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孝難道這麼難嗎?28種方式孝順父母,來看一下你有幾種?

孝順難道就是提供衣食住行嗎? 盡孝難道就這麼難嗎? 人世間最賺錢​​的買賣,莫過於為人子女。一聲“爸爸”“媽媽”,便輕而易舉地換來了兩個人對你一生的細心呵護。且不說幼時勤換屎尿布,童年時代燈下悉心教導,青年時代日夜牽掛,也不說平日里噓寒問暖,撒嬌包容,就說父母一生忙忙碌碌,辛辛苦苦討得一點糊口養命錢,便全數付與了子女,人世間,難道還有比為人父母更虧本的買賣了嗎? 時光苒苒青春不再,轉眼間父母已霜鬢微白,看著父母一天天的蒼老,許多有孝心的年輕人也想通過努力讓父母“扭虧為盈”,給他們的餘暉添點溫度與色彩,只是大多人會覺得無從孝順起,大城市的老年人都有養老保險,農村的老人只要能動的,基本上是自食其力,父母不缺衣少穿;加上兒女們正青春年少,或求學外地,或謀生在外,或成家立業,肩負更多的責任與壓力,生活的煩惱與壓力已無暇顧及。於是,很多人會一邊感嘆樹欲止而風不靜,子欲養而親不待,一邊把孝順這件事兒壓到思維的某個角落,只在某個不經意間才會想起。 下文28件事情都是回報父母的有效方式, 1:記住父母的生日,生日當天送上生日禮物,或親口說我愛你、我想你。條件允許,給他慶祝。 2:常回家看看,如做不到,那就一周二次以上電話吧! 3:每年或每兩年帶父母去做一次體檢。 4:經常給父母拍照,尤其是帶女朋友或者有孩子時。 5:認真回父母的短信,不要因父母的電話囉嗦而表現煩躁。 6:帶父母去旅遊。 7:幫單身父母找一個老伴。 8:常和父母談心,談談你的工作、新認識的男朋友。 9:食物要燉得熱的,軟爛的,中老年人脾胃虛弱,不易消化。 10:寒濕省份,給父母常備暖寶寶、保溫鞋、羊絨褲等保暖用品。 11:學習一些養生之道,教會父母。家中常備常用中成藥,如板藍根、附桂理種丸、金匱補腎丸等。另備熱水袋、刮痧板、拔火罐、按摩椅、足浴盆等保健產品。 12:常帶愛人回家,如無,適齡男女給父母一個遠期規劃。 13:每年幫父母洗一次腳,或者捶一次背,梳一次頭,剪一次指甲,回味父母曾經為我們所做的事情。 14:知道父母喜歡吃什麼,親手給他們做一二道菜。 15:解決父母最基本的衣食住行問題,條件允許,給父母備足零花錢,每年親手幫父母選一二套新衣,讓他們穿的舒暢體面。 16:準備錄音筆、或DV,聆聽父母往昔的故事,記憶今日的笑容,給自己留點的溫馨回憶。 17:父母若生病,須知親情第一,事情工作第二,生病期間,凡事須親力親為,悉心照顧,切不可生一個嫌惡的心。疾病調理,為子女者,俱要放在心上。 18:重要節假日在他們的身邊,重要的決定要讓他們知道。 19:中老年人喜歡嘮叨,傾聽他們的牢騷,解開父母的心結。 20:不要對父母指手畫腳,不要給父母臉色看,不頂撞父母,不能辱罵父母。

