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打不骂还能教育好孩子的十个高招

对孩子不打不骂,还要教育好孩子,真的很难,让我们来看看不打不骂还能教育好孩子的十个办法 步骤/方法: 多多了解孩子 在忙于生计的同时,家长一定要抽出时间来多了解孩子,与孩子、保姆、孩子的老师多多沟通,尽量对孩子在幼儿园和家庭中的表现有一个全面把握。多一分了解,就少一分误解。 这样一旦孩子真有不听话的时候,也能比较明白应该如何去引导孩子。 吸收教育知识 社会在变化,孩子的成长环境也在变化,那么教养方式自然也要不断进步。 身为家长,就要责无旁贷地主动吸收教育新知。 在传统的亲子教育方式中,多半是父母用权威来教育孩子,而打骂处罚更是权威教育的重要方法。吸收新知可以帮助家长跳出自己的成长经验,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观念。 耐心倾听孩子 如果是气急攻心的家长,在面对不听管教的孩子时,通常最直接的反应就是破口大骂。 此时建议家长先冷静下来,尝试着多一分耐心,问问孩子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 当家长的心思已经放在了解孩子的想法,并想办法帮孩子解决问题时,也许就会发现孩子的行为其实是情有可原的,并且也已经释放掉了很多负面的情绪。 真正放下身段 有些家长总喜欢在孩子面前保持威严,习惯用以上对下的态度来对待孩子。对此建议,希望家长真正放下身段,从内心尊重孩子,不要再用命令的口气跟孩子说话,将孩子当做成人一样给予尊重。 不要总是对孩子说“不”,而是要给孩子选择题,让孩子自己做决定。如果孩子的年龄足够大,表达能力没有问题,也可以让孩子自己提出解决方案或替代办法。 跟孩子讲道理 除了平时的告诫之外,家长也要在实际的情境中教导孩子一定的道理。 让孩子有同理心,让他从其他人的角度去体会一下,真正明白自己的行为会如何影响他人。至于解说道理的方式,则可依孩子的年龄来选择讲解的深度,特别小的孩子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进行。 让孩子去体验 如果孩子老是听不进大人的话,那么在保证安全和没有恶劣后果的前提下,家长也可以让孩子自己会“自食恶果”的滋味。通过自身的切实体验,孩子将能深刻领悟到家长的教导有多么正确和重要。 同孩子做协商 不要总是要求孩子按照大人的心意去生活,那么不只是孩子痛苦,就连大人也很痛苦。 孩子也是人,当然有他自己想做的事,因此,同孩子做协商,各退一步也许是很好的方法。比如当孩子想要跳沙发,而家长却有事情要思考的时候,就可以请孩子去卧室的床上跳,或者请他等一会再跳,或者等家长把事情处理完,再带孩子去公园尽情地跳。 盛怒时不管教孩子

Read more

父母没有耐心,会造成孩子的童年创伤

有时候,父母多少的无名之火,是自己内心不安或者童年创伤的投射? 童年创伤一旦触碰,就像开了闸门的洪水,它可能会席卷了愤怒、羞耻、怨恨、疼痛等很多负面的感觉,一齐冲击你的心房。 记得有一次,我抱着一个很重的大箱子下楼,儿子跟老婆走在前面。 就在出楼道的时候,以前一直给我扶着门的儿子,这次看到我抱着箱子艰难地走了过来时,只是瞧了一眼就把门给带关了。 我当时的心情一下子到了冰点,不得不放下箱子,打开门,然后再抱起箱子出去。 我感觉很无助,内心有一种难以控制的情绪涌起。 我大声地跟儿子说为什么不给我扶住门? 小家伙说自己不小心把门给关了。 老婆说我的反应有点过分了。 那天一整个上午都感觉不好。 后来我仔细地进行了自我分析。 发现是自己童年的创伤引起的反应。 因为我的一些经历,让自己变得特别怕被“抛弃”。 而儿子把门松开,门狠狠地哐当一声关上时就触发了这个闸门。 所以说,在养孩子的过程中,我们会经常遇到那个童年的自己不断跟自己招手。 幸运的是,你够努力地话,就有机会在新的关系和爱之下,进行自我剖析和修复。 没事的时候,我会带着儿子在小区附近转,让他熟悉周边的环境。 有一天他惊喜地跟我“爸爸,真是奇怪,这里能回家,那边也能回家。” 我当时一怔,小家伙还真地说了一个我们都明白的道理——“回家的路不只是一条。” 我说“是有很多种回家的路,等你长大就会发现,条条大路通罗马。” 其实,每个孩子的面前都有很多路通向远方。 不可能只是父母划出的那一条,而应该是遵循孩子心底的那条。 父母不能强迫,而应该耐心地帮孩子去寻找,鼓励他们努力的走。 当你执著于自己的坚持,最后可能会发现: 你的种子永远不会开花……因为他是一棵参天大树

