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奶奶能带好孙子的“孙子兵法”

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孩子向爸妈要玩具不成时,“转攻”爷爷奶奶,往往就能“马到成功”,因为爷爷奶奶太容易对孩子心软了…… 总说爷爷奶奶容易溺爱孩子,其实只要掌握“孙子兵法”,爷爷奶奶也能带好孙子。 爱而有度 爱过了头就是溺爱。不要以为孩子小,就得时刻满足他的要求。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越是什么都满足的孩子,就越不易有幸福感。 配合默契 主动配合孩子父母,不给孩子当挡箭牌。对他们的教育方式有异议时,可背后指出,别让父母在孩子面前失威信。 养教并重 除了在物质上关心孩子,更应该重视孩子做人的教育,使之有健康的人格。养教并重,孩子才能更好地成长。 保持童心 孩子天性好奇,好动。如果不懂孩子的心理,则比较难沟通。可以尽量保持童心,从孩子角度出发,这样能拉近距离,增进感情。 架好桥梁 有的父母工作忙,或长期工作在外,爷爷奶奶别忘了要在孩子和父母间架上情感的桥梁,一面督促父母抽空关爱孩子,一面要教孩子敬爱父母。 尽可能定期让孩子和父母在一起相处,增进亲子感情。 图/wallcoo.net

Read more

孩子一生中的黄金八年,很多父母后悔太晚看到!

当孩子遇到困难和麻烦的时候,了解了这些成长规律,父母心里就会踏实很多,更少一些焦虑。 耶鲁大学格赛尔儿童发展研究所跟踪了数千位孩子的真实成长,发现人类行为的发展完全是有章可循的,孩子在成长的不同阶段中,在动作、语言、社会行为和情绪发展各个方面的表现和特点,是完全可以准确预测的。 1岁-培养安全不可错过的一年 孩子一岁时,父母该做的,其实是多陪孩子玩就好。这胜过任何生硬的知识,因为他在这里已经学到了更宝贵的东西,他知道自己有人疼爱,知道自己是父母最珍贵的宝贝,知道有人会帮助他,还知道这个世界的一切都那么美好。 婴幼儿时期的孩子,每天都经历着挫折和困难,小小年纪,要千方百计地做自己力量所不能达到的事情。 他们特别喜欢有人在他们身边,注意他们的举动,逗他们开心,和他们说话,以及用一切最自然的方式跟他玩闹,才会有安全感,成长起来也会更顺利。我们最应该做的,是耐心的包容孩子,培养起他一生的信赖感和幸福感。 2岁-培养幽默感不可错失的一年 “幽默感”是彰显人格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岁半,则到了培养孩子幽默感的最佳时期。他离开自我的圈子,融入了人群中。别人笑的时候,他也会跟着笑。 当他和成人及小朋友们在一起时,他仍会主动向成人微笑,以此作为和成人交流的方式,当他看到不一致、不协调的事物时,会感觉很好笑,还会故意把夹克反过来穿,以寻找乐趣。 父母要注意拓展孩子的兴趣,增添幽默的情境,较强的幽默能力,可以为他们排除许多紧张和困扰,可以使孩子受用一生。 3岁-培养创造力不可错过的一年 孩子的创造力萌芽发生在他三岁时,他们的创造力就来源于好奇心和活泼好动的特质,只要有合适的环境和机会启发他,潜能自然会得到最大的发挥。 让孩子去编故事、画彩笔图、揉泥巴,并给予他鼓励,是培养他创造力的好方法,可以给他讲故事时故意不讲结尾,让他自己来编;把杂志上好玩的图片剪下来,让他根据图画自己编故事等。 这些做法都有助于孩子积极思考,进而开发他的想象力,尤其是增强他的逻辑观念。种种花草、养养小动物,经常带他去郊游,同样也都能很好地启发孩子的创造力。 4岁-语言表达力飞速成长的一年 语言,是四岁孩子的最爱之一,她突然变得非常爱说话。请不要去嘲笑孩子在语言使用上的错误,否则孩子会因为害怕说错而感到焦虑,甚至会出现结巴或者干脆不肯说话的问题。你可以用正确的说法重述一遍他的话,但是,你不要特意强调孩子的错处。 四岁也是一个爱问问题的年龄。他们有着无穷无尽的“为什么”,一部分是为了渴望知道新的东西;一部分是为了好玩,瞎聊下去;还有一部分则是表达抗拒不从的意思。当然最主要还是用来求知的,所以请尽量满足他们。 5岁-亲子关系最亲昵融洽的一年 五岁孩子能控制自己的行为,而且量力而行,与人相处和谐亲密。这个阶段格外爱恋妈妈,最喜欢做的事就是让妈妈开心,妈妈的话对他来说就是金科玉律,来自妈妈的赞扬和肯定,对他来说非常重要。 因为五岁孩子认为妈妈肯定和自己心连心,所以,有时候他会误以为妈妈应该知道他的所思所想。 当他跟妈妈说话的时候,常常没有足够的耐心把该说的话全都说出来,然后又倒过来生妈妈的气,因为妈妈居然没有一下子听明白他想要说什么。做妈妈的脑筋要转得足够快才行。 6岁-内心矛盾最为突出的一年 可能是母子之间纠葛最多的年龄,五岁的时候,妈妈是他整个世界的中心;到了六岁时,他世界的中心则变成了他自己。 孩子在寻找他的中心点,随着他越来越成熟和独立,他就越发想打破旧的平衡,建立属于他自己的独立王国。 一方面喜爱妈妈、需要妈妈,离不开妈妈的挚爱与接纳;另一方面,他又渴望自己能够独立起来,因此常常又会推开妈妈,搞得不管是自己还是妈妈的日子都十分挣扎。

