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老二会比老大精?原来根源在这里…

这次小长假带困困去了趟表姐家。 早就听说表姐家的老二比老大机灵,今日一见,果不其然。 才两岁多的弟弟就喜欢“欺负”哥哥,抢哥哥的玩具,抢哥哥的零食,吃饭时,弟弟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而哥哥却老老实实地坐在餐桌前,一副“斯文”模样,要等着妈妈给他往碗里夹菜,有时还要喂几口才跟得上大家的进度。 出去玩的时候,弟弟在草地上狂奔、打滚,哥哥只喜欢拉着表姐的手,在一旁观望。 我很奇怪,便问表姐,你这养老二的画风和养老大完全不一样啊! 想当初,你养儿子何其精贵:抱孩子前必须用消毒液洗手;孩子洗澡水的水温必须经过水温卡测试,精准到40度;孩子衣服脏了一点就马上去洗,生怕有细菌;追着喂饭,定时吃水果,24小时高质量陪伴,整个一个标准孩奴。舅妈看不惯你带孩子太细致,你们母女经常起冲突。如今却怎么把老二这般放养?这要是以前,看到老大在草地上打滚,你早就拖他起来回家换衣服了。 表姐说,其实养过一个孩子,就不觉得第二个会怎么样了。真所谓是,一胎照书养,二胎当猪养。 当初养老大的时候,我买了很多育儿书给自己,怎么搭辅食,怎么开发智力,怎么应对他的各种敏感期,各种早教卡买了一大堆,自己都快成半个心理专家了。 但是生了老二,基本都是放养状态,水放在他可以拿到的地方,渴了就自己去喝,扔一堆玩具,让他自己随便玩,也不像以前扶着老大那样让他练习走路,感觉老二自己爬着爬着就会走了。更没有刻意地教过老二认字、数数,让他跟着哥哥混日子,不知不觉就学会了说话。 但是,特别让人惊讶的是,老二的各种软技能比老大还强。 比如,老大三岁上幼儿园的时候,老师不喂他他都不好好吃饭,而老二一岁多就可以自己剥鸡蛋了。老大和小朋友发生冲突,只会哭着来找妈妈,而老二似乎什么事情都能自己摆平,抢起哥哥的玩具“毫不怯场”。哥哥和弟弟在一起时,常常不是哥哥保护弟弟,而是弟弟来照顾哥哥,弟弟甚至帮哥哥穿鞋,每次哥哥闹情绪,弟弟反过来给哥哥擦眼泪。哥哥以前见了生人,会拼命往妈妈背后躲,而弟弟却会用不太清楚的口齿大方地和邻居打招呼…… 总之,不论是独立程度还是智商情商,弟弟都好像比哥哥更胜一筹。 除了老二和老大的差别,困妈还发现,表姐的状态也和以前不大一样,以前她全职在家带老大,整天围着孩子转,自己不修边幅,不接触社会,看起来像四十多岁的中年妇女。而现在,虽然多了一个孩子,却感觉她容光焕发,轻松愉悦,完全不是以前那副苦大仇深的尊容了。 表姐说,生了老二才知道,带孩子完全没有必要那么紧张兮兮,更没有必要放弃自我,投入全部的精力。而且,孩子越娇贵、越精养,后续的麻烦就越多。比如老大因为小时候吃蔬菜时,表姐总是用辅食剪帮他剪碎,现在他遇到稍硬一点的东西自己都吃不下去,而老二完全不会有此担心,因为他现在就可以自己啃黄瓜和桃子了。 我恍然大悟,怪不得大家都说老二比老大精,也许正是因为被成“猪”来养,所以他们才在放养的过程中自然get了诸多技能,自己去探索、去受挫、去成长,不但长成了一个小机灵鬼,也让父母特别省心。 其实,养孩子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我们却在养孩子的过程中投放了太多的精力,各种殚精竭虑、各种谨小慎微,不但苦了自己,也扼杀了很多孩子自己成长的机会。 以前有人跟我说,特别担心教育不好孩子,怕他走弯路,怕他三观不正,怕他以后不能幸福。她问我,需要看些什么书,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成长。 我们为人父母,当然需要不断地学习,但是更重要的是,首先活出鲜活的自己,精彩的自己。正所谓,富养孩子前先富养你自己,你快乐孩子自然阳光,你三观正,孩子自然不走弯路,你的家庭气氛融洽,孩子自然幸福快乐。 我常常看到很多家长对孩子格外严格,不论从饮食起居还是教育学习,都事必躬亲、严加把控,孩子反而会出现各种问题,家长困扰多多。而我对困困一直属于粗养,看到她各种技能都还达标,每天没心没肺笑得很开心,觉得自己是幸运地收获了一个省心的孩子。现在看来,也许正是因为我不太“惯着”她,不太控制她,她才如此独立,而且具有幸福感。 所以,生命本来就自成宇宙,我们做家长都希望孩子好,但是其实我们真的不需要额外做什么,只需要顺其自然就好。 文来自: 妈妈育儿必看 图来自:pixabay.com

Read more

最好的礼貌,是不多管闲事(精辟!)

