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是个美人,岁月请不要伤害她

远远地,我望见了她的身影。微胖的身体,在风中站立着。看到我之后,便微笑着向我招手。 不知为什么,心中突然泛出一丝酸楚。我忘记了到底有多久,我没有在意过那个人,好像转眼之间,那个年轻美丽的身影便蹒跚起来,也不知在什么时候,在那一头乌黑的长发中,偷偷地长出根根银丝,那一条条的皱纹,也无情的爬上了妈妈俊秀的脸庞。 岁月啊,你是在什么时候悄悄偷走了妈妈的美丽? 记忆中,妈妈有着苗条的身材,白皙的皮肤,一头乌黑的长发总那么飘逸。小时候总感觉,妈妈是最漂亮的女人,那时候开家长会,总是想法设法让妈妈去,满足我那小小的虚荣心,只是妈妈好像永远都那么忙,在每次都苦苦哀求的情况下妈妈也只去过一次,小小的心里未免感到有些遗憾。 记忆中,妈妈是个女强人。不管遭受多少嘲笑,不管遇到多少困难,妈妈好像从来没有退缩过。曾经因为贫穷,总是遭受亲戚们的白眼,没有人肯帮助我们,甚至所谓的可怜同情都没有。 没有房子,妈妈发誓要买上自己的房子,亲戚们知道后,都躲得远远的,说自己没有钱,还有人要等着看笑话,冷冷的对妈妈说,等你买上鸡窝子。妈妈不反驳,咬着牙挺了下去。仅五年,不仅买上了房,还是属于自己的楼房。我很佩服妈妈,佩服妈妈的勇气,佩服妈妈的能力,更佩服妈妈的坚强! 记忆中,妈妈是个急性子。走路一阵风,做事风风火火。妈妈每天很早就起床,洗刷吃饭几分钟就解决。妈妈总是不能忍受我磨磨蹭蹭慢慢吞吞,为此我总是挨骂。小时候顽皮,不管妈妈怎么说,都依然不去改,当然也没少挨打。 记忆中…… 回想着记忆中的妈妈,看着现实中就在眼前的这个微胖的中年妇女,那么熟悉,又那么陌生。急于行走在求学道路上的我,却从来从来都忽略了身边的这个人。 我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起,妈妈没有了苗条的身材;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白发在妈妈的乌黑秀发中放肆起来;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皱纹开始爬上了那记忆中白皙的脸庞。 我亦没有发现,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记忆中雷厉风行的那个人开始变得蹒跚。 妈妈变了,火爆的性子不知在什么时候被消磨殆尽,开始变得慈祥起来;曾经不会多说一句的妈妈,此刻在我的身边说个不停;曾经从不理会我在干什么的妈妈,却黏在我身边陪我在电脑上看起了电影,还嚷嚷着说要看恐怖片。妈妈变了,和从前简直判若两人。可是我,却从来都没有留意过。 我突然后悔起来。 一直,都忽略了身边那个世界上最爱我的人,还曾经因不理解她爱我的方式而想要离开她。 曾经,在她打我骂我的时候,我想要快快长大,长大了就能够不留在她的身边,就能够做自己想做的事。 曾经,我真的真的不喜欢在她身边。 或许在慢慢成长中淡忘了幼时的想法,许久以后的今天,我真的长大了,真的离开了家乡,离开了她,却没有了曾期待的快乐。 慢慢地长大了,慢慢地读懂了那个曾经多么想离开的人。读懂了,才发现,无法再回到从前,岁月,已夺去了她美丽的面容,岁月,已让她不再年轻。一切都开始晚了。想留在她身边时,却不得不背井离乡;想见她时,却身在异地;想告诉她,“妈妈,我一直都爱你。”却发现,早已泪流满面。 岁月,请手下留情。 我的妈妈她是个美人,岁月啊请你不要伤害她! 让我们一起分享出去吧! 图:pexels.com

Read more

“我的妈妈是个没用的中年妇女”