Read more

永远不要对自己说谎

有一次和16岁的女儿聊天,她告诉我,她都跟同学说长大以后要像妈妈一样。我问:“什么样?”她说:“独立、坚强,总是知道自己要什么。”我很开心自己以身作则给女儿做了好榜样,可是我扪心自问:“这是天生的个性,还是后天学习来的?”答案是:“两者皆有。” 是的,我好像始终知道自己要什么,虽然有时候我想要的未必是对我最好的(至少在别人眼中看起来很傻),不过话又说回来,所有的发生都是为了成就后面的我,有什么对和错之分呢? 当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又能够勇敢地去追寻时,你就能活出真正的自己。有一次,媒体采访时问我:“如果有人问你‘张德芬是个什么样的人’,你会如何向别人描述自己?”我的答案是:“一个勇敢活出自己的人!” 我回顾自己五十年来的生涯,觉得恐惧是阻挡我们活出自己的最主要因素。有一段话说得很好: 当炮弹朝你飞来的时候,如果你转身就跑,你会被炸到;如果飞速地朝着炮弹的来处奔去,你会发现炮弹从你的头顶掠过,远远地落在了后方。 这也是我使用的方法。每次碰到让我因恐惧而裹足不前或是能量受阻的情况时,我就想:“最坏会发生什么?”用理性的头脑去分析最坏的情况,然后问自己:“这又怎么样?你能接受吗?”于是我勇敢地接受最坏的状况,然后带着勇气继续前进,不缩手缩脚地担心后面会发生的事。这跟吸引力法则并不相悖,因为我不是用恐惧在吸引这些东西,我是看清楚它们,不在意它们,甚至愿意接纳它们,反而形成了一层保护膜,让我不会受到“最坏情况”的侵犯。 所以,我一次又一次地在人生中放下、舍离一些别人眼中宝贵的东西,做一些别人没有勇气做的事,我的人生因而精彩万分。曾经有一位我分别多年后才见面的高中同学,听了我的经历之后,摇头叹息说:“别人三辈子的生活让你一辈子就过完了。”其实这没有什么了不起,只是我敢而已,我敢去追随我的心,勇敢地活出真正的自己。 还有一个勇敢活出自己的要素就是:“永远不要对自己说谎。”你可以对别人撒一些小谎,但原则是——说谎的目的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是为了别人好。比方说,老人家常常会担心这、担心那的,你能不说的就不说,免得让他们操多余的心。有一次在国外上课,一个学员住在我隔壁。白天我礼貌地问她:“我因为时差半夜起来,有没有吵到你?”她说“没有”。然后她问我:“你有没有听到我这里有什么声音呢?”其实我半夜被她的鼾声吵醒(她比较胖),可是话到嘴边,我学乖了,换了一种方式说:“知道有人在附近是很好的一件事。”既不说谎,也不伤人。我真希望我年轻的时候就有这种智慧。 但是你永远不要欺骗自己。如果一直活在自己编织的谎言中,你永远看不见自己的真相,就更不可能活出真实的自己了。举一个自欺欺人的例子:有一个朋友,她和老公结婚多年没有孩子,两人日渐疏远,她老公还是很爱她,但是她却对老公越来越没有感觉了,更不喜欢和老公做爱。后来她有了外遇,因此面临抉择。她说,她不愿意告诉老公,因为怕他承受不住,觉得他会很可怜。可是我在旁边听得一清二楚,真相是:她老公会赚钱,能给她优裕的生活,而她外遇的男人根本就是个艺术家,还要靠她养,这是现实的考量。另外一个考量就是,她其实不想面对自己内心的愧疚,无颜跟自己的老公启齿:“你对我这么好,可是我不爱你,我有外遇了。”这才是重点。可是她拿“怕老公伤心”为理由,一直脚踏两条船。欺骗别人没关系,最严重的是她欺骗了自己,永远活不出真实的自己。 最后一个能够做真实自己的要素就是:勇于打破自己从小被父母(后来是自己)建构的牢笼。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理想的自己——男人要成功、要有钱、要高大、要英俊、要强壮等。而女人则要有好的婚姻,做个好妻子、好妈妈、好媳妇、好女儿等。或是我们的牢笼是对父母唯命是从,即使已经成年了,终身大事还要看父母的脸色。或是年轻的时候为了生计,从事一项自己不喜欢的枯燥无味的工作,后来因循成习,早就忘了自己少年时的喜好和梦想,不再去想如何实现。 我们每个人一定都有这样阻碍我们去发展自己真正的天赋或最向往的生活状态的牢笼,而且还不止一个。你的牢笼是什么?如果你只有一个月的寿命,你会做什么?为什么现在不做?有一部电影叫作《遗愿清单》(BucketList),是说两个在医院临终病床上的病人感慨自己有很多想做却没做的事情,于是两人说好,利用自己仅有的寿命去完成自己的遗愿清单。 我也在想,我的遗愿清单是什么?不太多,呵呵。因为我是如此追随自己的心,勇敢地活出了自己。不过后来找到一项:当演员。我从小一直很想演戏,觉得自己是个天生的演员,可惜一直没有机会。所以我决定将来要写一个电影剧本,然后自己在里面扮演一个角色,实现自己的这个梦想。 文/张德芬 图来自:stocksnap.io

