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时间浪费在博得别人的喜爱上,你会成为什么?

“一个人应该以别人的需求为中心,即便本心上做不到以别人为中心,也要假装能做到”。 总而言之,就是要牺牲自己,成全别人,委屈自己,悦纳别人,如此行为上才能贴合一个主流并正常的人际行为标准。 在长期这样的文化要求下,中国人容易出现两种倾向。 一种是变得虚伪,所谓心口不一。表面上处处为别人着想,实际上却十分的、处处的自私自利,外在的好人形象成为一种表演和扮演,俗称”会做人“; 但还有后一种人,是真的变成了中国式的老好人。这种人真的会处处牺牲自己,成全别人,一切围绕着别人的需求转,一切看别人的眼色行事,特别委屈自己,不敢表达意见,活的特别苦逼。 当后一种人发展到极端,就容易出现所谓的“讨好型”的人。即把别人的评价看的特别重要,不敢做自己,表达自己,平常容易唯唯诺诺,害怕与人冲突,行为以取悦别人为主的人。 与他们表面总是在人表现出来的好人形象不同,在私下里,他们其实内心冲突很多。 正是因为解决不了这些内心冲突,他们活的很累,很压抑,很委屈、很抑郁、生命很萎缩,甚至很愤怒。 我今天想说的主题是: 如果把时间、精力及人生目标浪费在博得别人的喜爱上, 你会成为世界上最受爱戴的死人! 当一个人不能做自己,处处取悦别人,以别人为中心,大概是这个世界上最悲哀的事情之一。 02 一个讨好型人格的人,有着哪些错误的心理逻辑? 一个具有讨好型人格的人,通常会具有如下典型特征: (1)“都是我的错。” ——对别人的感受过度敏感 讨好型的人通常都对别人的情绪非常的敏感,别人有任何一丝不悦或者心情阴云,他们都能快速而又及时的捕捉到,有时这种觉察甚至到了“自以为觉察”的地步。 遗憾的是,他们之所以这样,通常是因为内心有一个不好的假设,即他们会认为别人的情绪变化跟自己息息相关。 他们有义务让别人高兴,似乎别人不高兴就是他们表现不好造成的,他们非常害怕别人对他们有不好的评价,为了维持住别人对他们好的评价,他们必须深刻提高警惕,关注着别人,为的是赶在别人指责自己时,及时调整自己,让别人对自己满意。 因为这一点,他们会自动的在与别人的关系里,把自己放在满足别人的位置上,类似于奴隶,而别人是他们的主人,一个奴隶必须时刻讨好主人,也许就是讨好者内心和行为的最真实描写。 尽管有时候他们意识不到这种荒谬的逻辑,却按照这样逻辑规则在指导自己的行动。 (2)“我决定不了任何事。” ——抬高别人,贬低自己 讨好型的人对于别人的负面反馈往往吸收消化很快,他们一贯的会采用别人都很强,很好,而我很弱,很差的模式来解释一切事情。

Read more

什么原因让男人厌倦“乖乖女”

