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老好人惹人厌?

自古以来,什么人都有,恶人,人们恐惧他;善人,人们爱戴他;而那些老好人呢?生活中总是可以看到那些随和厚道的、从不得罪人、看起来似乎没有一点儿脾气儿的,人家什么忙都愿意帮的人。按理来说,这种人应该是最讨人喜欢的,若你遇见了自己不愿意去做的或者懒得去做的事,只要叫一句“某某某,帮我个忙好不好”,一个简单明了的“好”,你就可以潇洒解脱,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多亏了那个热心人啊,怎么着也得给他授予一枚好人勋章吧!可是调查却表明,正是这种不拒绝,也不反抗的人,在“世界上最讨厌的人”排名榜中名列前茅。哎呦,出了力还不得好,为什么会这样呢? 【一、阿伦森效应】 这得归根于有名的阿伦森效应。所谓阿伦森效应,是指伴随奖励减少,态度也逐渐消极;伴随奖励增加,而态度逐渐积极的心理现象。曾经有人做过一个实验,将被试分4组对某一人给予不同的评价,借以观察某人对哪一组最具好感。第一组始终对之褒扬有加,第二组始终对之贬损否定,第三组先褒后贬,第四组先贬后褒,最后在实验对象对数十人进行后,发现大部分人对第四组最具好感,而对第三组最具反感。 阿伦森效应提醒人们,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应该尽力避免由于自己的表现不当所造成的他人对自己印象不良方向的逆转。 老好人在人际交往中吃力不讨好便是这个缘故,当生活的风向改变,他也不得不开口说拒绝。而这唯有的一次拒绝,却比一个贬义词更像是一记巴掌,拍在对方的脸皮上。举例来说吧,有这么一个老好人,第一次,A找他帮忙,他没拒绝;第二次,A又寻求帮助,老好人又帮了他……之后,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老好人都毫无意外的帮助A了。但在第无数次的帮忙后,老好人终于因为某些不得已的原因拒绝了A的请求,此时A被激起的愤怒感与失望感将胜于从前的种种,而老好人之前帮A做的所有事情,似乎都在他拒绝A的那一刻起,变得毫无意义。 经过无数次的帮助而建立起来的好感就因为仅有一次的拒绝就被破坏了,这究竟是谁的错?老好人想必也是捶胸顿足,有口难言。可能有人会说“这都是老好人的自作自受,谁让他一直都充当这个老“好人”呢”,但事情远远没有这么简单。 【二、登门槛效应】 很久以前就有人提出了“得寸进尺效应”,也叫做“登门槛效应”,这是指一个人如果接受了别人的一个小要求,那么别人在此基础上再提出一个更高点的要求,这个人也会倾向于接受。 上面所讲的A同志运用的就是得寸进尺效应,因为人的每个意志行动都有其行动的最初目标,在许多场合下,由于人的动机是复杂的,因此常常会面对不同的目标进行比较、衡量和选择,在相同情况下,那些简单易行的目标较容易让人接受并采取行动。另外,人们总愿意把自己调整成前后一贯、首尾一致的形象,即使别人的要求有些过分,但为了维护印象的一贯性,人们也会维持下去。老好人在一开始的时候帮助了A,为了他的美好形象,即使再不情愿,他也会始终的帮助A,所以才会有接踵而来的求助。 【三、摆脱“老好人”的形象】 如何摆脱“老好人”的形象?这个就需要改变你的行为模式。根据吸引力法则,他们会找你帮忙,是因为你是那个“愿意帮忙的人”。 当然,可能有些读者想问,朋友间,总会有不方便、需要帮忙的时候,难道说人家找你帮忙就必须一口拒绝,以免后患吗?我只能说,如果你这么做了,最后倒霉的还是你,你的人际关系和生活最后只会被你的这个“一口拒绝”弄的乱七八糟。对于别人的请求,需要选择性的帮忙,你要戴上辨别是非的眼镜去进行筛选。 【四、选择性帮忙】 如果把你身边的人分成几个生活圈的话,你可以选择: ①亲密圈:很好很好的朋友,你和他之间已经不在乎钱的问题,甚至可以分享一切; ②朋友圈:身边经常一起玩的,关系不错的,但比亲密圈少一分熟稔的人; ③熟人圈:同事、同学,你对他的感觉一般,不热情,不冷淡的; ④世界圈:陌生人(调查显示,一个人对陌生人比对认识的人愿意投入更多的信任)。 对于你心目中的亲密圈内的人也不用我说,连钱你都愿意彼此分享了,为他付出,你也定是心甘情愿的;朋友圈里的人,他的人格、人品,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你们经常混在一起,总是略有耳闻的。爱占小便宜的家伙你委婉拒绝他或许是更好的选择,你觉得他还不错的人帮个小忙也无妨。剩下的那些人,你应该切身思考下你的人生会和他有交集吗?你讨厌他什么?仔细衡量其中的利与弊便可瞬间得出结果。 生活是美好的,每个人都是善良的。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帮助了别人,心里也会快乐。但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谁也没有义务去无条件地帮谁。与其做一个博爱的滥好人,不如去爱少数人,也为少数人所爱。

