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说现在的孩子越来越娇贵了,打不得,骂不得,作业都不敢多布置,也越来越懂和父母讨价还价了…… 这不,又出事儿了! 前几天,重庆一个10岁的小男孩,因为和爸爸赌气,一气之下从20楼的家中窗户跳下,砸中楼下的越野车,当场身亡。而跳楼的原因仅仅是因为 ——不给看电视! 事情发生后,悲痛的父亲回忆说,自己两个儿子本来都在看喜欢的电视节目,他问哥俩儿作业写完了没,都说没写完,就关掉了电视。 当时父亲自己并没有说什么气话,更没有打骂儿子,甚至都没有碰他一下,就又回到厨房做饭了。 直到后来在屋里的大儿子告诉他,“弟弟不见了”,而当看到楼下坠地的小儿子时,整个人都吓傻了。 事发后,孩子的父母还是不太愿意相信是孩子赌气,而宁可相信是孩子“失足”坠落。可是相信归相信,我们仍然能看出,孩子的坠亡,和父亲当时不让看电视有某种直接的关系。 短短几分钟,一个当时根本很难预知、很难预防的悲剧,就这样发生了……一个家庭就这样失去了一个“儿子”和一个“弟弟”。 孩子父母的伤心让每个做父母的都倍感同情,可是通过这件事情,不得不让我们问个问题: 现在的孩子心理这么脆弱吗? 现在的孩子这么不珍惜生命吗? 还真的是!不信,看看下面几个今年新年后才发生的事情: 01 完成作业不准看电视,13岁男孩欲寻短见 3月30日,13岁男孩小强因放学回家完成作业,爷爷却不准他看电视,一时想不开便反锁房门,并声称自己吞下老鼠药吓唬大人。好在民警及时耐心劝解,顺利化解爷孙矛盾。 02 疑因早恋受阻,14岁男孩跳楼坠亡 3月28日,重庆14岁的男孩从17楼的家中跳下,坠倒在2楼平台上身亡。对于跳楼的原因,疑因男孩早恋不想读书,与父亲发生争执所致。 03 睡懒觉被母亲掀被子,14岁男孩跳楼获救 2017年春节前后,大足区一小区居民楼,14岁男孩小勇正睡得香,母亲却掀开温暖的被子,让小勇一起回乡下。 小勇一时犯了“起床气”,竟从12楼阳台跳了下去。好在11楼防盗网将他拦住,接到报警的民警、消防官兵及时赶到,成功将小勇救起。 不准看电视、起床气、早恋…… 这些本来很常见的青少年问题,
Read more温暖你的家人,才会有温暖的家
有人说,“家是世界上唯一隐藏人类缺点与失败,而同时也蕴藏着甜蜜之爱的地方”。每个人都希望能拥有一个温暖的家。一个温暖的家里,一定先有温暖的人,而后才会有一个温暖的家。 一个温暖的家,就像一个避风港,就像一个温室,就像一个拥抱,无微不至地呵护着你。在你离开的时候默默地等待,在你归来的时候热烈地欢迎。 一个温暖的家里,一定是用爱建造起来的!都说爱是相互的,需要相互的包容。虽说因为血亲,亲人的爱往往是无私的,可是每个人都会有柔弱的时候,都需要被爱,所以家人之间,一定不能吝惜于爱的表达。我们需要被爱,家人们也需要被爱! 家,是心里永远也不熄灭的灯;家,是梦里那座燃着炊烟的木屋;家,是我们永远的港湾!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一个真正温暖的家,当你拥有了温暖的家的时候,一定别忘了珍惜! 好好呵护家人,用心温暖家,请记住: 家要安静不要吵闹,家要清洁不要凌乱! 家要真诚不要虚伪,家要自己不要强制! 家要委婉不要批评,家要钦佩不可轻视! 家要温存家要小节,家要体贴家要关心! 家要理解家要包容,家要忍让家要幸福! 图来自:pixabay.com
Read more惯子如杀子,何为惯?
