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辨别儿童抽动症?

很多家长缺乏对“抽动症”的认识,没有及时地在症状初期进行治疗,或者进行了错误的治疗。没有及时治疗的,后来耽误了前期治疗黄金时间,导致日后症状转移、加强,从而影响孩子正常的学习、生活;没有正确治疗的,服用了不必要的药物或者对身体机能有副作用的药物,反而影响了身体健康,甚至迫害了身体某项机能,而抽动症状却一直伴随或者加重。 家长要观察, 诊断, 治疗,耐心, 温情 ,陪伴 ,放松 了解什么是抽动症以及症状:医学上又称为抽动秽语综合征(要区别于舞蹈症),它是一种以多发性的、不自主以语言或行为障碍为特征的综合征。 抽动症多发于学龄儿童,但目前发病年龄在15-20岁的也有出现,男性发病率多于女性,约为(3-4):1。 大多数儿童发病初期都经历过:眨眼、翻眼、斜眼、扬眉、皱眉、撅嘴、咧嘴、歪嘴、张嘴、伸舌、舔嘴唇、缩鼻、皱鼻、做怪相、喉咙出怪声,并且以上动作都是频繁、反复的。 发病初期没有及时治疗的,中期往往会发展成:耸肩、手臂抽动、手指头抽动、踮脚、跳跃、旋转等。上肢的抽动显著表现在不能流畅地写字、喝水、吃饭,下肢的抽动显著表现在不能流畅、不停下脚步的步行,因为中途总是会因为抽动动作要断开原本连续的动作以及注意力。 以上动作紧张时加重、睡觉后消失。 再严重点的我没有亲见过,但是韩剧《没关系,是爱情啊》里面由李光洙扮演的咖啡厅服务员朴秀光就有这个病症——“图雷特氏综合症”,平时正常发病时伴随着严重的秽语及严重的抽动,甚至到了全身痉挛的症状。 进行症状观察:症状表现有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 运动性抽动初期一般会出现:异常眨眼。一只或两只眼睛频繁眨眼,孩子本身不能觉察、亦不能控制的眨眼。 有的孩子开始只出现一个动作比如眨眼,或者出现两个动作比如眨眼和喉咙出怪声,有的孩子的动作在一段时间后会转移:比如眨眼停止了,却又开始了皱眉头;皱眉头停止了,又开始了咧嘴。 当你观察到你的孩子出现以上描述的症状时,请及时去找西医诊断(神经科)、中医治疗(针灸康复科)。 西医诊断: 经验丰富的医生会根据孩子的动作表现直接判断出是小儿/儿童抽动症。再谨慎一点的医生会让你去做筛查: 1、风湿筛查(ASO/a-AG/RF/CRP/CCP-IgG) 2、铜蓝蛋白测定(空腹) 3、抗链球菌溶血素01(ASL)(血清检验) 一般家族里面没有患风湿病的成年人、孩子生活环境良好没有患风湿病条件的建议可以忽略第一项筛查。 如果医生诊断是抽动症,一般都会开:盐酸硫必利片(或者叫泰必利),和辅助性药物:赖氨基醇维B12。硫必利片有良效但需长期服用,中途停药后往往病征复发,但长期服用后的建议定期去做肝功检查,以便作及时调整。 中医治疗:

Read more

何谓过动症

过动症,医学术语,孩子的一种不是很正常的行为表现,即为注意力缺陷过动症。注意力缺陷过动症是指这些学生出现注意力缺陷、活动量过度及容易冲动等。这些症状明显干扰到家庭及学校生活,而影响其学习、人际关系、情绪。也因其行为表现经常被误解为坏小孩或不听话的孩子。 所谓注意力缺陷过动症是指这些学生出现注意力缺陷、活动量过度及容易冲动等。这些症状明显干扰到家庭及学校生活,而影响其学习、人际关系、情绪。由於这类孩子,在智能及外观上看起来并无明显的障碍,容易被外界忽略其需求,也因其行为表现经常被误解为坏小孩或不听话的孩子。 过动症的分类 就学理上来说,”过动儿”正式的名称为”注意力欠缺过动障碍”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主要的问题表现在三个层面;注意力不易集中、活动量过多、行为冲动。其临床表现包括有: 注意力不集中:无法集中注意力去完成一件工作或游戏;外界一有 什麼声音或刺激,马上就被转移;与他们面对面讲 话时,常让人有一种感觉「他好像并没有在听。」 虽然也可以与同年龄的小朋友一起玩,大多偏向动态性的游戏,而且常会去干扰他人使游戏没有办法继续,对於静态的游戏更是无法完成,做功课或游戏时比较不能注意到细节或常因粗心大意而做错, 而且不能从头做到尾,对於需要持久集中精神的事 如做作业,会逃避或拒绝去做;工作或活动所需的 东西,不知放在那里,严重的甚至连每天常规的事也都会忘记。 活动量过多:在学龄前,大部份的人对他们的评语多是「活泼、好动」,「调皮捣蛋」。常常看到的是没有办法好好地坐在椅子上,不是动手动脚,扭动身体,就是坐立不安,上课时离开座位。跑来跑去,跳上跳下;静不下来,不能从事静态活动,有的话很多。 行为冲动:常还未听完问题就回答,常打断别人的谈话或活动,不 能乖乖得排队等候。突然出手碰人,未经他人同意, 擅自拿取他人物品,不管是否危险,他想做就做。 不是每一位过动儿都有以上所有症状。有些孩子的表现以注意力不集中为主,有些则是以活动量多及冲动为主,有些则是同时合并以上三种特性。这些症状在七岁之前,就已存在,而且会对学业、工作及人际关系上造成不良的影响。 特征与行为表现 注意力缺陷过动症可分为:注意力不集中型、过动一冲动型及综合型。后者同时包括注意力缺陷、过动及冲动等问题。注意力缺陷过动症学生有以下的身心特质: 注意力方面: 1.

Read more

你亲手堵住了孩子的嘴,却抱怨他和你无话可说

吃了吗?——吃了。 穿暖点。——知道了。 别累着。——嗯。 除了逼婚和催生,当你和孩子的日常对话,只剩下这三句的时候,你得想想,自己是不是一个成功的父母。 1 前几天,有个妈妈在后台给我留言,言语间很是焦虑。 她的女儿读初中,从这学期开始,总因为一点小事就闹着不去上学,由此落下了功课,又抱怨父母不关心她。 好好说,不听,嫌烦。稍微说重一点,就被顶撞回来,和父母的关系很拧巴。 从这位妈妈的描述中,能感觉到女孩的矛盾心态:又排斥父母,又渴望得到关爱。想好好学习,又因为一些问题力不从心。 这种拧巴的状态让她烦躁不已,无处发泄。 我问这位妈妈,孩子最近是不是在学校遇到什么问题。 她说,她也怀疑,但什么也问不出来。 母女俩几乎无法交流,说不了几句话,女儿就不耐烦地把自己关到房间里,弄得这位妈妈百般揣测,察言观色,却无计可施。 类似的留言我收到过很多,出现这些问题的孩子大多是中学生,问题大同小异: 不去上学,成绩大幅下滑,脾气变得孤僻暴躁,和父母几乎零交流…… 父母又担心又着急,却束手无策,因为根本弄不清孩子发生了什么,在想些什么。 孩子这是怎么了? 我该怎么办? 这是这些父母常问的两个问题。 不过,在我看来,真正重要的问题是: 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 或者说,孩子和父母之间是怎么变得无话可说的? 2 很巧,另一个妈妈的留言从一个侧面回答了这个问题。 五六岁的男孩,喜欢拦住年轻的姑娘,见到有阿姨穿丝袜,总爱去抱人家的腿。弄得这位妈妈又羞又气,批评教育都不管用,不知道该怎么办,甚至怀疑孩子心理是不是有问题。

Read more

家长与小学老师有效沟通的妙招!

