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仪式感的家庭,很难养出有幸福感的孩子!

孩子的幼儿园毕业典礼、夫妻间的结婚纪念日、家人的生日…..这些重要日子的庆祝仪式,看似无用的形式,却恰恰是家庭幸福的秘籍。这种“仪式”将家中所有的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让家人平常难以言说的情感表达出来,彼此接纳、认可,并从中获得力量。 仪式感是什么? 法国童话《小王子》里说,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培养仪式感就是用心对待、生活中那些看似平凡的小事。 比如开学时,新课本发下来,有的同学直接就开始用,有的同学却在家长的指导下、细心的给书包上封皮,有些家长还会为孩子设计封皮。 包书皮既能防止课本被磨损,也是新学期开始前的小仪式,让孩子意识到,从现在起,要端正态度,好好迎接新学期,之后,孩子每次看到书皮,都会联想到自己开学时的决心。 仪式感不是追求形式、华而不实的东西,评判仪式感最重要的标准是、能否让人感受到内心的富足。偶尔的惊喜和仪式感、是给孩子最好的“富养”。 「仪式感为孩子注入安全感」 爸爸妈妈给孩子的仪式、可以是每天出门前的拥抱;是临睡前的一句晚安、一个故事。睡前故事能够有效的解决、孩子不按时睡觉的问题。每天晚上睡觉前,大人握住孩子的手,念图画书给他听。 父母的陪伴会让孩子感到安心,一个有趣的睡前故事不仅能、帮助孩子更好的入眠,也会带给孩子安全感,使亲子关系更加融洽。 当“睡前故事”成为习惯之后,不用大人提醒,孩子也会产生一种强烈的自我暗示,“故事听完了,现在我该睡觉了。” 「仪式感让孩子拥有清晰目标」 在孩子过生日时,为他举办一个仪式。生日前几天,和孩子聊一聊,让孩子意识到,他即将长大一岁,新的一岁,需要有点新变化。 大人和孩子一起商量,在尊重孩子个人意愿的基础上,制定一些只要努力就可以实现的目标,再想想具体用什么方法,孩子希望写字更漂亮,就要买字帖,每天临摹;想学会游泳,可以报兴趣班。 目标不用过多,3-5个足以,这些目标就是孩子的生日愿望。生日当天,吹灭蜡烛前,把几个目标重复一遍,在场的家人一起为孩子作见证。 这个仪式既能带给孩子目标感,也赋予他们使命感,孩子会认为:这是我必须要做到的事情。到时,不用家长催促,他们也会自己努力。 「仪式感给孩子一份美好回忆」 别缺席那些对于孩子来说、充满仪式感的日子,家长会、亲子运动会、汇报演出等。 在这些活动中,孩子特别渴望被人重视,家长的出现会让孩子对自己充满信心和认同感,而这些看似平凡的日子,会成为我们和孩子共同的美好回忆。 「仪式感提升家庭的幸福感」 不仅孩子需要仪式感,婚姻生活也需要。尤其是在孩子出生以后,我们对孩子事事上心,对自己却越来越随意,结婚前的诗和远方被生活的一地鸡毛取代。 其实仪式感并不空洞,也不是不切实际的浪漫,相反,它是发自内心的爱。在爱人生日时,和孩子一起为他/她策划庆祝,准备一份简单的小礼物,你们的用心,会让他/她感受到自己是被爱着的。 仪式感使爱情得以保鲜,也让孩子从中感受到爸爸妈妈是相亲相爱的,我们的家庭很幸福。 仪式感演化出来的是时间感、存在感和被需要感。仪式不分大小,很多事情都可以成为你家的仪式: ❶ 在特殊的纪念日去照相馆拍全家福。比如孩子生日,让孩子知道自己有一个稳定、有爱的家。

