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专家提出宝宝喝酸奶“3要”“3不要”(慎重)

注意!宝宝喝酸奶三要三不要 随着酸奶的营养价值被确定,喝酸奶成为了一种时尚,该如何正确的饮用酸奶呢?专家提出了酸奶的“三要”“三不要”。 1、要鉴别品种 目前市场上,有很多种由牛奶(奶粉)、糖、乳酸(柠檬酸)、苹果酸、香料和防腐剂等加工配制而成“乳酸奶”,因其不具备酸牛奶的保健作用,购买时要仔细识别。 2、要在饭后2小时左右饮用 适宜乳酸菌生长的PH值酸碱度为5.4以上,空腹胃液PH值则在2以下,如这时饮酸奶,乳酸菌易被杀死,保健作用减弱。如果饭后胃液被稀释,PH值只上升到3-5。 3、要饮后及时漱口 随着乳酸系列饮料的发展,儿童龋齿率也在增加,这是乳酸菌中的某些细菌起的主导作用。 4、不要加热 酸奶中的活性、乳性乳酸菌,如经加热或开水稀释,便大量死亡,不仅特有的味道消失了,连营养价值也会损失殆尽。 5、不要与某些药物同服 氯霉素、红霉素等抗生素、磺胺类药物和治疗腹泻的一些药物,可杀死或破坏酸奶中的乳酸菌。 6、不要给婴儿喂食 酸奶含钙量较少,而婴儿正在生长发育期,需大量钙。尽管酸奶中由乳酸菌生成的抗生素能抑制和消灭很多病原体微生物,但同时也破坏了对人体有益菌的生长条件,同时也影响正常消化功能,尤其对患肠胃炎的婴儿和早产儿更不利。 图 : Pixabay.com

Read more

帮助孩子结交新朋友

(纽约讯)「喜新厌旧」在孩子面对新同学、新学校、新住所时往往并不适用,这些「新」给孩子带来的不一定是兴奋,而是不安、担忧,甚至有些恐慌:见不到原来的好伙伴了,不能很快融入新的群体……我们做父母的,不得不承认,世上没有一根魔术棒可以让我们挥动,一下就把孩子的忧伤抹掉,但我们可以给他们找找结交新朋友的途径,抑或传授一些建立新友情的技巧,让孩子尽量平稳、愉快地度过这段过渡时期。 接受孩子的感受 当孩子想念老同学、老朋友而闷闷不乐时,父母可以用同理心加以接受和安抚,并告诉他们这些感受都是正常的。 「你是不是感到孤单呢?」“你谁都不认识,要马上成为这个团队中的一份子,确实不容易。」明确告诉孩子,结交新朋友有时需要一些时间,尤其是这个团队里的人彼此已经熟识,那么对新来的人往往会有「观察」和「升温」期。 一旦孩子觉得父母能理解和接受他的感受,孩子就比较容易敞开心扉,和父母讲述自己的心情,或者如实回答父母的提问。在这段过渡时期,你要比平时更关心孩子的日常起居,更多地和他沟通。 接近孩子的圈子 解决孩子对新环境不适的最好办法就是帮他找到合适的玩伴。所以当孩子进入新班级、新学校时,父母要尽可能的参与学校的活动,如每个月的家长会,一对一的教师家长面谈,参加孩子班级的出游等。这样你有机会认识和了解孩子的同学,甚至是其他家长。如果彼此投缘的话,可以做家庭互访,或让孩子轮流着到双方家里一起做功课或玩耍,这样孩子就有了新的伙伴。 同时你也可以「探索「一下自己的街坊邻居,孩子最要好的朋友往往来自左邻右舍,因为占了地理位置方便、随意的优势。当然也不要放弃社区举办的家庭活动,或孩子娱乐、体育锻练的活动场所。关键是投其所好,如孩子喜欢打网球,那就送他到网球场上去;喜欢游泳,就让他去YMCA。因为有共同的爱好,孩子们更容易成为朋友。 巧用社区文化 每个社区、学校都有它自己的「文化」,有自己风格的穿着、发式、搭配的小装饰品等。可不要小看了这些东西,如果加以巧用的话,确实可以让自己的孩子更快地被其他孩子接受,进而赢得友情。 找到最潮服饰的一种方法就是问一下其他家长附近最受欢迎的青少年服装店有哪些,然后可以去问那些店的营业员:「我孩子这个年龄段的,哪些服装卖得最多?」当然你不需要从头到脚地给孩子换装,你可以挑选其中的一、二样东西,让孩子和其他小朋友相处时,觉得些许归属感,而不是一个和这个团体毫不相干的圈外人。 传授交友技巧 最好的交友技巧就是开口说话,再配上善意的微笑。可以先作自我介绍,然后询问对方一些简单的问题,一旦双方开始对话,那就开始了互相了解。研究和日常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孩子学会新技巧的最好方法就是先观摩,然后再实践。所以你可以先在家里演习一下你自己是怎样结交新朋友的,然后一有机会,如上街购物、去洗衣店洗衣服、茶余饭后在街上溜哒时,让孩子观察你的「实地示范。」这样孩子就更容易去开发自己的社交圈子。 统计数字显示,经常搬家的孩子留级的百分比要比从不搬家或很少搬家的孩子几乎要高一倍,所以即使孩子回家告诉你:「一切都很好。 」你还是每隔一段时间要和孩子的老师沟通一下,询问孩子的适应、学业和交友情况,以便你作出调整,更好地帮助孩子融入新环境。 文/佳宜 图来自:pixabay.com

