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尾了,又是家长会季节。做父母的都会有参加家长会、拿孩子成绩册的时刻,分享一个故事,你会发现,重要的,不是老师给了什么评价,重要的是你对孩子说了什么…. 《家长会》 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稚园的老师说:「妳儿子的过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妳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妈妈,老师都说了些什么。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因为全班三十位小朋友,只有她的儿子表现最差;唯有对他,老师表现出不屑。然而她还是告诉他的儿子:「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其他的妈妈都非常羡慕你的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 」那天晚上,儿子破天荒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有让她喂。 儿子上小学了。家长会上,老师说:「全班五十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妳儿子排在第四十名,我们怀疑他的智力上有些障碍,妳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走出教室,她流下了泪。然而,当她回到家里,却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了信心。她说了,你并不是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你隔壁的同学,这次你隔壁的同学排在第二十一名。」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黯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亮,沮丧的脸也一下子舒展开来。她甚至发现,从这以后,儿子温顺得让她吃惊,好像长大了许多。第二天上学时,去得比平时都要早。 孩子上了国中。又一次家长会,她坐在儿子的座位上,等着老师点她儿子的名字,因为每次家长会,她儿子的名字总是在不好的行列中被点到。然而,这次却出乎她的预料,直到家长会结束,都没听到他儿子的名字。她有些不习惯,临别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按妳儿子现在的成绩,考公立高中有点危险。」听了这话,她惊喜地走出校门,此时,她发现儿子在等她。走在路上,她扶着儿子的肩膀,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班导师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公立高中。」 高中毕业了。第一批大学录取通知书下达时,学校打电话让她儿子到学校去一趟。她有一种预感,她儿子被第一批公立大学录取了,因为在报考时,她对儿子说过,相信他能考取公立大学。儿子从学校回来,把一封大学招生办公室的取录专信交到她的手里,突然,就转身跑到自己的房间里大哭起来,儿子边哭边说:「妈妈,我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可是,这个世界上只有您能欣赏我……」听了这话,妈妈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任它流下,打开手中的信封…… 没有一对朋友会在嘲讽中增进友谊; 没有一对情侣会在相互埋怨中增加彼此的爱意; 同样,没有孩子会在指责声中产生学习的兴趣。 一个母亲,作为最为信赖的亲人,由衷的赞赏和鼓励,无疑是对孩子最大的肯定与支持。 父母亲是天底下最无私的人,给孩子的是天底下最无私的爱。发自内心的关怀与鼓励再加上正确的教育,才能有效培育孩子。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请传出去,分享给更多父母,散播正向思维~
Read more这三大恶习会毁了孩子一生,家长千万不能纵容!