Read more

这些亲子小策略培养有主见的孩子

让孩子向服务员确认订位 大多数会议都是为了讨论要去哪里玩、到哪家餐厅吃饭。当大家最后敲定完餐厅,我就对孩子们说:‌‌“由你们负责打电话跟餐厅订位。‌‌” 那时老大才上小学,弟弟妹妹们不用说了,年纪更小,但我还是坚持由他们去预约订位。于是,他们只好战战兢兢地拿起话筒,告诉对方全家用餐的日期、时间、人数。现在想想,当餐厅接到这样的订位电话,会不会觉得是小朋友恶作剧?幸好没发生什么误会。 到了餐厅门口,我也会让小孩自己出面向服务生确认订位。在一般家庭,通常都是父母一手包办这些事,但我还是坚持,有些任务,孩子真的可以独立完成。 换工作前挨个询问孩子的意见 印象比较深的一次,是我们还住在美国花园新城的时候。当时我正考虑转换跑道,离开美国休斯飞机公司,准备回台湾到光启社,那次会议地点定在楼下公园的喷水池边,我问太太及孩子们:‌‌“我想换工作到光启社,你们说好不好?‌‌”我请他们每个人都发表意见,最小的儿子立行那时候才大班,但一样有发言权。 其实当年要放弃飞机公司的工作回台湾光启社,两个工作的性质、薪水差距都很大,所以开家庭会议,除了征询家人的意见,也是希望借此舒缓一下心理压力。 说实在的,那会儿孩子都小,对于父亲想要换工作一事,能表示什么意见?不过,我还是郑重其事地让他们挨个儿发表意见。多年后他们长大成人,却都还记得全家曾经一起在喷水池旁开会,讨论爸爸是否换工作的话题。 让孩子用一个字形容你 我们开家庭会议的方式很多元。有一回我看一份英文数据里头提到,开烛光家庭会议的效果比较好,所以偶尔我们就会点蜡烛来增加气氛;我们也曾玩过游戏,让每个人只能用一个字来描述对彼此的感觉。 在这个过程中你会非常惊讶,别以为孩子年纪小,什么都不懂,天真无邪的小朋友,观察力往往是非常敏锐而正确的,例如有一次,小儿子黑立行就用一个字形容姐姐黑立琍,他说姐姐是‌‌“变‌‌”,他这个字一说出来,全家都拍案叫绝。立琍很聪明,虽然她的聪明没有用在读书上,但她的反应快却是全家公认的,立琍点子多,黑立行经常应接不暇,所以他说出‌‌“变‌‌”时,大家都觉得一针见血、非常精准。 大家不妨今天晚上就和家人试试这个小游戏,每个人用一个字来形容自己的家人,父母们看看自己的孩子用哪一个字形容你,或是先生用哪一个字形容太太,这是非常好玩的一个游戏,你们也许会对彼此的答案大感意外呢! 和孩子一起游戏至关重要 父母和孩子们相处,除了开家庭会议外,和他们有共同的嗜好,例如一起运动,像打篮球、打乒乓球,或是一起玩现在年轻人中最in(流行)的网络游戏和电动玩具等,都是很好的方法,让动态的互动多一些,不要只是和孩子一起看电视。这些方法都能增加亲子间的亲密感。 我六十岁生日时,全家一块儿聊天,聊到乒乓球,因为我和四个孩子住在美国的时候,车库摆了一个乒乓球桌,孩子们和我打球,从来打不赢我。他们很爱打乒乓球,但只要我一上场,就将他们杀得片甲不留!他们觉得很奇怪,爸爸怎么这么会打乒乓球?我总是开玩笑地告诉他们,其实这是我用青春换来的,因为我都没在读书啊,是打乒乓球长大的! 篮球也是另一个我很喜欢的运动,我和孩子们一起打篮球,虽然我的年纪比他们大得多,一转身还会不小心摔倒,但我三步上篮、投篮等基本动作仍非常不错,这也让孩子们相当惊讶。 另外,我也很喜欢带孩子们一起到外面餐馆吃饭,我太太曾经问过我:‌‌“干吗不在家里吃饭,老是爱上馆子?‌‌”其实这是另一种争取和孩子互动的方法,因为上馆子吃饭,就等于是全家人一定要坐在一块儿吃饭谈话,大伙儿不能乱跑,所以我通常会在吃饭的时候和孩子们谈谈话,而且每个人都有轮流讲话的机会,这也是增进全家人感情的好方法。 台湾地区前教育部门负责人吴京曾说过,在台湾长大的孩子成天被父母、老师逼着学习、考试,到美国留学也是认真苦读,最后当上工程师;但他的孩子在美国受教育,却每天打篮球,长大后也同样是工程师,比较之下,似乎有些讽刺。不妨趁着孩子还小,我们能够陪伴左右,大家一起多做些事情,这些以后都会变成美好的回忆。 图/pixabay.com

