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了二胎后,这5句话千万不要跟大宝说!

生了二胎以后,经常会被朋友问到的就是:“你家大宝欺负二宝吗?”或者“两个孩子相处得怎么样?”“大宝喜欢二宝吗?”对于这样的问题,有时候还真的不知道怎么回答,好像家里的实际情况更为复杂一点,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不是”就能概括的。 相爱相杀的手足之情 姐姐和弟弟在卧室玩,把一些毛绒玩具丢来丢去,俩人玩得哈哈大笑,我想去看看,姐姐赶紧把关上,好像这是他们姐弟俩之间的小秘密一样(说实话,当当有点点小失落); 还不到三分钟,忽然传来弟弟大哭的声音,赶紧跑过去看看,原来是姐姐丢的一个大玩偶不小心砸到了弟弟头上,现在正在哄着;过了一会儿,两人的笑声再次传来,玩具大战继续。 从弟弟出生到现在,将近三年的手足时光里,姐弟俩就这样相爱相杀,相互陪伴着长大,不仅经历了无数温馨的时刻,也出现过无数次争吵打闹的场景,这就我看到的手足相处的真实情况,他们会相互爱护,也会有矛盾冲突,没有永远的“相亲相爱”,也没有放不下的“敌意与仇恨”,每每出现的情形就是,前一刻还争得头破血流,下一秒就相互谦让,你推我让。 对老大,绝不能说这五句话 家里有两个孩子,难免出现一些不愉快与争吵的时候,有时候不留意我们也会采用上一辈惯用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包括随口说出的话,都有可能会深深地伤害到孩子的内心。下面这五句话,是很多家长在带孩子的时候不经意会说出口的话,但也是最伤孩子心的话: 1、你是哥哥/姐姐,怎么就不让着点弟弟/妹妹呢? 当家里的两个孩子发生冲突时,许多家长尤其是老一辈的那代人,从来都不会问清事情的原因,直接就批评大宝,并且无条件地要求大宝让着二宝。如果家里有兄弟姐妹的家长,估计也是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下长大的吧,在当时那种情形下,有没有觉得特别愤愤不平。尤其是,明明有时候就是弟弟先在姐姐那捣乱,姐姐才会凶一下,结果弟弟到父母那一哭诉,姐姐反而挨批评。这样不仅无法缓解两个孩子之间的冲突,反而会让姐姐觉得父母总是偏袒弟弟,就会更加不喜欢弟弟。而对弟弟来说,他觉得父母是帮着他的,慢慢喜欢找父母告状来解决问题。 那么,如果当两个孩子在争抢玩具时,父母应该如何处理,才会更好呢? “摇控器就那一个,想玩车你们自己去处理,看看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让大家都能玩。” 也许这个时候姐姐会主动让弟弟先玩,然后大家轮流;也许,他们会通过石头剪刀布来决定谁先玩,等等,父母不要去干涉孩子,他们有自己处理问题的方式,并且会找到一个两个人都能接受的方式。 其实,当孩子之间发生冲突的时候,也是他们学着处理人际关系的最好时机,一般,家长干涉越少,让孩子自己去处理,不仅能让孩子学着解决矛盾,还可以学会合作与分享。 2、你让给弟弟/妹妹玩一会儿啊,要学会分享,不能这么自私哦! 有个朋友经常跟我诉苦,说她家的大宝从来不让小的玩自己小时候的玩具,她觉得孩子现在变得太自私了,无论怎么说都没用,大宝就是不愿意跟弟弟分享自己的东西,这样的行为真的是自私吗? 其实,从最开始一直是自己独享父母的爱,到有了弟弟妹妹以后,有一个人要分去一半父母的爱,作为大宝,心里还是会有一定落差的。不愿意把自己的玩具分享给弟弟妹妹玩,一方面是想保有自己独享的权利,还有一方面可能也是对弟弟妹妹的嫉妒。 那么,父母应该怎么跟孩子说,才会更好一点呢? “宝宝,这是你的东西,你有权利决定给谁玩,我们尊重你的决定,即使你不愿意分享给弟弟,也没关系。” 当孩子不愿意分享时,父母一定不要强迫孩子把他的东西分享出来,甚至说孩子自私。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物权意识,多创造两个宝贝一起玩耍的机会,相处时间长了,两个宝贝的感情日益加深,大宝就有可能会愿意跟弟弟分享玩具了。 3、你已经是大孩子了,怎么越长越小了,像比弟弟还小一样? 生了二胎以后,我们会发现大宝有时候会做出一些小婴儿的行为,比如妈妈给二宝哺乳的时候,大宝也会凑过来说要喝奶,比如学弟弟妹妹一样咿咿呀呀的说话,甚至还会出现尿裤子的行为。为什么孩子早就渡过了这样的阶段,还会出现这样的行为呢? 其实,大宝也是因为想重新获得父母的关注而已。大宝看到小宝宝出生以后,就占用了父母大量的时间,而不再有时间搭理他,就会猜测原来做一个小婴儿可以得到父母这么多的爱与关注,那自己也就做出这样的行为,希望父母能因此而注意到他。所以,如果孩子出现这样的行为,父母需要反思一下,是不是这段时间忽略了大宝,而不是批评孩子做得不好。 那么,怎么说才会更好一点呢? “宝贝,爸爸妈妈一直都很爱你哟,你不仅是爸爸妈妈喜爱的大宝贝,也是弟弟/妹妹最爱的大哥哥/大姐姐,你有很多本事,是弟弟/妹妹还不会的,是弟弟/妹妹学习的榜样哦!” 不要给大宝造成这种有了二宝就不爱他的恐慌,即使有了二宝,每天也需要留有和大宝相处的时光,并且让大宝发现自己的本事,那些弟弟/妹妹做不了的事,他都能很好的完成,让他有身为哥哥/姐姐的自豪,这样,孩子的这些小行为就会慢慢消失。

Read more

要想孩子成绩好,与这五件事脱不了关系!赶紧看看!

