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冠军都是“陪聊”高手

有很多销售感觉客户层出不穷的提问是种折磨,但牛逼的销售却认为爱提问的客户才是真客户,才更可能成交。 销售是一个你和客户之间互动的过程,不可能客户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问,单听你说就愿意购买你的产品。 销售要做的就是利用客户提出的问题,创造展示产品的机会,利用问题逆转,将自己从被动的回答者转变成主动的提问者。 1、如何应对客户的提问? 在和客户交流的过程中,大家害怕冷场吗?相信很多的人不仅害怕冷场,而且经常遭遇这种状况。那么大家有没有思考过,为什么会说着说着就没话说了呢? 实际上很多时候,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不在于客户的提问,而是在于我们自身。“这件衣服多少钱?”“298元。”“有红色的吗?”“没有。” 如果你是这样回答客户的问题的,很显然,在五句话之内必定是要冷场的。我们要学会通过问题创造展示自己产品的机会,要争取到说话的主动权。 我们在和客户交流的时候,不要总是以句号结尾,要学会使用问号,向他提问,这样才能保证沟通的正常进行。 同时要明确自己的沟通目标,巧妙地利用客户的提问,逐渐掌握话语的主动权,将两人的交流主题慢慢引向对自己有利的方面。 2、客户不提问,就去制造疑问 很多的销售人员不喜欢客户提问,但是大家来试想一下,如果客户不问你多少钱,你哪来的机会和他说我们这儿有优惠?如果你想和客户说优惠,就先创造个机会,让他问你多少钱,对不对? 所以你的话应该这么说:“我们的这个设备之前卖的是25600元一台。”这个时候,他就会想那现在卖多少钱,是这样吧?“我们上个月卖25600元。”他就会想那你这个月卖多少钱。 客户提问题实际上非常有利于话题的继续,但是如果客户不提问题,我们要怎么做呢?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学会去制造问题,通过问题来创造机会。 我建议大家在空闲的时候做这样一种练习:在一张纸上,把客户经常提到的问题罗列出来写在左边。比如说,这是什么牌子,你们是什么公司,你是哪儿的,多少钱,质量怎么样等。然后在纸的右边罗列出我们想让客户知道的,也就是卖点。 罗列好之后,你就从客户想知道的问题中随便抽取一条,往你的卖点上转,看看自己能不能在三句话之内转过去,并且要觉得很顺畅,没有生硬的感觉。 如果三句话没有转过来,那就说明你绕远了。客户心里就会想:我问的问题,你没有给我解决。多加练习,这就会变成一种肌肉记忆,一旦形成这种记忆,你就会很容易地将客户想知道的转到自己想让客户知道的上去。 当客户问你问题的时候别急着回答他,回答别人问题之前,先提问题,明白吗?想着不管别人问你什么,只要是回答他的问题,你就先提问他问题,对吧?面对不提问的客户,更要主动去提问,制造出了疑问才能给自己的产品一个展示的机会。   作者/蔡怀东 来源/《销售就是要会提问》 图/

Read more

职场中该充电的五大信号

就像手机、电子产品需要充电一样,职场人同样需要充电,以应对瞬息万变又“压力”山大的职场。职场中人应该何时去充电,这并没有相应的“数字”,但还是有一定的信号的。如果出现了以下五种信号,就说明你应该充电了。 一、感觉目前的职业没意思 如今竞争激烈的职场生存环境中,找一份比较合适的工作都很困难,找一份自己喜爱的工作更是难上加难。如果想在一个行业中深入发展下去,充电是必不可少的途径。如果你觉得目前的工作很没意思,但一时还没能找到合适的方向,不妨先做继续深入的打算,利用充电的机会充实自己,同时提高未来发展的“含金量”。 二、工作中出现“不明飞行物” 信息时代的知识呈膨胀性扩展趋势,刚刚掌握的资讯,也许过两天就已经过时了,如果不及时更新知识,很容易被淘汰。你是否经常被这种出现在工作中的“不明飞行物”弄得尴尬或紧张?是到了用学习来补充能量的时候了。 三、处于职业停滞期 人在其职业的某个阶段会出现所谓的“停滞”期:总是在做着以前做过的事情,重复多于创新,或者很难再在公司有更大的作为……这些情况是一个信号,一旦出现说明你需要充电了。 四、职场之路过于顺利 完全能够胜任工作,领导也比较器重,工作顺风顺水……这种情况在眼下看来是再好不过,可安于现状而放弃学习提升的机会,实在是短视的不明智之举。单一型人才使自己成为“复合型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发展的大势所趋。实施技能储备,使价值“保鲜”是关键。技多不压人,“充电”和“敬业”不该有任何冲突,在完成好本职工作的同时适当寻找“充电”机会,恰恰是为了更好地“敬业”。 五、想跳槽之前做好准备 本土企业的国际化及国际企业的本土化,使那些具有“一专多能”、精通一门外语、通晓国际商务规则的外向型人才备受青睐。所以,及时充电借以增加事业打拼的资本,必须同自身职业生涯的规划紧密地联系起来,达到学以致用。 图:pexels.com

