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在书写自己的人生脚本,有些是悲惨角色,有些是励志角色。 明天永远是空白,当下如何书写,完全取决于自己的体验,但我们的思想、行为都在被过往的经验所限制。 一般情况,孩子七岁之前,已经决定他未来要体验的人生角色。 特别是单亲家庭的孩子,包括有家庭暴力,或者父母关系有很严重问题的孩子,潜意识中早已刻画出来。 比如这些孩子会不敢去挑战,不敢做选择,对金钱有强烈的恐惧感,不敢面对权威。 在水悦“光之子”夏令营中,我们会让孩子体验做国王、设计师,领导者等角色。 这时孩子的内心会涌入不同的正向能量,去改写自己的性格和人生,改写自己的思想。 ******** 这些孩子和很多成人一样,过早接受很多禁止令,全部都有一个“不”字。正因为这些“不可以”“不行”“不许”,很多人被困住,被限制住。 很多人从小会听到:不允许做任何事,只要好好学习就好。 这种指令更多来自父母的管教,在一种过度的溺爱,窒息的爱中,经常听到这些声音: 不能爬树,很危险,掉下来会摔死的;不可以出去乱跑,跑丢了,我就再也找不到你了;不可以跟旁边的小孩玩,他学习很差的,不要让他影响你。 这样各种各样的行动规范要求,会让孩子觉得:我什么都不要做就是最好的。 所以你的孩子什么都不要做,什么都不敢做。 他每天除了学习,就是玩游戏,然后你让他做什么就做什么。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欠缺积极性,欠缺一种承担,不敢表达,也不敢做什么,因为从小父母就告诉他不可以。 这就是中国家庭式的教育,很多父母一旦失控,就采用很多禁止的命令。 ******** 今天你是不是这样的父母,同时也是被父母影响的那个小孩? 你是否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然后变得对父母有所依赖,对权威有所依赖? 内心当中有一个声音:我不可以做自己。 这时你要告诉自己:我可以! 问问自己:我可以做什么? 不要总是批判自己不可以做什么。 图/pixabay.com
Read more你越相信孩子,孩子越成功
教育孩子的全部奥秘在于:相信孩子。 [01] 我有一个朋友,对我讲了这样一件事。 她有个上小学三年级的儿子,有一次期中考试她儿子发高烧,所以没有去参加考试。过后,她找到学校的各科任老师,向他们说明了原委,并要回了期中测试卷,准备让他儿子在家里考。 回到家里,她就考虑着如何让儿子在家里考这些期中考卷。她想:儿子学习成绩一直都是中等,肯定会有一些内容不会做,这次在家里考试,他会不会有偷看的念头呢?我是让他自己掐时间还是我自己监督他考试呢? 后来她又想:常听人说,严管中长大的孩子,无法独立;施压中长大的孩子,常常忧虑;信赖中长大的孩子,信人信己。 于是,她决定选择相信孩子。那个周天,她把考卷放到儿子面前,说:“现在是八点,考试时间是一个半小时,时钟在那儿,你自己看着,如果到点了,你就收卷吧。”说完,她就关上房门去做她的家务事了。 果然,九点半,儿子出来交给了她卷子,并一脸高兴地去玩了。她回他儿子房间,看见儿子的书包是静静躺在一个角落的,一点都没有动过的样子。看来,儿子一点都没有“作弊”。 她很高兴她的儿子,懂得考试应该是什么样子,她儿子完全按照学校考试的样子来管理自己,时间一到就不再做题了,而且根本不知道有“作弊”这回事。 她选择相信孩子,孩子也表现得很努力,她不由地感叹:原来孩子是这样纯洁! 她庆幸自己在那一瞬间的选择,庆幸自己没有用潜台词告诉孩子这些糟糕的概念:考试是可以偷偷看书的,你是不值得信任的。 [02] 1961年,皮尔·保罗来到一所很差的小学当校长。他对这些整日游手好闲的学生们很是头疼,想尽了各种办法,还是没有有效地引导学生积极向上。 后来,皮尔·保罗发现这里的孩子都很迷信,于是他上课就多了一项内容—给学生看相,终于有了一点效果。 小罗尔斯就是这个学校的学生之一,他像这里的大多数学生一样,不爱学习、打群架、斗殴、吸烟,无所不能。 有一天,他又像平时一样从窗台跳到教室里去“上课”,伸着小手走向讲台,刚好被皮尔·保罗逮个正着。 始料不及的是,这次,皮尔·保罗轻轻地托起小罗尔斯的小手,凑到眼前端详了好久,然后笑眯眯地对他说:“不得了了!你这手!看,这么修长的小拇指,将来你肯定是纽约州的州长!” 小罗尔斯内心激动万分:不会吧,我以后会是纽约州的州长!我还记得小时候奶奶跟过说过,我可以成为五吨重的小船船长,那次已足够让我遐想联翩了!这次竟然是纽约州的州长,是的,我一定要把它变为现实! 从那天起,罗尔斯像脱胎换骨一样,他的衣服不再沾满泥土,说话不再不堪入耳,他开始每天精神抖擞, 容光焕发地来上学,在以后的四十多年间,他没有一天不按州长的身份要求自己。 皮尔·保罗相信小罗尔斯会是将来的纽约州州长,虽然是个善意的欺骗,但罗尔斯相信了这句话,并坚持了下来,最后迅速升值,在五十一岁,他终于成了州长。 [03] 我有一个邻居叫小芳,她的孩子长得蛮可爱,还很聪明。 可是,小芳对她的孩子很不满意,一天到晚都听她在小区抱怨她的孩子。 有天早上,孩子起晚了,要迟到了,小芳就脱口而出:“这都几点了,还撅着屁股睡!这孩子怎么这么懒散呀,跟谁学的呢?”