Read more

再高的分数,也不能为你的人生打包票

我发现,每次和家长聊孩子,他们最关心的问题都是亘古不变的:听讲认不认真,作业有没有完成,考试考得怎么样,排名进步了吗…… 我感到有点悲哀,父母如此关心孩子的学习,考了高分,将来就一定能过上高配的人生吗? No!再高的分数,也不会给你的人生打包票! 越是高智商的学生,越需要与之相匹配的高情商 以前,我的班上有个男生,学习很刻苦也很冒尖,但生性好猜忌,总害怕别人碰了他的奶酪,不是怀疑甲打了他的小报告,就是怀疑乙偷看他的日记。我担心这种敌意会令他的处境非常孤立,于是就想约他的父母来聊聊解决办法,但几次都没有约到。 直到有一天,孩子的爸爸来开家长会,我们才总算对上话了。 他听完我对孩子的担忧,只客套了一句:“谢谢老师关心,明年就要中考了,学习不掉链子就好,性格是骨子里的事,要靠他自己悟。” 我听出来了,这位爸爸的话外音是:老师,您想多了,学习好才是王道! 后来,还没有等到中考,这个学生就由于人际关系紧张,开始厌学,继而逃学,最后甚至轻生。曾经,这个“无所谓爸爸”所不相信的剧情,都在这个优等生的生活里逐集上演了。 不得不说,越是高智商的孩子,越需要与其相匹配的高情商。 孩子的人生高度,并不等同于他的分数线 有些功利的父母会认为,孩子的人生高度约等于他的分数线,所以鄙薄分数以外的所有指标。 以前班上有个女生,钢琴弹得行云流水,因为要准备迎新年文艺节目,我就希望她能担任钢琴伴奏。没曾想,她眨巴着大眼睛坦率地告诉我:我不想参加,我的期末任务只有学习!然后又加一句:我妈妈也这么说! 她笃定的眼神竟让我有点恍惚,我问她:抽点儿时间,就彩排一次也不行吗?她求我:老师,我只想期末考好!好吧! 其实,我也承认考试重要,我也并不想勉为其难地让学生参与他们认为无趣的活动,但,“我的期末任务只有学习”这个推脱理由里面所包含的某种人生哲学,令我担忧。 我担忧这个从小就不折不扣地坚持“有用原则”,并以此为由拒绝集体活动的孩子,以后可能会被社会所嫌弃。 除了考试的能力,还要有幸福的能力 前几年有个悲惨故事,新疆昌吉一个19岁的尖子生,患有轻度抑郁症,他在纸上列举了23个活下去和6个不想活的理由之后,最终从天台一跃而下。 再看今年发生在河南濮阳的校园命案,一个高二的尖子生刺死了另一名尖子生,而让他痛下杀手的所谓恩怨,竟然只是嫉妒别人比自己考得好! 这两个孩子,请注意,都是尖子生!一个没能照看好自己的生命,一个则轻率剥夺了别人的生命。他们都拥有考试的能力,却不具备幸福的能力,性格的缺陷,直接抵消了他们在学业方面的所有努力。 我想起英国教育家怀特海的那句名言——忘记了课堂上所学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 再高的分数,也不能为你的人生打包票 这个时代,分数很重要,但考分只是意味着你获得了某种参赛资格,分数以外的智能,才最终决定了你的人生际遇! 我听一个杂志社总编朋友说,他们编辑部有个做校对的小妹,系出名牌大学,还曾是上过报纸头条的文科状元。但干活粗枝大叶,为人清高自傲,偶尔加班赶稿,她就一直嘟着桃红小嘴。她除了学历那点儿资本,就再无有价值的筹码,所以一直没有升职。 可她总是抱怨啊!谁谁谁二本文凭才干了两年就鸡犬升天了,唯她一个堂堂的文科状元,命不好!