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习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习惯可以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命运。幼儿时期是人生的起步阶段,同时也是各种行为习惯的养成阶段。家长应该重视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和熏陶,比如,生活习惯、阅读习惯、劳动习惯等等。对于孩子的恶习,家长一定不要纵容。 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一个人的日常活动,90%都在不断重复原来的动作,习惯动作是潜意识,无需大脑思考,无需用意志去控制。不良习惯,对于人的一生的负面影响也是难以估计的。 孩子如果有以下三个坏习惯,家长千万不能纵容,一定要帮助孩子及时纠正。 1 依赖性强,不爱思考,遇到问题就找家长。 这是一位妈妈发来的求助: 我家孩子快读小学了,独立性很差,特别依赖妈妈,不仅仅是穿衣吃饭等自理能力,还有生活中其它方面,比如,画画的时候打不开彩笔盒,不会自己想办法,就是找妈妈;玩滑梯和小朋友发生冲突,不会自己面对,就是哭着找妈妈;看动画片里提出的问题,不会自己思考答案,就是问妈妈…… 独立,是一个人的良好习惯;爱思考,是一个人的优秀品质。 习惯于依赖别人的人,心理上往往比较脆弱,不能承受风雨。 我们爱孩子,就要舍得放手让孩子自己去走。 我们能够拥有孩子多少年啊?有一种依恋,是为了分离! 给家长的建议:日常生活中,家长不要过于代劳、过于保护;交流的时候,多向孩子提问,激发她的思考能力;鼓励孩子自己动脑筋完成事情,别忘了适时给一点启发;让孩子拥有成就感,帮助孩子建立自信。 2 愿望没有得到满足,就发脾气、闹情绪,甚至动手打人。 前段时间,我和几个朋友一起外出旅游,其中一个朋友的孩子5岁,仅仅相处了三天,这男孩的火爆脾气,让所有人都崩溃了!看电视时,他说要看少儿频道,他妈妈只不过慢了一秒钟的时间,他居然抓起遥控器拼命往电视机上砸去,一边还撕吼尖叫。 吃晚饭时,他喝了很多饮料,他妈妈说不能喝太多,结果他居然一巴掌打在了妈妈的脑袋上,还理直气壮地哭喊;朋友们一起打扑克,他想玩,就单独给了他一副,谁知他不领情,非要玩大人的,一怒之下把整桌东西都掀翻了…… 别人的孩子,我不会干涉。我唯一做的事情,就是提醒孩子的家长:必须尽快帮助孩子纠正恶习。 如果希望全世界都围着他一个人转,一点愿望没有满足就大发雷霆,那么将来长大到了社会上,肯定会撞的头破血流! 当他遭遇拒绝、遭遇失败、遭遇挫折的时候,不会有很好的心态去面对问题,更不能理智地解决问题。 给家长的建议:要让孩子学会等待,学会考虑他人的感受,学会控制情绪。 3 做事三心二意、没始没终。 一个朋友的孩子已经8岁,上小学了,我带着儿子豪豪去他家玩。 他先拿出一堆拼图,和豪豪一起拼,当豪豪还沉浸其中,他忽然撒腿跑开,冲到房里,拿出一个奥特曼变形玩具。 豪豪抬头看了看,又低下头,依然专注于手中没有完成的活儿。
Read more帮助孩子去掉害怕心理
2岁半的 Tom近来非常害怕幼稚园老师讲「泰迪熊」的故事,每次一旦老师拿起这本书时,他都会惊恐的大声哭闹,好长时间才平静下来。连续几次这样,Tom的妈妈有点不安了,不知道为什么突然间宝宝会变得这么「胆小」。 其实这种「害怕」现象在2岁至3岁的儿童中非常普遍,可以说是幼儿成长中一种正常的现象。从某种意义说,害怕情绪也是一件好事,会让孩子有一定的危险意识,不会做出特别出格的事情。儿童产生害怕情绪的主要原因是小朋友们对于一些事物还不太理解,自己凭空想像会受到伤害。这种情况刚刚出现的时候,父母们可能会有些担心,担心是不是孩子出现什么问题了,不知道如何应付。那么怎样才能帮助孩子们平稳地度过这一阶段呢? 缓解幼儿害怕情绪 对于成年人来说,怕黑、怕虫等这些让幼儿害怕的事情似乎有点不可思议或者有点可笑,但这种恐惧对于幼儿来说却完全是真实存在的。如果您此时表现出漠不关心或者因此而取笑孩子,就可能会产生一种结果,会让孩子觉得有一点羞辱感,从而隐藏或压抑这种不良的情绪,使之演变成为一种复杂的心理负担。 相反如果您能正视孩子所面对的问题,给予同情,鼓励孩子讲出他的害怕情绪,这将会帮助宝宝解除恐惧心理,过一些日子问题很快便会得到解决。 让小朋友们经常害怕的事物 怕黑。小朋友们怕黑这种现象非常普遍,是完全正常的。害怕的原因可能是小朋友们担心在黑暗中隐藏着什么东西或者是在黑暗中看不到父母而感到害怕。如果宝宝独住一室,您可以晚上在宝宝的房间开一盏暗一点的灯。晚上您可以带宝宝散散步,告诉她夜晚各种各样有趣的东西,例如月亮和星星。 怕雷鸣。绝大多数的小朋友们都害怕电闪雷鸣。此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分散宝宝的注意力,可以给他们讲平时最喜欢的故事,或把电视的音量放大。 怕小动物。有许多宝宝害怕狗。如果是这样,您可以多创造一些机会让他们可以安全地与这种动物接触,但要循序渐近,不要过于催促他们。 怕怪物、大灰狼。小朋友们由于理解力有限,对于神话故事与现实生活有时还分辨不清,就会导致有时他们会把故事中的人物或情节移植到生活中来,如想像有一只「大灰狼」躲在柜子里等等。这时您不妨「将计就计」,与宝宝一起把「大灰狼」赶走,或用一只「魔杖」来帮忙把它「变不见」。当然也要避免让孩子接触一些可怕的故事或电视节目。 怕大的杂讯。许多孩子不喜欢突然的声音或很大的杂讯,如吸尘器或割草机的声音。进行这些活动时可将孩子安排到一个相对安静的房间或事先让他们有所准备,不要突然进行。 除了以上的一些防范措施外,您还可以告诉宝宝,妈妈也会害怕,并故意做出害怕的样子来。这样会暗示给宝宝这样一个资讯:害怕是一件正常的事情,并不需要为此而感到不安。当宝宝取得一些进步时,适当的鼓励和赞扬也会让他们变得更加勇敢。这会让他们认识到害怕是可以战胜的。 文/叶子 图来自:pixabay.com
Read more为什么孩子最尊重的人不是父母?
