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摆脱父母的控制,不再追求父母的认可?

绝大多数的人都是生活在父母的「阴影」中。 这种阴影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要么是打着“我为你好”的名义实行的道德绑架,要么是用父母的威严强行将自己的意志贯彻于子女身上,要么是将子女当做满足自己各种需要和期待的工具。 几乎百分之八十来找我咨询的来访者都有着和父母相处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归根结底几乎都是那几种情况: 我一直试图赢得父母的认可,可他们却从未夸奖过我。无论我多么努力,他们却总会觉得我不够好; 我感觉父母对我的爱是有条件的,我必须不断地满足他们的那些期待和对我的要求,他们才会在意我,才会对我好; 我的父母总是会过度的干涉我的决定,他们总让我必须按照他们的要求来。甚至在我成年以后的一些如考研、结婚等很重大的决定也必须要听他们的。 很多人都会非常痛苦的告诉我,他们的父母在童年时给他们造成了多么大的伤害。 但与此同时,他们却又几乎都会在说完这些后接着告诉我:可是那也不能怪他们呀;父母也很不容易呀;他们只是不知道怎么表达吧;他们是为我好呀…… 于是这些人所受的所有悲伤,所有的痛苦都在这些来访者非常“懂事”的、不自觉的就为父母换位思考、不自觉的就站到了父母的立场上时被压抑住了。 他们一边满怀着对父母的【怨恨】与【愤怒】,一边又不敢将这些【愤怒】发泄出去。 因为他们下意识的就认定了:「如果我不能去为父母考虑的话就是我的错」。 所以他们本能地就会在当他们试图去【怨恨】父母时,就会产生一种【负罪感】。 他们认为自己根本没有任何理由可以去怨恨和指责自己的父母;虽然自己很受伤也很不幸,但那不是父母的错;或是经年累月的认知与行为习惯令他对父母的畏惧成为了一种本能。 一个人所有未被正确发泄出去的愤怒和情绪都会转变为对内的自我攻击。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原生家庭的不幸能给一个人造成如此巨大的伤害的原因。 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子女,即受到了幼儿不该承受的父母在情感和行为上的实质伤害,又要忍受潜意识里怨恨父母的负罪感,还要承受那些未能发泄出去的愤怒的对内攻击。 不是在这种环境里长大的人根本无法理解:为什么这个人看起来活得很好啊,衣食无忧的应该很开心,可他怎么就是快乐不起来呢? 是啊,他怎么就是快乐不起来呢? 因为他从小到大这么多年里已经习惯了去扮演满足别人的需要的角色,他已经战战兢兢的去追求别人的认可这么多年了,对于满足父母期待的追求已经泛化到了他人际关系中的方方面面。 他始终是带着一个面具,不不不,是他根本就已经变成那个面具了,他早已忘记了自己是谁,他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他不知道自己怎样才能开心,他不知道自己究竟该追求什么。 一个从小就被教育或暗示“你要成为别人”、“你要为了别人而活”的人怎么可能快乐呢? 这个人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他怎么可能获得发自内心的满足,与不急不躁的对于喜悦、快乐等一切美好事物的完整的体会呢? 每一次我试图令我的来访者意识到:「你不需要为你父母的问题负责,你父母多么的辛苦那也并不是他们能够伤害你的理由,你完全可以拒绝你父母对你的要求,也许在大多数时候错的不是你而是你的父母,是你的父母没有尽到父母的职责,反而是他们一直像是在被照顾的小孩子一样在索取你的爱。」 很多来访者要么会很不可思议的问我:真的吗?我真的也可以这样想吗? 或是他们会很坚定的认为:不可能!我不可能拒绝他们的要求!而且那个时候他们也是没办法呀,这真的不是他们的错啊……

Read more

养育孩子,绝对不打不骂很难实现,当情绪激动时该怎么办?

关于养育孩子,绝对不打不骂很难实现。脾气再好的人,都有心情不好的时候,需要把心里的苦闷发泄出去。所以如果自己情绪激动,“熊孩子”又不知好歹惹祸时,可以试试以下几点: 正视发脾气这件事 我们老家有句话,叫兔子急了还咬人呢!用在这里并不太恰当,但道理上相通的。想控制住脾气,首先要正视它,与坏情绪和解,承认每个人都会发脾气,而不是一味压抑它——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积压在心里的烦闷,如果不加引导,总会找个出口爆发出来。所以承认它的存在,是让情绪稳定的第一步。 直接告诉孩子自己心情不好,让他自己先玩一会 让孩子明白妈妈不是神,妈妈也会伤心、郁闷、流泪,这不丢人,早点让孩子知道生活的酸甜苦辣咸,就能早一点知道人生百味,也更容易有同理心。 情绪稳定后,一定主动表示对孩子的亲近 这一点很重要,不然小孩子没办法判断爸爸妈妈不高兴是不是和自己有关。如果两个人争吵和孩子有关系,用适合的方式告诉他要改正;如果坏情绪和孩子没关系,一定明确地告诉他们:爸爸妈妈的争吵,和他们无关。 如果孩子老生活在忐忑中,长大以后会畏手畏脚、小心翼翼,做什么都看别人脸色。 如果无端对孩子发脾气,一定要道歉 孩子虽小,但也渴望被平等对待。当他们犯错,我们往往要求他们道歉,而当我们做错,也应该大大方方给孩子道歉。对于大人的错误,孩子特别容易原谅。而大人的这种坦然和担当,也给孩子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敢做敢当的榜样。 图来自:stocksnap.io