做一个女人,你如果自己不努力、不优秀,连自己的孩子都会看不起你。 周末的时候和好友M小聚聊天。她拿出手机翻出一张图片来给我看,那是一篇学生作文。 作文的题目叫做《我的妈妈》,稚嫩的字体这样写到: 我的妈妈不上班,平时就喜欢打牌和看脑残的电视剧,一边看还一边骂,有时候也跟着哭。她什么事也做不好,做的饭超级难吃,家里乱七八糟的,到处不干净。 她明明什么都做不好,一天到晚光知道玩儿,还天天叫累,说都是为了我,快把她累死了。和我一起玩的同学,小青的妈妈会开车,她不会,小林的妈妈会陪着小林一起打乒乓球,她不会,小宇的妈妈会画画,瑶瑶的妈妈做的衣服可好看了。我都羡慕死了,可是她什么都不会。 我觉得,我的妈妈就是个没用的中年妇女。 M在一家小学当五年级的语文老师,这篇作文便是她班里的学生写的。看完后真得让我大惊失色,这竟然是一个孩子眼里的妈妈。 M对我说:“这个学生的妈妈没有工作,整天在家里闲着,不知道学习,不知道进步,都跟社会脱节了,看了吧,做一个女人,你如果自己不努力、不优秀,连自己的孩子都看不起你。” 一个十来岁的孩子看不起妈妈,也许还不至于,或者他只是羡慕,别人有一个能干的优秀妈妈,于是心里生发出了恨铁不成钢的感情。 其实,不光这个孩子的妈妈,在我们的生活中,不难看到,有一些结了婚生了孩子的女人,慢慢放弃了努力,每天无所事事甘于日复一日的过着一样的烟火生活。 不仅仅是没有工作的,就算是有工作的,也勉不了如此,她们以为,自己的人生已经这样了,有吃有喝,不缺这少那,丰衣足食,哪里还用得着学习和进步,更用不着奋斗。学习和进步,那是孩子的事儿,奋斗那是男人的事儿。 我住的这幢楼上有一位三十大几岁的女人,个子不高,长得白白胖胖的,一脸的富贵相。爱人做着生意,经济条件不错。他们的一儿一女都已经住了校,平时家里就剩下她一个人。 她没有什么爱好,除了一日三餐,就是打麻将。我曾听她说过,她每天的生活是这样的:早晨吃过饭后去打麻将,打两将回来做中午饭,午饭后睡一觉,下午打一将,回来做晚饭,晚饭后,再打两将,回来睡觉。 我不懂麻将,不知道一将是几局,也不知道一将能打多久。但是,我知道她的生活里除了吃饭就是打麻将。 一个秋天的晚上,我和爱人散完步,在楼下恰巧遇见她的爱人从外面开车回来,便停下聊了一会儿。 他抬头瞅瞅楼上的家一片黑暗,唉了一声:“一天到晚光知道打麻将!这么晚了还不上家。” 我说:“嫂子多有福啊,你这么能干,什么也用不着她操心,不打麻将干嘛啊!” 他叹一口气:“有法吗?我到是想让她操心,她可得操得了?她这么多年不出家门,不读书不看报,什么都不懂,说实话,跟个傻子差不多,连沟通都没法沟通,根本不在一个频道上。哪像你们,能写会算,见多识广,放到哪里哪里行。” 当时,我还悄悄地对着老公指责那个男人没良心,女人为了他和家庭牺牲了自己的青春,放弃了自己的外出机会,到头来换到的却是他的嫌弃。 现在想来,她所有的牺牲与放弃,其实最主要的是自己不愿意付出努力。 多年前我在新浪博客上,结识一位叫做花妈妈的女子。她的博客上记录着她点点滴滴的生活,没想到一入她的博客深似海,一直追了多年,直到现在。 她是一位上海移民到加拿大的女子,有两个漂亮的女儿,我认识她时,大女儿还在上小学,小女儿两三岁。 为了照顾孩子,她辞掉工作,做了一个全职妈妈。她们家的院子很大,后院被她种上了菜和果树,前院种上了各种各样的花儿。她家餐桌上吃的是自家的绿色蔬菜,花瓶里鲜花不断,都是自己园子里长的。 她的手好巧,自己买来手工书,做各种手工,她做的口金包、一针一线手缝的被子、挂毯、比商场里卖得都好看。她给女儿们做舞蹈服、做头花,穿戴出去羡慕得一众外国小朋友不行。 她把自己的手工送给亲朋友好友,她帮着邻居裁剪衣服,她送自家种的鲜花给女儿同学的妈妈。