一项调查得出:美国、日本孩子最尊敬的人排名第一的是父亲,而中国的孩子心中,最尊重的人根本不是父母,父母被排在最后一名。孩子不说谎,心目中就是这样认定的。其实很多独生子女都被父母培养成了男女妈宝,所以年龄增长了,还是妈宝一个,总觉得爸爸妈妈的照顾是应当的。 一、孩子最尊重的人不是父母 大概十几年前,曾有一个研究机构对来自美国、日本、中国的孩子进行了一次名为“你最尊敬的人物是谁”的问卷调查。 美国孩子最尊敬的人排名第一的是父亲,第二是乔丹,第三是母亲;日本孩子最尊敬的人排名第一的也是父亲,第二是母亲,第三是坂本龙马(明治维新的英雄); 而在那批接受调查的中国孩子的心中,最尊重的人根本不是父母,父亲被排在最后一名,第10名,母亲更惨,挤出前10,排在第11名。孩子不说谎,心目中就是这样认定的。 当时西班牙的埃菲社发了这样一条电讯:“不少中国的父母自以为他们是世界上最好的家庭教育家,但是他们却无法阻止他们在孩子心目中地位的不断下降。” 有人说,这是中国特色的独生子女造成的悲哀现象。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曾有学者研究一个课题:“如何与未来打交道?”这位美国学者说:“30年后,人类历史将迎来一个由独生子女组成的国家,这个国家不是小国而是大国,他们将如何与世界相处?这是福音还是灾难?” 二、哪几类父母很难得到孩子尊重? 当然,这个调查的结果仅限于被调查的那一批孩子,并不是所有的中国孩子心中最尊重的人都不是父母,我思索了一下,产生这种结果不能全怪孩子,父母的教育方式也非常关键。大概有这么几类父母,尽管他们可以为孩子倾尽所有,却很难得到孩子的尊重。 经常埋怨孩子不听话的父母,是得不到尊重的;孩子的任何事情都要管的家长,是得不到尊重的(比如非要孩子学钢琴,要偷着看孩子的日记本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要孩子争班级第一最好是全市第一)。 一定要把自己的理想变成孩子理想的,更得不到尊重,要让孩子光宗耀祖是中国父母的主要缺点。 真正大款大腕的家长也不一定能受孩子的尊重(即使尊重也不是尊重家长而是尊重富有),孩子从社会退却到家庭,无非是什么事都想让有钱或者有权有势的父亲解决。 孩子孝顺父母说起来是天经地义的,是文明古国的美德,但是,尊重以后才能谈孝顺,把父母列在第10、第11位,谈孝顺还早了点。眼下,中国所谓的“孝子”,是父母孝顺儿子的意思:孝——子。 三、我如此深爱我的孩子,她爱我吗? 著名社会学教授龙建刚曾经对中国独生子女问题发表过分析文章,一时在父母的朋友圈里传播甚广。在看了他的文章后,一位身在美国的女士给他写了一封邮件,大致内容是这样的: 我是一位单亲母亲,38岁那年就独自带着8岁的女儿生活,不说含辛茹苦,也历经了很多女人没有经历过的酸楚。为了让女儿不受父亲出走的影响,我以全部的母爱来呵护她成长。 女儿从佛山九小到佛山一中,成绩都非常优秀,是标准的学霸。高考以佛山前5名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核物理专业,毕业后又考入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毕业后在美国从事研究工作。 我女婿也是上海学霸,年纪不大,就已经是芝加哥大学的教授了。他们有一个四岁的儿子,上海的爷爷奶奶在美国照顾了两年,今年6月回上海去了。 一个主要原因是我女儿和他们处得不好,经常吵架。曾经担任上海厅级干部的爷爷一怒之下带奶奶回去了,还说再也不来美国受罪了。 无奈之下,女儿、女婿多次给我电话求援,让我去芝加哥帮他们带孩子。我退休后单位返聘,有一份不错的收入,心情也很好。考虑到女儿的处境,我最后下定决心到了美国。 但在这里的每一天都很难过,人生地不熟倒是其次,主要是女儿、女婿几乎很少和我交流。他们早出晚归,回家只想睡觉,周末也是在家睡觉,只有我一个人忙碌。好像我做什么都是应该的。 到了假期,他们带上孩子出去度假,让我一个人留在家里。我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到底是美国改变了他们?还是独生子女都是这个德性? 我女儿、女婿的收入不错,还经常给非洲穷人捐钱。我几次提醒他们说:舅舅、姨妈家在湖南农村,生活艰苦,你们给非洲黑人捐钱,是否也可考虑资助这些亲人一点?女儿女婿的回答让我震惊:非洲穷人更需要帮助。帮自己的亲戚不是慈善,没有意义…… 我真不明白女儿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无情无义,冷漠得不可理喻!是我的家庭教育失败了吗?如果说是我文化不高,不会教育子女,那么女儿的公公、婆婆,一个是政府官员、一个是同济大学教授,怎么他们的儿子也是如此? 国庆那天,我亲家在电话中说:你辛苦了,我们都被独生子女害了。我们让他们自己请保姆,你回来过你自己的日子,别理他们了……