Read more

问题孩子来自问题家长

朋友去参加一个婚礼,回来不住地唏嘘感慨。大意就是他亲戚的两个儿子,都读了不很好的大学,找到了不太好的工作,父母也都给他们在工作的城市买了房。前年老大结婚的时候,女方非得再要八万块钱,当时家里没有,就说先欠着。 今年大蒜收获了,卖了五万多块钱,大儿子一把就要全拿走。父母好说歹说,总算给留下三千块钱的生活费。然后,老大家生孩子,办喜面还得父母拿钱。父母东挪西凑,总算把喜面办了。紧接着老二要结婚,有老大媳妇在那儿比着,老二媳妇也非要八万块钱。然后加上办喜酒的钱和其它费用,怎么也得小十万。 当父亲的东挪西借,才凑了六千块钱,一气之下,他拿着这借来的六千块钱,离家出走,一去不回。 在二儿子的婚礼上,当妈的实在忍不住内心的愁苦,当场嚎啕大哭! 那一年,才刚刚入冬,还不到供暖的时候。老天突降大雪,天气骤然变冷,很多上学的孩子,都没有棉衣棉鞋。而且,又因为路上积雪太厚,人和车都无法通行。我受弟妹之托,去学校给侄女送棉衣。回来的路上,正好看到一位母亲拿着一件羽绒服,很恳切地往女儿身上披。只是,那女孩不欢喜、更不感动。她愤愤地把羽绒服扯下来,扔到雪地上: “谁让你来的?你也不看看,这样的羽绒服,现在谁还穿?” “你先穿着,等晴天了咱买新的。”母亲捡起羽绒服,用商量的口气说。 “说不穿就不穿!你走吧走吧!我冻死也不要你管!”那女孩又夺了羽绒服,扔到雪地上扬长而去。做母亲的红了脸,又捡起那羽绒服,拍了拍抱在怀里,自言自语地说: “现在的孩子,只知道要好,不知道冷。这也是去年才买的,咋就不能穿了?”她笑着,转过身泪水就下来了。她把脸埋进那件大红的羽绒服里,哭得双肩一抽一抽地走了……她身上穿的是一件自己做的小棉袄,外面连一件外套也没有…… 目送她走出好远,也没看见她的交通工具。这家长极有可能是步行来的,她还要步行回去。只是这回去的路要比来时的路,走得更艰难、更漫长吧? 真不知道那些只顾自己享乐,不顾父母死活的孩子,是不是都长了铁石心肠!真不知道,这样的孩子有没有想过,他随随便便花出去的那些钱,父母是怎么辛辛苦苦挣来的! “你养不起我,你生我干嘛?” “你连孩子都养不起,你还有脸活着?” 这孩子是不是更过分?就是这孩子,不好好学习,还非要上学。初中毕业去上三加二,每个月生活费就两千多。仅此也无可厚非,但他还喝酒、抽烟、帮别人打架 。有一次,打伤了别人他跑了,父母又是给人家看病,又是给人家赔偿,前后花了一两万。 就是这孩子,不要钱连个电话都不打,回家了什么都不干,就知道嫌弃父母没本事。 只是,这些只顾自己享乐,不顾父母死活的孩子,到底是怎么炼成的? 一位老太太带六七岁的孙子乘车,有人让座给她,她却让孙子坐下,她站着;一位妈妈送儿子上学,怀里抱着小孩,背上还背着儿子的书包;另一个老翁送孙子上学,他站在路边的冷风里拦车,孙子坐在路边的椅子上看手机;公交车上,有老人或者孕妇上车,很多坐着的学生却视而不见…… 一个不懂得尊老爱幼的孩子,是可耻的!一个不知道满足和感恩的孩子,是可怕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如果他对眼前的老弱病残孕都能视而不见,你也别指望他长大了就能孝顺你! 要学做事,先学做人!尊老爱幼,这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如果一个孩子连起码的尊老爱幼都做不到,他学习成绩再好又有什么用? 生活中的长幼尊卑 ,永远都不能错。有问题的孩子,大多来自有问题的父母。当你的孩子不顾你死活,只顾自己享乐的时候,你要检点的是你自己,而不是去抱怨社会或者老师!一味不计成本地为孩子付出,一味想方设法满足孩子的愿望,到头来只能养成一个自私自利又贪得无厌的孩子! 文/宗风秋 图来自:google.com

Read more

这7种孩子天生智商高,当妈当爸的千万小心不要埋没了!

如果你家孩子有这7个特点,你一定要好好培养哦~不要埋没了他们的天分! 1. 爱玩游戏的孩子 小孩子生来好动,以游戏为生命。运动能使大脑处于最初的启动或放松状态,想像力会从各种思维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变得更加机敏,更富于创造力。 所以,做父母的应准备良好的设备使小孩子得到充分的运动;此外,做父母的应寻找适宜的伴侣使小孩子得到优美的影响。这样,小孩子的身体就容易强健,心境就常常快乐,知识就容易增进,思想就容易启发。 2. 爱搞恶作剧的孩子 假如你的孩子在你的床上撒下很多盐,或将一些毛毛虫放到你的枕巾上等等。面对这些恶作剧,您无需责备,这说明您的孩子智商较高。调查显示爱搞恶作剧的孩子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日后孩子的发展可能性更大。 孩子恶作剧并非什么都不用想从天而降的,他需要“设计”出一个方案来,然后动脑筋,这程度绝不逊于做家庭作业。这对孩子来说无疑是好的。 恶作剧也能增强孩子的独立性,因为这些行为就是孩子超越了父母所界定的范围所做的,而这些便是孩子独立性的发展。 3. 喝母乳长大的孩子 科学家们针对各社会阶层间的女性族群,做了一项研究——喝母乳的正面影响是否能持续到成年之后,以及母亲的社会经济地位或教育程度是否比决定哺喂母乳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研究发现,和喝母乳不到1个月的孩子相比,喝母乳至少1年的孩子,在30岁时平均智商多出4分,多受0.9年的教育,每个月薪水平均多出104美元。 母乳对智力的好处可能在于母乳中所含的长链不饱和脂肪酸(DHA),对于大脑发育相当重要。 4. 父母在最佳生育期内生育的孩子 一份抽样结果表明,母亲在23岁以前所生子女平均智商为103,而24-28岁这段时间生育者则高达109,但太晚生育的子女又低于105。故专家推荐24-29岁为育龄女子的最佳生育期。至于男士,25岁-35岁当爸爸为优。当然,这项调查并不是绝对的,更重要的还是要看孩子后天的培养。 5. 远血缘通婚者的孩子 遗传学认为,血缘关系越近,后代越退化,疾病等隐性基因越容易保留;而血缘关系越远,后代越可能获得优秀的基因,疾病等隐性基因越容易消失。 有资料显示,父母均是本地人的孩子平均智商为102.45,父母是省内异地者平均智商106.17,而隔省婚配所生子女的智商则高达109.35。提示异地通婚可提高下一代的智商水平。 6. 爱听音乐的孩子 音乐是人类共通的语言,就连对刚出生的小孩子也有作用。音乐是遗传获得的语言。实验显示,给小婴儿播放莫扎特的小步舞曲,他会安静地聆听。可是当把乐曲随意打乱,播放各个片断时,他会显得不耐烦。如果从小接受音乐教育,便可以可以增进大脑皮质的发展模式,促进高层脑部动作的功能。

