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的层次越低,家庭越不幸福

[01] 世人常说以史为鉴,若你喜欢读历史故事,便会有个十分有趣的发现,那就是每一位名人的身后,几乎都有一位睿智深明、有层次有见识、三观极正的母亲。 孟母三迁、陶母退鱼、欧母画荻、岳母刺字,古代四大贤母的故事,即便在今天读来,依旧能令人感受到女性与母性交织的柔美和身有正气、百邪不侵的高洁。 女性,尤其是妈妈的言传身教,是子女最重要的三观源泉,它也决定着家庭成员的层次和幸福。 在湘潭携子跳楼的年轻妈妈遗书里,她反复的写到两个原生家庭的三观不合,而这也是将她逼到绝路的根源。 在她遭遇产后抑郁、家暴、丈夫出轨这些世间不幸之时,她的婆婆依旧苛责她,逼她做个贤妻良母,而她的母亲依旧劝她要容忍、要大气。 一个人最大的不幸莫过于在不幸的时刻无人可诉无枝可依,所以她选择了毁灭,选择了破碎,选择成为了现实版的决绝可怕的美狄亚。 生活没有假如,可是我们多么希望假如可以存在。假如在她面临不幸时,婆婆可以将心比心,妈妈可以鼓励她勇敢冲出藩篱,她自己有足够的信心和乐观来收拾残局重新开始,生活该是多么美好啊。 [02] 妈妈的三观到底有多重要?这个世界的喜剧各不相同,但悲剧必定有一个共同之处,那便是家庭观念出了问题,而家庭观念,很大程度源自于女性。 每次回老家,我总会遇到几位昔日要好的女孩。她们都早早的结婚生子,重复着上一辈的生活习俗。但其实,她们都是有过机会改变命运的。 她们乖巧善良,读书时成绩都不错,但中学毕业之后,家里都以“女孩读书无用、没钱”等理由拒绝继续供养她们读书。 可是家里真的没钱吗?不是的。在我眼里,她们家里吃穿不愁,若是真心要供养学生,完全没有问题。 觉得女孩读书无用才是真的。我至今记得我最好的朋友当时求她的妈妈,希望能够去读师范学校,但她的妈妈在大街上得意洋洋的嚷嚷,“没钱,坚决不让读,嫁人嫁得好才是本事!” 后来,我的好朋友果然辍学了,在饭馆打工时认识了一位小老板,最终结婚生子,生活的还算不错。可是,隐形的恶果是,她认同了她妈妈的思维,现在觉得读书确实没用,因此对自己孩子的教育也不是很用心。 可她只是对下一代的教育不用心而已,更有甚者,开始看不起读书人。她们会庆幸当时没有继续读书而是趁着年轻早早的嫁了人,她们得意洋洋,挥着艳红的指甲嬉笑“读书有个屁用,还不是打工还不是没房子还不是找不到对象?!” 多么可怕的三观传承,她们曾经埋怨自己的妈妈,如今却成了与上一辈同样的人,并且将继续将“物质至上、读书无用、嫁人万能”的三观得意而自信的传承下去。 [03] 然而,信奉物质信奉读书无用的三观还不是最可怕的,因为她们毁掉的不过是孩子的生活方式和另一种可能而已。更可怕的是,有些妈妈正在毁掉孩子的生活。 我的表妹就是典型的被妈妈毁掉的孩子。 舅妈热爱打麻将,家里常常聚集一群同好男女噼里啪啦昏天暗地,连饭都忘了做。表妹青春期时,被常来打麻将的一位男子看中并猛烈追求,舅妈觉得那人有钱,非但不阻止,反而乐见其成,所以,表妹不到二十岁便生下了孩子。 后来发生的事情,谁都能预料的到了。那个男人虽然矮挫,但胜在有钱,扑向他的女人络绎不绝,很快的,他就与表妹断绝了联系,连女儿的抚养费都不肯付。 心里觉得亏欠,舅妈决定再为表妹介绍几个好男人,但她眼里的好男人都是有钱不靠谱的,来回几次,表妹的生活彻底破烂不堪。舅舅常年在外打工,无暇教育孩子,待到想教育的时候却发现已经无力回天。 我心里觉得十分可惜,因为表妹聪明漂亮身材好,若是有一位靠谱的妈妈,必定可以有个好的前程,无论在大学在职场都会是女神级别的人物。可是如今她变成了小太妹,整日梳着花花绿绿的辫子,浓妆艳抹的在朋友圈里发自拍,秀孩子秀吃喝秀男人又给她发了多大的红包。 一个三观不正的妈妈,毁掉孩子简直轻而易举,因为她是无孔不入的慢性毒药,漫天挥洒,日日浸染时时洗脑,最终令全家无处可逃。