Read more

当穷养的男孩遇到富养的女孩,值得所有母亲深思!

“儿子要穷养,女儿要富养”——大概是在儿子三岁的时候,我听说了这个育儿观念。是的,和所有初听此话的父母一样,我理所当然地认为,穷养儿子,就是要让他体会生活的艰辛,多吃苦,让他有奋斗意识;富养女儿,就要为她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培养温柔、高贵的品质,这样长大以后,才能创造有品位有情调的生活。 我相信,很多父母正自觉或不自觉地按此方法,对自己的孩子施以影响,可是,很少有父母想到未来若干年后,当自己穷养的儿子遇到一个富养的女孩,会产生怎样啼笑皆非的矛盾。 我提前遇到了这样的尴尬。 我家属于经济状况尚可的家庭。但我坚决奉行“男孩要穷养”的理念,几乎没给儿子买过昂贵的玩具,好像就在他四岁生日时破过一次例,给他买了一辆遥控小汽车。上了小学,我告诉他,我们家不缺钱,但这些钱是爸爸挣的,所以给你的零花钱不能乱花。如果要买课外书或是给同学买礼物,必须用自己的劳动来换取,就是洗个碗五毛钱,扫次地一块钱,等等。 应该说,我的教育还算是成功的。儿子不贪慕虚荣,接人待物相当有分寸,自控能力也非常强,学习几乎不用操心。用我妹妹的话说就是:姐,你这一辈子不上班,不挣钱,但你培养的这个儿子,就是你最出色的成果。 事情源于春节期间和女友的一次家庭旅行。 去年12月份,她兴奋地打电话给我,约我春节去三亚度假,笑说两个孩子有些年没见了,趁机让他们培养培养感情。 当时我想,培养感情只是玩笑话,两家找个机会一起聚聚才是真。所以,说服了先生后,我们两家决定去三亚过春节。 因我空闲时间多,女友说由我来安排此行的所有事宜。说实话,三亚的好酒店确实很多,但六天假期都必须住五星级吗?我征求儿子意见,儿子说干净舒服就行。于是,我决定了住四晚家庭旅馆,住两晚豪华酒店。这个决定也得到了女友的支持。 先到的我们在亚龙湾的家庭旅馆迎来女友一家。寒暄过后,小公主非常冷静地环视了一下房间,说:“我们怎么住这里呀?” 我笑着跟她解释说,这里非常干净,且离椰梦长廊很近,去沙滩也很方便。可小女孩不满地说:“这里没有waiter(服务生),没有游泳池,也没有早餐……”害得女友连忙打圆场。 其实我也没在意,心想家境优越、娇生惯养的小公主有理由要求住得更好一点的。可儿子替老妈打抱不平了,他私下跟我说,要不是初次见面,他早就让女孩子自己去找酒店了。 这才是开始,后面几天的情形几乎完全出乎了我的意料。两个不同家庭教育出来的孩子,在太多的事情上有着太多的分歧:每去一个地方,儿子都想坐公交车,可女孩就是打的;儿子想去吃海鲜大排档,可女孩就是觉得不卫生……就算是一处海景,女孩子会发出“想要盖幢房子”的感叹,儿子却在一旁笑她太矫情。 幸好两家大人心态还好,认为孩子之间怄怄气是正常的。后来我跟儿子说,你是哥哥,要让着妹妹,尽量听从她的意见。儿子还算听话,尽管心里有意见,但行为上还是尊重了妹妹。 度假的最后一天,两个孩子发生了口角。 那天,我们逛的景点叫天涯海角,附近有个超大的土特产专营店。我们想顺便买一点特产带回杭州。已经逛累的女孩子明显不想去,她说:“拎着这么些东西回酒店累不累啊?去机场买更方便啊!”这话明显是针对我们说的,儿子有些不服气,说买不买是我们的事情,你有钱就去机场买! 无趣之下,女孩子认真又天真地说:你这样吝啬钱,小心以后找不到老婆哦! 儿子想也没想,回了她一句:你这样的娇气鬼,才没男人会娶你! 机场告别时,我跟儿子说,这一路过来,妈妈发现你有时候有失男子汉的风度,是不是应该向妹妹道一下歉?小女孩小嘴一撅,说:“口头的道歉太没诚意啦!你得买件礼物哄我开心才行!” 两家的旅行就在两个小孩之间的拌嘴加玩笑中结束了。 这次两家的家庭旅行中两个孩子的表现,令我感慨奉行“男孩穷养、女孩富养”的弊端。拿我儿子来说,现在看来,他是一个勤俭、自律的男孩,但也随之附带了过分严谨、不懂适度享受生活情趣的缺憾。而女友富养的女孩子,虽然有眼界懂潮流,将来不会被男人的小恩小惠所蒙骗,但她同时也要直面自己因此而养成的骄娇二气,否则将来即使遇到心仪的男孩,其性格也会成为相处的障碍。 所以“穷养男孩、富养女孩”现在看来也许是没错的,但等穷养的男孩遇到富养的女孩时,家长才会发现自己错了。 很多家长都对“富养女孩”有这样的误解,认为只要给她钱就可以了,这大错特错,这样的做法只能使女儿的虚荣心逐渐膨胀,她即使拥有高贵的气质,也是徒有其表而已,一旦涉及实质性的问题,这样的孩子最终还是会败下阵来。因此,“钱”绝不是“富养”的唯一内涵。对于父母的教育来说,“富养”富在家庭环境上。 家庭环境主要是指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无论是物质环境,还是精神环境,对孩子行为习惯都有很大影响。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良好的物质环境可以约束孩子的行为,良好的精神环境可以熏陶孩子的性格。 富养的“富”,指的不止是金钱,除了物质财富,还有精神财富。宋默在《男孩穷养,女孩富养》一书中说:“富养女孩,并非惯养女孩,而是要在物质上开阔其视野,精神上丰富其思想,”她认为富养的真正内涵是“气质高贵”。富养的女孩见多识广,优雅聪慧,并且独立自主。