Read more

父母必看!是否也犯了这个错误?

[幼教] 当爸爸妈妈或老师在监督小朋友做功课时, 当小朋友写了错误的答案, 你是不是会马上开口说”错”, 并要小朋友马上改正呢!? 如果是的话, 请马上停止这样的举动, 因为这种行为只会让孩子变得没有信心, 每一步都走得战战兢兢。 有一个同学的课业比较弱, 常常需要妈妈独立监督指导。 每当小朋友的课业回答错误时, 这位妈妈都会马上中断他的写作, 并要他马上更改答案。 几个月后, 小朋友已经养成一个习惯, 每当回答一个题目时, 都会抬头等待妈妈的肯定, 确定答对了他才会继续下一题, 完成一题了, 又是抬头等待着妈妈的回应。 完了, 培养一个无法独立自主完成课业的小朋友, 是妈妈们想要的吗? 意识到这个问题后,

Read more

为什么有时宁愿骗自己去顺从,也不敢直接拒绝他人?

拒绝别人是需要力量的,这种力量来源于人的自主性。一个有充分自主性的人,能够确认自己的选择与主张,当然会有拒绝别人的力量。相反,一个缺少自主性的人,往往会顺从地接受那些他们内心抵触的要求,因为他们很少有力量去对抗他人。当他们总算鼓起勇气拒绝了别人时,马上会产生内疚、焦虑、自责、羞耻等负面情感。对于缺少自主性的人来说,任何选择的情景都会让他们寝食难安。 一个男孩重复了某种模式。A和B是他所喜欢的两个女孩,不过他更喜欢A,两人有时会互送礼物,感情即将水到渠成,等待着窗户纸被捅破的那一刻。有一天,B突然向他表白了,男孩因为更倾向于A,于是便礼貌的拒绝了B。B很伤心,B的伤心让男孩不知所措,并感到非常难过。于是男孩心软了,他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后来他主动地约了B,并莫名其妙的答应了B。但与B的相处并未让男孩安心,他不断地被后悔与想逃的感觉所占据着。 这个男孩无论在恋爱关系里,还是在专业选择上,都出现了类似的纠结模式。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他的主张总被父母粗暴的干涉,从日常的琐事直到专业的选择,无一不如此。我们可以推测,在这个男孩的自主性没有被很好的建立起来,选择与拒绝的情景是他最无力应对的情况。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大约在2-3岁的年龄阶段,会经历一个自主性对依赖的冲突高峰。孩子会频繁地出现说“不”的行为,比如不合作,不听话,不遵守规矩,随地大小便,不吃饭等等。这些拒绝行为其实是孩子建立自主性的尝试,他们想要感觉到自己并非依附于父母,而是可以自我作主的。这种自我作主的感觉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独立的重要标志。如果父母能够尊重和理解这个说不的淘气小孩,并适当的管教,那么孩子的自主性便被建立了起来,他们会建立起自豪的品质,拒绝他人时不会有强烈的内疚或羞耻。相反,如果父母总是将自己的需求合理化地作为正当权益,擅自将孩子的需求归结为错误的,这种自私专横的养育方式将引发孩子焦虑、羞耻和内疚的情感。 在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父母,以种种有利于他们的说辞,比如“爸妈赚钱很辛苦,你要听话”、“不孝顺”、“把我气得心脏病发作了”,来打压孩子的自主性需求,有些父母还会因为孩子的不听话而施以严厉的惩罚。这些孩子经常会被内疚与焦虑所控制,特别是在与别人意见相悖的情况下。为了避免体验这些痛苦的情感,孩子会违心地答应父母的无理要求,但这种违心的答应背后又潜藏着强烈的愤怒。远离父母是这些孩子强烈的渴望,谁愿意跟一个总是不尊重你的人相处呢? 回到题主的问题,为什么有些人拒绝别人的方式是说谎而不是直接说不?原因在于这些人缺少拒绝别人的力量。于是他们采取了侥幸的方式,以说谎的方式去掩饰真实的拒绝意图,以避免体验到因为直接拒绝而唤起的内疚或羞耻,或者避免受到想象中的伤害。自主性没有充分建立好的人,严重的会出现强迫的症状,生怕任何拒绝或攻击信息的泄露,采取仪式性的行为去抵消那些攻击性的意图。比如,反复的整理、计数,过度爱清洁,以这种反向形成的方式,去防御内在强烈的伤害性愿望。 图/pixabay.com

Read more

不发火不是靠“忍”,一份实用的妈妈情绪管理指南(值得收藏)

