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6类妈妈累死也养不出好孩子!很多家长第一个就中了!

人人都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不正确的教育方式可是不对的哦~ 看看下面列举的6类妈妈,你在其中吗? 过分愧疚型 我们都知道德国父母为教孩子严谨,让孩子去体验挫折的感觉,常常会说:“你得先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中国的一些家长,在放手让孩子自由成长时,则充满焦虑,容易愧疚自责。 还记得一些幼儿园妈妈群里分享的情景——明明是孩子忘带某样东西,却毫无担当地埋怨妈妈:“都怪你,忘了给我带上,害我被老师骂!”受到谴责时,你甚至连声道歉:“对不起,妈妈一着急就忘了,下不为例。”为的就是让孩子少点愧疚感,不哭闹,把责任往自己身上抗。 分析:因为母乳不够,妈妈愧疚;因为忙于琐事陪孩子时间少,妈妈愧疚; 偶尔对孩子发脾气,妈妈愧疚。你是否对孩子疼爱到极端,你是否感到身心俱疲? 但这种付出,长此以往很难得到回报,当孩子碰到解决不了的难题,只会养成怪别人、找客观理由的品性,无法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更没办法进步。 控制欲极强型 《虎妈猫爸》大家看过吧,这种类型的妈妈把“听话”当作评判孩子好坏的标准,很多妈妈眼里,孩子没有按你规划的人生走,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做自己的决定,就是“叛逆”。 这种案例在我身边就有,现在孩子长大了甚至妈妈还会去管,成为了“妈宝”或者没有思想的人。 他们父母有一个很自私的行为,就是特别乐意把自己未实现的愿望强加于孩子身上,甚至一些事业工作不顺利的家长,把后半生的主要精力全部投入到望子成龙的拼搏中,为了让孩子按自己的想法发展,对孩子的生理、心理状况都置若罔闻,常言道,教育的核心是“疏则通,堵则盈”,孩子若很难活出自我, 会觉得很迷茫,只有更加去依赖父母,求助怎么做,长期以往是一个恶性的循环。 热衷攀比型 中国妈妈爱攀比在国际上是“赫赫有名”的,大到升学考分,小到鸡毛蒜皮的琐事,中国妈妈总要拿自己的孩子和朋友同事、左邻右舍攀比一番。买什么文具,上什么私家补习班,甚至家里有钱的还要晒晒车,房。当然除了物质,最重要就是成绩的攀比。 人家的孩子去英语补习班,不管自己孩子喜欢与否,都不甘落后;孩子考了班级前三名,就问第一、二名是谁,要求下次赶超他。不知不觉中孩子成为别人的参照物,成了你攀比的砝码! 渐渐的通过身教,孩子也把眼睛只盯着分,只懂得吹嘘,不知为何学,不懂学以致用。 “孩奴”型 孩奴是近年来流行起来的“热词”,形容某些父母一生都在为子女打拼,为子女忙碌,为子女挣钱,而失去了自我价值体现的生活状态。 试着问问自己 有了孩子后,是否还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 很多妈妈经常感慨当妈前后的巨大差别:当妈后没了自我,变成了一颗只围绕孩子转的卫星。与丈夫相处的时间少了,与朋友的联系少了,与社会的接触少了,业余的兴趣少了。 为了家庭和孩子,推掉了单位组织的大多数聚餐和旅游活动,甚至放弃原本辉煌的事业,无论是心甘情愿,还是被迫无奈,似乎只有这样“全心全意”的付出,才称得上称职的好妈妈。 但真的是这样吗?也不尽然,首先,这样副作用很严重,因为会增加孩子的匮乏感和愧疚感,造成孩子同金钱的关系沉重艰难。可以负责任的说,孩奴父母对孩子的成长弊远大于利。

Read more

长大后情路坎坷,都是爸妈的错?

