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带出一个有教养的孩子?聪明的爸妈这么教!(超实用)

其实每个人都喜欢有教养的孩子。如果一个小孩儿跟大人说话有问有答很有礼貌、能在饭桌前安安静静坐着把饭吃好再自己把盘子收了、坐电梯会在一侧等里面的人出来再进去并且在电梯里全程安静……大人就会有点儿惊喜地觉得这个小孩儿很成熟很有礼貌。 但矛盾的是,很多家长潜意识里又觉得如果自己的孩子这样的话就会跟社会环境格格不入,还可能会压抑个性甚至会吃亏。所以他们有时候会鼓励或默许自己孩子某种大大咧咧能争能抢的气质,行动鲁莽说话不客气的孩子被误认为是能力强、敢于表达。 其实那只是没教养而已,跟个性没半毛钱关系。而且这种没教养有可能会伴随孩子终生。 那什么是教养呢?教养就是不光考虑自己也考虑别人,就是对尊重和边界深刻理解之后的一种分寸感。有了这种分寸感,大家都会感觉很合理很舒服;没有这种分寸感,就会给别人带来不便和烦恼。 一、声音 爱吵爱闹是孩子的天性,对他们一开始就要教一件事儿:正确使用“室外音量”和“室内音量”。室外就是露天,只要不是深更半夜不是露天开大会,怎么大声都没关系。在室内的时候就用对方能听见的音量就好了。室内包括家里、教室里、楼道里、车上(公交车或自己家车都算上)、电梯里等等。餐厅、酒店大堂就更不用说了。为什么在自己家的车里也要降低音量?因为小空间的大吵大闹会让人心烦意乱,也会影响司机开车。 看电影不要说话,实在要说一句半句的趴在我耳朵上小声说。 电梯里有别人的时候不鼓励聊大天儿,因为别人不愿意听你家的事儿。需要交谈也要尽量小声、简短。站好了耐心等到站,电梯不是游乐场。 孩子从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叫别人的时候要自己走过去叫,不能隔着屋子扯着嗓门儿喊别人过来,有什么话过去说。我有时候忘了,他们还会提醒我。 周末你们起得早,我们还想再睡会儿呢。爸妈卧室门没开之前不能在外面大吵大闹,不能练琴。 住公寓就不要在家里拍球了,楼下邻居受不了。 虽然说了室内要小声,但饭桌上当着别人的面互相咬耳朵是不好的,因为别人不知道你们在背后说什么,会觉得被隔离、不舒服。其实小孩儿都喜欢这么做,暂时无所谓,但与其大了再改不如现在教给他们。 二、耐心、谦让、礼貌的举止 从小要学会给别人一点儿耐心和谦让。不挤、不抢、排队。轮到自己再玩儿。玩儿的时候如果后面有人排队,玩儿一会儿就要让给别人,不能自己霸着玩儿个没完没了虽然别人也说不出你什么来。 大人交谈或打电话的时候要安静等在一边或走开,不能大喊大叫更不能试图打断,不紧急的事儿等一会儿再说,紧急的事儿要先说一声“excuse me”/“打扰一下”。 要扶住门让后面的人通过;电梯来的时候让到一侧,让里面的人出来以后你再进去;进电梯以后如果外面还有人没进来要为人家按住开门键(而不是关门键)。 到人家做客不能自来熟地乱跑,要由主人带着参观,一般也不主动提出来要参观。别看见什么新奇的就去拿去摸,不拿自己当外人儿。用别人家卫生间要问主人一下“能不能用一下卫生间?”人家肯定让你用,还会指给你适合的那一个。别人给的零食要问过父母才能吃。 好好坐着不蹬前面的椅背,不把腿伸到过道里。自己东西掉了要马上捡起来,别人东西掉了帮着捡;公共场合不钻桌子,即使是榻榻米那么诱人的桌肚子也不能钻,虽然你是小孩儿。 三、有礼貌地说话 跟人好好说话,正面沟通,避免使用嘲讽、诘问、挑衅、毫不客气的语气,不能用反问回答别人提出的问题,别人跟你说话或问问题要回应。 从小不逼着孩子叫人,而是给TA做正式的介绍:“某某,这是我儿子/女儿,这是某某叔叔,say hi/你好”。 活学活用“请”、“谢谢”、“对不起”。“请”是“魔法词”,说了别人才会帮你,不说就得不到帮助。有些小孩儿说话特别“冲”,喜欢用命令的口气,比如“我要/要吃这个”“给我拿内个”,然后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就像得了圣旨一样赶快去办。其实这句话正确的展开方式是”我能不能吃这个?”“请帮我拿一下内个”。而且得到以后必须要说”谢谢“。 需要绕过别人的时候说一声“借过”或“对不起让一下”,不能硬往上挤。