Read more

给宝宝“喂药”的4大误区,当妈妈的你犯过多少?

每当孩子生病,家长的除了宝宝难受的小样子外,就属“喂药”这件事最让妈妈头疼了!对于听话的孩子来说,即使他不愿意吃药,只要妈妈鼓励几句,也能很顺利地把药吃下去。但是面对“吃药”大部分孩子都是不乖的,每次吃药就是一场“生死大战”…… 遇到这种宝宝,很多父母可能会做出无奈之举——强行给孩子喂药。抓住孩子的手、脚、头,捏住孩子的鼻子,强行灌药……但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行为,很容易伤害到宝宝!不知道除了这一点,下面这些错误你们还犯过多少? 1. 捏鼻子、压舌头强行喂药 相信很多家长都会采用捏鼻子的方式给孩子强行喂药,或者用小勺盛药,压住孩子的舌头,顺势把勺里的药倒进孩子嘴里,这样孩子就会乖乖地把药咽下去。 妈妈们要知道这是很危险的,压舌强喂如果一次性给药太多,有可能会引起咳呛。而捏鼻子灌药很容易使宝宝将药物呛入呼吸道而窒息!妈妈们一定要注意啦。 正确打开方式:正确引导宝宝对吃药的认识,对于懂事的宝宝,耐心的告诉她妈妈的期待以及吃药的好处,或者准备一些小礼品,小奖励,让宝宝能自然的把药吃下去。 2. 告诉宝宝药的味道像糖果 这种做法,无疑是王后的毒苹果。为了让宝宝吃药,哄骗宝宝药片=糖果。万一如果药很难吃,会让宝宝对父母的话产生不信任感,下次喂药就更加困难。 正确打开方式:切记要告诉宝宝按照规定服药。我们应该把药品放在宝宝拿不到的地方,就算宝宝拿到了,也要告诉他药不像糖果可以随便吃。 3. 给5岁以下的小宝宝直接服用药片 对1岁的小宝宝来说,肯定不能用药片,应选择液体制剂、冲剂。因为片剂需要和水一起吞服,但是宝宝可能太小,还没有get这个技能,因此很可能造成药片停留在消化道而损害消化道黏膜的危害。 正确打开方式:如果不得不给小宝宝服用片剂,就需要妈妈把药片碾碎成粉,和水调匀给给宝宝吞咽。 4. 家长总觉得自己是医生,用药根本停不下来 有些家长感觉喂宝宝吃药很困难,就自作主张一次多喂一些,一天少喂几次,或者看宝宝症状严重,就加大用药剂量,这是非常危险的。 还有些家长会根据自己的经验给宝宝喂药,或者看到别人的孩子生病,和自己的孩子症状一样,于是就直接给宝宝copy一份药单,这样做有可能导致用药无效甚至有不良效果。 正确打开方式: 及时就医,遵医嘱,且给宝宝吃药前,仔细检查药袋上的名字、日期及用量,注意是饭前还是饭后吃,两次吃药的时间至少要间隔4个小时以上,不可随意加大或减小药量,不可盲目给宝宝吃药。 除去这些误区,在宝宝吃药的问题上妈妈们总是有很疑惑,比如宝宝把药吐出来了怎么办?可以把大人药减量给宝宝吃吗?……到底咋办? 常见问题1: 遵照医嘱一日三次的话,最佳喂药时间是怎样的呢? 基本上是早、中、晚(睡前)三次。如果在达到最佳药效上更进一步要求的话,一天一夜24小时中每隔8小时喂一次最为理想。从宝宝的生活习惯来说,早中晚的概念不像大人那么准时。所以每次喂药间隔6个小时左右就可以了。