Read more

夸孩子千万别说“你真聪明”,试试这15种说法吧?

父母们会经常对孩子说“你真棒”、“你真聪明”吗?当父母的都知道,自己看到孩子的成就总是特别开心,所以夸赞之词经常无意识无选择地脱口而出。 但是,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 Carol Dweck 很严肃地提到,赞美孩子的天赋而非他的努力、策略和选择,会慢性地扼杀他的成长型思维! 成长型思维非常可贵,拥有成长型思维的孩子做事不易放弃,更能从过程中享受到乐趣,更容易寻求帮助,复原力也更强。 为了避免自己按捺不住地表扬孩子聪明,美国小学老师根据这个准则制订了一个专门的“话术清单“,平时遇到孩子们表现优异,忍不住想夸“你真聪明”的时候,就在这15句话里挑一句来替换掉! 1.你很努力啊!—— 表扬努力 当孩子给你呈现一幅漂亮的作品时,可不要被喜悦冲昏头脑,请记得肯定他为此付出的艰辛和努力。 2.尽管很难,但你一直没有放弃—— 表扬坚毅 当孩子完成一件对他来说很有挑战的事情时,比如苦思冥想一个围棋残局,一次次尝试操场上高高的攀爬架,无数次失败后无数次反复尝试,请记得肯定他的耐心和坚持。 3.你做事情的态度非常不错—— 表扬态度 当孩子对面临的任务充满了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时,可不要忘了抓住机会美言几句。 4.你在 XXX 上进步了很多!—— 表扬细节 当孩子在某方面能力有所提高时,表扬细节,越具体越好,比如:宝贝,你现在游泳时手上姿势更标准了,而且换气频率也更加均匀了,比之前进步了很多,真棒! 5.这个方法真有新意!—— 表扬创意 这是最需要注意的地方,看到孩子的奇思妙想,最容易让人跟“聪明“挂钩起来,可是奇思妙想真的是“聪明”吗?它应该是创意和思考的积累哦,是孩子在尝试无数次可能性方案之后才收获的脑洞大开呢!所以,表扬”有创意“就对啦! 6.你和小伙伴们合作得真棒!——