Read more

为什么我们总是“不想上班了”

“不干了,马上,立刻!” 常常有人向我抱怨工作处境艰难,大家都像得了一种叫“不想上班”的病,不喜欢上班,不喜欢工作。 你有没有在清晨的被窝里,挖空心思想尽今天不去上班请假的借口?又在激烈的思想斗争中,挣扎着爬起来,机械地洗漱后,投进了滚滚的上班人潮。 又或者在踏进公司的时候,腾地冒出厌烦之心,不知道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 “每个周一,我起码都有几十次念头,想从椅子上起身,走到老板办公室,告诉他我现在收拾东西就走,不干了,马上,立刻!” 深感自己有周一恐惧症的小筱,经常会和公司几个同龄同事在楼梯间站一会儿,透透气,吐槽上司和瞎指挥的老板。 “我差不多是个废人了”“感觉身体被掏空” 这些网络语言高频出现在她们的交流里,什么都不想做,不想工作不想上班。 我们都想找到生活与工作的平衡,可许多年轻人提起目前的工作,能够打出满意分数的还真的不多。不喜欢目前工作的理由各种各样:老板奇葩、公司管理一团乱麻、同事勾心斗角、前途渺茫、毫无意义、加班太多…… 以至于只能汇成一句口头禅:“不想上班了”,发泄一下对现状的各种不满。 实际上,更多是为了表达自己正陷于一种郁闷状态,需要倾诉,需要得到亲朋好友理解支持的隐性诉求。 “我们真的是不想上班吗?” “不想上班”,不用误会,常常说这句话的人,并非他们不想付出努力。相反,现在常见加班加点的就是这批人,多是年轻的90后员工。但哪些工作会让他们不想上班呢? 单调而重复的工作、毫无个人时间的工作、没有方向感的工作……实际上,每一代进入职场的年轻人,都会遭遇相同的职业难题。然而,这一代的年轻人对于工作却赋予了更高的要求,因为他们比以往任何一代人,都更为看重自己个人价值的实现。 个人价值可不是单纯指一份薪水。追求个人价值感的人,会更看重一份工作干得开不开心,老板是否与自己三观相符,和团队的配合是不是默契,个人空间是否被尊重、理解等等。 这些无法被量化的东西,恰恰就是我们能不能爱上一份工作的软性指标。它们带着一种温暖的力量,让我们感觉到自己不是流水作业的工作机器,而是个有血肉有情感的人。 因此,安稳无忧、碌碌无为、侵占个人时间的工作,都会被划分为对生命的极大损耗。为了避免继续耽搁自我,离职常常成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但真的是换个工作就能解决这些问题吗? 小明一年内换了两三家公司,他无力地发现,上一秒可能绕开了上一家公司的瞎忙活,下一秒又遇到新公司老板乱指挥,原以为能少点同事之间的暗战,却又发现新公司奉行无报酬加班的潜规则。 小明发现自己似乎永远在不满的情绪中工作,恰恰就是这个发现让他醒悟过来,也许出问题的不是工作本身,毕竟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只要是得和别人发生协作关系,就有这样那样的问题。 “工作的疏离感” 许多人都处于这种情况:不喜欢现在的工作,每天过得不开心,但又能怎么样呢?生活要继续,班还不是要上,循环往复,最后难免对工作这件事情产生了倦怠和疏离的感觉。 工作的疏离感,是从心理学上个人疏离感衍生而来,指由于和工作的原有设想期望值存在落差,不能主导工作,反而被工作支配和控制,从而让人产生了一系列主观消极的情绪。 小筱后来就发现了,和小群体一起吐槽,一时之间情绪是得到发泄了,可也让自己对工作更加不满了,情绪越发消极,犹如饮鸩止渴。 长期着眼于负面的信息,让她对公司和工作的感情慢慢变淡,离职的念头越来越强烈,直到某天她再也抑制不住冲动,提出离职。