长大后很多心理上的问题,没安全感、过度依赖、焦虑… 等等,都能够追溯到小时候与父母亲的关系。还在襁褓中的我们透过父母来了解这个世界,借此判断这个世界是否安全?会不会受到伤害?而在一岁的时候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就会根深蒂固影响此后一生的行为。本篇文章强调父母应该满足和回应孩子需求,让他们感觉被爱和理解。 孩子在婴儿时期与父母亲所形成的「依附类型」,将会决定他们有没有安全感,进而影响到孩子的人际关系,甚至是成年后的亲密关系 。 的确,许多研究显示,孩子的依附类型会影响到他的同侪关系、影响他愿不愿意去探索和尝试、影响他调节情绪的能力,以及能不能创造良好的人际互动与亲密关系。这样听起来,依附关系真的很重要,但是很多父母都不太理解:到底什么是依附关系?什么样才算是有安全感的孩子? 要介绍依附关系,就要提到两位心理学家──玛丽‧安沃斯和约翰‧鲍比。他们在1950 年代相遇,当时,美国社会崇尚行为主义,行为主义学家约翰‧华生不断告诫父母:「不要拥抱、亲吻孩子,也不要在孩子哭的时候抱孩子,不然就会宠坏孩子。 」如果你是一位父母,这样的主张你应该并不陌生,在台湾,认同「百岁医师」(美国小儿科丹玛医师) 育儿方法的家长也是这样觉得──小孩哭时不能抱,不然孩子就会用哭声控制你。 但是,安沃斯和鲍比却不这么觉得。他们认为, 父母亲要回应孩子,这样孩子才会感到安全。而当孩子感到安全时,才会更独立、更愿意尝试与探索这个世界。安沃斯在当时观察了一些母亲与孩子,她也发现,那些最不黏人、最不常哭的孩子,反而是有位常常回应孩子的母亲。为了要验证理论与观察,安沃斯决定做一个实验。 母亲离开又回来,孩子会怎么反应? 这个实验称作「陌生情境」,研究人员在实验室中用双面镜观察妈妈和约一岁大的小孩的互动,在实验过程中,母亲被告知要短暂的离开房间,然后再回来。安沃斯认为,孩子在妈妈离开房间时应该是会充满焦虑的 (事实上也证明,就算外表看起来很冷静的小孩,他们的心跳和压力贺尔蒙也显示他们是感受压力的)。研究人员想要知道,当母亲离开时孩子会怎么反应,还有更重要的,当妈妈再度回到房间时,小孩会怎么样与妈妈互动呢? 安沃斯在观察过许多妈妈与孩子的「陌生情境」后,依照孩子的反应分成三类型。第一型的孩子在妈妈离开时哭得很难过,但是在妈妈一回来后,孩子立刻去靠近母亲,并且很快的被安抚,停止哭泣,然后能够继续玩玩具,这一类型的孩子被称作有着「安全型」依附关系。 第二型的孩子在进到新房间时非常焦虑和黏人,不太愿意去探索新环境,在妈妈离开时他们很难过,妈妈回来后他们可能会去找母亲,但是无法被安抚,还是继续哭泣──这些孩子想要亲近妈妈,但又很害怕焦虑,被称为「焦虑矛盾型」。 第三型的孩子在妈妈离开房间时表现出一点都不在意的样子,当妈妈回来后,他们也不会去靠近母亲,这类型的孩子称为 「逃避型」。不管是焦虑矛盾型或是逃避型,这些孩子都有着「不安全型」依附关系。 父母的对待方式,决定孩子的依附类型 陌生情境实验中这些孩子所表现出来的依附关系类型,是因为孩子天生气质不同所造成的吗?或许基因会有一些影响,不过,早在这些妈妈和孩子进到实验室之前,安沃斯已经花了很长一段时间在这些孩子的家中观察亲子互动,所以,她能够归纳出,到底是什么样的母亲对待方式,让孩子在妈妈离开又回来后,会有这样不同的反应? 婴儿出生后,藉由与身边的人的互动来理解这个世界,尤其是主要照顾孩子的人,像是父母亲。当婴儿不舒服或是饿了哭泣时,如果爸爸妈妈回应孩子的需求,像是将孩子抱起来安抚、喂孩子喝奶,在这样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他们眼中的世界是安全可以预测的─ ─ 他们了解,当我有需求时,会有人来回应我、帮助我,这就是形成安全型依附关系的孩子。所以,在实验中,当妈妈回到房间后,本来痛苦哭泣的孩子能够立刻亲近母亲并且被安抚,因为过去的经验告诉他:「妈妈能够满足我的需求,能够让我快乐。」 而根据安沃斯的家庭观察,这些有着安全型依附关系的孩子,果然有一位平常会回应孩子的妈妈。当孩子能够有一位让他安全依附的大人,这位大人就像是孩子的安全堡垒,让孩子更愿意往外踏出去探索这个世界,也能够从父母的安抚中学习如何调节情绪。 那么,是什么样的教养模式让孩子形成不安全型呢?