Read more

读书和不读书的人生到底差在哪?

01 看到一个读者的留言,她上高二,说,眼看着现在高三的学长学姐每天都活得特别累,觉得这样的生活很可怕,看着他们在题海里苦苦挣扎的样子,压力山大。 她暑假在一家手机专卖店里做促销员,生意很好的时候也已经赚到了五六千一个月,比她刚大学毕业的表姐挣得还多。 她问我,在这个时代中挣钱那么容易,上不上大学还有那么重要吗? 有太多的工作可以提供从前只面对大学生们开放的高薪和福利,即便是从前被人轻视的蓝领,如今也能轻易赚得盆满钵满。 02 年轻有太多好处,唯有短视是不可逃避的缺点。在我十几岁乃至二十出头的时候,也从没有想过什么看不清的未来,也不过是羡慕邻居的姐姐高中毕业就去做了销售,不仅不用读书做试卷,可以穿着美美的制服和高跟鞋,每个月也有好几千的收入。 那个姐姐跟我家做了多年的邻居,上学的时候其实成绩不错,努力一下考个一本院校也不是不可能,可她觉得冲刺太过辛苦,早早地放弃了高考,每天只是在家学学化妆,跑到附近的店里去打零工,她爸妈都在外地,家里只有一个奶奶,拦也拦不住。 她那几年做得顺风顺水,听说签下了好几个单,家里的家具都换了新的,家属院里的老邻居纷纷称赞,说这孩子出息了,不比上过大学的差。 我大三那年,她失业,坐在楼道里的满地烟头中,叹口气: 我们这种靠青春吃饭拿订单的工作,只要青春没了,就什么都没有了,你看看我,现在要怎么跟那些十八九岁口齿伶俐的小姑娘竞争? 她在家待了大概两个月,四处找工作,碰壁,就在我快要放暑假之前,听说了她要回老家的消息,她临走时来跟我妈告别,说自己还有两万块的积蓄,在城市里混不下去,希望在老家还能做点小生意,有个立足之地。 我们再也没有见过面。她换了手机之后,就失去了联系。 我常常想起她,每当看到有类似“某初中少女月入十万”的新闻,我都会忍不住想,那会是她吗? 她会是那少数幸运儿中的一个,还是会像更多藏在励志故事背后的农家少女一样,接受一场不太情愿的婚姻,然后在街角开一间小卖部,就这样终老呢? 我好希望是前者,却也清楚的意识到,这可能性有多微乎其微。 03 学识决定眼界,眼界决定格局,而格局决定人的一生。 当我们那样年轻的时候,太容易盯住一点蝇头小利,被一点利益蒙住双眼,以为生活会永远顺遂而青春永远不老,可是当你年逾三十,脸上的胶原蛋白都被雨打风吹去之时,跟身边甜美可人的小姑娘推销着同一款手机时,当你查出了脂肪肝,陪客户喝酒力不从心,而跟你同公司出来的年轻人端着酒杯侃侃而谈时,你又要怎么办呢? 我曾经跟一位做记者的朋友聊天,她采访过许多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痛苦不堪而又无力摆脱的体力工作者,对生活的巨大惯性心有戚戚,我随口说了句,他们既然想要改变,为什么不能用业余时间去学点技能呢? 她用那种“何不食肉糜”的眼神看我一眼:你以为他们都能跟我们一样朝九晚五带双休?上班就是坐在电脑前分析一下数据、回回邮件、做个PPT?让你上班站八个小时,看你下班后还有没有精力学习。 生活的惯性是很可怕的,她说。 一开始,只是屈服于眼前的利益和轻松,选择了一份门槛低含金量也低的工作,然后在日复一日的简单重复中,一点点失去斗志和精力,随波逐流,得过且过,找一个跟自己差不多的伴侣,两个人一起陷在生活的泥潭里,想要向前挪一步,都比登天还难。 生命依然在继续,生活却早已停滞了,停留在你无力改变的那个瞬间,往后的几十年,都是那一天的简单复制。 04

