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女士的奶奶是日本遗孤,因此她全家1999年就搬到了日本东京。 刚到日本的时候,她和弟弟要报读学校。校长问:你们是不是中国来的? 苏女士很惊讶。我们还没提交材料呢,校长怎么知道是中国来的? 后来校长告诉她,他是从他们胳膊的粗细看出来的。 因为她和弟弟的胳膊细白嫩幼,像豆芽一样,一看就知道很少体育锻炼,而日本的学生,由于锻炼很多,胳膊都结实有力。 这些话让苏女士恍然一惊。 后来她在日本坐地铁时留心观察了一下日本的孩子,无论高矮肥瘦,看上去都很壮实。 这让苏女士很惭愧,但更值得国人惭愧的是:十几年来,中国孩子的体质没有变得更好,反而更差了。 近年来,中国学生军训可以猝死、长跑可以猝死、体测可以猝死、打篮球也可以猝死,不是过重就是过瘦,近视率接近90%。据统计,目前仅有17%的小学生经常运动。 梁启超说:“少年强则中国强!”强首先表现在身体素质上。中国在奥运会上拿的金牌一届比一届多,但在中国孩子弱不禁风的身体之前,我们赢尽奥运金牌也枉然! 最近清华大学的一条”新规定“在朋友圈炸了:从2017级本科新生开始,游泳将与毕业绑定。 也就是说,如果到毕业时清华学生都还学不会游泳,清华大学将不给他颁发毕业证! 清华这么做,是因为游泳是必要的求生手段,但同时也是极好的运动。 2008年起,清华就开始恢复长跑作为学生必修课程,达不到要求一样不准毕业。 不知道是可笑还是可悲,和当年长跑的规定一样,很多网友觉得这项新规“不可理喻”,甚至对之大加嘲讽,高中学霸界更是哀鸿遍野。他们给出了“合情合理”的理由: 游泳这东西,男生或者家在海边的学生有优势; 女生从小到大没游过,恐怕很吃力; 清华又是长跑又是游泳,“体育特困生”要是上了这学校得吃不少苦头; 其实很简单一件事,要是从小到大都没游过泳,那就去学好了;要是觉得上了大学就是享福,那就别上大学好了。 足球界曾经流行一句“名言”:只有一个方法能使中国足球10年之内赶上世界一流,那就是高考加一门足球。 运动真的被当做一门要考试、直接跟毕业挂钩的学科的话,我们没有理由相信中国学生会不爱运动。 哪怕最终没让孩子们爱上运动,至少可以为他们锻造一副稍显健康的躯体,而不只是干瘪乏味的灵魂。 有人整理过中国小孩和美国小孩的成长差异: 1-4岁:基本相同; 5-8岁:美国父亲会带着孩子去打棒球,中国孩子开始沉溺于各种培训班。
Read more父母培育孩子心理健康的五大标准
世界上的孩子容貌千差万别,性格秉性也各不相同,身为父母,在因材施教的基础上,应该把孩子培育成什么样的人呢?每个父母心里都有对自己孩子的美好期望或者现实目标,当大人物,赚大钱,做大官,成明星……,或者只希望孩子平安,幸福,快乐等,但无论怎样的期翼,孩子的身体和心理都要达到最起码的健康标准,那么有确切的标准吗?我们能不能把内心中那些模糊而不确定的规则明确化呢? 下面关于父母培育孩子的五大心理健康标准供大家参考,为什么只有心理健康呢?我想,心理健康可以决定身体健康,因为只有当一个人有想要保持身体健康的心理想法时,TA才会采取切实的计划去行动。 一、让孩子了解并珍视自己的身体,强身健体,发现自己的美丽与价值。 父母在照料孩子的过程中,其实也是在传达正确的健康理念,而不是吃饱穿暖那样简单,那么, 我们首先应该做到以孩子的身体感受为主,而不是不加选择的把曾经的人生经历重新复制到孩子身上,或者受传统经验主义的影响,其次在衣食住行方面传达给孩子正确的健康理念,而不是只认为父母亲力亲为照顾好孩子就可以了,最后我们要培养起孩子独立照顾自己的责任,并且把父母这方面的教诲结合自已的身体感受完美的融合起来。 如果孩子有能力正确的对待自己,了解自己的身体,并且能够采取措施来保证身体健康,那他就能发现自己的美丽与价值,并且在工作和生活中充满自信和活力。 二、真诚友善的对待自己和他人,内心敏锐,有趣,真诚富有同情心和爱心。 其次,无论孩子的性格与否,他们在对待自己和别人的时候,能够真诚友善,内心敏锐但不会过于敏感,不管外向或内向,心里能保持开朗的心态,有趣但不冒失,富有同情心和爱心。 中国目前的社会正在处于一个转型阶段,很多人的成长受到各种利诱的影响,心理上处于一个被冲击的阶段,从而对自己所持有的人生观或价值观产生动摇,这样的因素由此导致了很多人内心起伏不定,性格暴戾,内心浮躁,稍有不顺就与人为恶,大家翻看一下新闻就能时时发现这样的例子。