成本有些不划算。但实际上,很多银行都设有的小额担保贷款,在必要时可用于满足企业日常生产经营的资金周转,帮助创业公司突破瓶颈。 6. 众筹募资 创业者可以把自己的产品原型或创意提交到众筹平台,发起募集资金,由感兴趣的人来捐献指定数目的资金(捐助者可以在项目完成后,得到一定的回馈,如这个项目制造出来的产品)。有了这种平台的帮助,任何想法的人都可以启动一个新产品的设计生产。 互联网金融的兴起让许多人们曾经以为的不可能事情成为可能,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国外创业者开始在Kickstarter、Indiegogo等众筹网站募集资金,国内也出现了很多出色的众筹平台如天使汇、大家投、点名时间、追梦网等等。 一般来说,创业众筹可以分为三种模式,分别是凭证式,会员制和股权式。创业股权式的众筹在中国已经有了不少案例,也获得了社会的极大关注。对于绝大部分创业者来讲,创业股权式众筹的先锋式尝试可以帮助他们有效的找到资金。 7. 其他渠道

Read more

想拉你一把,你的手在哪?

当你创业的时候,你会发现: 最先相信你的是陌生人, 最先鼓励你的是合伙人, 最先看不起你的是身边的人, 最先不相信你的是亲人, 打击你最狠的是你最亲密的人, 当你有一天功成名就请客吃饭的时候, 你会发现, 除了最先相信你助你成功的陌生人不在, 其他的人都在。 所以当你遭受到反对声、 议论声、嘲笑声、谩骂声, 这一切都属于正常, 不要因为这些声音, 而放弃你的梦想, 正因为有了这些声音, 才让我们变的更加强大! 有几种人,我们不要去打扰他: 1) 没有梦想的人我们不要打扰他。 2) 借口太多的人我们不要打扰他。 3) 没有主见的人我们不要打扰他。 因为他们宁愿受穷受折磨,

Read more

婚姻的磨合,不是一个人的投降,而是两个人的改变!

