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非要让孩子学一门特长

孩子从小练习各种乐器,绘画或者跳舞,但是真正能够坚持下来的并不多,大多孩子都是半途而废了。其实这是大人的问题,不是孩子的问题。因为大人从思想上都不清楚,到底为什么要让孩子学一样特长,目的是培养孩子什么能力。 我都告诉女儿,比赛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要让你知道,你拥有了资格。而即使这个资格也是你自己用了这么长时间奋斗出来的。我要让她知道,她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她自己得到最大的快乐,而不是为了我。 我们不是为了培养孩子一种特长而让孩子去学什么东西。我们是为了培养孩子一种生活能力而去学习。我们要在培养孩子拥有一种特长的同时,培养孩子克服困难,抵御诱惑,战胜不良情绪,提高自己的做事的毅力等等一些做人的优良品质。 孩子的特长都是后天培养的 对于孩子来说,我们只能看到孩子是否具有某种天赋,而无法看到她有什么特长。我认为孩子的特长都是靠父母培养出来的,没有孩子天生有特长。 有些孩子有艺术天分,那是天生的,比如莫扎特,他从小就有音乐天赋,但是他的钢琴特长也是后天父母培养的,他并不是生下来就会弹钢琴。 现在很多孩子干什么都坚持不下去,三分钟热乎气,然后就说没有兴趣,这很好理解。谁会对一个辛苦,枯燥的事情保持持久的兴趣?大多数的成年人都做不到,更何况是一个充满好奇的孩子。 也有很多孩子从小练习各种乐器,绘画或者跳舞,但是真正能够坚持下来的并不多,大多孩子都是半途而废了。在孩子练习过程中,大人要付出很多的辛苦,就是这个长年累月,风雨无阻的每周上课,很多父母自己都不能坚持,就会嫌烦嫌累。 我们总说,大人是孩子的镜子,大人如果都不能坚持,都抱怨,孩子如何可以坚持? 我带孩子学琴的时候,就听很多大人抱怨的批评孩子:“我容易吗?每周都要带你来练琴,耽误我很多时间,你还不好好练习,还花那么多钱,值得吗?你要不愿意练,就不要练了。大人说这种话,孩子会怎么想?他们一定想:本来我就不想练,还不是为了你们,是你们逼我学这个没有意思的东西。 至于学习的目的是什么,父母自己都不清楚,怎么能怪孩子不能坚持呢。如果一个人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做一件事情,他怎么可能会坚持呢? 要知道这个世界没有人会主动地喜欢地去做很辛苦,很枯燥,很需要耐力去完成的事情。这个时候大人就会以给孩子自由,实则是大人不愿意给自己找麻烦的心态,放弃了对孩子培养自我控制能力和毅力的机会。 孩子的特长都是后天培养的 我要说的是,我们不是为了培养孩子一种特长而让孩子去学什么东西。我们是为了培养孩子一种生活能力而去学习。 学习一种特长是培养手段,而不是培养目的。不一定孩子学的特长越多竞争力越强。而是我们要在培养孩子拥有一种特长的同时,培养孩子克服困难,抵御诱惑,战胜不良情绪,提高自己的做事的毅力等等一些做人的优良品质。 一个人能够成功,不是要具有某种特长,而是具有某种成功的素质,而这种素质的培养可以通过从小对孩子培养特长开始。当然更需要父母对自己的自我约束能力和严格要求。一个没有自控能力的父母也无法培养出一个有自控能力的孩子。言传身教永远是教育孩子最好的方式。 其实,我不赞同让孩子小时候随心所欲的快乐自由,什么都不管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教育方法。那种看似放任的教育,其实是家长的自我懈怠。教育孩子应该是一种外松内紧的方法,可以放任孩子的天真行为,但是不能放任孩子的思想教育。那种只抓学习不注意思想教育的方式,看上去严格,实际上是放任。 我主张让孩子小时候就懂得要学会控制自己,要学会坚持,要培养自己的耐心和耐性。因为这一切从小他坚持学一个东西的时候,都已经遇到过了,并在大人的指导下很轻易的就可以渡过。 注重孩子内在魅力的培养 小孩子是建立良好习惯和条件反射最容易的时候,为什么现在大人改变很难。可是小孩子就很容易?就是因为孩子可塑性强。 一个从小思想被教育好的孩子,根本不用担心他的学习,他的与人相处的能力,因为他已经很懂如何自我控制,如何合理的管理时间了。因为大脑是支配人言行的中枢指挥系统,只有这个系统建立的好,不断地给予完善,整个人的言行才能表现出合理和有目的。 一个孩子要想成为一个健康的人,首先要拥有一个健全的人格,而这是靠精神内在所支持的。这也是女孩子长大以后的魅力所在。有才华和有人格魅力是两个概念。因此我们做父母的不能光把眼睛盯在注意培养孩子的才华上,而忽视在这个培养过程中更重要的孩子内在魅力的培养。 因此给你的建议就是你好好想想,如果你的孩子有注意力集中的特点,去找一个可以发挥这个天赋的特长去培养她,比如下棋,训练他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等等。关键是你要明确目的,不是为了让她成为一个什么特长专家,而是要培养她成为一个有生存竞争力的人。 图/pixabay.com

