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你并没有想像中那么懂得爱自己

人们总说「爱自己」,但到底该怎麽做才是真正的爱自己?花钱犒赏自己从不手软、目前拥有的一切似乎无从挑剔,却总是觉得自己的人生差强人意,总是缺了什麽,让你无法打从心里感到真正快乐。如果你曾经拥有以下这些想法,那麽,也许,你并不如你想像中的那麽喜欢自己,也是让你一直无法感到真正幸福的原因。 1.你非常在乎社交媒体上的一切 你是不是非常在乎社群软体上面的Like数?不断刷新Instagram查看有几个人观看自己的限时动态,当人数没有达到预期就会让你感到心情郁闷,花很多时间检讨一张照片Like数多寡的原因,是今天打扮不够美?还是拍照的人技术太差?滤镜调的不够吸引人吗?也许你需要先停一停,如果你对现实中的自己够有自信,那这样虚拟的数字真的有如此重要吗? 2.被称赞的时候会觉得很难为情 比起被指正与批评,被称许反而让你更加不知所措。你无法相信自己真的值得这些赞美,即使对方再真心也无法让你真正感到自信,你深信这一切都只是恭维话,自己无法真正匹配这些好话。如果连别人都觉得你很棒,都无法让你相信自己很优秀,表示你真的不够喜欢自己。 3.你总是付出许多心力在迎合别人 当你不喜欢自己,就势必得更加努力地做人,因为在你认为,自己都觉得自己不够好,当然要付出更多,才能让别人喜欢你。当你对自己充满自信,不需要花心思讨好,因为你的自我价值也不必获得谁的认同,他人的关心与否对你来说不会造成太大影响,你有自己的生活圈、了解自己的朋友,也活得很快乐。 4.每个人的无心批评都会让你非常在意 也许你今天的工作任务被评点出不够好的地方,或是没有搭配得宜的鞋子迎来同事半开玩笑的一句:「这样有点不搭。」,都会让你内在的自信心崩盘,在心里痛苦得不能自己,花上许多时间才能这些情绪中平复。你太在乎别人看法,即使自己很优秀,也要通过他人评断你才能真正相信。你总是让其他人操控自己的想法,但总忘了人生是自己的,不是他们的。 5.你常拿自己跟别人比较 总觉得别家花园的花朵比较香,即使深知自己的已经具备一定的水准,但却忍不住和他人比较,追求更好的事物没有错,但过分的比较让你对自己越来越不满意,永远不够好。羡慕别人Instagram的Follower比较多、吃味更受到主管关爱的同事,这样习惯性的计较,都会让你无形之中更讨厌自己。 6.你害怕谈恋爱 谈恋爱对你来说是一件很可怕的事,你宁愿被派遣各种困难的工作任务,也不想要再次投入感情,只怕再次受伤。你觉得自己还没准备好,对对方没耐心、因为没安全不想远距离、怕下任男友再度出轨……,其实这些担心都意味着你无法相信自己值得更好的。不断的专注在缺点之上,而忘了自己有多少优点其实很吸引人,你优雅知性、善解人意、对未来有明确规划,完美的男人其实正在寻找像你这样的人,别害怕,爱自己,然後勇敢去爱。 7.你常在内心可怜自己 你时常觉得自己很可怜,时常抱怨,把自己设定在悲惨的角色上会让你有安全感,你似乎就注定是一个容易失败、生活有诸多不顺的人,今天又遭遇什麽挫折才不会让你感到太痛苦。但如果连自己都讨厌现在的自己,那没有任何人会喜欢你。 8.你害怕有大梦想 你不相信自己可以作梦,也不觉得你有本事实践他们,离开舒适圈让你感到不安,任何失败与被拒绝的可能都会让你难以招架,这意味着你打从心里看不起自己,对自己没有信心,唯有相信自己,才能让你真正认同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 9.你对自己要求太过崇高 你对自己有一定信心,但要求完美的你遇到一点失误,就会对自己产生毁灭性的责难,先前付出的所有努力都瞬间付之一炬。这样的你,就像考试考了98分却嚎啕大哭的孩童,矫枉过正常弄得自己很疲倦。无伤大雅的失误,甚至是偶然的错误都是人之常情,请多爱自己一点吧!这麽优秀的你,不应该被这些过高的要求弄得不喜欢自己。 10.你对周遭的人事物感到怨恨 讨厌身边的人、每天发生的事,这个世界似乎欠你的一个交代,愤世嫉俗让你常常陷入情绪泥沼之中。事实上,你不喜欢的是你自己,当你真的够爱你自己,无论现实多麽残酷,你都会有一个舍不得赠恨世界的理由,例如:被你的冷笑话逗笑的好友们、化完妆後迷人的自己、早晨睡到自然醒的阳光。相信自己是那个最棒的人,这个世界也会因你而美好。 图/pixabay.com

