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渴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天才,在牙牙学语时便能够感知复杂情绪与大千世界。 然而在家庭教育中,有一种父母,往往过早把自己的孩子归于天才一类,于是像培养天才一样去培养孩子。但很多时候,孩子没被培养成天才,却得了天才病。 什么叫天才病呢? 懒散傲慢,没有责任感,做什么事情都漫不经心; 做什么事情都是随机的,没有计划性; 对别人的许诺,从来没有想着去实现; 动不动就狂怒,情绪波动无常。 我们经常会说,天才所做的一切都是可以原谅的,与之相似的一个观点是,父母们经常会想,孩子只要学习好,所有其他的不足都无关紧要。 某种意义上,他们已经把自己的孩子当作“天才”一样去培养,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培养孩子某一方面的能力上了;并且以对待一个天才的方式,容忍孩子的很多缺点——那些本应该引起注意的缺点。 在今天的中国,特别是在一些富裕的家庭里,父母更容易产生某种错觉,把孩子的某一些长处当作特别大的天分。 为了让孩子这方面的优势得到充分的发展,父母不惜代价地投入金钱与精力,让孩子可以其他的都不管,只一门心思发展这一项,结果却往往是让孩子失去了最基本的生存能力、交往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 有一个弹钢琴的女生,小时候确实很有天分。但在她到了快30岁时,她的心智状态却还处于八九岁的水平,日常生活上的事都不知道,连钱都不知道;生活不能自理;在别人面前也不知道怎么交谈。 因为父母剥夺了她完成社会化必须要发展的能力——“你就是弹琴,你所有的事情就是弹琴,所有的心思就是这一项”。 我们今天的教育制度也存在这个弊端,让孩子把绝大部分的生命热情都花在学业上,而没有精力去发展其他必须的能力。 在这种观念下培养起来的孩子,他要面对的问题不止是没有生存能力。一旦孩子被看作天才的那方面发展不顺利。 他发现自己并不是真的天才时,孩子就会感到自己毫无价值,陷入崩溃——我一直以为自己是天才,现在发现我不是,而且其他的什么也不会,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 前段时间有一则新闻,一个美国回来的博士要把父母给杀了。他对父母有这么大的深仇大恨吗?其实不是的。是父母对这个孩子的教育出了问题。 父母对他的所有教育,让他认为只要自己一步一步往前走就会达到黄金彼岸。 结果他读完博士后,到一个计算机公司工作,年薪5万美金。 后来父母要他回国,他回来一看,那些过去读书比他笨、学业比他差的人,今天都比他好,而他家把所有的财力都投资在他身上了,家境十分贫寒。 他又想到自己在美国,五六万美金年薪,不过是个IT业的打工者。他崩溃了,觉得活着没有意思,就想到了自杀,但又担心自己自杀后父母太痛苦,于是就决定先把父母杀掉。所幸后来母亲被救活了,他自杀也没成功。 所以,从家庭教育来说,首先要把孩子当成一个正常人来培养,要用正常人的方式来对待他,这样孩子就不会得所谓的天才病了。 这个世界上天才的数量少之又少,但是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赋,或者是爱好。保护孩子的天赋、兴趣,远比逼着孩子成为“天才”更有意义。今天的社会更加开放,更加多元,社会阶层结构也变得越来越复杂。 谁都无法定义,哪一种教育理念是最好的,这就需要父母们根据孩子具体的情况去思考。 比如说,我的孩子他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的家庭有哪些资源可以帮助他成为这样的人?用一句话来归纳就是,不同的家庭,可以培养不同的孩子。