Read more

爱….就在你身后

常常我们被别人关心着,爱护着,牵挂着,这些关爱都在点滴之中渗透在我们日常的生活当中。只是,很多时候我们并不在意或忽略了这份爱心。 一个男孩和女孩恋爱的时候,男孩总是走在女孩的身后,女孩不明白这是为什么,问他;“是不是不喜欢和我走在一起?”男孩憨厚地笑笑说“哪能呢?我高兴还来不及哩。”女孩不能理解,总感觉缺少点什么,也没有恋爱的那种浪漫。 但是,每次一起走总会得到男孩及时的提醒,“前面有个坑”,“注意有车过来了”,等到车子急弛而过时,他就会把女孩往旁边拉一下。 女孩跟朋友们提起过他,朋友们告诉她;“嫁给走在你左边的那个人,准没错,因为他给了你安全。可走在你后面,什么意思呢?谁都不明白,莫名其妙。 尽管如此,她和他还是走上了婚姻的红地毯。 婚后,她发现他是一个软弱的男人,办事畏头畏脑,老是走在她的身后,没点阳刚之气,她感觉很烦,问他“你什么意思啊”他小心地说;“你走,我跟着就是了”。她觉得他对她一点也不在乎,缺少一个男人的骨气,于是,她开始同他争吵,争吵的结果是,她提出离婚。 她搬出去租房住,他还时不时的打电话来,还像以前一样的关心她,问她有什么困难没有,唯唯诺诺,软叽叽的样子让她打心眼里瞧他不起。 有一天她病了,发烧,无力,连倒水吃药的力气都没有,她突然感到自己一下子很无助,很悲凉。有人敲门,她撑起身,打开门,竟是他,手里提着一包中药。他说;“听说你病了,我抓了一剂药来,既养病又壮身子。”她很奇怪,就问他;“我们都离婚了,你怎么知道我病了”?他朴实地回答说;“因为我喜欢从后面关注你呀!” 后面?她的心动了一下,药汤洒了一地。 一次她和母亲走在一起,母亲也绕到了她的背后。她感到奇怪,就问母亲;“妈,喜欢走在别人的后面有什么好处吗?”母亲笑了笑说;“这样,我就可以把你整个人放在眼里了。” 这个时候,她突然想到了他,心头一热,眼泪忍不住流了出来。 生活中,并非人人爱走在你的身后。很多人都喜欢走在人前,愿意把好的,美的说给你听,做给你看,让你看到他对你的关心和殷勤的种种。而走在你身后的人很少,想想,谁愿意把肉埋在饭里吃?把爱偷偷地给予呢?所以,走在你身后,时时关注你的,一定就是将你放在眼里心里爱你的那个人。 图来自:pixabay.com