Read more

不要怕孩子,也不要让孩子怕你

自从11岁儿子额头上冒出大大小小的青春痘,王媛就知道,她最担心的挑战来临了:儿子进入青春期了。眼下,儿子除了什么都要顶下嘴,还没有什么出格的,毕竟他才上小学六年级。但王媛知道,更多的对抗和更多的担心,在后面——青春期,对于所有的父母来说,可能都是一个可怕的字眼。“我自己的青春期过得就有点困难,现在的社会跟我们那个时候又不一样了,复杂多了。我觉得孩子的青春期就像一个巨大的黑洞,一团高速运转的漩涡,我害怕我的孩子会不由自主地被吸进去,而我们做父母的,却可能根本帮不到他。” 父母为何如此担心 无数父母为孩子的青春期担心。到底担心的是什么?事实上,为人父母者自己也说不清。可能是性,还可能是毒品,以及堕入黑社会——媒体不断报道的各类青少年暴力事件让很多家长视青春期如洪水猛兽。危险丛生,这就是父母眼中孩子的青春期图景。 青春期确实如家长们担心的那样充满危险吗?整个社会是不是过度渲染了青春期危机呢?李子勋认为,青春期是社会文化的概念,不是生物学的概念。“一只小老虎,可能会去玩弄一条眼镜蛇,却不知道危险,长大后才会敬而远之。西方社会没有那么多对青春期的关注,原因是把孩子成长中出现的问题看成是自然的,因而更具宽容的态度。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过于强调一致性,而忽视对个性的尊重;太多使用非此即彼的评价系统,使孩子内心处在分裂的语境中;还有就是父母不鼓励独立,或者滥用家长权力,不主动给予孩子自我的空间与行为决定权,这些都会造成青春前期的孩子普遍感觉压抑。青春期是一种对压抑的清算。我敢说,从小不听话,喜欢自我主张的孩子,没有青春期问题。” 在心理学家看来,青春期远没有父母们想象和媒体放大给社会看的那样可怕。而父母过度担心青春期,首先是父母自己的问题。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心理治疗师姬雪松认为,很多父母感觉青春期的孩子像断了线的风筝要飞走了,这使他们很焦虑——他们希望孩子还像小时候一样依恋自己。“如果父母对青春期的孩子仍然感到需要控制,就会经常体验到恐惧和危险。” 李子勋也认为,从心理层面说,青春期应该是父母的问题,而非孩子的问题。“孩子小的时候无条件地依恋父母,需要父母,全方位地听从父母,按照父母的价值观生活、学习与交往,父母在与孩子的关系中可以体验到快感、权威感、被需要感、自我价值实现,甚至是活着的意义。当孩子开始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审美、情趣、价值体系时,他们首先放弃的是父母给予的那套价值体系。对孩子来说青春期是获得,对父母来说青春期是丧失。”很多父母意识中渴望孩子长大,潜意识中又害怕他/她长大,于是孩子在社会适应中遇到的许多麻烦就会被父母无限放大,从而加重了孩子适应社会的挫败感。李子勋认为,强调青春期的管理,不过是帮助父母能够合理化自己依恋孩子的行为,使分离延缓到来。 1/3的年轻人青春期是痛苦的 几个14岁的少女在迪厅暴打一个女孩并脱光她的衣服游街……网络上,电视上,报纸上,出现在媒体上的关于青少年的此类报道,也并非危言耸听。 我们确实看到,虽然有些孩子顺利地度过青春期,但还是有相当比例的孩子青春期过得相当艰难。 张芸的孩子从12岁开始,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再也无法管束。他不但与父母对抗,与学校对抗,好像也在与整个社会对抗。李建军的儿子在15岁时与一群社会青年混在一起,差点轮奸一个11岁的小姑娘——幸亏未遂。王辛说,她的女儿每周末都要和同学去酒吧,当她看到那些留着各种奇形怪状的发型,耳朵、鼻子、嘴唇上都挂满了金属环、金属钉的男女进出酒吧时,她真的为自己的女儿会不会也行为失控感到担心。 “青春期是一方避无可避的海岬,从孩子的奇思妙想到成年人的独立自主,需要经过一个心理年龄的过渡。”法国专为青少年提供服务的索雷恩之家的领导者马塞尔·吕弗(Marcel Rufo)教授认为,世界上有1/3的年轻人可以顺利度过青春期,另1/3是“恰到好处”地使人厌烦,只有对最后1/3的年轻人来说,青春期是痛苦、复杂的——但这个比例也相当高了,不容父母们不重视。 