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上帝派来教育父母的

父母之所以成为父母,是因为孩子的存在,不要忘了是孩子让你成为父母的。 有的父母总是摆出“我是家长”的姿态,总是不忘给孩子讲道理、授知识,而当孩子指出家长错误的时候,作为家长的我们,却很少去思考究竟是对是错,很少把孩子的想法当回事。 向来都是父母教育孩子,却很少有人知道孩子也是父母的老师。当我们的教育作用在孩子身上时,教育的好坏、对错都能够通过某种形式反馈回来,例如孩子的抵触或逃避等。作为家长要格外关注这些反馈信息,因为这些信息是我们应该改正或思考的依据,是我们教育的依据。 “爸爸,我可是您的亲生女儿,以后如果我有什么想对您说的话,您一定得认真听,答应我好吗?老师说了,只有认真听孩子心声的父母,才是合格的父母。”女儿放学回到家,一进房间就说出这样的话。 我的第一感觉,是孩子小题大做,是孩子太过于天真。我们做父母的,每天都为了孩子,所有的时间都用来花费在孩子的身上了,他们的衣食住行,甚至 未来,找工作、买房子、结婚,哪个不得提前考虑好?这些不都是为了他们好吗?这些话,虽然我没有说出来,可是我的眼神中有一点点不屑。女儿仿佛有所察觉,但是 她一言未发,直接走到自己房间里了。 时间一天天过去,要不是妻子突然有一天收到了孩子寄给我们的一封信,我还不相信原来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是那么重要。原来,孩子是那么需要和家长进行交流,而且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交流。 这一天,妻子打电话来,语气特别焦急地说:“糟糕了,你快回来,孩子要离家出走,十万火急啊!” 我赶紧扔下手头上的工作,匆忙赶回家中。刚到家,就看到妻子坐在床头,手里拿着一封信,泪眼婆娑。 下面是女儿写给我们的信: 爸爸妈妈: 我知道你们忙,我也知道你们做这些都是为了养育我,你们给我买的那些玩具就是很好的证明。可是为什么你们总是那么忙啊?我很想给你们讲讲学校的事情,可是每次话都还没说完,你们就开始批评我,要不就是有时候我说了一大堆,可是你们一点都没听进去。 你们不知道这时候我的心里有多难受。我想问你们:你们到底是不是我的亲生爸爸妈妈?我和小朋友在一起玩的时候很快乐,可是一回到家,看到你们,我就不快乐了。但是孩子和爸爸妈妈在一起,应该快乐才对,不是吗? 看完女儿的信,心中突然有种说不出的滋味。作为家长的我,开始审视自己的作为。我和妻子为了生活的确忽略了对孩子心灵的呵护啊。我积极安慰妻子说:“你别担心,孩子不会走的,我们以后多和她交流就好了。”虽然这样说,但我的心里却很忐忑,不知道这个小家伙会采取什么样的行动来泄愤。后来我还打电话给学校老师,让她多注意女儿的举动。每天在放学还有一个小时的时候,我和妻子都迫不及待地赶去学校,在校门口接孩子O 时间过去很久了,这件事情好像从来都没发生过一样,我和妻子谁都没主动提那封信,孩子也没有。但是从那次以后我们特别注意和孩子的交流,尽量多相处,每天都会和她促膝长谈,听她的心声,她的故事,然后用她的思维方式和她一起思考,并且表达自己的观点。 渐渐地,女儿变得越来越开朗,什么都愿意和我们共同分享,一家人充满了欢声笑语。要不是孩子的那封信,我们可能也受不到这么好的教育。孩子给我们上了这么一堂生动的教育课。 ★正能量启示录:在家庭生活中,人人平等。所以,不要忽略孩子,更不要不顾及孩子的感受。作为父母,如果不能接收孩子的提醒和启示,那一定不是一名优秀的家长。 孩子就是一本无字天书,里面大有学问。用嘴巴教导孩子的时候,还要多长一双耳朵来聆听孩子内心的声音。 文/转载自正能量 | 图/pixabay.com