Read more

做高龄妈妈,也许是一件好事

第一次怀孕时,就我所在的群体——25岁、医学院学生、身边的同学大部分都还没生孩子——而言,我是一个相对年轻的妈妈。到11年后第三次怀孕时,我已经过了35岁了。按照我在医学院学到的产科术语,我属于“高龄经产妇”(elderly primigravida),即在35岁之后生孩子但不是第一个孩子的人(如果是第一个孩子,那就是“高龄初产妇”——即便作为一名医学院的学生,我也强烈地觉得发明这个术语的人不是女性)。 因此,按照某些标准,我既有作为比较年轻的母亲,又有作为年纪较大的母亲的经历,尽管在这两个方面都不算极端。 1月公布的《国家生命统计报告》(National Vital Statistics Reports)数据显示,2015年美国的出生率发生了变化:青少年中的出生率跌至每1000名15到19岁的女性生育22.3个孩子,创下美国历史最低水平。而在30到44岁的女性中,出生率达到了60年代婴儿潮时期以来的最高点。 随着出生率向年纪较大的母亲转移,研究人员继续研究这意味着什么——关于什么人在什么时候怀孕,以及这对孩子的表现的影响,尤其是在认知能力方面的影响(最近也有关于父亲年龄的有趣研究,但这些研究的重点却是母亲)。 近年来,发达国家的趋势是,更多女性会在年龄大一些的时候要更多的孩子。美国生第一个孩子的年龄中位数从2000年的24.9岁增大到了2014年的26.3岁。无论是不是第一个孩子,在35岁及以上的年纪生孩子的女性增加了。这些人依然被归为“高龄产妇”(advanced maternal age,好吧,advanced好歹比elderly好一点)。 在2月刊登在《国际流行病学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上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研究了来自英国三项不同的大型纵向研究的证据。这三项研究分别是在1958年、1970年和2000~2002年之间进行,各自都有大约1万名儿童参加。他们研究了母亲生孩子时的年龄,和孩子在10到11岁时所测得的认知能力之间的关系。 前两项研究显示两者呈负相关;孕母年龄在35至39岁之间,孩子于十年后接受认知测试,分数较低;孕母年龄在25至29岁之间,孩子的分数较高。另一方面,在最近一项研究中,两者的关系出现了逆转,孕龄在35至39岁之间的母亲生下的孩子参加认知测试时的表现,大大好于较年轻的母亲生下的孩子。 是什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变化?研究人员发现,通过把母亲的社会经济特征纳入考量,可以解释这种逆转;在年岁较大时生孩子的,是有着不同条件的不同女性。 这篇论文的第一作者、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以及德国罗斯托克的马克斯·普朗克人口研究所(Max Planck

Read more

拥有幸福婚姻女人要记得这10项

要拥有幸福婚姻女人,先要做个会享受幸福的女人。 1、爱人就是爱人 只要去爱,不要拿来比较。不要老说别人的老公如何如何好,别数落他没出息,你是他最亲密的人,你还这么说他,好像不太应该,对大多数男人来说,赞赏和鼓励比辱骂更能让他有奋斗的力量。 何况,爱他还忍心伤害他吗?爱他一定要尊重他,再生气也不可以出口伤人,言语的伤口有时一生都在流血的。身体的伤害很容易治愈,精神的伤害后果是可怕的。 2、不要太虚荣,不要太功利 物质的追求是无止境的,你是活自己,不是活给别人看的,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自个知道,舒服最重要,其它的都是装饰,是虚设。何况俗话说:千金易得,有情郎难寻。真爱无价,情义无价。 3、不可以整天追问对方爱不爱你 他若真爱你,你不必问;他若不爱你,他已做了你的丈夫,难道他会对自己的妻子明确地承认吗?除非他不想要这段婚姻了。 他对你的爱,用心去体会就品味出来了。爱是做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老挂在口头上不落到实际的爱太苍白无力,婚姻是现实的,生活是现实的,风花雪月的恋爱,不是真实的生活。婚姻是从柴米油盐中感受爱的。 4、男人骨子里全都喜欢美女 但千万别误以为他好色。男人看到美女会目不转睛或回头行注目礼,你别认为他不爱你,也别认为他好色,爱看美女是男人的本能,与品格无关。何况,爱美知心人皆有之。你难道没偷看过帅哥吗? 5、男人为何喜欢温柔的女人 因为他们内心很脆弱,不象外表般坚强,他们需要妻子的柔情似水,柔声细语,轻怜蜜爱。 只要你有温雅如兰的外表和气质,有吐气如兰的声音,有含情脉脉的眼波,他们很容易化百炼钢为绕指柔的。 6、不要摆脸色给对方看 一个生气的女人是很丑陋的。他工作已有许多压力,没有义务回家还要看你的脸色哄你开心。 对方性格上会有缺点,生活细节会与你不同,令你不满意,但他怎么可能是完美的,在你面前,他要放下面具,做回自己,做个普通人。宽容是做人和对待婚姻应有的态度。 7、爱人的父母就是自己的父母 将心比心,爱屋及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只要内心深处真正感到这就是我自己的父母,心理上对老人依恋亲密,老人回感受到这份真心的。何况,人老了很象孩子,只要象哄孩子般哄老人开心就好了。 我们自己也有老的一天。恋爱与结婚还是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婚姻意味着责任。成功的经营一桩婚姻是一辈子的事情,所以也是你一辈子的责任。 8、男人对自己的尊严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不管在私下他有多么宠爱你,多么怕你。在人前一定要给足对方面子,让他做天不怕地不怕老婆更不怕的他口中的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他应该不大会喜欢朋友们开玩笑取笑他怕老婆。除非他有足够的强大后盾和高高在上的身份,可是,我们大多是普通人呀。 9、家庭永远是第一 我们固然要对工作负责,要有职业道德,要从工作中得到乐趣,但不要做工作的奴隶,我们工作是为了更快乐地和家人在一起,享受生活,享受生命很重要。 10、男人大多喜欢吹牛 你别戳破他的这个小把戏。他们这么样可以让自己得到一点力量,找到一点自信,好继续人生征程下面的拼搏。 虚拟的成就感能让他心情明朗起来不好吗?没人喜欢自己一无所是。和妻子在一起,性是身体的放纵,谈话是心灵的放纵,只要爱人得到快乐,轻松一点装傻附合他一下不是很好吗? 图片来源:pixabay.com