体验生活是青春期的一部分 马塞尔把青春期称为混乱的生活:“我参照的是那些属于自我形象范畴的问题:我们想留给别人的形象,以及我们对自己的印象。进入青春期的特征是开始质疑,比如:我讨人喜欢吗?怎样才可以有我自己的朋友圈?怎样让别人高兴?很多的疑问都与自己在群体和社会上的整体地位有关。尤其还与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有关:怎样才能抹掉那些被父母理想化了的印象?怎样才能摆脱他们所认为的我是个完美孩子的印象?这就是青春期。”孩子们通常表现为消沉沮丧,因为青少年开始自我怀疑。还会焦虑不安,因为他们体验的是现在,而不是过去和将来。正是在这个时候有了初吻,有了第一次失恋,第一次迷醉,第一次危险行为……体验生活是青春期的一部分。“因为那些我们掌控不了的东西不能为我们所有,冒险,对青年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对生活和未来的征服手段。可以说,他们是通过这些危险行为来排遣死亡。但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说他们对生活的恐惧更胜于对死亡的恐惧。”马塞尔分析。 其实,想想我们自己的青春期,不也曾做过一些连父母也未曾料到的事情吗?对生命来说,任何体验都是获得,当然也包括犯必要的错误。李子勋说:“没有经历与体验过的东西,对生命来说是一种丧失。没有哪个男孩在做学生的时候没偷偷吸过烟,幻想过性,撒过谎,打过架,干过父母不让干的事。至少我是这样长大的。” 为孩子的青春期做好心理准备 青春期也是青少年反抗父辈权威的一个时期,父母是青少年的首选攻击目标。所以,做青春期孩子的父母,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过分担心和不够担心之间,很难确定合适的行为方式,那个界限到底是什么? 马塞尔认为:“关键在于不要害怕。这也是心理医生相对父母的优势所在。我们之所以害怕我们的青少年,并且为他们而害怕,是因为他们代表了我们自己的未来。而心理医生本人则跟他们没有这种关系。” 李子勋认为父母要减少关注:“一个和谐的婚姻很少会对孩子青春期给予过分关注。同样,一个开放的多元化的文化也不会对青春期那么关注,原因是从整体社会意识上就没有把这些麻烦当问题,反倒会为孩子的长大而欣喜。对父母来讲,孩子满11周岁,就要开始调整孩子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把精力多分配给自己一些。努力学会把孩子看成一个可以独立的、有自己价值观念与思想的人。”李子勋建议年轻父母蹲下来学习“80后/90后”的生活态度与方式,因为他们比我们更理解这个社会的现在与未来,未来是孩子的未来,未来的社会只会更适合孩子。所以,青春期是父母对孩子与社会再适应的问题,吸收孩子的一些想法与做法,家长们会永葆青春。 首先,无条件接纳与尊重是最重要的。 孩子的社会能力是从父母的行为中学到的,父母无条件接纳孩子,孩子也会很容易接纳别人,并融入社会。要让孩子觉得自己重要,尊重自己,那么,父母首先要尊重孩子。父母作为一个孩子的法律监护人,必须引导孩子某些行为。尊重就意味着关系有了界限,对青春期的孩子来说,父母是亲友团、拉拉队,或者是热心的旁观者。 第二,责任心的培养。 父母要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行为只能自己负责。要敢于让孩子做一些自己可以负起责任的事。当然,青春期孩子犯错时要保护他/她的心灵与尊严,父母不能让孩子在众人面前丢脸。对犯了大错的孩子,父母要通过让孩子对社会的公益服务来“偿还”。我个人觉得有一个意识要从小培养:个人行为要以不影响他人为前提。 第三,不要替代孩子。 让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去成长,当孩子面对困境时,让孩子自己解决。尤其是人际关系问题,更要给孩子解决问题的时间与空间,让孩子在失败中成长。孩子在审美、个人爱好、人际交友方面出现的差异,往往是孩子刻意的自我表达,是一种自我意识的成长,不要看成问题。