Read more

语言暴力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看完再也不骂孩子啦…

01. 父母说错话,孩子赔上一生 遗憾的是,正如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家长都忽略了语言暴力,在孩子做错或者没有达到家长期望值的时候,都会说出让孩子伤心甚至绝望的话,很多家长语言暴力之后都不觉得有什么错,甚至不觉得自己对孩子有过语言暴力! 对孩子的语言暴力,不仅仅是指大声的谩骂,对孩子使用诋毁、蔑视、嘲笑等侮辱歧视性的语言,甚至是恶意地拒绝与孩子说话,使得孩子在精神和心理上遭到侵犯和损害,都可以认为是语言暴力。家长对孩子使用语言暴力,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双方的不平等关系,也就是家长认为,我是你的爸爸(妈妈),你就得听我的。 02. 语言攻击和身体虐待一样有害 语言暴力,对孩子的伤害有多大? 其实,绝大部分的父母都是真心爱自己的孩子的,但他们却常常在不经意间对孩子使用了语言暴力。家长望子成龙,孩子的行为却无法达到父母的期待,家长情急之下,可能就会“随口”说孩子“怎么那么笨”、“做题怎么不动动脑子”。然而,你有没有想过,家长随口的一句贬低、嘲笑孩子的话,却能够对孩子的内心产生强烈的颤动? 有的孩子有偏激固执的倾向,就会将家长不经意的这些话语放大,认为爸爸妈妈伤害了自己的自尊心,从而产生一种愤怒、逆反的心理(虽然当时不一定表现出来),这种不良的心理将影响孩子的待人接物,日后孩子可能会成为一个愤世嫉俗,甚至穷凶极恶的人。 而有的孩子性格有内向顺从的倾向,一旦遭受到她最信任的人——爸爸妈妈的语言暴力,可能就会将他们的嘲笑、谩骂转化为一种心理暗示,认为我就是笨的人,我就是懒惰的人,我一无是处,不受欢迎……这种自我否定、怀疑、消极的情绪,让孩子无法更好地处理健康的人际关系,久而久之,孩子可能会出现抑郁、狂躁等心理疾病。 心理专家认为,教育者微小的心理变化如果表现在脸面上和语气中,甚至嘲弄辱骂中,无形中会形成一种负面的心理场,这种心理场强大的辐射会改变孩子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所以,家长认为无关紧要的、不经意的一些话语,对孩子造成的“杀伤力”可能是毁灭性的。 03. 拒绝语言暴力,批评教育请低声说话 降低声调,让孩子更集中注意力听 有的家长在批评孩子的时候,往往采取“先发制人”的方法,大声呵斥,以求先镇住孩子。然而,他们往往收到了相反的效果,孩子要么大声哭闹,要么使用高声调反抗。如此一来,双方的情绪越来越激动,最后惹得大家一肚子气,甚至引出家长对孩子的一阵揍打,可孩子的心里仍然是不服气的。 大声骂没有效果,不妨试试降低你的声调。降低声音,不但可以约束自己,控制情绪,还可以降低孩子的反抗。因为家长说话声调低,孩子也会因此更集中注意力听,他们虽然也知道自己是在被教育、被批评,但内心仍然感觉是被尊重的,因而也更容易接受家长的意见。 运用正确的语气和措词,潜移默化影响孩子的性格 家有调皮好动的熊孩子,想要让家长控制自己不去批评孩子,那确实很难。没关系,该批评就批评,不必隐忍。只要在说话前三思,运用恰当的语气和措词,取得的效果一定会很好。 低声调可以调节情绪、赶走愤怒。作为孩子人生中最早、任教时间最长的老师,家长的言行对孩子日后性格的形成影响非常大。一般情况下,遇事暴躁、不冷静、喜欢开口就大声责骂的父母,其孩子日后性格暴躁的几率也会更大。 把你所期望孩子要做到的要求解释给他们听 我们说拒绝语言暴力,不是说不能骂孩子。在批评教育孩子的时候,除了运用正确的声调、语气和措词外,家长还要注意把你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解释给他们听。 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管好自己的嘴巴,将美好的留给孩子,将不好的自己带走。 对孩子来说,我们就是他的一切,他们对父母的话深信不疑,不论好坏。无心的一句话,可能就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世上没有完美的父母,但我们可以有一颗改进自己的心,意识到粗暴的语言对孩子是有伤害的,尽全力减少伤害的发生,就是进步。 愿我们都成为更好的父母,一起共勉吧!

Read more

生完二胎的老婆哭着要离婚,背后原因让人泪奔!

