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话的人都不快乐”,孩子表现越乖 父母应该更加担心

我们都明白「做自己」有多重要,但有时候还是免不了伪装,去迎合他人的喜好。这是我们从很小时候就学会的「生存之道」。小时候,只要我们乖巧一些,就会被父母夸奖,一旦流露出父母不喜欢的情感,就会被批评甚至责骂。 久而久之,我们成为了父母喜欢的「乖孩子」,但那个真正的自己呢?可能已经被扼杀了。 ▼小孩子没什么是非观,很多时候只能靠假装迎合别人的情感。比如父母讲了一件伤心事,孩子明明不知道为什么伤心,但大人难过,也只能跟着难过了。这只是小事,但下面这名网友的经历却严重得多。 他表示,小时候每次跟兄弟吵架,都会被父亲责骂。父亲会叹口气,厌恶地说:「烦死了!」再配合脸色,孩子的感受可想而知。渐渐的,他下意识压抑住了全部攻击性的情感,最后罹患了精神官能症。 每次他说别人好,父亲也会露出厌恶的表情。孩子内心最大的恐惧就是「被抛弃」,所以格外会看大人的脸色。一来二去,他开始监视器自己的情感,还催眠自己说,家就是世界上最好的地方,父亲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人。 时间一长,他忘了如何去感受,因为不管面对什么事,他都会习惯性去想,「如何感受才是对的」。他的情感都是刻意做出来的,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难免会失去活着的真实感受。他言行举止都很合时宜,但没什么存在感,给人的感觉总是假假的。 ▼​从小到大,他绝对不敢说「不要、讨厌」这样的词,因为父母不喜欢。实际上呢?再乖的小孩也有厌恶情绪。他活得不像自己,对不开心的事要装出开心的模样,不伤心的时候却要悲伤。他没有别的办法,对依附家长而活的孩子来说,装模作样就是唯一的生存之道。 长大后他试着了解真实的自己,某一天某一刻,猛然发觉:「原来我厌恶这一切!」在那一瞬间,他感觉身上的枷锁卸了下来。真实的自我慢慢觉醒,他不再像以前一样,对「活着」这件事深恶痛绝,因为那时候,他并不是为自己而活的。 这名网友从小就是人们心中的「乖小孩」。他符合成年人对「乖小孩」的所有要求,但这些要求却扼杀了真正的他,让他的灵魂痛苦不堪。日本着名社会学者加藤谛三的新作,《人生的悲剧从当个乖孩子开始》,也许会给那些迫切希望孩子变乖的家长一些启示。你的孩子也许不够听话,不是那么百依百顺,但这有什么关系呢?他们毕竟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啊。

