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看邻居家的某某,天天一回家就学习”、“你的表姐是重点大学毕业的,你怎么不像人家那么努力呢”……这些话听起来多么熟悉,当家长要求孩子努力学习或者取得更大进步的时候,“别人家的孩子”就出现了。 被这个“别人家小孩”一直打败的我们,如今是不是也在用同样的话来教育自己孩子呢?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都有一个“宿敌”,有一个也许见不到但是无处不在,从来都不曾有缺点的完美小孩——“别人家的孩子”。 别人家的孩子,永远刻苦学习,不玩游戏,不爱打扮却又可爱,听话又认真,成绩好、学历高、工作钱多又不累,还有一个完美的男/女朋友……网络上,众多网友吐槽“别人家的孩子”,可见深受其害。 总把别人家的小孩放在嘴边,其实是众多家长心中的一种投射,认为自己的孩子不够完美,与自己的要求还有差距,所以他们只好将内心的期待投射到其他事物上,只看到其他孩子身上的某一种优点,便将其放大,认为其他的孩子就如同表面上看起来那样完美,借以这种美好形象,来为自己孩子树立榜样,让其意识到差距、懂得进步。 虽然众多父母希望给孩子找一个榜样,但是用这种对比方式并不能起到好的效果,弄不好还会影响孩子的自尊心。如果孩子的观念里总是需要和他人比,那么父母的眼中,总有更多更完美的孩子比自己优秀,孩子内心就会感觉“没希望”,因为做得再好,别人家的孩子总是更优秀。 孩子的成长过程需要客观向上的评价,他们对自我的认知多数都是从身边人的评价开始的。如果父母能够帮助孩子意识到自己与他人的差距,并且关注自身的不断进步,孩子才能够感到被关注,才有进步的动力和信心。 转念一想,也许你的孩子现在正是其他父母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也许他们成绩不突出,但是他们做事总是认真踏实,也许他们没能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但是他们有自己的爱好并愿意努力付出,只要你愿意去找,孩子身上总是有许多闪光点。由于你的忽略,你对“别人家小孩”的关注,忘了给自己孩子鼓励,多发掘孩子身上的优势,他们会变得更加开心,更加自信。 完美的孩子并不存在,虽然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优秀的人,但有些父母身为成年人,却不能用成熟的心态来看待自己的教育方式,他们会将自己心中对孩子的完美期待无限放大,一旦孩子稍微不达标,就恨不得马上采取各种方式去操纵、去改造,对“别人家孩子”的赞美和肯定。 实际上正是一种教育方式的冷暴力,家长通过试图用这种“榜样的力量”来修正孩子的时候,实际上孩子接收到的信息是对自己的否定和批评,这个过程中孩子并没能接收到正向的信息,虽然他们可能犯了错,但家长又何尝不是以偏概全,全盘否定了孩子的现状。 一次次提到“别人家孩子”的好,其实就是对自己孩子一次次的否定,这种负面信息强加到孩子身上,使本来开朗的孩子变得内向,孩子的积极努力得不到认可,也会内心产生对“其他小孩”的怨恨,他们认为有了他人的存在就让父母看不到自己的好,这种负面思维严重的影响了孩子的社交能力。 家长们在教育过程中犯的最常见的错误就是总以为自己是对的,他们固执无端,希望用自己的权威来教育孩子,虽然内心满满的都是对孩子的爱,却不懂得如何用正确的方式表达。他们并不把与孩子的沟通当成一件重要的事情,而是习惯于发号施令,要求子女服从,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这成为众多家长的标准。 可实际上不平等的沟通对孩子是有害的,再多频繁的沟通都只能是徒劳。长久下去,孩子与父母之间的隔阂会越来越深,父母觉得孩子越来越“主意正、不好管”,孩子认为家长越来越“粗暴、不理解”,彼此都是由爱产生了怨恨、误解。 做家长的成人们,需要意识到你们的点滴行为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自己的孩子,父母的思想传递给孩子,就会被吸收,成为孩子的观念。你的表扬肯定要多用在自己的孩子身上,让他们知道你的积极关注,并且愿意帮助他改掉坏习惯,扬长避短。当孩子知道原来,家长是和自己站在一起的,是权威又是理解自己的伙伴时,他才能感到你对他的尊重,才能正面地认识自身的优缺点,不然无论别人家的小孩多么优秀,他的存在将会是孩子的噩梦,是孩子极度抗拒的形象。只有家长理解孩子,尊重他的意愿。孩子的成长才是良性循环,接收爱的同时学会如何去爱自己、爱父母、爱别人。 图:pexels.com
Read more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复印件出错,要改原件!