Read more

别人的赞美,有可能是你的枷锁

下班路上听到电台的节目,有一期讲到教育孩子,观点是要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和安全感。但是很多父母自己都没有安全感,他讲到一位母亲,这位母亲去开家长会,回到家之后非常歇斯底里,因为老师没有表扬自己的小孩。别的小孩都被赞美或表扬了,唯独自己的小孩没有受到半句的表扬,她很崩溃,觉得自己的孩子真的不够好。 这位母亲为什么那么在意老师的赞美?因为她没有建立内在的价值体系。只有当别人肯定她的时候,她才觉得自己是好的;别人没有赞美她,她就觉得自己不好。 没有建立内在的价值体系,把对自己的认知建立在外界的评价体系中,是我们内心安全感匮乏的根本原因。 我想起我小时候,是那种典型的“别人家的小孩”,每次考试总是前三名,担任少先队大队长,班长,在学校里面是风云人物。总是收获老师和家长的赞美,因此我的虚荣心特别强,去外校参加比赛,也要特意戴着大队长的三道杠;平时对怎样取悦老师和家长很有一套。 那时候我真的快乐吗?不,我每天都诚惶诚恐,担心哪件事做得不好,或者哪句话说错了,老师或父母就不再喜欢我。 长大之后,我却成了和小时候截然相反的人:讨厌规则,讨厌形式主义,在集体中喜欢做一个边缘人物,是个不折不扣的自由主义者。王小波一生在向自由致敬,他是我的偶像。 现在想来,小时候的我,做了那么多违心的事情取悦老师和父母,就是被赞美绑架了。 我们为什么需要别人的赞美? 威利。詹姆斯说,人性至深的本质,是被人所重视。 这没有错。但是如果一个人太过看重别人的赞美,可能是因为他没有建立清晰的三观和核心自信。一个不自信的人,很容易活在外界的价值体系里,别人的赞美就有可能是你的枷锁。 比如全世界都在歌颂赞美母爱,我有时候觉得这不过是男权世界的阴谋。母亲是伟大的,所以你必须要为家庭为孩子付出,不然你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妈妈。其实这种对母爱的赞美,成了很多职场妈妈的心灵枷锁,她们会为加班回家晚了,就觉得对家庭和孩子愧疚。可是男人呢?一个父亲从来不会因为加班而觉得对不起家庭,反而他还会觉得自己在为家庭做贡献呢。 荞麦说得好,对女人的赞美就是她们的枷锁,对男人的调侃就是对他们的纵容。 很多姑娘一直很懂事,也被一直称赞为好姑娘,总是为别人考虑很多,可是别人未必重视她。好男人总是被“坏”女人吸引,渣男收割机却大多是好姑娘。 为什么?因为你太在乎别人的肯定和赞美,有时候会不自觉得变成圣母心。 我们身边也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听不得别人的好话,一句赞美就可以让他违背自己的本意,做出自己本来不情愿的事。 比如我一个亲戚,自己本来也没什么钱,可是他的朋友们总喜欢跟他借钱,每次他都不想借,但是每次他都不会拒绝。 为什么呢?因为他是那种没有社会地位的人,又强烈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同肯定,对别人的滥美之词毫无抵抗力。所以即使理智上并不情愿,几杯酒下肚,一筐好话一听,就稀里糊涂答应了,使得他本来就拮据的家,更加一贫如洗。 所以面对赞美,有时候你也需要小心,你不需要去迎合他们,你只需要做真实的自己,依据自己内心的准则去做事。 别让赞美成为你的枷锁。 图片来源:pixabay

Read more

一个女人会不会做家务,重要吗?