Read more

孩子鞋不能超过3双?心理学家的分析让我恍然大悟

物质丰富的年代,我们能提供给孩子的选择越来越多:数不过来的玩具、穿不完的衣服、吃不完的美食……然而孩子的快乐幸福,会因为选择更多而更快乐吗? #1.不!选择越多,孩子可能越不快乐在某公园里,一个小男孩正在安静地荡秋千,这时他看见旁边的滑梯上没人,哒哒哒地跑过来玩滑梯,再看看对面玩跷跷板的小朋友走开了,小男孩赶紧又抛弃了滑梯,冲向跷跷板…… 这时另一个小女孩过来玩秋千了,小男孩看到后赶紧从跷跷板上下来,冲向秋千,不让小女孩玩。小女孩不依,小男孩推了她一把,小男孩子的妈妈生气极了:“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有你这样贪心的吗?”小男孩哇地一声哭了! 其实小男孩不是贪心,而当选择比较多的时候,孩子就难以从这些选择中得到100%的快乐。 比如,荡秋千的时候,孩子可能在想“等下我要去玩滑梯”。玩滑梯的时候看到跷跷板了,又打起了跷跷板的主意。最后,看到有人来玩秋千了,孩子突然又想起了秋千的好:“我不玩跷跷板了,我要荡秋千!” 众多的选择,分散了孩子的注意力,以至于他的快乐也被打了折扣,幸福感反而被降低了。 假如孩子能选择的东西没有那么多,他只能玩秋千或者玩滑梯,那么不管是玩什么,他都能尽情地享受其中的快乐。 #2.选择越多,孩子的专注力可能越低 选择更多,还会带来一个坏处,那就是孩子的专注力会更低。 心理学家巴里·施瓦茨曾经做过一个这样的实验: 在研究中,他将孩子随机分成两组画画。第一组孩子可以从3支画笔中选1支,第二组则可以从24支中选1支。结果第2组的孩子的作品要比第一组孩子画的糟糕得多。 随后,研究者们让孩子们从中选一支自己最喜欢的笔,接着再试着说服孩子们放弃这支笔选择另一样礼物,结果第二组的孩子更容易放弃他们所选择的笔。 我们常常以为,给孩子提供越多的物质,孩子就会越幸福,实际往往相反!太多选择,反而会让孩子在选择前面乱了方寸,不知道自己最喜欢什么,得到之后也更不懂得珍惜。 #3避免过度选择,爸妈应该怎么做? 玩具不多不少,刚刚好。 过多的玩具,不仅容易让孩子分心,而且对孩子的智力发育也不利。 那么,到底应该给孩子提供多少玩具呢? 美国弗吉尼亚学者认为应该是5个。原因是,当玩具少于5个,孩子可能会出现自卑心理;但如果数量超过5个,孩子就容易出现分心,而且还会限制他们的创造力。 玩具不多不少,孩子在可选择的范围内,专注于自己喜欢的玩具,反复研究、琢磨、思考,创造出多种新的玩法,这时玩具的价值才能得到最大化的利用。 有的妈妈可能要纠结了,到底给孩子留哪5样玩具好呢?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这几类玩具堪称经典,对孩子的成长最有意义: 1、拼装类玩具:样式简单、玩法多变,小宝宝大宝宝都能玩,如:积木、雪花片; 2、运动型玩具:除了好玩,还能促进孩子动作发育,如:小球、推车; 3、涂鸦类玩具:每个孩子都是最出色的画家,能发挥孩子无限的想象力,如:画笔、彩纸; 4、毛绒类玩具:会被孩子赋予生命,童年最初的玩伴,如:布娃娃、玩具熊;

Read more

5岁宝宝血管像80岁老人,知道原因后爸爸长跪不起~究竟是是原因呢?

