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做作业的黄金时间分割点(家有小学生必看)

小孩子做好功课往往是家长很关心的问题,孩子早上不想起床,有时候又想多出去玩,功课就耽搁下了。 那么,作为家长,如何有效的督促孩子自主学习呢? ◆ ◆ ◆ ◆ ◆ 1:读一小时不如读五十五分钟 想要让孩子能够耐得住长时间做功课的方法之一,是一种叫做“时间的拍卖方式”的做法。 如果你想要孩子做“一小时”功课,那么就把这“一小时”时间稍微缩短,指定他们做“五十五分钟”或“五十分钟”。 事实上,这五分钟或十分钟虽不算多,但是在心理上,却有好几倍差别的效果。也就是说你叫他做“一个钟头”,和做“五十五分钟”的功课,感觉上的负担,后者要比前者减轻好几倍呢! 猛一看,这好像是在骗小孩,但效果的发挥,并不是基于“小孩才会上当”等玩笑式的理由。 其实我们大人也一样。就像百货公司大拍卖时,两千元的东西,如果改成一千九百元时,顾客就觉得便宜多了,而立刻买下来。这心理是完全一样的。 一个钟头的做功课时间,如果孩子“不肯买账”,那么就“降价”变成五十五分钟,好象“便宜了”,于是孩子欣然接受,“买”了做功课的时间,这就是为什么“时间的拍卖方式”有效的理由。 2:一天做几小时的功课才算有效率 就算是高中生,从学校回来以后,在家能够集中精力用功的时间,以两小时到四小时为最大限度; 而无法集中注意力的小学生,顶多以两小时为限,再继续读下去,效率不但不能和时间成正比,反而会伤害孩子的身心,结果造成孩子讨厌读书。 有不少家长常沾沾自喜地说:“我家的孩子从学校一回来,就关在书房,除了吃饭时间以外,都不出来呢。” 其实,孩子就算躲在书房也未必一直都在读书。做功课与其求量,不如求质。家长必须了解这点,及时把孩子从书桌上“解放”出来。 3:每一科目的用功时间一次多少最佳 同一个科目如果需要读五个钟头时,一天读五小时好,还是分成五天,每天读一小时好? 前者称为“集中学习”,后者称为“分散学习”。一般来说,以“分散学习”的效果比较好。 以某项作业的实验来看,同样的作业二十次集中做,和一天一次分为二十天做,两相比较,每一次的作业效能,后者确实比前者高出百分之三十。 就像人一天要分三次吃饭一样,读书也不能一次读完,必须插进休息时间,分好几次读,效能才能高。 这件事,从纽斯特“对所学的东西能记忆多少”的实验中也获得证实。在学习某一科目时,与其连续强记,不如休息之后再记,才不会使记忆的内容重复搞混,这就是有名的“纽斯特法则”。