很多父母觉得孩子成绩差,是因为孩子太贪玩,或者不认真。其实,父母在平时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如果方法不恰当,也是造成孩子成绩差的一部分原因。 因此小编提醒,有以下5种错误教育方法的家长,一定要及时改正自己的教育方式了~ 01|唠叨没完 唠叨是80%以上家长的通病,也是几乎100%孩子反感的父母的缺点。 父母之所以唠叨,是觉得孩子在某些方面的表现不合自己的要求,但又怕孩子不上心、不改正,因而时时提醒、事事提醒,这样就形成了唠叨的习惯。而孩子呢,又恰好反感父母这样的做法。 在孩子看来,有些话说一遍已经够了,没有必要不停唠叨。 过分唠叨,会使孩子觉得父母认为他没有理解事物的能力,久而久之,孩子会产生厌恶,甚至产生很强的逆反心理。专门和父母对着干,反而把事情搞得更糟糕。 其实,有条理地向孩子交代事情,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所以,做父母的要时时提醒自己:不要唠叨。 02|不停训斥孩子 太多的家长,企图通过训斥来教育孩子。但仔细想一下,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不但家长情绪低落,孩子也十分不开心。于是,渐渐地,孩子们失去了自信。于是,渐渐地,孩子们开始怀疑父母对自己的爱。 这种教育方法的坏处是慢慢显露出来的。孩子们即使知道家长的训斥并没有恶意,但会在内心深处,不知不觉中开始怀疑父母对自己的感情。不管父母之前多么在意日常感情的培养,每天的训斥足以把这一切抵消。 所以,当孩子做错事时,家长不要急着批评,静下心来和孩子面对面谈一谈,弄清楚前因后果,耐心地引导孩子。 03|对孩子要求过高 很多父母过度关注孩子,对孩子期望和要求过高,都是对孩子非理性的爱。这种失去理智的爱会与孩子内心最强大的力量——成长的力量为敌,绊住孩子的脚步,束缚孩子的心灵。 父母的过高要求,会使孩子经常得不到接纳和肯定,以至于无法形成客观的、良好的自我认同感,也就无法建立起必要的自信心。久而久之就会让孩子失去内心的快乐。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一个家长的心愿,但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不完善之处。 所以,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家长就要接受孩子所有的一切,包括他的身体、情感、行为、智力、创造力等等,不管是优点还是缺点,甚至是缺陷,以及孩子犯下的错误;尊重孩子的特点和需要,不以自己的期望来要求孩子。 04|家长包办一切 目前很多家庭存在孩子劳动时间不多、父母包办一切或不恰当地进行劳动教育等问题。 我们不难看到,一些不动脑筋的父母,在教育孩子问题上总是过于简单或粗暴:要么不停地唠叨,实在不见效便来“棍棒教育”;要么就束缚孩子的双手,不给孩子任何自己动手的机会。 久而久之,使孩子失去了应有的创造力,个性和人格的发展亦得不到完善,这样的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得不到提高,独立意识也得不到增强。 家长要做一半、留一半。给孩子提供接近劳动者和适当参与劳动的机会,是培养和训练孩子自我服务能力的有效途径。 做的那一半,是家长给孩子树榜样、指明的方向,是引导性的示范;留下的那一半,是培养孩子自立、勤劳的机会,是良好生活习惯形成的过程。 05|总对孩子愁眉苦脸 父母的脸色可以令孩子在瞬间从天堂落入地狱。刚才还阳光灿烂,转眼就暴风骤雨。有些时候孩子并未做错什么,但那一副“不见天日”的表情,却使孩子终日不得舒畅。