小编一贯的育儿观是:要温柔爱孩子,但一定不能溺爱娇惯孩子。我们不会一辈子都守护着孩子,我们总有一天会老去,孩子总有一天要长大。不溺爱不娇惯孩子,是为了让孩子拥有自己独立精彩的人生。 以下10种溺爱的形式是比较典型的,仔细看看,并自我检讨下,有没犯以下的的溺爱症? Top1 特殊待遇 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处处特殊照顾,如吃“独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做“独生”,爷爷奶奶可以不过生日,孩子过生日得买大蛋糕,送礼物……这样的孩子自感特殊,习惯于高人一等,必然变得自私,没有同情心,不会关心他人。 Top2 过分注意 一家人时刻关照他,陪伴他。过年过节,亲戚朋友来了往往嘻笑逗引没完,有时候大人坐一圈把他围在中心,一再欢迎孩子表演节目,掌声不断。这样的孩子自认为自己是中心,确实变成“小太阳”了。家里人都要围着他转,并且一天到晚不得安宁,注意力极其分散,“人来疯”也特别严重,甚至客人来了闹得没法谈话。 Top3 轻易满足 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有的父母还给幼儿和小学生很多零花钱,孩子的满足就更轻易了。这种孩子必然养成不珍惜物品、讲究物质享受、浪费金钱和不体贴他人的坏性格,并且毫无忍耐和吃苦精神。 Top4 生活懒散 允许孩子饮食起居、玩耍学习没有规律,要怎样就怎样,睡懒觉,不吃饭,白天游游荡荡,晚上看电视到深夜等。这样的孩子长大后缺乏上进心、好奇心,做人得过且过,做事心猿意马,有始无终。 Top5 祈求央告 例如边哄边求孩子吃饭睡觉,答应给孩子讲3个故事才把饭吃完。孩子的心理是,你越央求他,他越扭捏作态,不但不能明辨是非,培养不出责任心和落落大方的性格,而且教育的威信也丧失殆尽。 Top6 包办代替 我曾问一些妈妈,要不要求孩子劳动,有的竟说:“我疼都来不及,还忍心让孩子劳动?”也有的说:“叫‘小东西’做事更麻烦,还不如我帮他做了。”所以三四岁的孩子还要喂饭,还不会穿衣,五六岁的孩子还不做任何家务事,不懂得劳动的愉快和帮助父母减轻负担的责任,这样包办下去,必然失去一个勤劳、善良、富有同情心的能干、上进的孩子。这决不是耸人听闻。 Top7 大惊小怪 本来“初生牛犊不怕虎”,孩子不怕水,不怕黑,不怕摔跤,不怕病痛。摔跤以后往往自己不声不响爬起来继续玩。后来为什么有的孩子胆小爱哭了呢?那往往是父母和祖父母造成的,孩子有病痛时表现惊慌失措,娇惯的最终结果是孩子不让父母离开一步。这些孩子就打下懦弱的烙印了。 Top8 剥夺独立 在背上走;含在嘴里怕融化,吐出来怕飞走。这样的孩子会变得胆小无能,丧失自信,养成依赖心理,还往往成为“把门虎”,在家里横行霸道,到外面胆小如鼠,造成严重性格缺陷。 Top9 害怕哭闹 由于从小迁就孩子,孩子在不顺心时以哭闹、睡地、不吃饭来要挟父母。溺爱的父母就只好哄骗、投降、依从、迁就。害怕孩子哭闹的父母是无能的父母;打骂爸妈的孩子会变成无情的逆子,在性格中播下了自私、无情、任性和缺乏自制力的种子。 Top10 当面袒护 有时爸爸管孩子,妈妈护着:“不要太严了,他还小呢。”有的父母教孩子,奶奶会站出来说话:“你们不能要求太急,他大了自然会好;你们小的时候,还远远没有他好呢!” 这样的孩子当然是“教不了”啦!因为他全无是非观念,而且时时有“保护伞”和“避难所”,其后果不仅孩子性格扭曲,有时还会造成家庭不睦。 家长庇护得了孩子一时,庇护不了孩子一世。孩子和家长都应该在这个问题上摆正位置、调整心态。立,给孩子断乳的契机。 应该说,解决的办法是双方面的,一方面,孩子自身要有独立意识和敢于接受生活挑战的勇气,不怕苦、不怕累,锻炼自己从独立报到、洗衣服、吃感冒药这样的生活琐事做起;