以前有人问过我:「男人是不是结婚了都会变?变得没以前那么好了?」「是的,基本上都会变。」然后想了想,我再补充一句,「连我们家那位老实人都变了,我早就对男人的这种德性不抱希望了。」 这是玩笑话。 实际上… 男人在婚前所献的殷勤,多半都不是他的「本性」要解释大多数男人在结婚之后,会变得没有谈恋爱的时候那么「好」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定义这个「好」。 男人婚前的好,那些温柔体贴,那些吃苦耐劳,那些死皮赖脸,一切女人所感动的手段,往往都并非常态,而是一种征服的技巧。没办法,大家都说男人在感情上需要主动,女人和社会、文化都在这样暗示,男人不想尽办法表现,就会在感情中惨遭淘汰,所以他们即使暂时违背本性,或者受一点委屈也要坚持。 结婚之后,目的达到,他们想要生活归于「常态」很难继续保持婚前的形象,就像有个笑话,「你会继续给上钩的鱼喂食吗?」有人可能会说,得手就变脸,这不是骗人吗?是的,很有骗人之嫌,但除了少数真骗子,除了骗术毫无真感情之外,大多数男人并不是有意识「行骗」。 说起这种问题是如何形成的,其实男女双方都有责任女人喜欢在感情中享受被动的被追求者的地位,把男人看作是对感情堡垒发动进攻的主体,男人集中全部炮火攻进城来,打胜了,就要刀枪入库,开始准备享受胜利者的美好生活了。这是一个很自然的转变。就像一个国家建国之后,首要任务就从阶级斗争转为经济建设了,阶段不同,目标就不同。而且这里面有一个规律,女人在恋爱中越被动, 享受的待遇越高,婚后感觉到的落差就越大。 有些女人习惯在爱情中当女王,却从不为男人设想…你现在大概就是这种情况,「婚前他总是包容我,对我非常有耐心,但凡我有疑虑或者心情不好他总是能开导我帮助我,为我答疑解惑」丝毫没有表现出一点性格和火气, 这正常吗?妳有没有想过,是否他内心也有过不耐烦?这真的是他的本性,还是他在委屈自己?换句话说,除了这个完美的他,他的不完美你看到了吗?你是因为他对你足够好才和他在一起的,那么你又给了他什么?你能给他什么?很多人都回答不了这些问题。 太多图男人的好才结婚的女人,都生活在一种巨大的蒙蔽中她们往往并不真的了解自己选择的男人,只是学会了被动的享受所谓的「好」,只看到了男人最好的一面,抱着最好的想像结婚了,对承担男人真实的那一面毫无准备。矛盾就是这么产生的。你以为自己能保持这样的待遇,你觉得他是变了,但可能他只是在恢复正常。你想让他改变,他还想让你改变呢,你如果还是按照婚前的心理定位, 步步紧逼,只能让情况持续僵化。结婚前,妳可能像公主,婚后的现实,妳自己必须看清说点个人的经验吧。刚结婚的时候,我也觉得他对我没有结婚之前好了,很不开心。我向他索要婚前的待遇,我不体谅他,总是要求很多,我只记得他说过:「在我眼里你是个仙女」,现在我怎么成了普通人了? 磨合期出现时,就能证明彼此有没有「为对方着想」有段时间我们都很不快乐,我们互相责备,都觉得自己委屈。这大概就是婚姻的磨合期,很痛苦,时常有是不是选错了人的想法闪现。后来,我进行了自我反思,对他要求高是因为我习惯将他看作是一个强者,事实上,他和我一样,同样是心存软弱和恐惧,希望得到宽容和理解的人。过去,我们虽然看起来亲密,但未曾真的走进对方心灵,真正的接近是从互相体谅开始。 他对我好,我也要对他好,我真正的去体会他的感受,担当他的烦恼。他在我们这段关系中不再是一个单纯的付出者,而是真真正正的受益者,才能令他产生死心塌地的和我在一起的力量。 夫妻如果能 互相体谅,就不用再辛苦「伪装」。所以现在我们很好,他不需要再像婚前那样「伪装」,他可以在我面前袒露真实的自我,越轻松,反而越真诚。我不再是仙女,可当仙女又有什么好,我是他实实在在热热腾腾的妻子,唯有付出,才能安享得到。 我知道他没有实践所有的诺言,但这就是人性,我们不应该沉浸在一个虚幻的梦想中,到达不了真实的生活之中。与其总想着拿小刀去削对方的棱角,不如先对自己下手,看如何改变形状,彼此适应。你要出让一部分过去的权利,才能换来今天局面的改善。 婚姻的磨合,不是一个人的投降,而是双方的「改变」。你不能只要福利,不承担义务。他也不能只管进步,不进行妥协。去沟通,去了解,去体会,先倾听他的烦恼和需求,肯定他的付出,然后再谈自己的感受和要求,取一个折衷点,尽量让两个人都舒服。 我见过很多女人对我说,和男人无法沟通,我都快哭死了,他却不说话」、「我说了一大堆,他却无动于衷。」可恨吧,讨厌吧,可是如果仔细的分析他们之间的谈话,你会发现,所谓的沟通,往往只是一边倒的谴责和批评,说来说去,基本都是「你只要改掉所有坏毛病,我们的生活就会幸福美满」——这种逻辑。 永远记住:感情中,「不沟通」比吵架 还伤感情!这样的沟通怎么可能取得效果呢就算是商业谈判还得有进有退,有得有失呢,这种一味说「你要如何如何」,从不说「我要如何如何」的沟通,比谈判还要伤感情。良好的沟通是从自己这边开始的,先问,「我能为你做什么?」然后再说,「你可以为我做什么?」

