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接纳不完美的父母

一个为了3岁儿子刚刚换了工作的母亲对我说:“之前那份工作出差太多了,陪儿子的时间太少。现在想想,那几年拼死拼活为了什么啊?” 然后她又说出了那句话—这话在我听来是句鬼打墙的魔咒,会反复从不同人的嘴里说出来:“女人太看重事业都没好下场。”她带着一点幸灾乐祸的神情补充道:“你看撒切尔夫人,事业是成功了,可她儿女都不喜欢她。” 在女儿面前,母亲是难做的:“自我”太弱会让女儿轻视,“自我”太强又让女儿怨恨。 我有一个女朋友,很罕见地,视母亲为偶像。的确,她的母亲是个大美人,长得像林青霞,才艺又卓绝,在女儿五岁的时候就只身去欧洲学习艺术。三年后,这位母亲回国离了婚,原因是在巴黎遇到了真爱,从此远赴他国。 后来她的母亲每年寄回大量的衣服和书籍,给她写许多信,督促她在学识和眼界上追求精进。她觉得母亲酷毙了,是个光芒万丈的女神,穿着最美丽的衣服,做着最自由的选择,周游列国,曼妙无边—她就要成为这样的女人。 可是,在她16岁跑到法国找母亲赞助她出国时,她母亲拒绝了她。她一下子启动了对母亲“自私冷酷”的评价,她站在母亲对面,说她抛弃她,说她这么多年来只为自己而活,从未关心过在这世上缺乏母爱的、可怜的女儿。 她一边哭一边惊讶地发现,自己积累了那么多不满,像细小的雪花在心上悄悄地覆盖了一层冰。无论眼前这个女人活得多么精彩,也抵消不了她的积怨,也不可能让她们亲密起来。 我们无法选择父母,也无法选择子女, 却又偏偏对他们抱有最天真最甜美的期待。 我们期望父母有很多的爱和很多的能力,能时刻关注我们的需求,做我们最好的朋友,跟得上我们的思维,像别人的父母那样总把子女放在第一位; 我们期望子女聪明好看,朝气蓬勃,带着新生的力量,同时又依恋我们,既让我们感受到生命之轮向前征服的欣喜,又能窥见余生里老有所依的温暖。 可是我们都被那铺天盖地的期待所蒙蔽了,以至于我们太容易忘记一个重要的事实:父母与子女,也不过是一场偶然与偶然的相撞罢了。 而多数情况是:大家彼此都很难理解对方的言行。 一个朋友明白无误地说:“为什么这个社会要如此强调血亲的作用,亲人就一定是亲密的吗?人和人的亲密关系难道不应该是建立在价值观的一致上吗?” 而另一个朋友则说:“朋友对我非常重要,因为朋友是我自己选择的‘亲人’。” 破除对血亲的迷信,看似大逆不道,却具有人本主义的意义,也能让我们以更平和健康的心态来看待父母。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血亲的权威性是地基,子女必须无条件地属于和服从父母,父母也必须以繁衍为重任,两者都必须对彼此的终生负责。 在这种背景下,血亲之间没有个人边界,你的就是我的,我的也是你的,大家共享空间,也必须共享精神。 而家庭代际间出现了矛盾,至少是一种进步,说明起码其中一方有了“自我”的觉醒。对“血亲”产生质疑,也是一个人走向独立的必经之路。没有叛逆过的少年,几乎不可能成长为一个有所作为的成年人。 面对不完美的父母,一个人要从依恋到批判到痛苦到接纳,走完这个过程才算真的独立。那些幸运的孩子很难明白,“接纳”是最后也是最难的环节,但为了我们的平静与幸福,我们得学会“接纳”。 明白下面几个道理,可以帮助我们: 一、要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从来不容易。幸运的人拥有睿智、开明、像朋友一样的父母,大多数人拥有一对平凡又自以为是的父母,还有极少数人的父母是人渣。不同父母的分布,就和这个社会上不同人的分布是一致的。 二、接纳父母,并不是代表要认可他们,或成为像他们那样的人,而是接纳生活本身的差异性。你喜爱水的柔软活泼,也接纳有石头这样的存在;你喜爱参天大树,也接纳有苔藓这样的存在。 三、不要让自己成为“受害者”。虽然法律把18岁定义为成年人,但一个人从青春期就开始有自由意志了,即使那时在经济上依附于父母,也已经有足够多的时间来脱离父母的不良暗示。 四、不要在对父母的失望中停留太久。不要专注于与父母的战争,要专注于自己。

