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艰难处,越是修心时

人物介绍:王阳明(明代思想家、军事家,心学集大成者)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立什么志,成什么人。 故事背景: 1483年,王阳明在北京的私塾读书。有一天,他一本正经地问老师:“何谓第一等事?”这相当于是在问,人生的终极价值是什么? 他的老师吃了一惊,因为从来没有学生问过他这样的问题。但他还是很快作出了坚定的回答:“当然是读书做大官啊!” 王阳明严肃地看着老师说:“我认为不是这样。”顿了顿,一脸郑重地继续说道:“我以为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中国有句老话,叫三岁看老。中国的古人,也一向高度强调立志的重要性。王阳明从小立志做圣贤,后来果然成为圣贤,则为此作出了最好的诠释和证明。 立志为什么重要?因为志向就是意志,就是方向。只有如此,人在有限的时间精力和复杂的现实之下,才可能意志坚定、少走弯路,而大大提高完成目标的可能性。 我以落第动心为耻。 ——越是艰难处,越是修心时。 故事背景: 1496年,王阳明在会试中再度名落孙山。有人在发榜现场未见到自己的名字而嚎啕大哭,王阳明却无动于衷。大家以为他是伤心过度,于是都来安慰他。 王阳明脸上略过一丝沧桑的笑,说:“你们都以落第为耻,我却以落第动心为耻。” 人生中会遇到很多的艰难困苦,越是在这种时候越能体现人的心性修养。寻常人往往慌乱悲戚,唯有修养深厚者能做到泰然处之。文天祥说:时穷节乃现。 如何才能拥有这种自觉和修养呢?王阳明还有一句话,道出了所有: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艰难困苦,正是对心性的最好磨砺。 他一疑,事就成了。 ——人没有坚定的信念,就容易被人利用。 故事背景: 王阳明在平定宁王朱宸濠的叛乱中,曾用过一个伪造公文的计谋。 他伪造了答复朱宸濠手下重臣李士实和刘养正投诚的书信,再伪造朱宸濠手下指挥官们的投降密状。 然后让人去和平时与朱宸濠结交的人相谈,在会谈结束后故意把这些公文遗落。自然,这些伪造的公文统统都到了朱宸濠手里。 有地方官员对王阳明的这些计谋不以为然,问他“这有用吗?”王阳明不答反问:“先不说是否有用,只说朱宸濠疑不疑。”有官员不假思索地回答:“肯定会疑。”王阳明笑道:“他一疑,事就成了。” 这个故事,同时告诉了我们修养和做事的秘诀。

Read more

不欺天,不欺人,不欺心,不欺世

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无论是做人,还是成就一番事业,诚信都是必不可少的,这是一个人人格的象征。“人无信而不立”,一个不诚实的人,是无法取信于他人的。 在一个东方国度,国王想为自己唯一的儿子选一名书童,目的在于能够陪着王子一起学习,互相勉励。这名书童要与王子朝夕相处,如果人品不好,自然会带坏了年幼的王子。可是怎样才能判定一个人的人品呢?国王为此很苦恼。 这时,一个大臣献出了计策,他对国王说:“想要评定一个人的人品,首先要看他是否诚实。只要我们举办一场比赛,就能够很轻易地看出谁是最诚实的人。” 国王听了这个建议,连连称赞,立刻命人张贴出皇榜,说王子要选一名书童陪读,希望全国的少年都能够来参加选拔。 告示一经贴出,民众们纷纷让自己的儿子前去参与选拔,因为这意味着孩子不但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说不定还能有一个辉煌的前程。到了选拔的那天,皇宫里挤满了前来应招的少年。 国王让身边的侍从发给每个人一粒种子,然后说:“半年之后,谁能够种出最美丽的花朵,谁就能成为王子的陪读书童。” 少年们领了种子,就立即赶回家种在了土里。其中有一个农民的儿子,他自幼聪颖好学,但是家中贫寒,没有钱为他请师父。于是他把这次机会看得十分珍贵,每天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为种子浇水、施肥,然而三个月过去了,种子还没有发芽的迹象。 这个少年拜访了当地许多有名的花匠,试过了各种方法,然而半年的期限到了,少年的花盆里,依旧是一盆黄土。 少年绝望了,但是他当初领了种子,就算没有种出花朵,也应该到王宫中完成这场选拔。 就这样,当其他少年都捧着盛开着美丽花朵的花盆走进王宫时,这个少年手里捧着的,却是一盆黄土。周围的人群中不断传出嘲笑声,但是少年一点儿也不羞愧,因为他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 不一会儿,国王带着王子出现在大家面前,逐一看过每个人手中的花盆,不断赞赏花朵的美丽。到了少年这里,国王意味深长地看了他一眼,什么都没说就走了。 终于到了公布结果的时候,那些得到国王赞赏的少年脸上,纷纷露出了得意之色,但是最终国王却选择了没有种出花朵的少年。 大家为此感到不解,国王说:“我举办这次比赛,就是为了考验大家是否诚实,我给你们的种子都是煮过的,又怎么能够种出花朵呢?” 在没有利益冲突的情况下,每个人都能明白诚信的可贵,但是当面临着利益的诱惑时,诚信在一些人眼中,就显得无足轻重了。但是他们却忘了,谎言可以让他们暂时处在光辉中,却不能让他们一生都处在光辉中。说一个谎言,就需要用无数的谎言来装饰这个谎言,谎言说得多了,早晚都有暴露的一天。 图/wallcoo.net