Read more

你是那种让孩子欢迎的父母么?

1、教导他解决问题 从学会系鞋带到自己过马路,每一步都是孩子迈向更独立的里程碑。当孩子发现他有能力解决面对的问题,就能带给他们快乐与成就感。当他遇到阻碍时,例如:被玩伴嘲笑是无法拼好一块拼图时,你可有几个步骤来帮助他: (1)确认他的问题。 (2)让他描述他的解决方式。 (3)找出解决问题的步骤。 (4)决定让他自己解决这个问题或提供一些帮助。 (5)确定他能获得需要的协助。 2、给他表演的舞台 每个孩子都有特有的天赋,何不给他们机会表现一下?如果他们喜欢说故事,鼓励他多说故事给你听。如果他对数字很擅长,带著他去逛街,让他帮你挑选价格便宜的东西。当你能欣赏孩子的才能,并表现出你的热情时,孩子自然会更有自信心。我们身边的孩子所需要的,不只是衣食无虑的生活环境而已,他们需要大人陪伴他去’经历‘它的成长过程。有句话说:‘要知道孩子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得先蹲下来,由孩子的位置和高度去看世界。 3、给孩子随性玩耍的时间,不要把生活安排得太有规则 教育学者指出,自由玩耍比有计划性的活动,对学龄前的孩子来说更为健康有益。父母要避免将孩子的时间塞满各种活动。所有的孩子都需要有一些无所事事,随性玩耍的时间。 4、教导他关怀别人 快乐的孩子需要能感受到自己与别人有某些有意义的连结,了解到他对别人的意义。要发展这种感觉,可以帮助孩子多与他人接触。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整理一些旧玩具,和他一起捐给慈善团体,帮助无家可归的孩子。也可以鼓励孩子在学校参与一些义工活动。专家指出,即使在很小的年龄,都能从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获得快乐。并养成喜欢助人的习惯。 5、鼓励他多运动 陪你的孩子玩球、骑脚踏车、游泳……多运动不但可以锻炼孩子的体能,也会让他变得更开朗。保持动态生活可以适度纾解孩子的压力与情绪,并且让孩子喜欢自己,拥有较正面的身体形象,并从运动中发现乐趣与成就感。 6、笑口常开 常和孩子说说笑话、一起编些好笑的歌,和你的孩子一起开怀大笑,对你和孩子都有益处。光是大笑,就是很好的运动。 7、有创意的赞美 当孩子表现很好时,不要只是说:“很好。”赞美要具体一些,说出细节,指出有哪些地方让人印象深刻,或是比上次表现更好,例如,“你今天有主动跟警卫伯伯说早安,真的很有礼貌。”不过,赞美时也要注意,不要养成孩子错误的期待。有些父母会用礼物或金钱奖赏孩子,让孩子把重点都放在可以获得哪些报酬上,而不是良好的行为上。父母应该让孩子自己发现,完成一件事情所带来的满足与成就感,而不是用物质报酬来奖赏他。 8、确保孩子吃得健康 健康的饮食,不仅让孩子身体健康,也能让孩子的情绪较稳定。不论是正餐或点心,尽量遵循健康原则,例如:低脂、低糖、新鲜、均衡的饮食。 9、激发他内在的艺术天份 虽然科学家已证实没有所谓的“莫扎特效应”,但是多让孩子接触音乐、美术、舞蹈等活动,依然可以丰富孩子的内心世界。专家发现,当孩子随音乐舞动、或是拿著画笔鸦,其实都是孩子在抒发他内在世界、表达情感的法。孩子喜欢画画、跳舞或弹奏音乐,也会对自己感到比较满意。 10、常常拥抱 轻轻一个拥抱,传达的是无限的关怀,是无声的“我爱你”。研究发现温柔的抚触拥抱,可以让早产儿变得较健康、较活泼,情绪也较稳定。对于大人而言,拥抱也能让人减轻压力,抚平不安的情绪。

Read more

与其为结果着急,不如踏实解决问题

我上大学的时候就出来工作,第一份兼职是营销,在离学校不远的一个酒店。酒店刚开业,生意很清淡,老板很着急,我们都跟他一起急。早晨一上班,大家就开始担心生意怎么样。到了午饭时间,店里没客人,老板在门口转,一会儿责怪天气不好,一会又说迎宾女孩的妆没化好。我们在店里转,恨不得用眼神勾几个客人进来。 后来,老板娘来管店了,画风跟老板完全不同。以前老板每天骂采购,菜不是买多就是买少,几个月时间,光采购都换了几波人。都说贫贱夫妻百事哀,其实在效益不好的公司做事,员工体会到的同样是百事不顺。老板娘不一样,她每天开单子给采购员,采购照单买,多了少了都不用负责。 早晨10点上班,以前大家都在着急下雨刮风生意不好,现在根本没时间。因为老板娘会给我们开任务清单,连厕所四个角的卫生,都包干到人了。以前跟老板坐在一起,我们四目相望,哀声叹气。如今,我每天被她拎进办公室搞头脑风暴。老板娘看我急,她就笑。说:“我都不急,你急什么?来,我们谈谈这个方案。” 我们针对学生情侣推了一套定制烛光晚餐,第一个月没什么效果。我想换一个方案。老板娘说:“先别急。看看这个方案有什么地方没执行到位,如果做到完美,还不能带来客源,再换。” 以前写作文,总写某人说话像春风一样。老板娘是我在现实中遇到的第一个说话像春风一样的人。她总有办法让着急的我们,慢下来、静下来、沉下心来做自己的事。半年后,酒店开始盈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成功不是急来的,它是一场通关打怪游戏,心态决定结果。这份工作,我一直做到毕业。毕业后换过不同工作,我判断老板好坏的第一个标准永远是“他是很爱着急,还是擅于解决问题”。越是身居高位的人,越淡定。即使面临非常棘手的问题,也能云淡风轻。 我问过一个上市公司老总,是不是身居高位的人抗压能力更强。他说当然不是,站得越高的人越输不起。不是财力与地位决定了他们的姿态,而是思维习惯帮助他们克服了焦虑与着急。爱着急与擅于解决问题是绝对冲突的两种性格。着急直接带来的情绪是压力与焦虑,格力掌门人董明珠说得好:我没时间焦虑,我的时间都用来解决问题。面对压力,急是一种本能,不急则是自我管理的能力。 冯仑跟王石一起登山,发现他永远有自己的时间表。别人为天气着急,为结果着急,为面对电视镜头着急,他从来不急。他严格按照自己的时间表,说五点进帐篷,一分钟都不耽误;别人为美景欢呼,他丝毫不为所动,因为在登山过程中,任何情绪波动都意味着能量消耗。最后,总是着急能不能登顶的人,半途而废;不为结果着急,努力做好自我管理的人,荡平了七大洲的最高峰。 焦虑是对结果的担忧,不急则是对过程的把控。任何一件事,小到怎么完成老板交待的任务,大到布局商业帝国,都是无数小问题的集合。对过程把控能力越强的人越不着急,因为他们的心思在通关解锁上,每一个小问题的解决都会带来成就感。 生活一天天被微小的成就感推进,而不是被终极的成功压迫。当你具备强大的过程把控能力,就不会把结果看得很重。你要决定把有限的精力,用在哪一件事上。除去生死大事,人生遇到的再难的难题,无论恨嫁逼婚,还是创业赚钱,都有一种方法可以打通关,那就是沉下心来制定计划、管理计划、完成计划、享受计划。 文/艾小羊 图来自:pixabay.com