Read more

为什么说100遍孩子也不听?终于找到原因了!

不少孩子都会让爸妈无力吐槽:“这孩子怎么就喊不动呢?”“我都说了100遍了,你怎么就不听呢!” 怎么样说孩子才愿意听,愿意改呢?今天就来跟大家谈谈孩子“不听话”的原因。 什么是超限效应 美国的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的感人肺腑,准备多捐点钱。 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不耐烦了,决定只捐点零钱。又过了10分钟,还是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 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演讲,开始向听众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不捐钱,还从盘子里拿走了2元钱。 这就是心理学上的“超限效应”:如果外来的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就会使人感觉不耐烦,甚至产生心理逆反。 案例: 小宝在家里玩玩具,都会把玩具丢的满屋都是,从来不主动收拾。妈妈每天都会唠叨小宝,自己每天却依然帮孩子收拾。 每天起床也让妈妈犯愁,她每天催十遍八遍:“快点!快点!你怎么这么磨蹭啊!”当然跟收拾玩具一样,妈妈每天念叨,小宝每天赖床。 分析: 不管是教育孩子还是跟成人沟通,都要恰到好处。唠叨就是一种反复、单调的刺激,无异于“疲劳轰炸”,往往会引起孩子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 就像马克•吐温一样。孩子对唠叨的反感超出大人们的想象,我们大人可以设身处地为孩子想想,互换下位置,去体验去感受。 ♥♥♥♥♥♥♥♥ 所以父母一定要改变唠叨的习惯,注重教育的质而不是量,避免踩了“超限效应”的警戒线。 孩子听话妈妈要这样做 1、一天内批评不超过两次 第一次挨批评时,孩子一般不会感到厌烦,而是多少会愧疚、反省,其实这就达到了批评的效果。 第二次开始就感到厌烦,不过程度较小,但如果再来第三次、第四次,厌烦心理就会以几何级数增加,甚至演变成反抗心理。 所以一天之内批评孩子不要超过两次,不管是针对同一件事还是不同的事。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应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 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2、批评孩子就事论事 批评孩子要就事论事,切忌东拉西扯,把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都翻出来。爱唠叨的父母通常都会把对孩子各方面的不满一并发泄出来 “叫这么多遍都不起床,这孩子就是懒。吃饭也懒,干什么都得催”这也是犯了“超限”的禁忌。 要求过多、过高,孩子会觉得反正也不可能全改,改一个你也会唠叨别的,索性让你说个够吧。