Read more

【家长成长】请不要再威胁自己的孩子了

“如果再不吃,我就要吃掉咯!” “你如果再不来,我们就走了!” 很多家长都有类似的口头禅, 但类似这样的威胁频繁地出现在孩子生活中,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比威胁更重要的是告诉孩子最重要的原因 “你如果再不吃,我就要吃掉咯!”“你如果再不来,我们就走了!”……我常常听见别人这样跟小孩说,然后那个小孩就会表现出很急,甚至是哭闹的状况,甚至去抢夺家长希望他吃下的食物……我在旁边看着,总是奇怪,为什么会有人喜欢自己的小孩在外面表现得如此不得体和不大方?为什么不让自己的小孩有理性自主的思考权力? 如果这个东西很好吃,我想不用你多说,他自然会一口接一口,如果他肚子饿,他一定会乖乖坐在位子上吃完吃后再到处跑,小孩也是有自己的想法的,他脑中自有优先级,我们实在不应该干涉太多。我的小孩从小食欲就不好,就算零食也吸引不了他,常常吃一两口就不吃了,这时我更愿意讲:你如果不吃了,那妈妈就要吃掉了,因为很浪费,我们不想浪费食物。 “因为很浪费”才是要干涉的重点,我们中的很多人却常常忘记讲。庆幸,我的孩子从来不会因为别人要吃掉眼前的食物,或者别人不等他了而吵闹,他对于这些事情很是从容,这种态度让我很舒服。 现在他更大了,当他不吃的时候,我会要求他说:“妈妈,我吃饱了,谢谢你。”我要让他学习了解到,我为他准备食物不是理所当然的,不是他不吃拍拍屁股就走了,是要感恩的。而且要他把这句话说成习惯,就像读经一样,长久下来就会烙印在心中,这种感恩的念头才会铭记在心。 威胁的背后,我们无意中教会了孩子什么 那个商场里有可爱的汽车小推车,孩子坐在里边,让妈妈们推着走,妈妈可以任意租借,但有时候人太多会租不到。一次孩子走着有点累了,正巧旁边就停了一台汽车小推车,里面没有人坐,孩子就走过去想开门,但他还没到呢,就听到另一个阿姨大叫:“某某某,你如果再不坐到推车里,别人就要来坐啦!”接着她那小孩就火急火燎地跑过来占住这推车…… 那个小孩估计是长期受了这种训练,马上就飞奔回来坐进车子里,像看到强盗一样,看着我们一家人。我能理解那个妈妈并无针对之意,她也只是被她到处乱跑的小孩弄得很烦,大包小包还要顾着推车,终于找到一个办法能叫的动小孩回来,而且她甚至不用扮黑脸。 但当场我还是被吓到了,竟有人会这样处理事情。我想那个妈妈完全没有意识到她自己教育了小孩什么事情——独占和抢夺。 威胁引发孩子的忌妒和不安全感 家中的长辈有时想要抱抱孙子,偏偏孙子彼时不想被抱,这时有些长辈就会作势要去抱别人家的小孩,或是故意去抱别的小孩来激发他的忌妒心,一旦孙子为此哭闹,长辈就会极其开心觉得自己受到重视。 这种故事我每天看,难免唏嘘,毕竟这跟抢夺食物或是一辆车大不相同了,这引发的可是人性的黑暗面啊。忌妒心可以造成很多可怕的事件,看看每天社会版的新闻,有多少谋杀案都是因为忌妒心而起?不要说你不能理解,或觉得那些杀人者一定都是头脑有问题,说不定有问题的是他的家庭教育。 让孩子了解不抱他不等于不爱他,看似小事但非常重要。我的孩子也经常拒绝他人的拥抱,但他不会有压力,因为他知道,虽然不给抱,但他主动去问爷爷奶奶一些生活上的事情,爷爷奶奶也一样开心。重点是孩子自己理性的想法,他有自信判断以后就不会动摇,不会因为这些情绪上的威胁就轻易的妥协。 而妈妈的角色也很重要,我从来不会逼他一定要给谁抱,他的身体是他的,他可以做主,做合理的宣示。有的人会觉得我想得太多,什么事情都想得后果非常严重;但是,我觉得没有什么比人格塑造更重要的,事实上我也认为没有照顾好,真的,本来不重视的小缺点确实有可能会累积成为人格上的大缺陷。 图:pixabay.com

Read more

不管在哪儿上班,记住这7个字没坏处

一、心 让你的心再大一点,态度第一! 只有先改变自己的人生态度,人生才能有高度; 只有先改变自己的工作态度,事业才能有发展。 二、勤 时刻保持危机感, 工作不养闲人,团队不养懒人, 当你觉得备受煎熬时,说明你正在成长。 三、值 让自己升值, 入一行,先别惦记着步步高升, 让自己越来越有价值,定会有好位子等着你。 四、韧 保持积极乐观, 没有哪个公司是完美的,没有哪个岗位是轻松的, 不管在什么环境,都要主动寻求成长和突破。 五、达 豁达处世,别怕受气, 干工作,没有哪个是顺利的,受点气是正常的, 多思考,如何改变格局和行为,以后不再受气。 六、赚 眼光不要放在钱上,才能赚到钱, 赚知识,赚经历,赠阅历, 以上都赠到了,想不赠到钱都难。 七、干