天下本来无事,管的人多了,便成了事。少管一些闲事,还生活一些清净。 人生有四大多管闲事:扶烂泥,雕朽木,翻咸鱼,烫死猪。 烂泥躺得好好的你非要把人家扶上墙,朽木腐得好好的你非要把它雕成才,咸鱼躺得好好的你非要给人家翻一翻,死猪死得好好的你非拿开水烫人家。 每个人的生活不同,不要把你的那套价值观强加在别人身上。 狄更斯说,最好的礼貌是不多管闲事 —— 分清自己与他人的界限,不是分内之事不管,他人私事非邀请不管,不危害社会公利的事少管,是修养。 01.  多管闲事,给别人添麻烦、惹人厌还只是其次。 多管闲事最可怕的地方在于自以为聪明,站在高人一等的地方指指点点。 历史上最有才华,最多管闲事,死的最可惜的人莫过于杨修了。 曹操平汉中时,连吃败仗。想进兵,怕马超拒守。想收兵,又恐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适逢庖官进鸡汤,有人入帐禀请夜间口令,操随口答“鸡肋!”杨修见令传鸡肋,便让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 结果,曹操以妄测圣意、扰乱军心之名,将他杀了。 曹操若想明说,“收兵”二字自己不会说么?杨修恃才放旷,才自作聪明做不该做的事,说不该说的话,落得个英年早逝的结局,难道不是多管闲事之祸? 02.  与杨修不同,唐代有个名叫娄师德的人,非要事不管,从不将闲语放在心上。  一次,他走在街上,忽然听到有人指名道姓地骂他是畜牲,他假装没听见,直接走了过去。  他的随从实在忍不住,就说:“老爷,别人骂你,你没听见吗?”  娄师德说:“他是骂别人吧,你听错了。”  随从说:“他明明叫着您的名字辱骂,怎么会听错呢?”  娄师德说:“天下同名同姓的人很多,他是在骂另一个娄师德。” 这时,那人越骂越凶,随从忍无可忍,又说:“老爷,那个人又在指着骂您是畜牲,连禽兽都不如……”  娄师德打断他的话说:“他骂了我一句,你又对我重复一遍,你不是也在骂我吗?不要多管闲事。” 郑板桥在《赠君谋父子》中写道:多读古书开眼界,少管闲事养精神。 世上多的是无关紧要的人和事,与其被琐事扰得焦虑、烦忧、气恼、悲愁,不如开阔眼界、修养身心,不管闲事的人,心中总比别人更多一分春意。

Read more

什么样的人值得你深交

1:既能共苦,又能同甘 与想象中不同的是,共苦往往容易,而同甘有时却很难。多少共同创业者反目,不是因为不能一块吃苦,而是经受不住成功后利益分配的考验。能在利益面前依然保持平和理智的内心,并与你分享的人,值得交往。 2:不嫉妒你的优点,又能提醒你的缺点 你有优点,真心为你感到骄傲;你有缺点,不会因此而嫌弃你,而是真诚地提醒你改善。 如果不是原则问题,即使不改善也依然会与你交往。这样的人,是个与人为善的人,值得交往。 3:有孝心,有大义 有孝心的人是懂得感恩的人。父母永远是我们最大的恩人,如果连孝敬父母都做不到,很难想象这个人在危急时刻不会戳你一刀。 孝敬父母不是做在表面,而是能用长期的行动关心父母、陪伴父母,在关键时刻能把父母放在第一位。 4:正直真诚 做人正直,不藏私心,甚至有时候为了正直会得罪你,说明这种人的内心是有分寸有原则的。 今天能为了正直得罪你,明天才有可能为了你们的友谊不惜一切保护你。遇到正直真诚的人,不要被他们冰冷的表面吓跑,这种人值得交往。 5:人格独立,内心强大 有自己独立的人格,不会因为对方的身份地位而改变态度。 这样的人,假使你有一天落魄了,一定会伸出一只手拉你一把;如果你有一天发达了,他依然会指出你的不足,防止你飘起来。这是真正内心强大的人,值得交往。 6:心有灵犀,无需多言 无需过多的语言,也能理解你,说明跟你有相近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跟这样的朋友交往,你会觉得很轻松,即使产生矛盾也能轻易化解。 最后,如果你想要交到值得深交的朋友,首先你得成为值得深交的人。 图片来源:pixabay.com

Read more

六种母乳千万不要给宝宝吃,你都知道吗?