Read more

没人意识到“寄宿制”对孩子带来的惨痛伤害

孩子真正属于父母的时间只有十几年,如果不珍惜和孩子相处的时间,就错过了生命中许多美妙的时刻。要培养一个出色的孩子,父母必须有这样的意识和自信:父母是最好的老师,亲情是最好的营养品,餐桌是最好的课桌,家是最出色的学校。 [1] 我是明确反对寄宿制的,如果把孩子和父母隔绝开来,就可以锻炼出很强的自理能力——按照这样的逻辑,孤儿院的孩子受到的早期教育应该是最好的。事实上,在孤儿院长大的孩子大部分有较重的心理问题。 要培养一个出色的孩子,父母必须有这样的意识和自信:父母是最好的老师,亲情是最好的营养品,餐桌是最好的课桌,家是最出色的学校。 我认为孩子在读大学前都不应该寄宿。到了高中阶段,寄宿对孩子的负面影响会小很多,但仍然建议最好住在家里。 [2] 寄宿制下长大的孩子,是半个孤儿院儿童 关于孩子寄宿,赞成派认为可以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集体意识,反对派认为缺少家庭的温暖,不利于孩子的情感培养及智力发展。 我是明确反对寄宿制的,如果把孩子和父母隔绝开来,就可以锻炼出很强的自理能力;把孩子早早送入集体生活中,就可以有很好的集体意识、善于和人合作——按照这样的逻辑,孤儿院的孩子受到的早期教育应该是最好的。 事实上,在孤儿院长大的孩子大部分有较重的心理问题,自我意识和合作意识往往停留在较低层面——不是他们天赋不好,也不是保育员的工作不尽责,是他们被剥夺了正常的家庭生活和父母之爱,从小缺少家庭气氛滋养,缺少和亲人的情感及语言交流,以至于成年后在心理及能力方面表现出永久的缺陷。 脑神经科学已证实,早期情感发育不良,会直接损害大脑的正常发育,使其结构异常,造成无法逆转的病理性改变。在这方面,罗马尼亚曾犯过一个致命错误。 二战后,罗马尼亚人口锐减,政府规定每个育龄妇女至少要生4个孩子并可以送到政府出资的国家教养院集体抚养。此后先后有6万多名婴儿一出生就被送进教养院批量抚养。这些孩子后来几乎都出现行为异常,大多数智力低下,情感发育不良,不会和人交流,无法形成对视和对话,独自坐在角落,不停地前后摇晃或不断重复某种刻板行为,对陌生人没有恐惧感,也没有沟通能力——这种情况,我们可以称之为“孤儿院现象”。 [3] 美国心理学家曾用猕猴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充分证明早年情感滋润对一个有思维的生命到底有多重要。 心理学家把一些幼小的猕猴和母亲隔离开来,在笼子里安装了两个“假妈妈”。其中一个用硬邦邦的钢丝做成,但胸口上有奶瓶,另一个妈妈用绵软的绒布包裹,但没有奶瓶。按照“有奶就是娘”的常理推断,小猴子应该和有奶的“钢丝妈妈”更亲近。但小猴子只有饿了才靠近钢丝妈妈,一吃完奶,就回到了绒布妈妈身边。这个细节让我们看到小生命内心本能的向往和恐惧,它们对温暖的依恋和需求甚至超越了食物。 更令人警醒的是,这些猕猴成年后,大多数性情冷漠,不会交配或拒绝交配,不能正常融入集体生活中,走路也蹒跚不稳,甚至连叫声都不正常,永远处在猴子社会阶层的最下端。即使通过人工办法让一些母猴怀孕,它们也对小猴冷漠无情,残忍虐待甚至咬死自己的孩子。 猕猴和人的基因有94%是相似的,它们身上反映的这种“孤儿院现象”说明,温暖的怀抱、慈爱的眼神、温柔的话语、肌肤相亲,是一个有智力的生命能正常成长所不可或缺的。 孩子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必须依循成长秩序渐次展开,宛如一粒种子必须依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过程成长一样。孩子首先要获得温饱、安全感、爱和亲情等这些自然需求,然后才能发展出更高一级的自律、合作、利他等意识和能力。家庭的温暖,尤其是母爱,是一个儿童成长必不可少的心理营养品。 送孩子寄宿,本质上是反自然、反天性的,是成人无视儿童作为一个人的自然需求、把自己的需求强加到孩子头上。尤其是送孩子上全托幼儿园,是在孩子幼年时期就急于去发展他的社会属性,减少他和父母相处的时间。这样的拔苗助长,让孩子原始的自然需求得不到满足,今后他的社会属性也难正常成长、无法正常表达。 [4] 为事业打拼,不是对孩子大撒手的理由 有些家长说,我知道寄宿对孩子不好,但工作实在忙,没办法。 其实,观察我们身边的孩子,很容易明白一个事实:儿童和父母感情的建立,必须要有相处时间的长度和频次。孩子越小,对父母之爱的要求越多,对相处时间和频次也就要求越多,这是儿童获取安全感的必需。长期寄宿的孩子,潜意识中既害怕被父母抛弃,又对父母有怨恨,所以经常会表现出委屈、拒绝、过度缠绵和不可理喻。 有一次朋友聚餐,一对事业有成、中年得子的朋友带着5岁的儿子,据说那孩子3周岁就被送进北京市非常有名的一家幼儿园全托,自己会洗袜子内裤、睡觉起床都很自觉。孩子看起来很聪慧、非常乖,坐在妈妈旁边默默地吃着饭。那天一起吃饭的另外两个五六岁的小朋友一会儿就混熟了,吃完饭就跑到旁边的沙发上玩儿去了,而这个小男孩一会儿爬到妈妈怀里,搂着妈妈的脖子和妈妈缠绵,过一会儿爬到爸爸怀里和爸爸缠绵,看起来十分忧郁又烦躁,不说话,也始终不肯下地和小朋友玩儿,看得出内心有强烈的不安全感。 事实上,寄宿造成的情感疏离,不仅仅发生在孩子心里,也发生在父母心里。缺少相处的长度和频次,彼此间的情感联结就会比较稀疏,爱的浓度和质量就不会高。许多父母不能很好地理解孩子,难以很好地与孩子沟通,这与他们和孩子相处机会少,建立的感情联结比较稀疏有关。

