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力必修:好上司是这样炼成的

不管你的性别为何,只要你打算在职场晋升,你都得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好上司。因为,好上司可以有效带领部属,并经由领导能力造成的绩效,让自己更上一层楼。 好上司要有以下三个条件︰领导的能力、照顾的能力,以及最重要的,提出卓越方向的能力。 在这多变动的时代,能给予部属明确方向,并能稳当安排与决策的人,才是受人期待的上司。职场里真正受人敬重的上司,并不一定是一天到晚与员工嘻嘻哈哈,没架子的那种!这种上司也许平时是大家的好朋友,但状况真来临时,往往会无法明快地调动安排! 这种无法完成组织目标的上司,地位随时不保,无法给人安全感;真正能让人折服的,是带有领袖气质的上司,平时与员工或许有一些距离感,但不致到疏离或摆架子的地步,因应局势判断相当准确,下达命令也让人折服。最重要的是,带有领袖气质的上司,员工会对他的指示产生反应,努力配合执行。 上司的种类 好上司能影响员工的效应,其实就像偶像在社会上所造成的影响力。 因为能适时激励他人、予人信服的安全感,使得员工容易说一不二地热忱付出,如此自然容易造成好的结果!此外,好的上司也必然懂得如何适时给予员工晋升与加薪等实质奖励,恩威并施,带人亦带心。 上司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符号型的领导者;这种人因为头衔大、办公室大,而自以为拥有权威,他们动辄训斥命令,其部属或许表面听话,但事实上却不见得会照吩咐做或借故拖延。 另一种则是真正的领导者,他不见得头衔大、也不一定有自己的办公室,处事也不见得强势,而是以沟通、确实与效率,来完成他的领导工作。也许他的职衔不大,但他的指令会让人听进去、心悦诚服的完成工作目标。 造成如此两极化领导效果的原因,则和领导者是否能正确行使权力有关。 行使权力的模式 一般说来,领导者行使权力的模式有以下三种: 第一是压低权力型的领导者︰这种通常都是菜鸟主管,也许刚晋升成主管阶级,或者是老是不习惯自己成为领导者身分的女性。压低权力型的领导者希望能赢得别人的友谊、能让人喜欢,因而经常不自觉地放软身段,希望能给予部属平易近人的感觉。 压低权力型的领导者有很大的危机!因为,他讲的话会逐渐失去应有的力量,甚至因为太害怕得罪人,而减缓的决策的速度与力道,最后成为一个员工心目中优柔寡断、没有肩膀、唯唯诺诺的没用主管。 第二种是放大权力的领导者︰这种人会夸大自己的权力,态度强悍,和压低权力型的领导者相反,却失却该有的对人态度,典型的行为是责骂人毫不留情,而且相当自我本位,好象全世界只有他是对的一样。 最后一种,也是好上司标准,此即──尊重权力型的领导者︰ 这种上司通常使用我们作为沟通模式,能妥善协调上下,以期顺利完成工作目标,他愿意鼓励部属提出想法,照顾员工并可以适时提出奖励。尊重权力型的领导者通常拥有真正的自信,所以才能广纳雅言,同时,这种上司自我督促的自觉强,能减少自我中心的行为及判断。 根据美国调查上班族工作效率的报告显示,每个上班族在现有工作轨道上,至少都还可以释出百分之四十的剩余价值,也就是说,即使这百分之四十的能力和心思没发挥出来,公司还是照常运作,主管也不会发现你并没有竭尽全力。 但是,如果你是一个有企图心,对未来有理想抱负的工作者,你会希望自己这份潜能被激发,那你就需要一个好上司来带领你,使自己心甘情愿发挥能力至极限。 相同的道理,如果你身为领导者,越能激发员工发挥剩余价值,就表示你的领导能力越强,这个公司的获利就越大,而你个人的成就也就越可观。 成为领导者的自觉 因此,当你有机会成为领导者,你就该有身为领导者的自觉!当然,领导与权力是脱不了关系的!你要往上爬,拥有权力!不过,主管的真正权力却是别人赐予的! 主管的真正权力不只是老板给予的名衔与权位,而是员工愿意配合的执行力!换句话说,上司的真正权力其实来自于部属。良好的工作效果,来自于上下之间的妥善协调。 身为领导者的你,要明白自己不可能完全与员工打成一片,更不可能一昧恃上压下、强自扩张权力。 领导是目标的锁定,是激励人心,是将人心推向锁定目标。

