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销售过程中销的是什么?” 答案:自己 1、世界汽车销售第一人乔·吉拉德说:“我卖的不是我的雪佛兰汽车,我卖的是我自己”。 2、贩卖任何产品之前首先贩卖的是你自己。 3、产品与顾客之间有一个重要的桥梁:销售人员本身。 4、面对面销售过程中,假如客户不接受你这个人,他还会给你介绍产品的机会吗? 5、不管你如何跟顾客介绍你所在的公司是一流的,产品是一流的,服务是一流的,可是,如果顾客一看你的人,像五流的,一听你讲的话更像是外行,那么,一般来说,客户根本就不会愿意跟你谈下去。你的业绩会好吗? 6、你要让自己看起来更像一个好的产品。 7、为成功而打扮,为胜利而穿着。销售人员在形象上的投资,是销售人员最重要的投资。 ”二、销售过程中售的是什么?” 答案:观念。 1、卖自己想卖的比较容易,还是卖顾客想买的比较容易呢? 2、是改变顾客的观念容易,还是去配合顾客的观念容易呢? 3、所以,在向客户推销你的产品之前,先想办法弄清楚他们的观念,再去配合它。 4、如果顾客的购买观念跟我们销售的产品或服务的观念有冲突,那就先改变顾客的观念,然后再销售。 5、是客户掏钱买他想买的东西,而不是你掏钱;我们的工作是协助客户买到他认为最适合的。 ”三、买卖过程中买的是什么?” 答案:感觉 1、人们买不买某一件东西通常有一个决定性的力量在支配,那就是感觉。 2、感觉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影响人们行为的关键因素。 3、它是一种人和人、人和环境互动的综合体。 4、假如你看到一套高档西装,价钱、款式、布料各方面都不错,你很满意。可是销售员跟你交谈时不尊重你,让你感觉很不舒服,你会购买吗?假如同一套衣服在菜市场屠户旁边的地摊上,你会购买吗?不会,因为你的感觉不对。 5、企业、产品、人、环境、语言、语调、肢体动作都会影响顾客的感觉。 6、在整个销售过程中能为顾客营造一个好的感觉,那么,你就找到了打开客户钱包“钥匙”。 ”四、买卖过程中卖的是什么?”
Read more仅仅一个苹果,就能看出你是富人还是穷人,不可思议!
我们往往只看到现在穷人和富人的天差地别,却忽略了他们的历史和过去。今天的富人,可能就是昨天的穷光蛋;今天的穷人,可能就是昨天的富人。 穷人和富人,他们曾经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然而结果为什么迥然不同呢?年薪500万和月薪5千的区别究竟有多大?先来看看这样的故事。 三个小伙子结伴外出,寻求发财机会。 在一个偏僻的山镇,他们发现了一种又红又大、味道香甜的苹果。这种优质苹果在当地的售价非常便宜。 第一个小伙子望着这些苹果,双目发亮。 他立刻倾其所有,购买了十吨最好的苹果,运回家乡,以比原价高两倍的价格出售。就这样他往返数次,成了家乡第一名万元户。 第二个小伙子望着这些苹果,沉思片刻。 他用了一半的钱,购买了一百棵最好的苹果苗,运回家乡,承包了一片山坡,把果苗栽上。整整三年的时间,他精心看护果树,浇水灌溉。 第三个小伙子望着这些苹果,一连几天围着果园东走走、西看看。 最后,他找到果园的主人,用手指着果树下面,说:“我想购买这些泥土。”园主一愣,接着摇摇头说:“不,泥土不能卖,卖了怎么长果?”他弯腰在地上捧起满满一把泥土,恳求说:“我只要这一把,请你卖给我吧!要多少钱都行!”主人看看他,笑了:“好吧,你给一块钱拿走吧。” 他带着这把泥土返回家乡,请专家化验,分析出泥土的各种成分、湿度等,并模拟当地的空气温度、湿度和光照等。然后,他承包了一片荒山坡,用了整整三年的时间,开垦、培育出与那把泥土一样的土壤。最后,他在上面栽种上苹果树苗。 十年过去了,三个人的命运迥然不同。 第一位,购买苹果的小伙子依然去购买苹果,运回来销售,但是每年赚的钱越来越少了,有时甚至不赚或者赔钱。 第二位,购买树苗的小伙子早已拥有自己的果园,但是因为土壤的不同,长出来的苹果有些逊色,但是仍然可以赚到相当的利润。 第三位,购买泥土的小伙子,也是最后拥有并收获苹果的人,他种植的苹果色香味甜,引来无数购买者,总能卖到最好的价格。 评论:这个故事是现实的,三个人一个比一个聪明,他们留给我们很多启示。 兼职拿的是日薪,看到的是一天,所以收入最少; 打工族拿的是月薪,看到的是一月,收入同样很少; 职业经理人和管理拿的是年薪,看到的是一年,收入一般; 老板算拿的是项目款,看到的是几年,收入较高; 企业家跟的是趋势,看到的是几十年上百年,收入最高; 眼界决定视野,视野决定成就! 一样的机会,不同的选择,产生不同的结果。最先赚到钱的人不一定赚得最多,谁考虑得长远,放长线钓大鱼,谁收获的就最多,成就就越大。 图/pixabay.com
Read more为何银行不批你的贷款?