Read more

“爸爸,我为什么要上学?”

“爸爸,为什么要上学呢?”儿子上学不久问爸爸。 爸爸说:儿子,你知道吧?一颗小树长1年的话,只能用来做篱笆,或当柴烧。10年的树可以做檩条。20年的树用处就大了,可以做粱,可以做柱子,可以做家具······ 一个小孩子如果不上学,他7岁就可以放羊,长大了能放一大群羊,但他除了放羊,基本干不了别的。 如果上6六年学,小学毕业,在农村他可以用一些新技术种地,在城市可以到建筑工地打工,做保安,也可以当个小商小贩,小学的知识够用了。 如果上9年学,初中毕业,他就可以学习一些机械的操作了。 如果上12年学,高中毕业,他就可以学习很多机械的修理了。 如果大学毕业,他就可以设计高楼大厦,铁路桥梁了。 如果他硕士博士毕业,他就可能发明创造出一些我们原来没有的东西。 知道了吗? 儿子:知道了。 爸爸说:放羊、种地、当保安,丢人不丢人? 儿子:丢人。 爸爸说:儿子,不丢人。他们不偷不抢,干活赚钱,养活自己的孩子和父母,一点也不丢人。 不是说不上学,或上学少就没用。就像一年的小树一样,有用,但用处不如大树多。不读书或读书少也有用,但对社会的贡献少,他们赚的钱就少。读书多,花的钱也多,用的时间也多,但是贡献大,自己赚的钱也多。 儿子:我明白了,我要好好读书。 儿子出国前还对爸爸说,那次谈话印象深刻。跟孩子交流既不需要威逼,也不需利诱,孩子会为自己做最好的选择。 很值得分享的一段话,教育其实很简单,言语间给予孩子最珍贵的财富! 图 | wallcoo.net