Read more

自私?与其对无法控制的事情生气,不如对自己多点关心

随着年龄的渐长,我发现其实我们对很多事情都会变得比较敏感,意见也会比较多。但我们却抱怨的比以前更少,甚至对很多发生在周遭的事情感到冷感。有些人说,因为随着社会的历练,我们变得比较世故;但其实不是世故,我们只是了解了这个社会的形形色色,所以我们放弃去抱怨自己无法控制的事。 看看自己的生活周遭,真的有太多的奇人异事,发生的让人无法理解。 就像上礼拜,家中大楼的电梯里头挤满了人。突然一位年轻的小伙子把电梯门顶住,不顾电梯超重的铃声,硬是挤了进来。结果电梯上升不过几秒的时间,那位小伙子竟然在二楼就出了电梯。 又或者,去滑滑脸书,你可以看到很多在脸书上每隔几小时就发一篇文,内文却是不断抱怨自己的生活有多忙碌的朋友;或者用谦虚包装的狂妄,在上面分享自己的物质生活或者成就的人。 更严重者,昨天晚上在一家很安静的日本餐厅里头用餐,有一群人用中文大声地喧哗,他们的音量是会让人头疼的那种吵闹,而餐厅里头的客人也纷纷地投以关注的眼光。一方面是我想与朋友来顿不被打扰的晚餐;另一方面,其实也是不想要让华人在外国人的眼中产生不屑。假借去厕所的名意,我经过了那群人的餐桌,用中文小声地希望他们能够降低音量,因为其他客人要安静地用餐。他们看了看我,没想到只回了我一句话:“我们在吃饭,管其他人干嘛?” 语毕,他们继续大声地喧哗。而我,则是无奈地回到自己的餐桌,恼怒地结束那顿本来应该要很愉快的晚餐。 你看到我在文章中抱怨这些生活中的琐事,一定会觉得我很可笑,对吧?没错,其实我也一直常常无法理解——究竟是我对这个世界太过于敏感,还是我是一个无法忍受事与愿违的人。 但经过了昨晚的事,我忽然领悟到了。其实变成熟的一大关键,就是不要被那些自己无法掌控的事情所影响心情。 在工作上,把自己份内的事情做到最好。把工作交出去之后,上司要怎么处理事情,就不是你能够控制的了。有些时候给太多意见,还会招致批评以及不屑。所以当遇到不愿意听从下属意见的上司时,你唯一能做的,就是确保自己的部分没有错误,然后一再确认事情在不幸出包后责任不会被推到你的头上。 爱情也是一样,能够喜欢上一个人,当然很幸运。但两个人要维持恋情的长久,能够互信以及互相提供空间则绝对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而“提供空间”说穿了,其实也是放弃控制的一种。 有些时候自己过自己的生活,双方再亲密也要释出时间给对方做自己喜欢的事,不仅可以不会被对方的抵抗而坏了心情,再者,本来谁就不属于谁,为什么只因为爱上了对方就必须要互相交出自己本来所拥有的一切? “自私”在大多数的时间里头或许都是一项不好的人格特质,但活了近 30 个年头,自私却是我一直在努力的目标。 这里的自私并不是要你藉由陷害别人来为自己夺取利益,而是在现状不满自己却无法改变别人时,能够把焦点从那些事情的不愉快,转移到自己的身上,并且专注在让自己变得更好。 就像我很不喜欢下班后的聚会上与别人还是一直在聊工作上的事,所以只要当这些谈话开始发生时,我会默默地转移话题或者离开聚会。回到家后,也不要去想当天晚上聚会上所发生的事,我会专注在自己可以做哪些事情来为这个世界有所贡献,譬如说做志工或者是写文章。 这些想法说出去可能会被很多朋友嘲笑,但只要深信自己的价值绝对不只是在职场上与物质生活里,你就有动力去默默地耕耘。 与其花时间在为自己无法控制的事情上生气,还不如学着自私一点,把焦点转移到自己可以努力的范围内,尽好自己的本份并且执着于自己相信的事情,好事情或许就会在无意间中发生! 让我们一起分享出去吧! 图:pexels.com 文:womany.net