经常听到很多妈妈们发出这样的感叹:“每次给孩子辅导作业的时候,都想动手抽他!每次看到他起床的样子,都想吼他两桑子!” 是不是当你们看到这样的内容,已经体会到了文字背后的着急和焦虑,更加不用说妈妈的脾气有多糟糕了。 作为父母的都明白发脾气解决不了问题,甚至父母们常常逼自己要忍住自己的脾气,但是有会被负面的情绪困扰,即使发生后有后悔、反思,依然改不了发火的习惯,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下面尚领教育小编带大家分析分析关于大脑如何运作,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一问题。 第一步:舒缓怒火 生理脑 当我们再次遇到让自己生气、焦虑的问题,第一反应是想责骂,甚至是动手的时候,可以试试以下方法缓解怒火: 深呼吸 当我们稍微克制住了自己想发脾气的行为后,我们可以做几次甚至是十几次深呼吸,用来缓解自己紧张的神经,有助于自己冷静、放松下来。 喝杯水 当自己想要争吵、责骂,或者因为难过想要哭泣的时候,可以给自己倒一杯温水,帮助自己先从生理上平和下来,也给自己生理脑片刻缓和的时间。 了解生理脑之后,我们不仅可以利用它学会控制自己情绪的爆发点,也可以掌握应对孩子情绪的方法,比如当孩子输掉比赛大哭的时候,我们不用再说“输赢不重要,这就是一个游戏而已”,我们应该明白,这时候孩子的思维脑还没有启动,讲道理不起作用,而身体上的接触,比如你给孩子一个拥抱,其实对孩子的安慰作用更大。 第二步:觉察自我 情感脑 当我们经过生理脑,慢慢进入情感脑的这个期间,我们要让自己学会用没有伤害的方式,表达情绪。 隔离 当我们自己和孩子,或者是和爱人有冲突,对方都很激动的时候,为了避免情绪爆发、冲突升级,可以选择给双方一个独处的机会,时间需要长一点,比如半个小时左右,这个期间自己可以在安静的环境下,整理一下思绪,让自己不会一直处于混乱中。 记录感受 我们之前提到,脾气不是无法改变,是可以控制的,那么管理和调整情绪的开始就是觉察,而记录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自我觉察的方式,它也是一个可以让情绪“看得见”的方式,当你拿起笔的时候,开始可能会写得很乱,记录的就是“我真的非常生气,孩子又不认真写作业,拖拖拉拉……”,慢慢我们就会写到“上周老师都叫我去学校了两次,我都觉得烦……”,其实很多当下发的脾气,都是过去事情的积累,需要我们找到联系。 从当下的情绪回忆到过去的事情,这就证明我们已经从生理脑过渡到情感脑,因为生理脑只有当下的反应,而情感脑不仅有当下,还有过去。 第三步:清晰表达 思维脑 当我们度过生理脑、情感脑进入思维脑,我们开始思考真正的解决方案。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问题,比如我们提到的写作业不认真、玩手机超时、赖床迟到等等,都有不同的解决方式,而且每个孩子适合的方法还不一定相同,但不变的是,我们需要传递清晰的信息给思维脑。 就事论事 当我们回到理智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和孩子就事论事,不是一顿唠叨和抱怨“你怎么又玩手机,上次就和你说过,你今天晚睡起不来,明天会影响上课效果“……我们应该用简单、明确的语言告诉孩子你看到的问题,不夹杂情绪和埋怨,坚定而平和地说:我看到你玩手机已经40分钟了,你打算什么时候结束? 清晰说明你的诉求