Read more

请读懂孩子“嫉妒”背后的秘密

一说起“嫉妒”,估计不少父母都会挺闹心,对娃的各种槽点也是信手拈来: 看到别的孩子做手工,顺便夸了几句,自家女儿就嘟着小嘴一脸不开心; 周末一起逛超市,给老大老二各买了一件玩具,刚到家,老大就板着脸说自己的没有弟弟的好。 先不说孩子了,说说你吧。 假设你跟老公正逛街呢,迎面走来一位年轻貌美的姑娘,下意识地,你用余光瞥见老公果然在直勾勾地盯着那位美女,请问这时你会作何反应? 要是激烈点儿的话,可能会—— “你无情你残酷你无理取闹!” 甚至是反复质问, “口口声声说只爱我?骗谁呢你!” 你说,这是不就是明晃晃的“嫉妒”! 所以现在,你知道喽,“嫉妒”其实表现得特别频繁、平常,而我一直认为“嫉妒”不是某种感情的终极形态,只是其他情感的“面具”。 进一步说,如果一个人表现出了嫉妒,说明他多少对某种行为有负面解释的倾向,找到背后的原因,才知道如何调整自己的情绪和心态。 这里要引入一个术语叫“inner critic”,中文翻译为“内在负面评价”。就是说,你老公看别的妹子而你会生气,会吃醋,这是因为很可能在你心里,你默认自己是不够好看,不够有魅力的。 你内心倾向对自己做负面评价,而事实可能只是所有雄性动物都有好色的一面,和你本身怎么样没有半毛钱关系。 光有这种负面联系还没什么,人之常情嘛,可要命的是当你有这种负面评价的时候还没有人愿意倾听,反倒责备你不理解你。 比如这时你老公的反应可能是,“烦死了,你怎么老这样啊!有完没完啊!” 糟糕了,旁人这样的反应很容易又把你推向下一个阶段,叫做“negative self-coaching”(自我负面教育)。 踏入“深渊”分三步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让我一步一步来给你剖析: 首先,扭曲事实:你会把自己想像出来的负面情况不断地进行自我加强。就好比你每天对自己说100遍“我很丑”,过一个星期你可能就真的美不起来了。 接着,根据扭曲的事实找结果。你会基于自己以前的经历找到如果“我很丑”带来的结果。大脑开始检索,结果你发现,你的某位朋友曾经就被她男友/老公因为外貌而抛弃了,因此你得到了结果:如果我长得很丑,那么我就不值得被爱,没有人会爱我。 然后,根据找到的结果来选择接下来的动作。这时你会对所有人失去信任,甚至开始猜疑老公,并且想尽办法去证明你的观点。 这就是嫉妒如果不被重视所能释放出的最大负能量。如果要打断这条关系链,最关键的步骤有三点:

Read more

站在十字路口的孩子

每一个家长都应该深思:孩子无力回避他们现在或将来所面对的残酷现实,他们站在高高的悬崖上踌躇着,或准备直面人生,或准备悄然遁世,或正在冷眼旁观。爱子深切的你是把孩子往前推一把呢,还是与他们共同面对困难与障碍呢? 让我们少一点揭短和指责,多一点安慰和宽容,用成人成熟的爱去抚慰孩子此时此刻正在受伤的心,因为他们也渴望健康,完美和向上。 如果孩子受了委屈,少一点草率和冷漠,多一点理性和忍耐,用智慧去化解孩子稚嫩的谜团,因为他们渴望父母的理解和指点迷津;如果孩子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不要让他们再失去对生活的乐趣,告诉他们只要拥有一个健康的心态,让社会容纳自己,就能找到人生的乐趣,就能成为一个具有生活品质的人。 父母是孩子的坚强后盾,当孩子遇到问题和困难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父母,孩子需要父母的帮助和支持。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些父母却起到了截然不同的作用,他们并不是支持者,也没有在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及时的给予孩子支持。而是,成为了一个批评者、抱怨者、监督者。 孩子有了问题,父母并没有耐心的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而是,指责孩子为什么这么“笨”;当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困惑时,有的父母对孩子进行语言上的攻击,甚至对孩子置之不理,这种做法只能让孩子对自己越来越没有自信,从而放弃自己。 “不管世界上的人如何评价你的孩子,你都要满含深情得去爱你的孩子。”同样,不管你的孩子遇到什么问题,你都要给予孩子父母最真挚的爱,你的爱对于孩子来说就是一份力量,你的爱就是在孩子遇到困难时的一根稻草,能够帮助孩子解决困难,让孩子从困惑的漩涡中走出来。 每一个孩子都好比是站在十字路口中间,他需要做出选择,他更需要父母在这个时候能够给予他支持,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他才能够有兴趣、有动力坚持不懈的走下去。 图:pixabay.com

Read more

冬天带孩子外出防感冒的七大秘笈!

