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自己的影子

我们读书会的主题是孩子教养问题。郭老师拿月考中的一道选择题与我们分享,题目是: 以下哪一个答案是错误的? 自己收拾玩具。 帮妈妈洗碗。 爸爸叫我的时候不回答。 班上大部分小朋友都写3,只有两位写了不同的答案,于是老师下课时找他们了解情况,其中一位因为看不懂题目,只好随便选择;另外一位则说出自己作答的理由:有一次她帮妈妈洗碗,不小心打破了一个碗,不仅被骂得很惨,还被狠狠的修理了一顿,让她知道家里的碗是不能帮忙洗的。 这样的结论是孩子亲身的经验,实在不忍心责备,只好算正确答案给了分数。郭老师好奇的问:「可是,为什么不选『爸爸叫你的时候』这个答案呢?」孩子表示:「常常我叫爸爸的时候他不回答,所以爸爸叫我的时候同样可以不回答。」傻眼的郭老师只好耐心的讲解和引导,心中却感叹──的确是「身教重于言教」!从孩子身上我们看见父母是孩子最直接的学习榜样。 小玲谈到邻居闲聊时所提的问题:「如果我现在一直帮我儿子剪指甲,将来我老了他是否会帮我剪指甲?」小玲肯定的回答:「不会。因为他从小就没有学会剪指甲,将来剪自己指甲都有困难了,更别说帮父母剪指甲。」秀慧则说:「那得看你帮孩子剪指甲时他的心态,如果认为爸妈为他服务是理所当然的话,将来回馈的机会就很渺茫;如果他怀着感恩的心,就会回报父母。」 从孩子的表现和观点,我们看见了父母教育方式和亲子间互动情形,从父母的心态中则看见溺爱的痕迹。不可否认,孩子是父母的影子,「身正不怕影子斜」,反过来说,如果自己身体不正的话又怎能指望影子不歪呢?大家经过一番热烈讨论后得出的结论是:「我们在有意无意之间过度宠溺自己的孩子了!」 走过辛苦的岁月后,我们一心要给孩子最好的一切,在父母过度迁就、顺从与物质享受泛滥下,现在的孩子被百般呵护养成以自我为中心,无法学习感恩与惜福、尊重与分享、独立与自信,他们的未来确实令人担心! 刚读完幼保科进修课程的淑蓉深深感叹,准父母应该先上完教育课程后再生小孩,这样才懂得怎么教育孩子。这确实是一件遗憾的事,我们往往是边做边学,主观因循父母的那一套,再加上自以为是正确的方式去爱孩子──当年我们渴望获得充裕的物质、渴望学习各项才艺,一份自我补偿的心态藉由孩子来达成,虽然获得某种程度的满足与成就感,却害苦了孩子。教育是不能盲目的由著自己摸索和臆测,溺爱的害处比失爱更为严重,教育孩子还需要多一分智慧与用心。 让我们仔细聆听孩子的声音,允许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吃苦、受挫折与犯错的机会,在劳务的分担中学习承担与责任,才能珍惜物质的可贵,才能养成生活自理和做事的能力,进而尊重生命,感恩身边的每个人,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不要让我们的孩子成为知识的巨人、生活的侏儒,这样才是对孩子付出真正的爱。 文/湘宜 图来自:google.com

Read more

家庭教育方式真的很重要

★宠出来的孩子–危险 ★捧出来的孩子–霸道 ★惯出来的孩子–任性 ★娇出来的孩子–脆弱 ★溺爱出的孩子–依赖 ★哄出来的孩子–虚伪 ★纵容出的孩子–傲慢 ★打出来的孩子–逆反 ★骂出来的孩子–糊涂 ★逼出来的孩子–出格 ★磨出来的孩子–坚强 ★苦出来的孩子–懂事 ★教出来的孩子–传统 ★闯出来的孩子–勇敢 ★搏出来的孩子–成功 ★表扬出的孩子–自信 指责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怨天尤人。 敌意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好斗逞强。 恐惧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畏首畏尾。 怜悯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自怨自艾。 嘲讽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消极退缩。 嫉妒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钩心斗角。 羞辱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心怀内疚。 容忍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极富耐性。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父母是孩子的榜样。

