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大师罗杰斯说:“爱是深深的理解与接纳。” 当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有一个多年前的画面跃入眼前: 当时在公园里,一个妈妈抱着哭泣的女儿走过来, 坐在我身旁的长椅上。妈妈没有哄劝孩子,只是默默的抱着孩子,任凭孩子哭泣。 等孩子稍微好些,慢慢抽噎的时候,妈妈开口对孩子说: “妈妈猜你是因为刚才还想吃草莓,但是XX没有给你,你就伤心了,是吗?”孩子没有吭声,只是点点头。 “那你现在感觉好一些了吗?”“没有。”哇的一声,孩子又哭了。 妈妈说:“我知道你难过。没关系,你哭吧。妈妈陪着你,你感觉好了告诉我。” 孩子又哭了好一阵子,孩子情绪稳定后,我从母女的谈话中得知:孩子吃了一个老人带给自家宝宝的草莓,还想吃,但是遭到了另外一个宝宝的拒绝,所以哭了。妈妈和孩子商量好等孩子平静下来,一起去买草莓。 虽然是很小的事,但孩子最后那个自信与幸福的样子,是令我非常难忘的。 ******** 妈妈那份深深的、无声的理解和接纳 整个过程中,这个妈妈都只是静静的陪伴,无声的理解和接纳。她没有安抚性的话语,也没有提供任何的“帮助”。 没有跟很多妈妈一样提供即时的“解决方案”——用买草莓的方式去安慰女儿,又譬如和很多爸爸一样见缝插针的教导:“勇敢一点,不要为了这点小事哭泣”。 她所做的,只是让孩子靠在自己身边哭泣,提供一个让孩子安全发泄自己情绪的环境。 这个妈妈的所有注意都只放在孩子身上,甚至她都没留意过周围还有一个我一直在观察亦或者锻炼的老人走过时的侧目。 对于她,那一刻,孩子的情绪陪伴是唯一需要她关注的事。她仅仅是等待,用一颗平静包容的心等待孩子情绪过后,把真相说明,然后才一起找到解决方法。 理解和接纳永远在“解决方法”或“教导”之前。 基于深深的理解和接纳,才是高品质的爱。 如果你能够理解这个母亲在做一件多美好的事情,你就已经在对爱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了。 爱不是:我觉得你应该如何,爱也不是我为你做了什么,爱更加不是请你好好对我。 爱是我理解你所在的状态,我愿意与你一起在那个状态,我愿意:陪伴你、允许你、接纳你。这样的爱,才能滋养出健康的灵魂。 回到生活中,当我们回看自己的经历,生命中鲜少有这样的爱。回想你生命中任何一个爱的时刻,无论你是给予者,还是接收者,你都仔细的去问问自己: 你所谓的那份爱:是否有个条件,或者有些期待在里面? 这一生,你是否付出过:蕴含深深的理解与接纳,全然的包容的爱?
Read more9岁孩子撒谎,爸爸这样做,比打骂更有效!
文文今年已经读三年级了,学习压力越来越大,爸爸妈妈要求他每天放学之后要按时回家,先写完作业才能出去玩。 有一次,同学约文文放学以后出去玩,他很想去,但是又怕爸妈不同意,于是文文就撒谎,说放学后要跟同学一起去补习。文文和同学们出去痛痛快快地玩了半天,直到很晚才回家。因为撒谎,文文显得忧心忡忡。 果然,回到家后,爸爸立即问他:“文文,放学之后,你到底去哪里了?”文文被吓得心砰砰跳,但还是对爸爸嘴硬,“我和同学补习去了。” 爸爸听了,走到文文身边,对儿子说:“文文,你一直都是一个乖孩子,是诚实的孩子,我希望你跟爸爸说实话。刚才我去补习班接你,老师说今天没有上课。你知道爸爸找不到你有多担心吗?文文,现在说出来还不是大错误,但如果你一直骗我,爸爸会很失望。” 文文听完,脸都红了,他非常后悔,便对爸爸说出了实情,爸爸听完没有责怪他,只是叮嘱他以后不可以再撒谎,让爸爸妈妈担心着急。 文文爸爸的处理方式非常正确。 首先,他对孩子有正面的评价,“文文,你一直都是一个乖孩子,是诚实的孩子……”,这让孩子自身感到羞愧。 其次,就是说明自己的态度,只要孩子说实话,并不会对孩子怎么样,这样就大大减轻了孩子的心理负担。 