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对孩子起反作用的10种教育方式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个自人类文明诞生至今,无限存在的永恒课题。她延续至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今日,仍是我们无法回避.异常重视的问题。 “人生如梦,人生苦短”,父母一生中应完成的任务,总结起来不过区区两件,一是在社会中实现自我,获得事业的成功。二是教育好自已的后代,完成自我延续的重要部分……教育孩子,从与孩子共同生活的时间,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教育孩子如何做人,到对孩子的言传身教,每一位家长都任重而道远。但是并非每个家长都能正确的教育自己的孩子,下面我们谈谈会对孩子起反作用的10种教育方式 第一种方式。祈求央告 例如边哄边求孩子吃饭睡觉,答应给孩子讲3个故事才把饭吃完。孩子的心理是,你越央求他,他越扭捏作态,不但不能明辨是非,培养不出责任心和落落大方的性格,而且教育的威信也丧失殆尽。 第二种方式。生活懒散 允许孩子饮食起居、玩耍学习没有规律,要怎样就怎样,睡懒觉,不吃饭,白天游游荡荡,晚上看电视到深夜等。这样的孩子长大后缺乏上进心、好奇心,做人得过且过,做事心猿意马,有始无终。 第三种方式。害怕哭闹 由于从小迁就孩子,孩子在不顺心时以哭闹、睡地、不吃饭来要挟父母。溺爱的父母就只好哄骗,投降,依从,迁就。害怕孩子哭闹的父母是无能的父母;打骂爸妈的孩子会变成无情的逆子,在性格中播下了自私、无情、任性和缺乏自制力的种子。 第四种方式。大惊小怪 本来“初生牛犊不怕虎”,孩子不怕水,不怕黑,不怕摔跤,不怕病痛。摔跤以后往往自己不声不响爬起来继续玩。 后来为什么有的孩子胆小爱哭了呢?那往往是父母和祖父母造成的,孩子有病痛时表现惊慌失措,娇惯的最终结果是孩子不让父母离开一步。这些孩子就打下懦弱的烙印了。 第五种方式。过分注意 一家人时刻关照他,陪伴他。过年过节,亲戚朋友来了往往嘻笑逗引没完,有时候大人坐一圈把他围在中心,一再欢迎孩子表演节目,掌声不断。这样的孩子自认为自己是中心,确实变成“小太阳”了。家里人都要围着他转,并且一天到晚不得安宁,注意力极其分散,“人来疯”也特别严重,甚至客人来了闹得没法谈话。 第六种方式。特殊待遇 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处处特殊照顾,如吃“独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做“独生”,爷爷奶奶可以不过生日,孩子过生日得买大蛋糕,送礼物……这样的孩子自感特殊,习惯于高人一等,必然变得自私,没有同情心,不会关心他人。 第七种方式。包办代替 曾问一些妈妈,要不要求孩子劳动,有的竟说:“我疼都来不及,还忍心让孩子劳动?”也有的说:“叫‘小东西’做事更麻烦,还不如我帮他做了。” 所以三四岁的孩子还要喂饭,还不会穿衣,五六岁的孩子还不做任何家务事,不懂得劳动的愉快和帮助父母减轻负担的责任,这样包办下去,必然失去一个勤劳、善良、富有同情心的能干、上进的孩子,这决不是耸人听闻。 第八种方式。轻易满足 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有的父母还给幼儿和小学生很多零花钱,孩子的满足就更轻易了。这种孩子必然养成不珍惜物品、讲究物质享受、浪费金钱和不体贴他人的坏性格,并且毫无忍耐和吃苦精神。 第九种方式。剥夺独立 为了绝对安全,父母不让孩子走出家门,也不许他和别的小朋友玩。更有甚者,有的孩子成了“小尾巴”,时刻不能离开父母或老人一步,搂抱着睡,偎依着坐,驮在背上走;含在嘴里怕融化,吐出来怕飞走。 这样的孩子会变得胆小无能,丧失自信,养成依赖心理,还往往成为“把门虎”,在家里横行霸道,到外面胆小如鼠,造成严重性格缺陷。 第十种方式。当面袒护 有时爸爸管孩子,妈妈护着:“不要太严了,他还小呢。”有的父母教孩子,奶奶会站出来说话:“你们不能要求太急,他大了自然会好;你们小的时候,还远远没有他好呢!”这样的孩子当然是“教不了”啦!因为他全无是非观念,而且时时有“保护伞”和“避难所”,其后果不仅孩子性格扭曲,有时还会造成家庭不睦。