Read more

处理好情绪,教养孩子变轻松

小霖是小学一年级学生,因为连续假期回家的作业多,他在安亲班上烦躁又埋怨,老师请他赶快写,他不但不写,还跟老师拗上了脾气。「你不想写吗?」老师问他。小霖一副不在乎的样子:「我就是不想写、不要写。」 老师三番两次的好言相劝,提醒他、分析给他听,他却一再表现出无所谓,反正老师你说什么,我就是不要写、不要写,一两个钟头下来连一样功课也没写完。老师不管说什么他总是在后面顶一句,最后老师终于耐不住性子大声吼了他、拍了他,结果小霖还是那种态度,低着头、斜着眼,嘴里不断的碎念:「不会痛、不会痛」、「我就是不要写、不要写」…… 这样的情况又僵持了半个小时左右,小霖态度依旧。 过了一会,我请他到身边,这时他依旧拗着脾气。我看了看小霖的回家联络本,数学作业的页数虽不少,但内容却不算多。 「你觉得功课多,那我们就先写一页。」我说。「还是很多。」「那就写这一页的第一大题,里面只有4小题选择题,4小题不多对不对。」小霖的态度似乎软化下来了,说:「我不会做。」「我教你。」我说。 就这样很快的写完了第一大题,接着写完了一页,不一会又写完了第二页,不到半小时的时间小霖已完成了数学功课,甚至在妈妈接他回家前把所有的功课写完了。 其实并不是功课多,也不是不会写,就是被当下不想写、很多的情绪给带动,再加上拗脾气、固执,导致老师和他两人都有了情绪。 教导孩子时,如果在对方的情绪面前去硬碰硬,效果不但不好,反而还会弄得自己的脾气也会上来,场面也会变得失控。这时自己应先调整好心态,善意理解一下对方,给他一点时间冷却一下情绪,然而再柔性说理、劝导。 孩子有时会把一些该做的事看得太难、太麻烦,此时则须要引导他将事情简化,以他能做到、能接受的范围去循序渐进的加以指导完成,这样不但事情完成了,双方的气氛也能和谐。 教育小孩很多时候在于大人的心态,如果能多一点宽容、谅解,少一点跟孩子计较,你会发现自己在处理事情的方法上和处理自己的情绪上都有收获,教养小孩也会变得很轻松。 作者: 童龙 图来自:google.com

