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教育不听话的孩子

这年龄的孩子正处在蒙胧时期,是比较费心思的抵抗阶段。所以先要和他做朋友,引导和帮助他渡过这一阶段。也要讲些心理学,口气要温和,有时候更是用心去和他交流多一些,即使他做错事也不责怪,更多的是鼓励他、培养他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步一步来,也可以通过同龄人带动他学会自律。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会转变的,以鼓励、表扬为主。 父母要给孩子足够的尊重 只有被人尊重,孩子才可能获得自尊,并可能学会尊重别人,而自尊和尊重他人是成为一个具有健康人格的人的首要条件。由于孩子还不成熟,自尊意识往往处于嫩芽状态,特别容易受到伤害,一旦他们的自尊受到伤害,他们便会用诸多的“不听话”来进行对抗。 所以,父母应当具有保护孩子的权利意识,给孩子足够的尊重。可以说,是否尊重孩子,将对孩子一生的发展起重要作用。 适当放手让孩子自己做事 有时候孩子不听话,是其独立自主要求的体现。独立自主是健康人格的表现之一,它对孩子的生活、学习质量以及成年后事业的成功和家庭生活的美满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力。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父母为了让孩子专心学习,什么事都不让孩子去做。早晨起床帮孩子叠被,上学前帮孩子准备学习用具,有时经常还被孩子埋怨忘了帮他准备某些学习用具。 要知道,孩子并不是生来就是这样依赖父母的,他们的依赖性一般来说都和父母的包办代替有关。父母包办,代替得越多,孩子的依赖性就越强。反之,如果父母不插手孩子可以做的事,没有了依鞍,孩子就会自己动手开始做了。 图/google

Read more

和孩子吵架是孩子不懂事吗?错,是你不懂事

每天早上7点,海海的妈妈和儿子都会为了起床这件事儿发生冲突。 “7点了,该起床了。”海海妈妈轻声说。 “嗯……”海海翻了个身,眼睛睁也没睁,继续睡。 妈妈坚持:“你该起床了,再不起床就迟到了!” 孩子继续谈判:“再睡一会,就一会儿……” 妈妈不满意地厉声喝道:“现在就起床!为什么每天你都要来这么一遭!”见孩子还没有反应,她忍不住把孩子硬拽起来,呵斥他,让他穿衣,然后便匆匆去厨房准备早饭。 期间,她回到卧室,发现孩子一直坐在床上发愣,便吼了他两句,又回去准备早餐。 早饭准备好了,起床时间已经过去半小时,妈妈回到房间,看到孩子还是赖在床上,只穿了条裤子。 最后,妈妈终于失去了耐心,狠狠给儿子一巴掌,强行给他穿上衣服,儿子尖叫着哭了起来。 避重就轻的战争 我常听父母抱怨,现在的孩子难管教了,哪里像我们小时候,对父母惟命是从,稍有违逆,少不了一顿打骂。 现在的孩子,“尊重”提得多了,他们反倒是上了天,越来越不听话。 为什么这种现象普遍存在?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认为,这是因为现在的社会文化正在发生剧变,民主性大大增加,孩子在民主的环境中耳濡目染,对外界强加的权威感到厌恶。 因此,他们反抗,他们证明,他们要释放自己内在的力量。 这时,如若我们还守着为人父母的那份威严,势必会爆发一场又一场的“权力之争”。 在这个事件里,妈妈表面不断催促孩子,其实并没有真正关注“起床”这件事,否则她会立刻协助孩子完成。 她想要试图让孩子顺从她的想法“我要你起床,你就得起”,而孩子则要向妈妈证明“我想什么时候起床,就什么时候起”。很显然,母子俩都想做这场战争的赢家。 这,就是权力之争。 心理咨询师武志红在《巨婴国》里说,情感的对立面是权力。 在争论的当下,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已经成了其次,谁能成功地“拿下”对方成了首要关注点,这是心智尚停留在婴儿阶段的表现。 除了亲子关系,权力之争在其他关系中也普遍存在,婆媳争夺管教孩子的权力,夫妻争夺家庭的最终判定权…… 退出权力之争 妈妈解决孩子起床问题的方法有很多,退出战争是方法之一。 权力之争中,企图用说教、指责的方式去强迫孩子纠正自己的行为基本都不会成功(事实上,此方法在大多时候都无效),因为很少有人愿意在势均力敌时主动举白旗。

