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 不认字,上小学后会很费力?真的吗?

案例 土土妈听别的家长说,学龄前一定要让孩子认字,否则当孩子上一年级后,孩子的学习成绩会被甩在后面。带着几分着急,土土妈让3岁的土土开始了认字、写字的旅程。 让土土妈骄傲的是,土土用了1年时间就学会了500字,汉字也写得有板有眼。到土土幼儿园结束,就已经学会了2000字,土土妈一度引以为傲。 后来土土上了一年级,几乎每天回家都跟妈妈说老师教的字太简单了,觉得上课很无聊,无论是小测试还是正式考试,土土都能得100分,被家里的亲戚朋友称为“神童”。老师经常会反映土土上课不专心。土土妈一度以为,只要孩子懂了,上课不认真也无所谓。 土土妈心里为当初让土土认字的决定沾沾自喜,也认为孩子会乘风破浪一直成为尖子生。 但是当土土上了二年级后,情况急转直下。土土学习开始感觉到吃力,成绩也开始走下坡路,土土一下子从尖子生变成了普通生,孩子也渐渐变得内向,到了三年级,孩子甚至出现厌学的情绪,经常会跟妈妈发脾气说不想上学。 土土妈疑惑不解,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是老师的教育方法有问题吗?还是孩子天生就是笨?妈妈甚至还怀疑老师不喜欢土土,所以导致孩子的学习成绩下滑。 事实是怎样的呢?真相让人吃惊! 有研究统计发现,在学龄前被强迫认字的孩子,初入小学时可能会比学龄前未认字的孩子优秀,但到了小学二年级,这类早认字的孩子优势不再明显,他们在学校的表现会跟其他小朋友差不多,但是学习态度却比较被动,对很多事情不感兴趣。到三年级后,这类孩子的表现更不如意。 ******** 1、一年级容易开小差 因为一年级学的大部分的字,孩子可能在学龄前已经学会了,老师教的字自己都认识,并且在一年级阶段也能轻松拿满分,所以这部分孩子往往更容易开小差、上课分神 。一旦养成这样的习惯,是非常不利于学习的。 2、二年级遇到挫折容易气馁 一年级时的尖子生,容易被一年级的成绩所迷惑,以为学习就是如此简单。因为习惯了不认真和不重视,到二年级会渐渐落后于其他孩子,遇到些小挫折就倍感压力,更容易气馁。 3、“三年级效应” 教育界上有种说法叫“三年级效应”,因为一二年级的重复学习,使得孩子上课走神,加上一二年级的基础扎不好,也没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到三年级学习新知识了,往往很难学好,学习成绩也急剧下滑。在压力和失望下,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这是非常不利于孩子的身心成长的。 事实是怎样的呢?真相让人吃惊! 智力受损 奥地利严禁孩子七岁前识字,他们的说法是过早地去启蒙这些理性的和语言的结构实际上是让儿童的智力受到了瓦解。 6岁前的幼儿还不具备逻辑思考的能力,过早地强迫孩子认字,孩子不能理解文字的意思,只会刻意记住了汉字的形状和代表的事物。就如同饮食不当引起消化不良一样,长期的被动吸收,不仅会给孩子造成压力,还由于孩子的左右脑未发育完全而被迫记忆,短时间内会表现出优势,但长期下来智力会受到影响。 破坏了孩子的创造力 过早地让孩子认字,孩子由于长期的被动吸收知识,孩子的大脑就变成了一个储存信息的容器,还由于信息不能被幼儿所消化,阻碍了孩子的思考和创造力。由于认字占据了大多数时间,孩子也没足够的时间玩耍和探索,他们的思维也渐渐被固化,不爱思考、没有创造的欲望、对学习也提不上兴趣。 孩子就像果树,该几年开花就几年开花,该几年结果就几年结果,成熟都有一个过程。如果太过于刻意,无疑是“拔苗助长”、“竹篮打水”,暂时的优势换来终生的厌倦,这样的代价未免太大。 但是,最后需要提醒家长的是,如果孩子自己有兴趣,那么就不该阻止孩子认字,因为每个孩子的发展是不同的,但如果强迫认字是不可取的。另外,当孩子在街上看见一个孔雀雕塑,孩子会好奇地问大人那是什么,然后孩子又会指着雕塑旁边的牌子问,那是什么,当大人告诉孩子那是“孔雀”二字,孩子可能会饶有兴致地重复“孔雀”。这种兴趣跟你指着书本上的字或图片让孩子重复读、然后不断抄写是完全不一样的。

