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几起校园霸凌事件,每到此时,心里总是感到非常压抑。受欺凌孩子的身体和心灵都将不可避免地留下难以抹去的创伤和阴影,他们的父母也会因为未能保护孩子而感到深深的懊悔和自责。 什么样的孩子容易成为霸凌对象? 性格懦弱,缺乏自信 “欺软怕硬”是几乎所有施暴者的共同特点,因此那些性格懦弱的孩子自然会成为首选目标。 由于个性软弱,他们往往在受伤害时不敢抗争,在受到伤害后默默忍受而不敢说出来。因而施暴者会更少顾忌,更多肆无忌惮。 囡囡在家是个懂事而快乐的女孩,但去了幼儿园后,却变得胆小、谨慎、不知所措。即使被小朋友打、骂了,她也不还手、不回嘴,总是默默的低着头走开! 那些总是被父母小心呵护的孩子,他们平时所提要求总是很容易得到满足,所以理所当然地认为每个人都不会违逆他。 所以每当遇到强势的对手时,就会因为缺乏经验而表现得不知所措。这也成为了他们很明显的弱点。 而经常被父母批评的孩子,会因为担心责骂而过于小心翼翼,更会因为畏惧权威而不敢挑战强大,这都会慢慢消磨他们的自信心。 缺乏自信的孩子很容易辨别,比如不敢与人对视、习惯低头、话少、内向。这也就使他们很容易成为被欺凌的目标。 独来独往,缺少朋友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因此缺少朋友的孩子,因为经常一个人独来独往,很容易成为被侵害的目标。 一方面是因为势单力孤,很容易得手;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不怕以后被声讨、谴责、甚至报复而有恃无恐。 二年级的鹏鹏转到了一个新学校。开始班里的个别孩子鼓动全班同学孤立他,甚至欺侮他。 但随着他与班里的几个同学成为了朋友,大团体逐渐分裂成为小团体,被孤立的状态也随之逐渐被打破。 孩子小时候,有些父母怕孩子受欺负,因此会限制他在无人陪伴时与陌生的孩子一起玩,但孩子也因此失去了很多交朋友的机会,和与人相处的经验。 孩子上学后,有些父母会干涉孩子交友,比如只能跟学习好的孩子一起,这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朋友数量和交到“铁哥们”的机率。 而如果孩子缺少朋友,很有可能会使得他因为孤立无援而容易受到欺凌。 社会交往能力较低 有些校园暴力或侵害是源于一些小矛盾处理不当引起的。这些矛盾有些是无意中的过失,也可能是误解。但由于处置不当和冲动,就很容易逐渐升级。 四年级的威威和同学关系一直不太好,经常与同学争执、打架。 最近坐在他后面的同学上课时总在他背上写写画画、踢他椅子,下课后还与班里的几个同学堵着他推推搡搡、甚至揪他头发。 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习惯插手孩子之间的矛盾或争执,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孩子缺乏独立处理问题的机会和经验。 还有些父母每当孩子之间争执,总会责怪自己的孩子;而另一些父母则表现为全部指责对方。 这些做法使孩子自己面对矛盾时,要么一味地示弱,导致容易被人欺负;要么一味地强硬,容易激化矛盾,最终导致被人群起攻之。
Read more穷养儿,富养女,原来是指这样养,可惜我们一直没弄懂
很多人都不知道穷养儿,富养女的真正含义。认为男孩要严格,少给钱花,女孩要给买好的东西多给钱花。 教你如何“穷”养儿子,“富”养女儿: 穷养儿子,是对男孩一生的投资;富养女儿,是一种文化修养的投资。两者之间的共同点就是培养宝宝自信、自立和智慧。从来富贵多淑女,自古纨绔少伟男。所以「男孩穷养,女孩富养」成为传统养儿育女的「金科玉律」。 ☆☆ “穷”养男孩的真正内涵 ☆☆ 作为父母一定要清楚,现在儿子受“苦”,长大后才会成为一个“富有”的人,成为真正的男子汉! 对于每个男孩子来说,无论是成长还是成熟,都需要自立自强,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需要面对更大的困难,需要不懈的自我奋斗,可以说,成功男人的成长和成熟是一个不断挑战自我艰苦奋斗的过程。 也许,好多人认为“穷”养男孩,就是控制孩子的花销,不要给他太多的享受,以免惯坏他,这样的理解较为片面,和我们所说的“穷”养有一定的区别,我们认为“穷”养男孩更重要的意义在于通过对“穷困”和“艰苦”的切身感受,对孩子意志、品质、性格、心态的磨砺、锻炼和培养给孩子带来的价值。 如果没有这样一个过程,男孩极易养成挥霍的习惯,贪图享受,脆弱无能,不负责任,不知人间真情。就像有的城市小学生听说农村有孩子吃不饱饭,竟吃惊地问:“饿了为什么不吃巧克力?” 这不禁让人想起历史上的痴呆皇帝晋惠帝,天下荒乱,百姓饥饿,他说的话就是:“何不食肉糜?”