很多时候,我们常常能够在孩子身上看到父母的影子,有好的也有不好的。作为父母,当我们发现孩子身上有不好的现象出现时,首先要做的不是批评孩子,而是应该找找自身的原因。无论何时何地,请你一定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在你身边,时刻有着一双纯真无邪的眼睛默默地注视着你。 电视上曾有过这样一则公益广告,使人难以忘怀:一个小男孩透过门缝看到自己的母亲在给家里的长辈洗脚,于是,男孩立刻去厨房自己端来了一盆水,要为母亲洗脚。 父母总是处在孩子默默地关注中,无论我们说什么、做什么,都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因为在孩子天真无邪、不谙世事的世界里,父母的一言一行永远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他们的潜意识会认同自己的父母,会在不知不觉中模仿自己的父母,把父母的举动真实地复印出来。 如果妈妈是一位特别注重穿衣打扮的人,孩子一定也很爱装扮自己; 如果父母爱说别人的不是,孩子也不会例外; 如果父母经常说脏话、粗话,孩子也一定如此; 父母若性格开朗,孩子也会积极向上; 父母若尊卑有序,孩子也会尊老爱幼; 父母若善良友爱,孩子也会爱心十足; 父母若勤劳勇敢,孩子也会勇往直前; 父母若相亲相爱,孩子也会内心强大,对未来充满信心………… 这是家庭教育的定律。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时刻注意这三点: 1、及时反省 作为父母,当你发现孩子口不择言时,你应该警醒:问题的症结其实就出在自己身上。我曾经看到一位母亲大呼小叫要孩子赶快去洗手:“你为什么就是不肯照我的话去做?你为什么非要逼得我骂人?”没想到儿子居然无辜地回答:“我没有要你那么大声地说话啊,根本是你自己想骂人的。”这个孩子是完全正确的,当大人情绪失控的时候,完全是父母本身的问题,不要把自己的错全部推到孩子身上。 为人父母者千万不可忘记,在亲子关系中,父母既拥有大部分的权利,当然也就必须肩负大部分的责任,要想解决互相抨击的问题,关键还在大人身上。孩子难免会犯错,需要大人的教导,可他们毕竟还年幼,对于很多事情都只是一知半解,他们的错误更可能来自对父母的模仿。 2、做好榜样 所以,作为父母,我们一定要让孩子看到我们相亲相爱、相互理解、相互包容、互相信任的幸福画面;让孩子看到我们认真读书、勤奋工作的努力身影;让孩子看到我们乐于助人、懂得感恩的生动形象;让孩子看到我们孝敬父母、团结亲友的美好场景…… 如此,不管将来我们的孩子身在何处,无论他面临怎样的困境,他都会受到存储在自己心智中的这些美好记忆的激励,从而强大自己的内心,提升自己的能量,勇敢地走出困境,达到更高的人生境界。 3、正面管教 在管教孩子时,父母一定要明确指出孩子的错误,避免使用粗俗的语言抨击孩子,更不可对孩子进行人身攻击。特别是应该避免使用类似“你总是……” “你从来不…….” 等措辞,因为在这些说法里,父母并没有明确指出孩子到底错在哪里,而是一味地暗示孩子整个人都有问题,长此以往就会让孩子变得自暴自弃。父母应该对孩子说:“记得用纸巾把嘴擦干净哦”,而不要对孩子说:“你这个恶心的邋遢鬼”! 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孩子是父母的翻版。作为父母,我们只有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够真正成为孩子的标率,培养出孩子的好品德,奠定孩子美好未来的基础。让我们从现在开始让作为原件的自己美好一点,再美好一点,更美好一点,我们的“复印件”才能够更加璀璨和优秀。 图/stocksnap.io
Read more“中国式母爱”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我相信,中国妈妈爱孩子在这个世界上是数一数二的。从孩子上幼儿园、上小学、上中学、上大学,到找工作、结婚、生孩子,妈妈无时无刻不在操心–即使为孩子把心操碎了,她们也毫无怨言。 沙拉原来也是这样。她是出生在上海的犹太人后裔,育有两子一女。后来,沙拉离婚了,带着三个孩子移居以色列。初到以色列时,沙拉靠卖春卷来维持全家的生活。 那时的沙拉还是习惯地按照中国式妈妈的思路来想问题:再苦也不能苦孩子。于是,她每天送孩子们去读书,然后自己开始做春卷、卖春卷。当孩子们回家后,她又一个人忙着做饭,孩子们则围在暖洋洋的火炉旁等着妈妈把饭菜端上桌……她对孩子唯一的要求是:只有能考上大学就行。 这样的情形维持了一段时间,终于有一位邻居大婶看不惯了。有一天,她过来对沙拉的大儿子说:“你已经是大孩子了,应该学会帮助你的母亲,而不是看着你母亲忙碌,自己就像废物一样。”然后这位大婶又不满地对沙拉喊道:“别以为生了孩子你就是母亲,自己想怎么溺爱就怎么溺爱。你这样不是在爱孩子,而是在害孩子!” 沙拉后来发现,在以色列家庭里,孩子无一例外都要参与家务劳动,而且越是富裕家庭的孩子越是被父母推出家门体验艰苦生活。于是,沙拉诚恳地接受了这位邻居大婶的意见。 为了培养孩子的生存技能,她以有偿的方式让孩子们帮忙卖春卷,卖掉一个春卷可以提成20%,而孩子们正是在卖春卷的过程中学会了和陌生人打交道。沙拉还画了一张值日表,挂在家里的墙上,值日表上规定了谁哪天洗衣服、做饭、打扫房间。经过“家庭会议”,大家一致决定设立“值班家长”,并且规定了“值班家长”的任务。 沙拉的大儿子担任“值班家长”的第一天,一大早就拖好了地板,并就近买来了面包当早餐,还宣布当天的晚餐是炒白菜和煲一个汤。因为三个孩子轮流值日,所以每周日的早晨,沙拉都可以睡个懒觉,而当天负责值日的孩子会到冰箱里取出酸奶、面包,再煎个鸡蛋,然后把早餐摆好。 宠爱孩子人人都会,甚至连母鸡也会,可是,学会这样“狠心”地去爱孩子,就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了。如今,沙拉的两个儿子都成了成功的钻石经销商。 沙拉在她写的一本书里这样总结犹太妈妈教育孩子的秘诀:“心软是害,狠心是爱。谁溺爱孩子,谁总有一天会为孩子包扎伤口。” 图/wallcoo.net
Read more5~6岁孩子的最好管教方法,非常详细,值得收藏!