什么原因让男人厌倦“乖乖女”?在日常生活中,男人往往最喜欢女人能够什么事情都能够顺从男人,可是,有时候,过度的顺从也许会引起男人的反感,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女人要注意把握好夫妻关系哦。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男人讨厌这样的顺从呢? 心理学家们认为,凡事都应该有个度,女人们如果过于贤惠,就会落入不懂得爱自己,只是一心为别人着想的极端。正是这些落入贤惠极端的女人,被心理学家们认为是患上了令男人们厌烦的“良家妇女综合征”。 一、嫁鸡随鸡,魅力降低 中国古代对女人在婚姻方面的教育一直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到了现代社会,很多女性仍然在努力实践着这样的观点。与古代不同的是,现代女性大多受过高等教育,很多人会通过不断的努力,实现个人在事业上和人生中的追求。 有自己的追求,这其实是现代社会女性的一项独特魅力。但是过于贤惠的女性,为家全情付出,往往会忽视个人追求。比如那些结了婚就放弃工作,回家当全职太太的女性,最后被丈夫抛弃的案例比比皆是。失去了个人追求,女性的魅力会大打折扣。 如此一来,虽然女性全情为家庭付出,日子越久,男人就越会感到妻子的苍白和乏味,魅力不再。 二、保姆式的妻子没有吸引力 可以说,世界上最“毁人不倦”的事就是家务事。女性一旦成了围着锅台转、老公转和孩子转的“三围”女人,就很难不从高雅的女主人降低成忙忙碌碌的保姆了。为家事奔波劳累,女性很容易失去时尚前沿的女性能力和魅力。这样一来,“与时俱进”的丈夫回到家看到灰头土脸的妻子,就算有激情,也会慢慢退去。 做IT的小刘有一个非常爱他的妻子。每次逛商场,妻子都会给小刘买价格高的名牌服装,给自己买一些处理的低价服装。有一天,小刘的公司开年会,在众多女性中他发现自己的妻子既不时尚,也不漂亮,衣着打扮中还透着几分土气。从那天以后,小刘开始对妻子变得冷淡了许多,公司再组织带家属的活动时,小刘总是谎称妻子有事不能参加。 而小刘的妻子呢,丈夫对她越冷淡,她越是拼命对丈夫好。因为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丈夫看到自己为这个家的付出。然而事实上,小刘的妻子越努力,离丈夫心中的那个美丽时尚的妻子就越远。于是,丈夫对妻子心生厌烦,也就是自然的了。 三、妈妈式的妻子没有女人味 “良家妇女综合征”之所以会让男性逃走另觅新欢,是因为女性在男性面前的宽容、善良、任劳任怨等表现,直接自己跟母亲的角色画上了等号。当女人身上的母性被无休止地放大,夫妻的关系就变成了母子关系。 而在母性大发的妻子面前,男人恰似一个骄横的儿子,最糟糕的是,在这个过程中男人的性欲也一并被扼杀了。而一旦男人遇到了能唤起自己性欲的女性,则会频频出轨,甚至跟妻子提出离婚。 如今的男人,已不会像从前那样要求你恪守三从四德、三纲五常了,你最好懂点擒拿术,在他皮痒的时候,给他松松骨。别担心,现代很多男人都或多或少有点受虐癖的倾向。你虐得他越别出心裁,可能他对你的爱就越持久热烈。 女人可以为家庭付出,但一定要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就算是全职太太,也应该学会享受跟闺蜜逛街谈天说地的时间,再有空闲时要记得去做个头发,蒸个桑拿。一个有品位有理想的闺蜜会把你感染得越来越有品位,越来越漂亮。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家务事不是女人的专利,男人也有责任分担。哪怕只是让他擦擦桌子,刷刷 碗。 这可不是自私,这是女性通晓了男人心理之后的战术。就算你已经患上了良家妇女综合征,从现在开始改变自己,还不算晚! 男人就是这么口是心非。在婚前他希望自己在婚后找到一个免费的暖床伙伴和老妈子,所以要求女人围着他转。等到他得到了,又觉得这样的女人不具有女性魅力,要求离婚。对于男人的要求,我们要懂得鉴别,别傻傻一头撞进去哦。爱别人的基础,是要懂得爱自己。 温馨提醒:夫妻能够相濡以沫的走到最后当然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希望上面的介绍能够让大家的生活更加幸福美满。 图/stocksnap.io