Read more

妈妈常犯的错误喂养法

日常生活中,妈咪认为“理所当然”的饮食细节其实影响宝宝的健康。以下是妈咪在喂养中常犯的错! [饭前喝水] 小蕊蕊(化名)平时不愿多喝水,可一到快吃饭或正吃着饭时就开始要喝水。如果不让喝,就不好好地吃饭了。妈咪只好让她喝,时间一久就养成了吃饭时必喝水的习惯。 犯错1 真相:这是一种非常有害的习惯。消化器官到吃饭时间会分泌出各种消化液,如唾液、胃液等,与食物的碎末混合在一起,使营养成分容易被消化吸收。如果喝了水就会冲淡和稀释消化液,并减弱胃液的活性,从而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 科学做法:如果宝宝在饭前感到口渴,先给喝一点温开水或热汤,但不要很快就去吃饭,最好过一会儿。 [随时吃水果] 小茁茁(化名)很喜欢吃水果。于是妈咪经常在餐桌摆上水果,好让宝宝随时吃。可小茁茁吃了很多水果,却经常便秘。妈咪不明白,为什么宝宝那么爱吃水果还总便秘呢? 犯错2 真相:吃水果一定要注意时间,特别是对快速生长发育的宝宝来说。如果在饱餐后马上吃水果,堵在胃中就易形成胀气,以致引起便秘。餐前给宝宝吃也不适宜,因为宝宝的胃较小,餐前吃水果会占胃的空间,影响吃正餐。 科学做法:最好把吃水果的时间安排在两餐之间,或是午睡醒来,让宝宝把水果当做加餐点心吃。 [从不让宝宝吃零食] 巍巍(化名)的妈咪很少让他吃零食,她觉得小孩吃零食是个坏习惯。因为零食会抢占宝宝的胃,影响身体摄取别的营养。 犯错3 真相:专家指出,儿童非常好动,整天手脚不停地活动着,消耗大量热能。因此,每天在正餐之外恰当补充一些零食,能更好地满足新陈代谢的需求。 科学做法:首先,吃零食时间要恰当,最好安排在两餐之间,不要在餐前半小时至1小时吃。其次,零食量要适度,不能影响正餐。另外,要选择清淡、易消化、有营养、不损害牙齿的小食品,如新鲜水果、果干、坚果、牛奶、纯果汁、奶制品等。 [乳酸菌饮料代替牛奶] 小米米(化名)不爱喝奶了,真让妈咪着急。幸好现在市场上奶品的种类很多,于是妈咪带着小米米去挑选。没想到,口味酸酸甜甜的乳酸奶受到了小米米的钟爱,这总算让妈咪松了口气。妈咪认为,乳酸奶和奶的营养都一样。 犯错4 真相:营养专家指出,所谓奶通常是指鲜奶、纯奶、酸奶及各种奶粉,它们的蛋白质含量很高,每百毫升乳液中不低于2.5克;乳酸奶或乳酸菌饮料中的奶含量却很少,每百毫升乳液蛋白质含量仅是奶的1/3。研究表明,长期喝乳酸奶或乳酸菌饮料,会使宝宝的生长发育受到很大影响。 科学做法:不能以乳酸奶或乳酸菌饮料完全代替奶。如果宝宝很喜欢喝这种口味的饮料,只要保证了他们对奶的足量摄取,可作为零食喝一些,有助于消化。 [蛋黄、菠菜=最佳补血食物] 小羽羽(化名)自从上个月被查出患有轻度贫血后,妈咪每天就一个劲儿地给小羽羽吃鸡蛋和菠菜,认为它们是最佳补血食物。 犯错5 真相:鸡蛋中虽含有丰富的铁,但在肠道的吸收率却很低。菠菜中的铁含量也远低于豆类、韭菜、芹菜等,并易在肠道形成不好吸收的草酸铁。因此,只用蛋黄和菠菜补血并不够。

Read more

如何处理好“隔代教育”问题?

孩子犯错了,妈妈正在教育他,奶奶看到心疼得不得了,一把抱过孙子“孩子没错,说他干嘛?”留下妈妈一脸无奈和忧虑······ 这样的情节每天都在无数家庭上演着。调查显示,中国是为数不多的普遍存在“隔代教育”的国家,在我国城镇有近五成的孩子跟着祖辈家长长大。 当今社会生活压力大,年轻父母忙于工作;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孩子,只能将孩子交给老人抚养。 由此也出现了各种“隔代教育”造成的弊端:如过度溺爱,孩子变得娇气、霸道蛮横。 缺乏自理自立能力:如思想观念陈旧,孩子生活习惯差。 各项能力得不到应有的发展,这些都是年轻父母们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正确处理好隔代教育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01、首先是年轻父母方面 年轻父母端正态度,不当甩手掌柜 把孩子交给老人带并不意味着父母就可以甩手不管; 少了父母的亲切关怀孩子的童年是不完整的; 身心的成长是不健康的所以越是这样; 家长越应该把握住每次相处的机会与孩子加强交流; 哪怕一个电话,见面时一个拥抱、一个亲吻,充分表达对孩子的爱。 同时,在与孩子相处时要做一个有心人,留心观察孩子的行为表现,从各种细节处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正确引导。 尊重理解老人、挖掘潜能 年轻父母们一般都是第一次带孩子,很多事情没有实践经验,而老人们经验丰富、并且时间精力充足,这是他们的一大优势。 老人带孩子也需要成就感、价值感,既然将孩子交给老人带,父母应该充分尊重理解老人,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充分挖掘老人的教育优势和潜力。 扬长避短给孩子更高质量的陪伴和成长教育。 02、其次是祖辈家长方面 祖辈家长理智控制情感 老人带孩子通常喜欢,毫无底线地满足孩子各种要求,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心疼、宠爱孩子的心情都能理解,但是过分的溺爱和迁就容易让孩子过度以自我为中心; 产生自私、任性等不良个性,过度的保护则限制了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和自信心的发展。 真正为了孩子好,从长远发展的眼光来看应该注重培养孩子;