Read more常给孩子吃这3样东西,长大肯定有出息!别不信
【实用】常给孩子吃这3样东西,长大肯定有出息!别不信 01。吃饭 微不足道的生活细节,总是微妙地传达出一个孩子的习惯、秉性和教养。 一家的孩子教育地好不好,带出来吃顿饭就知道了;一个朋友跟你是不是一路人,吃几顿饭就明白了;两口子过得怎么样,看看厨房、饭桌,也猜个八九不离十。所以说,好好吃饭是小事,也是大教养。 孩子被人骂作没教养,多半是在饭桌上。 我有两个本家的婶儿,在亲戚朋友中的名声特别差,逢年过节聚餐的时候,大家都不想邀请她俩,但有时候碍于亲戚面子,又不得不客气一下。 每当开始上菜的时候,她两家的孩子就“霸占”了转桌:凉拌小青菜不喜欢吃,就赶紧转过去;这碟五香牛肉片挺好,就转到自己跟前按住,一筷子接一筷子地吃光;喜欢吃蒜薹炒牛肚儿里的牛肚儿,就趴在桌子边上,欠着身、伸着胳膊,用筷子巴拉着找牛肚儿,把菜都扒拉出来了…… 一桌人举着筷子,插不上机会,尴尬地不行。这俩婶儿却还挺乐呵:“这俩孩子,真是胃口好!每次带出来吃饭,光挑肉吃,非得吃饱了不可。” 很多时候后,我们关注了孩子“舌尖上的营养”,却忽略了“舌尖上的教养”。 面对一个吃相不佳的孩子,别人一眼就能看出这孩子教养上的破绽。如果父母连餐桌礼仪这点小事都教不好,还要去谈什么出息、修为,不觉得很搞笑吗。 我们在饭桌上,培养着小白眼狼。 自己家吃饭的时候,第一筷子菜夹给谁?这个问题很重要吗,对孩子的成长有没有影响呢?答案肯定是有影响。 我女儿小优特别爱吃鱼肚子肉,嫩嫩的还没刺。以前每次吃鱼,我总是先夹下鱼肚子肉,放到女儿碗里。 可是前几天,姥姥说牙口不好了,我就随手把一块鱼肚子肉夹到姥姥碗里了。没想到女儿不干了,一脸不情愿:“哎呀,我也想吃那块!” 女儿当时那语气,明显就是埋怨我把本该属于她的肉给了别人。你看,我为她夹了那么多次好肉,就这一次没随她的意,她反而埋怨起我来了。 在大多数家庭里,享有“优先用餐权”的,肯定是孩子:菜还没上齐,赶紧用小碗给孩子拨点先吃着;盘子里有块没刺儿的鱼肉,一定先夹给孩子,谁都舍不得吃…… 这是我们最常用的爱孩子的方式,期盼着孩子能够身体长得壮壮的,希望孩子能体会到我们的爱和付出。 可实际上,这种爱的方式真的正确吗?孩子真的因此而感激父母了吗?往往并没有,很多时候,孩子把这些爱理解为父母“理所应当”的,他“受之无愧”。一旦孩子对你的爱“受之无愧”,什么感恩、孝敬都是奢谈。 02。吃苦 现在不让孩子吃点苦,将来的世界会让他很苦。 很多大学生在入学一段时间后,特别烦恼、抑郁,生活作息一团糟,经常跟同学发生矛盾,有的甚至辍学了。 他们进入大学后才发现,远离了父母,很多事情都要自己去做:洗衣服、刷臭鞋、洗被罩床单……而在此之前,这些事情都是父母代劳的:“儿子,你好好学习就行,别的事你不用管!” 在冬天阳光不错的时候,你去某些大学宿舍区逛逛,有时候能把你恶心吐了:晒出来的被子、枕巾,都是油腻腻、黑乎乎的;宿舍阳台上堆满了臭袜子,晾干了反复穿……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很多女生宿舍也这样,甚至比男生宿舍还脏。这难道就是“好好学习,别的事情不用管”的最终结果吗? 去年毕业季的时候,有记者采访一群毕业生将来有什么规划,结果好几个男生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哭着说:“我不想工作,我不想离开这里,只想跟朋友在一起安安心心打游戏。”
Read more爸妈请嘴下留情,这3句话千万别再对孩子说了!