Read more

睡前小故事 : 鸽子搬家

一只鸽子老是不断地搬家,去掉自己身上的气味。 它觉得,每次新窝住了没多久,就有一种浓烈的怪味,让它喘不上气来,不得已只好一直搬家。 它觉得很困扰,就把烦恼跟一只经验丰富的老鸽子诉苦。 老鸽子说:“你搬了这么多次家根本没有用啊,因为那种让你困扰的怪味并不是从窝里面发出来的,而是你自己身上的味道啊。” 与团队格格不入,问题来自于自己! 有些人会不断埋怨别人的过错,指责别人的缺点,他们觉得周围的环境和人处处跟自己作对;或者是认为自己“曲高和寡”,一般人无法理解自己丰富而深刻的思想。 实际上,他们没有意识到真正的问题不是来自于周围,而是来自于他们自己。像这样的人,必须试着认清自己,试着认真而深刻地反省自己。 愈来愈多的研究显示,领导能力不是天生的,人们完全可以透过后天的努力获得这种能力。因此,领导者要想成功地改变员工,首先就必须改变自己的领导特质。 对领导者而言,出色的管理能力仍然是必需的。领导者拥有这种管理能力,不是为了控制和命令员工,而是为了支持、帮助员工的发展与成长。 在这变幻莫测的全球竞争时代,公司高层与其苦苦追寻“先进”的管理方法与手段,不如将眼光放远,锁定员工的才智与热情,这是公司取之不尽的宝藏,公司必须找到适当的途径将他们释放出来。实现这个目标的唯一途径,就是让管理从控制员工,转向为相信员工潜力、鼓舞员工热情。 图:pexels.com

Read more

上天让谁灭亡,必先让他膨胀(深度好文)

