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对成功的理解

现在教育孩子不是重视不重视的问题,而是如何顺利实现成功教育“子女成才”的问题了。所以现在的家庭教育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现在的教育结果是学校30%社会20%家庭50% ,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教育方面起着很大的作用。由于部分家长不注意家庭教育,导致现在全国的刑事发案率,青少年就占去20%。所以家庭教育事关你们的家庭和社会,事关孩子的将来。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的方法各有不同。 有的家长主张“棍棒底下出孝子”,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就是批评惩罚。有的家长主张“唯考试成绩论”,为了自己的孩子考个好的成绩,可以包揽,包办代替孩子的一切。其实这些都是不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您包揽不了孩子的一辈子。 。家庭教育是个复杂的工程,关键是家长是不是掌握了教育孩子成才的关键点下边我把成功教子的关键讲给大家,希望对您在孩子的教育方面有所帮助: 1,有惩罚变激励 什么叫激励?怎么激励孩子?简单的讲,就是如何发挥孩子内心深处的东西和潜能,这是一个根本和主要方法。 每个孩子都有巨大的潜能,父母要做的就是激励孩子,让孩子发挥自己的价值,给他发挥自己潜能的机会。 人像汽车一样,而激励就像汽车油箱的汽油。家长必须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让他挖掘自身的潜能,这就如同给他们的“油箱”里加油。并且家长在激励孩子的时候要有诚意的激励,才能打动孩子的心。千万不要认为自己是孩子的家长,摆出冷面孔和家长高高在上的样子,这样孩子就不会接受您的激励和建议,您的激励就失败了。 有的家长老是用“你真棒”,“了不起”“太好了”等简单而空洞的评价,孩子也不知道您为什么表扬他,这样就失去了您激励的用处不如具体一些,譬如: “你自己穿衣服穿的很整齐,真不错。”“你能自己叠被子,把床铺收拾的很干净,你真棒!”具体而细致的指出孩子的值得夸奖的地方,这样孩子知道为什么值得夸奖,并能够继续努力,强化好的方面,逐步养成好的品德与习惯。家长一定注意,以精神鼓励为主,以物质鼓励为副。 2,和孩子的关系要平等和谐 我为什么要强调平等呢原因是中国有几千年文化传统,“君为臣纲,父为子纲”以深入到了每个人的骨髓很多的家长认为:?和孩子平等是“天方夜谭” ,因此许许多多的悲剧就不断发生譬如:。有一个5岁的小女孩子很愿意和隔壁的叔叔交朋友,心里话都愿意和这位叔叔讲,而不愿意和自己的父母讲原因在于,这位叔叔跟她说话的时候都是蹲着,与他一样高,她觉得自己受到了尊重,而和自己的爸爸妈妈说话时,是居高临下,不论爸爸妈妈是站着和坐着总是比自己高好多。且爸爸妈妈老是很严肃的板着脸,而不想在家里多说话。这样下去您的家庭和孩子之间就没有和谐平等的氛围,就谈不上引导教育,你们家庭的亲情,和孩子的感情就大大疏远了,孩子当面不反抗,可就是内心里不喜欢您。你们家庭的潜在矛盾,就这样默默的存在了。所以,庭的和谐平等是家庭教育的第一要素。 3,要给孩子留面子 中国有这样的古话,叫做“堂前教子,枕边教妻”,就是说孩子没有什么面子,在什么地方都可以教,而妻子有面子,只能在枕头边隐秘的地方才能“教育”。可就是这句混帐话给不少的家庭带来了灾难,家长和孩子中间出现了很大的隔阂。在这里我反复的强调,家长一定注意在众人面前不要对孩子说三道四,你知道孩子怎么理解吗,孩子的理解是:您对着众人这样,就是对孩子的大批特批虽然当面孩子不反抗,但是孩子的心灵是不接受的,而您的目的根本就没有达到,相反,孩子根本不愿意和你多说话了我举一个例子:。龙岗的一个孩子的爸爸,开小店,孩子初一辍学不读书了爸爸就看到“深圳特区报”有我的报道,于是就找到特区报,又找到我原来青少年家长培训中心,和约好时间,带着孩子的香港叔叔,爸爸,孩子一块到培训中心一坐,爸爸就说:这孩子不听话,在学校老打架,现在又辍学,求老师帮帮我们的孩子孩子一听大声说:今天是来批判我呀我就赶快插话说:这样吧,孩子的问题我们两个单独谈,你们是不是说说自己在家庭教育方面体会。要不你们先回去了,我和孩子单独的沟通好吗!两个小时的沟通,孩子知道了自己的不对,也。反映了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缺陷所以我呼吁家长不要在众人面前当孩子的面说三道四,孩子也有自尊,孩子要面子。  