Read more

教养真的不是你读过多少书

教养是个高频词。时下,如果说某人没教养,就是大批评大贬义了。如果说一个女人没教养,简直就如同说她不检点了。 什么叫教养呢?辞典上说是 “文化和品德的修养”,但我更愿意理解为 “因教育而养成的优良品质和习惯”。 一个人可以受过教育,但他依然是没有教养的。就像一个人可以不停地吃东西,但他的肠胃不吸收,竹篮打水一场空,还是骨瘦如柴,不过这话似乎不能反过来说——一个人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他却能够很有教养。 教养不是天生的。一个小孩子如果没有人教给他良好的习惯和有关的知识,他必定是愚昧和粗浅的。当然,这个 “教” 是广义的,除了指入学经师,也包括家长的言传身教和环境的耳濡目染。 教养和财富一样,是需要证据的。你说你有钱不成,得拿出一个资产证明。教养的证据不是你读过多少书,家庭背景如何显赫,也不是你通晓多少礼节规范,能够熟练使用刀叉,会穿晚礼服…… 这些仅仅是一些表面的气泡,最关键的证据可能有如下若干。 热爱大自然。把它列为有教养的证据之首,是因为一个不懂得敬畏大自然,不知道人类渺小的人,必是井底之蛙,与教养谬之千里。这也许怪不得他,因为如果不经教育,一个人是很难自发地懂得宇宙之大和人类的微薄的。没有相应的自然科学知识,人除了显得蒙昧和狭隘以外,注定也是盲目傲慢的。之所以从小就教育孩子要爱护花草,正是这种伟大感悟的最基本的训练。若是看到一个成人野蛮地攀折林木,通常人们就会毫不迟疑地评判道——这个人太没有教养了。可见教养和绿色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懂得与自然协调地相处,懂得爱护无言的植物的人,推而广之,他多半也可能会爱惜更多的动物,爱护自己的同类。 一个有教养的人,应该能够自如地运用公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内心和同他人交流,并能妥帖地付诸文字。我所说的公共语言,是指大家——从普通民众到知识分子都能理解的清洁和明亮的语言,而不是某种狭窄的土语俚语或者某特定情境下的专业语言。这个要求并非画蛇添足,在这个千帆竞发的时代,太多的人,只会说他那个行业的内部语言,只会说机器仪器能听懂的语言,却不懂得和人亲密地交流。 这不是一个批评,而是一个事实。和人的交流的掌握,特别是和陌生人的沟通,通常不是自发产生的,是要通过学习和练习来获得的。 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人,他所掌握的词汇是有限和贫乏的,除了描绘自己的生理感受,比如饿了、渴了、睡觉以及生殖的欲望之外,他们对于自己的内心感知甚为模糊,因为那些描述内心感受的词汇,通常是抽象和长于比兴的。不通过学习,难以明确恰当地将它表达出来。那些虽然拥有一技之长,但无法精彩地运用公共语言这种神圣的媒介,来沟通和解读自我心灵的人,难以算是一个有教养的人。 技术是用来谋生的,而仅仅具有谋生的本领是不够的。就像豺狼也会自发地猎取食物一样,那是近乎无须教育也可掌握的本能。而人,毫无疑问地应比豺狼更高一筹。 一个有教养的人,对历史有恰如其分的了解,知道生而为人,我们走过了怎样曲折的道路。当然,教养并不能使每个人都像历史学家那样博古通今,但是教养却能使一个有思考爱好的人,知晓我们是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教养通过历史,使我们不单活在此时此刻,也活在从前和以后,如同生活在一条奔腾的大河里,知道泉眼和海洋的方向。 一个有教养的人,除了眼前的事物和得失以外,他还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他远大的目标。教养把人的注意力拓展了,变得宏大和光明。每一个个体都有沉没在黑暗峡谷的时刻,当你在跋涉和攀援中伤痕累累,但因为你具有教养,确知时间是流动的,明了暂时与永久。相信在遥远的地方,定有峡谷的出口,那里有瀑布在轰鸣。 一个有教养的人,特别是女人,对自己的身体,有着亲切的了解和珍惜之情。知道它们各自独有的清晰的名称,明了它们是精致和洁净的,身体的每一部分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并无高低贵贱的区别。他知道自己的快乐和满足,有很大的一部分是建筑在这些功能灵敏的感知上和健全的完整上的。他也毫无疑义地知道,他的大脑是他的身体的主宰。他不会任由他的器官牵制他的所作所为,他是清醒和有驾驭力的。他在尊重自己身体的同时,也尊重他人的身体。在尊重自我的权利的同时,也尊重他人的权利。在驰骋自我意志的骏马时,也精心维护着他人的茵茵草地。 一个有教养的人, 对人类种种优秀的品质, 比如忠诚、勇敢、信任、勤勉、互助、舍己救人、临危不惧、吃苦耐劳、坚贞不屈……充满敬重敬畏敬仰之心。不一定每一个人都能够身体力行,但他们懂得爱戴和歌颂。人不是不可以怯懦和懒惰,但他不能把这些陋习伪装成高风亮节,不能出于自己做不到高尚,就诋毁所有做到了这些的人是伪善。你可以跪在泥里,但你不可以把污泥抹上整个世界的胸膛,并因此煞有介事地说到处都是污垢。 有教养的人知道害怕。知道害怕是件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它明了自己的限制,知道世上有一些不可逾越的界限。知道世界上有阳光,阳光下有正义的惩罚。由于害怕正义的惩罚,因而约束自我,是意志力坚强的一种体现。 有教养的人知道仰视高山和宇宙,知道仰视那些伟大的发现和人格,知道对自己无法企及的高度表达尊重,而不是糊涂地闭上眼睛或是居心叵测地嘲讽。 教养是不可一蹴而就的,教养是细水长流的,教养是可以遗失也可以捡拾起来的。教养也具有某种坚定的流传和既定的轨道性。教养是一些习惯的总和,在某种程度上,教养不是活在我们的皮肤上,是繁衍在我们的骨髓里。教养和遗传几乎是不相关的,是后天和社会的产物。教养必须要有酵母,在潜移默化和条件反射的共同烘烤下,假以足够的时日,才能自然而然地散发出香气。教养是衡量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一张X光片子。脸面上可以依靠化妆繁花似锦,但只有内在的健硕,才经得起冲刷和考验,才是力量的象征。 文/毕淑敏

Read more

你真的知道如何跟小孩聊天?想要孩子聪明伶俐,你得这样说! (看看你这些年说错多少….)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伶俐, 那么请记得, 一定要抽出更多的时间和孩子说说话, 因为与幼儿多交谈(特别是 9个月到 3岁之间的孩子), 会使这些孩子日后变得更聪明。 研究显示,与孩子交谈的状况,许多家庭大不同! 美国有一项研究,在所有家庭中, 父母在防止孩子发生危险或麻烦方面付出的努力, 是相似或相近的,但在与孩子耐心地交谈、 细致地回答孩子提问及互相沟通方面, 知识分子家庭与普通职工家庭有所不同。 他们曾对 42户家庭的儿童做过长达两年半的调查, 发现白领家庭中家长比较健谈, 与孩子谈话的频率,比一般蓝领家庭高两倍, 比靠救济的家庭高4倍。 这就是为什么在不同家庭成长的孩子上学以后, 呈现出智商及学习成绩差别的重要原因之一。 别认为与孩子交谈是件简单的事, 还需要抓住孩子的一些特点, 才能让孩子把你的话听进去进而达到有效沟通的效果。 下面这几个例子就非常清晰地展现了 同样的情境不同的话语,在孩子心理引起的不同反应。

Read more

千万不能错过孩子阅读的黄金十年!

