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最尊重的人不是父母?

一项调查得出:美国、日本孩子最尊敬的人排名第一的是父亲,而中国的孩子心中,最尊重的人根本不是父母,父母被排在最后一名。孩子不说谎,心目中就是这样认定的。其实很多独生子女都被父母培养成了男女妈宝,所以年龄增长了,还是妈宝一个,总觉得爸爸妈妈的照顾是应当的。 一、孩子最尊重的人不是父母 大概十几年前,曾有一个研究机构对来自美国、日本、中国的孩子进行了一次名为“你最尊敬的人物是谁”的问卷调查。 美国孩子最尊敬的人排名第一的是父亲,第二是乔丹,第三是母亲;日本孩子最尊敬的人排名第一的也是父亲,第二是母亲,第三是坂本龙马(明治维新的英雄); 而在那批接受调查的中国孩子的心中,最尊重的人根本不是父母,父亲被排在最后一名,第10名,母亲更惨,挤出前10,排在第11名。孩子不说谎,心目中就是这样认定的。 当时西班牙的埃菲社发了这样一条电讯:“不少中国的父母自以为他们是世界上最好的家庭教育家,但是他们却无法阻止他们在孩子心目中地位的不断下降。” 有人说,这是中国特色的独生子女造成的悲哀现象。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曾有学者研究一个课题:“如何与未来打交道?”这位美国学者说:“30年后,人类历史将迎来一个由独生子女组成的国家,这个国家不是小国而是大国,他们将如何与世界相处?这是福音还是灾难?” 二、哪几类父母很难得到孩子尊重? 当然,这个调查的结果仅限于被调查的那一批孩子,并不是所有的中国孩子心中最尊重的人都不是父母,我思索了一下,产生这种结果不能全怪孩子,父母的教育方式也非常关键。大概有这么几类父母,尽管他们可以为孩子倾尽所有,却很难得到孩子的尊重。 经常埋怨孩子不听话的父母,是得不到尊重的;孩子的任何事情都要管的家长,是得不到尊重的(比如非要孩子学钢琴,要偷着看孩子的日记本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要孩子争班级第一最好是全市第一)。 一定要把自己的理想变成孩子理想的,更得不到尊重,要让孩子光宗耀祖是中国父母的主要缺点。 真正大款大腕的家长也不一定能受孩子的尊重(即使尊重也不是尊重家长而是尊重富有),孩子从社会退却到家庭,无非是什么事都想让有钱或者有权有势的父亲解决。 孩子孝顺父母说起来是天经地义的,是文明古国的美德,但是,尊重以后才能谈孝顺,把父母列在第10、第11位,谈孝顺还早了点。眼下,中国所谓的“孝子”,是父母孝顺儿子的意思:孝——子。 三、我如此深爱我的孩子,她爱我吗? 著名社会学教授龙建刚曾经对中国独生子女问题发表过分析文章,一时在父母的朋友圈里传播甚广。在看了他的文章后,一位身在美国的女士给他写了一封邮件,大致内容是这样的: 我是一位单亲母亲,38岁那年就独自带着8岁的女儿生活,不说含辛茹苦,也历经了很多女人没有经历过的酸楚。为了让女儿不受父亲出走的影响,我以全部的母爱来呵护她成长。 女儿从佛山九小到佛山一中,成绩都非常优秀,是标准的学霸。高考以佛山前5名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核物理专业,毕业后又考入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毕业后在美国从事研究工作。 我女婿也是上海学霸,年纪不大,就已经是芝加哥大学的教授了。他们有一个四岁的儿子,上海的爷爷奶奶在美国照顾了两年,今年6月回上海去了。 一个主要原因是我女儿和他们处得不好,经常吵架。曾经担任上海厅级干部的爷爷一怒之下带奶奶回去了,还说再也不来美国受罪了。 无奈之下,女儿、女婿多次给我电话求援,让我去芝加哥帮他们带孩子。我退休后单位返聘,有一份不错的收入,心情也很好。考虑到女儿的处境,我最后下定决心到了美国。 但在这里的每一天都很难过,人生地不熟倒是其次,主要是女儿、女婿几乎很少和我交流。他们早出晚归,回家只想睡觉,周末也是在家睡觉,只有我一个人忙碌。好像我做什么都是应该的。 到了假期,他们带上孩子出去度假,让我一个人留在家里。我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到底是美国改变了他们?还是独生子女都是这个德性? 我女儿、女婿的收入不错,还经常给非洲穷人捐钱。我几次提醒他们说:舅舅、姨妈家在湖南农村,生活艰苦,你们给非洲黑人捐钱,是否也可考虑资助这些亲人一点?女儿女婿的回答让我震惊:非洲穷人更需要帮助。帮自己的亲戚不是慈善,没有意义…… 我真不明白女儿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无情无义,冷漠得不可理喻!是我的家庭教育失败了吗?如果说是我文化不高,不会教育子女,那么女儿的公公、婆婆,一个是政府官员、一个是同济大学教授,怎么他们的儿子也是如此? 国庆那天,我亲家在电话中说:你辛苦了,我们都被独生子女害了。我们让他们自己请保姆,你回来过你自己的日子,别理他们了……