Read more

4招破解育儿中父母的“情绪化”

有时候作为父母难免对屡教不改的孩子大动肝火,有时候孩子吵闹不已我们忍不住给他一点颜色瞧瞧。每当这种时候,宝爸宝妈应该怎么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自己的情绪化给孩子造成不良影响呢? 父母的情绪对于孩子来说意义重大。妈妈的性格与脾气,还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发育。越小的孩子越不了解成人,容易将所有的错归咎在自己身上,而且会想:“爸妈不爱我了”。 每当这种时候,宝爸宝妈应该怎么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自己的情绪化给孩子造成不良影响呢?别急,答案就在下面。 1、首先你要跟自己和好 父母在意识到自己管教失控后的第一个念头通常是“自责”。看着孩子受惊吓唯唯诺诺的样子,冲动过后的父母又懊悔又心酸,很多家长在“风暴”过后,都忍不住用尽方式去弥补、修复亲子关系。 父母往往一心一意“哄”孩子,很少反思,了解自己,以至于下次同样被冲动的情绪冲昏头脑,陷入恶性循环。因此家长要以“学到经验”的心态原谅自己,跟自己和好,之后才可能用放松的心情与建设性的方式,和孩子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 2、反思当时的情绪状态。 首先,学会休息,不要让自己太疲惫。疲惫会让自己的心神涣散,所以,要争取吃好喝好睡好,这样父母才有精力挤出时间来反思自己。父母先反思当时管教失控的原因是什么?自己是因为当时因为某件烦心事心情很差?是因为身体不舒服?还是因为一再说教很多次都没用,觉得自己失去耐性了?父母慢慢想想清楚后,再去计划该如何和孩子重修旧好。 3、重新整理思绪。 如果父母已经找到自己发脾气的原因,接下来就是要重新思索自己想要什么,以及可能的解决办法。例如:发现自己特别在意孩子顶嘴,是因为孩子讲话的态度令人不舒服?还是自己不容许孩子有个人想法?我想要培养什么样的孩子?父母两个人可以一起交流,分析,帮助自己就是在爱护孩子和家庭。 4、安定自己。 下次再有类似的情况发生,父母不妨采用冷处理方式,比如你发现自己将要爆发时,先离开现场冷静一下,或者喝杯水,给自己缓冲的时间。避免坏情绪犹如脱缰之马,横冲直撞。在短暂的休息时间,你也可以在心中默念“冷静冷静”整理一下情绪。当自己安定下来的时候才可以想清楚、看明白究竟是发生了什么。 图/wallcoo.net