Read more

我的亲子教育

上天很公平,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父母如果错过了,便没有回头重来的机会了。 身为英文家教,同时也是两个孩子妈妈的我,昨晚与一位不曾谋面的家长聊天,她想送她的孩子上英文课,但孩子不愿意。我建议她不要急着上课,应该要找出孩子不想上课的原因,并告诉她,我所得知的校园生态。我们聊了1小时左右,那位妈妈很惊讶,也对她的孩子深感抱歉,因为她从未仔细聆听孩子说话,只是告诉孩子:要和同学相亲相爱、要听老师的话……最后,孩子在学校发生了什么事,也不愿意对她说,因为说了等于没说。 我有感而发地想与大家分享我家的亲子教育。 从前的教育,认为打骂就是关心孩子的表现,其实,应该没有一个孩子在被打骂的时候,会觉得自己罪有应得,下次一定会改过。而我们却在耳濡目染下,重复着父母给我们的教育方式,同样地对待我们的孩子,当然也包括我。 虽然我从小很叛逆,喜欢看我妈被我气得七窍生烟,后来想想,我只不过是想测试我妈的底限在哪?想找出和她和睦相处的方法。只是当时她不知道,就连我自己也不知道。 只记得我高二时的某一天,将我妈的缺点,写在一张小纸条上,并时常拿出来看,期许自己有一天当了妈,绝对不要重蹈覆辙。结果……自己有了孩子后,刚开始,我也是抓狂的打孩子,还自以为我比我妈高明。 直到许多学生告诉我他们的心事,我才渐渐了解孩子的想法,真的与大人是有差距的,也才慢慢能揣摩他们的心态,用他们的方式与他们沟通。慢慢地,我家不只不打骂小孩,大家还常常希望能找时间聚会聊天,只是我们都忙,所以大部分是利用夜晚才开始交心,我们彼此非常珍惜这段缘分。 相处的艺术 上天很公平,人生的每个阶段都只有一次的机会,度过了就不能回头重来。我们真要努力思考许多事情。 还记得孩子小时候,身为新手妈妈,我依照自己母亲的教育经验——孩子不听话,就打他。但慢慢地,在学校听了我的学生叙述他们的妈妈如何残忍、如何不能沟通、如何不听他们倾诉等诉苦,我开始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如果我的孩子也这样向别人描述我,我该怎么办? 于是我慢慢知道,孩子做许多事,是有原因的。或许父母的要求,超出孩子的能力范围,孩子只好蒙骗过关,过一天算一天,也不想知道父母真的想要的是什么;而做父母的,只要孩子有做就好,也不在意结果如何。就这样,造成了父母和子女间渐行渐远。台湾的孩子,大多在国中时期,就不爱和父母一同出游了。 学习与孩子相处的过程,慢慢找到双方的平衡点。其中,一个关键便是:如果孩子指出父母的错误,父母冷静判断后,确定自己有错,千万要勇于认错,不要「死鸭子嘴硬」哟!我想,亲子的心灵都需要成长,相处才能愉快,孩子有一天终将离开父母的身边,更应彼此珍惜相聚的时光。 让小孩与自己多沟通 还记得女儿一岁多时,到儿子房间,将哥哥书包里的书本,一本本拿出来,再一张张地撕破。当时儿子气得半死,向我告状,我接到讯息后,方才纠正妹妹的行为,女儿这么小,当然听不懂,自顾自地继续撕书。 我告诉儿子:「可能妈妈是大人,大人讲的话,小孩听不懂。你是小孩,换你自己和妹妹说,她可能会比较听得懂。」语毕,儿子一本正经地将妹妹念了一遍,但妹妹依然我行我素,让哥哥快气疯了。 此时,我起身将妹妹抱走,并请哥哥处理善后。哥哥很不服气,认为书本又不是他撕的,为什么要他收拾?我说,书本也不是我撕的,为什么是我该收拾呢?我们讨论的结果,谁撕的就该谁收拾。所以应该是妹妹收拾。但,哥哥怎么也叫不动妹妹收拾,因为妹妹年纪小,语言能力不够,哥哥无法与她沟通。 我对哥哥说:「现在妹妹年纪小,不小心撕了你的书,你帮她收拾。以后等她长大,你再告诉她,以前曾经帮她收拾过善后,所以请妹妹帮你一次。」哥哥听完,觉得很公平,高兴地收拾善后,并没有觉得自己吃亏。 其实几年后,大家都忘了此事,兄妹俩相处十分融洽。其实,父母在处理兄弟姊妹间的纷争时,不要过度插手,除非父母处理不公平,让孩子耿耿于怀,孩子才会记恨一辈子。有时处理事情,不要用大人的角度思考,换个角度,将有不同的结果。 作者:Isa(一莎) 图来自:google.com