5岁宝宝血管像80岁老人,知道原因后爸爸长跪不起~究竟是是原因呢?那么请跟着小编来看看吧! 一5岁宝宝在上海医院高血压科进行检查,医生测完血压后惊呆了,收缩压高达180,且用降压药效果很差,所有临床检查都显示正常。直至进行了血管内皮检查,才发现孩子的血管像八十岁老人动脉硬化一样内皮严重损伤,甚至搏动消失。 当满身烟味的孩子父亲前来咨询时,我才知道,原来他每天吸3~5包烟。澳大利亚的一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吸二手烟对血管内皮的损伤,比自己抽烟还要严重。 孩子的父亲得知是自己喜欢抽烟害得自己的孩子这么小就患有高血压疾病时,重重的抽了自己一个耳光,泪流满面,长跪不起! 爸爸们觉得抽烟没什么,不抽烟反而觉得会不舒服, 可是爸爸们有没有考虑过,跟着你吸二手烟的妈妈和宝贝? 什么是二手烟? 危害比一手烟更大! 二手烟的成分与一手烟几乎没有差异。二手烟中包含4000多种有害物质, 其中包括40多种与癌症有关的有毒物质。在二手烟中, 许多化合物在侧流烟中的释放率往往高于主流烟, 如一氧化碳, 分流烟是主流烟的5倍;焦油和烟碱是3倍;氨是46倍;亚硝胺是50倍。所以吸二手烟对身体的危害甚至比吸烟者更大。 二手烟对孩子主要的伤害 二手烟的影响 诱发厌食 由于婴儿被动吸烟后很难及时将吸入体内的有害物质排出,当宝宝将吃饭与吸烟联系起来,就可能出现厌食。 影响智力发育 如果你不希望你的孩子在阅读、数学、推理等方面显得发育不良,那么最好马上让他远离二手烟,因为即使是一点点“二手烟”都会对宝宝的学习能力造成伤害! 容易成“夜哭郎” 根据美国布朗大学流行病学家艾蒙德·谢那萨教授的研究,在怀孕期间吸烟的母亲,生下“夜哭郎”的概率是不吸烟母亲的两倍。另外,因为父母或者家人吸烟,也会增加他无端哭闹的概率 减少二手烟危害小妙招 1、点蜡烛可以消除烟味,点香可以驱赶烟灰尘,花露水可以减轻烟味损害。 2、在别人抽烟时出门转转。 3、每天早晨第一件事就是先开窗户,擦桌子,擦地板可以清除每日尘埃中的烟叶残留物,浇灭烟头用水或者仍到装水的纸杯里,别直接在烟缸里熄灭,那样粉尘又被吸进鼻腔。

Read more

哪些食物有益于孩子的眼睛?

眼睛是人体的重要器官,是十分宝贵的,尤其是幼儿的视力处于发育阶段,保护眼睛就更加重要。如何珍惜和爱护孩子的眼睛却并不是年轻的父母都懂得的,保护眼睛除了平时注意劳逸结合,不要长时间地连续看书、看电视,防止用眼过度外,定时做眼保健操,经常吃些有益于眼睛的食物,对保护眼睛也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对眼睛有益的食物有哪些呢? 蛋白质: 蛋白质是组成人体组织的主要成分,组织的修补和更新需要不断地补充蛋白质。瘦肉、禽肉、动物内脏、鱼、虾、奶类、蛋类等含有丰富的动物性蛋白质,而豆类含有丰富的植物性蛋白质。 维生素A: 人体在缺乏维生素A的时候,眼睛感受弱光的能力下降,对黑暗环境的适应能力减退,严重时易患夜盲症。另外,缺乏维生素A可引起眼结膜干燥,眼泪少,甚至于导致眼角膜穿孔致盲,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干眼症。维生素A的最好来源是各种动物的肝脏、鱼肝油、奶类、蛋类、以及绿色、红色、黄色的蔬菜和橙黄色的水果,如胡萝卜、菠菜、韭菜、青椒、甘蓝、荠菜、海带、紫菜、橘子、柑、哈密瓜、芒果等。人体摄入足量的维生素A,不仅利于消除眼睛的疲劳,还可以预防和治疗夜盲症、干眼症、黄斑变性。 维生素C: 维生素C是组成眼球水晶体的成分之一,如果缺乏维生素C就容易导致水晶体浑浊患白内障。因此,应该在每天的饮食中注意摄取含维生素C丰富的食物,维生素C含量较高的食物有:鲜枣、青菜、卷心菜、菜花、青椒、苦瓜、油菜、西红柿、豆芽、土豆、萝卜、柑橘、橙、草莓、山楂、苹果等。 钙: 丰富的钙质对眼睛也是很有好处的,钙具有消除眼肌紧张的作用。食物中的豆及豆制品,奶类,鱼、虾、虾皮、海带、墨鱼等水产品;干果类的花生、核桃、莲子;食用菌类的香菇、蘑菇、黑木耳;绿叶蔬菜中的青菜秧、芹菜、苋菜、香菜、油菜苔等含钙量都比较丰富。另外,科学的烹调方法也可以增加人体对钙的吸收,比如在红烧排骨或炖排骨时放点醋,使骨头中的钙能够充分地游离到汤中,利于人体吸收。 希望年轻的父母多给孩子吃一些有益眼睛的食物,让我们的孩子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经验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图来自:pixabay.com

Read more

看见孩子的前提,是看见自己!