Read more

最伟大的教育,竟然是妈妈的情绪平和

都说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母亲的“母”到底包含什么样的生命意义呢? 其实,好妈妈就是三个字。 第一个字是“静”。 很多妈妈眼尖,一眼能看出孩子三个问题,而且立马指出还反复强化,甚至当着更多人的面说我孩子就是什么什么不好。母亲看到自己孩子的优点和缺点的时候都不要动,不要慌乱,为什么?因为孩子需要母亲用良好的情绪去孕育和保护,只有母亲看到孩子的优点和缺点都不露声色的时候,才能赋予孩子内心的成长动力。 母亲情绪不稳整个家庭就跟着翻腾,孩子是活在母亲这条船里的,一点点动静都会影响到孩子,破坏孩子的内稳态,孩子单单平息自己的内心紧张情绪就要消耗很多心理能量,还能留下多少心理能量用天学习用于自我成长呢? 第二个字是“弱”。 母亲在孩子面前学会示“弱”。强势妈妈的孩子很难自信,孩子的自信会在你这种状态里面一点点的削弱。能够在孩子面前示弱的母亲,孩子的内心必然自信而坚强。学会在孩子面前示弱,就是实现对孩子的托举,处处占孩子上风的母亲,孩子只有站下风,最后甘愿站下风,没有一点竞争性,也没有一点动力,极端的会追求叛逆性、破坏性来完成自我的畸形成长。 第三个字是“慈”。 一个母亲真正的力量,是她的慈祥,是温柔,温馨,温和,夫妻、叔伯妯娌、大家庭都因为你而和睦而和谐,让人感到大海般的包容接纳,又壮观不可搅动,这就是孩子成长的宽阔的天地,这样的母亲形象就是规则,言出就是方向,反之在孩子面前指手划脚,不是扯着嗓门叫喊就是繃着脸唠叨的母亲,会让孩子慢慢感觉这个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地方是舒适的,是有意思的,孩子会失去心中的方向,而母亲也将没有任何引导能力,变得更加抓狂。 司马光说:“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不知教也。”今天的母亲越来越做不到慈了,心理学告诉我们,孩子的问题主要是情绪问题,学习不好都是因为负面情绪困扰,很少因为智力,家长内心的焦虑与浮躁,比孩子有学习问题更可怕,只有孩子内心平静,才有可能吸收、沉淀、理性思考,才能远见、卓识、发现、创造,才能真正的优秀! 作为一名母亲,请记住,保证自己情绪的平和,就是对孩子最伟大的教育。 图/pixabay.com

Read more

小孩想通过生病获取关注,怎样处理?