Read more

心里有风景,眼里无是非

心中若有桃花园,何处不是水云间 《管子 · 心术》心之在体,君之位也。 从人的身体来看,心就是身体的君主。心宽了,人的眼界就开阔了,格局就大了,人生之路也会越走越宽。 一个人面对外面的世界时,需要的是窗子;一个人面对自我时,需要的是镜子。通过窗子才能看见世界的明亮,使用镜子才能看见自己的污点。 其实,窗子或镜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的心,人的心广大,书房就大了,人的心明亮,世界就明亮了。 《大学》中说:“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一切美德,若不在我们的内心扎根,就会流于虚伪;一切知识,若不能在我们的心里留下印记,也只能是过眼云烟。 人的一生,如果没有用心思考,就没有真正活过。 因此,人生的风景,说到最后,是心灵的风景。心若迷失了,神驰,意乱,景蓑,一辈子无论走多远,也无快乐而言。 禅语说,心中若有桃花园,何处不是水云间。王阳明说,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 人的心,是万法之源。 人的心一时清净,一时就在灵山;时时清净,时时在灵山。 眼中无是非,便是自在人 有对父子赶着一头驴进城,子在前,父在后,半路上有人笑他们:“真笨,有驴子竟然不骑,自己走着进城。” 于是父亲马上让儿子骑上驴子。走了不久,又有人说:“真是不孝的儿子,自己骑驴竟然让自己的父亲走路。” 父亲赶忙叫儿子下来,自己骑上了驴背。走了一会,又有人说:“真是狠心的父亲,自己骑驴,让孩子走路,不怕孩子累死?” 父亲连忙叫儿子也骑上驴背,这下子总该没人有意见了吧! 谁知又有人说:“两个人骑在驴背上,不怕把那瘦驴压死?” 父亲俩赶快溜下驴背,把驴子四只脚绑起来,一前一后用棍子扛着。经过一座桥时,驴子因为不舒服,挣扎了一下,结果掉到河里淹死了! 人总是为“是非”所累。到头来弄得自己不知所措,失去自我的判断能力。 人世间的是是非非,都是俗世的见解。真正有智慧的人,不为是非所累。 古人说,流言始于庸者,止于智者,说人是非者,必是是非人。 孔子有天外出,天要下雨,可是他没有雨伞,有人建议说:子夏有,跟子夏借。

Read more

别让「愤怒」,断了你的后路!

控制不了自己情绪的人, 很容易自断后路。 火气大的人都不友好, 让人不想去接近, 一个人发火就是赶走自己的好运, 所以爱发火的人运气往往都不好! 公开表达愤怒,让别人尴尬, 自己也得不到好处! 很多人在不了解真实情况下, 就忍不住发泄自己的愤怒, 最后把自己弄得下不来台, 这是一种不理智的表现, 公开表达愤怒 就是把别人架在一个尴尬的位置上, 不但自己得不到好处, 还会断送自己的后路。 公开表达愤怒, 很难有回头路! 有意见有情绪了, 可以私底下找人谈, 平心静气总能听得进去; 要是在公开场合, 就很难有回头路了, 而且公开的场合表达自己的愤怒, 最后吃亏的都是自己的。

Read more

习惯胡思乱想的人,如何让自己集中注意力?

