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踢被子,这些法子百试百灵

宝宝天性好动,就连睡觉也不消停,刚刚盖好的被子,一会儿就被翻到身下、蹬在脚下,即便夜里多次醒来为宝宝盖好被子,却仍然赶不上宝宝踢被子的节奏。如果赶上一觉天亮的父母,宝宝就要光着身子睡上一宿,接下来便会因为着凉感冒而焦头烂额。即便睡觉警觉的爸妈,也不可能整宿值夜班,时刻为宝宝盖被子。 为什么宝宝睡觉都喜欢踢被子呢?仅仅是好动这么简单吗?又有什么好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如果你正在经历“盖完踹,踹完盖”这个死循环,不妨找准原因,对症下方。 宝宝睡觉踢被子的原因 被子盖太厚 宝宝在又厚又重的被窝内睡觉,容易感觉闷热,手脚不灵活,所以自然会将被子蹬走,希望让多一点的凉爽空气进入被子里。衣服穿得太多,宝宝也容易闷热、出汗而踢被子。 不好睡眠习惯 如果把头蒙在被子里,或把手放在胸前睡觉,宝宝会因喘不上气来而踢被子。 睡前喝太多 这种情况多存在于习惯了把尿的宝宝之中。虽然身体发出尿便信号,但宝宝不会像大人一样自己起来,而是表现为睡不安稳,翻来覆去踢被子。这种情况下把尿,几乎次次命中,尿完宝宝自然继续呼呼大睡。 大脑过度兴奋 宝宝正处于发育过程中,神经系统还发育不全,如果睡前神经受到干扰,易产生泛现象,从而让脑皮质的个别区域还保持着兴奋状态,极易发生踢被子现象。宝宝睡觉前如果玩得不亦乐乎,情绪处于极度兴奋状态,要马上入睡其实不易。躺在被窝里自然就安静不下来,等到真的玩累了,睡着了,父母也会发现宝宝早就把被子蹬得老远了。 睡前吃的太油腻 宝宝晚饭时蛋白质吃得过多,食物太腻太油,就会加重肠胃负担,让宝宝感觉不舒服,宝宝自然睡不安稳,会不断翻身。 疾病 有些时候,孩子是因为某种疾病的影响而睡眠不安,进而踢被子的,比如患蛲虫病时,孩子睡觉时会因肛门瘙痒而不安,手脚乱动而蹬开被子;患佝偻病的孩子可能因为夜惊、睡眠不安而踢被。还有发热、小儿肺炎、出麻疹等,都会干扰宝宝睡眠。 感觉统合失调 正常人的大脑皮层对所接受的感觉信息,包括视觉、听觉、嗅觉、触、味觉、皮肤感觉、体位感觉等,会进行汇总分析后做出恰当的反应,这个过程就是感觉统合作用。大脑皮层发出的信息正确,身体的协调性就好。反之,如果宝宝对所接受的各种感觉信息不能做出恰当的反应,即感觉统合失调,身体的协调性也就差了。 部分踢被子的宝宝存在感觉统合失调,表现为当身体处于睡觉体位时,大脑内的睡眠指挥信号不通畅,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仍不能降低,宝宝往往还同时有多动、坏脾气、适应性差和生活无规律等特点,所以睡觉体位和盖在身上的被子不能成为安稳睡觉的信号,尤其是身上的被子稍热就很不舒服,便用蹬被子来缓解。 睡觉环境不舒适 灯光太亮、天气太热、周围有嘈杂的声响等,都会让宝宝觉得不耐烦、不自在。在睡与不睡之间,就会不安分的舞动四肢。 睡觉空间过大 宝宝的床太宽,有了踢被子的空间。 对于踢被子的宝宝,妈妈该怎么办? 开空调睡 晚上开空调睡觉,屋子暖和,宝宝就算踢被子也不怕。不过开空调会使屋子里空气太干,让宝宝的皮肤变得很干燥。可以再开一个加湿器,平时要注意给宝宝多饮水,多吃蔬菜水果。