Read more慢慢放手
在读经班当志工老师的我,中间休息时段,A小朋友在家成班赖着妈妈,渐渐的眼泪流出来,不愿上楼到儿童班读孝经,我见状后想促成初次来读经的妈妈留在家成班上课,所以我主动地向那位妈妈说:「我陪她上楼上课,我就坐在她身旁,比较有伴不怕生。」 那位A小朋友执意要妈妈陪伴,眼泪像水龙头般泪流满面,最后由妈妈陪伴上楼上课,我也上去支援儿童班,那位妈妈陪伴果真奏效,马上不哭了。不过,那位妈妈脸部表情一百八十度转变,变成很严肃。 相信许多父母都经历过上幼稚园或上小学第一天,小朋友哭哭啼啼不愿意自己进教室上课。有些父母会陪伴一会儿或一些时日,让小朋友孰悉了环境,再渐渐放手,让小朋友独自进教室或独自上学。 已退休的我,目前仍在学校或读经班担任志工老师,建议家中有小朋友刚要上学的,希望家长激发孩子独当一面的能力和潜能。在就学前,不妨给予孩子些许独处的能力,譬如孩子自己睡一房,不与父母同睡;或练习自己洗澡和上厕所,不必麻烦妈妈帮忙等,甚至连喝水自己倒水,能一切「自己来」,孩子慢慢成长,渐渐父母学习「放手」,孩子的独立变成提早,如此父母可以松一口气。 等上学后,小朋友喜欢或习惯这循规蹈矩的学校生活,能独当一面,家长从孩子的独立,也能学会「渐渐放手」。 井然有序的学校生活也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且学会过团体生活,渐渐学会除了我自己以外,还有同侪的关系;如果读整天,还有营养午餐时间,分工互助的打菜,学会不挑食不糟蹋粮食的良好价值观。 孩子越大越能放手,是一大福音,而不是像宝贝一般溺宠他,让孩子变成失去学习和自信的人,慢慢放手,意谓着孩子有潜力面对和独当一面,奉劝父母们勇敢的放手吧! 日子一天一天地过,父母的心态要调整,不能一直把孩子当成长不大的孩子,应适时给予孩子正确的观念,以及给予学习独立的机会,如此一来,父母才能真的「放手」。 作者:蔡云雀 图来自:stocksnap.io
Read more孩子不听话 为什么不试试这个方法?(超管用)
很多爸妈都很头痛这种情况:让孩子停止手中的事儿去做另一件必须做的事,如从玩玩具、看电视到去做作业、睡觉等时,孩子会无视我们说的话,让我们不停的重复、唠叨、威胁,甚至咆哮,往往还没有效果。 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呢?今天小编要给家长推荐一种方法“永远别说两次”,教我们在保持友善、尊重、平和的同时,让孩子轻松地从一件事过渡到另一件事,并形成配合的好习惯。 在执行”永远别说两次”之前必须了解的几件事: 为什么不要反复发出指令? 当孩子对我们的话无动于衷时,你很可能会更大声、更不耐烦地重复你的指令。 这些重复和提醒传递给你孩子的信息就是:他不需要你一开口就闻令即动。因为知道你会重复一次又一次,甚至有可能在你说第四次时也不用听,只有听到我们声音中的很熟悉的尖利的歇斯底里声时,孩子们才会觉得自己必须当心点。 什么时候不能使用? 如果孩子坐在电视、手机等显示屏面前时。这种情况,首先你得想办法把所有电子设备关掉;时间紧张,需要马上出门时。一旦启用这个方法,须确保有足够的时间把所有六步都坚持完多大年龄可以使用? 