Read more

职场攻略:适当忍让更能赢得人心

职场上难免会遇到不顺心的事儿:有时候本来是上司的错,可是却怪到你的头上;明明是同事应该做的事,却让你来承担;其他人都不愿意做的工作,却分派给你……当你遇到这些情况的时候,是忍受委屈还是发泄出来呢?有些人肯定说我才不会忍呢。 翰终于找到了一个他很喜欢的工作。有一天,洗手间的马桶出现了问题,因为自己是公司里的小字辈,又是新来的员工,约翰就义不容辞地去帮着修理。可是,马桶老出问题,修到最后约翰也有点不耐烦了,就不去修理了。可是大家都会喊:“约翰,马桶坏了,你赶快去修一下呀!”“约翰,怎么搞的,马桶坏了你也不去修?” “难道自己是来公司修马桶的吗?”时间长了,约翰学得自己实在是太委屈了。一天,当同事又喊他时,他一边将手中的笔狠狠地摔到桌子上,一边愤愤地向喊他的同事回道:“我不是马桶修理工,以后别再叫我了。” 约翰的反应让同事们有点措手不及,原本对约翰热心淳朴的印象瞬间荡然无存。其实,即使是约翰去修马桶,同事也没有看轻他的意思,只是习惯了而已,倒是约翰对这份委屈的发泄,让同事们瞧不起。 后来,约翰虽然觉得同事们对他有了几分“敬畏”,但同时也感到了和同事之间的距离,根本的原因就是他踩踏了职场的雷区——肆无忌惮地向同事发泄委屈。其实,在职场中,应该学会适当忍让,退一步海阔天空嘛。 小丽是张总新聘的秘书。这天,小丽去张总那儿取文件:“张总您好,昨天我交给您的文件签字了吗?”“什么文件?我怎么没有看见,你这个秘书是怎么当的。”可能是心情不好,张总把小丽一顿数落。小丽看到张总怪自己,本想说:“我把文件交给您的时候,王总也在,我们看见您将文件摆在桌子上的!”但话到嘴边,小丽还是将话咽了回去,她平静地说:“那好吧,我回去找找那份文件。”于是,小丽回到自己的办公室,把电脑中的文件重新调出再次打印。当小丽再把文件放到张总面前时,张总连看都没看就签了字。 小丽在张总的身边干了很长时间,公司的人觉得小丽很能干,因为张总身边的秘书很少有像小丽干得这么久的。其实,小丽要是忍受不了委屈,非要事事和张总辩个清楚,可能早就离开公司了。 人在职场,注定要受许多委屈,有的委屈很小,有的委屈很大。有时候,能不能获得生存下去的砝码,就看你对委屈的态度。当委屈来临时,千万别泄气,适当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忍让,你就会成为职场达人。 图来自:google.com