借贷能力决定你个人能力或企业发展与应变能力,你认同吗? 向银行借贷不是今天决定借贷,银行明天就批准的的事呀!不单单需要等待时间处理更需要预先的准备! 5大良好贷款条件以便更容易获得银行贷款与融资解决企业现金流问题或者再发展企业的资金! 公司在借贷时,银行会进行主要5C评估,那就是本性(Character)、能力(Capacity)、条件(Condition)、资本(Capital)和抵押(Collateral),创造好5C贷款条件,才能更容易获得贷款。 本性(Character)。这可从个人与公司两个角度来看。银行在借贷时一定会参考中央信用的资讯系统记录(CCRIS)。如果有不良记录,即使银行多有钱,账户多漂亮银行都特别特别小心处理!有些老板因为某些原因与银行结怨或“太有原则”不还银行时,最后吃亏都是自己。 (即使向其他银行申请也没用) 另一个是“银行也不喜欢信贷情报服务私人有限公司(CTOS)留有记录的人,因为当你被人告时,赔偿金额可能会很大!银行担心因为这些赔偿最后公司也无法兑现偿还银行债务 能力(Capacity)。偿还能力是紧接Character后的第二个C。银行看的是公司的帐目、资产损益表、现金流量等的财务状况。 一般上银行要了解公司偿还贷款的资金来源,甚至是其他的收入来源。 条件(Condition)。这部分看的是公司的商业模式与行业处境。如果公司是在高竞争的行业,盈利非常微薄,又需要高资本的生意时,一般上银行就会尽量避免承接这类客户。 有些行业也会受到银行的不欢迎,例如一些夕阳行业、灰色地带行业、不环保行业等。当然,当今比较受欢迎的有绿色工艺、IT相关行业。 因此,银行有时也会深入了解一家公司的商业模式是否符合盈利模式,所以如果公司的借贷是因为生意模式时,老板可能需要探讨转型与生意模式了! 资本(Capital)。资本是一家公司的本命。所以,如果是一个RM2注册的企业,一般上在借贷时也会面对问题。而如果公司生意好,银行户口有一定的钱,但却有更大的债务在外时,也会影响银行借贷的评估。 抵押(Collateral)。一般上银行贷款都会要求抵押(Collateral),押你的屋子、办公室、厂房等。许多商家误以为有了抵押就能借贷,其实不尽然,当公司生意模式不符合,业务不稳定,借贷的目的不清楚时,即使有抵押也可能无法获得贷款。 银行从不要客户的抵押品,银行要的是赚起应得的利息,这也是普遍上商家的谜思! 但这几年也越来越多商业银行接受无抵押的贷款。 另外,刚开始借贷时,银行会要求1对1的借贷。例如,10万的定期存款换取10万的透支(OD)服务。表面看上来有点不逻辑,但,对长远发展企业的公司应该把这当作与银行建立良好关系的开始。只要有了借贷上的记录,银行在未来就比较容易提供贷款。 这里也补充,很多中小型申请融资被拒的原因常常是因为文件不完整、文件间出现矛盾、董事已被纳入黑名单等等。 最后也额外让读者们知道,笔者这位伙伴程志彬会计师处理过3百个以上马来西亚政府提供中小型企业的特别奖掖(无需摊还的)及政府提供特别低利率贷款经验中,发觉马来西亚中小型企业都缺少这方面的资讯与知识,有者甚至自以为只提供给土著而已!
Read more等市场成熟了,哪儿还有你的机会?
