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孩子来自问题家长

朋友去参加一个婚礼,回来不住地唏嘘感慨。大意就是他亲戚的两个儿子,都读了不很好的大学,找到了不太好的工作,父母也都给他们在工作的城市买了房。前年老大结婚的时候,女方非得再要八万块钱,当时家里没有,就说先欠着。 今年大蒜收获了,卖了五万多块钱,大儿子一把就要全拿走。父母好说歹说,总算给留下三千块钱的生活费。然后,老大家生孩子,办喜面还得父母拿钱。父母东挪西凑,总算把喜面办了。紧接着老二要结婚,有老大媳妇在那儿比着,老二媳妇也非要八万块钱。然后加上办喜酒的钱和其它费用,怎么也得小十万。 当父亲的东挪西借,才凑了六千块钱,一气之下,他拿着这借来的六千块钱,离家出走,一去不回。 在二儿子的婚礼上,当妈的实在忍不住内心的愁苦,当场嚎啕大哭! 那一年,才刚刚入冬,还不到供暖的时候。老天突降大雪,天气骤然变冷,很多上学的孩子,都没有棉衣棉鞋。而且,又因为路上积雪太厚,人和车都无法通行。我受弟妹之托,去学校给侄女送棉衣。回来的路上,正好看到一位母亲拿着一件羽绒服,很恳切地往女儿身上披。只是,那女孩不欢喜、更不感动。她愤愤地把羽绒服扯下来,扔到雪地上: “谁让你来的?你也不看看,这样的羽绒服,现在谁还穿?” “你先穿着,等晴天了咱买新的。”母亲捡起羽绒服,用商量的口气说。 “说不穿就不穿!你走吧走吧!我冻死也不要你管!”那女孩又夺了羽绒服,扔到雪地上扬长而去。做母亲的红了脸,又捡起那羽绒服,拍了拍抱在怀里,自言自语地说: “现在的孩子,只知道要好,不知道冷。这也是去年才买的,咋就不能穿了?”她笑着,转过身泪水就下来了。她把脸埋进那件大红的羽绒服里,哭得双肩一抽一抽地走了……她身上穿的是一件自己做的小棉袄,外面连一件外套也没有…… 目送她走出好远,也没看见她的交通工具。这家长极有可能是步行来的,她还要步行回去。只是这回去的路要比来时的路,走得更艰难、更漫长吧? 真不知道那些只顾自己享乐,不顾父母死活的孩子,是不是都长了铁石心肠!真不知道,这样的孩子有没有想过,他随随便便花出去的那些钱,父母是怎么辛辛苦苦挣来的! “你养不起我,你生我干嘛?” “你连孩子都养不起,你还有脸活着?” 这孩子是不是更过分?就是这孩子,不好好学习,还非要上学。初中毕业去上三加二,每个月生活费就两千多。仅此也无可厚非,但他还喝酒、抽烟、帮别人打架 。有一次,打伤了别人他跑了,父母又是给人家看病,又是给人家赔偿,前后花了一两万。 就是这孩子,不要钱连个电话都不打,回家了什么都不干,就知道嫌弃父母没本事。 只是,这些只顾自己享乐,不顾父母死活的孩子,到底是怎么炼成的? 一位老太太带六七岁的孙子乘车,有人让座给她,她却让孙子坐下,她站着;一位妈妈送儿子上学,怀里抱着小孩,背上还背着儿子的书包;另一个老翁送孙子上学,他站在路边的冷风里拦车,孙子坐在路边的椅子上看手机;公交车上,有老人或者孕妇上车,很多坐着的学生却视而不见…… 一个不懂得尊老爱幼的孩子,是可耻的!一个不知道满足和感恩的孩子,是可怕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如果他对眼前的老弱病残孕都能视而不见,你也别指望他长大了就能孝顺你! 要学做事,先学做人!尊老爱幼,这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如果一个孩子连起码的尊老爱幼都做不到,他学习成绩再好又有什么用? 生活中的长幼尊卑 ,永远都不能错。有问题的孩子,大多来自有问题的父母。当你的孩子不顾你死活,只顾自己享乐的时候,你要检点的是你自己,而不是去抱怨社会或者老师!一味不计成本地为孩子付出,一味想方设法满足孩子的愿望,到头来只能养成一个自私自利又贪得无厌的孩子! 文/宗风秋 图来自:google.com

Read more

别不信,这四个习惯决定了你的孩子是优生还是差生!

