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都想拯救世界,却没人帮妈妈洗碗

1 前不久在报纸上看到过一篇文章,说的是一个男孩儿时的愿望。 在一次题目为《我的理想》的作文测试中,科学家、歌唱家、作家……各种“家”字辈的理想赚足了版面和期许,赢得了很多“有志向”、“少年有志”、“世界未来主人”的赞叹和鼓励,而一个小男孩的理想却是:变成一条狗。 很多人为他的理想而哗然、而哂笑、而看不起,但他选择此理想的原因却令人潸然。因为他变成一条狗之后,便能保护妈妈了。 我们常说,“小时候以为自己能拯救世界,长大后才发现整个世界也拯救不了我。”其实拯救世界固然是宏伟远大的理想,但珍惜眼前人的道理也值得被世人铭记。 这个世界就是这样,我们努力地追求幸福、努力变得更强大爬得更高,却往往忽视了微小却珍贵的温暖和感动。有着丰满炫目的理想固然让人欣喜,可连身边细小的事情都做不好,还谈什么远大抱负?连自己身边的人都照顾不好,还谈什么改变世界? 有句话说得好,世人都想拯救世界,却没人帮妈妈洗碗。 2 萧雅是个从农村来到大城市的女孩儿,父母本不同意她远离家乡读书。但是,虽然她是个女孩子,却有着男孩子的傲气,倔强地要去远方,还说不然就不读书了。家人磨不过她,便只好遂了她的愿。 她学习很努力,大学时候的表现也很出色,毕业后便留在了那个大城市工作。因为离家太远,萧雅一年之中也就回家一次,每次待十天左右。回到家,父亲母亲就会像招待远方的贵客一样对待萧雅。等女儿走的时候又是一把鼻涕一把泪。 要说萧雅不想回家谁都不相信,她努力工作努力赚钱,每个月都往家里打钱,从物质上无忧地满足了父母的衣食住行。 街坊邻里都说,“老萧,你们家祖上冒青烟儿了,生了个这么有出息的女儿。”可是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自己最清楚。父母希望你能出人头地,能有一番大作为,其实说到底,是希望你能幸福。如果他们给不了你想要的生活,那么他们会放你走。与此同时,父母的幸福不过是儿女相伴,子孙绕膝,你的离开也就剥夺了他们幸福的权利。 没有什么能够抵得上“陪伴”二字在人一生中的重量,如果父母永远身康体健,可能萧雅永远都不会懂得“为妈妈洗碗”的意义。 3 萧雅一直认为她的成功,就是给爸妈最好的回报。的确如此,可是也不仅仅如此。 那年冬天格外冷,萧雅不太想回到寒冷的北方,所以打算直到除夕前一天再回家。父母没有多说什么,即使他们非常渴望女儿能够趁着春节长假多陪陪自己。 还没到归期,萧雅就收到了家里的噩耗:父母亲煤气中毒,抢救无效身亡。 这样的消息让萧雅沉湎于失去亲人的悲痛之中。或许她早一点回家,父母就不会烧那种廉价的煤炭,不会那么大意,不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如今这样,即使自己再成功,好像也失去了意义。她后悔自己只顾拼事业,只顾自己的宏图大志而对老人不够关心。她后悔没有及时回家帮妈妈置办年货,没有帮妈妈洗一次碗,没有多陪爸爸喝一壶酒。 我想,很多人都会这样的吧。 年轻的时候老想往外走,把陪伴抛之脑后,“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道理只在某些时候才让人彻悟,而彻悟的时候往往早就为时已晚。 4 我认识的一位老师,读书的时候也是年级里的佼佼者,成绩能力各方面都非常出众,那时候他的理想也是划不着边际的崇高和伟大。 他的大学,也是在很远的地方。大学期间,趁着周末、节假日,他拿着一张学生证去了很多的地方,旅游相册越来越厚。很多人对他的父母说:“你家小李那么四处闯荡,以后估计也不会留在身边。” 可是恰恰相反,他大学毕业之后就回到家乡的高中,做了教书匠。现在每天都能见到父母,虽然不住在一起,却离得非常近,来往方便。 他说:“谁不想在青春正盛的时候掀一掀风浪,做点儿什么轰轰烈烈的事业呢?可是我父母只有我一个儿子,而且他们两个身体都有一些老毛病,我走了他们怎么办?我可不放心让他们两人相依为命。所以,我在年轻的时候就几乎把所有的城市都走了一遍,见惯了所有的风光,提前爱上了平淡,毕业之后就老老实实待在父母身边,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一个和美的家庭,也就够了。”