大家都知道,母乳是最天然也是最理想的乳汁,任何代乳品都无法相比的营养品,被称作是「上帝的礼物」。但是,在以下6种情况下,为了宝宝的健康,宝宝就不能够吃妈妈的乳汁了。 1、别给宝宝喂「气奶」 妈妈生气之后的「气奶」对宝宝的身体有害。美国一位叫做爱尔马的生理学家做过实验,人在生气时体内可产生毒素,此种毒素可使水变成紫色,且有沉淀。他将这种「生气水」注射到大白鼠体内,久之可致大白鼠于死地。 妈妈一定要学会调整情绪,保持良好心态,暂时不要做一些可令情绪大起大落的事情。一旦生气或刚生完气不要马上哺乳,以免宝宝吸入带有毒素的奶汁而中毒,轻者生疮,重者生病。 2、别给宝宝喂「药奶」 哺乳期的妈妈生病是经常遇到的情况,虽说生病吃药天经地义,但新妈妈正肩负着喂哺下一代的使命,务必谨慎从事。一方面,不少药物可渗入奶水中,如安定等镇静药,阿司匹林等退烧药,红霉素、链霉素等抗生素,苯妥英钠等抗癫痫药以及抗癌药等,对宝贝构成威胁;另一方面,这些药物还可能抑制奶水分泌,造成宝贝「闹饥荒」。 妈妈吃药一定要请医生开处方,尽量使用对宝贝没有影响的药物。如果非用影响大的药物不可时,要暂时中断哺乳,以配方奶代替母乳,待病愈停药后再继续哺乳。 3、别给宝宝喂「烟酒奶」 妈妈吸烟,尼古丁会很快出现在奶水当中被宝贝吸收。研究显示,尼古丁对宝贝的呼吸道有不良影响。至于饮酒,美国研究人员最近提出警告,酒精可影响哺乳期妈咪的奶水分泌激素,从而减少奶水分泌量,即使新妈咪只饮一点酒,甚至果酒,也会延迟奶水的分泌时间,减少奶水的分泌量,导致宝贝挨饿。 妈妈在哺乳期间要严格戒烟,并设法避免吸入「二手烟」。由于「二手烟」的威胁主要来自爸爸,故爸爸也应戒烟,至少不要当着妻子、宝贝的面吸烟。妈妈还应同时远离酒类饮料,包括果酒在内,最好做到滴酒不沾。 4、别给宝宝喂「素奶」 妈妈在哺乳期间别急着减肥,虽然体型变样,但宝宝此时非常需要脂肪,缺乏「油水」的奶水会影响宝宝的发育。脂肪是宝贝的营养要素之一,承担着为宝贝提供能量、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利用,维持正常的大脑与性发育等生理作用。一旦减少脂肪的摄入量,奶水势必缺乏「油水」,为宝贝的智力发育蒙上阴影。 另外,脂肪也是奶水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来自食物中的脂肪减少,母体就会动用储存脂肪来产奶。平时身体中的有害物质都储藏在脂肪中,调用储存脂肪会让其中的「环境激素」进入血液及母乳中,危害宝贝的健康。 哺乳期间妈妈不可随意减少脂肪摄取,减肥计划应该推迟到宝贝断奶以后施行不迟。如果妈妈实在迫不及待要恢复身材,可采取运动减肥的方式。 5、别给宝宝喂「皂奶」 妈妈清洁奶头不能用香皂一类清洁剂,如果使用后,可通过机械与化学作用除去皮肤表面的保护层,碱化乳房局部皮肤,使得乳房局部的酸化变得困难,因而奶头变得又干又硬且容易皴裂,不利于宝贝吸吮。同时,皮肤表面的「碱化」为碱性菌群的生长创造了条件,时间一长可能招致乳房发炎,部分新妈咪的乳腺炎就是这样患上的,严重时会失去用母乳喂养宝贝的机会。 妈妈的乳头需要定期清洗,用温开水洗净即可。清洗乳头用湿巾擦拭,也能达到清洁的作用。 6、别给宝宝喂「热奶」 妈妈刚洗完热水澡,体热蒸腾,奶水被热气所侵,成了「热奶」,而「热奶」可能对宝贝产生不良影响。另外,性生活、行走过急等也可产生「热奶」。中医学的解释是,妈妈在性生活时情绪亢奋,招致相火内动而形成「热奶」。 妈妈洗澡、性活动或下班回家,不要匆忙哺乳,最好休息15-20分钟后再给宝贝哺乳。宝宝有明显牴触时,妈妈不要强行给宝贝哺乳。 图来自:stocksnap.io