Read more别在悄无声息地威胁你的孩子了,后果自负
“你如果再不吃,我就要吃掉咯!” “你如果再不来,我们就走了!” “你如果再闹,妈妈就不要你了!” 很多家长都有类似的口头禅,但类似这样的威胁频繁地出现在孩子的生活中,可是妈妈们想过没有,威胁孩子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我常常听见别人这样跟小孩说,然后那个小孩就会表现出很急,甚至是哭闹的状况,甚至去抢夺家长希望他吃下的食物……我在旁边看着,总是奇怪,为什么会有人喜欢自己的小孩在外面表现得如此不得体和不大方?为什么不让自己的小孩有理性自主的思考权力? 比威胁更重要的是告诉孩子背后的原因 如果这个东西很好吃,我想不用你多说,他自然会一口接一口,如果他肚子饿,他一定会乖乖坐在位子上吃完吃后再到处跑,小孩也是有自己的想法的,他脑中自有优先级,我们实在不应该干涉太多。子轩从小食欲就不好,就算零食也吸引不了他,常常吃一两口就不吃了,我会跟他心平气和地说:你如果不吃了,那妈妈就要吃掉了,因为很浪费,我们不想浪费食物。 “因为很浪费”才是要干涉的重点,我们中的很多人却常常忘记讲。子轩从来不会因为别人要吃掉眼前的食物,或者别人不等他了而吵闹,他对于这些事情很是从容,这种态度让我很舒服。 现在他更大了,当他不吃的时候,我会要求他说:“妈妈,我吃饱了,谢谢你。”我要让他学习了解到,我为他准备食物不是理所当然的,不是他不吃拍拍屁股就走了,是要感恩的。而且要他把这句话说成习惯,就像读经一样,长久下来就会烙印在心中,这种感恩的念头才会铭记在心。 威胁的背后,我们无意中教会了孩子什么 我曾经在某知名商场,遇见一个真实的案例。 那个商场里有可爱的汽车小推车,孩子坐在里边,让妈妈们推着走,妈妈可以任意租借,但有时候人太多会租不到。一次孩子走着有点累了,正巧旁边就停了一台汽车小推车,里面没有人坐,孩子就走过去想开门,但他还没到呢,就听到另一个阿姨大叫:“某某某,你如果再不坐到推车里,别人就要来坐啦!”接着她那小孩就火急火燎地跑过来占住这推车…… 那个小孩估计是长期受了这种训练,马上就飞奔回来坐进车子里,像看到强盗一样,看着我们一家人。我能理解那个妈妈并无针对之意,她也只是被她到处乱跑的小孩弄得很烦,大包小包还要顾着推车,终于找到一个办法能叫的动小孩回来,而且她甚至不用扮黑脸。 但当场我还是被吓到了,竟有人会这样处理事情。我想那个妈妈完全没有意识到她自己教育了小孩什么事情——独占和抢夺。 威胁引发孩子的忌妒和不安全感 还有比较常见的一种情况。家中的长辈想要抱抱孙子,偏偏孙子彼时不想被抱,这时有些长辈就会作势要去抱别人家的小孩,或是故意去抱别的小孩来激发他的忌妒心,一旦孙子为此哭闹,长辈就会极其开心觉得自己受到重视。 这种故事我每天看,其实我很同情那些小孩,毕竟这跟抢夺食物或是一辆车大不相同了,这引发的可是人性的黑暗面啊。小孩会不会认为表现出忌妒,别人才感受的到爱呢。忌妒心可以造成很多可怕的事件,看看每天社会版的新闻,有多少谋杀案都是因为忌妒心而起?不要说你不能理解,或觉得那些杀人者一定都是头脑有问题,说不定有问题的是他的家庭教育。 我教会子轩了解不抱他不等于不爱他,除了拥抱还有其他很多表达爱的方式。他也有时会拒绝爷爷奶奶的拥抱,但他接着会主动去问爷爷奶奶一些生活上的事情,爷爷奶奶也一样开心。重点是孩子自己理性的想法,他有自信判断以后就不会动摇,不会因为这些情绪上的威胁就轻易的妥协。 提示: 妈妈的角色也很重要,不要逼他一定要给谁抱,他的身体是他的,他可以做主,做合理的宣示。有的人会觉得会不会想得太多呢,不要当事情发生了后才知道后果非常严重。本来不重视的小缺点确实有可能会累积成为人格上的大缺陷。所以说父母的教育,语言和行为也要注意哦。 图:Pixabay.com
Read more如何跟孩子谈性?父母如何对青春期孩子的进行性教育?