Read more

孩子,不要抱怨读书苦,那是你去看世界的路

01 半夜醒来,发现女儿卧室的灯还亮着,就过去看。女儿皱着眉,正在抄写英语单词。 我问,怎么还不睡?女儿气哼哼地说,我今天听写错了几个英语单词,老师让每个词抄写一百遍,还有两百个就抄完了。我问,怎么还错了呢?女儿一翻白眼:没好好背呗。 我边往外走边说:那就别埋怨,老师也是为你们好,希望你们扎实地学好知识。 女儿把书一推:妈妈,学习好苦呀,还是你们大人好,每天上个班就行,你看我都累成狗了。 我苦笑,大人轻松到“每天上个班就行”吗? 02 前几天,我一个表弟有事来找我,脸上大写着一个“沮丧”。 他在一家私企打工,干了六七年了,收入算还凑合。可去年有一段时间他们工厂效益不好,老板说工资暂时按百分之六十开,等效益好了再补上。工人们也没啥意见,既然在一条船上,就得同舟共济吧,再说,那百分之四十只是暂时不发,又不是不给了。 今年上半年,表弟他们工厂的效益特别好,天天加班加点赶订单。大家以为效益好了,去年少发的那部分工资该给了吧? 可迟迟没有发的迹象,几个工人就去问老板,老板一脸无辜:去年不是和大家说好的,厂里效益不好,工资就发百分之六十,大家都同意的啦。工人们面面相觑:不是说效益好了给我们补上吗? 争执了半天,老板死活不承认说过“补上”这话,工人们也拿他没办法。 表弟知道我做HR的,就来讨个主意。 我说这事简单,去劳动部门一反映就解决了。表弟犹豫着说,不是没想过,只是我们和老板闹僵了,饭碗不就砸了?唉,好几千块呢,要是这钱挣得轻松,不要就不要了,可都是用力气换来的钱,想想就心疼。 我一边继续帮他想办法,一边埋怨:你脑壳也不慢,可当初就不好好上学,整天说上学累,你要是能考个大学,找份好工作,还会受这种气吗? 表弟懊恼地说,姐,你就别说了,我后悔有什么用?那会儿我净跟张东打游戏了。 我哼了一声:张东,人家是拼爹的好不好,他可以大字不识,照样住豪宅开豪车,你拼谁?你只能拼自己!你堂姐才是你的榜样。 03 他堂姐是我这些表弟妹里最出息的一个。 今年七月,在法国留学的表妹回国省亲。她这些年忙于学业,在国内重点大学本硕连读,又出国带奖学金读博士。从小成绩拔尖,当年高考在她们县考了第一名。 饭桌上,表妹侃侃而谈,浪漫的欧陆风情让人神往。女儿很羡慕,说,小姨,我长大了也要像你一样,去看看外面的大千世界。表妹鼓励她:好好学习,你会的。 女儿问,就只有学习这一条路吗? 表妹沉吟了一下: 对于那些某二代某三代来说,他们通往世界的路有很多条,学习只是其中的一条。但对于我来说,考学可以说是唯一道路。 我的父母都是务农的,他们去过最远的地方就是县城。每次我妈妈说起县城就特别兴奋,说那里好大呀,人好多呀,东西好贵呀,我都有想哭的冲动。我从小眼见父母的辛劳,就立志要通过自己努力让他们将来可以改变一下生存状态,享受一下生活。

Read more

孩子是自己的影子

我们读书会的主题是孩子教养问题。郭老师拿月考中的一道选择题与我们分享,题目是: 以下哪一个答案是错误的? 自己收拾玩具。 帮妈妈洗碗。 爸爸叫我的时候不回答。 班上大部分小朋友都写3,只有两位写了不同的答案,于是老师下课时找他们了解情况,其中一位因为看不懂题目,只好随便选择;另外一位则说出自己作答的理由:有一次她帮妈妈洗碗,不小心打破了一个碗,不仅被骂得很惨,还被狠狠的修理了一顿,让她知道家里的碗是不能帮忙洗的。 这样的结论是孩子亲身的经验,实在不忍心责备,只好算正确答案给了分数。郭老师好奇的问:「可是,为什么不选『爸爸叫你的时候』这个答案呢?」孩子表示:「常常我叫爸爸的时候他不回答,所以爸爸叫我的时候同样可以不回答。」傻眼的郭老师只好耐心的讲解和引导,心中却感叹──的确是「身教重于言教」!从孩子身上我们看见父母是孩子最直接的学习榜样。 小玲谈到邻居闲聊时所提的问题:「如果我现在一直帮我儿子剪指甲,将来我老了他是否会帮我剪指甲?」小玲肯定的回答:「不会。因为他从小就没有学会剪指甲,将来剪自己指甲都有困难了,更别说帮父母剪指甲。」秀慧则说:「那得看你帮孩子剪指甲时他的心态,如果认为爸妈为他服务是理所当然的话,将来回馈的机会就很渺茫;如果他怀着感恩的心,就会回报父母。」 从孩子的表现和观点,我们看见了父母教育方式和亲子间互动情形,从父母的心态中则看见溺爱的痕迹。不可否认,孩子是父母的影子,「身正不怕影子斜」,反过来说,如果自己身体不正的话又怎能指望影子不歪呢?大家经过一番热烈讨论后得出的结论是:「我们在有意无意之间过度宠溺自己的孩子了!」 走过辛苦的岁月后,我们一心要给孩子最好的一切,在父母过度迁就、顺从与物质享受泛滥下,现在的孩子被百般呵护养成以自我为中心,无法学习感恩与惜福、尊重与分享、独立与自信,他们的未来确实令人担心! 刚读完幼保科进修课程的淑蓉深深感叹,准父母应该先上完教育课程后再生小孩,这样才懂得怎么教育孩子。这确实是一件遗憾的事,我们往往是边做边学,主观因循父母的那一套,再加上自以为是正确的方式去爱孩子──当年我们渴望获得充裕的物质、渴望学习各项才艺,一份自我补偿的心态藉由孩子来达成,虽然获得某种程度的满足与成就感,却害苦了孩子。教育是不能盲目的由著自己摸索和臆测,溺爱的害处比失爱更为严重,教育孩子还需要多一分智慧与用心。 让我们仔细聆听孩子的声音,允许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吃苦、受挫折与犯错的机会,在劳务的分担中学习承担与责任,才能珍惜物质的可贵,才能养成生活自理和做事的能力,进而尊重生命,感恩身边的每个人,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不要让我们的孩子成为知识的巨人、生活的侏儒,这样才是对孩子付出真正的爱。 文/湘宜 图来自:google.com

Read more

今天我们替孩子抵挡残酷,明天谁为他们买单?