Read more

舍得用孩子,才能成大器(家长必读)

“只知怜惜孩子,不舍得使用孩子”,这是当今父母的爱的误区。 实际上,爱孩子,就要舍得用孩子。一个人在被他人需要和为他人付出时,才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一个孩子被大人使用和需要时,才能感受到自己幼小的生命是多么伟大,进而感悟到一种深深的爱意,并且产生强烈的责任感。 有的父母把儿子当“宠物”养,什么都替孩子干,从不让儿子为自己做点什么。其实,母亲对儿子的肯定,最能激发男孩的潜力。为了给妈妈一个惊喜,儿子可以创造出奇迹,这种动力能使一个弱小的男孩成长为勇敢的男子汉。 那么,父母该如何使用孩子呢? 01. 冲茶与炒菜。 有一位男孩的母亲,从小就常对儿子说这句话:“有你,就是不一样。” 儿子3岁时,有一次我抱他挤公共汽车,不料腿下一软,我没挤上车,差点摔在路边。儿子马上关切地问我:“妈妈,您怎么啦?” 我认真地对儿子说:“妈妈抱着你上不去车。” 儿子一听,马上跳到地上,用小手为我捶腿。我抚摸着他的头,欣慰地说:“有你,就是不一样!” 儿子十分得意,以后再也不让我抱了,而且经常为我捶腿。 儿子上小学二年级的那个盛夏,一天我下班回来,儿子兴冲冲地端上一杯茶:“妈妈,您喝茶!我为您倒的。” 茶已经凉了,我胃不好,不爱喝凉茶,但我仍一饮而尽,然后知足地说:“有你,就是不一样!如果茶再热一点就更好了!” 第二天,我就“享受”了儿子倒的一杯热茶。 儿子上四年级时,一天他爸爸要出差,儿子高兴了,我却为难地对他说:“你高兴了,我可惨了,下了班还得急忙回家为你做饭。” 谁知,儿子拍着胸脯,神秘地说:“爸不在,还有我呢!” 看他那样子,我仿佛有了“依靠”,马上“恍然大悟”:“对!对!还有你,你也是个男子汉!” 出乎我意料的是,第二天,放学后他早早地回到家,炒好两盘菜,放在盘子里,还用碗盖上。我一回家,儿子马上说:“妈,您快去洗手,我给您盛饭去!” 我特别“听话”,洗了手,就在饭桌前坐着。儿子盛来饭,我大口大口地吃起来。 儿子在旁边看着,用电视广告里的语气问:“味道怎么样?” “味道好极了!”我也用了“广告语”。 “和我爸做的菜比怎么样?” “比你爸炒的菜强多了!”我夸张地说。 其实,他的手艺比他爸差远了,还有点不熟呢!但几年以后,儿子就是炒菜的好手了。

Read more

你给孩子的陪伴,竟然90%都是“假的”