Read more

《弟子规》里八句精髓, 道破大智慧

现在很多幼儿园、小学都在学习《弟子规》,甚至一些企业单位和成功人士就读的商学院也都在学《弟子规》。可是,有的家长非常抵触,认为这是让孩子学着顺从,学着守规矩,是培养奴性,是封建余毒。他们不但自己不学习,更拒绝让孩子学习。我想说的是,不学《弟子规》,你一定会后悔。 一、不会与别人积极互动,何谈职场生涯的幸福与成功 《弟子规· 入则孝》第一句话就是 :“父母呼,应勿缓。”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有的家长立刻提出,这种对父母的绝对服从,会不会让孩子丧失自我,会不会太严厉了?其实这是要我们必须和大家一起建立一个良性的互动关系。当你向别人发出请求配合你工作的信息后,别人会前来配合吗?而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平时别人需要你配合工作的时候,你的反应。 如果平时与同事就有非常好的互动,大家感觉彼此和谐顺畅,很开心,那么,你发出请求信息的时候,别人当然也会欣然而至。很多独生子女的家庭,对孩子没有培养出“分享、互助”的思维习惯,而是觉得世界都是该来帮助我的。这样,他的良好互动越来越少,何谈职场生涯的幸福与成功? 二、人生大事,无一不是顺势而为 《弟子规》里有一句话:“父母责,须顺承。” 有人会说,现在我们不是讲要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吗?不是讲平等吗?为什么《弟子规》让我们在面对父母的批评时,要无条件地全部接受呢?其实这是在培养我们顺势而为的好习惯。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与人沟通是很有讲究的,说话的方式等都很重要。 人人都需要尊重,都希望自己被人尊重。可是,当你说件事情,对方毫不客气跟你大唱反调的时候,往往同样的事情,沟通的结果却大相径庭。这就是逆势说话的结果。有的时候,同样的话,如果能先考虑对方的感受,不反驳他,先承认对方的道理,然后再陈述自己的观点,则效果可能就完全不同。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其实对父母的批评,就是应该先顺着接受,不要在当时顶撞。如果你在家里学会了保护别人的情绪,学会了顺势而为,将来在社会上,也会更加从容。 三、体察温暖传递温暖的能力至关重要 《弟子规》里有一句话:“冬则温,夏则凊。” 古人提出“冬则温,夏则凊。”,难道是让小孩子去暖被窝吗?当然不是。这是古人培养孩子“体察温暖”的一种方式。是要求孩子体会父母的付出,然后用自己的温暖去与父母互动的一种方式。 这样的孩子长大了,也能体察到世界的各种温暖,然后与周围的人互动,使自己与周围的关系逐渐变得和善。这样的人,生活应该是幸福的。而当孩子觉得这世界的一切就该是为自己准备的,一切都该顺着自己的时候,就容易形成心理定式,将来长大了,受苦的却只能是他自己。 四、把善的意愿表达给他人,是一种生存的能力 《弟子规》里有一句话:“晨则省,昏则定。” 原意是子女要早晚问候父母,侍奉父母起居。现在,甭说侍奉起居了,单单是早晚问候,可能很多孩子都做不到。所以《弟子规》的这种要求基本是现代人难以做到的。那么,古人这么做,到底有什么道理呢?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需要互相协调;如果缺乏沟通,则会有无限的不快。 修行不在高山之巅,它就在你生活和工作中点点滴滴的与人为善中。在生活中随时发出善的能量,把善的意愿表达给他人,这是一种生存的能力。如果你能这样,则生活会幸福很多。对于成年人,我们今天能否做到每天问候年迈的父母?我看未必。 很多人常年在外工作,很久都不给父母打一个电话。要知道,父母电话里说自己不想念孩子,其实心里无比思念。那么,我们能否及时打个电话给予父母关爱呢?你怎么做,你的孩子会看在眼里,学在心里。 五、事业,是需要坚持的 《弟子规》里有一句话:“ 居有常,业无变。” 当下,社会节奏如此之快,怎么可能不换工作或者学业呢?怎么可能在一个地方一直住下去呢?古人为什么要这么要求做儿女的呢? 首先,这是要让父母能够随时联系到你,随时可以找到你,随时知道你的情况,这样父母才会安心。这是孝顺的一种体现。实际上,“居有常”培养的是孩子获取空间稳定感的能力。