Read more

你孩子有挑战或告状这种行为吗

宝宝的挑衅行为 男孩 孩子为什么挑战强者和权威? 孩子从4岁左右开始,就会慢慢地发现有些人身体比自己强壮,有些孩子在群体活动中会表现出一些优势,使得他们很羡慕。当孩子感觉到自己也会有一些力量时,就会去试验这个力量。 一般情况下,在男孩子身上出现试验力量的情况较多一些,他们会从比自己年龄小的孩子试起,慢慢地去挑衅哪些比小孩子再大一点的,然后再去挑战和自己年龄相仿的,接着最后去挑战哪些身体和各方面都比自己强的。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孩子突然变得麻烦起来,每天与别的孩子发生不愉快,这会给他带来不良情绪,孩子好像觉得这段时间有这么多人对自己不好,跟自己产生冲突。他回家后会向家长诉苦,比如老师让他坐反思角,没有让别人坐;某某人老爱告状,老爱哭,讨厌死了;某某人老是欺负他…… 根据孩子的哭诉,家长可以看出来他试验力量的过程。 如果他在说老师罚他坐反思角,很可能是他在拿年龄比他小的孩子试验力量,一天无数次地去碰那个比他小的孩子几下,如:去动人家正在工作的材料,惹得那个小孩子总是哇哇大叫,老师就会提醒他,提醒无效就会让他去坐反思角。 如果他去惹同龄的孩子,一般他们都从挑战女孩开始,女孩大都会向老师告状;一般他就注意了这个女孩的的告状,印象深刻,回家见了亲人就会诉说别人告状给他带来的不愉快,会抱怨某人老爱哭,却没有注意自己是怎样把别人给惹哭的。这个年龄段男孩子还没有反思能力,所以还不能进行这种关系联接的思考。 女孩 女孩子在这种时候则可能出现用语言挑战别人,拉帮结伙利用阴谋孤立某人。这都是孩子在练习作为一个人的正常过程,当然也是苍天给我们了教机,让我们有机会面对孩子出现的人类不美好的一面,以便改造它。 如果你的孩子回家告状说某某老欺负他,说明他在挑战权威了。挑战如果是成功的,他从此就会变得非常自信,非常有力量,也会替代原来的权威成为引领者;如果挑战失败,他会暂时等待,积蓄力量,继续挑战。这个时期的女孩跟男孩情况基本相似,但女孩更多的是在搞“儿童政治”,是语言和关系的斗争,而不是直接的力量竞争。 这是试验力量中最艰苦的时期,甚至家长也会受不了,不断地去找老师,要求老师干预。作为一个好幼儿园,在这种时候老师一定会细心地判断孩子是在试验力量还是在被群体欺负,所以不会让孩子因遭到群体欺负而受到伤害。但孩子如果是在挑战权威,老师要给他机会和时间,让他获得最终结果,并静观事态的变化,给予适当的帮助。 家长了解了4岁孩子的这种特征,知道孩子这时的不良情绪都来自成长的烦恼,家长静观事态变化就可以了。这时孩子最需要的是信心和对自己力量的肯定,也需要家长给孩子的行为一些指导,将孩子的设想和挑战的方式引向文明和智慧,缩小暴力和攻击的倾向。 平时家长可以跟孩子平等地聊聊天,聊一聊往后孩子想用什么方法来解决某个问题,甚至跟孩子一起讨论针对那个问题的几个方案,这样会给孩子往后的发展带来信心。还可以给孩子提供更能够吸引孩子的工作,使孩子在工作中投入更多的精力,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工作会非常深入,而且会持续更长的时间。还可以给孩子阅读一些亲社会行为的故事,这对孩子也是有利的。 在这个阶段,孩子出现的不良情绪,有忧愁,有受害感,经历了这段时间,大多数孩子会把幼儿园当家一样感到舒适和亲切,同伙伴也会像兄弟姊妹一样有超越友谊的手足情感。这时闹矛盾的机会虽然也还有,却是很平常的冲突,如果家长不进行破坏性的帮助,孩子就会成长的有力量,皮实。人类其实需要这样的经验和成长。 提示: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变化快得让父母常常无所适从。4岁左右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新阶段,随着宝宝自我意识以及各种能力的发展和萌芽,宝宝会有很多新的行为表现。一些孩子可能会经常与别的小朋友发生冲突,甚至打架,心中总是充满不满、委屈或愤怒等负面情绪。专家认为,宝宝出现这种行为可能是正在挑衅强者和权威,试验自我的力量。作为家长,我们要了解宝宝的心理发展特点,密切关注他们的情绪变化,正确引导孩子的行为。 图 : Pixabay.com

Read more

能有这样的母亲 何止富三代

有这样一位妈妈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 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她老师都说了些什么,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因为全班30位小朋友,惟有他表现最差;惟有对他,老师表现出不屑。 然而她还是告诉她的儿子:“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其他妈妈都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那天晚上,她儿子破天荒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让她喂。 儿子上小学了。家长会上,老师说:“这次数学考试,全班50名同学,你儿子排第40名,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碍,您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 回去的路上,她流下了泪。然而,当她回到家里,却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他说了,你并不是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21名。” 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黯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沮丧的脸也一下子舒展开来。她甚至发现,儿子温顺的让她吃惊,好象长大了许多。第二天上学,去得比平时都要早。 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长会。她坐在儿子的座位上,等着老师点她儿子的名字,因为每次家长会,她儿子的名字在差生的行列中总是被点到。然而,这次却出乎她的预料——直到结束,都没有听到。 她有些不习惯,临别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 她怀着惊喜的心情走出校门,此时她发现儿子在等她。路上她扶着儿子的肩膀,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高中毕业了。第一批大学录取通知书下达时,学校打电话让她儿子到学校去一趟。她有一种预感,她儿子被清华录取了,因为在报考时,她给儿子说过,她相信他能考取这所大学。 她儿子从学校回来,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到她的手里,突然转身跑到自己的房间里大哭起来,边哭边说:“妈妈,我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可是,这个世界上只有你能欣赏我……” 这时,她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任它打在手中的信封上… 妈妈就是好老师的话: 赞美会让白痴变成天才,别人会朝你赞美的方向走来,赞美才是真正的通灵状态。今天你赞美和欣赏自己了吗?今天你欣赏和赞美你的另一半了吗?今天你欣赏和赞美你的父母,你的子女,你的合作伙伴,你的员工与下属了吗? 图 | wallcoo.net

Read more

给宝宝“喂药”的4大误区,当妈妈的你犯过多少?