陪伴,不是陪同,不是看管,不是物质满足,更不是说教和监督。 关于陪伴这个话题,总能让家长们众说纷纭。 家长A:我抱起砖头就没法抱孩子,放下砖头就没法养孩子。 家长B:总陪着孩子,哪来的钱养孩子? 家长C:没钱,孩子想要的东西,你能给? 家长D:我们天天陪着,孩子照样顽劣,难管。 有教育专家说过这么一句话:“中国大部分孩子是有父母的孤儿,尽管有父母陪伴在身边,但是却没有传递内在心理支持的正能量。” 我们都是怎么陪伴孩子的呢? 带孩子去游乐场所,让孩子自己去玩,自己找朋友玩,或和自己玩,而父母盯着手机专心致致,一副全然忘了孩子的样子; 参加某些亲子活动,让孩子和别的小朋友玩,或让孩子独自研究什么新奇小项目,而父母则忙于接电话,安排工作什么的,忙得让孩子不敢打扰; 在孩子的纠缠恳求下,终于答应陪着看部动画片,孩子兴奋又开心,但看不到十分钟,父母要么不耐烦,要么在孩子身旁睡着了; 美其名曰陪孩子,不外出,却唤来一群朋友,一边打着麻将一边对孩子说:“你还不快点去学习、看书。” 睡前,孩子一再要求父母讲个故事,父母会大吼埋怨:都忙了一天,哪有力气给你讲故事,赶紧给我睡去。然后侧身自顾自地刷手机,孩子委屈睡去; 哪怕真陪着孩子做作业,也是充满火药味,不是挑剔就是指责…… 曾有位妈妈在微信向我诉苦,她说她五岁的儿子很调皮,爱耍赖,爱发脾气,霸道不讲道理,比留守儿童问题都多,但父母明明就陪在他身边,从没离开他半步,他想要什么就有什么,才五岁就拥有专属自己的ipad,爷爷奶奶也当他是手心的宝,疼得不要不要的,他应该是个很幸福的孩子才对,但为何孩子还这样让人头疼? 我问:“那你和孩子爸爸平时是怎么和孩子相处的呢?” 妈妈说:“小孩子啥也不懂,给他玩具,给他好吃好喝好玩,有老人看着,就可以啦,还要怎么相处呢?我们要上班,回到家也挺累的,孩子可以在父母身边玩,他就应该心满意足了呀。” 我顿然明白她儿子为什么会如此,这孩子的坏脾气,爱耍赖,霸道不讲道理,都只是为了引起父母关注而已。孩子的父母并没有给孩子真正意义的陪伴,所以孩子即使天天在父母身边,但依然是孤独的。 可能很多父母都不知道,很多孩子看似笑靥如花,幸福快乐,没有留守的伤痛,也没有物质的匮乏,但却无比“孤独”无比“焦躁”,因为虽然父母在身边,但依然缺陪伴,缺关注,缺爱。 我们的陪伴,仅是保证了孩子的安全,满足了孩子的吃喝,驱赶了孩子的黏扰及依赖。 这些都不是孩子想要的陪伴。 陪伴,不是陪同,不是看管,不是物质满足,更不是说教和监督。 陪伴是什么? 陪伴,是全身心融入孩子的内心世界; 陪伴,是真诚的接纳和欣赏;

Read more

防止孩子蛀牙有秘招

长牙是孩子身体生长发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乳牙是儿童的第一组牙,保护好乳牙对于日后恒牙的生长有很重要的意义。 对于有些家长认为乳牙迟早要换掉,牙齿保健等以后在做也不迟的说法。牙科诊所主治医生表示,乳牙的主要功能除了咀嚼食物、发音及美观外,最重要的是替恒齿「占位置」,也就是维护恒齿的生长空间。如果宝宝的乳牙在早期因为蛀牙、受伤或其他因素受到减缓,容易使附近的牙齿产生推挤、倾斜,则可能造成恒牙无法顺利长出或排列不整齐等情况。 蛀牙是儿童常见的口腔疾病,在医学上被称为「龋齿」。蛀牙的特点是牙齿的颜色、形态和质地发生变化,牙齿逐渐变成棕黑色,随着脱矿和机质不断发生变化,牙釉质、牙本质疏松变软,形成龋洞。这些出现的龋洞适合一些特殊生物体的生长,这些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产生一些毒素,这些毒素能穿透入牙髓,诱发炎症,从而引起疼痛,并最终引起牙齿缺失和一些并发症。 专家总结,保护好牙齿,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第一个好习惯是早晚刷牙。从宝宝的第一颗牙齿出现时,就应该清洁了。父母可以选用软布或儿童用软牙刷,轻轻地刷宝宝牙的前面、后面、两边和牙龈。频率不宜太快。刷两排牙齿时,先来回横刷几遍,刷去牙齿表面的污垢,然后再上下来回竖刷,清除牙缝里的残留物。横刷时用力轻,竖刷时稍用力。至少一天两次,一次最好两分钟。儿童大一些时,喜欢自己动手,但也需家长检查刷得是否干净。通常一个月换一次牙刷,最长不可超过三个月。 第二个好习惯是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建议儿童至少一年进行一次口腔检查。早期看牙的目的主要是在预防,牙医会检查宝宝牙齿的健康情况,及早发现问题。家长应尽量使孩子感觉看牙医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比如一起玩看牙医游戏,互相看对方的牙齿。 第三个好习惯是少吃甜食或含糖的饮料。太甜或太粘的食物会导致蛀牙,如糖果,蛋糕,饼干等。如果很想吃的话,那就在每餐后吃,这样对牙齿的害处会比较小。 千万不要在睡觉前给孩子喂奶,或者让孩子没完没了的吸奶瓶,长期泡在甜的液体中对牙齿非常有害。另外水是孩子最好的饮料,少喝各种含糖类饮品。 第四个好习惯是多吃「护牙食品」。高纤维的食品如蔬菜、粗粮、新鲜水果等对牙齿都有利。还应给孩子多吃一些能促进咀嚼的蔬菜,如芹菜、卷心菜、菠菜等,这样有利于孩子下颌的发达和牙齿的整齐。 图来自:google.com