从孩子大约3岁起就可以开始使用这一方法,因为大多数孩子这个时候心智足够成熟,能理解你要求他们做什么,并能专心足够长的时间,遵守简单的指令。 六个步骤让你永远不用说两遍 六个步骤,一开始看起来似乎很烦琐,但是随着你练习的深入,所需的步骤将会越来越少,因为孩子会越来越快地配合,而通常,就只用前三步孩子就配合家长了 ▊第一步 停下你正在做的事,走到你孩子那儿去,站着,看着他。 你是否曾经人在厨房,从厨房窗户喊你的孩子去做作业或者来吃晚饭?自己在一个房间,却向另一个房间里的孩子问问题? 孩子看不到我们时,就会很容易无视我们。如果我们自己都不停下手里的事,然后走到孩子身边看着他们,孩子当然不把我们说的话当一回事。要站在孩子们面前看着他们,让他们觉得我们很严肃、很坚决,以此表示”这很重要”。 ▊第二步 等,一直到你的孩子停下他手里的事并看着你。 这一步正是让孩子专心于你要说的话。 常见的情况是:孩子们正在专心于画画、写卡片,我们却在这时发话,孩子可能根本就没听,或者很快就忘了你说的什么。你若愿意站一小会儿,等到他抬起头来看着你,就会发现孩子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你等待孩子停下他手中的事抬头看你时,可以用友善的方式表示对他正在做的事很感兴趣,并找点东西”描述式赞扬”他,会促使他向你回以眼神交流。 从积极肯定的角度关注他,会让他更愿意取悦你,乐意听话并合作。 比如: “这个拼图这么多片,你也没有放弃” “积木摆放很细心,平衡性把握得不错哦。” “这本书你都已经读完一半了啊。”
Read more孩子是上帝派来教育父母的
父母之所以成为父母,是因为孩子的存在,不要忘了是孩子让你成为父母的。 有的父母总是摆出“我是家长”的姿态,总是不忘给孩子讲道理、授知识,而当孩子指出家长错误的时候,作为家长的我们,却很少去思考究竟是对是错,很少把孩子的想法当回事。 向来都是父母教育孩子,却很少有人知道孩子也是父母的老师。当我们的教育作用在孩子身上时,教育的好坏、对错都能够通过某种形式反馈回来,例如孩子的抵触或逃避等。作为家长要格外关注这些反馈信息,因为这些信息是我们应该改正或思考的依据,是我们教育的依据。 “爸爸,我可是您的亲生女儿,以后如果我有什么想对您说的话,您一定得认真听,答应我好吗?老师说了,只有认真听孩子心声的父母,才是合格的父母。”女儿放学回到家,一进房间就说出这样的话。 我的第一感觉,是孩子小题大做,是孩子太过于天真。我们做父母的,每天都为了孩子,所有的时间都用来花费在孩子的身上了,他们的衣食住行,甚至 未来,找工作、买房子、结婚,哪个不得提前考虑好?这些不都是为了他们好吗?这些话,虽然我没有说出来,可是我的眼神中有一点点不屑。女儿仿佛有所察觉,但是 她一言未发,直接走到自己房间里了。 时间一天天过去,要不是妻子突然有一天收到了孩子寄给我们的一封信,我还不相信原来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是那么重要。原来,孩子是那么需要和家长进行交流,而且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交流。 这一天,妻子打电话来,语气特别焦急地说:“糟糕了,你快回来,孩子要离家出走,十万火急啊!” 我赶紧扔下手头上的工作,匆忙赶回家中。刚到家,就看到妻子坐在床头,手里拿着一封信,泪眼婆娑。 下面是女儿写给我们的信: 爸爸妈妈: 我知道你们忙,我也知道你们做这些都是为了养育我,你们给我买的那些玩具就是很好的证明。可是为什么你们总是那么忙啊?