Read more

俞敏洪:斤斤计较的家庭走不出胸怀博大的孩子

俞敏洪不仅创造了新东方教育,而且他本身就是一个极好的教育例子。决定孩子教育的最重要因素是什么?他说是培养一系列性格特质。 以下是网上流传一篇他的讲话。今天推荐给天下父母—— 父母的心平气和是孩子成长的最大养分 家庭教育既难,又不难。前两天我读到一篇文章,父母的心平气和是孩子成长的最大养分。 父母如果随着自己的情绪好坏来教育孩子的话,那么这个孩子成长过程中一定无所依从,他搞不清楚到底想要什么,也搞不清自己怎样去迎合父母的脾气。 如果我们的父母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在任何时候都能充满理性地跟孩子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话,那么孩子一定可以养成心平气和的情绪,这样氛围当中生长起来的孩子就能够心平气和地面对困难、挫折、失败等等。 说到家庭教育有几个要素,第一个要素,孩子生长的环境要素。 我在很多家庭教育讲座问过一个问题:请问多少家庭家里是有书架的? 第二个问题:书架上面放满五百本书的有多少? 第三个问题:有多少家长有晚上睡觉以前看半小时到一小时书的习惯? 我做过很多家庭调查,喜欢读书的孩子,将来克服挫折的能力强很多,他会把从书中得到的知识变成自己内心的思想,当然,书呆子型的读书除外。 我在三四岁的时候,母亲只给我买书,不买别的东西。母亲要营造一个读书氛围,于是我喜欢上读书。父母种下的种子会在孩子身上生根发芽。孩子在什么样的氛围当中长大,他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这是非常关键的。 家长给的时间多少,决定孩子对家的感觉 我们跟孩子在一起的时候,其实有意无意中已经通过自己的行为传输我们的人生价值,孩子对父母一定是有样学样。 我们很难发现一个斤斤计较的家庭里面能够走出胸怀博大的孩子,我们很难在一个庸俗的家庭里面发现一个孩子有着高雅和清纯。 我们总说为孩子花有质量的时间。有质量的时间概念是什么? 我们跟孩子在一起的时候,最重要的是要对他们进行心情教育、性情教育,塑造他们健康快乐的个性、积极向上的态度、宽阔的胸怀以及坚韧不拔的精神。 我们怎么样让孩子在这种教育中长大? 我一直认为比知识教育要重要很多。如果把孩子的人格、个性、态度、精神、习惯、心理、能力、处世、技能培养好,即使在班里是最后一名我也不认为这个孩子会没出息。 在美国曾经有一个调查:决定孩子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不是我们给幼年的孩子灌输了多少知识,而是在于能否帮助孩子培养一系列的重要性格特质,如毅力、自我控制、好奇心、责任心、勇气以及自信心,这些将影响其一生。 拥有坚毅品格的孩子更容易取得成功。 坚毅怎么培养?我想到挫折教育。对于挫折教育每个人有不同的理解,有的父母想的是,打骂得越多孩子越皮实。 很多有出息的孩子都是被打骂出来的,我小时候被打骂现在一点点心理障碍都没有。因为农村孩子家家户户都打孩子,扯平了。 语言也好,行动也好是不是给孩子造成心理障碍和心理伤害,如果没有的话那就没事。

Read more

英语背诵7大技巧,简直太实用!快分享给自家孩子!

学习英语时,背诵是最有效的一种方法。背诵不但可以帮助同学们掌握大量的英语基础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大家丰富的语感,进行听、说、读、写各项活动。今天就和大家分享英语背诵的七大技巧—— 1、一口气背诵法 一口气内将一个句子尽可能多读几遍,将一段对话尽可能用最少的气读完,经过这样的反复操练,你会发现原来背诵很容易,而且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让你讲英语底气十足、气势逼人! 2、影子背诵法 “影子”(Shadow)背诵法也是目前最有效的背诵方法之一。把录音机的声音开到很大,跟着录音进行背诵,就像影子一样,和录音保持你能跟上的速度,一般保持相差2~3个单词的距离,你的耳朵和嘴巴全部用起来了,这样印象也就特别深刻!而且,你的听力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3、零碎时间背诵法 零碎时间学习英语最有效!将收集到的好句子、对话抄在小纸条上或卡片上,随身携带,利用每日三餐前后、睡觉前、等车、上学、放学路上,不断地刺激大脑,再难的句子都能背出来。 4、同声传译背诵法 请你的伙伴说中文,你立刻脱口而出英文;说英文,你立刻脱口而出中文。通过中英文自由转换帮助背诵,效果特别好!与此同时还可以快速提高你的口译能力。 5、想象背诵法 没有语言环境就自己创造语言环境!背句子的时候花一点时间先想一下,想象你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可以将用到这个句子,再开始背诵,想象可以帮助加深记忆,这样不但让你更有兴趣背诵,背起来更容易,同时也开发了你的想象力。 6、卖弄背诵法 背诵了很多句子和对话,如果没有机会使用,很快就淡忘了,所以一定要找机会将学过的英语卖弄出去。 你可以向老外炫耀、向朋友炫耀、向老师炫耀、向家长炫耀、向同学炫耀,找不到人就对着镜子、对着墙壁炫耀。甚至对着天空炫耀。通过炫耀,学过的英语将真正成为你自己的财富! 7、听写背诵法 一边放录音,一边将你听到的句子和对话一字不漏地写下来,这是背诵的最高境界! 因为在听写的过程中,你的大脑将声音转化为文字,大大地加强了你的记忆!自己写出来的东西很容易就能背出来,听写背诵法让记忆力和听力同步增长! 文/快乐初中生 图/pixabay.com

Read more

孩子遭受校园霸凌,父母应该怎么办?!