Read more

养一个好好说话的男孩,不简单

1 我发现,家有男孩,沟通是一件充满挑战的事。 比如昨天我接一个电话,儿子在一旁跟表哥不停吵闹着。 我捂住电话说“你们小声点,我要接电话。” 两个人根本就没理我,继续吵着。 等我接完电话。 把小子拉过来,揪了揪他的耳朵。 “你刚刚有没有听见?” 小子一脸的无辜样,没说话。 看来他是不想解释,或者根本不知道有那回事吧? 我认真地看着他说: “我今天就树立一个新的规矩,以后大人接打电话,你要保持安静,否则会惩罚的。” 这时候他就听了,点了点头。 跟男孩沟通,就该这样看着他,认真地讲才行。 有研究指出:男性的交流更多是通过姿势、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来进行的,而不是通过语言。 这个特征在小男孩的身上同样体现着。 比如儿子每次跟我说话,都要求我看着他,非得扭过头去才行。 比如他发现一副很搞笑的绘本插画,或者做了一个自己觉得很了不起的玩意,都会跑来找我。 如果我忙的时候,就会嗯嗯地回答说“知道了,知道了”。 结果他就不高兴了。 因为我面部没有表情,整个人也还是忙着自己的事。 对他来说,这是无效的交流。 所以每次孩子拉着你说话的时候,一定要真正的参与进来。 对于小家伙,父母更要蹲下来,看着他的脸,给予认真地回应。 其实我们自己在生活中也会有同样的感受。

Read more

和孩子吵架是孩子不懂事吗?错,是你不懂事

每天早上7点,海海的妈妈和儿子都会为了起床这件事儿发生冲突。 “7点了,该起床了。”海海妈妈轻声说。 “嗯……”海海翻了个身,眼睛睁也没睁,继续睡。 妈妈坚持:“你该起床了,再不起床就迟到了!” 孩子继续谈判:“再睡一会,就一会儿……” 妈妈不满意地厉声喝道:“现在就起床!为什么每天你都要来这么一遭!”见孩子还没有反应,她忍不住把孩子硬拽起来,呵斥他,让他穿衣,然后便匆匆去厨房准备早饭。 期间,她回到卧室,发现孩子一直坐在床上发愣,便吼了他两句,又回去准备早餐。 早饭准备好了,起床时间已经过去半小时,妈妈回到房间,看到孩子还是赖在床上,只穿了条裤子。 最后,妈妈终于失去了耐心,狠狠给儿子一巴掌,强行给他穿上衣服,儿子尖叫着哭了起来。 避重就轻的战争 我常听父母抱怨,现在的孩子难管教了,哪里像我们小时候,对父母惟命是从,稍有违逆,少不了一顿打骂。 现在的孩子,“尊重”提得多了,他们反倒是上了天,越来越不听话。 为什么这种现象普遍存在?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认为,这是因为现在的社会文化正在发生剧变,民主性大大增加,孩子在民主的环境中耳濡目染,对外界强加的权威感到厌恶。 因此,他们反抗,他们证明,他们要释放自己内在的力量。 这时,如若我们还守着为人父母的那份威严,势必会爆发一场又一场的“权力之争”。 在这个事件里,妈妈表面不断催促孩子,其实并没有真正关注“起床”这件事,否则她会立刻协助孩子完成。 她想要试图让孩子顺从她的想法“我要你起床,你就得起”,而孩子则要向妈妈证明“我想什么时候起床,就什么时候起”。很显然,母子俩都想做这场战争的赢家。 这,就是权力之争。 心理咨询师武志红在《巨婴国》里说,情感的对立面是权力。 在争论的当下,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已经成了其次,谁能成功地“拿下”对方成了首要关注点,这是心智尚停留在婴儿阶段的表现。 除了亲子关系,权力之争在其他关系中也普遍存在,婆媳争夺管教孩子的权力,夫妻争夺家庭的最终判定权…… 退出权力之争 妈妈解决孩子起床问题的方法有很多,退出战争是方法之一。 权力之争中,企图用说教、指责的方式去强迫孩子纠正自己的行为基本都不会成功(事实上,此方法在大多时候都无效),因为很少有人愿意在势均力敌时主动举白旗。

Read more

孩子越优秀离我们越远,为什么我们还要让他们努力

三个已经退休的同事,家里三个完全不同的孩子,他们的现状引发了我们的感慨。 -1- 同事A,孩子是那种最标准的学霸。 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从来就没有考过第二。 高考时,如愿以偿进入了国内那所最顶尖的名校。 本科毕业,考上了美国某名校的研究生,并取得全额奖学金。 一直到博士毕业,没花父母一分钱,而且还经常往家里寄美元。虽然寄得不多,但孩子的那份心意,我们都懂。 毕业后,留在了美国工作,并和另一位留学生组成了家庭。 可以说,孩子就是一个标准的成功青年。 有子如此,A应该心满意足了吧? 不然。 一说起孩子,A却是经常眼圈发红! 现在老两口已经退休,可以说有钱有闲。 但去美国吧,人生地不熟,语言交流有障碍,非常不适应;在国内吧,唯一的孩子却在万里之外,连最基本的亲情都享受不到。 正是他们把孩子培养得太优秀,才使得孩子离自己越来越远。 想想将来老了怎么办,那种纠结和无奈,老两口真的难以用语言来形容。 -2- 同事B的孩子也很优秀,但没有选择出国。 他最终留在了北京,娶妻生子。 B倾尽一生的积蓄,在北京给孩子买了一套小平米的住房,当然,只是交了首付。 剩下的月供,两代人老少四口共同承担。 在这个汽车已经成为代步工具的当下,B还没有买车。 因为,在我们这个小城工作,他一年的收入就算不吃不喝,充其量也就够在北京买一平米的房子! 他需要省下每一分钱,减轻这个家庭的负担。 可以说,他这一辈子,就为北京那几十平米的房子奔波了。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