Read more

我们公开比孩子,孩子也在悄悄比父母

01 > 前天晚上,给孩子读完故事准备睡觉。她躺下睡不着,就开始跟我聊天。 “妈妈,你除了会讲故事,还会干什么呀?” 我回答:“妈妈还会做很多事情,你问的是哪方面啊?” 她说:“真真的妈妈会做各种各样的蛋糕,她说想吃什么样的,妈妈就能做出什么样的来,妈妈你会做蛋糕吗?” 这可把我难住了,我不讨厌做饭,但从没尝试过做蛋糕点心之类。一是自己不喜欢吃也不喜欢做,二是嫌麻烦。只好实话实说,妈妈不会做蛋糕,如果你喜欢吃,妈妈可以学,有时间给你做。她说,那我以后跟你一起做吧。这个问题就这样有惊无险的过去了,仔细想想,除了这些,孩子还曾问过别的问题。 比如,同学的妈妈会扎麻花辫,你会吗? 同学的妈妈会画画,你会吗? 同学的妈妈会做红烧肉,你会吗? 我们大人经常有意无意的拿自己的孩子跟别的孩子比较,用别人家的孩子来教育自己的孩子,殊不知,孩子年龄虽小,也在悄悄比较着父母。 02 > 同事的孩子上三年级,学习成绩中上,属于比较乖但成绩不是特别突出的那种。他的同桌则是典型的学霸,每次考试成绩都是前两名。每次考完试,同事看一眼自己孩子的成绩单,都会顺便问一句“你同桌考了多少分啊?”当孩子说出对方的成绩,她都会来一句“你看人家,同样是学习,人家怎么就学的那么好,你可得多向人家学着点。” 孩子虽然不乐意听,但也不会反驳什么。直到最近一次,她又让孩子跟同桌学着点。孩子本来成绩考的不理想心情就不好,妈妈又数落他,他大着胆子说:“你总让我跟他学,你怎么不跟他妈妈学学。” 同事一听急了,这孩子,学会跟大人犟嘴了,“你不好好学习,还那么多歪理,学习好不好跟他妈妈有什么关系?”孩子不服气,小声辩解道:“他学习的时候,他妈妈从不玩手机,就在另一个房间里工作或者读书,他妈妈每年看的书比我们的课本还多,你呢,你就是个只会玩手机的妈妈。”同事被孩子说的哑口无言,事后专门反思了自己,是不是自己的某些行为影响到了孩子,并减少了看手机的时间。她说,自己做的什么样,在每个孩子心中都有一杆秤,要想要求孩子,首先得要求自己才行。 03 > 一个同学去年从外地调回了小城,源于一次跟儿子的聊天。之前,他在外地工作,工资比在当地要高不少,妻子一个人带孩子,他平均十天半月回一次家。妻子多次提过让他调回来,他都以孩子小,他为了他们娘俩要努力挣钱,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条件拒绝了。直到孩子长到了6岁,那个周末他陪孩子玩了一天,当天晚上就要赶回工作的城市。 他边收拾行李,边跟儿子说,爸爸要走了,争取下个周再回来陪你玩。孩子还没玩够,不高兴的说,你能不能每天都陪我玩。他耐心的对孩子说,爸爸要挣钱给你花,不能每天都在家陪着你。这些道理孩子不懂,儿子只是说:“可是明明的爸爸也挣钱给他花啊,为什么他就能每天陪着明明玩呢?” 明明是他们的邻居,他爸爸在当地一家公司上班,工资虽然没有他高,但一家人每天呆在一起,其乐融融。他问,你希望爸爸也每天陪着你吗?孩子说,当然,你不用挣那么多钱,我可以省着点花,你看我的存钱罐都满了,我长大了,很多玩具都不需要了,我想你像明明爸爸那样,每天都能陪着我玩。他看着认真的孩子,终于下定了决心,钱可以再挣,但错过了陪孩子,以后再想陪,孩子也不一定需要了。 04 > 我们楼下有个健身房,下班回家经常看到一个30多岁的女子匆匆走出来。见的次数多了,再见面就微笑或者点头算是打招呼。一个周六下午,去买菜的时候又见到了她,这次没有那么匆忙。出于好奇,就跟她搭了个讪。 一聊才知道,她本来在一家公司上班,待遇什么的都不错,生了孩子后,没有人帮着看孩子,就辞了职,专心在家带孩子。等老大三岁,又一口气生了老二,四五年的时间一直在家带孩子,不自觉的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老大幼儿园开放日前,孩子跟她说,妈妈你能不能瘦一点,这样就好看多了,自己的好朋友的妈妈就很好看。 因为孩子一句话,她决定减肥,于是就在家附近找了个健身房。每天下午孩子爸爸接回老大,看着老二,她就来健身一个小时,然后回家做饭带孩子。她说,等老二上了幼儿园,自己也要重新出来上班,或者找点别的事做,不然到时候连两个孩子也看不起她了。 05