Read more

十个好婆婆的标准

有人说,嫁个好老公容易,遇到个好婆婆却很难。 有的婆婆挑拨离间、尖酸刻薄、好吃懒做…… 而好婆婆端庄贤惠又大方,处事有法不偏帮,公道随和不干涉…… 简直就是居家生活的良药。 最新好婆婆标准新鲜出炉 5条以上就算达标哦 你家婆婆达标了吗? 1. 不摆架子 有些婆婆多年来,当家做主惯了,带有家长架子。 好的婆婆一定要采取民主的作风, 让儿媳感到你对她是平等的。 2. 不斤斤计较 一些婆婆自己有钱但连买把面条就要伸手问儿子、儿媳要钱。 儿子儿媳孝顺老人是应该的, 但是在经济上过于斤斤计较,会影响家人感情。 3. 不偏心 这一点主要体现在物质关心上,婆婆给自己儿女买了东西,别忘了儿媳一份。 做到一视同仁,儿媳才会从心理上觉得自己被这个家庭接纳了。 4. 不说儿媳坏话 有些婆婆看不得儿子对儿媳好,认为儿媳抢了儿子, 喜欢在儿子、外人的面前说坏话,容易引起家庭矛盾。

Read more

再牛逼的教育理念都抵不过四个字

参加了幼儿园分享会,加上平时要上的中科院儿童教育发展心理学的研究生课程,这么多儿童教育的课程读下来,最大的感受就是,每一个家长都有不快乐的童年,因此都在拼了命的研究全球各种教育理念,希望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可是,那么多的教育理念,再牛逼的教育理念,说白了抵不过四个字: 言!传!身!教! 不过,好像并没有太多家长想起来这四个字。 我们这一代的人做父母,拼了命的给孩子买买买,想要给他全世界最好的东西,哪怕是一块香皂,一瓶沐浴露。再者,我们拼了命的读书,学育儿学教育,一年花好几万送到早教中心亲子游泳馆。我也曾是这样的妈妈,玩具买了一箱又一箱,一个比一个豪华,一个比一个大,但孩子多半玩几天就没了兴趣,这时候我发现,他喜欢玩我的手机。 为什么?因为手机会发光吗?因为手机看上去好玩么?声光电的玩具哪个不比手机好玩呢? 答案很简单,因为我陪他的时候,总是一边坐在他身边一边玩手机;喂奶的时候,一手拿奶瓶一手玩手机;哄睡觉的时候,他趴在我肩头,我一手托着他一手玩手机。八个月了,他一直看着我在玩一个方砖一样的东西,自然产生了兴趣,他喜欢所有人的手机,包括电梯里陌生人的手机,看到了都想要去伸手拿。 我在想,如果我从他一出生就开始手里拿着书在读,他会不会现在喜欢翻绘本。已经准备好的满满一书柜的绘本和各种朋友送的昂贵的幼儿读本,一本都不曾翻开过,从美国买了一百多块钱一本的布书,原以为他会喜欢,但也就是翻几下然后丢到墙角。没有什么,比得上他每次看到我手机时候的激动,以及不用教就会用手指划屏幕。 我突然意识到,小孩子的模仿能力超乎我的想象。我一直以为他还太小,什么教育都太早的时候,他让我看到了人从出生开始每一步的发育和变化。一切就是这么快。 晚上分享会的群里很多人在分享自己的心得,有人说蒙特梭利牛逼,有人说华德福多么尊重天赋,有人说国际学校才是最好的选择,有人说公立学校基础教育才最扎实。但是,尽管所有的教育专家都在说家庭教育最重要,但仿佛,每个家长都觉得自己家非常美满,没有任何问题,学校教育才有决定性作用。 但回想起自己从小到大收到过的教育,那些对自己的性格成长有直接打击的,全部来自于家庭,我几乎想不起来,哪个老师打击了我让我变成了什么样子。比如我家人说我唱歌跑调,我从五六岁起再也没有唱过歌;比如说我的亲戚总是在聚会上逗我开玩笑让我难堪,我现在参加集体活动就很难受等等。我觉得完善的家庭教育并不仅仅是指三个人一家人完美幸福,更多的指言传身教,一言一行。比如我经常上的儿童教育的各种课程,如果老师留作业,90%的人都在互相抄(我也是),或者买了课起晚了不上课了(我也是)。家长都是这样的,孩子能不抄吗?有几个家长天天读书啊,孩子能喜欢读书吗?家长都游手好闲没事儿就看电视买买买的,凭什么要求孩子读书好呢。想到这些,就不寒而栗。 我一直记得我老板的一件小事。 我老板是一个特别霸气威猛的男人,我第一次看见他就觉得很害怕,像个黑社会。我是他的助理,因此我帮他做一些工作上的事情是非常理所当然的。但每次,他都非常客气客气再客气的跟我说谢谢。他说一次谢谢我就发抖一次,感觉是不是什么做的不够好,让他这么客气,这不就是我的工作么?谢什么谢?有一次我实在忍不了了跟他说:“老板,不用谢了,太客气了,怪吓人的。” 老板说:“我是个有孩子的人,我要以身作则。” 后来,我再也没拒绝过他说谢谢,尽管我依然不习惯。 这是一个非常小的事情,那时候我还没孩子,但却提醒我,以身作则是什么意思。以身作则不是装,不是在孩子面前变成另外的样子。以身作则是一种习惯,一种日常的行为,一种能让人看到但又不刻意的东西。如果作为成年人你丢失了某种好的行为和习惯,那就要尽可能多的让自己变回来。不是变回来一时,而是永远变回来。 作者:赵星 图来自:google.com