Read more

好孩子不是得第一名,而是被唤醒了内心的种子

我小时候读书差,考试都考红字,就是考不到60分。有一年考试,我好不容易超过60分,很高兴地拿回家给爸爸看。我爸爸正吃饭,他放下碗哈哈大笑。哥哥姐姐很奇怪,考这么烂还笑。 爸爸说:“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在找一个接班人,现在终于找到了。”我一听,坏了!爸爸是农夫,向上三代都是农夫,我不要做农夫,所以后来就用功努力读书。 我发现大陆家长很在意成绩,都想让孩子考第一名。其实,现在世界精英都不是当年的尖子生,他们在班级的排名是第7名到第17名。原因就是这些孩子人际关系更好,可以和第一名做朋友,也可以和最后一名做朋友,而且孩子压力小,生活更轻松,创意最好。 好孩子不是得第一名,而是被唤醒了内心的种子 如果你的孩子是第一名,就让他别那么努力,轻松拿到第7名到17名就可以了;如果你的孩子是后几名,那就让他努力进到前17名里面吧。为什么提到第17名呢?那是我自己成功的秘密——小时候我们那班只有17个人。 孩子需要大人的保证 我上高中时,有位老师邀我去家里吃晚餐,吃的是饺子,我很开心。等到饺子端到桌上,我眼泪都掉下来了。老师说的话更让我感动,他说:“我教书50年,我用我的生命和你保证,你将来一定会成功。” 哇!我更感动了,眼泪掉在饺子上。从来没人了解我,用生命向我保证。过了两个星期,我的希望破灭了,因为全班每个同学都去过他家里吃饺子。他对每个同学都用生命保证过。 考大学的成绩也不代表什么 考大学了,第一年没考上,第二年也没考上,第三年终于考上了。大学录取分数是361,我考361.5,回到家我用红纸写上“恭祝林清玄金榜题名”贴在大门上。 上了大学,我琢磨起谁是考361分的幸运儿。一番调查后,我发现是张毅。后来他成为“琉璃工房”公司的老板,世界五百强企业。 所以说,可能小孩成绩不是很杰出,不是那么好,但是不要放弃,因为世界上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就像种植物一样,山坡地种竹笋、香蕉,沙地种西瓜和哈密瓜,烂泥巴里种芋头,不同植物适合不同土地,不是只有一个样子的。 这个世界的悲哀就是把所有不一样的小孩集合在一个校园里,希望教育成一样的样子,这是个大问题。 好孩子就是被唤醒了内心的种子 要根据孩子的特点来教育孩子,就是唤醒孩子内心的种子。好孩子是已唤醒内心种子的孩子,他们认识到了自我;坏孩子还没有唤醒种子,没认识到自我,还浑浑噩噩地活着。 我算是唤醒了内心种子的人,从小学三年级就立志做作家,小学开始每天写500字,中学写1000字,高中写2000字,大学写3000字,我一直坚持下来,现在已经出了131本书。 