Read more

爱就是不离不弃

此生最爱的唯一,如果来生,我愿与你相依相伴,不离不弃,陪你走过朝朝暮暮,牵手与你走到生命的终点,时时刻刻与你在一起,用我千年真爱,换我们一次擦肩,对你三生眷恋,换来彼此一抹烟火,用我一世深情,换你一世迷离;风雨飘零,尘埃里那一场遇见,留下你一抹芬芳,伴我渡相思流年。 从那以后,心的角落,独存你一粒朱砂,回眸一抹苍凉,一世愁殇,散落眉心,终是绕不过对你的思念,对你的爱恋,还有那相思的苦;如果有来生,我愿陪你一起慢慢变老,牵着你的手,与你一起,从晨曦走到暮落;如果你是一颗禾苗,我愿是清晨的雨雾,每天洒落你身上,滋润你的每一根血管,沁入你全身每一个角落,在血液的每一个细胞里,写满了对你的思念,刻上对你的爱恋,把一颗心抛向远方的你,让心随风穿过山水,永远陪伴你左右,陪你一起慢慢变老,此生与你相依相伴,不离不弃 多少次回眸,心却依然找不到归一,爱的世界只有一个你,我爱你生死相依,不离不弃;寂寞的夜,思念的泪,堪入了几多相思,几多痴念,回望那一抹苍凉,泪遮住了双眼,散落几多凄凉,多少次午夜梦回,那颗心却依然是那么的凄凉,那么的无奈,多少次伤痛,多少次无奈,却毫不留情地演绎着那份寂寞,那份心碎,孤独的隐殇,疼痛占据了灵魂,撕裂了躯壳。 翻阅着心底里的孤独,读着你曾留给我的故事,一页页牵肠的相思,一行行苦涩的离愁,一声声深情的呼唤,那一声声哀怨,萦绕在心里,撕裂了灵魂;辗转尘埃的角落,你的爱永远是我的唯一,永远停留在我们彼此的心间,两颗心相依相伴,彼此牵绊,不离不弃,在心的深处,永远只有你,耳边只是你的幽怨,你的牵挂。 这一生只想和你在一起,生生世世,不离不弃,相依相伴,对你的爱恋,永远在我的世界里,因为你的影子,已在我心里深种,因为我的心里只有你,你是我最爱的人,我们注定是前世未了的缘,彼此错过了几世的轮回,几世的擦肩,我再也不要你从我的手心里走失,你是我千年不移的爱恋,永不能忘却的思念,就让这份爱恋永远相依相伴,不离不弃,轮回里永远有你的影子,直到永永远远,生生世世;此生不移的唯一,让我们彼此相拥,两颗心不离不弃,只想牵你的手,相依相伴到生命的终点。 这一生最爱的你,无论你是远在天涯,还是海角,此生你永远是我的唯一,没有谁能替代你;痴痴的爱,深深的眷恋,对你不变的相思,不移的深爱,灵魂最深处,永远只有你,全是你的影子,你是我永恒不移的真情,不变的真爱,此生最深的思念,今生的唯一,飘零在相思湖畔,期待你的出现,一世深爱的唯一,不变相思的你,此生只有你,没有谁能够改变;我的世界永远只有你,没有谁能替代,爱你的心永远属于你,不变的唯一,不移的深情,在我心里,这一生永远只有你,没有谁能代替你。 图来自:pixabay.com