Read more

别断了让孩子通往高贵的路

选房子时,因为孩子比较小,我更愿意选择有儿童游乐区的小区,有滑梯、跷跷板等设施,万一不能带孩子出去玩,小区里也能撒撒欢儿。所以,每次经纪人带我看完房,我都会小区里溜达一圈,待的时间最长的就是游乐区,一是可以和小区的人聊聊天,了解了解物业、小区安全等情况;二是感觉一下小区的整体氛围。 游乐区除了本小区居民,也有其他地方的居民带着孩子过来玩。有一次,遇到一个奶奶带着小孙女玩滑梯,那个小姑娘看起来三四岁的样子,看到别的小朋友从带门禁的单元门里出来,很向往地说:“奶奶奶奶,我也想住刷卡、有大花园、能玩沙子、钻洞洞的房子!” 奶奶听到这话,不假思索开启唐僧模式:“哎呀我的祖宗,这房子哪是咱们住得起的,就你爸你妈那点工资,一辈子不吃不喝也买不起北京的一套房子啊,能供你上幼儿园已经不错了……” 小女孩很失望,已经有自尊心的她看了看四周,眼圈红了,撇撇嘴想哭但没哭出来。她在滑梯上待了大概几十秒,滑下来后跟奶奶说:“咱们走吧。” 那一瞬间,我很心疼那个小姑娘,天真无邪的她,怀揣美好的梦想,希望自己也成为住在新房子里的小公主,却被奶奶当头棒喝,生生切断了向往。我多希望奶奶说出口的是:“行,回去跟爸爸妈妈说让他们努力工作,争取咱们早点住在这样的好房子里。”如此,既呵护了孩子的美好,又在她心里种植了努力就有可能实现愿望的种子。 生活中最常听见的、让孩子无比沮丧的话,就是这些吧—— 我们哪儿买的起;我们哪儿吃得起;我们怎么能和他们家比呢;你就不应该想要这东西,知道这要花掉你爸妈的多少工资吗…… 它们似一把把利剑,让孩子不敢提出自己的要求,扼杀了孩子对未来的期待,将他们禁锢于眼前的一粥一饭。 有人或许会说,美好是用钱堆起来的,没有钱,谈什么美好? ♥ ♥ ♥ ♥ ♥ ♥ ♥ ♥ ♥ ♥ ♥ 讲真,美好还真不一定和钱相关。 过年前置办年货,超市里的车厘子普通的也要七八十块一斤,对于一般的中国家庭来说都是比较奢侈的水果。我们一家三口经过车厘子的货架时,一个小男孩儿正腻在那里不走,他不哭不闹,只是对着旁边的一对夫妻重复:“爸爸妈妈,我还从来没吃过这种水果呢。” 夫妻俩对视一眼,有点为难。但犹豫了片刻,爸爸深呼吸一下说:“没吃过咱就买两斤尝尝,爸爸申请初二值一天班,就能买五六斤了呢!” 转过头,爸爸就把一包称好的牛肉放回柜台,妈妈小声嘀咕:“那可是你最喜欢的酱牛肉!”爸爸的回答很是让我触动:“我少吃一口没事儿,也不是没吃过。孩子得多见识见识,他吃过了可能觉得也就是那么回事儿,也许更喜欢吃了,但咱不能断了他想尝尝的念头是不是?” 这位爸爸口中“想尝尝的念头”,就是孩子对一种事物或者一种生活的向往,这种向往很大程度上是让生活更美好的原动力。 ♥ ♥ ♥ ♥ ♥ ♥ ♥ ♥ ♥ ♥ ♥ 上中学时,姐姐家邻居是一个租户,租户的老公不知道什么原因坐牢了,租户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在县城读书,老大读二年级,老二读学前班,没有老人帮忙,里里外外都是租户一个人。 且不说老公坐牢这件事,单说一个人照顾两个孩子,每天就累得不行。但租户脸上每天都挂着灿烂的笑容,每周末都带着俩孩子去吃一顿馆子。两个孩子的性格也很好,有人心存恶意逗他们,问为什么爸爸整天不在家。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我爸爸南方赚钱去了!” 两年后租户的老公回家,全家一起搬往南方家。临走给姐姐道别,一是谢谢这几年姐姐对她的照顾,二是问问姐姐需不需要她家的一些家具。姐姐问她为什么要背井离乡,她笑笑说:“孩子还小,不能让他们太早因为大人的事受欺负,我家老大一直说长大当警察,万一谁说点啥不好听的,孩子心里多难受?” 虽然后来一直没和这个邻居联系,但有这样一位把一手烂牌也能打出花来的好妈妈,他们的日子保准不会差。 ♥ ♥ ♥ ♥ ♥ ♥ ♥ ♥ ♥ ♥ ♥ 小时候,对于美好的东西,我生活的那个小村庄是排斥的,起码表面上是排斥的。 谁家女儿烫烫头发、穿穿高跟鞋,就会被人指指点点说“洋性”,贬意词,意思是臭美。过份点的还会道德绑架,嘀咕人家的爸妈还穿打补丁的衣服呢,小辈倒先作起来。 从小到大,我接受的都是女孩子爱美一定影响学习的思想,所以大学毕业我才开始留长发。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觉得自己“不应该、不配拥有美好的事物”:衣服只看打折的,长时间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风格;吃的只要能果腹就行,餐厅的环境无关紧要;家里的东西只追求有用,用坏了才扔…… 这种“不配拥有美好”的心态,接触了几位讲究生活质量的朋友才慢慢转变。