Read more

给你5因3招,收下有良好情感智力的员工

心理学将情感智力定义为“识别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和别人的情绪的能力”。而有着良好情感智力的员工能给公司产生惊人的影响力。 良好情感智力员工的5大优势 1、沟通交流能力。 一个有良好情感智力的员工将更容易理解同事的意义和动机,同时更好地表达自己的个人想法。 2、员工气质。 有良好情感智力的员工虽然不会出其的冷静,但是他们了解自己的高压期,或者感觉到愤怒要来时他们会以理性健康的方式处理这些情绪。 3、同事的关系。 有良好情感智力的员工容易创造新的社会关系,因为他们可以与他人良好沟通,且这些人实际上非常有助于团队团结。 4、客户需求。 客户并不总是能够解释他们的需求,当客户离开时你可能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一个有良好情感智力的员工不能看清客户的内心所想,但他能衡量客户的情绪,以更好地解决问题和处理突发情况,促进业务发展。 5、前瞻性。 有良好情感智力的员工能更好地预测行为,他们可以评估他人的优点和劣势,并根据这些评估作出判断。 如何找到高情感智力员工? 1、询问过去。 向候选人询问他们过去与同事的关系。他们是否有健康的同事关系?他们能否承认和描述自己的感受?过程中你要辨别思考他们自我报告中的偏见,从中可以判断候选人的情感智力水平。 2、衡量反应。 当你提出紧张或发人深省的问题时,注意候选人如何回应。他们的语调和表达方式可能随着面试风格而改变,如果他们有良好的情感智力,他们能够洞悉你问题的意义。 3、提供假设。 抛出假设的情景,有良好的情感智力人将能够冷静回应,并会分析问题,以更好地解决问题。 作者/沐野 来源/世界经理人 图/pixabay.com

Read more

做什么最赚钱?

经常听到有人在问:”做什么最赚钱?”有的说做房地产,有的说做医药、保健品,有的说做服装,又有的说做汽车……那么,到底做什么项目赚钱呢?为了说明这个问题,让我们来看看几个真实的故事。 故事一 从500元到500万的裂变 有一个姓李的小伙子,家在农村,高中毕业后,想做点生意。他通过观察、了解认为,做豆腐本钱少、市场大,可以做,就借了500元钱当本钱做了起来。 刚开始,他做的豆腐口味、外观都不好,自然卖的也不好,3天只卖了20多斤。但他没有气馁,善于向同行学习,善于倾听老乡的意见,再加上足斤足两,服务周到、说话和气,没多久,他做的豆腐在附近的十里八乡就小有名气了,一年的时间就赚了2万多元。 后来,他又增添了设备,扩大了规模,不但做豆腐,还做豆腐皮、豆腐干、冻豆腐、熏豆腐等,系列品种多达十几个。 附近三四个县城的大部分饭店,都指名要他的豆腐产品;二十多个集贸市场都有他的豆腐专业摊位。他还将加工豆腐产品剩下的豆腐渣,做成饲料出售和养猪,每年仅养猪一项就收入几十万元。 现在,他成立了豆制品公司并连锁经营,有的连锁店已开到了别的地、市。除此之外,他还成立了豆制品加工机械厂,制造豆腐、豆皮、豆浆等产品的加工机械设备,十分畅销。 十年过去了,他现在买上了高档住房,有了自己的高档轿车,拥有了500多万的资产。 故事二 从1000万到100元的教训 另外一名姓张的年轻人,家庭条件很好,他父亲是当地有名的建筑商。他大学毕业后到了他父亲的公司。 当时,房地产较热,再加上他父亲的一些关系,短短几年,其资产就有1000多万。前几年,当地搞别墅热。 这位年轻人当然不甘示弱,通过几次激烈的竞争,以较高的价格买下了一块离城区较远的山坡,开发乡村别墅。他不但投上了自己的全部资金,还向银行贷款近1000万,准备大干一番。 可是一年过去了,别墅建好了,也十分漂亮,但就是卖不动。两三年的时间,仅卖出去5套。整个别墅区荒草凄凄,十分荒凉。 专家分析了他失败的原因: 一方面,当地经济并不十分发达,能买起别墅的人并不太多。 另一方面,有钱的政府官员,又不敢买,怕惹上受贿的麻烦。有些有钱的想买,又嫌离城区太远不方便。 卖不出去房子,别墅也被拍卖抵债了,据说公司被查封时,账上只有100多元。 以上两个例子说明一个道理,那就是”没有不赚钱的行业,只有不赚钱的企业”。 那么,怎样才能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行业,并能成功赚钱呢?有几个方面值得注意和参考: 1、做自己熟悉的行业 俗话讲行行有道,隔行如隔山。每一个行业,都有自己一套规则和规律。不熟悉这个行业贸然进入,就如同进入一个黑暗的房子,不知东西南北,容易失去方向。 当今社会的竞争已到了相当激烈的程度,业内的行家里手存活尚且不易,何况一个外行的人? 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你不知道;哪里是陷阱,哪里是坦途,你还不知道;你只有处处被动,时时挨打的份。你辛辛苦苦投资的几十万、几百万,可能不明不白已经打了水漂。