这样的男孩日后怎能面对生活的考验。他们迟早会被社会所淘汰。 古话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男孩要成才,不回避“艰难困苦”,方能“玉汝于成”。让男孩过早地亲近“富”,远避“穷”,看似爱之,实则害之。 所以,一定要让男孩在必要的“穷”和“苦”中得到锤炼,懂得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当然,我们这里所说的“穷”养男孩,并非是要男孩吃糠咽菜,忆苦思甜,让男孩承受不必要的非人折磨和痛苦,而是让父母减少对男孩的娇生惯养、包办代替,让男孩从小多一些经历、多一些锻炼,培养他们坚韧、顽强的性格。 概括起来,“穷”养男孩我们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和把握。 “穷”养内涵一:让男孩过点“苦日子” 优裕的物质生活和给孩子大量的金钱,是葬送孩子的第一杀手。有人戏称,孩子拥有大量的钱财,除了购回享乐、好逸恶劳、攀比之心外,还买回了囚车和监牢。 经济腾飞了,腰包鼓起来的家长们将钱用在培养子女上,这本无可厚非,可以给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环境,但绝不能给他们太过奢侈的物质享受。 要不然,就把钱存起来,等儿子长大,有了正常的金钱观后再给他也不迟。为了儿子的积极奋进,为了儿子养成勤俭节约的美德,为了儿子不饱暖思坏,还是让他过点“穷日子”为好。 “穷”养内涵二:让男孩体验挫折感 温室里的花朵承受不了狂风暴雨的侵袭。含在嘴里怕化,捧在手里怕疼的爱子观,会促使男孩意志不坚强,心理承受力差,稍遇不顺心或挫折就走极端。 挫折会激发男孩勇敢无畏的精神,积极面对遇到的困难。作为父母,就必须让儿子遭遇“挫折”,鼓励其克服并战胜它。 “穷”养内涵三:让男孩学会独立生活 “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万事包办”,这是育人大忌。很多大学生不会做饭、不会洗衣、不会叠被,这简直不可思议。这样的男人能接受社会的各种挑战吗?能有创造力吗? 所以,父母要尽快从儿童时起,就教会并让他们独立承担力所能及的事。生活自理、会做家务、做饭、独立办事是人之必然! “穷”养内涵四:让男孩适当受点委屈
Read more《弟子规》全集译文,赶紧收起来! (下)
47奸巧语 秽污词 市井气 切戒之 【解释】不要讲奸邪取巧的话语、下流肮脏的词语;势利市井之气,千万都要戒之; 48见未真 勿轻言 知未的 勿轻传 【解释】没有得知真相之前,不要轻易发表意见;不知道真相的传言,不可轻信而再次传播; 49事非宜 勿轻诺 苟轻诺 进退错 【解释】对不合理的要求,不要轻易答应;如果轻易答应,就会使自己进退两难; 50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解释】说话时吐字清楚,语速缓慢;说话不要太快、吐字模糊不清; 51彼说长 此说短 不关己 莫闲管 【解释】不要当面说别人的长处,背后说别人的长短;不关自己的是非,不要无事生非;
Read more《弟子规》全集译文,赶紧收起来! (上)
01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解释】弟子规,是圣人的教诲。首先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要谨言慎行、讲求信用。 02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解释】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学习有益的学问。 03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解释】父母呼唤,应及时应答,不要拖延迟缓;父母交代的事情,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 04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解释】父母的教诲,应该恭敬地聆听;做错了事,受到父母的教育和责备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 05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解释】冬天寒冷时提前为父母温暖被窝,夏天酷热时提前帮父母把床铺扇凉;早晨起床后,先探望父母,向父母请安;晚上伺候父母就寝后,才能入睡。
Read more孩子问“我们家有钱吗” 这个爸爸的回答震惊无数父母!