小学阶段是孩子习惯的定型期,各种学习习惯将开始逐步固化下来,甚至伴随孩子一生。当然,这种学习习惯既包括了好的习惯,也包括不好的。孩子在小学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好的或是坏的学习习惯,会在某种程度上预见孩子在今后的学习生涯中是优生还是差生。 在孩子的学习方面,家长一定要见微知著,防患于未然。孩子今后是否会变成老师、家长眼中所谓的“差生”,从下面4个习惯中就可以判断出来。 1。在学习上爱和家长讨价还价 很多孩子喜欢在学习上和家长讨价还价。妈妈让孩子先做作业再看电视,他便提出交换条件:做完作业后要比往常多看一小时的电视;妈妈让孩子努力学习,争取考试有进步,他又盘算着一个交易:考试进步了就要买玩具去游乐场玩……生活中,孩子和家长讨价还价的例子不胜枚举。 这种讨价还价,也许会在短期内取得预期的效果,但却不会是持久的。而且,孩子会丧失主动追求知识的动力和兴趣。学习是一条漫长的道路,这种只考虑眼前利益的奖励是非常脆弱的。 其实,仔细想想,孩子喜欢讨价还价,祸根在父母身上。家长们是不是经常对孩子说: “如果你这次考试考满分,我就给你买玩具车。” “如果你乖乖把作业写完,我就让你看一集动画片。” 你自己总跟孩子谈条件,孩子又怎么不能有样学样的反过来跟你讨价还价呢?孩子总能很敏锐的感觉到,你这是在求他们,他们就会觉得自己手里有了谈条件的筹码,自然也就懂得如何跟家长讨价还价了。 孩子讨价还价时,家长一定要守住自己的立场。不管孩子怎么软磨硬泡,家长都不要心软。温柔地耐心地向孩子反复叙说原因,让孩子明白你的立场和原则,慢慢地,孩子就会知难而退。 家长不要害怕孩子哭闹。当孩子因为没有达成目的而大哭大闹时,家长可以试着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让他把心思放到别的东西上。总之,只要不是孩子伤着了,他哭的时候就尽量不要满足他的要求,否则孩子就会得寸进尺。 或者在孩子应该做一件事之前,先给他两个选择,让孩子自己做决定,并学会为自己的决定负责。比如,孩子吃完晚饭想看会儿电视再写作业,这时家长可以让孩子选择先看20分钟电视就去写作业,或者写完作业后看30分钟电视。 2。爱看电视,爱玩手机电脑 看电视、玩手机电脑对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有着非常大的危害。 首先,它阻碍了孩子语言的发展,因为看电视、玩手机电脑是单向的,而语言的学习是需要通过交流来实现的。 其次,沉迷于电子产品,会让孩子习惯不假思索地接受信息,从而懒于思考和探究。 第三,看电视电脑等阻碍了孩子想象力的发展,因为孩子处于被动灌输的状态。 最后,看电视多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使今后的学习变得更加困难。 无规矩不成方圆。家长一定要给孩子立规矩,吃饭、做作业时不能看电视,电视要看多长时间等,家长要提前和孩子沟通好,让孩子减少赖皮的机会。当孩子因此哭闹时,可以按照上面所说的方法化解。 家长不可以把看电视或玩手机作为一项奖赏或惩罚,这样只会增加它们在孩子心目中的价值。 最重要的是,家长一定要多花时间和孩子相处,玩真实的游戏。在室内玩纸牌,享受户外活动,还可以聊天,辩论,以及参与讨论。一起学习有趣的东西,不管那是新乐器、新手艺、跳舞,还是运动。这些都可以减少孩子对电子产品的渴望。 3。遇到难题就放弃 有的孩子遇到不会的题目,就会选择放弃,要么向老师、同学、家长求助,从来没想过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解决问题。 孩子容易放弃,一是因为他懒得思考,二是因为他的力量感不够,认为自己无法看到完成的那一道曙光。 孩子找父母问问题的时候,父母首先要区分出来这道题目是属于孩子应该会的范围还是超过了孩子的能力范围。如果在孩子本该会的范围内,父母可以“装笨”

Read more

五种方法提高孩子记忆力

每个孩子天生都具备超强的学习能力,他们在我们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就在随时随地接受各种信息,完善和丰富自己,不断取得进步,学习是他们自动化的、稳定性的内在需要。父母要做的是,着意培养那些对孩子的发展至关重要的几种学习能力,帮助孩子节省体力,提高学习的效率。 天才等于百分之一的天赋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后天努力与培养,记忆力的优劣也是如此。孩子的记忆力固然存在个体差异,更重要的还在于后天的培养和练习。 方法一:了解孩子的记忆特点 家长应该了解孩子的记忆特点,知道影响孩子记忆力的因素,这样才能找到更有效的方法帮助提高儿童记忆力。不可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更不能强迫孩子去记,要在孩子能力范围内循序渐进地培养孩子的记忆力。 孩子3岁之前,这时,孩子对自己感兴趣和特点鲜明的事物容易记住,但这种记忆往往缺乏目的性,所以,记忆保持的时间较短;3岁之后,孩子的无意识记忆逐渐发展,他们能清晰地记住物体的名称、伙伴的名字、自己放置物品的位置,以及简单的古诗和儿歌,记忆保留的时间明显加长,能保持好几个月,记忆的内容也变得丰富起来。随着家长的引导,孩子的有意记忆也开始发展,家长可以明确指出识记目的、任务,这样有助于帮助孩子记忆。 此外,家长还要了解影响孩子记忆的因素,如孩子的情绪状态、孩子对所记忆事物的感知程度、孩子的知识经验、孩子记忆对象的特点、记忆对象的多少等。家长要在此基础上,鼓励孩子多观察事物,增强孩子的有意记忆。 方法二:为孩子大脑提供充足的营养 父母应该明白,孩子较强的记忆力需要健全的大脑以及良好的大脑环境,因此,父母要合理安排孩子的饮食,调整好孩子的饮食结构,增加提高孩子记忆力的食物供给。 1) 合理的饮食:在饮食方面,家长要保证孩子摄入足够的蛋白质,对增强孩子的记忆力大有好处,蛋白质主要存在于瘦肉、蛋黄、海鲜、黄豆等中。家长还要让孩子多吃胡萝卜,有助于保证孩子大脑的新陈代谢。此外,还要合理搭配蔬菜、水果,摄入足够的维生素C和微量元素,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记忆力。 2) 补水适量:研究显示,孩子大量饮水时,血液中的水分就会增多,渗透压下降,血容量增加,使下丘脑合成及神经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不利于孩子的记忆。 方法三:激发孩子的记忆兴趣 “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 歌德的话正好说中了宝宝的记忆特点。明智的家长绝不能强迫宝宝记住这,记住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在兴趣的指引下,会逐渐增加记忆的积极性,对有兴趣的东西往往会表现出很强的记忆力,所以,家长要有意识地激发孩子的记忆兴趣。从孩子的兴趣出发,记忆效果会更理想。家长要学会尊重孩子,与孩子平等相处,引导孩子记忆。这样孩子就会生活在一个轻松和谐的环境中,记忆的效果也会更理想,不仅记得快,而且记得牢。 有位爸爸为了给孩子讲清 “微笑” 和 “大笑” 的区别,在孩子面前故意露出微笑的表情,然后问孩子:“你最近的表现很好,爸爸很高兴。你看爸爸的表情是什么?” 孩子说爸爸在笑,接着,孩子也露出了笑容。 爸爸看到孩子露出笑容,哈哈大笑起来,说:“爸爸表扬你,你是不是很开心啊?” 孩子点头,爸爸问孩子刚才自己的表情是什么,孩子说:“是笑哈哈的,您都笑出声音了。” “是的,爸爸很高兴你最近这么努力。” 爸爸接着问:“微笑和大笑的区别是什么啊?” 孩子回答说:“微笑是脸上的表现,没有声音;大笑是高兴得笑出声来。”