Read more

寄语正在走向成熟的孩子们

一、人生要有信仰 只要有了信仰,土地再贫瘠,不会拒绝一锄一镐的耕耘;河流再干涸,不会藐视涓涓细流的汇聚;天空再阴霾,不会挥洒点滴阳光的给予;山峦再沉默,不会拒绝莽莽绿色的诱惑。信仰是灯,引你走向漫长的人生。 二、热爱生命吧,生命之于我们只有一次 有人说,独处是美,沉默是金,在生命的进程中,你要耐得住寂寞;有人说,凄凉是诗,悲壮是歌,在生命的现实中,你要耐得住挫折。珍惜生命,绝不是苟且偷安;饱食终日而无所作为,无异于慢性自杀。珍惜生命,就要惜时如金,待到硕果累累时,才有真正的快乐。生命的内涵在于进取,生命的意义在于拼搏! 三、不要忘记奋斗 也许你航行一生,也没有到达彼岸;也许你攀登一世,也没有登上顶峰。但是,能触礁的,都是勇士;敢失败的,未必不是英雄。不必太关心奋斗的结局如何。奋斗了,就问心无愧;奋斗了,就是成功的人生。 人生的路,无需苛求,只要你迈步,路就会在你脚下延伸;只要你扬帆,便会八面来风。启程了,人的生命才真正开始;启程了,人的智慧才得以发挥。 四、要珍惜机会 实力就是机会。机会是为才能准备的,才能是为成功准备的。一个人愈有才能,命运降临到他身上的机会就愈多;他得到的机会愈多,他距成功的距离就愈近。增长才干就是增加机会。 生活中,我们个人的机会并不少,少的是勇气和能力。把握机会,也就是把握人生。这可以使我们少生“恨满长安千古道”的遗憾。 五、仰起头来生活 人要自信。没有自信,便没有成功。一个获得成功的人,首先因为他有自信。 自信,使不可能成为可能,使可能成为现实。不自信,使可能变成不可能,使不可能变成毫无希望。一分自信,一分成功;十分自信,十分成功。 六、要热情待人 热情待人也会得到热情的回报。热情待人,不单单是交际上的需要,更是对社会负责的一种表现,是对生命的一种礼赞。时间长了,它会使你养成一种独特的令人羡慕不已的素质和气度。 七、不要怕吃亏 吃亏,是一种胸怀,是一种品质,一种风采。不懂吃亏,就不能完美地领会人生;不懂吃亏,就不会有人生的壮丽辉煌。 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俞敏洪老师说:“我从小学一年级起就一直打扫教室卫生。到了北大以后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为宿舍打扫卫生,这一打扫就干了四年。所以我们宿舍从来没排过卫生值日表。另外,我每天都拎着宿舍的水壶去给同学打水,把它当作一种体育锻炼。(读后感 www.lz13.cn)大家看我打水习惯了,最后还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有的时候我忘了打水,同学就说:“俞敏洪怎么还不去打水?”但是我并不觉得打水是一件多么吃亏的事情,因为大家都是同学,互相帮助是理所当然的。” 许多平凡的人具有吃亏的品质,像海上的灯塔,甘忍寂寞,搏击风浪,作为方向,激励后人奋发向上。当然,吃亏是艰难的,它像咀嚼橄榄,先苦后甜,它像凤凰投火终于涅磐再生。 八、充满希望地活着 每一个明天都是希望。希望是最美好的。世上最残酷的事情莫过于扼杀希望,最善良的事情莫过于培育希望。现实无论怎样严峻,只要未来有希望,人的意志都不易被摧垮;现实无论怎样憩适,只要前景一片暗淡,人的心情都会悲观和消沉。 前途比现实重要,希望比现在更重要。 图来自:google.com

