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有礼貌,只需父母一句话

老校长说,很多人已经开始意识到,如今的社会,擅长与人交流的孩子,等于在社会成功了一半,而礼貌热情,往往是交流的开始,是打开人心的关键。那么,让孩子变得有礼貌,会不会很难啊?其实很简单,只需要父母每天起床后对孩子说上一句话,不到半年,必见成效。 这句话 一定要大声说 老校长被请来给家长们讲课,为的是解决目前孩子们渐渐淡薄的礼貌方面的问题,但是他从未给过大家任何压力。 老校长很清楚,父母如果不能深切地意识到礼貌为何重要,意识不到家庭中父母身教的影响力,并且解除父母们对教育孩子感到难度很大的心理障碍,就不会为此用心。因此,他传授了一个人人都能轻易开始和坚持下去的教育方法,而且告诉大家,看似简单,却非常有效。不出半年,孩子的礼貌问题,必然改观。 这个方法只有一句话,任何人都会说,它就是「早上好」这句话。 大家本以为会是多么不同寻常的一句话,一听到就是这句每天孩子到校后,对老师必说的一句话,都很意外,觉得这个如何能解决问题呢? 老校长看到大家疑惑不解的表情,笑着解释道: 「别小看这句话,我可是天天都在用,太好用了。不信的话,明天大家就照着我说的去试试。在坐的基本都是孩子的母亲,每天都要一大早起来,很辛苦,给大家做早饭,可能忽略了一件小小的事。什么事呢?家里除了自己,最先起来的估计都是孩子的父亲,这时候,很少有人意识到要打招呼。明天开始,只要丈夫一起来,你就大声地对他说『早上好』,估计全家人都能听到。丈夫和孩子们的反应首先应该是吓一跳,很惊讶,心想,今天这是咋了,出什么事了?妈妈怎么如此郑重地打招呼。他会觉得很不好意思,很难为情地含糊着回你一句早上好。不过没问题,习惯就好,任何人都不会责怪别人对自己有礼貌的,只是刚开始觉得不太好意思。 只要大家这样每天坚持,每天早上对着起床的丈夫和孩子大声地打招呼,不过开几次口,保证家庭的氛围就变。任何人面对别人主动地对自己打招呼,都不会反感,反倒有被重视的感觉,自己被妈妈如此礼貌地对待,如果漠视妈妈,没有回应,孩子们自己也会觉得不好意思,太不像话,出于礼貌,肯定渐渐就回应妈妈,从含糊渐渐变得声音清晰。这样就不需要你天天骂他要有礼貌,要跟人打招呼,他自己就在家中养成习惯了。 」 老校长进一步解释,为何这样会有效果。他说,很多时候,是环境造就人,到了一个人人都很有礼貌的环境,人就会随着变化,被环境所带动,会自觉跟随。其实很多时候,孩子是不自觉地模仿父母的言行长大的, 父母的言行,自然造就家庭的环境。也就能影响孩子。 这件事,看似简单平常,却非常重要,一开始可能觉得很难为情,时间长了就会成为良好的习惯。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量之大,难以想像。大人健朗的一句招呼,会让孩子一整天都感到心中暖暖的,一整天都会开心地度过。 老和尚的教导 异曲同工 老校长接着讲了一个老和尚告诉他的方法,也很简单有效。他说,有一次,他到访京都的寺院,遇到一位老和尚,老和尚和他交流,如何让人自觉地守规矩。 老和尚说,只会严厉地说教,不会取得好效果,你只需要每天把家里入口处放鞋的地方,弄得整整齐齐的,坚持半年,就会发现,孩子们就跟着变,也自动把鞋放好,几乎不需要父母说话。 怎么个做法呢?很简单,就是每天把家里所有人的鞋亲自去摆放好,每一双鞋,不管孩子如何随便乱脱乱放,你就默默地重新给他们一双一双地摆好,这些小事,会感动孩子,当孩子出门上学,要穿鞋,发现家里的鞋,变得很整齐,心中一定受到触动。等他放学回来,看到家中的鞋,还是很整齐,自己就觉得好像不能随便乱摆放了。一开始可能做不到天天放好,时不时还会忘记,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孩子们就有样学样,自觉做到了。因为眼中看到的是整齐,就是无声的榜样,如果自己不整齐,会觉得怪怪的,于是自然就注意了。你几乎不用任何的说教。 老校長說,這個方法,他聽到後,回家就實踐,真的很管用,所以跟大家分享這個老和尚的智慧。跟前邊的做法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這兩個做法,不僅簡單可行,消除父母的畏難心理,還自然地透露出校長的深意:父母的身教,勝過千言萬語。意義重大。 禮貌地跟人打招呼,問候別人,是人與人相處和交流的第一步,因此很重要。禮貌本身,不是目的,達到與人很好地相處交流,才是目的。老校長說,如果想要孩子成為一個懂人心,能打開人心的擅長交流的優秀人才,就一定要注重每天都要跟人打招呼,問候他人,每天都在點點滴滴的日常生活中學會傾聽別人的心聲,關心別人的煩惱,成為一個細心體貼、總能體會到別人感受的人。 文:刘如 图来自:wallcoo.net