Read more

每天说一遍,孩子会一天比一天优秀

很多父母以为给了孩子好的物质条件,孩子就能成功。但物质只能决定生活水平,父母的高度才能决定孩子的未来。 优秀的父母都有个共性,他们会使用最好的教育工具——说话。 语言在精不在多,可能你对孩子唠唠叨叨的说上千言万语,不及一句话来的有营养。 以下六句话,充分发挥了语言的强大魔力,每天坚持说给孩子听,不久之后,孩子身上发生的变化,会超出你想象。 1、你带给我快乐 不少父母都将养育儿女当作是一种牺牲,经常将自己的辛苦与不易灌输给孩子。 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早早就背上了本不应该由他们承担的重负,总觉得自己是欠父母的,是生来就有罪的,有种深深的愧疚之感。 优秀的父母会对孩子说:生你养你虽不易,但是你给我们带来比这多几百倍的快乐! 这句话可以让孩子对自己存在的价值,有一种很强的自豪感,变得更加自信。 2、你是独一无二的,做你自己! 除了空气,包围自己的还有别人的“眼光”,幸福是自己的,又何必太在乎他人的眼光? 生命有无数种形式,活法不止一种。别人看着自然,自己活得别扭是一种;自己活的自然,别人看着别扭又是一种。 孩子你要知道:在这个世界你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人像你,你也不用去代替谁,活成自己就好。 3、自己的事自己做 我们不能永远陪着孩子,就不要为孩子包办一切,父母必须把决定权交还给孩子,相信孩子有能力去做自己的主人。与其每天紧张兮兮的盯着孩子,倒不如放手让孩子学会自立。 多给孩子尝试的机会,相信他有足够的能力来发展自我。比如做家务的习惯,整理作业的习惯,统筹安排的习惯,选择兴趣和爱好的权利等。 给孩子一次机会自己处理,你会发现,结果也没那么糟。 4、你今天过得怎么样? 有些父母找孩子说话,好像每天只会问一个问题:作业写了没?第一次问还好,天天像念经似的追问,难免引起孩子的反感。 其实可以坐在孩子身边,像朋友聊天一样,制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问问孩子这一天过得怎么样,有哪些好玩的事要分享,这样孩子才会打开话匣子,放下所有顾虑,与你谈天说地。 这也有利于父母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和想法,洞悉他们内心的情感。 5、无论你表现得怎样,都是我的骄傲 “你是我们的骄傲。”这句话,有多少孩子,一辈子都想得到爸妈这样的话?有多少大人,一辈子都没等到父母说这句话? 如果最爱的亲人对自己的成绩始终视而不见,只看见不足之处,只要求继续努力,不亚于在说:你再优秀我也不在乎,你还是不够好,你还得继续努力。 当孩子长大成人,可能始终觉得自己不够努力,不够好,始终拼命地努力,不放过自己。

Read more

坏孩子以后都会当上大老板?

