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别再逼我把玩具分享给别人了!

“把这辆车拿出来给弟弟玩吧”、“不要,那是我的”、“你这个小孩怎么这么自私,拿出来一起玩又没什么,快去,不然妈妈就不喜欢你了!” 很多家长对上面的对话已经很熟悉了。小孩子看到玩具都迈不开腿,尤其是看到别人的玩具,更是喜欢的不得了。朋友来做客,她的孩子想要自己孩子的玩具。通常家长都会碍于面子,逼着自己的孩子把玩具给别人,孩子往往非常抗拒,哭闹不止。但其实我们都错了,这根本不是“分享”的真正含义。 孩子反应为什么会那么大? “不就是个玩具嘛,再买一个不就得了,至于反应这么大吗?”说这话的,我想你一定不懂,玩具之于一个小孩子的意义。 不可否认,孩子属于弱势群体,弱小的他们需要跟外界连接来不断产生依赖感。这种依赖感,相对于孩子而言,也就是他们的安全感,而安全感的最初来源,是父母。当父母与孩子渐渐分离,孩子的安全感就会逐渐减弱,他们势必要将其转移到其他物体上,其中最多的就是玩具了。 很多孩子只有抱着他们心爱的玩具才能入睡,这就是孩子与玩具建立了感情的结果。一个注入了感情的玩具,又怎么会在市场上买得到呢? 所以,家长不要指着“再买一个一模一样的”或者“买更多的”来弥补孩子,这样做只是让你们自己舒服罢了。新买的虽然样子一样,但里面已经没有了孩子原来的感情…… 想象一下,当你那如救命稻草一般的安全感,被最信任的人给夺走的时候,伤心痛苦在所难免吧。 我以为我在教孩子“分享”的美德,其实是在强迫她放弃保护自己心爱东西的权利! 别剥夺孩子“不分享”的权利! 所以,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叔叔阿姨,还有陌生路人们。我想告诉你们,孩子也有不分享的权利!请不要再拿“一起玩比较好玩”来压孩子了! 西方教养中所谓的”Share”跟中文的“分享”并不全然相同,字典里“分享”指的是:跟他人共同享有,但是英文的“Share”用在教导孩子这个观念时,却是偏向于:“take turns”,轮流!而不仅止是把自己的东西让人家玩! 我们家长要求孩子分享,却没有注意到要轮流!孩子愿意放手我们就松了一口气,算是任务完成,这样的分享孩子根本不服气,他只知道他的东西一去不回了,对他什么好处?愿意放手,只是因为要听妈妈的话,其实压根儿没有学会分享的意义,因为他根本没有得到分享的乐趣!几次下来,他甚至不希望请朋友到家里来玩了! 西方的share注重“take turns”! 西方教育主张的是理解孩子的心情、尊重孩子的选择,即使是亲如手足也不例外!要是弟弟想要姐姐的某样东西,我绝对不会要求姐姐“share”,反而是告诉弟弟,“那是姐姐的宝贝,她想要保护它,她有权利不分给你,不是每样东西都一定要share!” 当然,我也会告诉姐姐,“如果你今天跟弟弟share,下次他有特别的东西他就也愿意跟你share, 那你们都能玩到不同的东西,也不错啊!”但是至于她最终的决定是什么,我都会尊重,也要求弟弟要尊重姐姐的心情。 对于孩子私有的物品,绝对不强迫分享!一昧地要求孩子分享,要他们体会别人得不到分享的感受,但是谁又来体会孩子想保护自己心爱玩具的心情呢? 尤其孩子在进入2岁后,开始发展“隶属”的概念,所有他的私人物品都可以变成孩个体的一个延伸,因此占有欲特别的强烈,这时候强迫他们分享玩具,等于是叫她把她身体的一部份借给人家,不跟你拼了才怪! 我们不也说“亲兄弟、明算账”吗?不share不代表不care,正因为care, 所以不强迫别人share! 请尊重孩子爱惜东西的心情! 孩子的心声:你们都说一起玩比较好玩,真的有比较好玩吗?一起玩常常东西都被弄坏啊!

Read more

当孩子发脾气时,我们该怎么办?