Read more

让孩子为自己的错误买单 远比批评责骂有效

1 一天,我下班回家,发现儿子正在看课外书,没有做作业。我很好奇,由于临近期末考试,他们的回家作业比平时多很多,要做到很晚才能完成。 一问才知,他找不到要做的语文和数学试卷了,仔细一回忆,才想起是放学前误将试卷和其他试卷混在一起交给老师了。 这熊孩子,居然读书读得连回家作业都搞丢了,糊里糊涂的,不知在慌什么劲。 虽然有些生气,但我强忍住火气,平静地问他:“那你打算怎么办?” 他自知理亏,语调明显比平时低:“只好明天早点起来,去学校找同学抄题目再做。” “明天早上时间那么紧,要做两张试卷,来得及吗?要不这样,你在QQ上让同学将题目拍照给你,你先抄下来,能做多少是多少,剩下的明天早上再去学校做。” 他一听很高兴,连说“好”,立马上QQ和同学联系。 到晚上睡觉时,他语文完成得差不多了。我安慰他不要着急,好好睡觉,明天早上肯定没问题。他才安心地上了床。 2 睡觉前,儿子一再提醒我将闹钟定早点,第二天闹钟一响就叫他起床。 第二天早上,天蒙蒙亮,闹钟响了,我赶紧叫他起来。 他从睡梦中醒来,迷迷糊糊睁开双眼,突然,他一反平时的磨磨蹭蹭,立刻爬了起来,快速穿衣、刷牙、洗脸、背上书包、出门。 动作之利落,程序之流畅,让我大为惊讶,继而哑然失笑。他是真着急啊,他得早点去想办法补救啊,否则,他就要被老师批评,被同学们笑啊。 我庆幸当时控制住了脾气,没有大声批评指责他,而是引导他自己去积极解决。有了这次的教训,相信他以后也会长点记性,做事认真仔细些。 如果我当时简单粗暴地将他训斥一顿,结果会怎样?他不开心,我也不开心,大家都不开心,问题依然得不到解决。而且,因为担忧惧怕,他睡觉肯定也不安稳,对身体也不好,真是一点好处都没有。 一念之差,选择了不同的处理方式,结果完全不同。 3 有个熟人,每次和我聊起她那快二十岁的儿子,眼泪都要出来了。 她儿子初中都没读完,就死活不肯读书了,辍学后,成天泡在网吧里,和社会上的一些小年轻混在一起,很快学会了抽烟喝酒打架闹事。这么大了也不去找个正经工作,只知道伸手找父母要钱,不给的话就发飙,在家里砸东西。 正当青春年少的小伙子,本该朝气蓬勃,却因长期在网吧熬夜,显得蔫头耷脑,灰头土脸,佝偻着身躯,一点精气神都没有。 “整个一废人!我这是造了什么孽呀!”她痛心疾首地叹道。 经过深入交谈,我了解到,这位大姐脾气比较火爆,对孩子的教育非打即骂。 孩子一犯错,她就生气,就训斥:“你怎么这么笨?这么不听话?你长耳朵没有?别人怎么不像你那样?我将你养这么大都白养了吗?” 久而久之,孩子越来越内向和叛逆,有什么话也不跟家里讲。有一次,他居然偷偷从家里拿了两百块钱,被她发现了,她气得半死,抄起撑衣杆就朝他挥去。孩子跑出了家门,再也不肯上学了,从此流连于网吧。

