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养富养 都不如慢养

允许孩子慢慢成长,这恐怕是当前最着急,最不能慢慢来的事。让孩子提前学习,避免‌‌“输在起跑线上‌‌”,这曾是许多家长的观念。但是违背规律的学习,最后带来的不仅仅竞争中快和慢的问题,而是跑偏方向或者跑反了的问题。 孩子有自己的成长规律,比如3岁是直觉思维期,5岁才有形象思维,大班的孩子才开始出现逻辑思维的萌芽,8—12岁是记忆力最好的时期。‌‌“让充满想象力,充满创造力的孩子去记忆汉字,背出一百以内的加法,他虽然不理解,但也能做到,带来的后果是什么呢,想象力的空间被固化的知识填满了。‌‌”一项研究表明,在学前班认识较多汉字的孩子,一年级的语文会领先其它孩子,但是到了二年级,水平就与其它孩子持平了。再以画画为例,8岁的孩子才能按大人的视角观察临摹,在这之前孩子画画只是直觉思维的自我表达。让太小的孩子学习绘画技巧,告诉孩子太阳应该是圆的,云朵应该是白的,且不说这是对想象力的扼制,至少是一种浪费时间。‌‌“美术教育中深受其害的就是社会上的这些考前教育。8笔画苹果,几笔调色彩,目的是为了应试,‌‌”清华美院教授方晓风在一次学术会议上说,直接的后果是学生临募能力强,表达能力弱,当然产生不了大师。幼教专家说,现在很多孩子三岁开始学轮滑,其实孩子的骨骼并没有发育好,轮滑会伤害到身体。太早学芭蕾也是一样,对孩子的骨膜等等都是挑战。‌‌“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精明的商家发明出来的一句广告语,‌‌”鲁林岳说,‌‌“家长被高考绑架还可以原谅,但是如果被广告左右就太不合格了。‌‌”兴趣班的使命就是把孩子送进名校。孩子们多才多艺,但却并不享受自己的爱好。‌‌“很多钢琴十级的孩子发誓再也不碰钢琴,他们不觉得音乐是终生的伴侣,因为音乐夺走了他们玩乐的时间。‌‌”一名专门教授钢琴的老师无奈地说。 ‌‌“有时候仅仅是因为太早、太急,家长反而把孩子的兴趣扼杀了。‌‌”时代小学校长高军玉讲了一个学生的亲身经历,‌‌“这个孩子来报名的时候,问我,你们学校要不要学奥数的,我说不学。她拍着手说太好了,我听到奥数就想吐。到了初中,老师发现她的数学天分,开始让她接触奥数,最后这个孩子对奥数非常着迷,拿到了大奖。‌‌” 同样学奥数的孩子,浙江一批孩子曾参加国际奥数比赛并获得一等奖,载誉归来时,主管基础教育的教育厅副厅长请孩子们谈感言,有一个孩子说,‌‌“我这辈子再也不要碰奥数了。‌‌” 教育界已经认识超前教育和强化教育的严重后果。最近,教育部发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公开征求社会各界意见。《指南》很具体地列举了各个年龄段幼儿的学习和发展目标。例如,5~6岁学龄前儿童,只需‌‌“能通过实物操作或其他方法进行10以内的加减运算‌‌”,并没有标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须认字,只说明‌‌“在阅读图书和生活情境中对文字符号感兴趣,知道文字表示一定的意义‌‌”。 专家认为,《指南》的主要目的,是遏制‌‌“拔苗助长‌‌”。 事实上,在许多国家,超前教育都是被禁止的。学者杨佩昌最近撰文《德国宪法禁止学前教育,别把孩子大脑当硬盘》。他说,欧洲许多国家都有相似立法,德国甚至把这一条写进基本法里,禁止家长在幼儿园的教学之外给孩子补课。 ‌‌“让孩子一开始就进入快跑通道,非常不人道。‌‌”这位8岁孩子的父亲介绍说,德国的教育是一种逐渐加速的做法:幼儿园不学专业知识,而是教一些基本的道德伦理,学会与人相处,重要的任务是玩得开心;小学也只是学一些非常简单的知识(对中国小学而言),到了中学才开始进入跑步通道,但依然还是慢跑。由于德国没有统一的高考,所以学生压力并不太大。只有到了大学,真正成年了,才开始进入快跑通道。到了这个时候,终于有了竞争,也才显示出每个人之间的差异。 一名日本留学生告诉记者,日本在接受外国留学生时,对学生的学习总年限有严格规定,‌‌“少一年都要补齐,否则大学不能接收,‌‌”目的是不希望学生违背生理规律超前教育,循序渐进地来。 ‌‌“现在我们的问题是抢跑,幼儿园学小学的东西,小学上中学的课,到了大学里,反而要补幼儿园该学的东西,比如行为习惯,人格培养。‌‌”冯钢说,‌‌“典型的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这些应试教育出来的高分孩子,‌‌“到了大学,突然间不用考试,就毫无方向感了,‌‌”时任浙江大学常务副校长的倪明江将这种状态形容为‌‌“太空人‌‌”。他说,这些‌‌“天之骄子‌‌”有两个问题,一是习惯了跟着考试走,离开了试卷,似乎就不知道应当如何去学习新知识,二是思维的依赖性,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习惯于照着做而不习惯问为什么这样做;习惯有人指导他做而不习惯主动去做;习惯在很好的条件下去做而不习惯创造条件去做。 ‌‌“如果从幼儿园就开始快跑,需要跑几年的幼儿园、12年的中小学,那么到大学就精疲力竭了,大家都想休息喘一口气。所以,你看看中国大学生发展后劲不足,原因就在此。‌‌”杨佩昌对记者说。 人生不是短跑,也不是中长跑,是一场马拉松——马拉松从来没人抢跑,因为绝不会‌‌“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孩子,你一定要慢慢来! 你独一无二,与众不同,你有权以自己的思想主宰成长。你慢慢来。 春天开花,秋天结果,成熟需要时间。小神童和小超人的人生,并不样样领先。孩子,你慢慢来。 作者:章苒 | 来源:李月亮 | 图:pixabay.com