Read more

请不要拿“孩子小不懂事”作挡箭牌

1. 那天去超市购物,看到一位50多岁的阿姨用购物车推着一个小男孩,在干货区挑开心果。与其说是挑,不如说是在试吃,因为老太太一直剥了开心果往小朋友嘴里塞。 这时超市里的导购走过来提醒说:不好意思,开心果是不能品尝的。并指指一旁醒目的提示牌:请勿品尝。 老太太不以为然地说:我没品尝啊,小孩子尝一两个都不许吗?说着又往孩子嘴里塞了一颗。 导购有些不爽地说:尝两颗不要紧,你给孩子吃了都有二三十颗了,这哪里是尝,这是蹭吃。 购物车里的孩子可能感觉出不妙,嘴巴一咧,哭了起来。 老太太看到孩子哭了,瞬间像被踩了猫尾巴一样用尖利的声音说道:“你可真够厉害的,孩子吃两颗开心果,你竟然把孩子骂哭,不让尝我们怎么买,万一是过期的呢?万一坏了呢?再说,他只是个孩子啊,孩子吃你们两颗开心果,是多大的罪过吗?” 瞬间围拢了一群人,不明真相的群众选择和老太太站在同一个战壕里,几乎一边倒地认为,小孩子吃两颗开心果没啥。导购气得直翻白眼,说你们讲不讲理啊。 这时轮到我结账了,于是我没再继续围观事态发展,否则估计我也会和那个导购一样气得翻白眼。 怪不得有人说,每个熊孩子背后都有一个熊家长。经常看到一些人以“孩子还小,不懂事”为名,寻求各种方便,甚至有失教养却毫无愧疚感:大家都在排队上车,她非要夹塞,理由是带着孩子不方便;去吃酒席,人还没到齐,某位家长已经给孩子吃上了;厕所就在十米开外,公园广场上却一大片尿迹,因为“娃小憋不住了”…… 其实很多时候,不懂事的不是孩子,恰恰是那些打着孩子旗号的大人。 有个朋友曾经和我吐槽,亲戚带小朋友来家里玩,看中了她家博古架上的手偶,那是她从日本买回来的,非常爱惜,建议孩子玩别的玩具,小朋友又哭又闹一定要手偶,家长不但不哄孩子,还自作主张拿下手偶给孩子玩。 结果小朋友拿到手里后,又咬又啃还往地上扔,朋友心疼地制止,却被背地里吐槽抠门、小气:“连小孩子玩一下都不肯。” 听那语气,不给小孩子玩就是没爱心,就是不“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问题家长明知道那么大的小朋友不知轻重,有损坏人家东西的可能,为什么不制止呢?孩子小,就要星星给星星要月亮给月亮百依百顺?孩子小,就可以肆无忌惮不讲规矩,甚至没教养了吗?气人的不是孩子,而是那些不作为或者明知不可为而为的大人。 2. 退一万步讲,如果孩子可以轻易被原谅,那么,多大的孩子才算孩子呢? 我记得有一次坐火车回河北老家,那是一班夜车,车里人多,又闷,一个一岁左右的宝宝不知怎么了,突然开始哭闹,当时已经熄灯了,车厢里很安静,所以小朋友的哭声格外响亮。 虽然很吵,但大家都没吭声,毕竟,这么大的孩子哭闹是可以理解的,而且家长已经尽量在想办法哄了。这时一个声音响起来:“吵死了,还让不让人睡觉?” 听声音应当也是个“孩子”,只不过是个十岁左右的“孩子”。 原本在哄小孩儿的家长解释:“不好意思,车里太闷,宝宝可能不舒服,请体谅一下。” 然而十岁的孩子并不想体谅:“他不舒服,我还被吵得头疼呢,我体谅他,谁体谅我啊?再哭你们下车吧!” 一岁孩子的家长估计被那句“你们下车”惹怒了,不满地反驳:“孩子不懂事哭闹,我已经尽量在哄了,你有什么资格让我下车?火车是你家的吗?” 结果一直沉默的、十岁孩子的家长不乐意了:“你的孩子是孩子,我的孩子就不是孩子了吗?你家孩子哭闹吵得大家睡不了,我儿子抗议一下,你横什么横?” 眼看两位“护孩子”心切的家长要开撕,列车员赶紧出面制止,努力平息了这场争吵。 但这件事也可以看出,很多家长,都觉得自己的孩子是“孩子”,可以不懂事,可以犯错,也应当被原谅,因为他是一个孩子嘛。

Read more

比起打骂,孩子最害怕的事情竟然有这几件!(父母必读)