很多妈妈反应说:其实我也知道孩子的要求有时是挺过分的,不能答应。可是你不答应,他就耍脾气,又哭又闹的,一直停不下来,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 第一,保持冷静 相信全世界父母都一样,在孩子发脾气时都会非常烦恼和困惑。当孩子持续哭闹不止时,自己的脾气很可能会跟着点爆。有些父母尤其是在公众场合,更加不能忍受孩子的无理取闹,一般是先哄哄,哄不了就吓唬,吓唬不管用就骂,骂不行就打两下。这种方式对于有些胆小的孩子,可能还有点作用,但对一些平时就很调皮的男孩子来说,往往适得其反。这时的父母通常是因为觉得没有面子而恼羞成怒地打他几下,但结果呢?他可能就地撒泼得更厉害。 因此,在这个时候,父母要做的就是先让自己冷静下来,做做深呼吸,或者在心里默念冷静冷静等,总之,不能让自己跟着孩子的情绪走。否则情况很可能会变得更糟糕,从而无法收场。 第二,不要妥协 让自己保持冷静的同时,父母之间或者说全家所有人都要坚定地达成一个共识:决不能向孩子的无理要求妥协。这是一场心理的拉锯战,谁先屈服谁就永远输了,因为有第一次就有第二次。 孩子其实是非常聪明的,用朋友的一句话来说“孩子是这个世界上最会看脸色的人”。孩子非常懂得观察大人的动作、神色、语气等,从而揣摩出大人的态度和意图。不要让孩子觉得自己还有机会讨价还价,因为一旦那样,他就会使出浑身解数来逼迫家长妥协。 所有的坚持只是为了让孩子明白一个道理:这是一个再怎么发脾气也改变不了的原则。 第三,不妥协≠放任不管 不妥协并不等于熟视无睹,放任孩子哭闹不去理睬。父母首先要意识到孩子在愿望得不到满足时会闹一些小情绪是很正常的反应。即便是大人,在不能拥有某种东西或者不能去做某件事情的时候,也会不开心,更何况是个孩子。如果父母能够想到这一层,去充分体谅孩子的话,自然也会对孩子的哭闹更加宽容一些,让孩子能表达出自己心中的不满。 这时的家长可以换个温和的办法,给孩子出选择题或者让孩子自己提出替代的解决方案。如果这时孩子自己已经能够平静下来了,那他说不定自己就会妥协,将要求变得更合理一些,比如,糖果留到明天再吃或者是等他做到每天刷牙后就可以得到那个汽车玩具。 第四,转移注意力 当孩子正处于烦躁的阶段,不如试试转移他的注意力,让他的情绪平复下来。父母可以先把争议搁在一边,在适当的时候和孩子一起去做点别的事情,让他跳出刚才给他带来不愉快的事情,比如问问他今晚想吃什么,或者邀请他一起去准备食材。 不过,父母也需要看孩子的状态,如果孩子非常抵触做任何沟通或者他已经闹得筋疲力尽了的话,还是不要再折腾了。 第五,给他平静下来的空间和时间 以上都做过了,孩子仍然长时间地沉浸在自己的情绪中,不停发脾气而制止不了的话,父母不妨给孩子一个单独的空间和时间,让他自己去调整。把孩子独自留在自己的房间里,告诉他想喊就喊吧,等平静之后再出来。通常,孩子一开始会大喊大叫地闹腾一番,但当他发泄够了或者累了,自己想明白就会安静地出来,不再闹腾。 这时,如果孩子能够自己安静地走出房间,父母一定要把刚才的不愉快忘掉,用积极的态度去对待孩子,做一些鼓励,比如由衷的赞扬和温柔地拥抱,陪孩子呆会儿再继续干各自的事情。 图来自:pixabay.com