Read more

幽默的男人很多,有趣的父亲太少

在民国名人录里,若论博学、风趣、有痴气,大概非钱钟书先生莫属了。 钱先生自幼便缺少生活能力,不会系蝴蝶结、握筷子像小孩那般一把抓、穿鞋分不清左右脚、上街便失去方向感,行事常常拙手笨脚窘态百出,又充满着骄傲的书生气。 但就是这样一个男人,在女儿钱瑗面前,却是个相当有趣的父亲。 关于父女俩之间的趣事,钱瑗曾经写过一篇文章,题目为《爸爸逗我玩儿》。在文章里她写到,她自幼便与父亲最为亲密,两人一同读书一同玩闹,是一对儿无话不谈的好伙伴。 钱钟书行事调皮如顽童,曾趁她睡着的时候,用墨笔在她脸上画胡子,在肚皮上画鬼脸。 他经常编顺口溜,为她起满箩筐的绰号,以‌‌“猪噘嘴、牛撞头、蟹吐沫、蛙凸肚、红猢狲‌‌”等形象的称呼来戏弄她。 他爱玩‌‌“埋地雷‌‌”的游戏,喜欢在女儿的被窝里埋藏玩具、书本、小梳子小镜子等障碍物,令她措手不及哈哈大笑,然后她再乐此不疲地一一‌‌“扫雷‌‌”。 他热衷于教她外文单词,但常常是些略显粗鄙的话,她小小年纪不明所以,在外人面前鹦鹉学舌般一顿叽里呱啦,引得客人捧腹大笑,她亦洋洋得意,塌鼻子都翘起来。 就是这样一个如顽童般有趣的父亲,以赤子之心与书生之气深深爱着自己的女儿,花费巧思灌以心血,陪伴她、照顾她、引她熟知万千世界,令她在风雨飘摇的乱世里度过了她无忧无虑的欢乐童年。 ******** 拥有一位有趣的父亲,对于孩子而言,是件极其幸运的事。 如果说钱钟书先生的有趣是种毫无矫饰的天真幽默,那么,意大利电影《美丽人生》的男主角圭多的有趣,便是种苦心孤诣的乐观智慧。 影片中,圭多以自己的风趣热情赢得了佳人芳心,并收获了他们的爱情结晶。圭多很爱自己的儿子,常常与他一起骑车郊游、欢笑打闹着做游戏,一家人过着甜蜜幸福的日子。 然而一朝风云突变,拥有犹太人血统的圭多与儿子一起被抓进了纳粹集中营。在惨无人道的集中营里,死亡、鲜血、凌辱如同毒气般肆虐,同时也毁灭着人们的信念。 为了护儿子周全,亦令那颗天真的心不受伤害,圭多假称他们父子俩来此是为了参加一场非常有趣的游戏,只要够乖够听话,他们便可以得到丰厚的奖品——一辆坦克。 天真的孩子相信了父亲编织的童话,从此乖乖地躲在宿舍之中,用心做着属于童年的梦幻游戏,避免了一场又一场的无妄之灾。 即便日日受尽凌虐,但圭多始终以自己风趣的言语、夸张的表情、搞笑的舞蹈令儿子在阴冷黑暗的集中营里感受着温暖、感受着快乐、感受着成就感。 这是一场人性之光与人性之恶之间的较量,最终含泪的风趣与染血的智慧获得了胜利,浓浓的父爱获得了胜利。影片最后,圭多虽未能逃过噩运,但他的儿子却真的迎来了光明,迎来了重生,并威风凛凛地登上了一辆巨型坦克。 他是如此不幸,小小年纪便深陷魔窟,但他又如此幸运,因为他有一位有趣而伟大的父亲,一路护他穿越黑暗,披荆斩棘,却始终有个灿烂的笑容。 ******** 无论是钱钟书对女儿的捉弄游戏,还是圭多使劲浑身解数对儿子的救赎,我们都能感受到其中浓浓的父爱。 戏弄也好,耍宝也罢,都是一位父亲能够给予孩子的最好的礼物。而拥有如此有趣的父亲,是孩子莫大的幸运。 这个世界幽默的男人很多,但有趣的父亲很少。 尤其是在我们这样以礼仪闻名的国度,父亲常常被冠以严肃、稳健、沉静的形象,必须要不苟言笑一本正经才能显示为人父的尊严与体面。 严肃的父亲自然如山般巍峨,但有趣的父亲更能令孩子轻松快乐。

