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习惯不公平,不习惯不被尊重,更不习惯被欺负?或者说,潜意识里,你不愿意习惯这些恶的、丑的事情?郑重地请你也不要轻易习惯。因为习惯就意味着默认和接受,意味着不再质疑、心安理得甚至无动于衷。 1. 前天晚上老秦喝醉酒回家,我很生气地跟一个姐妹吐槽,她听完我的控诉后,淡淡地说:你家老秦那么爱喝酒,又不是第一次醉酒回家,我不理解你为什么这么愤怒?你怎么还不习惯啊?别跟自己过不去了,早点睡吧。 我知道她是在安慰我,也并无恶意,可还是感觉有点不对劲儿,什么叫我怎么还不“习惯”啊?“习惯”,百度百科给出的解释是对新的情况逐渐适应。这个朋友的言外之意,我应当对老秦醉酒这件事习以为常并适应才对。 可是,即使他经常喝得酩酊大醉,我还是无法适应他酒后东摇西晃的样子,也无法接受家里酒味冲天,见到他呕吐依然想杀人。 是的,有些事情即使发生过一百次,我依然觉得不习惯,或者说,潜意识里我不愿意去习惯。 我的前同事许姐是南方人,她十九岁来西安读大学,毕业后则留在西安工作,并嫁了个老陕,可是每到冬天,她都会怀念家乡的冬天,她总说,家乡的冬天天气没这么冷,也没这么干燥,空气更不会如此糟糕。“真不习惯北方的冬天啊。”她总是这样感慨。 她每次这般碎碎念时,我们另一个同事都会撇撇嘴,背地里曾说:“都在西安呆了十多年了,有什么不习惯的?不就是在南方长大的么?显摆什么呀,不习惯回南方去啊。” 这个同事觉得许姐太矫情了,别人都习惯,凭什么你不习惯?就你是金枝玉叶豌豆公主?这位同事背后说许姐的这些话,许姐也有耳闻,她是这么回答的:别说我在南方长大,就算我只去过一次南方,喜欢那里的气候和空气有什么不对吗?我为什么要习惯寒冷、干燥和雾霾呢? 是啊,我们为什么要习惯不美好的事情、糟糕的事情,甚至不合理的事情呢?为什么大家都好像很习惯很适应,我们就也要习惯和适应? 2. 我有个网友,她结婚第三年时老公出轨了,她很坚决地和老公离了婚。半年后,因为老公一直表示绝不再犯,还在她父亲生病时鞍前马后地照顾,她和老公就又复婚了。原以为破境重圆,老公会格外珍惜他们的第二次婚姻。结果半年后,老公竟又去沾花惹草了。这一次她彻底绝望了,再次提出离婚,婆婆不想让他们离,劝她道:哪个男人不偷腥啊,看紧点儿就是了,再说,他又不是第一次出轨了,你应当习惯才是啊。这次咱狠狠收拾收拾他,给他个教训就行了,为了孩子就别再瞎折腾了。 我这个网友当时非常气愤,他出过一次轨,我就应当“习惯”吗?所以有了第一次,就可以有第二次、第三次甚至第四次吗? 网友果断和老公离婚,老公再次痛下决心请求她的原谅,她却已经“奴心似铁”了,并且表示绝无复合的可能。因为,真的无法“习惯”老公的“习惯性出轨”。 很多时候就是这样,因为你经历过一次或几次,哪怕是很不幸很残忍的事情,当你第二次经历的时候,大家就觉得你应当“习惯”了,你应当应付得来。可是凭什么我们“不幸”过一次或者被欺侮过或者被恶心过甚至被强奸过,我们就要平静地面对第二次甚至第三次? 3. 多年前看一个战地记者写自己在波黑战场的经历,他说,虽然每天看到难民,看到孩子、老人、妇人在受罪或者死去,还是觉得非常痛心,无法接受这样的人间炼狱。 是的,永远无法接受,当然更无法习惯。 我曾做过一年的语文老师,那时我刚大学毕业,开学没多久年级要集体定辅导资料,年级组长让各班语文老师把班里订资料的人数汇总到一起收费。当时和学生说的是25块钱一份,收钱后年级组长却让每个学生按20块交,我当时还傻乎乎地不懂为什么,后来才明白,这就是所谓的“回扣”。 直觉告诉我,这回扣不应当拿,但如果别的班都收25元,只有我们班收20元,岂不是把别的老师拿回扣的事情暴露了吗?我于是悄悄问我信任的一个老教师,这种情况应当怎么办?她当时回答,当然是拿啊,大家都这样的,习惯就好了。 