Read more

如何“处理”和“调整”青春叛逆期

“处理“ 青春叛逆期 孩子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家长需要正确认识孩子的这种“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孩子内心世界的一种真实体现,是孩子自我意识强化的一种表现。作为家长,应该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正确看待孩子的逆反行为。专家指出,在对待孩子叛逆的问题上,要走出孩子叛逆怎么办的困境,家长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步骤处理/方法 1、家长首先要学会冷静,理智对待。 在逆反期内,家长不要跟孩子斗气较劲,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尊重孩子,发扬家庭民主,多听各方意见,给孩子辩解的机会和改错的时间,不要以家长的“威严”压制孩子,强制孩子屈服。 2、要学会理解孩子,经常给予孩子适当的赏与鼓励。 要学会理解孩子、赏识孩子、肯定孩子。在家长赏识的目光里,教育才能充满希望。得到家长的赏识,孩子心情愉悦,信心倍增,内心充满了幸福感,更容易接受家长的意见,克服自身的小毛病。如果家长只是一味地数落、训斥孩子,指责甚至打骂孩子,不仅影响自己的情绪,而且还很容易让孩子陷入自卑的泥潭。 3、对待叛逆孩子要有耐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心灵感化孩子。 面对倔强的孩子,家长要有耐心,不要跟孩子硬碰硬。在孩子面前,家长要放下“家长”的架子,耐住性子,学会“蹲”下来和孩子讲话,学会倾听孩子声音,以民主平等的方式对待孩子。或许只是短短的几分钟,暖暖的几句话,轻轻的几次抚摸,孩子的心结就能解开,就能让孩子从极度叛逆中走出来。 4、要把握好爱的尺度,注重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要把握好爱的尺度。改掉一个不良习惯,远比养成一个好习惯困难得多。在帮助孩子克服不良习惯的过程中,家长需要适时的把握好爱的尺度,应该多从情感上靠近,心灵上沟通,方法上变通。给孩子恰当的爱。如果孩子实在顽性不改,给他一些适度惩罚。说服教育并非是教育的唯一手段,必要的惩戒还是需要的。 “调整” 青春期叛逆期 1、要经常和别人沟通 如果心里有什么事情千万不要隐藏起来,遇到问题要和自己的父母、老师、同学多沟通一下,这样能够缓解你内心的压力。 2、要常保持一种乐观的心态 一种乐观的心态可以让你的身心受到很大的好处,不管你遇到什么难题都不能气馁,都要以乐观的态度来对待它,来解决它。 3、克制住自己不要和父母发生争吵 青春期的叛逆心理主要表现在某一件事情和自己父母的观点不同而发生争吵。如果你遇到这类似问题时,要尽量保持自己的心态,千万不要和父母发生争吵,有什么事或心里有什么想法都要和父母说一说,沟通一下。 4、多和自己的朋友出去玩玩 不要长闷在家里或宿舍,要多和自己的朋友、同学出去玩一玩,抒发一下自己的心情。如果经常把自己给关起来,是非常容易引起心理问题的。 5、多看书或一些幽默的视频 总之,只要能够让你的心情变得舒畅,那你就试着去做一下。 青春期出现叛逆心理是正常的,但我们也要尽量想办法克服它。

Read more

再爱孩子,也要让他承受这5种苦

真正的爱孩子,不是把他放在蜜罐里。 让他适当地吃苦,孩子才能经历住漫漫人生的风雨。 没有一个人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再爱孩子,也要让他承受这五种苦。 分离的苦 孩子的成长的路上,总是点缀着各种各样的分离,小到与朋友家人分别, 大到宠物死亡,亲朋好友离世。 这种分离是成长必经的过程,面对分离,可以让孩子学会自立,学会珍惜,学会成长。 幼儿园,是孩子面临的第一场重大分离。 每逢九月份开学季,幼儿园门口是最热闹的,你可以看到,孩子哭着喊着不愿意去幼儿园,拽着父母的衣服不撒手。 父母前脚刚走,孩子后脚就跟过来,跟父母上演“生离死别”的戏码。 孩子产生了分离焦虑,父母也跟着焦虑了起来,不忍心看到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在幼儿园门口和孩子依依不舍,半小时过去了还没送进去,这样只会导致孩子产生依赖心理,更加适应不了集体生活。 情绪是会感染的,父母的情绪直接影响孩子的情绪。 有位妈妈的做法非常好,她每次离开时都会和孩子来一个郑重的告别仪式,与孩子拥抱并亲吻他的额头,告诉他:“我放学后就会过来接你,妈妈不在的时候,老师会像妈妈一样关心你照顾你,你有什么想法就告诉老师,如果你还是想妈妈,没关系,妈妈的围巾给你,想妈妈的时候就看着围巾,就像妈妈在你身边一样,我相信你会做的很棒!” 然后把孩子的手交到老师手上,让孩子看着她离开,径直走出去,头也不回。 这位妈妈的做法着实让人佩服,她在给予孩子安全感的同时又让他承受着分离的苦楚,态度坚决不拖沓,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正确对待分离。 所以她的孩子在入园第二周的时候就适应了幼儿园生活,开启了疯玩模式。 当孩子用稚嫩的小手向你挥手告别,微笑地说出“妈妈,再见”时,你就知道,孩子实现了他自己人生的一次飞跃。 就像《李宫俊的诗》里所说的那样:所有的分离,都会留下一个人的背影,总有人会愿意成为目送背影的那个人。 而“那个人”里一定有父母。 读书的苦 在这个社会上摸爬滚打这么多年,愈发觉得读书的重要性,因为它决定了你的见识高度,决定了你周围的社交圈子,决定了你将拥有什么样的人生。 父母总是劝诫孩子多用功读书,但很多孩子不理解,觉得读书的日子真是太苦了。 但是读书很苦,不读书的人生更苦。 还记得“白卷考生”徐孟南吗?当年高考任性交白卷,在考卷上写满了自己的“教育宣言”,在当时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人们对于事物的新鲜度保持不了多久,最终这个事件和这个人都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而他呢,因为没有考上大学,早早地娶妻生子,成为了一名打工族,辗转于各个工厂,工作环境恶劣且辛苦。