现在的小朋友聪明而敏感,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往往要和机灵鬼们斗智斗勇,通过生病来获取家长的关注是孩子智慧的表现,家长朋友们不必过于担心,只要好好引导,必然是个聪明懂事的宝贝。下面将我的经验分享给大家,希望能有所帮助,愿所有小朋友都能健康成长。 一、在孩子表示不舒服的时候,首先要确定孩子的身体状况。 1.有的时候孩子是真的生病,因身体不舒服产生心理的脆弱,寻求父母的关爱,想摆脱这种痛苦。 这种情况家长要进行注意力转移,孩子精神好就引导感兴趣的事情,精神疲惫就陪伴安心入睡。 2.有的时候孩子仅是身体不太舒服,或者心情不太好,寻求家长关注。 要询问孩子具体不舒服的位置、感受,轻轻的用手抚摸、按压,如果孩子指不清位置,就搂住或贴近孩子,轻抚头顶和后背进行体贴的安慰。 3.还有的时候孩子是装病,已引起家长的关注,这就是错误行为了,要进行纠正。 这种情况家长应该和孩子讨论,装病属于不诚实的错误行为,可以讲《狼来了》、《木偶奇遇记》等相关的故事进行教育。 4.甚至有的时候孩子会故意伤害自己获取家长关心,比如穿很少冻自己引起感冒。 这种情况就要家长高度重视了,除了教育,更要注意心理疏导,必要时可以咨询专业人士。 二、推荐采用的方法: 1.把握好关心孩子的态度。 家长平时要多关心孩子,不论孩子是否生病。在孩子生病的时候家长要关注孩子的身体情况,但不能过度关心,更在生病时期不能答应一些生病前没有答应的无理要求。 2.向孩子说明生病的害处。 针对孩子的病情,向孩子描述病症严重的后果(但注意不要过分夸大,比如腿断掉甚至死掉之类的)。生病时不能进行的孩子感兴趣的活动,比如游泳、户外、游乐场等。 3.向孩子表明自己的感受。 用言语描述孩子生病时自己的感受,比如妈妈在生病时期更关心你是因为妈妈担心你的身体,你不舒服妈妈很难受。不管是否生病妈妈都很爱你之类的语言可以增加孩子的安全感,让孩子把生病和家长的关心分开,表明两者之间没有任何相关性。 三、不建议采用的方式: 1.恐吓。 不建议家长采用恐吓孩子的方式来判断孩子是否生病,比如真的肚子疼吗?疼的话就去医院吧,让医生给你打针。 恐吓可能对孩子造成心理伤害,即使当时是假装生病,但有可能下次真的生病了也不敢表达。 2.利诱。 有的家长会用玩具和美食诱惑,我这里有XX(孩子喜爱的东西),生病了就不能吃了,孩子有可能为了心爱的东西而暂时忍受,可能耽误病情。 3.许诺。 在孩子生病期间进行许诺,比如乖乖吃药就给你买新玩具,病好了就带你去游乐场等,孩子很有可能将这些承诺与生病的状态联想在一起,造成装病的后果。

Read more

我拒绝你,是因为你不懂尊重

[1] 昨天进完货订机票回家,特意选了靠窗的位置,我一直都喜欢找靠窗的位置,因为喜欢写作,看看外面的蓝天白云,很适合整理自己的思绪,往往这些时候写出来的文章自己都特别满意。 刚刚找到位置坐下,一位小姑娘跑到我面前问我:“姐姐,你是一个人吗?” 我点点头,她不好意思地说:“是这样的,我们三个小姐妹一起出来玩,但没有三个一排的位置了,只好分开选了,可是我们好久没见了,有很多话想聊,不知道你可不可以坐到前面一排,实在不好意思,给姐姐添麻烦了。” 前面是个靠走廊的位置,一般是我最讨厌的位置,但我很爽快地解开安全带,让她们坐到一起。 小姑娘笑着连连道谢:“谢谢姐姐,你人真好!” 我人真好吗?不见得,我拒绝别人的时候可多了。但我宁可自己不方便,也愿意成全这位姑娘。因为她向我提出要求时,是和我商量的语气,让我感受到了尊重,我觉得她是个有礼貌有教养的姑娘,所以我不会拒绝这样的姑娘。 这个世界上真的有很多人很冷漠吗?未必!我和先生出去玩也经常没有选到一起的位置,但凡客客气气地请别人提供一下方便,从来没被拒绝过。但如果你用那种“喂,让个座呗!”“给我看下行李。”“快送我去医院。”只要对方是正常人,那必定会拒绝你,因为你连个“请”“能不能”都不会说。 所以听到很多人说,现在的人真冷漠,连个位置都不肯让,连个小忙都不肯帮,请审视一下自己的态度,是让人想帮你呢还是想抽你? 如果你不尊重别人,人家拒绝你是理所当然的,又不是爸妈,得无条件地忍受着你的颐指气使。真的诚恳客气地提出请求时,被拒绝的概率是很小的,除非你真的遇到极品。 [2] 很久以前,久到什么时候我已经忘了。有一天,我正美美地听着音乐泡澡,先生的电话催命一样地响起,一接起,他在那头心急火燎地说:“宝贝,赶紧准备一下,今天晚上和我去赴李会长的约,你动作快点,我半小时后过来接你。” 我忍不住皱眉道:“我昨天不是已经告诉你我不参加了吗?你也已经答应了啊!” 电话那头有一瞬间的停顿:“我知道,可是李会长听说你也在,他希望你也来啊!” 我继续问:“那你告诉他我会去了吗?” 他说那倒没有,于是,我很干脆地说:“我不去,你自己找个理由跟他说我正在跟别人聚会吧!” 他听我这样说,有点不高兴:“你明明就没约,你是不是故意的啊?” 我听他这样质问,也有点不高兴了:“首先,你都没问过我现在在干吗,有没有事,方不方便,就直接替我做主了,这样是尊重我吗?难道我的时间就是24小时配合你的吗,我又不是你下属?其次,你若不经过我同意就随便替我做主就应该想到会有被拒绝的可能。再次,如果现在我突然打电话给你说,我的某某想见你,你半小时之后出现,你什么感觉?” 当时他恨恨地挂了电话。我继续没心没肺地听音乐泡澡。 可以说当时我也挺敏感的,由于我和他的经济能力相差悬殊,社会地位也不等同,我就更在意他是不是尊重我这一点。 后来,他和我聊天的时候,反省了自己的做法,他说这件事他确实有点大男子主义了,被我拒绝,算是给了他一个提醒。 有一次和朋友说起这件事,她说:“你呀,你就不怕他生气,不在乎他的面子吗?” 我在乎啊,在乎的不要不要的,可是我当时想的是如果我默认了他这种不尊重我的做法,那么以后这样的事件会时不时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他知道我会妥协,知道我会因为他的面子放弃自己的尊严,那么,他何必还要尊重我呢?我自己都不尊重自己了。 好在先生是个非常懂得自省的人,从那以后,但凡和我有关系的事,他都会事先和我商量,而我也会尽量配合他,这算是我们磨合期间的一件小事吧! [3]