Read more

孩子写作业时 父母该做什么

玩是孩子的天性,玩得投入,忘记写作业是常有的事情。这个时候家长管教方法不对,反而会加重孩子闹情绪。那么,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家长要怎么做呢? 1。孩子正在写作业时,您在干什么? [错误做法]:一边看电视一边监督孩子,嘴里不停叨叨:“写快点。”“别磨蹭。”“不准看电视,好好学习。” [结果]:孩子不高兴:“凭什么你就能看电视,我就不能看,真不公平。” [正确做法]:大人也看书,不打扰孩子,营造浓厚的家庭学习气氛。 [结果]:孩子心态平和,心思都在学习上。 2。孩子写作业磨蹭、拖拉、不专心,该睡觉了,作业却没写完。您会怎么做? [错误做法]:训斥孩子:“你气死我了,怎么又没写完,我一会儿不看着都不行,快点写!我看着你。” [结果]:孩子并不着急,依然慢慢悠悠看。 [正确做法]:严肃地、平静地对孩子说:“孩子,写作业是你自己的事,你要对自己的事负责,没写完不准写了,该睡觉了,明天自己去学校跟老师解释吧。”(适当地让孩子承担自己的行为带来的一些后果。) [结果]: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很后悔,心里想:“这下完了,怎么跟老师说呀,看来明天写作业得快点了,不然还得挨批。” 3。孩子一直看电视,不睡觉也不写作业,您怎么做? [错误做法]:怒气冲天地把电视关掉,吼叫着叫孩子去写作业或睡觉。 [结果]:孩子满肚子不高兴地去了,心里恨你,说你是暴君。 [正确做法]:平静对孩子说:“孩子,你该写作业了,如果写不完会挨批。你还想看多久?”孩子:“我再看10分钟行吗?”家长:“行,说话算数,到时间就关电视。”双方各退一步。 [结果]:时间到了,孩子主动关电视,去睡觉或写作业。 4。孩子作业写得潦草,您怎么做? [错误做法]:发火:“怎么写得这么乱,你就不能写好点?”甚至生气地把孩子的作业撕了。 [结果]:孩子茫然,不知所措。 [正确做法]:严肃地、平静地对孩子说:“孩子,我已经说过了,写不工整要重写,因为不工整,老师看不清楚,你看,这是规定,不能破坏,所以你必须重写了。你看,你应该这样写字(讲述写字规范,横平竖直,大小一致。)。孩子,你只要写得比你刚才的字有进步就行(和自己比),有信心吗?” [结果]:孩子懂得“规定”的重要性,心里想:“比刚才的字有进步,容易。”孩子会对自己充满信心。 5。引导孩子静心写作业的十步流程 第一步,准备。 准备分两部分,首先是生理准备,如吃零食、上厕所;其次是物理准备,让孩子自己提前把该用的学习用具都准备好。 第二步,静心。

Read more

为什么别人可以我不行?

