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把财富留给孩子,不如把孩子变成财富

给孩子留下什么?即使是世界上最吝啬的父母,最喜欢琢磨的往往也是这个问题。给孩子留下什么,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着实不好回答。 人们一般最先想到的答案是金钱,但这却可能是最不靠谱的答案了。给孩子留下一些东西,本意是为了让孩子更幸福。如果把财富留给不会支配它的孩子,可能不但毁了财富,还会毁了孩子。 留给他快乐的童年 一位老师问孩子心中的小康社会是什么样,一个孩子说:“我希望自己有一个大房子,但门很小,只有我一个人能钻进去,爸爸妈妈都钻不进去。”一个孩子说:“我想发明一种药,让我妈吃了光说好话不说坏话。”一个孩子说:“我想发明一种隐身术,藏在父母身边听他们怎么说我。”还有的孩子说:“我买了床不搁家里放在树上,省着他们一天到晚唠叨我。” 孩子心中的好日子不是有多少钱,而是有一个宽松和谐的成长空间。孩子的精力被繁重的学习、兴趣班占据,没时间阅读、运动、亲近自然,这些都违背了孩子的天性,必定对其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现在,虽然爸爸妈妈节假日愿意带孩子出去了,但是人去心没去。爸爸拿着手机不停地打,妈妈把旅游变成了购物,孩子跟着什么也看不到。三个人上山爬几步照一张相,回家就看这张笑得挺好、那张闭眼了,大自然什么样全忘了。 孩子脑子里的东西都是看来、听来、做来的,大自然会给孩子很多的智慧。爸爸妈妈们,珍惜孩子的童年吧,让他把该玩的玩了、该看的看了、该走的路走了。 留给她学习的动力 现在的孩子,学习好像都是给家长学习。高考完,一位家长问孩子:“今天考得怎么样?”孩子说:“都给你写出来了。” 孩子们为什么不爱学习?就是因为他没有找到目标。有梦想才有可能成功。 其实考大学只是一个过程。在孩子小的时候要多带孩子到社会生活中了解各种职业,或者在和亲戚朋友见面时认真地给孩子介绍对方的职业,让孩子了解某个职业到底是干什么的,或许孩子就会对某个职业感兴趣。孩子思考得越早,了解得就越具体,目标就会越明确。 留给她满满的成就感 为什么孩子离家出走?为什么迷恋网吧?就是爸爸妈妈老是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比较,总觉得自己的孩子是沙子,人家的孩子是金子。 很多人都说,全世界只有中国的孩子学习最刻苦、成绩最优秀,可中国的爸爸妈妈对孩子的满意度最差。因为中国的家长不为孩子得到的而欢呼,却为失去的而遗憾。 今天孩子成长的路上缺的不是老师,是观众。谁为孩子鼓掌喝彩?都在挑孩子的毛病。这样比来比去,孩子的潜能就会被压制。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潜能,而潜能的发挥是需要机会的。爸爸妈妈要学会用语言激励孩子,把孩子“行”的地方找出来,这样他才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与其给孩子留下财富,不如把孩子变成财富。变成财富的孩子,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只要给孩子留下了快乐的童年、学习的动力、满满的成就感,他就什么都不会缺。 财富本来属于全社会,又何必一定要留给孩子?只有那些学会了正确看待和处理财富,并且能用财富来反馈社会的孩子,才配拥有财富。 教育好下一代,使他们担当得起财富,才是这个时代父母的责任。 文/正向语录 | 图/pixabay.com

Read more

孩子怎么忽然就成了“小气鬼”了,这么抠门怎么办?