前几天,去医院探望一位老师,姓刘,60出头,得了帕金森病,刚开始只是轻微症状,后来发展到走路不小心踩到一个小石头都会摔倒,生活进入不能自理阶段。这次入院,是有天晚上护工不在,她想上厕所,又不舍得叫醒27岁的女儿,结果摔倒在客厅。 去的时候是周六,那个病房有4个老人在住院,都是护工在照顾。我们正和刘老师聊天,她闺女来了,一脸的不高兴。中间刘老师想小便,她闺女极不耐心地来了一句:“你怎么那么多事啊!知道自己行动不方便,不会少喝点水啊!” 这话听起来挺混蛋,但当闺女离开,刘老师叹了一口气:“你们是不是觉得这孩子忒不懂事了?” 我们当然否认,但刘老师心里门儿清:“说起来怪我,三十几岁才生了一个闺女,我和老伴把她当眼珠子一样疼啊,十几岁了也不舍得让她洗碗扫地,读了民办大学不好找工作,我求一个学生帮她安排了一个稳定轻松的单位,想去旅游自己工资不够我们给她贴补。老伴去世,我们经常条件大不如前,但她还不上信用卡,我还是帮她垫上。谁知道我能得这个磨人的病啊,住院、康复治疗、请护工七七八八加起来,一个月没万儿八千根本过不去,家里存款用完了,我工资不够花,闺女的工资刚够她自己用的,她只好找人借钱帮我治病,可钱多难借啊!你们看她最近这状态,都快被我这病逼疯了。如果当初我和老伴没这么宠她,让她早点知道家里的经济状况,明白生活从来不易,或许就不会崩溃了。” 临走,刘老师跟我说的话语重心长:“你家是男孩子,一定让他独立点,孩子得有担当,以后走上社会遇到沟沟坎坎的,才不至于觉得天都塌了。” 的确,父母呵护过度的孩子,既缺乏承受挫折的机会,也没有直面生活的勇气。遇到生活的不如意,不是束手无策就是脾气暴躁。这种悲哀的造成,很大程度上是家长阻碍了孩子的成长。 老家的一个叔叔,对独生子也是极尽宠溺。孩子结婚时,为了不丢脸面,彩礼给女方最高规格,新房咬咬牙买一百三十多平的,家具家电都按孩子的心意来,婚礼自然也是县城豪华版。 婚结完了,我那叔叔也欠下了将近二十万的外债。他心疼儿子,加上觉得自己才50岁出头有能力赚钱,所以早就和儿子说好,所有债务他一人承担。但天有不测风云,这位叔叔在给人做装修时意外受伤,丧失了干重活的能力,也不能再过度劳累。婶婶原本就是普通的家庭妇女,靠帮人做钟点工接接孩子做做饭,一个月赚个千儿八百的吃饭钱。这种情况,当初结婚欠下的外债老两口自然无力偿还,当初借给他们家钱的亲戚朋友转而向叔叔的儿子讨债。 新娶的儿媳一听自己平白背上了小二十万的债务,自然心不甘情不愿,经常和老公吵架,连带着骂叔叔一家都是骗子。叔叔的儿子夹在中间左右为难,那种绝望无助,让这个从小被呵护起来的大男孩几近崩溃。为了麻痹自己,整日在外头喝小酒逃避见父母和媳妇。 来北京后,我认识一个女孩。标准的中产家庭出来的孩子,因为父母严加防范,大学毕业都没谈过恋爱。工作后认识一个大她8岁的男人,一头扎入爱河。不曾想对方已有未婚妻,上演了被当成小三暴打的狗血剧。 在超市收银处,我看过头发花白的妈妈,一把抢过比自己高一头的孩子手里的购物袋,无限关切:“快给妈妈拎,别把你累坏了。” 前二十多年,父母包办了一切,以后的几十年,父母又开始恨铁不成钢,觉得自己家孩子“什么都不会就知道啃老”“一点主见都没有”……这种悲哀的造成,难道不是家长阻碍了孩子的成长吗? 不可否认,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平平安安、快快乐乐地度过一生,他们往往把孩子看得比自己更重要。 不管孩子多大,在父母眼里永远都是长不到的宝贝。可有一个事实无法改变:无论我们愿不愿意、承不承认,孩子长大了就是长大了。 1岁,他们独立迈出人生的第一步,开启远离父母的模式。 3岁,他们背上小书包,离开爸爸妈妈,和小伙伴们快乐相处。 6岁,他们进入小学,进入十年寒窗的第一阶段。 12岁,他们开始读初中,有了喜欢的男孩或女孩,心里话宁愿和小伙伴分享也不愿意和爸爸妈妈诉说。 15岁,他们进入高中,为了自己独立自主,开始激烈和爸爸妈妈的安排做斗争。 18岁,他们多半读了大学,可能有了自己的女朋友或男朋友,就算我们追着问他们在哪里,听到的也可能只是搪塞或谎言。 二十几岁,他们要结婚,我们依然愿意倾囊相助,却发现越来越无能为力…… 他们上幼儿园,我们担心他们被个头更大的孩子欺负;他们读小学,我们担心老师的批评会让他们失去自信;他们上初中,我们担心他们因为早恋而受伤害;他们读高中,我们担心他们成绩不好读不了好的大学…… 很多时候,孩子饿一顿,我们都百爪挠心,觉得他们受了天大的委屈,哪想过将来他们工作了,饿着肚子通宵加班都极有可能。 我们用心全力,想把所有伤害扼杀于萌芽,却忘了只有疼痛以及孩子对疼痛的一次次反思,才让他们的心理层面真正长大、坚强,进而有勇气面对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 在之前的单位上班时,有次出来地铁口,看到让人感动却感觉不舒服的一幕:一个不知道是奶奶姥姥接孙子放学。孙子十岁出头,手里空无一物,而老人左手拎着一大包菜,右手拎一大包被单之类的物件,背上背着孙子的大书包。因为行动迟缓,孙子还一直催促着:“哎呀您能不能快一点,不然回去看不了动画片啦!”