Read more

老祖宗留下这10个故事,最适合让现在的孩子看

屠龙之技 战国·庄周《庄子》 从前,有个人叫朱泙漫,他一心想学到一种神奇的本领。 听说支离益会宰龙,心想这可是世上罕见的本领,于是他就去拜支离益做老师。 他学呀学,学了整整三年,把家产都折腾光了,才把宰龙的本领学到手。可是本领学到手又有什么用呢?天下根本没有龙,他那绝妙的本领到哪儿去施展呢? 点评:后来人们用“屠龙之技”这个成语,来比喻毫无实际用途的本领。人在世上,应当学习切实可用的知识,不要把时间荒废在虚无缥缈的事情上。 凿井得一人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  宋国有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井,需要到河边打水。因此,家里必须有个人经常出去挑水。 家里打了一口井以后,他告诉别人说:“家里打了一口井,就等于多了一个人啊。” 有人听说了就传开了:“老丁家打井挖出一个人来。” 宋国人都在传扬这件事,后来连国君也听说了。 国君派人问这户人家到底是怎么回事,他解释说:“我们的意思是,凿了井以后,家里省出人手,便多了一个劳动力,并不是打井的时候挖出了一个人。” 点评:要懂得辨别信息的真伪,不要以讹传讹,间接途径获得的信息可能会不可靠。 猫头鹰搬家 西汉·刘向《说苑》 猫头鹰碰见了斑鸠。斑鸠问:“你到哪里去啊?”猫头鹰说:“我打算搬到东边去住。” 斑鸠又问:“为什么呢?”猫头鹰说:“西边的人们都讨厌我的叫声,所以我想搬走。” 斑鸠说:“如果你能改变自己的叫声,搬走是可以的。不然的话,迁到东边,那里的人一样会不喜欢你的叫声啊。” 点评:对于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不要选择逃避的态度,而是要勇于改正。 狂 泉 南朝·沈约《宋书》 从前有一个国家,国中有一条河流,名叫“狂泉”,国人饮用狂泉里的水,都毫无例外的发狂。 只有国君饮的是井水,没有发狂。但由于国人全都疯了,反而觉得国君是个不正常的狂人。

Read more

为什么我们拼了命,也想让孩子读个好大学?

这个时代,名校和高薪,已经不能划上等号。 从网络红人到地产销售,从摇滚乐手到自媒体写手,有太多的工作可以赚到钱,文凭再也不是判定一个“有没有出息”的方式。 但为什么我说,孩子读一所好大学,仍然是件重要的事? 首先,好大学能带给一个人的,是十年二十年之后,不被社会甩在身后的能力。 [1] 我家邻居有个哥哥,中学毕业就读了中专,学了一门编程的好手艺,毕业就做了程序员。那两年,刚好赶上互联网飞速发展,他收入不错。 那会儿,邻居里中山大学毕业的哥哥去了深圳,房租占掉了工资的一半;念北大的姐姐申请留学,去美国深造。几个同龄的哥哥姐姐里,数他最轻松滋润。 楼里的老邻居也纷纷称赞,说这孩子真有出息,不比读了清华北大的孩子差到哪儿去。 但随着时光一年年流逝,他越来越愁。上次我回家,遇到他坐在楼下凉亭里的满地烟头中叹气。 别看编程是个技术活,其实也是靠体力挣钱的青春饭。感觉我要干不动了。 当初熬夜倒班睡一觉就好,现在,熬一夜老十岁。更别说还有大把便宜好使的年轻人涌上来。 感觉自己除了编程什么都不会,又不敢辞职去学新东西——辞了职,房子车子儿子怎么办? 而这个时候,另外两个哥哥姐姐,都已经脱离了技术层,升到了管理层。 他有些后悔,当初觉得读书辛苦,不肯高考,直接读了个中专,最后除了一门手艺,什么都没学到。 人生的路那么长,拉开人与人之间差距的,不是几年之内的工资高低,而是眼界、见识和格局。 一所好大学,它不仅能教给学生谋生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它能让年轻人在无形中,拓展视野和能力。 能在课堂上,或是讲座中,接触到业内顶尖的专家学者——要知道,等你工作之后,你的老板请他们来上一小时课,就是几万几十万的身价; 有更多去港澳台乃至国外的名校交流的机会——国内比较好的高校里,申请出国交换的机会多如牛毛,你可以花很少的钱,通过相对简单的校际交流程序,就能去到不少人梦想中的地方; 一个人,只有在年轻时,看到别人有多优秀,看到了这个世界有多广阔,才能知道自己的渺小,也才有了在未来的几十年中不断进步的能力。 否则,如何能远离低质量的忙碌,开启高质量的人生? [2] 好的大学,不仅教你知识,也教你做人。 在报纸上看到一个年轻姑娘的故事。 姑娘在一所三本学校念书,年轻貌美。在那个女生整天发自拍美颜,恋爱对象换不停的环境里,她和几个姐妹一起,在直播平台当上了主播。 因为长得漂亮又会说话,她的人气越涨越旺,围观人数越来越多,渐渐地,在平台的默许下,她开始在直播中玩牌局,并鼓动网友下注竞猜。