最后,他让孩子明白了父母的苦心,也没有为难孩子,这就让孩子心存感激。 试想一下,如果爸爸这样说:“快点说,要是你说了谎,我就好好教训你!”这样一来,孩子吓都吓坏了,怎么敢说出实情呢?只能咬着牙继续说谎,最后导致更大的错误。这不像是给孩子一个圈套,让孩子越陷越深吗?很多时候,导致孩子犯错的原因,是父母的不当言行! 孩子撒谎犯错à父母批评责骂à孩子逆反 孩子撒谎犯错à父母正确引导à孩子改正 孩子说谎的时候,请不要这样说: “说谎的孩子会被狼吃掉!” “如果让我知道你说谎,看我怎么教训你!” “你是个爱说谎的孩子,爸爸妈妈再也不喜欢你了。” 孩子说谎的时候,请这样说: “你一直是个诚实的好孩子,这样非常好。” “如果你现在说实话,爸爸妈妈就会原谅你,但继续说谎就很严重。” “说谎是很不好的行为,这次我们不会责怪你,希望你以后要改正。” 对孩子来说,父母的话在他们内心最有特别的影响力。有时候,虽然只是一句无心的话,孩子却可能记住一辈子,甚至影响他未来的发展和成就。如果这是一句反面的话,那么它可能给孩子带来一辈子的伤害,如果这是一句正面的话,那么它可能给孩子带来一生的激励! 所以,爸爸妈妈一定学会用正确的话引导孩子,这是为了让孩子更健康、更快乐、更优秀,这是比打骂更有效的教育! 来源/家教智慧 图/pixabay.com
Read more4招破解育儿中父母的“情绪化”
有时候作为父母难免对屡教不改的孩子大动肝火,有时候孩子吵闹不已我们忍不住给他一点颜色瞧瞧。每当这种时候,宝爸宝妈应该怎么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自己的情绪化给孩子造成不良影响呢? 父母的情绪对于孩子来说意义重大。妈妈的性格与脾气,还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发育。越小的孩子越不了解成人,容易将所有的错归咎在自己身上,而且会想:“爸妈不爱我了”。 每当这种时候,宝爸宝妈应该怎么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自己的情绪化给孩子造成不良影响呢?别急,答案就在下面。 1、首先你要跟自己和好 父母在意识到自己管教失控后的第一个念头通常是“自责”。看着孩子受惊吓唯唯诺诺的样子,冲动过后的父母又懊悔又心酸,很多家长在“风暴”过后,都忍不住用尽方式去弥补、修复亲子关系。 父母往往一心一意“哄”孩子,很少反思,了解自己,以至于下次同样被冲动的情绪冲昏头脑,陷入恶性循环。因此家长要以“学到经验”的心态原谅自己,跟自己和好,之后才可能用放松的心情与建设性的方式,和孩子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 2、反思当时的情绪状态。 首先,学会休息,不要让自己太疲惫。疲惫会让自己的心神涣散,所以,要争取吃好喝好睡好,这样父母才有精力挤出时间来反思自己。父母先反思当时管教失控的原因是什么?自己是因为当时因为某件烦心事心情很差?是因为身体不舒服?还是因为一再说教很多次都没用,觉得自己失去耐性了?父母慢慢想想清楚后,再去计划该如何和孩子重修旧好。 3、重新整理思绪。 如果父母已经找到自己发脾气的原因,接下来就是要重新思索自己想要什么,以及可能的解决办法。例如:发现自己特别在意孩子顶嘴,是因为孩子讲话的态度令人不舒服?还是自己不容许孩子有个人想法?我想要培养什么样的孩子?父母两个人可以一起交流,分析,帮助自己就是在爱护孩子和家庭。 4、安定自己。 下次再有类似的情况发生,父母不妨采用冷处理方式,比如你发现自己将要爆发时,先离开现场冷静一下,或者喝杯水,给自己缓冲的时间。避免坏情绪犹如脱缰之马,横冲直撞。在短暂的休息时间,你也可以在心中默念“冷静冷静”整理一下情绪。当自己安定下来的时候才可以想清楚、看明白究竟是发生了什么。 图/wallcoo.net
Read more孩子一生中的黄金八年,很多父母后悔太晚看到!