Read more

智慧的妈妈,都会用心理学

说到心理,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心理问题”。但是,不是“问题”就是“问题”,而是像穿多了衣服要感冒,穿少了衣服也要感冒一样普及和难以控制,心理问题人人都有,只是自己是否知道。对于儿童来说,关注儿童心理的重点是关注心理形成和发展走向,心理问题只是小岔道。 无论好事件,还是不好的事件,孩子看、听、感受到的每一个事件的发生和发展都对孩子心理产生影响。影响其认知的形成或者改变,然后自然形成对类似事情、相关人的态度,随之用行为去表现。所有的认知和态度都主导着行为,类似的事发生多了,就成为习惯性思维和习惯行为,所有习惯表现的总和构成一个人的个性特点,也就是人格。这就是心理对人的重要作用。心理作用的发挥就像凉水煮青蛙,不知不觉中发生。 要点1 关注儿童行为的发展趋势是关注儿童心理成长的重点所在。 在心理学越来越多的被脑科学、神经医学所证实其科学性的今天,也让我们惊恐地发现很多传统观念、做法上认为“看起来很好”“大家都认为是好现象”“大多数人都是这样做的”,其实却是有伤害性的养育方式。 比如老人或保姆与婴儿过度亲密代替母亲发展依恋关系,却又因不稳定而致使孩子遭受依恋创伤;比如分床睡、寄养、寄宿等等都会给孩子造成重大心理创伤,严重影响心理发展和个性、行为模式形成,也会影响智能、人际等能力发展。是违背儿童利益、甚至是剥削孩子福祉的行为,这些基础关系的破坏当然会影响其人格的建立、人际关系模式、自我评价、未来成就、家庭关系等等一切选择和结果,也为心理健康留下祸根。 比如很多人喜欢、认为“孩子乖”是好事,常常以“孩子乖、听话”表扬孩子,也以此为骄傲向他人炫耀。其实“乖”孩子把“真实的自我”深深地压抑下去,他不敢表现自己的想法,不敢去探索,惟命是从,说大人话,做大人事,自己的思维完全被大人灌输的东西占据,期待因此获得家长的肯定和爱——这是一种不安全的依恋模式的表现。影响创造力,没有想法,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呈现的是个假我状态。像傀儡似的活着缺乏对自我评价的肯定,人生低自尊,更缺乏成就感,不知道自己是谁,自己需要什么,更不会拒绝,逆来顺受,种下心理冲突的种子。有的孩子为了满足、达到妈妈的要求,而过度紧张和消耗,引发焦虑、抑郁等问题。即使问题不在当下爆发,伴随着成长,感觉不到自我价值,情感麻木封闭,缺乏、丧失感觉感受的能力,成为心理健康高危人群,一旦遇到应激事件,有非常高的比例发生抑郁或者其他精神类疾病。 要点2 跟风和传统不一定是对的。家长要自己掌握心理学知识科学育儿。 儿童心理对一个人的影响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与年龄成反比,年龄是倒三角型,而心理发展的作用却是正三角形。 婴儿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钻石期,家长在0-3岁是给孩子心理建设打基础的最关键的时期;是一个“人”的根本,是关系的本源。3-6岁是白银期,对孩子社交、社会化影响最大的时期;小学是基础能力发展的时期。10岁前对孩子心理发展有重要影响力,到了青春期,家长的影响力越来越小。人格在14岁基本形成,18岁人格定型,青春期家长与孩子沟通虽然困难,但却是最后一个可以修复亲子关系、干预、调整的时期。 人生不可逆、不可逾越任何发展阶段、也不可能回去改写,也就是说错过关键期、或者受到心理伤害或其他负面影响都会留下痕迹。 在每个人的人生道路上“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意外事件对性格影响的事有很多,难以避免,但长远影响一个人性格、心理建设的主要因素却是父母自身的性格、成长经历带来的行为方式,与孩子相处的方式、家庭氛围等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如果一个孩子的心理基础建设得好,心理功能健全,不论是井绳,还是蛇,都会顺利度过的。 要点3 父母在孩子心理基础建设方面的好作为会帮助孩子度过各类应激事件。 心理发展所经历的所有有意识、无意识的事件都会对人的态度行为造成显性或潜在的影响。一个脾气急躁的妈妈,可能会因为孩子粘着自己,而认为自己的坏脾气并没有对孩子造成伤害,其实,他粘着你正是他缺乏安全感,对你没信心的表现;在没有心理干预的情况下,自己少发火了,就认为自己提高了,其实不发火的真正原因可能是孩子学会了小心翼翼的讨好你,他没有去触发你的爆点而已,但这个孩子却生活在高度应激状态下,大脑高度兴奋处于防御状态,久之消耗太多能量,并会影响其智能发展,丧失自我。由来自于家庭的不正确的教养给孩子成长带来的负面影响,远远要大于、多余应激事件。 由于普遍缺乏心理学知识,很多完全可以不发生的事却被父母们当成“对的”去做,反而造成创伤,衍生出问题。这部分因无知造成的伤害在我接触的案例中占到一半以上。而依恋关系问题几乎是我们这一代所有父母自己面临的问题,打骂、分离、沉默、控制……等等都是家长自己就没有内化好体验的表现。一个没有安全依恋模式的家长,不在任何心理成长帮助的前提下想带出安全依恋类型的孩子,是非常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事情。 所谓心理问题人人有,只是你懂不懂,自己知道还是不知道而已。 要点4 父母心理成长的高低决定孩子心理发展的空间局限性。 孩子是一张白纸,什么样的父母教出什么样的孩子,当父母在苦恼如何让孩子勇敢、开朗、快乐的时候,试问父母能做到吗?我们足够勇敢担当吗?我们能够保持心情畅快吗?因此,父母的心理健康以及情绪状况,对孩子的心理状况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一般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家庭,建议父母先做心理咨询。他终将拥有自己的人生、创造自己想要的生活。 图来自:pixabay.com

Read more

请不要在继续这种错误了!