Read more

寄语正在走向成熟的孩子们

一、人生要有信仰 只要有了信仰,土地再贫瘠,不会拒绝一锄一镐的耕耘;河流再干涸,不会藐视涓涓细流的汇聚;天空再阴霾,不会挥洒点滴阳光的给予;山峦再沉默,不会拒绝莽莽绿色的诱惑。信仰是灯,引你走向漫长的人生。 二、热爱生命吧,生命之于我们只有一次 有人说,独处是美,沉默是金,在生命的进程中,你要耐得住寂寞;有人说,凄凉是诗,悲壮是歌,在生命的现实中,你要耐得住挫折。珍惜生命,绝不是苟且偷安;饱食终日而无所作为,无异于慢性自杀。珍惜生命,就要惜时如金,待到硕果累累时,才有真正的快乐。生命的内涵在于进取,生命的意义在于拼搏! 三、不要忘记奋斗 也许你航行一生,也没有到达彼岸;也许你攀登一世,也没有登上顶峰。但是,能触礁的,都是勇士;敢失败的,未必不是英雄。不必太关心奋斗的结局如何。奋斗了,就问心无愧;奋斗了,就是成功的人生。 人生的路,无需苛求,只要你迈步,路就会在你脚下延伸;只要你扬帆,便会八面来风。启程了,人的生命才真正开始;启程了,人的智慧才得以发挥。 四、要珍惜机会 实力就是机会。机会是为才能准备的,才能是为成功准备的。一个人愈有才能,命运降临到他身上的机会就愈多;他得到的机会愈多,他距成功的距离就愈近。增长才干就是增加机会。 生活中,我们个人的机会并不少,少的是勇气和能力。把握机会,也就是把握人生。这可以使我们少生“恨满长安千古道”的遗憾。 五、仰起头来生活 人要自信。没有自信,便没有成功。一个获得成功的人,首先因为他有自信。 自信,使不可能成为可能,使可能成为现实。不自信,使可能变成不可能,使不可能变成毫无希望。一分自信,一分成功;十分自信,十分成功。 六、要热情待人 热情待人也会得到热情的回报。热情待人,不单单是交际上的需要,更是对社会负责的一种表现,是对生命的一种礼赞。时间长了,它会使你养成一种独特的令人羡慕不已的素质和气度。 七、不要怕吃亏 吃亏,是一种胸怀,是一种品质,一种风采。不懂吃亏,就不能完美地领会人生;不懂吃亏,就不会有人生的壮丽辉煌。 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俞敏洪老师说:“我从小学一年级起就一直打扫教室卫生。到了北大以后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为宿舍打扫卫生,这一打扫就干了四年。所以我们宿舍从来没排过卫生值日表。另外,我每天都拎着宿舍的水壶去给同学打水,把它当作一种体育锻炼。(读后感 www.lz13.cn)大家看我打水习惯了,最后还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有的时候我忘了打水,同学就说:“俞敏洪怎么还不去打水?”但是我并不觉得打水是一件多么吃亏的事情,因为大家都是同学,互相帮助是理所当然的。” 许多平凡的人具有吃亏的品质,像海上的灯塔,甘忍寂寞,搏击风浪,作为方向,激励后人奋发向上。当然,吃亏是艰难的,它像咀嚼橄榄,先苦后甜,它像凤凰投火终于涅磐再生。 八、充满希望地活着 每一个明天都是希望。希望是最美好的。世上最残酷的事情莫过于扼杀希望,最善良的事情莫过于培育希望。现实无论怎样严峻,只要未来有希望,人的意志都不易被摧垮;现实无论怎样憩适,只要前景一片暗淡,人的心情都会悲观和消沉。 前途比现实重要,希望比现在更重要。 图来自:google.com