首先,请允许我来给大家讲一段小故事: 一个渔民,有一天摇着船出去捕鱼。他一边摇船一边仔细地观察水面上的气泡,他父亲曾经告诉过他,如果水面上的气泡很多,那就说明水里有鱼群。突然,他发现了一片看起来很象他父亲经常跟他描述的鲤鱼群气泡。于是,他就拿起鱼网准备撒下去。可刚要撒网,他心里却又开始打鼓了。他觉得在尚未弄清楚水里到底有没有鱼群前,是不该胡乱撒网的。 可怎么才能真正地弄清楚水里到底有没有鲤鱼群呢? 为此,他决定跳下水去看一个究竟。当他潜到水底时,他发现那里确实有一个很大的鱼群,于是就立即爬上船来把网撒了下去。可奇怪的是,当他把网收上来时,却又发现鱼网里空空如也,就连一条小鱼儿都没有。他百思不得其解,弄不明白这么认真地撒下去的一网,怎么就没能捕到一条鱼呢? 其中的奥妙,我相信聪明的各位都已经明白了。其实,就在他跳下水再爬上船的时候,那群鱼就已经受惊逃掉了。这个可笑的渔民,居然不知道只要撒下网去就能马上弄明白水里到底有没有鱼群,却还非得跳下去看个究竟不可。他的悲哀,就在于不知道在模糊状态下,要大胆地凭着感觉进行尝试,而尝试的结果又恰恰就是验证当初的感觉是否正确的最好依据。 当你动员他们行动时,他们总是回答说:“等弄明白后再说吧”或者“等条件成熟后再说吧”。在这类人的日常口头语中,用得最多的是“您说得很对,但实际做起来很难的”和“您所说的确实都很对,只是要看条件”这样的话语。他们总是喜欢拿这些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很合乎逻辑的话,来作为他们不立即采取行动的合理借口。结果,他们就总是错失良机。他们并不知道,行事虽然要看条件,但这条件却是在动态中不断地变化着、并慢慢地成熟起来的。如果硬要等到条件成熟后再行动的话,那么,等一切都弄明白时,你也就没有了机会。 历史上有多少的伟人,就是在条件尚不太成熟、前景尚不太明朗的情况下,毅然地大干一番的!要是等到条件完全成熟、前景十分明朗、谁都能看得明白时再去行动,那还能算稀奇、还能算伟大吗?你还有机会吗? 假如你去邀请一个人来合伙,有的人会在基本掌握了情况后,就立即凭着良好的感觉积极地加入进来,这类人可以说是有魄力、有前途的。虽然,他们也不一定就能赢。但他们知道,在商业上,有100%把握的机会就等于没有机会。 所以,他们总是只要有一丝生机就勇敢地投入进去。对这些勇士们来说,他们之所以成功,与其说是因为他们超强的能力,还不如说是因为他们身上的那一股冲劲。 丁磊在创建网易时,难道就已经什么都看清楚了吗? 虽然,他们也尽量地多掌握些情况,也希望能够多一些有利条件。 但他们更知道,不能等条件成熟后再说。 对于秋收起义来说,最理想的条件,是敌人毫不知觉,等到革命队伍冲锋到敌人跟前时,敌人却都还在呼呼地睡大觉,但这可能吗?好比合伙做生意,在一开始局势还不太明朗时,你不加入,而非得等到肯定能够赚钱了才会投进来,天底下有这么好的事情吗? 实际上,有些条件,你要是不积极地行动的话,它就死死地不会成熟;而只有当你不断搏击的时候,它才会慢慢地成熟并变得有利于你起来。 所以,伟人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们非凡的洞察力、决断力和执行力。 而凡人之所以平凡,也就在于他们总是要等弄明白后再说、等条件成熟后再做了。 为了养大一个孩子,父母不知要喂他吃多少的饭、扶他走多少的路;同样道理,一个企业要发展壮大,人们不知要做多少的事!而这中间的某些事,则是绝对不能等到企业发展壮大后再去做的;而是一定要先去做了,然后,企业才会因此而有所发展的。 这就好比一个小伙子找对象,能不能等到有了对象后,再去讲卫生呢?但有些人的想法却又恰恰相反,他们认为那些先进的理念只适用于大型企业或者著名品牌;却根本不明白,并不是因为它们是大型企业或者著名品牌才拥有了这些先进理念,而恰恰是因为它们运用了这些先进理念,然后,才慢慢地由不知名的小企业发展成了著名的大型企业的。 华为刚刚成立的时候,据说总共才七个人,大伙儿就一起睡在公司的地板上。而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任正非却硬是做成了一件又一件非同凡响的事。 正因此,任正非才够得上商界巨星的资格。咱们宁波的波导呢?难道波导一起步就已经拥有了上亿的资产了不成?难道波导一开始就已经是享誉全国的知名品牌了不成?还不是这样一步一步地、慢慢由小而大地发展起来的呀?国内多少现在当红的大品牌和大企业,还不都是从家庭作坊里奋斗出来的呀!他们之所以能够一跃而成为大亨,就是因为他们敢于尝试、敢于领先、敢于抢第一;而你之所以还仍旧混迹于家庭作坊堆里、到现在还一直发不起来,也就是因为你什么风险都不敢冒、非得等弄明白后再说、非得等条件成熟后再做的缘故了。 其实,任何一个知名品牌,都是由很多个第一慢慢地累积而成的。