教育,不应该走极端。平衡才是最好的教育之道: 总之,对孩子要细心观察,耐心诱导,保证了孩子的物质生活,他们才不会贪婪;让孩子吃点苦头,他们才懂得谦虚;让孩子学音乐美术,孩子懂得了高雅和品味;让孩子受点挫折,他们的灵魂会更加坚韧;孩子经常旅游,他们的视野会更加开阔…… 陪伴就是花时间 很多爸妈都有这种感觉,早上出门时孩子还没睡醒,晚上回来时孩子又睡着了,表面上我们和孩子生活在一起,实际上陪伴孩子时间非常少。现在的父母的确压力非常大,我们在当父母的同时还要扛起家庭的重担。但是孩子的成长一旦错过就不能重来,我们可以认真想想,陪伴的少,到底是时间的问题,还是选择的问题,圣经上说:你的财宝在哪里,你的心就在哪里!父母可以审视你心中的价值排序,是孩子重要还是加班重要?无论是每天早晚的空隙还是周未节假日的时间,只要你愿意,我们总可以挤出时间留给我们的孩子。 陪伴需要高效率 经常听家长对孩子说,这有什么好玩的,爸爸给你买高档的变型金刚!很多爸妈觉得趴在地上看蚂蚁或者在水坑里跳上跳下不如玩高档的玩具和看绘本更有意义,但是在孩子的眼里,这些简单的看似无趣的玩意才是最特别的。什么是高效率的陪伴,就是感受孩子的感受,无论你是陪孩子做游戏也好,聊天也好,甚至你在外地和孩子打电话,视频通话,只要你全心全意的投入在其中,认真的和孩子交流互动,就算只有短短20分钟都可以让孩子得到心灵上的满足。 让理解替代指责 有一次,我洗了一大一小两个苹果,弟弟一把抓起大的就啃,姐姐冲上去就把大苹果从弟弟手中抢了过来。看到弟弟哇哇的哭,我立即对姐姐大吼:你怎么这么不懂事,弟弟那么小,你干嘛抢他的!姐姐委屈的说:妈妈,我想把大的苹果给你吃!我当时眼圈都红了。很多时候,我们只看到事情的表面,没有了解孩子为什么这么做。就算是孩子做错事情,我们也不要第一时间责骂孩子,而是应该去问问,孩子会什么要这么做,减少先入为主的观念,听听孩子的理由,让理解代替指责。允许孩子在错误中成长,让我们和孩子的关系因为理解而更加亲密。 和孩子亲密接触 我们经常拥抱亲吻小宝宝,对于大一点的孩子,这种母子之间的亲密接触就不多啦。可是无论孩子年纪大小,来自爸妈的亲吻拥抱都是最美好的爱抚,是他们对幸福的认可和自信的来源。平时我们可以摸摸孩子的头,捏捏他们的小脸蛋,或者挠挠他们的痒痒肉,都会让孩子从中体会到得到来自爸妈的关爱,肌肤之亲是让孩子得到父母关爱最直接的途径。 把童年还给孩子 快点,快速,别磨蹭,这是我们对孩子说的最多的话,在这个什么都讲究效率的年代,孩子们的童年也变得紧张起来,很多小宝宝才几个月就进早教班惹,大一点的孩子更是被各种兴趣班压的直不起腰,因为我们身边有太多“天才孩子”,父母生怕慢一拍,我们孩子就输在起跑线上。还记得我们的童年吗?那种撒欢在田间地头的快乐,那些天马行空慢悠悠的日子,真是最纯真最难忘的,就是这么简单的幸福,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都是一种奢侈。一直催催催急急急让我们的孩子错过成长中很多美丽的风景。等待孩子成长的脚步,让孩子就做个孩子吧,一个真正快乐的孩子才能成为一个乐观自信的人! 各位爹地妈咪,夜深人静时我们不妨问问自己,我这们努力的工作为了什么?就是为了我们的孩子呀!即然是这样,孩子到底最需要的是什么呢?我想,相对于昂贵的礼物,高档的环境,孩子们最最需要的就是爸爸妈妈的陪伴!我们都希望拥有一个智商情商都出色的孩子,孩子的健康成长恰恰离不开父母的陪伴,无论是多大的孩子,父母的陪伴才会让他们拥有安全感 和自信心。不要等到有一天孩子叛逆,不愿意和你亲近才去后悔呀,让我们多留一些时间给孩子们吧,因为任何人都替代不了父母在孩子成长中的角色, 孩子们长的多快呀,用不了多久他们就会离开我们翱翔在更广阔的天空,那个时候,孩子的成长在我们心里就只有回忆了。。。 文来自: 妈妈育儿必看