每当孩子生病,家长的除了宝宝难受的小样子外,就属“喂药”这件事最让妈妈头疼了!对于听话的孩子来说,即使他不愿意吃药,只要妈妈鼓励几句,也能很顺利地把药吃下去。但是面对“吃药”大部分孩子都是不乖的,每次吃药就是一场“生死大战”…… 遇到这种宝宝,很多父母可能会做出无奈之举——强行给孩子喂药。抓住孩子的手、脚、头,捏住孩子的鼻子,强行灌药……但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行为,很容易伤害到宝宝!不知道除了这一点,下面这些错误你们还犯过多少? 1. 捏鼻子、压舌头强行喂药 相信很多家长都会采用捏鼻子的方式给孩子强行喂药,或者用小勺盛药,压住孩子的舌头,顺势把勺里的药倒进孩子嘴里,这样孩子就会乖乖地把药咽下去。 妈妈们要知道这是很危险的,压舌强喂如果一次性给药太多,有可能会引起咳呛。而捏鼻子灌药很容易使宝宝将药物呛入呼吸道而窒息!妈妈们一定要注意啦。 正确打开方式:正确引导宝宝对吃药的认识,对于懂事的宝宝,耐心的告诉她妈妈的期待以及吃药的好处,或者准备一些小礼品,小奖励,让宝宝能自然的把药吃下去。 2. 告诉宝宝药的味道像糖果 这种做法,无疑是王后的毒苹果。为了让宝宝吃药,哄骗宝宝药片=糖果。万一如果药很难吃,会让宝宝对父母的话产生不信任感,下次喂药就更加困难。 正确打开方式:切记要告诉宝宝按照规定服药。我们应该把药品放在宝宝拿不到的地方,就算宝宝拿到了,也要告诉他药不像糖果可以随便吃。 3. 给5岁以下的小宝宝直接服用药片 对1岁的小宝宝来说,肯定不能用药片,应选择液体制剂、冲剂。因为片剂需要和水一起吞服,但是宝宝可能太小,还没有get这个技能,因此很可能造成药片停留在消化道而损害消化道黏膜的危害。 正确打开方式:如果不得不给小宝宝服用片剂,就需要妈妈把药片碾碎成粉,和水调匀给给宝宝吞咽。 4. 家长总觉得自己是医生,用药根本停不下来 有些家长感觉喂宝宝吃药很困难,就自作主张一次多喂一些,一天少喂几次,或者看宝宝症状严重,就加大用药剂量,这是非常危险的。 还有些家长会根据自己的经验给宝宝喂药,或者看到别人的孩子生病,和自己的孩子症状一样,于是就直接给宝宝copy一份药单,这样做有可能导致用药无效甚至有不良效果。 正确打开方式: 及时就医,遵医嘱,且给宝宝吃药前,仔细检查药袋上的名字、日期及用量,注意是饭前还是饭后吃,两次吃药的时间至少要间隔4个小时以上,不可随意加大或减小药量,不可盲目给宝宝吃药。 除去这些误区,在宝宝吃药的问题上妈妈们总是有很疑惑,比如宝宝把药吐出来了怎么办?可以把大人药减量给宝宝吃吗?……到底咋办? 常见问题1: 遵照医嘱一日三次的话,最佳喂药时间是怎样的呢? 基本上是早、中、晚(睡前)三次。如果在达到最佳药效上更进一步要求的话,一天一夜24小时中每隔8小时喂一次最为理想。从宝宝的生活习惯来说,早中晚的概念不像大人那么准时。所以每次喂药间隔6个小时左右就可以了。

Read more

每天看电视超过1小时,3年后孩子的变化让人吃惊!