人们常说,说话是一门艺术,“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父母。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一定会有“言语鼓励”或者还可能出现“言语暴力”,如果不得当,就会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对孩子造成伤害。可是有些父母们往往从未察觉,或者后知后觉。 [批评] 你怎么这么笨… 父母们在批评孩子的时候,最常说的一名话就是“你怎么那么笨!”。我们可能认为这句话很平常,但是对孩子来说这却是一种不被认可的态度。同时,也反映出了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给孩子“贴标签”! 你辅导孩子做作业,一道题辅导了好几遍,孩子还是不理解,你就觉得孩子“特别笨”;孩子做不完作业哭了,你就觉得孩子“很爱哭”;你让孩子出去和同学玩耍,孩子不想去,你就觉得孩子“胆子小”…… 给孩子贴标签体现了父母在对孩子教育过程中一种矛盾心理。我们给孩子贴标签的同时,心里其实是不希望孩子成为“标签”描述的这类小朋友。我们明明知道孩子不可以打骂,需要引导,可是还是骂了。 而后果往往是,我们越贴什么标签,孩子就会朝着这个方向去发展,爸爸妈妈都不理解我了,我还努力什么。 因此,作为家长,为什么不把孩子好的一面让孩子自己感受到呢?经常夸夸孩子,结果真的会不一样! [夸奖] 孩子,你是最棒的… 家长们知道了鼓励要比批评好后,就出现了“孩子,你是最棒的……”,“孩子,你是最乖的……”,“孩子,你是最漂亮的……” 可是,爸爸妈妈们,赞美也是要讲究方式方法的,不能随便夸孩子。 曾经就有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关于夸奖的实验,让两组孩子分别去做一系列的智力拼图游戏,而且这两组孩子在拼图前,会受到不同的夸奖。一组孩子被夸奖“你在拼图方面很有天赋,你很聪明”;另一组是“你一定很努力,所以表现的才会很出色”。 然后孩子们自由选择进行难易程度不同的智力测试。结果被夸奖努力的孩子90%选择了难度较大的测试任务,而被说聪明的孩子,较多选择了难度较小的测试任务。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自以为聪明的孩子,不喜欢接受挑战。 我们如果习惯性的夸奖孩子“你是最棒的”,就是对孩子造成一种认知错误,孩子就是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优越感。 长此以往,孩子除了不喜欢接受挑战外,还会产生攀比心理。一旦那些努力的孩子们超越了他,孩子还会很容易会产生心理问题。 所以,家长们要鼓励就要夸奖孩子的努力,孩子的进步。而“最”系列的赞美词,我们还是不要说的好。 [托词] 你特别聪明,就是懒…… 这句话真的是可以荣登家长、老师常用语第一名了。 当孩子考试没考好,老师说:“你特别聪明,就是懒,下次稍微努力学一学一定能考个好成绩”;当孩子做题做错了,你说:“这孩子挺聪明的,就是粗心。”;当孩子调皮和小伙伴打架时,你说:“这孩子挺聪明的,就是不好好学。” 这种类型的话,真的不知道影响了多少孩子。 这句话会给孩子一种错误的认知,认为聪明比努力更重要。我很聪明,所以我不用怎么努力,除此之外,孩子总会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就会看不起平日里那些勤奋用功的孩子,“你这么努力,才能有这样的成绩,我不怎么努力只和你差一点点,等我努力了,一定把你甩得远远的!”长此以往,不只是学习,还有日常生活、人际交往都会受到影响。
Read more让孩子从小自信的28个方法
关于孩子自信的事儿,这可是个大事儿!因为这个事儿,爸爸妈妈们可是没有少费力气。培养自信心,这对孩子来说将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小就很自信,但自信不是天生的。以下是让孩子从小自信的28个方法,非常有效、实用。 1. 认真对待孩子的要求 当孩子在客厅站着满怀期望地提出:“妈妈,我要喝牛奶。”你在厨房做饭一时不能满足他,告诉他具体时间:“妈妈把米饭蒸上,就去给你拿,好吗?”经常忽视宝宝的需要,会让他因不被重视而失去信心。 2. 给孩子自己做选择的机会 周末带孩子出游,征求他的意见,如果你已经有了目标,可以采用二选一法,比如问“你想去动物园还是博物馆”,给他选择的范围,让他自己做出选择,会增添对自己的信心。 3. 不要嘲笑孩子 如孩子刚学说话,你教他“大西瓜”,他却说“大西抓”。不要嘲笑他,也不要当时刻意强调,换个时间再教他。在孩子语言学习期,你的嘲笑会使他丧失学语言的信心和兴趣。 4. 认真对待孩子的提问 孩子提出问题,你要耐心倾听,如果你回答不了,老实告诉他,妈妈也不知道,我们去查字典或者用其他的方法,千万不要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回答。让他知道任何人都有做不到的事情,打消他对别人的敬畏心理,从而增加自信。 5. 让孩子感觉自己被需要 用商量的口气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请把报纸拿给妈妈,好吗?”让孩子知道被人需要,是提高他自信心的最好方法。 6. 在家陈列孩子的作品 让孩子在家中最醒目的墙面上张贴他的涂鸦之作;在柜子上为孩子做个陈列架,陈列他的小制作。荣誉感最能激发孩子的自信心。 7.给孩子属于自己的一个领地 给孩子一个房间,没有条件的,可以给他房间的一部分,让他有一个自由玩耍、不受束缚的小天地。因为拥有自己的“领地”的他心中充满骄傲感,这会让他平添自信。 8. 妈妈的宽容是培养孩子自信的土壤 不要总是因为孩子房间里或者桌面上很乱而责备孩子,而是教他自己收拾散落的玩具,并且跟他一起做。妈妈的宽容是培养孩子自信的土壤。 9.