我却非常忐忑不安,因为据我所知,班里很多孩子来自大山里边,家庭特别困难,不是说他们家庭条件好我就应当坦然地拿回扣,而是他们的贫穷加重了我的不安。 后来我拿到那笔钱,大概200多块(当时我一个月工资1000左右),我总觉得那200多块钱非常扎手,后来决定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用那份钱给班里的孩子们订了很多杂志,学生们很享受阅读的快乐,也开阔了眼界,好多学生觉得我“开明”“慷慨”,然而,我却一直觉得欠他们一个真相,那就是,那笔钱其实是他们的,他们老师没想象中那么大方。后来因为某种原因,我没有继续做老师,这个回扣事件,我却一直念念不忘,偶尔我会想,如果我继续做老师,我会习惯吃“回扣”吗? 我想应当不会。有些事情,我永远无法习惯,也不愿意习惯。 我讨厌满口脏话的人,讨厌男人随地小便,讨厌缺斤短两,讨厌捉弄小孩……即使听过很多脏话,即使偶遇过很多次男人随地小便,即使被缺斤短两很多次,即使经常看到有人逗小孩子,我依然觉得不习惯,依然觉得脏话刺耳,随地小便没素质,缺斤短两可恨,逗小孩子很无聊。 我还不习惯不公平,不习惯不被尊重,更不习惯被欺负。或者说,潜意识里,我不愿意习惯这些恶的、丑的事情。
Read more你的认知在哪个层级,你的人生就处在什么状态
认知高度不同的人,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 有个学子,准备出国,父母请来清华的教授宁向东,请问教授:去哪个国家?读哪所名校?什么专业含金量最高? 万万没想到,宁教授说:出国吗,千万别把上课当回事儿!重要的是旅行,与人接触、交谈,到处去看看。 宁教授说,听了他的话,可怜的孩子当时就崩溃了,完全不知所措,宁教授不知道,不同认知层次的人,会有交流困难的。 有个很出名的故事,说有位妈妈,带着未成年的女儿逛街,逛街回来,女儿画了幅《陪麻麻逛街》。 妈妈拿过女儿的画,瞪眼一看,顿时懵了,女儿的画上,没有车水马龙,没有高楼大厦,也没有诱人的包包。只有一根又一根的,奇怪的柱子。 女儿画的是什么?妈妈端详半晌,才突然醒过神来,女儿画的,是一条条人腿。原来,女儿年幼,个头特矮,被母亲牵着手,走在街上,根本看不到成年人看到的商厦车流。她看到的只是无数条成年人的大腿,摆来动去的遮住视线。 认知高度不同的人,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 ******** 越往上,所见越多,越是感觉世界美丽 我小时候,曾在很穷的乡下生活。每年,村子里都要分红薯,把红薯归拢成一堆堆,看似差不多,但又好像有区别,所以为公平起见,全村人抓阄,抓到哪堆算哪堆。 有个村民抓到了6号,另一个村民,也抓到了6号……咋弄出两个6号涅?其实这两个村民,一个是6号,另一个是9号,问题是,6号堆明显大于9号,所以两个村民都说自己是6号,寸步不让。 争执,吵闹,动手撕打,闹到村支书面前。村支书过去看看,发现9号红薯堆明显小于6号堆,果断从自家的红薯堆里,拿出两只放进9号堆,终于平息了纷争。 然后村支书冷笑说:这俩夯货,也就是一只红薯的出息了。 后期果然,大学毕业后我重返乡村,看那两户争执红薯的人家,一户门楣破败,一贫如洗,另一户家徒四壁,空无所有。 人类的认知,好似一个巨大的天坑,呈漏斗态势排布。 越往下,所见越少,机会越少,越是感受到社会不公,愤怒无比。 越往上,所见越多,机会越多,越是感觉世界美丽,风光无限。 下愚莫揣上智,泥陷于认知漏斗底部的人士,看不到上层认知的风景,根本听不懂认知更豁达的人在说些什么。 所以清华大学的宁向东教授,教导那要出国的孩子别拿上课当回事,那孩子就懵圈了。 ******** 每上升一层,都会获得无尽的心灵快感 我们可以把认知漏斗做个解析,大概分为九个层级: 最底端,只知好恶 这是婴儿时态的人类,饿了就吃,不分场合,撑了就拉,不分地点。
Read more唔好有口話人冇口話自己!