Read more

请管好你的嘴,不要捉弄我的孩子

孩子们并不是什么玩物、动物或玩具,他们是一个独立的个人,是有灵魂的生命,需要被平等地对待和尊重,一定要杜绝那些对孩子的语言暴力和挑逗。 01 “捉弄”孩子,是我们中国人一个有着悠久传统并且乐此不疲的乐子。 很多人会告诉你,“我喜欢你小孩才逗他呢,其他人我还不逗!” 每次碰到这样的人,只能微微一笑之。最好带着孩子赶紧离开,躲得越远越好。估计带娃的父母都遭遇过这种所谓的“喜欢”。 很多大人利用小孩的幼稚不懂事,故意让孩子担心、害怕和哭泣,目的是逗大人高兴。但是知道会影响孩子的心理成长,甚至造成悲剧,你还这样么! 曾在网上看到一个这样的悲惨故事: 是一位妈妈讲述的她邻居孩子的故事,真的给家长敲响了警钟! 她的邻居刚生了二胎男孩2个多月,大宝是个女孩才7岁,一天中午家里只有妈妈和两个孩子。 当妈妈要进厕所,让小姐姐帮忙带一下小宝宝时,没多久听到窗外“轰”的一声,随即听见女儿的惊叫声,妈妈从厕所出来跑到阳台,随即狂奔到楼下,看到小宝的尸体时瘫倒在地嗷嚎大哭。 原来是大宝将二宝从8楼丢了下去,二宝当场没有了生命迹象。后来找到直接导致悲剧的导火索,是当天早上大宝到邻居大妈家跟她的孙子玩时,大妈说了一句无心的话:“你妈妈生了弟弟,不要你了!” 小女孩当场脸色刷白,整个早上都闷闷不乐,没想到中午就出事了。大妈说当时也没什么目的,只是为了好玩。 为何会这样呢? 因为在孩子的内心里,他们面对大人的话,无法辨明是玩笑话呢,还是真实的呢?所以这样的捉弄会让孩子无所适从,甚至做出极端反应。 02 爱我的孩子,就请不要捉弄我的孩子。保护自己的孩子不被戏弄,是父母的责任。 请不要说“你妈妈不要你了”。 有一天,我妈的一个朋友逗儿子,说 “你妈妈不要你了,周末都不带你玩。” 这句话说了好几遍。当时我在厨房听到,心里很不舒服。 说句心里话,下次我还碰到谁对着我孩子说这句话,不管她是谁,我一定要跟她好好理论一番,因为这句玩笑话的伤害力很大。哪有妈妈不要自己孩子的呢?大家都知道答案,所以觉得开开玩笑是没有关系的。 但是你知道吗?孩子有时候会相信,特别是几个人反复说,那还真是三人成虎了,大人都信,何况一个孩子,而当你的话被相信了,在孩子心里产生的后果,估计你从来就没有想过。 孩子会焦虑,甚至会讨厌妈妈,抵触妈妈,导致孩子缺乏安全感,这样对孩子的成长的杀伤力很大,拜托你积一点口德,做孩子真不容易! 请不要让我的孩子回答爱妈妈多还是爱爸爸多一些。 这样的人还真多,还有一些人会问儿子:“你喜欢你妈妈一些还是喜欢你爸爸一些呀?”

Read more

对我不好的人,我只当你是过客

这些年,我看错了不少人 有的人我珍惜到万劫不复 却没能同路 有的人说我人好心眼少 就把我欺负,把我的善良当干粮 把我的宽容去辜负 我可以掏出热心,也可以收回全心 我可以一心一意,也可以彻底放弃 对我不好的人,我只当你是过客 这些年,我看透了不少事 有些事情不能用力打听 真明白了都是表面在演 有些友情不能仔细深究 真搞懂了都是利益交换 形形色色的关系 不拆穿就你好我好 拆穿了就众叛亲离 在成人的世界里 千万别自作聪明,要有自知之明 揣着明白装糊涂,才是最好的防护 每个人的心都很脆弱 但每个人都在坚强的活着 能人前不动声色 也能人后绝口不说 能享受欢喜雀跃

Read more

不要再问孩子 “ 作业写完了吗? ”