孩子生命中应该掌握的能力 生命中有很多重要的东西,除了学习,孩子更应该掌握这几方面的能力: 面对挫折的能力。除了读书,劳动也能锻炼这个能力。 爱的能力。我学生做过个实验,回家抱自己爱的人,100斤都抱得起来还转一圈,抱100斤石头肯定不行。用饱满的爱面对亲人、朋友,才能更好面对人生。 认识生命多元价值的能力。台湾有个学生,父亲是种凤梨的农民,因为要鉴定凤梨的甜分,每个凤梨敲3下,几年下来,父亲敲凤梨的手指肿得很粗大。学生很心疼父亲,就发明了一个可以敲三下鉴定凤梨甜度的机器,后来得了英国发明奖的金奖。孩子不一定要成绩好,要看他对生命的理解。 拓展视野的能力。现在很多孩子去国外念书,家长说是为了培养孩子世界观。这是好想法。认识到世界的广大,才能认识到自己的渺小,才能弱化自己的痛苦,才能包容世界。 表达自己情感和思想的能力。孩子学习了解自己,之后还要学会表达,特别是内向封闭的孩子。有个男孩喜欢一个女生,想约她,结果靠近女生就紧张,脸通红地吓跑了。 我经常教大家一个“林清玄五字大明咒”:“大家都是人”。不敢追女生的男孩可以默念“我们都是人”,看见位高权重的人不敢说话也念“我们都是人”。这样克服内心紧张,我们才不惧于表达自己。 我大儿子上大学的时候,我送了他一个锦囊,里面四句话:大其愿,坚其志,虚其心,柔其气。一个成功的人只要有大的愿望理想、坚强的意志、谦逊的态度和温柔的气质就行了。

Read more

小孩爱乱发脾气怎么办?

发脾气是不知不觉学会的。一个18个月到两岁大的婴儿会常常学习如何处理挫折、等待以及被拒绝。他们第一次发脾气的时候, 自己也被愤怒主宰, 表现出你和他自己都没有体验过的行为失控。有时候脾气会突然爆发, 甚至连孩子自己也被吓到了! “ 怎么了?” 他们会大哭, 需要安慰。随后, 再大一点的儿童就慢慢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了, 他们也能够控制发脾气。“ 看看, 我先扯开嗓子大叫, 然后在地上撒泼, 滚来滚去。就是这样。” 为什么想这样做呢? 部分原因是释放内心累积的挫折感。但多数时候是想要影响大人! 大人们会觉得尴尬、害怕、紧张, 有时候他们就会对孩子屈服! 因此孩子发脾气的习惯就会变得根深蒂固。 这里有一些解决方法: 1、不要有求必应。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家长要下定决心。不要孩子一发脾气, 想要什么就给什么。你过去可能是这样(为了图清净), 但是今后不要这么做了。 2、付诸实践。当孩子乱发脾气的时候, 做你应该做的事情。有的家长会走开,