Read more

孩子的优秀,浸透着父母的汗水

年少时我曾跟着母亲去捡麦穗,结果母亲却被看守人打了一耳光。 多年后,我与母亲再次与看守人在集市上相遇,看守人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我想过去报仇,却被母亲劝住,母亲只说了这样一句话:“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这就是我的家风。 每个人从生下来最早接受的就是家庭教育,受到影响最大的也是家庭教育,这种教育有言传有身教,甚至我觉得身教重于言传。 你生活在这个家庭里面,你的长辈,你的亲人,他们是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对待工作、对待他人,我想会对孩子产生非常直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我觉得有好的家风,确实是对孩子的成长非常有利的。 好父母都是学出来的 没有天生的成功父母,也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父母,成功的父母亲都是不断学习提高的结果。我接触过这么多的杰出的父母,没有一个是轻易取得教子成功的。 一位优秀的母亲甚至说,很多人都认为我很轻松,说你的孩子那么优秀,根本不用管,殊不知,我连晚上睡觉其实都有一个眼睛是睁着的!好母亲防患于未然,而不合格的母亲是,孩子的问题已经很严重了,甚至教师都已经找孩子谈话了,她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 全国首届杰出母亲沈丽萍同志是个画家。她为了学画,不仅上了大学,而且还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修;不仅买了书籍,而且还参观了数不尽的画展,听了数不尽的学术报告。 可是却从来没有意识到培养孩子也应该花时间,直到孩子因为空难导致身体严重残疾之后,她才开始真正学做母亲,并且由于自己的努力,最终帮助孩子战胜残疾。 进入21世纪,信息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任何岗位都要求培训、考核,但似乎只有生养、教育孩子不需要培训,好象自动就会上岗而且永远不会下岗,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每一个人在做父母之前都要学习相关的知识,关于怎样做父母的意识和知识准备得越早越好,越充分越好。 优秀的父母要用心 我接触过数百位优秀的父母,他们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在教育孩子上费尽心思!有些人可能会说,有那么多的父母大字不识一个,不也教育出好孩子吗?其实,文盲并非不会教育,这些父母同样是教育孩子的高手。 《焦点访谈》节目曾介绍过世界中学生奥数金牌获得者安金鹏的事迹。 他家里极穷,考取了重点中学,却没有钱上,父亲说让孩子去打工,人家上了大学还没有工作呢,更何况你能不能考上大学还不知道。但母亲坚决不同意,将家里唯一的一头驴卖了。 孩子在中学里是唯一一位连素菜都吃不起的人,是唯一一位连肥皂都用不起的人。照这样来说孩子全靠自己了吧? 当面一问才知道,虽然这位母亲连小学都没有毕业,但她却让自己的孩子在小学之前就把四则运算做得滚瓜烂熟。仅此一点又有几个大学毕业的父母能够做到呢? 孩子的问题是父母问题的映射 很多父母将孩子的不好的习惯怪罪到学校身上,怪罪到教师身上,怪罪到孩子自己身上,唯独没有怪罪到自己身上。 其实孩子身上的多数习惯——无论是好习惯还是不好的习惯都是我们父母在有意无意地培养出来的。 就像上海人说上海话吃上海菜,四川人说四川话吃四川菜一样,仿佛生来就会不需要培养,而事实并非如此,父母每时每刻都在教,以至于自己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教,这就是“潜教育”,比“显教育”威力大得多的本质教育。 优秀的孩子多是优质教育的结果,问题孩子多是问题家庭的产物。孩子的问题大多不是孩子自身造成的,而是父母问题的折射,父母常常是孩子问题的最大制造者,同时也是孩子改正错误与缺点的最大障碍。 当务之急的不是教育孩子,而是教育父母,没有父母的改变就没有孩子的改变。没有不想学好的孩子,只有不能学好的孩子,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育的父母。因此在骂孩子的之前骂自己,在打孩子之前打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彻底地改变自己。 好成绩不止靠老师 关于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全社会都要有正确认识。应试教育是学校和家长都回避不了的问题,需要学校和家长共同适应。应试能力教育与素质教育并不矛盾,没有应试能力的素质教育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Read more

总有一天,我们要接受孩子只是个普通人

[1] 有一个场景,多年来一直记忆深刻。 儿子上小学那年,因为年龄不够,所以托了个熟人,去学校找校长通融。 没想到,在校长室,碰到了很多和我们一样的家长。 校长当然是不答应让孩子早上学的,但家长们都不依不饶,让孩子在校长面前各显神通:有的让孩子当场给校长背古诗,有的现场出题让孩子算算术…… 总之,家长们想向校长强调,我家的孩子不是普通人,就应该提前上学。如果像其他孩子一样的年龄入学,简直就是浪费光阴,扼制天才。 [2] 说实话,当时我心里对其他家长的表现颇不以为然。因为他们孩子的那些小伎俩,我家孩子早就会了啊! 我心里琢磨,他们比我家的孩子差远了!(相信在现场的每一位家长都是这么想的,呵呵) 当时的入学规定还没有现在这么严格,最后在家长的软磨硬泡之下,所有孩子都上了一年级。 不知道后来其他孩子发展如何,反正我家孩子并没有像自己预想的那样,成为天才。 在以后的求学之路上,他曾经做过小池塘里的大鱼,也做过大池塘里的小鱼,终于发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真正天赋异秉者只是凤毛麟角。而且,并不属于自己。 [3] 有人说得好,中国家长和西方家长相比最大不同点,就是我们无法接受我们的孩子将来可能是一个普通人。 但是,对绝大多数家庭来说,自己的孩子就是一个普通人,这就是现实。 从上小学一年级开始,我们大多数家长都是怀着孩子不考双百誓不罢休的心态天天接送孩子上下学。 我们这时候全然忘了,自己两口子上学的时候,成绩都是不上不下,彻头彻尾就是普通人一个。 既然如此,我们凭什么就要求,生出来个孩子就聪明绝顶,就一定要高人一头呢! [4]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与众不同,这样望子成龙、愿女成凤的心理我们都能理解。 但美好的愿望是一回事,骨感的现实是另一回事。 “幼有神童之誉,少怀大志,长而无闻,终与草木同朽”,这是很多人的成长历程,也是很多家长培养孩子的历程。 认为自己的孩子不普通,这本身就是很多普通人的普通想法。 残忍一点说,有时候,正是因为我们普通,所以才会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 然后,等孩子慢慢长大,一次次希望变成失望,最终,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孩子原来和自己当年一样。

