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你也很富有

很多人都在埋怨自己,为什么我那么努力了,却还是那么穷? 为什么我的父母不是有钱人? 为什么我不是富二代? 当你在埋怨时,你有没有想过,其实你已经很富有呢? 也许你此刻还不明白,你觉得你没有物质的享受,羡慕他人的生活,还可能说我再乱说呢。 没关系,就分享一个小故事,希望大家看了明白什么叫【原来你也很富有】。 有一位青年,老是埋怨自己时运不济,发不了财,终日愁眉不展。 这一天,走过来一个须发皆白的老人,问: 「年轻人,为什么不快乐?」 「我不明白,为什么我总是这么穷。」年轻人抱怨着说。 「穷?你很富有嘛!」老人由衷地说。 「这从何说起?」年轻人不解。 老人反问道:「假如现在斩掉你一个手指头,给你1千元,你干不干?」 「不干。」年轻人回答。 「假如砍掉你一只手,给你1万元,你干不干?」 「不干。」 「假如使你双眼都瞎掉,给你10万元,你干不干?」 「不干。」 「假如让你马上变成80岁的老人,给你100万,你干不干?」 「不干。」 「假如让你马上死掉,给你1000万,你干不干?」 「不干。」 「这就对了,你已经拥有超过1000万的财富,为什么还哀怨自己贫穷呢?”」 老人笑吟吟地问道。 青年愕然无言,突然什么都明白了。

Read more

【厚道】就是好人

古人云:“厚德载物。” 就是说人只要有好德行,就没有承载不了的事,反之,人无大德便无法成就大事。 厚德是福,做人厚道,方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做人厚道,能吃亏,多为别人着想,就可以说是一个好人了。 苏东坡在杭州任通判时,曾审理过一宗和他自己直接有关的案子。 有一位来自福建的书生叫吴味道,途经杭州被查出私运棉纱,犯偷税罪。吴味道非但偷运棉纱,还在背包上假冒苏东坡的批条,上面写着:“杭州通判苏轼送京师苏侍郎宅”。苏侍郎是谁?就是苏东坡在京城官居侍郎的弟弟苏辙。 苏东坡经过调查审问得知,吴味道原来是个穷书生,凑不齐进京赶考的盘缠。族人乡邻就踊跃为穷书生捐钱捐物,有的捐了银两,有的捐了棉纱。 吴味道非常感激,便把银两和棉纱一并带上,并打算将棉纱带到京城出售,换成银两使用。 依照国家规定,贩运棉纱是要纳税的,吴味道想到一路上均有关卡,若一一纳税,棉纱所换银两就所剩无几了。穷途末路的他突然想出冒名混关的馊主意,便假冒苏东坡的名义往京都送物,以此达到偷税的目的。 吴味道万万没想到,刚到杭州竟被人赃俱获,而法官又恰好是苏东坡本人。 出乎意料的是,苏东坡非但没有对吴味道实施责罚,反而将棉纱折价换成银两付给他,并亲笔写下自己的姓名、官衔和弟弟在京的详细地址,换下包袱上的假封条。他还嘱咐吴味道抓紧上路赴考。 苏东坡的所作所为,就是厚道。 图/pixabay.com

Read more

养活一条鱼要多少水?

1996年,在美国留学的杨澜第一次采访基辛格。 那时候的杨澜,刚刚开始做访谈节目,没有多少经验。为了采访能有主题,杨澜把基辛格当年与周恩来的谈话内容作了一些了解。 然而,杨澜所做的准备远远不够用来与基辛格进行一次完整的交谈,她的提问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甚至问了许多无关主题的话:周总理请你吃北京烤鸭,你吃了几只啊?你一生处理了很多的外交事件,你最骄傲的是什么? 杨澜的第一次高端采访,可以说是以失败告终。 采访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可对基辛格这样的世界名人,该做怎样的准备才恰当?杨澜对导师说出了自己的困惑。导师问她:“把一条一斤重的鱼全身擦湿需要多少水?” 杨澜答:“把一团棉花蘸上水就足够把一条鱼擦湿了。” 导师说:“你养一条鱼,是不是仅靠棉花里的那点水就可以呢?” “那样的话,它根本无法存活,它至少需要一个鱼缸的水才行!” “事实上,一条鱼所能接触到的只有棉花里的那点水。采访也一样,必须做百分之百的准备,哪怕最终要浪费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导师说。 导师的话给了杨澜深刻的启示,她在多年拼搏后终于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 2009年是中美建交30周年,杨澜再次采访了基辛格。采访前,杨澜搜集了大量资料,从基辛格在哈佛当教授时写的论文、演讲稿到他的传记,另外还有厚厚的七本书,杨澜完整地看了一遍。 在采访中,杨澜向基辛格提的最后一个问题是:“这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有很多共赢和合作的机会,但也出现了宗教的、种族的、文化的强烈冲突。你认为我们这个世界到底该往哪儿去?和平在多长时间内是有可能的?” 基辛格直起身说:“你问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 虽然这次采访的时间只有27分钟,但其中展现出来的深度得到了国内外许多外交专家的认可。 事后,杨澜说:“我看了那么多资料,虽然最终只用在一两个问题上,但并不表示事先的准备是多余的。好比擦湿一条鱼,需要的仅仅是吸在棉花里的那点水,可要养活一条鱼,必须有一鱼缸的水。正是这些看上去多余的水,让鱼可以游向任何一个方向!” 让我们一起分享出去吧! 图:pexels.com

