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不正确的教育方式可是不对的哦~ 看看下面列举的6类妈妈,你在其中吗? 过分愧疚型 我们都知道德国父母为教孩子严谨,让孩子去体验挫折的感觉,常常会说:“你得先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中国的一些家长,在放手让孩子自由成长时,则充满焦虑,容易愧疚自责。 还记得一些幼儿园妈妈群里分享的情景——明明是孩子忘带某样东西,却毫无担当地埋怨妈妈:“都怪你,忘了给我带上,害我被老师骂!”受到谴责时,你甚至连声道歉:“对不起,妈妈一着急就忘了,下不为例。”为的就是让孩子少点愧疚感,不哭闹,把责任往自己身上抗。 分析:因为母乳不够,妈妈愧疚;因为忙于琐事陪孩子时间少,妈妈愧疚; 偶尔对孩子发脾气,妈妈愧疚。你是否对孩子疼爱到极端,你是否感到身心俱疲? 但这种付出,长此以往很难得到回报,当孩子碰到解决不了的难题,只会养成怪别人、找客观理由的品性,无法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更没办法进步。 控制欲极强型 《虎妈猫爸》大家看过吧,这种类型的妈妈把“听话”当作评判孩子好坏的标准,很多妈妈眼里,孩子没有按你规划的人生走,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做自己的决定,就是“叛逆”。 这种案例在我身边就有,现在孩子长大了甚至妈妈还会去管,成为了“妈宝”或者没有思想的人。 他们父母有一个很自私的行为,就是特别乐意把自己未实现的愿望强加于孩子身上,甚至一些事业工作不顺利的家长,把后半生的主要精力全部投入到望子成龙的拼搏中,为了让孩子按自己的想法发展,对孩子的生理、心理状况都置若罔闻,常言道,教育的核心是“疏则通,堵则盈”,孩子若很难活出自我, 会觉得很迷茫,只有更加去依赖父母,求助怎么做,长期以往是一个恶性的循环。 热衷攀比型 中国妈妈爱攀比在国际上是“赫赫有名”的,大到升学考分,小到鸡毛蒜皮的琐事,中国妈妈总要拿自己的孩子和朋友同事、左邻右舍攀比一番。买什么文具,上什么私家补习班,甚至家里有钱的还要晒晒车,房。当然除了物质,最重要就是成绩的攀比。 人家的孩子去英语补习班,不管自己孩子喜欢与否,都不甘落后;孩子考了班级前三名,就问第一、二名是谁,要求下次赶超他。不知不觉中孩子成为别人的参照物,成了你攀比的砝码! 渐渐的通过身教,孩子也把眼睛只盯着分,只懂得吹嘘,不知为何学,不懂学以致用。 “孩奴”型 孩奴是近年来流行起来的“热词”,形容某些父母一生都在为子女打拼,为子女忙碌,为子女挣钱,而失去了自我价值体现的生活状态。 试着问问自己 有了孩子后,是否还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 很多妈妈经常感慨当妈前后的巨大差别:当妈后没了自我,变成了一颗只围绕孩子转的卫星。与丈夫相处的时间少了,与朋友的联系少了,与社会的接触少了,业余的兴趣少了。 为了家庭和孩子,推掉了单位组织的大多数聚餐和旅游活动,甚至放弃原本辉煌的事业,无论是心甘情愿,还是被迫无奈,似乎只有这样“全心全意”的付出,才称得上称职的好妈妈。 但真的是这样吗?也不尽然,首先,这样副作用很严重,因为会增加孩子的匮乏感和愧疚感,造成孩子同金钱的关系沉重艰难。可以负责任的说,孩奴父母对孩子的成长弊远大于利。
Read more长大后情路坎坷,都是爸妈的错?