家长朋友们,你们有没有发现,孩子有一段时间变成了“小气鬼”,特别抠门,只要有别人在就紧紧护住自己的玩具及零食,甚至连爸妈都别想从他手里要过来任何东西。 孩子的抠门会不会让你在他人面前没面子、觉得尴尬?我想,呵呵,多多少少会有这样的感觉吧。 ➣ 孩子成了“小气鬼”,苦恼的爸妈看过来: 孩子抠门背后的原因 孩子两岁以后,自我意识开始萌芽,有了“我”和“你”的概念。他会非常注重“什么是你的”和“什么是我的”,并以此来确认自我的边界。在这种情况下,“分享”常让孩子感觉到“失去”或者“被侵犯”。出于这种不安全感,他们常常极力捍卫自己的所有权,如果这种愿望不被理解,他们会更加的不安,更加激烈的拒绝分享。 做“明白”的父母 ①“抠门”是阶段性的 小孩明白“你”、“我”的分别,所以觉得“我”特别重要。有时家长太急会适得其反。应鼓励他试着和别人玩。当然头一两次要注意选择对象,不要选个特霸道的小朋友,玩具一下被抢走了,这样也会伤了孩子,下次就不愿意分享了。 ② 尊重孩子的权利 我们常说小孩的心思不好猜,所以孩子不给别人他的玩具,也许是怕玩具再也拿不回来。玩具是他自己的,他有这权力,强迫他拿出自己的东西,会伤他的自尊心。长期如此,他会觉得自己的权力不重要,总是怕别人不高兴,遇事顾忌太多。 ③ 让孩子自己去实践和体会 孩子2~4岁时的小气与长大后的“自私”并无必然关系。家长可以这样做,一是不强求他将东西给别人玩,二是鼓励他和小朋友商量,三是给他出主意,让他去要求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好玩具来交换。 对孩子的事情,家长一方面给他讲道理,另一方面留出机会让他自己去实践和体会。 ④ 是家长自己觉得没面子吧 其实大多数孩子都小气,因为孩子不懂得掩饰,只会将内心的真实想法真实地表现出来,不论是用语言还是行动。家长们敢不敢承认,孩子小气往往都是你们觉得没面子,其实,孩子们在一起玩时谁也不会因此而互相不理。 ⑤ 别总和别人比 佳佳最近特别小气。妈妈和阿姨总喜欢拿小优和佳佳比。比如有时佳佳不想吃饭,妈妈会说:“给小优吃吧。”以至于后来,佳佳一看到小优,就觉得小优要抢她的东西。 现在小优家搬走了,妈妈和阿姨也比较注意不那么说了,再加上慢慢地开导,佳佳知道了自己的东西可以借给小朋友玩,自己也可以借别的小朋友的玩具玩,这样大家可以玩好多的玩具。 ⑥ 交换的甜头

Read more

孩子有这5种表现,可能智商极高!