就好比综合考试,获得单科第一越多的人,其获得总分第一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同样道理,一家企业也只有在创造了很多个“第一”之后,才能慢慢地发展成为知名大企业的。比如,要么是第一个投入的,要么是第一个撤退的;要么是质量第一好的,要么是价格第一好的;要么是货品第一多的,要么是网点第一多的;要么是生产第一名的,要么是销售第一名的;甚至只要做到小区域内单一品种第一名的话,就能成为富甲一方的大老板了。而要争第一,就必定要冒一定的风险。 一代伟人邓小平就曾经说过,要大胆地摸着石子过河。因为这条河以前大家谁都没有走过,谁都是第一次走,谁都不知深浅,谁都没有经验,而敌人却又快追上来了,所以,就只得摸着石子过河了。摸着石子过河,当然是有风险的,搞不好的话,没准就象石达开一样全军覆没。但能不能等到河水退下后,或者等到把一切都测量准确后,再走过去呢?显然是不能等的。 所以,摸着石子过河,需要智慧,更需要勇气!而邓小平讲这一番话的意思,就是要鼓励大家在情况不太清楚、局势不太明朗、条件不太成熟的情况下,大胆地进行尝试,其要点就在于一个“摸”字和一个“过”字。会不会摸?能不能摸准确?这是个技巧上的问题,解决技巧问题就需要智慧;而敢不敢过?这却是个勇气上的问题了! 当然,也并不是说任何事情都是只凭着勇气就能做成功的,更不是说任何时候都不用等到条件成熟就可以大胆地行动的。如果真是什么都不顾地莽撞干的话,那就不叫做“摸着石子过河”、而叫做“抱着石块过河”了。什么时候需要耐心等待,什么时候需要大胆行动,微信查找,商界管理学府必须首先掌握好。怎么掌握好分寸呢?这就需要借鉴我们自己以往的经验、甚至借鉴古今中外别人的教训了。
Read more究竟该花钱,还是花时间?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应该好好珍惜。社会竞争激烈,钱也不是那么好赚的。那么,对于个人来说,时间和钱到底哪个更重要呢?你是会拿时间去换钱还是拿钱去换时间呢? “能够花钱搞定的事情,就不要浪费时间。”这两年,在网络上、影视剧中、现实生活中,我们都会经常听到这样的话。 这话听起来很有理,但是我们仔细想一想,什么样的人才会说出这样的话呢?钱多时间少的人,说得俗一点就是大家口中所说的成功人士。也就是说,并不是谁会说出这样的话。对于成功人士来说,他们工作忙碌,所以时间很紧,所以才会说出类似的话。 本文,小编就和大家谈谈为什么要拿时间换钱和拿钱换时间以及在什么情况下该拿时间换钱和拿钱换时间? 一、钱和时间,你要如何权衡 并不是说所谓的成功人士就是拿钱换时间,普通工薪一族就一定要拿时间换钱。究竟是拿时间换钱还是拿钱换时间,还要根据具体情况,权衡利弊才能决定。 比如说,你现在遇到两件都要做的事,但是时间有限。一件是你擅长的,一件是你不擅长的。这种情况下,你就要权衡下完成擅长的那件事,而把不擅长的那件事,花钱请人来做。这样既能把事情做好,又能节省时间。 当然,如果同样面临这两件事,如果你时间够多,对于不擅长的事情多花点时间也能做好的话,自然就没必要花钱买时间了。 对于成功人士或者说有钱人,在十分忙碌的情况下,钱哪怕只能换来半日闲,也是很值得的,但对于多数人来说,如果时间比较多,还是自己亲自处理好了。 二、钱和时间,哪一个更有价值 究竟该花钱还是花时间,还应该看两者哪个更有价值。 虽然说时间宝贵,但是对于有些人、在有些情况下,他们可能更缺钱。从经济的角度来说,做事还要考虑成本与收益的关系,我们的钱是哪儿来的?这也需要付出时间成本的,哪怕一本万利,也要考虑投入产出。 所以,正确的思考方式应该是:我打算拿多少钱,去换有多少产出的时间? 当你的时间很紧张的时候,如果耗下去会比所要花的钱产生更大损失,那么就该花钱;比如快乐、幸福等情感,比如要赶往异地参加一个重要会议,坐火车会迟到,坐飞机能赶到。这时候,该花钱就花钱。 所以说,这都要在具体情况下,两者之间哪一个更具价值。而不是你一小时价值100元,结果自己一小时能搞定的东西,非得200元让别人去做,自己省下一小时时间,这是小学生也不会犯的算术错误。 虽然成功人士更爱花钱,花的也更多,这只是因为在同等的金额下,他们的时间成本比你高而已,如果花的钱超过了他们的时间成本,他们一样会选择花时间的。同样,当你的时间更加值钱的时候,你自然会花钱去换时间,但这么做,不是因为你懂得了拿钱换时间这个道理,而是知道懂得了时间和花钱两者的差别。 所以还得先拿时间换钱,要将自己的闲置时间尽量用来“换钱”,提升时间的利用率,这样平均到单位时间的价值才会更高。等到了积累的红利期,单位时间回报的钱数越来越多的时候,自然水到渠成。 图:pexels.com
Read more真正让你更值钱的,是你20%的时间