不同的回答决定不同的教育,不一样的教育决定不一样的人生。 美国小孩问他的富爸爸:〝我们家有钱吗?〞爸爸回答他:〝我有钱,你没有。我的钱是我自己努力奋斗得来的,将来你也可以通过你的劳动获得金钱。〞 中国小孩问他的富爸爸:〝我们家有钱吗?〞爸爸回答他:〝我们家有很多钱,将来这些钱都是你的。〞 美国小孩听了爸爸的话会获得以下几方面的信息:1、自己的爸爸很有钱,但爸爸的钱是爸爸的;2、爸爸的钱是通过努力得来的;3、我如果想有钱,也得通过劳力和努力获得。 获得了这些信息,这个孩子就会很努力,对人生也会有很多期许。他也想通过努力像爸爸一样获得财富,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财富,精神财富会让孩子受益一生。 中国小孩听了爸爸的话获得的信息是:1、我爸是有钱人,我们家有的是钱;2、我爸的钱就是我的钱;3、我不用努力就已经有很多钱了! 于是,当孩子长大接手父亲的财富以后,便不会知道珍惜和努力,应了古语的〝富不过三代〞!这位中国爸爸传给自己孩子的仅仅是物质财富,没有精神财富作依托,物质财富是一把〝双刃剑〞。 不同的回答决定不同的教育,不一样的教育决定不一样的人生。 很显然,美国爸爸的回答可以帮助一个孩子建立正确的财富观和人生观,使其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实干家,而中国爸爸的回答只能让孩子成为软弱无能的〝啃老族〞。 不要对孩子太宠爱,那其实是变相的〝伤害〞。 父母无私无悔的付出只会导致孩子的无情与无能,溺爱与给予只会让孩子只知索取,不知回报。作为父母,要学会放手,让孩子了解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在履行这些责任和义务中成长。与其想着把最好的一切提供给孩子,不如培养孩子追求最好一切的能力。 教孩子怎么成为一个有钱人,而不是只给他钱。 你应该告诉孩子:孩子啊,你将会是有钱人。用你的知识赚取更多财富,通过理财创造自己未来的生活,但我的钱跟你没关系。 所以,当孩子问你同样的问题时,我们也应该像那位美国爸爸一样,告诉他:〝我有钱,你没有。我并不欠你什么。所以,你得靠自己,为了你憧憬的生活努力。而不是无所事事,坐享其成。〞 那么孩子就会很独立,对人生也会有很多期许;那么你传给孩子的就不仅仅是物质财富,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财富。精神财富会让孩子受益一生。 来源:名校家长 | 图:pixabay.com
Read more没有仪式感的家庭,很难养出有幸福感的孩子!