Read more

勿以小怨忘人大恩

第一戒:久利之事勿为,众争之地勿往。 一直都能获利的事不要做,所有人都想得到的地方不要前去。危城莫入!所有人都向往渴求的,可能有有害。 前半句说:不可贪求过多!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世界上没有一劳永逸的事情,也不可能有长久获利的事情,如果有这种能够一直获利的事情,那只能说这种事是表面现象或者骗局,这时候一定要保持头脑清。 后半句是说的安全,众人争执、争斗的地方你不要去,容易惹麻烦或者招致祸患。《论语》上说,“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就是这个意思。当然,这句话里的争,也可以理解为,争利。意思是说,大家都去争抢的利益,你就不要去争抢了,因为那肯定是薄利。 第二戒:勿以小恶弃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 不要因为别人小的缺点就忽视他的优点,不要因为小小的恩怨就忽略了别人的大恩。 人只要做事就会犯错,这两句话都是告诉我们,不要因为别人的一点小过失,一点道德上的小瑕疵,一点小恩怨,就全盘否定别人的好,忘记别人的恩情。 《礼记》上说,“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意思是喜爱一个人而知道其缺点,厌恶而知道其优点。这就是告诫我们,在待人接物的时候,一定不要太感情用事,一定要客观、公正地看待别人的缺点和不足。 第三戒:说人之短乃护己之短,夸己之长乃忌人之长。 经常说别人短处的人,经常夸耀自己长处的人,可以说是“存心不厚,识量太狭。”俗话说,“打人不打脸,揭人不揭短。”经常谈论别人的短处,夸耀自己的长处,不仅是情商低的表现,也必然给自己招来怨恨,埋下祸乱的种子。那种经常谈论别人缺点的人,内心其实是借此在掩饰自己的缺点;经常夸耀自己长处的人,内心其实是嫉妒或者想掩盖别人的长处罢了。 第四戒:利可共而不可独,谋可寡而不可众。 利益,往往是众人都渴望得到的,如果谁独占了利益而不与大家分享,那么一定会招致怨恨,甚至成为众矢之的。刘邦攻破咸阳,却不敢占据其地;曹操能够“挟天子以令诸侯”,却终其一生不敢篡汉自立,他们都是怕成为众矢之的。所以,面对利益,一定要权衡取舍之道。 谋划事情,一定要跟有主见的几个人一起,而不要与众人一起谋划事情。正如《战国策》上说,“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通俗地说,就是谋求特别重大的事情,不必与众人商量。因为谋求大事的人,自己必定有非同一般的眼光、心胸与气度,自己看准了,去做就是了,如果和别人商量,反倒麻烦。如果别人见识低下,心胸狭小,气度平凡,必定不理解你的想法。七嘴八舌,会动摇你的意志,也会破坏你的信心和情绪。 第五戒: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庸人,就是普通人,一般的人。对于一般的人来说,没有什么才气,只有勤奋工作才能成就事业,所以最忌讳一个“懒”字。。而那些有才的人呢,虽然可凭才气走捷径,更容易成功,但也容易孤傲自大,故步自封,不肯向别人学习,这也是容易失败的。 第六戒: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凡成大事,人谋居半,天意居半。 凡是办大事,首先需要有深厚的阅历和识见,并以才能作为辅助;凡是要成就大事的,一半在于人的谋划,另一半就要看天意了,看时机会不会来到。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办大事要以“识”为主,才气、才能不过是辅助罢了。所以恃才傲物的人,往往难以成就大事。当然这里的“识”,不单单指知识,更指的是经验和见识。 而“人谋居半,天意居半。”则是说,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抱着“尽人事以听天命”的态度。不要因为有自己不能左右的的因素就不去努力,更不能因为自己努力了,最终却失败了而去怨天尤人。 图 | wallcoo.net