Read more

那些穷养自己,富养孩子的家长,请点开

最近有个新学生出现在我一对一的课堂上,上课之前,他的班主任跟我说他的基础比较差,我问了几个问题,发现他不是一般的差,得从初中补起。 他有个非常大的问题,就是注意力很不容易集中。事实上我的课还算有些吸引力,一对一的课很少有学生走思。而且,他的走思与一般孩子还不一样,脑子不是从我说的哪句话开始游走,很不着边际。比如会突然无来由的问我为什么他喜欢用钢笔。 我没理他,他又突然问我,为什么一根钢笔要好几百,我这才注意到他拿的是名牌钢笔,而且有好多根,我很诧异,问他:“同学们不都用中性笔吗?钢笔还得灌墨水,多麻烦!” 他说他不喜欢用别的笔,我继续上课,他却依然在这个问题上面纠缠,跟我说他爸爸特地去上海给他买笔。我提醒他要认真上课,他上的是一对一,溜走一分钟卡上就会少好几块,而且他需要赶进度,所以还是不要扯闲话了。 他却自顾自的继续说:“同学们都说我不正常。” 我跟他说:“你只要认真听课就正常了。” 他又说:“我爸说只要我能上二本线就能去对面的学校!”(他所指对面学校是本市最好的大学,属211) 我指着旁边上课的学生问他:“你知道他爸是谁吗?军区高干,他都没有捷径!” 他又跟我说:“我爸爸的朋友是大领导!” “你最好还是回去问清楚多大的领导,是不是百分之百能让你进对面,就算能进,你觉得你目前这成绩能不能上了二本线?” 之后他不再说话了,但课上的很慢,因为他接受信息的能力太差了。我问的问题,他得反应一会儿才能明白问了什么。 此后又上了两节课,每节课都会问一些和上课相差十万八千里的问题,不过我发现,他的问题都和物质有关,为什么大家酷爱苹果,听说国际部的学生自行车都上万。 他说他们家搬迁过多次,小学以前在重庆,之后去了河北,他初中时又来了内蒙。可是,我问重庆,河北的一些相关知识,他又一无所知,高三了,还问不知道为什么重庆大街上的人那么密集。他甚至不知道,重庆地处四川盆地。 我觉得这个学生确实有问题,让他的班主任请家长来。 他妈妈来的时候我很吃惊,个子不高,微胖,眼角额头皱纹横生,而且皮肤暗黄,稀疏的头发在后面绾一个小发髻,身穿衣服的颜色也不再鲜亮。 一般情况下,上一对一课的学生,家庭条件相对来说都要略好一些。但看这位妈妈,饱经沧桑。 了解以后才知道,这个学生家的经济状况很一般,父亲是一个普通的工程师,为了多挣一些补贴,常年出差,母亲没有工作,家里除了他还有一个上小学的弟弟。 我和这位妈妈说,课先停了吧,回去把初高中课本翻看两遍再来上,他妈妈说:“他都高三啦,需要尽快把成绩补起来!” 我说:“主要是他基础太差,现在上课效果不是太好。自己回去把课本上的基础知识熟悉了,进度就能快一点。这样也能节省一部分补课的费用!” 哪知道这位妈妈说:“他自己根本看不进去啊,干脆我也甭心疼钱,您就领着让他过课本儿吧!” 昂贵的课时费用来看课本,还真是妈妈中的第一人。 通过多方位了解,终于明白,这个叫晨阳的学生是父母省吃俭用催生出的’问题产品’! 1、父母吃土,孩子享福 晨阳的妈妈出生于农村,家境贫寒,再加上姊妹多,所以童年没有玩具,没有零食,一条裤子从老大穿到老小,时不时还打个补丁。 而与她年龄相仿的邻居,爸爸是赤脚医生,虽然也不是什么正经工作,但收入是普通农户的很多倍。