这也是我们父母让孩子拥有善良品质的现实依据。 三、愿意冒风险,喜欢创新,能展示能力,而且能在环境要求的情况下做出改变有创造性,能干,负责。 世事变化,孩子不可能一直父母的羽翼保护之下,他们慢慢要学会冒风险,独立生存和面对社会。鉴于目前中国的教育体制有失人性化,我们在培养考试机器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而不是把他们完全束缚在考试的知识上,创新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乐趣,这对孩子将来的发展会有极大的失去作用。 环境可能不会改变,但人是可以改变自己来取得调适,在坚持原则的情况下,获得更好的生活,这同时也要求孩子们将来要能干,负责,而不是只依附于父母。纵观中国现在的青年人,啃老族众多,很多人离开了父母,生存都是问题。 四、找到方法来接纳新的和不同的东西,保留旧的有用的那个部分,丢弃没用的部分。 社会在发展,周围的一切都可能发生变化,因偱守旧,固封自守排斥新东西,不懂得理解和接纳,就会被抛出社会前进的行列。 孩子将来离开父母会接触到更多新鲜不懂,或者没有碰到遇到的情况,需要孩子们找到方法去接纳,包括离开象牙塔的学子们,学校和社会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环境,很多人从书中获得大量知识的同时,却发现难于适应到社会上,这就要求孩子们保留旧的有用的东西,丢弃没用的东西,学着去面对新发生的情况,应变能力强,能适应环境的各种变化,而不是陷入郁闷和苦恼之中。 五、脚踏实地,深深的去爱,公平有效的竞争,既温柔又刚强,并且了解温柔与刚强之间的不同。 在情感上,能脚踏实地,深深的去爱,而不是受不良风气影响,放纵自己,认真的去生活才能让自己觉得更快乐。 孩子们将来要既温柔又刚强,而不会处于两个极端,或软弱,或强势,另外,他们也会了解温柔与刚强的不同,能够发展出强大的自尊,也能给予别人宽厚的爱。 注意事项 很多父母只着眼于现实的利益,而忽略了孩子心理健康方面的培养从而导致一系列孩子长大后的悲剧,这绝不每个深受孩子的父母所能承受的,所以,要想孩子有一个幸福快乐的人生,关注他们生活,学业,和发展的同时,心理健康的培育更不容视。 另附: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的健康标准 1、有足够充沛的经历,能从容不迫的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而不感到过于紧张。 2、处世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不挑剔。 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环境的各种变化。
Read more强势妈妈对家庭是毁灭性的,儿子懦弱,女儿霸道!
很多人都知道,母亲对于孩子,对于家庭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俗话说:娶一房好太太富三代!但是一个强势的母亲对于家庭来说却是毁灭性的,这是为什么呢? ▊ 1. 妈妈越强势,儿子越懦弱,女儿显霸道 强势女人不等于女强人。我们所说的强势,更多指的是性格上而不是事业上。很多女强人工作中是“铁娘子”,回家就变“小娘子”,反倒婚姻很幸福。相反,有些女人事业未必做得很大,但脾气很大,气势很大,特别喜欢在家里说一不二,我们把这种在家里喜欢做“女王”的妻子称之为强势女人。 心理咨询发现,一般来讲,当父亲在这个家庭的作用越来越边缘化之后,母亲就会变得日益强悍甚至说一不二。从孩子总会向同性父母一方形成认同这个角度来看,女儿就会向强悍的母亲认同,久而久之,女儿也会变成强悍的女儿,很多家庭中,关系紧张的母女往往就是性格相同的母女,那就是厉害的母亲一定有个厉害的女儿;脾气暴躁的母亲,一定会把脾气暴躁的毛病遗传给自己的女儿,有时候你会发现一些很有趣的现象,当女儿反抗母亲的专制时,女儿也在偷偷地继承母亲的这种专制,并会顺理成章地带到她将来跟她女儿的关系中。 ▊ 2. 约束让孩子失去自信,孩子情绪不稳定,没有主见,事事都过分依赖父母。