妙招一:衣服适量就好不要太多 只要宝宝一出门,很多妈妈就把宝宝包成粽子一样,里三层外三层。其实这样的护理方式是不对的。因为这样的话,宝宝一运动就会出汗,这样衣服就很容易湿透。这样反而会让宝宝着凉。因此,小编建议,妈妈们不要给宝宝穿太多的衣服,适量就好。而怎么判断宝宝衣服够不够呢?其实方法很简单,只要摸摸宝宝的小手或小脚,只要不冰凉就说明他们身上是暖和的。 妙招二:给宝宝戴帽子 冬季带宝宝外出,一定要给宝宝带上帽子。帽子的厚度按照气温的高低决定。而在选择帽子材质上也是有讲究的。最好不要给宝宝带有毛边的帽子,这样会刺激宝宝的皮肤。除此之外,有湿疹的宝宝也不要戴毛绒帽子,以免引起皮炎。 妙招三:穿紧身绒衣 冬季穿紧身的衣服能够保证风透不到身上。而冬季外出,多动的宝宝更应穿紧身的绒衣了,这样才能避免活动时着凉。但是衣服也不能太紧了,这样宝宝很容易透不过气来。这一点妈妈们要注意了。 妙招四:鞋子的选择 宝宝外出,为了预防感冒,鞋子的选择也不能忽视,小编建议,鞋子可以稍微宽松一些,材质最好是全棉的。这样穿起来的时候会柔软。这样鞋子里面会存储很多静止的空气,从而具有非常好的保暖性。 妙招五:保持袜子干爽 俗话说,寒从脚入。因此,宝宝的袜子要保持干爽,因为如果潮湿的话,宝宝脚底就很容易发凉。这样就很容易患上感冒了。而宝宝冬天袜子最好选择纯棉或者纯羊毛的。这样对宝宝娇嫩的皮肤有保护作用。 妙招六:备一件外套 外出时,为了可以及时增添衣服,妈妈们最好准备一件外套,预防宝宝在外面冷时没有衣服可以添加。 妙招七:不要经常给宝宝戴口罩 专家指出,经常给宝宝戴口罩会降低宝宝对冷空气的适应性。这样就很容易导致宝宝缺乏对伤风、支气管炎等病的抵抗能力。而且如果是过敏体质的宝宝很容易导致哮喘。所以外出最好不要给宝宝带口罩,要带的话时间也不应过长。 辣妈小结:有些父母惟恐宝宝冻着,天气一冷,就不让宝宝外出,这却使小儿呼吸道长期不能接受外界空气的刺激,得不到耐寒训练,更容易患病。所以,在做好宝宝预防感冒的准备工作后,应该坚持让宝宝做户外活动,使他们的肢体活动得到发展。 图来自:wallcoo.net

Read more

孩子偷钱,妈妈竟这样做,比打骂更有效!

很多孩子都曾偷偷地拿过家里的钱,即使是最听话的孩子也可能做过这样的事情。孩子这种行为的背后,体现着“所有权”概念的缺乏。当爸爸妈妈发现孩子偷钱之后该怎么处理,这篇文章或许能给你一点启发。 这天早上,新新妈发现口袋里少了100块钱,那本来是昨晚从ATM取出的1000元整款。新新妈数了数,还是少了100块。 新新爸也说:“真奇怪,这怎么可能不见了?我上次好像也丢了50块钱,还以为是你拿了。” 这下子新新妈有些怀疑了:难道是新新偷了钱?古话曾说,小时偷针,长大偷金。唉,要是真的是孩子偷钱,可怎么办?新新妈决定等新新放学时好好观察他。 果然到了傍晚,新新妈就看到,新新带着几个同学走向便利店。新新妈在玻璃门边一瞧,这孩子竟然在“大方”地请客,在结账时拿出了一张醒目的百元大钞——那的确就是自己早上丢失的100块。 等到小伙伴们离开了,新新妈就走上去,笑着说:“新新,走,妈妈带你去便利店买零食。” 新新眼神一闪,有些紧张地看着妈妈,以为妈妈发现自己偷钱,准备“收拾”他呢!没想到新新妈牵着孩子的手,在便利店里挑选起来:“棉花糖吃吗?葡萄干好像也不错,巧克力也给你买点吧。” 等新新怀里都抱满了零食后,新新妈才蹲下来问新新:“今天妈妈发现口袋里少了100块钱,是不是宝贝你拿了?” 新新不好意思地说:“是我拿的,妈妈,对不起。” 新新妈摸摸孩子的头说:“如果妈妈给你的零花钱少了,就跟妈妈说。别自己从爸爸妈妈的口袋里拿钱,好吗?” “好!” 从那天以后,新新妈给孩子涨了零花钱,而孩子新新再也没有偷偷拿过钱。有时候爸爸不小心把钱搁在茶几上,新新还会贴心地帮爸爸收进房间,还嘱咐爸爸注意保管钱财。 正是由于这位理智妈妈的小举动,才轻松地改变了孩子“爱拿钱”的毛病。新新妈甚至这么说: 小孩子可能没有“偷钱”的概念。他们的内心需求是受外在影响的,总会想尽办法拿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却不懂得这是成人所理解的“小偷”。 爸妈与其不分青红皂白地训斥孩子的行为不对,不如先关注孩子到底有什么理由拿钱。他们的内心并没有成人想象的那么坏,别轻易把孩子推向负面的评价。 当孩子偷偷拿家人的钱时,爸爸妈妈不妨这么做: > 保持冷静,了解孩子背后的想法 有些爸妈曾说自己看到孩子“偷钱”后,就气得把孩子狠揍一顿,要孩子许诺不再犯,结果孩子反而跟家长斗智斗勇,“偷钱”的小动作越来越多。 说到底,作为父母,不要轻易把孩子这种行为等同于大人的偷窃行为,以免让孩子觉得自己不是好人,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就更不愿意听爸妈的话了。 这个时候,爸妈首先要做的应该是冷静下来,问问自己,孩子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是零用钱不够花?还是想引起爸妈注意?是希望爸妈关心他,还是故意跟爸妈作对? > 正确引导孩子的欲望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对外部世界产生欲望,当孩子发现钱能买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时,他当然无法抗拒这种好处,而希望能拿到越多钱越好。 爸妈要尊重并正确引导孩子的欲望,比如像例子中的新新妈就时时和孩子保持交流:“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东西,我们如果想要,就要问别人能不能给我们,这才是有礼貌的孩子。我希望我们都能做到,好吗?”