跟孩子谈性?得有点手腕! 如果你童年有过玩扮家家游戏的经历,你现在还记得关于这个游戏的什么?几个小伙伴一起做饭和吃饭的情节一定是必备环节,还有扮演熊妈妈保护熊宝宝玩虐大灰狼的故事脚本百玩不腻,怀孕生宝宝和八方亲戚来贺的壮观场面也上演过多次吧!我还记得摘了松针当面条,捡了松果当鸡蛋,下锅煮了端给生宝宝的伙伴的情景,只因为,我看到大人们对待孕妇就是这样做的。这样的回忆总是充满欢乐,隐隐感叹当年的自己,小小年纪却对像爸爸妈妈这样的大人们做的事情更感兴趣。 男人和女人为什么要生活在一起?为什么女人长得像西瓜的肚子会生出小孩儿,而男人的西瓜肚子不会?我想,对于这样的疑问,我们大概在脑袋里问过妈妈好几遍了吧!却一次也没有问出口。我们是聪明的,从来不在这些事情上招惹父母,八九十年代,少有父母会跟孩子谈论这些敏感话题。 即便是现在,年轻的爸爸、妈妈们谈到自己古灵精怪的孩子也哭笑不得,经常听到他们说起被孩子的提问惊呆的囧样:“妈妈,你有小鸡鸡吗?”“为什么小明有小鸡鸡,而我没有?”“爸爸,我长大了要跟你结婚”……等回过神来,发现孩子还在充满期待的瞪大眼睛盯着他们,热切的期待着答案…… 面对这样的提问,你会怎么回应?我了解到的多数回答是以斥责回之,父母难掩被激起的羞耻感,避免尴尬,用愤怒和斥责是保护自己的不错方式。再看看孩子此时的样子,看得见的是愣住的灰暗的小脸、左晃右晃的小眼珠,听不见的是心里的嘀咕:我是不是做错了什么?我不该问?这是羞耻的事情? 四五岁的年纪,我们学会了这样的问题不找爸妈;十三四岁,第一次来例假、第一次梦遗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不知道怎么处理,仍然不会找爸妈;十五六岁,经历暗恋、失恋,甚至怀孕,害怕极了,陷入抑郁,想要选择轻生……而对于这些,绝对保密的对象也首先是父母。 对准父母或父母说,在现在或者将来,你有了自己的小孩。你会想要教给她怎样的性意识,以便她(他)获得健康的性人格和自我保护的意识?在她(他)向你提出他们自己探索到的身体疑问时,你又会如何回应?是把它们变成秘密,还是坦然地和孩子交流? 1、坦然的态度 和孩子谈性,如果你是坦然的,开放的态度,你会发现,对孩子来说,是否获得正确答案无关紧要,而你是不是那个随时可以帮助她的人,是不是真心乐意为她解释的态度,才是最重要的。你的开放的态度,她会感受到并从中学到信任,在她成长的过程中,遇到任何的难题,第一个可以想到的人是父母。 2、必要的规范 当然,开放的态度,不是放任不管,在看到孩子在客厅抚摸自己的性器官并显出很享受样子的时候,也需要告诉孩子,这样隐私的行为,需要在同样私人的空间里进行。这样的社会行为规范,是需要爸爸妈妈为孩子建立的,但是,爸爸妈妈也不需要为此大惊小怪,喋喋不休,对孩子来说,不过是增加一条妈妈告知的规矩而已,跟很多其他的规矩并无差别。 3、安全的意识 和孩子谈性,同时也是教会他自我保护的意识。不得不提及的是关于儿童性侵犯的案例,在不谈性的家庭氛围里成长的孩子,如果遇到身体被侵犯的情况,他通常不会告诉别人而选择独自承受,这样的印记不会被遗忘,在他长大成人之后,在人际关系中,亲密关系中又慢慢浮现,或者企图永久封存这段记忆,同时想要封存的,是深深的自责和巨大的愤怒,越是压抑的,越想要寻求表达,心里又一个声音在提醒自己,我是肮脏的、羞耻的,我要把这个自己藏起来…… 对于两三岁的孩子,往往不知道自己的哪些部位是绝对不能让别人碰的,父母要明确的告知具体的部位。让孩子知道,只有他自己才拥有自己身体的权利。这样的性教导,并不能彻底的杜绝对孩子的性侵犯,但是,这些提醒和教导都会在他心里播种下如何好好保护自己身体安全的种子。 图/stocksnap.io
Read more什么是教育,你懂吗?任何成功都不能弥补教育孩子的失败
当父母什么都有的时候,突然发现孩子没有教育好而走上了斜路,马上有种全軍覆沒的感觉。有记者调查,在贪污犯罪的一此中老年干部中,他们犯罪的动机竟然是为了孩子。原来,他们忙于事业,疏忽了对孩子的教育,末了,总觉得自己亏欠孩子,试图通过物质形式来弥补自己对孩子的教育的失败。这种做法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也许你是一位非常优秀的领导,能管理好上百万人的城市;也许你是一位非常成功的商人,能每年创造成百万上千万;也许你是一位非常杰出的教师,你已桃李满天下;但是,如果你的孩子教育不成功,就不算真正的成功。 孩子是你的,更是国家的!孩子的好坏决定了我们的民族和国家的未来!一个孩子,输不起!教育好一个,造福三代!任何成功都不能弥补教育孩子的失败! 01|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 好农民不让最矮的庄稼枯萎,好父母不让最“差”的孩子自卑!