阅读的黄金十年可以说是从0岁开始到10岁,最需要做的就是阅读习惯的养成。   孩子在0-6岁有一个感官关键期,从出生起,孩子会借着听觉、视觉、味觉、触觉、嗅觉的感官来熟悉环境,了解事物。这个时期孩子就可以接触图书,由父母开始进行亲子共读。而这个时期的努力,将为接下来阅读习惯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蒙台梭利(Montessori教育)指出幼儿的文化敏感期,萌芽于3岁。在这个时期,孩子会有一个识字敏感期,此时期的阅读建议是:可以给孩子阅读一些经典绘本,千万不要觉得孩子不识字,就不给他阅读,而是要多阅读,让孩子从宏观上认字。这个时期,孩子能宏观地认识文字,也就一个整体的形象,还不能够分解字的笔画,达不到书写,更不能掌握字的含义。   5-7岁,孩子进入大量认字的阶段,可以读一些简单文字类的图书,比如《中国童谣》、《开心柯蓝》、《不一样的卡梅拉》等图书。   8-10岁,孩子在经历了幼儿期识字、由图向文字的转变、初步建立阅读兴趣,开始有自己明确的阅读爱好。孩子应该进入他一生中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黄金阅读期。   这个时期可以读深厚一点的书,不能再简单地停留在绘本阶段,比如《诺贝尔青少年系列》、著名翻译家任溶溶担纲的《国际安徒生奖大奖书系》(这套书下周可能会在咱平台开团,还在确定当中,希望鱼爸能给大家争取最大福利)。  这个阶段,孩子就像一个海绵一样,吸收着周边的信息,识字量不断增加,阅读的触角不断伸长,阅读的视野不断扩大,如果在这个黄金时期没有让孩子的阅读习惯得到很好的培养,将会造成不可挽回的缺憾。到了高年级或者大学,要想再去弥补,难免“先天缺陷”,无法治愈。   那么,为什么要在10岁前培养呢?   因为这一阶段是孩子大脑发育的关键期,也是孩子学习的关键期,无论好习惯还是坏习惯主要是在10岁前形成。  法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卢梭曾经这样说:“人生当中最危险的一段时间是从出生到10岁。在这段时间中,如果不采取摧毁种种错误和恶习的手段的话,它们就会发芽滋长,以至后来采取手段去改的时候,它们已经是扎下了深根,永远无法拔掉和剔除了。”   阅读的黄金十年,给予父母三个建议  1、为孩子营造一个读书的氛围   这个事从我最近的一个发现开始说,我们家小小鱼爱读书的,但是如果我在看电视,他会走过去说,我要看动画片,如果我在看手机,他就会走过去说,我要玩游戏,如果我在看书,你猜他会怎么样?他就要我给他讲绘本。   如果家里的电视机的声音慢慢消失,书房的书不断增加,去图书馆的次数多了,给孩子增加书的速度高于应酬吃饭的次数,基本上会在家里形成一个读书的氛围,有人读书,有书读,就差安排一个时间了。   而看电视和玩游戏是时间杀手,大人不玩游戏?听说很多爸爸是网游高手,很多妈妈是麻神。该醒醒了,孩子正看着你呢! 2、为孩子选择合适的图书   很多人会在平台或者微信找鱼爸咨询给孩子读什么书好,我一般会首先问孩子读过什么书?喜欢什么类型的书?很多妈妈根本就不清楚自己的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如何,所以选书无从谈起,对孩子的情况不了解。   另外就是对出版社和图书的分类、来源、渠道就更不了解了,这个情有可原,但还是希望父母在孩子的身上要多下功夫,只有坚持亲子共读的家庭,积极参与孩子阅读的家庭才能对孩子的阅读能力有一个好的把握,而这是选择图书的前提。   父母要有一个把握,有些孩子7岁就能读懂9岁孩子的书,因为每个孩子的一个阅读能力不一样,从生下来认识事物时就开始锻炼一个知识的接受能力,不同的孩子一定是不一样的,这个需要父母多花心思去观察,去引导,不要觉得这是一个书单或者老师的几句话就能解决问题的。  另外就是看孩子的兴趣,不要逼着他去读。有些妈妈看到孩子天天只读漫画,就逼着他去读文学书籍,那孩子一下子肯定接受不了。你可以给他一些故事性强的美绘图书,图片还是有很多,文字相对较少,给孩子一个过渡。  另外还给大家从图书的一些硬性指标说说选书:   纸张、油墨、印刷精美安全,厚度尺寸要适当。   让孩子欣赏的图书都必须严格要求其字体、图书印刷清晰、精美。对于小家伙来说,圆角的图书比直角的更容易得到保护。尺寸的话,对于大孩子没什么要求,但是小家伙们更喜欢小一点的,手掌书,手指书简直就是小家伙的最爱,因为他们的世界小小的。 关于选书还有一个重要的点就是均衡:   就好像给孩子吃东西一样,我们要讲究营养的合理搭配,选择图书也是如此,不能孩子爱读漫画,家里就只买漫画书;孩子喜欢地理历史,那就不管其他自然科学;孩子喜欢童话故事,那就不读社科文学,肯定不行,给孩子读书,就要荤素搭配,内容多元化,让孩子的视野变得开阔。