Read more

一个农村孩子的求学与找工作感悟

个人情况 在这之前,有必要说一下自己的个人情况:本人男,严格说来不是农村的,因为我家在镇上。但是对于偏远地区的家乡来说,农村和乡镇其实没太大差别,而且之前家里还是有田要种的候,小的时候,我妈在镇上的农机厂上班,我爸开了间小店,家里情况还算过得去。我升初中的时候,国企改制,母亲下岗,我们被赶出了原来住的厂里给的单位房。爸妈拿出所有积蓄,还有借了将近3万块,凑起来在镇上买了一块宅基地,并在其上盖了一间瓦房,这成了后面近10年我家的居所。由于没有了流动资金,我爸开的小店也终于撑不下去,也成了无业人士哈。以上是基本的情况,现在开始切入和读书有关的事情。 大学前 在我05年进大学前,我经过了3次高考。第一年高考的时候考上了中南大学,但是那时候我姐姐读大二,所以我选择了回去高中继续读高三。我所在的高中也乐得有人帮其刷重点名额,免除了各种费用,还有生活补贴发放,于是我就安心地打着酱油,在我姐大学毕业后才来了现在所读的学校。 入学前的那个暑假,我去了百色田东一个火电站的建筑工地打零工,那是我一直记忆深刻的事情。在那两个月里,我经常和工友们推水泥斗车到晚上两点多,然后大家很爽地去喝冰啤酒,然后酣然睡去。其实那时候真的很苦,在我去学校前,我整个人黑得像一颗碳一样,只是心里反而挺高兴的,因为挣到了钱,隐约记得是3000左右吧,那时候对钱还没太大的概念。后面我经常会想起那样的夜晚,一群苦逼的民工推着斗车,大声说着笑话。然后我会告诉自己,这样的苦我都吃过了,还有什么苦不能吃的呢? 大一 我是自己一个来的学校,注册的时候走的是绿色通道,当时我们书记和我说我是我们学院那年入学第一个没有父母陪着来的,很是心酸。 入学之后一直忙着国家助学贷款,当年很害羞,尤其在助学贷款这件事情上,不敢把资料交给负责人,而是偷偷塞进了学工办的门缝里,后面负责这事的师兄还批评我来着。 助学贷款终于批下来了,我也逐渐出去找一些家教什么的,总之花了很多时间在外面跑,最后的结果是功课跟不上,加上自己对数学一点兴趣都没有,于是非常悲催地挂掉了高数。当时还不知道挂科是多么恐怖的事情,后面才逐渐了解,因为挂科我已经基本上和大家不在同一起跑线了。 大一第二个学期,补考高数,没过,我是有多么的不喜欢数学啊!补考第二次终于过了!但第二个学期的高数我又挂了!那时候特别受打击,甚至有那么一段时间我想退学算了。 总之大一的学习是一塌糊涂,而这一年,我妈出来东莞打工,负责我每月的生活费,我从广州去东莞看过一次她,觉得非常愧疚,然后下定决心之后不要她给生活费,同时还要把成绩拉上去,争取在大学阶段拿一次奖学金。 大二 大一结束后的暑假,我回了一趟家乡,机缘巧合之下了解到了一些信息,是关于帮一些高校的成人自考招生然后获得回扣的。那时候对赚钱非常有欲望,于是联系了几个学校,获取了招生员编号,想了各种方法去招生,谁知道招生效果还挺好,然后小赚了一笔。之后我让我妈不用给我生活费,叫她回家去了,毕竟她一个人在外面我也不放心,真发生了什么事都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我对大一做了深刻的反思,我总结出成绩差的原因还是在于我出去兼职花了太多时间,于是大二没有再频繁地去做家教,而是每周末只出去一次。同时我在学校图书馆找了勤工助学的工作,主要负责把别人还回来的书放到原来的位置,和我在工地的工作比起来,轻松了很多,所以我做得还是很愉快。 由于在校内的时间多了很多,所以我成绩也提高很多,比大一的时候进步了20多名,虽然数学科目如线代等还是很差,但起码没有挂科,同时这一年也做了个小班干,也算是充实吧。 大三 大二的暑假,我继续做招生员,有了之前的经验和教训,这次招得更多,我就把这些钱存了起来以防有需要用钱的时候可以拿出来,而有了这些应急资金后,我的心就更淡定了。 这一年生活和大二差不多,给自己买了手机和笔记本电脑,也认识了很多的人,逐渐地也成了集体中的一个活跃份子。 大三下学期,综合了家里人的意见以及自己的考虑,决定读研,但是保研已经是不可能的了,于是过上了苦逼的考研生活。 同年,顺利转为预备党员,成绩比大二也进步了20多名。 大四 大三的暑假,没有再去做招生员,一来因为自己要考研,二来在中国只要一样东西能赚钱,很多人就会去做,你们懂的。 大四开学,获得了学校奖学金,也因为自己一直以来的进步获得了国家励志,杂七杂八加起来也有接近一万块的收入,于是乎又存了起来。 之后考研顺利考上,过了一段堕落的生活,经常和哥们玩魔兽,玩真三,各种单纯的快乐,如今想起还是很怀念。 这些年,由于我没有花家里的钱,家里也逐渐地把之前的外债还清。而在大四这一年,我妈说要建房子,我在之前存下的钱里面拿出4万给了家里,加上爸妈自己的,后面磕磕绊绊地起3层,不过至今还没有装修。