Read more

别说你认识多少人,就看你有困难时还有多少人认识你

当你缺钱有困难时,你会明白很多人生道理。 你认识的人很多, 真正能帮你的又有几个? 别说你认识多少人, 就看你有困难时还有多少人认识你。 算看看…你会发现…真的很少 很少, 天天在一起吃吃喝喝的, 有事真不一定会帮你, 朋友,只要质量,不要数量, 马铃薯拉一车,不如夜明珠一颗。 我有一个苹果,分你一半,这是友情。 我只吃一口,剩下的全给你,这是爱情。 我一口没吃,直接全给了你,那是你父母。 我藏起来,对别人说我也饿了,这是社会。 男人只有穷一次,才知道哪个女人最爱你。 女人只有丑一次,才知道哪个男人不会离开你。 人只有落魄一次,才知道谁最真谁最在乎你。 陪伴,不是你有钱我才追随, 珍惜,不是你漂亮我才关注。 时间留下的,不是财富,不是美丽,是真诚。 日久不一定生情,但一定见人心! 人总是在失去后,才知道拥有的美好, 朋友不求多,但求困难时会伸手拉你一把的人! 图/pixabay.com

Read more

幼儿教育不是越早越好

20年前,上学前班、幼儿园、甚至一二年级的孩子们,大部分时间都在玩:堆积木、画画、创作想象的世界,在脑瓜里想这些事,或和同学一起玩。但这些活动越来越多地被老师的教学所替代,而这种教育方式过去通常用于年级较高的学生。在很多学校,正规教育现在是从4或5岁开始的。人们认为,如果不提早开始接受教育,孩子们在阅读、数学等关键科目上恐怕会落后,或许永远都无法再赶回来。 这个想法似乎是显而易见的:越早开始意味着学到的越多: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但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教育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表示,没有证据表明这种方式会提高长期的成绩;实际上,它可能会带来相反的效果,可能会阻碍情感及认知方面的发展,造成不必要的压力,甚至可能会扼杀孩子的求知欲。 我最近与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莱斯利大学(Lesley University)的教育学荣休教授南茜·卡尔松-佩奇(Nancy Carlsson-Paige)有过一番交谈。卡尔松-佩奇称,这种趋势反映了对“孩子的学习过程深深的误解”。她定期参观学校,看到很多年纪较小的学生无法理解授课内容:“我在很多教室看到过很多类似的情况,老师让学生坐在桌子旁,抄写字母。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真让人感到难过。” 这场争论事关重大。在教师早期指导的质疑者看来,那种教育方式无法培养出能够发现、创新的人才,只会培养出倾向于被动接受信息的人,追随者,而不是创造者。在21世纪,我们需要的是哪种公民? 在过去10年中,越来越多的早期教育措施在美国迅速蔓延。 《不让孩子掉队》法案 (No Child Left Behind)、“力争上游”计划(Race to the Top)等项目,促使学生面对更多测验,接受更多由教师主导的教学。 另一个原因:各州共同核心标准(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这套详尽的教育方针,旨在确保学生在经历幼儿园到12年级的学习后,达到一定的标准。目前,43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采纳了数学和语言方面的标准。 转而采用说教的方式是为了解决两个紧迫的问题。 从很多方面来看,美国的教育成就落后于其他国家;与此同时,数百万美国学生的成绩仍远远低于全国水平,这些学生中很多人家境贫困,属于少数族裔。倡导人士表示,提前开始正规教育将有助于缩小这种双重差距。 这些举措虽然都是出自善意,却是受到了误导。包括芬兰和爱沙尼亚在内的几个国家的义务教育都是从7岁才开始。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Read more

强行关灯逼迫孩子睡觉 后果只能父母自己承担!