Read more

一碗面,害了一个孩子,却惊醒全国无数父母

一个奶奶经常带着放学的孙子到学校旁边的一家牛肉面店吃面才回家,他们经常点两碗面,每次吃面之前,奶奶总是将自己碗里的牛肉夹到孩子碗里,然后笑呵呵地看着囫囵吞枣的孙子大口大口地吃。 01 你没有把牛肉给我 这家面店没有服务员,面条一般是老板煮好后,客人自己来端的。这一天,奶奶来端面的时候,干脆拿起筷子,将自己碗里的所有牛肉都夹到另外一个碗里,然后才端着两碗面到孙子面前。店主看到这情形猛摇头,但没吭声。 奶奶微笑着让孙子吃,但孙子盯着奶奶的碗,皱了皱眉毛,“奶奶,你今天怎么没将牛肉给我?” 奶奶说自己的牛肉已经在端来前全部夹给他了,但孙子不相信,在那里大叫:”你骗人!你肯定将牛肉偷偷藏起来了!”一边叫嚷一边用筷子往奶奶碗里掏,竟然将全部面条都掏在了桌子上! 奶奶露出无奈的表情,一边说你真不听话,一边用筷子将桌面上的面夹回自己碗里。 02 我的面不卖给你 “那肯定是被你偷吃了!你怎么能这样?我不吃了,不吃了……”周围的食客都匪夷所思地看着这个小霸王。奶奶叹了一口气,“不吃会饿肚子的,那我再买一碗吧!” 正要开口,店老板冷冷地说:“不好意思,我的面不卖给你们了!” 奶奶无奈地坐回去,“我的牛肉已经给你了,我真的没偷吃!” 这时生气的孩子愤怒得连脖子上的青筋都露了出来,一伸手,竟将桌面上两碗面都打掉,气呼呼地走了,奶奶灰溜溜地跟在后面。 周围的人投去谴责的目光,这孩子也太霸道了,这个奶奶怎么能这样溺爱孙子? 没多久,孩子带来了一个男人,看样子,应该是孩子的爸爸,后面跟着的奶奶在抹泪。 这个男人一进门径直找到了店主,说:“给我三碗面!”然后气呼呼地坐下。 03 我买的面,我说了算 店主没吭声,给他们做了三碗面。三碗面一放下,男人将其中两碗面的牛肉全部夹到了孩子面前,“老板,过来!”当店主走近后,男人敲着桌子说:“我给钱买的面,我喜欢怎么吃就怎么吃,我喜欢给我儿子吃就给我儿子吃,你看,我全部夹给了我儿子。现在我们还不想吃你的面了!“ 说完,往碗里吐痰、吐口水!!然后甩下了100元,牵着孩子的手走了。 店主生气得掉泪,说当初拒绝卖第三碗面给婆孙,是希望能让孩子意识到错误,还想让老人知道那样溺爱孩子是不对的,没想到给自己招来侮辱,这个社会好人难做! 教育专家马卡连柯说:“一切都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 家长常常把这个可怕的礼物完完整整地送给自己的孩子,这个礼物对孩子造成的负面影响就是“重智轻德”。其表现是父母对孩子溺爱成性,片面注重智力的培养。 04 溺爱孩子的10大“典型”形式