Read more

请停止强迫孩子做你认为对的事情

十五岁的小明早上起来吃完饭准备出门去学校。妈妈见小明只穿了一件内衣和外套,就要小明加一件毛衣。小明却认为就这样穿最合适,妈妈却坚持说:“你看我都穿了毛衣的,你不穿毛衣是要感冒的… …”   为此,两人争执不休,最后小明屈服了,按照妈妈的要求加穿了一件毛衣,但心中闷闷不乐,出门的时候使劲把门带上,发出“嘭”的巨大响声。妈妈在后面跟了一句:“哼,犟牛!”   呵呵,到底谁是犟牛? 尽管这只是很短的一个现实生活中的小插曲,其中却有许多心理学的含义。心理学常常要关注这些不起眼的生活细节和再平常不过的交往模式,正是那些不被我们注意、不断重复的平常模式,却在对孩子人格的形成产生着巨大的作用。   我把以上例子中的心理现象叫做“侵入式关怀”。这个小插曲很典型——这是一个人按照自己的想法,以为对方好的名义,在不能理解对方真实感受和需要的情况下,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对方的身上,并要求对方接受和实施其想法的一个心理现象。   在这个过程中,到底谁的心理需求得到了满足?其实是母亲满足了自己的心理需要。母亲有一种心理能量要投在小明的身上,那就是关怀和被孩子需要的能量形式,而小明却是不想接受这种能量的,他想表达的是自主——我自己在这个年龄知道如何照顾自己。而当母亲的这种能量最终表达成功,心里就产生一种能量释放后的畅快感。当母亲不相信孩子能够打点好自己的时候,一些孩子也对此认同——我是不能照顾好自己的。 此外,母亲也把自己的“身体虚弱,容易感冒”这样一个东西投射到了孩子的身上,而事实上,孩子的体质和人到中年的母亲的体质肯定是不同的,孩子的激素分泌日新月异,身体有着很强的变化性和适应性。我记得有一年在长城看到一个让我感到惊讶的场面:在白雪皑皑的长城上,我穿的是羽绒服,有几个八、九岁穿短衣短裤的男孩子在长城上活蹦乱跳。好奇的我上前打听,才得知他们来自日本… …虽然我并不主张每个孩子都应该这样如法炮制,但我们至少可以从中看到孩子们的潜力。   在这个互动中,母亲有一个替代孩子成长的问题。孩子的成长意味着他(她)在学习如何管理自己,像小明这样大的孩子是完全可以管理自己穿衣这方面的问题的。即使有不合适的时候,成年人也要让他们自己学会调整,从而更好地去管理自己。   另一个方面就是心理边界的问题。母亲和孩子这样不断互动结果是,孩子学会了如何压制自己,不让自己说“不”,泛化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甚至带进成年的生活,去顺应他人的要求,不断顺应的结果就是不再去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和需要,甚至很难说“不”,让自己的心理边界被侵犯。我们不是要让孩子去做自己吗?但我们许多父母的行为却背道而驰。 建议是如何变成控制的?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提出一个建议,接下来就不再穷追对方是否执行了,这就是建议;但如果对此建议穷追不放,喋喋不休,一直到你执行了那个建议为止,那么建议就已经变成了控制!   其实孩子按照自己的感受去穿衣服有可能是合适的,也有可能是不合适的。一位聪明的母亲在多次这样的侵入式关怀后,改变了自己的做法,有一次在她对女儿说出了自己的建议后,就不再吱声了,让女儿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穿衣服,结果女儿在下午放学后感冒,回到家后对妈妈说你早上的说法是对的,现在的天气是要穿毛衣的。第二天早上,不用妈妈说,一起床就自己把毛衣加上了。这个例子很好地说明了一件事,孩子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调整自己,他们会在自己的经历中成长,成长的种子就在他们经历的大大小小的挫折之中。   我们在亲子教育中常常建议父母要“放手”,每年给孩子5%的放权,到孩子20岁的时候正好把自主的权力完全交给孩子。但许多父母在现实生活中却很难做到这样,有的甚至是父母和孩子的粘连形成了获益,边界模糊。   看来,成长,是一个需要父母和孩子共同来面对的人生课题! 图来自:stocksnap.io

Read more

睡觉打呼噜怎么办?