当孩子遇到困难和麻烦的时候,了解了这些成长规律,父母心里就会踏实很多,更少一些焦虑。 耶鲁大学格赛尔儿童发展研究所跟踪了数千位孩子的真实成长,发现人类行为的发展完全是有章可循的,孩子在成长的不同阶段中,在动作、语言、社会行为和情绪发展各个方面的表现和特点,是完全可以准确预测的。 1岁-培养安全不可错过的一年 孩子一岁时,父母该做的,其实是多陪孩子玩就好。这胜过任何生硬的知识,因为他在这里已经学到了更宝贵的东西,他知道自己有人疼爱,知道自己是父母最珍贵的宝贝,知道有人会帮助他,还知道这个世界的一切都那么美好。 婴幼儿时期的孩子,每天都经历着挫折和困难,小小年纪,要千方百计地做自己力量所不能达到的事情。 他们特别喜欢有人在他们身边,注意他们的举动,逗他们开心,和他们说话,以及用一切最自然的方式跟他玩闹,才会有安全感,成长起来也会更顺利。我们最应该做的,是耐心的包容孩子,培养起他一生的信赖感和幸福感。 2岁-培养幽默感不可错失的一年 “幽默感”是彰显人格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岁半,则到了培养孩子幽默感的最佳时期。他离开自我的圈子,融入了人群中。别人笑的时候,他也会跟着笑。 当他和成人及小朋友们在一起时,他仍会主动向成人微笑,以此作为和成人交流的方式,当他看到不一致、不协调的事物时,会感觉很好笑,还会故意把夹克反过来穿,以寻找乐趣。 父母要注意拓展孩子的兴趣,增添幽默的情境,较强的幽默能力,可以为他们排除许多紧张和困扰,可以使孩子受用一生。 3岁-培养创造力不可错过的一年 孩子的创造力萌芽发生在他三岁时,他们的创造力就来源于好奇心和活泼好动的特质,只要有合适的环境和机会启发他,潜能自然会得到最大的发挥。 让孩子去编故事、画彩笔图、揉泥巴,并给予他鼓励,是培养他创造力的好方法,可以给他讲故事时故意不讲结尾,让他自己来编;把杂志上好玩的图片剪下来,让他根据图画自己编故事等。 这些做法都有助于孩子积极思考,进而开发他的想象力,尤其是增强他的逻辑观念。种种花草、养养小动物,经常带他去郊游,同样也都能很好地启发孩子的创造力。 4岁-语言表达力飞速成长的一年 语言,是四岁孩子的最爱之一,她突然变得非常爱说话。请不要去嘲笑孩子在语言使用上的错误,否则孩子会因为害怕说错而感到焦虑,甚至会出现结巴或者干脆不肯说话的问题。你可以用正确的说法重述一遍他的话,但是,你不要特意强调孩子的错处。 四岁也是一个爱问问题的年龄。他们有着无穷无尽的“为什么”,一部分是为了渴望知道新的东西;一部分是为了好玩,瞎聊下去;还有一部分则是表达抗拒不从的意思。当然最主要还是用来求知的,所以请尽量满足他们。 5岁-亲子关系最亲昵融洽的一年 五岁孩子能控制自己的行为,而且量力而行,与人相处和谐亲密。这个阶段格外爱恋妈妈,最喜欢做的事就是让妈妈开心,妈妈的话对他来说就是金科玉律,来自妈妈的赞扬和肯定,对他来说非常重要。 因为五岁孩子认为妈妈肯定和自己心连心,所以,有时候他会误以为妈妈应该知道他的所思所想。 当他跟妈妈说话的时候,常常没有足够的耐心把该说的话全都说出来,然后又倒过来生妈妈的气,因为妈妈居然没有一下子听明白他想要说什么。做妈妈的脑筋要转得足够快才行。 6岁-内心矛盾最为突出的一年 可能是母子之间纠葛最多的年龄,五岁的时候,妈妈是他整个世界的中心;到了六岁时,他世界的中心则变成了他自己。 孩子在寻找他的中心点,随着他越来越成熟和独立,他就越发想打破旧的平衡,建立属于他自己的独立王国。 一方面喜爱妈妈、需要妈妈,离不开妈妈的挚爱与接纳;另一方面,他又渴望自己能够独立起来,因此常常又会推开妈妈,搞得不管是自己还是妈妈的日子都十分挣扎。
Read more父亲决定孩子飞多高,母亲决定孩子飞多远
在家庭教育中,父亲是孩子的榜样,父亲的格局往往决定着孩子未来能抵达的高度;在父爱中长大的孩子,有很强的安全感,自信阳光,敢于尝试,敢于突破,往往有着更高的上限。 一、父亲的格局决定孩子能飞多高 有心理学家指出,在孩子12岁之前,往往会把父亲当成自己的偶像。 孩子对父亲往往有一种强烈的崇拜之情,把父亲当成智慧和力量的象征。 孩子会下意识地去模仿父亲的行为方式。在心智成熟之后,会努力去抵达或者超越父亲的高度。 曾国藩之子曾纪泽就是一个例子。曾纪泽以父亲为榜样,为人处世、做官做事都向父亲学习。入朝为官,在政治事务中表现出不亚于其父亲的能力。 曾国藩在处理外交事务——“天津教案”中,处置失当,名声跌落谷底,曾国藩意识到外交的重要性,于是常常告诫曾纪泽要开眼看世界。