Read more

没人意识到“寄宿制”对孩子带来的惨痛伤害

孩子真正属于父母的时间只有十几年,如果不珍惜和孩子相处的时间,就错过了生命中许多美妙的时刻。要培养一个出色的孩子,父母必须有这样的意识和自信:父母是最好的老师,亲情是最好的营养品,餐桌是最好的课桌,家是最出色的学校。 [1] 我是明确反对寄宿制的,如果把孩子和父母隔绝开来,就可以锻炼出很强的自理能力——按照这样的逻辑,孤儿院的孩子受到的早期教育应该是最好的。事实上,在孤儿院长大的孩子大部分有较重的心理问题。 要培养一个出色的孩子,父母必须有这样的意识和自信:父母是最好的老师,亲情是最好的营养品,餐桌是最好的课桌,家是最出色的学校。 我认为孩子在读大学前都不应该寄宿。到了高中阶段,寄宿对孩子的负面影响会小很多,但仍然建议最好住在家里。 [2] 寄宿制下长大的孩子,是半个孤儿院儿童 关于孩子寄宿,赞成派认为可以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集体意识,反对派认为缺少家庭的温暖,不利于孩子的情感培养及智力发展。 我是明确反对寄宿制的,如果把孩子和父母隔绝开来,就可以锻炼出很强的自理能力;把孩子早早送入集体生活中,就可以有很好的集体意识、善于和人合作——按照这样的逻辑,孤儿院的孩子受到的早期教育应该是最好的。 事实上,在孤儿院长大的孩子大部分有较重的心理问题,自我意识和合作意识往往停留在较低层面——不是他们天赋不好,也不是保育员的工作不尽责,是他们被剥夺了正常的家庭生活和父母之爱,从小缺少家庭气氛滋养,缺少和亲人的情感及语言交流,以至于成年后在心理及能力方面表现出永久的缺陷。 脑神经科学已证实,早期情感发育不良,会直接损害大脑的正常发育,使其结构异常,造成无法逆转的病理性改变。在这方面,罗马尼亚曾犯过一个致命错误。 二战后,罗马尼亚人口锐减,政府规定每个育龄妇女至少要生4个孩子并可以送到政府出资的国家教养院集体抚养。此后先后有6万多名婴儿一出生就被送进教养院批量抚养。这些孩子后来几乎都出现行为异常,大多数智力低下,情感发育不良,不会和人交流,无法形成对视和对话,独自坐在角落,不停地前后摇晃或不断重复某种刻板行为,对陌生人没有恐惧感,也没有沟通能力——这种情况,我们可以称之为“孤儿院现象”。 [3] 美国心理学家曾用猕猴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充分证明早年情感滋润对一个有思维的生命到底有多重要。 心理学家把一些幼小的猕猴和母亲隔离开来,在笼子里安装了两个“假妈妈”。其中一个用硬邦邦的钢丝做成,但胸口上有奶瓶,另一个妈妈用绵软的绒布包裹,但没有奶瓶。按照“有奶就是娘”的常理推断,小猴子应该和有奶的“钢丝妈妈”更亲近。但小猴子只有饿了才靠近钢丝妈妈,一吃完奶,就回到了绒布妈妈身边。这个细节让我们看到小生命内心本能的向往和恐惧,它们对温暖的依恋和需求甚至超越了食物。 更令人警醒的是,这些猕猴成年后,大多数性情冷漠,不会交配或拒绝交配,不能正常融入集体生活中,走路也蹒跚不稳,甚至连叫声都不正常,永远处在猴子社会阶层的最下端。即使通过人工办法让一些母猴怀孕,它们也对小猴冷漠无情,残忍虐待甚至咬死自己的孩子。 猕猴和人的基因有94%是相似的,它们身上反映的这种“孤儿院现象”说明,温暖的怀抱、慈爱的眼神、温柔的话语、肌肤相亲,是一个有智力的生命能正常成长所不可或缺的。 孩子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必须依循成长秩序渐次展开,宛如一粒种子必须依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过程成长一样。孩子首先要获得温饱、安全感、爱和亲情等这些自然需求,然后才能发展出更高一级的自律、合作、利他等意识和能力。家庭的温暖,尤其是母爱,是一个儿童成长必不可少的心理营养品。 送孩子寄宿,本质上是反自然、反天性的,是成人无视儿童作为一个人的自然需求、把自己的需求强加到孩子头上。尤其是送孩子上全托幼儿园,是在孩子幼年时期就急于去发展他的社会属性,减少他和父母相处的时间。这样的拔苗助长,让孩子原始的自然需求得不到满足,今后他的社会属性也难正常成长、无法正常表达。 [4] 为事业打拼,不是对孩子大撒手的理由 有些家长说,我知道寄宿对孩子不好,但工作实在忙,没办法。 其实,观察我们身边的孩子,很容易明白一个事实:儿童和父母感情的建立,必须要有相处时间的长度和频次。孩子越小,对父母之爱的要求越多,对相处时间和频次也就要求越多,这是儿童获取安全感的必需。长期寄宿的孩子,潜意识中既害怕被父母抛弃,又对父母有怨恨,所以经常会表现出委屈、拒绝、过度缠绵和不可理喻。 有一次朋友聚餐,一对事业有成、中年得子的朋友带着5岁的儿子,据说那孩子3周岁就被送进北京市非常有名的一家幼儿园全托,自己会洗袜子内裤、睡觉起床都很自觉。孩子看起来很聪慧、非常乖,坐在妈妈旁边默默地吃着饭。那天一起吃饭的另外两个五六岁的小朋友一会儿就混熟了,吃完饭就跑到旁边的沙发上玩儿去了,而这个小男孩一会儿爬到妈妈怀里,搂着妈妈的脖子和妈妈缠绵,过一会儿爬到爸爸怀里和爸爸缠绵,看起来十分忧郁又烦躁,不说话,也始终不肯下地和小朋友玩儿,看得出内心有强烈的不安全感。 事实上,寄宿造成的情感疏离,不仅仅发生在孩子心里,也发生在父母心里。缺少相处的长度和频次,彼此间的情感联结就会比较稀疏,爱的浓度和质量就不会高。许多父母不能很好地理解孩子,难以很好地与孩子沟通,这与他们和孩子相处机会少,建立的感情联结比较稀疏有关。