农民对待庄稼的态度,决定了庄稼的命运,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往往决定了孩子的命运。农民希望庄稼快快成长的心情和父母希望孩子早日成才的心情是完全一样的,可做法却往往不同。农民日思夜想的是庄稼需要什么?怎样满足庄稼的需要?父母为教育孩子彻夜难眠,有没有想到孩子心灵深处需求是什么?怎样满足孩子的精神需求呢? 庄稼长势不好时,农民从不埋怨庄稼,相反,总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孩子学习不行时,许多父母却一味指责,很少想过自己的责任,很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外界环境变化时,农民都知道要改变种植方法;社会环境变革时,父母是否想到要更新教育观念呢? 也许父母不是天才,但可以成为天才的父母。做父母的不可能选择孩子,但可以改变教育孩子的态度。态度变了,孩子的命运也许会发生巨变。只有不会教的父母,没有教不好的孩子! 02|为自己创造的生命永远自豪 哪怕天下所有人都看不起你的孩子,做父母的也要眼含热泪地欣赏他,拥抱他,赞美他,为自己创造的生命永远自豪。 我女儿周婷婷自幼双耳全聋。到处求医问药收效甚微,出路只能是上聋哑学校。我研究古今中外的各种教育,终于觉醒:每个生命都是一个奇迹,宇宙的潜能蕴藏在每个孩子的身上,教育的奥秘就是要承认差异,因材施教。虽然婷婷双耳全聋,但是我坚信宇宙的潜能已蕴藏在女儿幼小残疾的身体里。 我对女儿的教育,是把我沸腾的父爱,化作一阵阵春风,只管播种,不问收获,永远坚信我的女儿行!奇迹出现了,婷婷上了正常小学,连跳两级;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先队员;16岁成为中国第一位聋人少年大学生,23岁美国硕士毕业。而我我这位老三届初中毕业生,也破天荒地成了所谓的教育专家。 孩子生命成长的道路就象跑道和战场,父母应该高喊:“加油!”高呼“冲啊!”,哪怕孩子1000次跌倒,我们都要坚信孩子能1001次站起来!哪怕天下所有人都看不起你的孩子,做父母的也要眼含热泪地欣赏他,拥抱他,赞美他,为自己创造的生命永远自豪! 03|寻回教育宝藏 父母都曾是教育家,请捡回遗忘的宝藏。为什么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的时候,都是好孩子,没有一个坏孩子,百分之百成功呢?其中究竟蕴藏着什么样的教育奥秘呢? 孩子说话含混不清,我们想到孩子未来清晰的口语;孩子走路歪歪倒倒,我们想到孩子未来矫健的步伐。那个时候,父母都坚信自己的孩子行!能承认差异,允许失败。 父母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的过程,反映了世界上最基本的教育规律,原来,这种只管付出,不求回报的,只问播种、不问收获,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的教育过程,充满着无私的爱,体现了积极的心态,隐含着一种坚定的信念!就是因为这种爱,心态和信念,让每个孩子在学说话,学走路时都处于一种快乐的,幸福的天才状态。 “学说话,学走路”的教育方法是父母本来就拥有,却没有意识到,本来就使用过,却无意中遗忘的最有效的,最快乐的教育宝藏!赏识教育就是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的教育!父母都曾是教育家,请捡回遗忘的宝藏! 04|爱孩子先要懂孩子 爱孩子是父母的本能,关键在于会懂孩子。中国的父母太爱孩子,但是往往不太会爱。爱孩子是父母的本能,关键在于会爱–懂孩子! 懂孩子的秘决是父母要明白,每个孩子身上都仿佛隐藏着两个小人,一个是“好孩子”,另一个是“坏孩子”。“好孩子”是指孩子身上与生俱来的潜力,现在的优点、长处和我们希望在孩子身上发生的一切美好事物。“坏孩子”是指孩子身上的缺点、短处和父母不希望孩子身上发生的一切不美好东西。懂孩子的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在唤醒“好孩子”,而不懂孩子的家长可能会逼出“坏孩子”! 父母教育孩子仅有爱是远远不够的,要懂得如何去爱,孩子有好状态。不懂爱 ,爱变害。现在一些教育悲剧是父母不懂孩子,违反规律地教孩子,不是“拔苗助长”就是“压苗阻长”还打着“为你好”的旗帜,让孩子受不了。太多的父母用无知的“爱心”剥夺孩子快乐成长的机会。 05|赏识使孩子越来越好 赏识使孩子越来越好,抱怨使孩子越来越糟。每个孩子的内心深处仿佛有两个小人:一个是好孩子,一个是坏孩子。懂孩子的奥秘是父母的一言一行都能唤醒好孩子。如果父母不懂孩子,一片爱心反而变成害,会逼出坏孩子。好孩子的特点是不浪费脑细胞,很安静。人不安,心不静;人一安,心就静,静能生慧。安静状态下的孩子,学习好是水到渠成的。就像农民种庄稼,庄稼长势绿油油的,没有好收成都难。