Read more

教育是激励而不是灌输

做教师的那段日子,接触了很多孩子,碰到了很多问题。 这些孩子大多家庭环境优越,有的父母资产过亿,有的父母是高级知识分子,父母大多都很优秀,可是他们的孩子却让自己束手无策。究竟是要严格管理还是靠独立自主,我想这是中国家长大多采取的两种方式。 案例1: 12岁,男生,父亲建筑师,有良好的教育背景,高级知识分子,母亲家庭主妇,也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在家教育孩子。母亲对孩子管理很严格,做作业不定期检查,按时作息,家教良好,父亲有时间也亲自辅导孩子的作业,一个建筑师辅导小学生作业,说明老爸是下了很大功夫的。可就是这样的孩子来跟我上数学课,眼神空洞无光,没精打采,数学测试几乎都是不及格。后来观察聊天中发现,孩子对来上数学辅导班意见很大,认为剥夺了玩乐的时间,所以上课永远是应付的,考试也是。但是孩子又不明说,只是消极的去学习。 其实青少年时期,小孩无非是想有自己的想法,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存在感。他的父母在管理的时候没有给他留下空间,他们认为任何事情都是父母是对的,孩子还小,不懂事。不用理会他的想法,时间久了孩子认为,既然反驳是无用的,你说什么就是什么,我照做就是,但绝对不会用心。 后来我让心理辅导老师去和他谈,谈什么我不知道。我上课时,告诉他,在课堂上我们的地位是平等的,我是介绍知识,不是教授知识,是横向的而不是纵向的,如果你有更好的想法你可以提出来,可以说服我,如果你做不到就得听我的。 后来发现小孩居然主动和我讨论问题了,也去找题目和我研究,后来他甚至跟我说:“我弟弟真不懂事,叫他写完作业再去玩,就是说不听。”我惊讶于他的进步,成绩已经不必说,关键他从消极学习变成主动学习,做人方面也知道要教育弟弟学好。 案例2: 男生16岁,我接手时,数学20分,典型上课睡觉,放学上网的人,但是这个案例有特殊。父母都是高中文化水平,但是从事食品行业,全城市都有他们家的面包店,用了约15年时间资产上千万。 13岁那年,父母认为在小县城的教育不好,便将他一个人送入大城市学习,但是13岁,一个人跑到另一个城市生活,这是一个挑战。更多家长认为这是一个好主意,认为这能磨练一个人的意志,能更快成长,事实上这是不是一个好办法。 年纪小,父母不在身边,放学以后回到家满是孤独感,没有精神寄托,只好以网吧为家,把网友当朋友,成绩自然一落千丈。 后来父母觉察到问题,让班主任特殊照顾,减少生活费,但是已经很难挽回。 后来通过交谈,我发现这个小孩不是不懂事的人,想回头无奈路走的太远,陷入网络世界太深无法自拔。 我跟他讲了一个道理:“初中只是人生的开始,即使高中即使大学其实也是开始,只要想回头就没有回不了的头,我们可以从头再来。” 开始我告诉他,学会忍受孤独是男人成长的第一步,你要先习惯孤独,然后你就会慢慢摆脱网络。 第二步,要有所寄托,虽然成绩不能代表一切,但是应当成为一个男生追求,有荣誉感,是你成长的第二步。 慢慢地,他又重新拿起了课本,真的从头开始,起初还是很艰难的,昔日的朋友嘲笑他假正经,很多东西都看不懂,还好坚持下来,虽然中间有过放弃。最后的中考因为基础差,没能取得预想到的成绩,但是三个月艰苦复习最终让他戒掉了网瘾。 上面的两个例子都有一个问题,忽视了孩子的想法,如果多些沟通和交流结果会好些,严格的教育传统,这个没有任何问题,但是也有人说教育扼杀天性,提倡开放式管理。事实上,我们即使给孩子讲很多道理,他也有可能不明白,有些事情是需要经历才知道,才会明白。 总是给孩子讲大道理有时不会奏效的,有时还会有些歪理反驳你,但是换个方式,把自上而下的纵向教育换成平等相待的横向交流;告诉他,当你做到这些时,你才是真的成长,而不是固执地认为自己就是对的是长大。 教育是激励而不是灌输! 文/苏敏 图来自:google.com