Read more

如何戒掉孩子的网瘾?

对于一个有网瘾的孩子,尤其是男孩,他形成网瘾的过程,就是父母失职的过程。记住,孩子最初有网瘾,责任就在父母。 父母对孩子的行为缺乏警觉,孩子一旦滑入深渊,带给父母的就是无尽的哀怨。记住,孩子从上小学开始,就要控制住家里的电脑。当孩子哭着喊着想玩电脑的时候,你一旦迁就他,就等于给孩子喂了一口毒药。信不信由你,反正是,每一个沉溺网吧的学生,背后都有一对失职的父母。 请您记住,当学校老师接手管理你家孩子的时候,孩子的习惯已经成型了。不要指望着老师关注你家孩子的缺点,老师顶多是在校园里和课堂上控制住你家孩子。而类似于这样的诸多劣行,都是发生在校外的。 如何戒掉孩子的网瘾? 家长要有思想的转变。 家长不要一味认为网络是个“毒物”,其实这是一个两面性的东西,利用好了那就收益甚大,不能一棒子打死。这就要求家长也要走进网络来,对网络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堵不如疏,我们不是一味的阻止,应该加以引导,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并指出让孩子往健康的方向发展。家里的电脑应该安装好防火墙,减少垃圾网络进入孩子的视野。 要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许多家长发现自己家孩子有“网瘾”的时候就开始一通的劝说、责骂、哭诉,往往最后无可奈何“恨铁不成钢”。我们成长的年代和现在的年代不一样了,所以我们和孩子的代沟就自然而然产生了,家长应该多和孩子沟通深入他们的世界争取逾越那一条代沟。在家庭中我们不仅仅是父母,还应该是他们的“好朋友”,在全方面了解过后我们才开始教育孩子。其中不要一味的打骂,要以温和和鼓励的方式一步步的引导孩子戒除“网瘾”。 注意力转移大法。 家长可以让孩子把注意力转移到别的地方,减少对网络的接触。如果孩子喜欢体育运动,那么就多陪陪孩子打球或跑步等体育锻炼;如果孩子喜欢出去,那么就带他去旅游接触新鲜事物。目的就是让孩子的精力在别的地方消耗,让其对网络的兴趣减弱。 图/pixabay.com

Read more

中国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教育孩子,仅有爱,不够,只有懂孩子的成长规律才有好未来。 中国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1. 生了孩子,你就不能“退货”。 教育孩子是人类最重要而又最困难的学问。父母是孩子永不退休的班主任,怀有对孩子一生的责任。 无论父母事业上多么成功,也抵不了教育孩子失败带来的后果。 把天才培养成庸才,是对家庭和人类文明的犯罪。 把孩子教育成功是家庭最重要的成功,也是你一生最重要的成功。 2. 别错过孩子发展的关键期。 发展的关键期:是指人类的某种行为、技能和知识的掌握,在某个时期发展最快,最容易受影响。 你了解多少孩子发展的关键期? 6个月:学习咀嚼关键期。 2.5~6岁:秩序规范关键期。儿童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形成的性格、行为、习惯往往到长大也不会改变。“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3~6岁:语言发展关键期。 2~8岁:想像力发展关键期。 6~10岁:文化敏感期。这个时期的许多孩子,非常好奇,爱动脑筋,问题特别多。应该满足孩子的求知欲望。 8~4岁:黄金阅读期。如果错过了这一时期的科学阅读指导和大量阅读,将会给孩子的成长造成难以弥补的缺憾。 12~15岁:独立关键期。这一段抓不好,孩子将永远长不大。 重新认识母性之爱和父性之爱。 母性之爱:德行礼仪、品格气质。母亲在孩子的婴幼、少儿阶段影响巨大。 父性之爱:方向性引领和理性作为。伟大的父亲,一定是孩子的引路人、思想的奠基人。 规律:孩子成长需要的母性之爱呈递减趋势,父性之爱呈递增趋势。 中小学衔接阶段是孩子成长的浪漫阶段的结束和精确阶段的开始;是由母爱为主向父爱为主的过渡期。 这一时期,母性之爱应该适当减少,父性之爱应该适当增加。

Read more

生了二胎后,这5句话千万不要跟大宝说!

