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爱:三种人,三种感动,你得到了吗?

第1个人,一直哭着不要你走,一直拉着你的手说会想你,约定每天打电话, 然后回家继续玩游戏。 第2个人,帮你收拾行李,替你做早饭,送你到车站,说:一路顺风,然后回去工作。 第3个人,默默的在背后看着你,几乎看不见他的存在,可他时时刻刻想念你,为你担心,每天习惯的想你入睡。 当我们回来时,你会怎么做? 给第1个人,买很多礼物,和他一起出去吃饭,一起玩,看到他开心,连天空的颜色也变得多彩。 给第2个人,一个拥抱,和他在家吃他为你做的饭,一起洗碗,会让他陪你看电视,为有他陪伴而庆幸。 给第3个人,一个温馨的微笑,说:Hi,我回来了,一切尽在不言中。 当我们失去他的时候,你会怎么样? 失去第1个人,我们会觉得生活失去了色彩,混沉沉的过着,然后在某个地方再遇到新的色彩,开始新的生活。 失去第2个人,我们会觉得失去了依靠,没有了关爱,然后吃过很多补品,恢复原来的样子。 失去第3个人,开始没有感觉,可会在一天里,发现围绕在自己身边的爱没有了,永远无法弥补。 现在你知道了吗? 第1种感情,是朋友的,短暂而美好的。 第2种感情,是父母的,亲人的. 无可替代的。 第3种感情,是爱人的,知已的,永恒的。 现在你明白了吗? 第1种,付出的是语言。 第2种,付出的是时间。 第3种,付出的是爱。 没有哪个最好,因为3种我们都需要。 没有哪个是十全十美的,因为我们是人。 只有懂得把握、珍惜现在的人,才是幸福的。 如果是你,你会选择哪一种人,是不是很难决择?!

Read more

有魅力的人都懂的「主动聆听」

你曾经听过「主动聆听」这个东西吗?你知道聆听技巧还能够被分成「主动」和「被动」吗? 「主动聆听」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它不只代表将注意力放在「说话者」身上,而是旨在聆听对方说话时,适当地用所谓的「肢体语言」让对方感觉你是投入在他们的谈话中。 看起来很容易,但其实大部分的人都没做到。 以数据上来看,平均每一人一分钟可以讲约225 个字,但我们却可以在一分钟内听高达500 个字-因此我们的头脑可以多装275 个字,这也代表了我们必须花点心力让自己不被多余的谈话给分心,才能好好的「主动聆听」说话者在讲些什么。 你可能觉得不会「主动聆听」对方并不会造成什么大碍跟损失;但如果你学会「主动聆听」,好处其实比你想像中的多呢! 1. 能让你看起来更聪明 当你学会主动地聆听对方,你也能够立即地得到回应,并且同时会使同事甚至是老板认为你是聪明的,因为你懂得如何得到对方的回覆。 2. 能让你更有魅力 俗话说:「想成为一个好的『说话家』其实是很讽刺的:因为「说话」并不是重点,会「倾听」才是成为成功的说话家的关键。 」真正有能力「沟通」的人,是因为他们善于「聆听」对方的话,而不是擅长「说话」。 讲了那么多,你一定疑惑,到底该如何运用肢体语言学习「主动领听」的技巧呢?你可以这么做: #1 多营造「眼神接触」 与说话者有眼神接触是很正常且自然的,并且也能让对方感觉到你真的在「认真」聆听对方讲话的内容。 但适当的「眼神接触」也是要学习的;当你在表现出自己的投入以及专注时,注意自己的眼神要是温柔且温和的,避免造成太严肃或是具有威胁性的眼神出现,反而让对方感到压力。 #2 多摆出「欢迎」的姿势以及姿态 欢迎对方的姿势可以适时地帮助我们跟说话者之间的沟通更为协调。举例来说,在倾听对方说话时,可以将身体微微前顷,并且以一手轻轻托住自己的头,能显得你有真的在「认真听对方说话」,也会同时让对方感觉你是开心以及欢迎他的。 #3 适时地点点头、微笑

Read more

你的錢夠不夠花?