前几天朋友聚会的时候,不知怎么就聊到家务活的分工问题。大部分的男生都在抱怨,现在女孩子都不太会做家务了。就算偶尔做家务,也只会让家里更乱。因为在场就我一个女生,大家问我,你会洗衣做饭吗?我摇了摇头。全场一片唉声。 后来我笑着说了一声:你们当初找女友是为了让她来做家务的吗? 这时候一直沉默的D小姐男朋友突然说话了:你们是想找女朋友还是找妈? ********** 我妈就是那种特别干净的人。每天拖三遍地,衣服当天换当天洗,随时拿着抹布到处擦。但是特别不自由。 走在家里,她就跟着捡随时掉到地上的头发;从来不允许白天睡在床上,因为会有褶皱;吃饭时空一个盘子收一个盘子。 所以跟我妈在一起我还挺有压力的。 我一直以为女孩都像我妈那样的,谁知道,遇到D之后,才发现还有真的不会做家务的女孩。 但是,她在家务上,她不会做饭,不懂才艺,也不善手工,虽然洗碗一流,她容易前思后想,但又从不计较;她话很少,偶尔发言也基本不在点上,可她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真话;她教育孩子方面,她深受左邻右舍、街头巷尾的影响,方法多样,但持续不久,可还是成效显著;她善良单纯,一直处于少女状态,有时候我都担心大女儿近期内会成长得比她更成熟周全。 她不抽烟不喝酒不喜欢热闹大场面,看到老公女儿和三五好友,她就心满意足;她天真又成熟,她有很强的包容力,老实受教,谦虚,随和,顾家不到处跑,专一,脾气好,和她在一起我很有安全感。 我干嘛要让她变成我妈那样,让我拘束的人呢?我遇到了这样的女人,想要和她结婚。 我妈在有我之后,虽然继续不做家务,但是也承担起照顾我的重任,我妈说,你爸让我能够放心做自己,这是他爱我的表现。我把你照顾好,让你放心做自己,这就是我对他爱的回应。 我明白,她是在用这种方式,告诉爸爸,你的爱,我懂。 一个女人不会做家务,有那么重要吗?她用她最擅长的方式去照顾我们,这不就够了吗? 每个人,有一个缺点,总会伴随一个优点。可是,为什么我们总是对最亲最爱的人,都抓住那个缺点不放,从来不去为对方创造一个更舒适的环境,让Ta们尽情地发挥自己的优点呢? 一个姑娘做不做家务真的有那么重要吗?当初我们相爱,并不是因为她会不会做家务,而是因为,你喜欢的就是她本来的样子。 我们穷尽一生,都在找这个能让我们自在生活的人。 最好的恋爱关系,不是我把自己改造成你喜欢的样子,而是我,就是你最喜欢的样子。 我不会做家务,但是我可以用我其他的所有来报答这份爱。   文/红红 图/stocksnap.io

Read more

“我的妈妈是个没用的中年妇女”