孩子从幼儿园毕业升入了小学,孩子和家长要适应许多的变化和调整,无论从作息时间还是学习方式,都会让家长应接不暇。让大多数家长觉得而最难适应的,就是不知道该和老师如何有效沟通了。 升入小学,班集体人数比幼儿园时多了许多,在幼儿园时和老师之间的畅通渠道现在却无从下手:首先,幼儿园时期每天沟通的内容更多关注在孩子的健康、饮食、伙伴方面,而上了小学的孩子每天在校的生活更应该关注学习习惯、学习兴趣、集体活动当中的表现方面。其次,孩子上幼儿园时,大都选择离家比较近的园所,教师都会面对面地迎送孩子,家长每天都可以利用接送孩子的时间和老师聊一聊,增进了解。 而进入小学阶段,每天家长止步于校门口,孩子自行进出班级,家长几乎没有机会和本班老师面对面交流。一学期下来,即便有家长会可以和老师面对面的机会,也只会笼统地问一句“我家孩子(表现)怎么样?”试想全班四十多名孩子,又让老师从何讲起呢?还有的时候尽管想通过电话和老师了解情况,可一想到占用老师课余时间还要考虑老师方便与否,更多时候选择了放弃。 而升入小学后,老师每天都会要求家长在孩子作业簿上签字。开始的时候,我只觉得老师这样要求不过是想让家长辅导孩子的作业、敦促孩子养成好的作业习惯,所以也只是以完成作业的心态签上名字,时间长了,甚至还觉得有些多余。 有一次,孩子回家,很开心地给我看作业本上,老师写的评语:“字迹工整、有进步,加油”,比他平时得了好成绩还显得高兴,这给了我启发:为什么不让老师也了解到孩子在家作业时的状况呢? 于是,在每天进行“家长签字”的时候,我会将孩子完成作业过程中的突出状况简短地叙述一下,比如:“今天用的时间比昨天少”、“今天是自己独立完成作业的”、“知识点熟练”等,或者孩子有不明白的地方也告诉老师,比如“第几题不明白方法”、“标题运用不规范”等。 每次签写完毕,我都会给孩子读一遍,让他知道我和老师讲了什么内容。在签阅考卷的时候,和孩子共同讨论后将讨论的结果逐一记录下来反馈给老师。 经过一段时间这样的短句签阅后,我发现孩子作业本上老师的评语也多了起来,除了成绩,让孩子引以为豪的是老师正面、鼓励的评语,孩子完成作业的主动性和效率也大有提高。 日积月累下来,老师从我的短句签阅中更多地了解到孩子在家中的情况和家长的引导,我也从老师的评语中感受到了孩子在学校的变化。 我感到我和老师走在了教育孩子的同一轨道上,有了一种默契。现在,积极完成“家长签阅”作业成了我和老师之间及时、有效的沟通方式。 请你也来试一试吧! 来源/知儿网 图/wallcoo.net

Read more

懂得“分离”的父母,才能养出有出息的孩子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 01 儿子今年8岁,非常痴迷画画,昨晚吃过饭,他拿出绘画本准备练习。 妻子收拾完家务后便坐在孩子的身边,陪着孩子画画,我则在书房里写稿。 由于儿子刚开始学画画,所以经常会错误百出,不是上错了颜色,就是不小心涂到外面去了,看上去一点也不美观,但每次儿子都自得其乐。 坐在一边的妻子急坏了,看着儿子画得乱七八糟,真恨不得抢过画笔亲自上阵,这对美术院校毕业的她来说简直就是小菜一碟。 不一会儿,我听到外面吵了起来,我走出书房才知道,妻子正在跟孩子说要怎么画。 画到一半的时候,妻子终于按捺不住,她说:“宝贝,这个是填灰色的,不是黑色,宝贝,你慢点画,画到外面去了……” 看到儿子一副不理解的样子,她最后干脆拿过画笔,帮儿子画了起来,儿子则呆呆地在旁边看着,一会功夫便画好,看起来漂亮干净,简直天衣无缝。 画是画好了,但儿子脸上没有丝毫快乐。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说:“除非你被孩子邀请,否则永远不要去打扰孩子”。 生活中,大多数父母都为孩子着急,恨不得所有的事情亲力亲为,殊不知这样会严重影响孩子独立探索世界的兴趣和能力。 妻子的这种行为严重的扼杀了孩子的兴趣,让他失去了用自己的眼光与思维去独立思考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02 上周六,我去同事小王家做客,吃完饭后,我们再聊天,孩子则跑到书房去做作业了。 不一会儿,孩子遇到一个不认识的字,于是跑出来问小王:“爸爸,这个字念什么?什么意思呀?” 孩子说完后,小王跟我说:“林哥,你先等一下,我跟孩子说两句。”当时我很纳闷,不过就是一个字不认识吗,直接告诉孩子不就完了。 小王出来后,我有些疑惑的问:“孩子不就是一个字不认识吗,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她?” 小王说:“告诉她很简单,但是以后她会形成依赖性,不会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饶有兴趣的问小王怎么做的。 小王说:“我假装无知的跟孩子说这个字我也不认识,我们两个一起查字典解决的,这样以后遇到同样的问题她就会查字典了。” 小王说完后,我对他的做法竖起了大拇指。 事实上确实如此,一股脑说出答案肯定会加剧孩子的“依赖性”,他以后遇到问题变得懒于思考,甚至连工具书都懒得翻。 03 孩子的思维不像我们那么固定,他们的潜力远超乎我们的想象,父母给孩子一个任意驰骋的空间,对于培养他们学习兴趣、独立创新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Read more