教育的本质是父母的自我修行 亲子关系,比教育重要一万倍。我们大家都听过“性格决定命运”,那什么决定性格呢?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我们童年遭遇的亲子关系会内化到孩子的心里,成为内在的关系模式,这一整套内在的关系模式形成了我们的性格,决定我们的命运。 佛教有一个词叫“轮回”,我们不说前世今生的轮回,今生本身就是一个轮回。童年的关系模式,与我们今天的事业,婚恋,亲子关系,有着丝丝入扣的对应,就像一个又一个轮回。这么说好像人生是决定论,实际上亲子关系决定的是我们人生的起点,就是佛教说的业力。当我们有愿力去自我认识的时候,无论你过去的业力起点在哪里,都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你可以自我认识,而自我认识决定了我们人生的终点。 什么是真爱?马丁布伯《我与你》是这样描述的: 当我在关系中放下了所有的期待和设想,不再将你视为我的目标或实现目标的对象,我就可能在某一瞬间与全然的“你”相遇,这就是上帝。 教育的本质,是父母的自我修行。我们对自己的觉察体验有多深,就会有多谦卑。看见孩子的前提,是看见自己。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不教育,如果你把全部的认知教给孩子,孩子最好也不会超过你了。 控制等于扼杀精神生命 多少人听过这句话“你不让我管是吧,那好,我以后再也不管你了”,我多希望这句话成为真的,可是每次妈妈还要管我。如果你的孩子把家里搞得乱,可以给孩子划一个空间,他的空间想怎么弄就怎么弄,久而久之,他的空间就会好多了。 你如果经常管孩子吃饭,他学习到吃饭=痛苦;你如果经常管他学习,他觉得学习=痛苦。我控制你,你的意志就不存在了,存在的就只有我的意志。若你经常向孩子控诉配偶,你的配偶就不会变好,而孩子会学习到婚恋=痛苦,你的控制欲伸向哪里,孩子一生就会感受到无穷无尽的痛苦。 有很多小时候被冷漠的孩子就说,“我多希望我的爸爸妈妈管管我啊,我希望爸爸妈妈能够陪陪我”。我们若没有体验过无条件的唉,会误以为关系只有控制和冷漠两种。我和你要么是控制和被控制的关系,要么就是没有关系,这样就没有真正体验过你存在,我也存在。 任何控制都会遭遇反弹,不管是多么正确的控制。爱不需要多复杂,真的是我看见真实的你了,这就是爱。 我们说那坏习惯怎么办,还是什么都不做,你只能全然地去接纳它。 要知道,孩子的每一个顽固坏习惯的背后,都是她/他由于匮乏爱而在痛苦呐喊。如果你的孩子存在一些坏习惯,你可以告诉他“宝贝,你不管怎么样,都是我的孩子”,我知道你的生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我没有能力理解,但是我可以陪伴和看见。 规则从何而来 很多家长问我,要不要给孩子定规矩。 那我们需要看一下,真正的规则是怎么来的?比如今天来听讲座的人,有的人来晚了,他即使想坐到前面来,也不会跟坐在前面的人说,“你起来,让我坐”。为什么大部分人不会这样做,因为这么做了你心里不高兴,我心里也不高兴。规则就是这么形成的,因为我能够感受到你的感受,我们都是人,我们都有同样的感受。 规则的意义就是维护双方的感受。规则只有在涉及两个人的感受的时候,它才有意义。有的妈妈问我,他的孩子都会刷牙了,还要她帮忙一起刷,这样会不会养成孩子不独立刷牙的坏习惯。我问她和孩子一起刷牙的过程中,你们的感受是什么,她说都很开心啊,我说这有什么问题吗? 孩子如果学到遵守规矩等于难受,那他以后怎么自觉遵守这个规则呢?如果这个规则让孩子很开心,这就是一个很好的结果。规则就是这样产生的,两个人的感受都被照顾到,这个时候的规则就等于舒服,当没有人监管的时候,他还是会愿意遵守规则的。 我们说成功的人都特别地灵活,就是他们的规则是从感受中学习过来的,而不是从结论中学来的。真正的好习惯一定是他不受打扰的时候,内心自然生发出来的状态。有没有世俗认为的好习惯不重要,好的感受很重要,好的习惯一定是在好的感受的基础上才会保持下来,同时这种保持又不会变成一种僵化。 每一个乖孩子都很可怕,他们一生都在按父母的规矩做事,他们自认为是乖孩子,别人一定要爱他。当他们遇到巨大挫折,再乖也没人爱,乖的逻辑被冲击到崩塌,会发生很可怕的事情。 每个灵魂降生到世界上,都有一个使命,这个使命不需要任何督促,只需要爱和自由,他自然就会体验。当我学得越多,我反而越谦卑,所以我相信只要有爱和自由,所有人都会越来越好。父母不是老师,父母就是看见孩子的那个人。如果没有能力看见也没关系,至少不要打扰他。 孩子所有问题都是我们自己的投射和焦虑,所以真正的爱就是“I see you”,我看到了真实的你,而不是出于焦虑,出于潜在的恐惧看到的我想象投射的你。 图来自:pixabay.com