我们经常说到发散思维的好,可有些时候你太“发散”反而可能会收不回来,该集中注意的时候开小差、该专心致志的时候天马行空,大把的时间都用来放空了,转眼过去正事却没做完几件……习惯了胡思乱想的自己,该怎么集中注意力呢? 意识到自己在开小差 明明之前在温书,可看着看着却发现自己变成在想晚餐吃什么了,连自己是什么时候开始跑偏的都不知道…… 我们做些看书写字的正事时通常会伴随着视线的规律移动,可当我们走神、沉思时却会不由自主地陷入“呆滞”中,目光停滞一点或者无意识乱飘、动作像突然按了暂停键,这时候除了让别人叫醒你就只有你自己想办法“回神”了。 鉴于走神都在不知不觉中进行,那么想要让你回神,必须得是个醒目且能引起你注意的物件才行,例如在温习的书页上夹一个色彩鲜艳的回形针、在你写作业的书桌上放一个造型特别的摆件、在电脑上装个过几分钟就会自动弹出的提示插件等,这些东西就相当于一个关键词,当你注意到它们的时候就得提醒自己该从走神中清醒了。 把思维导向正确的地方 发散思维不是坏事,端看你用在了哪里。 如果你控制不了自己不想,那就尽量去想“有用”的好了。比如你找论文资料时,可以花痴某个实验作者英俊帅气,也可以去八卦对方的生平经历,前者是多了个舔屏的对象,后者没准能找到这个实验的前世今生、甚至更多曲折传承,同样都在“不务正业”,你觉得哪个比较赚呢?当然啦,这个有用的定义得你自己来决定了。 留下放空的时间 既然会走神,那就干脆一次走个够。 不提那些有注意缺陷的问题宝宝,我们正常成年人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也就能保持30、40分钟,可以说你想要一下午K书不间断、一晚上赶作业不停手、几个小时一点神都不走几乎是不可能的,只是有没有走到影响正事罢了。既然无法避免,倒不如把这放飞的时间掌控在自己手里,权当是休息了。 可以试试定时或者定任务,定好一段时间或者一个目标完成后就给自己几分钟来专门走神,学校还有课间10分钟呢,短暂放空是为了之后更好地专注。 把干扰物拿走 没错,我就是在说手机。 你看着看着书会突然发现自己走神了,你写着写着作业拿起手机刷刷刷呢会突然醒悟自己没在做正事吗?别想了,不会的!你只会被手机黏住手,直到发现时间没等你、再不赶工就能直接到死期! 想解决这种,方法超简单的,只要你肯手机丢掉,什么阴阳师农药通通关掉!要看书就只拿书出来,想看时间就戴手表,也别骗自己了,电子产品的便利性在这里并不会多能体现。 如果你方法都试过,还是意识到自己无法集中注意时,那我只能劝你去休息了,不然就转换成机械性工作来做,比如去整理下文件表格、检查下错字排版之类的。调整好之前,那些精细活还是算了吧,没效率不说还可能错误百出,得不偿失呢。 图来自:pixabay.com

Read more

不去不去又去了,不喝不喝又喝了

人在江湖走,哪能离了酒?现在不管是亲友聚会,还是商业应酬,都离不开酒。不少朋友还经常是“不去不去又去了,不喝不喝又喝了,喝着喝着喝高了……” 然后成了贪杯“烂”酒的人。 你为什么要贪杯“烂”酒 其实,真正贪杯“烂”酒的人并不多,很多人都是“不得不喝醉”的,这主要是受迫于中国的劝酒文化。 在中国,劝酒文化绝不仅仅只是个礼仪性的东西,而是有非常明确的实际功能的。这种实际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服从性测试,二是诚意测试。 服从性测试 “不喝醉”就是“不服从” 劝酒的人会通过劝你喝酒,来判断你对他的服从程度。 有些劝酒的人会说:”你不喝可不够朋友啊!”言下之意是喝了就是朋友;有些劝酒的人会说,”这杯干了,这个合同就是你的了!”言下之意是不喝你就出局了。 你会觉得这种劝酒的方式很荒谬,但是,对这种显而易见的荒谬依然表示服从,才是服从性测试的核心意义。 正是出于一种不得不服从的原因,很多人在酒桌上不得不喝,一不留神,就喝高了,喝醉了,于是成了”贪杯‘烂’酒”的人。 诚意测试 “不喝醉”就是“没诚意” 劝酒的人让你喝酒,是想让你表现出诚意,而你要表现出这种诚意,醉酒就是代价。 如果一顿酒席散尽,你仍然表达清晰,步履稳健,会被认为”今天没喝到位”,言外之意就是你没有在我面前出丑。 你要喝得直到疯言胡语了,脱了上衣跳舞,吐完躺倒,而期间观众越多越好,洋相越大越好;只有这样,劝你喝酒的人才会满意,他们才会认为你足够诚意。 正是因为在酒桌上,很多人被迫要表现出诚意,不得不喝酒,以醉酒为代价,于是成了”贪杯‘烂’酒”的人。 贪杯“烂”酒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大家可以对号入座。 1。不知不觉就醉了。 以前是知道自己能喝多少,还能喝多少,知道控制和把握。现在是根本不知道自己会在哪个节点醉。 四十岁以后不知不觉就醉了,原因应该是自己还按照以前的酒量来喝,实则已经今非昔比。 2。醉了之后会断片。 四十岁以前喝醉了,总感觉自己心里是清醒的,事后能回忆起醉酒的各种细节。 而在四十岁以后,是酒醒了之后发现失忆了,至少是醉酒之后的某一个片段断掉了。 3。醉了之后很痛苦。