01 记得看过一个真人秀节目叫《一路上有你》。 张智霖和袁咏仪做嘉宾的那一期,真的引爆了泪点。节目最后,放出了张智霖事先录好的“遗言”:假设你的生命只剩下24小时,那你会做些什么,又会对袁咏仪说些什么呢? 你知道张智霖第一句话,说的是什么吗? “袁咏仪,你钱够不够用呢?你说够了,那我就安心了。” 这句话很熟悉不是吗,小时候去上学前,临出门,爸妈说:还有钱吗?要不再给你几块零花钱? 上大学了,也常常听到这句话:这个月钱花光了吗?要不要给你寄生活费? 出来工作了,他们又说:钱不够用了,记得跟家里人说啊。 如果有一天,跟你说这句话的人,不是父母,而是另一个男人,那是不是意味着,他对你的爱已经从爱情进化到了亲情。 这种不在乎利益得失的爱,尽管没有包装得很华丽,但是很朴实很实在,比一万句的我爱你都来得掏心掏肺。 02 闺蜜的男友,闻名朋友圈的铁公鸡,什么东西都要求性价比。夸张到什么程度?为了省1块钱,他会特意绕一条街去另一家面包店,买价格更划算的面包。 有一次,闺蜜经过一家甜品店,这家店推出了一款全新的摩天轮蛋糕,里面镶嵌着五颜六色,形状各异的小蛋糕,看上去好梦幻又好浪漫。但价格很贵,比散买的蛋糕贵十倍。 铁公鸡对闺蜜说,你想试一下的话,我们就去吃吧。 后来一吃,感觉被套路了。 闺蜜说:原来味道好一般呢。 铁公鸡说:我知道啊,它只是包装漂亮而已。 闺蜜说:那你为什么又陪我来吃?根本不值这个价啊。 铁公鸡说:你不吃过,又怎么会死心? 遇到真爱,就连铁公鸡都会拔毛的。 爱一个人, 不就是想把最好的东西都给她,不就是想满足她每个小小的愿望吗? 真正爱你的男人,又怎会舍得让你眼馋地看着美食华服却忍痛转身? 我爱你,所以,我愿意讨你开心,如果花钱就能讨你开心,我又何乐而不为呢? 说白了,钱很重要,但你比钱重要啊。

Read more

异性友谊的最高境界!

很多人质疑异性友谊,因为它难以把握,难以捉摸,可遇不可求。异性友谊的最高境界:站在不远不近的地方去欣赏对方。 其实男女之间的友谊是人的一种高尚的感情,是介乎於爱情和友情之间的一种情感。 这种感情她本身不是爱人,不是情人,但又超出一般朋友,这种感情是不言爱,更不言性。 但会令你心动,却又不会动情;让你温暖,但不会有激情,纯净中有甜美,平淡中有绵长。 有一句话比喻是最贴切的,那就是:站在不远不近的地方去欣赏对方。 这种感情在于心的了解,精神的交融,两人的心贴的很近,身体却离的“很远”。 这是一种精神层次的“柏拉图”,只有理性的人才能做出,只有理智人才能得到。 两个人在一起时,有着精神上的默契,有着心灵的统一,他们可以谈爱情,谈婚姻,谈未来,可以无所顾及地谈人生所有的问题心有灵犀,心意相通,相知相惜,互相扶持,互相敬重。 感觉像情人,却无情人间的那种腻味;感觉像兄妹,却没有兄妹间的那份庄重,随意但庄重,亲密但理性,相知而无私,拥有这种感情的两个人,不会当自己是异性。 他们可以紧紧的握手,也可能会结结实实的拥抱,但那与性无关,是友爱是欣赏,是思无邪,而绝不是欲望,不是占有。 他们会一起欣赏尼采,会一起探讨拜伦,但绝不是互送一朵小花,他们可以一起去郊游,可以一起去喝酒,到了车站,说声拜拜,各走各的路,不用相约,不用相守,不用腻腻歪歪假装分不了手,轻轻松松带着尊严走自己回家的路。 那种感觉是美妙的,那种味道是让人难喻的。 当然那份异性的吸引也不否认,偶尔也会有那么几份刹那令人情不自禁,悄悄流露几许爱慕之意,也确难免。 他感觉到了,她也感觉到了,那是握手的瞬间的轻微的感觉,那是拥抱朦胧的冲动,但是当他们抬头再看看澄澈的天空,对望一下彼此无私的眼眸,他们就会知道:有些东西比爱情更持久,更值得追求。 拥有这种感情,也会有痛苦,有无奈,同时也有快乐,也有让你说不清的无尽享受。因为这种感情毕竟存在男女异性之间,不是爱情,却又接近爱情,更可以超越爱情。这种感情变数很大,最难把握,所依持的就是彼此间的矜持和尊重,守的就是最后一道防线。 因为这种感情,至情至性的人才会有,大智大慧的人才会有,冰雪聪明的人才会有。 因为他们必须明白:爱情很奢侈,就像玻璃瓶一样美丽而易碎,要拥有这份感情,就必须远离爱和性。因而心照不宣,心知肚明。 一层薄薄的纸使这种关系理会具魅力和生命力。有距离才有美感;有距离才能欣赏;有距离才能永远。 只有理性的男人;只有聪慧的女人,配拥有这份情意,也才能维持这份情意。红男绿女,庸俗男女不会,也不配拥有这种感情。 我相信这种属于男女私情之外的至真至纯,难寻难觅的,需要刻意疏离又需精心呵护的感情是存在的。 这是一种奇妙的感情,自然坦诚而潇洒,也是最高最美境界的淡然。 图/stocksnap.io