家有“三好学生”是件令人高兴的事情,但是家有“熊孩子”也不见得是件坏事,也有可能是件好事儿呢。反而,现在是“熊孩子”,说不定将来会有大出息呢!尤其是你家“熊孩子”有以下这五种表现的话,可能是因为智商特高或有特殊才能的原因哦! 01. 话唠 “话唠”是特别让老师头疼的“熊孩子”类型,不仅影响老师上课,还影响同学学习。相信此类孩子的家长也经常被老师“关注”吧! 其实,有些孩子天生外向,语言丰富,表达能力很强,只是作为小孩子,较缺乏自制力,暂时不能控制自己想表达的欲望,也不知道什么场合适合讲话,所以才会像个小喜鹊一般,不停地喳喳喳! 但是,家长千万不要因此强烈的谴责孩子,因为这很有可能抹杀孩子的“说话”天赋,说不定以后就是出色的主持人、记者、主播之类的,而且能说会道的人在社会上也比较吃得开,要知道,小孩的自尊心是很强的,过度责骂会让孩子产生心理阴影。 不过,为了不影响其他人,家长也需适当引导,告诉他们什么时候该讲,什么时候不该讲,或者让孩子放学后专门讲讲学校发生的故事等等。 02. 爱发号施令 这类孩子在某些人眼中是“领头羊”,可是在某些人眼中是就显得有点自私、爱出风头。不管怎样吧,不能否认的是,这类孩子普遍有着较强的主见性、领导和组织能力,说不准可能以后就会成为领导人。 03. 攒零用钱 其实我还蛮佩服这类孩子的,小时候自制力就能那么强!能有效控制自己欲望的人,相信做起事来也不会差。目标、雄心、自信等都是很厉害的。 04. 特别爱讲小故事 这类孩子跟“小话唠”不一样,他们就是特别喜欢故事,经常嚷嚷着让你讲故事、或者让你听他(她)的故事,有时候还特别爱扮演故事里的人物。 经常有些奇奇怪怪的想法,比如他可能会说“这只小狗可能是哮天犬”之类的,不要打断他的思路、想法,让他自由的发挥,毕竟每个小说家都会有很多天马行空的想法,岂是尔等凡人能够理解的。 05. 多动症 对于“多动症”,很多人把它归结为一种病,但我更愿意说他们是“运动细胞”太发达,活动就是他们的生命,静下来就等于扼制了他们的命脉。 一般这类孩子,动手能力、实践能力都不错,而且思维也比较活跃,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加以培养,以后会有很好的发展。 总之,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引导教育方法。 做教育这么多年,无论一开始家长认为这孩子在学习或生活中是多么的“不可救药”,我都会用事实告诉他们“你们的孩子其实很优秀,只是现在的方法可能不太适合他,暂时影响了他发光发热而已!”当然,最终事实也证明我是对的。 文/小学教育联盟 | 图/pixabay.com

Read more

留给孩子金山银山,不如教会他这项能力

我们都说,一个从小招人喜欢、人见人爱的孩子,将来人缘才会好,也才会有好的发展。孩子受不受欢迎,不是父母决定的,而是要你的亲戚、朋友、邻居,大家觉得人见人爱,才算是成功了。 受欢迎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父母永远想象不到! 人缘好,就是孩子最大的竞争力 有些父母觉得,孩子的学习成绩最重要,至于交往,将来走上社会再说。其实这是一个天大的误区。没有朋友的孩子,即使成绩再好也是孤独的舞者。 当孩子发现伙伴们、同学们不跟他玩的时候,那种被群体冷落的窘境是痛苦的。孩子不受欢迎,就会产生孤独感、寂寞感和失落感,也会因此怀疑自己的能力,以至于丧失自信,将来也很难融入社会群体中去。 有朋友的孩子是快乐的。当孩子发现他身边总是有一些谈得来的伙伴、同学时,他的生活和学习都将会变得更有乐趣,也更有效率。 如今竞争无处不在,从小就让孩子有个好人缘,就是增强孩子未来的竞争力。这不仅能促进他健康成长,更能决定他未来的命运。培养孩子的人缘,就是培养孩子的未来,培养孩子的成功! 所以,作为父母,孩子还小的时候,就应该注意培养,让他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只有这样,当孩子走上社会时,才能更好与人打交道,成为一个有人缘的人。 那么,如何培养一个有人缘的孩子呢?下面几招可以帮到你。 自私的孩子没人爱 现在的家庭,孩子们多为独生子女。父母过度的溺爱导致他们以自我为中心,产生了严重的自私心理,不愿意和他人分享好东西。孩子的独占欲很强,只关注自己的利益,不关注他人的利益。这样的孩子怎么可能受欢迎?作为父母,应该怎样让孩子不再自私呢? 鼓励 日常生活中,父母应注重培养和鼓励孩子的亲善行为,如同情、助人、宽容、谦让等,让孩子学会多说“谢谢”。发现孩子在这方面有好的表现,及时表扬和奖励。 每一个人都喜欢得到别人的认可,孩子也一样。孩子得到同伴和父母的接受,就能让他感到他能在别人心里占有一定位置。等他懂事后,就懂得约束自己的行为,在意他人的感受。 鼓励孩子经常与小伙伴交往,将自己的玩具、图书借给小朋友们,学会与小朋友团结友爱,养成互相谦让的好品德。 等孩子再大一些的时候,让孩子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让他体验父母劳动的艰辛,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和独立生活能力。 交流 如果孩子表现出自私行为时,父母不要立即责备。可以先跟孩子进行交流,告诉他自私的孩子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小伙伴中间,都会不受欢迎。 家庭成员多的时候,可以搞一些角色扮演类的游戏。游戏中设“自私的人”这个角色,扮演时可夸大自私的恶劣后果,引起孩子足够的重视和看法。角色游戏使孩子能经历、体会别人的情感,知道自私给别人的害处,从而促使他改变这样的行为。 言传身教 另外父母自己的言传身教也非常重要。父母的言行是孩子最基本和最深刻的榜样。父母在平时的言行中,表现出对他人不幸的同情、困难的帮助,对社会一种热心、关心的态度,会感染孩子,使他也慢慢学会去关心他人。 一定记住:自私的父母只能造就自私的孩子,别指望他替别人着想,包括父母和家人。 懂得感恩的孩子惹人爱 懂得感恩的人朋友会越来越多,懂得感恩的人才会有人愿意帮助自己。而且,懂得感恩的人才的人生路才会走的更远、更精彩。 现在的孩子大部分都是在蜜罐中长大,很多的事情都认为是理所当然得来的。让他们懂得感恩,懂得任何东西都是来之不易的,对于他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Read more