做一个女人,你如果自己不努力、不优秀,连自己的孩子都会看不起你。 周末的时候和好友M小聚聊天。她拿出手机翻出一张图片来给我看,那是一篇学生作文。 作文的题目叫做《我的妈妈》,稚嫩的字体这样写到: 我的妈妈不上班,平时就喜欢打牌和看脑残的电视剧,一边看还一边骂,有时候也跟着哭。她什么事也做不好,做的饭超级难吃,家里乱七八糟的,到处不干净。 她明明什么都做不好,一天到晚光知道玩儿,还天天叫累,说都是为了我,快把她累死了。和我一起玩的同学,小青的妈妈会开车,她不会,小林的妈妈会陪着小林一起打乒乓球,她不会,小宇的妈妈会画画,瑶瑶的妈妈做的衣服可好看了。我都羡慕死了,可是她什么都不会。 我觉得,我的妈妈就是个没用的中年妇女。 M在一家小学当五年级的语文老师,这篇作文便是她班里的学生写的。看完后真得让我大惊失色,这竟然是一个孩子眼里的妈妈。 M对我说:“这个学生的妈妈没有工作,整天在家里闲着,不知道学习,不知道进步,都跟社会脱节了,看了吧,做一个女人,你如果自己不努力、不优秀,连自己的孩子都看不起你。” 一个十来岁的孩子看不起妈妈,也许还不至于,或者他只是羡慕,别人有一个能干的优秀妈妈,于是心里生发出了恨铁不成钢的感情。 其实,不光这个孩子的妈妈,在我们的生活中,不难看到,有一些结了婚生了孩子的女人,慢慢放弃了努力,每天无所事事甘于日复一日的过着一样的烟火生活。 不仅仅是没有工作的,就算是有工作的,也勉不了如此,她们以为,自己的人生已经这样了,有吃有喝,不缺这少那,丰衣足食,哪里还用得着学习和进步,更用不着奋斗。学习和进步,那是孩子的事儿,奋斗那是男人的事儿。 我住的这幢楼上有一位三十大几岁的女人,个子不高,长得白白胖胖的,一脸的富贵相。爱人做着生意,经济条件不错。他们的一儿一女都已经住了校,平时家里就剩下她一个人。 她没有什么爱好,除了一日三餐,就是打麻将。我曾听她说过,她每天的生活是这样的:早晨吃过饭后去打麻将,打两将回来做中午饭,午饭后睡一觉,下午打一将,回来做晚饭,晚饭后,再打两将,回来睡觉。 我不懂麻将,不知道一将是几局,也不知道一将能打多久。但是,我知道她的生活里除了吃饭就是打麻将。 一个秋天的晚上,我和爱人散完步,在楼下恰巧遇见她的爱人从外面开车回来,便停下聊了一会儿。 他抬头瞅瞅楼上的家一片黑暗,唉了一声:“一天到晚光知道打麻将!这么晚了还不上家。” 我说:“嫂子多有福啊,你这么能干,什么也用不着她操心,不打麻将干嘛啊!” 他叹一口气:“有法吗?我到是想让她操心,她可得操得了?她这么多年不出家门,不读书不看报,什么都不懂,说实话,跟个傻子差不多,连沟通都没法沟通,根本不在一个频道上。哪像你们,能写会算,见多识广,放到哪里哪里行。” 当时,我还悄悄地对着老公指责那个男人没良心,女人为了他和家庭牺牲了自己的青春,放弃了自己的外出机会,到头来换到的却是他的嫌弃。 现在想来,她所有的牺牲与放弃,其实最主要的是自己不愿意付出努力。 多年前我在新浪博客上,结识一位叫做花妈妈的女子。她的博客上记录着她点点滴滴的生活,没想到一入她的博客深似海,一直追了多年,直到现在。 她是一位上海移民到加拿大的女子,有两个漂亮的女儿,我认识她时,大女儿还在上小学,小女儿两三岁。 为了照顾孩子,她辞掉工作,做了一个全职妈妈。她们家的院子很大,后院被她种上了菜和果树,前院种上了各种各样的花儿。她家餐桌上吃的是自家的绿色蔬菜,花瓶里鲜花不断,都是自己园子里长的。 她的手好巧,自己买来手工书,做各种手工,她做的口金包、一针一线手缝的被子、挂毯、比商场里卖得都好看。她给女儿们做舞蹈服、做头花,穿戴出去羡慕得一众外国小朋友不行。 她把自己的手工送给亲朋友好友,她帮着邻居裁剪衣服,她送自家种的鲜花给女儿同学的妈妈。