请全天下的父母记住一句话:“孩子不怕累,不怕苦,怕的是不被理解,不被真爱!” 1、不是“作业”出了问题,而是“爱”出了问题。 很多父母一回到家,看到孩子第一句话是:“作业写完了吗?” 这句话折射出中国多少父母爱的苍白,爱的能力的缺失。 孩子在内心中呐喊:“你们爱的是我还是我的作业?”孩子们无法理性表达内心的意识,只能用行为和父母对抗:顶嘴、磨蹭、坐不住、沉默不语、惹是生非…… 有爱的能力的父母,一回到家,看到孩子,首先会和孩子打招呼:“宝贝,妈妈回来了,妈妈挺想你的,今天你累不累啊?别那么着急写作业,玩一会再写吧。”孩子往往因为父母理解自己而努力,“妈妈,我写完作业再玩,我不累”。 孩子只为“爱”而努力,如果不是为爱而努力学习的孩子,可能不是“真的努力”,随着孩子长大很多问题会逐步显现。 2、换位思考,感受孩子。 你累了一天下班回到家,想休息一会儿,不太想做饭,这时你的老公不关心你反而直接说:“饭做好了没有!怎么还不去做饭!”你的心情会如何? 你当时可能有两种选择,第一,生着闷气去做饭,积累抱怨,直到抱怨到一定程度集中爆发,产生恶劣影响;第二种是表现自己的情绪,直接抱怨甚至吵架,当下就产生恶劣影响。 换位思考,这就是孩子每天回到家里听到“作业做完了吗?”“怎么还不去写作业!”的真实心情和“讨厌父母”就是“讨厌学习”的后果。 3、请父母关心孩子飞得累不累。 你累了一天下班回到家,想休息一会儿,不太想做饭,而你老公会关心地说:“老婆怎么了?累了就不要做饭了,我们出去吃饭吧!”你会觉得老公真好,内心的疲惫很快会消失:“别出去吃了,我马上给你做。”当人被理解被关爱的时候,是最愿意付出努力为关爱和理解自己的人的。 请父母千万不要关心孩子飞得高不高,一定要关心孩子飞得累不累,孩子需要的是爱,而不是要求。当家长真爱孩子的时候,孩子会对自己有要求,当孩子对自己没有要求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个孩子不是生活在“缺爱”当中,就是生活在“溺爱”当中。 文/小学家长联盟 | 图/pixabay.com

Read more

当幸福来敲门,你在做什么?

一位父亲有三个儿子,因为工作的缘故,经常不在家。于是,三个儿子就由母亲在家看管着。父亲几乎没有时间和妻子、儿子一起吃饭。有一天早上,父亲正好有空在家,就决定和孩子们一起吃早餐。于是, 父亲就在餐桌旁等着三个儿子下楼,一起用餐。 大儿子从楼上下来时,满脸笑容地跟父亲打招呼。父亲微笑着问大儿子:“昨晚睡得好吗?”大儿子高兴地说:“相当好,我还做了一个好梦,梦见到了天堂。” 父亲问道:“到天堂的感觉怎么样?”大儿子回答说:“天堂太好了,就像咱家一样。”一听这话,父亲高兴得合不拢嘴。 随后,二儿子从楼上下来,一见到父亲就高兴地说:“爸爸早上好,昨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梦见到天堂了。” 父亲问道:“你觉得天堂怎么样?”二儿子激动地说:“天堂真不错啊,和咱家一样温馨。”父亲笑得更灿烂了。 最后,一向很少和父亲沟通的三儿子很懒散地走下楼。父亲问他:“昨晚上睡得不好吗?”三儿子撇撇嘴说道:“是不好啊,昨晚上梦见去地狱了。” 父亲就问他:“那地狱的感觉如何?”三儿于噘着嘴说:“坏透了,就像咱家一样。”父亲一听这话,一脸寒霜。 同样是做梦,大儿子和二儿子却都梦见去了天堂,都认为天堂和自己的家一样。而三儿子却觉得自己的家和地狱一样糟糕可怕。这意味着什么呢?因为不同的心态,他们对幸福的感觉不同而已。 作家艾达尔拉瑞说:“幸福就像一位和蔼可亲、带有异国情调的来串门的蒂莉姨妈,她在你最料想不到的时刻来临,阔绰地请你喝酒,酒过一巡后翩然离去,留下一丝栀子花的清香。你不可能命令她来临,只能在她出现时欣赏她。你也不可能强求幸福的到来,但当它降临时,你肯定能够感觉到。” 大儿子和二儿子能够用心去感悟,尽情地享受家带来的幸福,三儿子却没有。 世界著名潜能学大师安东尼•罗宾说:“影响我们人生的绝不是环境,也不是遭遇,而是我们持有什么样的心态。”佛家说:“一水四见。”水对人类来说,是生命之源;对鱼儿来说,是它们的房子;对鬼道众生来说,是烈火;对天神来说,则是晶莹剔透的水晶。 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不尽相同,对待事物的态度,同样有区别。积极的人,即使在最危险的境地,也能看到光明的前方;消极的人,即使在胜利的彼岸,也找不到美好的未来。 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说:“人的心就是一条路,心开,路就开,心死,路就死。” 心态决定思想,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一旦你的心门打开了,心态调好了,就能“豪情壮志尽施展”, 就能“珠玑锦绣任挥洒”。 图 | wallcoo.net