Read more

家长花钱时,这个动作竟让孩子一生卑微!

很多家长不愿意痛痛快快给孩子买东西,给孩子花钱的同时反复强调金钱多么来之不易、要珍惜东西不可以浪费等等,孩子由此收获到的是匮乏感和愧疚感,跟金钱的关系沉重艰难。 在传统的教育里,我们在孩子面前说“粒粒皆辛苦”,说“不要乱花钱”,说“我们养家好辛苦”……其实这些并不能让孩子内心更加富足,品行更好,也无法让他们生活得愉快。 使孩子品行好的最好方法,就是使他们愉快 生活质量并非由物质决定,而是由心灵决定。 一位朋友富有而且修养气质很好,兄弟姐妹也都如此。她的童年时代,物质上大家都很贫乏,但他的妈妈总是保持生活中的美感。 妈妈时不时给孩子们带回一些美好小玩意,从来不对孩子传递生活艰辛、金钱来之不易、要懂得珍惜这样的沉重感教育,孩子们一直感觉内心富足流动,所以后来到社会上凭借自己的能力,各个富有而且有精神追求。 内心的匮乏感,经常要三代以上才能转变 见过几个这样家庭出来的人,出生于中国最贫乏的年代,父母一贫如洗,但即使半年只能吃一顿肉,也愿意叫上孩子和朋友们一起快乐分享,孩子们精神气质如贵族一般。 后来等政治环境一好转,他们总是能最先找到出路。三代出贵族指的不是必须三代财富才够培养出贵族,而是内心的匮乏感,经常要三代以上才能转变。 所以说,不是贫富而是父母对金钱的态度直接决定孩子未来能否丰盛。 很多家长不愿意痛痛快快给孩子买东西,给孩子花钱的同时反复强调金钱多么来之不易、要珍惜东西不可以浪费等等,孩子由此收获到的是匮乏感和愧疚感,跟金钱的关系沉重艰难。 精神分析心理学说,童年亲子关系内化成孩子的内在关系模式,从而决定孩子一生的性格命运。 通俗点讲,父母好比孩子的程序员,童年父母给孩子潜意识写入的是匮乏与沉重,孩子未来怎能丰盛流动?带着匮乏感来到社会上,潜意识指挥着自己,也容易处处体验匮乏与沉重。 例如不相信自己配得上好工作,总是找吃力不赚钱的活,即使赚到钱也无法轻松享受,一给自己花钱就觉得愧疚,同时容易过度囤积东西,造成更大浪费。 例如曾经总被父母说不要浪费护肤品,自己赚钱后忍不住买大量护肤品,却舍不得用,最后都过期浪费。 如果父母经常传递的是:物质攀比可耻,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就可以了。那么孩子未来很可能收入一般,赚钱上“不思进取”,却又同时物欲难填,不清楚自己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盲目囤积。 一位妈妈观察发现,给女儿买的玩具或手工材料,若教育说要爱惜,不要弄坏或浪费,基本上这玩具或材料就被女儿闲置,时间长了不是放坏了就是找不到了,完全违背当初买它们的初衷,造成更大浪费。 还有妈妈反馈说,给儿子买了颜料和画笔,教育儿子不要浪费颜料,结果儿子只用画笔画画,不用颜料。 这是为什么呢?孩子对父母传递的能量非常敏感,父母传递的是制约和沉重感,孩子一碰到这个东西就能感受到,所以宁愿不碰。 孩子不会用头脑自欺欺人,无论大人认为道理多正确,孩子直接从能量层面感受大人传递的是正能量还是负能量。 如果父母持续不断以正确为理由强加各种负能量,孩子最终也就变得如大人一般,活得沉重压抑,制约在所谓的“正确人生道理”中。 是否孩子的欲望都要满足? 有人问,是不是孩子的欲望都要百分百满足? 孩子的欲求满足还是不满足,取决于你的能力和意愿。有能力也愿意满足,就轻松愉快的尽情满足,多多益善。没能力或者不愿意满足,就直言相告:我暂时没有能力满足你,或者我就是舍不得钱。 父母不需要完美,但至少要诚实。