Read more

谁最会控制情绪,谁家孩子的情商就高

为什么我的情绪容易愤怒? 为什么当我打电话给我丈夫的时候,他没有接电话,我非常愤怒,要打30个电话过去? 为什么当领导质疑我的时候,我会跳起来,甚至于心里边特别失落的时候会辞职? 为什么谈恋爱的时候,当我开始感觉一个人对我已经不是很信任的时候,或者说不是很爱我的时候,我会提出分手,分手,再分手? 这些就是情商。 情商是一个人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的能力或品质。你在情绪方面的控制能力,你的情感表达能力,遇到挫折的时候会如何反应;你是否会随意放弃你坚持的东西;或者说,你根本找不到你想做的东西。 有时候我早上起来,觉得自己要奋发图强,但是可能一个起床我都办不到。或者说,因为一个迟到,今天一天的工作就算了吧。这是意志力方面的东西。所以情商是这几者的综合体。 有很多人认为,情商高就是一个人做人特别圆滑,能够顾及到身边所有人的感受,这是不对的。情商高不是说只关注别人,或者只关注自己,而是关注“我们”。所以,在人际关系中,情商其实是一个合作的态度。 在情绪方面,一个人可以自我控制;在情感等方面,他可以自己对自己负责。他不会因为别人要离开他而哭天抢地,要去杀掉对方。他能够体会到这种悲伤的感觉,同时,能够去慢慢修复自己,让自己的生活不会被这个事情干扰太多。最起码,历经一生,他能够享受“此时此刻”的那种感受。比如说,看到一朵花的时候,他感觉到很高兴;在酒吧的时候,他不会想到工作,他会投入到里面,投入到那一刻的感受中去。 儿子说“我恨你”,爸爸为什么还开心? 我的小儿子,豆子,今年6岁。我认为他是一个情商比较高的人。因为他情绪好,情绪相对来说比较稳定,他善于表达自己,而且在人际关系中不是只关心我自己的利益的那种自私的人,也不是特别讨好别人的那种人。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豆子5岁多时,在公众场合非常调皮。大家知道,一个5岁的小孩子,特别是男孩子,到了这个年龄,对自己的能力有了足够的自信,所以他需要去探索这个世界的范围越来越大,而有的时候他受到挫折也会非常难过。有一次在药店,去买一些药的时候,他在药店里面胡乱地翻一些东西,而这个时候我制止他了。我制止他的时候,他一下变得很愤怒,他觉得很有挫败感。 在这个时候,我就告诉他,他的行为是不允许的,但是他还是耍赖。他耍赖的方式,就是愤怒地告诉我,我不要你了,你是个臭爸爸。很多孩子都会这个样子。 我制止他,拉着他回家,但是在回家的路上我并没有大声地呵斥他。我只是告诉他,回到家以后,我要跟你好好地谈一谈,而且我会惩罚你。 到了家里以后,他还是很愤怒,而且不想理我。但是我说到做到,我告诉他,我要惩罚你了,就打了他3下屁股。他当然疼得哇哇叫,开始哭。他在哭的时候,我在旁边安抚他、拥抱他。在我拥抱他之后,他开始慢慢地低泣。然后我跟他讨论,刚刚的这个过程是怎么发生的,为什么他会受到这样的待遇。 后来我还告诉他,爸爸很爱你,惩罚是惩罚,但是并不代表惩罚了就不爱。等到这一切过去了之后,他出门时,对我和他妈妈说了一句话。 他说:“我恨你。” 这个时候,我跟他妈妈相视一笑。为什么相视一笑呢?我觉得,他真的很棒,他可以表达自己的情绪,而且是不带有任何见诸于行动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我很高兴能够看到这一点。 表达情感,重要的是承认它的存在 可能对大家来说,表达自己的情感或情绪,有时候感觉特别地尴尬,或者很难去表达。这种情感是否能够表现出来,是否能够承认它存在,其实也是情商方面的内容。 哈佛有个教授,叫丹尼尔。古尔曼。他说:“情商是决定人生成功与否的关键。”什么是人生的成功?不是你挣了很多的钱就是成功。很多人挣了很多钱,但是,他还是活的不开心。他们甚至于不知道自己有了这么多钱以后,该干些什么。 还有一些人在交朋友的时候,他总是那群朋友当中的大哥。任何人出去消费,总是由他来付钱,比如说饭钱,活动的钱。但是当他一个人的时候,他总是觉得,身边的这些人都不是朋友,心里边对他们有一些抱怨。这也不是高情商的一种表现。 人生的成功更多的是能够去享受当下的体验。因为我们都知道,生命是没有意义的。正因为它没有意义,所以我们一直要赋予它意义。有些人的意义就是我要为这个社会留点什么;有些人的意义就在于我要养好我自己的孩子;有些人的意义就是我要追到一个女神,但是追到了以后,他发现又没有意义了。 这些意义都是我们赋予生命的。 一个人的情商高低,实际上是指他能在生命的每个阶段,找到自己的乐趣。他会觉得这个世界非常美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非常好。当然,他跟别人的关系是合作式的关系,他会发现身边很多人愿意和他合作,而且他不吃亏,他会觉得别人给了他很多。