Read more

愿你在冷冷的冬天找到暖暖的爱

你莫名爱上了一个人 很多时候可能只是一种假象 爱到死去活来 最后感动的只是自己 你以为你们很相爱 其实或许你们心中各有所爱 最初以为相爱的是你们的心 而时光把你们在对方面前变成了无心人 其实失恋并不是一件很糟糕的事 那只是自尊心被伤了之后的一阵疼痛 最糟糕的是两个不相爱的人一起浪费了大好的年华 把多彩的生活过成了一潭死水 最悲凉的不是没有人爱 而是当你爱上一个人的时候 你再也走不进他的诗情画意 也走不进他的柴米油盐 很多人装着漠视爱情 可是谁的心里没有一个柔柔的角落 不必轰轰烈烈 或许一个小小的举动早已让你忘记最初的冷漠 图来自:google.com

Read more

富婆婆选儿媳的7大理由

有一次在花园陪婆婆聊天,兴起时问起婆婆当年为什么选我做儿媳。没想到婆婆语出惊人,说当初选我做儿媳有7个理由。我当时就一怔,幸好,我满足了婆婆的7个理由了,要不然,坐在这和她说话的就不是我了 据老公给我的内部消息,他们家的资产已经过亿。为了给老公选个好的老婆,婆婆可谓是煞费苦心,挑了一拨又一拨,而老公是一个非常孝顺的人,只要婆婆通过,他就举双手赞成(当初我就是这么进来的)。婆婆说,当初看上我,就是因为我完全符合她给出的7个理由。 我当时一脸的无辜,只是听她说出那7个理由。 理由一 相夫教子没问题 婆婆说她知道我是出生于书香门第,家教肯定很严,而且从小耳濡目染很多教育孩子的方法,所以选我做儿媳相夫教子应该是把好手。我当时就一愣,说实话,我是打小就被宠惯了的,父母基本都是腻着我的。所以幸好现在有很多保姆,要不然我还真不会带孩子,更别说下厨给老公做吃的了,不过相夫教子的事做一点点估计还是没问题的。 理由二 外貌美丽能栓老公心 婆婆说我人出落的很大方,也很端庄,是个典型的美女。所以她不会担心自己的儿子在外沾花惹草,也有心思照顾家庭和事业。我当时有点小美,不过话说过来,谁保准老公不会看腻呢。都说家花不如野花香,我还真有点担心常年在外的老公。 理由三 屁股大能生儿子 当时这个理由一出,我恨不得找个洞钻进去,婆婆也太直白了。她说屁股大的能生儿子这是古时候就开始流传的,她也很相信。如今没想到如她所说,我真的是生了儿子。一直以来,我就觉得自己有点稍胖,而现在婆婆却把这个看的很重要,看来我的减肥计划估计要搁浅了。 理由四 人温和能受气 没结婚之前我和老公去新加坡做了一次旅游,没想到老公因为临时有事把我一个人扔在了新加坡。我从新加坡回来之后不但没生老公气反而给老公买回一大堆东西。 婆婆听说后对我大加称赞,她说,夫妻间就是要有这种忍让,要不会闹的很僵。其实我当时是因为置气而疯狂购物,后来实在觉得这么花老公钱不好,毕竟还没结婚,于是索性也给他买了一大堆。现在想起来挺好笑的。 理由五 尊敬长辈 孝敬父母 婆婆说我在去她家几次吃饭时,她就一直非常留意和观察我的一举一动,她说她看得出来我是一个非常懂礼貌和孝顺的人,“上的了台面”。而作为一个有身份和地位的家庭来说,日常举动都要非常有涵养,待人接物也有讲究。不过这点确实是托我爸妈的福,我爸妈从小就是这么教导的。 理由六 高学历 多朋友 我博士生毕业,而且是名牌大学,所以婆婆一直以这个为荣,在向别人介绍时,总不忘记介绍我是文学博士。婆婆说当初就是认为我学历高,素质高,还有一个就是因为我从大学到博士积累了不少人脉,而很多都是商界的朋友。这是老公告诉她的。 理由七