Read more

每个人要有个倾诉的地方

心理学家发现,不管多乐观、多健康、多积极向上的人,心中总有需要宣泄又难以向外人诉说的情绪或秘密。中国人本性含蓄,很多情绪只能靠自我消化。“树洞”的价值,除了宣泄情绪和秘密外,更在于每个人都有与人交流、被人理解、被人关注的心理需要。 工作不顺心无处宣泄,心中有秘密没人倾诉,你会怎么办?有人去运动,有人听音乐,还有人找个“树洞”,一吐心里话。 “树洞”一词 源于外国童话《国王长着驴耳朵》:国王长了对驴耳朵,许多给他理发的人都会忍不住把这事说出去而被砍头。有个理发师憋不住了,又不敢乱说,便对着树洞一吐 为快。如今的“树洞”指可供人倾吐秘密、发泄情绪的地方,可以是一个网站、一家电台,或是其他可供倾诉的地方。 据统计,微博“说给树洞”拥有38万名粉丝,微博数量也达到近16万条。许多大学也开通针对本校学生的树洞微博,如广州大学城10所高校中就有8所开通,其中最火的“广外树洞空间”粉丝接近1万 人。 心理学家发现,不管多乐观、多健康、多积极向上的人,心中总有需要宣泄又难以向外人诉说的情绪或秘密。中国人本性含蓄,很多情绪只能靠自我消化。“树洞”的价值,除了宣泄情绪和秘密外,更在于每个人都有与人交流、被人理解、被人关注的心理需要。然而,找错倾诉方法或对象,可能加重负面情绪。 比如,有人像祥林嫂一样,遇到烦心事就喋喋不休地讲给不同的人听,这不仅让别人厌烦,还会反复强化负面感受,内心更痛苦。有人习惯找同一个人倾诉,将对方当成自己的“情绪垃圾桶”,让双方都很累。还有人选择的倾诉对象没耐心或者经验不足,结果让吐露心声变成了互相抱怨。 例如上级向下级宣泄情绪,很难得到建设性的回应,对改善情绪毫无益处,还会影响团队士气。运动、呐喊等是自己向自己倾诉的方式,但不可过度。上海地铁中设有拳击手套,可让等车人发泄情绪,但若过分用力,会让自己受伤。 合适的倾诉对象,其阅历和心理调整能力要比自己好。如孩子可以跟爸妈倾诉,年轻人可以向好朋友倾诉。有时,找年龄比自己小,但能充分理解自己的人倾诉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如中老年人可以找儿女倾诉。如果有明确的爱好,还可向一些有寄托感的物件来倾诉,如字画、佛像等。 某些不适合向身边人吐露,但合情合法的秘密,如暗恋同学等,可通过微博、电台等公共平台倾诉。但切忌言辞激烈,否则可能影响他人情绪,甚至伤害他人。 最后要提醒大家,如果通过自我调节、向他人倾诉都不能缓和情绪,最好去看心理医生,否则负面情绪越来越多,会造成更大的伤害。 图片来源:pixabay.com