五岁,开朗而愉悦的年龄。五岁的孩子象阳光一样,温暖,明朗。五岁小孩是母亲愿望的实现。 从孕育,生产,初生时的事事包办;一到两岁是的步步紧盯;三岁四岁时的蛮不讲理;到了五岁,终于可以让父母松一口气。欣慰地欣赏自己养育多时的成果,充分吸收五岁小孩爱的回报。 那个小捣蛋,终于变得懂事了,讲理了,他一心一意要做一个好小孩,要讨妈妈欢欣,他的世界都以妈妈为中心。他的小小心灵充满了对人,对物,甚至对神的爱。他张大眼睛,好奇的学习,贪婪地吸收,享受生命提供给他的一切美好。 五岁,黄金年龄。五岁的小孩真心地想要学好,而且,通常总是表现的很成功。在这个年纪里,最令人喜悦的特质,就是他热爱生活,自得其乐,而且一直是看到生活的光明面。 他一心求好,有时甚至连微不足道的小事也要请求大人容许。甚至他所用的语言,也都是正面而积极的。他常说,当然,好啊,好可爱哦。他之所以表现的这么好,至少有个把月的时间如此,主要原因是,在这个年纪,妈妈是他世界的中心。 他全心想要讨好妈妈,亲近妈妈,他要跟妈妈说话、跟妈妈玩耍、帮妈妈做家务,跟着妈妈在屋里团团转。很多五岁的小孩,真的是宁可跟着妈妈呆在家里,也不跟小朋友到户外去玩。 五岁的小孩所以能够不惹麻烦,最重要的关键是,他已具有一种神奇的能力,可以判断自己什么做得到,什么做不到。也就是说,他学会自我控制了,他会衡量自己的能力,把做的到的和做不到的事分的很清楚,判断的很准确,而且他就只尝试那些他认为一定办得到的。 经过一次次的成功,他建立了自信。他并不就此洋洋自得,但他觉得安全、安心。于是他不会象稍早那样,花费很多精力去反抗别人,只为了证明他是自己的主人。 6岁 在写6岁娃之前,有必要迅速浏览一下5岁娃。5岁娃,是孩子也是父母最快乐的时光。他喜悦、安详、友善、宽容,喜欢顺从家长。 而且,妈妈是他世界的中心,让妈妈快乐,就是他的快乐。美好的黄金年华5岁之后,就进入暴风骤雨的人生第2叛逆期了。这个叛逆期的特点,是孩子极端的、同时的两极化。 他有本事在转瞬间讨厌刚才还满心喜欢的事情。而且,他世界的中心不再是妈妈,而是他自己。他希望按事事处处按自己的意愿,因此对父母常常“抗旨不尊”,“我不要那样!我就要这样!”6岁娃同时在两个极端游走。 他可以在学校里做一个模范生,回家里当一个小恶霸也因为他的两极化,把笔画或数字反写是很常见的6岁现象。他什么事都争强好胜,难以忍受任何失败。 他顽固、自负、蛮不讲理。其实,他这么做只是为了建立和增强他自己的安全感。因为,他现在处于很容易受到伤害的敏感期。不光情感上他特别容易受到伤害,他的身体发肤好象都格外对疼痛很敏感。 给6岁女孩子梳小辫儿很可能让孩子疼的哇哇叫。6岁的男孩,摔一跤可能哭得让你诧异他怎么比过去娇气了好多。噩梦也因此给6岁娃带来很大的困扰。 最大的问题是他与妈妈的关系也游走于两极之间。他既深深地依赖妈妈,又同时尝试要自己站起来,心理上希望他不用依赖任何人。 因为没有足够的安全感,他在感情上有极大的需求,非常需要妈妈不断保证爱他,却又一不如意就拿妈妈做出气筒,专门和妈妈作对。 其实,他越是得不到赞美的时候,越有被称赞的欲望,受挫感就越强。6岁娃很愿意在老师面前做个好学生,自觉以老师的话为圣旨,甚至老师越严格他越有安全感。哪怕一天的课下来他身心疲惫,也很少对老师有所发泄。他会回家去好好“整整”他的妈妈。 因为心理冲突,孩子的健康状况也会走入低谷。他很可能抱怨胳膊疼、腿疼、肚子痛、脖子酸什么的。 而且他的黏膜组织在这个阶段很容易感染,鼻子、耳朵、眼睛、喉咙,甚至女孩子的私处都比其他年龄更容易出现发炎症状。他也很容易感到疲倦。 还有,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会显得笨手笨脚的,时常跌倒、碰伤;而且孩子对这些伤痛也似乎特别敏感,拔下手指尖上的一个小刺都会疼得孩子哇哇叫,简直就像是特别娇气似的。