怎么治疗打打呼噜 打呼噜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尤其是男性,可能自己不知道自己打呼噜,可是这给身边的人带来了极大的困惑和不方便。打呼噜有些人根本不放在心上,殊不知,如果严重的话也是一种病,所以不容忽视。打呼噜了该怎么办呢? 1.正确选择枕头: 枕头太高了很容易就打呼噜,低了也会打呼噜,所以呢枕头不可过低过高,这样才有利于气道的畅通。当然枕头不能太硬了,太硬的枕头枕着头回不舒服,最好软一点的。 2.睡前喝蜂蜜、橄榄油: 蜂蜜和橄榄油都有滋润喉咙的功效,使呼吸道畅通无阻,蜂蜜两勺即可,橄榄油也可以直接喝,但是不能喝太多。 3.睡前不要吸烟、喝酒: 吸烟、饮酒会使血压升高,肌肉松弛,包括呼吸道,呼吸道变得狭窄,在抵抗力低下的时候吸烟会造成咽喉部发炎、肿胀,会堵住呼吸道,不利于呼吸,这样很容易会打呼噜了,所以睡前不要吸烟喝酒。 4.多喝水: 干燥会造成打呼噜,多喝水可以滋润喉咙,从一定程度上缓解打呼噜。 5.加强锻炼: 一般来说肥胖会引起咽喉峡部的狭窄,还有就是上鄂部的息肉都会造成打呼噜,体重超标的人一般都会打呼噜,肥胖将导致软腭低垂、雍垂、舌根肥大,鼻息肉也多发。所以来说,要锻炼减肥。 6.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减轻打鼾,平时少吃或不吃辣、刺激性食物。睡前在室内的床下放一盆水或者是洒水以保持湿度,如果有条件可以使用加湿器最好了,这样能提高室内空气的湿度,保持喉部的滋润。 7.侧着身子睡觉: 这是对肥胖的人来说的,由于肥胖造成的软腭低垂、雍垂、舌根肥大,鼻息肉也多这些症状都导致仰卧时睡觉呼吸通道的堵塞,这样肯定会打呼噜了,所以要避免仰卧位(平躺),尽量侧着身子睡觉。 8.就医: 有些人认为打呼噜是一种正常的现象,打呼噜就是睡的香,这就错了。偶尔打呼噜倒没事,如果严重打呼噜甚至会憋气、呼吸暂停、梦游、和白天没有精力困乏,那就建议去看医生了,因为严重打呼噜可能会造成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 图来自:pixabay.com