从古至今,很多人都把坏学生归类为【屁孩】【麻烦制造者】。很多父母甚至只愿对用功读书的孩子好,而忽略了早早就被学校停学的坏孩子。到底这群你们口中认为的屁孩,麻烦制造者是否真的那么糟糕?他们的一辈子是否就这样毁了呢? Nonono!不知大家可否发现,当你成功读完大学时 拿着一张用不少钱读回来的文凭在努力工作时 有一天你们举办了同学会,在同学会上当年很厉害读书的同学 都在炫耀自己在那间大公司工作,有人甚至可以工作一年去欧洲旅行 但当问到那位当年已停学的同学近况时 竟然发现他已经是一名很成功的老板了! 在你毕业工作后,他已经是一位老板了… 为什么他比我还成功? 这句话是当你听到他成为老板后的第一个想法 他是不是贩毒啊?他是不是做了大哥啊? 其实都不是。 以下8个理由告诉你,为什么通常坏孩子以后都会当上大老板…..第7个太中肯了! 1. 他们脸皮够厚 是的,中学时总不会缺乏一群时常在乱喊乱叫甚至以为公开被老师鞭打是很有型的一件事的同学,这些坏同学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脸皮很厚。从古至今做生意首要条件并不是要你几有钱,而是看你脸皮有多厚!你看现在大马那群在网上连歌也不会唱的红人,有哪一个不发达?有哪一个不赚大钱的?全都是因为他们脸皮够厚,不怕你们批评,只怕你们不看而已,所以说,脸皮厚才是王道! 2. 他们就算跌倒了,也输的起! 是的,无可否认很多坏学生在停学后都会立刻去找工作做,而以当时他们的年纪来说,他们在工作时都会被长辈刁难甚至责骂,对于他们来说,这些事情都必须忍,因为他们被炒鱿鱼后都很难再找工作。所以当他们自己出来创业后,都不会因为跌倒了而哭,而是会更加坚强去试第二次。 3. 他们存钱的时间比我们长! 当你读完大学,那位坏学生已经是供着房子了,当你工作半年后准备买一辆新车时那位坏同学已经准备开店当老板了。当你为还政府钱而烦恼时那位坏同学在烦恼着分店应该开在哪里。 你觉得不公平吗?不!别人用了5年时间在辛苦存钱,他只是起步比你找而已,如果你也想这样的话从今天开始就好好存钱规划你的人生吧! 4. 他们做过很多工作,会知道什么行业以后会火红!

Read more

为什么老二会比老大精?原来根源在这里…

这次小长假带困困去了趟表姐家。 早就听说表姐家的老二比老大机灵,今日一见,果不其然。 才两岁多的弟弟就喜欢“欺负”哥哥,抢哥哥的玩具,抢哥哥的零食,吃饭时,弟弟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而哥哥却老老实实地坐在餐桌前,一副“斯文”模样,要等着妈妈给他往碗里夹菜,有时还要喂几口才跟得上大家的进度。 出去玩的时候,弟弟在草地上狂奔、打滚,哥哥只喜欢拉着表姐的手,在一旁观望。 我很奇怪,便问表姐,你这养老二的画风和养老大完全不一样啊! 想当初,你养儿子何其精贵:抱孩子前必须用消毒液洗手;孩子洗澡水的水温必须经过水温卡测试,精准到40度;孩子衣服脏了一点就马上去洗,生怕有细菌;追着喂饭,定时吃水果,24小时高质量陪伴,整个一个标准孩奴。舅妈看不惯你带孩子太细致,你们母女经常起冲突。如今却怎么把老二这般放养?这要是以前,看到老大在草地上打滚,你早就拖他起来回家换衣服了。 表姐说,其实养过一个孩子,就不觉得第二个会怎么样了。