「正人必先正己」,因为「己不正焉能正人」!所以,千万 “唔好有口话人,冇口话自己!” (粤语) 有云:「刮别人胡子之前,应先将自己的胡子刮干净」,自己事情都做不好了,就没有资格要求别人跟着做。 一日三省;严以律己,也叫「反躬自问」或「反躬自省」,意思就是自已检讨反省一下,自已的缺点和弊病。有些人就是一直不滿人家,却一直没有检讨自己。 五十步笑百步,有口話人,无口話自己,是不对的。更有些人,常常作出『神台猫屎』的行为,还以为自己很了不起,敢说别人不敢说的、敢做别人不敢做或不堪做的事。殊不知这样是很不堪的,还以为自己这样是直性子。其实有时候别人不是不敢做,而是不耻这样做、或选择另一些比较有教养的方式表达。沾沾自喜做『神台猫屎』的人最终都会『神憎鬼厌』,迟早有一天,所有人都会离他而去! 现代有其很多做上司、老板的,都有此态度。刮胡子:亦作「刮脸」,责备、训斥。例句:1)今早一进办公室,就被老总叫进去狠 狠的刮胡子。2)今天开会时,几乎每位同仁都被刮脸了。 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 。人要自律,正人先正己。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确定好自己的地位和角色,尤为重要。只要既不自大自傲,好为人师,又不自卑自贱、甘为奴仆,才能保持自尊,才能赢得别人的尊敬。 各位,切记 - 唔好有口话人,冇口话自己! 做人做事,是一门精深的学问,也是一门高深的艺术。 不懂做人之道,就不会受人欢迎;不懂做事之道,就不能把事情做得尽善尽美。做人的价值是在做事中不断实现的,而做事是做人是否成功的重要体现。 做人的法则和技巧,做事的规律和窍门。做人是做事的开始,做事是做人的结果。做人与做事既相互区别又相互渗透。做人论境界也讲方法,做事讲方法也论境界。任何事情,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实施的,不会做人,很难把事做好。做好任何事情,都需要良好的精神、状态,这也和做人的境界有关。 遵循此理可以使我们获得一片广阔的天地,成就一份完美的事业,赢得一个意蕴厚重、丰富充实的人生。 文/潘映彤、成功秘诀 | 图/pixabay.com
Read more不同年龄的男人,喜欢不同类型女人
你知道吗?不同年龄的男人,喜欢不同类型女人? 不同年龄的男人欣赏女人的侧重点也在变化,这也是导致男人容易出…..轨的重要原因… 二十五岁左右的青春涩男 这类男人的一切都刚刚起步,甚至,他们的心态也还没有彻底脱离孩子气。这时候的男人往往喜欢一个“姐姐”,跟他们同龄的女孩子往往也都是一样的心态,也正需要被爱被呵护。 所以,周围那些青春少女青春少男的恋爱总是折腾得累死人,让大家都苦不堪言。就是因为彼此都不够成熟。这时候的男人,最爱亲和的、成熟的女人。就像是小孩子总爱跟比自己年长的大孩子们玩,因为,他对于那个未知的世界,有着好奇和向往。 年近三十的未婚小熟男 这类男人,一般事业小有成,条件好的通常有了房子车子。虽然算不上豪宅名车,但女人跟着他,基本上也可以过舒服不辛苦的日子。通常,女人们说的“不要太有钱、也不要太没钱”的男人就指他们。不过女人们不知道,这类型的男人,是最挑剔的男人。 因为,他们未婚,更因为,他们年轻,还因为,他们还有上升的潜力。别以为只有女人才知道“潜力股”的可贵,男人也聪明着哪,也知道“潜力股”是自己最大的资本。 这类男人最爱那种漂亮、有气质、同时还要有点女人味的女人。单纯的可爱小妹妹,不讨他们喜欢,因为他们会想到结婚,一个想结婚的男人,需要有个心智成熟的伴儿。 