想让自己有更长远的发展,尤其是在职场中,那就必须让自己有某种不可替代的价值。这种不可替代的价值就是你的核心价值,是你区别于其他人的核心竞争力。这种竞争力并不是从日常工作中得来的,而是在工作之余获得的。 经常听到这样的观点:“大多数人都是职场螺丝钉,在公司这个庞大系统里做着重复的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于是总收到这样的提问:“如何摆脱这个困境?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人才?” 我的回答是,不管你从事什么行业的工作,都要努力让自己有一些特别的经历。 就像前段时间我发过一个朋友圈,大意是说如果你在工作中遇到一件事情,你觉得做了很有价值,但因为公司的业务结构,老板的喜好或客户的关系导致你不能继续做这件事,那我的建议是尽量挤出时间来把这事独立完成。 哪怕这件事只是一个理论框架,或者一个简单的猜想,甚至完成度只有50%,只要你坚信有意义,那就做出来。 因为这才是让你和别人形成差异的地方,也是让你能够脱颖而出的最快方法。 为什么这么说?先讲个故事。 一直以来,Google公司内部都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叫20%原则。 公司鼓励员工每天拿出20%的时间来,去钻研那些自己喜欢的课题。这些课题可以和手头的工作有关,也可以毫无关系。 一开始这只是小团队里几个工程师的主意,后来发现,这20%的时间居然创造了一大批后来颇为流行的产品。 例如语音服务Google Now, Google新闻,Google地图上的交通信息等,它们都是20%时间的产物。 于是就有人去研究,为什么20%的时间里可以创造出这么多小而美的好产品,而剩下的80%时间却很难。 很快就找到了原因: 因为80%的时间是属于公司的系统。大家都是一个链条上的零件,为了少数几个大项目在运转。每个人都要遵循老板的意见,多数服从少数。 看似团队庞大完整,但其实都是跟着上面的指挥在走,并没有多少个人发挥的空间,自然你的独特性就无从体现。 而剩下的20%时间则完全把思考和创意的权力交给员工,员工有任何机灵古怪的点子都可以提出来。 但如果你要把它们实现,首先你得先自己做出产品原型,然后想办法说服其他同事对你的项目感兴趣,最后邀请他们加入。 想谁都能想,真正做出来才算本事。 好在公司也会提供条件帮到你,剩下的事情就要靠你利用业余时间去钻研完成。 这个制度其实很棒,它给到我们一个启示: 想成为独一无二的人才,你也要找到自己的“20%时间”。 虽然不是每家公司都像Google那样,拥有庞大的内部资源和体系,能够支持你做你想做的事情。但你可以在日常繁复的工作中,找到一些兴奋的闪光点。
Read more打败一家企业,你只需要研究3个人
导读:组织的背后是人,对一家企业来讲,这几个人基本上就可以决定企业的命运。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要想打败竞争对手,研究对方公司的这三个人就够了! 一家企业要和另一家企业竞争,现在的思潮很混乱:有人说是你死我活,有你没我;有人说是合作,并生造出一个叫做“竞合”的词汇;还有人说错位,于是有了错位竞争这个论调。 做企业,我也亲历了不少市场的竞争,打打杀杀、分分合合、吵吵闹闹的都有。那么,我们如何去认识竞争的本质呢? 企业作为一个利益组织,没有一个团体可以逾越竞争这个话题。在竞争的过程中,无论是争夺民心还是跑马圈地,无论是建立利益同盟还是单刀搅局,企业组织的目标都是要在市场上取得绝对的优势和主动。 这就是竞争的本质。因为竞争是动态的,只有在对垒中或者合作中具有优势或者主动,那么竞争的结果才有利我的价值。 说到这里,我经常遇到朋友问我:“我们要打败竞争对手,那么怎么才能找到合适的策略呢?” 对这样的问题,我从来不拒绝回答。我觉得寻找竞争的策略其实是需要从人入手的。因为有什么样的人,才有什么样的企业,才有什么样的战略和战术。 1、研究对手的董事长 在中国,无论是好企业还是坏企业,一把手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前途和未来。他的思维轨迹和知识结构,他的胸怀和行事风格直接决定了好思路能否在战略层面被提出,被采纳! 我遇到过一个十分聪明的企业家,他过人的判断力让人惊叹。 有次我们喝茶,有总监汇报工作。刚说了个开头,他直接打断并提出了问题的关键点以及解决办法。从专业的角度判断,这个董事长的分析和决策的确无懈可击,几乎可以说是完美。可是,他的那个总监呢,能成长吗?显然是很难的。 如果对手的董事长是这样的人,其实这个企业就会在战术上出现很大的漏洞。因为董事长虽然洞察力了得,战略清晰,但他在战术上并做不到面面俱到。