Read more

多少感情,都被这句话摧毁了

昨天晚上,大概十二点,我正睡得迷迷糊糊,电话突然响了。是C姐打过来的,电话里她声音哽咽,只是抽泣,过了好一会儿,她才吸吸鼻子,说了一句:“离了,还是没能熬过这个春节。” 我的睡意顿时没了,不知道说什么好,对于这个结果,早已在预料之中,但听到了还是觉得难受,也不知道说什么好,只是无奈地叹了口气。 C姐在电话那头,艰难地承认:“其实他人真的不错,也许以后我再也找不到这样的男人了。” 我和C姐是在两年前的体检时认识的,当时一辆大巴送我们过去,车里的人大多是家属,属于既陌生又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C姐比较健谈,当时我们坐在左右排,C姐跟我们讲她和老公的奋斗历史。 几年前,他们代理了一个品牌,刚刚起步,两人租了一间仓库,白天出去跑业务,晚上回来把包装箱铺地上就当床了。夏天出去时,就灌一壶凉白开,回来都是浑身湿透,冬天双手开裂,脸上糙得就跟砂纸一样。 这样的日子足足过了三年,日子才渐渐有了起色,后来这个品牌越做越好,他们的日子也越过越好,但中间C姐的老公生了一场病,全是C姐跑上跑下,忙里忙外地照顾着。孩子出生后,C姐回归家庭,过起了相夫教子的日子。 C姐说起这些事时,声情并茂,我们也含笑听着,但她老公脸色不太好,几次打断她:“老说这些陈年旧事干吗?” C姐不高兴了:“陈年旧事怎么了?如果没有我,你能有今天吗?” C姐的老公什么话都没说,把脸转向窗边,C姐又跟我们说起了当年吃苦的细节,我们尴尬地听着。 第二天体检时,C姐起得特别早,我去时她很多项目都做完了,热情地领着我去做各个项目。由于是集体体检,人比较多,在等待的过程中,她又跟我回忆起了往事,最后,她说:“想想当年的日子,真是苦啊,不过也都走过来了,别看我老公现在事业做得挺不错,要是没有我,他能有今天吗?” 说实话,我不反感C姐讲这些,甚至还听得津津有味的,但这最后一句,总觉得很别扭。大概是因为她比我年长十来岁,她觉得有必要教教我,很热心地对我说:“男人啊都是忘性很大的,必须经常敲打敲打他们,让他们别忘了现在的成就,也有我们的功劳。” 我的看法正好相反:“我觉得这样的话还是少说为好,有良心的男人,不说他们也记着,没良心的男人,说了也是白说。” C姐笑着反驳我:“你呀就是太年轻,太理想化了,男人哪有这么自觉的,你多说说,他才不会忘记。” 我也没有跟她争,只是提醒她说:“我觉得你老公并不爱听这些,或者说其实男人都不喜欢听这些话。” C姐不置可否。 回来后,我们断断续续有些联系,偶尔在某些聚会上也能遇见,后来我写情感文章越来越多时,她和老公的感情更加恶化。有几次聊天时,她渐渐认同我之前的观点,但不等她去改变,她老公就提出了离婚。这个男人在感情上做绝了,不给她任何改正的机会,只想尽快离婚,但在财产上又很照顾C姐,把房子存款基金这些财产大部分都留给了她。 其实我很理解C姐的心理,原本和老公一起出来奋斗,后来回归家庭,老公的事业却越来越好,她既高兴又有着强烈的不安全感,她怕自己渐渐和老公拉开距离,也怕老公忘记了自己曾经的付出,所以用一种最适得其反的方式不断提醒老公,希望对方不要忘了今天的成就源于她昨天的支持。 可是对于男人而言,这句话却是最痛恨的。它等于抹杀了男人的能力:你有今天的成就不是因为你的能力,是因为我成就了你;这句话也等于抹杀了男人的努力:你有今天的成就和你的努力没关系,是因为我的付出才成就了你;这句话还羞辱了男人的自尊:你要记得,你是靠了女人才有今天的。当女人对男人说这句话的时候,等于把自己的付出全部抹杀了,无论有骨气还是没骨气的男人,听到后除了抵触,大概不会有其他感觉。 可即便这句话有这么多的弊端,很多女人还是喜欢说,尤其是那些在家庭生活中付出比较多,后期自身发展又没跟上的女人,更加喜欢强调这点。也许一开始感情很好的时候,男人会告诉她们:放心吧,我一定不会忘本的。但过不了多久,男人就会反感,女人说这句话时,无疑是把自己当成了债主:我为你付出了那么多,你是欠了我的,你要一辈子对我好来偿还我。 想想看,我们生活中最不愿意面对的是哪类人:债主!谁喜欢天天被一个债主追在身后问:喂,你要记得你借了我的钱哦! 前几天,听说了这样一件事:十几年前,一个男人打算下海经商,但本钱不够,他自己凑了十万,又找了几个亲戚朋友借了十万。由于天生就有经商头脑,事业越做越大,也按时连本带利还了亲戚朋友们的钱,并且多有回报。 但是其中一个人,当年大概也借了对方一万块钱,经常对身边的人说:某某能有今天,还不是全靠我当初借钱给他?要是没有我,他哪有今天? 这话说多了,自然就传到了人家耳朵里。那个男人什么都没说,问他要了账号,打了一百万给他,和他断绝了往来。 我始终认为,这句话是所有关系中最多余的一句话。它可以在一方付出后,另一方感激地说:谢谢你,如果没有你,就不会有我的今天。它只能由被付出的一方来说,才会皆大欢喜,绝对不应该由付出者自己说,有人可能会说那他不说怎么办呢?其实如果他不说的话,你自己说是没有任何效果和意义的,还不如不说。