Read more

孩子教育,管子如修枝

孩子就像一棵树,只有在其成长的过程中不断修剪,树木才能长的挺拔。 好孩子都是管出来的,老话说:小树在砍,孩子在管。 未成年的孩子,必须要管教,必须要惩戒,通过管与教可以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三观,一味以爱的名义让步,是对孩子最大的不负责任。 康熙一生子嗣众多,其对子女们的管教也十分严格,《庭训格言》中收录了康熙在日常生活中对儿子们的诸多训诫,值得父母看看: 1、管教需注意方法 孩子要管,管不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也不是命令孩子,更不是对孩子大喊大叫。 管教是指通过温和的沟通交流与以身作则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观点。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教室,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育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心灵的交流与爱的结果。 有很多父母总是通过吼和骂来管孩子,其实殊不知常骂,大声骂,越骂越听不见。 当父母第一次责骂孩子,孩子可能会“如你所愿”,但当次数渐多,就像“入鲍鱼之肆,久闻而不知其臭”,孩子渐渐对骂声变的麻木。 身体都是有逃生机制的,你一责骂孩子,孩子的大脑本能地转入逃生机制,开始思考如何逃过一劫,达不到教育的目的。 加之,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父母的责骂在一定程度上会挫伤孩子的自尊与自信。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而不是骂出来的。 最好的管孩子的方法是身教,让孩子在日常中耳濡目染接收正确的信息。 康熙帝对皇子们要求十分严格,这种严格并不只是在学业上,而是要求皇子们有正确的人生态度。 在《庭训格言》中,康熙要求皇子们能够: 见人得失如己得失,嘉纳良言闻过则改,事无巨细不可懈慢,深思熟虑无憾无悔,恒劳知逸自强不息,实心相待不务虚名,治心之要首在克己,防微杜渐预其未萌。 虽然每天政务缠身,忙的不可开交,但有一段时间里,他亲自为皇太子讲解四书五经。 后又亲自为皇子们选定师傅,由汉人师傅们教授皇子们汉文和儒家经典。 在百官尚未早朝,天还未亮,多数人都在睡梦中时,皇子们就要进书房读书。此时康熙帝也在忙于政事,为皇子们做出了榜样示范。 2、管孩子并非事事都管 关心管教还是有必要的,但若事事都管,孩子也会失去动力。 马卡连柯曾说: 父母应该由着他冒险,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允许他冒险。好孩子是管出来的,管是要敲打掉孩子身上的坏毛病,并不是时时事事都管着孩子,毕竟路是孩子自己的,父母不可能陪她走一辈子。 孩子需要父母的指导这是真的,但是如果他们无时无刻不在管教与指导之下,是不大可能学会自制和自我指导的。 好孩子是管出来的,在孩子成长路上,父母充当这花匠的角色,修剪,除草,通过外力来促使花树枝繁叶茂。