Read more

“妈妈,别人有的我也要有!”这个家长的回应值得借鉴

经常有朋友有这样的困惑: 孩子看到别人有什么,自己也要什么,劝也劝不住,不买就大哭大闹,撒泼打滚也是常有的事。甚至,即使孩子长大了,上小学了,甚至上中学了,一样要面对这种到底我们应该如何满足孩子欲望的命题。 家长觉得很为难,一方面,害怕满足了孩子,攀比心会愈发严重,今后更加不可控制;另一方面,物质水平和生活条件其实是能够满足孩子的,又心疼孩子,觉得想要就买吧,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我想就干脆写个文章吧。但闭目回想在我和孩子身上发生的类似情形,以及我们的应对和解决方式,细思极恐,好像在写孩子之前,应该先写写我们这些父母。 别人有,我也要 几个月前,儿子跟我说,“妈妈,班里好多同学都用一种可擦笔,特别好看,我也想要。” 我说,“咱们家里有多少笔啊,都是买的特别好的,干嘛羡慕人家呢?再说,你有的人家也未必有啊!” 儿子想了想,叹了口气说,“唉,那好吧,那我就不要了吧。但是我们班小Z说了,那种可擦笔是世界上最好的笔,什么样的笔都比不了,而且班里好多小朋友都有,就我们几个人没有。” 一瞬间,我就觉得身体里充满了无处发泄的洪荒之力,别的孩子都有的东西,我儿子怎么能没有呢?这也太心酸了! 我于是火速打开电商网站,在大批图片中让儿子指出是哪种,他一下认出来,然后充满惊喜地问:“我要一支绿色的行吗?” “一支?你们同学都有几支?”我问道。 儿子想了想说,“小Z有三支,其他人好像都是一支。” 我说,“那不行,咱买一套,10支,所有颜色都来一支,这有什么大不了的。” 于是一百多块钱买了整套笔,收到当天,孩子欢天喜地地写了擦,擦了写。第二天他把整套都带去了学校,过了三五日,那笔在家里扔得到处都是。 大约一周后,除了笔袋里一直放着的一支绿色的,其他九支,完全不见了踪影。我问儿子,笔呢? 他说,“我也不知道,反正都找不到了。” 这件事中我的做法,我的先生是非常不赞同的,他从开始就建议我,既然说过不买,就不要买了,即便非买,按孩子心意买一支就好,否则未必起好作用。 我嘴上念叨着:“你不懂,买一套包邮。如果只买一支,再花一笔运费是很傻的。” 其实,内心深处我很清楚,自己并不是因为那十块八块运费,而是不愿意别人有的东西,我儿子却没有。 我的先生向来只表态,不干涉内政,所以买不买还是随了我。但看到儿子如此不珍惜轻易得来的一堆笔,最终稀罕的还是他想要的绿色那一支,我先生意味深长地跟我对视了一下,没有多说什么。 后来有一天,儿子放学回来,非常郑重地要求我们给他买一个手机。他才一年级,要手机干嘛?他说,因为班里两个同学都有自己的手机,还有几个同学有自己的ipad,是他们自己专用的,想干什么用就干什么用。 我没即时答应孩子,当晚跟我先生商量,我说,“别人有,咱也能有,不就是个手机么,咱也给孩子买一个。” 还是我先生提醒了我,“你能不能稍微理智一点?不能孩子要什么就不假思索地答应,要让孩子理清思路,到底为什么要,要了做什么用,这东西是不是必要的。否则,他现在要的东西,你尚且负担得了,日后等他要的超出你的负担能力,再怎么办?” 他的爸爸是校长,为什么我的爸爸不是 我于是如一盆冷水浇醒,即便是理智如我,在儿子和面子前,也还是有迷失的时候啊!