Read more

你那么平凡,凭什么孩子非得完美

[01] 最近,有一则新闻是,一男孩高考后自杀,他在社交网络的遗言里写:考98分被骂、吃饭打嗝一耳屎打过来、夹菜姿势不对一耳屎打过来…他觉得自己已经毁了,感觉不到父母的爱,分离时不会有不舍。这个孩子曾经发过两条文字,一条是 “我真的要自杀”,还有一条是 “如果给我一次重来的机会,算了,我不想重来,我宁愿从来没有在这个世界上出现过。” 你那么平凡,凭什么孩子非得完美 新闻当然是真事。一时间,所有的矛盾都指向家庭教育,而我也想起一句话:以爱之名爱着,却以爱之名伤害。 人类的血脉亲情之深,是一种细密又抽象的联系。浓重的家庭观念让许多人绑在一起。在一代代中,许多人读书、工作、成才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而是为了父母的体面,或者光耀门楣,甚至于把整个家族的荣辱盛衰放在身上。而许多父母也理所当然地认为,我养你长大,你要活成我满意的样子,你要为我争光才是。 这样的心理预设从一开始就是有问题的:一、把孩子没有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看待;二、把孩子当作另一个预想中完美的自己看待。 换言之,如果孩子一旦偏离了父母的预期,那么父母很容易觉得自己的人生失去了定向。 [02] 我记得学生时代,隔壁班的有一名家长是出了名的严厉。每次她只要出现在走廊上,那么她的孩子必定是这次考试不够理想。而她所谓的不够理想,往往是没有达到他的预定目标,全班前五。 其实,那个男生成绩非常好。 学生时代,有两类人是有可能取得好成绩的,一类是学霸,他们不需要特别努力,但依然领跑。只能说,这是天赋。另一类,就是学习刻苦的人。这类人往往会用尽自己所有的勤奋,但也未必能真的与学霸比肩。是,“学霸” 这样的生物,从来不是努力就可以了。他是第二类。他异常懂事,刻苦用功,连活动课也很少到操场上玩耍,早上第一个到教室朗读课文,中午吃完饭就做练习题。 他母亲应该是个工人,每次成绩没有达到预期,第二天中午就穿着工服来学校。灰尘铺满了她的脸,她不停地和老师交谈着什么,旁边站着她的儿子,低着头,一副做错事的样子,一副认错的样子。 有一次路过,正好听到她母亲在和老师说,“他这个人真的太不争气了,我天天加班,那么辛辛苦苦,都是为了他。” 老师一直在劝她,至于说了什么,我也忘记了。 其实,许多天里,我每次见到他,他都紧锁眉头,好像压着千斤重担,正在匍匐前行。 [03] 家长很容易犯一个错,就是不承认也不允许孩子的平凡,好像一定要出人头地,才是预期的完美。而这样的过度期望,更容易出现在一些自己不甘于平凡,又平凡得一塌糊涂的家长身上,他们这一生成功的赌注都下在了孩子身上,让孩子的成功给自己的未来带来期望。 两年前,发生了一件 “父亲吊打女儿致死” 的事件,男子是一名单位的保安,一个月三千元左右,平时还帮手学校的水电修理,以此来赚点外快,补贴家用。新闻里这样描述,“张师傅和妻子都吃了没文化的亏,因此对女儿们的学习特别上心。夜里8点多,小莉在家写作业,张师傅正好走过她跟前,发现女儿竟然在抄作业!这让他瞬间火冒三丈:自己和妻子省吃俭用供女儿读书,她却如此不争气”,于是就拖到车棚里殴打。 这是一个极端事件。孩子抄作业固然有错,但惩罚的方式,往往是一个家长心理的体现。越自卑,越凶悍,越凶悍,越极端。 我们要允许孩子犯错,就像允许你自己犯错一样。你那么平凡,为什么你的孩子非得完美!

Read more

孩子的潜能 — 你发现了吗?