Read more

苦是生活的原味,累是人生的本质

苦是生活的原味,累是人生的本质。你走得再远,站得再高,得到的再多,都脱离不了苦与累的纠缠。人生就是一种承受,一种压力,让我们在负重中前行,在逼迫中奋进。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要学会支撑自己,失败时给自己多一些激励,孤独时给自己多一些温暖,努力让自己的心灵轻快些,让自己的精神轻盈些。 尝尽人间百味,还是清淡最美;看过人生繁华,还是平淡最真。生活可以很复杂,也可以很简单,关键看我们用什么样的心态去看待它。平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带着面具,活在虚荣的梦幻里。活得真实点,活的简单些,对就对了,错就错了,爱就爱了,恨就恨了,笑就笑了,哭就哭了,不虚伪,不做作。 没有过不去的事情,只有过不去的心情。确实是这样,很多事情我们之所以过不去是因为我们心里放不下,比如被欺骗了报复放不下,被讽刺了怨恨放不下,被批评了面子放不下。大部分人都只在乎事情本身并沉迷于事情带来的不愉快的心情。其实只要把心情变一下,世界就完全不同了。 人只能活一次,千万别活得太累:应该活得舒心,活得快乐,活得潇洒。工作节奏太快,精神压力太大,争强好胜的心太强,生活太无规律,时间不长,精神和体力就会崩溃。要活得舒心,活得快乐,活得潇洒,就要学会知足,学会随遇而安。快乐要懂得分享才能加倍快乐,美好的生命应该充满期待惊喜和感激。 荣华富贵,人皆渴望。然而,悠悠岁月里,总是平凡的日子居多;芸芸众生中,也总是平凡的人居多。平凡是人的本真,不论多么伟大的人都要吃、喝、拉、撒、睡,活着都穿八尺布。将全部的感情和心血都倾注到工作中去的人,虽平凡犹伟大。能把”平凡”二字咀爵得有滋有味,其实已经是很不平凡了。 工作聪明些,关系糊涂些,对自己的工作一定要清楚,要钉是钉,铆是铆,不能含糊,“大概、可能、好像”尽可能不要说;处理人际关系上,变数很大,非常微妙,还是做和事老、少表态,不背后议论他人,难得糊涂些好了。 做人须简单,不沉迷幻想,不茫然未来,走今天的路,过当下的生活;不慕繁华,不必雕琢,对人朴实,做事踏实;不要太吝啬,不要太固守,要懂取舍,要学会付出;不负重心灵,不伪装精神,让脚步轻盈,让快乐常在;不贪功急进,不张扬自我,成功时低调,失败后洒脱。简单是我们人生的底色! 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处世。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做人。放一首音乐,不必太感伤。像一株花一样,寂静美好。像一只猫一样,享受阳光。我懂得,这样,在纷扰红尘中,让心灵自净。我的享受,不过是,醉一会儿,梦一会儿。花朦胧,鸟朦胧,人生不必走得太匆匆,世事不必看得太分明…… 人生,其实就是这样,无奈但又必须去接受,有时总想让自己活得潇洒快乐一些,却对身边的人或事物无法割舍!人生总有太多的无奈和遗憾。岁月蹉跎,时光荏苒,人的一生中,痛苦与寂寞挥之不去,再好的东西都有失去的一天,再深的记忆也有淡忘的一天,再爱的人,也有远走的一天,再美的梦也有惊醒的一天,该放弃的决不挽留,该珍惜的决不放手。 太多的忧郁会让人很累,那么何不放下,轻松走一程,太多的眼泪会让人很苦,那么何不擦干,微笑着祝你安好,喜欢的歌,静静地听,喜欢的人,远远的爱。人这一生想的多了实在是太累了,何不让它顺其自然呢,该留的不会走,该走的留也留不住。心态好,一切都好。 图 | pixabay.com