因此,6岁娃的家里最好备上常用的消炎止痛油膏,父母对孩子的健康状况要多关注些,多呵护些。 还有,如果发现孩子情绪紧张(咬指甲之类),我们最好能想办法再降低对孩子的要求,以缓解孩子的情绪。至于餐桌上不像样、衣服随地乱扔之类的事情,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算了,多些宽容吧。这里!重点! 6岁娃,对“自己的东西”和“别人的东西”的分别还不是很清楚,因此顺手拿走别人的、他喜欢的东西,是惯常现象!还有,孩子并不总说真话。比如,他会一口否认是他打碎了你心爱的花瓶,哪怕花瓶的碎片还躺在他的脚边。这时,如果你问他,“花瓶放得那么高,你是怎么够得着的?”他又会详细介绍他如何搬椅子的本事。 图/pixabay.com
Read more孩子从磨蹭到自觉,家长只需这样做
家长为孩子做的越多,孩子越喜欢磨蹭。 孩子磨磨蹭蹭、做事慢慢悠悠的坏习惯让很多父母都烦恼不已。起床催、作业催、睡觉还是得催。 究其根本,不外乎这三种原因: ▷ 缺乏时间观念 ▷ 注意力不集中 ▷对要做的事没兴趣或不知道怎么做 父母可以这样做,让孩子从磨蹭转变为自觉: 1、戒掉唠叨、催促 最近有位家长在后台留言:让孩子关掉电视去睡觉,说一声当没听见;耐着性子催第二遍时孩子嘴上答应一声,身体还是一动不动;等到终于忍不住脾气了,吼着催孩子,他才终于不情愿地关掉电视睡觉。 很多家长不知道,越是唠叨、催促得多,孩子越爱磨蹭。 时间长了,孩子做事的标准不是“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而是“妈妈有没有催”。妈妈催的才是紧急的,妈妈不催的一概不去主动做。 渐渐地,孩子的内驱力在这样日复一日不停的催促声中被消磨殆尽,就变得越来越不自觉。 孩子有他自己的做事节奏,在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上,大人们不要总是以成人的节奏去要求孩子,给他一些慢慢成长的空间。 在确实需要提高速度的事情上,与其催促责骂,不如正向引导,例如“反话正说”,看到孩子在某件事上提高了速度,就及时表扬鼓励他,激发孩子信心。孩子受到正向激励,就会越做越好。 2、改掉包办、替代 很多家长看不惯孩子做事慢吞吞或者做的不好,为了图一时省事干脆自己替孩子做,然而只会给后面带来无穷的烦恼。 心理学上有个“100%理论”,如果我们有20%不做,那么孩子就会做20%;如果我们有80%的事不做,那么孩子自己就会做80%。 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家长为孩子做的越多,孩子越喜欢磨蹭。因为他对父母的帮助产生了依赖心理。 想让孩子做事自觉高效,还需孩子自己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家长的帮助和替代解决得了一时的事情,但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会让孩子产生这样的想法:我就慢慢磨蹭也没关系,反正还有爸妈会给我收拾“烂摊子”。 “自然教育法”倡导:一个人应当承受他的行为引起的后果,从而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 日常生活中,孩子能做的事情让他自己做,并且承担自己行为带来的后果,这样他才会产生思考,不自觉就会调整自己的方式,渐入佳境。 3、加强孩子时间观念
Read more孩子总是耍赖、破坏约定怎么办?