曾纪泽就学习外语,势要在父亲跌倒的地方爬起来。果不其然,曾纪泽在后来的外交事务中发挥出色,在新疆的领土争端中捍卫了国家利益,成为当时中国最著名的外交家。 而且,相对母亲而言,父亲不会溺爱孩子,他们往往给孩子指明一个方向,让孩子用自己的力量去抵达。 孩子有较大的空间去发挥,也可以锻炼自立的能力。 所以,父亲给孩子最好的教育,不是事无巨细的体贴照顾,而是指引方向的立志教育。 一个好的父亲,一定要在格局和立志上为孩子做好榜样,这在未来将会决定孩子所能抵达的上限。 二、父爱的充足保证了孩子的安全感 随着如今教育成本的增加,父亲作为家庭的经济支柱,往往承担着巨大的经济压力。为了工作,往往很少有时间陪伴家庭,这就造成了孩子教育上的巨大缺失。 幼年缺乏父爱的孩子往往缺乏安全感。都说父爱如山,孩子身边没有一个坚实依靠的时候,就会变得自卑、焦虑。长大之后,哪怕成为一个健壮的大人,孩子也无法摆脱这种不安全感。 这样的孩子在事业上很容易墨守成规,恐惧失败,不敢突破创新,不敢做出新的尝试。 这往往会使得他的事业受到局限,不能突破固有的局面,打开新的天地,这严重制约了个人事业所能达到的高度。 所以,无论再忙,身为父亲也一定要抽出时间多陪陪孩子。父亲的关爱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有一个足够坚强的后盾,很容易产生安全感。这样的情况下,做事就会自信很多,而不是畏手畏脚。 在家庭教育中,母亲也同样是个举足轻重的角色。母亲特有的温柔和宽容可以让孩子养成宽厚的性格,而母亲自身的修养,往往影响着孩子一生的品德和人格。 一、母亲的修养决定了孩子的品德 奥地利关爱女孩协会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提问:如果一个家庭有一双儿女,但只有一笔教育经费,你投给谁?他们的答案是:投给女孩。因为教育了一个男孩,你只教育了一个个体,而教育了一个女孩,你就教育了一个家庭,教育了一个民族,教育了一个国家。 这并不是虚言,在一个家庭里,母亲的修养决定了孩子的品德。 婴儿时期 ,人的意识极为单纯 ,行为习惯也不固定 ,在心理上对母亲有一种独有的依恋。母亲的行为举止、思想品德,容易在子女心灵上留下深刻的烙印,逐步形成善与恶、真与假、好与坏、是与非的最初概念。而这个时期的基础打得如何,将决定他们成为怎样一个人。
Read more由爸爸带大的孩子智商高,知道真相的妈妈眼泪掉下了
尽管爸爸陪伴宝贝的时间没有妈妈三分之一多,可是,小朋友和爸爸在一起笑得就是那么欢! 嘴上说着最喜欢妈妈,看见爸爸还是屁颠颠迎上去。 完全无视自己的存在! 我为什么喜欢跟爸爸玩,听到孩子心声的妈妈掉下了眼泪…… 出去玩的时候,爸爸可以把我架在脖子上骑高高,让我看到了平时不一样的世界。 哇,好漂亮的风景!如果被妈妈抱着的话,那我只能看到花杆了。 相信自己我能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我不喜欢被包办、被溺爱,谢谢爸爸教我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 爸爸说故事,虽然没有妈妈生动,但是,他也不那么冲动。 我喜欢爸爸的客观、冷静、理智、睿智!他教会我从不同的角度想问题! 我喜欢运动,喜欢和爸爸一起跑步、游泳、攀岩、打球,冲浪,甚至一起去冒险!简直太好玩了! 爸爸会用锤子、刀子修理东西,还会制作玩具,太厉害了!太棒了! 我喜欢探索新事物,妈妈总是阻止我!还好,爸爸总是鼓励我!爸爸太好了! 说实话,妈妈,你下棋不如爸爸好,是因为逻辑思维能力差吗? 妈妈总是拒绝给我玩泥土、挖沙子,说太脏了,会生病!可是,爸爸说:“脏”孩子更健康。 唉,还是和爸爸在一起有意思! 每次爸爸和我一起玩困难、饥饿之类的游戏时,妈妈总是莫名其妙的担心。 其实你不懂,劣性刺激更有利于我的成长! 我知道,妈妈很爱我。但她总喜欢管着我,害怕我磕着碰着,太无趣了! 爸爸总是能给我一片草原让我策马奔腾!所以我喜欢和爸爸在一起! 妈妈是大海,爸爸是高山,我爱大海,我也爱高山。 因为有大海,我茁壮成长!因为有高山,我变得很强大! 他们说,由爸爸带大的孩子智商高,因为爸爸可以教会我勇敢、独立、冷静、睿智! 他让我的性格变得开朗豁达,思维变得活跃敏捷,动手和自理能力也变得很好。 我爱和爸爸在一起,他让我变得更优秀!