长大后很多心理上的问题,没安全感、过度依赖、焦虑… 等等,都能够追溯到小时候与父母亲的关系。还在襁褓中的我们透过父母来了解这个世界,借此判断这个世界是否安全?会不会受到伤害?而在一岁的时候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就会根深蒂固影响此后一生的行为。本篇文章强调父母应该满足和回应孩子需求,让他们感觉被爱和理解。 孩子在婴儿时期与父母亲所形成的「依附类型」,将会决定他们有没有安全感,进而影响到孩子的人际关系,甚至是成年后的亲密关系 。 的确,许多研究显示,孩子的依附类型会影响到他的同侪关系、影响他愿不愿意去探索和尝试、影响他调节情绪的能力,以及能不能创造良好的人际互动与亲密关系。这样听起来,依附关系真的很重要,但是很多父母都不太理解:到底什么是依附关系?什么样才算是有安全感的孩子? 要介绍依附关系,就要提到两位心理学家──玛丽‧安沃斯和约翰‧鲍比。他们在1950 年代相遇,当时,美国社会崇尚行为主义,行为主义学家约翰‧华生不断告诫父母:「不要拥抱、亲吻孩子,也不要在孩子哭的时候抱孩子,不然就会宠坏孩子。 」如果你是一位父母,这样的主张你应该并不陌生,在台湾,认同「百岁医师」(美国小儿科丹玛医师) 育儿方法的家长也是这样觉得──小孩哭时不能抱,不然孩子就会用哭声控制你。 但是,安沃斯和鲍比却不这么觉得。他们认为, 父母亲要回应孩子,这样孩子才会感到安全。而当孩子感到安全时,才会更独立、更愿意尝试与探索这个世界。安沃斯在当时观察了一些母亲与孩子,她也发现,那些最不黏人、最不常哭的孩子,反而是有位常常回应孩子的母亲。为了要验证理论与观察,安沃斯决定做一个实验。 母亲离开又回来,孩子会怎么反应? 这个实验称作「陌生情境」,研究人员在实验室中用双面镜观察妈妈和约一岁大的小孩的互动,在实验过程中,母亲被告知要短暂的离开房间,然后再回来。安沃斯认为,孩子在妈妈离开房间时应该是会充满焦虑的 (事实上也证明,就算外表看起来很冷静的小孩,他们的心跳和压力贺尔蒙也显示他们是感受压力的)。研究人员想要知道,当母亲离开时孩子会怎么反应,还有更重要的,当妈妈再度回到房间时,小孩会怎么样与妈妈互动呢? 安沃斯在观察过许多妈妈与孩子的「陌生情境」后,依照孩子的反应分成三类型。第一型的孩子在妈妈离开时哭得很难过,但是在妈妈一回来后,孩子立刻去靠近母亲,并且很快的被安抚,停止哭泣,然后能够继续玩玩具,这一类型的孩子被称作有着「安全型」依附关系。 第二型的孩子在进到新房间时非常焦虑和黏人,不太愿意去探索新环境,在妈妈离开时他们很难过,妈妈回来后他们可能会去找母亲,但是无法被安抚,还是继续哭泣──这些孩子想要亲近妈妈,但又很害怕焦虑,被称为「焦虑矛盾型」。 第三型的孩子在妈妈离开房间时表现出一点都不在意的样子,当妈妈回来后,他们也不会去靠近母亲,这类型的孩子称为 「逃避型」。不管是焦虑矛盾型或是逃避型,这些孩子都有着「不安全型」依附关系。 父母的对待方式,决定孩子的依附类型 陌生情境实验中这些孩子所表现出来的依附关系类型,是因为孩子天生气质不同所造成的吗?或许基因会有一些影响,不过,早在这些妈妈和孩子进到实验室之前,安沃斯已经花了很长一段时间在这些孩子的家中观察亲子互动,所以,她能够归纳出,到底是什么样的母亲对待方式,让孩子在妈妈离开又回来后,会有这样不同的反应? 婴儿出生后,藉由与身边的人的互动来理解这个世界,尤其是主要照顾孩子的人,像是父母亲。当婴儿不舒服或是饿了哭泣时,如果爸爸妈妈回应孩子的需求,像是将孩子抱起来安抚、喂孩子喝奶,在这样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他们眼中的世界是安全可以预测的─ ─ 他们了解,当我有需求时,会有人来回应我、帮助我,这就是形成安全型依附关系的孩子。所以,在实验中,当妈妈回到房间后,本来痛苦哭泣的孩子能够立刻亲近母亲并且被安抚,因为过去的经验告诉他:「妈妈能够满足我的需求,能够让我快乐。」 而根据安沃斯的家庭观察,这些有着安全型依附关系的孩子,果然有一位平常会回应孩子的妈妈。当孩子能够有一位让他安全依附的大人,这位大人就像是孩子的安全堡垒,让孩子更愿意往外踏出去探索这个世界,也能够从父母的安抚中学习如何调节情绪。 那么,是什么样的教养模式让孩子形成不安全型呢?