Read more

爱子女是天性,爱父母是人性

一位老人表情木讷地望向家门,等待着儿子的回家。“爸,爸,给我开门!”可是等到儿子回来敲门,老人却慌了起来,一句“我不认识你”让儿子倍感震惊。 原来,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爸爸患上了老年痴呆症,记忆越来越差。害怕不能继续照顾儿子,这位老爸开始在清醒的时候,用写纸条的方式继续挥洒着父爱,“记得多穿衣服”、“带钥匙”等。 渐渐地,老爸病症加重,冰箱在哪,洗衣机在哪,这位爸爸连自己刚做过的事情,有没有吃过饭都记不得了。 有一天中午,儿子带着父亲去外面吃饭,盘子中剩下了两个饺子,当着一桌子亲朋好友的面,爸爸居然直接用手抓起饺子放进口袋。 儿子看到,立刻抓住了爸爸的手,又羞又急地问:“爸,你干嘛?”这时,已经说不清楚话的父亲却吃力地说:“这是留给我儿子的,他最爱吃饺子。”爸爸的回答让儿子愣住了,原本以为爸爸已经忘记了一切,可是却从未忘记对儿子的爱。 天性是一种自然的本能,人性是一种道德修养。爱孩子,是每一个为人父母都能做到的事情;而爱父母,特别是年迈的父母,并不是每一个做子女都能做到的。 不管你走多远,飞多高,父母永远是你的航空母舰,不管你年龄多大,职位有多高,只要父母健在,在他们眼里永远都是没有长大的孩子,不是吗? 与母亲相比,父亲可能容易被儿女忽视,因为他们不流泪、少抱怨,给人留下坚强的印象,似乎不需要儿女多去关爱。其实不然,不轻易流露感情的父亲更需要子女的关心。 父爱如山,深沉而厚重, 父爱似水,和缓而无声。 在女儿心里,如果有个男人喜欢你素颜不化妆,你瘦了他心疼,你胖了他高兴,那这个人一定是爸爸;在儿子眼中,如果有个男人亲昵地叫你“臭小子”,你犯浑会揍你,但灾祸来临时会像山一样挡在前面,那肯定是父亲。 曾经有一个84岁的老人,在春节却住在老女儿家的楼道里,老人两儿四女,竟没有一个接老人回家过年,这些儿女情愿法庭上见,也不愿意将老人接回自己家。虽说这只是个案,但可以肯定地说,他们是爱自己的子女的,可对年迈的老父亲,他们却爱不起来,因为一点儿家产,就怀有刻骨仇恨,这就是缺乏人性的表现。 孝顺的人,会给父母笑脸,会顺从父母的意图,会尽赡养之责;而不孝的人,会怒目相向,甚至恶语相加。 所以,爱孩子,每一个人都能禁得起考验,而爱父母,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像爱子女那般报春晖。人生就是一个一个轮回,做子女也好,做父母也罢,都是人生必须经历的阶段。 古语云:百善孝为先,就是告诉我们,回报父母,是令人尊重的善举,所以,趁父亲健在,为她老人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是最起码的人性。 家家都有小,人人都会老。 对待老人要善待,不要虐待;要耐心细心加孝心。 孝顺老人是天分,虐待老人是犯罪。 孝顺老人要做到语言上是小人,行动上是巨人。 不要总把孝顺挂在嘴边,而在实际行动中却怕脏怕累。 让我们多创造一些团聚的机会,多给老人一些亲情和抚慰吧,节假日常回家看看。父辈的今日就是我们的明天,善待父母就是善待自己。 让老人开心、幸福,健康、长寿,理应成为做儿女的最大心愿。在这一点上,付出多少都不过分。爱孩子是天性,是一种顺应;爱父母是人性,是一种超脱。 图来自:google.com