Q.孩子总是赖皮「预借」游戏时间,如何让他改掉坏习惯? 规定孩子打电玩的游戏时间是一天一个小时,孩子却老是说「妈妈拜托!先从明天的时间借十分钟!」所以我会跟他说:「上次借了十分钟,所以今天要扣掉喔!」但仍无法让他改掉预借时间的习惯,所以每天打电玩都会超过规定的一小时。我该怎么处理才好呢?他现在是读小学一年级的男生。 A.因为破坏约定,所以必须接受「一整天禁打电动」! 明明约定好「电玩时间一天一个小时」,孩子却赖皮「预借时间」。因此父母就和孩子说好,隔天要先扣除之前预借的时间。乍看之下是非常妥当的应对方式,但这位母亲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 事前预借的时间,只要扣除就可以了吗?请把孩子向母亲预借的时间,想成现实社会中的贷款来考量。如果在现实社会中跟别人借钱,当然要算利息对吧?不可能有白白借钱的好事,借十万不可能只还十万,如果没有偿还利息一再借钱的话,不久就会债台高筑。 小孩破坏了「电玩时间一天一个小时」的规则,预借时间在隔天扣除的做法,就等于是告诉孩子:「借十万元还十万,是可以的。」更过分的是,孩子甚至赖帐「虽然跟你借了十万元,不过我只能还你八万。」 事实不就是这样吗?以现实社会的例子来说明,大家都立刻明白「的确是这样没错。」但是,如果单纯以这个咨商问题为例,还是会有很多人不解「这位母亲的应对方式哪里错了?」 家庭就是「小型社会」,违反规则要有处罚 把预借时间和实际的贷款画上等号,再稍微思考一下吧! 假设有个人虽然每次借的金额很少,但因为一再借款,不知不觉累积到一千万元。然后,这个人又打算要买房子。只是对于已经贷款一千万的人,银行当然不可能大大方方地立刻借他钱。最后,这个人打算为债台高筑的生活画下句点,宣告破产。他所借的钱都不用偿还,但是在限定期间内无法持有信用卡,名下的轿车或房地产都必须抵押。 在社会上只要借钱,就必须偿还。如果一直不还钱,会像滚雪球般让利息越生越多。要是超过限度,必然会受到某些限制、剥夺自由。这就是现实世界的规则。妈妈答应「预借时间」,就是无利息、无担保借孩子钱,也没有催缴的状况。明知道孩子快陷入赖帐的问题,却袖手旁观,这不是一个尽责的父母该教给孩子的事。 除了「预借」部分,禁止一天玩游戏吧! 如果我是那位妈妈,我会采取以下的方式:「要是预借时间,就得禁止一天打电玩。」 换成玩电脑也是相同的状况,如果打电玩或玩电脑变成常态,突然被禁用一定很痛苦,孩子可能会哭闹、生气、摔东西。但家长绝对不能因此动摇。孩子再怎么失控、胡闹,只要告诉他:「如果再吵的话,后天也不准玩。」 一整天不能打电玩,孩子一定会哭闹!或许有人不喜欢让孩子发脾气,或是觉得剥夺他最爱做的事有点可怜。不过,父母必须严守「电玩一天一小时」的规则。 父母不能忘记最初的约定,即使孩子说「让我预借~」、「以后我一定会遵守约定」,或是哭闹、恼羞成怒、使用暴力,爸妈都不能被孩子的情绪干扰,忽略他「破坏规定」这件事。孩子「赖帐」的状况一定得设法改善,让他遵守规定,所以必须执行「一整天不能打电玩」的违规罚责。 打电动是「特权」不是「基本权利」,父母要视状况剥夺 大人有权剥夺孩子的「特权」。 「特权」和「孩子应有的权利」不同。以这个咨商问题为例,如果处罚孩子「不准吃晚饭」,将会造成很大的问题。 肚子饿了就要吃饭,这是人活着的基本权利。身体脏了就要洗,让孩子好好地洗澡,也是基本权利。如果剥夺这些权利,被说成是「虐待」也无法反驳。 但是,打电玩、玩电脑,不是基本权利而是特别权利,也就是「特权」。孩子在基本权利被满足之后,以休闲娱乐为目的,父母才买电玩或电脑给他。 不管孩子玩这些东西能够得到多大的乐趣,没得玩也不致于危害健康。父母有守护孩子基本权利的义务;但是,没有一定要让孩子使用「特权」的义务。只要特权使孩子的生活失序,对教育有害,就可以视情况剥夺。 现在有很多父母,是不是误以为连这样的特权都不可以剥夺呢?这是因为他们不小心把特权和「孩子的基本权利」混为一谈的关系。正因为认知不清,才会产生许多教养的烦恼与疑惑。 在家守规矩的孩子,长大后也能遵守社会规范 足球赛中如果在同一场比赛中,拿到两张黄牌警告,就会出示红牌,必须立刻退场。球场上便形成十一人对十人的比赛,会对同队的伙伴造成很大的困扰。
Read more你的毒舌不是幽默,是没教养