Read more

父母是水,孩子是茶

相濡以沫,这就是茶与水的定义吧。若是把茶汤比作家庭那便是再好不过的了。 父母是水,孩子是茶:温柔恬静的女孩是花茶;憨厚老实的男孩是普洱茶;高贵优雅的女孩是红茶;深沉冷静的男孩是黑茶。 而茶壶就像是一个家,承载着孩子与父母的结合,不论是外表华丽,还是朴实,只要能盛出好的茶汤,就算是大功一件。 劣质的茶遇上劣质的水 若不幸霉运光顾,劣质的水遇上了劣质的茶,就如同天性顽劣的儿童,遇上不负责任的家长。 两者互相感染,顽劣的茶更顽劣,劣质的水更污浊,这样缺少教育的儿童,只能如同混日子般的生活,茶汤也只能达到勉强解渴的程度。 劣质的茶遇上优质的水 若是劣质的茶碰上优质的水,上帝也就给了顽劣的茶一次改过的机会,父母用他们精纯的道德修养,感化着孩童顽劣的天性。 这样的茶虽然常常走上歧路,但它们身后的甘泉却一次又一次地帮助它们重新树立目标找准方向,在这样一次又一次的过程中,甘泉冲淡了孩子身上的苦涩,哪怕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没有父母,但他们依然能够找准方向。 优质的茶遇上劣质的水 若是优质的茶碰上劣质的水,那么家庭精神上的重担往往就要落在孩子身上了,这样的孩子往往会比同龄的孩子更具有责任感。 他们会用他们的清香淡雅去化减水的青涩,让父母的精神得到升华,在成长道路上,他们只有依靠自己,虽然蜕变的过程是艰苦的,但是他们却更坚韧,更独立。 优质的茶遇上优质的水 优质的香茶配上上等的甘泉,茶与水相融合,相得益彰,达到了味与神的巅峰,这样的茶并不用经历前者那样坎坷的人生也能获得丰硕的收获,两种巅峰的融合让孩子与父母相互感染,一起去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常常会成为出色的一员。 当茶与水的第一次交融,就如同一个新生命降生在二人世界之中,喜悦中也有不尽的麻烦。 当茶与水的第二次交融,没了浓烈的刺激感,只留下浓郁的和谐,这是茶汤味道最好的时期。 有了第一次交融的经历,孩子与父母也的感情就更为地深厚,没有了先前的不适应,家庭里一片欢声笑语,一切都向着美好而进发。 当茶与水第三次相遇,味道淡了许多,这是孩子独立要离家在外打拼时的味道。 泉水看着繁育出来的出色的茶,满心欣喜,却又藏着淡淡地的忧伤,那是不经意间流露出的牵挂,茶汤成为了茶与水的羁绊,父母担心孩子能否扎根社会,却有不能阻止孩子的成长,只有爱在心里,成为浅浅的香飘荡向远方…… 幸福存在于家庭之间,向往那完美的融合,哪怕,只有一杯茶的时间…… 来源/禅茶一味