Read more

七建议 教出礼貌小孩

大人常对孩子说:小孩子要有礼貌。但对许多孩子来说,礼貌很抽象,家长需要给予更具体的例子和示范。 礼貌是可以教导、也应该教导的亲子课题。礼貌让大人与孩子学习以友善的态度面对生活周遭的人,无论熟悉或陌生。礼貌是一种生活态度,让彼此觉得被尊重,也让人心里舒服。礼貌甚至是一种生活习惯,有了礼貌,一切将如雪球般,为孩子成长的路上滚出正向的能量。如何教出有礼貌的孩子?以下提供七点建议,而成功的金钥密码,就在于父母的优先示范。 教孩子认识礼貌的七个好点子 1. 礼貌爱微笑。微笑是展现礼貌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微笑,是可以耳濡目染的,特别是来自父母自发性的微笑,总能原汁原味的传递给孩子。常常保持微笑,常常提醒微笑,常常看见微笑,是拉近彼此情感距离与化解冲突的魔力。教导礼貌,微笑,是最容易进行的事。 当孩子少了微笑,摆臭脸,大人直觉上容易认定孩子一定是不高兴或生闷气。有时孩子摆臭脸是情非得已,当孩子太过于专注,太过于紧张、焦虑或不知所措时,脸部表情很容易僵硬、平板、少变化。 试着同理孩子的情绪,父母需要练习静下心来帮孩子说话,如「妈妈猜,你是不是因为我不让你出去,在生闷气?」、「爸爸猜,你是不是和电梯里的叔叔不熟,所以他和你打招呼,你会有些紧张?」 2. 礼貌靠魔镜。 「魔镜、魔镜,谁是世界上最有礼貌的小朋友?」如果孩子无法觉察自己摆臭脸而有所调整,往往容易被误解为没礼貌。运用魔镜来练习脸部表情的微调,让孩子站在镜子前,注视着镜子里的自己一分钟。让孩子从镜中观察自己的脸部表情,如是否常眉头深锁、皱眉、眯眼、嘟嘴或嘴角微张。 让孩子透过镜子练习说话,并观察自己脸部表情的细节,是否随着说话内容有所改变。接着让孩子练习慢慢微调自己的眉毛、眼神、嘴型、脸颊等肌肉或动作变化。当孩子懂得如何控制自己的脸部肌肉时,他就有机会放松自己的脸部表情,不会因为过度僵硬,而让人误解他要传达的讯息。 3. 礼貌招呼赞。说有礼貌的话,无论是请、谢谢、对不起,或是早安、您好、再见,总能为孩子带来好回应。当大人习惯主动向人打招呼,常常看见对方的好表现,孩子也会有样学样。 大人都爱「赞」,孩子也不例外。看光点,见暗点,这当中取决于大人与孩子的一念之间,以及平时看待事物的方式。引导孩子将注意力聚焦在对方的好表现,并主动反应出对方的优势。 父母可以运用便利贴,随手写下任何想跟孩子分享的好话。让这些写有正向话语的便利贴,随时出现在孩子的电脑萤幕上、书桌前、饮料杯、书本封面上等任何孩子视线能及的地方。让这些充满正向力量的话语,不着痕迹的在自己与孩子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大人说好话,孩子学礼貌。 4. 礼貌广告词。礼貌有时反映着孩子做出符合当下情境的表现。