Read more

童年经常被忽视,长大后活得像个透明人

作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类,我们或多或少都对自己有一些了解,同时也会对他人有一些了解。但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些人,对自己十分地缺乏了解。 一个对自己缺乏了解的人往往十分地没有存在感,他们可能经常会陷入空虚、空洞、迷茫的状态,类似于“我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这样的漂浮状态。 在生活中,这些朋友可能会有以下这些感受: (1)无法参与别人的生活 有一些人,他们在集体生活中可能表现为退缩,即躲在角落,把自己隐藏起来,因为不知道自己对别人意味着什么,或者根本想不出自己对别人意味着什么。 他们就像生活的旁观者一样,旁观着别人在生活,而无法参与其中,或者即便参与其中,也可能会游离在外。 (2)感觉淡漠,缺乏情感体验 还有一些人,他们的外在很满足社会主流对人的要求,比如拥有高薪的工作,也有很好的物质条件。 但是抛却这些外在的部分,他的内在对一切的体验似乎很淡漠,这些东西没有真正赋予他独属的情感,他的内心也充满着难以明说的空洞,空虚和不快乐。但是,他说不出为啥。 (3)取悦别人,但不知道如何让自己开心 当然还有一些人,人前非常的懂得体贴照顾别人,非常的擅长逗别人开心,但是脱离了众人的视线,他可能非常的落寞。 除了知道从小就要取悦别人,逗别人开心会得到夸奖外,他并不知道他自己需要什么,以及是不是要让自己开心,如何让自己开心。 (4)对他人的情感需求视而不见 还有一些人,在亲密关系里互动时,你会感觉到有时捉不住他,他近在眼前,却似乎远在天边,你发出的很多情感信号,对方往往视而不见,这常常会让你觉得自己经常被对方忽视,因为他对你的需求视而不见。 以上这几类人的一个共同感受点就是:感知不到自己,缺乏存在的感觉。 我不知道我是谁,我的感受是什么,我存在的价值是什么,我的喜怒哀乐是什么。 当然也会因为不知道我是谁,而意识不到对方是谁,以及看不到对方的需要。 当一个人有以上这些情况时,他可能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自我忽视”问题。 这种问题表现为:对自己的感受、认识上存在大量盲点,所以经常会陷入“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等空虚、空洞的迷茫状态。 按理说,自己应该是最了解自己的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一个人养成“自我忽视”的模式,对自己如此陌生呢? 01 从幼时的“情感忽视”到长大后的“自我忽视” 一个具有自我忽视模式的人,往往可能生活在一个从小对其情感进行忽视的家庭。 这样的情感忽视可能表现在几个方面: (1)父母看不到孩子的感受

Read more

当女儿说要和男友过夜,看看这位家长是怎么回答的!