Read more

不打不骂还能教育好孩子的十个高招

对孩子不打不骂,还要教育好孩子,真的很难,让我们来看看不打不骂还能教育好孩子的十个办法 步骤/方法: 多多了解孩子 在忙于生计的同时,家长一定要抽出时间来多了解孩子,与孩子、保姆、孩子的老师多多沟通,尽量对孩子在幼儿园和家庭中的表现有一个全面把握。多一分了解,就少一分误解。 这样一旦孩子真有不听话的时候,也能比较明白应该如何去引导孩子。 吸收教育知识 社会在变化,孩子的成长环境也在变化,那么教养方式自然也要不断进步。 身为家长,就要责无旁贷地主动吸收教育新知。 在传统的亲子教育方式中,多半是父母用权威来教育孩子,而打骂处罚更是权威教育的重要方法。吸收新知可以帮助家长跳出自己的成长经验,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观念。 耐心倾听孩子 如果是气急攻心的家长,在面对不听管教的孩子时,通常最直接的反应就是破口大骂。 此时建议家长先冷静下来,尝试着多一分耐心,问问孩子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 当家长的心思已经放在了解孩子的想法,并想办法帮孩子解决问题时,也许就会发现孩子的行为其实是情有可原的,并且也已经释放掉了很多负面的情绪。 真正放下身段 有些家长总喜欢在孩子面前保持威严,习惯用以上对下的态度来对待孩子。对此建议,希望家长真正放下身段,从内心尊重孩子,不要再用命令的口气跟孩子说话,将孩子当做成人一样给予尊重。 不要总是对孩子说“不”,而是要给孩子选择题,让孩子自己做决定。如果孩子的年龄足够大,表达能力没有问题,也可以让孩子自己提出解决方案或替代办法。 跟孩子讲道理 除了平时的告诫之外,家长也要在实际的情境中教导孩子一定的道理。 让孩子有同理心,让他从其他人的角度去体会一下,真正明白自己的行为会如何影响他人。至于解说道理的方式,则可依孩子的年龄来选择讲解的深度,特别小的孩子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进行。 让孩子去体验 如果孩子老是听不进大人的话,那么在保证安全和没有恶劣后果的前提下,家长也可以让孩子自己会“自食恶果”的滋味。通过自身的切实体验,孩子将能深刻领悟到家长的教导有多么正确和重要。 同孩子做协商 不要总是要求孩子按照大人的心意去生活,那么不只是孩子痛苦,就连大人也很痛苦。 孩子也是人,当然有他自己想做的事,因此,同孩子做协商,各退一步也许是很好的方法。比如当孩子想要跳沙发,而家长却有事情要思考的时候,就可以请孩子去卧室的床上跳,或者请他等一会再跳,或者等家长把事情处理完,再带孩子去公园尽情地跳。 盛怒时不管教孩子

Read more

孩子的这个部位千万不能打!