Read more“表扬孩子”和“鼓励孩子”的区别令人震惊!
我们常常会把“表扬”和“鼓励”混为一谈,认为这二者都是激励人积极向上不断前进的精神动力,对孩子的影响都是一样的。但来自斯坦福大学的测试结果却告诉我们,表扬与鼓励的结果竟然大相径庭! 斯坦福大学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在过去的10年里,和她的团队都在研究表扬对孩子的影响。他们对纽约20所学校,400名五年级学生做了长期的研究,这项研究结果令学术界震惊。 大家常常会把“表扬”和“鼓励”混为一谈,认为这二者都是激励人积极向上不断前进的精神动力,来自斯坦福大学的测试结果令人震惊,“表扬”与“鼓励”的结果大相径庭!区分好二者非常关键,宝爸宝妈教育孩子必知! 一句话即可区分表扬与鼓励 首先,让孩子们独立完成一系列智力拼图任务。研究人员每次只从教室里叫出一个孩子,进行第一轮智商测试。测试题目是非常简单的智力拼图,几乎所有孩子都能相当出色地完成任务。每个孩子完成测试后,研究人员会把分数告诉他,并附一句鼓励或表扬的话。研究人员随机地把孩子们分成两组,一组孩子得到的是一句关于智商的夸奖,即表扬,比如,“你在拼图方面很有天分,你很聪明。”另外一组孩子得到是一句关于努力的夸奖,即鼓励,比如,“你刚才一定非常努力,所以表现得很出色。” 为什么只给一句夸奖的话呢?对此,德韦克解释说:“我们想看看孩子对表扬或鼓励有多敏感。我当时有一种直觉:一句夸奖的话足以看到效果。” 受到鼓励的孩子,更勇于接受挑战 随后,孩子们参加第二轮拼图测试,有两种不同难度的测试可选,他们可以自由选择参加哪一种测试。一种较难,但会在测试过程中学到新知识。另一种是和上一轮类似的简单测试。结果发现,那些在第一轮中被夸奖努力的孩子中,有90%选择了难度较大的任务。而那些被表扬聪明的孩子,则大部分选择了简单的任务。由此可见,自以为聪明的孩子,不喜欢面对挑战。 为什么会这样呢?德韦克在研究报告中写道:“当我们夸孩子聪明时,等于是在告诉他们,为了保持聪明,不要冒可能犯错的险。”这也就是实验中“聪明”的孩子的所作所为:为了保持看起来聪明,而躲避出丑的风险。 挫折会让接受“表扬”的孩子倍受打击 第三次,所有孩子参加同一种测试,没有选择。这次测试很难,是初一水平的考题。可想而知,孩子们都失败了。先前得到不同夸奖的孩子们,对失败产生了差异巨大的反应。那些先前被夸奖努力的孩子,认为失败是因为他们不够努力。 这次测试中,德韦克团队故意让孩子们遭受挫折。接下来,他们给孩子们做了第四轮测试,这次的题目和第一轮一样简单。那些被夸奖努力的孩子,在这次测试中的分数比第一次提高了30%左右。而那些被夸奖聪明的孩子,这次的得分和第一次相比,却退步了大约20%。 表扬与鼓励的不同结果,差别令人震惊 德韦克一直怀疑,表扬对孩子不一定有好作用,但这个实验的结果,还是大大出乎她的意料。她解释说:“鼓励,即夸奖孩子努力用功,会给孩子一个可以自己掌控的感觉。孩子会认为,成功与否掌握在他们自己手中。反之,表扬,即夸奖孩子聪明,就等于告诉他们成功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这样,当他们面对失败时,往往束手无策。” 