Read more

给孩子的礼物 送这些最好

给孩子的礼物有三大原则 一、投其所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要给孩子送礼,需要知道孩子到底喜欢什么。所以平时一定要多观察、了解孩子的喜好,然后投其所好,不怕他不喜欢。 二、边玩边学 谁不想自己的孩子能聪明伶俐,所以学前教育很重要。想要送孩子礼物,可以从玩具入手,玩具孩子都喜欢,但如果既好玩,又能益智的,岂不更好?年龄较小的宝宝可以送一些简单的、提高认知能力的玩具,如摇铃、拨浪鼓、不倒翁、音乐玩具等。年纪大的孩子,可以选择一些更加有趣的益智类玩具,如拼图、磁力积木、组合玩具、迷宫游戏等。 三、安全性高 孩子抵抗力差,在选礼物时一定要确保安全无毒,远离刺激性气味和重金属颜色的玩具。另外,一些比较小,容易吞咽、有尖锐部位的玩具,也一定不能买。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孩子的玩具要经摔,否则玩不了多久。 说完礼物的原则,下面还列出几项选择项: 1.送“想象力”:能让宝宝边玩边激发想象力的玩具。如积木、绘本、绘画板等。 2.送“表达力”:故事机,会说话的娃娃,抑或是有声绘本,都是不错的选择。 3.送“逻辑力”:如棋类、迷宫类、数字类等,让孩子在玩耍中学习。 4.送“协调力”:积木拼搭、串珠游戏、拼图组合、乐器弹奏等,都可以让宝宝锻炼灵活力。 5.送“运动力”:小宝宝可以使用爬行垫和健身架,大一点的孩子可以送脚踏车、滑板车、轮滑鞋、自行车等礼物,孩子边玩边运动,既开心、又健康。 图:pixabay.com