1. 每天1小时,注意力将有大差别 曾经有调查研究显示,如果孩子在他们1-3岁时每天看一个小时的电视,那么孩子日后出现注意力缺陷的风险便会增加近10%,而且一般要到他们7岁左右才显现出来。 这也就不难解释,当孩子入学后,上课总是小动作特别多,写作业时总是坐不住,喜欢东摸摸西弄弄的原因了。如果孩子出现这种情况,那家长可以留意一下,孩子是否平时看电视或电脑的时间超过了1小时甚至更多? 孩子的精力那么旺盛,正是需要多跑动的年纪,如果看电视的话,就等于占用了大量原本有利于培养注意力的活动时间,如阅读、运动、游戏等。 每天1小时,3~4年后注意力差于同龄人,也就不足为奇了。 2. 爱看电视的孩子,往往不太爱读书 很多家长认为,看电视能让孩子学习知识,好的电视节目,可以取代阅读。那么首先分析一下孩子为什么会喜欢看电视?电视集声、光、影为一体,拥有不断变化的画面、丰富鲜艳的色彩、动听好玩的声音……这些刺激对孩子而言一定比书本具备更大的吸引力。但是,正因为电视全方位地提供了信息,给人想象的空间就很少,所以孩子看电视时是一种被动式的灌输,缺乏自己的思考和想象。对孩子而言,相比看电视而言看书无疑是枯燥的。有机会看动画片的孩子会优先选择这种不费力气的形式,长此以往,阅读的分量在他们的心中会越来越少,将难以养成喜爱阅读的习惯,而这对今后的学习和发展都是非常不利的。很多教育专家认为: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是需要在早期教育中打下基础的,否则会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而孩子迷上电视也是在最初成长的几年里形成的。 3. 给3岁内孩子看电视?弊大于利! 因为0-3岁是生命成长最关键的时期,孩子需要在真实的世界中发展和构建自我,把孩子交给屏幕上的虚拟世界,除了能让家长轻松一些之外,百害而无一利。坏处1:看电视替代了孩子的玩耍,而玩耍对孩子的成长极其重要。坏处2:看电视阻碍了孩子的语言发展,因为看电视是单向的,语言学习需要通过交流来实现。坏处3:看电视阻碍了孩子想象力的发展,因为孩子处于被动的灌输。坏处4:看电视限制了孩子的感觉体验,感觉体验丰富的孩子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坏处5:看电视多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使孩子今后的学习变得更加困难。 坏处6:看电视多导致活动减少,使孩子的身体协调能力降低。 坏处7:看电视多的孩子习惯不假思索地接受信息,懒于思考和探索。 坏处8:看电视多的孩子人际交往能力差,因为缺少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体验。 坏处9:看电视会上瘾,看电视多的孩子会受到电视中购物消费的影响,养成不良消费习惯。 所以,如果家长有条件陪伴孩子看电视,不如把时间和精力用于帮助孩子把课外生活放在更加丰富多彩和有意义的事情上。 如果希望通过看电视扩大孩子的知识面和视野,不如和他一起读书看报,一起去博物馆展览馆,一起去自然界观察和探索。看电视能给予孩子的,现实生活能给予的更好更多! 此外还有和重要的一点: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不变成“电视迷”,那么至少你家里应该没有“电视迷”,否则你没有理由要求孩子比大人更有控制力。 图来自:pixabay.com

Read more

四款游戏让孩子伶牙俐齿

培养孩子运用口语进行连贯讲述的能力,巩固对物品特征的认识。 游戏一、广播电台 玩法:家庭每个成员作为一个广播电台,如:奶奶广播电台、爸爸广播电台。一位家长打电话,当拨到某个电台时,这个电台就要播放歌曲、相声、新闻等节目。家长可有意识地拨打孩子的电台,使孩子得到更多的练习机会,使孩子语言能力得到提高。 益处:使孩子口齿清楚、态度大方,能有表情地讲述和朗诵。 游戏二、传电报 玩法:成人在孩子耳边讲一些有趣的电报内容,如小猴在电灯泡里跳迪斯科、小老鼠打败了大老虎等。孩子听后传给第三个人,第三个人讲出电报内容,发电报人进行验证。如无第三个人,则要求孩子在成人耳边再复述一遍。 益处:培养孩子的记忆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游戏三、咕噜咕噜 玩法:家长与孩子面对面站立,双手握空拳、两拳交错上下边绕圈边念“咕噜咕噜1(出示1个手指)”,家长说:“一头牛”。2个人再绕圈并念:“咕噜咕噜2(出示2个手指)”,孩子说:“两只鸟”。依次说数字组词到10,游戏结束。 益处:学习用量词组词和即兴说话,培养孩子思维的准确性和敏捷性。 游戏四、小小营业员 准备:孩子的玩具5-10件,围裙。 玩法:将玩具逐一放好,家长先系上围裙当营业员,向孩子介绍商品。如指着玩具狗说:“这是只小狗,白白的毛,鼻子会闻气味,它有4条腿,有一条卷的尾巴,它会帮人们看门,你喜欢它吗?你想买它吗?”孩子将小狗“买”回去,然后由孩子当营业员介绍商品,游戏反复进行。 游戏的变化:可以出现水果、蔬菜、交通工具、娃娃等各类物品,还可以让顾客描述要买的物品特征让营业员猜,猜对了就把物品“卖”给顾客。 益处:培养孩子运用口语进行连贯讲述的能力,巩固对物品特征的认识。 文/转载自贝比的成长学堂 图/wallcoo.net