在后面对孩子们的追踪访谈中,德韦克发现,那些认为天赋是成功关键的孩子,不自觉地看轻努力的重要性。这些孩子会这样推理:我很聪明,所以,我不用那么用功。他们甚至认为,努力很愚蠢,等于向大家承认自己不够聪明。 德韦克的实验重复了很多次。她发现,无论孩子有怎样的家庭背景,都受不了被夸奖聪明后遭受挫折的失败感。男孩女孩都一样,尤其是好成绩的女孩,遭受的打击程度最大。甚至学龄前儿童也一样,这样的表扬都会害了他们。 为人父母,你必须要懂得 鼓励是指鼓劲而支持,表扬则是指对一件事或品行的宣扬。 鼓励通常是针对过程和态度的,“爸爸看到你这学期的努力,为你骄傲!”表扬通常是针对结果和成效的,“爸爸看到你成绩提高,为你高兴!” 多鼓励,少表扬;多描述,少评价,可以避免孩子被表扬绑架,或输不起,未达目的而不择手段。 图:pixabay.com
Read more12个让孩子感受到爱的方法
养儿方知父母恩,大多数人都是当了父母后才终于明了到父母难为,做父母的总是全心全意地爱着孩子,想要给孩子最好的,期望他们出人头地。然而,我们认为最好的,孩子是否能够欣然接受呢? 我们全心的爱,孩子是否真的感受到呢? 育儿专家暨心理治疗师Andrea Loewen Nair提供家长们下列12个简单的方法,让孩子可以真实感受到父母亲满满的爱、倾听及接纳。 1.每天分别出10到15分钟不受任何打扰的时间给孩子,给予他们全部的注意力、毫无分心。如果刚好手机响起,就大声告诉孩子们「它可以等」。 2.当你自己想要有些独处时间时,要注意所表达的方式。例如「我想要好好泡个热水澡」远比「老公你终于回来了,请你接手陪他们因为我累了」来得好多了。 3.当你无法陪伴孩子时,请认真地告诉他们你正要去做的事,以及事情的重要性。 4.问孩子问题时,要表现出感兴趣的专注力,例如「你最喜欢什么样的音乐」,建议可常常建立与孩子这样有品质的对话。 5.时常给予孩子亲吻及拥抱,让你与孩子有更多的身体接触机会。 6.与孩子说话时,身体尽量降到与孩子同高,专注地看着他们的眼睛,让他们感受到你正在仔细聆听。 7.每日放学后,重新与孩子建立连接点。当孩子一进家门时,不要开口就说「去写作业」、「老师今天打电话给我」,而是要反问自己「要如何让孩子高兴看到我」,因为当孩子与父母有好的连接时,自然就会愿意合作了。 8.不要过于在乎结果,而是享受过程。例如当孩子演奏表演时,「我喜欢看你演奏」比「你演奏得很棒」来得好。 9.偶尔舍弃营养均衡的食物,并且让孩子来决定晚餐内容,心情放轻松点,偶尔的不营养并不会造成多大的伤害。 10.让孩子来选择想要与爸爸或妈妈一起进行的活动内容,即使你认为他们所选的活动一点都不好玩,仍然积极参与。 11.没和孩子在一起时,可以透过一些小东西让孩子知道「妈妈好想你」,例如写个小纸条、为他准备他爱吃的午餐、一则简讯等。 12.当孩子放学进家门时,先放下手边正在做的事,立刻给孩子一个大大的拥抱及微笑。 图:pexels.com