Read more

没有完美童年,那就学会自己爱自己

内在小孩没被满足的需求,就是伤口 当你发现在参与关系的人,不是成年的你,而是你的内在小孩时,要知道你正在重温自己小时候的伤口。就像一个五岁小孩进厨房煮晚餐,他可能会烫伤自己,并且把厨房搞得大乱。内在小孩会搞砸关系,使你受伤。 “伤口”这个字眼听起来好像很严重,很多人都觉得自己小时候没有受过什么伤,他们会用头脑来思考,使一切逻辑化,并觉得自己的童年不算快乐,十分平凡。 根据我的心理咨询经验,我发现有一些小时候让你很伤心,或让你无法面对的事会被你压抑到潜意识里,除非你提高觉知,刻意去挖掘,或经由一个很亲近的人刺到你的伤口,不然你很难记得起来。而且,没有人告诉你小孩没被满足的基本需求会是个伤口,你会觉得别人也都是这样长大的,他们的父母亲也都是这样对待小孩,整个社会的文化就是如此,所以你从来不会把自己没有被满足的需求解读成伤口。 内在小孩的基本需求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孩有很多基本需求,以下是我在咨询和工作坊中常常见到的未满足的需求,只要这些需求没被满足,就可以被视为伤口: 1.身体的安全与保护:从小没有被父母打过,没有被父母的吵架惊吓过。如果其他的小孩,如邻居、学校的同学或自己的兄弟姊妹欺负你,你父母会采取行动保护你。如果你被性侵害,会告诉妈妈且得到她的安慰,妈妈会保护你,让你不再受伤害,去面对那个伤害你的人,不管对方是家人还是外人。 2.无条件的爱:不论发生什么事,你父母都会爱你。你不需要按照他们的方式生活,不管你犯了多少错误,他们还是爱你。 3.温暖的拥抱:父母随时都愿意拥抱你、亲吻你,且不需要任何理由,你接收到足够且有爱意的身体接触。当你受到伤害或失望时,他们会安慰你、拥抱你,然后告诉你他们多么欣赏你,你让他们有多高兴。 4.一致且可靠的关照:父母从小注意你的情绪,愿意倾听你的感受,理解你的观点,不需要任何理由就花时间跟你相处。他们经济稳定,买得起你所需要的东西,你可以依靠他们。他们答应你的事情,从不会反悔。 5.鼓励你追求你的兴趣:父母承认你的才华,支持你继续开发它。不管你多么与众不同,都鼓励你勇于做自己。不强迫你按照他们的思想和愿望过生活。 6.称赞:父母告诉你你很聪明、漂亮、能干。他们相信你的能力,告诉你他们以你为荣。 7.尊重你的界限:父母给你足够的个人时间和空间,不侵入你的房间或窥探你的隐私。他们尊重你,就算你对他们说“不”,他们仍然爱你。他们允许你当小朋友,让你尽情玩耍而不会给你大人的责任,例如要求你照顾其他兄弟姊妹。 8.基本生活技能:父母教你如何照顾你的健康,如何适当地花钱和存钱,以及保持生活空间的整洁。 看到以上这些需求,你可能觉得你的童年有许多未满足的需求,也就是有许多伤口。但是不要以为自己没救了,因为这些伤口为你提供了很多爱自己的机会。只要当你察觉这些伤口时,愿意给予自己内心所缺乏的,就可以治愈它。 做自己的父母,好好爱自己 我们的父母也未曾被温柔相待,因此很难为我们提供完美的童年。即使没有被温柔相待,我们却可以学着去做自己的父母,爱内在那个无助、哭泣的小孩,把智慧与经验带给他,把力量带给他,从而找回我们自己的力量。 当伤口出现的时候,我们可以为自己做一个体验式对话练习: 请感受这个受伤的感觉在身体的哪个部位(即身体能量中心)喉咙、胸口、腹部? 把手放在这个身体能量中心,对它说:“欢迎你,我确信你是有意义的,感谢你的到来,谢谢你给我带来的提醒,让我看见你,谢谢你”; 如果此时有一个数字能够代表当时的那个你,请说出来,如果是8岁,请把现在的你带给8岁的你,把你的智慧、经验、力量带给他,“我看见你,我听到你,我知道你,了解你,从现在开始,我会好好呵护你,保护你,爱你。” 文/李中莹 图/pixabay.com