这篇文章的标题有点俗,不过有两个女儿的我忍不住打开后,却发现是一篇难得的好文。是啊,如果有一天,我的女儿跟我说,她要跟男朋友去开房,我要怎么答? 作者周冲用一个电影中的例子,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 不粗暴阻止,不道德审判,也不放任自流,多给孩子一些理解,一些宽容,孩子会做出最好的选择。 我想,如果真到了那一天,我会很认真的告诉她:“宝贝,如果以后无论何时想起这件事时,都会让你嘴角带笑的话,你就去做吧,否则,那就忘掉它吧! ” 记得有一次,我跟一个家长聊天,我就问她,我说:如果有一天,你女儿跟别的男生去宾馆开房,你会怎么办?结果对方听完之后就一直摇头,说:“不可能,绝对不可能,我女儿那么乖,怎么可能会去跟别的男生开房呢?” 你看,好多家长在面对一些现实教育问题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不是面对,而是回避。可恰恰是我们的回避暴露了我们内心的恐惧,最终让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 你女儿又不是外星人,你凭什么认为她就一定不会跟别的男生出去开房呢?换句话说,就算她真的开房了,又能怎样呢? 我经常跟大家强调,说要相信孩子,其实相信孩子还有另外一层意思,那就是:随时准备接受最坏的结果 诚实是有条件的。一是自我的力量感,二是可预见的被宽容。 当对方给不了理解和包容,而自己又尚未强大到无视他人的态度,那么,人可能就会撒谎,或者逃避。 电影《完美陌生人》里,有一个这样的情节: 17岁的索菲娅赴男友的约会。 这次约会非比一般, 因为可能会发生性关系。 而她还是处女。 她向父亲告知了此事。 我想,对于任何父母来说,听闻这样的事情,如何面对和处理,都是一个考验。 粗暴阻止的话,很简单:不行,不可以去! 结果,女儿被粗暴阻止,控制生成,她要么自觉耻辱,要么生出叛逆之心。 道德审判的话,也很简单:你有点羞耻心好不好?这么小就想和男人睡……结果,女儿受伤,满心怨气,隔阂生成,再不会对父母坦诚任何心事。 而且,也不会为女儿在“去与不去”的选择中,产生任何积极的作用。 放任自流的话,同样很简单:你的事我不管,自己看着办……结果,女儿觉得不被重视,自然就去睡了。 这些,都不是处理这个棘手问题的良策。 索菲娅的父亲却做得很好。

Read more

智慧始于好奇:鼓励孩子自主学习的6个关键

「智慧始于好奇。」——苏格拉底 当孩子对某件事情产生好奇,并且开始探索,你就可以坐等奇迹出现了。有的话题孩子可能很快就失去了兴趣,有的会让他们遐想一阵子,还有的则会深深触动他们的心灵:孩子受到吸引去发现生命的内在特质,只要可以继续探索,无论需要怎样的技能,他们都愿意去永续学习。 作为父母,如果你在孩子身上见过这样灵光乍现的时刻,你一定会惊叹:如果具备探索和学习的机会,发自内心的好奇可以有多强大的驱动力、让人展现多大的潜力。 我在自家小孩身上就观察到了这一点。无论什么旧东西,在我女儿手上都能变身美丽的娃娃屋家具。她对做手工的热爱也引导她学会了制作视频,这样她可以上网教别人怎样按部就班做手工。我儿子会钩针,而且鸟类知识渊博得惊人。他那么爱鸟,引导他去学生物学、地理学、网站设计、绘画、写作、摄影和摄像等等。他们俩一个七岁,一个九岁,所有这些学习都是自发自主的。 当我询问Facebook好友们有没有类似的经验时,我发现孩子们自学的东西真是无奇不有:骑自行车,滑板,滑雪,彩虹编织,游泳,木工,木刻,钢琴,吉他,绘画,化妆,唱歌,绑鞋带,认恐龙,纸质胶带手工,编发辫发髻,写手机app程序,写花体字,给娃娃梳头,认国旗,滑板,纸巾束花,还有做造型气球!父母并没教他们,老师也没教,他们完全都靠自学。 「受过正规教育还能保有好奇心,是个奇迹。」 ——爱因斯坦 多年以来,很多研究都显示出自主学习的益处,因此,传统的教育制度和越来越壮大的课外活动团体也都越加推崇自主学习。拥有某些特质的孩子尤其能从这种学习中获益,那就是有自信、自律、恒心和好奇心,愿意尝试新事物,而且享受学习的过程。 尽管自学的好处很明显,但在传统教育体制内,很难具备自由探究的环境。由此,也有很多家长鼓励孩子不上学、完全在家里受教育,他们最赞成自主学习的理念。 如果你想鼓励孩子更多地自主学习,好消息就是:这真的很容易。你只需要掌握下面六个要点: 一、给他们时间 如果孩子的一天,从醒过来到上床睡觉都排得满满的,他们就没有探索的空间,也没有让心灵自由徜徉的时间。同样,如果孩子所有的课余时间都在看视频、打游戏,时间也会白白耗掉——他们意识不到时间过得有多快。解决方案就是:别做安排,也帮他们排除电子产品的诱惑。当孩子不愿意去跳舞、去游泳或踢球的时候,给他们「留白」。你只需要做一件事,把时间留给他们自己。也给自己和家人留些独自或共同阅读的时间。 二、给他们空间 引领孩子接触不同的理念、环境和材料,作为学习创造的出发点,这是促进自学的另一个要点。留意孩子关注什么,然后加以引导。尽可能让家居环境变成一个学习之地。筛选家里的书籍,以及孩子能接触的在线资源、影片;地图、玩具、手工材料、绘画材料……只要是便于孩子拓展兴趣,又不会让家里太杂乱,都可以布置好、准备好。别忘了,时时为孩子留一张空桌面。居室的温度、光线、气味,也体现出父母的爱心与关心。毕竟,你希望孩子能自在地拥有玩耍、探究的空间。 三、放手与动手 放手让孩子自己准备午餐盒、修理水龙头、换灯泡,或决定走哪条路去公园。对孩子感兴趣的技能,帮他们找些书或网上教程。试着一起动手——别担心犯错丢面子,就掌握动手技能而言,屡败屡试可是个非常奏效的老办法。 四、与孩子深谈 和孩子谈论他们关心的事,向他们提问,把话题往深处引。这样的对谈会启发你从不同角度去帮他们实现想法。制订家庭行程时,和孩子商量带什么食品、去哪些景点、计划花多少钱;提前和孩子一起探索旅行目的地的历史与文化。 五、携手去户外 别把头埋在屏幕前或书册中,到户外去触摸和感受孩子开掘的生活面向。爱好艺术?走,上博物馆!热爱大自然?到郊外漫步,做田野考察…… 六、学校为辅! 真实情况是,在无拘无束的家庭学习环境中,孩子们更容易实现潜力。因此不妨转换思维,只把学校应试教育看作真正家庭教育的一种辅助。 现在,给自己沏上一杯茶,看着他们飞速进步吧。 文/芭芭拉‧丹澤(Barbara Danza)