过分严厉的管教方式,容易抹去孩子的个性。 很多母亲把培养子女当成自我实现途径,如果能成功地把子女培养成名优秀人才,她们常把自己价值依附于其子女身,子女成功是她们成功,子女失败是她们失败。所以,很妈妈不得不把这种压力转移其子女身,把自己意志无形地强加给孩子,而孩子则在这种种约束中变得自卑。过分苛求造成年幼孩子失去安全感,心理压力增,这个时候孩子就变得疲沓,任何批评都无法触动他,变得底气皆无,碌碌无为。 在强悍的母亲面前,女儿选择无条件认同,那儿子呢,则会出现另一种情形,那就是无条件逃避。因为,当母亲总是指责、批评丈夫时,其实是在指责、批评一切男性,儿子作为男性必然会跟他的父亲一样躲在无人的角落。 所以当一个性格过于强势的妻子喜欢嘲笑、奚落她懦弱的丈夫之时,她其实也等于把这种嘲笑和奚落同样甩给了她的儿子,所以,强悍的妻子,必有一个懦弱的儿子,她越指责她的丈夫懦弱,她的儿子也就越懦弱。 ▊ 3. 强势母亲会让儿子没男子气。 现在的母亲,有许多是非常能干的。在统御和支配家庭上,往往也是靠母亲的意志和领导。这样的结果,是使父权无法体现自己的领导地位,如果一家想维持相对和谐,对于母亲的意见和建议,父亲只能是“坚决拥护”,否则就是争吵或冷战。于是乎,弱势的父亲把本来属于自己的家庭领导地位拱手相让。 在这种母系家庭生活的男孩,确实是很不幸的。孩子小时强势的母亲还显现不出问题,等到幼儿期和童年期时,由于父亲的懦弱,且无法阻止母亲对孩子的过度干涉,孩子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问题一:男孩难于男性化。孩子对男性力量认识较少,会出现“父爱缺乏综合征”,缺乏阳刚之气,在体重、身高、动作等方面发育较慢,并存在诸如焦虑、自控能力弱等情感障碍,在性格方面也会变得懦弱、胆小、孤僻、自卑等。当未来进入社会后,会出现各种不适状态,无法按自己性别角色规范行事,喜欢找强势的女人结婚,无法成为值得依赖的丈夫。 问题二:使孩子不敬重权威。父权丧失的家庭,会导致孩子不仅不能从父亲身上学到尊敬权威、明白等级,而且还会认为男性就是和父亲这样的。同时在功能不完善的家庭中,孩子面对强势的母亲,往往会本能的讨好“强者”,尤其是男孩,他们也会跟着母亲,在不知不觉中反抗父亲,不重视父亲的意见。 问题三:使孩子受到过度保护。母亲过于强势,是其安全感不足的表现,会使其成为一个典型的保护者。害怕自己担心的问题会在孩子身上出现,只要是不利于孩子的事情,都想过滤一下,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避免发生。于是,母亲包办所有事情,从思想上和行为上都要求孩子跟着她走,最终孩子就会什么都不会,完全依赖母亲,更加印证了母亲的想法。 问题四:给孩子过多的压力。强势母亲往往是能力出众和是完美主义者,会把培养孩子当成自我实现的方法,苛求孩子做到最好。于是在无形中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也把自己的价值依附于孩子身上。不能否认,这些强势母亲付出很多,但恰恰是这些“付出”,使孩子感到压力,容易造成孩子失去安全感和自信心,成年后造成孩子心理上的自卑。 问题五:让孩子难于独立。强势母亲不仅丈夫面前强势,也在孩子面前强势,不容许孩子说“不”。长期处于母亲的强势控制下,自然忽略孩子的特性和感受,孩子在生活中独立做决定的机会不多,一切都由强势母亲教导、指挥、安排,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放弃自己的承担,失去了独立解决问题和面对生活的能力,形成对母亲无条件的服从和依赖。 问题六:孩子学会消极抵抗。强势母亲使孩子失去自我,感觉所做一切都是为了母亲,内心无法产生做事的动力。孩子在强权压力下,知道抗争是无用的,虽然内心在说“不要”,但也只能表示表面上的顺从,这也是孩子感觉只有靠消极抵制才能有自主权。于是,孩子面对自己不能掌控和不愿意做的事情,往往采取消极态度,磨洋工就出现了。 问题七:孩子难于学会社会交往。父母是孩子最早认识的同性和异性,和他们的友好相处,能让孩子习得长大后与同性异性朋友相处的方法,这决定了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而在强势母亲的管理下,这种社会性的交往变形,使孩子害怕遇到否定和拒绝,习惯于隐藏自己的内心感受。这种防御模式,使其有被社会孤立的倾向,难于融入社会。 问题八:强势母亲会导致“恋母情结”出现。强势母亲由于投入的爱越多,期待的收获也就越大,母子联结也越深,甚至还会把儿子当作“替代配偶”,作为情感依托的唯一对象。最后有可能渴望占有儿子,以至于渴望分享儿子所拥有的一切。这样使孩子难于摆脱母亲影响,获得真正的自我。这在成年后,使男孩难于认同其他的女孩,更加依赖于自己的母亲。