不要再问孩子 “ 作业写完了吗? ”

请全天下的父母记住一句话:“孩子不怕累,不怕苦,怕的是不被理解,不被真爱!” 1、不是“作业”出了问题,而是“爱”出了问题。 很多父母一回到家,看到孩子第一句话是:“作业写完了吗?” 这句话折射出中国多少父母爱的苍白,爱的能力的缺失。 孩子在内心中呐喊:“你们爱的是我还是我的作业?”孩子们无法理性表达内心的意识,只能用行为和父母对抗:顶嘴、磨蹭、坐不住、沉默不语、惹是生非…… 有爱的能力的父母,一回到家,看到孩子,首先会和孩子打招呼:“宝贝,妈妈回来了,妈妈挺想你的,今天你累不累啊?别那么着急写作业,玩一会再写吧。”孩子往往因为父母理解自己而努力,“妈妈,我写完作业再玩,我不累”。 孩子只为“爱”而努力,如果不是为爱而努力学习的孩子,可能不是“真的努力”,随着孩子长大很多问题会逐步显现。 2、换位思考,感受孩子。 你累了一天下班回到家,想休息一会儿,不太想做饭,这时你的老公不关心你反而直接说:“饭做好了没有!怎么还不去做饭!”你的心情会如何? 你当时可能有两种选择,第一,生着闷气去做饭,积累抱怨,直到抱怨到一定程度集中爆发,产生恶劣影响;第二种是表现自己的情绪,直接抱怨甚至吵架,当下就产生恶劣影响。 换位思考,这就是孩子每天回到家里听到“作业做完了吗?”“怎么还不去写作业!”的真实心情和“讨厌父母”就是“讨厌学习”的后果。 3、请父母关心孩子飞得累不累。 你累了一天下班回到家,想休息一会儿,不太想做饭,而你老公会关心地说:“老婆怎么了?累了就不要做饭了,我们出去吃饭吧!”你会觉得老公真好,内心的疲惫很快会消失:“别出去吃了,我马上给你做。”当人被理解被关爱的时候,是最愿意付出努力为关爱和理解自己的人的。 请父母千万不要关心孩子飞得高不高,一定要关心孩子飞得累不累,孩子需要的是爱,而不是要求。当家长真爱孩子的时候,孩子会对自己有要求,当孩子对自己没有要求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个孩子不是生活在“缺爱”当中,就是生活在“溺爱”当中。 文/小学家长联盟 | 图/pixabay.com

Read more

别人家的孩子总是更优秀?