生了二胎以后,经常会被朋友问到的就是:“你家大宝欺负二宝吗?”或者“两个孩子相处得怎么样?”“大宝喜欢二宝吗?”对于这样的问题,有时候还真的不知道怎么回答,好像家里的实际情况更为复杂一点,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不是”就能概括的。 相爱相杀的手足之情 姐姐和弟弟在卧室玩,把一些毛绒玩具丢来丢去,俩人玩得哈哈大笑,我想去看看,姐姐赶紧把关上,好像这是他们姐弟俩之间的小秘密一样(说实话,当当有点点小失落); 还不到三分钟,忽然传来弟弟大哭的声音,赶紧跑过去看看,原来是姐姐丢的一个大玩偶不小心砸到了弟弟头上,现在正在哄着;过了一会儿,两人的笑声再次传来,玩具大战继续。 从弟弟出生到现在,将近三年的手足时光里,姐弟俩就这样相爱相杀,相互陪伴着长大,不仅经历了无数温馨的时刻,也出现过无数次争吵打闹的场景,这就我看到的手足相处的真实情况,他们会相互爱护,也会有矛盾冲突,没有永远的“相亲相爱”,也没有放不下的“敌意与仇恨”,每每出现的情形就是,前一刻还争得头破血流,下一秒就相互谦让,你推我让。 对老大,绝不能说这五句话 家里有两个孩子,难免出现一些不愉快与争吵的时候,有时候不留意我们也会采用上一辈惯用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包括随口说出的话,都有可能会深深地伤害到孩子的内心。下面这五句话,是很多家长在带孩子的时候不经意会说出口的话,但也是最伤孩子心的话: 1、你是哥哥/姐姐,怎么就不让着点弟弟/妹妹呢? 当家里的两个孩子发生冲突时,许多家长尤其是老一辈的那代人,从来都不会问清事情的原因,直接就批评大宝,并且无条件地要求大宝让着二宝。如果家里有兄弟姐妹的家长,估计也是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下长大的吧,在当时那种情形下,有没有觉得特别愤愤不平。尤其是,明明有时候就是弟弟先在姐姐那捣乱,姐姐才会凶一下,结果弟弟到父母那一哭诉,姐姐反而挨批评。这样不仅无法缓解两个孩子之间的冲突,反而会让姐姐觉得父母总是偏袒弟弟,就会更加不喜欢弟弟。而对弟弟来说,他觉得父母是帮着他的,慢慢喜欢找父母告状来解决问题。 那么,如果当两个孩子在争抢玩具时,父母应该如何处理,才会更好呢? “摇控器就那一个,想玩车你们自己去处理,看看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让大家都能玩。” 也许这个时候姐姐会主动让弟弟先玩,然后大家轮流;也许,他们会通过石头剪刀布来决定谁先玩,等等,父母不要去干涉孩子,他们有自己处理问题的方式,并且会找到一个两个人都能接受的方式。 其实,当孩子之间发生冲突的时候,也是他们学着处理人际关系的最好时机,一般,家长干涉越少,让孩子自己去处理,不仅能让孩子学着解决矛盾,还可以学会合作与分享。 2、你让给弟弟/妹妹玩一会儿啊,要学会分享,不能这么自私哦! 有个朋友经常跟我诉苦,说她家的大宝从来不让小的玩自己小时候的玩具,她觉得孩子现在变得太自私了,无论怎么说都没用,大宝就是不愿意跟弟弟分享自己的东西,这样的行为真的是自私吗? 其实,从最开始一直是自己独享父母的爱,到有了弟弟妹妹以后,有一个人要分去一半父母的爱,作为大宝,心里还是会有一定落差的。不愿意把自己的玩具分享给弟弟妹妹玩,一方面是想保有自己独享的权利,还有一方面可能也是对弟弟妹妹的嫉妒。 那么,父母应该怎么跟孩子说,才会更好一点呢? “宝宝,这是你的东西,你有权利决定给谁玩,我们尊重你的决定,即使你不愿意分享给弟弟,也没关系。” 当孩子不愿意分享时,父母一定不要强迫孩子把他的东西分享出来,甚至说孩子自私。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物权意识,多创造两个宝贝一起玩耍的机会,相处时间长了,两个宝贝的感情日益加深,大宝就有可能会愿意跟弟弟分享玩具了。 3、你已经是大孩子了,怎么越长越小了,像比弟弟还小一样? 生了二胎以后,我们会发现大宝有时候会做出一些小婴儿的行为,比如妈妈给二宝哺乳的时候,大宝也会凑过来说要喝奶,比如学弟弟妹妹一样咿咿呀呀的说话,甚至还会出现尿裤子的行为。为什么孩子早就渡过了这样的阶段,还会出现这样的行为呢? 其实,大宝也是因为想重新获得父母的关注而已。大宝看到小宝宝出生以后,就占用了父母大量的时间,而不再有时间搭理他,就会猜测原来做一个小婴儿可以得到父母这么多的爱与关注,那自己也就做出这样的行为,希望父母能因此而注意到他。所以,如果孩子出现这样的行为,父母需要反思一下,是不是这段时间忽略了大宝,而不是批评孩子做得不好。 那么,怎么说才会更好一点呢? “宝贝,爸爸妈妈一直都很爱你哟,你不仅是爸爸妈妈喜爱的大宝贝,也是弟弟/妹妹最爱的大哥哥/大姐姐,你有很多本事,是弟弟/妹妹还不会的,是弟弟/妹妹学习的榜样哦!” 不要给大宝造成这种有了二宝就不爱他的恐慌,即使有了二宝,每天也需要留有和大宝相处的时光,并且让大宝发现自己的本事,那些弟弟/妹妹做不了的事,他都能很好的完成,让他有身为哥哥/姐姐的自豪,这样,孩子的这些小行为就会慢慢消失。