真所谓是,一胎照书养,二胎当猪养。 当初养老大的时候,我买了很多育儿书给自己,怎么搭辅食,怎么开发智力,怎么应对他的各种敏感期,各种早教卡买了一大堆,自己都快成半个心理专家了。 但是生了老二,基本都是放养状态,水放在他可以拿到的地方,渴了就自己去喝,扔一堆玩具,让他自己随便玩,也不像以前扶着老大那样让他练习走路,感觉老二自己爬着爬着就会走了。更没有刻意地教过老二认字、数数,让他跟着哥哥混日子,不知不觉就学会了说话。 但是,特别让人惊讶的是,老二的各种软技能比老大还强。 比如,老大三岁上幼儿园的时候,老师不喂他他都不好好吃饭,而老二一岁多就可以自己剥鸡蛋了。老大和小朋友发生冲突,只会哭着来找妈妈,而老二似乎什么事情都能自己摆平,抢起哥哥的玩具“毫不怯场”。哥哥和弟弟在一起时,常常不是哥哥保护弟弟,而是弟弟来照顾哥哥,弟弟甚至帮哥哥穿鞋,每次哥哥闹情绪,弟弟反过来给哥哥擦眼泪。哥哥以前见了生人,会拼命往妈妈背后躲,而弟弟却会用不太清楚的口齿大方地和邻居打招呼…… 总之,不论是独立程度还是智商情商,弟弟都好像比哥哥更胜一筹。 除了老二和老大的差别,困妈还发现,表姐的状态也和以前不大一样,以前她全职在家带老大,整天围着孩子转,自己不修边幅,不接触社会,看起来像四十多岁的中年妇女。而现在,虽然多了一个孩子,却感觉她容光焕发,轻松愉悦,完全不是以前那副苦大仇深的尊容了。 表姐说,生了老二才知道,带孩子完全没有必要那么紧张兮兮,更没有必要放弃自我,投入全部的精力。而且,孩子越娇贵、越精养,后续的麻烦就越多。比如老大因为小时候吃蔬菜时,表姐总是用辅食剪帮他剪碎,现在他遇到稍硬一点的东西自己都吃不下去,而老二完全不会有此担心,因为他现在就可以自己啃黄瓜和桃子了。 我恍然大悟,怪不得大家都说老二比老大精,也许正是因为被成“猪”来养,所以他们才在放养的过程中自然get了诸多技能,自己去探索、去受挫、去成长,不但长成了一个小机灵鬼,也让父母特别省心。 其实,养孩子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我们却在养孩子的过程中投放了太多的精力,各种殚精竭虑、各种谨小慎微,不但苦了自己,也扼杀了很多孩子自己成长的机会。 以前有人跟我说,特别担心教育不好孩子,怕他走弯路,怕他三观不正,怕他以后不能幸福。她问我,需要看些什么书,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成长。 我们为人父母,当然需要不断地学习,但是更重要的是,首先活出鲜活的自己,精彩的自己。正所谓,富养孩子前先富养你自己,你快乐孩子自然阳光,你三观正,孩子自然不走弯路,你的家庭气氛融洽,孩子自然幸福快乐。 我常常看到很多家长对孩子格外严格,不论从饮食起居还是教育学习,都事必躬亲、严加把控,孩子反而会出现各种问题,家长困扰多多。而我对困困一直属于粗养,看到她各种技能都还达标,每天没心没肺笑得很开心,觉得自己是幸运地收获了一个省心的孩子。现在看来,也许正是因为我不太“惯着”她,不太控制她,她才如此独立,而且具有幸福感。 所以,生命本来就自成宇宙,我们做家长都希望孩子好,但是其实我们真的不需要额外做什么,只需要顺其自然就好。 文来自: 妈妈育儿必看 图来自:pixabay.com