孩子的幼儿园毕业典礼、夫妻间的结婚纪念日、家人的生日…..这些重要日子的庆祝仪式,看似无用的形式,却恰恰是家庭幸福的秘籍。这种“仪式”将家中所有的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让家人平常难以言说的情感表达出来,彼此接纳、认可,并从中获得力量。 仪式感是什么? 法国童话《小王子》里说,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培养仪式感就是用心对待、生活中那些看似平凡的小事。 比如开学时,新课本发下来,有的同学直接就开始用,有的同学却在家长的指导下、细心的给书包上封皮,有些家长还会为孩子设计封皮。 包书皮既能防止课本被磨损,也是新学期开始前的小仪式,让孩子意识到,从现在起,要端正态度,好好迎接新学期,之后,孩子每次看到书皮,都会联想到自己开学时的决心。 仪式感不是追求形式、华而不实的东西,评判仪式感最重要的标准是、能否让人感受到内心的富足。偶尔的惊喜和仪式感、是给孩子最好的“富养”。 「仪式感为孩子注入安全感」 爸爸妈妈给孩子的仪式、可以是每天出门前的拥抱;是临睡前的一句晚安、一个故事。睡前故事能够有效的解决、孩子不按时睡觉的问题。每天晚上睡觉前,大人握住孩子的手,念图画书给他听。 父母的陪伴会让孩子感到安心,一个有趣的睡前故事不仅能、帮助孩子更好的入眠,也会带给孩子安全感,使亲子关系更加融洽。 当“睡前故事”成为习惯之后,不用大人提醒,孩子也会产生一种强烈的自我暗示,“故事听完了,现在我该睡觉了。” 「仪式感让孩子拥有清晰目标」 在孩子过生日时,为他举办一个仪式。生日前几天,和孩子聊一聊,让孩子意识到,他即将长大一岁,新的一岁,需要有点新变化。 大人和孩子一起商量,在尊重孩子个人意愿的基础上,制定一些只要努力就可以实现的目标,再想想具体用什么方法,孩子希望写字更漂亮,就要买字帖,每天临摹;想学会游泳,可以报兴趣班。 目标不用过多,3-5个足以,这些目标就是孩子的生日愿望。生日当天,吹灭蜡烛前,把几个目标重复一遍,在场的家人一起为孩子作见证。 这个仪式既能带给孩子目标感,也赋予他们使命感,孩子会认为:这是我必须要做到的事情。到时,不用家长催促,他们也会自己努力。 「仪式感给孩子一份美好回忆」 别缺席那些对于孩子来说、充满仪式感的日子,家长会、亲子运动会、汇报演出等。 在这些活动中,孩子特别渴望被人重视,家长的出现会让孩子对自己充满信心和认同感,而这些看似平凡的日子,会成为我们和孩子共同的美好回忆。 「仪式感提升家庭的幸福感」 不仅孩子需要仪式感,婚姻生活也需要。尤其是在孩子出生以后,我们对孩子事事上心,对自己却越来越随意,结婚前的诗和远方被生活的一地鸡毛取代。 其实仪式感并不空洞,也不是不切实际的浪漫,相反,它是发自内心的爱。在爱人生日时,和孩子一起为他/她策划庆祝,准备一份简单的小礼物,你们的用心,会让他/她感受到自己是被爱着的。 仪式感使爱情得以保鲜,也让孩子从中感受到爸爸妈妈是相亲相爱的,我们的家庭很幸福。 仪式感演化出来的是时间感、存在感和被需要感。仪式不分大小,很多事情都可以成为你家的仪式: ❶ 在特殊的纪念日去照相馆拍全家福。比如孩子生日,让孩子知道自己有一个稳定、有爱的家。
Read more一个死刑犯给父母的信