Read more

怎样教育不听话的孩子

这年龄的孩子正处在蒙胧时期,是比较费心思的抵抗阶段。所以先要和他做朋友,引导和帮助他渡过这一阶段。也要讲些心理学,口气要温和,有时候更是用心去和他交流多一些,即使他做错事也不责怪,更多的是鼓励他、培养他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步一步来,也可以通过同龄人带动他学会自律。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会转变的,以鼓励、表扬为主。 父母要给孩子足够的尊重 只有被人尊重,孩子才可能获得自尊,并可能学会尊重别人,而自尊和尊重他人是成为一个具有健康人格的人的首要条件。由于孩子还不成熟,自尊意识往往处于嫩芽状态,特别容易受到伤害,一旦他们的自尊受到伤害,他们便会用诸多的“不听话”来进行对抗。 所以,父母应当具有保护孩子的权利意识,给孩子足够的尊重。可以说,是否尊重孩子,将对孩子一生的发展起重要作用。 适当放手让孩子自己做事 有时候孩子不听话,是其独立自主要求的体现。独立自主是健康人格的表现之一,它对孩子的生活、学习质量以及成年后事业的成功和家庭生活的美满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力。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父母为了让孩子专心学习,什么事都不让孩子去做。早晨起床帮孩子叠被,上学前帮孩子准备学习用具,有时经常还被孩子埋怨忘了帮他准备某些学习用具。 要知道,孩子并不是生来就是这样依赖父母的,他们的依赖性一般来说都和父母的包办代替有关。父母包办,代替得越多,孩子的依赖性就越强。反之,如果父母不插手孩子可以做的事,没有了依鞍,孩子就会自己动手开始做了。 图/google

Read more

不管多丢脸,都要和孩子站在同一边(深度好文)

《不管多丢脸,都要和孩子站在同一边》 不要背叛你的孩子 有一个姑娘曾经跟我聊天,说她有一个不完美的母亲。 她跟我说了许多故事,关于她从小被母亲忽略、打骂、羞辱等精神虐待的故事。回顾伤心往事,让她很伤心,边说边哭。 后来,我介绍她看一本书《不完美的礼物》给她参考。 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并接纳自己有一个不完美的母亲,是疗愈的第一步。 她再度和我聊天时,她一坐下来马上就迫不及待想跟我分享阅读的心得。她告诉我,那天回去她就买书了。上个礼拜,她边看边哭,里面很多故事都很触动她。 “尤其当我看到《不完美的礼物》作者讲的最后一个故事时,我当场就放声大哭了。”她说。我很好奇是什么故事触动到她,便请她详细说明。 “就是作者布朗写说,有一天她带着八岁的女儿逛百货公司买鞋子,结果当时卖鞋子的专柜正放了一首流行歌曲,她的女儿竟然当场跳起舞来(她女儿是一个肢体很自由的孩子)。” “就在那时,专柜旁边刚好有三个贵妇同时也带着孩子来买鞋子,大家全盯着她女儿跳奇怪的机器舞。作者注意到旁边人的表情,不是欣赏,反而是为她的女儿感到难为情。当时她也超尴尬的。” “当贵妇旁边的小女生正交头接耳,可能在说些取笑她女儿的话时,她女儿顿时不知所措,身体僵住,突然停了下来,看着作者,眼神仿佛在问:‘妈咪,我接下来怎么办?’没想到,作者看着女儿说:‘你可以把稻草人的动作加进去呀!’于是,女儿继续开心地跳她的舞。” “从那一刻起,作者的视线就不曾离开女儿身上,她在一旁欣赏着女儿的即兴表演。 作者说,她不想‘背叛’她的女儿,她选择站在女儿这边。当我看到这里时,就放声大哭了。” 书上还写着:在第一时间,看到别人对自己的女儿指指点点、议论纷纷时,作者布朗也超尴尬的,她说,要是在以前,她绝对会用力瞪女儿一眼,说:“拜托你,别那么夸张好吗?” 但她知道,如果她这么做,等于是“背叛女儿、拯救自己”。她在书上说:“感谢上帝,当时我不是如此反应。” 给予孩子关爱与信任 因为布朗这几年专注于“羞愧”议题研究,所以她深知羞愧会在什么情况出现,打击自己与他人。羞愧源自于“不完美”。 我们的文化是要我们完美的,当我们无法符合这个标准、当我们不完美时,羞愧立即上身。 为了要完美,我们把自己“限制”在一个框框里,冷静、自我控制、怕出错。 作者在书上说:“当我们把冷静自持和控制,看得比容许自己释放热情、耍宝搞笑、流露真心、表达真实的自己还重要时,就等于背叛了自己。当我们一再背叛自己,我们也会背叛所爱的人。” 我感谢姑娘分享这个好故事给我,接着,我问她:“我可以知道为什么这个故事那么触动你,让你大哭吗?” 小玉告诉我,从小到大,她很少体验到父母是“站在她这一边”、支持她的,甚至,她体验到的,几乎都是父母的“背叛”。 她举例。小学有一次她跟同学在教室里吵架,被老师看见了,老师把她叫到办公室,二话不说就指责她,说她态度不好,不该那么大声,要她跟同学道歉。其实当时是同学先欺负她、偷拿她的铅笔,老师的指责让她觉得很委屈。 回家后,她跟爸爸诉说心里的委屈,没想到爸爸却说:“跟同学吵架、被老师骂这么丢脸的事,你还敢说!”当场,她感觉好像被重重甩了一个耳光。心,很痛。 “父亲背叛了我,”她说:“父亲的背叛远比起被同学欺负、被老师冤枉的痛还要痛,还要叫人伤心。”