Read more幼儿教育不是越早越好
20年前,上学前班、幼儿园、甚至一二年级的孩子们,大部分时间都在玩:堆积木、画画、创作想象的世界,在脑瓜里想这些事,或和同学一起玩。但这些活动越来越多地被老师的教学所替代,而这种教育方式过去通常用于年级较高的学生。在很多学校,正规教育现在是从4或5岁开始的。人们认为,如果不提早开始接受教育,孩子们在阅读、数学等关键科目上恐怕会落后,或许永远都无法再赶回来。 这个想法似乎是显而易见的:越早开始意味着学到的越多: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但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教育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表示,没有证据表明这种方式会提高长期的成绩;实际上,它可能会带来相反的效果,可能会阻碍情感及认知方面的发展,造成不必要的压力,甚至可能会扼杀孩子的求知欲。 我最近与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莱斯利大学(Lesley University)的教育学荣休教授南茜·卡尔松-佩奇(Nancy Carlsson-Paige)有过一番交谈。卡尔松-佩奇称,这种趋势反映了对“孩子的学习过程深深的误解”。她定期参观学校,看到很多年纪较小的学生无法理解授课内容:“我在很多教室看到过很多类似的情况,老师让学生坐在桌子旁,抄写字母。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真让人感到难过。” 这场争论事关重大。在教师早期指导的质疑者看来,那种教育方式无法培养出能够发现、创新的人才,只会培养出倾向于被动接受信息的人,追随者,而不是创造者。在21世纪,我们需要的是哪种公民? 在过去10年中,越来越多的早期教育措施在美国迅速蔓延。 《不让孩子掉队》法案 (No Child Left Behind)、“力争上游”计划(Race to the Top)等项目,促使学生面对更多测验,接受更多由教师主导的教学。 另一个原因:各州共同核心标准(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这套详尽的教育方针,旨在确保学生在经历幼儿园到12年级的学习后,达到一定的标准。目前,43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采纳了数学和语言方面的标准。 转而采用说教的方式是为了解决两个紧迫的问题。 从很多方面来看,美国的教育成就落后于其他国家;与此同时,数百万美国学生的成绩仍远远低于全国水平,这些学生中很多人家境贫困,属于少数族裔。倡导人士表示,提前开始正规教育将有助于缩小这种双重差距。 这些举措虽然都是出自善意,却是受到了误导。包括芬兰和爱沙尼亚在内的几个国家的义务教育都是从7岁才开始。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Read more孩子鞋不能超过3双?心理学家的分析让我恍然大悟
物质丰富的年代,我们能提供给孩子的选择越来越多:数不过来的玩具、穿不完的衣服、吃不完的美食……然而孩子的快乐幸福,会因为选择更多而更快乐吗? #1.不!选择越多,孩子可能越不快乐在某公园里,一个小男孩正在安静地荡秋千,这时他看见旁边的滑梯上没人,哒哒哒地跑过来玩滑梯,再看看对面玩跷跷板的小朋友走开了,小男孩赶紧又抛弃了滑梯,冲向跷跷板…… 这时另一个小女孩过来玩秋千了,小男孩看到后赶紧从跷跷板上下来,冲向秋千,不让小女孩玩。小女孩不依,小男孩推了她一把,小男孩子的妈妈生气极了:“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有你这样贪心的吗?”小男孩哇地一声哭了! 其实小男孩不是贪心,而当选择比较多的时候,孩子就难以从这些选择中得到100%的快乐。 比如,荡秋千的时候,孩子可能在想“等下我要去玩滑梯”。玩滑梯的时候看到跷跷板了,又打起了跷跷板的主意。最后,看到有人来玩秋千了,孩子突然又想起了秋千的好:“我不玩跷跷板了,我要荡秋千!” 众多的选择,分散了孩子的注意力,以至于他的快乐也被打了折扣,幸福感反而被降低了。 假如孩子能选择的东西没有那么多,他只能玩秋千或者玩滑梯,那么不管是玩什么,他都能尽情地享受其中的快乐。 #2.选择越多,孩子的专注力可能越低 选择更多,还会带来一个坏处,那就是孩子的专注力会更低。 心理学家巴里·施瓦茨曾经做过一个这样的实验: 在研究中,他将孩子随机分成两组画画。第一组孩子可以从3支画笔中选1支,第二组则可以从24支中选1支。结果第2组的孩子的作品要比第一组孩子画的糟糕得多。 随后,研究者们让孩子们从中选一支自己最喜欢的笔,接着再试着说服孩子们放弃这支笔选择另一样礼物,结果第二组的孩子更容易放弃他们所选择的笔。 我们常常以为,给孩子提供越多的物质,孩子就会越幸福,实际往往相反!太多选择,反而会让孩子在选择前面乱了方寸,不知道自己最喜欢什么,得到之后也更不懂得珍惜。 #3避免过度选择,爸妈应该怎么做? 玩具不多不少,刚刚好。 过多的玩具,不仅容易让孩子分心,而且对孩子的智力发育也不利。 那么,到底应该给孩子提供多少玩具呢? 美国弗吉尼亚学者认为应该是5个。原因是,当玩具少于5个,孩子可能会出现自卑心理;但如果数量超过5个,孩子就容易出现分心,而且还会限制他们的创造力。 玩具不多不少,孩子在可选择的范围内,专注于自己喜欢的玩具,反复研究、琢磨、思考,创造出多种新的玩法,这时玩具的价值才能得到最大化的利用。 有的妈妈可能要纠结了,到底给孩子留哪5样玩具好呢?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这几类玩具堪称经典,对孩子的成长最有意义: 1、拼装类玩具:样式简单、玩法多变,小宝宝大宝宝都能玩,如:积木、雪花片; 2、运动型玩具:除了好玩,还能促进孩子动作发育,如:小球、推车; 3、涂鸦类玩具:每个孩子都是最出色的画家,能发挥孩子无限的想象力,如:画笔、彩纸; 4、毛绒类玩具:会被孩子赋予生命,童年最初的玩伴,如:布娃娃、玩具熊;
Read more5岁宝宝血管像80岁老人,知道原因后爸爸长跪不起~究竟是是原因呢?