Read more不吼不叫,是父母的一场修行
吼叫是一种放肆,教育需要克制。 你经常吼孩子吗? 前几天有一位妈妈在后台留言:”孩子刚上幼儿园,穿衣穿鞋都比较磨蹭,经常忍不住就朝她吼……” 父母吼孩子,是生活中很常见的一件事。 当孩子拖拉磨蹭、当孩子把家里弄得一团糟时、当孩子思考半天却写了错误答案…..妈妈心里总有烦不完的事。 更令人懊恼的是,每次吼完孩子心里总是,罪恶感又涌上心头。 成都举办过一次家长对孩子“戒吼”的实验,要求家长们加入微信群,加入之初每对家长交30元激励金,”戒吼“打卡满30天的家长可取回30元激励金,结果参加的150对家长,没有一位家长能够完成每天的”戒吼“打卡。 不想当“喷火龙”妈妈,但就是没办法控制自己。 越吼,孩子越听不见 很多父母对我说:“老师,我也想和孩子好好说,他根本不听,不管用,只能吼甚至打!” 然而,吼就能教育好孩子吗? 史蒂芬·柯维在《高效能家庭的七个习惯》写道:“我们习惯于对家人大喊大叫,指责而不去理解,命令而不去沟通,学不会道谢,也不懂得道歉。我们都觉得自己已经为家庭生活付出了太多,却忽视了最关键的一点:有效沟通。”带着情绪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当你冲着孩子吼叫时,孩子大脑会自动转入逃生机制:“骂完就过去了。” 等到次数多了,孩子已经免疫了,根本不在乎你说了什么。 而且,如果父母带着攻击性的言语,很容易摧毁亲子之间的信赖和尊重。 父母情绪很糟糕时,是无法教会孩子任何道理的。 吼叫是一种放肆,教育需要克制 很多父母常常把“戒吼”放在嘴边,却怎么也戒不掉。 生活逃不过一地鸡毛,每个人都会有生气、不耐烦等负面情绪,父母也一样。 戒吼很难,但并不代表爸爸妈妈无法远离吼叫。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父母愿意为孩子改变,收敛自己的脾气,学着情绪管理。 给自己一个心理的冷静时间,多问自己几个问题: 我为什么会生气? 我弄清楚真正的原因了吗? 除了冲孩子发脾气,没有其他办法了吗?
Read more防止孩子蛀牙有秘招
长牙是孩子身体生长发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乳牙是儿童的第一组牙,保护好乳牙对于日后恒牙的生长有很重要的意义。 对于有些家长认为乳牙迟早要换掉,牙齿保健等以后在做也不迟的说法。牙科诊所主治医生表示,乳牙的主要功能除了咀嚼食物、发音及美观外,最重要的是替恒齿「占位置」,也就是维护恒齿的生长空间。如果宝宝的乳牙在早期因为蛀牙、受伤或其他因素受到减缓,容易使附近的牙齿产生推挤、倾斜,则可能造成恒牙无法顺利长出或排列不整齐等情况。 蛀牙是儿童常见的口腔疾病,在医学上被称为「龋齿」。蛀牙的特点是牙齿的颜色、形态和质地发生变化,牙齿逐渐变成棕黑色,随着脱矿和机质不断发生变化,牙釉质、牙本质疏松变软,形成龋洞。这些出现的龋洞适合一些特殊生物体的生长,这些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产生一些毒素,这些毒素能穿透入牙髓,诱发炎症,从而引起疼痛,并最终引起牙齿缺失和一些并发症。 专家总结,保护好牙齿,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第一个好习惯是早晚刷牙。从宝宝的第一颗牙齿出现时,就应该清洁了。父母可以选用软布或儿童用软牙刷,轻轻地刷宝宝牙的前面、后面、两边和牙龈。频率不宜太快。刷两排牙齿时,先来回横刷几遍,刷去牙齿表面的污垢,然后再上下来回竖刷,清除牙缝里的残留物。横刷时用力轻,竖刷时稍用力。至少一天两次,一次最好两分钟。儿童大一些时,喜欢自己动手,但也需家长检查刷得是否干净。