在孩子睡觉时间上,估计几乎每个妈妈都会有头疼的时候,有些妈妈是长期为孩子睡觉的事情焦虑,为啥呢?不就是睡觉嘛,“困了就睡,不困就不睡”,如果都能用这个简单的自然规律来顺势而为养孩子,那就妈妈、孩子都幸福了。现在的问题是,铺天盖地的月儿专家说了孩子要科学睡眠,白天规定需要睡几个小时,晚上规定需要睡几个小时,还规定几点睡,几点起,到点不睡,就强制,到点不醒,就“闹醒”,总之,孩子要照着“科学规定”、家长要求去睡觉,不能有自己的意志,也不能按照自己的睡眠需求,在睡觉这事儿上,差不多过的是“傀儡”生活。 当然,凡事都有度,孩子睡觉也不是说,完全不限制,比如玩到夜里一两点,还说不困,不睡觉,那也对孩子身体发育不利,当然有些地方、有些家庭认为过了11点或者12点,是很晚了,必须要强制睡觉的。关于孩子睡觉,有些人说是养成习惯很重要,夜里大概几点睡觉,这样早上才能正常起床去上学,白天中午再午睡下,就差不多了。如果能养成这样的习惯固然是很好的,问题就在于不是很多孩子都能有这个习惯的,有些孩子就是精力旺盛,晚上睡的晚,中午还不睡觉,这样子,有些家长就“坐不住”了,紧张在意,必须的改改啊,尤其是和其他有规律睡眠的孩子妈妈交流后,回去面对自己的孩子,肯定想“整整”了。于是家长发话了:到了晚上10点,必须睡觉,不睡觉,就强行关灯,孩子大哭也不行,强制睡觉。嗯,这样的规定和要求,强制实行两三天发现,孩子半夜睡觉,突然惊醒还大哭,哄好久才又睡下,或者孩子突然说梦话“我不要睡觉,我不要睡觉,我还要玩会”,然后一到晚上要睡觉时,家长也害怕,孩子又要闹,孩子也不爽,“亲子大战”,久了肯定吃不消啊,孩子、大人心理压力都很大,谁也过不好。 所以,关于孩子晚上几点睡觉这个问题,还是不能采用高压政策,一般夜里不爱早睡觉的小朋友,客观来说,和家长的作息也分不开,大人睡的晚,孩子也跟着睡的晚,尤其是三四岁的小朋友,更是模仿大人的生活习惯,还有一点就是,孩子的精力在白天没有充分“发泄”,到了晚上10点还不困,也有一些小朋友是看着很困了,也打了哈欠,大人让睡觉就是不睡,可能是玩的太兴奋了,或者是太好玩了,孩子扛着“困意”也要玩,关于最后这点,很多家长都会强行关灯睡觉,不让孩子玩了,明明很困了,还撑着玩,虽然一定程度上也可行,但是这么做了,最关键的一点是,善后。如果家长让孩子哭着睡觉,还不哄,那么睡前心情不好,对睡眠质量是有影响的,尤其是三四岁的小朋友,自我调节能力还很弱,会影响亲子关系和孩子的安全感。 不管是家长偶尔还是经常这样强行关灯,强制孩子睡觉,不管孩子的情绪如何、心理想法如何,不去采取措施“哄哄”孩子,让孩子释放了不良情绪再去睡觉,是非常不恰当的做法。那么,如果我们家长真的这么做了,怎么安抚孩子,让他释放内心的不满和伤心、难过、委屈情绪呢? 接下来就说一个实际操作过、真实有效的做法: 背景:10:30了,孩子已经短时间内打了三四个哈欠了,还是要玩电脑游戏。爸爸就强行关灯,夺走平板电脑,说明天还的上幼儿园呢,必须睡觉了,不然明天早上起不来。孩子才不听,不管呢,大哭。 做法: 妈妈:哦,宝宝(可以是孩子的名字)伤心了,你是不是还想再玩一会电脑呢?(表示理解) 孩子:嗯(得到认可,被妈妈看见自己的需求) 妈妈:哦,妈妈知道了,宝宝还想再玩一会电脑。要是不让玩,是不是就很难过呢?(说出孩子的情绪,是一种间接帮孩子表达) 孩子:是的。我还要再玩一会嘛。 孩子说着说着就大哭,开始用手推妈妈,让哭着说让妈妈开灯。(又大哭,是孩子得到理解后,情绪的释放) 妈妈:宝宝很生气,不让玩就很生气,对吗?(继续理解) 孩子:是啊(恶狠狠的说),我就要再玩一会。(还是大哭)(孩子继续表达不满和情绪) 妈妈:哦,不让玩,宝宝就很难过、伤心,不开灯,宝宝就很生气、委屈,妈妈知道了,宝宝还想再玩一会,不然就不愿意睡。(继续共情孩子的需求和情绪) 孩子:嗯,还想玩(变成小声哭泣)(释放了一些,会缓和,大家可以这样的过程多次重复,直到孩子情绪缓和下来) 妈妈:嗯,妈妈都听到了,妈妈懂的,知道宝宝想玩。昨天不是玩到很晚,早上就很困,起不来,很难受的。你已经打了三个哈欠了,眼睛已经很困了,你还不让眼睛睡觉,第二天就没精神了,所以早点睡,明天放学后我们还可以玩游戏啊?周末爸爸妈妈还带你出去玩呢(孩子情绪缓和后,可以说些符合现实的话,并转移注意力说些其他让孩子感到关爱的安排。) 孩子:嗯,那我睡觉,不玩了,周末我们就去住酒店(这是孩子自己的替换和安慰) 负面情绪释放后,孩子安心的一觉睡到早上起床上学。 最后,如果家长们感觉不到孩子的情绪和需求,共情能力弱,那么,需要我们家长多学习,可以看书,也可以通过外界协助自我成长,提升情感敏锐性和共情能力。事实上是,作为家长,我们不可能给到孩子自己没有的东西。如果你都习惯压抑、否认情绪,不去表达和释放,那么这样的操作方法,做起来就不容易的。 文/阿波罗新闻网 | 图/pixabay.com