Read more

你那么平凡,凭什么孩子非得完美

[01] 最近,有一则新闻是,一男孩高考后自杀,他在社交网络的遗言里写:考98分被骂、吃饭打嗝一耳屎打过来、夹菜姿势不对一耳屎打过来…他觉得自己已经毁了,感觉不到父母的爱,分离时不会有不舍。这个孩子曾经发过两条文字,一条是 “我真的要自杀”,还有一条是 “如果给我一次重来的机会,算了,我不想重来,我宁愿从来没有在这个世界上出现过。” 你那么平凡,凭什么孩子非得完美 新闻当然是真事。一时间,所有的矛盾都指向家庭教育,而我也想起一句话:以爱之名爱着,却以爱之名伤害。 人类的血脉亲情之深,是一种细密又抽象的联系。浓重的家庭观念让许多人绑在一起。在一代代中,许多人读书、工作、成才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而是为了父母的体面,或者光耀门楣,甚至于把整个家族的荣辱盛衰放在身上。而许多父母也理所当然地认为,我养你长大,你要活成我满意的样子,你要为我争光才是。 这样的心理预设从一开始就是有问题的:一、把孩子没有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看待;二、把孩子当作另一个预想中完美的自己看待。 换言之,如果孩子一旦偏离了父母的预期,那么父母很容易觉得自己的人生失去了定向。 [02] 我记得学生时代,隔壁班的有一名家长是出了名的严厉。每次她只要出现在走廊上,那么她的孩子必定是这次考试不够理想。而她所谓的不够理想,往往是没有达到他的预定目标,全班前五。 其实,那个男生成绩非常好。 学生时代,有两类人是有可能取得好成绩的,一类是学霸,他们不需要特别努力,但依然领跑。只能说,这是天赋。另一类,就是学习刻苦的人。这类人往往会用尽自己所有的勤奋,但也未必能真的与学霸比肩。是,“学霸” 这样的生物,从来不是努力就可以了。他是第二类。他异常懂事,刻苦用功,连活动课也很少到操场上玩耍,早上第一个到教室朗读课文,中午吃完饭就做练习题。 他母亲应该是个工人,每次成绩没有达到预期,第二天中午就穿着工服来学校。灰尘铺满了她的脸,她不停地和老师交谈着什么,旁边站着她的儿子,低着头,一副做错事的样子,一副认错的样子。 有一次路过,正好听到她母亲在和老师说,“他这个人真的太不争气了,我天天加班,那么辛辛苦苦,都是为了他。” 老师一直在劝她,至于说了什么,我也忘记了。 其实,许多天里,我每次见到他,他都紧锁眉头,好像压着千斤重担,正在匍匐前行。 [03] 家长很容易犯一个错,就是不承认也不允许孩子的平凡,好像一定要出人头地,才是预期的完美。而这样的过度期望,更容易出现在一些自己不甘于平凡,又平凡得一塌糊涂的家长身上,他们这一生成功的赌注都下在了孩子身上,让孩子的成功给自己的未来带来期望。 两年前,发生了一件 “父亲吊打女儿致死” 的事件,男子是一名单位的保安,一个月三千元左右,平时还帮手学校的水电修理,以此来赚点外快,补贴家用。新闻里这样描述,“张师傅和妻子都吃了没文化的亏,因此对女儿们的学习特别上心。夜里8点多,小莉在家写作业,张师傅正好走过她跟前,发现女儿竟然在抄作业!这让他瞬间火冒三丈:自己和妻子省吃俭用供女儿读书,她却如此不争气”,于是就拖到车棚里殴打。 这是一个极端事件。孩子抄作业固然有错,但惩罚的方式,往往是一个家长心理的体现。越自卑,越凶悍,越凶悍,越极端。 我们要允许孩子犯错,就像允许你自己犯错一样。你那么平凡,为什么你的孩子非得完美!

Read more

我们如此深爱我们的儿女,他们爱我们吗?

01. 我们这代人正在经受独生子女时代带来的伤害。 2016年10月4日晚九点,国庆长假第四天,广州一所著名大学任教的老友在电话中泣不成声,断断续续讲了很久才弄清事情的原委: 10月1日清早,他们夫妇俩乘高铁前往南京,看望在南京大学中文系就读的女儿。行前为女儿准备了很多她爱吃的零食,比如蛋挞、酸奶什么的,打算给女儿一个意外的惊喜。 没想到见面之后却碰了一鼻子灰,女儿不仅没有一点惊喜,反而满肚子怨气,责怪父母为什么不经她同意就去南京,对她极不尊重。 妈妈说我们想念宝贝女儿了,可女儿说天天微信,还有什么好想的,你们的感情也太泛滥了。爸爸说妈妈第一次到南京,叫女儿陪去转转,女儿回答说和同学约好了,要去苏州玩,让爸爸妈妈自己玩,然后就匆忙而去…… 夫妇俩在南京转了一天,越想越不是滋味,索性高铁返回广州。老友在电话中问我:龙兄,你说我错在哪里?我不知怎么回答…… 02. 我今天从太原赶回佛山,原本想和老家来的老同学见面,也尽地主之宜,没想到情况也几乎一样:他们女儿今年九月刚刚考到广州一所大学就读,国庆专程来广州陪她。可女儿并不领情,只顾玩手机,想去宿舍看看,也不得进去。 问其为何如此冷漠,女儿说一是有代沟,二是爸爸总是批评她。见话不投机,老友装着想回去,没想到女儿却变得兴奋,马上进携程网帮他订了回家的火车票…… 老友说:现在的孩子和我们这代人不同了,当年我们读书,有家人来探望是多么的高兴啊。他流泪,我也流泪…… 汪峰在《存在》中唱的,以前我似懂非懂,今晚完全懂了: 多少人爱着却好似分离 多少人笑着却满含泪滴 谁知道我们该去向何处 谁明白生命已变为何物 是否找个借口继续苟活 或是展翅高飞保持愤怒 我该如何存在…… 03. 几年前我去哈佛大学做学术交流,发现费正清研究中心有学者在研究一个课题:如何与未来中国打交道? 我问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美国学者回答说: 30年后,人类历史将迎来一个由独生子女组成的国家,这个国家不是小国而是大国,他们将如何与世界相处?这是福音还是灾难?美国学者必须为世界研究预案。 我现在明白了美国人的远见…… 我发了一条微信,没想到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多朋友纷纷议论和全文转发,阅读量高达20多万人,有1500多条评论。