Read more

“我的妈妈是个没用的中年妇女”

做一个女人,你如果自己不努力、不优秀,连自己的孩子都会看不起你。 周末的时候和好友M小聚聊天。她拿出手机翻出一张图片来给我看,那是一篇学生作文。 作文的题目叫做《我的妈妈》,稚嫩的字体这样写到: 我的妈妈不上班,平时就喜欢打牌和看脑残的电视剧,一边看还一边骂,有时候也跟着哭。她什么事也做不好,做的饭超级难吃,家里乱七八糟的,到处不干净。 她明明什么都做不好,一天到晚光知道玩儿,还天天叫累,说都是为了我,快把她累死了。和我一起玩的同学,小青的妈妈会开车,她不会,小林的妈妈会陪着小林一起打乒乓球,她不会,小宇的妈妈会画画,瑶瑶的妈妈做的衣服可好看了。我都羡慕死了,可是她什么都不会。 我觉得,我的妈妈就是个没用的中年妇女。 M在一家小学当五年级的语文老师,这篇作文便是她班里的学生写的。看完后真得让我大惊失色,这竟然是一个孩子眼里的妈妈。 M对我说:“这个学生的妈妈没有工作,整天在家里闲着,不知道学习,不知道进步,都跟社会脱节了,看了吧,做一个女人,你如果自己不努力、不优秀,连自己的孩子都看不起你。” 一个十来岁的孩子看不起妈妈,也许还不至于,或者他只是羡慕,别人有一个能干的优秀妈妈,于是心里生发出了恨铁不成钢的感情。 其实,不光这个孩子的妈妈,在我们的生活中,不难看到,有一些结了婚生了孩子的女人,慢慢放弃了努力,每天无所事事甘于日复一日的过着一样的烟火生活。 不仅仅是没有工作的,就算是有工作的,也勉不了如此,她们以为,自己的人生已经这样了,有吃有喝,不缺这少那,丰衣足食,哪里还用得着学习和进步,更用不着奋斗。学习和进步,那是孩子的事儿,奋斗那是男人的事儿。 我住的这幢楼上有一位三十大几岁的女人,个子不高,长得白白胖胖的,一脸的富贵相。爱人做着生意,经济条件不错。他们的一儿一女都已经住了校,平时家里就剩下她一个人。 她没有什么爱好,除了一日三餐,就是打麻将。我曾听她说过,她每天的生活是这样的:早晨吃过饭后去打麻将,打两将回来做中午饭,午饭后睡一觉,下午打一将,回来做晚饭,晚饭后,再打两将,回来睡觉。 我不懂麻将,不知道一将是几局,也不知道一将能打多久。但是,我知道她的生活里除了吃饭就是打麻将。 一个秋天的晚上,我和爱人散完步,在楼下恰巧遇见她的爱人从外面开车回来,便停下聊了一会儿。 他抬头瞅瞅楼上的家一片黑暗,唉了一声:“一天到晚光知道打麻将!这么晚了还不上家。” 我说:“嫂子多有福啊,你这么能干,什么也用不着她操心,不打麻将干嘛啊!” 他叹一口气:“有法吗?我到是想让她操心,她可得操得了?她这么多年不出家门,不读书不看报,什么都不懂,说实话,跟个傻子差不多,连沟通都没法沟通,根本不在一个频道上。哪像你们,能写会算,见多识广,放到哪里哪里行。” 当时,我还悄悄地对着老公指责那个男人没良心,女人为了他和家庭牺牲了自己的青春,放弃了自己的外出机会,到头来换到的却是他的嫌弃。 现在想来,她所有的牺牲与放弃,其实最主要的是自己不愿意付出努力。 多年前我在新浪博客上,结识一位叫做花妈妈的女子。她的博客上记录着她点点滴滴的生活,没想到一入她的博客深似海,一直追了多年,直到现在。 她是一位上海移民到加拿大的女子,有两个漂亮的女儿,我认识她时,大女儿还在上小学,小女儿两三岁。 为了照顾孩子,她辞掉工作,做了一个全职妈妈。她们家的院子很大,后院被她种上了菜和果树,前院种上了各种各样的花儿。她家餐桌上吃的是自家的绿色蔬菜,花瓶里鲜花不断,都是自己园子里长的。 她的手好巧,自己买来手工书,做各种手工,她做的口金包、一针一线手缝的被子、挂毯、比商场里卖得都好看。她给女儿们做舞蹈服、做头花,穿戴出去羡慕得一众外国小朋友不行。 她把自己的手工送给亲朋友好友,她帮着邻居裁剪衣服,她送自家种的鲜花给女儿同学的妈妈。