很多人说,怀孕是一段奇妙的旅程,充满了期待和忐忑。但生完二胎的老婆却哭着闹着要离婚,连声抱怨:这哪里是奇妙之旅,简直是一趟悲惨之旅。背后的原因让无数男人汗颜,让千万孕妈妈泪奔!  1.童话里都是骗人的 有人说,女人是一天的公主,十个月的皇后,一辈子的保姆。结婚后本想着,这好歹也能够享受十个月的特殊待遇,谁知道二胎政策开放了,孕妈妈却抑郁了。 同样是怀孕,怀大宝时老公端茶送水,体贴入微,生怕老婆孩子受了罪。可是这怀上二宝后,半夜里小腿抽筋喊声老公倒杯水,他却大被蒙面,嘟嘟囔囔:等不抽筋了自己起来倒,又不是没生过娃,矫情个什么劲! 孕妈妈眼泪哗哗的,只能躲被窝里自己闷声不语。 2.经济不独立,委屈又受气 二胎政策一出,老公急吼吼地要拼个二胎。好不容易怀上了,辞了职在家安心养胎。这一家大小吃吃喝喝全部要经手,现在这钱也不争气,一花就没影。 加上各种产检、婴儿衣物,十个月下来存款就没了一大半。老公絮絮叨叨地指责我“花钱如流水”,不懂持家。没了经济来源的孕妈妈真是委屈又受气。 3.高龄怀孕风险大,却被误认经验好 高龄怀上二胎宝宝,衣食住行谨慎地不得了,听说大s怀二胎突发癫痫,孕妈妈的小心肝更是颤个不停。但是周遭的人可不这么想,怀过一胎不再是小女孩,多多少少有点经验了,该干活干活该劳动劳动,一回生二回熟,这生二胎肯定轻车熟路。 就连老公也一根筋,产检不陪、生病不管,自己一个人风里来雨里去,想不明白为什么要遭这样的罪! 4.大娃是公公婆婆的,二宝是自己的  怀上大宝那会,娃还没生下来,爸妈公婆就开始争抢“所有权”,这个喊着要帮忙带,那个争着帮忙养,宝宝衣服、摇摇椅、小孩玩具堆积成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争着掏钱包。 这怀上二胎了,爸妈公婆态度冷淡,冷不丁扔过来一句“自己带,别怕麻烦”,就再也无消无息。等到娃娃呱呱落地,家人象征性地看了几眼,安慰几句好好休息就绝尘而去。带娃、喂奶、洗衣服、做家务,怀上二胎活生生地熬成了黄脸婆。 5.老公终日不着家,夜里喂奶秒变熊猫妈妈 都说男人婚前婚后两个样,其实生完二胎也好不了多少。以前大宝一哭老公就爬起来哄。现在好了,终日借口应酬不着家。 可怜产后妈妈半夜自己喂奶、哄娃,生完一年都没能睡个安稳觉。好不容易能休息了,眼睛一闭这大娃又要上学了,只得爬起来洗漱做饭,顶着一对黑眼圈,秒变熊猫妈妈。 6.邻居无事乱逗娃,大娃赌气不认妈 好不容易熬过了怀胎十月,成功卸货生下了二宝。产后又要带娃、料理家务,没有精力照顾大娃,心理愧疚万分却实在腾不出手。 爱开玩笑的邻居闲着没事撩拨了大娃几句:妈妈有了小弟弟(妹妹),不要你了。这倒好,本就不待见二宝的大娃这下子连妈妈也不理了,哭着喊着要换妈。 好说歹说哄好了,又吼着要把二宝送走,看来“一家的确难容二娃”。 都说二胎政策好,但是作为一个二胎妈妈,却感到前所未有的悲哀和无奈。生了二胎后,不仅这生活质量直线下降,就连颜值也遭遇了“滑铁卢”,终日蓬头垢面、顾此失彼,老公也不贴心,想想未来就觉得晦暗无比。 都说婚姻需要两个人的经营,其实育儿也一样。 但愿孩子爸多点贴心,多点耐心,尽量分担一点家务话,说几句体己话,呵护一下产后妈妈脆弱疲惫的心,毕竟这生娃养娃本就不是一人的事情。 图来自:stocksnap.io

Read more

1个好爸爸=2000个老师,当爹的都好好看看!

1. 爸爸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每个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问题爸爸 爸爸应以自己为榜样,给予孩子正确的导航 给孩子种下一粒“理想”的种子 (一)“主心骨”的教育 母性教育是一种“根”的教育,目标是使生命滋润、丰满,而父性教育是一种“主干”的教育,目标是建立人生的“主心骨”,实现生命向空中的充分伸展!只有孩子既享有母性教育,又享有父性教育时,他才拥有完整的人性教育,从而既可以脚踏实地,又可以展翅高飞! (二)孩子性别角色的奠基者。 弗洛伊德认为:男孩在发展过程中会有意识无意识地模仿父亲的角色和行为 ,从而形成具有鲜明性别特征的行为。社会学习理论则强调榜样的作用 ,认为父亲为孩子提供了一种男性的榜样和行为模式 ,男孩往往把父亲看作为未来发展的模型而去模仿父亲 ,女孩则往往从父亲身上的男性品质上找到未来生活的参照 ,青春期的女孩甚至会把父亲看作为未来丈夫的模式。因此,扮演好父亲角色,对孩子正确的性别角色的形成具有不可忽略的作用。 (三)孩子发展身体和意志的榜样。 父亲更多的喜欢运动,父亲在和孩子的交流中更倾向于身体语言,更乐于参与孩子的游戏,这对于孩子身体和动作的发展都是有益的。父亲身上所具有的男性独特的果敢、坚强、自信对孩子意志品质的形成有着重大的影响作用。在家庭教育中,父亲应该成为责任和力量的化身,为孩子健康的身体素质和坚强的意志品质的形成做好榜样。 (四)孩子心理健康的守护者。 研究表明,父爱缺失的孩子通常表现出喜怒无常、害怕失败、感情冷漠等心理特点,严重者还可能早恋、离家出走、甚至偷盗。这是因为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缺位严重制约了孩子个性的发展,父性教育是外向的,将孩子引向更宽广世界的教育。自信乐观、积极进取、勇于探索这些积极地心理品质无疑是父亲应该传递给孩子的。 (五)孩子社会性发展的促进者。 父亲广泛的社会活动会开阔孩子的眼界丰富孩子的社会生活。与父亲生活时间长、受父亲影响大的孩子,容易“继承”父性的基因品质:大度、开朗、自尊心强、喜欢交往、社会化强,甚至会更诙谐、幽默。因此,在孩子的社会性发展的过程中,父亲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2. 孩子99%成功采自爸爸1%的改变 改变孩子从改变爸爸开始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爸爸 重视培养孩子的爱好和特长