Read more

送自卑的孩子一杯酒

我想送自卑的孩子一杯酒。 不是红酒,那样的醇厚浓郁会让你原本黯淡的心事发酵;不是鸡尾酒,那种明艳活跃会将你孤单的影子拉得更长;不是辛辣的白酒,那种浓烈太容易触痛你敏感的神经;也不是酸涩的啤酒,太多的泡沫只是空想,它会让你陷入更加不切实际的幻境。 我想送给你的酒叫做“贵腐酒”. 这杯色泽金黄的酒,口味甜美清冽,香气沁心,像桂花、蜂蜜,又像杏或者芒果,请你含一口,让所有的馨香在唇齿间撞击。 波尔多的9月,深秋的凉风吹落了满园的葡萄叶,成熟的果实缀满枝头,像一颗颗晶莹的紫玛瑙,在秋日的阳光下耀眼夺目。斑驳的阴影里,有些葡萄却显得不那么美丽,它们灰暗、粗糙、干瘪,卑微地瑟缩在枝头,像丧气的孩子。这些葡萄感染了霉菌,一种叫“贵腐霉”的霉菌侵蚀了葡萄的表皮,使得新鲜的汁液蒸发殆尽,却没有腐烂,留下的是一粒粒发皱的葡萄干。果农看到这些丑陋的葡萄,抱着随意的态度,把它们装进了和那些饱满的果粒一样的橡木桶。不曾想,这些被贵腐霉侵蚀了的葡萄竟创造了一个奇迹,酿成了独一无二的珍品。这种色泽金黄,有着独特香气和丰富口感的葡萄酒成了名副其实的液体黄金。 纽约葡萄酒商扎奇斯和洛杉矶沃利斯共同举办的葡萄酒拍卖会上,单瓶1847年的伊甘贵腐酒拍卖额达71675美元,成为世界上最昂贵的白葡萄酒。 那些曾在寒冷的深秋,独自瑟缩在枝头的、风干的、发皱的、险些被遗弃的葡萄,正如自卑的孩子,孤独地躲在阴暗的角落里,你认为自己贫穷、低微、不美丽,用重重的心事把自己层层裹起,悲悲切切地将自己遗弃。 你不似红酒高贵典雅,却必须真实,不能勾兑,或许不那么深沉厚重,却唇齿留香,保持本色也是难能可贵;你没有鸡尾酒的鲜艳明丽,没有华丽的外表却有瑰丽的人生;你不似白酒浓郁绵延,必是经历了岁月的积淀,每一步都脚踏实地,唯有将急躁与功利尘封,才能将内心的浮华转化为沁人的香气;你没有啤酒那般洒脱豪迈,但再细微的理想也能发芽,再卑微的人生也会开花,将自卑的心绪暂时收起,年轻的心需要一些泡沫带你沸腾,不要在意短暂的碰撞和散落。 喝过这杯贵腐酒,你该相信,不是所有的命运都已注定。 文/韩逸萌 图来自:google.com

Read more

看见孩子的前提,是看见自己!