Read more

让孩子提早认识这个真实世界

真实世界里,没有圣诞老公公、雪撬麋鹿没有小精灵,当然也没有牙仙子,这些都是让孩子们在“童稚”世界里多一份想像、多一份开心的奇想;藉由社会父母与周边商品的〝团结合作〞,让孩子们的奇幻达到更真实境界。 在亚洲也许我们必须对孩子们提供的〝精灵与仙子〞种类不如欧洲社会来的多,不过不管如何,在成长岁月里,总有一天孩子们会瞭解所有的缤纷幻想都是成人所拟构提供。当然,大部分的我们在长大之后也不会抱怨,反正那是一条成长必经之路,从童稚世界到现实社会的经历。 我想说的是,我们如何建构一个〝在现实(残酷)与童稚(欢乐)〞之间,让孩子以健康的眼界来认识这个真实的世界。 是的,真实世界里我们有喜怒哀乐,我们有光明面也有阴暗面,不见得事事得体光彩,那么该怎么让孩子来了解这个世界的另一面呢?我觉得最好的方法就是: “分享情绪,不说谎。” 父母就是孩子对这个世界的最初认识,我们提供甚么样的素材,他们就以这样的材料拼凑出一幅〝世界概观〞的图样。在我们小一点的时候,如果父母吵架,他们避免让孩子知道;如果家里经济状况出现紧迫情形,他们选择不说;爸爸妈妈工作上有压力或是受了委屈,他们不会把这样的负面情绪和孩子分享;为的就是提供一个温暖、安全的避风港给我们,所以他们主动把较为灰色、悲观以及负面的因子剔除。 我个人有不同看法,我希望我的孩子在以一个缓和、中性(不偏不倚)的步调下和我们共享所有的情绪以及家里所发生的大小事。比如说: 一、当爸爸和妈妈吵架时 当两位成人间有不同意见时,我们会大方在女儿面前〝讨论〞或者激动一点时的〝辩论〞;事后,最好在几小时内当两人情绪都平静下来时,跟女儿解释我们讨论或是争执的内容,不过这时候保持中性、不给予女儿〝哪一边的意见才是正确〞的批评,是很重要的。让她知道,人与人之间有相左意见是常事、学习讨论的方法才是重点。这点对当父母亲的来说挺不容易,不过我们也是可以训练的呀。 二、让孩子知道家庭里的现况 做生意的家庭如果这一季生意下滑,应该让孩子知道,每一分钱赚来不易,应该体恤父母的辛苦、并且懂得珍惜每份资源与收入。我的做法是:跟女儿解释大人们上班的原因和道理,我们付出时间精力来换取(赚取)薪水(收入),所以桌上的菜肴是“赚”来的、她玩具箱里的布偶积木也是薪水买来的,理当珍惜。不应该在得不到她想要的物品时而坐在地上大哭吵闹耍赖皮,或是浪费碗中的食物以及我们所拥有的一切。 三、分享喜怒哀乐的情绪 某天,我在工作上受了挫折没有好点子,一时之间竟然就滴了泪,一旁玩耍的女儿看见了过来问我怎么哭了。我细细解释前因后果,让她知道有时候抒发情绪地落泪是健康的,不要老是把压力积在心里;再来,尽管身为妈妈的我也是有受挫的时候、不是最强的,但是我尽力想出办法来解决眼前窘境。女儿学会,我们都会面对挫折、感到懦弱,但是我们可以释放情绪、抒发压力,然后找到一个方法继续往前进。 当然,我们不必急着让孩子在第一时间马上认识这个险象环生的世界,但是以健康、中性的态度来让他们了解必且有心理准备,我想是必要的。温室里的花朵不只是肢体上的形容、也适用于描述一个过于单纯的孩子的心理状态,这是当父母的我们都不乐于见到的,不是吗? 让我们一起分享出去吧! 图:pexels.com

Read more

避免过度宠爱孩子

作为父母,宠爱孩子当然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了,因为您喜欢他们胜于世界上的任何人。但是这种宠爱是否是理性的,是否对孩子的成长真的有益,就是父母朋友们应该注意的了。如果您发现有时自己的行为属于下面的几种类型,那么就要请您克制、调整一下您爱的表达方式了。 凡事包办型 这类父母总是为孩子做一些他们自己能做的事情,小到穿衣吃饭,大到整理玩具、打扫房间等。事无巨细真是面面俱到,宁可自己辛苦也不想让孩子受累。甚至有时孩子主动要做一些事情时,也被父母“婉言谢绝”。 凡事包办型的父母容易给自己的孩子养成一种懒惰和依赖别人的习惯,独立性和主动性差。要知道这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不是总有,孩子终有一天要长大,离开父母去开创一片新天地,那个时候他们又去依赖谁呢?俗话说:“金手,银手,不如自己的双手。”让孩子自己学会独立才是真的为他们好,您说是不是呢? 袒护孩子缺点型 小树苗要想长成参天的大树,就需要园丁不断的为他们修去那些长歪的枝枝叉叉。可是如果园丁不忍心这么去做的时候,小树苗的成长可能就会受到影响。孩子就如同小树苗一样,需要经常修枝剪叶。可是如果孩子犯错误时,父母不但不去纠正和教育,反而为他们和自己找出各种理由去掩盖,或者视而不见,不去管教,任意而为,就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不良的影响。 其实小孩子犯错在所难免,重要的是通过这些错误来明白了什么是“好与坏”,“对与错”。有了是非标准这把尺子,孩子们才能学会自己去约束自己,而不会轻易的随波逐流。 “永远宝宝”型 孩子慢慢成长,逐渐的从家庭走向社会,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的心理和身体结构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而不同的年龄阶段,孩子的需求不一样的。比如婴儿时期吃饱穿暖即可,幼儿时期则需要有一定的自由和空间,来满足他们的冒险意识和好奇心,青少年时期又非常渴望自立,愿意和同龄人在一起。 可是“永远宝宝”型的家长却不顾孩子的实际年龄和心理特点,总是把他们当做几岁的幼童或婴儿来对待,不是过度的担心,就是管束的太多太细。其容易产生的后果是让孩子角色有点混乱,比如自己也把自己当做幼儿,而不去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更有时会令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导致家庭关系紧张。 “孩子中心”型 这种父母,孩子对于他们来说,好像是一个沉重昂贵的包裹,里面盛装着自己的一切希望。他们把孩子当做是家庭的中心,是自己将来的希望。这类父母过于看重孩子的一切,几乎为了孩子,可以把自己的一切都放弃,甚至有时要求别人和他们一样也如此这般。 他们有时给自己的孩子订立很高的目标,然后督促自己和孩子不断的为这些目标奋斗,让孩子生活在一种很大的压力下而不知。其实有一点很重要,孩子必须明白――世界并不是围绕他们而转的,在生活中每个人是有界限的。过份的以孩子为中心,会导致孩子们变得自私自立,把自己的意识强加于人、不易于别人相处或者不易于生活在群体之中。 天下的父母们都有一种自然而然的愿望就是去使自己的孩子高兴,让他们过得幸福,这样我们就容易给予他们太多太多,反而会使他们自立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因此而减弱。为了孩子,请您克制您的爱,做一个清醒而又理智的家长。 文/叶子 图来自:pixabay.com

Read more

千万不要夸孩子漂亮或者帅气,想知道为什么吗?