开学季!对于欢欣雀跃着纷纷返校的孩子们而言,校园,承载着梦想和希望,是多么美好而神圣的所在!然而,阳光总会有照不到的角落,校园里也不是百分百的宁静。校园霸凌事件的出现,常常让人揪心。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件?是否可以防范?一旦遭遇,怎样做才能妥善处置? 名词解释 校园霸凌,实际上是指孩子们之间权力不平等的欺凌与压迫。它一直长期存在校园中,发生这些同侪间欺压的行为,可能包括肢体或言语的攻击、人际互动中的抗拒及排挤,也有可能是类似性骚扰般的谈论性或对身体部位的嘲讽、评论或讥笑。 有的父母一听到孩子被欺凌,就担心孩子不反抗的话会一直受到欺凌,因此建议孩子以牙还牙、以暴制暴打回去,“他凶,你就比他更凶”。或者马上插手干预,和学校、和对方父母吵闹。但这些并不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因为孩子打架可能会失去控制而演变成暴力,造成一方或双方孩子受伤。而有时,如果受害者反抗太过激烈,也可能得到相反的效果。霸凌者可能会因为自己能够挑起对方的激烈反应而变得异常兴奋,他们的霸凌行为可能也会变本加厉。所以父母应该尽量告诉孩子不要使用暴力。再者,父母如果一味保护孩子,替孩子出头,那么孩子无法学会解决问题、自我保护的方法。   当孩子遭遇霸凌事件却不愿说…… 父母不可能保护孩子一生一世,为了孩子的长远发展,尤其是个性腼腆的父母,一定要培养孩子保护自己的能力,有些事情要教会孩子自己去面对。一旦发现孩子有遭遇霸凌事件的迹象,而孩子又不愿告诉父母,父母可以用轻松的语气婉转地询问孩子: 我最近听说了很多关于校园欺凌的新闻,你们学校怎么样? 我有点儿担心,有人在学校对你百般挑剔或欺凌你吗? 有没有谁在学校挑衅你? 同学当中有好朋友吗?在学校,是不是经常和他们一起玩?有没有经常让你难堪的同学? 同学当中,有没有人孤立你,并且不让你参加他们的活动? 无论父母多忙、多累,都应该和孩子进行经常性的交流。因为这种交流不仅让父母了解孩子在家庭之外的学习、交友情况,更能增加亲子关系。而良好的亲子关系又能促使孩子在遇到困难时愿意向父母敞开自己的心扉。   当孩子哭诉遭遇霸凌…… 如果孩子向父母哭诉自己遭遇到霸凌事件时,父母千万不要掉以轻心,不能轻描淡写地告诉孩子:“那只是小孩子之间一种玩耍方式,或者他们嘲笑你一段时间之后,就会觉得没趣,慢慢就会自行消失了。”更不能马上责问孩子:“你有没有做了什么错事,惹恼了别人,他们才嘲笑你、欺凌你的?”父母首先要向孩子表示自己理解他们的感受,让孩子把事情的详细经过告诉自己,在孩子谈论事情的过程中,父母要避免发表自己对那个欺凌者的意见,比如“那个孩子这样做真不应该”,而可以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孩子描述事情的经过。比如: 接下来发生了什么? 你有什么感受? 哪些话或哪些事让你觉得很难受? 大卫骂你的时候,周围有其他的同学吗?他们有没有和大卫一起骂你? 她说这些话之后,你怎么回应的? 你被绊倒之前,他在干什么? 在孩子完成叙述之后,父母可以根据事情的严重程度,和孩子商讨需要采用的方法。如果孩子觉得父母马上替自己去找那个欺凌者出气,以后自己可能遭受更多欺凌的话,父母应避免直接介入。但父母要让孩子明白,欺凌是一种错误的行为,父母一定会在他们身边帮助他们。   父母要尽早妥善处理校园霸凌事件

Read more

别总在孩子面前玩手机,一个小故事让你明白伤害究竟有多大!