Read more

家长给孩子的最好礼物,是给他梦想

1、我们喜欢开心故事。 但人世间,有时真不那么开心。 比如说: 校园暴力。 ——就这四个字儿,会让许多威风凛凛的家长,霎时间蜷缩起来。那心中的隐痛,仿佛被一根针,缓慢无声的刺入。 法律不出,奈暴力何?你天大的本事,在校园暴力面前,也无招可想。 我知道有个孩子,已经读了高中,这孩子人真的不坏,但是班级里的一个小群体,断然决定灭了他。 有一天,这孩子正坐在楼梯上吃东西,突然间脑后被人重击一棒,孩子痛叫一声,叽哩轱辘滚落下来。没等他爬起来,一群同龄孩子蜂拥而上,围住他拳打脚踢——这还不够解恨,那群孩子揪住他的头发,把他的脑袋用力往地下撞。 咣,咣叽,咣叽叽……剧烈的撞击中,挨打的孩子快要吓死了。 他以为自己所处非人间,掉入了疯人院。 ——但厄运,只是刚刚开始。 2、那孩子当场被打残,送入医院,做了矫型手术。 手术后回来,那伙暴力孩子又围了上来——这一次,他们要玩个更刺激的,不仅不放过他,也不放过对他友善的任何人。 ——他在校园里被彻底孤立了,谁敢和他一起玩,就会被暴力团往死里打,打到再也不敢跟他玩为止。 他的一个要好朋友,被打多次后,表面上真的不敢跟他往来了。但在暗地里,他们仍然是最要好的朋友。 唯一的友谊残存,成了孩子黑暗学业时的唯一星光。 有一天,最要好的、不敢公开与他往来的伙伴,暗中约他,放学后去个好玩的地方。 他兴冲冲的去了。 到了地方,他目瞪口呆——现场,那伙暴力孩早已严阵以待,等他自投罗网。 这是个恐怖的圈套。 暴力团早就发现他还有个偷偷保持友谊的朋友,所以就把那孩子打半死,强迫那孩子把他诱出来,以便更好的痛打他。 打! 残酷的、野蛮的殴打! 三、四年的时间里,暴力与殴打,成为这可怜孩子人生的近乎全部。 近乎全部。

Read more

怎样察觉儿童有自闭症?