Read more

男人的世界观,决定一个家庭的未来

01-品格好的人,运气不会差到哪去 有个相识的朋友,且喊她Z,她爷爷辈的人都是书香门第,特别爱读书,在她很小的时候就耳濡目染,她爷爷曾经教育她爸爸,一个人的一生都得去读书。 她爷爷把《曾国藩家书》看了无数遍。她爷爷曾经把一句: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作为激励后代的名言,做成匾挂在书房。 她爷爷病重的时候,曾拉着Z的手说了一句话: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品格不会坏到哪去;一个品格好的人,一生的运气不会差到哪去。 Z的爸爸是那种特别注重家庭教育的人,从小把她培养得知书达理,擅长读书,孝敬父母。 甚至后来,在她长大以后,都一直告诫她,女人一生该如何修身养性,把自己培养的独立,聪慧,美丽大方。 Z在这样的熏陶下,苗红根正,甚至看起来,营养过剩的样子。 当年,在找对象的时候,她犯难了。因为身边没有这样相匹配的家庭,有的倒也是大学毕业,但不爱看书,而爱看书的家庭境遇不好。 很长一段时间Z都郁郁寡欢。 02-相同三观的人 Z结婚比我们同一届的人都晚一点,因为她想找一个家庭教育、品行方面跟自己都完全匹配的人。 可这样的婚姻有么?她擦破了肩膀也没有找到那个完全匹配的人。 后来,她遇到了一个跟她兴趣爱好都相投的男人,两个人都有共同的理想和追求,但那个男人家庭境遇特别不好。他们喜欢看的书都一样,她看过什么书,他都看过,他也是一幅博古通今的圣人模样。 认识后不久,两个人领了结婚证。 头一年,在没有孩子的婚姻里,两个人琴瑟和鸣,举案齐眉,所有人都看不出他们两口子的世界有多么鸟语花香。很多人都羡慕他们,觉得就得找个有共同兴趣的人,才看上去有趣。 我们一帮人聚会的时候,他们还在一旁打情骂俏,还在那儿互相喂饭。 03-人一辈子要不断地学习 Z就是那种永远披荆斩棘的样子,永远拼搏向上的样子。 因为她的家庭教育不允许她懈怠,她一天24小时安排的很紧凑,从来不无故浪费时间。 可她的老公却不是,她的老公家境不好,家庭教育为零,父母甚至认为,只要考上大学,书可以撕掉,只要大学这个证件就好。 她老公当年读的书在祖国日益腾飞的今天,已经完全不够用了,但他没有后天学习的能力,就用大学四年读的书维持着日子。Z却时刻在学习。 从结婚到现在,Z不断地告诉她老公,人一辈子要不断地学习,因为她爷爷,她爸爸对她的影响太大了。 她老公沾沾自喜地认为他的知识量已经足够哄她一辈子了。他的家庭教育理念里,根本就没有人要一辈子不断去学习的想法。所以,他没有这个习惯。 04-“爸爸的世界观就是我的世界观” 一个男人的营养是要营养一个家庭的,而不仅仅是一个女人。

Read more

为什么对最亲的人反而没教养?

那些对外人还有所顾忌的话,会肆无忌惮的跟家人说,这不是坦诚,而是不管不顾的伤害;那些不敢在外面发的脾气,可以肆意撒在家人身上,这不是真性情,而是真自私;那些对别人无微不至的关怀,到家人这都省了,这不是舍弃了繁文缛节,而是真的缺了爱。 包括教养,我们谈的也是在公众场合怎么有教养,对别人怎么有善意,出国怎么有礼貌,我们是不是应该花时间想想,我们对父母,对妻子,对孩子,对这辈子最牵挂我们的人,对这辈子我们最在意的人,如何表达出教养? 按说既然是最亲近的人,应该最有教养才对,可恰恰相反,很多人不会表达跟亲人的教养,或者不屑于表达,觉得这样就“生分了”,就有距离感了。所以,你看那些平时把“请”,“谢谢”,“麻烦你”挂嘴边的人,不见得跟亲人说这些。 这种客套没有倒也罢了,可很多时候,如果不注意教养问题,我们不经意间就会带给亲人伤害。一个女孩跟我抱怨过,说他的男朋友从来不重视她,一堆人在,他从来都是照顾别人。比如有一次约人谈事,对方也是个女孩,他男朋友就能想起来问问人家渴不渴,就想不起来问问她。 于是他们大吵了一架,女孩觉得自己被冷落,可能也有点吃醋的意思。男孩也很生气,觉得女孩不识大体。他男朋友的话堵得她特别生气,“既然是一家人,咱们要一起照顾别人才对,为什么我还要花时间照顾你呢?” 不管谁“有理”,这种看似理直气壮的辩解的确伤害了别人。人都是感情的动物,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像男孩这样理性“识大体”。 我另外见过一对最后分手的情侣,两个人分手也是因为不小心的伤害。比如,女孩跟男孩讲今天遇到了一个多么差劲的人,男孩的反应永远都是,那你也应该反思一下自己在这件事里的责任,不应该一味的怪别人。男孩说的没错啊,从这些事里吸取教训,下次就可以避免同类事的发生,可对女孩来说,她本身受了委屈,根本不需要什么讲道理,最需要被安慰的时候又被劈头盖脸教育一番,感觉是很差的。 我问这个女孩,这个男孩平时对别人呢?她说他特别会安慰人,唯独不会安慰最亲的人。觉得跟别人讲的都是客套,跟最亲的人才是讲真话。 这些所谓的“善意”,“无隔阂”,“真话”原来是这么锋利的刀子,虽然有“不见外”,“自己人”护体,但杀伤力好像大了十倍。 我自己也不是一个善于处理跟亲人关系的人,尤其是对父母,好像总是缺乏耐心。每次跟父母打电话,当他们又重复那些“要注意身体”,“别心疼钱”之类的话时,我要么是应付答两句,要么是直接打断。也许这些话我真的耳朵听出来茧子了,可我也明白,敷衍或者打断他们会让他们很不好受。 老人越老越变得像个孩子,但他们又不是孩子,他们的行为定型了,他们的习惯也养成了。你很难像教孩子一样,教他们这样那样,所以当他们做的不合你意的时候,你难免没有那么多的耐心,而又因为你跟他们太熟悉了,任何的批评不满都可以随口而出。反思起来,这真的是很可怕的。 有一次在公交车上,我看到一个中年人带着年迈的父母,可能还有另外一些是邻居家老人。中年人对其他的老人都还挺客气的,有问必答,对自己家的父母,满是不耐烦,“我跟你说过多少遍了,别再跟我提看孙子的事了。”我正好坐在旁边,看到老人像犯了错一样,转头看向车窗外,不敢再吭声。 我看到这一幕,心里都难受,可也许那个中年人每天这样教训习惯了,便不知了。可能他也没有想到,在这些老伙伴面前,这两个老人一定也觉得特别没面子。 我们打着“爱之深,恨之切”的幌子,其实变成了“爱之深,伤之切”。如果这样,真的这就大大偏离了教养的本意了。 图/pixabay.com