Read more

学好语文,三分靠课内,七分靠课外!

导读:学好语文的关键在于阅读,而阅读的习惯需要从小培养。多阅读些课外的知识,将终生受益。 丰富阅读活动的开展,让孩子们打开了认知外界的一扇窗,可依然有家长都存在着一个认识上的误区,总觉得孩子看课外书是看”闲书”。他们恨不得孩子每分每秒都在听写、背诵、写作文……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如此下来,孩子的学习兴趣很难持续,阅读也变得被动起来。其实,保护孩子的阅读兴趣,使其在快乐参与中养成阅读习惯才更重要。 许多文字上有造诣的作家、学者总结自己成长经历时,总少不了青少年时期博览群书,即便是班级上语文成绩较好的同学也常常是对课外书刊情有独钟。 有专家研究证明:一个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只有达到课本的4-5倍的时候,才会形成语文能力。在这个方面,特级教师窦桂梅堪为典范:她所带的一个班自小学一年级开始,至六年级毕业,学生积累了100多个寓言,200多条古今中外名言警句,300多首古今诗辞,1000多条成语,因而她的学生文笔流畅,出口成章。 我国当代着名教育家朱永新说过:一个多读书的人,其视野必然开阔,其志向必然高远,其追求必然执着。也就是说,多读书,不仅能使人变得视野开阔,知识丰富,而且还能使人具有远大的理想,执着的追求。 我国着名的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也说过,他学习语文,三分得益于课内,七分得益于课外。的确如此,我们从各种课外书中可以获取丰富的知识,通过阅读,我们可以跨越时空,了解古今中外的事情。我们还可以通过阅读和各种名人对话。 不仅如此,多读课外书还能提高你的作文能力。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以这样说,凡是作文写得好的同学,都是喜欢课外阅读的,因为我们可以从课外书中学到一些好词佳句,可以学到一些写作的方法,可以积累一些写作的素材。当然,读课外书的好处还有好多,我想喜欢课外阅读的同学都能深切地体会到。 总之,一个人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他才会一生都不感到寂寞,他才会完成终身学习的任务,他还会是一个不断提升自己,不断成长的人。如果一个人养不成读书的习惯,他就是一个很容易寂寞,很容易烦躁的人,是一个眼界不宽的人。 不同年龄的孩子适合读哪些书? 因为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不一样,所以专家认为: 低年级的儿童,读的书可以以图为主,字大一点,书簿一点。因为孩子小,不会选书,所以家长要帮着孩子参谋着选书。许多家长给孩子买了书,发现孩子不爱看,就以为孩子不喜欢看课外书,诸不知有时原因不在孩子身上,而在家长自己身上。有可能是家长选的书不适合孩子看,二是选的书难度高于孩子的阅读水平。 1、家庭替孩子选书时要注意 最好是图文并茂的,图多对开发孩子右脑有好处。可以丰富孩子头脑中的表像,对孩子今后创造力的发展有好处。 书尽量选簿一点的,最好是一本书里只有一两个故事的,这样孩子很快能读完一本,内心就能产生一种成就感和愉悦感。下次就还会想读。如果家长为了省钱,给孩子买那种少图的、故事多的,很厚的书,孩子就会丧失读书的兴趣。 2、别错过阅读关键期 我国”猪孩”王显凤从小被继父遗弃在猪圈中吃猪奶长大。她学会了在猪槽中抢食、啃草根树皮、扒土、蹭痒。一直到8岁才被人发现,,救出来后,发现她不会说话、穿衣、吃饭,跟猪的习性一样,专业人员运用各种方法对她教育、训练了3年,她仍然只有68的低智商。 “猪孩”都是从8岁被人发现、解救,再由专业的教育学家、心理学家施以专业的救治、矫正。但是,再好的教育条件,也没能使她们恢复”人性”,她们落下了”弱智”的终身残疾,原因就是错过了学习的”关键期”。 经过脑科学家的研究,发现自然界的所有动物,包括人,在大脑发育的过程中,都有一个发育计划时间表:在哪一个阶段哪些技能先发育,哪些技能后发育。如果家长抓住了这个大脑发育时间表,在孩子哪些大脑技能正在发育的高峰期,对孩子适时实施教育,则效果就要好的多。反之,错过了大脑发育的关键期,再对孩子实施教育,效果就要差许多。 与此相反还有一个例子:二战时,一名叫横井庄一的日本士兵,在东南亚大森林里迷了路。他只好独自一人,像野人一样生活了28年,失去了说话的能力。可是获救后,他只用了82天,就完全恢复了原来的能力,原因就在于,在他的成年之前,他没有错过受教育的那些”关键期”。 做为一个称职的父母,在教养自己的孩子时,就应该认识关键期,不错过孩子成长的每个关键期。把握住了”关键期”,教孩子就会事半功倍,错失了”关键期”去教孩子,就会事半功倍。 3、孩子有哪些关键期? 感官关键期(0-6岁):孩子从出生起,会借着听觉、视觉、味觉、触觉、嗅觉的感官来熟悉环境,了解事物。因此要充分让孩子聆听、触摸、观察、尝嗅、以刺激孩子的感官,引导孩子增长智慧。 形象视学发展的关键期(4岁以前):这个时期儿童的形象视觉发展最迅速。这时候的孩子,一般喜欢”上公园”、”出去玩”,这是因为那里有丰富的室外自然风光、鲜明的画面。这时,除了多带孩子进行户外活动,接触丰富多彩的世界之外,在室内的时候,还要给他多看图画书、动画片,开阔孩子的视野。 音乐才能发展的关键期(3-5岁):如果要培养孩子的音乐智能,一定不要错过3~5岁的音乐智能关键期,可以让孩子多听听古今中外名曲,多参加音乐活动。 语言关键期(3-6岁):这个时候是孩子学习口头语言的关键期,这个时候,父母要经常跟孩子说话、讲故事、提问,鼓励孩子多说,促进孩子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Read more