有爱的父母们,用心看看吧。 。 。 *两个都是爱,结局却完全不同* 一个死刑犯写给父母的信: 爸爸妈妈: 我明天就要行刑了,我也不知道我的人生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但往事一幕幕闪过眼前… 3岁那年,我跑太快被石头绊倒,妳急着扶我起来安慰,还往石头踢了两脚,「不哭不哭,都是石头坏坏!」让本来忍住不哭的我抱着妳委屈哭了好久,是妳让我知道原来跌倒是石头的错,但我不知道妳只是为了哄我别哭。 4岁那年,我因为看电视不想吃饭,妳就把饭端来一口一口喂我吃。是妳让我知道原来生活可以这么享受,但我不知道妳只是怕我弄脏衣服,最后还要麻烦妳去洗。 6岁那年,妳带我到玩具店挑圣诞礼物,说好只能买一样。但买了变形金刚后我还想要模型飞机,妳不同意我就躺在地上哭,直到妳乖乖付了钱。是妳让我知道原来用这招妳就会妥协,但我不知道妳只是不想在别人面前丢脸。 8岁那年,我想学着洗袜子,妳怕我洗不干净,我想学习刷碗,妳怕我把碗打破,我想自己盛饭,妳怕我被烫到。是妳让我知道原来我不能面对的困难和危险这么多,但我不知道妳只是怕麻烦不想重作家事。 10岁那年,妳帮我报名3个升学班和2个才艺班,当我每天都被课业逼得晚回家,妳說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是妳让我知道原来学习是这么痛苦的事,但我不知道妳只是想让在亲友面前炫耀。 13岁那年,我踢球打破邻居窗户,妳赔钱后带我去跟邻居道歉。是妳让我知道原来闯祸后只要说「对不起」就没事了,但我不知道妳心里抱怨邻居敲诈。 15岁那年,我想学钢琴,妳向人借钱帮我买了一台,但1个月后我就再也没弹过。是妳让我知道原来没钱也可以耍任性,但我不知道妳用3年才还清债务。 19岁那年,我考大学,妳說当律师钱多地位高。是妳让我知道原来只要按照妳帮我规划的路就好了,但我不知道妳只是用我弥补妳当年考不上法律系的遗憾。 20岁那年,我想换新手机,于是跟妳說这样就能常常打给妳,妳立刻汇了3万块给我,但我一年也没打几次电话回家。是妳让我知道原来妳是我的行动提款机,但我不知道妳多期待我打电话祝妳生日快乐。 24岁那年,我毕业后妳托熟人帮我在大公司找了好工作。是妳让我知道原来大学不认真念也能抱铁饭碗,但我不知道这是妳拜托了多少人才求来的。 27岁那年,妳眼看我不停换女朋友,女孩们都说我不负责任,妳說是她们配不上我。是妳让我以为自己条件很好,但我不知道妳帮我求了多少次相亲。 32岁那年,我欠了千万赌债,妳气得病倒,但还是帮我还清债务。是妳让我知道原来不管我做什么都有妳帮我解决,但我不知道这是妳准备养老的棺材本。 35岁这一年,妳再也帮不了我了,因为我抢劫结伙杀人。听到死刑判决,妳骂老天不公,妳苦了一辈子却得到这种结果。 我终于知道,是妳以爱的名义一次次夺走我成长的机会,一次次扼杀我生存的能力,一次次剥夺我为人生负责的权利!原来临死前,我根本没有长大过!原来用错误方式爱孩子,代价是两代人的痛苦,原来教育没有重来的机会,原来是妳亲手把我送上断头台…! 爸妈,你们要保重!我明天就要走了,希望在另一个世界,我能学会为自己负责。 不知该恨妳还是爱妳的儿子上. 再看看一封CEO写给父母的信。看完这两封信,相信大家都很有感触!*两个都是爱,结局却完全不同* 有位犹太妈妈教育孩子的秘诀:「心软是害,狠心是爱。谁溺爱孩子,谁总有一天会为孩子包扎伤口。」
Read more教养子女物质奖励好还是非物质奖励好?