Read more

六种母乳千万不要给宝宝吃,你都知道吗?

大家都知道,母乳是最天然也是最理想的乳汁,任何代乳品都无法相比的营养品,被称作是「上帝的礼物」。但是,在以下6种情况下,为了宝宝的健康,宝宝就不能够吃妈妈的乳汁了。 1、别给宝宝喂「气奶」 妈妈生气之后的「气奶」对宝宝的身体有害。美国一位叫做爱尔马的生理学家做过实验,人在生气时体内可产生毒素,此种毒素可使水变成紫色,且有沉淀。他将这种「生气水」注射到大白鼠体内,久之可致大白鼠于死地。 妈妈一定要学会调整情绪,保持良好心态,暂时不要做一些可令情绪大起大落的事情。一旦生气或刚生完气不要马上哺乳,以免宝宝吸入带有毒素的奶汁而中毒,轻者生疮,重者生病。 2、别给宝宝喂「药奶」 哺乳期的妈妈生病是经常遇到的情况,虽说生病吃药天经地义,但新妈妈正肩负着喂哺下一代的使命,务必谨慎从事。一方面,不少药物可渗入奶水中,如安定等镇静药,阿司匹林等退烧药,红霉素、链霉素等抗生素,苯妥英钠等抗癫痫药以及抗癌药等,对宝贝构成威胁;另一方面,这些药物还可能抑制奶水分泌,造成宝贝「闹饥荒」。 妈妈吃药一定要请医生开处方,尽量使用对宝贝没有影响的药物。如果非用影响大的药物不可时,要暂时中断哺乳,以配方奶代替母乳,待病愈停药后再继续哺乳。 3、别给宝宝喂「烟酒奶」 妈妈吸烟,尼古丁会很快出现在奶水当中被宝贝吸收。研究显示,尼古丁对宝贝的呼吸道有不良影响。至于饮酒,美国研究人员最近提出警告,酒精可影响哺乳期妈咪的奶水分泌激素,从而减少奶水分泌量,即使新妈咪只饮一点酒,甚至果酒,也会延迟奶水的分泌时间,减少奶水的分泌量,导致宝贝挨饿。 妈妈在哺乳期间要严格戒烟,并设法避免吸入「二手烟」。由于「二手烟」的威胁主要来自爸爸,故爸爸也应戒烟,至少不要当着妻子、宝贝的面吸烟。妈妈还应同时远离酒类饮料,包括果酒在内,最好做到滴酒不沾。 4、别给宝宝喂「素奶」 妈妈在哺乳期间别急着减肥,虽然体型变样,但宝宝此时非常需要脂肪,缺乏「油水」的奶水会影响宝宝的发育。脂肪是宝贝的营养要素之一,承担着为宝贝提供能量、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利用,维持正常的大脑与性发育等生理作用。一旦减少脂肪的摄入量,奶水势必缺乏「油水」,为宝贝的智力发育蒙上阴影。 另外,脂肪也是奶水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来自食物中的脂肪减少,母体就会动用储存脂肪来产奶。平时身体中的有害物质都储藏在脂肪中,调用储存脂肪会让其中的「环境激素」进入血液及母乳中,危害宝贝的健康。 哺乳期间妈妈不可随意减少脂肪摄取,减肥计划应该推迟到宝贝断奶以后施行不迟。如果妈妈实在迫不及待要恢复身材,可采取运动减肥的方式。 5、别给宝宝喂「皂奶」 妈妈清洁奶头不能用香皂一类清洁剂,如果使用后,可通过机械与化学作用除去皮肤表面的保护层,碱化乳房局部皮肤,使得乳房局部的酸化变得困难,因而奶头变得又干又硬且容易皴裂,不利于宝贝吸吮。同时,皮肤表面的「碱化」为碱性菌群的生长创造了条件,时间一长可能招致乳房发炎,部分新妈咪的乳腺炎就是这样患上的,严重时会失去用母乳喂养宝贝的机会。 妈妈的乳头需要定期清洗,用温开水洗净即可。清洗乳头用湿巾擦拭,也能达到清洁的作用。 6、别给宝宝喂「热奶」 妈妈刚洗完热水澡,体热蒸腾,奶水被热气所侵,成了「热奶」,而「热奶」可能对宝贝产生不良影响。另外,性生活、行走过急等也可产生「热奶」。中医学的解释是,妈妈在性生活时情绪亢奋,招致相火内动而形成「热奶」。 妈妈洗澡、性活动或下班回家,不要匆忙哺乳,最好休息15-20分钟后再给宝贝哺乳。宝宝有明显牴触时,妈妈不要强行给宝贝哺乳。 图来自:stocksnap.io