有一位做访问学者的人曾经历过这样一件事: 周末,她到当地的一位教授家中做客。 一进门,她就看到了教授5岁的小女儿。小女孩满头金发,漂亮的蓝眼睛让人觉得特别清新。她不禁在心里称赞小女孩长得漂亮。 当她把礼物送给小女孩的时候,小女孩微笑着向她道谢。这时,她禁不住夸奖道:你长得这么漂亮,真是可爱极了! 这种夸奖是父母最喜欢的,但是,那位教授却并不领情。在小女孩离开之后,教授的脸色一下子就阴沉下来,并对访问学者说:你伤害了我的女儿,你要向她道歉。 访问学者非常惊奇,说: 我只是夸奖了你女儿,并没有伤害她呀? 但是,教授坚决地摇了摇头,说:你是因为她的漂亮而夸奖她。但漂亮这件事,不是她的功劳,这取决于我和她父亲的遗传基因,与她个人基本上没有关系。但孩子还很小,不会分辨,你的夸奖就会让她认为这是她的本领。而且她一旦认为天生的漂亮是值得骄傲的资本,就会看不起长相平平甚至丑陋的孩子,这就给她造成了误区。其实你可以夸奖她的微笑和有礼貌,这是她自己努力的结果。所以,教授耸耸肩说,请你为你刚才的夸奖道歉。 访问学者只好很正式地向教授的小女儿道了歉,同时,赞扬了她的微笑和礼貌。 这件事让这位访问学者明白了一个道理:赏识孩子的时候,应该赏识孩子的努力和礼貌,而不应该赏识孩子的聪明与漂亮。因为聪明与漂亮是先天的优势,而不是值得炫耀的资本和技能,但努力则不然,它是影响孩子一生的可贵品质。 所以,父母表扬孩子时别忘了三大原则 夸具体不夸全部 『宝宝真棒』这样的表扬对家长来说真是轻车熟路。在家长眼里,孩子的每一个成长细节都是值得惊叹和赞美的——宝宝会笑了,宝宝会翻身了,宝宝会蹦了,宝宝说话了….就是在这种不断的惊喜中,家长已经习惯于对着孩子说出『真棒』、『真好』这样的评价,甚至一句轻轻的『啊』都充满着赞赏的语气。 家长随口的夸奖,可能意识不到会带来怎样的消极影响,直到有一天,发现孩子变得害怕失败,经不起一丁点儿挫折…. 总是笼统地表扬孩子,比如你真棒,会让孩子无所适从。也许,孩子只是端了一次饭,妈妈与其兴高采烈地表示『好孩子,你真棒』,不如告诉他『谢谢你帮妈妈端饭,妈妈很开心』。有针对性的具体表扬会让孩子更容易理解,并且知道今后应该怎么做,如何努力。 夸努力不夸聪明 『你真聪明』——又一个家长们惯用的评语。家长对孩子的每一个进步如果都用聪明来定义,结果只能是让孩子觉得好成绩是与聪明划等号,一方面他会变得自负而非自信,另一方面他们面对挑战会采取回避,因为不想出现与聪明不相符的结果。 研究人员让幼儿园孩子解决了一些难题,然后,对一半的孩子说:答对了8道题,你们很聪明。对另一半说:答对8道题,你们很努力。 接着给他们两种任务选择:一种是可能出一些差错,但最终能学到新东西的任务;另一种是有把握能够做得非常好的。结果 2/3 的被夸聪明的孩子选择容易完成的;被夸努力的孩子90%选择了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夸事实不夸人格 『好宝宝』这样的话是典型的夸人格,家长们会无心地将其挂在嘴边。但『好』是一个很虚无的概念,如果孩子总被扣上这样一顶大帽子,对他反而是种压力。 成年人也是,当领导不断夸奖你时,开始还会沾沾自喜,但慢慢地,就会感觉到压力,甚至不想做得完美,以便得到喘息的机会。 如果家长的称赞总是言过其实,孩子也会有压力,觉得自己不配这样的赞美。他们会怎么办呢?!那就是在你刚刚赞美完他的时候,他就做出让你头疼的事情,以示『真诚』。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