我很想给你们讲讲学校的事情,可是每次话都还没说完,你们就开始批评我,要不就是有时候我说了一大堆,可是你们一点都没听进去。 你们不知道这时候我的心里有多难受。我想问你们:你们到底是不是我的亲生爸爸妈妈?我和小朋友在一起玩的时候很快乐,可是一回到家,看到你们,我就不快乐了。但是孩子和爸爸妈妈在一起,应该快乐才对,不是吗? 看完女儿的信,心中突然有种说不出的滋味。作为家长的我,开始审视自己的作为。我和妻子为了生活的确忽略了对孩子心灵的呵护啊。我积极安慰妻子说:“你别担心,孩子不会走的,我们以后多和她交流就好了。”虽然这样说,但我的心里却很忐忑,不知道这个小家伙会采取什么样的行动来泄愤。后来我还打电话给学校老师,让她多注意女儿的举动。每天在放学还有一个小时的时候,我和妻子都迫不及待地赶去学校,在校门口接孩子O 时间过去很久了,这件事情好像从来都没发生过一样,我和妻子谁都没主动提那封信,孩子也没有。但是从那次以后我们特别注意和孩子的交流,尽量多相处,每天都会和她促膝长谈,听她的心声,她的故事,然后用她的思维方式和她一起思考,并且表达自己的观点。 渐渐地,女儿变得越来越开朗,什么都愿意和我们共同分享,一家人充满了欢声笑语。要不是孩子的那封信,我们可能也受不到这么好的教育。孩子给我们上了这么一堂生动的教育课。 ★正能量启示录:在家庭生活中,人人平等。所以,不要忽略孩子,更不要不顾及孩子的感受。作为父母,如果不能接收孩子的提醒和启示,那一定不是一名优秀的家长。 孩子就是一本无字天书,里面大有学问。用嘴巴教导孩子的时候,还要多长一双耳朵来聆听孩子内心的声音。 文/转载自正能量 | 图/pixabay.com
Read more寄语正在走向成熟的孩子们
一、人生要有信仰 只要有了信仰,土地再贫瘠,不会拒绝一锄一镐的耕耘;河流再干涸,不会藐视涓涓细流的汇聚;天空再阴霾,不会挥洒点滴阳光的给予;山峦再沉默,不会拒绝莽莽绿色的诱惑。信仰是灯,引你走向漫长的人生。 二、热爱生命吧,生命之于我们只有一次 有人说,独处是美,沉默是金,在生命的进程中,你要耐得住寂寞;有人说,凄凉是诗,悲壮是歌,在生命的现实中,你要耐得住挫折。珍惜生命,绝不是苟且偷安;饱食终日而无所作为,无异于慢性自杀。珍惜生命,就要惜时如金,待到硕果累累时,才有真正的快乐。生命的内涵在于进取,生命的意义在于拼搏! 三、不要忘记奋斗 也许你航行一生,也没有到达彼岸;也许你攀登一世,也没有登上顶峰。但是,能触礁的,都是勇士;敢失败的,未必不是英雄。不必太关心奋斗的结局如何。奋斗了,就问心无愧;奋斗了,就是成功的人生。 人生的路,无需苛求,只要你迈步,路就会在你脚下延伸;只要你扬帆,便会八面来风。启程了,人的生命才真正开始;启程了,人的智慧才得以发挥。 四、要珍惜机会 实力就是机会。机会是为才能准备的,才能是为成功准备的。一个人愈有才能,命运降临到他身上的机会就愈多;他得到的机会愈多,他距成功的距离就愈近。增长才干就是增加机会。 生活中,我们个人的机会并不少,少的是勇气和能力。把握机会,也就是把握人生。这可以使我们少生“恨满长安千古道”的遗憾。 五、仰起头来生活 人要自信。没有自信,便没有成功。一个获得成功的人,首先因为他有自信。 自信,使不可能成为可能,使可能成为现实。不自信,使可能变成不可能,使不可能变成毫无希望。一分自信,一分成功;十分自信,十分成功。 六、要热情待人 热情待人也会得到热情的回报。热情待人,不单单是交际上的需要,更是对社会负责的一种表现,是对生命的一种礼赞。时间长了,它会使你养成一种独特的令人羡慕不已的素质和气度。 