让「做该做的事」像广告词一样,透过父母不时耳提面命,在孩子脑海中深刻烙印、内化。例如:「做该做的事,结帐要排队」、「做该做的事,在图书馆请保持安静」、「做该做的事,将玩具放回原来的架上」、「做该做的事,遇见老师说声好」等。让孩子了解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要求,与符合该情境的表现,同时让孩子懂得应有的责任。做该做的事,礼貌跟着来。 5. 礼貌在哪里? 对于孩子来说,有时谈礼貌太抽象、太遥远,利用影像媒介则呼之欲出。选择适合孩子年龄观赏的影片及动画,让孩子在观影的过程中,与父母一起寻找影片当中的礼貌片段。 有画面,礼貌在心里就比较容易看得见。孩子或许会问:「礼貌是什么?」这时引导孩子去感受影片中的角色,哪些眼神、表情、动作、肢体语言、说话方式、语调及字眼,能够让自己看了、听了都觉得舒服,离礼貌就不远。 6. 礼貌说故事。当孩子耳濡目染大人常强调的「小朋友要有礼貌」,父母可透过让孩子说礼貌的故事(让孩子自编或讲出所听过的故事皆可),进一步确认孩子是否理解礼貌的概念。有故事,有情节,透过孩子的口述,礼貌的画面似乎就在眼前。如果再加上角色扮演,在对话及行动中揣摩,孩子的礼貌就更有味。 7. 礼貌秘笈袋。礼貌,有时反映着孩子如何有效因应生活中的各种状况。准备纸笔,与孩子一起讨论,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情境和问题,并一起脑力激荡问题的解决方式。例如:分组时被拒绝怎么办?刚剪的发型被嘲笑怎么办?不小心认错人怎么办?

Read more

想教出优秀孩子,父母一定要常说这5句话!

父母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位老师,言行举止对孩子的影响都是非常大的。如果不注意说话的内容和技巧, 很可能无意中给孩子的心灵留下阴影… 想要教育出优秀的孩子其实并不难,只要常常对孩子说一些受益可用的话即可,一起来看看吧 ! 1. “这件事还可以怎么做” – 培养价值感 比如陪孩子做手工课,遇到困难,不知道该怎么做。 此时,父母在指导孩子做好一件手工之后, 就可以问问他:” 除了教你的这种方法,还可以怎么做呢?” 这句话能启发孩子的想像力, 让他慢慢养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久而久之,孩子自己解决的问题多了, 自我价值感就慢慢养成了,这是孩子心理健康的基石。 2. “什么事都可以跟我说” – 给予心理支持 从幼儿园到学校,孩子都可能遇到被老师 无端指责、被其他孩子欺负等负面事件。 有些父母由于工作繁忙、心智不成熟等原因, 不愿意听完孩子的话,就指责孩子 ” 肯定是没听老师的话才被骂”, 或者怂恿”

Read more

为什么我的宝宝晚上只要妈妈哄才能睡觉?