Read more父母“不讲道理”,孩子更优秀
讲了那么多道理,孩子就是不听,这不是问题。把“讲道理”当做是教育,才是真正的问题。 在最近一期的《变形记》节目中,我看到了一个有趣的片段,仔细想来,却耐人寻味。 山区女孩缘缘被“交换”到一个城市家庭中,律师“爸爸”问起了缘缘的理想。 缘缘说想当一个警察,随后爸爸开启了“大道理”模式。 从忆当年开始,说起了一大段的长篇大论。 在之后的采访环节中,缘缘说: “感觉像是律师对着罪犯在讲话,要强打着精神装作在听的样子,也很像唐僧在念经……” 爸爸的感受却是: “无论我说什么,她都能听进去,我很欣慰。” 同样一件事,到了立场不同的两个人口中,得到的却是完全相反的结论。 这看似奇怪,却十分常见。 讲道理,可以说是父母最常采用的一种教育方式了, 但面对成人的大道理,孩子们的态度往往是排斥的。 一位网友曾描述过当父母对着他讲道理时,他内心的感受: “父母总是以一种我社会经验比你足,听我的没错的样子,干涉我的各种选择。” 在讲道理的时候,我们常常会不自觉地流露出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认为孩子不懂得这些道理,需要更有经验和见解的父母给予指点。 ******** 换位思考一下,其实我们成年人一样不喜欢听道理。 前段时间,我的一个好友小美跟我抱怨,她的老公总是不懂她。 小美新买了一件衣服,过了几天发现降价不少,就跟老公念叨这件事。 他老公开始跟她从商家促销规律讲到制造业的生存困境,小美被噎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这种事还有不少,老公的态度总能让小美在先前的烦恼基础上 又添了一层堵心。 小美说:“道理我都懂,可我根本不想听这些破道理,我只是想要他安慰我一下啊!” 不仅如此,在需要进行家庭共同决策的时候,
Read more父母如何与孩子做朋友
父母总是想方设法关注孩子的每一个动向,无微不至地关怀孩子的每一个生活细节,但是往往却发现有时并没有抓住孩子的内心,甚至不明白孩子的行为意义。下面冬夜就来简单的谈谈父母如何才能与孩子做最坦诚的朋友。 1、多与孩子沟通 孩子都是天真无邪的,他们没有大人们那样过多的心眼。或许在父母眼中本不应该犯错的事孩子却犯的很彻底,这是父母要主动承担起与孩子沟通的责任,父母要引导孩子说出心中的想法,也许孩子的想法很幼稚,但却是最单纯的。当父母与沟通的多了,就能慢慢体会到孩子的内心世界,走进他们的小小世界,成为他们最坦诚的伙伴。 2、参加孩子的游戏 做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最简单的游戏是他们最快乐的娱乐方式,谁也不能剥夺他们做游戏的权利。而作为父母,在孩子做游戏的时候不妨暂时放下大人的身份,加入孩子们的玩耍时光,再不时的问问他们这个东西该怎样玩,相信孩子会乐意告诉你的。 3、站在孩子的角度想问题 孩子的想法总是稀奇古怪的,让人难以捉摸。父母不能时刻理解孩子的所作所为,从而对孩子产生误解,脾气不好的父母可能就会严厉的批评孩子了。有时父母可以站在孩子的立场看看事情的整个经过,就会明白孩子的心思,再与孩子沟通交流,会有更好的效果。 4、耐心开导,循循善诱 孩子总是不可避免的会犯错误,引起父母生气而责骂孩子,把孩子骂的晕头转向,不知所措。父母要明白孩子毕竟还是孩子,每个人都是从孩子成长过来的。遇到孩子犯错,父母可以耐心地像孩子阐述整件事的利与弊,说说这样做会导致哪些坏处,怎样做可以使事情变得更完美,慢慢的将孩子引导上一条正确的道路上,这才是父母应该做的事,而不是一味的打骂孩子,那样只会使事情适得其反。 5、设立奖励制度 设立一个星级奖励制度,鼓励孩子多做有意义,积极向上的事情,来攒星星数,当星星数达到一定的数量时可以满足他们的小心愿。