Read more

能有这样的母亲 何止富三代

有这样一位妈妈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 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她老师都说了些什么,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因为全班30位小朋友,惟有他表现最差;惟有对他,老师表现出不屑。 然而她还是告诉她的儿子:“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其他妈妈都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那天晚上,她儿子破天荒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让她喂。 儿子上小学了。家长会上,老师说:“这次数学考试,全班50名同学,你儿子排第40名,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碍,您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 回去的路上,她流下了泪。然而,当她回到家里,却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他说了,你并不是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21名。” 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黯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沮丧的脸也一下子舒展开来。她甚至发现,儿子温顺的让她吃惊,好象长大了许多。第二天上学,去得比平时都要早。 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长会。她坐在儿子的座位上,等着老师点她儿子的名字,因为每次家长会,她儿子的名字在差生的行列中总是被点到。然而,这次却出乎她的预料——直到结束,都没有听到。 她有些不习惯,临别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 她怀着惊喜的心情走出校门,此时她发现儿子在等她。路上她扶着儿子的肩膀,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高中毕业了。第一批大学录取通知书下达时,学校打电话让她儿子到学校去一趟。她有一种预感,她儿子被清华录取了,因为在报考时,她给儿子说过,她相信他能考取这所大学。 她儿子从学校回来,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到她的手里,突然转身跑到自己的房间里大哭起来,边哭边说:“妈妈,我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可是,这个世界上只有你能欣赏我……” 这时,她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任它打在手中的信封上… 妈妈就是好老师的话: 赞美会让白痴变成天才,别人会朝你赞美的方向走来,赞美才是真正的通灵状态。今天你赞美和欣赏自己了吗?今天你欣赏和赞美你的另一半了吗?今天你欣赏和赞美你的父母,你的子女,你的合作伙伴,你的员工与下属了吗? 图 | wallcoo.net