Read more

女人出轨后身上会留下这几个个特征~

在当今社会,很多感情已变成了快餐式。从一见钟情到一夜之情,从突然相爱到绝情不爱,时间快如闪电。女人和男人出轨的概率大致相当,只是男人出轨后行为表现比较嚣张,而女人则更隐秘。当然,细心观察你仍然可以找到蛛丝马迹,因为相爱的人会存在触感,她是否还爱着你,你完全可以感应得到。只是很多时候,你自欺欺人不愿相信事实罢了。那么,女人出轨后身上会留下哪些特征呢? 夫妻生活质量下降,她从不主动要求过夫妻生活。 一般女人出轨后,为了掩饰自己出轨的行为,不会拒绝丈夫的要求,但却从不会主动要求过夫妻生活,质量明显下降,她没有热情,总是敷衍你。 比往日更注重形象,仿佛回到和你谈恋爱时。 突然开始变得非常爱漂亮,出门总是不停的化妆试衣服。当女人被爱唤醒时,总希望用自己的美貌来吸引男人,用自己身份的芬芳来取悦男人,她会更注重自身的形象。 整天捧着手机不放手,半夜三更还在等信息。 你会发现,她总是无时无刻与别人在聊天,手机成了她生活中最重要的物件。 总是抱怨你不够爱她,抱怨你一事无成。 因为她在别的男人那里得到了温存,所以才会有更强烈的对比,抱怨才会比以前更深更怨恨。 只要彼此之间产生矛盾就会吵架,一点细小的事情她就和你提离婚。 她对你失去了耐心,一些细小的事情她会闹得满城风雨,爱翻旧账,常把离婚挂在嘴边。 外出的活动突然增多,经常很晚才回家。 她们一般会找借口说和闺蜜出去玩了,实际上很有可能是和情郎约会去了。 开销增大,埋怨你赚钱少。 这种事常常发生在两地分居的夫妻上,往往男人在外辛苦赚钱,女人则将这些钱花在了其他男人的身上找安慰和温存。 她开始记不住你们的特殊日子,不再对特殊节日充满期待。 她突然不再对你唠叨了。 女人爱唠叨和抱怨,是表达爱与自己的不满,渴望男人能得以重视。女人因为爱一个男人,才会变得很唠叨。 总是避开你使用通讯工具,并且手机高度加密。 你会发现,她突然变得很神秘,好像有什么事瞒着你。往往直觉是准确的,只是女人一撒娇,男人很快就拿她没办法了。 变得很慵懒,不爱管家,不爱做家务了,因为她的中心点发生了偏移,不再以你和家为中心了。 她总是很忙,而你却不知道她在忙些什么,和你相处的时间不断减少。 因为她要付出精力对另一个男人好,所以她很忙,忙得没有时间再搭理你了。 情绪很反复,对你很挑剔,一会提离婚一会又不愿离婚。 这是因为她顾虑情人是否能和她在一起,所以犹豫不决,无法痛下决心。