Read more

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

我们总在说忙忙忙,但是孩子的教育根本不可能等着我们来弥补,只要稍微有点忽略,孩子的成长变化会很明显。有些毛病一旦养成,会花费很多精力来改正,甚至根本无法纠正。 不管挣了多少钱,事业发展有多顺利,如果孩子的教育不得当,将来老了会后悔。 虽然不需要我们一门心思扑在孩子身上,但是也绝对不能拿事业繁忙来牺牲孩子。生下他就得负责任啊! 孩子在年幼时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他们就像河水的源泉,活泼而无拘无束,一旦被导向某一方向,就能转变它的流向。在社会的大环境中,为什么有的人有用,有的人有所作为,在这里起决定作用的是教育。 人与人之所以不一样,主要是因为在后天受到的教育方式不同。在幼年的意识中留下的印象,哪怕是微不足道的,都会在未来漫长的一生中发挥重要的影响。 每一个人都不是他自己要出生的,父母使他们偶然来到这个世界,来到一个他们自己无法选择的家庭,有了一对永远不能变换的父母。 一个孩子将来能成为什么样的人,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孩子的父母是何种层次的人,取决于孩子在早期成长过程中受到何种层次的家庭教育。 在英国有一个爱德华家庭,是真正的书香门第。老爱德华是个博学多才的哲学家,为人严谨勤勉。他的子孙有13位当大学校长,100位教授,80多位文学家,60多位医生,1人当过大使,20多人当过议员。 同样在英国,另一个珠克家族,与之相比则大相径庭。老珠克是远近闻名的酒鬼和赌徒,浑浑噩噩,无所事事。这个家族至今已传下八代,其子孙后代中有300多人当过乞丐和流浪汉,400多人酗酒致残或死亡,60多人犯过诈骗或盗窃罪,7个杀人犯,整个家族没有一个人有出息。 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孩子是父母的翻版。为了培养孩子的品德,做父母亲的行为要自慎,应该处处做孩子的表率。孩子好的行为,坏的行为都是父母教育影响的结果。 如果母亲爱打扮,其女儿也必然是爱打扮的。若母亲是多舌的,女儿也不例外。同样父亲好喝酒,儿子也会喝酒;父亲说脏话、粗话,则孩子也是如此。这已成为家庭教育的定律。 作为家长,不要和孩子讲太多的道理,而应用实际行动去影响他们,给他们做好榜样,让他们在实践中感知那些道理,这样他们才能真正地理解,并运用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中。 朱熹曾说:俗语所谓将心比心,如此则各得其平矣。 孩子,是我们生的没错,但他们也是独立的个体,我们要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孩子同样如此。 希望孩子体格健壮,自己就不该好吃懒动;希望孩子知书达理,自己就不该野蛮粗鄙;希望孩子优秀,自己就应该努力。 父母是孩子的镜子,什么样的父母,照出来的就是什么样的孩子。 人们总在说:道理听了千千万,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为何?光听道理没用,光讲道理也没用。什么才有用?行动。只有实实在在去做,才会开花结果。 教育孩子,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作为父母,只需做好榜样,当一面无比光亮美好的镜子,孩子自然能从中找到自己该有的样子。 任何事业的成功都无法弥补孩子教育的失败! 言教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境教!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榜样! 给孩子食物只会让孩子成为大人;给孩子观念会让孩子成为伟人! 人在年轻的时候,千万不要借口工作忙而忽略对孩子的教育,在年老的时候,一切荣华富贵都是过眼烟云,而一个不成器的孩子,足以让你晚景惨淡,但是一个成功孝顺的孩子足可以让你生活无忧。 图片来源:pixabay.com

Read more

计较,是贫穷的开始

古人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俗语云:“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一个快乐的人,不是因为他拥有的多,而是因为很少去计较;一个事事都计较的人,他失去的不仅仅是快乐,还有更珍贵的东西。 计较,是贫穷的开始。贫穷的不只是金钱,还有精神,思想。 经常有这样的经历,在一群买菜的大爷大妈眼里,我是一道不一样的风景,深受小贩的喜欢。因为我从不问价,也不讨价还价,且找回的零钱都不要,算是中国式小费,因此他们也对我特别厚道。 我每天都买一大把芹菜,平常要5元左右,天冷的时候不愿下楼,有个卖菜的大姐就主动帮我从另一个卖菜的大哥那里“批发”一把,量一样多,她只肯收我两元……平时看起来很慷慨的“不要”,最后其实“要”回来得更多。 慷慨,最讨人喜欢。若还不是“成功”的人,先做个讨人喜欢的人。小气的人,释放的常常是负能量。 小气是一种人格缺陷,是阻碍品格升华的最大障碍,也是没有破“我执”的表现。小气是一种消极的自我防御机制,常常自私、冷漠、封闭。大方也是生意经。格局决定成败,大方才容易成功。 华谊老总王中军说:交朋友是第一生产力。或者说,圈子决定位置。交朋友是个技术活。这个年代,双拳难敌四手,经营好人脉也就成功了一半。 “给予是最好的沟通”,这是泰国的一则公益广告。对恩惠最好的回馈,便是将助人之心传递。 哈佛商学院的心理学家发现,人们如何花钱和如何赚钱同样重要,都能增加他们的幸福感。真正不羁的灵魂不会真的去计较什么,因为他们的内心深处有国王般的骄傲。 穷人问佛:我为何这样穷?佛说:你没有学会给予别人。穷人说:我一无所有如何给予? 佛说:一个人一无所有也可以给予别人七种东西:颜施,微笑处事;言施,说赞美安慰的话;心施,敞开心扉,对人和蔼;眼施,善意地看着他人;身施以行动帮助别人;座施,谦让座位;房施,有容人之心。 所以没有意义计较的太多,多给予别人,你可能会收获意想不到的东西。 图/wallcoo.net