潜在能力的5种表现 1、语言才能:善于用语言描述所听到的各种声响;常给孩子朗读的故事,要是你更换了里面的某个词,孩子就会说读错了,并加以纠正;喜欢对人讲故事,而且讲得绘声绘色。 2、音乐才能:喜欢伴随乐器的弹奏演唱;喜欢倾听各种乐器发出的声响,并能根据声响准确地判断出是什么乐器;能准确地记忆诗歌和电视里经常播放的乐曲。 3、社交才能:善于观察父母的心情,领会父母的忧与乐;落落大方,动作优雅懂礼貌;看见生人时会说“他好像某某人”之类的话。 4、想象能力:善于辨别方向,极少迷路;乘车时,对经过的站名或路标记得清清楚楚,并向你提起什么时候曾经来过这相地方;喜欢东写西画,形象逼真地勾勒各种物体。 5、运动智能:喜欢自己动手,很多东西一学就会;喜欢东写西画,形象逼真地勾勒各种物体。 怎么发展宝宝的这些潜能 1、语言才能:讲故事 妈妈每天晚上给宝宝睡前讲故事,故事、素材的积累能够让宝宝不断地观察学习,积累词汇;宝宝年纪稍长,就可以鼓励他跟你讲故事,比如复述今天老师讲的白雪公主故事,或者几天前妈妈说的那个小红帽故事。  演讲 家长不但要鼓励孩子多说,而且还应该对孩子说话的内容给予引导。比如家长给孩子一个小主题,让孩子自由发挥随意演讲,或者说说他认为有趣的事,说完后家长可以给他一些指导意见,宝宝锻炼了口才,同时也建立了自信。 2、音乐才能:用孩子懂的方式传递音乐 对小宝宝,妈妈可以哼着歌或者放着轻柔的音乐,帮宝宝做个轻抚按摩;对大宝宝,妈妈可以带领他跟着节奏拍手、踏脚或敲奏小乐器,感应音乐的拍子;或者拿着纱巾,舞出旋律的高低,甚至亲子间的传球,都可在感应乐曲中传递音乐的美好。   玩音乐,不分形式 家长可以让宝宝试着敲打锅碗瓢盆,制造出音色高低不同的声响。用塑料调羹敲出些柔和的“叮叮”声,或是用木制的勺子敲打出“嗵嗵”的声音。挑选一些宝宝平常喜欢的童谣或是歌曲,一边唱一边用手边的小道具来增加特殊的音响效果,用铁锅和铲子敲打出相应的节奏。 3、社交才能:多让孩子与人相处 幼儿园是个扩大宝宝圈子、学习人际交往的最好平台,家长也可以多带宝宝去公园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宝宝在玩乐的过程中学习和陌生人相识、相处的人际技能。  在游戏中让宝宝学会角色转换 和宝宝玩角色扮演游戏,让他“真实”地感受到不同角色有着不同的想法,学会逐渐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比如妈妈拒绝分享玩具,可以让宝宝感受到“被拒绝很受伤”的心理感受。 4、丰富想象力:制作手工艺品 提供一些废旧的材料,比如彩纸、纸盒、纽扣等等,鼓励宝宝自己用这些材料动手制作一些生动有趣的手工作品:比如用酸奶盒子做成小汽车、用糖纸和橡皮筋做成娃娃裙子等等。创造的过程能够激发宝宝潜在的想象力。 5、运动智能:和孩子玩平衡游戏 用纸牌或者铅笔搭金三角结构,或者用空矿泉水瓶逐个搭高,有时候和宝宝一起玩单脚投掷纸团的游戏,这些能够很好地锻炼宝宝的平衡感和肢体的协调运动。   鼓励孩子拆装东西 宝宝是个小破坏家,但是如果家长能够引导宝宝将拆散的东西重新组装起来,比如小汽车或者一些小型电器拆了重装,能够很好地锻炼宝宝的动手能力。