教育的本质是父母的自我修行 亲子关系,比教育重要一万倍。我们大家都听过“性格决定命运”,那什么决定性格呢?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我们童年遭遇的亲子关系会内化到孩子的心里,成为内在的关系模式,这一整套内在的关系模式形成了我们的性格,决定我们的命运。 佛教有一个词叫“轮回”,我们不说前世今生的轮回,今生本身就是一个轮回。童年的关系模式,与我们今天的事业,婚恋,亲子关系,有着丝丝入扣的对应,就像一个又一个轮回。这么说好像人生是决定论,实际上亲子关系决定的是我们人生的起点,就是佛教说的业力。当我们有愿力去自我认识的时候,无论你过去的业力起点在哪里,都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你可以自我认识,而自我认识决定了我们人生的终点。 什么是真爱?马丁布伯《我与你》是这样描述的: 当我在关系中放下了所有的期待和设想,不再将你视为我的目标或实现目标的对象,我就可能在某一瞬间与全然的“你”相遇,这就是上帝。 教育的本质,是父母的自我修行。我们对自己的觉察体验有多深,就会有多谦卑。看见孩子的前提,是看见自己。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不教育,如果你把全部的认知教给孩子,孩子最好也不会超过你了。 控制等于扼杀精神生命 多少人听过这句话“你不让我管是吧,那好,我以后再也不管你了”,我多希望这句话成为真的,可是每次妈妈还要管我。如果你的孩子把家里搞得乱,可以给孩子划一个空间,他的空间想怎么弄就怎么弄,久而久之,他的空间就会好多了。 你如果经常管孩子吃饭,他学习到吃饭=痛苦;你如果经常管他学习,他觉得学习=痛苦。我控制你,你的意志就不存在了,存在的就只有我的意志。若你经常向孩子控诉配偶,你的配偶就不会变好,而孩子会学习到婚恋=痛苦,你的控制欲伸向哪里,孩子一生就会感受到无穷无尽的痛苦。 有很多小时候被冷漠的孩子就说,“我多希望我的爸爸妈妈管管我啊,我希望爸爸妈妈能够陪陪我”。我们若没有体验过无条件的唉,会误以为关系只有控制和冷漠两种。我和你要么是控制和被控制的关系,要么就是没有关系,这样就没有真正体验过你存在,我也存在。 任何控制都会遭遇反弹,不管是多么正确的控制。爱不需要多复杂,真的是我看见真实的你了,这就是爱。 我们说那坏习惯怎么办,还是什么都不做,你只能全然地去接纳它。 要知道,孩子的每一个顽固坏习惯的背后,都是她/他由于匮乏爱而在痛苦呐喊。如果你的孩子存在一些坏习惯,你可以告诉他“宝贝,你不管怎么样,都是我的孩子”,我知道你的生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我没有能力理解,但是我可以陪伴和看见。 规则从何而来 很多家长问我,要不要给孩子定规矩。 那我们需要看一下,真正的规则是怎么来的?比如今天来听讲座的人,有的人来晚了,他即使想坐到前面来,也不会跟坐在前面的人说,“你起来,让我坐”。为什么大部分人不会这样做,因为这么做了你心里不高兴,我心里也不高兴。规则就是这么形成的,因为我能够感受到你的感受,我们都是人,我们都有同样的感受。 规则的意义就是维护双方的感受。规则只有在涉及两个人的感受的时候,它才有意义。有的妈妈问我,他的孩子都会刷牙了,还要她帮忙一起刷,这样会不会养成孩子不独立刷牙的坏习惯。我问她和孩子一起刷牙的过程中,你们的感受是什么,她说都很开心啊,我说这有什么问题吗? 孩子如果学到遵守规矩等于难受,那他以后怎么自觉遵守这个规则呢?如果这个规则让孩子很开心,这就是一个很好的结果。规则就是这样产生的,两个人的感受都被照顾到,这个时候的规则就等于舒服,当没有人监管的时候,他还是会愿意遵守规则的。 我们说成功的人都特别地灵活,就是他们的规则是从感受中学习过来的,而不是从结论中学来的。真正的好习惯一定是他不受打扰的时候,内心自然生发出来的状态。有没有世俗认为的好习惯不重要,好的感受很重要,好的习惯一定是在好的感受的基础上才会保持下来,同时这种保持又不会变成一种僵化。 每一个乖孩子都很可怕,他们一生都在按父母的规矩做事,他们自认为是乖孩子,别人一定要爱他。当他们遇到巨大挫折,再乖也没人爱,乖的逻辑被冲击到崩塌,会发生很可怕的事情。 每个灵魂降生到世界上,都有一个使命,这个使命不需要任何督促,只需要爱和自由,他自然就会体验。当我学得越多,我反而越谦卑,所以我相信只要有爱和自由,所有人都会越来越好。父母不是老师,父母就是看见孩子的那个人。如果没有能力看见也没关系,至少不要打扰他。 孩子所有问题都是我们自己的投射和焦虑,所以真正的爱就是“I see you”,我看到了真实的你,而不是出于焦虑,出于潜在的恐惧看到的我想象投射的你。 图来自:pixabay.com