通常一个月换一次牙刷,最长不可超过三个月。 第二个好习惯是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建议儿童至少一年进行一次口腔检查。早期看牙的目的主要是在预防,牙医会检查宝宝牙齿的健康情况,及早发现问题。家长应尽量使孩子感觉看牙医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比如一起玩看牙医游戏,互相看对方的牙齿。 第三个好习惯是少吃甜食或含糖的饮料。太甜或太粘的食物会导致蛀牙,如糖果,蛋糕,饼干等。如果很想吃的话,那就在每餐后吃,这样对牙齿的害处会比较小。 千万不要在睡觉前给孩子喂奶,或者让孩子没完没了的吸奶瓶,长期泡在甜的液体中对牙齿非常有害。另外水是孩子最好的饮料,少喝各种含糖类饮品。 第四个好习惯是多吃「护牙食品」。高纤维的食品如蔬菜、粗粮、新鲜水果等对牙齿都有利。还应给孩子多吃一些能促进咀嚼的蔬菜,如芹菜、卷心菜、菠菜等,这样有利于孩子下颌的发达和牙齿的整齐。 图来自:google.com
Read more不当完美妈妈,孩子更快乐
亲爱的妈咪,你知道吗,其实你不需要当一个完美妈妈。在孩子面前,你不需要是什么都会、所有情绪都藏起来的无敌铁金刚,和孩子一起成长与学习,你更轻松了,你不完美,而孩子却也更快乐了。 先花一点时间,深呼吸,然后对自己说:“我不用成为一个完美的妈妈”,你把一定得成为完美妈妈的沉重想法扛在肩上多久了?那个集永远的慈爱、耐心、聪明、好脾气、用不完的精力,还是个好厨师好主妇、全功能的形象,谁真的见过这个传说中的人物? 这并不是说,身为母亲不用竭力成为孩子最好的榜样,而是说,当我们试图掩饰错误、不愿暴露缺点、犯错了也不道歉时,其实是在伤害孩子;我们应让他们了解这个世界是多面的,人们也是,允许自己展现真实、完整的母亲模样。 我们不只为自己卸下达到过高标准的重担,也让孩子知道他们也毋须成为一个完美的人,当我们给不完美和犯错一个空间,同时也给孩子一个机会深入了解自己,并成为对自己诚实的人;抛弃完美让我们、也让他们松了一口气。 其中一个展现我们人性一面的方法就是承认错误并保持谦逊,如果你的姿态太高,这不只让你和孩子的关系疏远,而且遇到挫折时,就真的会摔得很深;而如果你承认自己的过失、坦诚不遮掩,不只避免过大的失落,也同时教给孩子重要的一课。 很多时候,当事情出状况时,我们不但不接受自己的短处(这里,我强调的是“短”处)并负责任,反而说谎或怪罪他人,坦诚相对能让孩子看见真实的你,并促进你们之间最深层的连结,接受自己是个普通人,也是一种真正自信和自爱的表现。 当孩子把我们逼到耐性的极限,我们就会爆发,不管是教养儿童还是青少年,身为父母,我们为孩子设下界线,当他们跨过那条线就开罚,然而不免发生因为过于生气和失望,一时失去判断而太过严厉的状况,说了一些像“这学期剩下的时间罚你禁足”之类的话,和小孩、尤其是青少年的互动中,我们很容易过于激动 (我自己和小女儿也争执过几次),一旦冷静下来,就会发现过于激动的事实。 可是常常由于难堪而不愿弥补过失,无法承认自己其实欠缺思考,甚至更残忍的是,无法收回已说出口的过度处分,我们害怕自己看起来很愚蠢,害怕会失去权威,也害怕孩子从此不再尊敬我们。 可是,还有更好的方法,你可以向孩子承认失控,并说:“我不会对处罚你这件事道歉,可是请原谅我失去耐心,还有我所说的话(或过于严厉的惩罚)。”你正在告诉孩子:人生充满过错和不完美,而且,我们不总是从做对事情中学到东西,而是从做错事里学到。 所谓的成熟,就是负起责任、了解没有一个人总是完美,我们永远可以回头面对错误,教导他们“完美”真正的意思,是找到能将事情完成或做得更好的机会,在现实生活中,这也是我们唯一能做的。 我和理察过去都会和对方开玩笑,“我没有很好,你也没有,但是一切都算好”,当我们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坚强和愿意弥补过错的样子,也同时是在向他们展现,弱点是和其他人性特点并存的。 这让我们松了一口气!脱下你那刀枪不入的盔甲,给孩子身为普通人的权利,同时,也让你成为独一无二的家长,体悟到我们就是自己,完美地不完美着,真的很棒。 让我们一起分享出去吧! 图:pexels.com
Read more怎样帮助孩子适应父母离婚后的生活?