马克思的女儿燕妮,问历史学家维特克:“您能用最简明的语言,把人类历史浓缩在一本小册子里吗?”维特克说:“不必,只要四句德国谚语就够了。” ① 上天让谁灭亡,总是先让他膨胀。 ② 时间是筛子,最终会淘去一切沉渣。 ③ 蜜蜂盗花,结果却使花开茂盛。 ④ 暗透了,更能看得见星光。 一士兵遭到敌军突袭后逃到了山洞。敌军在身后紧追,他躲在洞中祈祷不被敌人发现。突然胳膊被狠狠地蛰了一下,原来是只蜘蛛,他刚要捏死,突然心生怜悯,就放了它。不料蜘蛛爬到洞口织了一张新网,敌军追到山洞见到完好的蜘蛛网,猜想洞中无人就走了。 启示:很多时候,帮助别人同时也是在帮助自己。 父亲丢了块表,他抱怨着翻腾着四处寻找,可半天也找不到。等他出去了,儿子悄悄进屋,不一会找到了表。父亲问:怎么找到的?儿子说:我就安静的坐着,一会就能听到滴答滴答的声音,表就找到了。 启示:我们越是焦躁的寻找,越找不到自己想要的,只有平静下来,才能听到内心的声音。 一个行者问老和尚:“您得道前,做什么?”老和尚:“砍柴担水做饭。”行者问:“那得道后呢?”老和尚:“砍柴担水做饭。”行者又问:“那何谓得道?”老和尚:“得道前,砍柴时惦记着挑水,挑水时惦记着做饭;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 启示:大道至简,平常心是道。 抱着你自己10公斤重的孩子,你不觉得累,是因为你喜欢;抱着10公斤重的石头,你坚持不了多久。 启示:当一个人不喜欢做某件事,就算他才华横溢,也无法发挥;当一个人喜欢上了某件事,他发挥出来的能力会让你大吃一惊。所以,一个人没有成绩,不一定是他没有能力,很可能是因为不喜欢。 二战时,一犹太家庭遭到迫害,大儿子和小儿子分别去寻求帮助。大儿子去找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小儿子去找自己曾帮助过的人。结果却是大儿子获救,小儿子被出卖。 启示:爱你的人会一直愿意为你付出,你爱的人却不一定愿意为你付出。在现实中,真正对你忠诚的都是曾经给过你恩惠的人、爱你的人。 乌鸦往东飞,遇到鸽子。都停在一颗树上休息,鸽子见乌鸦飞得很辛苦,关心地问:您要去哪里?乌鸦忿忿答:其实我不想离开,可是这个地方的居民都嫌弃我的叫声不好。鸽子好心地说:别费力了,如果你改变不了你的声音,飞到哪都不会受欢迎的。 启示:做事也是如此,改目标,不如改方式,改环境,不如改自己。 一头驴子不慎掉进了枯井,众人设法救它,都没有成功,就决定埋了它。驴子悲声鸣叫,可当泥土落下的时候,它却出乎意料地安静了。它努力抖落背上的泥土,把它们踩在脚下,让自己登高一点。就这样,它随着泥土的抖落不断登高,最后竟在众人的惊奇声中走出了枯井。 启示:关键时刻能救你的,只有你自己。 师父问:如果你要烧壶开水,生火到一半时发现柴不够,你该怎么办?有的弟子说赶快去找,有的说去借,有的说去买。师父说:为什么不把壶里的水倒掉一些呢? 启示:世事总不能万般如意,有舍才有得。

Read more

锁定目标不放松

鲍伯.威蓝在18岁刚参军就被派往战场,却因触及地雷,炸飞了两条腿。经过数年的治疗,鲍伯的生活才能够自理。由于一切工作、生活全靠上肢的力量,他也因此练出钢筋铁骨的手臂,甚至开始举重练习,准备参加马拉松。鲍伯要证明给全世界的人看,没有腿脚的人也可以跑马拉松! 鲍伯虽然没有腿,却有健康而强壮的上肢。于是他“跑步”的方式是:用双手将上身支起,把躯干往前倾;再把身体向前倒地,然后用双手把身支起……他用他所有的,补偿他所没有的。 鲍伯德第一次马拉松赛,固然不会创下太好的成绩,但能够完成全程比赛,对他来说已属成功。当她跑最后一圈时,因为其他参赛者早已结束比赛,会场所有的装饰已撤走,没有屏障物,也没有观众的掌声,只剩下鲍伯的父亲以及几位电视台的工作人员…… 鲍伯距终点线100米之遥时,鲍伯的父亲开始用力拍手大叫:“来吧!鲍伯!你一定可以做到!” 最后,鲍伯胜利抵达了终点!当鲍伯从那双长满水泡且刺痛难忍的手上除下手套时,记者冲到他面前访问:“可以说说你的感想吗?” 鲍伯回答:“只要尽自己的力量,相信每个人都可以做得到。”记者又问:“鲍伯,你怎么能忍受双手的刺痛?” 鲍伯的答案,令所有在场及电视机前的观众永远难忘:“我的双手,只有在我把视线从终点线移开之后,才开始作痛。” 鲍伯以此鼓动自己的能量,也鼓动了他人的能量,他让人们知道何为锁定生活和目标的方向。你再踏入社会时是否就已经定下目标,并牢牢“咬定青山不放松”呢?如果是,那么你也会和鲍伯一样,一直保有达成目标的动力,知道冲破终点线的那一天。如果不是,那么请赶快行动吧! 文:鼓动能量  