Read more何谓过动症
过动症,医学术语,孩子的一种不是很正常的行为表现,即为注意力缺陷过动症。注意力缺陷过动症是指这些学生出现注意力缺陷、活动量过度及容易冲动等。这些症状明显干扰到家庭及学校生活,而影响其学习、人际关系、情绪。也因其行为表现经常被误解为坏小孩或不听话的孩子。 所谓注意力缺陷过动症是指这些学生出现注意力缺陷、活动量过度及容易冲动等。这些症状明显干扰到家庭及学校生活,而影响其学习、人际关系、情绪。由於这类孩子,在智能及外观上看起来并无明显的障碍,容易被外界忽略其需求,也因其行为表现经常被误解为坏小孩或不听话的孩子。 过动症的分类 就学理上来说,”过动儿”正式的名称为”注意力欠缺过动障碍”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主要的问题表现在三个层面;注意力不易集中、活动量过多、行为冲动。其临床表现包括有: 注意力不集中:无法集中注意力去完成一件工作或游戏;外界一有 什麼声音或刺激,马上就被转移;与他们面对面讲 话时,常让人有一种感觉「他好像并没有在听。」 虽然也可以与同年龄的小朋友一起玩,大多偏向动态性的游戏,而且常会去干扰他人使游戏没有办法继续,对於静态的游戏更是无法完成,做功课或游戏时比较不能注意到细节或常因粗心大意而做错, 而且不能从头做到尾,对於需要持久集中精神的事 如做作业,会逃避或拒绝去做;工作或活动所需的 东西,不知放在那里,严重的甚至连每天常规的事也都会忘记。 活动量过多:在学龄前,大部份的人对他们的评语多是「活泼、好动」,「调皮捣蛋」。常常看到的是没有办法好好地坐在椅子上,不是动手动脚,扭动身体,就是坐立不安,上课时离开座位。跑来跑去,跳上跳下;静不下来,不能从事静态活动,有的话很多。 行为冲动:常还未听完问题就回答,常打断别人的谈话或活动,不 能乖乖得排队等候。突然出手碰人,未经他人同意, 擅自拿取他人物品,不管是否危险,他想做就做。 不是每一位过动儿都有以上所有症状。有些孩子的表现以注意力不集中为主,有些则是以活动量多及冲动为主,有些则是同时合并以上三种特性。这些症状在七岁之前,就已存在,而且会对学业、工作及人际关系上造成不良的影响。 特征与行为表现 注意力缺陷过动症可分为:注意力不集中型、过动一冲动型及综合型。后者同时包括注意力缺陷、过动及冲动等问题。注意力缺陷过动症学生有以下的身心特质: 注意力方面: 1.
Read more切记!千万别在这4个时间批评孩子!
切记!千万别在这4个时间批评孩子!后果你想不到 共1322字,建议阅读时长4分钟 昨天,睿妈看到一位妈妈的咨询,她说:“昨天要吃饭的时候,儿子还拿着玩具不放,叫了几遍也没反应,我就决定来点硬的。可儿子还是哭闹着不肯放玩具,挣扎间竟用玩具把我的头给敲出了个大包。我一下子火气就上来了,狠狠地把孩子说了一顿。可是,说完之后,看着儿子哭得可怜兮兮,我又心软了,开始后怕,自己这样批评孩子,会不会给他留下心理阴影呢?” 相信这位妈妈的担心,很容易引起妈妈们的共鸣。不少妈妈都有这样的困扰:孩子难免会犯错,不批评是不可能的,可我的批评会不会过火呢?或者说,怎样批评,才能既起到教育的作用,又不伤害孩子呢? 睿妈觉得,小孩子做错事,批评是一定要的,不然下次还会犯同样的错误。但是,批评孩子,也要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当你随心所欲的批评孩子时,不仅有可能会伤到孩子的自尊心,还可能使教育起到反效果,得不偿失。 下面这4个时间点,父母不应该批评孩子。 早上 ◆ ◆ ◆ 清晨,是一天中充满希望的时刻,人的心情也会格外愉快。在这么美好的时刻,我们应该带着孩子一起,用愉悦的心情来迎接新一天的开始,而不是一大早就批评孩子,孩子不好受不说,大人的心情也会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到之后一整天的学习和工作。 吃饭时◆ ◆ ◆ 很多家长平时工作忙,也没有太多时间陪孩子,一天中也就吃饭的时候全家能聚在一起。家长的本意是好的,想着能抽点时间教育一下孩子,可是,聊天的内容动不动就是“这次考多少分” “人家孩子怎么那么听话” “你怎么一点都不懂事”……慢慢的,一场好好的饭就演变成了孩子的“批斗大会”。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怎么可能有吃饭的欲望呢? 有时候,家长训斥地太严厉,直接就把孩子训哭了。孩子一边哭泣、抽噎着,一边吃饭,这肯定会对孩子的消化有影响啊。 时间一久,孩子甚至会把“吃饭”和“挨训”联系在一起,变得对吃饭比较排斥,严重者还会引发厌食。 生气时◆ ◆ ◆ 人在不理智时说出的话,最容易伤人。家长在生气时,很可能会在一时冲动之下对孩子说出不该说的话,或者做出不该做的举动,这都可能会对自己和孩子产生极为不良的影响,有人甚至因此而酿成千古大错。而且,这样的父母也给孩子做出了错误的示范,很容易使孩子在生气时更加不理智,从而做出不理智的事。 有直接冲突时◆ ◆ ◆