随着离婚率的不断上升,离婚后家庭的孩子也在逐渐增多中。与完整家庭的孩子不同,离异家庭的孩子在心身健康方面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大多表现为郁郁寡欢、心事重重和容易激怒等,有的甚至产生心理和行为的偏差,发生自暴自弃。所以,怎样帮助孩子适应父母离婚后生活,是离婚后家庭中比较关键的内容之一。 要把握自己的情绪。 离婚这样的事情,对绝大多数夫妻来说,都是一件不愉快的大事,对个人的各方面打击都比较明显。所以,离婚后切忌把孩子当成“出气筒”,来宣泄自己郁积的怨恨情绪。建议:把握好自己的情绪,给孩子继续予以温暖和关怀,才能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要与孩子共同生活。 有的夫妻一旦离婚后,只图自己省心,而将孩子交给了长辈或其它亲戚来抚养。这样生活的结果,会使孩子有被父母抛弃的感觉,从而产生自卑和怨恨,进而会悲观厌世甚至敌视社会。所以离婚后的父母一方,应承担起抚养孩子的义务,积极营造和谐亲情的家庭氛围。 不议论前配偶缺点。 在孩子心目中,大多希望父母在离婚后能破镜重圆,并愿意与父母保持良好的关系。但是如果抚养孩子的父母一方,经常议论前配偶的缺点,故意破坏亲子关系,经常在孩子面前说前配偶的坏话,不利于培植孩子健康的两性心理,甚至会影响到将来的恋爱和婚姻生活。 要多与孩子好沟通。 夫妻双方在离异前后,均要多与孩子进行好沟通;告诉孩子父母为什么要离婚了,使孩子对婚姻有一个客观正确的认识,而不是简单地看成是父母一方的错误带来的。如果缺乏交流沟通,有的孩子会把父母离婚的原因归结在自己身上,发生不能接纳自己,丧失自信心等现象,而且极易出现偏激行为。 不可剥夺父母的爱。 夫妻之间虽然离婚了,但父母与孩子的亲子关系永远存在而不会改变。所以离异后的父母,都不可轻易剥夺父母对孩子的完整的爱,为孩子的人格着想,而给予更多的关怀和爱护。切忌离婚后,禁止自己抚养的孩子与前配偶及其亲戚之间往来,逼迫孩子不认这门亲戚,以表达自己的不满情绪,这都是不利孩子健康成长的。 要定期去探视孩子。 即使夫妻离异后,父母其中一方没有承担抚养孩子的义务,或者有一方再婚了,也要抽时间定期去探视孩子,与孩子一起渡过一段亲情时光,充分享受天伦之乐。这样可以让父母亲情,一直陪伴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 图片来源:pixabay.com
Read more你给孩子的陪伴,竟然90%都是“假的”
陪伴,不是陪同,不是看管,不是物质满足,更不是说教和监督。 关于陪伴这个话题,总能让家长们众说纷纭。 家长A:我抱起砖头就没法抱孩子,放下砖头就没法养孩子。 家长B:总陪着孩子,哪来的钱养孩子? 家长C:没钱,孩子想要的东西,你能给? 家长D:我们天天陪着,孩子照样顽劣,难管。 有教育专家说过这么一句话:“中国大部分孩子是有父母的孤儿,尽管有父母陪伴在身边,但是却没有传递内在心理支持的正能量。” 我们都是怎么陪伴孩子的呢? 带孩子去游乐场所,让孩子自己去玩,自己找朋友玩,或和自己玩,而父母盯着手机专心致致,一副全然忘了孩子的样子; 参加某些亲子活动,让孩子和别的小朋友玩,或让孩子独自研究什么新奇小项目,而父母则忙于接电话,安排工作什么的,忙得让孩子不敢打扰; 在孩子的纠缠恳求下,终于答应陪着看部动画片,孩子兴奋又开心,但看不到十分钟,父母要么不耐烦,要么在孩子身旁睡着了; 美其名曰陪孩子,不外出,却唤来一群朋友,一边打着麻将一边对孩子说:“你还不快点去学习、看书。” 睡前,孩子一再要求父母讲个故事,父母会大吼埋怨:都忙了一天,哪有力气给你讲故事,赶紧给我睡去。然后侧身自顾自地刷手机,孩子委屈睡去; 哪怕真陪着孩子做作业,也是充满火药味,不是挑剔就是指责…… 曾有位妈妈在微信向我诉苦,她说她五岁的儿子很调皮,爱耍赖,爱发脾气,霸道不讲道理,比留守儿童问题都多,但父母明明就陪在他身边,从没离开他半步,他想要什么就有什么,才五岁就拥有专属自己的ipad,爷爷奶奶也当他是手心的宝,疼得不要不要的,他应该是个很幸福的孩子才对,但为何孩子还这样让人头疼? 我问:“那你和孩子爸爸平时是怎么和孩子相处的呢?” 妈妈说:“小孩子啥也不懂,给他玩具,给他好吃好喝好玩,有老人看着,就可以啦,还要怎么相处呢?我们要上班,回到家也挺累的,孩子可以在父母身边玩,他就应该心满意足了呀。” 我顿然明白她儿子为什么会如此,这孩子的坏脾气,爱耍赖,霸道不讲道理,都只是为了引起父母关注而已。孩子的父母并没有给孩子真正意义的陪伴,所以孩子即使天天在父母身边,但依然是孤独的。 可能很多父母都不知道,很多孩子看似笑靥如花,幸福快乐,没有留守的伤痛,也没有物质的匮乏,但却无比“孤独”无比“焦躁”,因为虽然父母在身边,但依然缺陪伴,缺关注,缺爱。 我们的陪伴,仅是保证了孩子的安全,满足了孩子的吃喝,驱赶了孩子的黏扰及依赖。 这些都不是孩子想要的陪伴。 陪伴,不是陪同,不是看管,不是物质满足,更不是说教和监督。 陪伴是什么? 陪伴,是全身心融入孩子的内心世界; 陪伴,是真诚的接纳和欣赏;