Read more

妈妈不需要完美:和孩子一起学习面对脆弱的自己

教养小孩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面对孩子的时候,父母反而能学到的更多,因为孩子聪明、直接,更能看透你的不愉快,用还自自己的方式,希望让父母愉快,所以,不需要当个完美的父母,一起和孩子面对脆弱然后成长吧! 遇到挫折是难免的,但是要知道此时该怎么对待自己, 想办法解决负面情绪与思维,找机会回复到正常状态。 挫折,让孩子看到不完美;勇气,让孩子承认不完美, 而这种勇气在自己身上,我陪着她一起寻找那个源头。 人非圣贤,妈妈也有想耍赖、想任性的一面。 这天,妹妹兴致勃勃地跑来找我玩,老实说我真的一点劲儿都没有,连应付都嫌困难。 我看着她,尝试很平静地说:“妹妹,妈妈今天心情不好,现在没有办法陪妳玩、陪妳说话,可以让我安静一下吗?妳想做什么都可以。” “那妳等一下会变好吗?” “我不知道,也许不会,我今天都想一个人。” “妳生气了吗?是我害的吗?”妹妹小心的提出这个疑问。 “不是,跟妳没有关系,只是心情就像天气一样,有时晴天,有时下雨,我现在正在下雨。” “那我,可以看电视吗?”她挑了一个我最讨厌她做的事情,我想这是一种“测试”。 “可以,我说了随便妳。我现在不想再说话了。”我的音量有点提高,老娘耐性快没了,再说下去就会暴冲了! “喔,好。那等一下妳比较好了,可以告诉我吗?”她倒是很镇定,但是也没有开电视,我想她很聪明,知道一按下遥控器大概世界就毁灭了(虽然,妈妈说可以)。 我惊讶于她的爽快,心情好像有因此好一点点,就那么一点点。过了十分钟,妹妹又来了。我就知道事情没那么简单。 “妈妈,妳有觉得好一点了吗?妳可以陪我玩了吗?” 才过十分钟耶!我的心中虽觉得不舍也有点愧疚,但我知道勉强不了自己几分钟的,何况今天状态真的很差。 “抱歉,还在下雨。”我强压住自己的复杂情绪。这时的我,其实好想大喊:为何一定要我?为何不找别人?烦死了啦! “可是我好想妳陪我喔!” “我现在陪妳的话会很不开心,妳也会觉得不开心,要是我不小心发脾气,会很糟糕的。” 她没有说话,脸上满是委屈。我们互相看着,沉默了一会儿,这段沉默里我跟自己对话:能不能有别的办法?办法是一定有的,只是我还没想到而已,更何况她刚刚那么地体贴。我决定给个缓冲。 “这样好了,我们一起来想想,当心情不好时,对方陪妳做什么事情会比较开心。等一下我们来讨论。” “好!”她似乎感觉到一丝曙光。 这不是缓兵之计。我开始很认真地想:若我想要脱离现在这个低潮,孩子可以怎么帮助我?我等下要认真的开条件。过了几分钟,我走去找妹妹。

Read more

这样的父母,孩子一辈子都不会原谅!