Read more

不要让你的面子,毁了孩子的一生

很多天前的一个下雨天,一个女孩子手里拿着一张淋了半湿的试卷,躲在街头小店的廊檐下哭。试卷上写着“期中考”,上面是90分。 四年级,90分。在这个学霸横行的时代,自然算不得好分数。而女孩在哭,除了对于分数的内疚,还有来自父母的恐惧。 我不敢回家,妈妈说,这次分数一定得比邻居高,才能回家。她是92分。小姑娘还是在哭。她的脸上挂满了战士般的失败和沮丧。她告诉我,她的邻居就是她的同桌。 不要让你的面子,毁了孩子的一生 可能是过了那个考试的年纪,于是多了一种家长式的旁观者姿态,也觉得考试这回事,努力足够的时候,就该多一份宽容:你总该回去的。努力了就好。 小姑娘摇摇头,还是大哭。雨水漫天,我也湿透了半只鞋。 她的母亲是半小时后找来的。她也是心疼也如释重负,可她还是更关心姑娘手中的试卷:你怎么每次都考不好?怎么又只有90分!小琪92分,她妈妈和我说了。 女孩低着头,也没有再哭了,像一只受训的绵羊,撑着伞,跟在母亲的身后。 那时那刻,我很想告诉那个母亲,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最大的伤害,就是被比较。所谓的优秀,如果建立在孩子的恐惧和哭泣里,真的还不如平凡。 父母好面子,苦的是孩子。 可我又有什么资格?对于一个母亲来说,我这个局外人自然不能够理解她好胜的心情,她所有膨胀着的虚荣都鼓在女儿身上,而她的面子也裹在女儿的荣辱里。 不得不说,这样的情形从我们那一代人就开始了。只要父母爱面子,或许我们这一生都会活在比我们更优秀的荣光下,学生时代的分数,毕业之后的工作,结婚之后的伴侣,哪怕自己的小孩,循环往复地活在别人的比较中。 你发现自己永远活在父母的杆秤里,一边是自己,一边是父母心中的比较体。你为了那个比较体,拼命努力,拼命加持。你得超越别人,你得成为最好的,你如果落后了,就是失败。 曾经我的一个同学离家出走过。她离家出走的目的地是我们家。那个晚上,我真的读不出她对自己的父母有任何亲密和感情。 她离家出走,是因为她的父母希望她嫁给那个有钱的相亲对象,而她并不喜欢。她母亲说了一句话,让她彻底绝望:你看看,别人嫁得多好。感情是什么,你以后就会明白的。我辛辛苦苦把你养大,还不是希望你落得好人家。 这是她母亲的原话。那个同学很伤心,拿着包,带着钱,甩了门就走。她是一个挺内向的人,素日不爱与人说话,除非知根知底。 女孩说:我不知道在她们眼中,我是工具还是人。婚姻是交易吗?我交易身体和感情,他交易钱。说到底,她们就是好面子。别人嫁得好,说起来荣耀,但把自己的孩子的感情置之不理,而去追求所谓的好人家,我实在看不出所谓的亲情和爱在哪里。她说着说着,就落泪了。 幼年的时候,总是让我争第一。有一次,不幸落得第六,一整个年都不让我走亲戚,觉得我丢人。原因很简单,因为我舅舅家的儿子是个学霸,年年都是第一,后来考上了北大。 高考的时候,我还算正常发挥,去了重点大学。毕业之后,考入了银行,母亲高兴了很久。我并不是特别介意我的工作像一个展览品一样在别人眼前晃来晃去。但我也很不喜欢,自己的母亲每次回家,总是用一种轻蔑的口气,说别人家的孩子没考上之类的。 这之后,你也知道了,就是开始相亲,走传统父母心中的下一步。是,女孩子到了合适的年纪应该结婚,但前提是应该有合适的感情,但是为了她们所谓的好人家,放弃我自己希望的感情,我真的觉得自己活着很累。 我一向不反感家长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想法,有希望的心可以,但不能有过于强的欲望。因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前提是,你的子女是龙凤,而其实大部分人,不过是普通人,做一个平凡而快乐的普通人,也并没有什么不好。 你眼中的优秀不代表孩子的快乐,而所谓的出彩也不代表一定能过上好的人生。世界永远冷暖自知,孩子也要有她自己的道路。 我一直特别庆幸自己有一对好父母,不是因为他们提供了任何好的物质条件,而在他们的眼中,尊重我所有的努力,比所有的荣光更加重要。 高中的时候,我和我的大表妹(相差几个月)是同一年段。她是那种学霸类型,每次年段都在前十。而我不一样,虽然我也是重点班,但我是那种理科很差的女生,前半部分靠蒙,后半部分大题目永远无法下笔,再怎么努力,永远只能勉强及格。偏偏我和表妹还是同一个物理老师,每次两个班级比较物理成绩,她永远在前面,我永远要从后面数。 当然,这不是重点,重点是,每一次,家庭聚会,亲戚总是会问起成绩。说实话,我还是会觉得有些难堪。但母亲从来没有觉得什么,一五一十地告诉他们,那种并无所谓的心态,让我觉得特别感动。

Read more

最牛班老师讲的话,字字珠玑,句句戳心(强烈建议老师和家长给孩子看看)