5岁宝宝血管像80岁老人,知道原因后爸爸长跪不起~究竟是是原因呢?那么请跟着小编来看看吧! 一5岁宝宝在上海医院高血压科进行检查,医生测完血压后惊呆了,收缩压高达180,且用降压药效果很差,所有临床检查都显示正常。直至进行了血管内皮检查,才发现孩子的血管像八十岁老人动脉硬化一样内皮严重损伤,甚至搏动消失。 当满身烟味的孩子父亲前来咨询时,我才知道,原来他每天吸3~5包烟。澳大利亚的一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吸二手烟对血管内皮的损伤,比自己抽烟还要严重。 孩子的父亲得知是自己喜欢抽烟害得自己的孩子这么小就患有高血压疾病时,重重的抽了自己一个耳光,泪流满面,长跪不起! 爸爸们觉得抽烟没什么,不抽烟反而觉得会不舒服, 可是爸爸们有没有考虑过,跟着你吸二手烟的妈妈和宝贝? 什么是二手烟? 危害比一手烟更大! 二手烟的成分与一手烟几乎没有差异。二手烟中包含4000多种有害物质, 其中包括40多种与癌症有关的有毒物质。在二手烟中, 许多化合物在侧流烟中的释放率往往高于主流烟, 如一氧化碳, 分流烟是主流烟的5倍;焦油和烟碱是3倍;氨是46倍;亚硝胺是50倍。所以吸二手烟对身体的危害甚至比吸烟者更大。 二手烟对孩子主要的伤害 二手烟的影响 诱发厌食 由于婴儿被动吸烟后很难及时将吸入体内的有害物质排出,当宝宝将吃饭与吸烟联系起来,就可能出现厌食。 影响智力发育 如果你不希望你的孩子在阅读、数学、推理等方面显得发育不良,那么最好马上让他远离二手烟,因为即使是一点点“二手烟”都会对宝宝的学习能力造成伤害! 容易成“夜哭郎” 根据美国布朗大学流行病学家艾蒙德·谢那萨教授的研究,在怀孕期间吸烟的母亲,生下“夜哭郎”的概率是不吸烟母亲的两倍。另外,因为父母或者家人吸烟,也会增加他无端哭闹的概率 减少二手烟危害小妙招 1、点蜡烛可以消除烟味,点香可以驱赶烟灰尘,花露水可以减轻烟味损害。 2、在别人抽烟时出门转转。 3、每天早晨第一件事就是先开窗户,擦桌子,擦地板可以清除每日尘埃中的烟叶残留物,浇灭烟头用水或者仍到装水的纸杯里,别直接在烟缸里熄灭,那样粉尘又被吸进鼻腔。
Read more有出息的男孩都要有这些能力
每位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尤其是对待儿子,要求会更严苛一些,付出的精力也会更多一些。那到底该怎么养男孩能够有出息,成了很多家有男孩的家长们一直在研究的课题。 想要养好一个男孩,以下5点一定要做到! 1、越早独立的男孩越有出息 性别赋予了男孩巨大的力量,他终归要离开父母,独自去面对和处理一些难题。父母如果能够早放开手,将选择权早点交到儿子自己手里,让他自己选择将来要走的路,那么,不管将来遇到什么挑战和困难,我想他都能自己做出合适的选择,哪怕是错的,那他也会为自己负责。这样,于无形之中,就将男孩的责任感和有主见培养起来了。而且,纵观那些我们眼中有出息的成功男士,这两点可是必不可少哦。 该怎么帮男孩独立呢?不妨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吧。 遇到有关孩子的事时,家长先别着急替他做,而是将选择权丢给他,比如,你今天想穿哪一件衣服呢?你寒假打算去哪玩呢?如果男孩表现得犹豫不决,那家长也不要给他太多建议,不妨让他多去尝试、体验过后,再从结果中确定自己的选择也是好的。 