家庭作业变成了“家长作业”,老师布置得不合理还是家长太主动?

这样一个老话题又被提及,源于最近朋友圈里频繁出现家长po小学生作业向大家求助的情况。有的是高学历的私企老总、有的甚至自己就是老师。是否有联想到自己也有这样的处境。 这个话题的“热议”一方面源于家长的吐槽和诉苦,另一方面也源于老师的无奈。 下班回家还要“写作业”,每天要签很多字,真的不得空啊 一位家长的女儿念小学一年级: “按政策,我可以生二胎。可是想想,养一个孩子都那么累了,再生出来,这不是要把人活活逼疯吗?” 这个家长列举了前几天的语文作业—— 预习《小壁虎借尾巴》,正确朗读课文三遍以上,熟练认读文后的两会字和四会字,会用自己喜欢的识字方法记住字,家长签字; 阅读《春天的图画》,正确朗读并背诵《如今山窝窝变了样》; 预习《古诗二首》,认真读三遍,家长签字; 阅读《春天的画图》,正确朗读并背诵,家长签字; 查看第三单元练习纸,做错的地方再次练习,家长签字; 复习《识字四》,正确朗诵并背诵,家长签字…… 这位家长还说,有时候还要给孩子出题,再检查,每次都要到很晚。而每一项作业都需要家长签字,这就意味着,孩子读课文,家长也必须听着。 并不是每位家长都排斥“做作业” 据一项调查显示,对签字的现象,有三分之一的人感觉很痛苦,三分之一的人乐在其中,三分之一的人“痛并快乐着”。 一些家长很享受这种亲子时光。“我每天花一个多小时陪着孩子做作业,自己也可以看看书,多有意思啊。现在社会那么浮躁,能安静下来的时候真得很少,这是很好的机会。而且,孩子越长越大,其实家长陪伴他们的时间会越来越少,他们的功课越来越难,我们能参与的空间也会越来越小。” 另一位家长也说:“孩子低年级的时候,感觉他特别需要你。等到上了初中高中,孩子估计更不想和你在一起了。所以,还是珍惜在一起的时光吧。” 作业是布置给孩子的,家长不应太主动 不少幼儿园为了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促进亲子关系,经常会布置一些亲子手工作业。 这主要是为了增加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亲子互动,同时锻炼孩子们的动手能力,但目前来看,多数亲子作业都是由家长们完成的,不少孩子根本就没有参与其中,这样也就失去了亲子作业的意义。 其实,现在的作业和当年的确有了很多变化,比如说像机械性抄写类的作业已经退出历史舞台…… 对于让家长一起朗读课文、检查作业的做法,不少老师认为,之所以让家长参与检查监督作业: 一是让家长能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同时帮助孩子培养写作业的习惯, 二是给家长提供一个和孩子一起学习的亲子交流互动时间。 一位老师认为,现在很多家长都觉得很忙,可能会没有时间,但是家长通过这个过程可以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情况,随时检查、督促孩子完成作业。