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爸妈们都是小心谨慎的,生怕有什么意外断送了孩子的前程或者性命。 前不久,有一个8岁小女孩就在夜里突然死亡,只因妈妈一个习惯性的动作。 凌凌今年8岁,是一个非常健康的小姑娘。 然而让家里人想不通的是,在一天夜里,凌凌突然表示自己不舒服,不仅头晕还有想吐的感觉。 虽然家人把她紧急送往了医院,但是凌凌还是不幸身亡。 因为凌凌生前吃过泡椒凤爪,所以妈妈就怀疑,是不是凤爪里有毒?但是医生做过完整的检查后发现,孩子的死亡和凤爪没有任何关系,而真正的死因是是颅内挫裂伤,由外力导致。 而导致这一损伤的原因,竟然就是妈妈的一个习惯性动作。 据妈妈回忆,那天下午,凌凌一边写作业一遍看动画片,结果作业上出现了一大堆错误,心急的妈妈就顺手打了女儿后脑勺一下,没想到这一巴掌就把孩子送上了死亡之路。 对此,医生也做了相关解释: 孩子大脑内本身就有一些病变,比如脑血管畸形等等。 而妈妈这一巴掌导致孩子畸形的脑血管破裂,所以并不是直接死因,只是一个诱因。 在生活中,妈妈们免不了因为孩子的事情而发脾气,动手打两下也成为了自己的一个习惯。 不过动手打孩子并不是一个好的教育方式。 教育孩子,以下这些部位打不得! 1. 后脑勺 后脑勺,因为有人的呼吸中枢在那里,如果打的时候,造成呼吸中枢震荡,容易引起一些呼吸衰竭的并发症。 2. 太阳穴 太阳穴那个位置,因为它的眶内壁是比较薄的,在被打震荡的情况下,可能出现骨折,骨折对视神经发育也是不利的。 医学临床上就发生过一巴掌打失明的情况。 3. 拧耳朵 经常拧孩子耳朵,容易造成鼓膜穿孔,影响小孩的听力发育。 4.

Read more

惯子等于杀子,别让你的孩子恨你一辈子

从小就听大人说,惯子等于杀子。还连带着听一个故事,说是一个寡妇,从小把孩子拉扯大,不说也不碰,惯得不得了,后来孩子偷东西了,还是惯,最后越偷越大,判了死刑。临死前,要求见他娘一面,要吃他娘最后一口奶。结果,把他娘奶头咬了下来,还恨恨地说,如果你当初不这样惯我,我不会有今天。 可惜,这样的话今天没有人说了,故事也失了踪。极目望去,似乎人人都在惯孩子。当然,惯孩子的结果,未必都有故事上讲的那么可怕,好些孩子虽然娇生惯养,但心地还挺善良,做不了什么坏事。但娇惯的结果,的确不怎么样,现在人们抱怨80后、90后的毛病,其实说到底,都是抱怨者这一辈给惯出来的。 城里的孩子娇惯,农村的孩子也娇惯。从前大学里,农村来的学生,什么都会干,也肯干,但现在农村来的学生,甚至比城里的孩子还娇生惯养,什么都不会。什么都不会,还不是娇惯最大的恶果,大不了以后成家了,两个人从头学做家务。动手能力差,多挨老板克,自己慢慢学就是。反正历史留给这个时代的,就是这样的80后,90后,他们父辈的当家人,不接受,也得接受,不用,也得用,因为没有更好的。娇惯的最大恶果,是这一批的孩子,普遍责任心不强,或者说,不自立。 作为老师,每年都会帮一些贫困的学生,每次借钱,都说好了是借,不是给。当然,如果他们不还,我也不会逼债。其实,我并不在乎那几个钱。但是,我发现,凡是男学生,毕业之后多数不还,而女学生大多都还。很明显,男孩子被惯的比女孩子厉害,在他们眼里,还不还钱,本是个无所谓的事。他们根本没想过,还钱是一份责任,不还钱,不仅丢了自己的那份责任,而且也丢了面子。他们连在我面前丢了面子都不在乎,很难想象,到了社会上,他们是不是会在乎自己的脸面,自己的尊严。我当然也没法相信,他们日后能做出什么成就。 其实,每个大人,即使不讲那个传统的故事,他们也都知道,惯孩子不好。之所以非惯不可,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人们都输不起。好些被娇惯习惯了的孩子,只要索要不能被满足,动辄以自杀相威胁,一旦到了这个时候,家长只好缴械投降。其实,即使一对夫妻一个孩的所谓国策难以改变,在一个孩子的前提下,从理性角度,不惯也比惯是更合理的选择。 所谓的惯,在很大程度上,是担心孩子折掉,但现实社会中,有几人能做到真的把孩子天天含在嘴里,捧在手心?无论如何,孩子总要自己在人世间行走。这样行走,就会有风险,有疾病。事实上,人就像其他动物一样,生下来就会有风险,无论担心与否,小心与否,风险总是会有。从概率上讲,让孩子经些风雨,受点磨练,活下来而且活得好的概率反而要高。即使娇生惯养,所有的事情都大人包办,父母一般来讲,总会死的孩子的后面,那么孩子后面的日子肯定要过的相当艰难。不仅吃苦的概率注定大,折损的风险也大了。 图: pixabay.com