孩子最害怕什么?玩具丢失了?还是好吃的没有了?都不是,孩子最担心最害怕的都与父母有关,你们才是孩子心中最重要的。多看看孩子担心的事,然后以后注意不要再犯,别再伤害了孩子的心。 1.爸爸妈妈吵架了 曾有一家儿童心理研究机构对3000余名学龄儿童进行了一次心理状况调查,其中有一条是“你最怕爸爸妈妈的是什么”,回答得最多的是:“我最怕爸爸妈妈生气,怕他们吵架”。 有一个答卷写得很生动:“我最怕爸爸生气,他生气的样子可凶啦!把妈妈都气哭了,我吓得像一只小老鼠,心里直扑腾,饭也吃不下去……” 2.爸爸妈妈又发脾气了 孩子简直像极了蜡笔小新,又在恶作剧了,当你都催了十遍他还是不动窝的时候,劳累了一天的父母往往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对孩子吼了起来。 对孩子发脾气,确实会让孩子害怕。在恐惧中,孩子那些让父母心烦的行为暂时看不见了。但他会怎么样呢?有这样几种可能: 乖乖地听你指挥,你让干什么,就干什么; 他被吓呆了,愣在那儿不动; 大哭起来,不会再干你不希望他干的事,也不去干你想让他干的事; 学着你的样子,也发起火来,把你心爱的花瓶扔到了地上。 孩子对人的情绪是十分敏感的。因此,父母发脾气,也一定会影响到孩子的行为和情绪。 但是,孩子还弄不清,父母为什么发脾气。也就是说,在很多父母发脾气的时候,孩子虽然停止了父母所不期望的行为,但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 在生活中,最好不要向孩子发脾气,但如果真的一不小心向孩子发了火,发完脾气后,最好向孩子解释清楚,孩子的问题到底是什么,该怎么做,同时还要通过行动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关心和爱护。 可能的话,发脾气前最好提出预警,如:“我都快忍不住要发火了,你能赶快……”,“今天我心情不好,你最好别……”。但是决不能因为发脾气后的内疚,就放松对孩子的要求,该坚持的必须坚持。 3.偏心,对孩子不能给予同样的爱 前几年热播的电影《唐山大地震》的剧情大家应该都还记忆犹新: 在唐山大地震中,一对儿女被压在了同一块水泥板下,面对只能救一个的艰难抉择母亲忍痛选择了儿子方达,很幸运女儿方灯后来也在这次灾难中活了下来,被一对解放军夫妇收为养女。 但女儿却因为怨恨母亲偏心,怨恨说出的那句“救弟弟”,在外面经历了很多事,吃了很多苦头都不愿回家认亲,和家人足足分离了三十二年。 父母偏心,让某些孩子从小就成长在父母的余光里,同是一对父母的孩子,零用钱、衣服、出游……待遇却不一样,这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阴影。 大量研究发现,父母偏心会对孩子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引发儿童、青少年乃至成年期出现行为问题,即使他们长大后离家生活多年,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影响依然存在。 而且,无论是受到偏爱的孩子,还是被冷落的孩子,还是旁观的孩子,只要觉察到妈妈的偏心,都会受到损害。被冷落的孩子会对妈妈或者受宠的孩子怨恨,受宠的孩子则招致兄弟姐妹的憎恶。 4.父母失信、撒谎 家长说话不算数,多是因为学习而起,一些父母围绕学习口头承诺某些条件,但当孩子完成了父母的要求,父母却在兑现时推三阻四。 比如有的父母说:赶紧写作业,写完作业看电视,可是孩子写完作业,家长又会留一些学习任务,让孩子继续学习;有的家长答应孩子只要考试成绩达到前几名,就有什么奖励,孩子真的考好了,却得不到应有的奖励。

Read more

公共场合孩子不懂礼貌,是父母的错

当然,也有些孩子平时在家表现很好,到了公共场所就变成「人来疯」,乱跑乱跳像个没有教养的野孩子一样,或者无理取闹,大声哭喊,让父母很难堪。通常,人们会觉得这孩子太不懂礼貌了。但是,真的是孩子没有教养吗?我觉得是家庭教育模式出了问题,是家长没有建立好规则。 比如,带孩子出门前,可以先提前跟孩子讲好要去哪儿,去做什么,到了那儿不要乱跑乱叫,也不能乱发脾气,如果做不到我们就不去了。孩子的自制力比较差,要是在公共场所吵闹,可以对孩子说:「你在这里影响到别人了,爸爸觉得不好意思,所以要带你离开。」如此一来,孩子就知道不能再吵闹,吵闹了就要离开,不能影响到别人。 夏天如果在公共场合哭闹,我们就会马上抱她出去,在外面哄她,不会让这件事在公共场合内发生。如果孩子在餐厅哭闹,有些大人会直接在餐厅里喝斥孩子来制止他们,但我们会跟同桌的人说声「不好意思」,然后马上抱着她到餐厅外面去哄她,再不行,就带她回家。 夏天小时候,我们真的把她从餐厅里面带出来过,那次她不想坐下吃饭,大喊大叫。我第一次跟她说:「妳再叫,我就把妳抓到外面去。」她还是继续吵闹,我在餐厅里面跟她讲123,她还是不听,我就把她带出去。有人还特地跑过来跟我讲:「你不要对小孩子这么凶。」 我说:「谢谢你跟我这样讲,没关系的,我在里面已经好好地跟她讲了,她不能影响其他用餐的人。」我不会打她,只是让她知道怕,让她罚站而已,她还不听的话,就带她回家。 孩子做错事的时候,有些家长虽然会制止,但是说的话不痛不痒:「哎呀,不许再乱跑了,再这么吵我就揍你!」「再这样,我们就叫警察了噢! 」(警察根本就不可能来嘛。)既不告诉孩子这么做错在哪,也没有具体的惩罚措施,孩子就不会把父母的话放在心上。 有一次夏天在餐厅里面不小心把杯子打碎了,我就很生气,跟她讲:「妳知道为什么我那么在意这件事吗?不是因为妳不注意,不是因为妳粗心大意,而是如果这杯水很烫怎么办?烫到自己没有关系,如果伤到别人怎么办?妳知不知道那有多危险,我是怕烫到妳、怕妳受伤。」后来她就很注意了,再也没发生过同样的事情。所以只跟孩子讲不能怎么做是没有效的,要告诉他为什么不能做,用「为什么」来取代「不行」。 孩子到了公共场所很兴奋,所以才会大声尖叫、奔跑嬉闹,一次OK,可是三番两次都是如此,就是父母的问题了。而很多时候,孩子的父母竟然可以淡定地继续吃饭,也不管一下。这样一来会影响到其他用餐的客人,二来服务生上菜时,万一撞上四处奔跑的孩子,把孩子烫伤了,怎么办呢? 父母不管孩子可能有两种原因:第一,他知道自己控制不了他的孩子;第二,他觉得当着这么多人的面说孩子,孩子一哭,自己的面子保不住。这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我常听到有些父母说:「回家再说,我回家再收拾你!」可是回到家,这种情绪过去了,也不会再说什么。 发生问题应该在当下就解决,如果怕把孩子骂哭了父母会丢脸,可以把小孩带到外面去,而不是让所有人看到你和孩子在对峙,这样既不能解决问题,又会让孩子更加任性。离开之后,父母再进行管教就好。 当孩子犯错时,问题必须当下解决,并请告诉孩子为什么不能做,用「为什么」来取代「不行」。 作者:夏克立 图来自:google.com