Read more

男孩女孩的教育区别

男孩篇 适当“穷养”少攀比 “从来纨绔少伟男”,指的是:过多的物质享受可能导致男孩出现攀比心理,物质需求的无限度满足会让男孩缺乏坚强的意志和男子汉的担当。因此,男孩最好“穷养”,不要事事以孩子为中心,搞特殊待遇,这样才能避免把孩子养成追求物质享受、奢侈浪费、不懂爱,也不懂感恩的纨绔子弟。 “穷养”不代表不给孩子买好吃的、好玩的或漂亮衣服,更不能克扣孩子的正常需要,否则可能会把男孩养得缺乏自信和智慧。“穷养”的内涵是,不要不顾自身经济状况,一味满足孩子的要求。首先,应理性引导男孩认识到坐享其成是一种耻辱,并主动抵制这种行为。其次,要尊重性地“穷养”。比如男孩闹着要买玩具,家长不要随口呵斥或拖走,而要耐心引导。可以学学美国人,即便是富豪子女,也要外出打工赚钱,来买自己所需的东西。 学会放手促独立 男孩比女孩更需要自己的独立空间。旅美教育专家黄全愈在《怎样培养后劲十足的孩子》中说:“最理想的状态是家长本身不墨守成规,家庭内部有支持创新、鼓励创新的氛围。如果家长没有创新精神,也应凡事想得开,心胸宽广,不过分管束孩子。”因此,家长不妨多给男孩独立空间,学会放手。 放手教育不是让孩子放任自流、不闻不问,而需要父母在放手的同时抓好孩子的生活教育,约束一言一行,让孩子学会与人相处必需的宽容、理解和忍让,形成健康完善的人格。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压制男孩的反抗行为,而要反思和理解反抗背后的心理原因,找到解决办法,否则可能会阻碍男孩的心理发展。 挫折教育变坚强 一项大型调查显示,70%的未婚女性觉得男友“性格软弱”、“没有担当”,称他们为“奶嘴男”。这主要因为父母喜欢用爱把孩子包裹起来,帮他安排好一切,使男孩变得柔弱、拒绝成长,受一点委屈和打击就回避、退让或放弃,即“蛋壳心理”。 家长可以适度给男孩一些挫折教育,让“生鸡蛋”经过蒸煮,内心变得坚强。其一,可要求男孩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如照料一盆花,每天浇水,定期施肥,让孩子体会到做任何事都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其二,孩子往往行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不是很强,做事有头无尾。家长可适时鼓励孩子,让他们学会自我激励,有始有终地做好每一件事。其三,学习或生活中遇到挫折,帮孩子客观分析原因,引导其以正确心态面对挫折。如“这次虽然没得到名次,但比以前有进步”;“唱歌不行,可你数学不错,争取参加奥数竞赛”等。 言传身教靠父亲 每天与父亲接触不少于2小时的男孩,和那些一周与父亲接触不到6小时的男孩比,人际关系更融洽,更具有进取精神和男子汉气概。 男孩的性别认同与父亲的榜样效应分不开。幼儿期的男孩需要从对妈妈的依恋中走出来,逐步接纳爸爸和其他人。此时父亲的疏远,会使男孩更加依恋母亲,他们长大后很难融入集体,被自卑心理包围。因此,父亲切不能缺席男孩的生活。 随着成长,父亲越来越成为男孩的典范。假如父亲很少帮妻子做家务,那男孩也会理所应当地不做家务。因为在他们的头脑中已经形成这样的印象——做家务是女人的事情,男人有权不去帮忙。父亲要适时言传身教,告诉孩子如何与人相处、人际交往要保持什么样的距离;明确规则,培养他们的自控能力,让男孩自己去把握行为的“度”。 探索好动别干涉 男性荷尔蒙让男孩动个不停,喜欢探索。在爸妈眼里,他们是整天烦躁不安、调皮捣蛋的臭小子。男孩调皮捣蛋的背后却意味着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强。家长要合理利用这一特点,不干涉男孩的创造性活动,不要给他们过多的限制和保护。无论对孩子来说多难的事情,比如做船模、爬树等,都该先让男孩去试一试,就算是最终放弃,也该是孩子自己的主意,而不是爸妈的阻止。特别闹腾的男孩不妨先随他去,让他跑够了、疯够了,能量释放完了,再陪他玩些安静的游戏,或画画、看书等。 女生篇 “富养”女孩气质佳 “从来富贵多淑女”,指的是:女孩什么“好东西”都见过了,就相当于“脱敏治疗”,使孩子长大后不容易被浮世的繁华和虚荣迷惑。家长可从小带女儿出入各种场合,外出旅行,能开阔视野、增加阅历和见识。同时,要让她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浓浓的亲情,具备值得被爱的资本。 但富养女孩不是穿金戴银,不是百依百顺地娇惯和溺爱,而是给予精神上的富足,最终培养出气质高贵的女孩。否则,再富有的女孩也可能因“心穷”而困苦。 勇气培养不胆小 生活中,我们常会看到这样的景象:女孩在路上看到狗,怕得躲在妈妈身后,甚至放声大哭;打碎碗筷,便缩在墙角,生怕受到责骂。不少家长往往火冒三丈,觉得孩子扭扭捏捏,很没出息。其实,这是由女孩的天性决定的。 女孩天生内心柔弱,她们的成长需要一种叫“勇气”的养料,父母一定要及时给予。出现上述情况时,父母要学会用正确的态度引导女孩的行为,切不可带着情绪呵斥、指责,否则孩子会越来越胆小。爸妈们还要了解女儿的那些小女生心理需要,比如获得关爱的小手段、随年龄增长而来的小虚荣心。 家庭和睦不孤僻 有教育心理学家曾对30个家庭的孩子进行了为期10年的跟踪观察,其中男女各半。专家发现,一些经历过父母离异、家庭变故的孩子会因为家庭环境不和谐而逐渐堕落,其中大多数是女孩。