Read more叛逆的孩子没救了?错,有时孩子年少越叛逆将来越有出息!
在中国父母的概念里,“叛逆”是一个不好的词语。一提到这个词大家就摇头叹气。有不少家长跟我聊天时很焦虑,孩子进入青春期后,越来越叛逆,不仅不爱学习,固执己见,跟家长顶嘴,还动不动离家出走,打也不是,骂也不是,讲道理还不行,到底该怎么办才好。 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孩子叛逆其实就是长大的开始,仍旧按照惯例小孩子的那种方式来对待他,打压孩子的爱好,强迫孩子依旧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生活,按照自己的审美去穿衣服,按照自己的爱好去安排他,因此便会产生这样那样的矛盾, 说到底,不肯面对现实不肯长大的是父母。 ********** 据统计,叛逆的孩子比那些一贯顺从的孩子更有想法,将来也更容易有出息。 很多名人都有过不寻常的“叛逆年少”: 英国首相布莱尔。上中学时,为了逃课,14岁的他差点登上了从纽卡斯尔到巴哈马的飞机;上大学后,他一副嬉皮士打扮,长发披肩,亲自组建了一支名为“丑恶谣言”的乐队,遗憾的是并不受同学们欢迎。对于这些往事,布莱尔曾颇为自豪地说:“那段时光对我来说是非常美好的。我渴望表现自己的独立,不希望依靠父亲的钱生活。” 苹果教父乔布斯,从小就淘气捣蛋,喜欢恶作剧,小学时曾经在老师座位引爆炸药;中学时,因乔布斯不喜欢所读的学校,养父母只好搬家;青年时期,乔布斯狂放不羁,非常叛逆,一度服用过摇头丸之类的幻觉剂;19岁时,他光着脚、穿着破烂衣服去印度游历,此行让他开始思考“我是谁”……成人后建立起了自己的苹果王国。 流行天王周杰伦。现在看来他是孝顺母亲的乖乖仔,但少年时期的他却没少让妈妈烦心。彼时的周杰伦不爱学习,曾偷学过妈妈的签名,好偷签联络簿或成绩太低的考卷,有时还会故意用口水把考卷分数弄得模糊一点,再跟妈妈说是被雨淋到,且还偷过书和CD,而这一切都被周董称为是“叛逆期的秘密”。 ********** 从小,我有两个小伙伴,一个是女孩A,好写作;一个是女孩B,就爱画画。A的家庭,父母整日忙于吵架和生意,女孩从小就跟着爷爷奶奶,父母对孩子疏于管理;B的家庭,父母离异,母亲因之对她管教非常高压,唯恐她学坏。 两人引为知音,相约离家出走,到未来广阔的天地闯一闯。双方的父母开始着急,找到了他们的班主任。 最幸运的是,她们却遇到了知己般的老师,老师跟她们谈心,跟同时,跟她俩畅谈理想,告诉他们,恭喜你们,因为越叛逆越有出息。 随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家长也开始关注孩子,两个孩子后来都考入了大学,又都留在了大城市,过着自己梦想的那种生活。 那个女孩A就是我。当时的同学中,很多从小学习就比较好的大多都留在了本地,没有勇气来看外面美丽的世界。 ********** 青春期是指以生殖器官发育成熟、第二性征发育为标志的初次有繁殖能力的时期,意味着孩子由儿童逐渐发育成为成年人的过渡时期。 而所谓的叛逆,指的是孩子在这一段时间由于身体的变化和心理的变化而引起了一系列行为。 通常说,叛逆的孩子一般会出现在很多有潜在问题的家庭,比如单亲家庭或者留守儿童家庭,父母失和整日战争,父母忙碌长期对孩子疏于管理,又或者父母长期对孩子进行粗暴教育,父母的见识眼界远远跟不上孩子成长的速度,对孩子成长中出现的问题一无所知,并且从来不会主动学习…….. 这时的孩子,对未来充满好奇,对自我有着强烈的主张,自我意识开始萌芽,想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和学习,总觉得父母不理解自己,从而引起了一系列的误会。 ********** 家里如有青春期的孩子,开始有逆反的倾向,那么恭喜,您的孩子长大了,请父母一定要重视起来,不要跟孩子硬碰硬,积极跟学校沟通,变身以下三人: 第一,做孩子的知己。多跟孩子交流,讲自己小时的故事,以让孩子有同理心。同时,听听孩子的心声,了解他平时的学习和生活,多给予理解和鼓励,做孩子的知己,让他愿意对你敞开心扉。 第二,做孩子的知音。多关心孩子的兴趣爱好,这类孩子往往在组织能力、艺术特长、创业等方面有着自己的想法。想办法,让他多见识一些这方面的案例,有机会学习。比如孩子就是喜欢画画,可以借助这个兴趣点,打开孩子的心扉。鼓励和赞美是不二法宝。 第三,做孩子的偶像。无论在品行,还是事业,要做孩子的偶像。多替孩子想想,正确引导。要意识到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先处理好自己家庭问题,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只有榜样言行举止做好了,才能让孩子信服。
Read more永远不要对自己说谎
有一次和16岁的女儿聊天,她告诉我,她都跟同学说长大以后要像妈妈一样。我问:“什么样?”她说:“独立、坚强,总是知道自己要什么。”我很开心自己以身作则给女儿做了好榜样,可是我扪心自问:“这是天生的个性,还是后天学习来的?”答案是:“两者皆有。” 是的,我好像始终知道自己要什么,虽然有时候我想要的未必是对我最好的(至少在别人眼中看起来很傻),不过话又说回来,所有的发生都是为了成就后面的我,有什么对和错之分呢? 当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又能够勇敢地去追寻时,你就能活出真正的自己。有一次,媒体采访时问我:“如果有人问你‘张德芬是个什么样的人’,你会如何向别人描述自己?”我的答案是:“一个勇敢活出自己的人!” 我回顾自己五十年来的生涯,觉得恐惧是阻挡我们活出自己的最主要因素。有一段话说得很好: 当炮弹朝你飞来的时候,如果你转身就跑,你会被炸到;如果飞速地朝着炮弹的来处奔去,你会发现炮弹从你的头顶掠过,远远地落在了后方。 这也是我使用的方法。每次碰到让我因恐惧而裹足不前或是能量受阻的情况时,我就想:“最坏会发生什么?”用理性的头脑去分析最坏的情况,然后问自己:“这又怎么样?你能接受吗?”于是我勇敢地接受最坏的状况,然后带着勇气继续前进,不缩手缩脚地担心后面会发生的事。这跟吸引力法则并不相悖,因为我不是用恐惧在吸引这些东西,我是看清楚它们,不在意它们,甚至愿意接纳它们,反而形成了一层保护膜,让我不会受到“最坏情况”的侵犯。 所以,我一次又一次地在人生中放下、舍离一些别人眼中宝贵的东西,做一些别人没有勇气做的事,我的人生因而精彩万分。曾经有一位我分别多年后才见面的高中同学,听了我的经历之后,摇头叹息说:“别人三辈子的生活让你一辈子就过完了。”其实这没有什么了不起,只是我敢而已,我敢去追随我的心,勇敢地活出真正的自己。 还有一个勇敢活出自己的要素就是:“永远不要对自己说谎。”你可以对别人撒一些小谎,但原则是——说谎的目的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是为了别人好。比方说,老人家常常会担心这、担心那的,你能不说的就不说,免得让他们操多余的心。有一次在国外上课,一个学员住在我隔壁。白天我礼貌地问她:“我因为时差半夜起来,有没有吵到你?”她说“没有”。然后她问我:“你有没有听到我这里有什么声音呢?”其实我半夜被她的鼾声吵醒(她比较胖),可是话到嘴边,我学乖了,换了一种方式说:“知道有人在附近是很好的一件事。”既不说谎,也不伤人。我真希望我年轻的时候就有这种智慧。 但是你永远不要欺骗自己。