Read more

怎样教小朋友写日记

孩子不会写日记,家长们不要说骂,那么,怎样教小孩子写日记呢,今天,我就和家长们分享一下教孩子写日记的经验。 首先,要教会孩子写日记,家长自己要知道日记是什么。日记就是记录自己的生活和成长,而生活都是由无数平平常常的小事组成,这些小事就是写日记的好素材,不要认为日记非得记下什么重大的事情不可,只要记下的事情有趣,有意义,难忘就可以。 其次,教孩子写日记,要从写好一句话的日记开始。写日记不要以为非得跟写文章似的长篇大论,其实,短短一句话也是可以的。就是说,日记的内容是可长可短的,一句话,二句话,一段话,几段话都是可以的。如果孩子写了一句两句话的日记,家长们千万不要以为不合格,要孩子重写,多写,甚至惩罚孩子,只要孩子写出了真情实感,对生活进行了真实的记录,就是好的日记,哪怕只有一句话哟。记住,教孩子写日记,就是从教孩子写好一句话的日记开始。从写一句话,再慢慢引导孩子写二句话甚至更多句话的日记。 第三,让孩子自由发挥,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写多少孩子说了算,以孩子为本,多鼓励孩子,让孩子觉得写日记是件简单的事。 第四,引导孩子写感兴趣的事物,只有感兴趣的事物孩子才会有写头,愿意动脑子去想怎么写。如:可爱的小动物,喜欢的人,有意思的事,让孩子觉得写日记也是件开心的事。 第五,引导孩子先说后写。说是写的基础,说的过程就是整理思路,锤炼语言,也能提高语言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家长在听孩子说日记的同时,也能及时给予改进的意见。 第六,日记不一定天天写,也可以写周记,不让孩子感觉负担重。 第七,多让孩子读书,无论是教科书还是课外书,只要孩子喜欢读,就鼓励他。平时多给孩子提供好的精神食粮,孩子在写作时才会觉得有东西写,会写。 最后,上书店或网购一两本写日记方面的教辅书,书里都会有很多好的范文作参考的,让孩子多读指导书,多读别人写的日记,在写作上一定会有飞快的进步。最后,祝所有的家长朋友们都能和孩子们一起享受写作成功的快乐! 注意事项 教育孩子要有耐心,不要轻易发火说骂。多引导,多鼓励孩子,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图片耒自:pixabay.com