别总在孩子面前玩手机,一个小故事让你明白伤害究竟有多大! 有一种病叫“离不开手机综合症”。病症如下: 离不开手机,离不开网,或出没到一个无信号区域,就整个人不好了,心里七上八下,没着没落…… 但是作为家长的你到底知不知道,总在孩子面前玩手机,对孩子的伤害究竟有多大?从下面分享的这个小故事里寻找答案吧! 我和女儿起了冲突 忙碌了一天,下班刚回到家,就接到了女儿的班主任文老师打来的投诉电话: “思思很不像话,上课让她起来回答问题,她就当没听见。问她原因,她也爱理不理的。” 女儿向来是个很有礼貌的孩子,这一点也不像她能做出来的事。我疑惑地望向她,从她脸上看不出任何端倪。我只好向老师道歉:“文老师,我这一时也搞不清楚状况。我先和她好好谈谈,好吗?” 接完电话之后,我忍不住问女儿:“老师说的是怎么回事?”我试图理解女儿的行为,“是不是有什么误会?妈妈知道你不是不懂礼貌的孩子。”女儿抬起小脑袋,瞅了我一眼,没有吱声。 “妈妈只要一个解释,又不是要怪你。”女儿依然沉默。我叹口气道:“那你先想想。” 直到吃完晚饭,女儿仍然没有想和我说的意思,跑到电视机前看动画片了。我在她旁边坐下来,陪她看了一会儿,等动画片放完我耐着性子问:“可以和妈妈聊聊吗?”女儿嗯了一声,聚精会神地盯着电视的广告。 “今天为什么不理睬老师呢?”我尽可能让声音听起来温和些,“是心情不好吗?” “嗯。”女儿漫不经心地回答,眼睛依然盯着电视。 被人忽视的感觉让我非常难受。一直以来,我尽量平等地和女儿对话。女儿曾开心地告诉我,小伙伴们都羡慕她有个通情达理的好妈妈。而这次,我只需要一个理由,她却视若无睹,当我的话是空气,难道我平时太过于和蔼,反而丧失了家长的威严? 一股火从心中腾地烧起来,我轰地站起身,一把夺过她手里的遥控器,啪地关上了电视,居高临下地对着女儿吼道:“你是怎么回事!” 女儿吓了一跳,目瞪口呆地看着我,眼里闪过一丝惊恐和受伤。我心一疼,但依然保持着大人的威严,下命令:“马上回你的房间里去,想清楚你到底要干嘛!”她从沙发上弹起来,身影消失在门后,马尾辫一甩一甩的,全是伤心。 我沮丧地坐在沙发上,一直没说话的老公走过来,拍拍我的肩膀:“冷静点,你最了解女儿,应该相信她!” 是啊,我最了解女儿,她并不是冷漠的孩子,一定事出有因。我站起来,深呼吸,冷静下来后写了一张纸条: “宝贝,你不理妈妈,妈妈很伤心!之前冲你发火了,对不起,希望你原谅我。” 我敲了敲门,然后把纸条从门缝塞了进去。 事情的真正原因 两分钟以后,门开了,女儿站在门口,眼泪在眼眶里打转。看到我,她立刻扑过来,抱着我大哭起来。一边哭,一边抽抽噎噎地告诉我事情的原因。原来,今天一起床,女儿就决定做一个实验——谁的话也不理。 我一边轻拍她的背,一边不解地问:“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个实验?”女儿从我怀里抬起头,看了我一眼:“妈妈,我不理你的时候,你是不是很不开心?” 我点点头,女儿又问:“我看电视的时候,不认真和你说话,你是不是也很不开心?” “是的,妈妈感觉非常难受。”