孩子鞋不能超过3双?心理学家的分析让我恍然大悟

物质丰富的年代,我们能提供给孩子的选择越来越多:数不过来的玩具、穿不完的衣服、吃不完的美食……然而孩子的快乐幸福,会因为选择更多而更快乐吗? #1.不!选择越多,孩子可能越不快乐在某公园里,一个小男孩正在安静地荡秋千,这时他看见旁边的滑梯上没人,哒哒哒地跑过来玩滑梯,再看看对面玩跷跷板的小朋友走开了,小男孩赶紧又抛弃了滑梯,冲向跷跷板…… 这时另一个小女孩过来玩秋千了,小男孩看到后赶紧从跷跷板上下来,冲向秋千,不让小女孩玩。小女孩不依,小男孩推了她一把,小男孩子的妈妈生气极了:“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有你这样贪心的吗?”小男孩哇地一声哭了! 其实小男孩不是贪心,而当选择比较多的时候,孩子就难以从这些选择中得到100%的快乐。 比如,荡秋千的时候,孩子可能在想“等下我要去玩滑梯”。玩滑梯的时候看到跷跷板了,又打起了跷跷板的主意。最后,看到有人来玩秋千了,孩子突然又想起了秋千的好:“我不玩跷跷板了,我要荡秋千!” 众多的选择,分散了孩子的注意力,以至于他的快乐也被打了折扣,幸福感反而被降低了。 假如孩子能选择的东西没有那么多,他只能玩秋千或者玩滑梯,那么不管是玩什么,他都能尽情地享受其中的快乐。 #2.选择越多,孩子的专注力可能越低 选择更多,还会带来一个坏处,那就是孩子的专注力会更低。 心理学家巴里·施瓦茨曾经做过一个这样的实验: 在研究中,他将孩子随机分成两组画画。第一组孩子可以从3支画笔中选1支,第二组则可以从24支中选1支。结果第2组的孩子的作品要比第一组孩子画的糟糕得多。 随后,研究者们让孩子们从中选一支自己最喜欢的笔,接着再试着说服孩子们放弃这支笔选择另一样礼物,结果第二组的孩子更容易放弃他们所选择的笔。 我们常常以为,给孩子提供越多的物质,孩子就会越幸福,实际往往相反!太多选择,反而会让孩子在选择前面乱了方寸,不知道自己最喜欢什么,得到之后也更不懂得珍惜。 #3避免过度选择,爸妈应该怎么做? 玩具不多不少,刚刚好。 过多的玩具,不仅容易让孩子分心,而且对孩子的智力发育也不利。 那么,到底应该给孩子提供多少玩具呢? 美国弗吉尼亚学者认为应该是5个。原因是,当玩具少于5个,孩子可能会出现自卑心理;但如果数量超过5个,孩子就容易出现分心,而且还会限制他们的创造力。 玩具不多不少,孩子在可选择的范围内,专注于自己喜欢的玩具,反复研究、琢磨、思考,创造出多种新的玩法,这时玩具的价值才能得到最大化的利用。 有的妈妈可能要纠结了,到底给孩子留哪5样玩具好呢?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这几类玩具堪称经典,对孩子的成长最有意义: 1、拼装类玩具:样式简单、玩法多变,小宝宝大宝宝都能玩,如:积木、雪花片; 2、运动型玩具:除了好玩,还能促进孩子动作发育,如:小球、推车; 3、涂鸦类玩具:每个孩子都是最出色的画家,能发挥孩子无限的想象力,如:画笔、彩纸; 4、毛绒类玩具:会被孩子赋予生命,童年最初的玩伴,如:布娃娃、玩具熊;