Read more

你的努力是为了让你的选择更正确

与苏锦重逢是在国展书会最后一天,彼时,我们已经有半年多没有任何联系了,本以为生命中再无交集的人突然出现在你面前,还说要请你喝咖啡,还是蛮讶异的。 我们选了临窗的位置落座,在卡布奇诺的香气中,苏锦说:“亚娟姐,我现在开始后悔了,当初就不应该听我妈的建议,回家乡做什么银行系统的工作。现在我每天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还要强颜欢笑地应对各种复杂的同事关系,真是身心俱疲啊!你说我现在该怎么办?” 苏锦曾是我部门的一位编辑,半年前,因为工作上遇到了一些不顺,加上她妈妈不停地在电话中跟她鼓吹在家乡为她谋求了一份多么安稳的工作,于是,她动摇了。 她提离职,我并不感到意外。她心有余而力不足,她很努力认真,却始终跟别的编辑之间有点差距,这些我都看在眼里。 但我能感觉到她是真心热爱这份工作,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相信假以时日,她会做出成绩来的,于是我试图挽留她。 “苏锦,你不要急,你先不要跟其他编辑比,你跟你自己比,你不觉得你已经比刚开始来的时候进步很多了吗?”我看着她说。 她微微一愣,抬起头来。 “你之所以做书慢,只是因为做图书封面的经验不足,而公司对封面的要求又很高。可是你在写方案方面、做版式设计方面进步都很大。 “你不需要跟别人比,只要跟自己比,今天比昨天进步了一点,就算成功。” 苏锦是来提辞职的,她以为我会很爽快地答应,没想到我会跟她说这些,一时她不知道该回应什么才好。 见她沉默,我问她:“你大学是学什么的?” 她回答:“会计。” 原来她和我一样,都是半路出家,学了别的专业却从事了文字方面的工作。可见是对文字工作足够热爱。 我让她把母亲和我说的话都抛到一边,仅仅遵从自己内心的声音,一周以后,再来告诉我走还是留。 一周后,苏锦选择了离开,我当然尊重她的选择。 这半年多没有她的任何消息,我想她应该是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并刻意避免跟我这个昔日上司联系。所以,对于现在突然出现在我面前,并抛给我一个那么沉重话题的她,我一时真不知道如何回答。 窗外,霓虹灯不停地闪烁,五彩的光映照在苏锦施过淡妆的脸上本应熠熠生辉,但她眼中的焦灼与落寞却让她看起来疲惫不堪。 我跟苏锦说:“你的具体情况我不是很清楚,但我的故事或许能给你一些启发。” 年少时,关乎我人生的很多次选择都是由父母做出的,我自己并没有选择的机会,或者说是我没有赋予自己选择的权利。 中考填志愿时,父亲让我填了师范学校和重点高中,后来我的分数能上重点高中,他觉得我上高中考大学比较有出息。于是,我上了省重点高中。 高二文理分班时,明明我喜欢文科,父母却认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而让我选了理科。 直到高考失败,我的分数和本科无缘,父亲觉得望女成凤梦破灭,成天发脾气。 虽然现在在我看来,人生足够漫长,如同一部厚重的书,高考只是其中一页,不管考得好与坏,翻过去就是了。 但当年,对十八岁的我而言,高考的意义重大,是决定人生成败的分水岭。高考失利,在亲戚异样的眼神和父亲的责骂声中,我体会到深深的挫败感。 在选择复读还是直接上一所大专院校时,父亲选择了让我上大专,他担心我复读不一定能考好。这一点其实正如我意,我也惧怕重过一遍那种每天算着高考倒计时的黑暗日子。