七、不要怕吃亏 吃亏,是一种胸怀,是一种品质,一种风采。不懂吃亏,就不能完美地领会人生;不懂吃亏,就不会有人生的壮丽辉煌。 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俞敏洪老师说:“我从小学一年级起就一直打扫教室卫生。到了北大以后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为宿舍打扫卫生,这一打扫就干了四年。所以我们宿舍从来没排过卫生值日表。另外,我每天都拎着宿舍的水壶去给同学打水,把它当作一种体育锻炼。(读后感 www.lz13.cn)大家看我打水习惯了,最后还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有的时候我忘了打水,同学就说:“俞敏洪怎么还不去打水?”但是我并不觉得打水是一件多么吃亏的事情,因为大家都是同学,互相帮助是理所当然的。” 许多平凡的人具有吃亏的品质,像海上的灯塔,甘忍寂寞,搏击风浪,作为方向,激励后人奋发向上。当然,吃亏是艰难的,它像咀嚼橄榄,先苦后甜,它像凤凰投火终于涅磐再生。 八、充满希望地活着 每一个明天都是希望。希望是最美好的。世上最残酷的事情莫过于扼杀希望,最善良的事情莫过于培育希望。现实无论怎样严峻,只要未来有希望,人的意志都不易被摧垮;现实无论怎样憩适,只要前景一片暗淡,人的心情都会悲观和消沉。 前途比现实重要,希望比现在更重要。 图来自:google.com
Read more家庭教育的18个分寸
1、爱的分寸 在爱孩子的问题上,既不能没有爱,又不能爱得过分变成溺爱,而要找到爱的“度”。做到严爱结合,刚柔相济。 2、管理的分寸 在管理的问题上,既不能管得过严,限制了孩子的自由,又不能放任,任其自流,而应找到给孩子自由的“度”。做到宽严适度,既给自由,又要权威。 3、听话的分寸 在让孩子听话的问题上,既不能让孩子不听话,胡反胡闹,又不能让孩子太听话,唯唯诺诺,而应找到让孩子听话的“度”;使孩子既听大人话,又有独立见解。听话是优点,太听话是缺点。 4、民主的分寸 在对孩子的民主问题上,既不能专制,一点民主都不给,又不能搞绝对 民主,什么都是孩子说了算,而应该找到民主集中的“度”。既要民主,又要集中。 5、表扬的分寸 在对孩子表扬的问题上,既不能无视孩子的进步,又不能把孩子捧到天上去,而应找到表扬的“度”;既鼓励了孩子,又不使其骄傲。表扬为主,批评为辅。 6、批评的分寸 在对孩子的批评问题上,既不能无视孩子的问题,不闻不问,又不能揪住不放,翻来覆去没完没了地批评,而应找到批评的“度”。既批评了孩子,又不使其情绪低落,破罐破摔。 7、说教的分寸 在对孩子进行说服教育的问题上,既不能没有说服教育,整天不是打就是骂,又不能唠唠叨叨,没完没了,而应找到说的“度”。干净利落,画龙点睛,点到为止。 8、独立的分寸 在培养孩子独立性的问题上,既不能不敢放手,总是背着抱着,又不能大撒把,爱怎么着怎么着,而应该找到孩子独立的“度”。先领着走,后看着走,最后放开让孩子独立走。可以让孩子升帆划船,就是不能让孩子跳海。 9、关心生活的分寸 在关心孩子生活的问题上,既不能不管孩子的生活,又不能事事包办代替,成为孩子的保姆,而应该找到关心的“度”。既关心孩子的生活,又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10、营养的分寸 在对孩子营养的问题上,既不能无视孩子的营养需要,又不能整天都是高营养,让孩子“消化不良”,而应找到营养的“度”,适度营养。 11、劳动的分寸 在培养孩子劳动的问题上,既不能什么都不让孩子干,使孩子成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公子哥儿”,又不能把孩子当劳动力使用,逼着孩子整天干活,而应找到劳动的“度”。适度劳动,主要是为了锻炼。 12、提要求的分寸 在对孩子提要求时,既不能要求过高,使孩子望而生畏,又不能要求过低,迁就孩子,而应该找到要求的“度”。使孩子“伸手摸不到,跳一跳能摘到”。