Read more

要教育孩子三点:吃饭、吃苦、吃亏

我们作为父母,不能只凭着满腔热情来爱孩子,如果教育孩子,疼爱过了成为溺爱,就等于害了孩子!人存于天地之间,就要听天地的。父母是孩子的天,但同时要记得孩子还有他们自己比父母更大的天,那就是俗话讲的——老天爷。这个老天爷是谁呢?我们可以理解为自然规律,或天道的力量。一个人活在世上,首先要顺应天道,才能生存;反过来,违背天道的话,生存就很困难,相信这一点每一个人都懂的。 我们都希望孩子的一生能健康幸福!那么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健康?真正圆满的健康是身、心、灵性三者合一的健康,缺一不可。所以,我们从小教育孩子,就要教育他吃三样东西: 第一吃饭,吃饭吃的好,可以获得身体的健康; 第二吃苦,能吃苦耐劳,懂的依靠自己的双手,这颗心就健康; 第三吃亏,不怕吃亏,肯把好处让给别人,尊重自然,敬畏天地圣人,那灵性就健康。 【教会孩子吃饭】 第一,为什么要教会孩子懂得吃饭?从吃饭就可以看出一个人对自然造化有没有感恩之心? 人活一世,靠的是天地自然的养育。对于这一点,科技再发达,当人面对自然时,依然犹如泡沫一般不堪一击。想想,我们人类在地震、海啸或者饥荒等这些灾难面前,有多少力量呢?过去的战乱、灾荒年代里,无数人因此而死。现在倒是和平了、有粮食了,但人会生出各种各样的怪病,因病而死的人一点也不比那个年代少——这些都是人类的共业,谁也逃不掉!所以,我们要对大自然有感恩心、敬畏心,首先就应该表现在对吃的、用的所有的东西都要珍惜,要恭敬,绝对不要去浪费。 现在大部分父母的经济条件都比较好了,有时自己也在不知不觉中浪费,所以我们教出来的孩子也一样。中国人治家,靠的就是一个“俭”,所以老子在《道德经》里就告诉世人:“治人事天莫若啬”。 什么叫“啬”,什么又是“俭”? 不是说有条件了还不让给孩子消费、享用,而是我们可以吃用,但不允许浪费。现在很多大人和小孩,在吃饭时都会浪费很多,剩下了就垃圾桶一倒,这样不尊重粮食,老天爷都摇头。而且,孩子从小就不懂得尊重食物,挑三拣四,他的身体也不会健康。 因此,有一件事情父母们一定要清楚,那就是“凡经我手,都是我的福报”。现在,我们浪费的可不是国家的、社会的、公司的、家庭的或者他人的,那都是孩子自己这一辈子里有定数的福报。 【教会孩子吃苦】 第二,父母要教会孩子能吃苦。 父母不愿意让孩子受苦,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今天不让孩子受苦,明天,老天爷就会让孩子受苦,帮他补上这节课。就像孩子要学走路,父母怕摔,总是抱着,结果等再想让孩子学的时候,他们所受的苦不知要大过小时候多少倍! 我们要记得,天永远比父母大!人来到世界上,都是带着苦乐来的。多吃苦,第一是了苦;第二是接受大自然的礼物,在吃苦中成就自己。所以,父母要摆正自己的心态——不要觉得我们想不让孩子苦,他就能不苦。虽然血缘上我们是亲子关系,但孩子的身心命运,本事再大的父母都无法代替。有一句话说的好:“佛是自己修的,苦是自己了的”,谁也替代不了谁。 所以,如果小孩从小就没学会吃苦,什么活都不会干、也不肯干,都让父母、爷爷奶奶干——这就是逆天。长辈是天,晚辈是地。不能把孩子当成老祖宗来伺候,这样子不是心疼孩子,是亲手扼杀了他一颗善良勤劳的心。 让孩子受苦,他自然会去成长,会去了苦。如果有多余的钱,与其让孩子享用了,不如拿着去教孩子做善事、帮助人、教化人,这是给孩子做榜样,教会孩子积累阴德,教会孩子顺着天。顺天道而行,天就会照顾好我们的孩子。但这个道理不是人人都懂,很多家长为给孩子谋“幸福”,是用一辈子的辛苦赚一大笔钱留给孩子,甚至用非法所得的钱留给孩子的方法——结果培养出娇生惯养、培养出奢靡颓废、培养出白眼狼、培养出了一群啃老族……这样子不是害了他吗? 记得,父母无法代替天,不要试图“替天行道”,自作主张。要让孩子受些苦,这绝对是好事。 【教会孩子吃亏】 第三,教会孩子吃亏。 这一点是最难的,因为现在连大人都怕吃亏,都不懂的吃亏是福的道理!有时难免觉得,好处都给别人占去了,自己就吃亏。其实我们亏不亏呢,只有天知道。普通人就怕吃亏,生怕好处给别人占了,只想从别人手里得到好处——这个是乞丐心态。 有个小故事说,有两个人死后到地府中,阎罗王问两个人:“你们投胎做人,是想让一万个人供养,还是供养一万个人?”甲抢着说:“我当然想要一万个人供养我。”乙说:“那我选供养一万个人吧”。等两个人投胎了,一心想要万人供养的甲,就做了乞丐;发愿供养万人的乙呢,就做了一方诸侯……仔细想想,还真是这么回事。 人活着要想天长地久、自在通达,就要效法天地,而天地最大的品格就是“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和“损有余以补不足”。所以,如果人一心就想从他人处获得好处,有了好处就沾沾自喜,这是非常短视、没有智慧的行为。一般我们会说一个没有智慧的人灵性不强,这是真的,因为他的灵性不健康!灵性不健康,慢慢就会导致堕落。 让我们想一想,佛之所以成佛,是因为他从没有为自己想,都为别人想,所以十方众生同瞻仰;领袖之所以被称之为领袖,是因为他们“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人们才愿意推选他、敬仰他;即使是一个普通人,懂得处处谦让,不争名夺利,也会获得众多好朋友,生活在友爱的幸福中……所以,中国有句从古传至今的老话——“吃亏是福”,这绝对不是徒劳的安慰,而是深谙天机!老天爷永远是最公平的,“自然大道就是一个平衡器,您在这方面吃亏了,老天就在那方面给予您补偿”——这才是真正的中国式的智慧啊!