每个家都有自己的规矩。我们家的规定就是吃饭前不可以吃零食,不能躺着看书,对人都要有礼貌……你是我们家的孩子,就要遵守我们家的规定。 当然,在管教过程里,孩子常会有「不平之鸣」。例如:为什么别人可以吃冰淇淋而我不可以?为什么别人可以大声吼叫而我不可以?为什么别人可以跳床而我不可以? 再如大一点的孩子常会质疑:我同学都有最新款的手机,为什么我没有?为什么他们都有零用钱?他们都可以玩到晚上十一点才回家,为什么我不行?为什么阿猫可以这样?为什么阿狗可以那样? ……这种对大人要求「公平」的声音,常令父母左右为难。 有时表面的公平,才是真正的不公平 但什么才是公平? 孩子在提出这些「别人可以,我不行?」的问题之前,一定没几个人问过自己:为什么别人可以把该做的事都做好,我不行?为什么别人可以把书读好,我不行?为什么别人能做到父母要求的事,我不行? 我并不是要父母拿孩子跟别人比,甚至为了彰显自己的「公平」就答应孩子无理的要求。因为每个家庭都是不一样的,即使是同一个家庭的孩子也不一样,对待的标准和方式自然不同。像我家儿子也曾质疑过:「为什么姐姐可以买手机,我不行?」,那是因为姐姐学校离家较远,且下课时间常不准时,加上地点人潮很多,有了手机可备不时之需;至于儿子因为很喜欢运动,所以常买球鞋或各式各样的体育用品,而姐姐较没兴趣,也就很少买……。如果深入去想,就会知道,有时表面的公平,才是真正的不公平。 再如,我规定了一些奖赏制度。今天姐姐拿到了奖品或奖金,是因为她努力的结果,弟弟没得到,是因为自己努力不够。这时,弟弟就不能跑来哭闹说为何他没有?渐渐地,孩子就体会「要得到,先要付出。」,就会明白,有时候「别人可以,我不行」,反而才是最公平的事。 自己才是自己的镜子 论语里仁篇:「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老夫子说的意思翻译成白话是:「见到贤能的人,就应该主动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能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我们一般人常犯的毛病是看见贤能的人,不去学习,还心生嫉妒;见到差劲的人,不去反省,还跟人比烂,这才是最糟的。 我听说,爱因斯坦的父母也有相同的困扰,爱因斯坦小时常跟一群朋友混在一起,他的母亲常常为此忧心忡忡,她再三告诫爱因斯坦说:「孩子,你不能再这样混下去了。你整天贪玩,使得成绩不佳,我和你爸爸都为你的前途担忧啊!」 「没什么值得担心的,罗伯特和杰克成绩也不好,不也是天天玩吗?」爱因斯坦说。 「话可不能这么说啊!妈妈知道你喜欢听故事,我给你讲一个吧!从前,有两只可爱的小白猫在屋顶上玩。玩着玩着,其中一只猫抱着另一只猫从烟囱里掉了下来。等它们爬出来时,一只猫很干净,另一只猫却很脏,你知道谁会去洗澡吗?」 「当然是脏的那只小白猫啦!」爱因斯坦马上答道。 「恰恰相反,因为那只脏的小白猫见同伴是干净的,以为自己是干净的,所以,他不会立即去洗澡,甚至还四处乱逛,惹得大家哈哈大笑。小白猫回家一照镜子,才发现自己又脏又丑。」讲到这里,母亲语重心长地说:「孩子呀!自己才是自己的镜子。拿别人当自己的镜子,你就会像那只肮脏的小猫一样犯同样的错误。」 听完母亲的话,爱因斯坦满脸羞愧。因为这个故事,爱因斯坦当头棒喝,彻头彻尾的醒悟过来,就离开了他那群朋友。 下回当你又再质疑「为什么别人可以,我不行?」别忘了爱因斯坦这则「以己为镜」的故事。 别人再好或再差,都跟你无关,因为那是属于他的生活,而不是你的。 爱因斯坦小时候的数学不及格,所以,如果你的数学不及格,这代表你会成为另一个爱因斯坦吗?不会,你的人生只属于你一个人,和其他人毫无关系。不要管别人做了什么,或是他们的父母允许他们做什么。你是你,他是他。 作者:何权峰 (畅销心灵作家) 图来自:google.com