对这样的企业,在战略上要学习,在战术上要骚扰,你就能将他的整个布局打乱。 2、研究对手的总经理 总经理这个职位,在有的企业是职业经理人担任,有的企业是嫡系担任。他们的作用,有的起到了影响董事长,进而影响企业的战略的作用;有的则是将战略战术化的作用;还有个别企业的总经理就是摆设,这个不在我们的讨论之列。 曾经有个家族企业的总经理上任伊始,信心满满。他为这个企业战略发展制定了一个战略调整思路向我讨教。我很了解这个企业,看了这个战略思路,觉得很好。可是,问题是这个战略思路的核心需要企业人才优化才能实现,这个总经理对人才优化没有任何发言权。于是我给他回复:“看形式,大有惊天地之气势;看落实,大有泣鬼神之困难。” 没过多久,他就因为动了元老的奶酪而被架空了,成了这个公司的摆设。 我很为这个企业感到悲哀,但是又有什么办法呢?这就是这个企业的基因。 如果一个企业的总经理,他难以成为战略的战术化布局者,或者难以成为战略的承上启下者,那么这个企业就不会有系统的市场打法,更不会有系统的决策机制。对这种企业就可以采取打蛇的办法,直击七寸它就会整体瘫痪。 3、研究对手的销售总监 我喜欢和一个企业的销售总监交流,因为企业的所有布局、投入,最后都是通过销售的发生而获得落地或执行的,都是通过销售获得成功和失败的。 我对一个合格的销售总监的研究有三个维度: 第一个是公心。没有公心的销售总监就不会是一个有全局观的人,也不会是有大利益格局的人。这种人在企业弊大于利。 第二个是私心。我们没有必要回避私心这个问题,但私心分为大私心和小私心。没有大私心的销售总监不可能有忠实的跟随者,没有忠实的跟随者就没有钢铁般的团队。 第三个是全局观。一个指挥打仗的将军如果没有全局观,那他一定会在销售布局上出现重大失误,即使偶尔成功,但归根结底是要吃败仗的。 有一家企业的销售做的很不好,连续几年销售额都没有进展,可是我发现这个企业的大区经理和销售总监都抽软中华级别的香烟,而且都开有好车。这是什么原因早就了“穷庙富和尚”呢?原因很简单,销售总监不合格。他没有大私心,也没有公心。
Read more温州人为什么特别容易成功,惊醒千万人!
在中国有一个人群特别容易成功,而且是在全国各地、时间各地。这就是温州人。温州山多地少,资源并不多,然而,靠海。温州人因此形成了许多宝贵的性格特征和思维方式,极大地促进了温州族群在经济和文化上的发展。这里罗列的思维方式,也许你能采用一两个,没准也能成功。 1、思维一 大众:没人干过这种事,没有先例可循,万一砸了怎么办? 商人:没人干过怕什么?这样才没人跟你抢市场嘛,头道汤味道最好,先人一步的生意最赚钱,统吃整块蛋糕,市场才大嘛! 2、思维二 大众:创业需要有人帮助。没有好搭档怎么办?与他人合作,往往会出现利益纠纷,有时候还会伤了朋友和气。 商人:谁是最好的创业搭档,当然是家人!利益关系可以把我们紧紧拧在一起,力往一处用,劲往一处使,齐心协力,没有不成功的。 3、思维三 大众:没有资金、没有技术、没有人才、没有一点优势,怎么创业呢? 商人:没有优势怕什么,向别人借呗!借个老母鸡,还能下一个金蛋呢! 4、思维四 大众:做生意就要想着怎样赚钱,能赚一块是一块,只要是自己的利益,就要据理力争。 商人:做生意不能老想着自己赚钱,能赚10块钱的生意,赚6块钱就行了。其他4块分给别人赚,要舍小我求大我。这样,别人在赚钱的时候也会想到你,你的赚钱机会就会越来越多。 5、思维五 大众:创业太辛苦了,与其辛辛苦苦地拼命,不如安安逸逸地生活。 商人:不吃苦怎么可能成功?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 6、思维六 大众:看看那些富人,总是有那么多的人帮助他。而我,父母无权没势、朋友也不富裕,没有一个人可以帮助我,怪不得我一直这么贫穷。 商人: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靠山, 山会倒;靠人,人会跑;靠自己最好。靠自己才能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 图/ wallcoo.com
Read more用人之道