Read more

简单的一句话

一个老和尚养了一盆兰花,他对这盆淡雅的兰花呵护有加,经常为她浇水除草杀虫。 兰花在老和尚的悉心照料下,长的十分健康,出落的清秀可人。 有一次,老和尚要外出会友,便把这盆花托付给小和尚,请他帮忙照看。 小和尚很是负责,小心翼翼给兰花浇过水后放在窗台上,才去办其他事。 不料天降暴雨,狂风把兰花打翻砸坏了。小和尚赶回来,看到一地的残枝败叶,十分痛心,也很害怕老和尚责怪他。 老和尚回来后,小和尚向他讲述了兰花的事情,并准备接受他的责怪。 可老和尚什么也没说。小和尚感到很意外,因为那毕竟是老和尚最心爱的兰花呀。 老和尚淡淡一笑,说道:“我养兰花,不是为了生气的。” 简单的一句话,却道出了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 我们工作不是为了生气的,我们相爱也不是为了生气的。 用心付出的东西一旦无法挽回,也不用再怨什么,悔什么。 拥有的时候好好珍惜,失去的时候淡然处之,无愧于自心便好。 你若恨,生活哪里都可恨。 你若感恩,处处可感恩。 你若成长, 事事可成长。 不是世界选择了你,是你选择了这个世界。 既然无处可躲,不如傻乐。 既然无处可逃,不如喜悦。 既然没有净土,不如静心。 既然没有如愿,不如释然。 图/pixabay.com

Read more

人若欠你,天必还你(一定要读)

在明朝有一个读书人叫吴子恬,他的太太姓孙。吴子恬的母亲过世早,父亲娶了继母。继母偏心,对他弟弟比较好,对他不好。他心里慢慢地就有不平,有怨。后来他娶妻了,继母对他太太也不是很好。他就不平,想要去找继母理论,都是太太把他劝下来。 后来他的父亲去世了,父亲留下的有地、有银两,结果继母把最差的田给他,自己跟弟弟留好的田地,还把不少钱都私吞了。吴子恬真的受不了了,要去找继母,又被太太拦下来。 中华传统文化,首先要学吃亏,不只是跟别人要学吃亏,最亲的人也要学吃亏。而且我们要了解,该是我们的,跑都跑不掉,哪是争能争得来的呢?越争福报越折损。请问大家看过哪一个家庭为了争财产闹上法院,最后家族越来越兴旺的?没有啊! 《朱子治家格言》就讲,“伦常乖舛”,冲突了,“立见消亡”,很快整个家就败掉了。 所以这个吴子恬的太太有见识,不简单,“妻贤夫祸少”,妻子贤德,帮丈夫转掉很多的劫难。结果很快的,继母生的儿子染上赌博,把钱全部败光,母子几乎沦为乞丐了。 假如你是吴子恬,这时候你会怎么办?“苍天有眼,你们也有今天!”对自己的兄弟跟继母讲这种话,不是很不符合伦常吗? 这个时候,他的太太很懂人情事理,赶紧劝先生去把母亲、弟弟接回来。 做不做得到?尽弃前嫌,不然怎么消得家庭内的嫌隙?对方任何的过失绝不放在心上。只要放在心上,借题发挥,那可能就不能共住了。 吴子恬最后还是听太太的话把他母子俩接回来一起吃年夜饭,然后还帮助弟弟戒赌,最后感动了继母跟弟弟,这个家就和乐了。 而他的太太生了三个儿子,都考上进士。该是他们家的福报,怎么会跑得掉呢?一个家族里面出一个进士就不得了,她生三个,三个都是进士,你看她的福报!所以人量大福大,怎么可以跟自己的至亲计较呢?三个儿子从小看到母亲的德行跟忍辱,哪有不成才的道理? 所以人要不计较,学吃亏,人欠你不假,到时天会还你。 假如我们老是跟同事、跟自己的父母兄弟闹不愉快,还带着情绪到单位、到学校去,甚至于还骂亲戚朋友,那不把孩子的人生态度都误导了? 图 |wallcoo.net