Read more

薪水不是变低,是因为过去领高了

“投资自己,不断提升自我价值,才能避免被不景气的浪潮打翻。” 你觉得低薪危机只会发生在没工作经验的社会新鲜人身上吗?错了,工作几年后转职,薪水也可能越来越少! 中年转业不顺利,是因为绞进一个死结里,那就是薪水。 房子买了,孩子生了,父母要住养老院…每个月就是要缴出这么多钱来,面对的经济压力每天死逼到眼前,可是谈到的每一份工作给的薪水都比从前喊得低,整个人像泄了气的皮球似的,不断自问: 「景气有这么差吗?否则怎么会薪水都给这么低?」 「还是,我什么时候变得这么没有价值,而我毫不知道?」 一般人都宁愿想成是景气差,也不愿去怀疑是自己失去价值,可是后者却是薪水直直落的真正原因。 : 薪水不是变低,是因为过去领高了 在景气好时,很多人意气风发,一年有三个工作来挖角的例子所有多有,薪水喊价没在客气的,什么价钱都有人敢出手承接,自我感觉良好,心想一定是自己优秀,才会被企业捧成炙手可热,却浑然不知是在赚取「时间财」。 漂亮的时间点才有漂亮的身价,而事实上却是「低成高就」(overemployed),薪水高于能力与表现,价格高于价值。 当景气一个翻转,大潮退去,才发现裸泳者根本不值得这个价格,有能力的还有被杀价的行情,其他人连上岸都难,一个工作机会也无。 过去景气佳时,做中阶的工作,拿高阶的薪水,以为是自己理当然应得的待遇;等到景气转坏时,做中阶工作,只能拿中阶薪水,已经够让人难受了,却又骇然发现中阶的工作大量减少,即使减薪也不见得被录用。 这时候,便会陷入进退维谷,要嘛承担更大的责任,拿高阶薪水,可是过去日子太舒服了,忘记自我投资与能力精进,不敢去承接,只好眼睁睁看着高薪飞走…要嘛弯下腰做基层工作。 可是不要说自己难以适应,连企业都嫌弃年龄太大,毫不考虑便拒绝了。 高不成低不就的中年人面临的这个问题,是中阶中薪的工作消失了。中年人重返就业市场困难重重,不一定是个人能力不足,而是根本没有工作机会。 : 薪资,不会一直涨上去 中年转业时,经常忽略薪资有成长曲线,一定会有天花板,不会一直涨上去。一般而言,同一份职务的薪资上升8至10年便会停止不动,除非有变动,比如换行业、换公司、换职务,或是升迁成主管。 因此到了薪资高原期,要比的是薪资高点可以撑住的时间,不往下走就是赢家。 我有一位朋友离开传统产业后,经由一位有力人士介绍,到一家经营卓著的上市公司担任主管职,管理四人部门,月薪7万元。 做了三年余,觉得这个家族企业不尊重员工,让他颇有伺候一大家子的委屈感,当有一家小公司用9万元向他招手时,马上毫不恋栈的走人。 过了两年,景气反转,除了业务主管外,全公司属他的薪水最高,因此危机意识强烈,开始鸭子划水,三个月悄悄的应征18家大企业,每家都愿意录用他,开出的薪水却在6万元之谱。 于是来找我谈这件事,劈头就问:「从9万元降到6万元,景气有这么差吗?」他认为,这些企业不过是要杀价,想买得更便宜罢了。 :