Read more

别不信,这四个习惯决定了你的孩子是优生还是差生!

小学阶段是孩子习惯的定型期,各种学习习惯将开始逐步固化下来,甚至伴随孩子一生。当然,这种学习习惯既包括了好的习惯,也包括不好的。孩子在小学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好的或是坏的学习习惯,会在某种程度上预见孩子在今后的学习生涯中是优生还是差生。 在孩子的学习方面,家长一定要见微知著,防患于未然。孩子今后是否会变成老师、家长眼中所谓的“差生”,从下面4个习惯中就可以判断出来。 1。在学习上爱和家长讨价还价 很多孩子喜欢在学习上和家长讨价还价。妈妈让孩子先做作业再看电视,他便提出交换条件:做完作业后要比往常多看一小时的电视;妈妈让孩子努力学习,争取考试有进步,他又盘算着一个交易:考试进步了就要买玩具去游乐场玩……生活中,孩子和家长讨价还价的例子不胜枚举。 这种讨价还价,也许会在短期内取得预期的效果,但却不会是持久的。而且,孩子会丧失主动追求知识的动力和兴趣。学习是一条漫长的道路,这种只考虑眼前利益的奖励是非常脆弱的。 其实,仔细想想,孩子喜欢讨价还价,祸根在父母身上。家长们是不是经常对孩子说: “如果你这次考试考满分,我就给你买玩具车。” “如果你乖乖把作业写完,我就让你看一集动画片。” 你自己总跟孩子谈条件,孩子又怎么不能有样学样的反过来跟你讨价还价呢?孩子总能很敏锐的感觉到,你这是在求他们,他们就会觉得自己手里有了谈条件的筹码,自然也就懂得如何跟家长讨价还价了。 孩子讨价还价时,家长一定要守住自己的立场。不管孩子怎么软磨硬泡,家长都不要心软。温柔地耐心地向孩子反复叙说原因,让孩子明白你的立场和原则,慢慢地,孩子就会知难而退。 家长不要害怕孩子哭闹。当孩子因为没有达成目的而大哭大闹时,家长可以试着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让他把心思放到别的东西上。总之,只要不是孩子伤着了,他哭的时候就尽量不要满足他的要求,否则孩子就会得寸进尺。 或者在孩子应该做一件事之前,先给他两个选择,让孩子自己做决定,并学会为自己的决定负责。比如,孩子吃完晚饭想看会儿电视再写作业,这时家长可以让孩子选择先看20分钟电视就去写作业,或者写完作业后看30分钟电视。 2。爱看电视,爱玩手机电脑 看电视、玩手机电脑对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有着非常大的危害。 首先,它阻碍了孩子语言的发展,因为看电视、玩手机电脑是单向的,而语言的学习是需要通过交流来实现的。 其次,沉迷于电子产品,会让孩子习惯不假思索地接受信息,从而懒于思考和探究。 第三,看电视电脑等阻碍了孩子想象力的发展,因为孩子处于被动灌输的状态。 最后,看电视多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使今后的学习变得更加困难。 无规矩不成方圆。家长一定要给孩子立规矩,吃饭、做作业时不能看电视,电视要看多长时间等,家长要提前和孩子沟通好,让孩子减少赖皮的机会。当孩子因此哭闹时,可以按照上面所说的方法化解。 家长不可以把看电视或玩手机作为一项奖赏或惩罚,这样只会增加它们在孩子心目中的价值。 最重要的是,家长一定要多花时间和孩子相处,玩真实的游戏。在室内玩纸牌,享受户外活动,还可以聊天,辩论,以及参与讨论。一起学习有趣的东西,不管那是新乐器、新手艺、跳舞,还是运动。这些都可以减少孩子对电子产品的渴望。 3。遇到难题就放弃 有的孩子遇到不会的题目,就会选择放弃,要么向老师、同学、家长求助,从来没想过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解决问题。 孩子容易放弃,一是因为他懒得思考,二是因为他的力量感不够,认为自己无法看到完成的那一道曙光。 孩子找父母问问题的时候,父母首先要区分出来这道题目是属于孩子应该会的范围还是超过了孩子的能力范围。如果在孩子本该会的范围内,父母可以“装笨”