Read more

爱的艺术 情为何物

浪漫的法国有句谚语:生命是花,爱是蜜。爱,一直以来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著名美国心理学家艾瑞克·弗洛姆在上世纪50年代著有《爱的艺术》一书,专门探讨“情为何物”,并提出爱有五个要素。恰逢西方情人节,本期,让我们跟着弗洛姆的洞见一探爱的深意。 爱是一种给予 爱情首先是“给”而不是“得”。“给”比“得”带来更多的愉快。 说起“爱”,你首先会想到什么?所爱的对象,还是自己有什么可爱之处?弗洛姆认为,当人们谈论爱时,首先是想“我会被人爱吗”“我如何才能被人爱”这些问题,却很少考虑“我是否有爱的能力”。真正的爱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大脑激素引起的一时冲动,它是一门艺术,一种能力,需要培养、练习。 在弗洛姆看来,爱首先是一种“给”的能力。这里的“给”不是有条件的交换,也不是“失去”,计较着我为你做了什么、付出了什么;也不是“牺牲”,带着痛苦忍受损失。对懂爱的人来说,“给”是自然而然地分享。同别人分享自己的欢乐、兴趣、理解、知识、幽默、悲伤等一切有生命力的东西。通过“给”,我们丰富了他人,在提高自己生命感的同时,也提高了对方的生命感。 以“给”的方式去爱人,会让我们体会到自己的“富裕”和“活力”,感到自己生机勃勃而欣喜万分。其实我们肯定都有过这种感受:当你把自己珍惜、喜爱、在意的东西与他人分享,并看到别人感谢、喜悦的表情时,内心是多么满足和快乐。现代的实验研究也发现,这种助人、与人分享的“众乐乐”,比“独乐乐”会给人带来更深刻的幸福感。 要拥有“给”的能力,就要克服依赖性,成为独立的、有自我的人;也要消除自恋性,不以自我为中心;还要消除剥削别人的心态,不要老想着占他人便宜,得到好处。只有这样,我们才愿意献出自己,去分享,去爱。 没有尊重的爱是控制 爱,就要尊重他人,这是指我们有能力实事求是地正视对方和认识他独有的个性。 我们现在常说“尊重”人,更多像是一种表面的礼貌。而弗洛姆说的尊重,是人们打心底里接受“他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的感情。 爱情中,尊重就是要努力使对方成长和发展自己,而不是服务于我。但很多人,嘴上说爱,所作所为却是希望所爱之人变成自己接受和喜欢的样子,而不在乎对方本来的模样:孩子明明对戏剧感兴趣,大人却觉得戏剧无用,让孩子学奥数;男朋友是个较为节俭的人,女朋友却总嫌弃他不够浪漫,硬让男友学会“大方”;老师爱他的学生,却希望他们都成为“乖孩子”,不要过多发表自己的意见、看法。这些打着“为你好”旗号的“爱”,实际上是控制他人甚至是奴役他人。 尊重他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受知识、经验所限,我们总是看不惯和自己不一样的言行。所以,要学会尊重,一方面是自己要独立、自爱,反省自己的优点、缺点,再推己及人,知道每个人都有其特别的地方;另一方面,扩展自己的视野,多走走、看看,你会发现世界那么大,人有那么多不同,每个人都是独特而伟大的存在。 关心所爱之人是本能 爱情是对生命以及我们所爱之物的积极关心。 一位母亲说她爱自己的孩子,却不在乎孩子的饥寒温饱,也不过问孩子身体是否舒适;丈夫说爱妻子,却不知道妻子爱好什么、做着什么工作;一个妇人说她很爱花,但人们发现她总是忘记浇花……我们会相信这些人爱着他们所说的人和物吗? 如果爱,就会关心;如果关心,就会行动。这几乎是人的本能,我们不太可能会对所爱之物无动于衷。喜欢一个人,就会看他朋友圈,从朋友口中去了解他;爱写字,就总是手痒痒想提笔;爱孩子,就想知道孩子今天过得开不开心,老师教了什么…… 如果缺乏这些积极的关心,那么所谓的爱只是一种稍纵即逝的情绪,而不是真正深刻的感情。 所以,如果我们真的爱着谁,不要吝啬语言,多去主动过问对方的生活,例如“今天上班有什么有趣的事吗”“什么时候去丽江旅行”,或是表达真诚的关注:“你看上去不太开心,愿意和我聊聊吗?” 责任感是爱的前提 责任心不是外部强加的东西,而是一个自觉的行动,是我对另一个生命表达出来的责无旁贷。 弗洛姆认为,当我们爱一个人时,他的生命不仅与他自己有关,而且也与我有关,我对他负责,就像对自己负责一样。 责任心是一种自觉把分内事做好,并意识到自我要承担的责任和积极付诸行为的倾向。这在亲情中体现最为明显:父母会认为保证孩子的温饱、教育、健康成长是自己的天职;对老人,我们有赡养的自觉;夫妻关系中,一方面是对双方物质生活负责,比如赚钱养家,也可能是关心对方心理上的需求,比如希望自己快乐也希望他能得到快乐;爱好养宠物的人也把照顾好这个“家庭成员”当做义务…… 其实,责任感也是关爱的前提,如果你感到自己对他人负有责任,你就自然会主动去关心他最近过得好不好,有没有办法让他更开心,当他遇到困难时为他挺身而出。 当然,责任感并不代表我们要完全承担另一个人的责任,把对方当婴儿一样对待,这样不仅不能让对方在你的关爱中成长,甚至会害了他。 爱的基础是深入了解