Read more

原来孕妇生气危害这么大

怀孕后,由于体内激素的改变,孕妇会比孕前更敏感,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容易生气,如果遇到家人的不理解和支持,这种生气的情况会出现得更频繁。不过,孕妇生气不仅影响心情,长期情绪不佳,对胎儿的危害更大。 1、孕妇发脾气有导致自发性流产的危险 怀孕时如果发脾气,孕妇体内会大量释放出一种激素,导致自发性流产。孕妇压力大体内皮质醇含量明显升高,皮质醇是一种抑制分泌黄体酮的激素,而黄体酮对维持健康的怀孕过程至关重要。如果孕妇压力较大,医生会给孕妇开黄体酮,防止出现流产。 2、孩子更容易患心脏病、糖尿病 怀孕期间,如果承受过产生严重精神压力的不幸事件以后,生下的孩子相对其他钙质更容易罹患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孕妇如果经常感到压力非常大,对胎儿的神经系统造成不良影响,并使胎儿未来罹患心脏病的危险增加。 3、容易影响胎儿发育 孕妇内心压力会阻碍胎儿的生长,而这种现象往往早在第二三个月时就开始出现。压力大的妇女比心理压力轻的孕妇所生的婴儿的体重也要轻得多。 4、可导致婴儿先天缺陷。 容易发脾气的女性或遇到重大变故,产下的婴儿患有腭裂、兔唇、听力缺陷和先天性心脏病的几率远远大于其他婴儿。 临床上,看到过很多极端的例子。例如怀孕后坚持上班,但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大哭;怀孕丈夫不忠捶打胎儿;和婆婆意见不合整天生闷气、不吃不喝等等。怀孕后,孕妇已不是「平常人」,为了顺利度过孕期,要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避免频繁生气。 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睡眠:对于孕妇来讲,睡眠的时间和质量是相当重要的。如果睡眠质量差,则会出现烦躁,易怒,乱发脾气等毛病。因此,白天选择适当的时间休息,晚上保持一个温馨的环境进行安眠,对孕妇的心情都有帮助。 多听音乐:音乐对人的心情有很好的调节作用。孕妇在怀孕期间,可能对即将出世宝宝的健康以及对生孩子的恐惧,会感觉到压力很大,情绪也随之变得非常紧张。这个时候可以听一些舒缓的、优美的音乐,不仅能够缓解紧张的情绪,还能对宝宝起到很好的胎教作用。 适当做瑜伽、散步:孕期做瑜伽、散步,不仅能舒缓紧张情绪,还对胎儿有着良好的影响。孕妇因为怀孕分泌的孕激素增加而引起心烦、气燥、易怒、伤感等不良情绪,也会在孕期瑜伽、散步中得到缓解和释放。瑜伽练习时,也可给予胎儿既适当又温和的刺激与按摩,以提高胎儿对外界的反应度。 学会倾述:怀孕期间,可以找同时孕妇的人,一起分享,遇到不懂的问题,即时询问,分享也等于分担,这样对调节情绪有很大的帮助。做一切自己想做的并且安全的事。有不良情绪后要适当发泄。 图来自:pixabay.com

Read more

把尿是怎样一步步毁掉孩子的!