Read more

婚姻里,男人为什么总是自我感觉良好?

“真是自我感觉太良好了!” 有些时候,我们会这么形容别人,或是被别人这么形容,并且视这种“自我感觉良好”为自恋,或者是一种完美主义. 在心里嘲笑别人,等着看他们出糗,甚至有时候,我们会因为自己的“自我感觉良好”感到烦恼。 可以想见,如果在婚姻里,遇见自我感觉良好的人,也会是件很糟心的事。 01 在婚姻咨询中,一位妻子抱怨她刚步入中年的丈夫有“自我感觉良好”的症状: 他总是被自大的想法占据着; 渴望成为别人关注的焦点; 一遍又一遍地宣扬自己的完美; 只要与人争吵,一定都是别人的错,绝不是自己的错; 妻子说:“在他身边,我常常觉得自己像个笨蛋。他让我觉得自己穿衣服没品位、脑袋里没知识、做人处事也不够机灵。我好像一无是处。” 听妻子这么说,丈夫很快响应:“那你就应该想办法改进啊!不要老是这样抱怨。我是为你好。” 面对自我感觉良好的人,我们常常很难同理他们的想法,但又感觉自己愚蠢地被他们操纵。 “所以,我也觉得很困扰啊!我完全不知道怎么跟我妻子沟通。”听到妻子的抱怨,丈夫也很无奈。 当我们被人批评为自恋时,感觉也不太好受,因为打从心底觉得自己本来就是如此完美,怎么能叫作“自我感觉良好”呢? 这种“良好”原本就是事实啊!是别人出于嫉妒,才无法理解吧? 不忍这对夫妻再在这种罗生门的思维中打转、拉锯,我邀请丈夫说说他童年时期的回忆——父母是什么样的人——从这里一定找得到性格的源头。 02 丈夫的父亲是一名飞行指挥官,相当忙碌,长时间在营,很少有时间回家。 母亲嫁给父亲后就辞去工作,成为“进得了厨房,但出不了厅堂”的家庭主妇。 唯有父亲休假回来时,才能看到母亲脸上涂抹着白皙的粉底与鲜艳的口红,为的是遮去平日在厨房油烟中逐渐老去的脸庞。 但帅气的父亲早就被外面年轻貌美的女军官给拐走了。 父母离婚后,孩子跟随着母亲。 他的世界变成一个只能和无力挽回婚姻的弃妇相依为命。 他永远记得五岁那年,父亲离开家后,留下一顶飞行用的帽子。

Read more

一个故事,认清谁才是你的朋友?

傍晚,一只羊独自在山坡上玩。突然从树木中窜出一只狼来,要吃羊,羊跳起来,拼命用角抵抗,并大声向朋友们求救。 牛在树丛中向这个地方望了一眼,发现是狼,跑了; 马低头一看,发现是狼,一溜烟跑了; 驴停下脚步,发现是狼,悄悄溜下山坡; 猪经过这里,发现是狼,冲下山坡; 兔子一听,更是一箭般离去。 山下的狗听见羊的呼喊,急忙奔上坡来,从草丛中闪出,一下咬住了狼的脖子,狼疼得直叫唤,趁狗换气时,怆惶逃走了。 回到家,朋友都来了。 牛说:你怎么不告诉我?我的角可以剜出狼的肠子。 马说:你怎么不告诉我?我的蹄子能踢碎狼的脑袋。 驴说:你怎么不告诉我?我一声吼叫,吓破狼的胆。 猪说:你怎么不告诉我?我用嘴一拱,就让它摔下山去 兔子说:你怎么不告诉我?我跑得快,可以传信呀。 在这闹嚷嚷的一群中,唯独没有狗。 真正的友谊,不是花言巧语,而是关键时候拉你的那只手。那些整日围在你身边,让你有些欢喜的朋友,不一定是真正的朋友。 而那些看似远离,实际上时刻关注着你的人,在你快乐的时候,不去奉承你;在你需要的时候,默默为你付出、关心你的人,那才是真正的朋友!! 图/stocksnap.io