Read more千万别把孩子养成令人讨厌的人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一类人,他们休息时间在你家楼上喧哗,吵得你无法入眠;他们在小区跳广场舞,声音大得扰民;他们开车不打转向灯快速插到你的车道,你只好踩急刹;他们说话不顾别人的感受,呛得你半天说不出话……他们不是坏人,只是没有同理心,似乎没想过自己的言行会给别人带来怎样的麻烦和影响。 你喜不喜欢这样的人?我想你肯定讨厌这样的人。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你正在不知不觉中将你的孩子养育成这样的人呢? 我们在外的时候很容易就碰到这样的事情,比如:有一次在羽毛球馆打球,一个6、7岁的小男孩在各场子里乱窜,好几次差点被别人的球拍打到,逼得大家只好停下来等他跑过去。如此折腾几次后,打球的人们大喊:这是谁家孩子?管管啊!”小孩爸爸就在其中一个场子打球,听到大家喊只是抬头看看,然后没有下文了。 和亲戚去医院看望另一个生病的亲戚,她儿子发现病床可以升降,大感兴趣,反复把病床摇上去摇下来,她在旁边微笑着看着儿子,并不制止。直到病人家属耐着性子阻止他“你不能这么摇,阿姨会疼的”,孩子才不情愿地停下来。出门后,我问她为什么不制止儿子,她却不解地反问:“不是要给孩子自由,保护孩子好奇心么?”刹那间我冷汗直冒…… 这是天大的误解!没有边界的自由不是自由,是放纵!你的孩子倒是“自由”了,别人呢? 有的家长倒是想管孩子,但是管不住。一次在商场里的儿童乐园的沙堡中陪孩子玩沙子,一个小男孩不断从高处向我们扬起沙子,我制止了这个小男孩几次,但是他置若罔闻依然是没有停止这种行为。她的妈妈也喊了几次:别朝小朋友扬沙子啊。没有用,他依然继续。同去的朋友感慨道:肆意妄为,谁都喊不住,现在这样的小孩不少啊。 在说这样的话题时,大家总是深有感触吧! 菲妈说,到朋友家去做客,正好碰到楼下邻居上来投诉,说孩子太吵了。这个过程中朋友家儿子发出的动静确实太大。朋友却不以为然地说,这个邻居太挑剔了,隔三差五来投诉,不用理她!我又不能把孩子的手脚绑住,有本事你住我楼上去! 我很不认同她的看法,孩子当然不可以绑住,但是我们要以行动和语言告诉孩子要尊重他人的感受,否则即使孩子长大了没有这个噪音扰民行为,也会有其他不考虑别人只顾自己的行为。即使不从邻里和睦角度出发,单是为了孩子的将来,也应该给孩子设立一定的规则。但因为是去做客,我也不好多说什么,就是建议她买个垫子铺一下减少噪音。 比如在家里,我们住的是七楼,孩子在家里玩的时候拿着棒子去敲打暖气片,我立刻走过去制止她。我说你敲打暖气片,楼下每一家的暖气片都会叮叮当当的响,你影响了别人可不是一个礼貌的孩子。孩子说:“那天来修暖气的叔叔就是这样敲打的!”我告诉她:“叔叔敲打暖气片,是因为工作需要,你敲打就不对了。”孩子听后,觉得我说的有道理,就再也没有去敲打过。也许大家觉得这样的行为是孩子的特质,该被允许和原谅。但是我是不认同这样的观点的,不正确的行为应该及时的去纠正孩子。 看到这里,你是否在这些家长身上看到了自己?你是否也曾对孩子不合适的行为没有及时严加管教?亦或你觉得不以为然,认为孩子小不懂事,大了就会好?亦或你管教了,但是孩子不听你的,而你似乎有些无能为力? 孩子需要自由,但自由的前提是他不冒犯不妨碍别人;孩子需要被尊重,但同时他必须学会尊重别人,照顾别人的感受。这样孩子才能慢慢地发展出同理心,学会识别并照顾别人的感受,孩子才不会成为一个只顾自己不顾别人、令人生厌的人。 图来自:stocksnap.io
Read more怎样辨别儿童抽动症?