Read more

家庭教育到底有多重要,很多父母没想清楚

父母本身就是儿童最初的世界,他们不仅是第一任老师,实际上也是儿童终身的老师,最长久的老师。 父母不教育孩子,孩子会变坏;父母用错误的方式去教育孩子,孩子会变得更坏。 父母的价值、意义及其对孩子的影响,我们还没有非常深刻地意识到。 中国有4亿家庭,太需要好的教育。做好家庭教育,中国的教育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家庭教育为什么很重要?我想从四个方面来谈。 家庭是人生最重要的场所 人生是从家庭开始的。人的一生实际上生活在四个地方。第一个地方在母亲的子宫里,你通过母亲的身体去感受外部的世界。 人生第二个重要的场所就是家庭,离开母亲的子宫来到这个世界,就进入了家庭。这个时候和外部世界的交流实际上是依托父亲母亲和家庭成员来进行的。因为这个时候,尤其是人生的早期,他还不能独立地行走,他还不能独立地生活,他更要依托家庭。这个时候的父母亲对孩子的成长就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他带给孩子什么,往往就决定孩子会成为什么。 第三个场所是教室。说校园还大了一点,因为上学以后进入学校,就进入了教室。过去在很多教科书里,没有把教室作为一个很重要的社会学现象来进行观察。实际上,孩子在教室里生活幸福不幸福,有没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对他的成长非常关键。 第四个场所是职场,离开学校以后开始工作。在哪个单位工作,那个单位的工作氛围、人际关系、管理模式,都会对他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 这四个场所中最长久、最重要的还是家庭,因为家庭在这四个阶段一直存在,这四个阶段与家庭都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所以家庭对人生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场所,可以说是一个最重要的场所。人生从家庭出发,最后还要回到家庭,所以家庭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但我们对它的研究还非常不够。 童年是人生最神奇的阶段 经常能听到这样一句话:童年的秘密远远没有被发现。在我们人类的历史上,相当长的阶段没有把儿童当作人看。我们的历史书里面有写儿童吗?很少很少。我们都是宏大叙事理念,儿童从来都是缺位的。从文艺复兴以后开始看到儿童,开始把儿童当作人看,开始尊重儿童。特别是有了联合国的《儿童宪章》以后,我们不得不把儿童当作一个人,当作一个独立的人,尊重他的人格。 但是有了《儿童宪章》,就真的把儿童当作儿童了吗?事实上,大量活生生的案例都说明我们并没有把儿童作为真正的儿童来看待。童年,对人类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我们并不清楚。搞心理学的都认为人的大脑目前叫Black Box,是一个黑匣子。但实际上对做家庭教育的人来说,我们要非常深刻地意识到一个问题:儿童对我们而言还是一个黑匣子。如果我们真正认识儿童,整个世界都会不一样,整个教育就会不一样。 儿童的很多神奇之处、伟大之处我们没有认识到。儿童是怎么认识这个世界的,儿童的个性又是怎么形成的?我们必须很谦卑地承认这些问题没有认识。所以在一定程度上,由于对我们教育对象的不认识,造成了很多教育上的失误,很多教育方式是没有根据的,只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很多教育是没有建立在对孩子真正的、科学的认知背景下,当然,有时是因为科学本身还不成熟。 我们一直倡导给孩子幸福,但是我们给孩子的是什么幸福,是希望他当下不幸福,去达到未来的幸福。不是吗?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鞭子本姓竹,不打书不读;不打不成才,一打分数来……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实际上幸福和不幸福有四种排列组合:现在幸福,将来也幸福;现在不幸福,将来幸福;现在幸福,将来不幸福;现在不幸福,将来也不幸福。我们的老师、父母几乎都选择第二个:现在不幸福,将来幸福。为什么不能让孩子现在幸福将来也幸福呢? 我认为整个教育对儿童的认识和理解远远不够。我们要自觉地意识到:尊重童年。童年本身是一个最神奇的阶段。有了一种对孩子当下生活的尊重,对孩子本身作为人的尊重,我们很多教育方式自然就会变化。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教育是一种信仰,一些基本理念的建立,对儿童的基本认识,或者正确的儿童观,是我们教育的一个起点,也是我们整个家庭教育的起点。 父母是孩子最长久的老师 父母本身就是儿童最初的世界,他们不仅是第一任老师,实际上也是儿童终身的老师、最长久的老师。父母的价值、意义和他对孩子的影响,我们还没有非常深刻地意识到。事实上,在一定程度上孩子就是父母造就出来的。在孩子身上都可以看到父亲和母亲的影子。有什么样的父母,往往就有什么样的孩子。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神奇的种子,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它长在什么样的土地上,他可能会开出不同的花。在任何土地上种子都是可以开花的。那么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毫无疑问是非常深刻的,也是非常关键的。 父母亲的养育方式的确非常重要。无论在哪里,我们都离不开父母的影响和父母教育的影响。父母不教育孩子,孩子会变坏;父母用错误的方式去教育孩子,孩子会变得更坏。所以在优秀的孩子成为优秀的人才的背后,我们总能找到和谐温馨家庭的影子。同样,一个不健全的人格,我们可以在家庭中找到矛盾和冲突的因素。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在中国的家庭,父母的素养还有待提高。大部分父母都没有接受过科学的训练、科学的育儿知识的培训,所以中国的父母亲是经常容易犯错误的。司机要经过培训才能上路,如果没有经过培训他肯定是要撞车的,说不定自己的性命难保。做父母的技术要求比当司机要高得多,但是恰恰我们没有经过培训,也不需要任何的认定。 我们的父母亲往往就用一个标准——上清华北大哈佛的标准——来培养孩子。实际上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我一直说最好的教育是帮助孩子成为他自己。用一个标准一个模式去培养孩子,最后大部分人是失败者。 我们要让所有的孩子都成为英雄,唯一的可能性就是帮助他,让他成为他自己。让每个孩子在学校里发现他自己,能够和那些最美好的东西相遇,能够找到他自己,最后成就他自己。事实上,家庭和学校应该是一个帮助孩子发现自己、成就自己的场所,给孩子尽可能多的空间、舞台和机会,这样才有可能让孩子成为他自己。作为父母亲来说,千万不能要求所有的孩子千篇一律,所有的孩子都成为同一个样子。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帮助孩子找到他自己,这才是最关键。过度关心照顾,结果造成很多长不大的孩子。过多的限制干涉,也限制了孩子潜能的释放。 文/朱永新 图来自:google.com

Read more

孩子起床拖拉磨蹭? 妈妈学会这个方法,一治一个准!