Read more

处理好情绪,教养孩子变轻松

小霖是小学一年级学生,因为连续假期回家的作业多,他在安亲班上烦躁又埋怨,老师请他赶快写,他不但不写,还跟老师拗上了脾气。「你不想写吗?」老师问他。小霖一副不在乎的样子:「我就是不想写、不要写。」 老师三番两次的好言相劝,提醒他、分析给他听,他却一再表现出无所谓,反正老师你说什么,我就是不要写、不要写,一两个钟头下来连一样功课也没写完。老师不管说什么他总是在后面顶一句,最后老师终于耐不住性子大声吼了他、拍了他,结果小霖还是那种态度,低着头、斜着眼,嘴里不断的碎念:「不会痛、不会痛」、「我就是不要写、不要写」…… 这样的情况又僵持了半个小时左右,小霖态度依旧。 过了一会,我请他到身边,这时他依旧拗着脾气。我看了看小霖的回家联络本,数学作业的页数虽不少,但内容却不算多。 「你觉得功课多,那我们就先写一页。」我说。「还是很多。」「那就写这一页的第一大题,里面只有4小题选择题,4小题不多对不对。」小霖的态度似乎软化下来了,说:「我不会做。」「我教你。」我说。 就这样很快的写完了第一大题,接着写完了一页,不一会又写完了第二页,不到半小时的时间小霖已完成了数学功课,甚至在妈妈接他回家前把所有的功课写完了。 其实并不是功课多,也不是不会写,就是被当下不想写、很多的情绪给带动,再加上拗脾气、固执,导致老师和他两人都有了情绪。 教导孩子时,如果在对方的情绪面前去硬碰硬,效果不但不好,反而还会弄得自己的脾气也会上来,场面也会变得失控。这时自己应先调整好心态,善意理解一下对方,给他一点时间冷却一下情绪,然而再柔性说理、劝导。 孩子有时会把一些该做的事看得太难、太麻烦,此时则须要引导他将事情简化,以他能做到、能接受的范围去循序渐进的加以指导完成,这样不但事情完成了,双方的气氛也能和谐。 教育小孩很多时候在于大人的心态,如果能多一点宽容、谅解,少一点跟孩子计较,你会发现自己在处理事情的方法上和处理自己的情绪上都有收获,教养小孩也会变得很轻松。 作者: 童龙 图来自:google.com