Read more

孩子,我上过学,但你没上过班 | 有些事现在不做,一辈子都不会做了

01 我下班刚到家,儿子就向我诉苦:作业太多了,考试太多了,玩的时间太少了,上学太辛苦了! 我笑:上学是辛苦,但没有上班辛苦。你瞧,你到家都一个多小时了,我现在才下班,外面天都黑了。上学有寒暑假,休息时间多,上班有时还要加班,还要出差,休息时间无法保证。 他不同意,坚称上班比上学舒服,还有钱拿。他希望自己快点长大,可以去上班,摆脱无休止的作业和考试,可以挣钱,想买什么买什么,不再受我们的管控。 我说:我上过学,但你没上过班。我两者都体验过,你却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听我说,你可能还是无法体会,那么,就等你将来离开了学校,工作之后,我们再来探讨这个话题吧。 我这么一说,儿子立刻没话说了,他也清楚,没亲身体验过,不好断然下结论。 02 我上学的时候,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盼望快点长大,不再受老师的严厉监督,不用被关在校门之内,不用听父母的唠叨,不用担心升学考试。 我小学时各科成绩还算均衡,从初中开始,由于迷恋课外读物和写作,我的数学成绩每况愈下,直到成为严重的“跛子”,文科很好,数学特差。但从小到大,我都是家长和老师口中的优秀学生,他们断言我将来一定会成为大学生。 背负着“优秀学生”的光环和众人的期待,自尊心极强的我,面对各种天书般的数学公式和定律,无助而焦虑。一方面,我讨厌数学,另一方面,我又不能放弃数学,因为我必须一直优秀下去,必须考上高中,考上大学。 焦虑中,我的睡眠出现了问题,有轻微的神经衰弱。初三那一年,我喝了很多补脑的营养品,也不知有没有用,反正最后跌跌撞撞地考上了一所普通高中。 03 上了高中,才发现初中是多么快活,和高中课程的难度及高考的压力相比,初中简直是天堂。 在高中,我依然是“奇葩”一朵。我一面愉快地遨游文学的海洋,一面为糟糕的数学成绩抓狂。 我是语文课代表,作文已在《全国中学优秀作文选》上发表。我如饥似渴地读大量中外文学著作,中国四大古典名著自不必说,此外,《简.爱》、《呼啸山庄》、《荆棘鸟》、《安娜.卡列尼娜》、《飘》等经典著作让我领略到文学的魅力和精彩的未知世界。 而数学,150分的满分,我常常考不到90分,也就是不及格。我惶惶不可终日,想到高考,寝食难安。 有一次数学单元测试,下课铃响了,别人都在交卷了,我最后一面还有好几道证明题没做。 当老师和同学们都离开教室后,我趴在桌子上开始流眼泪。那时正是午饭时间,闺蜜见我还不走,就来叫我。我的样子吓了她一跳,她什么都没说,默默地坐在旁边。我越哭越伤心,完全控制不住。过了好久,心情才平复下来,擦干眼泪,和闺蜜走出教室。 整个高中时代,数学是我的梦魇。 04 高考时,我数学考了90多分,好在其他科目都考得不错,再一次跌跌撞撞地进了大学。 大学,无疑是最幸福的时光。没有升学的压力,没有繁重的课程,课余可以逛街、打牌、看小说、写小说、织围巾……还有一点,可以光明正大地谈恋爱! 美好的日子总是那么短暂,很快面临实习、毕业、工作。实习第二天,指导老师就莫名其妙地冲我发了一顿火,让我尝到了涉世之初的苦涩。 工作后,更是体会到各种酸甜苦辣,人情冷暖,方知学生时代的生活,就像童话般单纯而美好。 离开了家长、老师的庇护,只能只身在风雨中闯荡,再难再苦,必须自己扛。随着年岁渐长,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责任越来越大,丝毫不敢懈怠。即使是哭,也不能像小时候那样肆意,只能在夜深人静时。