Read more

30个没人会告诉你的生活经验

01、不要强迫你的朋友爱你所爱,除非他们自己愿意。 02、不要吹嘘你只是“路过”的地方,没人在意你的那些所谓经验之谈。 03、除非你是个十足的混蛋,要不然的话,最大程度地坚持做自己。 04、不要让别人告诉你什么是成功,不要让别人帮你下成功的定义。 05、实在受不了了的时候,那就去他妈的。 06、不要局限于经验,不要害怕重新认识生活中的人和事。 07、不要做网络喷子,在别人眼里你和僵尸没有区别。 08、内衣买好点的,你早晚会知道它的意义。 09、不要因为没车没房抱怨生活,多得是比你不幸的人。 10、很多在我看来非常有趣的人,常常意识不到自己的有趣。 11、有野心和梦想总没错,但也要懂得脚踏实地。 12、多虑容易失去很多乐趣,甚至导致错误的结论。 13、你可能无法战胜恐惧,但你可以试着和他们和平共处。 14、你并不像你想象的那样特别,每个人都觉得自己与众不同。 15、这个世界上,多得是比你丑和比你美的人。 16、找一个有共同笑点的人比什么都重要。 17、选择那些可以给你带来正能量的人和事。 18、不要花费太多感情在一些虚无的东西上,比如社交软件。 19、当你孤独的时候,试着主动跟人打招呼。 20、没有什么事情比成为一个平庸的人更糟的了。 21、时尚流行都是狗屎,不要让它们左右你的审美。 22、偶尔做个废人没什么不好。 23、不要成为牌奴。 24、家庭的错不是你的问题,但也不要把一切不如意都怪罪于原生家庭。 25、只在需要的时候找你的人,需要的时候请第一时间麻烦他。

Read more

坏孩子以后都会当上大老板?

从古至今,很多人都把坏学生归类为【屁孩】【麻烦制造者】。很多父母甚至只愿对用功读书的孩子好,而忽略了早早就被学校停学的坏孩子。到底这群你们口中认为的屁孩,麻烦制造者是否真的那么糟糕?他们的一辈子是否就这样毁了呢? Nonono!不知大家可否发现,当你成功读完大学时 拿着一张用不少钱读回来的文凭在努力工作时 有一天你们举办了同学会,在同学会上当年很厉害读书的同学 都在炫耀自己在那间大公司工作,有人甚至可以工作一年去欧洲旅行 但当问到那位当年已停学的同学近况时 竟然发现他已经是一名很成功的老板了! 在你毕业工作后,他已经是一位老板了… 为什么他比我还成功? 这句话是当你听到他成为老板后的第一个想法 他是不是贩毒啊?他是不是做了大哥啊? 其实都不是。 以下8个理由告诉你,为什么通常坏孩子以后都会当上大老板…..第7个太中肯了! 1. 他们脸皮够厚 是的,中学时总不会缺乏一群时常在乱喊乱叫甚至以为公开被老师鞭打是很有型的一件事的同学,这些坏同学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脸皮很厚。从古至今做生意首要条件并不是要你几有钱,而是看你脸皮有多厚!你看现在大马那群在网上连歌也不会唱的红人,有哪一个不发达?有哪一个不赚大钱的?全都是因为他们脸皮够厚,不怕你们批评,只怕你们不看而已,所以说,脸皮厚才是王道! 2. 他们就算跌倒了,也输的起! 是的,无可否认很多坏学生在停学后都会立刻去找工作做,而以当时他们的年纪来说,他们在工作时都会被长辈刁难甚至责骂,对于他们来说,这些事情都必须忍,因为他们被炒鱿鱼后都很难再找工作。所以当他们自己出来创业后,都不会因为跌倒了而哭,而是会更加坚强去试第二次。 3. 他们存钱的时间比我们长! 当你读完大学,那位坏学生已经是供着房子了,当你工作半年后准备买一辆新车时那位坏同学已经准备开店当老板了。当你为还政府钱而烦恼时那位坏同学在烦恼着分店应该开在哪里。 你觉得不公平吗?不!别人用了5年时间在辛苦存钱,他只是起步比你找而已,如果你也想这样的话从今天开始就好好存钱规划你的人生吧! 4. 他们做过很多工作,会知道什么行业以后会火红!