曾听不少宝妈说过:宝宝白天和谁玩都行,但晚上只让宝妈哄睡,别人谁都不要。 有时候宝爸过来哄,宝宝反而闹的更厉害,有时候还哭的撕心裂肺的,直到妈妈接手,立马就停止哭泣。 其实更多的以下原因: 1、宝宝熟悉妈妈的心跳。 胎儿时期,宝宝听到最多的声音就是妈妈的心跳, 熟悉的心跳节奏能给予宝宝充足的安全感,能使他快速安静下来。 对小宝宝来讲,妈妈就是他在这个世界上最能信任的人。 2、宝宝更熟悉妈妈的体味。 宝宝缺乏安全感的时候,总喜欢把脸埋入妈妈怀中, 磨蹭着寻找她熟悉的味道,接着很快就能平静下来。 宝宝对妈妈的依恋,其实比你想像的还要深刻。 我们都说妈妈爱孩子,可孩子又何尝不是把所有的信任都给你了呢? 幼年时从妈妈那里获得的充足舒适感和安全感,是孩子一生对环境良好适应能力的开端。 小时候获得妈妈足够陪伴和爱的宝宝, 长大后更易形成积极乐观的性格,容易接纳别人,处好人际关系; 反之,孩子在幼年时安全感缺失,成年后难以弥补,往往会形成封闭、焦躁的性格。 随着年龄逐渐增长,宝宝也会与爸爸亲密起来,父亲的角色也会越来越重要,可以有效的帮妈妈分担辛苦哦! 图:pixabay.com

Read more

睡前为孩子做一件事,孩子的变化超乎你想象

1 小家伙有段时间特别淘气,不好好吃饭,对青菜完全不感兴趣;性子很急,一遇到不顺心的事就发脾气;经常拉着大人跟他比赛,还只能他得第一,输了就哭;玩具经常乱扔乱放,讲也讲不听…… 那段时间,刚好是我和他爸爸特别忙的时候,所以,也不是特别有心情和精力跟他慢慢讲道理,但是,我做了一件事情…… 那天晚上,帮他脱了衣服钻进被子里,忽然想起白天他幼儿园老师跟我说,小家伙现在每天午睡后都能自己把衣服穿得很好。 我很高兴,同时也很好奇,这个在幼儿园会穿脱衣服的小家伙,为什么在家里却非要我们帮忙?于是,我搂着小家伙心情大好地对他说:“小毛,我今天要表扬你哦。” “为什么要表扬我呀?”小家伙有点兴奋。 “因为老师跟我说,你现在会自己穿衣服了。是这样的吗?” “是的呀,我还会自己把衣服叠得整整齐齐的呢。”被夸奖的小孩一脸自豪的样子。 “哇,是吗?那你可不可以叠给我看一下呀?” 话音未落,这个小孩便咕噜一下从热被窝里钻出来,撅着个小屁股把在幼儿园新学的技能展示给我看,一边展示一边嘴里念念有词:“先关上两扇门,再抱抱娃娃,然后向我鞠个躬,这样就行啦。” 看着原先被揉做一团的毛衣在这个小孩略显笨拙的动作里慢慢地变成了一块整齐的“小豆腐”,我心里竟莫名感动起来,然后由衷地夸赞他:“儿子,你真的好棒呀!都不需要妈妈帮忙就能把毛衣叠得这么整齐,明天早上,你是不是不用妈妈帮忙也可以自己把衣服穿好呀?” “可以呀!”小家伙回答得很痛快。 2 第二天早上,经过我的稍微提醒,他果然自己开始穿起来了,穿完还特意跑到厨房跟我确认:“妈妈,你看我是不是自己就能把衣服穿好了呀?” 从那以后,我每天晚上睡觉前都会做一件事情,那就是把他当天表现比较好的地方特别郑重地说出来——也就是“点名表扬”。 比如: 妈妈今天要表扬你哟。因为今天妈妈买菜回来的时候,你看妈妈提不动,就帮妈妈拿了苹果和肉,这样妈妈就轻松多了,胳膊也不酸了。谢谢你帮我做事。 不客气,妈妈,明天我还会帮你做事的。 你今天和爸爸比赛跑步,后来输了,我看你本来想发脾气的,但后来又没有,是不是因为你觉得自己长大了,是男子汉了,所以就不能随便发脾气了呀? 是呀。 我看你今天吃了不少的青菜,是不是因为你想快点长高个,这样就可以打败怪兽,保护妈妈了呀? 对呀,还可以保护爸爸呢。 今天妈妈下班回来的时候,看见你把你的积木全部都收到玩具箱里了,小汽车也都放到你的车库里去了,你是不是也不喜欢家里面乱七八糟的呀? 是呀,我还把所有的故事书全都放到书柜里了。这样书柜里也不会乱七八糟了。 ……

Read more

父母必看!是否也犯了这个错误?