Read more

孩子并不是负担,而是幸福的能量

一提到生小孩,你想到什么?家庭开销会变大、教养很具有挑战、生活负担更沉重?大多数人提到生小孩,大多直接联想到「负荷」,即便孩子很可爱、育儿过程很开心,也还是「甜蜜的负荷」,似乎,孩子对家庭来说,就只有负向的消耗,没有正向的「贡献」。 这样的观念,该是翻转的时候了。根据我近期的研究结果显示,孩子对家庭也可以是有「贡献」的,而且不同年龄的孩子,有不同的方法来展现对家庭的正面力量,还能有效提升父母的幸福感,甚至增进婚姻满意度。 工作与生养子女两者是否难以兼得,已是老掉牙的题目,却很难有人给出肯定的答案。就学术领域来看,如果搜寻工作与家庭议题的文献,多将「子女」、特别是「年幼子女」视为重要的家庭要求(family demand)指标,抑或将子女视为父母工作的被影响者。 幼儿的童言童语,提升父母的幸福感 在这样的框架下,似乎大家都忽视了子女在家庭中可能扮演的主动、正向之角色。 子女年幼时,表面上能为家庭做的事情虽不多,但其自然展现的童言童语与贴心举动,其实有很强大的力量。我曾对父母焦点团体进行访谈,很多父母都提到孩子「嘴巴很甜」,常会说灌迷汤式的话,例如:「我最爱爸爸了!」、「我要永远跟妈妈在一起!」,总让人听了甜滋滋。 亲亲抱抱等撒娇的肢体动作,更是家有幼儿的父母之专属福利。在焦点团体访谈中,父母们若回忆起家中较大的孩子,在小的时候也会亲亲抱抱,但长大后就很少如此了,这样的转变总会让父母更珍惜现在与家中幼儿的亲密肢体互动。 另外,幼儿也会展现出一些具体的行动来协助或关心父母,例如主动帮忙做简单家事、父母心情不好时拿出心爱玩偶来安慰等;绝大多数的受访者都说,孩子这种贴心行为,因其纯真自然,展现出强大的力量。 我们进一步研究:在生活充满各式压力的情况下,幼儿的贴心行为还能增进父母的幸福感吗?在研究了209对、平均年龄介于35~38岁的父母之后,我们发现,不论父母工时长不长、赚的多或少、睡眠充足与否、休闲时间够不够,子女的贴心行为都能有效提高父母的幸福感,甚至还能让婚姻满意度更优。 请注意,子女的贴心能为父母带来的能量,不是某种社经阶级的专属福利,而是研究中大多数的父母都能感受到的。唯一有差别的是,母亲感受到的子女贴心程度,明显的比父亲高,这可能是因为多数幼儿的主要照顾者仍是母亲,母亲投入较多时间、心力在孩子上。 也就是说,对育有幼儿的父母来说,虽然生活负荷不小,但不见得要以「撑过去就好」的心态来面对育儿时光,或者干脆不生;其实,小小孩也可以是父母可贵的心理能量,不妨enjoy(享受)这段日子。 达成父母的期望,让孩子充满成就感 上述研究提到的贴心行为主要是针对6岁以下的幼儿,当孩子渐渐长大,虽少了天真的童言童语,但对应其年龄阶段,孩子能为自己及家庭做的事情愈来愈多,在学术上称为「子女职责」。我们的研究也发现,父母对孩子的「子职期望」,会直接影响子职实践程度,而且实践子职任务,对于孩子的个人福祉有正向助益。 简单来说,父母的期望,对孩子其实很重要,父母期望能明确传达、让孩子知道、孩子才能够做到――当然,要是合情合理的期望。在正常的情况下,孩子喜欢适当的被要求,也喜欢达成父母要求所带来的成就感,「能帮上爸爸妈妈」、「能帮上家里」等感受,对孩子来说也是正向的。 我们在针对国小高年级学童的研究中,将子女职责分为「独立自制、主动沟通、体恤、联系安心、新知反哺」等五面向,这有生活层面的、学习层面、人际层面等。独立自制包含完成自己该做的事、照顾及注意自己的身体与安全;主动沟通包含与父母分享心情、讨论问题;体恤包含主动参与家务、表达对于父母的感谢与关心;联系安心意指让父母知道行踪与交友状况;新知反哺则指子女教父母自己学习到的新知,并协助父母解决问题(如网路或科技产品知识)。 研究指出,适龄、合宜的子女职责,父母是应该让子女知道且承担的。子女知觉到父母的期望后,透过具体实践,也能提升自己的生活满意度。 采访整理/黄启菱 图/pexels

