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友M在微信上发来一连串语音,对是否辞职回家陪孩子纠结不已: “我俩工作都忙,只有早起和睡前能陪孩子一会儿。我特想辞职,但孩儿他爹收入不高,我辞职生活质量肯定受影响。现在小妞快两岁了,每天我上班前她都会大哭一场。想想孩子最需要陪伴的时候我不在她身边,都忍不住想哭……” M的感受我很能理解。 喆同学小时候,我白天上班,也曾有过这样的焦虑。大家都知道“陪伴是最好的爱”,知道缺乏陪伴的孩子可能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看到别的妈妈用很多时间陪孩子,就忍不住为自己的“不称职”感到内疚。 但是,全职在家就能给孩子最好的陪伴吗?孩子需要的陪伴什么样? 陪伴效果和时间长短不成正比 和很多父母一样,我也曾以为只要多待在孩子身边就好。 刚辞职时,喆同学刚上缓适班不久。有段时间他身体不舒服没去早教中心,我一边照顾他一边处理家务,还要构思和写推文,有点忙乱不堪。喆同学并没有因为我整天在家而更快乐,相反,他变得动不动就发脾气,每天不哭闹几场不算完。 那段时间,我对自己很失望,也开始反思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直到某天,我一边抱着笔记本敲字,一边敷衍地回答他的问题,他突然爆发了,把玩具全部扔到地上,气鼓鼓地跑到我面前拍打电脑。 我火了,问他要干什么,他放声大哭:“我不要妈妈工作!我想要妈妈陪着我!” “妈妈每天都在家啊,不是吗?” “可是……可是我想让妈妈也看着我……” 看着哭成泪人儿的小孩儿,我一下明白了自己的错误——我确实24小时在他身边,但却一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想着这件事没做那件事没做,极少全神贯注地倾听他的需求。 类似的事,我曾经写过。那会儿我还没辞职,为了陪孩子,专门设置了陪伴的时间段。 这个习惯,辞职后渐渐没了,因为我自认为“每天都有大把时间在陪孩子”。 那次事件后,我开始认真规划每天的事务:孩子在家时,上午、下午、晚上都留出一段专门陪孩子的时间。在这些时间段,我认真看着他,感受他做成一件事的成就感,及时送上鼓励;也感受他某件事没做好时的小沮丧,适时给予安慰。做家务时,我会根据他的需求,适当邀请他跟我一起,让他做些擦桌子、把废纸扔进垃圾桶这样简单的工作。 效果立竿见影,他情绪明显好转,就算我临时有事处理,需要他独处,他也能自己玩耍而不老来打扰我了。 对于“父母给的照顾、陪伴同孩子日后情绪和认知能力发展发展之间的关系”,美国的儿童心理专家曾历时数十年进行跟踪研究,发现“真正影响孩子性格与行为的并不是父母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有多长,而是父母是否了解孩子的需求,是否能对孩子的需求给予恰当回应。” 即“陪伴孩子”的重点,不在于陪伴的时间是不是够多,而在于陪伴效果是不是够好。 所以,职场妈妈不必为陪孩子的时间不多而焦虑,我们要做的是提高陪伴质量,在有限的陪伴中和孩子更积极有效地互动。 给孩子高质量陪伴,做好这5件事 琴是我小时候的邻居。她爸是镇中学老师,早上有早自习,晚上有晚自习,在家时间很少;妈妈是卫生所的医生,常常临时出诊。记忆里,琴经常因为家里没人照看而待在我家,等父母来接。 但琴却是个很阳光的女儿,只要父母在家,总能听到她家有笑声传来,还伴随着欢呼声,我知道那是他们一家三口在玩有趣的游戏。琴的性格也很好,无论何时总能表现得落落大方,自信得体。 另外,琴的父母每隔一两周就会带琴外出,有时一起坐车去县城,有时是骑自行车到附近的景点转。每次看琴穿得漂漂亮亮,拉着爸爸妈妈的手出去玩,我心里别提多羡慕了。 现在,我终于明白,琴的父母给予孩子的就是育儿专家常说的高质量陪伴——它不一定需要很长时间,却能最大限度让父母和子女建立美好的亲密关系,帮孩子建立起自尊、自信和强大的安全感。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