Read more

我曾如此嫌弃自己的孩子(荐读)

随着孩子的长大 总会与自己的期望有些差距 也许就有了或多或少的嫌弃 …… 让我丢脸的女儿 天晚欲雪,好友邀我去火锅城,说满腹心事要借火锅涮一涮。为着不肯做母亲,她与老公已成水火之势,欲借我这个过来人做灭火器,令我安置好女儿后速速赴约。 当初她也极力劝过我,做母亲投资太多风险太大,如果生个神童还好,当妈的里子面子全赚足了,万一生个木头木脑的呆瓜,连自己的快乐都得赔进去,实在是亏大了。 那时我笑她像个人贩子,现在却觉得她句句都是金玉良言。 幼儿园门前熙熙攘攘,我牵着女儿的手,老师踌躇着,似有话要说。半晌,她微微叹道:“这孩子含羞草似的,音乐课嘴闭成一枚坚果,舞蹈课总比别人慢半拍,就连游戏时,也是独自在角落张望。” 我似乎感冒了,全身发冷,头痛欲裂。女儿将脸藏在我的大衣里,不安地蹭来蹭去,我愈发烦躁。 一出世就得到病危通知的女儿,在这群活泼可爱的宝宝中间,不仅身高不足,性格也甚是木讷。 老师斟酌再三,又说了一件愈发让我尴尬的事,女儿这些天用餐控制不住食量,常常吃到胃痛还要求添饭。 旁边有位家长擦肩而过,他好奇地回过头,望望女儿,脸上的表情似笑非笑。我在老师面前兀自强撑着微笑,心里却暴躁得想找谁大吵一架。 头晕目眩地到了家,一摊泥般软在床上。 女儿推开门,期期艾艾地要我教她什么,我极力克制着恼怒,闭上眼睛不去睬她。 可不一会儿,我刚昏昏欲睡,门又发出刺耳的吱呀声,她的脑袋在门边闪闪缩缩,心力交瘁的我终于爆发了,狂怒地指着她喊叫:“滚出去,我不想看见你!” 再也不想要孩子了 女儿惊骇地缩到墙角,过了好一会儿,才瑟瑟发抖地问:“妈妈,一个人杀了自己的手,她会死吗?”我气急败坏地将她藏在背后的手拉出来,头立即嗡嗡作响,那么多的血,那么深的伤口!连淘气都笨得险些杀了自己,老天啊,你到底给了我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我们跌跌撞撞地往医院走,雪大起来,女儿没有哭也没有要我抱,一声不响地在我身后紧追慢赶,看来她也知道自己闯了大祸。 到了医院,医生说伤口太深,为防止感染,缝合后要输液,而且可能会留下永久性疤痕。 好心的医生责备着我的疏忽,女儿默默听着,将瘦小的脸深深埋在膝间,长久地不肯抬起来。 打上点滴后,女儿在病床上睡了,方想起好友之约,急急回电说明原因,她幽幽地说:“看来不要孩子是对的,太难了。” 一句话触痛我所有的暗伤,泪猛然间决堤。 这些年丈夫远在外地,我独自在病弱幼女和繁琐工作间奔走,巨大的压力几乎辗我为尘,皱纹天罗地网般自心底罩到面上。 当初我认为孩子是上天赠送的最好礼物,现在才知道,这礼物有那么多教人承受不起的附加品。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