Read more

生了二胎后,这5句话千万不要跟大宝说!

生了二胎以后,经常会被朋友问到的就是:“你家大宝欺负二宝吗?”或者“两个孩子相处得怎么样?”“大宝喜欢二宝吗?”对于这样的问题,有时候还真的不知道怎么回答,好像家里的实际情况更为复杂一点,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不是”就能概括的。 相爱相杀的手足之情 姐姐和弟弟在卧室玩,把一些毛绒玩具丢来丢去,俩人玩得哈哈大笑,我想去看看,姐姐赶紧把关上,好像这是他们姐弟俩之间的小秘密一样(说实话,当当有点点小失落); 还不到三分钟,忽然传来弟弟大哭的声音,赶紧跑过去看看,原来是姐姐丢的一个大玩偶不小心砸到了弟弟头上,现在正在哄着;过了一会儿,两人的笑声再次传来,玩具大战继续。 从弟弟出生到现在,将近三年的手足时光里,姐弟俩就这样相爱相杀,相互陪伴着长大,不仅经历了无数温馨的时刻,也出现过无数次争吵打闹的场景,这就我看到的手足相处的真实情况,他们会相互爱护,也会有矛盾冲突,没有永远的“相亲相爱”,也没有放不下的“敌意与仇恨”,每每出现的情形就是,前一刻还争得头破血流,下一秒就相互谦让,你推我让。 对老大,绝不能说这五句话 家里有两个孩子,难免出现一些不愉快与争吵的时候,有时候不留意我们也会采用上一辈惯用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包括随口说出的话,都有可能会深深地伤害到孩子的内心。下面这五句话,是很多家长在带孩子的时候不经意会说出口的话,但也是最伤孩子心的话: 1、你是哥哥/姐姐,怎么就不让着点弟弟/妹妹呢? 当家里的两个孩子发生冲突时,许多家长尤其是老一辈的那代人,从来都不会问清事情的原因,直接就批评大宝,并且无条件地要求大宝让着二宝。如果家里有兄弟姐妹的家长,估计也是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下长大的吧,在当时那种情形下,有没有觉得特别愤愤不平。尤其是,明明有时候就是弟弟先在姐姐那捣乱,姐姐才会凶一下,结果弟弟到父母那一哭诉,姐姐反而挨批评。这样不仅无法缓解两个孩子之间的冲突,反而会让姐姐觉得父母总是偏袒弟弟,就会更加不喜欢弟弟。而对弟弟来说,他觉得父母是帮着他的,慢慢喜欢找父母告状来解决问题。 那么,如果当两个孩子在争抢玩具时,父母应该如何处理,才会更好呢? “摇控器就那一个,想玩车你们自己去处理,看看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让大家都能玩。” 也许这个时候姐姐会主动让弟弟先玩,然后大家轮流;也许,他们会通过石头剪刀布来决定谁先玩,等等,父母不要去干涉孩子,他们有自己处理问题的方式,并且会找到一个两个人都能接受的方式。 其实,当孩子之间发生冲突的时候,也是他们学着处理人际关系的最好时机,一般,家长干涉越少,让孩子自己去处理,不仅能让孩子学着解决矛盾,还可以学会合作与分享。 2、你让给弟弟/妹妹玩一会儿啊,要学会分享,不能这么自私哦! 有个朋友经常跟我诉苦,说她家的大宝从来不让小的玩自己小时候的玩具,她觉得孩子现在变得太自私了,无论怎么说都没用,大宝就是不愿意跟弟弟分享自己的东西,这样的行为真的是自私吗? 其实,从最开始一直是自己独享父母的爱,到有了弟弟妹妹以后,有一个人要分去一半父母的爱,作为大宝,心里还是会有一定落差的。不愿意把自己的玩具分享给弟弟妹妹玩,一方面是想保有自己独享的权利,还有一方面可能也是对弟弟妹妹的嫉妒。 那么,父母应该怎么跟孩子说,才会更好一点呢? “宝宝,这是你的东西,你有权利决定给谁玩,我们尊重你的决定,即使你不愿意分享给弟弟,也没关系。” 当孩子不愿意分享时,父母一定不要强迫孩子把他的东西分享出来,甚至说孩子自私。