Read more

夸孩子的方式不对会出大问题

都说我们老一辈的父母很吝啬对孩子的赞扬和鼓励,于是到了我们这一代,很多父母都意识到了:必须多肯定孩子,这才能让孩子更有自信。但是诸位爸爸妈妈要注意,夸奖孩子也是有讲究的。角度不对,可能就会起到相反的作用了! “你真棒”、“真聪明”这些表扬孩子的话,似乎是不少父母的口头禅。暂且不说这样夸奖孩子对不对,先看看下面这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 斯坦福大学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和她的团队对纽约20所学校,400名五年级学生做了长期的研究。研究发现,“表扬”和“鼓励”对孩子的影响有巨大的差别。 实验第一阶段 研究员每次从班里叫出一个孩子,进行第一轮的智力拼图任务,由于第一阶段的任务比较简单,所有孩子都能完成。测试完成后,研究员会把分数告诉孩子,并附一句鼓励或表扬的话。 研究员把参加实验的孩子随机分成两组,其中一半的孩子得到的是表扬他们的话,如:“你真棒”、“你真聪明”;另一半孩子得到的是鼓励他们的话,如“你刚才很专注,用心,看得出你很努力,加油!” 实验第二阶段 随后,孩子们开始参加第二轮的挑战,这一轮他们可以自由选择不同难度的拼图任务。结果发现,上一轮被夸奖“聪明、很棒”的孩子,大部分都选择了难度较小的拼图任务,而被鼓励“努力、专注”的孩子,则大部分都选择了难度较大的任务。 实验第三阶段 所有孩子参加相同难度的测试,这次拼图任务是初一年级学生的水平考题,因此基本所有的学生都无法完成测试。 实验第四阶段 所有孩子参与难度相同的测试,这次的难度与他们的能力相当,但是需要努力才能完成。实验结果发现,被夸奖“努力、专注”的孩子,在这次测试中的分数比第一次提高了30%左右;而那些被夸奖“聪明、很棒”的孩子,这次的得分和第一次相比却退步了大约20%。 看到这里,你或许也清楚了这两种不同的表扬方式,会给孩子带来哪些不同的影响了: 1、被夸奖“聪明”的孩子会有很强的优越感,但是同时更害怕挑战,因为他们担心自己失败后,“聪明”的帽子会被摘掉;相反,被夸奖“很努力”的孩子会更愿意接受挑战,即使失败了,他们也不会感到太沮丧,因为自己已经尽全力了。 2、“聪明”是一个标签,一旦贴在了孩子的身上,极容易滋长孩子“输不起”的心态;被称赞“努力”,对孩子来说却是一股力量,能让孩子不怕失败,尽力尝试。 3、被称赞“聪明”的孩子对成败的敏感性很强,一旦不成功,便会怀疑自己,从而影响接下来的发挥;被称赞“努力”的孩子则更享受过程,在挑战中表现出积极思考、专注的态度,更有利于孩子在挑战中胜出。 在孩子的性格塑造期,肯定孩子的天赋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他会因此而自我感觉良好,轻视“努力”、“勤奋”、“专注”的因素,甚至害怕自己努力了以后,却仍然达不到想要的效果,害怕自己没有别人想象中的“聪明”。另外,“你真棒”这一句泛滥的话也没有把孩子夸在点子上。 “宝贝你真棒,妈妈觉得你是一个特别棒的小孩。” “今天你表现得真棒,我就知道你可以做到的。” 这样夸孩子似乎没错,但稍微思考一下,便觉得其中有矛盾了:孩子今天好好吃饭了,你说一句“你真棒”,孩子费了好大的努力才学会背一首诗,结果你也是一句“你真棒”就打发了。实际上孩子学会背一首诗,你心里肯定是很高兴的,但是由于不知道如何夸奖,最后只好又来一句“你真棒”。 夸孩子要具体针对这件事情来夸,才算夸到了点子上。例如,“你昨天还说这首诗太难了,今天却能背出来了,你付出了很大的努力,这种态度很赞,加油!”孩子会知道,自己努力的过程妈妈是看到的,自己的努力是有用的,因此才会受到鼓励,继续努力。 每个孩子都需要爸爸妈妈的肯定和鼓励,这是孩子的力量源泉。但是“真聪明”、“真棒”这种赞赏式的话语,并不走心,不能实实在在地让孩子相信自己,甚至会产生其他不好的影响。 作者:佚名 | 图:

Read more

大声吼孩子只会让孩子越来越差劲!这样教既简单又有效!

当孩子犯了错误,你不要只是吼叫孩子,说教大道理,而是要给孩子另一个选择。也就是说,不要只说 “不可以”,请指出一条可以的路来给他走。 常常骂、大声骂、越骂越听不见 人的大脑有个特性,对习惯性的东西常常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比如,当父母第一次大声责骂时,孩子 “如你所愿” 能被吓哭,但是次数多后,他就习惯了,每次被骂的时候注意力都是游离的,他根本没有在听,所谓 “入鲍鱼之肆,久闻而不知其臭”。 因此管教孩子要言出必行,说到做到,威胁的次数多了,也就没有效了。 吼骂孩子是白费口舌 骂孩子的坏处是,他一紧张,大脑会自动转入逃生机制,他所有注意力都放在如何逃过一劫,父母就白费唇舌了。此外,模仿是孩子的天性,你大声吼他,他将来在外面也大声吼别人,这会使他没有人缘,交不到好朋友,以后人生的路会很孤寂,而且你吼他,他以后也会继续去吼你的孙子。 人都有好奇心,越是听不清楚的,越会注意去听。因此,要孩子注意听你说话,不必大声吼,只要引起他的动机,你越不要他听见,他越会注意听。其实最好的沟通方式是身教,因为太小的孩子还不能说理,当大人做给他看时,他便自然会学进去。 管教孩子,不用吼的用什么? 1. 耐心倾听 气急攻心的家长在面对不听管教的孩子时,通常最直接的反应就是破口大骂。但是这样根本解决不了问题。管教孩子,关键是要找出孩子犯错的原因,从源头下手,把原因除去。此时家长应先冷静下来,多一分耐心,问问孩子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当家长的心思已经放在了解孩子的想法,并想办法帮孩子解决问题时,也许就会发现孩子的行为其实是情有可原的,并且也已经释放掉了很多负面的情绪。 2. 放下身段 同孩子做协商有些家长总喜欢在孩子面前保持威严,习惯用以上对下的态度来对待孩子,但是这样做往往会激化矛盾,叫他不要他偏要。这时,父母不妨放下身段,不要总是命令孩子,而是同孩子做协商,各退一步也许是很好的方法。比如当孩子想要跳沙发,而家长却有事情要思考的时候,就可以请孩子去卧室的床上跳,或者请他等一会再跳,或者等家长把事情处理完,再带孩子去公园尽情地跳。 3. 让孩子去体验后果 如果孩子老是听不进大人的话,你再怎么吼叫也是无用的。那么在保证安全和没有恶劣后果的前提下,家长也可以让孩子自己会 “自食恶果” 的滋味。通过自身的切实体验,孩子将能深刻领悟到家长的教导有多么正确和重要。 4. 跟孩子讲道理除了平时的告诫之外,家长也要在实际的情境中教导孩子一定的道理。