很多家长缺乏对“抽动症”的认识,没有及时地在症状初期进行治疗,或者进行了错误的治疗。没有及时治疗的,后来耽误了前期治疗黄金时间,导致日后症状转移、加强,从而影响孩子正常的学习、生活;没有正确治疗的,服用了不必要的药物或者对身体机能有副作用的药物,反而影响了身体健康,甚至迫害了身体某项机能,而抽动症状却一直伴随或者加重。 家长要观察, 诊断, 治疗,耐心, 温情 ,陪伴 ,放松 了解什么是抽动症以及症状:医学上又称为抽动秽语综合征(要区别于舞蹈症),它是一种以多发性的、不自主以语言或行为障碍为特征的综合征。 抽动症多发于学龄儿童,但目前发病年龄在15-20岁的也有出现,男性发病率多于女性,约为(3-4):1。 大多数儿童发病初期都经历过:眨眼、翻眼、斜眼、扬眉、皱眉、撅嘴、咧嘴、歪嘴、张嘴、伸舌、舔嘴唇、缩鼻、皱鼻、做怪相、喉咙出怪声,并且以上动作都是频繁、反复的。 发病初期没有及时治疗的,中期往往会发展成:耸肩、手臂抽动、手指头抽动、踮脚、跳跃、旋转等。上肢的抽动显著表现在不能流畅地写字、喝水、吃饭,下肢的抽动显著表现在不能流畅、不停下脚步的步行,因为中途总是会因为抽动动作要断开原本连续的动作以及注意力。 以上动作紧张时加重、睡觉后消失。 再严重点的我没有亲见过,但是韩剧《没关系,是爱情啊》里面由李光洙扮演的咖啡厅服务员朴秀光就有这个病症——“图雷特氏综合症”,平时正常发病时伴随着严重的秽语及严重的抽动,甚至到了全身痉挛的症状。 进行症状观察:症状表现有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 运动性抽动初期一般会出现:异常眨眼。一只或两只眼睛频繁眨眼,孩子本身不能觉察、亦不能控制的眨眼。 有的孩子开始只出现一个动作比如眨眼,或者出现两个动作比如眨眼和喉咙出怪声,有的孩子的动作在一段时间后会转移:比如眨眼停止了,却又开始了皱眉头;皱眉头停止了,又开始了咧嘴。 当你观察到你的孩子出现以上描述的症状时,请及时去找西医诊断(神经科)、中医治疗(针灸康复科)。 西医诊断: 经验丰富的医生会根据孩子的动作表现直接判断出是小儿/儿童抽动症。再谨慎一点的医生会让你去做筛查: 1、风湿筛查(ASO/a-AG/RF/CRP/CCP-IgG) 2、铜蓝蛋白测定(空腹) 3、抗链球菌溶血素01(ASL)(血清检验) 一般家族里面没有患风湿病的成年人、孩子生活环境良好没有患风湿病条件的建议可以忽略第一项筛查。 如果医生诊断是抽动症,一般都会开:盐酸硫必利片(或者叫泰必利),和辅助性药物:赖氨基醇维B12。硫必利片有良效但需长期服用,中途停药后往往病征复发,但长期服用后的建议定期去做肝功检查,以便作及时调整。 中医治疗:
Read more母亲最应该给孩子的“六样东西”!
母 亲 每个人都是由孩童时代走入成人世界的,也许我们从来没有认真思考过母亲在孩子的一生中究竟扮演着怎样的一种角色,但有一点却是我们不能否认的:母亲的教育方式,至始至终影响着每一个人的人生! 母亲尊老爱幼,孩子自然就会上行下效; 母亲彬彬有礼,孩子自然就会谦虚不傲; 母亲坚强,孩子自然在苦难面前就不会怯懦; 母亲善良,孩子自然就会拥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心灵; 母亲擅长交际,孩子自然会成为人中龙凤! 母亲是否有主见、是否善良、是否有爱心……决定着每个孩子的个性与品德,那么作为妈妈,我们最应该教给儿女哪些事呢? 作为母亲的必须考虑什么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例如下面这六样东西: (一)培养孩子的交际能力 母亲们有必要向孩子说明亲切有礼地待人接物与学业方面出类拔萃同样的重要。 那些在情感方面得到一定培养的孩子会产生情感智商,即协调自己与他人需要的能力,这类人有比别人更多的机会在生活中遥遥领先。贝尔实验室所进行的一系列调查表明:那些成果丰富的工程师并不一定是智商最高的,而是那些能与同事进行良好沟通的工程师。 一位爸爸讲述了他儿童时期的交友困扰,当时他的一位队友受伤了,他不知道是否需要打电话慰问,而他的母亲则坚持要他打个电话。“妈妈,”他反对道,“他有可能不知道我是谁。”“他会知道的。”他的母亲回答道。这个电话标志着亲密友谊的开始。“后来他回想起这件事时说道:“我的母亲让我明白,友谊起源于你对他人所表示的关切而不是要他人对你表示关切”。 (二)多一些表扬和鼓励 我们都知道表扬能使人创造奇迹,过多的批评会导致孩子过多的自责,使他们贯于为了获得成功而作一些冒险。 