前天我一个同事去拍婚纱照,昨天选片后顺便就把拷贝了一份回来。她一进办公室,大家就把她围起来,吵着要看。因为没做任何后期处理,一开始她怎么都不肯。我们按捺不住好奇,磨了她好久,她拗不过,总算愿意打开给我们看。胖子看了几张,说:你怎么拍得这么富态啊,第一次发现,你的脸长得真像老了之后的斯琴高娃啊。 说完他就哈哈大笑起来。众人大窘。胖子一贯“毒舌”,他一开口,我们就知道大事不好。果然准新娘一听完,就站起来把显示器关掉,拿起键盘啪地一声摔在桌上说:不看啦不看啦,都上班去。 胖子抓抓头,摆出一副无辜的样子。他跟我说:我只是想搞一下气氛而已,她怎么说给脸就给脸呢?我心想,调节什么气氛呀!新娘只是你的一个普通同事,连朋友都算不上。人家又何时拿你胖子的身材嘲弄过?你却当着全公司人面前说人家富态、说人家像什么老了之后的斯琴高娃。 你的毒舌不是幽默,是没教养。当然我没有把这句话告诉他。他也依然还沉浸在自己的幽默中洋洋自得,自然也是听不进去的。 记得初中一班主任,二十来岁,瘦瘦的,戴一个无框眼镜,为人尖酸刻薄。对我们说的每一句话,都只冲着一个目的:全方位地刺激你,以期激发你的斗志,把学习提高起来。 那时候我班有个女生,刚开始成绩还不错,后来一直往下掉,与此同时体重还蹭蹭地往上涨,有一阵子看她总是愁眉不展。终于有一次她把一个很简单的题都回答错了,引来了班主任的嘲笑:我一个先进教师,硬是被你逼成了一个饲养员。 他一说完,全班顿时哄堂大笑。有的人笑得差点从椅子上跌下来。而那个女生把头深深埋进课本,脸红到耳根,一直到放学我们都离开了她还是趴在桌子那。 班主任这句犀利的讽刺被同学们传诵了大半年,毕竟毒舌也是要有水平的,越犀利的话语伤害越深。大半年后这个女生就跳楼了,虽然被及时救了过来,但她再也没有回我们学校。 这件事让我印象深刻,并让我体会到:你永远不知道一句话对别人的毒性有多大。 我有一个朋友A,也是这种风格。你永远无法从他嘴里听到一句赞扬人的话,无论男女,他张口必损人。 他嘴下的男的,没有一个不丑,没有一个不挫。全部都有难言之隐,永远性生活不协调。看到的女生,不是胖,就是黑,要么秃,或者骚。当面就来,劈头盖脸,毫不手下留情。 我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和这种人做上朋友的。有一次另外一个朋友B带新交上的女朋友来一起吃饭。饭桌上A就调侃起来了,说:B长这么丑,以后孩子像他可就惨了,至少要像我这样,英俊帅气。 我的天啊,这种话他也敢讲。我都来不及劝阻,A总是这样一再突破底限。我了解B,他可不是省油的灯,当即就拿起了手上的瓷碗,向A的头上砸去。然后他们两个就扭打起来,我拉都拉不开。 有一次我问A,为什么嘴巴总是要这么贱? 他说:因为这样有趣啊,你不觉得我很幽默吗?你不觉得大家说话都礼礼貌貌的一点意思也没有吗。又不是见家长,要客套干嘛。我说不一定要客套啊,起码要给人基本的颜面。 A笑了,说,那是不熟的朋友吧,真哥们真姐妹要那些虚的干嘛,人要有真性情,如果几句调侃都接受不了,那也不算什么真朋友,这样的朋友得罪了也就得罪了,反正我是无所谓。 于是A继续在喷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上黑天,下黑地,中间还要黑空气。他觉得他简直是生活圈里的吴宗宪,幽默得不行。 真正的幽默和毒舌,绝不会在正经场合拿别人的天生缺陷随意开玩笑,然后还自以为是幽默风趣。 我以前有个女朋友,风格就像迷你版的A。 她平常总嘲笑我,说我走路像熊,吃东西像脱粒机,喝水像牛,皮肤像浮雕等等,尤其是穿衣,怎么搭配怎么不对,让她来选,她就来一句朽木不可雕也。有一天我心情不好,被她这么一刺激,终于忍无可忍了,问他说话就不能客观点吗,两个人之间非得搞得这么冲吗,哪像情侣之间啊。没想到她一下子惊到了:你不觉得这样挺有意思吗?难道要像作政府报告那样对话吗?那样多没意思啊,多没有情趣,唉!你也是太无趣了。后来我们分手了,我不知道我这种无趣占了分手原因中多大的比例。 后来我遇到了A,就感觉他是上天派给我的毒舌培养师,把我这样一个彬彬有礼的少年硬生生带进了暗黑的泥沼。。似乎只要他一进入我的方圆一百米以内,我的毒舌基因就瞬间被激活了,眼睛里像燃烧着熊熊烈火,成为一个好战份子,逮着一个生物就想一个劲地喷,直到喷到爽。 年后我们组织了一个的聚会,一个朋友带了一个女性朋友过来。 那个女性朋友皮肤有些黑,A看到了就笑着对那个朋友说:哥们,你带了个非洲的国际友人过来,怎么也不介绍一下。 朋友听了后一脸惊讶。当时我的毒舌基因也似乎砰地一下被激活了,发现那个女的两边的两个男的刚好比较白以后,就指着他们仨接了一句说:你眼睛瞎啦吗,这里哪有什么非洲国际友人,明明是一匹斑马好不! 那女的听完,腾地一下站了起来,拎着包就走了出去,那个朋友也跟着追了出去。场面上的气氛一下子僵掉了。大家面面相觑,没有人说一句话,菜还没完上完,就有两个说吃饱了要走。
Read more如果孩子的成绩现在不是很好,一定读读这篇文章!