自闭症儿童的表现 家长不知道儿童自闭症的症状表现,就无法及时发现孩子患有自闭症,也会因此耽误自闭症儿童的治疗,因此,了解儿童自闭症的症状表现是治疗的基础。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自闭症的表现。 自闭症儿童的具体表现: 自闭症表现之一孤独离群,不会与人建立正常的联系。 自闭症儿童从婴儿时期就不太喜欢和人亲近,即使面对父母也会有疏离感,对父母的呼唤及亲近没有什么反应。当家人要抱起他时,不会伸手表现出期待被抱着的姿势,面对下班的父母也没有分离的不适。 自闭症表现之二缺乏社会交往技巧   自闭症儿童不会和小朋友进行交往,找小朋友玩的时候常常突然拍人以下或者拽下衣服,然后自己转身就走了。大多数时候都是自己在那里玩,或者一个人看着外面发呆。 自闭症表现之三对周围漠不关心 自闭症儿童常常对周围的事情漠不关心,似乎听而不闻、视而不见。他们愿意怎样做就怎样做,毫无顾忌,旁若无人,周围发生什么事似乎都与他无关,很难引起他的兴趣和注意,目光经常变化,不易停留在别人要求他注意的事情上面,他们似乎生活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另外他们的目光不注视对方甚至回避对方的目光,平时活动时目光也游移不定,看人时常眯着眼,斜视或余光等,很少正视也很少表现微笑,也从不会和人打招呼。 自闭症表现之四语言障碍突出。 大多数自闭症患儿的语言都很少,严重的甚至终生不语,有的即使会说话,也不愿开口,只是用手势来代替,或者小声、自言自语重复一些单调的话。有的患儿只会模仿别人说过的话,而不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进行交谈。不少患儿不会提问或回答问题,语言的交流上还常常表现在代词运用的混淆颠倒,如常用“你”和“他”来代替他自己。还有不少孤独症儿童时常出现尖叫,这种情况有时能持续至5~6岁或更久。 自闭症表现之五兴趣狭窄,行为刻板重复 孤独症儿童常常在较长时间里专注于某种或几种游戏或活动,如着迷于旋转锅盖,单调地摆放积木块,热衷于观看电视广告和天气预报,面对通常儿童们喜欢的动画片,儿童电视,电影则毫无兴趣,一些患儿天天要吃同样的饭菜,出门要走相同的路线,排便要求一样的便器,如有变动则大哭大闹表现明显的焦虑反应,不肯改变其原来形成的习惯和行为方式,难以适应新环境,多数患儿同时还表现无目的活动,活动过度,单调重复地蹦跳、拍手、挥手、奔跑旋转,也有的甚至出现自伤自残,如反复挖鼻孔、抠嘴、咬唇、吸吮等动作。 自闭症表现之六智力发育落后及不均衡。 多数智力发育比同龄儿迟钝,少数患儿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但其在智力活动的某一方面有的又出奇地好,令人不可思议,有不少患儿的机械记忆能力很强,尤其对文字符号的记忆能力。如有位3、4岁患儿特别喜欢认字,见字就主动问念什么,并且只问一次就记住,为此他能毫不费力地流利地阅读儿童故事书,说明他掌握不少词汇,但当他要用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时则存在明显的困难,说明他们存在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能力方面的损害。 温馨提示: 以上就是自闭症儿童的常见表现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早期发现,早期疗育,可以补足自闭症患者先天学习能力缺陷,减少其不适应、破坏性行为的出现,并使其潜能得以充分发挥,自闭症如果能及早发现,及早矫治,对其病症的改善愈有帮助。 经验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图来自:pixabay.com

Read more

在德国,他们都这样“制造”孩子!强大到发人深省

说到德国,你会想到什么呢?精密的仪器?精良的汽车?先进的化工,医药制造?足球?还有啤酒?这些都是我们熟悉的德国制造。然而我们可能不知道,另外一个德国制造:那就是—德国的孩子! 今天我们给大家分享一部纪录片,来自朱春光导演《德国“制造”的孩子》,这是一个关于德国幼儿园的普通生活,以两个华裔孩子为线索的纪录片,看完发人深省。 整部纪录片在德国南部的一座城市因格尔斯塔特拍摄,这里也是世界著名的奥迪汽车总部所在地。 小米和小麦两姐妹出生在一个幸福的华裔家庭,从小就在这座德国城市长大,她们每天7点会准时起床,吃好早饭整理好书包穿戴整齐,因为爸爸工作太忙,所以8点多左右由妈妈送他们上幼儿园。 小米和小麦的妈妈介绍说:“在德国,一般都是爸爸妈妈一起来带孩子,爷爷奶奶还有外公外婆是不会帮忙的” 晨会 幼儿园将小朋友们分成各个小组,到了8点半,幼儿园有个Morgenkreis(晨会)的活动,是每个小组的固定例会。 老师会通过游戏的方式引导小朋友说出今天的日期,天气,发生了些什么事这类的话题。 能够增加孩子们之间的沟通和熟悉一些数字的概念。在幼儿园的生活中,每个小朋友都有机会在大家面前分享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己去过的地方。 项目 幼儿园的教育过程更倾向于使用Projekt(项目)的形式。由孩子们自己来制定兴趣点然后予以实现。每个孩子都学着自己动手把梦想变成现实。 最近大家正在做一个介绍美国的活动,每个孩子都要做一个自由女神像。经过了漫长的制作,孩子们的作品即将完工了。 一个月后,幼儿园联系了当地最大的商场,展示孩子们的成果。每一个思考、动手、讨论的过程都被记录下来并放在平台上展示。项目中表现优异的孩子还能分享自己在项目过程中的收获。 这个仪式让孩子们对自己的创作有信心并感到骄傲,也可以让更多人参与到幼儿教育中来。 在德国的每一个孩子,都有充分选择的权利,而不是让别人告诉他要做什么。 德国过去对于幼儿教育也有很长一段混沌时期。社会越来越需要一个有创造力的独立的人。所以渐渐地人们意识到过去的幼儿教育不再适应,德国的教育改革孕育而来。 院长说,德国教育理念深信不疑地认为,每一个孩子都是好孩子,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我们不需要克隆人。 当孩子说我可以做到的时候,将来他才能做自己生活的主人。我们要教会他们生活不会一直美好,但是生活终将美好,重要的是保持对生活的热爱。 阅读塑造了强大的民族 在德国的公共场所,你看不到喧闹、喊叫的孩子,安静读书的是大多数。在德国,从家庭到学校甚至到整个社会,都很鼓励孩子阅读,那里的公共场所,包括大型活动场所,都会辟出一个安静的角落提供书给孩子读。 德国不主张“学前教育”,不准教孩子学数学、认字母,但却鼓励家长陪伴孩子们阅读。我的房东先生说,他从几个孩子刚出生就开始给他们读书。他还经常把书作为礼物送给孩子们,用他的话说:阅读是最浪漫的教养,爱书的孩子永远不会寂寞。 健全的人格是锻造逻辑 德国人的很多好习惯是家庭教育的结果,比如严谨、守规则、守信用、有公德。在德国,有一大套和儿童教育有关的绘本,书店里到处都是,德国孩子几乎都看过。 它用一个个暖暖的故事,来教孩子形成健全的性格、培养好的习惯和好的品德,也来教孩子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来源/开元网