Read more

输在起跑线上的儿子说:我不能成才,但我可以成人

大多数孩子天生不会是学霸,可能上不了名校,也进不了名企。但每个孩子一定有自己的特质,有那份与众不同的天分。像这位爸爸一样,给磕磕绊绊的熊孩子一点空间吧,读到文末,你难道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也可以这样长大成人? 1、“输”在了起跑线上 1983年,儿子降临。望子成龙,人之常情,我等平庸之辈,亦难免俗。单为给他取名,我几乎翻烂了《辞海》,尚难定夺,踌躇数月,才去报了户口。取名——姑隐其名吧,按《辞海》条目注:“是有卓越智慧的人”,可见我们对他寄予的希望。 可惜,儿子小时候的表现丝毫不见“是有卓越智慧的人”的迹象,相反,他读书时,成绩总排在班上倒数三名之列。偶有考试分数达到或超过60分,那就成了我们家的节日,对他又是表扬,又是奖励,勉励他争取更大的胜利。他却调皮地说:“分不在高,及格就好。”学习状态,依然如故。 有人怀疑他的智商,屡次建议我们带他去做“智商测定”,可发生在他身上的一些事情,让我们谢绝了这些“好心建议”。 有一年春节,亲友团聚,十分热闹。有人发现地上有一些纸币,便询问谁是失主。儿子瞄了一眼,说是他的,随即背出一串阿拉伯数字,与纸币上的号码完全吻合,众人皆惊。 他上小学三年级时,他母亲生病需动手术。当时床位紧张,难以入院,我们只能焦急等待。不料有一天,他放学回家,一本正经地宣布,此事他已解决了。望着他稚嫩的脸,没人相信这是真的。谁知第二天,他就领着他母亲住进了医院。原来他在学校经多方打探,听说有一名高年级学长的母亲是这家医院的主任医生。他找到那名学长,将二人关系发展成“哥们”,入院之事便水到渠成。 这样的孩子,智商会有问题? 儿子心地善良,看到乞丐,总是倾其所有,掏出零花钱;儿子心理健康,毫不嫉妒成绩好的同学,与人相处融洽;儿子是非分明,疾恶如仇,从不屈服于强势,也不恃强凌弱;儿子身体健壮,热爱体育活动,但就是不把头上的“差生”帽子当回事,成天没事偷着乐。看到他那副没心没肺的样子,真是让人无可奈何。 但是,学生的一切似乎都是以分数论成败的,无论是按当时或是现在的说法,儿子都可谓彻底地输在了起跑线上。 2、不成才,可以成人 儿子小学毕业,谢天谢地,经“电脑派位”被分到一所很不错的中学,欣喜之余,我们又为他的学业能否跟上而担心。 果不其然,开学不久,学校摸底考试后,我们就以“个别学生家长”的身份,被老师召见,在严肃的气氛中,双方进行了坦率的会谈。会谈内容仍是“成绩排名倒数”的历史问题,以及如何迅速改变这种状况的现实问题等。 由于短时间内未见成效,我们就隔三岔五地被召见,差点成了学生(差生)家长常驻学校代表。 依我愚见,既有排名之举,必有前后之分,终不成所有孩子都并列第一?但这种想法我不敢表露出来,于是只能对老师表示教子无方的愧疚,同时,还陷入面对儿子日趋逆反的无奈之中。 儿子初二那年,竟领着同学在校门口与人斗殴,全家惊恐。我们对他进行了严肃审问,终于弄清了事情的缘由。 原来,有两个不良少年在学校附近抢夺学生财物,儿子不甘同学被欺负,出手相助,召集了几个“肝胆相照”的兄弟,选择在校门口的有利地形,采取了以多制少的战术(几个打一个),教训了对方。 明白了事情原委,我心里暗暗叫好:有勇有谋有担当,是个男子汉。可我嘴上还是得说,此类事情应当报告老师。 我将此事反映给校方,以期引起重视,同时也欲洗刷儿子“组织斗殴”的罪名。我不仅得到了想要的结果,校方还多给了我一个结率:这个孩子总归很难成才了。 恼羞成怒时,我也曾对儿子滥发淫威,斥责他“朽木不可雕也”,是个不成才的东西。儿子却也不示弱,瞪着无邪的眼睛反问:“你成才了吗?” 本人一介草民,纯属无权、无势、无钱的“三无产品”。被他一枪刺中软肋,我半晌才缓过神来,为自己寻找托词,声讨“文化大革命”,控诉“四人帮”,好像没有“文化大革命”和“四人帮”,我就会成为了不起的人物。儿子举起双手,打出“暂停”的手势,抢过我的话头说:“‘文化大革命’,周总理力挽狂澜;‘四人帮’横行,陈景润照样攻克‘哥德巴赫猜想’;改革开放,年广久卖‘傻子瓜子’发财。你呢?” 这熊孩子知道的还不少。被他一顿呛,我如芒在背,难以招架。“你成才了吗?”儿子追问。 是啊,我们成天盯着孩子成才,可究竟什么是成才呢?我们为人父母者,又做得如何呢?面对儿子的追问,我一时语塞。 “如果只有考上名牌大学、当大官、发大财才算成才,那全世界几十亿人不都白活了吗?”这小子,越说越来劲。“你不想成才,想怎样?”我问他,口吻苍白无力。 “成不成才,我也不知道。”他回答得也很苍白无力,但是——一个转折,口气又硬了起来,“我保证成人。”