Read more

为什么老二会比老大精?原来根源在这里…

这次小长假带困困去了趟表姐家。 早就听说表姐家的老二比老大机灵,今日一见,果不其然。 才两岁多的弟弟就喜欢“欺负”哥哥,抢哥哥的玩具,抢哥哥的零食,吃饭时,弟弟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而哥哥却老老实实地坐在餐桌前,一副“斯文”模样,要等着妈妈给他往碗里夹菜,有时还要喂几口才跟得上大家的进度。 出去玩的时候,弟弟在草地上狂奔、打滚,哥哥只喜欢拉着表姐的手,在一旁观望。 我很奇怪,便问表姐,你这养老二的画风和养老大完全不一样啊! 想当初,你养儿子何其精贵:抱孩子前必须用消毒液洗手;孩子洗澡水的水温必须经过水温卡测试,精准到40度;孩子衣服脏了一点就马上去洗,生怕有细菌;追着喂饭,定时吃水果,24小时高质量陪伴,整个一个标准孩奴。舅妈看不惯你带孩子太细致,你们母女经常起冲突。如今却怎么把老二这般放养?这要是以前,看到老大在草地上打滚,你早就拖他起来回家换衣服了。 表姐说,其实养过一个孩子,就不觉得第二个会怎么样了。真所谓是,一胎照书养,二胎当猪养。 当初养老大的时候,我买了很多育儿书给自己,怎么搭辅食,怎么开发智力,怎么应对他的各种敏感期,各种早教卡买了一大堆,自己都快成半个心理专家了。 但是生了老二,基本都是放养状态,水放在他可以拿到的地方,渴了就自己去喝,扔一堆玩具,让他自己随便玩,也不像以前扶着老大那样让他练习走路,感觉老二自己爬着爬着就会走了。更没有刻意地教过老二认字、数数,让他跟着哥哥混日子,不知不觉就学会了说话。 但是,特别让人惊讶的是,老二的各种软技能比老大还强。 比如,老大三岁上幼儿园的时候,老师不喂他他都不好好吃饭,而老二一岁多就可以自己剥鸡蛋了。老大和小朋友发生冲突,只会哭着来找妈妈,而老二似乎什么事情都能自己摆平,抢起哥哥的玩具“毫不怯场”。哥哥和弟弟在一起时,常常不是哥哥保护弟弟,而是弟弟来照顾哥哥,弟弟甚至帮哥哥穿鞋,每次哥哥闹情绪,弟弟反过来给哥哥擦眼泪。哥哥以前见了生人,会拼命往妈妈背后躲,而弟弟却会用不太清楚的口齿大方地和邻居打招呼…… 总之,不论是独立程度还是智商情商,弟弟都好像比哥哥更胜一筹。 除了老二和老大的差别,困妈还发现,表姐的状态也和以前不大一样,以前她全职在家带老大,整天围着孩子转,自己不修边幅,不接触社会,看起来像四十多岁的中年妇女。而现在,虽然多了一个孩子,却感觉她容光焕发,轻松愉悦,完全不是以前那副苦大仇深的尊容了。 表姐说,生了老二才知道,带孩子完全没有必要那么紧张兮兮,更没有必要放弃自我,投入全部的精力。而且,孩子越娇贵、越精养,后续的麻烦就越多。比如老大因为小时候吃蔬菜时,表姐总是用辅食剪帮他剪碎,现在他遇到稍硬一点的东西自己都吃不下去,而老二完全不会有此担心,因为他现在就可以自己啃黄瓜和桃子了。 我恍然大悟,怪不得大家都说老二比老大精,也许正是因为被成“猪”来养,所以他们才在放养的过程中自然get了诸多技能,自己去探索、去受挫、去成长,不但长成了一个小机灵鬼,也让父母特别省心。 其实,养孩子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我们却在养孩子的过程中投放了太多的精力,各种殚精竭虑、各种谨小慎微,不但苦了自己,也扼杀了很多孩子自己成长的机会。 以前有人跟我说,特别担心教育不好孩子,怕他走弯路,怕他三观不正,怕他以后不能幸福。她问我,需要看些什么书,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成长。 我们为人父母,当然需要不断地学习,但是更重要的是,首先活出鲜活的自己,精彩的自己。正所谓,富养孩子前先富养你自己,你快乐孩子自然阳光,你三观正,孩子自然不走弯路,你的家庭气氛融洽,孩子自然幸福快乐。 我常常看到很多家长对孩子格外严格,不论从饮食起居还是教育学习,都事必躬亲、严加把控,孩子反而会出现各种问题,家长困扰多多。而我对困困一直属于粗养,看到她各种技能都还达标,每天没心没肺笑得很开心,觉得自己是幸运地收获了一个省心的孩子。现在看来,也许正是因为我不太“惯着”她,不太控制她,她才如此独立,而且具有幸福感。 所以,生命本来就自成宇宙,我们做家长都希望孩子好,但是其实我们真的不需要额外做什么,只需要顺其自然就好。 文来自: 妈妈育儿必看 图来自:pixabay.com