很多妈妈反映:自从孩子上幼儿园之后,早上起床就成为一天中最紧张也最不愉快的时刻了。宝宝们总是早上睡不醒不肯起床。 如果妈妈们强行把迷迷糊糊的宝宝拽起来,宝宝还会闹情绪,穿衣服、梳辫子、洗脸、上厕所时还会各种磨蹭,再加上路上堵车,往往到幼儿园时已经迟到了,妈妈们也会因此上班迟到。如果妈妈因此批评孩子,把孩子批评哭了,还得做安抚工作,早上反而变得更加忙乱。 其实,让孩子快快乐乐起床,也没有那么难: 01|播放固定的叫早音乐 让孩子自己选一首或者几首他喜欢的音乐作为固定的叫早音乐,并告诉他:“这个音乐是专门叫宝宝起床的,宝宝听了这个音乐就该起床上幼儿园了。”家长提前15分钟播放,每隔5分钟加大一点音量,同时打开窗帘或开一盏小灯,一边附耳轻声地叫孩子的名字,久而久之,孩子会对这个音乐产生起床的条件反射。家长根据孩子的觉醒状况在15分钟基础之上延长或者缩短时间。 02|为孩子做“被动早操” 如果孩子赖床,家长既不要拉拽,也不要摇头、拍脸,活动孩子的手腕和脚腕是比较有益和有效的。家长边轻轻地叫孩子,边旋转孩子的手腕,先向内旋转10次,再向外旋转10次,然后换另一只手腕,内外各旋转10次,接着分别按相同的方向与次数旋转双脚。旋转关节部位可使血液循环顺畅,帮助孩子的头脑自然清醒。在夏秋季早上不易着凉的季节里,轻轻地按摩孩子的脊椎两边,也容易让孩子轻松觉醒。 03|轻轻挠孩子的痒痒肉 大多数孩子都有痒痒肉,例如手心、脚心或者腋窝,这是孩子敏感、容易兴奋的部位,家长轻轻地挠孩子的痒痒肉,也有助于孩子的觉醒。 04|利用卡通偶像激励孩子起床 三四岁的孩子具有泛灵论的思维特点,他会觉得万事万物都像他一样有意愿、有生命,所以家长拿孩子喜欢的卡通偶像激励他起床也是有效的。例如很多孩子都喜欢天线宝宝,家长就用它与孩子比赛,看谁起床快,看谁先到幼儿园。宝宝处在浅睡状态的时候,轻轻地在宝宝耳边说:“天线宝宝已经醒了,你再不起床就要落后了,落后就得当小弟弟,你不愿意快点起床当小哥哥吗?” 05|早睡才能早起 早睡决定早起,睡眠时间得到满足,孩子才能轻松起床。但是很多孩子和家长玩得很晚才睡觉,造成第二天的贪睡。所以,家长尤其是年轻的父母,要节制晚上看电视的时间或者娱乐或者加班的时间,为孩子营造安心睡眠的环境,做早睡早起的好榜样。同时睡前运动量过大或者在情绪不好的情况下睡觉,会影响孩子的睡眠质量,这样早睡也不会轻松早起。 06|节假日保持规律的作息 有的孩子并非每天都赖床,主要发生在星期一或者节假日之后上幼儿园的第一天,原因在于双休日和节假日没有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这种情况在父母平时不带孩子的家庭更加普遍。因为平常没有时间接送孩子,也没有时间陪孩子玩,所以节假日就疯玩一通,第二天孩子适应不了生活气氛的突然变化,抵触情绪强,不愿意起床。 可见,爸爸妈妈要至少提前半天结束节假日的气氛,将假期的心情收好,再去调整孩子的心态,与孩子一起安安静静地读读书,散散步,做些运动量和兴奋度小的活动,让孩子懂得假期已过去,为第二天按时起床入园做心理准备。 07|每天送孩子上幼儿园 如果孩子上幼儿园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状态,孩子就会觉得每天可上也可不上幼儿园,所以每天早上可以按时也可以不按时起床。尤其有老人或者阿姨帮助带孩子的家庭,不要由着孩子的性子,想上幼儿园就上,不想上就不上;或者家长由着自己的性子,方便就送孩子上幼儿园,不方便就不送。只要孩子身体健康,就像尊重大人上班的考勤一样,鼓励孩子天天入园。 08|教育孩子入园不迟到 不迟到的人不但时间观念强,而且责任心也强。迟到属于抽象的时间概念,小孩子还不理解晚于八点就是迟到,但是他知道其他小朋友都到了,早饭也吃完了,这时候才上幼儿园就是晚了,就是迟到了。家长要告诉孩子:不迟到的宝宝是妈妈和老师喜欢的宝宝,应该争取做一个天天不迟到的宝宝。久而久之,这样能提高孩子快乐起床的意识与动机。 图自|pixabay.com