Read more

母女,就是一场渐行渐远的朋友圈

[01] 早上我开车行驶在路上,车载收音机里传来这样的一个消息:一位63岁的母亲在朋友圈公开征集一名“女儿”,年龄19-24岁,如果陪她去三亚旅游,她不但愿意负担全部的旅游费用,并且赠送iPhone7手机一部。 什么?这么好的事?天上掉馅饼,还是天上掉陷阱? 后来我上网,发现网上出了这位黎女士朋友圈内容,连她本人的手机号码赫然在列。可见这条消息绝对是真实的。据这位母亲介绍,她的老公喜爱旅游,和团队远足出去多天,唯一的女儿在加拿大定居。 她想去旅游,没有伴儿,才发朋友圈求陪。于是这条朋友圈刷屏了! 我从这个母亲的身上看到了目前一部分老人的生活现状。他们大都有着良好的工作,经济情况不错,有的刚刚退休。子女因为工作在外地。自己的交际圈不大,或者没有痴迷的爱好,这时就感到深深的孤单。 纵然有钱有闲了,恐怕也只有“玉容寂寞泪阑干”。这条消息凛冽了我,我能理解每天夜里只有一个人的世界,体会有话说无人听的悲哀。 满目的孤独似疯长的野草,只好用金钱来换取短暂的陪伴。这个母亲不知有没有屏蔽亲人的朋友圈,否则她远在加国的女儿看到母亲朋友圈里晒出征女儿的心愿,不知作何感想。 [02] 陆姨的姑娘七宝是个励志妞。出国留学,找的是外籍老公,拿着高薪,定居海外,夫妻俩二人年薪数百万之巨,在海外属于精英阶层,开豪车,住别墅。还给父母在武汉的汤逊湖买了别墅……简直就把身边那些在家门口混饭吃的同龄人秒成了废物渣子。 那些年,精英七宝是我们的头号公敌。我们一个个在她的光环下黯然失色,我们拼尽一生也无法逾越。我们不想仰视,也无法直视。她的消息源源不断地传回来。 后来,她生了孩子,又到美国定居,女儿小七很漂亮,才四岁,已经会说包括汉语、英语、武汉话在内的几种语言。听说,小小年龄已经跑过北欧圈的好多国家。见识甩我家没出过市的康哥十八条街。说实话,我们对于北欧那些美得像童话的城镇的认识,都来自于陆阿姨。 唯一的遗憾,七宝繁忙,十几年来回国的次数屈指可数,而老两口去曾到国外住过一月余,外语、生活习惯、朋友圈……60多岁的人对国外生活完全不习惯,那感觉就像自己和自己剥离。哎,用陆阿姨自己的话说就是有福享不了! 逢年过节,陆阿姨会把亲戚请到她的别墅。一大桌亲戚围坐,吃喝玩。以前的画风是大家集体羡慕陆阿姨,羡慕大别墅,羡慕争气的七宝。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画风一转,陆阿姨开始羡慕望她的老姊妹:你们儿孙围绕身边,成器不成器也好,吵吵闹闹也好,都在一处呆着呢。 我永远只能通过sky软件才听得到女儿的声音,通过视频看到小外甥的模样。连个吵架的人都没有!你们累了病了,孩子们踩了风火轮似的来跟前照顾,我头疼脑热,床前端茶递水的人都没有。女儿不会回来,我不愿出去。哪天年老体弱时,谁来搀扶我? [03] 我的同事燕子有一次回她老家,回来给我们描述了一幅情景,我们办公室集体唏嘘了好久。村口有一座石桥上,桥的这头坐的是几个老太太,那头坐的是几个老头子。这些上了年纪的老人,翘首以盼的是,早已到城里安家的子女偶尔抽空回家看看。 每当有孩子从外地回来,那家的老人就像过节般的欢天喜地。买菜、杀鸡,临走,攒了一年的好东西都拿出来,让孩子们带回去。但大多数时候是,老人们呆呆的坐着,仿佛像桥上的石墩静默无声,他们等不到,永远忙碌的孩子。 他们永远不会说,孩子我好想你,你能回来看看我吗?他们只会说,孩子在外面好好干,我好着呢!那桥头孤独的身影刺痛了谁的眼? [04] 有句话说得好:世界上最长情的告白就是陪伴。 虎哥是朋友圈里的真汉子,他在深圳已经落户,厂子也顺风顺水。年前突然卖掉了厂子,一家人搬回了应城一个小镇子生活。每日陪老父钓钓鱼、溜溜鸟、围着家里的水塘走上七八个来回。朋友大惑不解,人到中年何事折腾?虎哥轻描淡写:老父已是肺癌晚期,化疗痛苦还无济于事,我只能陪在老父身边尽孝。如果我不回来,哪怕日后我登上福布斯,都会永远抱憾。钱是王八蛋,用了还能赚。 朋友一时无话,直觉耳边一阵嗡嗡,再等他清醒过来,虎哥提醒他,快四十岁的人了,怎么哭成狗?他想起自己的父亲。他的父亲患病的日子,正是他一个微电影拍摄的最后收尾阶段,他砸进去了近80万,大部分都是借的。他焦虑一心要尽快弄好,让父亲看一眼,可是——子欲养,亲不在。他的电影在后来拿奖无数,每当他听到筷子兄弟的《父亲》他就哭得不能自已。 我是你的骄傲吗?还在为我而担心吗?你牵挂的孩子啊,长大啦。时光时光慢些吧,不要再让你再变老了,我愿用我一切,换你岁月长留。 [05]

Read more

给孩子一份珍贵的礼物,让他学会如何爱你!