Read more

孩子越来越胆小?说“别害怕”没有用,要这样做……

每当有人奚落那些内向、不爱说话,甚至有点自闭的孩子为“胆小鬼”的时候,我都十分为这些孩子担忧。 因为在这种声音下,他会变得越来越胆小。 朋友上小学的孩子涛涛就特别胆小。每次两家人一起吃饭,涛涛都不多说一句话,甚至我和老公夸赞他的时候,他也不敢和我们对视,头都不敢抬。 去年冬天,有一次,涛涛忘了带钥匙,提早放学的他进不了家门,竟然大冷天在楼栋里站了将近一个小时等妈妈下班回家。妈妈看着快冻僵了的涛涛心疼坏了,而涛涛竟然不敢敲邻居家的门进屋等一会儿自己的妈妈…… 这可急坏了朋友。朋友是全职妈妈,对涛涛平时事无巨细都要管,连今天在学校和哪个小朋友说话了都要过问。 可是面对越来越“胆小”的儿子,她却又十分疑惑:如果从小就这么不“闯”,怕这怕那,连这一点保护自己的社交能力都没有,以后还敢独立进入社会吗? 其实,朋友的担忧与疑惑,也是很多家长共同的担忧。面对胆小的孩子,简单的一句“别害怕”是没有实际用处的。 因为孩子既不知道面对他害怕的东西为什么“别害怕”,又会因为这种未知而更加害怕。 然而其实,只要你明白了导致孩子胆小的原因,就能找到更好的解决孩子“胆小”“恐惧”这些问题的好方法了。 孩子胆小,竟因为它 01 严厉的家教 家庭教育过于严厉,容易让孩子不敢勇于表达自己,因为害怕“说错话”被斥责。 同时,家教过严的孩子,往往与外界接触太少,朋友也少,到了不熟悉的地方自然会缺乏安全感。 比如朋友的孩子涛涛,就是因为对邻居家不熟悉,而导致自己冻得够呛,也不敢去敲门。想想看,如果涛涛真的敲门了,邻居可能不让他进屋吗? 可是,涛涛的这种不熟悉,虽然可能来自于对邻居家的不信任,或因为害怕被拒绝,但更有可能因为害怕没经允许进了邻居家而被妈妈责怪。 而导致这一切原因,正是涛涛的妈妈对他平时事无巨细的管教。如果平时管的不是那么宽,其实孩子完全有识别一些是非,并有主见地做出选择的能力。 02 怕生 怕生,是孩子心理发育的一个必然过程,程度轻重不一。 而日常生活中,家长一定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怀疑他人的态度,否则会很容易让孩子面对他人时感到焦虑,因为孩子并不能快速评判出眼前这个陌生人是“好人”还是“坏人”。 另外,在家长安全的陪伴之下,可以鼓励孩子和他人打招呼甚至对话,来帮助孩子克服怕生的心理。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强迫孩子,给他时间慢慢来。 03 害怕被遗弃 有些孩子对父母等家人的依恋性极强,安全就意味着父母在他们身边。

Read more

没有仪式感的家庭,很难养出有幸福感的孩子!