睿妈导读:暴力语言会成为伤人的凶器。语言暴力会给孩子幼小的心灵种下阴影,最终导致孩子从自卑的极端走向另一个爆发的极端——自残或犯罪。 【1】有一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睿妈的老家。 强子的父母都是普普通通的农民,和天下所有的父母一样,他们望子成龙。这辈子最大的愿望就是孩子能够争气,考上名牌大学,走出农村。为此,他们对强子的要求一直非常严厉,孩子有丁点儿行差踏错,他们便觉得无法饶恕,对孩子各种指责。 从小,强子听过最多的话,不是父母的温言软语,而是数之不尽的谩骂和讽刺。 【这么简单的题都做错!你是不是猪脑子?】 【这次考试比上次下降了三个名次,你不觉得丢人吗?】 【我们砸锅卖铁,拼死拼活地供你读书,你还想着穿想着玩,你怎么不去死?】 终于,念高三的强子,承受不住学业和父母的双重压力,在一个寒冬的夜里,跳井自杀。村里人找到他时,人已经没有了呼吸,水井旁整整齐齐地摆放着他的衣服,还有一封用石头压住的遗书。 他在遗书里写道,因为父母经常性的语言暴力,感觉自己没有任何值得称道的地方,是一个不值得活着的人。对父母的谩骂,他已经无力忍受。如果死是唯一让自己解脱的办法,那就一死了之吧。 强子走了以后,他母亲受了刺激,疯了,逢人就说:“我们家强子可聪明了,每次考试都考第一”“我们家强子上了一个好大学,在城里安了家,很快就接我去城里了……” 我还看到过这样一则新闻,男孩的妈妈生病卧床不起,爸爸酗酒严重,总是骂男孩是废物。男孩初中辍学去了一家工厂打工,车间主任和男孩爸爸一个脾气,稍有不顺心便骂他是废物。 主任的责骂,勾起了男孩关于父亲的痛苦回忆。内心的导火索被点燃,男孩忍无可忍。他自己做了一把弩,想也不想地射了主任一箭,导致主任瘫痪。男孩也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代价,进了监狱。在监狱里,他说:“‘废物’这俩字,对我的影响真的很大。” 沈阳市心理研究所曾经对沈阳市少管所的6名拘押的青少年进行心理调查,发现他们六人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在家庭里都遭受过密集而惨烈的语言暴力攻击,他们的父母经常谩骂他们。这辈子,他们都不想原谅自己的父母。 【2】相信很多家长都在有意无意中对自己的孩子说过下面的话: 【“你怎么那么笨?你是猪脑子吗?”】 【“真是废物,是个人都比你强!”】 【“就知道吃!”】 【“就你这个德行,老了也指望不上你!”】 【“你有什么用!找个东西都找不到!是不是眼瞎!”】 这些充满了负能量和人身攻击的语言,我们称之为“语言暴力”。也许一部分父父母并不觉得这是一种伤害,在他们看来,这么骂孩子是恨铁不成钢,是为了他们好,别人家的孩子还懒得骂呢!况且,谁家孩子没有被骂过,都是这么长大的,没啥。 强子的父母一开始也没有觉得自己做错,他们说对孩子的指责都是为了他好,为了刺激他,激起他的斗志,为什么孩子就是不理解,想不开? 心理学家库利说:“对每个人来说,他人都是一面镜子,个人通过社会交往了解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从而形成自己的自我。” 孩子不像成年人,他们没有成熟的三观,没有明确的自我意识。大人的责骂,也许说者无心,但听者有意。孩子的世界是很纯粹的,心灵是很敏感的。你骂他们是废物,他们可能真的以为自己是废物,而且一辈子都会这么暗示自己;你骂他怎么不去死,他们就真的认为爸爸妈妈痛恨自己,厌恶自己,然后真的去死。 强子在父母一次又一次的辱骂中,以为自己毫无是处,以为自己在父母眼中犹如垃圾。最终,他选择了最极端的方式,在最该生如夏花的年龄了结了自己的生命,也给了父母最残忍的惩罚——无尽的思念和悔恨。 睿妈的童年也有过被父母指着鼻子责骂的经历,因为摔碎了刚洗好的西瓜被母亲吼“你还能干点什么?”,因为数学成绩不好被父亲骂“没出息”。所幸的是,父母很爱我,这些责骂,在他们深厚的爱面前,不值得一提。