Read more七建议 教出礼貌小孩
大人常对孩子说:小孩子要有礼貌。但对许多孩子来说,礼貌很抽象,家长需要给予更具体的例子和示范。 礼貌是可以教导、也应该教导的亲子课题。礼貌让大人与孩子学习以友善的态度面对生活周遭的人,无论熟悉或陌生。礼貌是一种生活态度,让彼此觉得被尊重,也让人心里舒服。礼貌甚至是一种生活习惯,有了礼貌,一切将如雪球般,为孩子成长的路上滚出正向的能量。如何教出有礼貌的孩子?以下提供七点建议,而成功的金钥密码,就在于父母的优先示范。 教孩子认识礼貌的七个好点子 1. 礼貌爱微笑。微笑是展现礼貌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微笑,是可以耳濡目染的,特别是来自父母自发性的微笑,总能原汁原味的传递给孩子。常常保持微笑,常常提醒微笑,常常看见微笑,是拉近彼此情感距离与化解冲突的魔力。教导礼貌,微笑,是最容易进行的事。 当孩子少了微笑,摆臭脸,大人直觉上容易认定孩子一定是不高兴或生闷气。有时孩子摆臭脸是情非得已,当孩子太过于专注,太过于紧张、焦虑或不知所措时,脸部表情很容易僵硬、平板、少变化。 试着同理孩子的情绪,父母需要练习静下心来帮孩子说话,如「妈妈猜,你是不是因为我不让你出去,在生闷气?」、「爸爸猜,你是不是和电梯里的叔叔不熟,所以他和你打招呼,你会有些紧张?」 2. 礼貌靠魔镜。 「魔镜、魔镜,谁是世界上最有礼貌的小朋友?」如果孩子无法觉察自己摆臭脸而有所调整,往往容易被误解为没礼貌。运用魔镜来练习脸部表情的微调,让孩子站在镜子前,注视着镜子里的自己一分钟。让孩子从镜中观察自己的脸部表情,如是否常眉头深锁、皱眉、眯眼、嘟嘴或嘴角微张。 让孩子透过镜子练习说话,并观察自己脸部表情的细节,是否随着说话内容有所改变。接着让孩子练习慢慢微调自己的眉毛、眼神、嘴型、脸颊等肌肉或动作变化。当孩子懂得如何控制自己的脸部肌肉时,他就有机会放松自己的脸部表情,不会因为过度僵硬,而让人误解他要传达的讯息。 3. 礼貌招呼赞。说有礼貌的话,无论是请、谢谢、对不起,或是早安、您好、再见,总能为孩子带来好回应。当大人习惯主动向人打招呼,常常看见对方的好表现,孩子也会有样学样。 大人都爱「赞」,孩子也不例外。看光点,见暗点,这当中取决于大人与孩子的一念之间,以及平时看待事物的方式。引导孩子将注意力聚焦在对方的好表现,并主动反应出对方的优势。 父母可以运用便利贴,随手写下任何想跟孩子分享的好话。让这些写有正向话语的便利贴,随时出现在孩子的电脑萤幕上、书桌前、饮料杯、书本封面上等任何孩子视线能及的地方。让这些充满正向力量的话语,不着痕迹的在自己与孩子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大人说好话,孩子学礼貌。 4. 礼貌广告词。礼貌有时反映着孩子做出符合当下情境的表现。让「做该做的事」像广告词一样,透过父母不时耳提面命,在孩子脑海中深刻烙印、内化。例如:「做该做的事,结帐要排队」、「做该做的事,在图书馆请保持安静」、「做该做的事,将玩具放回原来的架上」、「做该做的事,遇见老师说声好」等。让孩子了解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要求,与符合该情境的表现,同时让孩子懂得应有的责任。做该做的事,礼貌跟着来。 5. 礼貌在哪里? 对于孩子来说,有时谈礼貌太抽象、太遥远,利用影像媒介则呼之欲出。选择适合孩子年龄观赏的影片及动画,让孩子在观影的过程中,与父母一起寻找影片当中的礼貌片段。 有画面,礼貌在心里就比较容易看得见。孩子或许会问:「礼貌是什么?」这时引导孩子去感受影片中的角色,哪些眼神、表情、动作、肢体语言、说话方式、语调及字眼,能够让自己看了、听了都觉得舒服,离礼貌就不远。 6. 礼貌说故事。当孩子耳濡目染大人常强调的「小朋友要有礼貌」,父母可透过让孩子说礼貌的故事(让孩子自编或讲出所听过的故事皆可),进一步确认孩子是否理解礼貌的概念。有故事,有情节,透过孩子的口述,礼貌的画面似乎就在眼前。如果再加上角色扮演,在对话及行动中揣摩,孩子的礼貌就更有味。 7. 礼貌秘笈袋。礼貌,有时反映着孩子如何有效因应生活中的各种状况。准备纸笔,与孩子一起讨论,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情境和问题,并一起脑力激荡问题的解决方式。例如:分组时被拒绝怎么办?刚剪的发型被嘲笑怎么办?不小心认错人怎么办?