Read more

外国妈妈成功帮孩子戒掉 iPad和手机,她只用了一招。(精明)

这个妈妈了不起!她这样帮孩子戒掉iPad和手机,只用了一招! 有哪一个孩子不爱玩,别说孩子连大人也一样爱玩。这个年代孩子受了父母的影响,大家都喜爱玩手机、玩 iPad 已经是生活一部分了。但是由于孩子没有时间观念也不会控制孩子就会频繁玩、长时间玩,甚至玩到不吃,不喝,冲凉,上厕所,过马路也一起,这些已经给不少家庭带来了难题。不少妈妈在烦恼着的问题是如何让孩子戒掉 iPad 或手机。 不过提醒大家,让孩子完全戒掉父母每天都在用的 iPad 或手机是不现实的。 那么父母该如何做呢?大家看看一位国外妈妈的做法,相信能给大家来带不少启发! 小男孩 Andy 也是 iPad 控,玩 iPad 可以经常不喝水不吃东西,在经历了一次由于玩 iPad 入迷从家里的楼梯滚落摔断了一条腿,这个妈妈就做了下面的举动: 暑假的一天,孩子像往常一样起床,吃完早餐后想玩 iPad,竟然发现 iPad 上面贴了一条小纸条: 〝妈妈从今天起实行 iPad

Read more

管教孩子不需大喊大叫,学会这些让你当个「优雅妈妈」

孩子们顽皮是很正常的, 你一定也不希望孩子过早地成熟,像个成年人一样彬彬有礼。 但有时他们把握不了分寸, 比如:他揪小朋友的头发取乐或将你急需的东西藏起来,看你火烧火燎而暗自得意。  再理智的妈妈也难免有怒火上冲的时候, 一味地惩罚不是办法, 管教需要恰当的方式, 想想看,是不是自己做错了什么…. 像大多数的父母一样, 我们都希望自己的管教, 可以使孩子下次再做同样的事情的时候, 会觉得这样做不对因而不去做。 甚至更奢望,他因为知道拽人家的头发是不对的而乖乖听话, 而并不是因为他心里惧怕再惹妈妈发怒而不去做。 但大多数时候,今天我们制止了他的不好行为, 似乎对明天还要阻止他做出更坏的举 动没有什么帮助。 孩子到底何时才能学乖一点儿? 育儿专家指出:孩子可以学会听话、懂事, 但这个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方式方法。 我们要教给他们。 这需要我们做到未雨绸缪、坚持不懈,并随时都保持头 脑冷静。 下面所讲的这 6