Read more

请善待你职场上的这六个贵人

你的职业成就固然要通过自身的努力,但在你的职场中有这样六个人,直接决定你的前途,我们要善待和感激: 1.愿意教你的人 无论是初入职场,或者是在职场驰骋很多年,总有那么一个人,在你遇到困难的时候,你会打电话,或者是当面向他请教,他会把他的经验毫无保留的给你,这个人就是你职场的导师,不管你现在是功成名就,还是平平凡凡,请善待你的导师。 2.你的仇人 在工作中难免有磕磕绊绊,总有那么一个人,老是和你过不去,成为你职场上的仇人,就是这个仇人,让你成长进步,让你稳重成熟,请你善待你的仇人。 3.第一个发现你的人 当你还是一个莽莽撞撞的小伙子的时候,他发现了你的潜质,果断的提拔了你,给你施展才华的机会,从此你的职场打开了上升的通道,他就是你佰乐。 4.成为你职场标杆的人 或许是他的能力吸引了你,或许是他的人品让你感动,或许他丰富的经历和不凡的成就让你对他崇拜有加,成为你职场的标杆,你从他的身上学到了为人处事的道理,练就了一身的好本事,他就是你的榜样,请善待你的榜样。 5.陪伴你一路走过来的人 你们由陌生到熟悉,从陌言到知己,你从一个掉渣的职场小白,到呼三喝六的经理,他都与你风里来雨里去,一直陪着你,他就是你的铁杆哥们,请善待你的这个哥们。 6.最后就是你自己 平凡也好,成就也罢,你都是最好的自己,别的活法也许咱学不来,别人的话也许不适合咱的口味,为什么不让别人向咱学习呢,没什么大不了的,挺起腰杆,踏步向喜欢地方走去,请善待善待自己。 在你的职业生涯中还会有许许多多需要善待的人,如果你有颗感恩的心,他们都终将成为你生命中的贵人。 图:pixabay.com

Read more

中年的压力,谁懂?!