[幼教] 当爸爸妈妈或老师在监督小朋友做功课时, 当小朋友写了错误的答案, 你是不是会马上开口说”错”, 并要小朋友马上改正呢!? 如果是的话, 请马上停止这样的举动, 因为这种行为只会让孩子变得没有信心, 每一步都走得战战兢兢。 有一个同学的课业比较弱, 常常需要妈妈独立监督指导。 每当小朋友的课业回答错误时, 这位妈妈都会马上中断他的写作, 并要他马上更改答案。 几个月后, 小朋友已经养成一个习惯, 每当回答一个题目时, 都会抬头等待妈妈的肯定, 确定答对了他才会继续下一题, 完成一题了, 又是抬头等待着妈妈的回应。 完了, 培养一个无法独立自主完成课业的小朋友, 是妈妈们想要的吗? 意识到这个问题后,

Read more

小孩爱乱发脾气怎么办?

发脾气是不知不觉学会的。一个18个月到两岁大的婴儿会常常学习如何处理挫折、等待以及被拒绝。他们第一次发脾气的时候, 自己也被愤怒主宰, 表现出你和他自己都没有体验过的行为失控。有时候脾气会突然爆发, 甚至连孩子自己也被吓到了! “ 怎么了?” 他们会大哭, 需要安慰。随后, 再大一点的儿童就慢慢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了, 他们也能够控制发脾气。“ 看看, 我先扯开嗓子大叫, 然后在地上撒泼, 滚来滚去。就是这样。” 为什么想这样做呢? 部分原因是释放内心累积的挫折感。但多数时候是想要影响大人! 大人们会觉得尴尬、害怕、紧张, 有时候他们就会对孩子屈服! 因此孩子发脾气的习惯就会变得根深蒂固。 这里有一些解决方法: 1、不要有求必应。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家长要下定决心。不要孩子一发脾气, 想要什么就给什么。你过去可能是这样(为了图清净), 但是今后不要这么做了。 2、付诸实践。当孩子乱发脾气的时候, 做你应该做的事情。有的家长会走开,

Read more

操之过急的父母,孩子人生注定坎坷

很多家长操之过急,急于希望孩子考高分,在与孩子相处的时候总爱发脾气,有时候发了脾气,孩子还是不听话,就激发出家长更大的脾气….陷入恶性循环。 本以为发发脾气孩子就会乖一点听话一点,可往往是家长脾气越大,教育效果越差,事与愿违。 你可知冲孩子发的三分脾气,会给他的人生造成七分伤害?那些你操之过急给孩子留下了多少伤害!容我细细到来 父母的三分脾气,让孩子怀疑自己不被爱 有一次朋友来家里做客,带着自己6岁的儿子。我听闻朋友给孩子斥巨资报名了一个国际英语课程,这笔开销对他们家可不是小数目,但她为了孩子连眼睛都不眨一下。 我就感叹的对小朋友说:“你有没有感觉你爸爸妈妈很爱你呀?” 谁知小朋友怯怯地说:“嗯,爸爸妈妈应该是很爱我的….”我打趣到:“不是应该很爱你,是真的很爱你才对!” 谁知小朋友不依不饶:“他们凶我的样子你又没看见….” 声音虽小,却字字清晰,一时间大人们都有些尴尬。 每一对父母都深爱着自己的孩子,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常常冲孩子发脾气的父母,给孩子的印象是总皱着眉头瞪着眼睛。 一个常常对自己摆臭脸的人到底是爱我还是不爱我,孩子无法给出确切答案,我想家长也不知道该如何作答吧。 在孩子的心里,爱是微笑是温柔,难怪家长的三分脾气会让孩子觉得爸爸妈妈不爱我了。 父母的三分脾气,让孩子越来越自卑 其实不光父母深爱着自己的子女,孩子也都同样很爱自己的爸爸妈妈,他们也想做些什么让爸爸妈妈开心一下。 可是碰上爱发脾气的家长,孩子会发现自己做什么错什么,总是被凶。 有次亲子聚会的饭局上,大家在畅聊之际,有位妈妈不小心碰倒了自己面前的汤碗,汤水把时髦的衣服弄湿了大片,家长们纷纷递纸巾过去,在场的小朋友们也都停止了嬉闹。 突然她的孩子往包厢外跑去,她看见了大吼道:琴琴,回来!没看见妈妈衣服都湿了,你还瞎跑,就不能让我少操点心! 5岁的孩子着急的吞吞吐吐的说,我想找服务员….给妈妈拿纸巾。 这位妈妈原本是因为自己把漂亮衣服弄湿了,恼怒之下就把火撒在了孩子身上,可谁知孩子竟做出了这么贴心的举动,让在场的家长们都十分动容,这位妈妈也有些羞愧自责的底下了头。 后来大家还是继续享受party,可是那位叫琴琴的孩子一直坐在角落里,没有玩闹。她一定很委屈和不解:自己想要帮妈妈,为什么会被妈妈骂?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小事,是孩子献给我们家长的心意,可是都被大人关注错了重点,我们非但不表扬孩子体贴,反而曲解孩子冲孩子发脾气: “哎呀,你倒杯水都能洒到外面,这眼睛是怎么长的?” “让你今天把草莓吃完怎么不听,我买那么贵,你就这么浪费钱的?” 每当这种时候,我们也许应该想一想,孩子没准是觉得妈妈累了,想给妈妈倒杯水,却力弱没有拿稳水瓶;孩子也知道草莓很好吃,所以想给妈妈留一点,结果却被妈妈责怪… 你的三分脾气让孩子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越来越自卑,你却还抱怨孩子啥都不会。有多少天才少年就这样被扼杀在摇篮里,一辈子浑浑噩噩,一事无成。