总之,记住一句话:男孩的路是要靠他自己走的,父母不可能陪他一辈子,所以多一些自由发展的空间,会使男孩更加独立哦。 2、越有责任感的男孩越有出息 现在很多家长的养育方式就是,只要孩子还小,不管男孩女孩都一样,不都是个小孩子嘛。但男孩天生比女孩多了份叛逆,如果不从小培养他的责任心,那就很可能会变得花心。而且,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有责任心的男孩更能取得上司和同事的信任。 如何培养男孩的责任感呢?首先要杜绝孩子说“这不关我的事”“不是我的错,都是他的原因”这种话。 如果孩子不小心把别人的花瓶打碎了,那大人先不要插手,让孩子自己去道歉、解决。如果对方提出什么要求,那也尽量让孩子自己去完成。总之,就是要让孩子知道,他应该为他自己的过失负责。 平时,家长在商量家务事时, 涉及到和孩子有关的部分,也可以让男孩参与进来,允许孩子提出自己的想法,如果觉得妥当,家长完全可以采用啊,这样反倒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在这个家里是有地位的,慢慢的,他就会觉得自己应该为这个家做些什么,责任感也就形成了。 3、越能吃苦的男孩越有出息 在孩子的教育中,有一样东西不可或缺,那就是吃苦教育。尤其是家有男孩,吃苦更不能少,因为一个怕吃苦的男人注定是没有担当的。你现在不让男孩吃苦,那他一定会让身边的人苦;等他将来走上社会,更苦的是他自己! 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家庭如果有好几个兄妹姐妹,假如上面有姐姐,最后一个是弟弟的话。这个弟弟大部分是吃不得苦,受不了累的。因为从小有爹妈疼着,遇事有姐姐罩着。还有很多父母中年得子,愈发珍惜,把儿子简直宠上了天。 所以,有很多孩子长大了都不知道盐是多少钱一包,米是多少钱一斤。有的男孩走上社会工作以后,频繁换工作,每个工作干不到一个月就辞职,总是抱怨工作任务繁重,早上要早起,晚上要加班,太苦,太累,受不了。 还有的男孩毕了业就闲在家里,整天打打游戏,吃家里的,用家里的,心安理得。这样的男孩,应该算是没出息吧。 所以,家长一定要有一个让孩子吃苦的意识,能不帮忙就不要帮忙,让孩子流点汗,吃点亏是好事。平时让孩子多做家务活,积极参加勤工俭学活动,大一点的孩子还可以一起去参加志愿者活动,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锻炼自己的手脚。也可以让孩子从书本中感受苦难的力量,推荐他看《钢铁是怎么炼成的》《平凡的世界》这类书籍。 总之,要让孩子从小就知道,劳动是光荣的,通过努力奋斗,才能实现一个人的价值。 4、越勇敢的男孩越有出息 有一次,有个男孩问我:“为什么男孩就一定要勇敢?我也害怕怎么办?我可不可以做女孩?”这个问题让我沉默了很久,但也更加坚定,男孩更需要勇气。因为一个男孩子的勇敢正是男子汉气概的展示啊,不然他不想勇敢时怎么想变成女孩? 男孩天生喜欢冒险,而在探索的过程中,难免会受点伤,家长不要大惊小怪的样子,恨不得带孩子去医院。一些不伤筋动骨的皮外伤,帮孩子简单处理后,一定要告诉孩子:这没什么的,男孩子身上的伤可是男子汉的徽章哦。” 当孩子遇到一些困难并且自己解决了的时候,记得要鼓励孩子:“你真棒,刚刚你可真勇敢!” 5、越快乐的男孩越有出息
Read more孩子交了“坏”朋友 家长怎么办?