小编导语:此文是初三家长会上一个家长的文章。文章的观点仅代表家长本人的,但参考性很强!也至少还可以让我们冷静地想一想,面对孩子的成绩,面对现实,当家长的怎样做才能对孩子才更好! 首先请大家扪心自问以下几个问题: ●你能接受自己的孩子不是“神童、超人”的现实吗? ●当孩子现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你理解并同情吗? ●你会为了帮助孩子走出困境,而心甘情愿地将自己的时间,其实也是自己的生命,割裂成无数个毫无光彩的碎片吗? ●当孩子的确不是读书的料时,你是失望地放弃,还是包容地接受? 如果说孩子在这半年开始有一个接一个突破性的进步了,是因为前两年这四个问题几乎天天在纠结着我,折磨着我。最终,我做出了我的回答。 1.能接受自己的孩子不是“神童、超人”的现实吗? 作为母亲,我潜意识里一直认为自己孩子是很聪明的,很了不起的。不仅逃不出“没有哪个父母不觉得自己孩子是最乖的!”这误区,而且因为他小学跳了一级,还能在顽皮捣蛋常写检讨的同时,混个中上水平。 一年多前,我终于痛苦地接受了:儿子不仅是个普通的孩子,而且因为比同学们小一岁,的确要笨得多。 我举个例子:他小学阶段的5年时间里,在我的软硬兼施之下,他是背诵完了《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和《中学生必背古诗词》的,每天早晚都会放我为他录制的课外美文磁带,因为买不到适合他当时年龄段的。每一个学期我大约会给他录制10多盘磁带。但他的初一初二时阅读题几乎得不到分。既读不懂文章,也表达不出仅有的一点点感受。语文成绩在100到115之间的家长,能否举个手?你们的付出,和我接近的,能否举个手?所以,我只有承认他真的不是个有悟性的娃娃,才不会把自己气疯。 我和很多家长交流孩子问题的时候,95%的家长都会说一句:“其实娃娃多聪明的,就是没用心。”我一般就不再更深入地谈下去了。你不能理解,在观察能力、记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上,人与人是有差距的,那你就根本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所以,当初二将面临中考第一仗生物地理时,寒假中,我就把地理书上的重要地图描摹下来,复印了若干,进行填图练习;所以,学校发了复习题单后,我和他各自完成了老师发的复习题单,然后比较,确定正确答案;所以,我每个周末要抽他背背题单,遇到世界十几种气候类型等易混淆的难题时,我和他交流如何区分的理解、感受;所以,提前了一个多月,在你们大多数孩子开始背,并且背得“搅起”的时候,他已完成了全面复习,三次模拟考试,两科都在班级前5名。因为我真正承认了,他是只笨鸟,他的智力水平与育才老师对育才学生的要求有差距,笨鸟只有先飞。 2.当孩子现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你理解并同情吗? 因为我终于承认了他的“笨”,所以,我就对他在学习中的痛苦产生了真正的理解和同情。 初一时,老公陪读数学,我陪读语文、英语。陪读的含义是帮他解答不会做的作业,仅仅如此,我们俩都觉得头痛。你得在忙完工作穿城回家做完家务后,把他的所有作业在脑子里做一遍,才能发现你有一半是鬼画桃符。于是,研究儿子的试卷,成了我们勉为其难的课题。但即便白天我们把昨天的问题想出来了,晚上看到儿子木讷、痴呆的疲惫,都觉得他的脑袋已经像木鱼了。有天晚上,做证明两条线段平行的作业,老公压抑了很久的火气终于爆发了,拍着桌子吼道:你上课到底听课没有!这么简单的题,学了三天了,还没有摸到火门! 儿子哭了,做不出的无助也一直压抑着他。我在阳台上也哭了。但就在那几天,我在20中听了一节关于这个章节的公开课,我从课堂上就看到并明白了学生听不懂课的缘由:老师在黑板指点图形的时候,有个孩子正好低下头找笔;当孩子抬起头的时候,老师的教鞭刚离开图形。一做作业,这孩子就困难了。当老师评讲时,他又正好埋下头去做,再次错过看懂的机会。最终,这节课的知识,这个孩子直到下课都没懂,并且他没有意识到自己没懂。两次错过的时间,总共不到1分钟。你想想,这对听课的要求有多高?他一天要听多少个45分钟?注意力得集中多长时间?与老师要多么默契?专心听一天课,是件难度很高的事情,而我们都认为是件很基本的事,简单甚至粗暴地责骂他。 不过,我倒是把那堂课听懂了,也猜到育才的老师可能觉得书本上的东西是很简单的,肯定讲得更快,甚至没讲,因为他们的数学书几乎是新的。 那天,我陪着儿子好好把书上的内容读懂了,做起了作业。跟他说:这段时间的几何题问妈妈,我们两个笨蛋一起看书商量。你爸是15岁就上大学的神童,不能理解我们这种差生的感受。我能接收到儿子发自内心的感激和依恋,因为我理解他。第三天,出现了一道题,儿子就开始比我反应快了。我赶紧鼓励他,妈妈的理科“撇”得很的,都把几何学得将就,你肯定也学得好。他也切实体会到从不懂到懂这个过程中的喜悦和微弱的信心。从这个事情,我意识到,父母的强项,很多时候成为压制孩子成长的大山:因为你在这方面比较优秀,你不能容忍自己的孩子在这方面暂时的“笨”。他的数学被他爸打击,他的语文被我打击。意识到这个问题后,我们两口子都不主动管他学习的内容了,只签字、看改没改错。 3.你会为了帮助孩子走出困境,牺牲自己吗? 每个家长可能都感觉到孩子的时间不够用,为了节约孩子的时间,我们很多人在当随时恭候的车夫、保姆。