Read more

孩子闹情绪时,父母这样做最有效!

每个人都会有情绪,孩子也同样。孩子因为缺乏自制力,所以他们闹情绪的时刻非常多,也让父母感觉非常劳累。 当孩子在闹情绪的时候,很多父母容易踩中这六大雷区,伤害孩子也伤害自己。看看以下解决方法,学会处理孩子的情绪,做积极智慧的父母! 1。八大常见反应 一、以暴制暴 “再闹,就给我试试看!”“不乖就把你赶出门”之类的严惩、恐吓和威胁话语,不但会扼杀孩子的自尊心和安全感,甚至采取自我破坏和被动的攻击行为当成报复。 二、当孩子情绪的奴隶 “不要哭,就带你去吃麦当劳!”“我买玩具给你就是了,别难过了!”用贿赂、哄劝的方式息事宁人,避免孩子体会不好的情绪,反而让孩子学会了“情绪勒索”。 三、男孩别哭 “男子汉不要哭,勇敢一点!”哭泣不是懦弱的象征,男孩也有各种心理需求。一旦哭的权利被剥夺,男孩的情绪表达就容易出现障碍。 四、为孩子的情绪贴标签 ”你这个坏孩子,为什么这么粗暴?”“真是爱哭鬼!惹人厌!”你贴在孩子身上的“负面标签”,会轻而易举的扭曲孩子的自我概念。 五、流于说教 “你看!我不是早就跟你说过了……”当孩子伤心、难过、生气的时候,情绪已经主导了全部意识,根本不是灌输规则与训诫说教的好时机。 六、回力球效应 “你再闹啊!干脆把我气死好了!”在孩子闹脾气时,无法保持冷静,反而回以愤怒,形成“你来我往”的恶性循环,最后“发脾气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想法也将深刻在孩子的心上。 七、阻断话语 ”怎么垂头丧气的?振作一点!”对孩子的情绪视而不见或轻描淡写,不但阻断了亲子沟通,也让孩子相信情绪是不受欢迎的,进而筑起一道心墙,变成一个对自己和他人的感受都显得麻木的人。 八、归咎他人 ”跌倒了不痛!都是地板害的!”当孩子遇到挫折时,为了安抚孩子情绪而归咎外界环境的做法,会让孩子无法对自己负责,失去从错误中反省学习的机会,容易养成遇到挫折“只会怪别人”的恶习。 爸妈究竟如何能当好情绪教练? 孩子情绪学习经验深受父母的影响,父母同时也是稳定孩子情绪的最主要来源。 根据美国华盛顿大学心理学教授约翰?高特曼的追踪调查发现,父母扮演情绪教练的孩子,比较有能力处理自己的情绪,挫折忍受度高,社交能力和学业表现也比较杰出。 提高孩子的情绪能力,已成了现代父母的必修课。 2。三个步骤破解孩子情绪密码 培养情绪能力,愈早开始愈好,且要注重方法和技巧。在处理孩子的情绪问题时,父母可采取以下三个步骤:

Read more

别不信,这四个习惯决定了你的孩子是优生还是差生!