Read more

妈妈三观正,才是孩子一生的福气

昨天,同事的妻子来我们单位玩,她在一所小学当班主任,我们俩闲聊,说到现在的孩子们不好管。 她们班上有一个男学生,外号小霸王,谁都不敢惹,家长娇惯得要命,一开学就和她打了招呼:儿子是我的心肝宝贝,你们把他放到教室最后一排就行,他愿玩就玩,考倒数第一名也没事,但你们不能说他,更不能骂他,否则,我和你们没完! 真是奇葩,她一脸无奈地说。 我苦笑:孩子摊上这么个妈,真是倒霉。她以为是疼他,其实是害了他,别看这会儿嚣张跋扈,等慢慢长大,生活一定会狠狠地教训他。 同事的妻子说:是啊,在该学习的年纪选择纵容,那是对孩子未来最大的不负责。 ******** 我有个亲戚在法院做法官,一次,她去提审一个抢劫犯,看他卷宗上已经是第三次进去了,可年龄才不过二十几岁。 亲戚问他话时,他一脸的不在乎,嬉皮笑脸,让人看着又生气又叹息。 看守所的人员了解他的底细,说这人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小时候太娇惯,在学校欺负同学,骂老师更是小菜,她妈妈不但不管,而且还宠着他。初三那年,和一群小混混玩到一起,就辍学了。 他每天和父母要钱去游戏厅玩游戏,还学会了抽烟喝酒赌钱。 后来,钱不够用,几个人就结伙去偷,被抓住后,劳教了半年。出来后,依旧游手好闲,父母本来是舍不得管,这回是管不了了,就由着他作。 作来作去,又进去了。第三次更是变本加厉,不再偷,而是抢了,结果,被抓住后一下子判了几年刑。 看守所的人说:这孩子纯粹被他妈给惯坏了,他爸想管,他妈还不让管,后来干脆就听之任之,一来二去,就成了这样子。 亲戚不禁感叹:二十几岁就二进宫三进宫,此刻,他的妈妈不知作何感受? ******** 我的家乡有句俗语:一代好母亲,三代好家庭。 我第一次知道这句话时,是在姥姥家听一位老师说的。 小时候,我经常住在姥姥家。 和姥姥住对门的一位老太太(其实也五十岁左右,但当时在我眼里就很老了),我叫她大姥姥,她们家有四个孩子。最小的儿子和女儿在上学,其余两位舅舅,一位读大学,一位已经师范毕业。 正值八十年代后期,下海经商热,好多人家都让孩子辍学,去外面打工,或者做生意,急急忙忙地投入这大潮中。 那年,大姥姥家的小儿子高考落榜,想去经商,大姥姥极力反对,让他去参军。她说,挣钱不着急,要在学习的年龄尽量多学点东西,部队是最好的学校。 后来,我这位小舅舅考上了军校,留在了部队。 我姥姥那位当老师的邻居,说我大姥姥有远见,一代好母亲,三代好家庭,他们家会因为这一位好女人,惠及几代人。 那时我还小,并不理解这话的含义。长大后,看着大姥姥家那几位舅舅和小姨,不是军官就是老师,或者医生,他们家成了全村羡慕的对象。 如今,几个舅舅和小姨家的孩子,读研的读研,读博的读博,都非常出类拔萃。真应了那位老师的话。