Read more

智慧的妈妈,都会用心理学

说到心理,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心理问题”。但是,不是“问题”就是“问题”,而是像穿多了衣服要感冒,穿少了衣服也要感冒一样普及和难以控制,心理问题人人都有,只是自己是否知道。对于儿童来说,关注儿童心理的重点是关注心理形成和发展走向,心理问题只是小岔道。 无论好事件,还是不好的事件,孩子看、听、感受到的每一个事件的发生和发展都对孩子心理产生影响。影响其认知的形成或者改变,然后自然形成对类似事情、相关人的态度,随之用行为去表现。所有的认知和态度都主导着行为,类似的事发生多了,就成为习惯性思维和习惯行为,所有习惯表现的总和构成一个人的个性特点,也就是人格。这就是心理对人的重要作用。心理作用的发挥就像凉水煮青蛙,不知不觉中发生。 要点1 关注儿童行为的发展趋势是关注儿童心理成长的重点所在。 在心理学越来越多的被脑科学、神经医学所证实其科学性的今天,也让我们惊恐地发现很多传统观念、做法上认为“看起来很好”“大家都认为是好现象”“大多数人都是这样做的”,其实却是有伤害性的养育方式。 比如老人或保姆与婴儿过度亲密代替母亲发展依恋关系,却又因不稳定而致使孩子遭受依恋创伤;比如分床睡、寄养、寄宿等等都会给孩子造成重大心理创伤,严重影响心理发展和个性、行为模式形成,也会影响智能、人际等能力发展。是违背儿童利益、甚至是剥削孩子福祉的行为,这些基础关系的破坏当然会影响其人格的建立、人际关系模式、自我评价、未来成就、家庭关系等等一切选择和结果,也为心理健康留下祸根。 比如很多人喜欢、认为“孩子乖”是好事,常常以“孩子乖、听话”表扬孩子,也以此为骄傲向他人炫耀。其实“乖”孩子把“真实的自我”深深地压抑下去,他不敢表现自己的想法,不敢去探索,惟命是从,说大人话,做大人事,自己的思维完全被大人灌输的东西占据,期待因此获得家长的肯定和爱——这是一种不安全的依恋模式的表现。影响创造力,没有想法,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呈现的是个假我状态。像傀儡似的活着缺乏对自我评价的肯定,人生低自尊,更缺乏成就感,不知道自己是谁,自己需要什么,更不会拒绝,逆来顺受,种下心理冲突的种子。有的孩子为了满足、达到妈妈的要求,而过度紧张和消耗,引发焦虑、抑郁等问题。即使问题不在当下爆发,伴随着成长,感觉不到自我价值,情感麻木封闭,缺乏、丧失感觉感受的能力,成为心理健康高危人群,一旦遇到应激事件,有非常高的比例发生抑郁或者其他精神类疾病。 要点2 跟风和传统不一定是对的。家长要自己掌握心理学知识科学育儿。 儿童心理对一个人的影响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与年龄成反比,年龄是倒三角型,而心理发展的作用却是正三角形。 婴儿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钻石期,家长在0-3岁是给孩子心理建设打基础的最关键的时期;是一个“人”的根本,是关系的本源。3-6岁是白银期,对孩子社交、社会化影响最大的时期;小学是基础能力发展的时期。10岁前对孩子心理发展有重要影响力,到了青春期,家长的影响力越来越小。人格在14岁基本形成,18岁人格定型,青春期家长与孩子沟通虽然困难,但却是最后一个可以修复亲子关系、干预、调整的时期。 人生不可逆、不可逾越任何发展阶段、也不可能回去改写,也就是说错过关键期、或者受到心理伤害或其他负面影响都会留下痕迹。 在每个人的人生道路上“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意外事件对性格影响的事有很多,难以避免,但长远影响一个人性格、心理建设的主要因素却是父母自身的性格、成长经历带来的行为方式,与孩子相处的方式、家庭氛围等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如果一个孩子的心理基础建设得好,心理功能健全,不论是井绳,还是蛇,都会顺利度过的。 要点3 父母在孩子心理基础建设方面的好作为会帮助孩子度过各类应激事件。 心理发展所经历的所有有意识、无意识的事件都会对人的态度行为造成显性或潜在的影响。一个脾气急躁的妈妈,可能会因为孩子粘着自己,而认为自己的坏脾气并没有对孩子造成伤害,其实,他粘着你正是他缺乏安全感,对你没信心的表现;在没有心理干预的情况下,自己少发火了,就认为自己提高了,其实不发火的真正原因可能是孩子学会了小心翼翼的讨好你,他没有去触发你的爆点而已,但这个孩子却生活在高度应激状态下,大脑高度兴奋处于防御状态,久之消耗太多能量,并会影响其智能发展,丧失自我。由来自于家庭的不正确的教养给孩子成长带来的负面影响,远远要大于、多余应激事件。 由于普遍缺乏心理学知识,很多完全可以不发生的事却被父母们当成“对的”去做,反而造成创伤,衍生出问题。这部分因无知造成的伤害在我接触的案例中占到一半以上。而依恋关系问题几乎是我们这一代所有父母自己面临的问题,打骂、分离、沉默、控制……等等都是家长自己就没有内化好体验的表现。一个没有安全依恋模式的家长,不在任何心理成长帮助的前提下想带出安全依恋类型的孩子,是非常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事情。 所谓心理问题人人有,只是你懂不懂,自己知道还是不知道而已。 要点4 父母心理成长的高低决定孩子心理发展的空间局限性。 孩子是一张白纸,什么样的父母教出什么样的孩子,当父母在苦恼如何让孩子勇敢、开朗、快乐的时候,试问父母能做到吗?我们足够勇敢担当吗?我们能够保持心情畅快吗?因此,父母的心理健康以及情绪状况,对孩子的心理状况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一般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家庭,建议父母先做心理咨询。他终将拥有自己的人生、创造自己想要的生活。 图来自:pixabay.com