Read more

不要怕孩子,也不要让孩子怕你

自从11岁儿子额头上冒出大大小小的青春痘,王媛就知道,她最担心的挑战来临了:儿子进入青春期了。眼下,儿子除了什么都要顶下嘴,还没有什么出格的,毕竟他才上小学六年级。但王媛知道,更多的对抗和更多的担心,在后面——青春期,对于所有的父母来说,可能都是一个可怕的字眼。“我自己的青春期过得就有点困难,现在的社会跟我们那个时候又不一样了,复杂多了。我觉得孩子的青春期就像一个巨大的黑洞,一团高速运转的漩涡,我害怕我的孩子会不由自主地被吸进去,而我们做父母的,却可能根本帮不到他。” 父母为何如此担心 无数父母为孩子的青春期担心。到底担心的是什么?事实上,为人父母者自己也说不清。可能是性,还可能是毒品,以及堕入黑社会——媒体不断报道的各类青少年暴力事件让很多家长视青春期如洪水猛兽。危险丛生,这就是父母眼中孩子的青春期图景。 青春期确实如家长们担心的那样充满危险吗?整个社会是不是过度渲染了青春期危机呢?李子勋认为,青春期是社会文化的概念,不是生物学的概念。“一只小老虎,可能会去玩弄一条眼镜蛇,却不知道危险,长大后才会敬而远之。西方社会没有那么多对青春期的关注,原因是把孩子成长中出现的问题看成是自然的,因而更具宽容的态度。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过于强调一致性,而忽视对个性的尊重;太多使用非此即彼的评价系统,使孩子内心处在分裂的语境中;还有就是父母不鼓励独立,或者滥用家长权力,不主动给予孩子自我的空间与行为决定权,这些都会造成青春前期的孩子普遍感觉压抑。青春期是一种对压抑的清算。我敢说,从小不听话,喜欢自我主张的孩子,没有青春期问题。” 在心理学家看来,青春期远没有父母们想象和媒体放大给社会看的那样可怕。而父母过度担心青春期,首先是父母自己的问题。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心理治疗师姬雪松认为,很多父母感觉青春期的孩子像断了线的风筝要飞走了,这使他们很焦虑——他们希望孩子还像小时候一样依恋自己。“如果父母对青春期的孩子仍然感到需要控制,就会经常体验到恐惧和危险。” 李子勋也认为,从心理层面说,青春期应该是父母的问题,而非孩子的问题。“孩子小的时候无条件地依恋父母,需要父母,全方位地听从父母,按照父母的价值观生活、学习与交往,父母在与孩子的关系中可以体验到快感、权威感、被需要感、自我价值实现,甚至是活着的意义。当孩子开始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审美、情趣、价值体系时,他们首先放弃的是父母给予的那套价值体系。对孩子来说青春期是获得,对父母来说青春期是丧失。”很多父母意识中渴望孩子长大,潜意识中又害怕他/她长大,于是孩子在社会适应中遇到的许多麻烦就会被父母无限放大,从而加重了孩子适应社会的挫败感。李子勋认为,强调青春期的管理,不过是帮助父母能够合理化自己依恋孩子的行为,使分离延缓到来。 1/3的年轻人青春期是痛苦的 几个14岁的少女在迪厅暴打一个女孩并脱光她的衣服游街……网络上,电视上,报纸上,出现在媒体上的关于青少年的此类报道,也并非危言耸听。 我们确实看到,虽然有些孩子顺利地度过青春期,但还是有相当比例的孩子青春期过得相当艰难。 张芸的孩子从12岁开始,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再也无法管束。他不但与父母对抗,与学校对抗,好像也在与整个社会对抗。李建军的儿子在15岁时与一群社会青年混在一起,差点轮奸一个11岁的小姑娘——幸亏未遂。王辛说,她的女儿每周末都要和同学去酒吧,当她看到那些留着各种奇形怪状的发型,耳朵、鼻子、嘴唇上都挂满了金属环、金属钉的男女进出酒吧时,她真的为自己的女儿会不会也行为失控感到担心。 “青春期是一方避无可避的海岬,从孩子的奇思妙想到成年人的独立自主,需要经过一个心理年龄的过渡。”法国专为青少年提供服务的索雷恩之家的领导者马塞尔·吕弗(Marcel Rufo)教授认为,世界上有1/3的年轻人可以顺利度过青春期,另1/3是“恰到好处”地使人厌烦,只有对最后1/3的年轻人来说,青春期是痛苦、复杂的——但这个比例也相当高了,不容父母们不重视。 体验生活是青春期的一部分 马塞尔把青春期称为混乱的生活:“我参照的是那些属于自我形象范畴的问题:我们想留给别人的形象,以及我们对自己的印象。进入青春期的特征是开始质疑,比如:我讨人喜欢吗?怎样才可以有我自己的朋友圈?怎样让别人高兴?很多的疑问都与自己在群体和社会上的整体地位有关。尤其还与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有关:怎样才能抹掉那些被父母理想化了的印象?怎样才能摆脱他们所认为的我是个完美孩子的印象?这就是青春期。”孩子们通常表现为消沉沮丧,因为青少年开始自我怀疑。还会焦虑不安,因为他们体验的是现在,而不是过去和将来。正是在这个时候有了初吻,有了第一次失恋,第一次迷醉,第一次危险行为……体验生活是青春期的一部分。“因为那些我们掌控不了的东西不能为我们所有,冒险,对青年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对生活和未来的征服手段。可以说,他们是通过这些危险行为来排遣死亡。但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说他们对生活的恐惧更胜于对死亡的恐惧。”马塞尔分析。 其实,想想我们自己的青春期,不也曾做过一些连父母也未曾料到的事情吗?对生命来说,任何体验都是获得,当然也包括犯必要的错误。李子勋说:“没有经历与体验过的东西,对生命来说是一种丧失。没有哪个男孩在做学生的时候没偷偷吸过烟,幻想过性,撒过谎,打过架,干过父母不让干的事。至少我是这样长大的。” 为孩子的青春期做好心理准备 青春期也是青少年反抗父辈权威的一个时期,父母是青少年的首选攻击目标。所以,做青春期孩子的父母,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过分担心和不够担心之间,很难确定合适的行为方式,那个界限到底是什么? 马塞尔认为:“关键在于不要害怕。这也是心理医生相对父母的优势所在。我们之所以害怕我们的青少年,并且为他们而害怕,是因为他们代表了我们自己的未来。而心理医生本人则跟他们没有这种关系。” 李子勋认为父母要减少关注:“一个和谐的婚姻很少会对孩子青春期给予过分关注。同样,一个开放的多元化的文化也不会对青春期那么关注,原因是从整体社会意识上就没有把这些麻烦当问题,反倒会为孩子的长大而欣喜。对父母来讲,孩子满11周岁,就要开始调整孩子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把精力多分配给自己一些。努力学会把孩子看成一个可以独立的、有自己价值观念与思想的人。”李子勋建议年轻父母蹲下来学习“80后/90后”的生活态度与方式,因为他们比我们更理解这个社会的现在与未来,未来是孩子的未来,未来的社会只会更适合孩子。所以,青春期是父母对孩子与社会再适应的问题,吸收孩子的一些想法与做法,家长们会永葆青春。 首先,无条件接纳与尊重是最重要的。 孩子的社会能力是从父母的行为中学到的,父母无条件接纳孩子,孩子也会很容易接纳别人,并融入社会。要让孩子觉得自己重要,尊重自己,那么,父母首先要尊重孩子。父母作为一个孩子的法律监护人,必须引导孩子某些行为。尊重就意味着关系有了界限,对青春期的孩子来说,父母是亲友团、拉拉队,或者是热心的旁观者。 第二,责任心的培养。 父母要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行为只能自己负责。要敢于让孩子做一些自己可以负起责任的事。当然,青春期孩子犯错时要保护他/她的心灵与尊严,父母不能让孩子在众人面前丢脸。对犯了大错的孩子,父母要通过让孩子对社会的公益服务来“偿还”。我个人觉得有一个意识要从小培养:个人行为要以不影响他人为前提。 第三,不要替代孩子。 让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去成长,当孩子面对困境时,让孩子自己解决。尤其是人际关系问题,更要给孩子解决问题的时间与空间,让孩子在失败中成长。孩子在审美、个人爱好、人际交友方面出现的差异,往往是孩子刻意的自我表达,是一种自我意识的成长,不要看成问题。