Read more

公共场合孩子不懂礼貌,是父母的错

当然,也有些孩子平时在家表现很好,到了公共场所就变成「人来疯」,乱跑乱跳像个没有教养的野孩子一样,或者无理取闹,大声哭喊,让父母很难堪。通常,人们会觉得这孩子太不懂礼貌了。但是,真的是孩子没有教养吗?我觉得是家庭教育模式出了问题,是家长没有建立好规则。 比如,带孩子出门前,可以先提前跟孩子讲好要去哪儿,去做什么,到了那儿不要乱跑乱叫,也不能乱发脾气,如果做不到我们就不去了。孩子的自制力比较差,要是在公共场所吵闹,可以对孩子说:「你在这里影响到别人了,爸爸觉得不好意思,所以要带你离开。」如此一来,孩子就知道不能再吵闹,吵闹了就要离开,不能影响到别人。 夏天如果在公共场合哭闹,我们就会马上抱她出去,在外面哄她,不会让这件事在公共场合内发生。如果孩子在餐厅哭闹,有些大人会直接在餐厅里喝斥孩子来制止他们,但我们会跟同桌的人说声「不好意思」,然后马上抱着她到餐厅外面去哄她,再不行,就带她回家。 夏天小时候,我们真的把她从餐厅里面带出来过,那次她不想坐下吃饭,大喊大叫。我第一次跟她说:「妳再叫,我就把妳抓到外面去。」她还是继续吵闹,我在餐厅里面跟她讲123,她还是不听,我就把她带出去。有人还特地跑过来跟我讲:「你不要对小孩子这么凶。」 我说:「谢谢你跟我这样讲,没关系的,我在里面已经好好地跟她讲了,她不能影响其他用餐的人。」我不会打她,只是让她知道怕,让她罚站而已,她还不听的话,就带她回家。 孩子做错事的时候,有些家长虽然会制止,但是说的话不痛不痒:「哎呀,不许再乱跑了,再这么吵我就揍你!」「再这样,我们就叫警察了噢! 」(警察根本就不可能来嘛。)既不告诉孩子这么做错在哪,也没有具体的惩罚措施,孩子就不会把父母的话放在心上。 有一次夏天在餐厅里面不小心把杯子打碎了,我就很生气,跟她讲:「妳知道为什么我那么在意这件事吗?不是因为妳不注意,不是因为妳粗心大意,而是如果这杯水很烫怎么办?烫到自己没有关系,如果伤到别人怎么办?妳知不知道那有多危险,我是怕烫到妳、怕妳受伤。」后来她就很注意了,再也没发生过同样的事情。所以只跟孩子讲不能怎么做是没有效的,要告诉他为什么不能做,用「为什么」来取代「不行」。 孩子到了公共场所很兴奋,所以才会大声尖叫、奔跑嬉闹,一次OK,可是三番两次都是如此,就是父母的问题了。而很多时候,孩子的父母竟然可以淡定地继续吃饭,也不管一下。这样一来会影响到其他用餐的客人,二来服务生上菜时,万一撞上四处奔跑的孩子,把孩子烫伤了,怎么办呢? 父母不管孩子可能有两种原因:第一,他知道自己控制不了他的孩子;第二,他觉得当着这么多人的面说孩子,孩子一哭,自己的面子保不住。这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我常听到有些父母说:「回家再说,我回家再收拾你!」可是回到家,这种情绪过去了,也不会再说什么。 发生问题应该在当下就解决,如果怕把孩子骂哭了父母会丢脸,可以把小孩带到外面去,而不是让所有人看到你和孩子在对峙,这样既不能解决问题,又会让孩子更加任性。离开之后,父母再进行管教就好。 当孩子犯错时,问题必须当下解决,并请告诉孩子为什么不能做,用「为什么」来取代「不行」。 作者:夏克立 图来自:google.com