Read more

所谓的高情商,其实就是好教养

孩子的高情商并非天生,而是来自好的教养。 01、情商高,其实是好教养 现在家长们聚在一块,已经较少聊“智商”了。一是因为大家都知道,只要孩子不是明显的目光呆滞、行为障碍,基本上不会有太大的智商问题;二来,智商的概念已经“过时了”,现在流行“情商”和“教养”。 “情商”这词近年来很流行。何谓情商高?至于什么是“情商”,什么是“教养”,好像没有谁能给出确切的定义。 很多人只是笼统地觉得,能说会道、处事圆滑、人缘好便是情商高,吃西餐知道如何放置刀叉、喝红酒知道摇摇杯子便是教养好。比如,台湾女性林志玲,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每次都能在绵里藏针化解危机的功力,被赞赏为高情商。 一位同事前几天分享了一则关于高情商的故事:说她上高中时,姐姐生病住院,她帮带不满三岁的外甥。一天,她去幼儿园接外甥回家,看到路人多,于是跟孩子说:“我抱你吧。”结果小家伙回了她一句:“小姨累,我自己能走的。”她瞬间泪目,并最终还是抱了她。 时到今日,同事对外甥的高情商仍称赞有加:所谓的高情商,其实就是好教养。 其实,情商并不是什么深奥难懂的概念,说得简单点,就是一种能感受他人情感并能控制自己情感的能力。这样说来,情商应分两点来看:一是对外,能识别甚至通过自己的行动引导别人的情绪;二是对内,能管理自己的情绪。 一个孩子健康成长所需要的良好品性,其实都属于情商,比如:独立、同理心、自信心、责任心、自律能力等等。 在这点上,它无疑和教养是相通的。不少人认为所谓的有教养,只是懂些规矩之类,实则不然。有教养,不仅懂规矩,还懂得规矩里的态度。规矩为敬重人而设,所以一个好教养的人,即是一个懂得尊重别人又能约束自己的人。 有教养,一是自己举止得体,而是让别人跟自己相处时感到舒适。所以才有人说:所谓高情商和好教养,是相通的,就是自己过得舒服,也让别人过得舒服! 02、好教养,无疑跟家风有关 在单位里,有一个名校毕业的实习生。大家一起讨论选题策划时,他脑汁洋溢,贡献了不少点子。到了午餐时间,会议仍未结束,选题组长拜托他给大家订个盒饭。没想到,这孩子却无比决然地拒绝道:“很抱歉,我来这里当记者的,不是打杂的。” 后来才了解到,他对“平等”的概念有着错误的观念。他认为自己来实习做的是记者的活,如果跑去给人订饭的话,就等同降低了自己的身份,这于他是不公平的。 出生在官宦高知之家,从小父母给他种下的所谓的身份平等观,恰似一颗种进了他眼里的毒瘤,让他看不见另一种平等——人格上的平等。职业大小,无关贵贱,因为人在人格上始终是平等的。 相反,一位有着多年烟龄的领导,只要见到有人靠近他,都会立刻把烟熄灭。他说起他儿时家穷,他妈对他说,你抽烟是你的权利,我不反对, 但你以后在抽烟时得多留意身边有没有小孩或其他人,因为你没有权伤害别人。相反,你是个男子汉,你得顾着别人一些,多给别人一些关照。 可见,真正决定一个人教养的不是他的家境,而是家风。家风是什么?简单说,一个词,一句话,一个人……都是家风的载体。 父母有严格的自律,能时刻保持优雅,孩子会打内心相信这是生活的最高准则;父母不善调节自身情绪,孩子看在眼里,一样会视之为生活的不二法则, 这样等将来如果他自己碰到挫折时,情绪很快被引爆,容易伤人伤己,损害人际关系。 对孩子的教育,家长首先要做到“其身正”。只有家长做到了,家庭才有正直的家风,才会教育出高情商、有教养的孩子。 03、高情商、好教养,就是自己和别人都舒心 那么,如果我们打算去培养孩子的情商和教养,最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1)独立 情商高的孩子,在思维上应该是是独立的,在生活上也应该是独立的。也就是说,一方面,孩子要能够自己思考某些问题,并自己拿主意解决;另一方面,孩子要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Read more