Read more

善于解决问题,会增加孩子未来成功机率

有些事情,迟了就来不及了,养育孩子也是一样的道理。 故事1: 公园里,两个陌生的中国孩子由于争抢秋千而发生肢体冲突。 蓝衣小孩(下面称小蓝)大概3~4岁,跑到爸爸面前,委屈地说自己被打了。 黄衣小孩(下面称小黄)大概5~6岁,通过暴力抢到秋千后,悠然自得地享受自己的“胜利果实”。 小蓝爸爸很生气,跟孩子说:“去,给我打回去,打不赢别回来!”小蓝按照爸爸的指示上前把小黄往地上推,小黄愤怒反抗过程中,一不留神从秋千摔到地上。 小黄妈妈看到这一过程不淡定了,她走过去,给了小蓝一个大嘴巴。小蓝“哇”一声哭了,小蓝爸爸怒火中烧,冲上去就跟小黄妈妈厮打起来。 故事2: 朋友塞米的老爸很小的时候就是孤儿,6岁时爸妈意外身亡,他一个人在街上流浪,饿了捡垃圾吃野菜,渴了喝溪水。 听说他有一次为了抢食,还跟流浪狗搏斗过,胳膊被咬伤。 8岁时无意中遇到一个卖书匠,随后被收留。没钱上学,他便自学;没钱买自行车,他便用废铁搭了一辆……如今是一个大企业的老板。 塞米说,她老爸无所不能,只要问题到了他那里就再也不是问题。 他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从小到大磨练出来的。所有孩子都能培养这样的能力,不会很容易,也不会太难,只要下定决心。 有父母可能会说,大人帮小孩打架是极少数,一般我们会建议他们如何应对。当事情发生时,父母一开始就给孩子指示和协助,而不是让孩子独自面对困难解决问题,这两者的差别还是挺大的。 孩子经常依赖大人解决问题,未来的危害在哪里? 1、孩子不会独立思考 总是帮孩子处理事情并不是好事,不仅会让孩子养成依赖、懦弱、无主见,还会累及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每次遇到问题,比如跟小朋友打架,如果他们的第一反应是走到大人身边告诉大人自己的处境,而不会下意识地把事情扛在自己身上继而思考如何面对,养成这种习惯的孩子,似乎大脑解决问题的区域是空白一片的,他们经常等待父母的指令,而不是自己的大脑给躯体发布指令。 他们这种习惯未来也会表现在处理其他事情上,比如学习和工作。 2、不敢担当 由于习惯了让别人帮忙,孩子也会渐渐养成不敢担当的性格。他们对自己缺乏自信,觉得自己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发生时也不会直面问题而会选择逃避或等待他人解决。最终将不利于孩子个人的成长,他们在某天可能拥有成人的身形但是小孩般软弱的内心,无论对他们未来的人生还是事业发展,都将是一种限制。 3、缺乏与人相处的能力 不懂处理事情,常常会给孩子的人际交往带来负面的影响。没有人会喜欢不懂处理事情的人。不懂处理事情的人更容易得罪人、伤害人,对人际关系做出不适宜的处理。他们往往缺少朋友,自己的生活和交际也经营得一团糟,甚至有个别的还会患上孤僻症或抑郁。 所以,让孩子适当独当一面是必须的,但父母如何平衡过程中的安全隐患? 建议:比如孩子们在打架时,父母让孩子独自解决,孩子可能会在跟他人对抗的过程中受伤。比如撞破头、摔断腿等等让父母揪心的事情。父母可以密切关注一切,一开始鼓励孩子自我解决,当发生危险的迹象或苗头,一旁的父母应该立即介入,阻止危险的发生。 当问题仍旧不能得到解决,父母可以提供相应的帮助和指导。所以并不是说父母不能帮忙,而是要让孩子独自想办法解决后,父母才提供协助。当孩子哪天学会了妥善处理问题后,父母便可以放心让孩子承担处理事情。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