Read more

自己善良和别人无关

假日里的一天,同事的孩子在路上,遇到了一个怀抱婴儿的年轻女人。女人先是问路,接着便面露难色地说,自己是来杭州旅游的,可钱包却被人偷了,想向他借点零钱坐车。孩子听了女人的遭遇,从口袋里掏出钱包,毫不犹豫地将几枚硬币递了过去。年轻女人连声道谢,夸他是个善良的好孩子。 小家伙正准备将钱包放回裤兜里,却仿佛忽然想起了什么,主动问道:“阿姨,你的钱包被偷了,那你到了火车站,怎么买票回家呢?” 年轻女人显出一副无奈的样子,“到了火车站,再说吧。” 小家伙迟疑了一下,再次打开钱包,将里面的几十元纸钞也拿了出来,递给女人道:“阿姨,这是我准备去买书的钱,也给你吧。” 年轻女人显然没想到,孩子会主动把钱包里的钱,都拿出来给她。但还是犹犹豫豫地接过了小家伙递来的钱。孩子似乎还有点不放心,对她说,要是这钱不够买车票,我可以打电话让爸爸过来,他的单位就在附近。年轻女人连连摆手:“不用了,不用了。谢谢你啊,小朋友,你真是一个好孩子。”一边说,一边匆匆地抱着孩子离开了。没钱去书店买书了,同事的孩子来到单位,把事情的经过说给了爸爸听。同事赞许地摸了摸孩子的头,拿出几十元钱递给孩子,让他还是去书店买书。 孩子一走,办公室里就炸开了锅,大家一致觉得,那女人是个骗子,一位同事还语气坚定地说,他经常看到有个抱孩子的女人在单位附近活动。孩子被骗了,这一点大家意见基本一致。而争论的焦点是,要不要告诉孩子真相?一种观点是,必须告诉孩子真相,以免他再次受骗。而另一种观点却是,不要告诉孩子,否则,他的善心会受到伤害,今后可能不会轻易相信他人了。大家各执一词,似乎都有道理。 让我惊讶的是孩子爸爸的态度。他说,孩子一说事情的经过,他就预感到,那个女人可能是骗子,而他没有说穿,是因为不想挫伤孩子的善心。再说,也可能那个女人,真是遇到了困难。同事说:“这孩子从小,只要看到乞讨的人,无论是老人还是壮年,都会停下来,将自己的零花钱拿给人家。我也曾试图告诉他,有的人是真的不能自食其力,有的人却是因为好吃懒做,你要视具体情况来决定要不要给钱,不然,你的爱心,就可能是被欺骗了。” 没想到,孩子却歪着脑袋反问:“我怎么分得清呢?我帮助他们,是因为我善良,与他是什么样的人,有什么关系呢?” 同事感慨地说,孩子给他上了一课。善良是孩子的天性,我希望他能保持这颗善心。一个人的美德,是出自于他真诚的内心,不需要回报,也无关他人的态度。 图/stocksnap.io

Read more

该奋斗的年龄,不要葬在了安逸!

该奋斗的年龄就别放慢脚步! 多少人在异地工作,忍受着孤独寂寞,下雨没人送伞 开心没人可以分享,难过没人可以倾诉…… 人生就是这样,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华,该奋斗的年龄不要选择了安逸。 有些事情,不是看到了希望才去坚持,而是坚持了才有希望。 越长大越知道做事不容易,越知道每个人都有难处,也就越不再随随便便发表评论,或者瞧不起谁。 这不是虚伪,而是懂得体谅,温柔地和这个世界相处。 很多东西就掌握在自己手中。 比如快乐,你不快乐,谁会同情你的悲伤; 比如坚强,你不坚强,谁会怜悯你的懦弱; 比如努力,你不努力,谁会陪你原地停留。 只有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寻找到生命的闪光。 从今天起要努力,即使看不到希望,也要相信自己。 压力不是有人比你努力,而是比你牛几倍的人依然在努力。 工作遇到挫折,你退缩,说难; 生活遇到困难,你抱怨,说苦; 总怨天尤人,唉声叹气,不过是成全别人的成就,悲观了自己的路。 即使今天不如意,但你年轻,努力便有未来。 最终你相信什么,就能成为什么。 因为世界上最可怕的两个词,一个叫执着,一个叫认真,认真的人改变自己,执着的人改变命运。 只要在路上,就没有到不了的地方。 不是每个人… 都能成为自己想要的样子, 但每个人… 都可以努力成为自己想要的样子。