同时,他们对女人的各方面条件要求都挺严格,如果你仅仅只是有点漂亮,最好也别去招惹他们,因为,他们喜欢各方面条件都好的女人。 三十到四十之间的熟男 男人到了这时候,八成以上是结了婚了。这时候的男人,却总觉得婚姻中有点憋闷、有点透不过气。通常这时候孩子还小,老婆更多会把心思扑在孩子身上,七年之痒相继而来,他们会觉得婚姻没滋没味。 同时职场上正处于稳步上升期,压力巨大。这个阶段的男人最爱说“没人理解我、没人懂我”,此时男人最需要红颜知己,能听他说说话,能听他诉诉苦。 他们会转而去找当年的初恋情人或暗恋对象。既是向她们炫耀自己如今的事业成就而满足自己的小小虚荣心,更是希望能够找个满足生活激情的伴侣,可以回味,也可以展望。但女人跟他们的交往,一定是露水姻缘,转瞬即逝。 四十岁以后的老男人 这个阶段的男人,往往是出轨率最高的男人。如果再加上这个男人有事业有钱,身边除了太太,必然还会有其他女人。因为就算自己不主动,也自有女人主动。 这时候的男人最爱小女孩。所谓老牛最爱嫩草,虽然有点力不从心,但正是因为年龄危机,让他们更渴望留住青春,留住青春的唯一办法,在他们看来,是找个女人,让他汲取她的青春。 这时候的男人,很容易宠爱小娇妻,甚至当成女儿一样的宠。那些恋父又懒得靠自己奋斗的小女生最爱他们,只是,这个年龄的男人已经不太可能离婚,因为离婚的成本对他们而言,承受不起。所以,年轻女孩们,如果不单是为了钱,最好离他们远点,因为,他太难给你婚姻了。 图片来源:pixabay.com
Read more认识你,真的很好很好…..
我喜欢那么一种友情,不是那么多,不是那么浓烈,不是那么甘甜,也不是那么时时刻刻,甚至有时候会用年、十年、半个世纪去给它计时,它是那么少,那么真,那么久长。 很多年后,我一回头,你还在…… 若悲伤有人分担,又何尝不是一种慰藉;若孤单有人陪伴,又何时何处不是心暖、心安。 最真的感情永远都是:死皮赖脸中破涕为笑,心甘情愿中不厌其烦。 有些人,走着走着就进了心里,恰似故友; 有些人,走着走着就淡出视线,难以交心; 有些情,于岁月中,慢慢消融,不再刻骨铭心; 有些人,于相交中,慢慢远离,好像无影无踪; 有些事,于时光中,慢慢淡定,从此不再动心。 所以,人与人之间的相遇靠缘分,心与心相知靠真诚;人生若有二三好友,无话不谈,不离不弃,可谓幸运…… 两个人在一起多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没有在这个人心里待过。有些人哪怕在一起一天,却在心里待了一辈子;有些人即使在一起一辈子,却没有在心里待过一天。 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 自己修身养性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等于给自己打开了最友善的世界,能够让自己的人生具有光彩。 真正的朋友不是在一起有聊不完的话,而是即使不说一句话也不觉得尴尬。 朋友像块晶莹的宝石,需要用真诚去雕琢,用理解去保鲜,用沟通去修饰。 朋友不一定要门当户对,但一定要同舟共济;不一定要形影不离,但一定要心心相惜;不一定要锦上添花,但一定要雪中送炭;不一定要天天见面,但一定要放在心里。 习惯,是时间累积而来的一种动作。 情人间常说:“我对你不再有爱,都变成了习惯了”其实,习惯并没有什么不好:它让你自然的去做,自然的去想他,自然的去爱他…… 当你已经不觉得自己在付出时,也许你觉得,你己开始习惯,有他陪伴在你的生命中那才是真的爱。 好好的对待你已经习惯的那个人吧! 没有放弃,怎能拥有;不守寂寞,岂见繁华。 人真正的魅力,不是你给对方留下了美好的第一印象;而是对方认识你多年后,仍喜欢和你在一起。 也不是你瞬间吸引了对方的目光;而是对方熟悉你以后,依然欣赏你。 更不是初次见面后,就有相见恨晚的感觉;而是历尽沧桑后,由衷倾诉:认识你真好。 图/pixabay.com