看到一篇文章:《家长小心物质奖励会让儿童更功利》,文章中引述密苏里大学和伊利诺大学的研究,指出:「当儿童有良好表现时用礼物奖励孩子,会使孩子更加功利。认为非物质的鼓励对孩子更有益处,并提到美国幼儿园对孩子的良好行为大都是用非物质的奖励,例如让孩子享有特权和自由,让孩子体验荣誉感等。」 行为主义学派的心理学家认为:人类行为基本上受行为结果所控制。当一个人的行为得到痛苦的结果,自然会减少或消除该行为,例如闯红灯被罚钱,心里不舒服,自然为减少闯红灯的行为。相反地,如果某一行为得到愉快的结果,会鼓励他更努力表现该行为。社会上对好人好事的表扬或杰出成就的表扬,目的也是鼓励人们努力做善事或努力获得杰出成就。 按照行为主义者的观点:一个人不管得到的是物质上的奖励或者是非物质的奖励,只要那个奖励使得行为者感到愉快,都会使行为者增加该行为。 为什么专家几乎一致反对物质奖励呢?分析物质奖励可能缺点如下: 1、 对年幼的小朋友给予食物的奖励,都得给于时间消费那些食物。让一个小朋友得到饼干、糖果的奖励,如果不让他当场吃掉,小朋友的心里老是惦记那个饼干、糖果,反而无法专心听课。 2、 实物的奖励容易造成评比。小朋友之间同样得到一百分的好成绩,富有家庭奖励是贫穷家庭无法跟进的,这可能造成贫穷家庭子女的难过和伤害。另一方面,富有家庭的奖励也会造成老师的奖励显得寒酸,得不到奖励的效果。曾看过一位新进教师叙述:在贵族学校教书,当他用小美冰淇淋(相对廉价)奖励小朋友时,小朋友却说:「老师,我们在家里都是吃圣代或哈根大斯冰淇淋(相当昂贵) ,我们对小美冰淇淋根本不屑一顾!」小朋友的反应,让这位老师感叹教师难为。 3、 实物的奖励会使得价码不断提高。因为相同的物质奖励,会引不起兴趣。小朋友对相同的实物奖励甚至会厌烦。况且,随着年龄增长也会不断提高实物的价码,结果是增添孩子无止境的欲望。 4、 如文章中所说:「物质奖励会使得小朋友用不正当的手段取得物质的奖励。」俗语说:「狗急跳墙,人饥爬梁。」当人的欲望无法满足时,心里痛苦的煎熬,各种不好的手段都会使出来。 5、 我曾在美国观察启智班的教学,老师将该班七位小朋友的名字写在黑板上,当某位小朋友表现良好时,便在该小朋友名字后面打个圈,等放学时,按照小朋友所得的圈数,给予葡萄干、饼干等等各种食物。我在一个小时的观察中,看到有位小朋友趁老师没注意,跑到黑板前,在他的名字后面,自行加上圈圈。一个启智班的小学生都会做出不正当的行为以获取食物的奖励,那么正常的小孩子侵淫在实物的奖励下,用不正当手段获取利益的行为就更无法避免了。 文章中指出:「非物质的奖励所得到的成效可能更好。」就事论事,任何人都需要他人的肯定、尊重、重视、欣赏与尊敬,这是人性的基本心理需求。这类需求不会像物质奖励一样,会产生餍足感,人不会因为过多的尊敬、尊重、欣赏、肯定而感到厌烦,反而会觉得多多益善。例如: 1、电影金像奖就为了鼓励在电影事业有特别的贡献。当一个演员获得金像奖等于他的努力与成就获得肯定,这位演员必然会更加努力以获得更多的金像奖。 2、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寒门出孝子这样的说法。为何寒门多出孝子?因为寒门子弟大多需要帮助家务,甚至承担家计,根本不可能有物质的享受。所赢得的只不过是父母贴心的赞美,以及社会上左邻右舍的孝子美誉。 3、我小学四年级时因为功课好,老师亲自来家里载我去学校帮他改考卷。一个学生被老师如此肯定,获得这种特权,可说是无上光荣。所以日后我更加努力学习,希望继续得到老师更多肯定。 有关奖励的综合评论: 1、提到物质的奖励最让我终身难忘的往事:记得小学三年级时,因为国语讲得好,获得老师一枝铅笔的鼓励,我获得奖励之后,每日更加勤说国语。日后养成习惯,使得一些新认识的朋友经常问我:「你是不是客家人?明明觉得你是台湾人,为何不说闽南语?」