Read more

总有一天,我们要接受孩子只是个普通人

[1] 有一个场景,多年来一直记忆深刻。 儿子上小学那年,因为年龄不够,所以托了个熟人,去学校找校长通融。 没想到,在校长室,碰到了很多和我们一样的家长。 校长当然是不答应让孩子早上学的,但家长们都不依不饶,让孩子在校长面前各显神通:有的让孩子当场给校长背古诗,有的现场出题让孩子算算术…… 总之,家长们想向校长强调,我家的孩子不是普通人,就应该提前上学。如果像其他孩子一样的年龄入学,简直就是浪费光阴,扼制天才。 [2] 说实话,当时我心里对其他家长的表现颇不以为然。因为他们孩子的那些小伎俩,我家孩子早就会了啊! 我心里琢磨,他们比我家的孩子差远了!(相信在现场的每一位家长都是这么想的,呵呵) 当时的入学规定还没有现在这么严格,最后在家长的软磨硬泡之下,所有孩子都上了一年级。 不知道后来其他孩子发展如何,反正我家孩子并没有像自己预想的那样,成为天才。 在以后的求学之路上,他曾经做过小池塘里的大鱼,也做过大池塘里的小鱼,终于发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真正天赋异秉者只是凤毛麟角。而且,并不属于自己。 [3] 有人说得好,中国家长和西方家长相比最大不同点,就是我们无法接受我们的孩子将来可能是一个普通人。 但是,对绝大多数家庭来说,自己的孩子就是一个普通人,这就是现实。 从上小学一年级开始,我们大多数家长都是怀着孩子不考双百誓不罢休的心态天天接送孩子上下学。 我们这时候全然忘了,自己两口子上学的时候,成绩都是不上不下,彻头彻尾就是普通人一个。 既然如此,我们凭什么就要求,生出来个孩子就聪明绝顶,就一定要高人一头呢! [4]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与众不同,这样望子成龙、愿女成凤的心理我们都能理解。 但美好的愿望是一回事,骨感的现实是另一回事。 “幼有神童之誉,少怀大志,长而无闻,终与草木同朽”,这是很多人的成长历程,也是很多家长培养孩子的历程。 认为自己的孩子不普通,这本身就是很多普通人的普通想法。 残忍一点说,有时候,正是因为我们普通,所以才会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 然后,等孩子慢慢长大,一次次希望变成失望,最终,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孩子原来和自己当年一样。

Read more

这样的父母,孩子一辈子都不会原谅!