Read more

长大后情路坎坷,都是爸妈的错?

长大后很多心理上的问题,没安全感、过度依赖、焦虑… 等等,都能够追溯到小时候与父母亲的关系。还在襁褓中的我们透过父母来了解这个世界,借此判断这个世界是否安全?会不会受到伤害?而在一岁的时候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就会根深蒂固影响此后一生的行为。本篇文章强调父母应该满足和回应孩子需求,让他们感觉被爱和理解。 孩子在婴儿时期与父母亲所形成的「依附类型」,将会决定他们有没有安全感,进而影响到孩子的人际关系,甚至是成年后的亲密关系 。 的确,许多研究显示,孩子的依附类型会影响到他的同侪关系、影响他愿不愿意去探索和尝试、影响他调节情绪的能力,以及能不能创造良好的人际互动与亲密关系。这样听起来,依附关系真的很重要,但是很多父母都不太理解:到底什么是依附关系?什么样才算是有安全感的孩子? 要介绍依附关系,就要提到两位心理学家──玛丽‧安沃斯和约翰‧鲍比。他们在1950 年代相遇,当时,美国社会崇尚行为主义,行为主义学家约翰‧华生不断告诫父母:「不要拥抱、亲吻孩子,也不要在孩子哭的时候抱孩子,不然就会宠坏孩子。 」如果你是一位父母,这样的主张你应该并不陌生,在台湾,认同「百岁医师」(美国小儿科丹玛医师) 育儿方法的家长也是这样觉得──小孩哭时不能抱,不然孩子就会用哭声控制你。 但是,安沃斯和鲍比却不这么觉得。他们认为, 父母亲要回应孩子,这样孩子才会感到安全。而当孩子感到安全时,才会更独立、更愿意尝试与探索这个世界。安沃斯在当时观察了一些母亲与孩子,她也发现,那些最不黏人、最不常哭的孩子,反而是有位常常回应孩子的母亲。为了要验证理论与观察,安沃斯决定做一个实验。 母亲离开又回来,孩子会怎么反应? 这个实验称作「陌生情境」,研究人员在实验室中用双面镜观察妈妈和约一岁大的小孩的互动,在实验过程中,母亲被告知要短暂的离开房间,然后再回来。安沃斯认为,孩子在妈妈离开房间时应该是会充满焦虑的 (事实上也证明,就算外表看起来很冷静的小孩,他们的心跳和压力贺尔蒙也显示他们是感受压力的)。研究人员想要知道,当母亲离开时孩子会怎么反应,还有更重要的,当妈妈再度回到房间时,小孩会怎么样与妈妈互动呢? 安沃斯在观察过许多妈妈与孩子的「陌生情境」后,依照孩子的反应分成三类型。第一型的孩子在妈妈离开时哭得很难过,但是在妈妈一回来后,孩子立刻去靠近母亲,并且很快的被安抚,停止哭泣,然后能够继续玩玩具,这一类型的孩子被称作有着「安全型」依附关系。 第二型的孩子在进到新房间时非常焦虑和黏人,不太愿意去探索新环境,在妈妈离开时他们很难过,妈妈回来后他们可能会去找母亲,但是无法被安抚,还是继续哭泣──这些孩子想要亲近妈妈,但又很害怕焦虑,被称为「焦虑矛盾型」。 第三型的孩子在妈妈离开房间时表现出一点都不在意的样子,当妈妈回来后,他们也不会去靠近母亲,这类型的孩子称为 「逃避型」。不管是焦虑矛盾型或是逃避型,这些孩子都有着「不安全型」依附关系。 父母的对待方式,决定孩子的依附类型 陌生情境实验中这些孩子所表现出来的依附关系类型,是因为孩子天生气质不同所造成的吗?或许基因会有一些影响,不过,早在这些妈妈和孩子进到实验室之前,安沃斯已经花了很长一段时间在这些孩子的家中观察亲子互动,所以,她能够归纳出,到底是什么样的母亲对待方式,让孩子在妈妈离开又回来后,会有这样不同的反应? 婴儿出生后,藉由与身边的人的互动来理解这个世界,尤其是主要照顾孩子的人,像是父母亲。当婴儿不舒服或是饿了哭泣时,如果爸爸妈妈回应孩子的需求,像是将孩子抱起来安抚、喂孩子喝奶,在这样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他们眼中的世界是安全可以预测的─ ─ 他们了解,当我有需求时,会有人来回应我、帮助我,这就是形成安全型依附关系的孩子。所以,在实验中,当妈妈回到房间后,本来痛苦哭泣的孩子能够立刻亲近母亲并且被安抚,因为过去的经验告诉他:「妈妈能够满足我的需求,能够让我快乐。」 而根据安沃斯的家庭观察,这些有着安全型依附关系的孩子,果然有一位平常会回应孩子的妈妈。当孩子能够有一位让他安全依附的大人,这位大人就像是孩子的安全堡垒,让孩子更愿意往外踏出去探索这个世界,也能够从父母的安抚中学习如何调节情绪。 那么,是什么样的教养模式让孩子形成不安全型呢?