在今日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奖赏,却让我养成了终生讲国语的习惯。这个例子说明:物质奖励未必是坏事,适时适当的使用,效果也不逊色。 (注:笔者生在台湾极度贫穷的年代,那时微薄奖励都是梦寐以求的。) 对年纪小的幼儿或者智能障碍者,物质的奖励似乎比较有效。因为智慧的限制,他们不容易理解非物质奖励的含义,感受它的荣誉。对年纪大的小朋友,物质的奖励最好是精神食粮,例如作者曾在一所贵族女子高中教书,面对这些学生,老师没有能力提供能让学生满足的物质奖励,所以我改用赠送世界名著(精神食粮),这是贵族学校家长不会给予的物质奖励,并且配合让获奖者觉得无限光荣,这样的效果也是非常大。 诺贝尔奖也是非常大的物质奖励,同时得奖是对成就高度肯定,受奖是无限光荣。这个奖项对世界上杰出人士有莫大的鼓舞作用。可见物质的奖励也不是一无可取。 2、不论物质或非物质的奖励,重点应该是奖励何种行为。我在贵族学校使用物质奖励,但是我奖励的不是成绩好坏,因为成绩好与坏跟智力密切相关。如果奖励好成绩,那么得奖者将是永远那几位智力优秀者,这种奖励毫无效果。作者给每位学生一张抱负水准分数表:竖栏有上学期成绩,第一、二、三次月考以及期末考成绩,还有个人抱负水准(想要达到的成绩分数);横栏则是各学科。每次考试后,我根据两项成果(达到抱负水准的科目多寡;总进步成绩多少)给予学生奖励。这虽然是物质奖励,但是奖励的行为是个人达到先前的抱负,以及个人努力得到的进步。
Read more孩子并不是负担,而是幸福的能量
一提到生小孩,你想到什么?家庭开销会变大、教养很具有挑战、生活负担更沉重?大多数人提到生小孩,大多直接联想到「负荷」,即便孩子很可爱、育儿过程很开心,也还是「甜蜜的负荷」,似乎,孩子对家庭来说,就只有负向的消耗,没有正向的「贡献」。 这样的观念,该是翻转的时候了。根据我近期的研究结果显示,孩子对家庭也可以是有「贡献」的,而且不同年龄的孩子,有不同的方法来展现对家庭的正面力量,还能有效提升父母的幸福感,甚至增进婚姻满意度。 工作与生养子女两者是否难以兼得,已是老掉牙的题目,却很难有人给出肯定的答案。就学术领域来看,如果搜寻工作与家庭议题的文献,多将「子女」、特别是「年幼子女」视为重要的家庭要求(family demand)指标,抑或将子女视为父母工作的被影响者。 幼儿的童言童语,提升父母的幸福感 在这样的框架下,似乎大家都忽视了子女在家庭中可能扮演的主动、正向之角色。 子女年幼时,表面上能为家庭做的事情虽不多,但其自然展现的童言童语与贴心举动,其实有很强大的力量。我曾对父母焦点团体进行访谈,很多父母都提到孩子「嘴巴很甜」,常会说灌迷汤式的话,例如:「我最爱爸爸了!」、「我要永远跟妈妈在一起!」,总让人听了甜滋滋。 亲亲抱抱等撒娇的肢体动作,更是家有幼儿的父母之专属福利。在焦点团体访谈中,父母们若回忆起家中较大的孩子,在小的时候也会亲亲抱抱,但长大后就很少如此了,这样的转变总会让父母更珍惜现在与家中幼儿的亲密肢体互动。 另外,幼儿也会展现出一些具体的行动来协助或关心父母,例如主动帮忙做简单家事、父母心情不好时拿出心爱玩偶来安慰等;绝大多数的受访者都说,孩子这种贴心行为,因其纯真自然,展现出强大的力量。 我们进一步研究:在生活充满各式压力的情况下,幼儿的贴心行为还能增进父母的幸福感吗?在研究了209对、平均年龄介于35~38岁的父母之后,我们发现,不论父母工时长不长、赚的多或少、睡眠充足与否、休闲时间够不够,子女的贴心行为都能有效提高父母的幸福感,甚至还能让婚姻满意度更优。 请注意,子女的贴心能为父母带来的能量,不是某种社经阶级的专属福利,而是研究中大多数的父母都能感受到的。唯一有差别的是,母亲感受到的子女贴心程度,明显的比父亲高,这可能是因为多数幼儿的主要照顾者仍是母亲,母亲投入较多时间、心力在孩子上。 