Read more

如何带父母自助游?

老人岁数大了,但是我们作为子女要好好的孝顺父母,是他们将我们抚养成人,让我们长大,我们有义务也必须好好的照顾我们的父母,而如果有条件的话,最好带父母好好的玩耍一下,感受一下大自然的美妙,感受一下祖国的大好河山,那么如何带父母自助游呢?今天,小白就给大家分享一篇经验,希望能够对大家有一定的帮助。 1.条件允许自驾游 如果有条件的话,你们可以选择自驾游这种自助游的方式外出,这样老人们出行的时候也可以方便一些,你们可以准备的更加的充分,这样也会让自己的父母感觉到很舒心,而且自己说了算,可以随时休息,随时欣赏沿途的风景,这样是比较不错的选择。 2.制定合理的旅游路线 对于自助游,一定要设计合理的旅游路线,如果你们当地就是有名的旅游城市,那么就要设计好行进路线,如果你们家不是,需要外出的话,就需要合理的涉及旅游的路线了,既要保证低价,还要保证旅游的质量,让老人玩的开心,玩的舒服,而且还不感觉到累。 3.提前订好机票 如果需要去远一些的地方,那么一定要提前几个月开始着手订机票,这样你们会省下很大的一部分钱,用来自助游玩上,而且去实体店买东西不用像跟团那样还得去指定的地点,这样只要你根据需要,根据你的喜好,直接前往就可以了。 4.安排舒适的居住地 老人在外面游玩最需要的就是有舒适的落脚点,所以一定要安排好舒适的居住地,订好酒店,或者是当地的一些民俗房间,总而言之,一定要保证老人的休息的质量。 5.感受当地的特色 自助游是一定要感受当地的特色的,比如当地的人文风光,标志性建筑,历史文化古城,一定要将当地的特色用最实惠的方式看一遍,感受一下当地的文化特色,让父母了解一下当地的风土民情。 6.更多的游历历史文化古迹 老年人一般都会对文化历史有兴趣,那么这种类型的地方你就一定要提前有一个安排,游历一下具有历史意义的地方,古诗词里提到过的,古人经常描写的地方一定要看一看,让你的父母知晓当地的历史文化的情况,这样也会让此次出行更加的有意义。 7.带老人去景色宜人的地方游玩 游山玩水是自助游必不可少的,不过不要攀登高山哦,父母是承受不了的,可以去海边看看,可以去当地的著名景区欣赏一下风景,看看青山绿水,感受一下新鲜的空气,感受一下状况的大自然的景色。 8.选择当地的特色小吃 既然是外出自助游玩,一定要找到当地的特色美食,这些通过网络以及当地人的询问都是可以知晓哪里有好吃而又正宗还物美价廉的食物了,感受一下不同地域的人们的美食,感受一下他们的生活习惯,这会让你的父母感觉到特别的舒心和开心。 注意事项 一、一定要保证父母不累。 二、良好的休息环境是必备的。 图来自:pixabay.com