父母“不讲道理”,孩子更优秀

讲了那么多道理,孩子就是不听,这不是问题。把“讲道理”当做是教育,才是真正的问题。 在最近一期的《变形记》节目中,我看到了一个有趣的片段,仔细想来,却耐人寻味。 山区女孩缘缘被“交换”到一个城市家庭中,律师“爸爸”问起了缘缘的理想。 缘缘说想当一个警察,随后爸爸开启了“大道理”模式。 从忆当年开始,说起了一大段的长篇大论。 在之后的采访环节中,缘缘说: “感觉像是律师对着罪犯在讲话,要强打着精神装作在听的样子,也很像唐僧在念经……” 爸爸的感受却是: “无论我说什么,她都能听进去,我很欣慰。” 同样一件事,到了立场不同的两个人口中,得到的却是完全相反的结论。 这看似奇怪,却十分常见。 讲道理,可以说是父母最常采用的一种教育方式了, 但面对成人的大道理,孩子们的态度往往是排斥的。 一位网友曾描述过当父母对着他讲道理时,他内心的感受: “父母总是以一种我社会经验比你足,听我的没错的样子,干涉我的各种选择。” 在讲道理的时候,我们常常会不自觉地流露出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认为孩子不懂得这些道理,需要更有经验和见解的父母给予指点。 ******** 换位思考一下,其实我们成年人一样不喜欢听道理。 前段时间,我的一个好友小美跟我抱怨,她的老公总是不懂她。 小美新买了一件衣服,过了几天发现降价不少,就跟老公念叨这件事。 他老公开始跟她从商家促销规律讲到制造业的生存困境,小美被噎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这种事还有不少,老公的态度总能让小美在先前的烦恼基础上 又添了一层堵心。 小美说:“道理我都懂,可我根本不想听这些破道理,我只是想要他安慰我一下啊!” 不仅如此,在需要进行家庭共同决策的时候,

Read more

孩子最好几点上床睡觉?

睡个好觉对我们所有人都至关重要,但是对孩子来说尤其如此。我的儿子亚历克斯(Alex)17个月大了,而且生活非常有规律,每晚8点上床睡觉,通常早上7点半醒来。再加上白天睡的一两个小觉,他每天能睡12个小时,达到了推荐标准。但我家楼上邻居家刚学步的小孩每晚都兴奋地跳上跳下,在大部分时候要到至少晚上10点才睡。很多中国家长告诉我,他们家的孩子在晚上9点、10点甚至11点才睡觉——这比我的美国同事和其他儿科医生同事家的孩子睡得都要晚多了。这种现象也许并不具有普遍性,但这种睡眠模式的显著差异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原因呢,更重要的是,到底哪种方式对孩子更健康? 一项在2005年发表的研究支持了我个人的观察,指出中国儿童不仅入睡时间晚于美国儿童,而且起得也更早。这项比较研究显示,中国小学生睡眠时间比美国同龄人整整少了1个小时(9.25小时vs.10.2小时);更令人担忧的是,中国儿童还抱怨说,他们在白天感觉很困。主要问题不在于你家孩子几点钟上床:更重要的是他们每天的总体睡眠长度(包含白天的小睡,不过大部分五岁以上孩子就不再午睡了)。睡眠研究已经证实,学龄前儿童每天需要11-12小时睡眠,而学龄儿童需要至少10小时睡眠,青少年则是9-10小时(婴儿需要16-18小时,成年人为7-8小时)。如果你家五岁大的孩子晚上9点半上床,早上6点半起来,而且已经不再睡午觉,那么,每天9小时的睡眠对他们的长期健康是不够充分的。 晚上睡得不够,白天自然会犯困,这也是睡眠不足的一个主要问题。一项2013年发表,针对中国儿童展开的系列研究表明,缺觉和白天犯困,这两点都会导致学生在校表现较差。在本研究中,大部分学童是在晚上9点到9点半睡觉,几乎所有孩子在早上7点起来,因此很多儿童每天缺了半小时到一小时睡眠。这看起来不太严重,但跟任何债务一样,睡眠债迟早也是要还的,而且光靠在周末睡个懒觉还不足以弥补这笔欠债。缺觉问题日积月累,就会导致注意力时限、学习积极性和考试成绩出问题。研究人员推测,负责处理注意力、创造性活动、积极性和抽象推理的大脑额前叶皮质,特别容易受到睡眠不佳的影响。他们因此得出结论称:在中国社会,儿童在睡眠不足的情况下仍然要在学业上投入大量时间,我们的研究结果为此提供了一则警示寓言。 从同一项研究中也能看到一个好消息:哪怕只是将学校上课时间推迟半个小时,也能显著延长学生睡眠时间,改善他们白天的困倦感。研究人员在上海六所小学展开了干预研究,将上课时间从早上7点半推迟到8点或8点半,这让学生们得以多睡了近一个小时——更重要的是,他们不怎么抱怨上课时犯困了。这跟全球其他地区的各项研究结果吻合,也为在美国不断推进的运动提供了理论依据,这项由儿科医生领头的运动倡议将学校上课时间延迟到上午8点半。仅仅做了这项调整,就能让孩子会多睡一会儿,并有可能提高他们的成绩。 除了在校表现,睡眠不佳还将导致儿童(以及成年人)超重和肥胖风险增加。2007年,一项范围遍及全球36项研究的荟萃分析显示,在儿童睡眠时间偏短和体重增加之间存在强烈的独立关联,而且这样的关联一直持续到成年阶段。在安徽省,一项针对500名青春期双胞胎的研究显示,在缺觉跟增重之间存在关联。而2010-2011年,一项涉及逾4000名中国东北农村地区儿童的研究发现,肥胖儿童往往更有可能睡眠不足(含午觉在内不到7个半小时)。虽然这并未构成因果关系,但两者间的联系仍然让人忧虑。造成超重的可能是生理因素,因为研究已显示,睡眠不足可改变控制食欲的激素分泌。缺觉导致瘦素(leptin)分泌水平降低,生长激素释放肽(ghrelin)水平增长,而后者会增进我们本能的饥饿反射。鉴于中国肥胖儿童比例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我觉得所有父母都至少应当考虑到子女的睡眠问题。 我管不到楼上人家吵闹的小孩,可是在我们自己家,我很开心我们让亚历克斯养成了良好的睡眠习惯,而且即使必要时,他在晚上8点半或9点就寝,我们也能保证他每天得到充足的睡眠时间,这样能一直坚持到他青春期前。另外,在我们选择学校时,能让孩子晚点起床,将绝对是个加分项。