表扬也有正确的方法与错误的方法。大多数父母在批评孩子时可以细数总总,而在表扬时却言语含糊──“你是个了不起的孩子”这种评价会使片刻的光彩顿然消逝。因此表杨应具体些,与其说“你很勇敢”不如说“我为你摔倒了以后仍然爬上车而感到自豪。”这样明确地说明了为什么这种行为值得表扬。 其次,由于孩子们短期内只能吸收那么多的表扬,因此小量而频繁地给予一些表扬。一分钟一百次鼓励胜过一次作一百分钟的表扬。 (三)告诉孩子什么是“禁忌”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危险的世界里。在这个世界里,孩子们放眼接触到的尽是毒品、酒精与两性关系。而调查发现:那些与父母作过坦诚交谈的孩子更不易涉及毒品与酗酒。 母亲们尤其可以有技巧地与孩子们谈论这些敏感的话题。首先,让你自己对这些现象有所了解,而后询问你的孩子他们所知道的。六、七岁大的孩子可能在电视上看到这类事。指出你与他们谈论这类事是为了让他们了解其危险性,而不是不信任他们,让他们明白你愿意回答任何问题或与他们谈论他们的烦恼。 (四)将界限适当放宽 随着孩子的成长,界限自然要放宽些。尤其是男孩子,大一点的男孩多半想与他们的母亲保持一定的距离。 心理学家埃文索-贝斯索曾描写道:男孩子们第一次碰到玩具卡车时,心里就响起车子开动的轰鸣声,这是与生俱来的,他们想冒险并表现他们所见过的男子汉的力量。随着男孩子的长大,他们的界限也应适当地放宽些,作母亲的既不要感到自己被抛弃了,也不要感到自己很懦弱。 (五)为孩子指明方问
Read more回避社交,并不是因为内向
本来我想说,内向是一种病。想想还是算了,毕竟我也很内向的,骂自己是不太好。其实内向也挺好的,这么多年来不知道给我做了多少次挡箭牌。每当我在跟不熟悉的朋友在一起的时候,出现在陌生场合的时候,有重要人物在场的时候,跟姑娘单独相处的时候,我都觉得有压力,甚是尴尬。 但是因为我内向啊,所以我不会说话啊。多好的解释。说起我很内向,很多要好的朋友都不服:就你?没比你能闹腾的。 是啊。为什么在有的人面前我就内向,有的人面前我就很外向呢?因为内向是一种间歇性发作的病,有时候犯病,有时候不犯啊。 ① 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时候染的这种病呢? 我相信人天生是外向的,因为与人连接,是一件非常滋养的事情。 婴儿需要妈妈,对于婴儿来说,主动发出自己的声音要比不主动发出自己的声音要更有利于生存。要相信上帝造人的时候,一定会把出厂设置设置为最佳生存状态。 与人连接,是那么的美好。 喜悦与人分享,喜悦就会加倍。难过与人分享,难过就会减半。孤单与人分享,孤单就会消失。困难与人分享,就会得到帮助。有一个人或很多人能在你身边,接纳你,抱持你,允许你,关注你,认可你,看见你,那是多么滋养的一件事。 外向就更加容易得到关系。关系是滋养人的,所以外向更加符合人性。 那么是谁修改了上帝的设置,把人变得开始回避社交,开始内向了呢?对婴儿来说,当不哭比哭更安全的时候,就慢慢学会先不哭了。 当关系不再是滋养,而是压力的时候,人就会回避社交——趋利避害的本能。果子好吃,人就会想吃。果子变坏的时候,人就想扔掉。 对于婴儿来说,当他表达需求如果得到满足,就会更加渴望关系。如果需求被忽视,他就会怀疑关系。如果需求被否定,他就会逃避关系。如果还被反过来要求,他就更想逃避。 婴儿哭泣时,妈妈是什么态度很重要。 在他长大的过程中,他是否是被环境所允许和接纳的,他是否是被认可和看见的,他是否是自由的,他是否能做自己,他周围的关系有没有在滋养他。 这都在决定着小孩子在怎样感受关系。 答案如果是没有得到,那么小孩子就会回避关系,因为在关系中实在没得到什么好处。 如果跟妈妈在一起的时候,妈妈还做了很多破坏关系的事,忽视孩子,看不见他的需求,看不到他的委屈、难过与害怕,还会反过来告诉他应该懂事、听话、礼貌。 当小孩子感觉到恐惧与无助,妈妈不会帮助他,反而会指责他笨、懒。妈妈会反复的要求他,否定他,嫌弃他,让他不自在。 小孩子潜意识里就会对关系产生恐惧。为了生存,他必须使用高焦虑来应对关系,必须小心翼翼谨慎地安全着,好累。久而久之,累成了一种常态,都不觉得自己在焦虑和累了。关系成了负担的一种象征。 这种累与焦虑,在与人相处的时候,就会被激活一点。潜意识里形成了这样的印象: 关系即要求 关系即评判 关系即压力 这种感觉被带到大,所有的关系,都感受到了有某种潜在的要求和批判而感觉到有压力。最后发现,还是跟自己呆着比较舒服。
Read more生活中如何教出一个聪明的孩子?