Read more

简单的一句话

一个老和尚养了一盆兰花,他对这盆淡雅的兰花呵护有加,经常为她浇水除草杀虫。 兰花在老和尚的悉心照料下,长的十分健康,出落的清秀可人。 有一次,老和尚要外出会友,便把这盆花托付给小和尚,请他帮忙照看。 小和尚很是负责,小心翼翼给兰花浇过水后放在窗台上,才去办其他事。 不料天降暴雨,狂风把兰花打翻砸坏了。小和尚赶回来,看到一地的残枝败叶,十分痛心,也很害怕老和尚责怪他。 老和尚回来后,小和尚向他讲述了兰花的事情,并准备接受他的责怪。 可老和尚什么也没说。小和尚感到很意外,因为那毕竟是老和尚最心爱的兰花呀。 老和尚淡淡一笑,说道:“我养兰花,不是为了生气的。” 简单的一句话,却道出了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 我们工作不是为了生气的,我们相爱也不是为了生气的。 用心付出的东西一旦无法挽回,也不用再怨什么,悔什么。 拥有的时候好好珍惜,失去的时候淡然处之,无愧于自心便好。 你若恨,生活哪里都可恨。 你若感恩,处处可感恩。 你若成长, 事事可成长。 不是世界选择了你,是你选择了这个世界。 既然无处可躲,不如傻乐。 既然无处可逃,不如喜悦。 既然没有净土,不如静心。 既然没有如愿,不如释然。 图/pixabay.com

Read more

世上没有一种生气是值得的

一位老妇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生气,有一天她去找高僧求教,高僧听完她的讲述,把她领到一间禅房,落锁而去。妇人气得破口大骂,骂了许久,高僧也不理会。妇人便开始哀求,高僧还是置若罔闻。妇人终于沉默了。 高僧来到门外,问她: “你还生气吗?”妇人说:“我只为我自己生气,我怎么会来到这个鬼地方受这份罪?” “连自己都不肯原谅的人,怎么能心如止水?”高僧拂袖而去。 过了一会儿,高僧又问: “还生气吗?”妇人说:“不生气了。”“为什么?”“气也没办法啊!”高僧又离开了。 当高僧第三次来到门前时,妇人告诉他: “我不生气了,因为不值得气。 ”高僧笑道: “你还知道值不值得,看来心中还有气根。”再过一会,当高僧迎着夕阳立在门外时。 妇人问道: “大师,什么是气?”高僧将手中的茶水倾洒于地,妇人视之良久,顿悟,叩谢而去。 我们的生命就像高僧手中的那杯茶水一样,转瞬间就和泥土化为一体。光阴如此短暂,生活中一些无聊小事,又哪里值得我们花费时间去生气呢? 相信我们在生活中都有过为琐事生气的经历,无非是为了争高低、论强弱,可争来争去,谁也不是最终的赢家。你在这件事上赢了某个人,说不定会在另一件事上输给他,输输赢赢,赢赢输输。当你闭上眼睛和这个世界告别的时候,你和普天下所有的人是一样的:一无所有,两手空空。 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做一些自己觉得有意义的事,不要把时间耗在争名夺利上,不要总把“就争这口气”挂在嘴边。真正有修养的人会把这口气咽下去。只有不生气你才能做好事情,才能健康地活着。 图片来源:pixabay.com