Read more

男人的世界观,决定一个家庭的未来

01-品格好的人,运气不会差到哪去 有个相识的朋友,且喊她Z,她爷爷辈的人都是书香门第,特别爱读书,在她很小的时候就耳濡目染,她爷爷曾经教育她爸爸,一个人的一生都得去读书。 她爷爷把《曾国藩家书》看了无数遍。她爷爷曾经把一句: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作为激励后代的名言,做成匾挂在书房。 她爷爷病重的时候,曾拉着Z的手说了一句话: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品格不会坏到哪去;一个品格好的人,一生的运气不会差到哪去。 Z的爸爸是那种特别注重家庭教育的人,从小把她培养得知书达理,擅长读书,孝敬父母。 甚至后来,在她长大以后,都一直告诫她,女人一生该如何修身养性,把自己培养的独立,聪慧,美丽大方。 Z在这样的熏陶下,苗红根正,甚至看起来,营养过剩的样子。 当年,在找对象的时候,她犯难了。因为身边没有这样相匹配的家庭,有的倒也是大学毕业,但不爱看书,而爱看书的家庭境遇不好。 很长一段时间Z都郁郁寡欢。 02-相同三观的人 Z结婚比我们同一届的人都晚一点,因为她想找一个家庭教育、品行方面跟自己都完全匹配的人。 可这样的婚姻有么?她擦破了肩膀也没有找到那个完全匹配的人。 后来,她遇到了一个跟她兴趣爱好都相投的男人,两个人都有共同的理想和追求,但那个男人家庭境遇特别不好。他们喜欢看的书都一样,她看过什么书,他都看过,他也是一幅博古通今的圣人模样。 认识后不久,两个人领了结婚证。 头一年,在没有孩子的婚姻里,两个人琴瑟和鸣,举案齐眉,所有人都看不出他们两口子的世界有多么鸟语花香。很多人都羡慕他们,觉得就得找个有共同兴趣的人,才看上去有趣。 我们一帮人聚会的时候,他们还在一旁打情骂俏,还在那儿互相喂饭。 03-人一辈子要不断地学习 Z就是那种永远披荆斩棘的样子,永远拼搏向上的样子。 因为她的家庭教育不允许她懈怠,她一天24小时安排的很紧凑,从来不无故浪费时间。 可她的老公却不是,她的老公家境不好,家庭教育为零,父母甚至认为,只要考上大学,书可以撕掉,只要大学这个证件就好。 她老公当年读的书在祖国日益腾飞的今天,已经完全不够用了,但他没有后天学习的能力,就用大学四年读的书维持着日子。Z却时刻在学习。 从结婚到现在,Z不断地告诉她老公,人一辈子要不断地学习,因为她爷爷,她爸爸对她的影响太大了。 她老公沾沾自喜地认为他的知识量已经足够哄她一辈子了。他的家庭教育理念里,根本就没有人要一辈子不断去学习的想法。所以,他没有这个习惯。 04-“爸爸的世界观就是我的世界观” 一个男人的营养是要营养一个家庭的,而不仅仅是一个女人。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