Read more

美好亲子关系:我不是你理想中的孩子,你也可以不是完美的父母

这些年,随着心理学知识的普及,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原生家庭中如果有一些问题,可能会对孩子的成长有难以逆转的负面影响。 对于「父母」这个终身职业的论调也从伟大变成了祸害。后来有人提出了一个论述:一想到当父母不需要选拔和考试,我就毛骨悚然。 」也有人说:「没学会当父母就别生孩子了!」 今天我们也不是打算做所谓的「洗白」,而是用一个新手父母的角度和你讨论一下,这些父母会经历什么,以及没学会怎么当父母,真的就不该生孩子吗? 现在来试想一下,如果你忽然生了个孩子——就像是找了一份 7/24 的工作,没薪水,还不能辞职! 在成为父母之前,你的生活重心是自己:事业发展、和父母的关系、恋爱结婚、日常娱乐…… 但是有了孩子以后,你生活的诸多方面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研究显示,成为父母会降低人们的幸福感,给人带来更多压力。 比如下面这些: 1. 产后抑郁 2. 更多的挫败、担心等负面情绪 3. 常年缺觉少眠,尤其孩子小的时候 4. 身体疲累,顾不得照顾自己 5. 享受生活的时间变少 6. 跟伴侣吵更多的架 7. 小孩衣食住行、教育等方面经济压力大 如果把养孩子看作一份工作,在孩子生活不能自理的时候,你大概是全世界最惨的乙方:全天候24

Read more

如何跟孩子谈性?父母如何对青春期孩子的进行性教育?