Read more

【父亲特辑】人生中最重要的四张门票

爸爸是我们永远的依靠,总在我们需要时无条件付出他的爱与关怀,让你可以尽情地做自己。虽然不太会说出口,但在这双最温柔的臂弯后面我们永远不用担心天会塌下来。别忘了时常抱抱他,写封小情书给他,大声说“爸爸,我爱你”。 “底迪,想不想要去澳洲玩?” “澳洲? 想!!!!!” “那这次出去你都不可以叫把拔背你,我就带你去。” “…………恩…好!” 那是我第一次出国,也是第一次一家人一起出国,是还在天天吵着要爸爸背我,也不知道澳洲是什么地方能不能吃的那个年纪,就在这样被哄哄骗骗的坐上了飞机到了澳洲,整趟旅程我也很信守承诺的都没有叫爸爸背我,只不过走得很累的时候,会故意像是猴子一般的弯腰驼背的走路,希望爸爸良心发现把我给背起来,长大后爸爸笑着告诉我,从那之后,我就很少吵着要爸爸背了,也从那时候开始,偷偷地自己许下了一个以后一定要坐飞机坐到忘记自己坐过几次的小小愿望。 从小到大,爸爸总是告诉我很多很多的事情,因为我爸爸是一个话很多很多的人,一件同样的事情她要说个好几遍才会善罢干休,总是操心着很多很多的事情,心里总是静不下来担心着我跟哥哥大大小小的事情。 还记得高中的时候,还在有点贪玩的那个年纪,打着学校篮球校队的名号,偷偷骑着机车,偶尔跟着朋友翻过学校的围墙出去打网咖,喜欢在补习班跟女孩们眉来眼去,其实好像不是那么喜欢念书,也有点调皮,有一天爸爸把我叫去,这么跟我说了这么一段话, “底迪,人生中有四张门票,第一张门票叫做家世,不过这张门票是老天爷给你的命,强求不来,那该怎么办呢?那我们只好努力的追求第二张门票,那就是“学识”,好好地念书或是好好地认真在你想要做的事情上,就能够取得门票,而这是我们自己可以决定拿的门票,当你拿到了学识这张门票,你就要好好的去认识你身旁跟你有着相似的想法与学识的夥伴,那就是你的第三张门票“人脉”,当有了人脉之后呢,在这群人当中你会遇见你生命中的另一半,你们会交往,最后结婚,甚至有了自己的小孩,而那就是第四张门票,也就是“婚姻”,当你拿到了后面这几张门票之后,你当初第一张没有拿到的家世,自然而然地也就会拿到了,这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四张门票。” 也许这不算是个什么人生胜利的唯一方程式,但我总是把这段话给记在心里,鼓励自己要好好努力,于是上了大学,开始跑学生组织活动,积极参与国际交流,认识了好多好多现在都在各个领域发光发热又有才华的人们,而在大三大四收心好好念书之后,也顺利考上了台大与清大的研究所,更觉意气风发,走路有风,总是无法忘记那些有点虚幻的光环,是在那个对于自己有点过度自信的时期,这时老爸又再对我说了一句话。 “底迪,对于自己曾经做过的事情,想念但是不要留恋。” 于是我离开了台南,离开了台湾,不断的离开了舒适圈,离开了那些学生组织与研究所的光环,才看见了自己的不足,看见了离开台南的世界好像比自己想像中的还要大一些,离开台湾的世界自己曾经做过的事情好像更微不足道,此时细细地咀嚼老爸给我的这句话,其实可以受用在人生中的每一个阶段,才会有不断前进的动力,想念不要留恋。 回国后最常被问起你出国这一年到底学到了什么,其实要讲好像也可以讲的长篇大论天花乱坠,但我想最重要的还是多瞭解了自己一点,也多瞭解了自己正在生长的土地,更重要的是自己知道出国前与出国后所选择要走的人生一定非常不同,是好是坏我也不知道,但既然我现在什么也还没做,就还是闭上嘴,让时间来说我学到了些什么吧。 在德国的那段期间,爸爸妈妈与家人们,一起到了德国,要我带着他们一起去旅行,于是租了台九人座的箱型车,开过了几千公里的路,跨越了五个国家,出来旅行的这几天,也因为德国啤酒特别好喝,所以爸爸就像小孩一般,怎么样天天都一定要买个两瓶啤酒,最后要离开德国的最后一个晚上,他自己一个人跑出去慕尼黑的街上,英文也不太通的四处找着超市,就为了买那两瓶啤酒,因为他说晚上如果可以跟儿子喝酒聊天,是再幸福不过的一件事情。 于是想起来小时候去澳洲的那次旅行,爸爸带着一家人上山下海在天空飞翔和我许下的那个小小愿望,二十年后我真的记不清楚我坐过了几次飞机去过了多少城市,但却还是得归功于爸爸给我的一切,与从小到大告诉我的那些事情,这次好像真的不一样了,换成是我带着家人们旅行,才发现,原来被依赖是这样的感觉,我的爸妈就这么样的被我们依赖了二十几年,现在差不多该互换个角色了。 有天晚上,老爸突然对我说 “底迪,要记住,现在的漂泊总是为了最后的归宿。” 我爸是很鼓励我出去多走走多看看的人,但我想爸爸还是担心着我还没拿到的那第四张的门票吧,但我知道,你总是告诉我们,找老婆就要以老妈当做标竿,我也有记得你说的话。 不久之后,老爸接着说, “底迪,以后阿,你养小孩,一定要养的比自己还要优秀,这样才会有成就感,养小孩这样才值得,像爸爸现在这样心满意足了,之后去天上找你爷爷,我就可以告诉他,我养的两个小孩都比自己还要优秀。” 我点了点头,没有说些什么,但又有什么事情比被自己的爸爸肯定还要令人开心。 嘿爸爸,父亲节快乐,我们是长大了,但在你眼里,永远都还是个孩子,也永远有着你操心不完的事情,但别担心这么多了,我想我们都会很好,因为我们都是您跟妈妈带大的孩子。 让我们一起分享出去吧! 图:pexels.com