Read more于情不偏激, 于理不过头: 不要把别人推向绝路
做人要留有余地,不可把事情做绝。人生在世,万不可一条路走到黑,认死理,而应在发展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冷静判断各种可能发生的事情,并采取圆融变通的方法随机应变,以便有足够的条件和回旋的余地,采取机变的应付措施。 世界上的事情是复杂多变的,任何人都不应该凭着一家之言和一己之见,自以为是。即使是某些以为自己绝顶聪明的人,也应该留有余地供,供自己回旋。否则的话,就会给别人留下把柄。 不给自己留余地的人,在笑够了别人之后,岂不知也把自己的短见亮给了别人。所以我们在做人时讲求留有余地,不能把话说得太满,要容纳一些意外事情,以免自己下不了台。 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我们无法预料它的发展态势,有的也不了解事情的发生背景,因此切不可轻易地下断言,而使自己一点回旋的余地都没有。 有一位年轻人与同事之间有了点摩擦,很不愉快,便对同事说:“从今天起,我们断绝所有关系,彼此毫无瓜葛……”这话说完还不到两个月,这位同事成了他的上司,年轻人因讲过过重的话很尴尬,只好辞职,另谋他就。 凡事总会有意外,留有余地,就是为了容纳这些“意外”。杯子留有空间,就不会因为加进其他的液体而溢出来;气球留有空间,便不会爆炸;人说话、做事留有余地,便不会因为“意外”的出现而下不了台,从而可以从容转身。 一本杂志上曾经刊载过这样一个故事: 寒冷的冬天,一群豪猪挤到一起取暖,但各自身上的刺使它们不得不马上分开。御寒的本能迫使它们又聚到一起,然而疼痛使它们再次分开。这样经过几次反复,它们终于找到了相隔的最佳距离——在伤害最轻的情况下得到最大的温暖。 之所以强调距离,就是人与人之间交往总要有个“度”,过之则烦恼,少之则陌生。如果这种距离遭到破坏,人也必然会受到伤害。 闫鑫大学刚刚毕业,就进了一家多媒体公司做广告设计,由于自己刚到公司上班,所以对谁都百般地热心,好事几乎都做尽了。谁知,这种过分的热情到了后来却给他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大家都开始疏远他,不再理他了。似乎每次他都要热心地帮助人家,大家好像还都不很乐意,于是闫鑫困惑了。 其实,闫鑫的错误在于他犯了人际交往的大忌:保持距离,才能避免伤害的发生,在现实生活中,朋友之间也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保证友谊的长远。 距离是人际关系的自然属性。有着亲密关系的两个朋友也毫无例外,成为好朋友,只说明你们在某些方面具有共同的目标、爱好或见解,但并不能说明你们之间是毫无间隙,可以融为一体的。任何事物都存在着其独自的个性,而事物的共性也存在于个性中。共性,是友谊,是连接两者的纽带和润滑剂,而个性和距离则是友谊相吸引并永久保持其生命力的“减振弹簧”。 我们可以做这样一个试验: 弹簧两端连着物体。当你轻轻地拉伸和压缩弹簧时,弹簧柔顺地遵从你的意愿。去掉你的温柔的抚弄,弹簧会给你一个颤动的美丽。两端的物体依然保持着那份自然。 当你过度拉伸和压缩弹簧时,弹簧于是不耐其力,变形了,曲线美破坏了,倔强的弹簧扯离了两物,或将它们弹得远远的。 所以,“保持距离”就是不要过于亲密。