Read more

把碗留给母亲洗

上大学的时候,有一次实习归来,我们在带队的教授家里撮了一顿。 愉快的晚餐结束后,桌上杯盘狼籍。几个同学抢着要洗碗,教授却满面笑容地阻止道:“不急,有人洗呢。” 教授将碗筷放进水池,先冲去油污,然后,轻轻地走到他八十高龄的老母亲身边:“妈,洗碗喽……” 同学们一下子都楞住了,只见老太太一改餐桌上的委靡,精神焕发地走到水池边,慢腾腾地洗起碗来,花了半个小时才把碗洗完。 教授高兴地对老太太说:“您辛苦了,歇歇吧。” 他拿了块毛巾,给母亲擦手。 教授搀母亲回房后,又返回厨房,把碗重新洗了一遍。 教授对着诧异的我们说: “做母亲的没有不想为孩子做点什么的,即使她老了,但在她眼里,儿子永远需要她的帮忙。让她洗碗,她就会感到儿子需要她,一整天就会过得充实。孝敬父母,除了帮助父母外,还要给他们一个机会,让他们爱你。” 文/转自网络 图/stocksnap.io

Read more

做媳妇的都值得一看 过来女人告诉你的肺腑之言

一、有些时候按他的要求去做 婚后的女人不要女权主义太强,偶尔按著老公的要求去做一些事,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哦。 二、表露你的内心世界 每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另一个人是没法知道的,就算是对方是你最亲密的老公也不例外,所以有时候你要自己说出你心里的想法,这样人家才知道你要什么。 三、不要让他改变,改变自己 不要试图改变你的老公,你也改变不了,所以改变他不如改变自己来得快,来得有效。 四、忽略小错误 生活中总会有不知道怎么做的时候,所以当老公没有做到你满意或是做错的时候,你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 五、少说多做 不知道为什么婚后的女人总是话多,有些时候会说不会做,这会让老公看不起你,所以与其和丈夫高谈阔论,不如做出实际的成果给他看。 六、说出好与坏 夫妻之间总是会有矛盾的,不可能一点争吵都没有,这样的婚姻就像一摊死水一样太平静了。其实夫妻偶尔吵吵是可以增加感情的,这样双方都知道在对方那里自己还有哪些做的不够好,自己下次就可以改正了。 图/pixabay.com

Read more

老婆和妈谁重要?这个男人给出了惊世答案,太霸气了!!

1 我是我妈生的, 所以妈对我好是天经地义的。 老婆是我老丈母娘生的, 我老婆对我好可不是理所当然的。 2 我妈生我的时候千辛万苦,死去活来,那是我爸造成的,所以我爸理应对我妈好。 老婆以后给我生孩子,千辛万苦,死去活来,是我造成的,所以我理应对我老婆好。 3 不论我怎么做, 我妈永远都是我妈。 如果我对老婆不好, 她可能会变成别人老婆。 4 如果我能有幸活一百岁,我妈仅仅负责我1到25岁,占我人生的1/4。如果我婚于25岁死于100岁,我老婆会和我生活75年,占我人生的3/4。 5 我妈要是真爱我,就应该让我幸福。 我要是将来爱我孩子,我能给我儿子最大的爱就是爱他的母亲。 6 老婆是照顾我后半生的人,我妈应该感谢我老婆。 我妈的后半生需要我和我老婆照顾,我应该感谢我老婆。 7 我老婆为了我一句话,就抛下自己的父母来到我家,把我的父母当自己的父母,我父母养过我老婆么?吃穿用都和我家没什么关系吧?就为了我,到我家做牛做马,我还好意思不爱我老婆?