中年的我们,身上有压力! 不敢像老年人一样的享受安逸, 不敢像青年人一样的随心所欲, 不敢像单身汉一样的任意来去。 为了生活的富足, 拼命的挣钱,努力的工作; 做为家庭的支柱, 老人需要照顾,孩子需要呵护! 中年的我们,眼里有委屈! 时刻全神贯注,生怕落于人后; 整天忙忙碌碌,不敢休息退步; 一年不辞辛苦,在外奔波奋斗! 有多久,没有空闲出去走一走; 有多久,没有放下工作歇一歇; 有多久,没有真正睡到自然醒! 中年的我们,心里有压抑! 哪怕工作中受了排挤, 为了生活也要吞声忍气; 哪怕心里面塞满憋屈, 为了家人也要忍住泪滴! 从不会当着老人诉苦, 怕年迈的父母会担心; 从不会当着儿女去哭, 怕年幼的孩子会伤心! 中年的我们,

Read more

人生就是这样一个苏醒的过程

这个世界一层一层地向我们展开, 这一刻模糊的面目,下一刻就会清晰; 这一刻不能宽恕的人,下一刻就会得到原谅; 这一刻不能接受的事实,下一刻就会变得容易理解。 是的,就这样, 我们不断消除着自我的狭隘、偏激和片面, 一点一点苏醒着,活到老,并一直醒悟到老。 心里有阳光,雨天也是一种浪漫; 心里下着雨,晴天也是一种遭罪。 人生快乐不快乐看心情, 心情好不好看心态。 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 快乐的人不是没有痛苦, 只是他们都修炼了一颗强大的心, 因而不被痛苦所左右。 拥有强大的内心, 就不是生活左右你,而是你驾驭生活。 心态是心灵的窗口, 心态决定我们看到怎样的世界。 如果想要把世界看清, 请别装上有色的玻璃, 让你的心灵保持纯净; 如果想要把世界看得全面一点, 请让窗子大一点点,让你的心变得宽广; 如果想要欢乐,请关上灰暗的窗户,

Read more

你想要的,岁月都会给你

踏实一些,不要着急,你想要的,岁月都会给你。每天醒来告诉自己,只要信念还在,一切都还来得及。我们最大的悲哀,是迷茫地走在路上,看不到前面的希望。 当你感觉人生没那么如意,当你觉得自己再也坚持不下去的时候,请记得对自己说:没关系,这些都是我们必须经历的成长过程。你若决定灿烂,倒影也会美得让人惊叹! 情不自禁的忧伤,慢慢学会掩藏。时间是最好的偏方,无论有什么样的记忆,时间都会把回忆里的泪水风干。始终相信阴霾会散尽,就算人生是场梦,也要有滋有味地把它做完。 挫折会来,也会过去,热泪会流下来,也会收起。没有什么可以让你气馁,好的坏的,我们都收下吧,然后一声不响,继续生活。别急,你要的,岁月都会给你。你若不伤,岁月无恙。 生命中最好的事情,就是找到那个知道你所有的错误和缺点,却依然认为你非常棒的人。即使不开心也不要皱眉,因为你永远不知道谁会爱上你的笑容。 珍惜时光,珍惜自己,因为他们都不能重来。找不到坚持下去的理由,那就找一个重新开始的理由,生活本来就这么简单。不以结果为导向的生活态度,也是一种美。 优于别人,并不高贵,真正的高贵是不断优于过去的自己。天下万物的来和去,都有它的时间。进一步,有风景;退一步,得心境。快乐和幸福,说到底,只是心里的一种安闲与宁静。 生活中没有绝境,一场场灾难都必将是经不起阳光的噩梦,经不起颠簸的泡影。也许世界给你的不尽如人意,但我们可以用自己的手,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天地。 你想要的,岁月都会给你。只要你心里一直小心翼翼的呵护着,包括你的梦想,你想成为的人,以及你想去的地方。修炼心境,平静地对待一切,体验和珍藏人生的一点一滴。 图:pexels.com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