聪明可爱的宝宝是从么教出来的?答案就在看似平平淡淡的日常生活中。生活中那些看似意义微小的言辞和行为,施加在不同的孩子身上,几年后就可能塑造出不同的人格和智慧,并进而影响孩子的未来甚至社会的未来。 缺乏创新精神,让孩子失去发展后劲 10月初在帕拉阿图,学前教育专家、旧金山加大博士王云丽老师的儿童创新教育讲座让现场的听众们感受到:对孩子们的日常教育方式不可不慎。不恰当的话语、行为、教育方法,可能让孩子一生受到负面影响。确实有很多家长、甚至老师不了解真正的教育之道,让一些不当的教育方式在不知不觉中非常流行,结果损害了孩子们的信心和学习热情。 有一个14岁的学生做了一项校园调查,发现这样一个结果:学生们的自信心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不断下降。从7年级到9年级、高中和大学阶段,没自信和非常没有自信的学生比例分别为:24.1%、29.9%、37%。 另一现像也很普遍。从小学到高中毕业这个时间段,很多学生为了得到高分、考上好的大学,拼命的读书学习,但一到了大学,却失去了学习动力、兴趣和探索精神。 这两个现像背后的原因很多,但都与教育上缺乏创新精神有关。学生们在学习中感受不到探索的成功和快乐。他们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总是强调分数、分数,分数决定大学,分数决定奖学金甚至决定职业。而他们真正的兴趣和热情却被这一过于功利的过程埋没了。失去了兴趣和热情的学生自然又会失去自信。 留心生活中的教育机会 培养创新精神的方法其实就在日常生活中。王云丽认为:家庭和校园都是培养儿童创新精神的好地方,关键是教育者要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来鼓励孩子,而不是用不恰当的教育方式方法去压抑、打击孩子。说到压制孩子的创新精神,可能很多家长口头上都不会容忍这种做法,但在实际生活中他们却往往有这种行为。 比如,对于孩子拆玩具的做法,水平不同的家长做法就有很大差异。有的家长会阻止孩子、甚至吓唬孩子,不让孩子这样做;有的家长看到可能不吭声;还有的家长可能会和孩子坐到一起,做孩子的助手,探索、研究如何拆玩具,如何组装玩具。其实,这个拆玩具的过程正是锻炼孩子动手能力的过程。每个孩子都会经历动手发展阶段。错过这个阶段,只能造成孩子成长的缺失。 另外,家长要放手让孩子与环境接触。经常带孩子接触图书馆、博物馆等不同的环境,接触不同的教育主题。久而久之,孩子这类记忆与资源非常丰富,就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王云丽认为,教育创新不一定非要什么特殊的人物才能做。日常生活中,平时的课堂上,都有很多引导孩子创新的机会。但处理不好,也会损害孩子的创新能力,关键是父母和老师们要把握好创新教育的原则、机会、分寸和方法。 不攀比,摆正心态,全面看待孩子的成长 孩子们的天分不同。在某一方面看起来很弱的孩子,在其他领域却可能非常出色。父母们要善于发现和培养孩子的独特才华。 一位酷爱京剧演唱的爸爸教自己童年的女儿唱京剧,可女儿怎么也唱不好。于是这位爸爸就觉得很失望,认为自己女儿不聪明。殊不知,这个女孩子对数学和语言却很有天分,虽然京剧唱不好,最后却凭着自己对教育的热情,考取了留学美国的博士。 另一个例子可能家喻户晓。台湾歌星周杰伦中学期间成绩除了音乐之外,几乎门门亮红灯。老师甚至对他的妈妈说:怀疑这孩子有智障。高中毕业,周杰伦大学没考上,只能到餐馆打工。 周杰伦的幸运是:他有一位好妈妈。妈妈对他从不指责、唠叨,而是一如既往,用「姐弟式」的关心鼓励儿子。如果没有母亲的不断鼓励,如果周杰伦被老师们那种「智障」的看法压垮而不敢去做出新的尝试,可能就没有最后这位享誉华裔歌坛的风云人物。 创新教育实际操作策略:如何教孩子阅读绘本? 王云丽老师给家长和老师提供的阅读教学策略是: 1、结合孩子的实际经验和理解能力。把阅读内容和孩子在生活中的一些实际经验和理解能力串联起来,这样更能引起孩子们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2、尊重孩子的想像力。