Read more

孩子独立才能更好面对人生起伏

经常赞扬能够增强孩子自尊心的理念受到了质疑,教育界人士主张过度保护孩子的父母,应该让孩子体验失败并从中吸取教训。如今父母为孩子做的太多,反而让孩子们缺乏适应性并且无法承受失败。有些孩子甚至在课堂上都不敢举手因为怕自己说错。 新的研究显示那些出生在80年代和90年代的人,进入职场后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他们接受了最好的教育,却不能找到工作。研究认为这和父母的教育有关,因为父母为孩子做的太多了。 澳州校长们主张那些对孩子期望过的高直升机父母(「 直升机父母」是形容对孩子十分关切,并且积极参与到孩子生活中每一步的家长。),别给孩子太多压力要他们取得成功,这让孩子们无所适从,同时不敢面对挫折。 澳州悉尼一中学校长凯福德(Rod Kefford)博士指出:「我们正在培养患得患失的学生,教育质量也必将承受因此带来的后果。」 今天的老师们不会过多批评学生,而家长们总是把孩子们保护的很好。但是在60年代,老师会直言不讳的指出孩子的不足。 凯福德博士说:「后来有人发明了自尊心的概念,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一个最有害的教育理念。我们不敢做任何伤害孩子自尊心的事,但是这恰恰让我们无法有效的培养孩子的性格。如果我们真想提高孩子的适应力,让孩子体验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其实学习过程就是不断从失败中吸取教训。」 凯福德博士同时指出,学校应该让孩子有面对失败的信心才能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我们让孩子避免失败的行为其实反而让他们在人生路上有所欠缺。」 有研究表明,80年代和90年代后出生的人进入职场后有优越感,不喜欢多付出。由美国圣地亚哥大学特文戈(Jean Twenge)教授带头的一项研究指出,「80年代和90年代后出生的人喜欢优越的工作,不想过多付出但是却想报酬丰厚。当他们在工作中不顺利的时候,往往选择退出。」 特文戈教授表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能自理,父母觉得替孩子做事可以帮助他们,但是恰恰相反,孩子们反而变得不独立。」 如今父母和老师都会鼓励孩子说他们与众不同或者是他们可以梦想成真。尽管这样的鼓励可以增强孩子的自尊心,但是专家们认为,让孩子增强自尊心的同时,别让他们过高的估计自己的能力。 特文戈教授指出:「感觉自己与众不同也意味着对自己期望过高,父母或许认为自己的孩子是与众不同,但是其他人却可能不会这么认为。这个落差会让进入社会后的孩子感到很难适应。」 「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总是希望给孩子最好的,不妨也让孩子独立一些,更好的面对人生中的起起伏伏。

Read more

家长的十个坏习惯会毁掉孩子家庭教育

为什么父母的苦心付出不能得到优良的回报,当真我们的孩子都是白眼狼吗?如果你是一个充满困惑的家长,又或者你是一个不希望未来遭遇这种困惑的家长,请你和我们一起,拨开这团困惑的迷雾,看到迷雾后面藏着的真相——中国完形教育著名的亲子教练陈鹏宇老师,经过大量案例的积累,探究出父母如何用自以为是的爱毁掉原本自信快乐的孩子的十条共性问题,您不妨对照一看。 1.寄予孩子很高的期望且追求完美 通常的说法是期望越高失望越大,为了不使自己失望,只能给孩子不断地施压。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会迎合家长、迎合老师甚至迎合社会评价成为一个“优秀”的孩子!这样的优秀,往往忽略了孩子本身的需求。 “优秀”是一把双刃剑!当孩子为了家长的期许不断迎合的时候,他就失去了自我,他的生命状态不再自在和流畅!他只能紧紧地抓住他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得来的“优秀”!这样“优秀”的孩子,是一枚炸弹!随时会被引爆,不是炸伤别人,就是炸坏自己!有一个统计数字,大学中有心理疾病的孩子,有23%在初高中被公认是“很优秀”者。 2.孩子不令自己满意时贬损他、责罚他 其实孩子不能让父母满意的时候已经很负疚,这个时候最需要来自父母爱的陪伴、协助和支持。父母忽略孩子的感受被自己的情绪支配,只想着:你是我孩子,你要给我脸上贴金,你要让我有面子,你不能丢我的脸!然后用你自己奇多的规条和框框来束缚孩子。但是孩子往往越束缚越叛逆,你越管,他越不要听! 鹏宇老师家的宝贝女儿:在有一个假期刚开始的时候天天打游戏,晚上打到12点才睡觉。家里的妈妈、姨妈和姥姥都沉不住气了:这天天打电脑,作业不写怎么办!指责孩子,孩子鼻孔朝天“哼”一声,依然故我。鹏宇老师那次出差回来,正赶上妻子为此事犯愁。他进了女儿的房间:女儿回头叫了一声“爸爸”。他说:玩电脑呢,没事,你玩!然后手放在女儿的头上,半开玩笑说:爸爸给你传送一些爱的能量,别耽搁你玩,你继续玩吧。十几分钟后,他松开说:好了,不想玩了就早点休息啊,别累坏了! 那天晚上,女儿十点半就睡了。 给孩子一些空间,让孩子在负疚的状态下仍然可以得到爱,孩子才会有顺从以及有自我负责的可能。在孩子做了令你不那么满意而他自己也深知的事情时,无言地陪伴,单纯地给予孩子爱的支持更显得重要! 3.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比 这是所有家长的通病。鹏宇老师说:当你把“比较”的枷锁套给孩子,孩子就永远无法幸福。 4.有条件地满足孩子的需要 你考第一名就买旅游鞋!你进入前五名我们就全家去旅游!很多家长都把这个视为一种对孩子合理开明的奖惩举措!殊不知,这带给孩子潜意识的讯息是:符合爸爸妈妈的标准,才是被爱的。然后孩子会为了得到父母的爱付出失去自己的代价! 鹏宇老师:对女儿学习从没什么要求,甚至戏谑说:“不要考前几名,考前几名被老师盯上就麻烦了!”可是有次女儿考了第三名,心里还是很高兴的。她对爸爸说:爸爸,今天请我吃肯德基吧!这个爸爸说了:好啊!不过爸爸不是因为你考第三名才要请你。爸爸爱你,即使你考倒数第一倒数第三,想吃肯德基了,爸爸也会请你的! 孩子不耐烦地说:好了,好了,知道了。你的她心里怎样,还用说吗,幸福着呢! 5.数落孩子的不是 家长最乐意数落孩子、教导孩子!教导是每个家长都尤其热衷的一件事情,有人从教导中感受到自己的威严,有人从中体会征服的快感。 全不管孩子是在嘴上服气,还是心里服气!然而,最好的教是“不言之教”。数落孩子的不是,不是让孩子失去自信就是让孩子丧失自尊。 6.预言孩子没出息 预言孩子没出息有两种后果,一是你越说他没出息,他越没出息,完全丧失斗志和学习能力,最终实现你的预言!另一种孩子,你说越说他没出息,他越要证明自己有出息,但是一辈子活在“证明”中,失去自我,也丧失了生活的智慧和让自己幸福的智慧。 有一个农村长大的女孩子,她上面有个哥哥。从小父母就偏爱哥哥,认定哥哥比她有出息。她心里很委屈、很不服气。所以自我砥砺,一定要争口气给父母看看,看看她是不是能把哥哥比下去。后来她果然比哥哥成绩还好,考上大学,有不错的工作,成家立业。但是因为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证明给娘家看,久而久之令她的丈夫忍无可忍,要和她离婚…… 7.代替孩子做选择 孩子的心理独立期有三个阶段,分别是3岁、9岁和12岁。小的时候,孩子自己吃饭,父母应关怀而不干涉,不要说你都吃到衣服上了,我来喂吧!再或者孩子想穿什么衣服你也要代为选择!还有不声不响为孩子报了钢琴班,都是不智之举。 家长总是在用“自己的头脑”操控孩子,但是忽视了代替的过程就是剥夺孩子成长的过程。你剥夺了孩子某方面的成长,孩子就丧失了某方面的能力。 8.限制孩子做他想做的事