新学期的开始,新班级的适应,也意味着孩子要结交新朋友。而对于世界观和人生观尚未形成的孩子来说,如何选择朋友是一大课题。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当孩子越来越常和朋友在一起,不少父母就担心了:孩子的认知水平有限,无法明确分辨好坏、对错、善恶。那么,父母是否应该引导孩子择友?如何引导呢? 适当的引导是需要的,但绝不是过度的干预,孩子的玩伴到底是好还是坏,这个结论应该由孩子而不是由大人来作判断,这是对儿童最基本的尊重。经由孩子自己得出的认识才是经验,对他今后学会选择朋友、保护自己是非常有益的。 从进入幼儿园起, 交友这件事便一直伴随孩子的成长,并且对他的成长轨迹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朋友作为孩子身处环境中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潜移默化地对孩子的行为、性格、品质等发挥作用,而孩子因为缺乏辨别能力,总是会让家长因为他对同龄人的模仿与跟随,而产生潜在的担忧。 在孩子的交友过程中,家长最担心的问题可以归结为三大类:孩子该怎么交朋友?孩子交了不好的朋友怎么办?青春期的孩子交了异性朋友怎么办? 01、孩子交了“损友”怎么办? 在孩子交友过程中,家长最担心的不是孩子能不能与优秀的同伴结识交往,而是害怕孩子交友不慎,遇到了品行不正的损友。 孩子的价值观与是非观尚未成熟,再加上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和对融入同龄人共同话题的渴望,确实容易“近墨者黑”而不自知,家长正确引导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 但首先,到底什么是“损友”、什么是“坏孩子”、什么样的人“不宜交往”? 这其中有一个让人觉得可笑又无奈的标准,叫做“成绩”。即使有些家长不直接告诉孩子要少和差生来往,但从内心里也是更希望孩子能和好学生成为朋友,向比自己优秀的人看齐。 不可否认,普遍来看成绩好的人确实更加努力和用功,更能给孩子起到榜样作用,但成绩平平或是落后也不能和不思进取、懒惰消极画上等号。家长不仅自己要端正心态,更要告诉孩子交朋友不是功利的“唯分数论”。 而要避免孩子被品行不端的孩子带入歧途,狂暴的镇压和过度的干涉是绝对不可取的,这样只会招来孩子的反抗,甚至是赌气的作对。 家长可以在吃饭时或者其他氛围轻松的场合,引导孩子主动分享自己和朋友的日常,并在聊天过程中自然地表明自己的意见倾向。比如青春期的男孩很容易对抽烟这件事产生好奇,家长(尤其是父亲)可以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他,抽烟这件事也许看起来很酷,能让你更容易和朋友打成一片,但对自己身体造成的伤害是不可逆转的。 不要总是试图以简单直接的方式干预孩子的人际关系和所处环境,换个思路,引导孩子建立自己的行为标准,让孩子在实践中感知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是不可取的,从而逐渐形成内在的道德判断与约束,不仅提高了自身的“免疫力”,还可以成为一个对他人产生积极影响的人。 02、内向的孩子要如何交友? 有些家长害怕孩子太过热情,交朋友时全凭感性冲动,没有理性分辨,但另一些家长则为孩子的内向、不善言谈交际而发愁。 对于性格内敛的孩子来说,家长更是不能操之过急,一味地逼着孩子参加各类集体活动,希望可以让孩子有机会认识更多朋友。 但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因为在这种群体活动中,他的害羞和胆怯只会被放大,会被他人的欢乐衬托的更加胆小孤僻,反而增加了他的挫败感。 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可以从尝试帮孩子建立身边的“小圈子”做起。比如约上几个朋友、邻居,或者是认识的熟人,带上孩子们一起聚会,这种小范围、较为亲密的社交,会让孩子更加放松,更容易获得他人的关注,从而逐渐建立起与同龄人交往的自信心。 帮孩子制造和同伴的“约会”,创造良好的环境,多邀请孩子的同学、伙伴来家里做客,给他们自由和私密的空间;在路上遇到孩子的同学时,鼓励他主动打招呼,为孩子和同学的聊天留出足够的时间。 此外,家长还可以借外部条件来助孩子一臂之力。家长可以多给孩子买一些需要“分享”的玩具和零食,比如积木、棋类游戏、纸牌、桶装的饮料、零食大礼包等等,间接推动孩子寻找伙伴、一同玩耍。 03、孩子的异性朋友,怎么看? 孩子对于异性的好奇是与生俱来的,在孩子上小学之前,性别意识尚未明确,这一阶段里男孩女孩一同玩耍既不会引起家长的过分关注,也不会引发孩子自身的区别对待。 上了小学后,当孩子有了模糊的性别概念时,他们会开始产生对异性伙伴的排斥,和对同性伙伴的依赖。这时,男生和女生的兴趣爱好变得截然不同,他们分别扎堆,甚至会刻意与对方划清界限。
Read more夸孩子千万别说“你真聪明”,试试这15种说法吧?