阅读绘本时,儿童尤其是幼小的孩子,往往会运用自己独特的想像力,来解读书中的故事、描述的内容。成年人可能觉得荒诞不经,但不能用成年人的标准来限制孩子的想像,而要正面鼓励他们。 3、捕捉孩子的关注点。具体做法:把绘本放到教室一角,先让孩子自己阅读。孩子需要时,老师和孩子坐在一起看,了解孩子的关注点,然后据此生成一个新的教学活动,而不是老师自己先读再按照自己的设计给学生讲解。 4、不要因为次要问题而离开教学目标。课堂上不要过分限制孩子们,不要每堂课都强调纪律。老师在讲故事的时候要清楚:你是在培养他们守纪律的习惯,还是在培养他们的想像力、专注力?老师要清楚自己的主要关注点。 5、鼓励孩子们重新创编故事。比如,听到「大灰狼和小白兔」的故事。有的小朋友觉得大灰狼也会饿,也要吃东西。有的小朋友就突发奇想:像孙悟空一样,从小白兔身上拔毛,变出很多小白兔给大灰狼吃。孩子们开始不会想的很周全,但这已显示出他们的同情心,能从不同角度上去思考。 6、尊重孩子们的观点和立场角度。对同一件事,不同的人物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可能有不同的理解。成年人不要用自己的思想框框去限制孩子们的思维能力。无论孩子对错,父母对孩子的爱是首要的。一时的对错并不重要,在孩子成长后总有认识到的时候。不能因为一时的对或错,伤了孩子的心灵。 7、用多种方式、多条路径教育孩子。孩子们可能在某一方面不突出,但在其他方面很突出。比如,有的孩子音乐不行,但数学、语言可能很出色。家长不能用孩子不擅长的方面来评价孩子,要关注孩子多方面的发展。
Read more这位妈妈为何会把校方痛骂了一遍…霸气!
值得看的故事,主角是一位在急诊室工作的护士妈妈… 她用第一人称叙述了这个故事… (我是一名急诊护士,我们上班时手机不能带在身上,都锁柜子里去了。因为手机打不通,有通电话打到了医院的前台,找我的。) 电话:“我是**学校的**老师,你女儿在学校惹事了,你需要过来一趟。” 我:“她受伤了吗?能不能等我把班上完再过去,两个小时就行。” 电话:“你女儿打了另一个同学。我们已经给你打了45分钟的电话了,一直联系不上。事情真的非常严重。” (我匆匆忙忙赶到学校,然后被带到了校长的办公室。我看到里面有我的女儿,他们年级的教导主任,校长,一个男老师,一个鼻子周围都是鲜血,满脸通红的男生,以及他的父母) 校长:“您总算来了!” 我:“是啊,急诊室太忙了。最后一个小时,我处理了一个被妈妈打到需要缝40针的7岁小男孩。后来警察又来找我问话,让你们久等了,抱歉。」 (校长听完似乎略有些不好意思…之后,他就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跟我说了一遍:先是这个男生弹了我女儿的bra,然后我女儿就朝他脸上打了两拳。听他们说完,感觉他们好像觉得男生没做错什么,是我女儿太过分) 我:「所以,你们今天叫我过来,是想要知道我是否要以性骚扰罪起诉这个男同学,并且以管理失当的原因起诉学校吗? ” (当我提到性骚扰的时候,他们突然都变得紧张不安。) 男老师:“我觉得没那么严重。” 教导主任:“我们不要过度反应啊。” 校长:“我觉得你重点理解错了。” (男生的母亲开始哭,我转向女儿问她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女儿:“ 他一直在弹我的bra,我要他停止,但是他不要,我就告诉老师了,老师要我别理他(ignore it),之后那个男生又开始弹,还把我bra的扣子弹开了。我就打他了。然后他就不弹了。” (我转向男老师) 我:“你纵容这个男生弹我女儿的胸罩?为什么你不阻止他?你过来,让我来摸一下你的裤裆。” 男老師:「說什麼啊!不可能!」 我:“这个行为对你来说不恰当吗?那你现在去弹一下教导主任的胸罩,看看她是不是会感觉很有趣。或者你去弹一下这个男孩妈妈的胸罩。或者是我的也行,你觉得就因为他们是孩子,就把这件事当好玩?” 校长:“女士,恕我直言,你女儿还是打了另一个孩子。”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