如果一直活在自己编织的谎言中,你永远看不见自己的真相,就更不可能活出真实的自己了。举一个自欺欺人的例子:有一个朋友,她和老公结婚多年没有孩子,两人日渐疏远,她老公还是很爱她,但是她却对老公越来越没有感觉了,更不喜欢和老公做爱。后来她有了外遇,因此面临抉择。她说,她不愿意告诉老公,因为怕他承受不住,觉得他会很可怜。可是我在旁边听得一清二楚,真相是:她老公会赚钱,能给她优裕的生活,而她外遇的男人根本就是个艺术家,还要靠她养,这是现实的考量。另外一个考量就是,她其实不想面对自己内心的愧疚,无颜跟自己的老公启齿:“你对我这么好,可是我不爱你,我有外遇了。”这才是重点。可是她拿“怕老公伤心”为理由,一直脚踏两条船。欺骗别人没关系,最严重的是她欺骗了自己,永远活不出真实的自己。 最后一个能够做真实自己的要素就是:勇于打破自己从小被父母(后来是自己)建构的牢笼。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理想的自己——男人要成功、要有钱、要高大、要英俊、要强壮等。而女人则要有好的婚姻,做个好妻子、好妈妈、好媳妇、好女儿等。或是我们的牢笼是对父母唯命是从,即使已经成年了,终身大事还要看父母的脸色。或是年轻的时候为了生计,从事一项自己不喜欢的枯燥无味的工作,后来因循成习,早就忘了自己少年时的喜好和梦想,不再去想如何实现。 我们每个人一定都有这样阻碍我们去发展自己真正的天赋或最向往的生活状态的牢笼,而且还不止一个。你的牢笼是什么?如果你只有一个月的寿命,你会做什么?为什么现在不做?有一部电影叫作《遗愿清单》(BucketList),是说两个在医院临终病床上的病人感慨自己有很多想做却没做的事情,于是两人说好,利用自己仅有的寿命去完成自己的遗愿清单。 我也在想,我的遗愿清单是什么?不太多,呵呵。因为我是如此追随自己的心,勇敢地活出了自己。不过后来找到一项:当演员。我从小一直很想演戏,觉得自己是个天生的演员,可惜一直没有机会。所以我决定将来要写一个电影剧本,然后自己在里面扮演一个角色,实现自己的这个梦想。 文/张德芬 图来自:stocksnap.io
Read more孩子越优秀离我们越远,为什么我们还要让他们努力
三个已经退休的同事,家里三个完全不同的孩子,他们的现状引发了我们的感慨。 -1- 同事A,孩子是那种最标准的学霸。 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从来就没有考过第二。 高考时,如愿以偿进入了国内那所最顶尖的名校。 本科毕业,考上了美国某名校的研究生,并取得全额奖学金。 一直到博士毕业,没花父母一分钱,而且还经常往家里寄美元。虽然寄得不多,但孩子的那份心意,我们都懂。 毕业后,留在了美国工作,并和另一位留学生组成了家庭。 可以说,孩子就是一个标准的成功青年。 有子如此,A应该心满意足了吧? 不然。 一说起孩子,A却是经常眼圈发红! 现在老两口已经退休,可以说有钱有闲。 但去美国吧,人生地不熟,语言交流有障碍,非常不适应;在国内吧,唯一的孩子却在万里之外,连最基本的亲情都享受不到。 正是他们把孩子培养得太优秀,才使得孩子离自己越来越远。 想想将来老了怎么办,那种纠结和无奈,老两口真的难以用语言来形容。 -2- 同事B的孩子也很优秀,但没有选择出国。 他最终留在了北京,娶妻生子。 B倾尽一生的积蓄,在北京给孩子买了一套小平米的住房,当然,只是交了首付。 剩下的月供,两代人老少四口共同承担。 在这个汽车已经成为代步工具的当下,B还没有买车。 因为,在我们这个小城工作,他一年的收入就算不吃不喝,充其量也就够在北京买一平米的房子! 他需要省下每一分钱,减轻这个家庭的负担。 可以说,他这一辈子,就为北京那几十平米的房子奔波了。
Read more高考过后,父母该如何面对失利的孩子?