Read more为什么你的孩子那么拖沓和任性
6~12岁年龄阶段,是孩子的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最易出现行为问题的时期。父母反映最多的是:“我感到恼火的是孩子做什么事情都拖沓得很!” 或 “我最头疼的是我的孩子太任性了。” 其实,儿童所有的行为问题,不管是好的坏的都反映着我们父母的行为方式。 拖沓和任性是孩子反抗父母的软硬两种形式 “拖沓”是做事情拖拉、没效率,“任性”是不听别人意见、执拗。看起来这两者有明显区别,但这两种现象有着相关性,即任性与拖沓是反映同一种教育方式下的两个不同侧面。 拖沓是在父母控制下孩子较“软性”的对抗,而任性是在父母控制下孩子较“生硬”的对抗。看似只表现了其中之一问题的孩子身上,同时也隐含着另一种问题的性质。 就是说看起来很拖沓的孩子,其实是在用拖沓的手段,说明他的任性:不想按你说的那样做!很任性的孩子,总要以某种或多种方式来表达他的这种执拗个性:要么不等父母话说完,他扭头就走;要么就是你说你的,我拖拉我的;要么就发脾气;要么就是不吭声……因此说,孩子的拖沓就是他的任性,孩子的任性可以用拖沓来表现。 总表现得拖沓或任性的孩子内心是无助的 孩子的问题往往隐藏着他们真实的担忧、愤怒、失望、伤心等。孩子的心理和情绪状态,主要是依靠行为语言来表达。 总表现得拖沓或任性的孩子,其内心是无助的,情绪是不愉快的:他这种行为背后的无意识语言在说“我斗不过你,我就要这样才舒服”。 拖沓的信息里,隐藏有孩子对父母总是“催促”的不满与报复;任性的种种表现的信息里,隐藏有孩子不得不反抗的敌意。而敌意说明父母与孩子的交流中,父母很少甚至没有承认或接受过孩子的情感,而是对孩子过多的干涉。拖沓、任性孩子的父母,一定是用成人对效率的要求在“训练”孩子。 拖沓与任性的孩子的父母,必有其以下行为模式:性格急躁、思维反应快、处事较果断、高价值观、高期望值、讲究效率、喜欢操控和教导人。他们养育孩子的方式,主要以说教、给现成的答案、命令,“你要……”,“你应该……”,“你不应该……”等。在这种行为模式下,孩子体验的是:总有人为我安排、操心、做事,而不必独立思考。因而难以养成对自己行为的负责任能力。 唠叨型的父母,以成人的行为标准要求孩子。有关日常生活上的事,小孩子不可能很快地、熟练地掌握技巧,对他们最好的帮助就是你的态度:耐心的等待,对任务的困难进行一点评价。如“收拾好床铺很不容易”、“一个小时做好这个模型很难”等。 所以,父母的行为模式决定孩子的行为表现。要改变孩子的拖沓与任性,父母要先正视自己的行为方式。 强大的动力来自强烈的欲望——让您的孩子发挥无限潜力 当今社会,对孩子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一般家庭都是能够做得到的,而相对在孩子的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的教育方面,我们的教育却显得无能为力。 现代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其中,成长性动机则是越得到满足越强烈。 很多时候,高层次的需求都是在家长的强迫下得到满足的。例如,有些孩子从小就开始每天辗转于心算、跆拳道、美术、音乐、英语等各种课外辅导班之间,如果在此过程中遭到挫折孩子就容易失去欲望,不再向更高层次的需求发展。 真正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不是靠别人的强迫做到的,而要靠孩子自己给自己创造良好的心理氛围。这需要父母、老师,及其他周围环境与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引导和启发他们的强烈欲望。 正如一位教育专家所言:“父母对孩子的学习只能起到协助作用,最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自己帮助自己。如果他有强烈的意愿,他真的是愿意去,方法是无限的。 孩子们是很聪明的,只要他们想做,怎样做他们自己是可以找到办法的。其实孩子没有办法事事成为第一,不管是学业上还是兴趣上。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定要让每一个孩子都曾经有过第一的感觉。这种感觉对他的发展很重要。” 图/pixabay.com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