Read more

能伴你一生的人际关系准则:亲人要生,生人要熟,熟人要亲

每个人一生中的人际关系大致分为三类:第一是亲人之间;第二是熟人之间;第三是生人之间。 亲人要生,生人要熟,熟人要亲。 一般的常规理解都认为亲人要亲,对吧?事实上恰恰不是这样。 先说“亲人要生”。亲人之间往往是没有界线的。现在好多电影、电视剧中,子女指着爹妈说话,这指着就不礼貌。 我在一部电视剧里居然听到这样的台词,有一个女孩跟她爹讲:“算你有良心!”天哪,这个女儿怎么能这样出言不逊呢? 我们在电视节目中看到,发生在亲人之间的这种冲撞,都是很激烈,很绝情的,亲人之间一旦翻脸,连个路人都不如。 亲人之间调解起来非常难,从各类电视节目中我们看到,调解亲人之间的矛盾,往往是失败的;即便是成功了,也是短暂的成功,好景不长就会破裂。 因为亲人之间正常和好的时候,无话不说,毫无保留,这就导致了他们的关系过于紧密,很多东西过于紧密就会发生问题,摩擦系数会变得非常大。譬如高度浓缩的原子核,因为挤压得特别致密,到了临界点就会爆发,而且破坏力极强。 我们每天打交道最多的是熟人。往往亲密的关系,在把握不住的时候就会出现问题,为什么会出现问题呢?因为他们之间没有界线了,没有隐私和秘密了。这种秘密和隐私,一旦被对方知道,在某种程度下,或者某个环境中,它就转换成一个撒手锏,他会把你的事撩出来。 很多人年轻的时候,或者说在某一个阶段关系非常亲密,后来就翻了脸。 女性中这种现象比较普遍,尤其是闺蜜,好的时候如胶似漆,翻脸了就视对方为眼中钉肉中刺,背后诋毁传闲话是非常起劲的。是因为我知道你的隐私很多,是言之有据的。熟人之间,如果表示了太亲密的关系,就肯定会出问题。 生人要熟,表明你承认大家在同一个文化圈内。一个人能够记住的陌生人是非常有限的,你有机会能跟他聊聊天说说话,感受非常好。我经常在各种场合跟生人聊天,这样做有一个好处,就是不设防,没界线,能够坦诚交流。你不知道他的家长里短,你也不知道他的左邻右舍,你只知道在这个瞬间这个时间段,跟他有一个交往,而且你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掏心掏肺地说点儿话。 最能够体现这种关系的,是今天的网络。因为他可以彻底敞开心扉,他可以把他的隐私说出来,这就是生人要熟的一个典型例子。有些话,有些事,在熟人之间是不能说的,是必须讳莫如深的,是要藏在心底不得见光的。如果他说出来,他单位的人就会全知道,每个人都是喇叭的时候,坏事传千里,好事也难免变味儿。 所以说,生人的网聊,很能说明生人要熟这种社会人际关系的实质。 人际关系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有时候是错综复杂的,就像蜘蛛网,甚至像是一团乱麻。如果你能从内心有意识地去认识,去区分,去把握,你就能把复杂的人际关系处理好,不但能理出个头绪来,还能做到有条不紊,该干吗干吗。 菜市场里有着人生百态,菜市场里的人的关系就特别有意思。菜市场里遇到亲人是啥状态,一言难尽。熟人和生人之间的关系,在这里却能比较直观地呈现出来。譬如,很多人在那地方买了好多年菜,跟小商贩都非常熟了,但不知道人家姓甚名谁。有时候就说“丫头,给我拿俩茄子”“师傅,称上半斤豆角”之类的,对方也热情打着招呼,仿佛亲朋好友一般待你,至于那丫头叫啥名字,那师傅是哪里人士,你却一概不知。 不过,你们已经从生人变成熟人了,而且是恰到好处的那种熟。 文/马未都 图/pixabay.com

Read more

一头去上班的驴,太经典了!

你是否只做一样工作? 动物们要举行一场联谊会,领导秘书狐狸对驴说:“你的嗓门高,来一曲独唱吧。”驴说:“我不去,我唱得很难听。” 狐狸说:“那你去尝试一下做主持人吧。”驴说:“我不去,我的形象不好。” 狐狸说:“那你干什么?”驴说:“我只拉磨。”狐狸说:“好,你就去拉磨吧。” 感悟:在职场,不能像驴一样只知埋头拉磨,除了本职工作,公司里的其他事情都应该尝试着主动去做。如果什么事都不去关心,什么情况都以本职工作作为挡箭牌推托,久而久之,你就只能原地踏步。 你是否只耕耘不收获   老虎下山视察,看到其他动物都在玩,而只有驴在拉磨。老虎顿时赞不绝口:“有这样勤奋的员工,是我们动物王国的幸事!” 秘书狐狸对老虎说:“驴很勤奋没错,但是,磨上已经没有东西了,他还在拉磨,这不是制造假象吗?”老虎一看,果真如此,不禁摇头叹息。 驴子的勤劳毋庸置疑,但这种只有苦劳没有功劳的做法,让人不便指责,却让人叹息。 感悟:在职场,你忙碌与否并不重要,老板看重的是你把工作做好了没有。与其劳而无功地超负荷工作,不如静下来思考如何提高效率,增加效益。 你有无合作的胸襟 驴发现墙头上有一簇青草,非常眼馋,可又够不到。这时,它发现墙角有把梯子,但驴怕搬来梯子后,需要羊帮忙扶梯子,青草要被羊分吃,便干叫了几声放弃了。 驴吃不到青草,不是它智力不行,而是它没有合作的胸襟。 感悟:个人的才智、力量终究有限,要想有一番作为,需要合作伙伴。在与人合作之前,你就要有与人分享成果的准备,因为合作既包括工作,也包括分享。 图:wallcoo.net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