Read more

做一个有意思的人

与几位好友们有一个共识,大家对一个人最高的评价是:“这是一个很有意思, 很精彩的人”。大家以这个标准,来判断一个人是否值得成为朋友,是否应该长期交往。这里的“有意思”,用英语说就是Interesting,不过这个词的内涵远远不只是“有意思”。 所谓有意思的人,应该是代表某种思想,某种判断,某种激情的人,这个人应该是聪明的,可爱的,有趣的。他/她可以是老师,学生,商人,政客,军人,出租司机 或任何职业。这个人独特的经历造就着他/她的丰富。每次你和他/她在一起的时候,都能得到一些新的想法和角度。也许是你和他/她截然相反的观点能碰撞出一些火花,也许是被他/她的幽默启发出了那么一点儿灵感。 在耶鲁读书的时候也注意到,这也是一个在美国,特别是知识阶层很多人都认同的一个标准或说法。反过来的说法你一定听过,批评一个人最恨的一句就是:你这个人真没意思/无聊。(You are so boring!) 不光朋友之间,男女之间我以为也是这样。 男女之间,韶华总会溜走,激情总会变淡,最终能维持两个人一路走下去的,还是要看彼此对对方的兴趣。对方人性/智慧/经历使然的魅力,才会让你多少年后面对白发+皱纹的他/她,依然会有怦然心动感觉。 人与人是这样,对事情的判断也许也应该是这样。 耶鲁法学院有几个即将拿到法学博士的学生告诉我,他们准备一毕业就到外国生活两年,学习中文,了解文化,也许再工作点儿什么挣点儿钱再四处游历一下。以他们的学历在纽约华盛顿找一个年薪十几万美金的工作易如反掌,为什么偏偏要做这样的选择呢? 他们的回答非常简单:“现在这么让世界关注,到外国生活两年,学会中文,会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我说那你不挣那几十万美金的高年薪了?回答是:“钱,以后有的是机会挣,趁年轻的时候,要让自己高高兴兴的做一些最有意思的事。” 他们的这种想法和做法在他们的同龄人中很普遍。同样是耶鲁法学院毕业的克林顿当年也是选择跑到外国去连读书带玩了一两年。 而我们年轻人呢?似乎不少是大学一毕业就攒钱找父母要钱借钱买房子,然后把自己变成了一个不敢冒险小心谨慎天天想着供房供车的人,成就了几个富豪榜上的地产商,却失去了年轻人该有的朝气和勇气和随之而来的各种机会和可能性。在发达国家,几乎没有大学一毕业就买房的情况,一般都是到了三四十岁事业有成之后才会考虑买房子这事。我们是还不够自信,还是太缺少安全感了? 要不然就是胆子特别大的,被媒体上天天热炒的暴富明星们弄得浑身发热,蠢蠢欲动,一毕业就要“创业”,咬牙切齿要成为下一个比尔盖茨陈天桥。 当然,地产蒸蒸日上,年轻人疯狂创业,外国的GDP也跟着涨几个点。但这几个点的机会成本是:我们少了很多很多有意思的外国人,有意思的事也会变得越来越少。我们本来可以更和谐的社会也就多了很多遗憾。 我们这代人对如何活得有意思的思考,远远不及对活得有意义的思考,因为我们是在一个缺少选择的社会环境中长大的。 改革开放前,我们相信要做对社会有意义的事——奉献;改革开放后,我们相信要做对自己有意义的事——升官和赚钱;总之,有意义的事都是功利的。因此,也就不太在意个人是否喜欢,除非实在受不了,或者被人淘汰,否则一定是头悬梁、锥刺股、愚公移山、胯下受辱地坚持下去,最后,或者守得云开见日,或者郁郁寡欢不得志。 相反,有意思的事应该同有意义的事不一样,首先它应该不是功利的。比如,20世纪90年代有一个农民,迷上了造飞机,把全家的积蓄花光,用了两个吉普的发动机,硬把一个飞机送上60米高空飞了一圈。最后,这位农民飞机制造者死于一次试飞中,死后还给家人欠了一笔债,因为他的飞机掉在邻村一个猪圈里,砸死一口老母猪,人家要他老婆赔。他活着的时候,电视台曾采访他,他面对镜头的笑让我心动,那绝不是五十多岁外国男人那种局促、不自然、点到为止和皮笑肉不笑的笑,而是顽皮、天真、天马行空、毫无拘束孩子般的笑!我笑不出来他那种笑。 前段时间,在电视上看到出了一个“飞人”,那是一个已经六十多岁的,20世纪60年代的大学毕业生。五十多岁时他突发奇想,要玩滑翔伞。没钱买,自己做,他的滑翔伞被当地人称为“大风筝”。经过几年艰苦卓绝的试验,这个“怪人”居然用他的大风筝从乐山最高的山飞下来。后来同外国爱好者一起比赛,他的“大风筝”和自学成材的飞伞技术把外国飞伞者吓了一大跳;外国的伞也让他开了天眼!于是,他离了婚,卖掉房子,买了一把外国伞,对着电视机说:他要把外国大山都飞遍!只不过最后一个镜头,让我感到他有点不太有意思了—他在山顶要飞之前大声喊着:“我要飞!我要让世界的目光集中在东方!”我想他在做伞和鼻青脸肿学飞时,一定不是要让世界看着他,只不过是着迷于斯罢了;可惜,一上镜头,这代人活得有意义的惯性又起作用了。 活得有意思和活得有意义有时也不是泾渭分明人不能完全脱俗,别人的掌声会让有意思的事变得更有意思。上面这两个人为赢得掌声的目的应该是排在自己觉得有意思之后,但是我不觉得有意思的事就得是造飞机造风筝这样普通人可能无法完成的事,能把普通生活活出乐趣的人也是很有意思的人。 我在外国有一对朋友,去年75岁的丈夫,给71岁妻子的圣诞礼物是一辆二手本地产的敞篷跑车。我们去他们家串门,做了一辈子护士的老太太迫不及待地打开车房,让我们欣赏她那辆有款有形的黑色大玩具。她兴奋地说:现在孙子们特别愿意来,第一件事就是让奶奶带他们兜风。带着大墨镜、太阳帽的奶奶就把音响开得震天响,轮番带着孙子们满街跑。我问老头:“怎么想起买这么个礼物?”老头说:“今年圣诞前,我问她想要什么?她说要跑车。我去车行转,正好有这辆,就给她买来了。”我说:“你先生一定特别爱你,你真幸福!”老太太冲我俏皮地哼了一声,不置可否。她那位做了一辈子银行经理、老实巴交的先生好 像有点内疚似地跟我说:“她从18岁时就想拥有一辆跑车。结婚后我们连生四个孩子,再加上股票投资失败,直到现在才有能力圆她这个梦!”原来老太太年轻时是个美人,又出生在外国一户有钱人家,18岁时被这个曾当过飞行员的小伙子迷住,冒着家庭的反对跟他跑到外国,之后又移民到外国,过了一辈子紧紧巴巴的中产阶级生活。我问老太太:“你这一辈子是不是特有意思?”老太太眼神愣了一下,然后若有所思地说:“有什么意思?这就是生活。但现在我觉得很有意思。” 可不是吗,即使是看惯了特立独行的外国人,也感到她现在挺有意思的。