Read more

每一对夫妻都是生死之交

上了年纪的人,是没有朋友的。老夫妻能依靠的就是彼此。 外公在世的最后十几年,中了两次风,腿脚不便利了,神志也开始混沌不清。 他的一切生活起居,都由外婆一手料理。上不了厕所,外婆就掺着他去。拿不稳筷子,外婆就喂他吃饭。说错话得罪了人,外婆就跟在后面道歉。 外公又有糖尿病,饮食要以清淡为主,外婆怕外公馋,就每日陪他一起吃粗粮,就这样,没有生病的外婆,忌口了十几年。 都说人老了会变成小孩,外公的晚年,也跟小孩子无异。 一到过年过节,他就主动向后辈伸手要红包,当着大家的面拆开来,谁给少了他还不高兴。 要来了钱,他就开开心心地踱回房间,一股脑儿全塞给外婆。 “我走了,你就全靠这些钱过日子了呀!” 他怕自己走后外婆会受委屈,就拼命地给外婆攒钱。 他说:“等我走后,就把我火化啰!” 这在讲究“入土为安”的乡下,简直不敢想象。因为当地政府推行火葬,但凡火葬都能拿到一笔不菲的补贴,外公想多给外婆攒一点养老钱。 后来,外公的病越来越严重,再也走不了路,说不了话了。偏偏外婆又摔断了腿,进了城里的医院。 外公闹着要去看外婆,大家都劝他:“您老的血压不稳定,坐不了长途车的。” 他就是不听,坐在轮椅上干着急,说不出话,就用两只手不停比划,一张脸憋得通红。 没办法,大家只好带他去,他什么都说不出,就只能两只眼一动不动地盯着外婆,像是要把那张脸生生世世地记住。 如果你看过那个眼神,就会知道什么是生离死别。对于老年夫妻而言,每一次注视,都可能是永别。 那段时间,外婆一边打点滴,一边担心外公吃不好,睡不好。而外公呢,天天在家不说话,眼巴巴地坐着,生怕外婆的腿好不了。 后来,外婆好了,外公却去了。终究还是“入土为安”了,因为外婆不同意火葬,她不要那笔钱。 直到如今,外公已经去世好多年了,外婆还一直住在那间房子里,子女们接她出去住,她不愿意,她就要在那里,陪着外公。 ******** 年轻的夫妻,可以吵闹,可以分离,可以各奔东西,但老年的夫妻,生命枯竭得只剩彼此可以依靠。 朋友告诉我,她的父母一生相爱,母亲四十多岁了,还被父亲宠得像个少女,既不知道怎么交煤气水电费,也不会洗衣做饭。直到有一天,她爸在浴室洗澡时突然滑倒。 朋友说,她至今都不知道一生没干过重活,体重不过九十斤的母亲,是怎么把父亲从洗手间里背出来的。 那件事以后,母亲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她开始自己去交物业费,学习买菜做饭,甚至淘了一大堆医用保健书籍,认真学习急救方法。 而一向不准她劳心劳力的父亲,也不再干预她做这些,两个人都默契地心照不宣,换了一种生活方式。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