Read more

您已经“诅咒”孩子多久了?——值得亿万人深思!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在美国奥勒冈州的波特兰有一位牧师和他的太太。他们有个儿子,这儿子带给他们许多烦恼。不只如此,这儿子离家出走、断绝音讯已有三、四年了。牧师于是找了一位心灵咨询师,把他心中的苦楚告诉对方。 简单沟通之后,这名咨询师看著他说:“你已经诅咒儿子多久了?” 牧师十分讶异,他说:“你说我在诅咒我儿子,这是什么意思?” 咨询师回答说:“所谓诅咒的意思就是,口说与心想另一个人的不是。刚才你所说的,都在告诉我有关你儿子的不是。你这样诅咒你儿子多久了呢?” 这位牧师低着头说:“是的,他一出生我就开始诅咒他到现在,对他,我从来都不曾说一句好话。”咨询师说:“结果是无效的,对吧?”牧师回答:“是的!” 于是,咨询师说:“我现在请你和你妻子给你们一个挑战。什么挑战呢?就是在接下来的两个月里,当你们想到这个儿子时,都要祝福他,而不是想到他的不好之处。我要你们祷告,求上天赐福给他。当你们一说起儿子时,我要你们记得他好的一面,只说他的好话。 ” 牧师回家后,把这事告诉太太,他们同意这咨询师的意见,也愿意这么做。当他们为这儿子祷告时,他们求上天赐福予他;当他们谈起儿子时,他们尝试着记起并谈论儿子的优点。从此,他们每天都持续这么做。大约到了第十天,牧师正在书房念书,电话响了。是的,电话的另一端竟然是那位儿子! 儿子说:“爸爸,我真的不确定为何我会打电话给你,我只想告诉你过去一个多星期,我一直想到你和妈妈,还有我们的其他家人,所以我心里很想打电话给你,看看你们最近还好不好。” 这位父亲激动的说:“儿子啊!我真的很高兴你打电话来。” 他们在电话中聊了几分钟,然后父亲问:“我不知道你心里怎么想,但周六我们要不要一起吃个午餐呀?”儿子欣然答应。 周末午餐时间,这对父子见面了。这位儿子穿着很破旧的衣服,留着一头又乱又长的头发。过去,父亲肯定会严厉苛责儿子,然而这次,父亲以接纳的态度面对儿子,在心里祝福他。他问儿子问题后,他就听儿子的回答。儿子说到一些对的地方,他给予肯定。 午餐约会快结束时,儿子望着父亲说:“爸爸!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不过我很享受今天和你在一起的这段时间。” 父亲回应说:“儿子,我也很享受和你在一起啊!” 儿子说:“嗯!爸爸,我想今晚在家里过夜好吗?就今晚而已,我想看看妈妈和家人,还有我那张旧旧的床。” 父亲说:“当然可以啊!我们很高兴你能和我们在一起。” 那一整天,父亲心里惊觉,当他停止诅咒儿子,而以祝福代之时,情况就有了如此极大的改变。 那天晚上,当儿子躺在他自己的床上时,父亲来到儿子房间,坐下来对儿子说:“孩子,过去这么多年来我对你很不好,你愿意原谅我吗?” 儿子说:“爸爸,我当然原谅你啊!”然后他就拥抱了他父亲,他们父子的关系从此开始和好。 然而,他们和好的关系真正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是从这对父母开始为儿子祝福时开始的。 我不是很理解这是什么原因,但当我们愿意祝福他人而不再咒诅他们时,上天也会看重我们的祝福。我们种的是什么就收成什么。如果我们撒下咒诅的种子,我们就收咒诅;若我们撒下祝福的种子,我们的收成就是祝福。 回到生活中,故事里的“诅咒”究竟是指什么呢? ◆ ◆