Read more

世上没有一种生气是值得的

一位老妇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生气,有一天她去找高僧求教,高僧听完她的讲述,把她领到一间禅房,落锁而去。妇人气得破口大骂,骂了许久,高僧也不理会。妇人便开始哀求,高僧还是置若罔闻。妇人终于沉默了。 高僧来到门外,问她: “你还生气吗?”妇人说:“我只为我自己生气,我怎么会来到这个鬼地方受这份罪?” “连自己都不肯原谅的人,怎么能心如止水?”高僧拂袖而去。 过了一会儿,高僧又问: “还生气吗?”妇人说:“不生气了。”“为什么?”“气也没办法啊!”高僧又离开了。 当高僧第三次来到门前时,妇人告诉他: “我不生气了,因为不值得气。 ”高僧笑道: “你还知道值不值得,看来心中还有气根。”再过一会,当高僧迎着夕阳立在门外时。 妇人问道: “大师,什么是气?”高僧将手中的茶水倾洒于地,妇人视之良久,顿悟,叩谢而去。 我们的生命就像高僧手中的那杯茶水一样,转瞬间就和泥土化为一体。光阴如此短暂,生活中一些无聊小事,又哪里值得我们花费时间去生气呢? 相信我们在生活中都有过为琐事生气的经历,无非是为了争高低、论强弱,可争来争去,谁也不是最终的赢家。你在这件事上赢了某个人,说不定会在另一件事上输给他,输输赢赢,赢赢输输。当你闭上眼睛和这个世界告别的时候,你和普天下所有的人是一样的:一无所有,两手空空。 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做一些自己觉得有意义的事,不要把时间耗在争名夺利上,不要总把“就争这口气”挂在嘴边。真正有修养的人会把这口气咽下去。只有不生气你才能做好事情,才能健康地活着。 图片来源:pixabay.com

Read more

【平常】就是高人

古人云:“真味是淡,至人如常。”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真正聪颖灵慧的高人,必定是谦和低调的,看上去平平常常,毫不起眼。 晚晴重臣左宗棠非常喜欢下棋,而且棋艺高超,很少碰到对手。 有一次,在进军新疆的途中,在路上遇见了一位老人在摆棋摊,打着“天下第一棋”的幌子。这激怒了左宗棠,从没遇见过如此狂妄的人。 左宗棠停下,与老人一决高下。果然不出所料,这位老人在左宗棠手下连输三局。 左宗棠笑着对老人说;“还是去掉你这天下第一棋的幌子吧!” 左宗棠在新疆战斗异常顺利,彻底打败了侵略者,收复了清朝的大片领土。在班师回朝的路上,左宗棠大老远又看到了打着“天下第一棋”幌子的老人。 这位老人不但没有撤掉自己的“天下第一棋”的幌子,而且还是在原地摆棋摊。 为了教训狂妄的老人,左宗棠命令部队继续前进,自己停下与老人再战。没想到这一次左宗棠却连输三局。 左宗棠惊讶地问老人:“上一次你输给我,这一次我却怎么也赢不了你,这是为什么?” 老人回答:“上一次,您有军令在身,要率兵打仗,我不能挫您的锐气,现在您已得胜归来,我当然全力以赴,当仁不让啦!” 图/pixabay.com

Read more

面粉糕~忆当年味

记得在我初中时期,因为弟妹多、父母亲每天都忙碌于赚钱。 身为家中老大的我、必须肩起照顾弟妹们的责任。 有一天晚上,妹妹们吵着肚子饿不能入睡。我真烦着有什么可以给他们果腹呢?突然间想到、妈妈曾经做过的“面粉糕”,我就带领着妹妹们一起下锅煮。 小妹负责搓面粉,我负责烹煮熬汤,大妹负责清洗用具和碗筷。 当一切食材都准备妥当,我们就开始动手把一小块的面粉团,捏成不规则的扁平状放进汤里。虽然,汤里的面粉糕、没有大师级水准、有大、有小、有厚又有薄的、但我们都吃得很开心。 不只这样、我们还一块一块的分享哪块是谁的杰作。然后,把杰作归还给原制者、过程很搞笑、好像完全忘了肚子饿这回事! 每当我看见面粉糕挡口或吃面粉糕时,我都会想起这一段往事、就有如昨天发生的事、百般感慨涌上心头。 小时候因为家境贫穷、体弱多病、没有什么出游的机会,所以都呆在家帮忙做家务和照顾弟妹。我很感恩与弟妹们有段这么难忘的往事, 我相信他们也跟我一样, 一碗面粉糕就能勾起这段回忆。 兄弟姐妹情是可贵的,不应小事而争吵、就算大事也可商量、要知道 - 只有今生 没来世。   故事分享者:才云 #小编有感:现在孩子们的童年是否有我们当年那么的多姿多彩呢?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