Read more

以爱之名:父母规划的人生

想来,父母对子女深沉爱着的心,都是在难离舍和计深远之间不断徘徊。 大学毕业之初,我在一个贷款公司新成立的部门上班。是我幸运,部门成立3个月之后我调升区域经理。我学习管理员工,开拓商户,维护渠道,那几乎是,我人生的第一次成功。我从未想过这种可能性,这太能激励人了,这个平台给我提供了很多可能,让我在短短的6个月内学会了曾经22年从未接触过的东西。 在择业之前,大学辅导员告诉我们选择工作的三个要点,第一个就是城市。城市本身所带来的机遇,比选择行业,选择公司更重要。城市的开放程度,信息传播速度,创新能力,活跃度,能提供的平台,这些,最终都会影响到个人的职业发展。而成都,这个开放、包容的城市,确实也让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当我接到了银行的录取通知时,我深知,“金饭碗”虽然看来诱人,但是不适合我,我还年轻,还有很大的未来可以去拼。所以我拒绝回老家过朝九晚五的平淡生活。 如今的社会,已经大不同。社会日新月异,更新换代的速度超乎你的想像,这是个不进步则退步的社会。它如此包容,活跃着的大都是造梦者般的年轻人。这些新生的力量爆发出十足的活力和创造力,利用这个发展中的城市以一种不可阻挡的姿态求取最新的资讯和技术,并将之换化成前进的动力。不但如此,他们肯干,肯拼,敢于做梦,也敢于付出一切把梦实现。互联网,新媒体,技术革新,任何一个身在其中的人,都会感谢上帝能让他被这股激流击中。 父母却并不这么认为。在体质外的公司上班,在他们眼中,没有固定收入,没有一签合约就是一生的稳定,也没有令外人艳羡的体面。站在他们的立场,去银行上班,一是离家近,方便他们照顾;二是通过这种“高大上”的工作可以找个好对象。等再过几年,儿子结婚生子,他们还可以帮儿女带孩子。在他们眼中,这样顺风顺水的一生,比在外面做个打工仔强太多了。因此,父母开始极力劝说我回老家。 在父辈们的一生中,由于常年漂泊在外,最是艳羡那些有正式工作,又坐在办公室里吹空调的人。他们所有的人生经验都来自于过往辛劳的生活,辛劳的日日夜夜里为了儿女埋头苦干,并不知道外面世界早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当他们以自己的想法去规划儿女的未来时,并不知道他们的思想和追求已经完全脱离主流社会,在根深蒂固的阶层思想中,儿女能进入银行或政府等单位,拥有一个稳定舒适的工作,已经是他们这一生最大的惊喜。 年轻的我,看到的却是“西部第一城”巨大的发展机遇。中国整个大西部以成都为中心,辐射整个西北、西南,甚至影响到中部地区的发展。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年轻一代所能获得的机遇是不可估量的。科技、文化、经济、产业升级,城市发展所带动的资源和革新将年轻人卷入一个革命式的大潮,他们在此获得向上发展的平台和能力,以此来提升个人价值,为未来打造无限可能。 父母和子女之间有如此多的冲突和误解,和两代人完全不一样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程度有莫大的关系。当父母辈终于达到了进机关单位的梦想,但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子女却并不青睐这类领“稳定工资”,做“简单事”的工作。包括我在内的大部分年轻人都认为,年轻时就选择一份稳定的工作,安家立室,那么,家庭和新生子女会分走他们绝大部分的精力和注意力,在未来职业上的追求也会因此驻足。 就这样,两辈人之间不断地爆发冲突,通常是一方获胜而喜,一方求全而悲。并且,这类事很难去界定谁对谁错,因为左右儿女的思想和未来,通常都是以“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为出发点。他们害怕儿女还像曾经打工一族的他们一样漂泊,害怕子女频繁换工作而失去工作,害怕子女没有机关单位的福利政策,像他们一样,辛苦工作了一辈子,还是老无所依。而子女却认为,老一辈的思想陈旧腐化,和主流社会脱节,与年轻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相差巨大。一份稳定的工作并不能代表你此生就能过得幸福,个人所拥有的能力和掌握的资源才是未来最安全的保障。 作为子女,我理解他们为我付出的一切并为之感激。人生中会有很多岔路,不同的路通向不同的未来。谚语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有可能你选择的那条路与你原来的路根本不相交,人生路也没有往回走的可能。 美国华裔作家伍绮诗的长篇小说《无声告白》里,母亲希望女儿莉迪亚能完成她当医生的梦想,父亲希望女儿莉迪亚摆脱华裔的身份,和身边的所有人交朋友。他们把他们的愿望一遍又一遍的往女儿身上压,希望此生自己无法完成的愿望能在女儿身上实现。小小的女儿学会用微笑应答他们的期望,却越来越找不到自己。在一个黑暗的夜晚,莉迪亚鼓起勇气,向社区内的湖泊走去。她决心改变一切,再也不假装成为另一个人。她决心要勇敢,清楚的明白自己是谁,想要什么,勇敢去发现宇宙中华丽闪耀的各种可能。她下定决心的那刻,觉得一切皆有可能。于是她跨出小船,走进水中,以此来证明自己,获得新生。 后记: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即便有时候会因为错误的表达使子女受缚,但父母对子女的爱都是深沉而伟大的。不论在何时,我对父母的爱一如他们爱我一般深沉。作为年轻的个体,未来拥有无限的可能。愿所有在逐梦路上的人,都能找准自己的方向,奔赴属于自己的远方。 文/大树以西 图来自:pexels.com

Read more

什么样的男孩,长大会幸福?