相信大部分被把尿的宝宝家里一定有一个自认经验丰富的老人,他觉得你小时候、你爸小时候、她小时候都是这么带大的…哪儿能给孩子包着纸尿裤到处走!让亲戚朋友看见多丢人啊… 所以很多老人甚至从你的娃一出生起就开始“嘘嘘”~还有随着把尿成功的欢呼声!其实,是否把尿完全取决于宝宝的父母,并非是宝宝的奶奶、婆婆! 把尿的危害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对宝宝的脊椎不好 2、对宝宝的括约肌不好,会让宝宝可能有尿不会自己尿,而一把就没尿也会憋出尿。 3、对宝宝的心理不好,你想啊,本来玩的好好的,突然被拎起来小便啥的,还有那么多嘘嘘嗯嗯的伴奏,舒服不?害怕不? 4、容易引发痔疮和脱肛。 5、对孩子不尊重。 把尿能达到训练孩子控制排便的目的吗? 婴儿的尿道括约肌,肛门括约肌,要在3岁左右才完全发育成熟。这是人控制便尿的生理基础。在此之前,孩子是没有能力完全控制排便排尿的。 尤其是1岁以前,与其说把尿是训练孩子,不如说是训练家长找到孩子比较容易排尿的时间,比如吃奶后5-15分钟,睡醒后。这还是比较成功的排尿训练。 失败的排尿训练在1岁前比比皆是,后果是孩子完全不知道根据便意排尿,只知道根据被把这个动作来反射性排尿。比如经常听到很多家长抱怨说,孩子晚上不能安睡,非要把一泼尿才能接着睡,甚至白天都不把不尿,只知道因为憋尿而哭闹。 1岁之后,孩子们开始有了一点控制便尿的能力,但是并不完善。这和老年人控制不好大小便是一个道理。很多家长苛求孩子,一旦孩子把尿时不尿,或者不把尿的时候自己尿了,就会责怪孩子,甚至用呵斥打骂的方法来要求孩子尿尿之前必须告诉家长。这样的家长,等老了之后,自己大小便控制不好的时候,要祈祷你的子女不要为此而呵斥你哦。 不把尿,孩子更早学会自主便尿! 用纸尿裤好不好? 纸尿裤最大的问题是不环保。因为其中的吸水成分是不能降解的。另外穿着纸尿裤总没有光屁股舒服。除此之外,再没有什么其他问题了。传说中纸尿裤的很多问题,都是谬论,甚至可笑的谬论。妈妈完全可以放心使用。 也推荐妈妈们至少在宝宝睡觉时给穿上纸尿裤,这样可以让宝宝睡得更好些,妈妈也休息的好些。 “尿布+纸尿裤”,经济而舒适的选择! 宝宝讨厌尿布,怎么办? 很多宝宝七八个月开始会讨厌穿尿布。于是很多妈妈干脆白天只给孩子穿裤子,尿湿了就换一条干净的,一天七八条裤子足够了,晚上扔进洗衣机一起洗,一点也不劳累。 如果怕宝宝不穿尿布尿了床铺和沙发,可以在宝宝坐着玩耍的时候,铺上大隔尿垫,或者干脆白天就用大号隔尿垫把沙发和床铺上。现在购买隔尿垫很方便,一平方米见方的,两面细绒的隔尿垫只要几十元钱而已。孕婴店买不到,可以网购买,样式图案都有很多选择。 真正有效的排尿训练 宝宝1岁半左右,很多妈妈发现,宝宝能在尿尿前提前告知了这意味着妈妈可以开始做些简单基本的排尿训练了。当然,如果继续给宝宝穿纸尿裤,等到2岁再开始训练也是完全可以的,且宝宝会学得更快。 准备一个可爱的尿盆是个不错的选择。一个方便而可爱的尿盆会让宝宝更愿意在有尿的时候主动去找尿盆,或者告诉大人。还会让宝宝慢慢学会自己脱裤子提裤子,学会控制自己准确坐上尿盆的动作,和不尿到外面的技巧。这些能力的提高,还会增强宝宝的自信。如果这时还在把尿,甚至因为宝宝不配合把尿或不提前告知尿尿而呵斥宝宝,宝宝能学会什么呢? 市面上卖的尿盆有很多种,有跨坐的,靠背式的。妈妈可以根据宝宝的爱好来选择。一种不喜欢就换一种试试。

Read more

“爸爸,我可以买你一个小时吗?”父母必看

故事很短,可是含义很深很深 一位爸爸下班回家很晚了,很累并有点烦,发现他五岁的儿子靠在门旁等他。 孩子问:“爸,我可以问你一个问题吗?” 父亲答:“当然可以,什么问题?” 孩子问:“爸,你一小时可以赚多少钱?” 父亲答:“这与你无关,你为什么问这个问题?” 孩子问:“我只是想知道,请告诉我,你一小时赚多少钱?”(小孩哀求着) 父亲答:“假如你一定要知道的话,我一小时赚20块美金” 孩子问:“喔!”“爸,可以借我10块美金吗?”(孩子低头问) 父亲听了很生气。 父亲说:“如果你问这问题只是要借钱去买毫无意义的玩具或东西的话,给我回到你的房间并上床好好想想为什么你会那么自私。我每天长时间辛苦工作着,没时间和你玩小孩子的游戏。” 小孩很失望地回自己房并关上门。 这位父亲坐下来还对小孩的问题生气他怎么敢只为了钱而问这种问题? 约一小时后,他平静下来了,开始想着他可能对孩子太凶了。 或许他应该用那10块钱美金买小孩真正想要的,他不常常要钱用。 父亲走到小孩的房门并打开门。 父亲问:“你睡了吗孩子?” 孩子答:“爸,还没睡,我还醒着。” 父亲说:“我想过了,我刚刚可能对你太凶了,我将今天的闷气都爆发出来了。这是你要的10块钱美金” 小孩笑着坐直了起来,感激地说:“爸,谢谢你。” 接着小孩从枕头下拿出一些被弄皱了的钞票。 这父亲看到小孩已经有钱了,快要再次发脾气。 这小孩慢慢地算着钱,接着看着他的爸爸。 父亲问:“为什么你已经有钱了还需要更多?”(父亲控制着脾气。) 孩子答:“因为我之前不够,但我现在足够了”