Read more

这5种学生成绩最好,长大后最有前途

你有没有想过,孩子学习能力的强弱是天生的么?自家孩子以后会不会有出息? 来看看你家孩子有没有这些表现,就知道你家孩子是不是容易考高分的学生了! 1.从小就独立自主的孩子 独立自主的孩子总是不需要大人过多的操心,自己就把事情安排的井井有条,并且有自己的一套原则,懂得遵守规则不越界。还会懂得帮助家人分担,犹像一个小大人! 不仅如此,独立的孩子还会在学校里主动帮老师分担工作,帮同学解答难题,更懂得主动去学习,从自身发现问题,并为之改进,所以更容易成为一个学霸! 孩子终有一天都是要张开翅膀,飞向更广阔的世界,就如“鸟儿大了要飞出鸟笼独自觅食”,所以家长也要学会及时放手。从小就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包办一切,反而会成长的更快。 2.从小就坚持的孩子 有的孩子在做一件事的时候总是三心二意,不能坚持,一件事刚没做多久,就非要吵着干其他的事情,比如:“我能不能和其它同学出去玩啊!”“我想看会儿电视,好累呀!”“我想吃点东西,再继续写作业。” 马云说过这样一句话:“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是大部分人都死在了明天晚上。” 是的,如果一个人不坚持,是很难完成一件事情的,而离成功也就会越来越远,学习也是一样。能笑到最后的,都是那些能够坚持不放弃的人。 3.思维活跃,灵活多变 人小鬼大的孩子给人的感觉总是特别机灵,遇到问题也都有很多的想法,其实这是因为他们的思维活跃,能够举一反三,灵活地考虑问题,不死板。 笔者有次上课时,讲到一个题目,一个学生突然就表现出了疑义,说这道题目应该有更好的解法! “老师,您刚刚讲的这个题我在之前的一本书上偶然看到过,您讲的这个解法也可以得出答案,可是比较复杂!我有一个解法比较简单,同样能得出正确的答案!” 果不其然,他的解法确实比我简单方便,我也采纳了他的想法,并且在后面的教学中有了新的思路,得到了更多的解题方法! 这类孩子通常在以后的生活中一定是趋于创造性的角色,想法活跃,往往会有不一样的角度,获得意想不到的惊喜! 所以,在不违反积极价值观建立的情况下,家长面对这种孩子更多的是支持他的想法,鼓励实践,万不可打击否认他,抹杀了他的创造性思维。 4.书桌整齐的孩子 孩子的书桌整齐,这只能说明孩子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有自己的学习计划,做事井井有条。 但是也有那种书桌很乱,却很成功的人,也不乏更具创造力,但比例较少。一般情况下,书桌整齐的孩子学习会更好一些。 记住,只是单单把书桌整理好了,并不能直接影响学习成绩,要辩证看待这个习惯的效果。 5.专注力强 专注力强的孩子往往会在某一件事上花费较多的精力,并且能够坚持长时间不放弃。 我曾经带的班就有一个学生的表现曾让自己印象深刻! 当身边的同学都在周围打闹时,只有他一个人坐在座位上一动不动地做着奥数题,十分钟后,看见他紧皱的眉头变得舒缓,开心的笑了!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