“你看看邻居家的某某,天天一回家就学习”、“你的表姐是重点大学毕业的,你怎么不像人家那么努力呢”……这些话听起来多么熟悉,当家长要求孩子努力学习或者取得更大进步的时候,“别人家的孩子”就出现了。 被这个“别人家小孩”一直打败的我们,如今是不是也在用同样的话来教育自己孩子呢?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都有一个“宿敌”,有一个也许见不到但是无处不在,从来都不曾有缺点的完美小孩——“别人家的孩子”。 别人家的孩子,永远刻苦学习,不玩游戏,不爱打扮却又可爱,听话又认真,成绩好、学历高、工作钱多又不累,还有一个完美的男/女朋友……网络上,众多网友吐槽“别人家的孩子”,可见深受其害。 总把别人家的小孩放在嘴边,其实是众多家长心中的一种投射,认为自己的孩子不够完美,与自己的要求还有差距,所以他们只好将内心的期待投射到其他事物上,只看到其他孩子身上的某一种优点,便将其放大,认为其他的孩子就如同表面上看起来那样完美,借以这种美好形象,来为自己孩子树立榜样,让其意识到差距、懂得进步。 虽然众多父母希望给孩子找一个榜样,但是用这种对比方式并不能起到好的效果,弄不好还会影响孩子的自尊心。如果孩子的观念里总是需要和他人比,那么父母的眼中,总有更多更完美的孩子比自己优秀,孩子内心就会感觉“没希望”,因为做得再好,别人家的孩子总是更优秀。 孩子的成长过程需要客观向上的评价,他们对自我的认知多数都是从身边人的评价开始的。如果父母能够帮助孩子意识到自己与他人的差距,并且关注自身的不断进步,孩子才能够感到被关注,才有进步的动力和信心。 转念一想,也许你的孩子现在正是其他父母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也许他们成绩不突出,但是他们做事总是认真踏实,也许他们没能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但是他们有自己的爱好并愿意努力付出,只要你愿意去找,孩子身上总是有许多闪光点。由于你的忽略,你对“别人家小孩”的关注,忘了给自己孩子鼓励,多发掘孩子身上的优势,他们会变得更加开心,更加自信。 完美的孩子并不存在,虽然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优秀的人,但有些父母身为成年人,却不能用成熟的心态来看待自己的教育方式,他们会将自己心中对孩子的完美期待无限放大,一旦孩子稍微不达标,就恨不得马上采取各种方式去操纵、去改造,对“别人家孩子”的赞美和肯定。 实际上正是一种教育方式的冷暴力,家长通过试图用这种“榜样的力量”来修正孩子的时候,实际上孩子接收到的信息是对自己的否定和批评,这个过程中孩子并没能接收到正向的信息,虽然他们可能犯了错,但家长又何尝不是以偏概全,全盘否定了孩子的现状。 一次次提到“别人家孩子”的好,其实就是对自己孩子一次次的否定,这种负面信息强加到孩子身上,使本来开朗的孩子变得内向,孩子的积极努力得不到认可,也会内心产生对“其他小孩”的怨恨,他们认为有了他人的存在就让父母看不到自己的好,这种负面思维严重的影响了孩子的社交能力。 家长们在教育过程中犯的最常见的错误就是总以为自己是对的,他们固执无端,希望用自己的权威来教育孩子,虽然内心满满的都是对孩子的爱,却不懂得如何用正确的方式表达。他们并不把与孩子的沟通当成一件重要的事情,而是习惯于发号施令,要求子女服从,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这成为众多家长的标准。 可实际上不平等的沟通对孩子是有害的,再多频繁的沟通都只能是徒劳。长久下去,孩子与父母之间的隔阂会越来越深,父母觉得孩子越来越“主意正、不好管”,孩子认为家长越来越“粗暴、不理解”,彼此都是由爱产生了怨恨、误解。 做家长的成人们,需要意识到你们的点滴行为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自己的孩子,父母的思想传递给孩子,就会被吸收,成为孩子的观念。你的表扬肯定要多用在自己的孩子身上,让他们知道你的积极关注,并且愿意帮助他改掉坏习惯,扬长避短。当孩子知道原来,家长是和自己站在一起的,是权威又是理解自己的伙伴时,他才能感到你对他的尊重,才能正面地认识自身的优缺点,不然无论别人家的小孩多么优秀,他的存在将会是孩子的噩梦,是孩子极度抗拒的形象。只有家长理解孩子,尊重他的意愿。孩子的成长才是良性循环,接收爱的同时学会如何去爱自己、爱父母、爱别人。 图:pexels.com