也就是说,对育有幼儿的父母来说,虽然生活负荷不小,但不见得要以「撑过去就好」的心态来面对育儿时光,或者干脆不生;其实,小小孩也可以是父母可贵的心理能量,不妨enjoy(享受)这段日子。 达成父母的期望,让孩子充满成就感 上述研究提到的贴心行为主要是针对6岁以下的幼儿,当孩子渐渐长大,虽少了天真的童言童语,但对应其年龄阶段,孩子能为自己及家庭做的事情愈来愈多,在学术上称为「子女职责」。我们的研究也发现,父母对孩子的「子职期望」,会直接影响子职实践程度,而且实践子职任务,对于孩子的个人福祉有正向助益。 简单来说,父母的期望,对孩子其实很重要,父母期望能明确传达、让孩子知道、孩子才能够做到――当然,要是合情合理的期望。在正常的情况下,孩子喜欢适当的被要求,也喜欢达成父母要求所带来的成就感,「能帮上爸爸妈妈」、「能帮上家里」等感受,对孩子来说也是正向的。 我们在针对国小高年级学童的研究中,将子女职责分为「独立自制、主动沟通、体恤、联系安心、新知反哺」等五面向,这有生活层面的、学习层面、人际层面等。独立自制包含完成自己该做的事、照顾及注意自己的身体与安全;主动沟通包含与父母分享心情、讨论问题;体恤包含主动参与家务、表达对于父母的感谢与关心;联系安心意指让父母知道行踪与交友状况;新知反哺则指子女教父母自己学习到的新知,并协助父母解决问题(如网路或科技产品知识)。 研究指出,适龄、合宜的子女职责,父母是应该让子女知道且承担的。子女知觉到父母的期望后,透过具体实践,也能提升自己的生活满意度。 采访整理/黄启菱 图/pexels
Read more误导孩子一生的20个坏习惯,真后悔没早看到!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当孩子还不理解真正意义上的对和错的时候,他会观察并模仿父母的行为。我们是否遵守了人生和道德的准则?是否在毫不自知地给孩子以错误的引导? 坏习惯1:不耐烦 疲惫的你回到家看见乱七八糟的衣服玩具,还有一旁在哭闹的孩子,你终于忍不住大吼起来:“怎么老是哭啊哭啊!别哭了,真是个烦人精!” 提醒:一个自尊并且尊重他人的孩子,一定是先得到成人的尊重。 坏习惯2:不回避 结婚多年,你和爱人经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当着孩子的面吵翻天。 提醒:我们的敌对、争吵,给孩子提供了一个攻击性行为的坏榜样。 坏习惯3:太“大方” 你勤俭持家,舍不得给自己买新衣服,可是对孩子却很宠溺,要什么给他买什么,从不教他节省。 提醒:我们的这种“爱”,会让孩子只懂得索取,不懂得付出。 坏习惯4:不关心 每天把孩子接回来以后,习惯性地问孩子:“今天在幼儿园里开心吗?”一边问,一边忙着做饭,忙着收拾客厅。 提醒:我们的行为好像在告诉孩子:我并不关心你的答案。于是,孩子从我们身上感受到了不被尊重,并学会敷衍别人。 坏习惯5:不认错 你打破了一只玻璃杯,碎片散一地,孩子不小心踩到哇哇直哭,你却埋怨孩子走路不长眼睛。 提醒:如果我们犯错了不肯承认,那么孩子将来也会变成一个不能勇于承认并承担错误的人。 坏习惯6:爱抱怨 朋友爽约,你对孩子和妻子抱怨:“以后别再理他了。” 提醒:你让孩子看到,在面对失望的时候,我们没有积极地想办法解决问题,只是一味责备和埋怨别人。 坏习惯7:不娱乐 孩子吵着要你给他讲故事,可你总是有很多理由拒绝他。 提醒:我们的行为举止使孩子明白了一个“道理”:生活中只有工作没有娱乐,家庭中只有家务没有游戏。 坏习惯8:爱争执 你和孩子排队在超市等着付款。一位男子插队站在了你的前面。你与他拉拽争吵起来。 提醒:我们的做法对孩子进行了错误的社交技能训练,使孩子误以为吵架、谩骂乃至打架都是解决冲突的好办法。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