Read more

饭局修养

看一个人的有无修养,从言行就可能知道。中国人大多喜欢在吃饭的时候联络感情,考验对方。一个人的吃相,反映了这个家庭的家教,没文化和没家教一样被人看不起的。 故事一: 某企业老板请客人吃饭,叫两个新来公司的大学生陪同。客人是南方人,吃菜的口味比较清淡,所以点的菜都比较符合客人的口味,但是新来的大学生都是四川人,喜欢吃辣的,于是就不断地抱怨着没有他们喜欢吃的菜。 老板心中虽然不高兴,但也不好发作,就又点了两道辣一点的菜。结果这两道菜上来以后,就被这两个大学生“霸”在自己面前,自顾自地边聊边吃,旁若无人。吃罢,还赞叹道“就这两个菜还不错”。回公司后老板没作任何解释,就立即将这两个大学生解雇了。 故事二: 某大型企业招聘一名后勤部长,经过一番海选,笔试面试之后,确定下来十个人进行最后的筛选。公司把这十个人同时请到公司,主考官随便与大家闲聊了一会,就请大家一起吃饭。 吃完饭后主考官宣布面试结束,后勤部长的人选已经确定下来了。谁也没有想到最后一场考试居然是吃饭,而且是吃自助餐,等大家明白过来时,后勤部长的人选已经确定下来了,就是那个吃多少取多少,连最后一点汤汁都倒到粥里喝掉的那个。 故事三: 学霸小明去应聘某世界500强企业,因成绩及各项表现突出,顺利受邀参加公司高管在座的面试饭局。席间,他自觉言行举止相当得体,可是,应聘成功的却不是他。 小明愤怒异常,觉得背后一定有黑幕。最终,招聘部门告诉小明,他确实能力超群,被高管筛掉的原因是,在那个算是面试最终环节的饭局上,他从来没有对任何一名服务员表示过感谢。 故事四: 过年前夕,梅梅的父母来北京陪她过年,梅梅的男友火速预定了熟悉的餐厅,并在饭局上努力表现。可回到家,梅梅的父母发话了:你这个男朋友在我们眼里不过关! 第一,他订餐厅时并没有征求过梅梅的意见,没有问过二老的饮食口味; 第二,赶上节前宴请高峰上菜慢,他反覆催促服务员,态度很不友善,动辄要投诉; 第三,席间他手机响了,他可以向对方表明自己有事,稍后联系,如果是急事也可以说声抱歉离席处理,但他却边吃边接了长达十几分钟的电话,梅梅的父母只能坐在他对面尴尬地吃着。 听完父母的判断,梅梅也跟着犹豫了。 饭桌见人品,很多细节早已暴露了你的真相。 有人说,男人婚前对待服务员的态度就是婚后对待老婆的态度。此话虽有点极端,但无论在商务饭局还是私人饭局上,你怎么对待服务员,反映的不仅是礼貌和教养,还有情商。 对服务员一味地指责和威胁可能会让上菜速度变得更慢,而高情商的朋友会这么说:“小姑娘,你看你这么漂亮,又这么麻利,一定能让我们的菜更快端上来对吗?谢谢你!” 鼓励和赞美对任何人都有效。这时你展现给他人的,是轻松化解事情的能力。 能够考虑别人的感受,订让大家都方便的餐厅,考虑点的菜是否适合大家的口味,安排舒服的座次……一位礼仪师曾经说过,她的母亲曾经教导她,当她请人赴宴时要细心配合宾客的吃饭速度,在宾客尽兴吃完之前不可以放下筷子,因为一旦主人停筷,客人也不好意思继续吃下去。体贴和周到,藏在每个细节里。 礼仪绝不是恪守规矩,按规矩一定要用刀叉、按规矩一定要喝下这杯酒、按规矩一定要给对方布菜……规矩往往是破坏饭桌氛围的元凶。日本著名的歌唱家藤原义江在请别人吃西餐时,对方嘟囔了一句:“用刀叉吃饭真别扭……”一向是刀叉派的藤原立刻递给对方筷子,还说“其实我也喜欢用筷子”。藤原先生说:所谓礼仪,绝不是恪守规矩,只要不让对方感到不快,就是最好的礼仪! 图/pixabay.com

Read more

放羊和砍材的故事!