Read more

把六个孩子全送进哈佛耶鲁后,她说,绝不要为孩子牺牲自己

这是一个震惊了全美国的美籍韩裔家庭。 父亲高光林,前韩国驻美大使。母亲全惠星,在梨花女子大学英文系念二年级时,以全额奖学金作交换学生去美国留学,波士顿大学社会学博士,曾经在耶鲁大学担任教授。 这位被韩国媒体誉为“首席妈妈”的伟大母亲,用自己的方式将六个子女,全部送进美国顶级名校: 大女儿庆信,哈佛大学毕业后,又取得麻省理工学院理学博士,韩国中央大学化学系教授; 大儿子京柱,毕业于耶鲁大学医学院,曾任麻省卫生和公共服务部部长,现任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 二儿子东柱,哈佛大学医学博士和麻省理工学院哲学博士。 三儿子洪柱,哈佛大学学业后,留学英国牛津大学,后回到哈佛大学获得法学博士学位。之后受到耶鲁大学法学院的邀请,成为该学院首位韩裔客席教授。曾出任助理国务卿。 二女儿庆恩,哈佛大学法学博士学位后,曾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现任耶鲁大学法学院临床法学客席教授。耶鲁大学聘请的首位非白人的女性客席教授。 小儿子定柱,哈佛大学社会学系毕业后,在波士顿美术博物馆和纽约视觉艺术学院获得了艺术硕士学位。 《纽约时报》评论认为:“这个家庭,堪与美国历史上著名的肯尼迪家族相媲美”。 据说,全惠星在接受美国哥伦比亚电视台专题采访时,透露了她独特的教育理念:我在研究中国古代文化中受到了启发,中国有句话“功夫在诗外”,运用到我的教育方法中就是功夫在“学”外。以下是这位首席妈妈的家教心得。 1、绝不要为孩子牺牲自己 我怀上第一个孩子的时候,心情很焦虑。我日思夜想怎样做个好父母,怎么才算好父母,加上当时又没有别人的指导,连相关的书籍也找不到。我陷在这样的焦虑中,不能自拔。 后来,我想起了我的父母,回忆起他们对我的教育过程,瞬间,不只是育儿问题,就连人生问题也好像是重新聚焦了一样,变得清晰明朗起来。 我的父母不是为孩子无条件牺牲的人。他们始终在学习、进步,充实自己的人生,他们的生活态度和世界观影响到了很多人,也成为孩子们的榜样。 很多父母爱孩子至深,可能认为要一切为了孩子,无条件为孩子牺牲,这样才能保证孩子全方位受到呵护。但是我不这么认为。在我看来,作为父母,关键在于如何能够成为孩子们的引导者,帮助他们看到未来、走上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 要想成为最好的引导者,父母首先要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标。为了目标,计划好自己的人生,日积月累,始终进步,并有能力去帮助和影响他人,方能成为孩子的好榜样。 仅仅有能力养育孩子,却没有能力引导孩子的父母,并不是合格和优秀的父母。父母自己一定要有目标意识,即使为人父母了,也要继续努力。父母的人生应该是完整的,不能被孩子所隔断。做到这点,反而会比无条件牺牲更难。但是,这才是真正爱孩子,也爱自己的父母要选择的路。 在这一点上,我们要想想, 现在我对孩子的所作所为是不是出于真正的爱?我是否被一定要为孩子无条件牺牲的这种价值观所包围,执着于孩子,而忽视了让自己成为被孩子所尊敬和爱戴的父母?我是否将孩子看作是去完成自己未完成的梦想的代理人? 父母生育了孩子,但并不能拥有孩子。父母和孩子从一开始就是各自独立的,大家都有自己的人生之路要走,如果爱孩子,就要从“好母亲情结”中摆脱出来,努力做自己。 2、创造一个随时随地读书的环境 无论在家里的哪个角落,都有学习的氛围。这一切都是我先生所营造出来的。不用强求他们去学,孩子们的眼里只能看到书桌和正在学习的家人,他们就会觉得学习是我们家庭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刚结婚的时候,在我们租住的公寓里只有一张书桌。我和先生都是喜欢学习的人,对我们来说,一张书桌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说我可以先在茶几上学习。但先生马上反对,说那样的小茶几怎么能用来学习呢。 然而,我们当时的经济情况并不允许我们购买更多的书桌。所以,我先生只要有时间就去二手市场,希望能给我找到一个合适的二手书桌。终于有一天,他用很便宜的价格买回来了一张看起来不大却很别致的高档书桌。

Read more

1个好爸爸=2000个老师,当爹的都好好看看!