通过这个方式来促进孩子热爱生活努力学习和以家庭为荣,使之明白只有付出努力才能获得相应的报酬。在这同时也能够加进两代之间的感情,是很不错的方法哦! 以下我就分享一下我的经验,供大家学习 孩子是家长的未来,可有时孩子不听话,家长却不知道如何去做? 1、明确自己想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是与孩子对立,矛盾继续恶化;孩子静下心来,与孩子平等的像朋友一样谈心。 2、如果你选择后者的话,那你就真的应该放下心来,以朋友的身份和孩子交流,我认为这样做并不是降低身份! 3、既然自己都选择后者,那就要真心的一朋友身份交流,不能还和以前一样,动不动就是打呀就是骂。 4、孩子毕竟还是孩子,他们的思想方式和思考内容,始终与家长想法相差甚远。我们家长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相信孩子。 还是那句话,做朋友,做孩子的朋友,才是家长的第一选择,千万不可被其道而行之,不然后果很可怕。 尽量去满足孩子的需求,而不是孩子要什么给什么,那结果就惨了呀! 满足孩子的是孩子年龄段所需要的东西。 总结 两代人日日夜夜生活在同一个小屋檐下,生活的就是互相体谅,沟通理解。衷心祝福所有家庭都能够快快乐乐,幸福美满 和孩子如何做朋友。 希望所有的家长都能和孩子成为好朋友。 图来自:pixabay.com
Read more为什么要做穷养孩子的败家妈?
1. 朋友搬到上海来,两百平方的房子等着填。我陪她去购物,购物车堆的像山一样高。 这时候,思迪跑过来,手里拿了一个塑料的喝水瓶子,说:“妈妈,我要买这个。” 我摇头,“家里有几个瓶子了,不买。” 思迪固执地举着瓶子说:“我就要买。” 我停下来看了看,是一个很廉价也不精致的瓶子,唯一可能打动思迪的是,瓶子上贴了一个蓝色的蝴蝶贴纸。 我再次摇头,“思迪,这个东西我们不需要。不买。” 思迪撅起嘴巴,使劲大声说:“我就要买这个瓶子。” 为什么要做穷养孩子的败家妈? 我一字一句的说:“思迪,我不会给你买这个瓶子的,走吧。”说完我推了推她,她执拗地不动窝儿,我绕过她,超前走去。 这个时候,我听到朋友的女儿小声给思迪说,“没关系,走,我让我妈给我们买。” 我转过头,对着正朝朋友跑过去的两个小姑娘说,“思迪,你停下;莫星,你先去你妈妈那里。” 大人发话了,小姑娘们不能不遵守。思迪眼红红的委屈地停下来,莫星一步一回头的跑去她妈妈那里。 我走回来,蹲下身子看着思迪。她低着头,把自己埋在自己的长头发里面,大眼睛里面蓄满了泪水。我问她,“你要买这个瓶子,是因为你真的喜欢它吗?” 我一开口,她的泪水像是断了线的珠子一样,稀里哗啦的往下掉。她抹着泪,断断续续地说:“我们什么也没有买,可是她们买了那么多东西。” 我给她拢了拢头发,给她解释: “买东西不是比赛。今天妈妈是专门陪阿姨来买东西。有时候,妈妈也会买很多东西的呀。因为我们只要买我们需要的东西。” 思迪含着泪点了点头,我继续说:“这个瓶子,我们的确不需要。所以我们就不买了。” 思迪是一个讲道理的孩子。她点了点头,手松开让我拿过了瓶子。我给她擦了擦眼泪说:“思迪真是懂事。中午吃饭的时候,我们加点冰淇淋,好不好?” 六岁的小孩子,冰淇淋的诱惑还是巨大的。小姑娘终于露出了笑容。 中午吃饭,趁孩子们跑到一边玩儿了,朋友问我,“你为什么坚决不买那个水瓶子,十几块而已?” 一个可以让孩子高兴的十几块水瓶都不给孩子买,让孩子哭鼻子,我这个妈妈,真是穷养的代表,抠门儿得可以。 为了奖励思迪,午餐的时候,我给她点了一份比利时浓香巧克力冰淇淋,四十八块。 原来我不是抠门儿,我是逻辑混乱算不过账来。 我只是要让孩子明白,并不是买的起,就可以随便买。钱是用来买需要的东西,不是用来买个乐儿,听个响儿,更不是用来炫耀和攀比。