考试已经成了父母和孩子心中的一道坎,并且是大坎小坎接连不断,如果要迈过这一道道的坎,就必须要经历困苦和磨难。“十年寒窗苦读”,“学海无涯苦作舟”,“头悬梁、锥刺股”,“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等等……这一句句的警示名言,无不在诠释着学习是一件苦差事,是一件必须要付出汗水、泪水和血水的事情。 记得小时候上学,只要是考试的前一天,父母就会做好吃的,不管条件多么艰苦,也会想办法煮上两个鸡蛋补一补,考个好成绩。从学校的老师到孩子的父母把考试都当做了一件大事,并且再三叮嘱孩子和学生,考试是非常重要的,只要考的好才能考上好学校,只有上好大学才能找到好工作,也只有找到好工作,你才能活得像个人。给孩子灌输这些重要信念的人都是孩子最亲近、最值得信赖的人,所以,他们说的话深深地植入了孩子的心中,扎根发芽,经过多年的大考小考以后,这种信念已经根深蒂固。 考试本是一种方式,一种检验所学知识是否牢固、是否学懂得直接的方式。但是,人们却赋予了它太多的含义,每一种含义都是那么的重要和不容忽视。“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只有考上大学才能改变命运”“好好读书,才能成为人上人”这些被曲解的价值观一点点的渗透了每个学生。最终,在孩子的心中形成一个目标,只有好好学习,考上大学,才算是完美,才算是成功,才能够对得起爸爸妈妈。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如果考不上大学,就证明这个人一无是处,没有出息,给家里人丢脸,无颜再见江东父老。这种传统的、老旧的观念,让很多孩子无法面对现实,一旦失败就会自暴自弃,放弃自己。 每年的高考都是几家欢乐几家愁,考前全家总动员,齐上阵,为孩子保驾护航,孩子却是夜夜难寐、茶不思、饭不想,心神不宁;考试结束后等待分数的日子,更是让人焦躁不安,一旦分数公布,一颗紧张而悬着的心才算稳定下来。考上的孩子一家人喜出望外,分数不理想的孩子,肯定是情绪低落,如果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差,父母再不会引导,孩子往往会承受不住高考失败的打击。 父母正确引导让孩子有平常心 让孩子正确理解高考,认识高考,父母要给孩子灌输正确的考试观念,当孩子成绩不理想的时候,才会面对现实,接受现状。只有考上大学才是“鱼跃龙门”,否则就是“虎落平阳”,这种错误的认识,会让孩子在心理上产生无形的压力,时间久了这股压力会转化成一种负面的能量,影响孩子的身心。 父母摆正心态引孩子另辟蹊径 高考是转折点,更是人生的重要起点,分数可以决定你能不能上大学,但是,永远不能决定你明天将要选择什么样的道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话虽说了这么多年,一旦到自己身上就失去控制。每一位父母都希望孩子通过高考这一条“独”径,走出阳光大道,而完全忽略了人生之路可有千条。孩子学习的过程是获得知识的过程,也是获得生存技能的途径,目的并非只为高考。父母要摆正心态,孩子的人生不是只有上大学,他们还有很多属于自己的事情要去做,不要以分数来断定孩子的能力,要看到孩子的其他优点。 高考失利后孩子需要的是支持 不要指责、抱怨、漠视孩子,孩子考得再差,他永远是你的孩子,不要因为考试不理想就拒孩子之门外。这时候孩子需要父母的支持,而非不停的唠叨。父母给孩子的永远是鼓励和肯定,当孩子成绩不理想回到家中,父母给予孩子的是安慰和陪伴,而不是一味的自怨自艾,甚至冷眉横对。更不要对孩子诉苦,有些父母会因孩子考不上而对孩子诉苦:“这些年为了你上学多么的不容易,舍不得吃、舍不得花,省吃俭用,都给你交了学费,而你……”类似的话,会让孩子有负罪感和内疚之心,这会让孩子感觉自己活着没有价值,会深深地刺痛孩子的心。 因高考失利而引起的恶性事件,每年都有发生,这不得不引起父母的关注。从小就要让孩子知道,考试只不过是一次检验,和平时上课没有什么区别,父母从观念上不要把分数看得太重,不要给孩子任何的心理压力,正确的引导还是要有的,也是必需的。 让孩子通过每一次的考试不仅仅是检验自己所学知识的牢固性,更重要的是锻炼自己的一种性格和心理素质,当父母面临考试的时候能够心平气和,孩子也会正确面对,父母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变化,让高考真正地发挥其效力,而不要让高考成为有些孩子难以逾越的心理障碍。 图来自:pixabay.com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