Read more总有一天,我们要接受孩子只是个普通人
[1] 有一个场景,多年来一直记忆深刻。 儿子上小学那年,因为年龄不够,所以托了个熟人,去学校找校长通融。 没想到,在校长室,碰到了很多和我们一样的家长。 校长当然是不答应让孩子早上学的,但家长们都不依不饶,让孩子在校长面前各显神通:有的让孩子当场给校长背古诗,有的现场出题让孩子算算术…… 总之,家长们想向校长强调,我家的孩子不是普通人,就应该提前上学。如果像其他孩子一样的年龄入学,简直就是浪费光阴,扼制天才。 [2] 说实话,当时我心里对其他家长的表现颇不以为然。因为他们孩子的那些小伎俩,我家孩子早就会了啊! 我心里琢磨,他们比我家的孩子差远了!(相信在现场的每一位家长都是这么想的,呵呵) 当时的入学规定还没有现在这么严格,最后在家长的软磨硬泡之下,所有孩子都上了一年级。 不知道后来其他孩子发展如何,反正我家孩子并没有像自己预想的那样,成为天才。 在以后的求学之路上,他曾经做过小池塘里的大鱼,也做过大池塘里的小鱼,终于发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真正天赋异秉者只是凤毛麟角。而且,并不属于自己。 [3] 有人说得好,中国家长和西方家长相比最大不同点,就是我们无法接受我们的孩子将来可能是一个普通人。 但是,对绝大多数家庭来说,自己的孩子就是一个普通人,这就是现实。 从上小学一年级开始,我们大多数家长都是怀着孩子不考双百誓不罢休的心态天天接送孩子上下学。 我们这时候全然忘了,自己两口子上学的时候,成绩都是不上不下,彻头彻尾就是普通人一个。 既然如此,我们凭什么就要求,生出来个孩子就聪明绝顶,就一定要高人一头呢! [4]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与众不同,这样望子成龙、愿女成凤的心理我们都能理解。 但美好的愿望是一回事,骨感的现实是另一回事。 “幼有神童之誉,少怀大志,长而无闻,终与草木同朽”,这是很多人的成长历程,也是很多家长培养孩子的历程。 认为自己的孩子不普通,这本身就是很多普通人的普通想法。 残忍一点说,有时候,正是因为我们普通,所以才会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 然后,等孩子慢慢长大,一次次希望变成失望,最终,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孩子原来和自己当年一样。
Read more教育是激励而不是灌输