Read more

这个世界有两种孩子:一种是来还债的,一种是来讨债的

这个世界有两种孩子:一种是来还债的,一种是来讨债的。 昨天聊天,表姐提起今年六一节没给他儿子准备礼物,他儿子哭闹了一场,拿沙发靠枕砸她,不吃晚饭抗议。实在拿他没办法晚上去超市补上了礼物。 一般人看来儿童的节日要个礼物也很正常,可对像是被表姐一家宠上天的小皇帝,我看到了孩子的潜在心理——“你欠我的”。 观察周围的独生子女家庭,父母有“欠孩子”心理的不在少数。即便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让孩子享受优越的物质条件。 在学校,孩子不能比别人穿的差;在家里,孩子的玩具不能比别人少。 在孩子做作业的时候,父母再辛苦劳累也会抽时间陪读。如果贫困家庭的孩子考上大学了,父母不惜求亲戚、求朋友也要把学费、生活费凑齐,让孩子按时报到上学。 要准备结婚了,父母会把自己多年的积蓄无怨无悔地拿出来给孩子操办婚事…… 孩子从小就养成了“要要要”的习气,总是不满足。 而父母则一副“给给给”的姿态,这样的结果就造成孩子的不作为,成为不知感恩的白眼狼。 所以有时当我的孩子对我发脾气不讲理我也会对他强调“我不欠你的!” 在欧美,做父母的不一定要供孩子上大学。如果供得起,他们可以把孩子送到最好的大学里去;如果供不起,他们也不会感到内疚。 欧美的父母认为,如果孩子真想上大学,他们自己会想办法的。对于聪明好学又交不起学费的孩子来说,借贷和奖学金的种类有很多。他们不欠儿女结婚买房的钱,也没有义务给儿女带孩子。如果他们愿意照看孙子孙女,那儿女就得看成是一种恩惠,而不是一种义务。 你不欠孩子的 不用做得太多!做好这几件事就够了 世界上没有哪个人欠哪个人的,只有哪一个人要对哪一个人在特定时期负一定的责任而已。 那么父母是不是什么也不欠孩子的呢? 当然不是。因为父母确实欠孩子一些东西: 父母们,你欠孩子的,并不是物质生活,而是对孩子进行做人的教育、规矩的养成、是非观念的明确、人际交往的原则等精神方面的。 如果你能把这些能力教给孩子,他会受益一生,他也会把这些有价值的东西传授给他的子女们。所以父母们!不用做得太多!做好这几件事就够了! 如果你也同意,请把文章分享出去,散播正向思维~ 来源:imama | 图源:pixabay.com