Read more

真正让你更值钱的,是你20%的时间

想让自己有更长远的发展,尤其是在职场中,那就必须让自己有某种不可替代的价值。这种不可替代的价值就是你的核心价值,是你区别于其他人的核心竞争力。这种竞争力并不是从日常工作中得来的,而是在工作之余获得的。 经常听到这样的观点:“大多数人都是职场螺丝钉,在公司这个庞大系统里做着重复的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于是总收到这样的提问:“如何摆脱这个困境?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人才?” 我的回答是,不管你从事什么行业的工作,都要努力让自己有一些特别的经历。 就像前段时间我发过一个朋友圈,大意是说如果你在工作中遇到一件事情,你觉得做了很有价值,但因为公司的业务结构,老板的喜好或客户的关系导致你不能继续做这件事,那我的建议是尽量挤出时间来把这事独立完成。 哪怕这件事只是一个理论框架,或者一个简单的猜想,甚至完成度只有50%,只要你坚信有意义,那就做出来。 因为这才是让你和别人形成差异的地方,也是让你能够脱颖而出的最快方法。 为什么这么说?先讲个故事。 一直以来,Google公司内部都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叫20%原则。 公司鼓励员工每天拿出20%的时间来,去钻研那些自己喜欢的课题。这些课题可以和手头的工作有关,也可以毫无关系。 一开始这只是小团队里几个工程师的主意,后来发现,这20%的时间居然创造了一大批后来颇为流行的产品。 例如语音服务Google Now, Google新闻,Google地图上的交通信息等,它们都是20%时间的产物。 于是就有人去研究,为什么20%的时间里可以创造出这么多小而美的好产品,而剩下的80%时间却很难。 很快就找到了原因: 因为80%的时间是属于公司的系统。大家都是一个链条上的零件,为了少数几个大项目在运转。每个人都要遵循老板的意见,多数服从少数。 看似团队庞大完整,但其实都是跟着上面的指挥在走,并没有多少个人发挥的空间,自然你的独特性就无从体现。 而剩下的20%时间则完全把思考和创意的权力交给员工,员工有任何机灵古怪的点子都可以提出来。 但如果你要把它们实现,首先你得先自己做出产品原型,然后想办法说服其他同事对你的项目感兴趣,最后邀请他们加入。 想谁都能想,真正做出来才算本事。 好在公司也会提供条件帮到你,剩下的事情就要靠你利用业余时间去钻研完成。 这个制度其实很棒,它给到我们一个启示: 想成为独一无二的人才,你也要找到自己的“20%时间”。 虽然不是每家公司都像Google那样,拥有庞大的内部资源和体系,能够支持你做你想做的事情。但你可以在日常繁复的工作中,找到一些兴奋的闪光点。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