Read more

走好自己的路,不忘初心

不要整天难过了 你永远不会知道 后面的生活会给你留下多大的惊喜 明天还有许多路要走 许多关要闯 许多美食要吃 许多人要遇见 许多时光要细数 许多快乐要经历 有喜有悲才是人生 有苦有甜才是生活 再大的伤痛 睡一觉就把它忘了 老是背着昨天 会累坏了自己 边走边忘 才能好好感受到每一个幸福 没有什么事不可原谅 没有什么人会永驻身旁 也许现在的你很累 未来的路还很长 请勿忘初心 别人想什么 我们控制不了 别人做什么

Read more

远离这三种女人,你的日子会好过很多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两个性格、行为、习惯迥异的人,将就一时可以,若要长期相处乃至交心,是勉强不来的。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身边经常跟着怎样的人,你就会变成怎样的人。女人最是感性动物,在与人相处过程中,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01|请远离喜欢背后说闲话的人 八卦仿佛是女人的天性,无论走到哪里,你总能见到一群女人叽叽喳喳议论别人。有些女生为了能融进别人的话题,故意说一些别人不喜欢的人的八卦。这种人一天嘴不闲着,就是喜欢挖掘别人的隐私,喜欢八卦。今天八卦你,明天八卦他,最关键的是,事实经过他的口,往往就变了味。 和这类人交往,你会发现最后你连自己怎么“躺枪”、怎么“死”的都不知道。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这种女人。跟你说话的时候,故意跟你说一句:“你不要告诉别人哦,我只跟你一个讲。” 这种人最可怕,能谈论别人,就一定会在背后谈论你。说不定会把你附和的话传到当事人的耳朵里,到时候你可真是百口莫辩,还得罪了别人。 在女人的人际交往中,没有所谓的秘密,没有所谓的敌人。靠交换他人秘密,背后说闲话的方式维持友谊,有时候这种友情不要也罢。做女人尤其要谨记这句话:静时多思己过,闲时莫道人非。 02|请远离嫉妒你的人 每个人的心里都会住着一个小恶魔,有的人能控制,有的人却控制不了。有些人会希望你过得好,但你必须过得比她差。 身边总会有些人,嫉妒你家境比她好,动不动叫你“土豪”来酸你;你嫁了个好老公,他嫉妒你,故意说你的老公长了一副出轨的样子;你用好的护肤品,她却跟你说,“买那么贵还干什么,也没见到你的皮肤好到哪里去”。这类人,永远见不得你比她好。 那些喜欢嫉妒别人的人无时无刻都在感叹生活的不公,无时无刻不憎恨别人的成功。嫉妒你的人,总会想方设法让你过的不那么好,故意向你灌输一些不好或者不正确的观念,眼睁睁看着你走向“万丈深渊”。 这类人与你没有竞争关系时百般友好,“闺蜜”做的尽职尽责,一旦你与她产生竞争利益关系时,她会想方设法跟你使绊子。 好朋友是你辉煌时不嫉妒,不攀扯,失意时会陪伴。喜欢嫉妒的人趁早远离。 03|请远离负能量的人 负能量爆棚的人,喜欢抱怨现状,喜欢贬低别人,但又不愿意迈出脚步改变自己的那群人。和这类人做朋友甚至是交谈都简直是把精力和时间投入无底洞。 负能量的人,遇到什么事都往坏处想。今天哪个朋友无意间说了句话,她就会跟你抱怨这个人的种种不是。领导批评一句,就到处说领导的不通情达理,向外人塑造一个不好的形象。婆媳之间发生矛盾,到处说自己的婆婆不好。人非草木,你若真好,别人也会真心待你。 每个人都很忙,你每天把别人当“垃圾桶”,希望别人是个“小太阳”,天天给你温暖,传递正能量。难道不知道,负能量是种“病”,也会传染。谁都不是救世主,救不了你! 吐槽是本能,但天天抱怨别人,自己不作出改变的人就是自私,最好迅速远离。 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太多,各有各的个性。学会知人、识人、结交人,看透不说破。学会干脆果断点,有些人该远离就远离。 好酒难得,好人更难得。 图自|pixabay.com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