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物权意识,多创造两个宝贝一起玩耍的机会,相处时间长了,两个宝贝的感情日益加深,大宝就有可能会愿意跟弟弟分享玩具了。 3、你已经是大孩子了,怎么越长越小了,像比弟弟还小一样? 生了二胎以后,我们会发现大宝有时候会做出一些小婴儿的行为,比如妈妈给二宝哺乳的时候,大宝也会凑过来说要喝奶,比如学弟弟妹妹一样咿咿呀呀的说话,甚至还会出现尿裤子的行为。为什么孩子早就渡过了这样的阶段,还会出现这样的行为呢? 其实,大宝也是因为想重新获得父母的关注而已。大宝看到小宝宝出生以后,就占用了父母大量的时间,而不再有时间搭理他,就会猜测原来做一个小婴儿可以得到父母这么多的爱与关注,那自己也就做出这样的行为,希望父母能因此而注意到他。所以,如果孩子出现这样的行为,父母需要反思一下,是不是这段时间忽略了大宝,而不是批评孩子做得不好。 那么,怎么说才会更好一点呢? “宝贝,爸爸妈妈一直都很爱你哟,你不仅是爸爸妈妈喜爱的大宝贝,也是弟弟/妹妹最爱的大哥哥/大姐姐,你有很多本事,是弟弟/妹妹还不会的,是弟弟/妹妹学习的榜样哦!” 不要给大宝造成这种有了二宝就不爱他的恐慌,即使有了二宝,每天也需要留有和大宝相处的时光,并且让大宝发现自己的本事,那些弟弟/妹妹做不了的事,他都能很好的完成,让他有身为哥哥/姐姐的自豪,这样,孩子的这些小行为就会慢慢消失。

Read more

妈妈,别再发我的裸照了..

今天想吐槽一个经常看到的现象,真的是让我尴尬症犯了。 许多孩子的家长,公然把自家孩子的裸照发到朋友圈,发到网上供大家欣赏评价。 对,是裸照,孩子的性器官赤裸裸的露在外面。 这样的照片随便一翻就是一大把,孩子的家长大部分都没有意识,觉得自己的孩子很性感,很可爱,于是就把它发到网上。 这里面男孩有,女孩也有,但是更多的是男孩,女孩极少。 这和千年来的男尊女卑传统文化有关,影视剧里的长辈们抱过刚出生的男孩儿总要先扒开襁褓瞅一瞅男孩的性器官,更有甚者把脸贴上去,像似宝贝似的。 说实话,这真的没啥值得炫耀的,也别发出来供大家欣赏了,真的不好看! 许多家长,他们即便是把孩子的裸照发出来,也觉得:我家是男孩,不吃亏! 这和徐帆老师的腔调一致,冯小刚导演被出轨绯闻缠身的时候,徐帆老师淡淡一句:我家是男的,不吃亏! 这是什么流氓逻辑!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喜欢给孩子拍裸照? 1、因为这是一种传统,他们小时候被爸妈拍过,所以自己沿袭这个传统。 2、楼上老李给他儿子照了,楼下王尼玛也给他女儿拍了,咱家的娃怎能输在起跑线上? 3、因为长大以后就没机会了。 我是坚决反对这种行为的,无论孩子多小,都不要发他的裸照。 不要认为孩子小就没有隐私权,虽然他没有保护自己的意识,也没有能力反抗你,但他仍然是一个单独的个体,是有思想,有羞耻心的。 孩子虽然年龄小,没有保护自己的意识,但是看这些照片的人难道没有意识吗?他们如果仅仅只是看看就算了,要是别有用心呢? 而且你们想过没有,孩子始终会长大的,他长大后,自己的裸照被所有人都看到了,不会觉得丢人吗? 自己没有隐私了,都被别人看光了,自卑感,堕落感就会随之而来。 还有的家长,简直是无知,把孩子的裸照发到孩子的同学群里面,更有甚者,相亲的时候,把孩子小时候的裸照拿给相亲对象看,这简直是让你的孩子无地自容啊。 我说的过分点,这些家长真的不知道如何去尊重一个孩子。 自己想秀孩子,也要顾虑孩子的感受是不是,穿个裤子,找个角度遮一下,或者打马赛克,不可以吗? 要知道,你这样的做法,不仅没有保护孩子,而是在把自己的孩子推向火坑。 一、你发的每一张照片,都有可能成为儿童色情影像的资源 不久前,警方破获了一起贩卖儿童色情影像资源的网站,其中最大的孩子十几岁,最小的才几个月,里面有海量的视频和图片,那些儿童都是裸露着性器官。