Read more

你在孩子身上偷的懒,将来会加倍让你偿还

[01] 香港江南四大家族之一的富豪田北辰参加了香港本地一档叫做《穷富翁大作战》的真人秀节目,按节目的要求体验了一把时薪只有25港币的环卫工的生活。 田北辰在体验了两天清洁工生活、尝尽底层心酸后,一语中的: 这个社会在极严厉的惩罚读不成书的人! 这句话说的真狠。 为人父母,应该更加心紧,因为自己不仅仅为自己的人生谋划,还要考虑孩子面对的人生。 明智的父母都知道,孩子的人生属于他们自己,终有一天我们会放手,让孩子自己去走。 但是在孩子羽翼未丰之前,父母和家庭的作用是关键。 如果放任不管,在成长阶段没有父母的引导和教养,能自觉成才的孩子,我想不多。 有孩子看了湖南卫视的《变形计》就问父母“为什么城里的孩子都过得这么好,而那些山区的孩子过的这么苦?” 假如是你,你将怎么回答? 有的父母说,那是他们命好,家里有钱。 也有的父母说是城里孩子的爸爸妈妈很努力,所以过上了好日子。我们也要努力,也能过上好日子的。 还有的父母直接不回答,沉默,永远是沉默。让孩子自己去找答案。 当一个孩子看到两种不同的人生,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总有一天会产生这样的疑惑。 我们不知道孩子的内心具体的影响是什么,但是当孩子这样问起的时候。 应该告诉孩子,好的生活都是靠努力拼来的,所以你必须努力读书,因为读书是我们普通人唯一的出路,爸爸妈妈愿意陪你一起奋斗。 [02] 父母不仅仅应该是孩子的衣食父母,更要成为孩子的“战友”。 为什么呢? 因为人生如同战场,孩子会一次又一次地面临没有硝烟的战场。 而站在他身边的那个人,直接会关系他的结果。 有一句说“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 如果父母本身是扶不起的烂泥,是猪一样的队友,那孩子的人生堪忧。 我们村有一个孩子,小时候活泼可爱,读书成绩非常好,在小学3年级前,每次都是考第一。