Read more

五种方法提高孩子记忆力

每个孩子天生都具备超强的学习能力,他们在我们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就在随时随地接受各种信息,完善和丰富自己,不断取得进步,学习是他们自动化的、稳定性的内在需要。父母要做的是,着意培养那些对孩子的发展至关重要的几种学习能力,帮助孩子节省体力,提高学习的效率。 天才等于百分之一的天赋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后天努力与培养,记忆力的优劣也是如此。孩子的记忆力固然存在个体差异,更重要的还在于后天的培养和练习。 方法一:了解孩子的记忆特点 家长应该了解孩子的记忆特点,知道影响孩子记忆力的因素,这样才能找到更有效的方法帮助提高儿童记忆力。不可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更不能强迫孩子去记,要在孩子能力范围内循序渐进地培养孩子的记忆力。 孩子3岁之前,这时,孩子对自己感兴趣和特点鲜明的事物容易记住,但这种记忆往往缺乏目的性,所以,记忆保持的时间较短;3岁之后,孩子的无意识记忆逐渐发展,他们能清晰地记住物体的名称、伙伴的名字、自己放置物品的位置,以及简单的古诗和儿歌,记忆保留的时间明显加长,能保持好几个月,记忆的内容也变得丰富起来。随着家长的引导,孩子的有意记忆也开始发展,家长可以明确指出识记目的、任务,这样有助于帮助孩子记忆。 此外,家长还要了解影响孩子记忆的因素,如孩子的情绪状态、孩子对所记忆事物的感知程度、孩子的知识经验、孩子记忆对象的特点、记忆对象的多少等。家长要在此基础上,鼓励孩子多观察事物,增强孩子的有意记忆。 方法二:为孩子大脑提供充足的营养 父母应该明白,孩子较强的记忆力需要健全的大脑以及良好的大脑环境,因此,父母要合理安排孩子的饮食,调整好孩子的饮食结构,增加提高孩子记忆力的食物供给。 1) 合理的饮食:在饮食方面,家长要保证孩子摄入足够的蛋白质,对增强孩子的记忆力大有好处,蛋白质主要存在于瘦肉、蛋黄、海鲜、黄豆等中。家长还要让孩子多吃胡萝卜,有助于保证孩子大脑的新陈代谢。此外,还要合理搭配蔬菜、水果,摄入足够的维生素C和微量元素,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记忆力。 2) 补水适量:研究显示,孩子大量饮水时,血液中的水分就会增多,渗透压下降,血容量增加,使下丘脑合成及神经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不利于孩子的记忆。 方法三:激发孩子的记忆兴趣 “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 歌德的话正好说中了宝宝的记忆特点。明智的家长绝不能强迫宝宝记住这,记住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在兴趣的指引下,会逐渐增加记忆的积极性,对有兴趣的东西往往会表现出很强的记忆力,所以,家长要有意识地激发孩子的记忆兴趣。从孩子的兴趣出发,记忆效果会更理想。家长要学会尊重孩子,与孩子平等相处,引导孩子记忆。这样孩子就会生活在一个轻松和谐的环境中,记忆的效果也会更理想,不仅记得快,而且记得牢。 有位爸爸为了给孩子讲清 “微笑” 和 “大笑” 的区别,在孩子面前故意露出微笑的表情,然后问孩子:“你最近的表现很好,爸爸很高兴。你看爸爸的表情是什么?” 孩子说爸爸在笑,接着,孩子也露出了笑容。 爸爸看到孩子露出笑容,哈哈大笑起来,说:“爸爸表扬你,你是不是很开心啊?” 孩子点头,爸爸问孩子刚才自己的表情是什么,孩子说:“是笑哈哈的,您都笑出声音了。” “是的,爸爸很高兴你最近这么努力。” 爸爸接着问:“微笑和大笑的区别是什么啊?” 孩子回答说:“微笑是脸上的表现,没有声音;大笑是高兴得笑出声来。”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