Read more

聪明女人:做情人式老婆

有很多女人会抱怨,男人在婚后和恋爱时是两样,来了个360度大变身。以前是温柔体贴嘘寒问暖,现在是爱理不理。通常女人会直接跟男人抱怨,男人烦了就选择躲出去了。如果这时有婚姻外来者趁虚而入,婚姻出现问题理所当然的。 一位男性真实剖白到:在抱怨男人翻脸无情的同时,女人有没有看到自己的变化?婚后,围着厨房孩子房子转,生活的重心在“今天的青菜贵了五毛钱”、“公交车上没有位置坐”、“该打扫卫生了”、“工资卡交上来”……以前看的书锁进箱子里,有空就打麻将煲肥皂剧。也不打扮了,大裤衩短袖就马马虎虎,精心点就是运动套装。类似的方面还有很多,试想对着这样的情形,怎么可以只要求男人继续保持原有的情趣而女人就可以表现随意或邋遢? 当然,温柔体贴善解人意痴情不改是应该的,但是女人也该正视一下自己,这么个婚后的形象,你还像是他生活中的女主角吗? 女人,可以不漂亮,但一定得温柔;可以不高雅,但一定有新鲜感;可以不精明,但一定得懂事,而这些恰是情人的特征。 一、做女人最重要的一点,是必须得自立 无论这个男人多爱你,无论这个男人多有能力养着你,你必须得自立,有经济来源,能养活自己,有自己的空间,他才不会有优越感,你跟他之间说话才会平等,有自己独立的人格,这是重中之重,反之,他会以俯视的角度去看你。在男人眼里,有工作,经济独立,有社交圈的女人比较有魅力。 那些做全职主妇的,一天到晚只知道侍候孩子老公,打麻将斗地主,上网聊天的,你自己想想,如果你是男人,你回家看到这样一个女人,跟保姆似的系个围裙团团转,满身油烟味,聊个时政观点跟对牛弹琴似的,你会是什么感觉?两个人连说句话都费劲,共同话题只剩下老人孩子,这种情况,你让他还怎么在外面有免疫力? 二、做女人,得像情人一样新鲜 结婚时间长了,你也不能失去自我,觉得没穿衣服时候都见过了,穿衣服穿成什么样儿都没关系,就是穿地摊货,你也得穿得得体和清爽,基础的护肤品和彩妆你得备一套。如果你对自己都不在乎,你满嘴在乎孩子在乎家,牺牲自己什么的都是瞎扯,那只能说明你没有能力去让生活更美好。爱美是人的天性,别等到人家觉得你是黄脸婆了,看外面哪个都比你顺眼,那一切都晚了! 别说你几年没买衣服了,你舍不得买化妆品,你怎么会过日子节省开支为了还贷,为了孩子的学费等等。你老公根本不会去感激你这些,你要记着‘女人是老公的脸’,得带得出去。 三、做女人,得像情人一样温柔 在家里,无论你多么占主导地位,多么的不满意和愤怒,你都不需要用声音的高低来表现,多动点脑子少动点嘴。对老公说话,不要以为都‘合二为一’了,孩子都有了,直来直去,要知道,有时候有些话你示弱着说,效果要比你大声的骂要好很多。 将心比心,如果是对方对你粗言粗语,你自己心里也会不舒服。同样的,他虽然知道你说的有道理,可是这样的方式,他不能接受。可是他只能憋着。一旦哪天累积了那么多,或者突然有个缺口可以发泄,那时你要挽回已经来不及了。 让他感觉受尊重,他做错了,不要骂,不要责怪,也可以撒娇着嘟着嘴让他认错,跟你赔不是。不要动不动就生气,只要不是原则性的大事,就别往心里去想,越想会越浆糊,困扰自己,这里亏点从别的地方很容易补回来的,比如让他做事罚他请吃饭什么的,你老让他看到你生气的样子,那你的生气对他来说就是家常便饭,没什么威力了。要老公帮你做事,乖乖听话,你嗲一点,娇一点,他会很受用,男人就是这样! 四、做女人,得有内涵 你的床头柜上有书吗?没有的话,最好买本,不管时装、化妆、特别周刊还是散文什么的,挑你喜欢看的。报读一些兴趣班,女人要懂的,不光是家里的菜谱,还包括他没时间看的五花八门新闻,和他不懂的新知识。这些可以提升你在他心目中的形象,你与时俱进-不只是个黄脸婆! 做个聪明女人!做情人式老婆- 自立、新鲜、温柔、有内涵! 图/pixabay.com