跟孩子谈性?得有点手腕! 如果你童年有过玩扮家家游戏的经历,你现在还记得关于这个游戏的什么?几个小伙伴一起做饭和吃饭的情节一定是必备环节,还有扮演熊妈妈保护熊宝宝玩虐大灰狼的故事脚本百玩不腻,怀孕生宝宝和八方亲戚来贺的壮观场面也上演过多次吧!我还记得摘了松针当面条,捡了松果当鸡蛋,下锅煮了端给生宝宝的伙伴的情景,只因为,我看到大人们对待孕妇就是这样做的。这样的回忆总是充满欢乐,隐隐感叹当年的自己,小小年纪却对像爸爸妈妈这样的大人们做的事情更感兴趣。 男人和女人为什么要生活在一起?为什么女人长得像西瓜的肚子会生出小孩儿,而男人的西瓜肚子不会?我想,对于这样的疑问,我们大概在脑袋里问过妈妈好几遍了吧!却一次也没有问出口。我们是聪明的,从来不在这些事情上招惹父母,八九十年代,少有父母会跟孩子谈论这些敏感话题。 即便是现在,年轻的爸爸、妈妈们谈到自己古灵精怪的孩子也哭笑不得,经常听到他们说起被孩子的提问惊呆的囧样:“妈妈,你有小鸡鸡吗?”“为什么小明有小鸡鸡,而我没有?”“爸爸,我长大了要跟你结婚”……等回过神来,发现孩子还在充满期待的瞪大眼睛盯着他们,热切的期待着答案…… 面对这样的提问,你会怎么回应?我了解到的多数回答是以斥责回之,父母难掩被激起的羞耻感,避免尴尬,用愤怒和斥责是保护自己的不错方式。再看看孩子此时的样子,看得见的是愣住的灰暗的小脸、左晃右晃的小眼珠,听不见的是心里的嘀咕:我是不是做错了什么?我不该问?这是羞耻的事情? 四五岁的年纪,我们学会了这样的问题不找爸妈;十三四岁,第一次来例假、第一次梦遗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不知道怎么处理,仍然不会找爸妈;十五六岁,经历暗恋、失恋,甚至怀孕,害怕极了,陷入抑郁,想要选择轻生……而对于这些,绝对保密的对象也首先是父母。 对准父母或父母说,在现在或者将来,你有了自己的小孩。你会想要教给她怎样的性意识,以便她(他)获得健康的性人格和自我保护的意识?在她(他)向你提出他们自己探索到的身体疑问时,你又会如何回应?是把它们变成秘密,还是坦然地和孩子交流? 1、坦然的态度 和孩子谈性,如果你是坦然的,开放的态度,你会发现,对孩子来说,是否获得正确答案无关紧要,而你是不是那个随时可以帮助她的人,是不是真心乐意为她解释的态度,才是最重要的。你的开放的态度,她会感受到并从中学到信任,在她成长的过程中,遇到任何的难题,第一个可以想到的人是父母。 2、必要的规范 当然,开放的态度,不是放任不管,在看到孩子在客厅抚摸自己的性器官并显出很享受样子的时候,也需要告诉孩子,这样隐私的行为,需要在同样私人的空间里进行。这样的社会行为规范,是需要爸爸妈妈为孩子建立的,但是,爸爸妈妈也不需要为此大惊小怪,喋喋不休,对孩子来说,不过是增加一条妈妈告知的规矩而已,跟很多其他的规矩并无差别。 3、安全的意识 和孩子谈性,同时也是教会他自我保护的意识。不得不提及的是关于儿童性侵犯的案例,在不谈性的家庭氛围里成长的孩子,如果遇到身体被侵犯的情况,他通常不会告诉别人而选择独自承受,这样的印记不会被遗忘,在他长大成人之后,在人际关系中,亲密关系中又慢慢浮现,或者企图永久封存这段记忆,同时想要封存的,是深深的自责和巨大的愤怒,越是压抑的,越想要寻求表达,心里又一个声音在提醒自己,我是肮脏的、羞耻的,我要把这个自己藏起来…… 对于两三岁的孩子,往往不知道自己的哪些部位是绝对不能让别人碰的,父母要明确的告知具体的部位。让孩子知道,只有他自己才拥有自己身体的权利。这样的性教导,并不能彻底的杜绝对孩子的性侵犯,但是,这些提醒和教导都会在他心里播种下如何好好保护自己身体安全的种子。 图/stocksnap.io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