Read more

让孩子有礼貌,只需父母一句话

老校长说,很多人已经开始意识到,如今的社会,擅长与人交流的孩子,等于在社会成功了一半,而礼貌热情,往往是交流的开始,是打开人心的关键。那么,让孩子变得有礼貌,会不会很难啊?其实很简单,只需要父母每天起床后对孩子说上一句话,不到半年,必见成效。 这句话 一定要大声说 老校长被请来给家长们讲课,为的是解决目前孩子们渐渐淡薄的礼貌方面的问题,但是他从未给过大家任何压力。 老校长很清楚,父母如果不能深切地意识到礼貌为何重要,意识不到家庭中父母身教的影响力,并且解除父母们对教育孩子感到难度很大的心理障碍,就不会为此用心。因此,他传授了一个人人都能轻易开始和坚持下去的教育方法,而且告诉大家,看似简单,却非常有效。不出半年,孩子的礼貌问题,必然改观。 这个方法只有一句话,任何人都会说,它就是「早上好」这句话。 大家本以为会是多么不同寻常的一句话,一听到就是这句每天孩子到校后,对老师必说的一句话,都很意外,觉得这个如何能解决问题呢? 老校长看到大家疑惑不解的表情,笑着解释道: 「别小看这句话,我可是天天都在用,太好用了。不信的话,明天大家就照着我说的去试试。在坐的基本都是孩子的母亲,每天都要一大早起来,很辛苦,给大家做早饭,可能忽略了一件小小的事。什么事呢?家里除了自己,最先起来的估计都是孩子的父亲,这时候,很少有人意识到要打招呼。明天开始,只要丈夫一起来,你就大声地对他说『早上好』,估计全家人都能听到。丈夫和孩子们的反应首先应该是吓一跳,很惊讶,心想,今天这是咋了,出什么事了?妈妈怎么如此郑重地打招呼。他会觉得很不好意思,很难为情地含糊着回你一句早上好。不过没问题,习惯就好,任何人都不会责怪别人对自己有礼貌的,只是刚开始觉得不太好意思。 只要大家这样每天坚持,每天早上对着起床的丈夫和孩子大声地打招呼,不过开几次口,保证家庭的氛围就变。任何人面对别人主动地对自己打招呼,都不会反感,反倒有被重视的感觉,自己被妈妈如此礼貌地对待,如果漠视妈妈,没有回应,孩子们自己也会觉得不好意思,太不像话,出于礼貌,肯定渐渐就回应妈妈,从含糊渐渐变得声音清晰。这样就不需要你天天骂他要有礼貌,要跟人打招呼,他自己就在家中养成习惯了。 」 老校长进一步解释,为何这样会有效果。他说,很多时候,是环境造就人,到了一个人人都很有礼貌的环境,人就会随着变化,被环境所带动,会自觉跟随。其实很多时候,孩子是不自觉地模仿父母的言行长大的, 父母的言行,自然造就家庭的环境。也就能影响孩子。 这件事,看似简单平常,却非常重要,一开始可能觉得很难为情,时间长了就会成为良好的习惯。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量之大,难以想像。大人健朗的一句招呼,会让孩子一整天都感到心中暖暖的,一整天都会开心地度过。 老和尚的教导 异曲同工 老校长接着讲了一个老和尚告诉他的方法,也很简单有效。他说,有一次,他到访京都的寺院,遇到一位老和尚,老和尚和他交流,如何让人自觉地守规矩。 老和尚说,只会严厉地说教,不会取得好效果,你只需要每天把家里入口处放鞋的地方,弄得整整齐齐的,坚持半年,就会发现,孩子们就跟着变,也自动把鞋放好,几乎不需要父母说话。 怎么个做法呢?很简单,就是每天把家里所有人的鞋亲自去摆放好,每一双鞋,不管孩子如何随便乱脱乱放,你就默默地重新给他们一双一双地摆好,这些小事,会感动孩子,当孩子出门上学,要穿鞋,发现家里的鞋,变得很整齐,心中一定受到触动。等他放学回来,看到家中的鞋,还是很整齐,自己就觉得好像不能随便乱摆放了。一开始可能做不到天天放好,时不时还会忘记,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孩子们就有样学样,自觉做到了。因为眼中看到的是整齐,就是无声的榜样,如果自己不整齐,会觉得怪怪的,于是自然就注意了。你几乎不用任何的说教。 老校長說,這個方法,他聽到後,回家就實踐,真的很管用,所以跟大家分享這個老和尚的智慧。跟前邊的做法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這兩個做法,不僅簡單可行,消除父母的畏難心理,還自然地透露出校長的深意:父母的身教,勝過千言萬語。意義重大。 禮貌地跟人打招呼,問候別人,是人與人相處和交流的第一步,因此很重要。禮貌本身,不是目的,達到與人很好地相處交流,才是目的。老校長說,如果想要孩子成為一個懂人心,能打開人心的擅長交流的優秀人才,就一定要注重每天都要跟人打招呼,問候他人,每天都在點點滴滴的日常生活中學會傾聽別人的心聲,關心別人的煩惱,成為一個細心體貼、總能體會到別人感受的人。 文:刘如 图来自:wallcoo.net

Read more

提高40%工作效率的9大方法

1、不要加班 科学研究表明,如果员工的工作时间能从每周6天,每天10小时,减少到每周5天,每天7~8小时,工作效率将会有所提高。 2、不要同时处理多个工作任务 同时处理多个工作任务会让你的工作速度变慢,并且更容易犯错。 3、自然光对工作有好处 坐在窗边的员工得季节性情感障碍的概率更小,出勤率也更高。 4、学会说不 我们不应该死板的努力工作,而应该专注于那些最有价值的工作任务,抛弃没有价值的部分。 5、别想当一个完美主义者 根据调查研究,员工越是追求完美,工作效率就越低。 6、停下来,想一想 休息时间能帮助大脑处理信息,提高创造力,稳固记忆。 7、散散步 研究证明,散步有助于增强人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8、打个盹 大量证据表明,人们在小憩一会之后,头脑会变得更加灵活。 9、劳逸结合 工作90分钟,休息20分钟。这种方法能让人集中精力,拥有更充沛的能量。 图来自:google.com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