1. 爸爸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每个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问题爸爸 爸爸应以自己为榜样,给予孩子正确的导航 给孩子种下一粒“理想”的种子 (一)“主心骨”的教育 母性教育是一种“根”的教育,目标是使生命滋润、丰满,而父性教育是一种“主干”的教育,目标是建立人生的“主心骨”,实现生命向空中的充分伸展!只有孩子既享有母性教育,又享有父性教育时,他才拥有完整的人性教育,从而既可以脚踏实地,又可以展翅高飞! (二)孩子性别角色的奠基者。 弗洛伊德认为:男孩在发展过程中会有意识无意识地模仿父亲的角色和行为 ,从而形成具有鲜明性别特征的行为。社会学习理论则强调榜样的作用 ,认为父亲为孩子提供了一种男性的榜样和行为模式 ,男孩往往把父亲看作为未来发展的模型而去模仿父亲 ,女孩则往往从父亲身上的男性品质上找到未来生活的参照 ,青春期的女孩甚至会把父亲看作为未来丈夫的模式。因此,扮演好父亲角色,对孩子正确的性别角色的形成具有不可忽略的作用。 (三)孩子发展身体和意志的榜样。 父亲更多的喜欢运动,父亲在和孩子的交流中更倾向于身体语言,更乐于参与孩子的游戏,这对于孩子身体和动作的发展都是有益的。父亲身上所具有的男性独特的果敢、坚强、自信对孩子意志品质的形成有着重大的影响作用。在家庭教育中,父亲应该成为责任和力量的化身,为孩子健康的身体素质和坚强的意志品质的形成做好榜样。 (四)孩子心理健康的守护者。 研究表明,父爱缺失的孩子通常表现出喜怒无常、害怕失败、感情冷漠等心理特点,严重者还可能早恋、离家出走、甚至偷盗。这是因为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缺位严重制约了孩子个性的发展,父性教育是外向的,将孩子引向更宽广世界的教育。自信乐观、积极进取、勇于探索这些积极地心理品质无疑是父亲应该传递给孩子的。 (五)孩子社会性发展的促进者。 父亲广泛的社会活动会开阔孩子的眼界丰富孩子的社会生活。与父亲生活时间长、受父亲影响大的孩子,容易“继承”父性的基因品质:大度、开朗、自尊心强、喜欢交往、社会化强,甚至会更诙谐、幽默。因此,在孩子的社会性发展的过程中,父亲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2. 孩子99%成功采自爸爸1%的改变 改变孩子从改变爸爸开始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爸爸 重视培养孩子的爱好和特长

Read more

把尿是怎样一步步毁掉孩子的!

相信大部分被把尿的宝宝家里一定有一个自认经验丰富的老人,他觉得你小时候、你爸小时候、她小时候都是这么带大的…哪儿能给孩子包着纸尿裤到处走!让亲戚朋友看见多丢人啊… 所以很多老人甚至从你的娃一出生起就开始“嘘嘘”~还有随着把尿成功的欢呼声!其实,是否把尿完全取决于宝宝的父母,并非是宝宝的奶奶、婆婆! 把尿的危害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对宝宝的脊椎不好 2、对宝宝的括约肌不好,会让宝宝可能有尿不会自己尿,而一把就没尿也会憋出尿。 3、对宝宝的心理不好,你想啊,本来玩的好好的,突然被拎起来小便啥的,还有那么多嘘嘘嗯嗯的伴奏,舒服不?害怕不? 4、容易引发痔疮和脱肛。 5、对孩子不尊重。 把尿能达到训练孩子控制排便的目的吗? 婴儿的尿道括约肌,肛门括约肌,要在3岁左右才完全发育成熟。这是人控制便尿的生理基础。在此之前,孩子是没有能力完全控制排便排尿的。 尤其是1岁以前,与其说把尿是训练孩子,不如说是训练家长找到孩子比较容易排尿的时间,比如吃奶后5-15分钟,睡醒后。这还是比较成功的排尿训练。 失败的排尿训练在1岁前比比皆是,后果是孩子完全不知道根据便意排尿,只知道根据被把这个动作来反射性排尿。比如经常听到很多家长抱怨说,孩子晚上不能安睡,非要把一泼尿才能接着睡,甚至白天都不把不尿,只知道因为憋尿而哭闹。 1岁之后,孩子们开始有了一点控制便尿的能力,但是并不完善。这和老年人控制不好大小便是一个道理。很多家长苛求孩子,一旦孩子把尿时不尿,或者不把尿的时候自己尿了,就会责怪孩子,甚至用呵斥打骂的方法来要求孩子尿尿之前必须告诉家长。这样的家长,等老了之后,自己大小便控制不好的时候,要祈祷你的子女不要为此而呵斥你哦。 不把尿,孩子更早学会自主便尿! 用纸尿裤好不好? 纸尿裤最大的问题是不环保。因为其中的吸水成分是不能降解的。另外穿着纸尿裤总没有光屁股舒服。除此之外,再没有什么其他问题了。传说中纸尿裤的很多问题,都是谬论,甚至可笑的谬论。妈妈完全可以放心使用。 也推荐妈妈们至少在宝宝睡觉时给穿上纸尿裤,这样可以让宝宝睡得更好些,妈妈也休息的好些。 “尿布+纸尿裤”,经济而舒适的选择! 宝宝讨厌尿布,怎么办? 很多宝宝七八个月开始会讨厌穿尿布。于是很多妈妈干脆白天只给孩子穿裤子,尿湿了就换一条干净的,一天七八条裤子足够了,晚上扔进洗衣机一起洗,一点也不劳累。 如果怕宝宝不穿尿布尿了床铺和沙发,可以在宝宝坐着玩耍的时候,铺上大隔尿垫,或者干脆白天就用大号隔尿垫把沙发和床铺上。现在购买隔尿垫很方便,一平方米见方的,两面细绒的隔尿垫只要几十元钱而已。孕婴店买不到,可以网购买,样式图案都有很多选择。 真正有效的排尿训练 宝宝1岁半左右,很多妈妈发现,宝宝能在尿尿前提前告知了这意味着妈妈可以开始做些简单基本的排尿训练了。当然,如果继续给宝宝穿纸尿裤,等到2岁再开始训练也是完全可以的,且宝宝会学得更快。 准备一个可爱的尿盆是个不错的选择。一个方便而可爱的尿盆会让宝宝更愿意在有尿的时候主动去找尿盆,或者告诉大人。还会让宝宝慢慢学会自己脱裤子提裤子,学会控制自己准确坐上尿盆的动作,和不尿到外面的技巧。这些能力的提高,还会增强宝宝的自信。如果这时还在把尿,甚至因为宝宝不配合把尿或不提前告知尿尿而呵斥宝宝,宝宝能学会什么呢? 市面上卖的尿盆有很多种,有跨坐的,靠背式的。妈妈可以根据宝宝的爱好来选择。一种不喜欢就换一种试试。