Read more让小孩子懂得尊老爱幼
尊老敬老,是我们的优良品质。唐朝诗人孟郊的千古名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就是把慈母的厚爱比作三春的阳光,把儿女比作稚嫩的小草,说父母的养育之恩,儿女难以报答。 父母把子女养育成人,不知要花费多少心血。可是,我们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孩子一旦长大,不但不敬养老人,而且还虐待父母,这就是由于孩子幼时教育不当。 俗话说“养不教,父之过”。从小培养孩子答老敬老的美德,对子女进行敬老教育,不仅会为自己的晚年带来幸福,而且会造福于社会。 在这里,我们讲的“投资”,跟溺爱、娇惯是水火不相容的。从小把孩子惯得自私自利,就不能发扬具有利他精神的尊老。 对于孩子来说,吃的、玩的东西最有吸引力,对孩子情操的培养也最有影响。我们可以先从这两方面“投资”。 吃的方面,一般来说,孩子通过正常合理的饮食摄取的营养已经完全可以满足他们生长发育的需要。 我们在要求孩子吃好三顿饭的同时,对孩子喜欢吃的东西,要求他按照老人—大人—孩子的先后顺序分配,努力克服“舍不得”,自己独占的心理。 在玩的方面也不能娇纵,如父母可以只买两张电影票,把孩子放在“大人”的位盈上,启发孩子来分配,慢慢打消他的“私欲”。 父母为孩子作出榜样,这也是一种“投资”。父母要自重。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判明是非的眼光逐渐敏锐。家长的言行若有不检点的地方,会降低父母的威信。 父母还要互重,两口子打架肆意斥骂,对后代会产生极坏的影响。父母还应带头尊重老人。吃饭做菜,注意给老人调节口味,适时给老人制备新衣,特别要有一个敬重老人的和睦气氛。 这一切都是对孩子的一种熏陶,他们是从这种“示范”中学会怎样尊敬自己的父母的。 父母还应注意对孩子要平等相待。这也可以说是一种感情的“投资”。父母教育孩子,不应摆出“长者”的架子来压服,而要通过启发疏导,使孩子自觉地求上进,走正路。 父母还要尽量地了解孩子,主观生硬的贵怪,往往会刺伤他们的自尊心。反过来,如果父母能体察孩子内心情感的细微变化,帮助他们探求周围世界的新鲜知识,孩子该是多么敬佩和感激。 教育孩子尊老时,还应注意建立一种健康的家庭心理气氛,同时利用孩子的好胜、好奇心理加强自然引导,使孩子产生一种敬老的荣誉感,而不是强迫孩子服从家长的意志。 这对于“投资”的成效来说,关系极大。 图/stocksnap.io
Read more《10个让孩子养宠物的理由》
到底要不要让小孩子养宠物呢?这个问题众人争论了非常久,因为小孩很容易三分钟热度。 但是让小孩养宠物确实有他的好处的,好处还多多唷~ 以下列出10点好处,证明孩子应该要有个宠物家人比较好! 1、培养职责 宠物不论吃饭、清洁、玩耍还是训练都是要花时间照顾的,让孩子自己去照顾宠物,可以培养他的责任感和对生命的尊重,学习如何让另一个生物可以过的更好。 当然,不能一开始就把宠物的照顾全丢给孩子做,当他们年纪还小时,可以先从帮宠物换水,碗里添加饲料开始,等年龄增长后,再慢慢增加帮忙的事情。 2、拥有自信 随着对宠物的责任带来的则是自信,当孩子们成功把宠物养的健健康康的,他们就会觉得自己很棒,感觉很好,因此自尊和自信就会提高,也会对自己所达成的成就感到骄傲。 3、不容易发生过敏和气喘 多项研究表示,和宠物一起长大的孩子,比较不容易产生过敏和气喘,一岁以前的孩子天天生活在充满毛毛(猫狗是很会掉毛的)的环境中,免疫系统可是会变得更强的。 