小学阶段是孩子习惯的定型期,各种学习习惯将开始逐步固化下来,甚至伴随孩子一生。当然,这种学习习惯既包括了好的习惯,也包括不好的。孩子在小学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好的或是坏的学习习惯,会在某种程度上预见孩子在今后的学习生涯中是优生还是差生。 在孩子的学习方面,家长一定要见微知著,防患于未然。孩子今后是否会变成老师、家长眼中所谓的“差生”,从下面4个习惯中就可以判断出来。 1。在学习上爱和家长讨价还价 很多孩子喜欢在学习上和家长讨价还价。妈妈让孩子先做作业再看电视,他便提出交换条件:做完作业后要比往常多看一小时的电视;妈妈让孩子努力学习,争取考试有进步,他又盘算着一个交易:考试进步了就要买玩具去游乐场玩……生活中,孩子和家长讨价还价的例子不胜枚举。 这种讨价还价,也许会在短期内取得预期的效果,但却不会是持久的。而且,孩子会丧失主动追求知识的动力和兴趣。学习是一条漫长的道路,这种只考虑眼前利益的奖励是非常脆弱的。 其实,仔细想想,孩子喜欢讨价还价,祸根在父母身上。家长们是不是经常对孩子说: “如果你这次考试考满分,我就给你买玩具车。” “如果你乖乖把作业写完,我就让你看一集动画片。” 你自己总跟孩子谈条件,孩子又怎么不能有样学样的反过来跟你讨价还价呢?孩子总能很敏锐的感觉到,你这是在求他们,他们就会觉得自己手里有了谈条件的筹码,自然也就懂得如何跟家长讨价还价了。 孩子讨价还价时,家长一定要守住自己的立场。不管孩子怎么软磨硬泡,家长都不要心软。温柔地耐心地向孩子反复叙说原因,让孩子明白你的立场和原则,慢慢地,孩子就会知难而退。 家长不要害怕孩子哭闹。当孩子因为没有达成目的而大哭大闹时,家长可以试着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让他把心思放到别的东西上。总之,只要不是孩子伤着了,他哭的时候就尽量不要满足他的要求,否则孩子就会得寸进尺。 或者在孩子应该做一件事之前,先给他两个选择,让孩子自己做决定,并学会为自己的决定负责。比如,孩子吃完晚饭想看会儿电视再写作业,这时家长可以让孩子选择先看20分钟电视就去写作业,或者写完作业后看30分钟电视。 2。爱看电视,爱玩手机电脑 看电视、玩手机电脑对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有着非常大的危害。 首先,它阻碍了孩子语言的发展,因为看电视、玩手机电脑是单向的,而语言的学习是需要通过交流来实现的。 其次,沉迷于电子产品,会让孩子习惯不假思索地接受信息,从而懒于思考和探究。 第三,看电视电脑等阻碍了孩子想象力的发展,因为孩子处于被动灌输的状态。 最后,看电视多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使今后的学习变得更加困难。 无规矩不成方圆。家长一定要给孩子立规矩,吃饭、做作业时不能看电视,电视要看多长时间等,家长要提前和孩子沟通好,让孩子减少赖皮的机会。当孩子因此哭闹时,可以按照上面所说的方法化解。 家长不可以把看电视或玩手机作为一项奖赏或惩罚,这样只会增加它们在孩子心目中的价值。 最重要的是,家长一定要多花时间和孩子相处,玩真实的游戏。在室内玩纸牌,享受户外活动,还可以聊天,辩论,以及参与讨论。一起学习有趣的东西,不管那是新乐器、新手艺、跳舞,还是运动。这些都可以减少孩子对电子产品的渴望。 3。遇到难题就放弃 有的孩子遇到不会的题目,就会选择放弃,要么向老师、同学、家长求助,从来没想过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解决问题。 孩子容易放弃,一是因为他懒得思考,二是因为他的力量感不够,认为自己无法看到完成的那一道曙光。 孩子找父母问问题的时候,父母首先要区分出来这道题目是属于孩子应该会的范围还是超过了孩子的能力范围。如果在孩子本该会的范围内,父母可以“装笨”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