Read more

50个有益宝宝成长的家庭亲子活动

1、让孩子数数家里有多少人? 2、让孩子数数家里有多少小孩/大人?问问孩子是大人多,还是小孩多?然后想想其他的分类方式,再问孩子。比如:有多少人穿绿色衬衫?多少人穿蓝色袜子?多少人比你高?比你矮? 3、让孩子猜猜你脑子里想的数字,告诉他这个数字前面和后面的数字,让他猜。 4、猜猜从房间的一头到另一头需要走几步路?然后走一次,试试之前的猜测是否正确。然后再猜猜如果是跳跃、跨越、小步跳、单脚跳或其他的移动方式,会需要多少次才能从房间的一头到另一头?对假设进行验证。 5、在地上或桌上标注一段距离。然后选择一件物品,如棍子、树叶或勺子,来猜测需要多少根棍子、多少片树叶或多少个勺子才能量完这段距离。对假设进行验证,并用其他物品来重复这个游戏。 6、选择一个字或一个字母,让每个孩子说出一个由这个字或这个字母开头的词。选择其他字或字母继续这个游戏。例如选择“水”这个字,词便可以是“水瓶”或“水井”。 7、在一个平面上撒上少量面粉、沙子或灰,让孩子用手指在沙上写字。然后尝试写数字、写词和画形状。 8、让孩子猜猜你脑子里想的东西,告诉他这个东西的用途,让他猜。 9、说一个词,让孩子想出一个和它押韵的词,然后想出其它押韵的词,越多越好。 10、在杂志或报纸上找出一个图片,让孩子描述图片里发生了什么。然后让他们猜测之前发生了什么,之后会发生什么。 11、在杂志或报纸上寻找带有某字(或您选择的其他字或字母)开头的词的图片,把图片剪下来,用它们来讲故事。 12、在您家里、杂志里或报纸上寻找对称的物品。 13、在家里走一圈,让孩子告诉您每个物品名称的首个字(例如”电视”的首个字是“电”)。 14、用押韵的词编一首诗歌或歌曲。 15、尝试用押韵的句子组织一段对话。 16、让孩子指出家里所有红色的物品。用不同的颜色重复这个游戏。 17、在附近散散步,注意您周围的声音。练习模仿这些声音。当您回家后,用声音讲一个关于您散步的故事。 18、在您的家里寻找圆形的、方形的、长方形的和三角形的物品。还能找到什么其他形状?是否有五边形?让您的孩子找出一个环形的东西,然后找出一个球形的东西。找出一个方形的东西,然后找出一个立方形的东西。 19、让孩子想一个他希望去的地方(如果你哪都能去的话,你希望去哪里?)。让孩子描述这个地方,并讲一个关于到这个地方去的故事。 20、用手拍出一段节奏,让孩子重复。然后让孩子拍出一段节奏,您来重复。交替地由一方拍出节奏,另一方重复。 21、让孩子把他名字的节奏用手拍出来,然后把他朋友的名字拍出来。 22、在玻璃杯子里放不同量的水、沙子或尘土。(同样尺寸的杯子放的量不同,发出的音调也不同)。把杯子从低音到高音一字排开,形成一个音阶。用勺子敲击杯子演奏一首歌。 23、模仿一种动物的叫声,如“哞”或“咩”,让孩子猜猜是什么动物。然后假装您就是这种动物。那么您是怎么移动的?是什么样子的?吃什么?生活在哪里? 24、假装您是一个动物,向孩子描述这种动物的特点,让他猜猜您扮演的是什么动物。 25、用一个碗装水。在家里收集一些安全的物品,猜测这些物品会沉入水中,还是会浮在水面上。然后把物品放入水中来验证之前的假设。

Read more

给予孩子十个经历,将受惠一生

1.幸福家庭的经历 家庭是孩子的依归,一旦家庭有所动摇,孩子情绪会变得不稳定、坐立不安、容易生气、甚至神经质。我们应该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气氛,使孩子在充满爱和关怀的环境下成长,让孩子感受何谓幸福家庭,并了解父母的责任。 2.独立处事的经历 孩子初初尝试,难免遭遇困难,我们不应干预,更不可代他做,应让他从失败中学习。只在重要时刻才替他作决定,但当孩子坚持要自己解决,不妨善用其好胜心,给予适当的鼓励。 3.参与工作的经历 训练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分配工作给他。我们应先考虑孩子的年龄、能力、兴趣和性格,让他帮忙做家务,但也不要强逼他。孩子在担当责任的同时,也觉得备受重视,自会变得懂事。 4.处理不同意见的经历 与孩子意见不一致时,切忌强行说服他,这只会令他抗拒,即使服从,也只会流于表面化。 5.失败后成功的滋味 教孩子运动时,选择容易掌握的竞技活动,使他不会多番失败,挫折感会令他失去兴趣;让他感受失败后的成功,他既会感到趣味,也可启发他凡事要尽力而为的道理。 6.出外活动的经历 孩子喜欢四处走动。父亲平日忙于工作,闲时应多跟孩子游戏、运动,或到图书馆、博物馆等地方,以增广见闻,也让他感受您的爱护。或趁假日带孩子到郊外,一同吸吸新鲜空气,舒展筋骨,放眼远眺,同时也能多学词语。 7.情绪流露的经历 人人都有自己的脾气,因此不应害怕在孩子面前宣泄。伤心时不避孩子,生气时告之因由,可让孩子了解我们的情绪,同时也可示范宣泄情绪的方法。孩子看到父母吵嘴后和解的经过,体会到冲突的化解和爱的持续力量,也学到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看到父母悲哭,学到如何处理哀痛的情感;孩子难过时,我们在旁慰藉,让他知道分担悲伤可使亲密关系更深厚。 8.父母得体吵架的经历 夫妻吵嘴时要有原则,每次须有特定的主题,不要翻旧帐,清楚说明自己的要求。虽然得体的吵架是孩子社交上的重要学习机会,但有些事应避免在孩子面前争吵:金钱问题,只会令孩子不安;数落亲戚不是,会破坏他与家庭成员的亲密关系;子女的教养方式,会令他无所适从。 9.父母过往的经历 当孩子遇到问题向我们倾诉时,不妨将以往的经历、挫折、失败和痛苦、所得的教训等,一一坦诚地讲给孩子听。毋须害怕会破坏您在孩子心中的形象,相反,这会使孩子更了解您,也可使他得到启发,并可将您的观念和价值观灌输给他。 10.生命和死亡的体会 孩子在成长期间须经历无数的尝试、考验、困难、挫折和失败,惟有他克服这些挑战,才能发展成独立坚强的人。如果养的小动物死了,孩子会感到伤心,可趁机会令他明白失去亲人的伤痛,使他知道珍惜生命的重要。在日常生活中,向他灌输正确的人生观,令他明白生命的可贵之处;平日多带他接触大自然,令他领略生命奥妙之处。 图/pixabay.com