因为我的孩子存在着很多困难,我就只有尽可能减少他时间的浪费。但上帝真是公平的,他节约出的时间,是靠我们把自己的时间割裂成了无数毫无辉煌可言的碎片。 说一下我这学期,也是他最乖的一个阶段了,已经从陪读生涯中彻底解放出来的情况下,我每个工作日在家里的时间安排: 早晨6:20,我起床,到他房间,打开录音机,播放古诗文或英语单词的磁带(因为这时他的意识是迷糊的,不能放英语课文),古诗文磁带书城有卖的。 从阳台收下几个小时前晾的校裤,拿到卫生间用电吹风吹干。把昨晚切好的蔬菜颗粒、火腿肠颗粒,加上鸡蛋,米饭,炒成蛋炒饭。这与面包、蛋糕等交换着吃。牛奶或酸奶换着吃。 6:30,把他彻底喊起床,必须看着他穿好T恤,不然说不定他倒头又睡了。他下床漱个口,就吃。我赶紧做我要出门的准备。 7:10,我和他一起出门。和他牵着手,共同走5分钟不到的几百米路程,说几句“不要惹麻烦啊!”“在楼下接杯水啊!”“记住……”“要乖啊!”之类废话,就到了分手的路口。
Read more建立自己的「教育哲学」
一听到这个名词,许多家长会觉得这四个字离自己遥不可及,「哲学」这样的字眼大概属于哲学家或教育家一类的专家学者吧,其实不然,如同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生活哲学一样,每个人其实也都有自己的教育哲学,或教育心得,只是您没整理出来而已。 比如说,您是觉得小孩子应该多一些时间玩,还是应该多一些时间来听听故事,学学某一种技能。或者您是打算让孩子在宽松的家庭环境中长大,还是认为应该严格要求他们从小就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些都是您自己教育观的一部分。 在我们幼稚园每个教室的墙上都贴着不同的「我们房间的教学观(Room philosophy)」,上面除了最基本内容一样之外,如喜爱孩子,耐心等等,其他的就是每个房间老师自己的教学观点了,各自的侧重点都有所不同,小班的老师认为自由玩耍对小孩子很重要,中班的老师则认为有目地的课外活动对孩子的成长有益,大班的老师们相信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自立能力是他们的教学重点。于是每个班教室的布置风格和教育模式都完全不同,每个老师都有很大的空间去实施自己的「教育哲学」。而孩子们也受益匪浅,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每个老师都给予了他们不同的内容,尝试了许多不同的活动。 我刚到新西兰后对这一点不是很理解,而且更可悲的是发现自己做老师这么多年好像没有什么自己的「教育哲学」,总是人云亦云。尤其在中国大陆那种党文化的背景下与别人不同便成了另类,就更不敢与别人不同,「一致」倒成了褒义词。而这儿的教育有一点好处是鼓励你的不同,并给你的不同创造了很大的空间。老师的思维没有什么限制,可以任意地的伸展,每个人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发挥。我个人认为这样环境长大的的孩子会有更多的想法和更开阔的视野,也容易有自己的主见。 家长们您希望把您的孩子培养成什么样子呢?您又想怎么来实现这个目标呢?您认为您有能力做到的是什么呢?这些都是您的教育哲学,内容可以慢慢补充,但基本原则不要随意更改。持之以恒,就会有所收获。比如您想培养孩子运动方面的能力,您就要多带他们参加体育活动,多一些机会去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千万不要「随大流」,社会上流行什么就让孩子做什么,朝令夕改令孩子不知所措。在教育孩子上也要有自己的主见呀! 文/叶子 图来自:google.com
Read more爸爸和儿子的对话!佩服!
儿两岁。某日,头撞桌角,长一包,大哭。 一分钟余,我走向桌子,大声问:"桌子呀,是谁把你撞疼了?哭得这么伤心?” 儿止哭,泪眼看我。我抚桌,冲儿问:"谁呀?谁撞疼了桌子?" "我,爸爸,我撞的!""哦,是你撞的,那还不快向桌子鞠个躬,说对不起!" 儿含泪,鞠躬,说:"对不起"。 自此,儿学会了责任和担当 儿三岁。故大哭,我问:"咋了,哪不舒服?" "没有不舒服。""那为什么哭!""就是要哭!"明显撒娇。 “好吧,你要哭我们都没意见,可是你在这儿哭不合适,会打扰我们说话的,爸爸给你找个地方,你一个人好好哭,哭够了再叫我们。” 说完将儿关进了洗手间:"哭完了敲门。" 2分钟,儿拍门:“爸爸,爸爸,我哭完了!” "好,哭完了?哭完了就出来吧。" 至今,儿18岁,仍未学会操纵和迁怒! 儿5岁。傍晚,牵儿散步经小桥,桥下碧水见底,暗流汹涌。儿仰头看我: “爸爸,小河好美,我想跳下去游泳。" 我一愣:“好吧,爸爸跟你一起跳。不过我们先回家,换一下衣服。” 回,儿换衣毕,见一盆水在面前,困惑。 “儿子,下水游泳得把脸埋进水里,这你懂吧?”儿点头。 “那我们现在就先练习一下,看看你能埋多久。"我看表。 "好!"儿把脸埋进水里,豪气冲天?仅10秒:"呸呸,爸爸,呛水了,好难受。" "是吗?等等跳到河里,可能会更难受些。" "爸爸,我们可以不去跳吗?" "好吧,不去就不去了。" 从此,儿学会了谨慎而不冒失,三思而后行。 儿6岁,好吃。某晚,放学经麦当劳,驻足: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