Read more

8个理念+8句名言 启发父母养出善良的孩子

〝善良是一种聋人能听到、盲人也能看到的语言。〞——马克‧吐温 在孩子身上,我们寄托着种种梦想,希望他们长大后能快乐、成功、自给自足,希望他们胸怀大志,有一份好的事业,并且保持真诚——而其中最重要的或许还是:我们希望他们能够善良。 要在孩子身上注入善良的精神,我们必须作出示范,并且把握种种机会进行教导,使得善良、人性成为第一考量。以下是家长可以启发孩子的八种方式。 善待他们 〝善良是美德成长的阳光。〞——美国法学家罗伯特‧格林‧英格索尔(Robert Green Ingersoll) 父母养儿不需很长时间,就会发现,孩子会效仿你所做的,而不是照你说的做。一个有力又简单的教养方法就是善待他们。 这可以包括:当他们伸手相帮时表达感谢,当你犯错误时向他们道歉,照顾他们、帮助他们,让他们惊喜,尊重他们,以积极正面的语言和他们说话。 善良为先 〝我们是我们一再重复的行为的结果。由此,卓越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美国著名学者威尔‧杜兰特(Will Durant,受亚里士多德启发) 只要将善良摆在家庭事务的优先级别上,就有助于为孩子开创环境、将善良作为重要品性加以保持。将这种重要性融入谈话,提醒他们去上学、去游戏时都善待他人。 留意他人之善 〝当被善良触动时,一天可以多么美好。〞——美国著名记者乔治‧埃利斯顿(George Elliston) 敏锐地捕捉别人身上的善良,加以留意、欣赏,并教孩子效仿。这可以让孩子体认其重要性,并使生活更愉快。 他人为先 〝哪里有人,哪里就有为善的机会。〞——古罗马哲学家赛内卡(Lucius Annaeus Seneca) 显然,善良很大程度上是放弃私心,去考虑别人。作为父母,有无数的机会进行身教,将这一理念传递给孩子。 讨论言行如何影响他人 〝想像你的行动能带来改变。它真的能。〞——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

Read more

怎么帮助过于害羞的小孩?

你家里有没有一个害羞的小孩? 害羞就像一个陷阱把孩子包裹住, 不知道怎么逃脱。当孩子还小的时候, 害羞可能显得有些可爱, 但是长大后, 害羞会成为生活的障碍。因为害羞的人会错过很多。 那么孩子们为什么变得害羞? 我们如何帮助他们变得外向一些? 害羞可能是偶然造成的, 也可能是在一些条件下产生的。我们有时候在社交的场合中会变得结巴。孩子也有可能这样。我曾经在一个表演中看到小丑走向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小孩, 小丑弯下腰靠近孩子, 要跟他打招呼, 但是小孩却吓破了胆! 演员罗宾?威廉姆斯曾经带两岁的孩子去迪士尼, 发现从孩子的角度来看, 可爱的米奇看起来像一个两米多高的大老鼠! 我们作为父母有责任让孩子安全度过童年期。你介绍给孩子的人不能是危险或者让人害怕的。 以下是一些方法步骤: (1)教孩子如何进行社交活动。很简单, 当有人跟你的孩子说话或者打招呼的时候, 如果你在身边, 就向孩子解释他们应该这样做: -看着正在跟你说话的人。 -向对方问好, 并记住对方的名字。

Read more

小孩爱乱发脾气怎么办?

发脾气是不知不觉学会的。一个18个月到两岁大的婴儿会常常学习如何处理挫折、等待以及被拒绝。他们第一次发脾气的时候, 自己也被愤怒主宰, 表现出你和他自己都没有体验过的行为失控。有时候脾气会突然爆发, 甚至连孩子自己也被吓到了! “ 怎么了?” 他们会大哭, 需要安慰。随后, 再大一点的儿童就慢慢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了, 他们也能够控制发脾气。“ 看看, 我先扯开嗓子大叫, 然后在地上撒泼, 滚来滚去。就是这样。” 为什么想这样做呢? 部分原因是释放内心累积的挫折感。但多数时候是想要影响大人! 大人们会觉得尴尬、害怕、紧张, 有时候他们就会对孩子屈服! 因此孩子发脾气的习惯就会变得根深蒂固。 这里有一些解决方法: 1、不要有求必应。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家长要下定决心。不要孩子一发脾气, 想要什么就给什么。你过去可能是这样(为了图清净), 但是今后不要这么做了。 2、付诸实践。当孩子乱发脾气的时候, 做你应该做的事情。有的家长会走开,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