Read more

原来父母没有我们想像那么坚强

3岁,他去上幼儿园了,看着他小小的坚强的背影,心中又喜悦又有点小小的心酸。离别了一整天,孩子看到你高兴得奔跑过来,扑在你的怀里。跟你说:妈妈,我想你了。那一刻,抱着孩子就像抱着了整个世界。 6岁,他上小学了,孩子终于走进校门,这是多么值得纪念的事情,孩子的人生从此翻开了新的篇章,却没想到,这也是孩子离开我们的第一步。他已经对与你分开一天习以为常了,而且他喜欢每天去学校,这是他更喜欢的生活。甚至,他有时还会说:妈妈,在家好无聊,没有小朋友和我玩。 12岁,他上初中了,甚至有的开始上寄宿学校,一个月或者几个月回一次家,见上一次面。他们开始不再依赖你,甚至,他们喜欢和你对着干。你想帮他们做点事情,他们说:妈妈,我自己来吧。突然觉得这句话让我们觉得好失落,孩子是不是不再需要我们了? 18岁,他离开你去上大学,一年回来两次。回来的好几天前,家里的冰箱就装不下了,为他准备了各种各样他喜欢吃的东西。可是一回来打个照面,他就忙着和同学朋友聚会去了。从此,你最怕听到的一句话是:妈妈,我不回家吃饭了,你们自己吃吧。 大学毕业后,孩子留在了远方工作,一年也难的回来一次了。好不容易回来一趟, 几天就走了。你最盼望的就是孩子的电话,希望,孩子对你说一声:妈妈,我很好,你保重身体。这样就足够了。 孩子结婚了,回家的时间有一半匀给了你的亲家,孩子回来的更少了。你已经习惯就老两口在家了,但是,你最希望听到孩子对你说:妈妈,今年过年我回家过啊! 当孩子又有了他们自己的孩子,你已经不再是他们的家庭成员了,他们的一家三口(或一家n口)里,已经不包括你们了。而我们也慢慢的习惯了这样的日子。只是习惯在闲来无事的时候,经常翻翻相册,看看我们自己的一家三口,无论孩子身在何方,他却永远是我们家庭中无可取代的一员。 是啊,其实当孩子在身边的日子,我们是多么幸福。可是有时我们却还会抱怨。抱怨因为他,你做了太多的牺牲。抱怨他晚上老醒来,让你睡不好,抱怨他无理取闹,抱怨他爱撒娇长不大,抱怨他生病,让你操碎了心,抱怨为了培养他,花费了太多的精力与金钱…… 可是,如果你想想,10多年后,就算你想要,也没有机会了。 孩子会不停的长大,过了这个时期他就再没有这个时期的习性。 你是不是常常在他断奶后怀念喂他吃奶的日子,可是那时你却觉得好累好辛苦好厌倦。 是不是常常看他以前吃手的照片觉得好可爱,可是你曾经却为要不停的给他洗手而烦恼透了。是不是在他褪去童声后,特别想念他曾经奶声奶气的声音,可是他以前撒娇的时候你却很不受用。 是不是当孩子去上学后你特别怀念他黏在你身边的日子,可是以前你却总在想他要什么时候才能去上学啊。 时间无法倒流,过去了就只能永远过去了。孩子能呆在身边的日子是多么难得与宝贵。 因为这一点,我更加的珍惜与孩子相处的每一刻,也让我无论遇到什么,都心存感恩。谢谢上天给我这么一个孩子,让我分享与见证他成长的每一刻。无论带给我多少困难,烦恼,甚至挫败,无论让我失去多少睡眠,时间,金钱,精力,我仍然豁达,因为,这都是上天的恩赐。 当他在身边的每一天,我都会让他觉得幸福,也是让我们都有一个美好的回忆。 我不会给他太多压力,束缚,更不会给他牵绊,阻扰,但是我会适时管教,也会做量力而行的投资,因为我有责任与义务教会他生活的本领,好让他来日自由快乐的飞翔。同时,我也会告诉他,就算所有的路都行不通时,还有一条路你可以畅行,那就是回家的路…… 父母对我们的爱永远都是那么深邃和包容,他们无私的把一切都给了我们,却从不在乎会得到什么回报。所以,请不要吝惜对他们爱的表达。有机会的时候,抱抱你的父母,告诉他们:爸爸妈妈,我爱你! 图:pexels.com

Read more

宝宝还记得子宫里的事?赶紧问孩子,你会吓到!