Read more

帮助孩子克服害怕昆虫心理

很多孩子会害怕昆虫,这种恐惧会让他们无法尽情享受户外游戏和认识他们周围的世界。在「自然猫咪」节目里,我们认为这些可爱的昆虫朋友们被贬到了一个糟糕的境地。我们希望孩子(还有成人)把这些小的生物当做这个星球上非常重要的一员,因为他们有些能为花园里的植物授粉,也是食物链中重要的一环。 如果孩子们能对昆虫、蜘蛛、和其他小虫子有更多的了解,能够为孩子们缓解对它们的恐惧感增加很大的帮助。这里为您提供一些帮助您孩子减少昆虫恐惧的方法: 1、从安全知识开始 为孩子解释哪些虫子是无害的,而哪些是需要避免接触的。一般来说,黄蜂、蜜蜂、蚂蚁和蜘蛛这些虫子最好远远的看着就行,而如甲壳虫、蝴蝶、蟋蟀、长脚蜘蛛和蜻蜓则很安全,是非常适合观察的虫类。告诉你的孩子昆虫比你害怕它们更害怕你。如果有只虫子掉到你身上,最重要的一点是保持镇定和安静。如果太紧张害怕,就轻轻地把它拍下去就好。你需要解释一下如果他大叫和试着拍打虫子,可能会吓到虫子,然后可能会有被虫子叮咬的危险。 2、想想你自己在遇到昆虫时的反应 我们中大多数人因为屋里有只虫子被惊吓到退缩或跳起来。这些反应强化了虫子很可怕的思想。如果你的孩子看到你在遇到虫子时表现得镇定、沉着,那么他就会在适当的情况下模仿你的行为。比如说你看到厨房里有只蜘蛛,让孩子看着你是如何镇定地用一个小的透明罐头盖上去,然后拿一张硬一点的纸慢慢滑到罐子的下面。蜘蛛就那样站在纸上。你安全地把你的手托住那张纸并把罐子拿起来,带到外面,再把蜘蛛放生。如此这般地把蜘蛛运走可以让你的孩子看到你并不畏惧昆虫,而且你还有同情心。 3、在周围没有昆虫时和孩子讨论昆虫的话题 在安静的时候,让你的孩子描述为啥昆虫让他感到害怕。问他是否可以与你分享他与某个虫子的特别经历。问他关于对昆虫的一些了解。一旦你知道了他对昆虫的了解,你可以给他一些信息帮助他改善对昆虫的印象以及这些昆虫在自然界的作用,包括昆虫可以帮助我们生产出人类食用的食物(如蜂蜜、苹果、蓝莓和橙子,可以再多举几个例子)。告诉他们没有昆虫的世界不是快乐家园。还可以和他们一起阅读一些以昆虫为主角的儿童读物,例如「饥饿的毛毛虫」,「夏洛特的蜘蛛网」。有些书如「儿童版昆虫和蜘蛛知识指南」,或者「1,001种昆虫」。可以让孩子在户外接触昆虫之前,有机会在家中先探知一二。 4、放手让你的孩子尝试 当你的孩子准备好了时,可以带他去博物馆或自然中心参观,看看蝴蝶和其它不同种类的昆虫。这让孩子有机会和其他孩子一起认识真的昆虫。或者,可以在你家后院或家附近找找有些什么虫子。可以制作一个捕虫器和昆虫屋,来安置捉到的虫子。这个昆虫屋可以很简单,只需一个透明杯子用纸盖住即可。在纸上戳几个洞,用橡皮筋捆住纸盖。这样可以让你孩子担负起照顾昆虫的责任。可以在里面放些叶枯草、小树枝和浸湿的棉花球或者一小片水果当作其饮用水。你也可以重新翻用「自然猫咪」节目上教的「自制堆肥法」来做一个临时的昆虫宾馆。 5、要有耐心 让你的孩子决定进度。他们可能会被网络媒体或者其他成年人影响和误导认为虫子很恶心和恐惧。但是如果家长能直接并有步骤地让孩子接触昆虫,他们的恐惧会逐渐缓和下来。 图来自:google.com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