Read more

孩子越来越胆小?说“别害怕”没有用,要这样做……

每当有人奚落那些内向、不爱说话,甚至有点自闭的孩子为“胆小鬼”的时候,我都十分为这些孩子担忧。 因为在这种声音下,他会变得越来越胆小。 朋友上小学的孩子涛涛就特别胆小。每次两家人一起吃饭,涛涛都不多说一句话,甚至我和老公夸赞他的时候,他也不敢和我们对视,头都不敢抬。 去年冬天,有一次,涛涛忘了带钥匙,提早放学的他进不了家门,竟然大冷天在楼栋里站了将近一个小时等妈妈下班回家。妈妈看着快冻僵了的涛涛心疼坏了,而涛涛竟然不敢敲邻居家的门进屋等一会儿自己的妈妈…… 这可急坏了朋友。朋友是全职妈妈,对涛涛平时事无巨细都要管,连今天在学校和哪个小朋友说话了都要过问。 可是面对越来越“胆小”的儿子,她却又十分疑惑:如果从小就这么不“闯”,怕这怕那,连这一点保护自己的社交能力都没有,以后还敢独立进入社会吗? 其实,朋友的担忧与疑惑,也是很多家长共同的担忧。面对胆小的孩子,简单的一句“别害怕”是没有实际用处的。 因为孩子既不知道面对他害怕的东西为什么“别害怕”,又会因为这种未知而更加害怕。 然而其实,只要你明白了导致孩子胆小的原因,就能找到更好的解决孩子“胆小”“恐惧”这些问题的好方法了。 孩子胆小,竟因为它 01 严厉的家教 家庭教育过于严厉,容易让孩子不敢勇于表达自己,因为害怕“说错话”被斥责。 同时,家教过严的孩子,往往与外界接触太少,朋友也少,到了不熟悉的地方自然会缺乏安全感。 比如朋友的孩子涛涛,就是因为对邻居家不熟悉,而导致自己冻得够呛,也不敢去敲门。想想看,如果涛涛真的敲门了,邻居可能不让他进屋吗? 可是,涛涛的这种不熟悉,虽然可能来自于对邻居家的不信任,或因为害怕被拒绝,但更有可能因为害怕没经允许进了邻居家而被妈妈责怪。 而导致这一切原因,正是涛涛的妈妈对他平时事无巨细的管教。如果平时管的不是那么宽,其实孩子完全有识别一些是非,并有主见地做出选择的能力。 02 怕生 怕生,是孩子心理发育的一个必然过程,程度轻重不一。 而日常生活中,家长一定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怀疑他人的态度,否则会很容易让孩子面对他人时感到焦虑,因为孩子并不能快速评判出眼前这个陌生人是“好人”还是“坏人”。 另外,在家长安全的陪伴之下,可以鼓励孩子和他人打招呼甚至对话,来帮助孩子克服怕生的心理。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强迫孩子,给他时间慢慢来。 03 害怕被遗弃 有些孩子对父母等家人的依恋性极强,安全就意味着父母在他们身边。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