Read more

让孩子乖乖听话的秘诀:只讲一次

网友的孩子因为玩玩具或是看电视而耽误了睡觉、吃饭、写作业的时间,无论怎么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唠叨,甚至是发火都没有用,很是头疼。后来网友用了以下的方法,孩子乖乖听话了。 第一步:停止正在做的事情,站在孩子面前看着他 我们要站在孩子面前,看着他,让他们知道我们不是开玩笑,我们很认真很严肃,孩子必须重视。 第二步:等,一直等到孩子停下手中的事情看着你 父母要用和善的眼光和语言和孩子交流,并表现出对他所做的事情很有兴趣,和他一起探讨他正投入的事情,对他所取得的成果表示赞赏。这样,孩子会很乐意和你交流,并会很认真地倾听你接下来说的话。 第三步:把要求简单清楚地讲给孩子听,只讲一次 在表述我们家长的要求时,尽量表意清楚,简洁明了,而且只讲一次。如果太罗嗦,孩子会没有耐心。 第四步:让孩子准确完整地重复你的要求 让孩子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说出他应该做什么,什么时候做,在什么地方做,如何做。此时此刻,他已经听进去了你的话,也就没理由无视了。 如果到了这一步,孩子依然不听话,那就继续第五步吧。 第五步:站着,等他,一直等 家长不必恼怒,也不必催促,就这么在孩子面前微笑地和善地站着,等着,一直等到孩子起身去做应该做的事情。等待是一个很有效的办法,一方面证明你是认真的,另一方面还可以锻炼你和孩子的耐心。 第六步:不要忘了赞扬孩子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每做出一点正确的改变,每朝着正确的方向迈出一小步,你都要表扬他。 另外,有些家长抱怨孩子写作业拖拖拉拉,每天都要熬夜才能写完作业,不管怎样批评教育都纠正不了这一毛病。家长也要反省自己,原来是家长为了让孩子学多点,给孩子另外布置了作业,所以孩子就拖到上床睡觉时间才做完学校的作业,这样就不用再写家长另外布置的作业了。 有些家长反映孩子沉迷于网络游戏中,经常手机不离手或者在电脑前一坐就是几个小时,如果强制禁止孩子玩游戏,他就会哭闹不止。那么,您要明确表示不会因为孩子的哭闹就会妥协,并且坚决的告诉孩子什么不能做。另外,您也可以和孩子的老师沟通,共同帮助孩子远离游戏。

Read more

营养不良不要烦恼 5个妙招帮你解决困难

作为爸爸妈妈,最大的愿望就是想让宝宝健康快乐地成长了,但是这个想法想想是非常简单的,但是真的要实施起来还是有着一定的难度的,首先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保证足够的营养供给,要是你的孩子是一个有着好胃口,对于任何食物都不怎么挑剔的孩子,那么作为爸爸妈妈其实是非常开心的。但是相反,还有一部分的孩子非常挑食、偏食,那么作为他的爸爸妈妈就会非常头痛,想着要给孩子做什么好吃的,每天都要想新的点子来吸引孩子吃饭,更是害怕宝宝营养不良造成身体发育迟缓。 接下来,就一起来看看,要是想让孩子有一个好胃口,健康快乐地成长,我们应该要做些什么。 排查消化道疾病 孩子营养不良,胃口不好,造成的后果就是在该吃饭的时候总是没有食欲。有一部分胃口不好的孩子是由于消化道疾病所造成的,事实上,不想吃东西并不是宝宝自己想要这样。因此作为爸爸妈妈除了对孩子有足够的爱心和耐心,同时对于孩子的健康状况要非常关注,要是孩子出现一些异常反应时,那么你就要密切注视着孩子,做到早发现早治疗,这样才能避免更大的伤害。 营养膳食荤素搭配 有一部分的孩子有偏食的现象,看到自己喜欢吃的东西就一直吃,面对自己不喜欢吃的东西就连看都不想要看,如此一来有很大的概率会造成孩子营养不良。通常情况下,爸爸妈妈要给孩子营养膳食,荤素搭配,不要只注重给孩子吃肉类和鱼类就忽略了蔬菜水果,但是也不能由于绿色食物好就一直给孩子吃,不见一点荤腥。孩子的健康成长和营养的均衡密不可分,因此对于宝宝吃什么也是非常重要的。 常检查,少零食 按照规定的时间带着宝宝到妇幼保健中心进行检查,让医生来对宝宝的生长发育情况作出一个判断,看看宝宝有没有缺少各类微量元素,这样才能让宝宝的发育过程达到最好。喜欢各种各样的零食好像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孩子对各类零食的诱惑几乎都拒绝不了。而零食差不多都是垃圾食品,不光有添加剂还有染色剂,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非常不好的,所以各位爸爸妈妈要是发现孩子营养不良的话,那么最好是第一时间来看一下孩子是否零食过量,可能这就是孩子不爱吃饭和营养不良的原因所在。 多运动,补充水果 有一部分的营养不良的孩子外表就能够看出来了,他们面黄肌瘦,走起路来感觉没有力量,明显缺少运动。健康的孩子通常情况下都是面色红润,非常阳光并且充满活力,喜欢跑喜欢跳,非常有朝气。孩子要有适量的运动来帮助食物在消化道的消化和吸收。水果和蔬菜里面有着非常多的维生素,能够帮助肠胃消化,并且纯天然维生素不可多得。所以水果蔬菜是一定要给孩子食用的,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多花点心思在食物上 对于有经验的准妈妈来讲,宝宝的食谱其本上都有着自己的想法。孩子喜欢看起来好看,吃起来清淡可口的食物。所以准妈妈在孩子的饮食上要多花一点心思,做出色香味俱全的食物,这样宝宝看到食物就会非常想吃了,味口好吃什么都香,营养自然也会慢慢提高了。 图/wallcoo.net