孩子的幼儿园毕业典礼、夫妻间的结婚纪念日、家人的生日…..这些重要日子的庆祝仪式,看似无用的形式,却恰恰是家庭幸福的秘籍。这种“仪式”将家中所有的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让家人平常难以言说的情感表达出来,彼此接纳、认可,并从中获得力量。 仪式感是什么? 法国童话《小王子》里说,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培养仪式感就是用心对待、生活中那些看似平凡的小事。 比如开学时,新课本发下来,有的同学直接就开始用,有的同学却在家长的指导下、细心的给书包上封皮,有些家长还会为孩子设计封皮。 包书皮既能防止课本被磨损,也是新学期开始前的小仪式,让孩子意识到,从现在起,要端正态度,好好迎接新学期,之后,孩子每次看到书皮,都会联想到自己开学时的决心。 仪式感不是追求形式、华而不实的东西,评判仪式感最重要的标准是、能否让人感受到内心的富足。偶尔的惊喜和仪式感、是给孩子最好的“富养”。 「仪式感为孩子注入安全感」 爸爸妈妈给孩子的仪式、可以是每天出门前的拥抱;是临睡前的一句晚安、一个故事。睡前故事能够有效的解决、孩子不按时睡觉的问题。每天晚上睡觉前,大人握住孩子的手,念图画书给他听。 父母的陪伴会让孩子感到安心,一个有趣的睡前故事不仅能、帮助孩子更好的入眠,也会带给孩子安全感,使亲子关系更加融洽。 当“睡前故事”成为习惯之后,不用大人提醒,孩子也会产生一种强烈的自我暗示,“故事听完了,现在我该睡觉了。” 「仪式感让孩子拥有清晰目标」 在孩子过生日时,为他举办一个仪式。生日前几天,和孩子聊一聊,让孩子意识到,他即将长大一岁,新的一岁,需要有点新变化。 大人和孩子一起商量,在尊重孩子个人意愿的基础上,制定一些只要努力就可以实现的目标,再想想具体用什么方法,孩子希望写字更漂亮,就要买字帖,每天临摹;想学会游泳,可以报兴趣班。 目标不用过多,3-5个足以,这些目标就是孩子的生日愿望。生日当天,吹灭蜡烛前,把几个目标重复一遍,在场的家人一起为孩子作见证。 这个仪式既能带给孩子目标感,也赋予他们使命感,孩子会认为:这是我必须要做到的事情。到时,不用家长催促,他们也会自己努力。 「仪式感给孩子一份美好回忆」 别缺席那些对于孩子来说、充满仪式感的日子,家长会、亲子运动会、汇报演出等。 在这些活动中,孩子特别渴望被人重视,家长的出现会让孩子对自己充满信心和认同感,而这些看似平凡的日子,会成为我们和孩子共同的美好回忆。 「仪式感提升家庭的幸福感」 不仅孩子需要仪式感,婚姻生活也需要。尤其是在孩子出生以后,我们对孩子事事上心,对自己却越来越随意,结婚前的诗和远方被生活的一地鸡毛取代。 其实仪式感并不空洞,也不是不切实际的浪漫,相反,它是发自内心的爱。在爱人生日时,和孩子一起为他/她策划庆祝,准备一份简单的小礼物,你们的用心,会让他/她感受到自己是被爱着的。 仪式感使爱情得以保鲜,也让孩子从中感受到爸爸妈妈是相亲相爱的,我们的家庭很幸福。 仪式感演化出来的是时间感、存在感和被需要感。仪式不分大小,很多事情都可以成为你家的仪式: ❶ 在特殊的纪念日去照相馆拍全家福。比如孩子生日,让孩子知道自己有一个稳定、有爱的家。

Read more

7岁孩子的最好管教方法,非常详细,值得收藏!

7岁的主旋律是孤独与退却,尽管他也有快乐的、生气勃勃的时刻。他不再像6岁时那样和你顶嘴,却也不那么喜欢与人交往,而更喜欢自己独处。 他往往记性不佳,容易分心,工作起来磨磨蹭蹭。对帮忙做家务不感兴趣。别人要他做什么事时,他往往老半天不回答,也不行动。 他生活在自己的秘密花园里,哪怕他瞪大眼睛看着你说话,他其实都并没有注意到你说的是什么,他可以对外界充耳不闻。他的生活充满了感伤的基调。 他会觉得别人不喜欢他,有意找他麻烦,甚至幻想他不是父母的亲生孩子,所以家里人才会虐待他。父母除了需要表达理解外,不必将7岁娃抱怨家人亏待他看得太重。 7岁娃闷而且慢,父母要求孩子做什么事情时,提前预报、指示明确、一再提醒、和耐心等待是很必要的。赞美对6岁和8岁的孩子都很有效,但对7岁娃效果甚微。耐心更重要。请注意这一点。 如果孩子回来告诉你同学老师如何讨厌他、瞧不起他,你可以简单地当“录放机”:“哦,你觉得同学们讨厌你了。”你也可以试试追问一句,“是怎么回事呢?”表达你的倾听与关注。 共情式的讨论是最有帮助的。不过,注意避免过度的说法,比如说“老师是个小气鬼”。因为,“你不能否定孩子的知觉,你应该接受他们的感觉,然后引导他们转向积极、健康的一面”。 假如你有非常简单的家务让孩子帮忙,他却埋怨你“你总是叫我做这做那”,你可以这么回答:“哦,这些似乎是你份内的工作,我们是不是能计划一下,以便做起来得心应手些?”使他不致断然拒绝你,留下回旋余地和引导的机会。 孩子对你充耳不闻时,你需要前确认一下他是否注意到了你在说什么,“你听见妈妈说什么了吗?” 如果你和孩子一起制定了一项规则,那么请你一定坚持做到,而不是一遍又一遍地威胁而不见行动。那样等于培养你的7岁娃把你的话当耳边风。因为7岁娃的心思总是在他自己的世界里,因此你会觉得你的娃反应很慢,很磨磨蹭蹭。 这会很考验我们的耐心。也很需要我们有充分的耐心。发脾气啦,教训啦,都不会见效,因为,并不因为你脾气发得足够大,孩子就能从7岁年龄的特点里跳出来。这很违反孩子成长的自然规律,根本就做不到的事情。 所以呢,孩子要7岁了的妈妈们注意了,你最需要具备的第一条黄金律是“耐心”。 你首先需要确认你的7岁娃的确接受到了你的信息,“去把垃圾倒了”。蹲下来,看着他的眼睛,说完了请他重复一下。然后,你需要提醒他、再提醒他、再再提醒他。千万别光火。假如你实在没有耐心,那就自己去倒吧。 妈妈需要牢记的第2条黄金律,是“想得开”。这是针对孩子什么都望坏的方面想象的特殊心理和行为。假如你家娃以为你想毒死他,算了吧,你一笑了之,别跟他上火:“你说什么?你老妈我要毒死你?你觉得我很后妈吗?你太伤我的心了!” 假如孩子,哦,不用假如,几乎很肯定的了,你孩子控诉他的朋友怎么欺负他了,他的老师怎么专门挑他的不是了,他的腿怎么疼得肯定得了什么了不得的病了,之类之类,你当然不必很当真地去找朋友家长、找老师、找医生,去说个明白。 图/pixabay.com