也可以说,心灵是贴近的,但肉体是保持距离的。能“保持距离”就会产生“礼”,这礼便是防止对方碰撞而产生伤害的“弹簧”。 物极则必反,否极而泰来。行不可至极处,至极则无路可续行;言不可称绝对,称绝则无理可续言。做任何事时,进一步,也应让三分。古人云:“处事须留余地,责善切戒尽言。”人生在世,万不可使某一事物沿着某一固定的方向发展到极端,而应在发展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其各种可能性。留有余地,就是不把事情做绝,不把事情做到极点,于情不偏激,于理不过头,这样,才会使自己得以最完美无损地保全。 让三分,留余地,表面上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给自己留余地,有进有退,进退自如,以便日后更能机动灵活地处理事务,解决复杂多变的社会问题。二是给别人留余地,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也不要把别人推向绝路,万不可逼人于死地,那样会迫使对方做出极端的反抗,如此一来,事情的结果对彼此都没有好处。 不让别人为难,不与自己为难;让别人活得轻松,让自己活得阔绰。这就是让三分、留余地的妙处,也是圆融处世的良方。 作者:李昶烨 / 图:pixabay.com
Read more存在是因为你创造价值,淘汰是因为你失去价值
情景一、 小鸡问母鸡:可否不用下蛋,带我出去玩啊?母鸡道:不行,我要工作!小鸡说:可你已经下了这么多蛋了!母鸡意味深长地对小鸡说:一天一个蛋,菜刀靠边站,一月不生蛋,高压锅里见。 存在是因为你创造价值,淘汰是因为你失去价值。过去的价值不代表未来,所以每天都要努力! 情景二、 不要错误地诠释别人的好意,那只会让自己吃亏,并且使别人受辱。在不明所以之前,先学会按捺情绪,耐心观察,以免事后生发悔意。 置身事外,谁都可以心平气和;身处其中,谁还可以从容淡定。所以请不要轻易评论任何人,因为你不在其中…… 情景三、 乞丐:“能不能给我一百块钱?” 路人:“我只有八十块钱。” 乞丐:“那你就欠我二十块钱吧。” 有些人总以为是上苍欠他的,老觉得老天爷给的不够多、不够好,贪婪之欲早已取代了感恩之心。 情景四、 一滴墨汁落在一杯清水里,这杯水立即变色,不能喝了;一滴墨汁融在大海里,大海依然是蔚蓝色的大海。为什么?因为两者的肚量不一样!不熟的麦穗直刺刺地向上挺着,成熟的麦穗低垂着头。为什么?因为两者的份量不一样! 宽容别人,就是肚量;谦卑自己,就是份量;合起来,就是一个人的质量。 情景五、 有一支淘金的队伍在沙漠中行走,大家都步履沉重,痛苦不堪,只有一个人快乐地走着。别人问:“你为何如此惬意?”他笑着说:“因为我带的东西最少。” 原来快乐很简单,拥有少一点就行了。 情景六、 一把坚实的大锁挂在大门上,一根铁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无法将它撬开。 钥匙来了,他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只轻轻一转,大锁就"啪"地一声打开了。 铁杆奇怪地问:"为什么我费了那么大力气也打不开,而你却轻而易举地就把它打开了呢?" 钥匙说:"因为我最了解他的心。" 每个人的心,都像上了锁的大门,任你再粗的铁棒也撬不开。唯有关怀,才能把自己变成一只细腻的钥匙,进入别人的心中,了解别人。 情景七、 老和尚问小和尚:“如果你前进一步是死、后退一步则亡,你该怎么办?”小和尚毫不犹豫地说:“我往旁边去。”
Read more人生,难得一个有心人!