父母们会经常对孩子说“你真棒”、“你真聪明”吗?当父母的都知道,自己看到孩子的成就总是特别开心,所以夸赞之词经常无意识无选择地脱口而出。 但是,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 Carol Dweck 很严肃地提到,赞美孩子的天赋而非他的努力、策略和选择,会慢性地扼杀他的成长型思维! 成长型思维非常可贵,拥有成长型思维的孩子做事不易放弃,更能从过程中享受到乐趣,更容易寻求帮助,复原力也更强。 为了避免自己按捺不住地表扬孩子聪明,美国小学老师根据这个准则制订了一个专门的“话术清单“,平时遇到孩子们表现优异,忍不住想夸“你真聪明”的时候,就在这15句话里挑一句来替换掉! 1.你很努力啊!—— 表扬努力 当孩子给你呈现一幅漂亮的作品时,可不要被喜悦冲昏头脑,请记得肯定他为此付出的艰辛和努力。 2.尽管很难,但你一直没有放弃—— 表扬坚毅 当孩子完成一件对他来说很有挑战的事情时,比如苦思冥想一个围棋残局,一次次尝试操场上高高的攀爬架,无数次失败后无数次反复尝试,请记得肯定他的耐心和坚持。 3.你做事情的态度非常不错—— 表扬态度 当孩子对面临的任务充满了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时,可不要忘了抓住机会美言几句。 4.你在 XXX 上进步了很多!—— 表扬细节 当孩子在某方面能力有所提高时,表扬细节,越具体越好,比如:宝贝,你现在游泳时手上姿势更标准了,而且换气频率也更加均匀了,比之前进步了很多,真棒! 5.这个方法真有新意!—— 表扬创意 这是最需要注意的地方,看到孩子的奇思妙想,最容易让人跟“聪明“挂钩起来,可是奇思妙想真的是“聪明”吗?它应该是创意和思考的积累哦,是孩子在尝试无数次可能性方案之后才收获的脑洞大开呢!所以,表扬”有创意“就对啦! 6.你和小伙伴们合作得真棒!——
Read more这9个谣言,多年来坑了多少妈妈?!很多人至今还不知道……
从你怀孕开始,朋友圈,七大姑八大姨,都会给你灌输各种信息,很多时候好心办了坏事。 这里总结了9个传播范围很广的谣言,一起来看看! 1、顺产影响产后性生活? 曾经,台湾的某位大明星在节目中公开表态,因为担心生完孩子阴道变松弛而选择剖腹产,虽然说法不一而足,但在网上调查发现,大部分男人还是觉得,女人在生产前后是有差异的,有的甚至说产后和妻子做爱一开始感到很失望很失望。 其实,产后阴道松弛其实更多的只是个人的感觉,没有确切的衡量标准。 分娩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它甚至比剖宫产更容易恢复身材。除了多次分娩,或者分娩产程延长,因胎儿过大盆底组织损伤的女性之外,一般女性在第一次自然分娩后阴道就变得特别松弛的比较少见。 现在分娩多采用会阴侧切术,第二产程的时间相对缩短,这一过程中对阴道的挤压时间也会相应缩短。伤口愈合也容易,生育后一个半月即可进行性生活。假如产妇真的出现阴道松弛,也是可以通过产后锻炼来恢复的(比如作提肛运动)。而产后出现的,如腹壁松弛是产妇在孕期形成的,与是否顺产并无直接关系。 2、学步车能安全有效的教会孩子走路? 很多父母认为“学步车”可以帮助孩子学走步。还不能独自站立的孩子,往车子里一放,孩子脚尖轻轻一点地,就可以满地跑了。孩子玩得开心,家长也觉得轻松。 学步车对儿童“学步”并无帮助,反而会带来意外伤害的风险,因其给了孩子和他年龄、危险意识不相称的速度和空间。我国《儿童跌倒干预技术指南》明确指出,不建议婴儿使用学步车。 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不推荐宝爸宝妈使用学步车! 3、儿童喝饮料易导致白血病 小孩得白血病,原因是大肠功能失调。饮料中的大量甜味素进入人体很难降解,会随着大肠吸收到肾脏,由肾脏送到骨髓造血,并像塑料袋一样堆积在里面。 没有任何证据显示喝饮料会导致儿童白血病。现代医学认为,导致白血病的诱因应与感染、放射因素、化学因素以及遗传因素等相关。 4、保健品可以调理身体? 许多孕妈过于注重营养补充和保养,反而做了许多没必要的工作。丰富的日常饮食足以提供孕妈所需的营养素,没有必要可以增加内服美容品的服用,比如胶原蛋白果冻、膳食纤维粉等等。除非医生有另行叮嘱孕妈需要特别补充某种元素或者营养,不然不需要额外的补充。 5、人工色素会导致孩子多动症 食品制造商常会使用各种天然或是人工合成的鲜艳色素包装自己的产品来吸引儿童,而摄入人工色素会导致儿童行为障碍、多动症,影响智力发育。 