Read more

请停止强迫孩子做你认为对的事情

十五岁的小明早上起来吃完饭准备出门去学校。妈妈见小明只穿了一件内衣和外套,就要小明加一件毛衣。小明却认为就这样穿最合适,妈妈却坚持说:“你看我都穿了毛衣的,你不穿毛衣是要感冒的… …”   为此,两人争执不休,最后小明屈服了,按照妈妈的要求加穿了一件毛衣,但心中闷闷不乐,出门的时候使劲把门带上,发出“嘭”的巨大响声。妈妈在后面跟了一句:“哼,犟牛!”   呵呵,到底谁是犟牛? 尽管这只是很短的一个现实生活中的小插曲,其中却有许多心理学的含义。心理学常常要关注这些不起眼的生活细节和再平常不过的交往模式,正是那些不被我们注意、不断重复的平常模式,却在对孩子人格的形成产生着巨大的作用。   我把以上例子中的心理现象叫做“侵入式关怀”。这个小插曲很典型——这是一个人按照自己的想法,以为对方好的名义,在不能理解对方真实感受和需要的情况下,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对方的身上,并要求对方接受和实施其想法的一个心理现象。   在这个过程中,到底谁的心理需求得到了满足?其实是母亲满足了自己的心理需要。母亲有一种心理能量要投在小明的身上,那就是关怀和被孩子需要的能量形式,而小明却是不想接受这种能量的,他想表达的是自主——我自己在这个年龄知道如何照顾自己。而当母亲的这种能量最终表达成功,心里就产生一种能量释放后的畅快感。当母亲不相信孩子能够打点好自己的时候,一些孩子也对此认同——我是不能照顾好自己的。 此外,母亲也把自己的“身体虚弱,容易感冒”这样一个东西投射到了孩子的身上,而事实上,孩子的体质和人到中年的母亲的体质肯定是不同的,孩子的激素分泌日新月异,身体有着很强的变化性和适应性。我记得有一年在长城看到一个让我感到惊讶的场面:在白雪皑皑的长城上,我穿的是羽绒服,有几个八、九岁穿短衣短裤的男孩子在长城上活蹦乱跳。好奇的我上前打听,才得知他们来自日本… …虽然我并不主张每个孩子都应该这样如法炮制,但我们至少可以从中看到孩子们的潜力。   在这个互动中,母亲有一个替代孩子成长的问题。孩子的成长意味着他(她)在学习如何管理自己,像小明这样大的孩子是完全可以管理自己穿衣这方面的问题的。即使有不合适的时候,成年人也要让他们自己学会调整,从而更好地去管理自己。   另一个方面就是心理边界的问题。母亲和孩子这样不断互动结果是,孩子学会了如何压制自己,不让自己说“不”,泛化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甚至带进成年的生活,去顺应他人的要求,不断顺应的结果就是不再去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和需要,甚至很难说“不”,让自己的心理边界被侵犯。我们不是要让孩子去做自己吗?但我们许多父母的行为却背道而驰。 建议是如何变成控制的?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提出一个建议,接下来就不再穷追对方是否执行了,这就是建议;但如果对此建议穷追不放,喋喋不休,一直到你执行了那个建议为止,那么建议就已经变成了控制!   其实孩子按照自己的感受去穿衣服有可能是合适的,也有可能是不合适的。一位聪明的母亲在多次这样的侵入式关怀后,改变了自己的做法,有一次在她对女儿说出了自己的建议后,就不再吱声了,让女儿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穿衣服,结果女儿在下午放学后感冒,回到家后对妈妈说你早上的说法是对的,现在的天气是要穿毛衣的。第二天早上,不用妈妈说,一起床就自己把毛衣加上了。这个例子很好地说明了一件事,孩子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调整自己,他们会在自己的经历中成长,成长的种子就在他们经历的大大小小的挫折之中。   我们在亲子教育中常常建议父母要“放手”,每年给孩子5%的放权,到孩子20岁的时候正好把自主的权力完全交给孩子。但许多父母在现实生活中却很难做到这样,有的甚至是父母和孩子的粘连形成了获益,边界模糊。   看来,成长,是一个需要父母和孩子共同来面对的人生课题! 图来自:stocksnap.io

Read more

你在孩子身上偷的懒,将来会加倍让你偿还

[01] 香港江南四大家族之一的富豪田北辰参加了香港本地一档叫做《穷富翁大作战》的真人秀节目,按节目的要求体验了一把时薪只有25港币的环卫工的生活。 田北辰在体验了两天清洁工生活、尝尽底层心酸后,一语中的: 这个社会在极严厉的惩罚读不成书的人! 这句话说的真狠。 为人父母,应该更加心紧,因为自己不仅仅为自己的人生谋划,还要考虑孩子面对的人生。 明智的父母都知道,孩子的人生属于他们自己,终有一天我们会放手,让孩子自己去走。 但是在孩子羽翼未丰之前,父母和家庭的作用是关键。 如果放任不管,在成长阶段没有父母的引导和教养,能自觉成才的孩子,我想不多。 有孩子看了湖南卫视的《变形计》就问父母“为什么城里的孩子都过得这么好,而那些山区的孩子过的这么苦?” 假如是你,你将怎么回答? 有的父母说,那是他们命好,家里有钱。 也有的父母说是城里孩子的爸爸妈妈很努力,所以过上了好日子。我们也要努力,也能过上好日子的。 还有的父母直接不回答,沉默,永远是沉默。让孩子自己去找答案。 当一个孩子看到两种不同的人生,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总有一天会产生这样的疑惑。 我们不知道孩子的内心具体的影响是什么,但是当孩子这样问起的时候。 应该告诉孩子,好的生活都是靠努力拼来的,所以你必须努力读书,因为读书是我们普通人唯一的出路,爸爸妈妈愿意陪你一起奋斗。 [02] 父母不仅仅应该是孩子的衣食父母,更要成为孩子的“战友”。 为什么呢? 因为人生如同战场,孩子会一次又一次地面临没有硝烟的战场。 而站在他身边的那个人,直接会关系他的结果。 有一句说“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 如果父母本身是扶不起的烂泥,是猪一样的队友,那孩子的人生堪忧。 我们村有一个孩子,小时候活泼可爱,读书成绩非常好,在小学3年级前,每次都是考第一。