Read more

哥哥的心愿

人在心中应该设身处地想到的,不是那些比我们更幸福的人,而只是那些比我们更值得同情的人。——卢梭 圣诞节时,保罗的哥哥送他一辆新车。圣诞节当天,保罗离开办公室时,一个男孩绕着那辆闪闪发亮的新车,十分赞叹地问:”先生,这是你的车?” 保罗点点头:”这是我哥哥送给我的圣诞节礼物。”男孩满脸惊讶,支支吾吾地说: “你是说这是你哥哥送的礼物,没花你半毛钱?我也好希望能……” 当然保罗以为他是希望能有个送他车子的哥哥,但那男孩所谈的却让保罗十分震撼。 “我希望自己能成为送车给弟弟的哥哥。”男孩继续说。 保罗惊愕地看着那男孩,冲口而出地邀请他:”你要不要坐我的车去兜风?” 男孩兴高采烈地坐上车,绕了一小段路之后,那孩子眼中充满兴奋地说:”先生,你能不能把车子开到我家门前?” 保罗微笑,他心想那男孩必定是要向邻居炫耀,让大家知道他坐了一部大车子回家。 没想到保罗这次又猜错了。”你能不能把车子停在那两个阶梯前?”男孩要求。 男孩跑上了阶梯,过了一会儿保罗听到他回来的声音,但动作似乎有些缓慢。原来他带着跛脚的弟弟出来,将他安置在台阶上,紧紧地抱着他,指着那辆新车。 只听那男孩告诉弟弟:”你看,这就是我刚才在楼上告诉你的那辆新车。这是保罗他哥哥送给他的哦!将来我也会送给你一辆像这样的车,到那时候你便能去看看那些挂在窗口的圣诞节漂亮饰品了。” 保罗走下车子,将跛脚男孩抱到车子的前座。满眼闪亮的大男孩也爬上车子,坐在弟弟的旁边。就这样他们三人开始一次令人难忘的假日兜风。 那一次的圣诞夜中,保罗才真正体会耶稣所说的”施比受更有福”的道理。 图/pixabay.com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