Read more

让你的信任住进孩子的心里

最近有部非常火的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 电影讲述的是一位摔跤冠军的父亲,偶然的发现了女儿的天赋和闪光点,在重男轻女的社会里,他顶住一切压力,在所有人都认为不可能的情况下,女儿最终站在了最高的奖台上面。 电影很励志,很多看过这部电影的朋友,都说被感动到泪目。 泪目不仅是因为这部电影的励志,更是励志背后的信任。 我们为什么会被感动得一塌糊涂,因为电影让我们感受到了从未感受过的信任,那种来自于无条件的信任。 (01) 先说一个孩子的故事。 有个孩子,读小学的时候,成绩还可以,中学开始成绩下滑,也逐渐不被老师看好。 那时候,判断自己是否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有个很好的验证方法,就是看老师给你安排的座位。排除身高因素,如果你的座位安排得比较后的话,那几乎可以被理解为,老师对你是不重视的。 所以,他也认为自己差不多也就这样了。有过一段时间,还有点破罐子破摔的感觉,迟到旷课抽烟打架应有尽有。那时候的班主任对他,毫无好感和信任。 记得有次要交个费用,他在课间走进办公室,把钱交给了班主任,班主任给他找零钱。 他一看,钱给多了。他说当时还犹豫了一下,是否拿着钱走掉,但他还是把钱还回去了。并不是因为他多高尚,他当时真实的想法是,钱太少了,如果多一些的话,也许就不会还回去。 于是,他对班主任说,“钱找错了”。 他依然记得当时那位班主任的眼光,不屑、质疑,以及不耐烦。“怎么错了?哪里错了?…” 没等班主任说完,他便回了一句:“你多给了我2元。” 班主任换了个笑脸,把钱收回去了,也没有一句谢谢。 此时,旁边的一位科任老师话,让他重新去看待自己。那位老师对着他和班主任说:某某老师,这是个好孩子,真好,你们班还能有这么好的孩子。 在老师的眼里,他一直是个一个不上进的孩子,他也以为自己真的就是这个样了。因为自己从未得到过足够的信任,所以自己也不能相信自己。 直到听到这位老师的话,那是他读中学以来,第一次听到老师的夸奖。 从那之后,我慢慢有了变化,尽管学习依然不怎么样,但至少知道,人生不是因为破罐子破摔,因为破摔了,罐子只会更破。是的,我就是那个孩子。 信任,就是自我疗愈的开始。 (02) 有没有人,在连你自己都不相信自己的时候,他相信你,他让你也相信自己,发现自己。 著名童书作家彼得.雷诺兹的代表作,绘本《点》就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一个名叫瓦士缇的小朋友,在上美术课,整节课程结束了,她还是一动不动的坐在椅子上,因为她的图画纸上面上面都没有,她说自己不会画画,因为她完全没有动笔,根本不知道要画些什么。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