Read more

操之过急的父母,孩子人生注定坎坷

很多家长操之过急,急于希望孩子考高分,在与孩子相处的时候总爱发脾气,有时候发了脾气,孩子还是不听话,就激发出家长更大的脾气….陷入恶性循环。 本以为发发脾气孩子就会乖一点听话一点,可往往是家长脾气越大,教育效果越差,事与愿违。 你可知冲孩子发的三分脾气,会给他的人生造成七分伤害?那些你操之过急给孩子留下了多少伤害!容我细细到来 父母的三分脾气,让孩子怀疑自己不被爱 有一次朋友来家里做客,带着自己6岁的儿子。我听闻朋友给孩子斥巨资报名了一个国际英语课程,这笔开销对他们家可不是小数目,但她为了孩子连眼睛都不眨一下。 我就感叹的对小朋友说:“你有没有感觉你爸爸妈妈很爱你呀?” 谁知小朋友怯怯地说:“嗯,爸爸妈妈应该是很爱我的….”我打趣到:“不是应该很爱你,是真的很爱你才对!” 谁知小朋友不依不饶:“他们凶我的样子你又没看见….” 声音虽小,却字字清晰,一时间大人们都有些尴尬。 每一对父母都深爱着自己的孩子,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常常冲孩子发脾气的父母,给孩子的印象是总皱着眉头瞪着眼睛。 一个常常对自己摆臭脸的人到底是爱我还是不爱我,孩子无法给出确切答案,我想家长也不知道该如何作答吧。 在孩子的心里,爱是微笑是温柔,难怪家长的三分脾气会让孩子觉得爸爸妈妈不爱我了。 父母的三分脾气,让孩子越来越自卑 其实不光父母深爱着自己的子女,孩子也都同样很爱自己的爸爸妈妈,他们也想做些什么让爸爸妈妈开心一下。 可是碰上爱发脾气的家长,孩子会发现自己做什么错什么,总是被凶。 有次亲子聚会的饭局上,大家在畅聊之际,有位妈妈不小心碰倒了自己面前的汤碗,汤水把时髦的衣服弄湿了大片,家长们纷纷递纸巾过去,在场的小朋友们也都停止了嬉闹。 突然她的孩子往包厢外跑去,她看见了大吼道:琴琴,回来!没看见妈妈衣服都湿了,你还瞎跑,就不能让我少操点心! 5岁的孩子着急的吞吞吐吐的说,我想找服务员….给妈妈拿纸巾。 这位妈妈原本是因为自己把漂亮衣服弄湿了,恼怒之下就把火撒在了孩子身上,可谁知孩子竟做出了这么贴心的举动,让在场的家长们都十分动容,这位妈妈也有些羞愧自责的底下了头。 后来大家还是继续享受party,可是那位叫琴琴的孩子一直坐在角落里,没有玩闹。她一定很委屈和不解:自己想要帮妈妈,为什么会被妈妈骂?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小事,是孩子献给我们家长的心意,可是都被大人关注错了重点,我们非但不表扬孩子体贴,反而曲解孩子冲孩子发脾气: “哎呀,你倒杯水都能洒到外面,这眼睛是怎么长的?” “让你今天把草莓吃完怎么不听,我买那么贵,你就这么浪费钱的?” 每当这种时候,我们也许应该想一想,孩子没准是觉得妈妈累了,想给妈妈倒杯水,却力弱没有拿稳水瓶;孩子也知道草莓很好吃,所以想给妈妈留一点,结果却被妈妈责怪… 你的三分脾气让孩子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越来越自卑,你却还抱怨孩子啥都不会。有多少天才少年就这样被扼杀在摇篮里,一辈子浑浑噩噩,一事无成。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