Read more

做得到这个 从此你的日子不一样

把这篇文章看完,学会了、做到了, 从此你人生会不一样…. 老虎看见一条疯狗,赶紧躲开了。小老虎说:”爸爸,你敢和狮子拼斗,与猎豹争雄,却躲避一条疯狗,多丢人啊!”老虎问:“孩子,打败一条疯狗光荣吗?”小老虎摇摇头。”让疯狗咬一口倒霉不?”小老虎点点头。” “既然如此,咱们干吗要去招惹一条疯狗呢?”——不是什么人都配做你的对手,不要与那些没有素质的人争辩,微微一笑远离他,不要让他咬到你。这个必须看明白,因为许多人正在和疯狗斗! 一对情侣晚上在餐馆吃饭,漂亮女友被隔壁桌醉汉吹口哨,他说反正吃完了咱走吧。女友说你怎么这么怂啊是不是男人,男友说犯不上跟流氓较劲。女友急,骂完男友又过去骂那群醉汉,结果醉汉围上来开打,男友被捅三刀,在医院抢救无效死了,临死问了女友一句话:我现在算男人了么? 如果你的女朋友被醉汉吹口哨你会怎么做?你听说过"垃圾人定律"吗?如果北京那位被摔的孩子妈妈知道这定律就可以避免孩子的悲剧! 一位朋友在正确的车道上行驶,突然间一辆黑色轿车从停车位开出,正好挡在前面。朋友立即踩剎车,车子滑行了一小段路,刚好闪开来车,两车之间的距离就只差个 几厘米!这辆车的司机凶狠地甩头、并且朝着我们大喊大叫!我朋友只是微笑,对那家伙挥挥手。我的意思是:我朋友表现得很友善。 于是我问他:“你刚才为什么那么做?那家伙差点毁了你的车,还可能伤害我们!”这是当时我朋友告诉的我话,现在我把它总结归纳为“垃圾人定律”。 他解释说:“许多人就像“垃圾人”。他们到处跑来跑去,身上充满了负面垃圾:充满了沮丧、愤怒、忌妒、算计、仇恨,充满了傲慢与偏见、贪心不满足、抱 怨、比较,充满了见不得人好、愚昧、无知、烦恼、报复、和充满了失望。随着心中的垃圾堆积又堆积,他们终需找个地方倾倒;有时候,我们刚好碰上了,垃圾就往我们身上丢….” “所以,无须介意!只要微笑、挥挥手、远离他们,然后继续走我们自己的路就行!千万别将他们的负面垃圾接收再扩散给我们的家人、朋友、同事、或其它路人。”   这里的底线是:快乐、成功的人绝对不让‘垃圾人’接管自己生活当中的任何一天! 人生短暂,绝对不要浪费心思和精力在这些事上! 生活中遇到有人这样的对待你你就一笑而过! 最好境界~谁会和垃圾一般见识!   人无好坏之分,“坏人”也会做好事,“好人”也可能做坏事,也许他也只是一时心情不好乱撒气呢。 图/pixabay.com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