没有确切证据表明天然色素或是人工合成色素会导致多动症。色素使用只要符合标准,就是安全的。真正会影响儿童健康的,是食用过多的糖果,饮料等高热量食品。 6、孕妇吃酱油会生出皮肤黑的宝宝吗? 皮肤内黑色素的多少决定了皮肤的颜色,基因决定了黑色素的多少,而基因又来自于父母。有些小宝宝的肤色比父母都黑,原因是生理性的黄疸还没褪去。有些小宝宝的肤色比父母都白,原因时还未接受足够的日晒。日后宝宝的肤色会逐渐向父母的中间值靠拢,而并非是孕期准妈妈吃酱油的原因。 7、宝宝一直要吃奶,是奶不够! 一直要吃,可能是肠胀气,也可能是吮吸的需求。 有的小宝宝吃奶时间可以长达一个小时,这更多是因为孩子天生就有吮吸的需求,而不是没吃饱。妈妈们可以在喂奶的时候跟孩子温柔的说话,轻轻抚摸他,让他专心吃奶,喂奶时间控制在30-45分钟内。满月之后,吮吸欲较强的宝宝,妈妈可以尝试使用安抚奶嘴。 宝宝很烦躁,一直想吃奶,吃了几口还是继续哭闹,完了又想吃,这通常是肠胀气的表现,家长们可以尝试飞机抱,让宝宝趴一会,裹襁褓,可以缓解宝宝的肚子不舒服。
Read more给女儿最好的保护是极限教育,给儿子最好的保护是阳光教育
每天看新闻,总会瞧见很多不幸的事情发生在那些涉世未深的孩子们身上。最近就有一件事情轰动南方媒体圈,一个涉世未深的大二女生在实习时遭受一名记者的侵害。 这样的悲剧已经不止重演一次,父母们在满满的愤怒之外,更应该思考,对孩子的自我安全保护问题上,该怎么教育。 给女儿最好的保护是极限教育。 一位17岁的女孩曾经在夏天的凌晨半夜才回家。过了几天,她的父亲约她外出喝酒,还对她说:“尽量喝,爸爸会负起责任带你回家的,放心喝吧!” 那天他们一共跑了5家店吃吃喝喝,但到了最后一家时已经毫无印象,她醉倒在了吧台上。 事后,父亲叫了计程车带她回家。 隔天,女孩醒来,发现父亲一早就出门了,但给她留了一封信。 信里这样写道: 昨晚你记得喝了多少酒而醉倒了吗?一共是两杯啤酒跟五杯角HIGH,这就是你的极限。世界上有很多坏人,我没办法永远在身边保护你,所以才让你知道你的极限,学会自己保护自己,我相信你一定能做到。 这位父亲没有用强硬的方式教育女儿,而是用了这样一种特殊的方式给女儿好好上了一课。 的确,对于女孩子的自我安全保护教育,最需要的就是一种极限教育。父母拼尽所有富养女儿,保护她十年、二十年,但孩子不可能始终待在自己的视野里,而且终归要长大。 长大以后,社会不会给女孩子太多试错的机会,一旦有都会是致命的,所以女孩子需要有一个底线,了解自己所能承受的极限,保护自己先从了解自己的极限开始。 给儿子最好的保护是阳光教育。 有一个14岁的男孩,放学后看到书亭里有一本喜欢了很久的书,可是自己没有那么多钱,于是就大着胆子把书藏进了怀里,谁知被刚转身的老板发现了,老板把他扭送进了派出所,几名警察轮流审问他,还打电话通知了孩子的父亲。 很快,孩子的父亲就赶到了。男孩低着头,默默等待父亲的责骂。 “我想,这一定是个误会。” 父亲淡淡地开口了,“因为我非常了解我的儿子,他是一个非常懂事的孩子。他一定十分喜欢这本书,只是因为没有带足钱,才这样的。你们看这样行不行,我出三倍的钱买下这本书,这事就算结束了。” 然后,父亲就掏出了钱包。男孩惊呆了,他看着父亲,父亲也看着他,眼里没有责备,有的只是爱怜。 出了派出所,父亲停下了脚步,他捧起孩子那张满含羞愧与感动的脸说: 儿子,人这一辈子或多或少都会犯错误。听着,忘记它!不要让它在你心里留下阴影,好好学习和生活,只要以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你依然是一个让父母骄傲的孩子! 说完,他郑重地将这本书放到孩子手中。男孩控制不住地放声大哭,父亲慈爱地将他搂进了怀里。 给男孩子最好的保护是阳光教育。男孩子的成长难免会犯错,犯错后如果不能及时得到正确的教育,受到社会过多负面因素的影响很容易误入歧途,陷入阴影的泥潭而不能自拔。这个时候就需要父母的阳光教育,教会孩子学会承担,让孩子从错误中学习,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面对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父母更需要的是有逻辑的正面管教,在指出错误的同时,也要指出孩子的某些可取之处。让孩子学会赏识自己,做品行更优秀的自己,这是教会男孩自我保护的一种升华。 作者/罗松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