睿妈导读:暴力语言会成为伤人的凶器。语言暴力会给孩子幼小的心灵种下阴影,最终导致孩子从自卑的极端走向另一个爆发的极端——自残或犯罪。 【1】有一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睿妈的老家。 强子的父母都是普普通通的农民,和天下所有的父母一样,他们望子成龙。这辈子最大的愿望就是孩子能够争气,考上名牌大学,走出农村。为此,他们对强子的要求一直非常严厉,孩子有丁点儿行差踏错,他们便觉得无法饶恕,对孩子各种指责。 从小,强子听过最多的话,不是父母的温言软语,而是数之不尽的谩骂和讽刺。 【这么简单的题都做错!你是不是猪脑子?】 【这次考试比上次下降了三个名次,你不觉得丢人吗?】 【我们砸锅卖铁,拼死拼活地供你读书,你还想着穿想着玩,你怎么不去死?】 终于,念高三的强子,承受不住学业和父母的双重压力,在一个寒冬的夜里,跳井自杀。村里人找到他时,人已经没有了呼吸,水井旁整整齐齐地摆放着他的衣服,还有一封用石头压住的遗书。 他在遗书里写道,因为父母经常性的语言暴力,感觉自己没有任何值得称道的地方,是一个不值得活着的人。对父母的谩骂,他已经无力忍受。如果死是唯一让自己解脱的办法,那就一死了之吧。 强子走了以后,他母亲受了刺激,疯了,逢人就说:“我们家强子可聪明了,每次考试都考第一”“我们家强子上了一个好大学,在城里安了家,很快就接我去城里了……” 我还看到过这样一则新闻,男孩的妈妈生病卧床不起,爸爸酗酒严重,总是骂男孩是废物。男孩初中辍学去了一家工厂打工,车间主任和男孩爸爸一个脾气,稍有不顺心便骂他是废物。 主任的责骂,勾起了男孩关于父亲的痛苦回忆。内心的导火索被点燃,男孩忍无可忍。他自己做了一把弩,想也不想地射了主任一箭,导致主任瘫痪。男孩也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代价,进了监狱。在监狱里,他说:“‘废物’这俩字,对我的影响真的很大。” 沈阳市心理研究所曾经对沈阳市少管所的6名拘押的青少年进行心理调查,发现他们六人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在家庭里都遭受过密集而惨烈的语言暴力攻击,他们的父母经常谩骂他们。这辈子,他们都不想原谅自己的父母。 【2】相信很多家长都在有意无意中对自己的孩子说过下面的话: 【“你怎么那么笨?你是猪脑子吗?”】 【“真是废物,是个人都比你强!”】 【“就知道吃!”】 【“就你这个德行,老了也指望不上你!”】 【“你有什么用!找个东西都找不到!是不是眼瞎!”】 这些充满了负能量和人身攻击的语言,我们称之为“语言暴力”。也许一部分父父母并不觉得这是一种伤害,在他们看来,这么骂孩子是恨铁不成钢,是为了他们好,别人家的孩子还懒得骂呢!况且,谁家孩子没有被骂过,都是这么长大的,没啥。 强子的父母一开始也没有觉得自己做错,他们说对孩子的指责都是为了他好,为了刺激他,激起他的斗志,为什么孩子就是不理解,想不开? 心理学家库利说:“对每个人来说,他人都是一面镜子,个人通过社会交往了解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从而形成自己的自我。” 孩子不像成年人,他们没有成熟的三观,没有明确的自我意识。大人的责骂,也许说者无心,但听者有意。孩子的世界是很纯粹的,心灵是很敏感的。你骂他们是废物,他们可能真的以为自己是废物,而且一辈子都会这么暗示自己;你骂他怎么不去死,他们就真的认为爸爸妈妈痛恨自己,厌恶自己,然后真的去死。 强子在父母一次又一次的辱骂中,以为自己毫无是处,以为自己在父母眼中犹如垃圾。最终,他选择了最极端的方式,在最该生如夏花的年龄了结了自己的生命,也给了父母最残忍的惩罚——无尽的思念和悔恨。 睿妈的童年也有过被父母指着鼻子责骂的经历,因为摔碎了刚洗好的西瓜被母亲吼“你还能干点什么?”,因为数学成绩不好被父亲骂“没出息”。所幸的是,父母很爱我,这些责骂,在他们深厚的爱面前,不值得一提。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