Read more

家庭作业变成了“家长作业”,老师布置得不合理还是家长太主动?

这样一个老话题又被提及,源于最近朋友圈里频繁出现家长po小学生作业向大家求助的情况。有的是高学历的私企老总、有的甚至自己就是老师。是否有联想到自己也有这样的处境。 这个话题的“热议”一方面源于家长的吐槽和诉苦,另一方面也源于老师的无奈。 下班回家还要“写作业”,每天要签很多字,真的不得空啊 一位家长的女儿念小学一年级: “按政策,我可以生二胎。可是想想,养一个孩子都那么累了,再生出来,这不是要把人活活逼疯吗?” 这个家长列举了前几天的语文作业—— 预习《小壁虎借尾巴》,正确朗读课文三遍以上,熟练认读文后的两会字和四会字,会用自己喜欢的识字方法记住字,家长签字; 阅读《春天的图画》,正确朗读并背诵《如今山窝窝变了样》; 预习《古诗二首》,认真读三遍,家长签字; 阅读《春天的画图》,正确朗读并背诵,家长签字; 查看第三单元练习纸,做错的地方再次练习,家长签字; 复习《识字四》,正确朗诵并背诵,家长签字…… 这位家长还说,有时候还要给孩子出题,再检查,每次都要到很晚。而每一项作业都需要家长签字,这就意味着,孩子读课文,家长也必须听着。 并不是每位家长都排斥“做作业” 据一项调查显示,对签字的现象,有三分之一的人感觉很痛苦,三分之一的人乐在其中,三分之一的人“痛并快乐着”。 一些家长很享受这种亲子时光。“我每天花一个多小时陪着孩子做作业,自己也可以看看书,多有意思啊。现在社会那么浮躁,能安静下来的时候真得很少,这是很好的机会。而且,孩子越长越大,其实家长陪伴他们的时间会越来越少,他们的功课越来越难,我们能参与的空间也会越来越小。” 另一位家长也说:“孩子低年级的时候,感觉他特别需要你。等到上了初中高中,孩子估计更不想和你在一起了。所以,还是珍惜在一起的时光吧。” 作业是布置给孩子的,家长不应太主动 不少幼儿园为了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促进亲子关系,经常会布置一些亲子手工作业。 这主要是为了增加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亲子互动,同时锻炼孩子们的动手能力,但目前来看,多数亲子作业都是由家长们完成的,不少孩子根本就没有参与其中,这样也就失去了亲子作业的意义。 其实,现在的作业和当年的确有了很多变化,比如说像机械性抄写类的作业已经退出历史舞台…… 对于让家长一起朗读课文、检查作业的做法,不少老师认为,之所以让家长参与检查监督作业: 一是让家长能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同时帮助孩子培养写作业的习惯, 二是给家长提供一个和孩子一起学习的亲子交流互动时间。 一位老师认为,现在很多家长都觉得很忙,可能会没有时间,但是家长通过这个过程可以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情况,随时检查、督促孩子完成作业。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