日本妇产科医生池川明对年龄平均4岁的1,620名幼儿进行的一次调查显示,33%(534人)幼儿有胎内记忆,另外有21%(335人)还保留着诞生过程的记忆。他根据这些研究结果完成的著作《在云彩上看到妈妈时》和《妈妈,我是为你而来的》。 日本福岛大学的副教授饭田史产,曾经出版一本书《生存意义的创造》,书中介绍有 53%的小孩有胎内记忆,41%的小孩则拥有出生记忆。台湾一家出版社将书中79位妈妈们所叙述的内容整理出版了一本名《我记得哟!在妈妈肚子里的那段时间》的书。 他们两位的书里面记录了很多学龄前儿童对出生前的记忆的真实叙述。书中记载的故事,读起来像神话故事,但却是实实在在的医学实例。 天使带着在天上排队找妈妈! 池川明医生表示这些统计数字之外的孩子,并不是说他们没有这方面的记忆,而是他们的父母没有问过孩子这方面的问题。如果每位妈妈都问问自己的孩子,也许都会从天真的孩子们那里听到令你暖心的话语。 池川明表示,很多孩子都说,他们出生之前在柔软的云彩上面,与天使和仙子们一起生活,并在全世界找寻他们认为无人能够代替的最优女性作为人世间的妈妈,然后离开舒适的天上,飞到妈妈的肚子里去。而且,孩子在妈妈肚子里面就已经有了感情、感觉,还能做判断,还能跟妈妈沟通,而胎儿所经历的这一切,他们出生后都能够记住。 池川明在书中记录了一个孩子的回忆:很多仙女一起进入妈妈的肚子里面,然后大约5个仙女回去天上,剩下的仙女就将他的身体做成人类的模样,等鼻子、眼睛、耳朵都生成后,就可以出生了。 有个10岁的小女孩说,在云彩上往下看的时候,看到妈妈很温柔,就决定飞入妈妈的肚子里。 ++++++++++++++++++++++++ 这是与妈妈连接的地方! 有个3岁的孩子摸着自己的肚脐说:这是与妈妈连接的地方。 问一个2岁的小女孩,她在妈妈肚子里看到什么,她双手抱着膝盖蹲着说:好像坐在浴缸里。有一个小孩说:「我是为了跟妈妈说我最喜欢她,才生下来的。」 小男孩优也说出自己出生时的情景。优说在妈妈的肚子里面虽然很黑,但很温暖,还可以游来游去,好想早点出来看看妈妈。出生前,有人告诉他说,可以出去了。本来想第一时间看到妈妈,但却被放入进玻璃盒子。 有个妈妈在怀胎7个月时,她即将去世的父亲替未出生的宝宝取了一个名字。孩子长到5、6岁左右,有一天,手指着外公的遗照,非常惊讶地对妈妈说,我的名字是这个爷爷给起的吧! 有个孩子说,在自己出生前已安排好将来弟弟的人选。他说,在云彩上面,弟弟排在他后面。在天上,除了这个妈妈外,还有一、两个妈妈作候补,但因那个候补妈妈已经有了孩子,所以在与弟弟商量后,就选择了现在这个妈妈。 +++++++++++++++++++++ 一名6岁的男孩叫作小龙,他还能记得出生前如何排队挑选母亲,以及出生前在天上的详细情景。 小龙跟医生说:「妈妈看上去很寂寞,我觉得我来了妈妈就不会寂寞,所以就选择去妈妈的地方。」 医生:什么时候开始选择妈妈的? 小龙:是需要排队的,有很多小天使(小朋友),一团团的人,一个仙女飞来了,就可以带着小天使去了。所以需要等,等待很长时间,一直等到仙女回来。轮番排队,到我的时候,我就选择了妈妈。 医生:怎样选择妈妈的? 小龙:与仙女一起在天上往下看,找到的。觉得妈妈最好,于是飞到妈妈那里了。 医生:决定选择妈妈后,还要回去天上吗? 小龙:就直接飞到妈妈肚子里去,就可以了。

Read more

你心里有没有委屈过,妈妈?

妈妈: 我是宝宝。 驻扎在你身体里九个月了,你每天都摸着肚子跟我说话,其实,我也有很多话想跟你说。 先道个歉吧。 特别对不起,妈妈,这两百多天,我给你添了数不清的麻烦。 孕吐失眠,腰疼腿胀,行动艰难,喘不上气……还有,那么爱漂亮的你,胖成了一团,脸上生了斑,妊娠纹一大片。 其实我很担心。 在你扶着洗手池吐得稀里哗啦的时候。 在你腰疼欲裂站不直躺不下的时候。 在你整夜难眠不停跑洗手间的时候。 在你往遍布妊娠纹的肚子上抹橄榄油的时候。 在你站上体重秤,发现自己又长了一斤半的时候…… 因为我的野蛮生长,你受了太多苦,我以为你会责怪我。 但是,你没有。 你还是每晚放胎教音乐给我听。 还是热切地到处学习养娃小知识。 还是抚着大肚子细细碎碎地跟我说话。 还是兴致勃勃地给我准备奶瓶澡盆小被子。 我睡着了你会担心“怎么好久没动了”。 我撒欢时你又担心“怎么动那么厉害啊”。 哈,多好的妈妈啊。 看来我选你做妈妈,真是选对了。 多么庆幸,造物主安排了我们做一世母子。 我在苍茫和混沌中游历了亿万年,才机缘巧合遇到你,成为你的孩子,这是多大的缘分和幸运。 谢谢你妈妈,给了我一世为人的机会,让我可以体验爱恨情仇,品尝人间百味,经历顺逆成败,感受欢喜悲忧,看美丽和不美丽的风景,听动人和不动人的故事。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