“用人之道”举用贤才的方法,从古至今诸多英雄选用贤人的方法,如何选择能人,如何运用能人的方法与心得。 去过庙的人都知道,一进庙门,首先是弥陀佛,笑脸迎客,而在他的北面,则是黑口黑脸的韦陀。但相传在很久以前,他们并不在同一个庙里,而是分别掌管不同的庙。 弥勒佛热情快乐,所以来的人很多,但他什么都不在乎,丢三拉四,没有好好的管理账务,所以依然入不敷出。而韦陀虽然管账是一把好手,但成天阴着个脸,太过严肃,搞得人越来越少,最后香火断绝。 佛祖在查香火的时候发现了这个问题,就将他们俩放在同一个庙里,由弥乐佛负责公关,笑迎八方客,于是香火大旺。而韦陀铁面无私,锱珠必较,则让他负责财务,严格把关。在两人的分工合作中,庙里一派欣欣向荣景象。 人生感悟: 其实在用人大师的眼里,没有废人,正如武功高手,不需名贵宝剑,摘花飞叶即可伤人,关键看如何运用。 康熙用人之道 康熙在清.康熙二十三年五月初九南巡至南京祭奠明朝皇陵,在南巡的前一年康熙在南京召见于成龙委任他去当江苏巡抚,要求他上任后每年要多交七百万石粮食。于成龙突然一惊,连忙说到:“主上明鉴,全国税收,江浙占了三分之二,百姓们苦于赋税过重,已是怨声载道。如今三藩平定,台湾光复,内忧外患,俱以消除,正该减税轻赋,与民休养。圣上下旨让臣加税加赋,臣不敢奉诏。” 康熙看了他一眼说:“哎,你着什么急呢?朕是和你商量嘛。要不是这件事难办,朕还不叫你去呢。五年之内,朕将在西域用兵,没有几千万石粮食,这个仗叫朕怎么去打?” 于成龙紧盯着问了一句:“臣斗胆敢问圣上,在西部用兵之事,是圣躬独断呢,还是听了明珠、索额图他们的主意?” 一听这话,康熙的脸色“刷”的变了:“于成龙,你应该知道,在这些大事上,朕从来不听别人的话。上书房的几个人岂能左右了朕躬。” 于成龙并没有被吓住:“圣上,臣以为,五年内在西域用兵之事,断然不可。如此连年用兵,国库空虚,民徭加重,让百姓怎么活下去,如果因此而引起全国不宁,又将何以善后?” “哼,你以为朕没想到这一点吗?如今,葛尔丹在西域作乱,罗刹国又虎视东北。广阔西域,生灵涂炭,百姓纷纷向关内逃难,朕贵为天子,难道能视而不见吗?若拖延下去,有朝一日,闹到朕的御辇、令旨都出不了嘉峪关,那后世将如何看朕这个皇帝?又怎样评价你们这班‘清官’呢?” 这话问得突然,也问得很有分量,于成龙正不知如何回答,康熙又说话了:“所以,为了一统中华版图,为了不让西北百姓再受煎熬,朕才破格提升你,要你去担此重任。因为你是清官,加赋加税,百姓虽有怨言,还不致于造反,换个贪官去,就不行。当然,朕也知道,你一上任就增加赋税,百姓们也会骂你的。可是,你身为朝廷大臣,不能只看到自己治下的百姓,还要看到西北千万受苦受难,颠沛流离的黎民。你不能只管富庶的江南,还要想到辽阔的西北大地。这才是大臣风度呢!” 听到这里,干成龙出了一身冷汗:“皇上教训得对。臣目光短浅,不识大体,求圣上宽恕。臣勉受圣命,尽力而为之。” “不,不能尽力而为,而是一定要办好。告诉你,忠臣、清官,朝里能选出不少来。食君之禄,忠君之事,这是古之明训嘛,能做到这点并不难。但朕需要的是‘明’臣,懂吗?‘明’臣,识大体、顾大局,为国分忧,为君父分忧,不计较自己的得失,不怕自己吃亏这才是明臣,这才是大丈夫呢!” 康熙不理会于成龙继续说了下去:“于成龙,你和郭琇一样,都是忠臣、净臣,这一点,朕从不怀疑你们。但你们俩有一个大毛病,就是心地偏狭、好名、好胜,总想保自己的名声,总想胜过别人,这就不好。做大臣的,心地宽一点,看得远一点,多存仁恕之心,多讲点慎独之道,还是很要紧的。好了,朕知道你会想明白的!” 企业用人之道 如何识别人才,吸收人才,使用人才,激励人才及保留人才是企业管理中,摆在每一个企业主管面前的棘手难题。 不少用人单位在选择大学生时存在或多或少的误区,主要有: 首先,过分关注文凭。不少用人机构认为,学历越高越好。选人学历化,造成受聘人员水平和能力与岗位不相适应,或人才浪费,比如有些单位招聘计算机软件研究生仅用于本单位的打字等简单文字处理。现实工作中有些人的能力与文凭并不能直接划等号,不少本科或大专学生的业务能力不比研究生业务能力差。 第二,存在性别歧视。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劣势,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女大学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动机,以及生育保险费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同等情况下女大学生将来工作成本比男大学生大,这是女大学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一个企业就是一个舞台,用好身边的人才这是首要问题,其次才是引进人才。企业要明文规定管理渠道、技术渠道、生产渠道、销售渠道等不同形式的发展途径,重视引导员工规划未来的升迁路线及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根据员工的特长和某一方面的突出表现,帮助员工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渠道,让他们通过努力走向自己热爱的工作岗位,实现自身的价值。 用什么样的人才,便成就什么样的事业。