做教师的那段日子,接触了很多孩子,碰到了很多问题。 这些孩子大多家庭环境优越,有的父母资产过亿,有的父母是高级知识分子,父母大多都很优秀,可是他们的孩子却让自己束手无策。究竟是要严格管理还是靠独立自主,我想这是中国家长大多采取的两种方式。 案例1: 12岁,男生,父亲建筑师,有良好的教育背景,高级知识分子,母亲家庭主妇,也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在家教育孩子。母亲对孩子管理很严格,做作业不定期检查,按时作息,家教良好,父亲有时间也亲自辅导孩子的作业,一个建筑师辅导小学生作业,说明老爸是下了很大功夫的。可就是这样的孩子来跟我上数学课,眼神空洞无光,没精打采,数学测试几乎都是不及格。后来观察聊天中发现,孩子对来上数学辅导班意见很大,认为剥夺了玩乐的时间,所以上课永远是应付的,考试也是。但是孩子又不明说,只是消极的去学习。 其实青少年时期,小孩无非是想有自己的想法,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存在感。他的父母在管理的时候没有给他留下空间,他们认为任何事情都是父母是对的,孩子还小,不懂事。不用理会他的想法,时间久了孩子认为,既然反驳是无用的,你说什么就是什么,我照做就是,但绝对不会用心。 后来我让心理辅导老师去和他谈,谈什么我不知道。我上课时,告诉他,在课堂上我们的地位是平等的,我是介绍知识,不是教授知识,是横向的而不是纵向的,如果你有更好的想法你可以提出来,可以说服我,如果你做不到就得听我的。 后来发现小孩居然主动和我讨论问题了,也去找题目和我研究,后来他甚至跟我说:“我弟弟真不懂事,叫他写完作业再去玩,就是说不听。”我惊讶于他的进步,成绩已经不必说,关键他从消极学习变成主动学习,做人方面也知道要教育弟弟学好。 案例2: 男生16岁,我接手时,数学20分,典型上课睡觉,放学上网的人,但是这个案例有特殊。父母都是高中文化水平,但是从事食品行业,全城市都有他们家的面包店,用了约15年时间资产上千万。 13岁那年,父母认为在小县城的教育不好,便将他一个人送入大城市学习,但是13岁,一个人跑到另一个城市生活,这是一个挑战。更多家长认为这是一个好主意,认为这能磨练一个人的意志,能更快成长,事实上这是不是一个好办法。 年纪小,父母不在身边,放学以后回到家满是孤独感,没有精神寄托,只好以网吧为家,把网友当朋友,成绩自然一落千丈。 后来父母觉察到问题,让班主任特殊照顾,减少生活费,但是已经很难挽回。 后来通过交谈,我发现这个小孩不是不懂事的人,想回头无奈路走的太远,陷入网络世界太深无法自拔。 我跟他讲了一个道理:“初中只是人生的开始,即使高中即使大学其实也是开始,只要想回头就没有回不了的头,我们可以从头再来。” 开始我告诉他,学会忍受孤独是男人成长的第一步,你要先习惯孤独,然后你就会慢慢摆脱网络。 第二步,要有所寄托,虽然成绩不能代表一切,但是应当成为一个男生追求,有荣誉感,是你成长的第二步。 慢慢地,他又重新拿起了课本,真的从头开始,起初还是很艰难的,昔日的朋友嘲笑他假正经,很多东西都看不懂,还好坚持下来,虽然中间有过放弃。最后的中考因为基础差,没能取得预想到的成绩,但是三个月艰苦复习最终让他戒掉了网瘾。 上面的两个例子都有一个问题,忽视了孩子的想法,如果多些沟通和交流结果会好些,严格的教育传统,这个没有任何问题,但是也有人说教育扼杀天性,提倡开放式管理。事实上,我们即使给孩子讲很多道理,他也有可能不明白,有些事情是需要经历才知道,才会明白。 总是给孩子讲大道理有时不会奏效的,有时还会有些歪理反驳你,但是换个方式,把自上而下的纵向教育换成平等相待的横向交流;告诉他,当你做到这些时,你才是真的成长,而不是固执地认为自己就是对的是长大。 教育是激励而不是灌输! 文/苏敏 图来自:google.com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