Read more

如何控制紧张的情绪

紧张是一种负面的情绪,严重的会影响正常的生活,控制紧张情绪的最好办法就是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下面就详细看一下如何控制紧张的情绪。 学生考试前会紧张,应试者面试时会紧张,职场上见到领导会紧张,妊娠期妇女分娩前也会紧张,紧张的情绪无时无刻都出现在我们周围。往往紧张的情绪也会使我们发挥失常。那么我们如何控制紧张的情绪呢,下面由小编带大家了解一下。 第一、体察自己的情绪。也就是,时时提醒自己注意:“我现在的情绪怎样?”例如:当你因为朋友约会迟到而对他冷言冷语,问问自己:“我为什么这么做?我现在有什么感觉?”如果你察觉你已对朋友三番两次的迟到感到生气,你就可以对自己的生气做更好的处理。有许多人认为:“人不应该有情绪”,所以不肯承认自己有负面的情绪。要知道,人一定会有情绪的,压抑情绪反而带来更不好的结果,学着体察自己的情绪,是情绪管理的第一步。 第二、适当表达自己的情绪。再以朋友约会迟到的例子来看,你之所以生气可能是因为他让你担心,在这种情况下,你可以婉转的告诉他:“你过了约定的时间还没到,我好担心你在路上发生意外。”试着把“我好担心”的感觉传达给他,让他了解他的迟到会带给你什么感受。什么是不适当的表达呢?例如:你指责他:“每次约会都迟到,你为什么都不考虑我的感觉?”当你指责对方时,也会引起他负面的情绪,他的反应可能是:“路上塞车嘛!有什么办法,你以为我不想准时吗?”如此一来,两人开始吵架,别提什么愉快的约会了。如何“适当表达”情绪,是一门艺术,需要用心的体会、揣摩,更重要的是,要确实用在生活中。 第三、以合宜的方式纾解情绪。纾解情绪的方法很多,有些人会痛哭一场、有些人找三五好友诉苦一番、另些人会逛街、听音乐、散步或逼自己做别的事情以免老想起不愉快,比较糟糕的方式是喝酒、飙车,甚至自杀。要提醒各位的是,纾解情绪的目的在于给自己一个理清想法的机会,让自己好过一点,也让自己更有能量去面对未来。如果纾解情绪的方式只是暂时逃避痛苦,尔后需承受更多的痛苦,这便不是一个合宜的方式。有了不舒服的感觉,要勇敢的面对,仔细想想,为什么这么难过、生气?我可以怎么做,将来才不会再重蹈覆彻?怎么做可以降低我的不愉快?这么做会不会带来更大的伤害?根据这几个角度去选择适合自己且能有效纾解情绪的方式,你就能够控制情绪,而不是让情绪来控制你! 焦虑和紧张往往应运而生,过度的紧张就会产生焦虑的情绪,甚至更严重的情况,所以我们平时心态要平和,多听音乐使自己放松,紧张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总结的如何控制紧张的情绪的方法,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图来自:stocksnap.io

Read more

为什么家庭越幸福男人越劈腿?

不幸的婚姻各有各的不幸,幸福的婚姻却大致相同。女人相夫教子,男人意气风发,彼此相互信任。和睦的家庭使男人有了无限的精力,他们不需要应付家庭的琐事。但婚姻的稳固,却让夫妻生活少了乐趣。这种情况下男人最易出轨。这就是所谓的家里红旗稳固 理论上讲,男人出轨的原因都是因为婚姻不幸福,在婚姻中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所以才会到围城外面去寻找。然而理论往往和现实脱轨。 婚姻不幸福的男人戾气太重,对婚姻抱怨太深,女人们一般都会退避三舍,唯恐避之不及。而婚姻幸福的男人因为善解女人心,往往更容易得到女人们的青睐,成为追求的对象。且婚姻不幸的男人们往往疲于奔波在家和公司之间,郁郁不得志,哪里还有心思和精力出轨?婚姻幸福的男人则不同,他们有的是精力,有的是时间。 婚姻幸福的男人更有吸引力 婚姻幸福的男人是块宝,老婆喜欢,情人惦记,女人都想跟他好。幸福的婚姻是幸福生活的基础。许多女人都会莫民奇妙的爱上已婚男人,这些男人多半有着幸福的婚姻。其实这种爱都是建立在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之上。 女追男隔层纱。不管这男人是已婚还是未婚。对于男人这种下半身思考的动物而言,有女人主动投怀送抱都是半推半就,甚至主动接受的。而对于女人而言,当她们追男人的时候会使出浑身解数,把自己最美的一面呈现出来。此时,男人如果还能把持住不出轨,那就是柳下惠了。 幸福的婚姻是出轨的温床 不幸的婚姻各有各的不幸,幸福的婚姻却大致相同。女人相夫教子,男人意气风发,彼此相互信任。和睦的家庭使男人有了无限的精力,他们不需要应付家庭的琐事。而此时婚姻的幸福虽然让家庭稳固,却让夫妻生活少了些激情。在这种情况下,男人们便有了可乘之机。他们既有时间也有精力出轨而不被发现。这就是所谓的家里的红旗稳固不倒,外面的彩旗必然飘扬。 而婚姻不幸的男人除了要应酬工作,还要应付老婆,左右为难。哪里还有分身去出轨。即使他做好了出轨的准备,女人们也不会对这种连老婆都搞不定的男人感兴趣。 男人都爱刺激 攀岩、滑雪、蹦极,男人都爱刺激,并在刺激中消磨日益增多的荷尔蒙。出轨也是一种刺激。除去男人本性的好色,出轨的过程也给男人带来很多刺激的享受。所以女人们千万不要被幸福的婚姻所蒙蔽,以为男人会在婚姻的殿堂里安享晚年。实际上他们时刻惦记着找点刺激。这种刺激,不是蹦迪就是出轨。 相对那些玩命的运动,出轨对身体素质的要求并不高,只要精力旺盛即可。搞外遇就像和女人玩地道战,你追我躲,其乐无穷。男人一旦上瘾,出轨就是必然。 图片来源:pixabay.com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