何为“从商”?你是否真能从这个故事里有所领悟它真正的意义…… 第一集:  你是砍柴的,他是放羊的,你和他聊了一天,他的羊吃饱了,你的柴呢? 砍柴的陪不起放羊的…——请时刻清醒地认识自己想要什么,请放弃你的无效社交! 第二集: 砍柴人陪放羊人聊了一天,表面上他一无所获,但是砍柴人通过放羊人聊天,知道了哪个山的柴多,哪个山的路好走,哪个山布满荆棘,第二天收获满满回家了。——沟通很重要…找对人聊天少走弯路更重要! 第三集: 你是砍柴的,他是放羊的,你和他聊了一天,如是你学会了放羊技巧,原来羊是这么放的,他学会了砍柴技能,原来柴要这样砍。——三人行必有我师,永远保持空杯的状态! 第四集: 你是砍柴的,他是放羊的,你和他聊了一天,他决定把他的羊跟你的柴交换,于是你有了羊,他也有了柴。——等价交换,不要看不起任何人,天生我才必有用! 第五集:你是砍柴的,他是放羊的,你和他聊了一天,他把他买羊的客户介绍给了你,你把你买柴的客户介绍给了他,于是你们各自的生意越做越大。——资源整合很重要! 第六集:你是砍柴的,他是放羊的,你和他聊了一天,你们决定合作一起开个烤全羊的店,你的柴烤出来的羊很美味,他的羊纯天然的,几年后你们公司上市了。——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 总结版:其实面对同一件事物,心态不一样,结果就会不一样。 图/wallcoo.net

Read more

怎样把梳子卖给和尚?

有一个营销经理想考考他的手下,就给他们出了一道题,把梳子卖给和尚。 第一个人:出了门就骂,什么狗经理,和尚都没有头发,还卖什么梳子!找个酒馆喝起了闷酒,睡了一觉,会去告诉经理,和尚没有头发,梳子无法卖!经理微微一笑,和尚没有头发还需要你告诉我? 第二个人:来到了一个寺庙,找到了和尚,对和尚说,我想卖给你一把梳子,和尚说,我没用。那人就把经理的作业说了一遍,说如果卖不出去,就会失业,你要发发慈悲啊!和尚就买了一把。 第三个人:也来到一个寺庙卖梳子,和尚说,真的不需要的。那人在庙里转了转,对和尚说,拜佛是不是要心诚,和尚说,是的。心诚是不是需要心存敬意, 和尚 说,要敬。那人说,你看,很多香客很远来到这里,他们十分虔诚,但是却风尘仆仆,蓬头垢面,如何对佛敬?如果庙里买些梳子,给这些香客把头发梳整齐了,把 脸洗干净了,不是对佛的尊敬?和尚话说有理,就买了十把。 第四个人:也来到一个寺庙卖梳子,和尚说,真的不需要的。那人对和尚说,如果庙里备些梳子作为礼物送给香客,又实惠、又有意义,香火会更旺的,和尚想了想,有道理,就买了100把。 第五个人:也来到一个寺庙卖梳子,和尚说,真的不需要的。那人对和尚说,你是得到高僧,书法甚是有造诣,如果把您的字刻在梳子上,刻些“平安梳”、“积善梳”送给香客,是不是既弘扬了佛法,又弘扬了书法,老和尚微微一笑,无量佛!就买了1000把梳子。 第六个人:也来到一个寺庙卖梳子,和尚说,真的不需要的。那人个和尚说了一番话,却卖出了一万把梳子。 那人说了些什么? 他告诉和尚,梳子是善男信女的必备之物,经常被女香客带是在身上,如果大师能为梳子开光,成为她们的护身符,既能积善行善、又能保佑平安,很多香客 还能为 自己的亲朋好友请上一把,保佑平安,弘扬佛法,扬我寺院之名,岂不是天大善事?大师岂有不做之理?阿弥陀夫,善哉!善哉!大师双手合十,施主有这番美意, 老衲岂能不从? 就这样,寺院买了一万把,取名“积善梳”、“平安梳”,由大师亲自为香客开光,竟十分兴隆。当然,开光所捐的善款也不菲啊! 大家看看, 第一个人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太厉害,用常理去考虑销售,是不适合做销售的。 第二个人是在卖同情心,这是最低级的销售方法,叫“叩头营销”,是不能长久的。 三、四人为客户着想,可以说是“顾客满意战略”,自然会有好的效果。 第五人不仅能够然顾客满意,还能迎合顾客心理,自然就会不会差。 第六人就已经达到了物我两重天的境界,不是在卖梳子,而是在卖护身符,把顾客的价值最大化,自然也就不足为奇了。 前五个人都回去给经理报到了,第六个人没有回去,他去找更多的寺院,他发掘到了一个市场,他要自己干。自然,他成功了,他成千上万的向一个一个寺院卖梳子,掘到了第一桶金。 图/pixabay.com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