有个小男孩, 在妈妈过生日前夕,用了几个晚上的时间, 偷偷为妈妈画了一张生日卡, 并写上了很多甜蜜的话。 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 却让这个小男孩感到非常的失望! 生日当天,他兴致勃勃地拿出了卡片,本以为妈妈会喜出望外。没料到,妈妈随手接了过来,扫了一眼就放到了一边。 他很失望,但还是提醒妈妈:“里面还有很多字呢。”妈妈敷衍他:“等一会我有时间再看。”他愤怒地抓起卡片,“我不给你了,再也不给你了。”气冲冲地跑开。 这件事被他妈妈当笑话出来讲:“你没看到他生气的样子,真好玩。”听的人中也有人笑,“小孩就这样,任性。”我却笑不出来,眼前只闪动着那双失望的眼睛。 他得到爱,也想要回报给他所爱的人,却落了个一场空!而这样的相处方式,可能只是他和妈妈之间长久以来的一种固定模式。他一颗热烈的心,被冷着,淡着,直到熄灭。 有个男同学曾经和我们讲过自己耿耿于怀的一件事。情人节他给自己的老婆买鲜花,想要浪漫一下,谁知老婆毫不领情,拿起鲜花就扔到了垃圾桶里,并警告他,“以后少买这些华而不实的东西。”男同学咬牙切词的发誓,自己以后再也不犯贱了。 我很怀疑,那个失望的小孩,最后会变成这种不解风情的伴侣。因为他们走的是一条有因果关系的道路:曾经付出的爱没有人要,最后索性关闭了自己,不懂得怎么去珍惜和保存别人的爱。 当父母抱怨孩子成年了也不懂事,不体谅父母, 这真的只怪孩子吗?做父母的难道没有责任吗? 从小你有教会他们怎么去爱亲人吗? 你有告诉孩子他需要感恩吗? 爱不会自动从心里长出来, 就像种子很难在贫瘠的土地上发芽! 我在学校门口接孩子放学,每天都能看见有些已经人高马大的孩子,一出校门就把沉重的书包甩给爷爷奶奶,他们两手空空嬉笑着和身边的同学打闹,完全忽视了孱弱的老人家已经不堪重负。当然,老人们也从不拒绝,他们彼此都默认了这种方式:孩子只管享受,不需要承担和付出。 高中的时候我有个好朋友。好到什么程度,好到换穿一件衣服,经常吃住在她家。她父母很慈祥,没什么文化,但特别尊重有知识的人,竭尽全力的支持孩子读书,挂在嘴边的话就是“学生最重要。” 她每天都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一点家务也不做,有时候她看见父母忙碌不忍心,想要帮着干点啥,还要遭到父母的呵斥,“你只管学习,别的不要管。” 说实在话,那时候我挺羡慕她,因为在我自己的家里做小孩没有这样的待遇,初中的时候放寒暑假我就要给父母做饭了,收拾屋子织毛衣踩缝纫机都是我妈开给我的业余科目。看人家的小孩这么金贵,再看看自己,实在是心理不平衡。 后来我们都大了,我才发现,因为一直被父母偏移在自己的轨道上,从来没有也不需要付出,她最大的问题出现了。那就是不知道怎么对人好,也不会对人好,就连她最爱的妈妈,也是一不高兴就吼一顿,然后再后悔。 她不会说很温情的话,也不会很温情的对待喜欢的人,有时候我明明都能看见她内心温情的闪动,她却偏要压抑着自己,做出若无其事的样子。她姐说她不懂人情世故,可这也怪不了她,是父母一直让她只想着自己,不必对别人有任何回报,这种经年累月的暗示让她心里的一部分都蒙了尘,落了灰,对别人好的那种技能好像许久不上发条的玩具,彻底失去了动力。 有人总相信,孩子小不需要为父母做什么,以后他们就懂了。这是错误的想法,知道付出,是被训练的结果,而感受到付出的快乐,是比被爱还要大和广博的情怀。

Read more

这4个春节礼仪,父母要教给孩子 过年之前看看很有用

春节马上就要到了,又到了一年一度的走亲访友的时候了。让孩子通晓人情世故,没有比春节是更好的时机了。而这个时候,最能体现出孩子是不是懂礼貌和有教养。 这4个春节礼仪,父母要教给孩子. 过年之前看看很有用: 1.做客礼仪 告诉孩子,到了亲戚家后,一定要微笑着和各位亲朋好友打招呼。如果不是很熟悉,叫不上称呼,微笑着挥挥手说句“您好”也是可以的。 主人没有说请坐,就不要坐下。如果房间里有长辈,要先等长辈落座再坐下。 在别人家非常忌讳左看右看,东张西望,更忌讳随意走动,进出别人的卧室等私人领域。 未经主人允许,不要乱动东西,即使是沙发上的靠枕,也不要乱开电视机,乱调遥控器。 孩子受到招待后一定要微笑着说“谢谢”。 离开的时候,要语气温和向主人家中人告别,并请主人留步,不要远送。 记住,别人家不是自己家,基本的尊重和礼貌是必须的。 2.待客礼仪 家长要鼓励、引导孩子和客人亲切相处,不要让孩子以为招待客人只是爸爸妈妈的任务,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听到客人的敲门声,应热情地迎接。接受客人赠送的礼物或是红包时,要双手接过,并表示感谢。接过之后,不要当着客人的面把礼物或红包拆开。 客人坐下后,孩子可以做一些简单的招待工作,比如端茶倒水,备些点心果品。如果有小朋友一起来,孩子要学着大方分享自己的玩具和零食。 客人与父母交谈时,孩子不要随便插嘴。当客人与自己交谈时,则要落落大方,诚恳礼貌,不要敷衍。 客人起身告辞时,应该起立,和爸爸妈妈一起送客,不要待在自己的房间里闭门不出。 3.餐桌礼仪 无论是在自己家还是亲戚家,用餐时都要按照长者先,幼者后的顺序入座。让长辈先动筷,家长要鼓励孩子给长辈盛饭。 不要为了挑自己喜欢吃的菜而在盘子里翻来翻去,或者把自己喜欢的菜摆在自己面前,这会显得很自私。 用餐时,细嚼慢咽,尽量不发出声音,不要狼吞虎咽,也不要含着饭讲话。 提醒孩子不要一边吃饭一边做别的事情,比如玩玩具、玩手机等,会不利于消化。 用完餐后,将残渣收拾到垃圾箱,并将椅子摆正,礼貌地对桌上的人说:“请大家慢用。” 在别人家做客时,无论主人准备的饭菜是否合口味,都要感谢他们的款待。 用餐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都体现了一个人的教养。父母从小培养孩子的文明“吃相”,不要只重视餐桌上的营养,却忘了餐桌上的教养。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