Read more

训练孩子独立不做直升机父母

「直升机父母」一词,被用来形容父母对子女的过分保护。因为怕孩子受伤害,父母们像直升机一样,时刻盘旋在孩子身边。但过分的保护却损害了孩子们的独立能力,甚至让他们在未来也害怕担当大任。 住在帕洛阿图(Palo Alto)的郭女士有全职工作,先生是高科技公司工程师,收入可观。他们和那些「直升机父母」截然不同,虽然和其他华裔妈妈一样重视教育,甚至为了孩子的教育,在几年前一家人搬到了房价昂贵的帕罗奥图学区,但她的教育观却是地地道道的「美国风格」。 严格的华裔妈妈 郭女士的大女儿,每天骑车到2英里之外的帕罗奥图高中上学;小女儿的学校较远,现在还需要接送,不过,她已打算等小女儿一上高中,也要骑车上学。 除上学外,郭女士平时非常重视两个女儿的独立能力训练。不管功课多忙,女儿的衣服、袜子都要自己洗,房间要自己打扫。如果爸爸妈妈不在家,两个孩子还要自己做吃的,大女儿现在还经常做义工。 训练独立能力,不等于不管孩子。两个女儿在家里不能看电视、不准玩电玩。如果碰上好看的电影或娱乐节目,才可以偶尔动用一下电视,决不能把看电视当作消磨时间的方式。 在平时教育中,郭女士给女儿反覆强调的一句话是:18岁以后,每年在家待的时间,不可超过3周;必须过自己的生活,自己租房子……等等。 溺爱,对孩子有害无益。郭女士认为:孩子的人生,关键还是看他们内心的动机,他们自己的选择。父母可以给他们提供条件,但不可能拉着托着他们一辈子,因此,必须训练他们的独立能力。 独立训练 看似无情却有情 这种教育风格来自于她对美国主流家庭的多年观察。她发现:越富裕、越高端的美国主流家庭,越重视子女的「独立能力」训练。 郭女士遇到过一位16岁的打工少年。这孩子家庭非常富裕,住在帕罗奥图半山腰的豪宅,拥有3,000套公寓,在山景城(Mountain View)还有2间人气餐馆。按说,这种孩子什么都不缺,但他从15岁开始,就在附近一家自行车店帮人修车赚钱;16岁时每周自己开车外出打工。 另一位孩子的家庭也非常富有。他家里每年要给迪士尼捐款,其捐款数量位居全美前50名。每次去迪士尼玩,他们家人享有特殊通道的待遇。但这个家庭的妈妈却让孩子每年夏天帮一些邻居整理庭院垃圾赚钱,一次赚120美元。赚多少,妈妈会相应配多少零花钱,这就是孩子一年的零花钱。 看到这,不少人开始想,这种做法是不是太无情了? 「看起来好像无情,其实不是」郭女士说,美国父母们非常理性,只是他们的思维逻辑和华人不同。西方家庭强调孩子的独立能力,要孩子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付出多少努力,得到多少回报」;不努力,那就只能面对不努力本身带来的结果。 如果父母一味的满足孩子的要求,教育效果反而不好。孩子可能会习以为理所当然,对父母也不怀有感恩之心,也不愿意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有的孩子因为缺乏基本的生活能力,上大学多年都无法毕业。工作后难以独当一面,只能做一辈子小职员。 独立训练 栽了跟头也值得 相比之下,那些美国的主流家庭,有时为了训练孩子的独立性,甚至不惜让孩子栽跟头、吃苦头。 郭女士的一位朋友,曾考上斯坦福大学。他父亲是斯坦福大学教授,上大学第一年,他突然失去了求学兴趣,对教授父亲说,不想上学了。他父亲说:「没关系,你已经18岁了,做你自己的选择。」在上大学前,父子俩曾有约定:如果上斯坦福,父亲会支持他,让他住在家里;如果放弃上学,儿子就要自己找房子住。这个朋友当天就搬了出去租房住。 他找到一家拆车厂,经常在太阳下拆旧车,风吹日晒,又脏又累,非常辛苦。做了一年,他开始反思:我就这样过一辈子吗?这是我要的生活吗?渐渐的他重新燃起求学的愿望,又回到斯坦福。这次,他读完了本科,还一鼓作气攻下硕士学位,斯坦福毕业生以创业当老板著称,这些年来,他创建了3家公司,并把它们全卖了出去,狠赚了一笔。 美国父母们教育孩子时总是说:「这是你的选择。」为什么这么说? 「它根本的东西就是强调独立,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人,」郭女士说:「要让孩子自己去经历那些难的事情,而且越小越好。」