4、增加运动和游戏时间 宠物啊~尤其是狗狗,是很需要时间和空间让它奔跑、玩耍的,再不济也要天天带它出去散步,让孩子带狗狗去散步、陪它们玩耍,无形之中就增加了许多运动量,让身体更健康;而多在户外走走,灿烂的阳光和清新的空气对大家都是有好处的呢~ 5、让心情平静 许多人待在宠物们身边,总是比较放松,而不管你伤心还是愤怒、心情不好,和自己的毛孩子在一起时,总是会让你心情平静下来,它们总是会给人类无条件的爱。 6、缓解压力 除了让孩子平静以外,拥抱狗狗也能纾解压力的!尤其是大狗狗,抱起来总是特有安心感呢~而且宠物们还是很好的心情垃圾桶,它们不会顶嘴,也不提供意见,只会静静的聆听。 当然猫咪也是能减轻孩子压力的,抱抱猫咪,它们柔软的身躯和喵喵叫可以让人很放松,猫咪不是不喜欢给人抱,只是不能太频繁和太久啊它们会不爽XD 7、提高阅读能力 许多小孩喜欢跟宠物说话,或怕宠物无聊而读书给它们听,而宠物们不会纠正孩子是否念错,也不会让它们重读,孩子们都可以朗读的很开心。 让孩子对着宠物们多多朗读,可增加他们的阅读能力,更了解他们所阅读的内容。 8、了解后果 让孩子照顾宠物可以教孩子很多事,而也能让孩子了解,如果宠物不好好照顾,那个结果是不好的:鱼不喂会死,狗不带去运动它们精力消耗不掉会太亢奋,仓鼠笼子和猫咪的沙盆不清理就会发臭等等。 9、了解承诺 宠物不是货架上的玩具,玩腻了就可以丢掉,这是一个生命,既然要养就要好好的照顾它一生,你需要喂食、清洗、训练、陪它玩,生病带它去看医生爱它们每一天,这不是你的兼职工作,而是一种承诺,需要一直贯彻下去。 10、学习纪律
Read more这五点教您如何养出懂事好孩子!
在我们的印象里,好孩子都是要听话的,可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吗?多让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让孩子知道“我为什么要这么做“,而不是“我必须这么做”,对孩子健康的心理培养会好得多。 培养懂事的好孩子,家长应该做到以下五点: 一、耐心倾听 当家长的心思已经放在了解孩子的想法,并想办法帮孩子解决问题时,也许就会发现孩子的行为其实是情有可原的,并且让孩子敢于表达自己的情绪,既锻炼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孩子的勇气,也为孩子释放掉了很多负面的情绪。 二、真正放下身段 不要总是对孩子发号施令,命令孩子“应该这样”、“应该那样”,而是要给孩子选择题,让孩子自己做决定。如果孩子的年龄足够大,表达能力没有问题,也可以让孩子自己提出解决方案或替代办法,让自己成为孩子的引导者和辅助者,而非指挥者。 三、让孩子去体验 如果孩子老是听不进大人的话,那么在保证安全和没有恶劣后果的前提下,家长也可以让孩子自己体会“自食其果”的滋味。通过自身的切实体验,孩子将能深刻领悟到家长的良苦用心。 四、同孩子做协调 不要总是要求孩子按照大人的心意去生活,那么不只是孩子痛苦,就连大人也很痛苦。孩子也是人,当然有他自己想做的事,因此,与孩子做协商,各退一步也许是很好的方法。 五、把教育融入生活 生活是最好的课堂,家长要在实际的情境中教导孩子人生的道理,某一件事带给孩子的启发和震撼就是最好的教育时刻。让孩子有同理心,让他从其他人的角度去体会一下,真正明白自己的行为会如何影响他人。 至于解说道理的方式,则可依孩子的年龄来选择讲解的深度,特别小的孩子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进行,用贴近生活、简单易懂的方式告诉孩子。 文/教你做气质妈妈 图 / wallcoo.net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