Read more

【小手册】让孩子学习上瘾的方法,不信试试看!(强烈推荐)

孩子是妈妈的唯一是妈妈的宝,可是孩子太调皮了。以下也是妈妈们常问的问题,试试看这些招数能不能帮到你呢? 如何使孩子热爱学习 在填鸭式的教育模式下,学习本身就是一种模式化的过程,甚至谈不上喜欢不喜欢,不管孩子对学习有兴趣还是没兴趣,都得坐在书桌前把课本一遍又遍地看,这也是一个让孩子产生倦意的起因。 第一招,多给孩子讲一些励志故事 第二招,用近期的学习目标来鼓舞孩子 第三招,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也很重要 第四招,改掉孩子三分钟热度的习惯 第五招,通过增进食欲促进学习 第六招,教孩子学会保存实力 第七招,适量的运动可使孩子脑筋更灵活 第八招,用激将法促进孩子学习 第九招,利用危机意识促进学习效率 第十招,保持新鲜的学习内容 第十一招,用不同的科目调节读书气氛 第十二招,刻意变换孩子的学习环境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生命的价值取决于我们自身!告诉孩子,人作为独立的个体,是独特的,并永远不要忘记这一点,让孩子知道他存在的价值,增强他的信心,更加努力地创造自己的个性与未来。 第一招,告诉孩子他自己就是无价之宝 第二招,让孩子做一些容易做的事情 第三招,弱化孩子的错误突出其取得的成绩 第四招,重视孩子所付出的努力 第五招,责备孩子之前必先赞美 第六招,强化优点使孩子不断的进取 第七招,用高目标树立孩子的自信心 第八招,用“原依赖”和孩子建立互信

Read more

你是爱孩子本身,还是爱孩子的表现?