Read more

孩子越优秀离我们越远,为什么我们还要让他们努力

三个已经退休的同事,家里三个完全不同的孩子,他们的现状引发了我们的感慨。 -1- 同事A,孩子是那种最标准的学霸。 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从来就没有考过第二。 高考时,如愿以偿进入了国内那所最顶尖的名校。 本科毕业,考上了美国某名校的研究生,并取得全额奖学金。 一直到博士毕业,没花父母一分钱,而且还经常往家里寄美元。虽然寄得不多,但孩子的那份心意,我们都懂。 毕业后,留在了美国工作,并和另一位留学生组成了家庭。 可以说,孩子就是一个标准的成功青年。 有子如此,A应该心满意足了吧? 不然。 一说起孩子,A却是经常眼圈发红! 现在老两口已经退休,可以说有钱有闲。 但去美国吧,人生地不熟,语言交流有障碍,非常不适应;在国内吧,唯一的孩子却在万里之外,连最基本的亲情都享受不到。 正是他们把孩子培养得太优秀,才使得孩子离自己越来越远。 想想将来老了怎么办,那种纠结和无奈,老两口真的难以用语言来形容。 -2- 同事B的孩子也很优秀,但没有选择出国。 他最终留在了北京,娶妻生子。 B倾尽一生的积蓄,在北京给孩子买了一套小平米的住房,当然,只是交了首付。 剩下的月供,两代人老少四口共同承担。 在这个汽车已经成为代步工具的当下,B还没有买车。 因为,在我们这个小城工作,他一年的收入就算不吃不喝,充其量也就够在北京买一平米的房子! 他需要省下每一分钱,减轻这个家庭的负担。 可以说,他这一辈子,就为北京那几十平米的房子奔波了。

Read more

如果孩子有这4种行为,要罚!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我们一向希望父母多鼓励、夸奖孩子,鼓励和夸奖能带给孩子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动力。但是,当孩子犯错的时候,我们也可以适当的惩罚孩子。 只是提醒父母们的是,当你决定惩罚孩子之前,应该先做一个自我反省。想一想自己有没有如下问题: 1、孩子犯错误是因为父母事前没有告诉他不能这样做,还是父母没有把话说清楚? 2、孩子所犯的错误是不是父母自己也是在犯? 3、孩子为什么总是会反复犯同样的错误? 那么,什么情况应该惩罚孩子呢?当孩子出现以下4种情况时,父母可以考虑采用适当的“强制手段”。 1、当孩子的举动会危害自己的生命时 比如,孩子喜欢拨弄电源插头、开水瓶、玩火等,经过父母反复说服教育,却仍然管不住自己的。 2、当孩子的某些习惯、心理倾向有可能发展成违法行为时 比如,经常欺负弱小的孩子,并以此为乐;看见同学的好东西就去偷,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经过父母和老师多次批评教育仍屡教不改的。 3、当孩子自我意识非常严重时 从小被父母宠惯了,养成了唯我独尊的性格,不懂得关心他人,不愿意与人分享,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父母已经提醒无数次,孩子也不予理睬的。 4、当孩子明知故犯,依然我行我素时 父母多次的规劝、反复提醒,孩子仍执迷不悟,且态度恶劣,拒绝认错的。 提醒 为了使孩子健康成长,父母必须摒弃“以打施教”的教育方式,采用“恩威并重,奖惩并举”的原则,凡事以理服人,努力给孩子创造一个和谐、温馨、向上的家庭环境。 图/pixabay.com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