Read more

“中国式母爱”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我相信,中国妈妈爱孩子在这个世界上是数一数二的。从孩子上幼儿园、上小学、上中学、上大学,到找工作、结婚、生孩子,妈妈无时无刻不在操心–即使为孩子把心操碎了,她们也毫无怨言。   沙拉原来也是这样。她是出生在上海的犹太人后裔,育有两子一女。后来,沙拉离婚了,带着三个孩子移居以色列。初到以色列时,沙拉靠卖春卷来维持全家的生活。   那时的沙拉还是习惯地按照中国式妈妈的思路来想问题:再苦也不能苦孩子。于是,她每天送孩子们去读书,然后自己开始做春卷、卖春卷。当孩子们回家后,她又一个人忙着做饭,孩子们则围在暖洋洋的火炉旁等着妈妈把饭菜端上桌……她对孩子唯一的要求是:只有能考上大学就行。   这样的情形维持了一段时间,终于有一位邻居大婶看不惯了。有一天,她过来对沙拉的大儿子说:“你已经是大孩子了,应该学会帮助你的母亲,而不是看着你母亲忙碌,自己就像废物一样。”然后这位大婶又不满地对沙拉喊道:“别以为生了孩子你就是母亲,自己想怎么溺爱就怎么溺爱。你这样不是在爱孩子,而是在害孩子!”   沙拉后来发现,在以色列家庭里,孩子无一例外都要参与家务劳动,而且越是富裕家庭的孩子越是被父母推出家门体验艰苦生活。于是,沙拉诚恳地接受了这位邻居大婶的意见。   为了培养孩子的生存技能,她以有偿的方式让孩子们帮忙卖春卷,卖掉一个春卷可以提成20%,而孩子们正是在卖春卷的过程中学会了和陌生人打交道。沙拉还画了一张值日表,挂在家里的墙上,值日表上规定了谁哪天洗衣服、做饭、打扫房间。经过“家庭会议”,大家一致决定设立“值班家长”,并且规定了“值班家长”的任务。 沙拉的大儿子担任“值班家长”的第一天,一大早就拖好了地板,并就近买来了面包当早餐,还宣布当天的晚餐是炒白菜和煲一个汤。因为三个孩子轮流值日,所以每周日的早晨,沙拉都可以睡个懒觉,而当天负责值日的孩子会到冰箱里取出酸奶、面包,再煎个鸡蛋,然后把早餐摆好。 宠爱孩子人人都会,甚至连母鸡也会,可是,学会这样“狠心”地去爱孩子,就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了。如今,沙拉的两个儿子都成了成功的钻石经销商。   沙拉在她写的一本书里这样总结犹太妈妈教育孩子的秘诀:“心软是害,狠心是爱。谁溺爱孩子,谁总有一天会为孩子包扎伤口。” 图/wallcoo.net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