Read more

“爸爸,我可以买你一个小时吗?”父母必看

故事很短,可是含义很深很深 一位爸爸下班回家很晚了,很累并有点烦,发现他五岁的儿子靠在门旁等他。 孩子问:“爸,我可以问你一个问题吗?” 父亲答:“当然可以,什么问题?” 孩子问:“爸,你一小时可以赚多少钱?” 父亲答:“这与你无关,你为什么问这个问题?” 孩子问:“我只是想知道,请告诉我,你一小时赚多少钱?”(小孩哀求着) 父亲答:“假如你一定要知道的话,我一小时赚20块美金” 孩子问:“喔!”“爸,可以借我10块美金吗?”(孩子低头问) 父亲听了很生气。 父亲说:“如果你问这问题只是要借钱去买毫无意义的玩具或东西的话,给我回到你的房间并上床好好想想为什么你会那么自私。我每天长时间辛苦工作着,没时间和你玩小孩子的游戏。” 小孩很失望地回自己房并关上门。 这位父亲坐下来还对小孩的问题生气他怎么敢只为了钱而问这种问题? 约一小时后,他平静下来了,开始想着他可能对孩子太凶了。 或许他应该用那10块钱美金买小孩真正想要的,他不常常要钱用。 父亲走到小孩的房门并打开门。 父亲问:“你睡了吗孩子?” 孩子答:“爸,还没睡,我还醒着。” 父亲说:“我想过了,我刚刚可能对你太凶了,我将今天的闷气都爆发出来了。这是你要的10块钱美金” 小孩笑着坐直了起来,感激地说:“爸,谢谢你。” 接着小孩从枕头下拿出一些被弄皱了的钞票。 这父亲看到小孩已经有钱了,快要再次发脾气。 这小孩慢慢地算着钱,接着看着他的爸爸。 父亲问:“为什么你已经有钱了还需要更多?”(父亲控制着脾气。) 孩子答:“因为我之前不够,但我现在足够了”

Read more

【小手册】让孩子学习上瘾的方法,不信试试看!(强烈推荐)

孩子是妈妈的唯一是妈妈的宝,可是孩子太调皮了。以下也是妈妈们常问的问题,试试看这些招数能不能帮到你呢? 如何使孩子热爱学习 在填鸭式的教育模式下,学习本身就是一种模式化的过程,甚至谈不上喜欢不喜欢,不管孩子对学习有兴趣还是没兴趣,都得坐在书桌前把课本一遍又遍地看,这也是一个让孩子产生倦意的起因。 第一招,多给孩子讲一些励志故事 第二招,用近期的学习目标来鼓舞孩子 第三招,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也很重要 第四招,改掉孩子三分钟热度的习惯 第五招,通过增进食欲促进学习 第六招,教孩子学会保存实力 第七招,适量的运动可使孩子脑筋更灵活 第八招,用激将法促进孩子学习 第九招,利用危机意识促进学习效率 第十招,保持新鲜的学习内容 第十一招,用不同的科目调节读书气氛 第十二招,刻意变换孩子的学习环境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生命的价值取决于我们自身!告诉孩子,人作为独立的个体,是独特的,并永远不要忘记这一点,让孩子知道他存在的价值,增强他的信心,更加努力地创造自己的个性与未来。 第一招,告诉孩子他自己就是无价之宝 第二招,让孩子做一些容易做的事情 第三招,弱化孩子的错误突出其取得的成绩 第四招,重视孩子所付出的努力 第五招,责备孩子之前必先赞美 第六招,强化优点使孩子不断的进取 第七招,用高目标树立孩子的自信心 第八招,用“原依赖”和孩子建立互信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