Read more

鼓起勇气敲门并没那么可怕

有位推销员因为常被客户拒之门外,慢慢患上了“敲门恐惧症”。 他去请教一位大师,大师弄清他的恐惧原因后便说:“你现在假如站在即将拜访的客户门外,然后我向你提几个问题。” 推销员说:“请大师问吧!” 大师问:“请问,你现在位于何处?” 推销员说:“我正站在客户家门外。” 大师问:“那么,你想到哪里去呢?” 推销员答:“我想进入客户的家中。” 大师问:“当你进入客户的家之后,你想想,最坏的情况会是怎样的?” 推销员答:“大概是被客户赶出来。” 大师问:“被赶出来后,你又会站在哪里呢?” 推销员答:“就——还是站在客户家的门外啊!” 大师说:“很好,那不就是你此刻所站的位置吗?最坏的结果,不过是回到原处,又有什么好恐惧的呢?!” 推销员听了大师的话,惊喜地发现,原来敲门根本不像他所想象的那么可怕。从这以后,当他来到客户门口时,再也不害怕了。 他对自己说:“让我再试试,说不定还能获得成功,即使不成功,也不要紧,我还能从中获得一次宝贵的经验。最坏最坏的结果就是回到原处,对我没有任何损失。” 这位推销员终于战胜了“敲门恐惧症”。由于克服了恐惧,他当年的推销成绩十分突出,被评为全行业的“优秀推销员”。 “让我再试一试”,是成功者的必由之路。要试出好的结果,还要装出非常勇敢,无所畏惧的样子,而且全身心地表现出来。西奥多·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总统。 他原先也有胆怯自卑的缺点。他在自述中写道:“有一次,我读到一本书,其中有一段谈到一位英国军舰舰长告诉主人公怎样克服恐惧:‘人们可以装作不害怕的样子,时间一长,假的就不知不觉变成真的了。’ 我相信了这种说法。那时我害怕的东西多得很,从大灰狼、劣马到拿枪的士兵,见了就想躲。后来我让自己装出不怕的样子,慢慢果然就不怕了。 我想,人们只要愿意,可能都会有这样经验的。 人身上的潜能是无穷无尽的,为什么绝大部分却处于休眠状态?主要是受心理上无形障碍的影响和阻碍。 如果你想充分发挥你自己身上的潜能,想知道自己能胜任什么事,那就从现在开始,把你身上的无形障碍,也就是你害怕做的事,一项一项排排队,写在日记里,由易到难订个跨越计划。 然后从第一件害怕做的事做起,直到不惧怕为止。 这样每完成一项,你就跨越一个心理障碍,解去一根捆绑自己心灵的绳索,消除一次“我从未做过”的念头,擦去一个“我不敢做”的想法。 图/stocksnap.io

Read more

你在职场里是一个聪明人吗?

在职场中,笨和聪明往往不是表面看到的那样。那些公认的聪明人在职场中的命运往往不会很好,凡事都精明,遇事不吃亏,到头来却处处受人压制,成为人们打击忌妒的中心。 反倒是一些看起来笨笨的人,平时经常被人欺负,谁骗他都相信,可到了关键时候这些人却永远是屹立不倒的,甚至占尽优势。 之一:装笨才是真聪明 聪明和笨都是相对而言的,每个人的标准不同。在职场中公认的聪明人只是聪明浮于表面,让大家都看出来而已。让所有人都见识自己的聪明在职场上并没有太大的好处。对老板而言,聪明不代表有能力;对上司而言,聪明代表着难管;对同事而言,聪明代表着压力。 你把一个有害无利的东西表达出来只会给自己带来麻烦,而这除了能满足一下自己的虚荣心之外,实在毫无好处。那些装笨的人就不同了,他们故意收敛锋芒,把会引发别人忌妒的光辉都掩盖起来。 这么做除了不会有装聪明的威胁外,还能令别人都小瞧他们,以为他们毫无威胁。 之二:不要和聪明人较劲 职场上的 “聪明人” 其实是很讨人厌的,他们不仅装聪明装得厉害,而且喜好指点江山,什么事情都要拿来指导一番。甚至很多新人还喜欢装着有经验的样子给职场老手们讲课。 遇到这种 “聪明人” 时千万别和他们较劲。你要想到,他们越是装聪明就被淘汰得越快。所以,别和他们比聪明,更别直接顶撞他们,也不要提醒他们。你可以放任自流,甚至于可以捧他们几句,令他们的尾巴翘得更高。 当这类 “聪明人” 得意忘形之后,他们会逐渐成为职场的公敌,变成忌妒的中心,到了那时,他们做什么事情都不会顺心,整个职场都会变作他们的压力。 这些人的 “聪明” 实际上是送死,你和他们较劲实质是把你自己也变成了 “聪明人”,你会有同样的结果,可能更糟糕。而你顺着他们、捧着他们,其实是加快他们被淘汰的进程。 之三:无利蛰伏有利起早 职场中聪明的 “笨蛋” 和真正的笨人有什么区别?在平时,他们看起来完全一样,做事迟缓、发言木讷,跟他们说话半句懂半句不懂,做事情有时灵光有时不灵光,但这两类人却是截然不同的。 装笨的人实质聪明,是同级别人的巨大威胁,他们往往能缓慢但稳定地升迁,任何危险时分都能安全度过。真正的笨人却是真的听不懂话,也不会做事,所以他们是职场中最容易被淘汰的一类人。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