导语:不管我们是否愿意承认,这个社会对男性的要求都更苛刻一些,所以,对于家中有男孩的父母来讲,想把孩子培养成才,可能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建议家里有男孩的妈妈能好好阅读,因为这篇文章很可能对你有大的帮助。 这篇文章将男孩的一生分为了0-6岁、6-14岁、14岁-成年三个主要的阶段,并针对这个三个阶段男孩的发育特点、父母在此阶段的重要作用、养育时应该注意什么等问题都进行科学的分析,并给出了具体可行的方法。 如何养好一个男孩? 如果男孩培养得当,他们可以成为非常棒的爱人、父亲和工作伙伴,展现男性的美好一面:能干、会照顾人和稳重。 那么男孩子究竟是如何成长的呢?我们父母在他们的成长中应该注意什么呢?关注男孩成长的心理学家们把男孩的成长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0~6岁) 温柔幼年 这段时期里虽然父亲的角色也很重要,但男孩依赖的主要是妈妈,因为他们需要很多的爱和安全感。 >>>> 发展特点 男孩还是婴儿时,他的需求和女孩没有什么区别。他需要和一个抚育他的人建立特殊的亲密连接,这个抚育者往往是母亲,母亲提供他最需要的奶水、安抚和拥抱。父亲这时候会和孩子玩一些让他兴奋的游戏,比如抛高,举高,骑肩上等,这些一般是母亲不会做的。 随着孩子的成长,男孩和女孩的区别会开始慢慢出现。女孩子比男孩更会认脸,触觉更敏锐。而男孩子生长得更快,从2、3岁开始玩的时候会占用更多空间,喜欢使用物品,喜欢把积木搭高。 >>>> 父母的作用 如果母亲是男孩的主要抚育者,他会把母亲当作亲密关系和爱的学习榜样。如果母亲温柔但坚定地设定规矩,不是用打骂或羞辱的方式,他会接受这些规矩而且进步很快。因为他知道妈妈爱他。 如果母亲喜欢教他说话,他大脑的语言能力会发展更快,让他更爱和人交往。而缺乏与人交往的兴趣或交流能力是很多男孩长大后的弱点,母亲在男孩幼年期就可以注意这一点。 如果母亲经常情绪悲伤,对男孩缺乏关注,男孩的大脑就会发生改变,变成容易悲伤难过。如果母亲总是生气,打骂他,他会迷惑母亲是否爱他,导致缺乏安全感。 母亲应该接受男孩爱冒险的天性。当男孩捉了一只小蜥蜴或者用泥土堆了一团东西时,母亲应该感到骄傲和快乐,而不是催他洗手换衣服。父亲可以逗他玩,和他假装摔跤,同时要与妻子一起照顾他。小男孩就会知道:男人可以是让人激动的、友好的、爱读书的,也可以分担家里的家务和照顾孩子的任务。 >>>> 需要注意的地方 对于和母亲分离,男孩会有更强的焦虑症,如果感觉被抛弃,他更容易关闭内心,不和外界交流。如果可能,男孩在三岁前,最好由家人照顾。有分离焦虑症的男孩可能会在幼儿园表现得好动或者有攻击性,大人们很可能会他贴标签,说他好动爱打人,而这个标签可能会一直跟随他。 如果是由家人照顾或者是在只有几个孩子的小型家庭式托儿所由有爱心的老师照顾,男孩会适应得更好,分离焦虑症会降低。三岁以下的孩子需要和把他放在心里特殊的位置的人度过幼年期。男孩们最早需要学到得是亲密、信任、温暖、快乐和友善。这些幼年时体验到的感情会帮助他更平稳地度过容易冲动的青春期,平衡他爱冒险和爱竞争的天性。 >>>> 总结 六岁之前,男孩和女孩没有根本上的区别。最好是由母亲担任主要抚育者,父亲积极协助。重要的是有一两个关键的人爱他,在他的幼年期把他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这样他会一生都有内在的安全感,他的大脑会获得亲密交流的技能,喜爱学习和互动。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