这是曾经的一位高三毕业班老师对即将毕业的学生讲的一番话,可谓字字珠玑,句句戳心! 我今天的讲话,主要是对那些我放心不下的同学说的。我想说:不要当趴在窗户上的苍蝇——只有光明没有前途!有的同学可能想,我现在还很小,这叫前途无量。我想说,因为你年轻,所以你还有光明,但不能保证你有前途。 如果你做不到我以下这三句话,你只有光明,没有前途,说白了叫前途不“亮”。 第一句话:不要以为小,就不想努力跑 吃饭要靠自己的嘴,走路要靠自己的腿!任何人要掌握自己的命运,不能依赖别人。你要学会自立,你的荣耀要靠自己去争取,你的成功要靠自己创造。任何人要想实现辉煌,只能靠自己的努力。一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滴自己的血,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地、靠老子都不是好汉!” 有的同学可能会说,我爸很有钱,我为什么要努力学习?我要告诉你,你现在可以花他们的钱,因为你未成年,这是他们的义务;你上了大学可以花他们的钱,因为你刚成年。这是他们的宽容;你毕业之后花他们的钱,这是你的耻辱。你大了,就应当回报父母恩。你却学习不努力,导致没能力。结果,你只会要,而不会给。我就要“恭喜”你,经过多年的“努力”,你具备了和乞丐一样的能力和厚脸皮。 第二句话:世界上最厉害的不是钱袋,而是脑袋 有的同学可能会说,成功的人不一定是读书好的人。我想问你,你到北京旅游是坐高铁好还是骑自行车好?当然是坐高铁好呀。知识就如同高铁,有了这样的工具,你实现成功就更快捷而且更舒心。更重要的是,你人生的选择余地就大,要是你坐高铁坐腻了,你也可以骑上自行车领略风景,累了,你再坐高铁不迟,这就是潇洒,因为你有“知识高铁”这个工具。 当今世界是知识时代,哈佛图书馆墙上的训言其中有一条:受教育程度代表收入。—— Academic certificate is dollar. 美国2007年的一个调查表明,18岁或以上的成年人,持有硕士或博士学位的人,平均年收入为79946元,而沒有完成高中教育的人,年收入仅19915元。虽然说学历并不等于个人工作能力,但学历高的人学习能力强的可能性就高这也是不争的事实。而学习力恰恰是未来社会竞争的核心能力。你也不得不承认,受过高等教育及学历较高的人,接受新知识快,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工作能力也明显较强。 其实一句话,就是知识越多,成功和幸福的可能性越大,这是大概率事件。你要想买质量好的笔,你一定要选择去大商场去买,因为这样的可能性大,你绝对不会想到到小商店去买,因为这样的可能性小。 请记住,这个世界上最厉害的是脑袋而不是钱袋。有好的脑袋,钱就会追着你来;没有好的脑袋,再多的钱,也会丢掉。趁着年轻,抓紧给脑袋充电这才是正道。 第三句话:学习上吃苦,一辈子受补 迈克尔•乔丹输掉了上百场比赛才成为“空中飞人”;罗琳写《哈利•波特》修改了十二次才最终出版;周杰伦忍受着强直性脊柱炎所带来的呼吸困难、脊椎疼痛,却依旧笑容灿烂;许嵩默默地承受着谣言与愚弄,却依旧坚持自己心爱的歌曲之梦。请同学们记住,没有人能替你去实现自己的梦,苦你只有自己去尝,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因为你的人生终究是你的“单人旅途”。 在学校读书不仅读的是书,更重要的是培养一个人吃苦的习惯和能力,如果你连高考的苦都不怕,人生就没有苦能难得倒你了,这就叫“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犹太人在孩子还是婴儿时,会往书上抹上蜂蜜,让孩子去舔。这就告诉我们这样的道理:刻苦能够感受到甜,随着你读的书越多,你会觉得其实原先觉得苦的书,会越来越“甜”,随之人生也会变成“甜”的,这就是学习带给你的可喜变化。 这位老师的一番话,虽然语言质朴,却让人醍醐灌顶,深有感触!强烈建议老师和家长都给孩子看一看。 来源/教育百师通 图/stocksnap.io

Read more

告诉孩子,取得优秀成绩,学会听课很关键!

很多家长都很困惑,孩子学习挺努力的,可是,为什么成绩就是上不去呢?一位从教30多年的特级教师指出,孩子的学习成绩不理想,是因为上课时孩子不会听课。 孩子,你会听课吗? 很多家长会困惑地问:“ 我的孩子学习挺努力的,可是,为什么成绩就是上不去呢?”我不禁反问:“您的孩子会听课吗?”他们开始笑,在他们看来,这根本不是问题,孩子的脑子笨才是关键。 可是,我一直认为孩子的学习成绩不理想不是因为别的,就是因为上课时孩子不会听课。有一项对武汉 300 多名中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查发现,听课效果越好,所学功课的成绩越好;听课效果差,则成绩也比较差。 每节课虽然都是 45 分钟,但是学生是否会利用,效果大不一样。利用得好,45 分钟里可以加进 5 分钟、10 分钟。相反,如果用得不好,45 分钟里就得减去 5 分钟、10 分钟。再说,学生上课听课不仅要获取知识,还要学习老师的思维方法,锻炼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课堂上的 45 分钟如何利用,大有学问。 听课可不是一个孤立的活动哦!除了听课前让孩子的身体、情绪状态准备好外,还需要知识上的准备。上图就展示了听课的完整状态。要想提高听课效率,还得做好预习和复习。 一、听课前:做好预习 中学的知识量越来越大,要求孩子更多地进行理解、联系与思考,而非单纯死记硬背。 如何为思考留出更多的空间呢?答案就是预习。 通过预习,可以发现新课中的难点,等老师讲到时格外注意;也可以掌握每节课的基本内容,快速跟上老师的思路,并积极回答老师的提问,从而保持积极的听课状态。