Read more

「行前教育」能训练孩子的自制力

在教育自己孩子的过程中,有件很重要的议题,叫做「行前教育」,就是每次要带他出门、或是要做任何事之前,都要把话说在前头并讲清楚。我认为对于小孩子的教育,不要老是给孩子当头棒喝,孩子也是需要被教导的。譬如今天要出门,在出发前就会先告诉他:「妈妈今天带你出去逛逛,我们今天不买东西;或是你今天可以买一本书,或一样东西。」事先沟通好,让孩子自己同意了,才带他出门。这样的方式,能养成孩子重视承诺,让他知道自己答应的事,就必须要做到。 儿子从小也不是百依百顺的,他有很多自己的想法,也有很多不能接受的。昱翔常常问我为什么,可是我会花上一般人无法想像的时间,跟他你一句、我一句的说明、论理。但是最棒的地方在于,一旦他答应的事,我绝对不用在背后偷偷监视他,也不需要去查证他表面上的行为,是否跟私底下不同,言行是否一致,他真的从小到大都蛮表里如一。 「阿姨,妈咪有说,今天不能买东西,只能摸一下,这样东西可以借我摸一下吗?」 小时候,我们带他出去买东西,店员总会在一旁说:「喜欢就叫妈妈买啊!」这时儿子就会很认真的跟店员说:「阿姨,妈咪有说,今天不能买东西,只能摸一下,这样东西可以借我摸一下吗?」店员理所当然会推销我们说,小朋友喜欢就帮他买这类的话,于是他只好又重复一遍刚刚的话,我们出门常常都碰到这种情况。 还记得,第一次带他去香港的玩具反斗城,那里的规模大概是台湾的三倍大,小孩子当然是非常的喜欢、非常的兴奋。但是在进去玩具反斗城之前,我就告诉他:「你今天只能买三样东西喔。」我没有给他金额限制,因为那个年纪对钱的多寡还没有概念,等他点头答应之后,我们才进到店里。 这时的孩子真可爱,第一样和第二样玩具他挑得很快、很兴奋,到第三样的时候,他开始想到今天只能买三样,于是开始一直换玩具。第一样和第二样,大概是他最喜欢的,所以没有更换,但是第三样让他犹豫了很久,一直换、一直做别的选择。 想像一下,看着他这样小小的孩子,在玩具反斗城里,万分为难不断换玩具的过程,身为大人的我们是有些舍不得,随行的母亲,也在一旁说:「没关系,喜欢阿嬷买给你!」就连自己心里都想着:「没关系,你喜欢就买吧!就买吧!」在这当下,不只是儿子挑玩具为难,我们大人也在天人交战啊!我也只是个平凡的妈妈,真的好几次差点脱口告诉他:「我们难得跟家人来香港玩,没关系,你喜欢的话,妈妈就破例多买几样给你。」我觉得教育小孩这件事,有时候父母比孩子还容易动摇。 其实重点并不是在几样玩具,也不是买玩具的钱,而是我们希望让他学习重承诺,那身为父母当然也要以身作则。于是便转过头,跟我妈妈说:「妈妈妳不要想帮他买,我们让他自己做决定。」好不容易,他终于决定了是哪三样玩具,也没有多要求什么,我问他: 「确定就这三样了?」他点点头回答:「嗯,我选好了!」于是我们结了帐走出店门。在这当下,我认为自己做了最好的决定,品格教育,应该是从这种小地方的坚持,这对父母与孩子而言,都是相当重要的。 文/ 吴雅玲 图来自:google.com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