导语:我们希望孩子能将黑暗情绪驱赶到心里的隐蔽角落。但结果却是,孩子长大后不再跟自己的情绪连结,他们会活在否认中。要教养出一个具有同理心的孩子,首先就在于包容孩子去体验他的所有经历,让孩子能彻底拥抱每个经验,不被我们所左右或控制。 你是爱孩子本人,还是爱孩子的表现? 我相信我们都知道这两者的差异在哪里。 我们习惯说「我了解」来表达对他人的同理心,然而真实的状况往往是我们「不了解」。即便我们曾经历过类似的处境,但只是类似而不是一模一样,你也无法完全体会他人独一无二的心理状态及情绪特质。 要强调的是,说出「我了解」这句话,其背后的意图才是最重要的。当我们说「我了解」时,是因为我们想干涉对方的体验?或者这是「我永远支持你」的另一种说法?或是「无论你现在正在经历什么,我都全盘接受」的意思?其中的关键差异,就在于我们的出发点是自己的私心,还是真的与对方感同身受,并认同他们的本质。 这里我们所要谈的是「同理心」。同理心的核心关键,就是有能力去包容他人以自己的方式去体验所有经历,而我们只是在一旁单纯观照。因此,要教养出一个具有同理心的孩子,首先就在于包容孩子去体验他的所有经历,让孩子能彻底拥抱每个经验,不被我们所左右或控制。 换句话说,同理心跟认可孩子的存在感有关,这也表示我们必须向孩子传达一个讯息:他们有权保有任何感受,不需我们的同意或反对。为人父母,不要把精力放在否认、塑造或改变孩子的感受上,而是要让孩子知道,不仅他们的声音被听见了,我们也注意到了他们话里的真正意思。 要发挥同理心,我们必须愿意暂时放下自己的感受,让自己能与孩子的感受共鸣。这可能很难做到,如果孩子正在经历某种煎熬的情绪化时刻,尤其是嫉妒、暴怒、内疚或怨恨等等黑暗情绪,更是父母难以消化的。 有一天,我接女儿放学回家的路上,她要求去公园玩,我说不行,然后她又问我可不可以去图书馆,我又说不行。最后,她问我是不是可以去找其他小朋友玩,我再次给了她否定的回答。每一次我都跟她解释原因:我要准备晚餐,爹地快回来了,我们还有好多事要做……她不高兴地嘟着嘴巴,然后开始闹脾气:「你是坏妈咪,每次都不让我做我想做的事。我讨厌今天,烂透了。」 那一刻,我没有静静地当个观照者,包容孩子的感受,反而介入了我的感受。我先斥责她「自私」,然后又说她的行为「任性」,接着又想对她说要「心存感谢」一类的事。正当我准备说教时,心里突然生起一股愧疚感,我越是斥责她,就越感内疚,然后就越想要让孩子也觉得内疚。 当我终于清醒过来时,我问自己:「她的话为什么让我觉得受到威胁?我是否太过执着于要她心怀感谢,以至于剥夺了孩子真实的失望感觉?我本来可以在她冷静下来后教给她这些很棒的课题,但是我没给她机会冷静下来,反而选择让她觉得内疚,以减轻她叫我『坏妈咪』时被激起的无力感。」 我们惯常的做法就是在孩子被强烈情绪掌控时斥责他们,希望我们的介入,能让孩子的负面情绪神奇消失,我们就不必处理他们那原始的,甚至丑陋的一面,我们会劝告孩子「不能生气」、「不应该嫉妒」,或者「打起精神」、「不要沮丧」…… 透过这些话语,我们希望孩子能将黑暗情绪驱赶到心里的隐蔽角落。但结果却是,孩子长大后不再跟自己的情绪连结,他们会活在否认中。这些深埋的情绪会在青春期或多年之后,因为某个事件或某段关系而复活,届时我们那已经成年的孩子会发现自己不堪负荷这样的情绪,因为他们欠缺安然度过这些情绪的能力。 缺乏同理心,无法包容孩子的所有情绪,等于是教导孩子在生活中畏惧及躲避这些情绪。 举例来说,我第一次带女儿去水上乐园,她看见有些游乐设施的坡道很陡后说:「我会怕。」我注意到自己的第一个反应是想着扫除她的恐惧:「别傻了,你没看见有那么多小朋友都在玩吗?」然后向她保证:「不会发生什么事的,因为我会跟你在一起。」我也听见好多父母都是这样告诉孩子的:「别怕,没什么好怕的。」 经过反思后,我克制了这样的反应,我很清楚,孩子不会因为我告诉她不要怕就真的勇敢起来。于是我告诉她:「当然你会觉得害怕,我也会。事实上,我怕死了,但重点就在这里,即便怕得发抖也要去冒险。」她懂了。于是我们两人都去排队等着玩,然后对自己说:「我好怕呀!我好怕呀!」我们不畏惧害怕的感觉,反而对这样的感觉兴致勃勃。我们滑下坡道,平安地从另一头出来,我也成功向孩子说明纵使害怕也要勇于冒险的重要性。 当然,我们必须教导孩子不要害怕、不要生气,或者不要悲伤,但是为什么孩子不该害怕,不该悲伤,不该真实地表达出他们的感受呢?为什么我们会要求孩子忽视自己的感受?驱赶情绪不是帮助孩子最好的方法,反而是培养孩子安然度过这些情绪的能力,才能真正帮到孩子。 在亲子一起体验的经历里,无论多么平凡无奇,我们都要鼓励孩子坦白地为自己真正的感觉发声,例如「我很难过,我的朋友不能来」、「我怕黑」,或是「这里很吵」等等。 接纳,是主动拥抱孩子的一切 接受,经常被视为一件被动的事,这是个天大的误会。「接受」不可能只是个理智上的决定,我们全副身心都必须投入才能办到。我想要强调的是,「接受」绝对不是一个不得不的被动行为,而是一个积极主动、充满活力的过程。 下面的例子,可用来说明这种「接受」会如何进行。这是发生在约翰与艾丽斯夫妇,以及他们那个跟一般男孩不同的儿子杰克身上的故事。 杰克是个安静、充满文艺气息的孩子,对体育或吵闹的游戏一向不热中,他偏爱艺术、跳舞,从他年幼开始,父母就得忍受爱子被同侪围攻的情景。他们曾设想过儿子可能是同性恋,但他们并不想因为儿子的阴柔特质就贸然将他定型。虽然有时候他们也会挣扎,想要他变得像大部分男孩一样,但他们仍将自己的忧心放在一旁,用心培养儿子的音乐与舞蹈爱好。他们在一旁默默观察、等待,而杰克也开始绽放自己「如其本然」的天性,成长为一个情感细腻、善良的男生。 约翰与艾丽斯夫妇打定主意,如果杰克真是个同性恋,他们也会让他完全去接受自己的性倾向。他生命中的这个面向,对夫妇两人而言并不重要,因为他们认为儿子的性倾向只不过是他丰富本质里的一个呈现而已。当杰克受到同侪伤害时,身为父母的他们能够为他做的,不是试着消除他的痛苦,而是陪他一起度过。 随着杰克渐渐长大,夫妇两人刻意为他打造了一个包括同志与非同志的朋友圈。他们想要他知道,当他准备好公开自己的性倾向时,将会有一群接受他的人在他身边。因此当杰克进入青春期,向他们坦承自己的性倾向的那天来到时,夫妇两人早已经了然于心,他们只是张开双臂接纳他。由于父母早在一开始便接受杰克「如其本然」的样子,杰克才能在没有任何条件、评断或内疚感的情况下滋养真实的自己。这是一个得到全家人祝福礼赞的真实人生。 这也是一个不需要靠儿子来满足自己幻想或实现梦想的家庭,他们没有利用儿子来疗愈自己尚未愈合的伤口,或利用他来强化他们的自我。本质上,儿子就是全然不同于父母的个体。在孩子与父母之间创造出一个距离感,这种能力反而能帮我们培养出亲子之间最棒的亲密感。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