Read more

孩子一定要旅行,真正的教养在路上!

先说说为什么很多父母不愿意带孩子去旅行。 原因很直接,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记不住 孩子太小,看什么都记不住,去了也白去,浪费金钱和精力;等他们大点吧; 二、危险 小孩子出去爱生病,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不安全,吃不习惯玩不好; 三、麻烦 出去带很多孩子的东西,大人还要照顾孩子,陪孩子太累,玩得不尽兴。 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这些原因是不是站得住脚。 “去了白去” 不仅老一代父母如此,我身边的很多年轻朋友,也同样抱有同样的想法。可是,和中国的家庭教育最核心的问题一样,这些都是父母的想法,并没有从孩子的感受、需求出发。 我特别害怕父母的“有用论”。譬如弹钢琴是有用的,玩沙土就是没用的,学冰球是有用的,捉迷藏就是没用的,补习班是有用的,过家家就是没用的,下围棋是有用的,玩积木就是没用的…… 沿着有用论的思路,旅行,就是瞎玩儿,既考不了级,也没证书,既加不了分,也不能算特长,当然是没用的,也就不值得花费时间和精力。 孩子成长过程中,语数英的知识,钢琴美术体操的技能,这些是硬功夫;性格、情操、眼界、心理等等,则是软实力。就像一台电脑,硬件固然重要,核心竞争力其实是软件。软实力,是最重要、最核心、最能影响发展、最能营造幸福人生的关键因素。 有这么个段子,说有个家境良好,品学兼优的男青年,大学毕业后,留在家乡工作。过了几年,他很想去南方闯荡,却屡屡不能成行。后来,听说他不敢去南方的最大原因,竟然是他从来没有离开过家乡,惧怕一个人乘坐火车。 我不想绝对地说,他的命运受锢于小时候没有去旅行。但是,如果他曾经去旅行过,至少不至于害怕坐火车,不至于害怕陌生的环境,不至于因为畏惧的心理,丧失了改变人生的勇气。 这几年我本人走南闯北,经常在国外看着一些欧美人拖家带口的旅行。妈妈和两个大一点的孩子走在前面,爸爸手里领着一孩子,怀里还抱个婴儿。 你可能又不理解了,婴儿还带他出来干啥。实际上婴儿可以感受环境的变化,空气的变化,饮食的变化,家庭氛围的变化等等,这些变化为将来提升孩子的适应能力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经常有父母说等孩子大一点再说,大一点是多大? “危险” 旅行,就会有意外,有风险。会有吃不习惯的饭菜,会有等不到的班车,会有磕磕绊绊,甚至会生病和缝针……但是,这不正是旅行的目的所在吗?我们不是想让孩子更坚强吗,不是想让孩子会处理困难吗,不是想让孩子成熟成长吗? 旅行,就是这么一个无法替代的成长课程。几乎所有的家长,在和孩子一起旅行之后,都会发现在短短的时间之内,孩子有了很大的变化——这,就是旅行的魅力和魔力所在。 当然,有一些稍微有自理能力的孩子,爸爸妈妈就可以让孩子离开父母,在一个集体环境中去旅行。在集体中又是完全不一样的体验。 “家庭凝聚力” 最后,嫌麻烦的家长,我想说,旅行是加强家庭凝聚力的最好时机。 平时,工作忙,心情差,没有时间陪家人和孩子。而现在有了一段完整的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光,没有工作的牵绊,是多么甜蜜和惬意的事情啊。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