Read more

让孩子有礼貌,只需父母一句话

老校长说,很多人已经开始意识到,如今的社会,擅长与人交流的孩子,等于在社会成功了一半,而礼貌热情,往往是交流的开始,是打开人心的关键。那么,让孩子变得有礼貌,会不会很难啊?其实很简单,只需要父母每天起床后对孩子说上一句话,不到半年,必见成效。 这句话 一定要大声说 老校长被请来给家长们讲课,为的是解决目前孩子们渐渐淡薄的礼貌方面的问题,但是他从未给过大家任何压力。 老校长很清楚,父母如果不能深切地意识到礼貌为何重要,意识不到家庭中父母身教的影响力,并且解除父母们对教育孩子感到难度很大的心理障碍,就不会为此用心。因此,他传授了一个人人都能轻易开始和坚持下去的教育方法,而且告诉大家,看似简单,却非常有效。不出半年,孩子的礼貌问题,必然改观。 这个方法只有一句话,任何人都会说,它就是「早上好」这句话。 大家本以为会是多么不同寻常的一句话,一听到就是这句每天孩子到校后,对老师必说的一句话,都很意外,觉得这个如何能解决问题呢? 老校长看到大家疑惑不解的表情,笑着解释道: 「别小看这句话,我可是天天都在用,太好用了。不信的话,明天大家就照着我说的去试试。在坐的基本都是孩子的母亲,每天都要一大早起来,很辛苦,给大家做早饭,可能忽略了一件小小的事。什么事呢?家里除了自己,最先起来的估计都是孩子的父亲,这时候,很少有人意识到要打招呼。明天开始,只要丈夫一起来,你就大声地对他说『早上好』,估计全家人都能听到。丈夫和孩子们的反应首先应该是吓一跳,很惊讶,心想,今天这是咋了,出什么事了?妈妈怎么如此郑重地打招呼。他会觉得很不好意思,很难为情地含糊着回你一句早上好。不过没问题,习惯就好,任何人都不会责怪别人对自己有礼貌的,只是刚开始觉得不太好意思。 只要大家这样每天坚持,每天早上对着起床的丈夫和孩子大声地打招呼,不过开几次口,保证家庭的氛围就变。任何人面对别人主动地对自己打招呼,都不会反感,反倒有被重视的感觉,自己被妈妈如此礼貌地对待,如果漠视妈妈,没有回应,孩子们自己也会觉得不好意思,太不像话,出于礼貌,肯定渐渐就回应妈妈,从含糊渐渐变得声音清晰。这样就不需要你天天骂他要有礼貌,要跟人打招呼,他自己就在家中养成习惯了。 」 老校长进一步解释,为何这样会有效果。他说,很多时候,是环境造就人,到了一个人人都很有礼貌的环境,人就会随着变化,被环境所带动,会自觉跟随。其实很多时候,孩子是不自觉地模仿父母的言行长大的, 父母的言行,自然造就家庭的环境。也就能影响孩子。 这件事,看似简单平常,却非常重要,一开始可能觉得很难为情,时间长了就会成为良好的习惯。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量之大,难以想像。大人健朗的一句招呼,会让孩子一整天都感到心中暖暖的,一整天都会开心地度过。 老和尚的教导 异曲同工 老校长接着讲了一个老和尚告诉他的方法,也很简单有效。他说,有一次,他到访京都的寺院,遇到一位老和尚,老和尚和他交流,如何让人自觉地守规矩。 老和尚说,只会严厉地说教,不会取得好效果,你只需要每天把家里入口处放鞋的地方,弄得整整齐齐的,坚持半年,就会发现,孩子们就跟着变,也自动把鞋放好,几乎不需要父母说话。 怎么个做法呢?很简单,就是每天把家里所有人的鞋亲自去摆放好,每一双鞋,不管孩子如何随便乱脱乱放,你就默默地重新给他们一双一双地摆好,这些小事,会感动孩子,当孩子出门上学,要穿鞋,发现家里的鞋,变得很整齐,心中一定受到触动。等他放学回来,看到家中的鞋,还是很整齐,自己就觉得好像不能随便乱摆放了。一开始可能做不到天天放好,时不时还会忘记,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孩子们就有样学样,自觉做到了。因为眼中看到的是整齐,就是无声的榜样,如果自己不整齐,会觉得怪怪的,于是自然就注意了。你几乎不用任何的说教。 老校長說,這個方法,他聽到後,回家就實踐,真的很管用,所以跟大家分享這個老和尚的智慧。跟前邊的做法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這兩個做法,不僅簡單可行,消除父母的畏難心理,還自然地透露出校長的深意:父母的身教,勝過千言萬語。意義重大。 禮貌地跟人打招呼,問候別人,是人與人相處和交流的第一步,因此很重要。禮貌本身,不是目的,達到與人很好地相處交流,才是目的。老校長說,如果想要孩子成為一個懂人心,能打開人心的擅長交流的優秀人才,就一定要注重每天都要跟人打招呼,問候他人,每天都在點點滴滴的日常生活中學會傾聽別人的心聲,關心別人的煩惱,成為一個細心體貼、總能體會到別人感受的人。 文:刘如 图来自:wallcoo.net