把一个能力不足的人安排在一个他不能胜任的职位上,那是强人所难,被用人也不必受宠若惊,这决不是件好事,经受了不适应的折磨,才知道那滋味的确不好受。而把一个能力非凡之士安排在一个平凡的职位上,那是对人力资源的浪费,没有哪个公司可以经得起这种浪费,杰出人才最终也只会弃你而去。孙武亦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吾以此知胜之谓也”。从认知学讲,人更容易接受、认同自己熟悉的东西。远小人而近君子自不必说,如何修”君德”,是否敢用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人及曾经反对过自己的人,体现了一个企业主管的胆识与气度,也影响着企业的兴衰成败。 总之,用人之道就是以人为本想人所想、能者居之,员工的贡献得到了认可,团队才会更加稳定。
Read more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决定方向
有眼界才有境界,有实力才有魅力,有思路才有出路,有作为才有地位。 政从正来,智从知来,财从才来,位从为来! 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决定方向,性格决定命运,生活方式决定健康! 有这样几个赚钱的小故事。请耐心品读: 故事一 威尔逊是假日酒店的创始人。一次,威尔逊和员工聚餐,有个员工拿起一个橘子直接就啃了下去。原来,那个员工高度近视,错把橘子当苹果了。为了掩饰尴尬,他只好装作不在意,强忍着咽了下去,惹得众人哄堂大笑。 第二天,威尔逊又邀请员工聚餐,而且菜肴和水果都和昨天一样。看到人都来齐了,威尔逊拿起一个橘子,像昨天那个员工一样,大口咬下去。众人看了看,也跟着威尔逊一起吃起来。结果,大家发现这次的橘子和昨天的完全不同,是用其他食材做成的仿真橘子,味道又香又甜!大家正吃得高兴时,威尔逊忽然宣布:“从明天开始,安拉来当我的助理!”所有人都惊呆,觉得老板的决定很突兀。 这时,威尔逊说:“昨天,大家看到有人误吃了橘子皮,安拉是唯一一个没有嘲笑他,反而送上一杯果汁的人。今天,看到我又在重复昨天的错误,他也是唯一没有跟着模仿的人。像这样对同事不落井下石,也不会盲目追随领导的人,不正是最好的助理人选吗?” 故事的启示: 领导力关键体现在善于“识人”,特别是在一些自然流露的细节中,能否细致观察每个人并发现真正的“人才”。 故事二 韩国三星集团的创始人李秉喆,小时候家境不好,为了生计,很小就得去卖报纸挣钱。 “你一天要跟我订多少份报纸去卖?”报亭老板问这个衣衫褴褛的男孩。“别的孩子能卖多少?”他羞涩地问。老板笑道:“这可没法说,少的卖几十份,多的能卖几百份,但拿得太多剩在手里,是要赔钱的。”李秉喆想想说:“那要100份吧!”老板有点吃惊,但还是给了他。 第二天一早,李秉喆空着手来到报亭。老板纳闷地问:“昨天剩下的报纸呢?”“卖完了,我今天想要200份。”李秉喆答。老板很吃惊,但还是给了他。第三天一早,李秉喆又空着手来了,张口要300份。老板十分惊讶,决定跟着他,看看他是怎么卖报的。李秉喆到了车站后,没像别的孩子那样四处叫卖,而是不停地往候车乘客手中塞报纸,等一个区域的乘客发完了,这才回来收钱。然后再到另一个地方如法炮制。 老板疑惑地问:“会不会有人不给钱跑了?”“有,但特别少,因为他们看了我的报纸,就不好意思坑一个孩子的报纸钱了。跟那些把报纸砸在手里的报童比,算总账还是我卖得最多!”李秉喆自信地回答。老板立即对他刮目相看。 故事的启示: 企业的第一使命就是获取客户,赢利是之后水到渠成的必然结果,两者绝对不能错位。否则就只能先甜后苦做一锤子买卖,欲取先予绝对不是什么策略,而是一种态度乃至一种智慧。 故事三 北方的某个小城市里,一家海洋馆开张了,50元一张的门票,令那些想去参观的人望而却步。海洋馆开馆一年,简直门可罗雀。 最后,急于用钱的投资商以“跳楼价”把海洋馆脱手,黯然回了南方。新主人入主海洋馆后,在电视和报纸上打广告,征求能使海洋馆起死回生的金点子。一天,一个女教师来到海洋馆,她对经理说,她可以让海洋馆的生意好起来。 按照她的做法,一个月后,来海洋馆参观的人天天爆满,这些人当中有1/3是儿童,2/3则是带着孩子的父母。三个月后,亏本的海洋馆开始盈利了。 海洋馆打出的新广告内容很简单,只有12个字:“儿童到海洋馆参观一律免费”。 故事的启示: 从客户那里获取利润的唯一办法,就是满足客户的需求。这是废话吗?可我们身边到处可见只想到向客户收费,而忽视其核心诉求的商家。满足客户的核心诉求,取悦客户最在意的人,哪怕看似免费,反而会迎来滚滚财源。商业就是这样有趣。 故事四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