陪在身边最久的 才是最爱你的 人这一生总会遇见很多人 爱你的人,你爱的人 如果他心里没有你 不管你再怎么样掏心掏肺对他好 也难打开他冷漠的心 如果他心里没有你 你再怎么委曲求全努力改变 他也不会觉得珍贵或感动 想送你回家的人 东南西北都顺路 不喜欢你的人 你怎样要讨好都不对 多少人嘴上说着爱你 却总是让你掉眼泪 多少人说会陪你一辈子 却总是走着走着就散了 这一生太短 不要总浪费在错误的爱情上 若他不是对的人 你该及早学会放手 一个真正爱你的人 总会认真体谅你的心情 一个真正适合你的人
Read more生命的目的,就是享受过程
人的一生是一直朝着某个地方前进的旅程,有些人旅行的目的,是为了抵达一个特别的地点、目的地,有些人则漫无目的。 那些漫无目的的人,不知道自己要去那里,也就永远不可能到达目的地;而只看到目的地的人呢?就算到达,也往往错失了目的。 怎么说呢? 比方,如果爬山时你老望着山顶,就根本看不到脚边的花花草草,人生旅程也是一样,如果你只在乎何时到达目的地,那就错过整条路上沿途的美丽景致了,不是吗? 说一则故事: 从前,有个年轻人和女友相约在一棵大树下,他性子很急,很早就来了。虽然春光明媚,鲜花绽放,但他急躁不安,根本无心欣赏。 这时,忽然出现了一个小精灵。 『你等得不耐烦了吧? 』精灵说:『把这个钮扣缝在衣服上吧!每当你遇到不想等待的时候,就向右旋转一下钮扣,你想跳过多长时间都行。 』 年轻人高兴得不得了,他握着钮扣,轻轻地转了一下。 真是奇妙!女友出现在他的面前,正含情脉脉地凝望着他。 『要是现在就举行婚礼有多好? 』他心里暗暗地想着。 他又转了一下,隆重的婚礼、丰盛的酒席出现在他的面前;美若天仙的新娘依偎着他;乐队吹奏着欢乐的曲调,他深深地陶醉其中。 他看着美丽的新娘,又想:『如果现在只有我俩多好? 』不知不觉他又转动了一点钮扣,立刻夜阑人静… 他心中的愿望层出不穷,『我还要一栋大别墅,前面是我自己的花园和果园。 』 他转动着钮扣,『我还要一大群可爱的孩子。 』 顿时,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在宽敞的房子里玩耍。他又迫不及待地将钮扣向右转了一大半。 时光如梭,他还没有看到花园里开放的鲜花和果园里累累的果实,一切就被白茫茫的大雪所覆盖了。再看看自己,须发皆白。 他懊悔不已,『我情愿一步步走完一生,也不要这样匆匆而过! 』
Read more吵架时不要让心的距离变远
不久前,其中有一个学生说:因为我们丧失了「冷静」,所以我们会用喊的。 老师又问:「但是为什么别人就在你旁边,你还是要喊呢,难道不能小声的说吗?为什么总是要用喊呢?」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七嘴八舌的说了一堆,但是,没有一个答案,能让老师满意。 最后老师解释说:「当两个人在生气的时候,心的距离是很远的,而为了穿越心的距离,使对方能够听见,于是必须喊。但是在喊的同时,人会更生气,更生气距离就更远,距离更远就又要更大声地喊……」 老师接着继续说:而当两个人在相恋时,会是什么样呢?情况刚好相反,不但不用喊,而且说话都很轻声细语,为什么?因为他们的心很接近,心与心之间几乎没有距离,所以相恋中的两个人,通常是耳语式的说话。但是心中的爱,却因此更深了,到后来根本不需要言语,只用眼神就可以传情,而那时,心与心之间,早已没有所谓的距离了…… 最后,老师做了一个结论:当两个人争吵时,不要让心的距离变远,更不要说些让心的距离,变得更远的话。过一会儿,等心的距离已经有些近了,再好好地说吧! 两个人在生气的时候,心的距离是很远的,生气的时候,请保持沉默,请不要在生气的时候做任何决定。 顿悟:人与人的交流,不是身体与身体的交流,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有时,近在咫尺,心远了,必须提高音量,确保那颗遥远的心灵能够收到讯息。不论和谁交流,都把心拉近,用心交流吧。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