Read more

外国妈妈成功帮孩子戒掉 iPad和手机,她只用了一招。(精明)

这个妈妈了不起!她这样帮孩子戒掉iPad和手机,只用了一招! 有哪一个孩子不爱玩,别说孩子连大人也一样爱玩。这个年代孩子受了父母的影响,大家都喜爱玩手机、玩 iPad 已经是生活一部分了。但是由于孩子没有时间观念也不会控制孩子就会频繁玩、长时间玩,甚至玩到不吃,不喝,冲凉,上厕所,过马路也一起,这些已经给不少家庭带来了难题。不少妈妈在烦恼着的问题是如何让孩子戒掉 iPad 或手机。 不过提醒大家,让孩子完全戒掉父母每天都在用的 iPad 或手机是不现实的。 那么父母该如何做呢?大家看看一位国外妈妈的做法,相信能给大家来带不少启发! 小男孩 Andy 也是 iPad 控,玩 iPad 可以经常不喝水不吃东西,在经历了一次由于玩 iPad 入迷从家里的楼梯滚落摔断了一条腿,这个妈妈就做了下面的举动: 暑假的一天,孩子像往常一样起床,吃完早餐后想玩 iPad,竟然发现 iPad 上面贴了一条小纸条: 〝妈妈从今天起实行 iPad

Read more

每天和孩子说这9句话,孩子充满自信

1️⃣ 我相信你 I Trust You 陶行知先生说的:“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 而爸妈的一句“我相信你”,会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充满勇气,更加自信。 2️⃣ 你很强大,不要放弃 You’re Strong,Don’t Give Up 不怕困难的孩子,就是这样炼成的。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咱们要做的就是给他加油打气,告诉他足够的强大,不要放弃。让孩子在困难中磨练自己,跨过一个个障碍。 3️⃣ 你今天过的怎么样 HOW DID YOUR DAY GO 朋友式亲子关系从这句话开始。 像朋友一样,问问娃今天过的怎么样。让他对你打开心扉,一起分享快乐,一起面对问题,既能增进亲子感情,又能及时帮助到孩子。 4️⃣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