Read more

老教师透露真正优秀孩子的特征,看看你的孩子有几条?

最近,我们拜访了一位80多岁的退休老特级教师,对于教育孩子,她给了这样的忠告:教育好孩子的秘诀,不是成绩、不是早教、也不是名校,而是父母每天对孩子耳濡目染的习惯的影响,由此孩子养成的性格,才是影响他们一生的东西。 仅追逐成绩、早教、名校而忽略其他,这样的父母目光短浅,因为他们把孩子的人生错误地当成了短跑,但其实人生是一场长跑,只有优秀的性格和习惯,才能让孩子走得更好更远。 老教师用她一生的经验,列举了优秀孩子的5个特征,无独有偶,老教师的经验跟一些国内外学者的总结相差无几,这也是按照统计学总结出来的概率,童年时期的孩子只要拥有下面5个习惯,未来就不会差。 1。主动学习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无论是我们的学校,还是不少家庭,都是以灌输的方式让孩子被动接收。 而当孩子自主捧起书本贪婪阅读的那刻,才是一个标志性的不同——孩子懂得了主动学习。 而让孩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的养成,是爸妈以身作侧的榜样,爸妈都喜欢阅读,睡前有看书的习惯等,“近朱者赤”的孩子自然而然就养成阅读的习惯。 学会主动学习的孩子,相当于掌握了人生的金钥匙。 2。懂得聆听 不懂聆听的孩子喜欢插话、插嘴,即使看似在听,但可能思绪已经飘到十万八公里之外。 如果父母发现孩子有这些小毛病,最好及时阻止。因为倾听代表对他人的尊重,能取得较好的人际关系、利于交往,不懂得倾听,还可能误会别人的意思。 美国通用公司前总裁卡耐基说:“一双灵巧的耳朵胜过十张能说会道的嘴巴。” 3。勤奋坚持 勤奋是李嘉诚先生的成功秘诀。人家比你有钱,还比你勤奋,又穷又懒的你只能当臭脚垫,大概没有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沦为“臭脚垫”吧? 勤能补拙,一万小时定律,都说明了穷孩子屌丝如想逆袭,就只有勤奋。 如何从小培养孩子的勤奋坚持?比如做完一事才能做其他,画画要先画完才搭积木,有始有终;上学后不能因为一点小事就不上学;长途散步要坚持走完,而不能中途坐车;让孩子养成从小做家务的习惯而不是嫌弃孩子“帮倒忙”。 4。自律自控 判断孩子是否有自制力的一个很好的小实验,就是在孩子面前摆一个最喜爱的食物,跟他们说:”妈妈出去一趟,如果你能忍住10分钟不吃,那么你将能得到两个。” 能做到的孩子很少,但有这等素质的不是一般的孩子。因为嘴馋好奇是孩子的天性。 能培养吗?尝试让孩子体会到后悔的滋味吧! 自制力就如同镇定剂,能让孩子玩耍后按时写作业、天寒地冻能准时从被窝爬出来、旁边孩子嬉戏打闹他能埋头看书……这样的孩子长大后绝对了不起。 5。学会思考 少跟孩子说这样的话,“头上只能长头发,不能长草”,“金鱼只能在水里游,不能在天上飞”,“这是唯一答案,别无其他”;从小多问孩子这样的问题,“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样”,“肚子咕咕响,你觉得里面有什么东西”,“10根香蕉分给10只猴子每只猴子一根,但还需要留下一根给伺养员,怎么分”,接纳孩子的答案,鼓励孩子养成思考的习惯。 当然,想让孩子养成上面的习惯,对于一个懵懂孩子来说,说教起不了多大的作用,重要的还是父母的榜样作用。 文/教你说话小诀窍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