Read more

你的日常用语里,藏着你的涵养

一个人素质高不高,从他说话就可以看出来。 今天早上,我起床,发现家里一个人也没有,只好打你妈妈的手机。手机是你接的。 “你们到哪里去了啊?”我问。 “你难道不知道我今天要上中文课吗?”你在那头喊,“我们正在去徐老师家的路上。” 晚餐前,我到厨房的柜子里拿酒杯,你也过来,伸手往同一个柜子里摸。 “你要什么?”我问你。 你没答,从柜子里拿出一个碗,把碗在我眼前晃了晃,就转身走了。 早上,因为你正要去上课,我不好多说;晚上,又因为是吃饭前,怕影响你的情绪,我也没讲话,但是现在我必须对你叮嘱一番。 记得你上幼儿园时,老师曾经要你交一张通知给爸爸妈妈吗? 那通知是教父母怎么跟幼儿说话。 “幼儿们要听直接的、肯定的话。”通知上说,“当孩子做危险动作的时候,大人不能说‘你要死啦?爬那么高!’孩子会因为听不懂而不知所措。 搞不好,大人太疾言厉色,原本孩子抓得稳稳的,反而吓一跳,摔了下来。所以大人要对孩子说:‘快点下来,那样太危险了。’这句话因为直接,孩子一听就懂了。” ******** 你还记得不久之前,学校发了一张单子,教你们怎么说话有礼貌吗? 那张标题为《好好表达》(NICE EXPRESSIONS)的单子上印着: 请(Please) 谢谢你(Thank you) 原谅我(Excuse me) 对不起(I am sorry) 你好吗?(How

Read more

原来,担心是一种诅咒

一位做电视企划与采访的年轻人,常常需要加班,日夜颠倒。因与家人同住,所以他妈妈常会担心,常念他:要记得吃饭,别太晚睡,开车要小心等等,这样的唠叨每天反复好几次,他已见怪不怪,习以为常。只是有时他也会觉得不耐烦,一见到母亲就想逃,免得听她啰嗦半天。 有一次年轻人赴花莲采访证严法师,听到证严法师说一句话,他觉得很有道理。她说:「如果一个父母常常担心他的孩子,他的孩子会没有福气;因为福气都被父母给担心掉了。」 师父又说:「如果父母希望他的孩子有福气,就要多多祝福他的孩子,而不是担心她的孩子。」年轻人听到这样的话十分兴奋,一回到家马上转述证严法师的话给他妈妈听。他说,从此以后,他母亲就很少再对他唠叨了,他看到母亲也不会再躲,反而在下班之余,会找母亲聊聊天,他觉得现在他跟母亲像朋友一般自在。 妈妈常常是一家的灵魂人物,她掌握了一个家的家庭气氛,我相信:如果没一个快乐的妈妈,就很难有一个快乐的家庭。 然而,大多数的妈妈都过份地担忧子女:课业,工作,婚姻,健康—几乎无所不担心,你想这样的妈妈会快乐吗?用“吸引力法则”的说法,就是的「心想事成」。 一件事情如果你用很大的「念力」去相信它,它就会如你所相信的去「实现」你相信的。一个妈妈如果相信:她的孩子有能力去面对他自己的生活困境与难题,那么这个相信就是一个「祝福」,而她的孩子也会因着这样的祝福而蒙福的。 相反的,如果一个母亲老是「觉得」她的孩子不懂事,不会照顾自己,一定会吃亏上当的,那么这个「担心」很可能就成了「诅咒」,以后你的孩子果然就会如你之前所担心的那样,老是出状况令你担心。 你的愿有多大,实践的力量就有多大。从今天起,我们当要当心去检查自己的每个「念头」,你对孩子:是担心多?还是祝福多呢?真的,爱你的孩子,与其担心,不如祝福吧! 其实对于我们所关心的人,不管是家人、朋友、情人、恩人、师长、同学、同事等,也都要给予全然的祝福,这样,不用因担心挂念而让自己睡不着,就是双赢啰!因为,“心想事成”,我们的祝福一定会实现的,从现在起,把担心丢掉,让祝福常在,祝大家,幸福美满。 “担心是一种诅咒!”这句话是我从寂静法师的博客里看到的。 看到这句话时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仔细去思考这前后逻辑,不难理解这话是多么精辟啊!原来,担心是一种诅咒!原来,好好的人因为担心反而变得不正常,好好的事因为担心就变成了担心的结果。境由心造,真实不虚啊!   图/stocksnap.io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