Read more【家长成长】孩子成绩总上不去,与这5件事脱不了关系!赶紧改!
很多父母觉得孩子成绩差,是因为孩子太贪玩,或者不认真。其实,父母在平时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如果方法不恰当,也是造成孩子成绩差的一部分原因。 因此提醒大家,有以下5种错误教育方法的家长,一定要及时改正自己的教育方式了~ 01。唠叨没完 唠叨是80%以上家长的通病,也是几乎100%孩子反感的父母的缺点。 父母之所以唠叨,是觉得孩子在某些方面的表现不合自己的要求,但又怕孩子不上心、不改正,因而时时提醒、事事提醒,这样就形成了唠叨的习惯。而孩子呢,又恰好反感父母这样的做法。 在孩子看来,有些话说一遍已经够了,没有必要不停唠叨。 过分唠叨,会使孩子觉得父母认为他没有理解事物的能力,久而久之,孩子会产生厌恶,甚至产生很强的逆反心理。专门和父母对着干,反而把事情搞得更糟糕。 其实,有条理地向孩子交代事情,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所以,做父母的要时时提醒自己:不要唠叨。 02。不停训斥孩子 太多的家长,企图通过训斥来教育孩子。但仔细想一下,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不但家长情绪低落,孩子也十分不开心。于是,渐渐地,孩子们失去了自信。于是,渐渐地,孩子们开始怀疑父母对自己的爱。 这种教育方法的坏处是慢慢显露出来的。孩子们即使知道家长的训斥并没有恶意,但会在内心深处,不知不觉中开始怀疑父母对自己的感情。不管父母之前多么在意日常感情的培养,每天的训斥足以把这一切抵消。 所以,当孩子做错事时,家长不要急着批评,静下心来和孩子面对面谈一谈,弄清楚前因后果,耐心地引导孩子。 03。对孩子要求过高 很多父母过度关注孩子,对孩子期望和要求过高,都是对孩子非理性的爱。这种失去理智的爱会与孩子内心最强大的力量——成长的力量为敌,绊住孩子的脚步,束缚孩子的心灵。 父母的过高要求,会使孩子经常得不到接纳和肯定,以至于无法形成客观的、良好的自我认同感,也就无法建立起必要的自信心。久而久之就会让孩子失去内心的快乐。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一个家长的心愿,但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不完善之处。 所以,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家长就要接受孩子所有的一切,包括他的身体、情感、行为、智力、创造力等等,不管是优点还是缺点,甚至是缺陷,以及孩子犯下的错误。尊重孩子的特点和需要,不以自己的期望来要求孩子。 04。家长包办一切 目前很多家庭存在孩子劳动时间不多、父母包办一切或不恰当地进行劳动教育等问题。 我们不难看到,一些不动脑筋的父母,在教育孩子问题上总是过于简单或粗暴:要么不停地唠叨,实在不见效便来“棍棒教育”;要么就束缚孩子的双手,不给孩子任何自己动手的机会。 久而久之,使孩子失去了应有的创造力,个性和人格的发展亦得不到完善,这样的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得不到提高,独立意识也得不到增强。 家长要做一半、留一半。给孩子提供接近劳动者和适当参与劳动的机会,是培养和训练孩子自我服务能力的有效途径。 做的那一半,是家长给孩子树榜样、指明的方向,是引导性的示范;留下的那一半,是培养孩子自立、勤劳的机会,是良好生活习惯形成的过程。 05。总对孩子愁眉苦脸 父母的脸色可以令孩子在瞬间从天堂落入地狱。刚才还阳光灿烂,转眼就暴风骤雨。有些时候孩子并未做错什么,但那一副“不见天日”的表情,却使孩子终日不得舒畅。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