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人生的3次叛逆期,你一定得这样管

越有思想的人越难以用粗暴的方式去统治!同样,随着孩子的不断成长,他的自我意识也越来越强,开始有了自己小小的主见,不再甘心受父母控制,所以变得似乎“不听话”“叛逆”起来了。 其实,所谓叛逆,不过是大人一厢情愿的说法,对孩子来说那是人家成长的一个标志而已。 如果你能真正理解孩子叛逆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尊重他的成长,你就不会再为此而挠头。 所以,孩子人生的3次叛逆期,你一定得这样管! 第一个叛逆期:可怕的两岁左右 孩子在两岁左右自我意识开始变得强烈,所以就会从之前的“小乖乖”变成一个令人感到无奈的“小恶魔”。凡事总喜欢以“不”字打头,他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在你说的指令前面加个“不”字来回应。 比如:“睡觉!”“不觉!”“吃饭!”“不饭!”“叫阿姨!”“不阿姨!”等等。 有的妈妈说她的孩子在一岁多的时候就开始这样叛逆了,那可能是因为妈妈在跟孩子交流时,总喜欢命令式的不要怎样,不许怎样,孩子就过早地学会了说“不”。 孩子就是家长的一面镜子,你是怎么样的,在他那里就会得到反射。所以改变孩子的关键,还是先改变自己! 而且孩子虽然有了强烈的自我意识,但是在与人交往中,很多想法他不知道该如何表达,比如当别人抢他玩具时,情急之下他会做出拳打脚踢的动作。一个是因为手脚敏感期,一个是因为他自己不知道该怎样正确表达意见,慌乱中做出的随心所欲的反应。 那么父母该如何管教这一时期的孩子呢? 1、 切记不要太民主。 很多家长似乎很民主,凡事都与孩子用商量的口气,我们去吃饭好不好?我们一起刷牙好不好?孩子这种情况下大都会回答“不好!”接着你又会开始发脾气或者讲道理,那宝宝会更听不进去。 2、让孩子做选择题。 在要求孩子前,用你自己所能接受的选择方式,给出他两个选择!比如你想吃米饭还是面条?咱们现在出去,还是五分钟后出去? 当然,有的小孩会给出额外的答案,那你就明确地告诉他,这不是选择范围内的,然后很严肃地再重复一遍自己的命题。其实,很多时候小孩子也不想给家长太多的冲撞,一般此时他会根据你的范围来选择的。 这样做一方面可以给孩子很好的引导,另一方面让孩子觉得你非常尊重他,有一种当家作主的感觉! 3、不要总是用命令的口气交流。 比如:不许把玩具到处乱扔!其实你直接说:“宝宝应该把玩具放好!”这句他更乐意接受。 家长粗暴,孩子就会跟着学习你的粗暴,接着就是无休止地“以暴制暴”,所以家长要首先改变1%,那宝宝就会改变99%。 4、给出孩子做准备的时间。 虽然孩子是以玩为主,但是那也是他的“工作”,不是你粗暴地喊停,他就必须立马停止的,你要给他做出反应的时间。 比如:出门前尽早提醒,5分钟后我们出门去哦! 再比如:“快去洗手,吃饭!不要磨磨蹭蹭的!”改为“宝宝,再过五分钟,我们要吃饭了哦!”

Read more

尊重孩子的磨蹭,90%父母都不知道的秘密

很多妈妈都有过这样的抱怨,我家孩子真是太磨蹭了!我们越着急,孩子越不慌不忙的。亲子冲突一触即发。当妈的天天处于崩溃的边缘。非常能理解各位妈妈的心情,但在解决孩子的磨蹭问题之前,要先请妈妈们检视一下自己的教养方法哦。 场景一 六岁的小雨一直有吃饭慢的问题,一餐饭一般都要半个小时,有时还要更久。特别是早餐的时候。早上上学的时候,左邻右舍和我们家,几乎每天早上都有这样的声音,“快点吃,谁谁,快点吃饭,来不及了,要迟到了。”这是一种恶性循环,小雨吃饭的速度不但没有变快,还常常因为担心迟到而没把早饭吃完。 场景二 儿子东东现在上小学二年级,是个慢性子,做事节奏慢,总爱磨蹭,东东妈也知道他大多数时间不是故意做得慢,而是性格使然,但还总是压不住火,总跟他发脾气!但是发完火又是后悔~ 场景三 乐乐上三年级了,每天早上家里都要上演这一幕:乐乐妈把孩子叫醒后,然后去做早餐。做好早餐之后,乐乐妈发现孩子还在穿衣服,于是急道,“我都做好早餐了,你怎么还没有穿好衣服?等下又要迟到了。”在乐乐妈的催促下,孩子终于穿好了衣服。乐乐妈让他赶紧去刷牙、洗脸,他却在屋子里转来转去,然后慢条斯理地说了句,“我还没收拾好书包呢。” 孩子磨蹭,是不是对新技能不熟悉? 孩子一慢,你心里又急,你就忍不住唠叨,讲道理,甚至指责和打骂? 可你试想一下,如果你的领导每天都这样对你,你的心情是怎样? 一直不停的催促只会占用孩子思考的时间,这样不仅不会快起来,反而会造成很多不必要的失误。因为他的心里一直都在反复回荡着“你能不能快一点”的催促,这样的后果就是一味的想要快速地完成,反而因为太在乎时间变得手忙脚乱。 孩子有孩子自己做事情的节奏,妈妈不能以成人的标准来规范孩子的行动。这直接是种入侵和越界。 很多时候,孩子做功课、做家务、生活细节上会比成人效率低、速度慢,并不是因为拖拉,而是能力有限。他刚刚接触到新的技能,需要时间练习。 孩子只有在自己最舒服的节奏下,才能最好地发挥自身潜力。如果这时候总是有人在一旁催促,势必会让他乱了阵脚,手忙脚乱,反而变得瞻前顾后难以提高效率。 如果孩子稍稍慢一点,妈妈就不能有耐心,给孩子贴上了“磨蹭”的标签,会强化孩子磨蹭的心理——你看!我就是这么慢。 孩子磨蹭,是不是因为父母帮的太多? 生活中常常会有这样的现象,妈妈会以时间来不及为借口,包揽了很多孩子自己该做的事情: 比如早上时间不够,帮孩子穿衣服; 出门时间来不及,帮孩子喂饭、收拾书包; 孩子不懂安排时间,直接排出时间表,精细到吃饭如厕。 虽然妈妈一边催促着、批评着孩子,但所有的事情,妈妈都给干完了。 妈妈为节约时间帮孩子忙,是妈妈闯入了孩子的成长空间,并承担了本该孩子自己承担的责任——因磨蹭造成的后果。 或许孩子上学没有迟到、作业按时完成、时间安排紧凑,但这一切都是在妈妈的保护罩下进行的,不是他自己自觉自愿努力的结果。 长期下去孩子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虽然做事慢会被妈妈骂,但只要我装听不到,妈妈什么都会替我做的! 长此以往,当妈的只会越来越累,孩子也丧失了自己锻炼的机会,做事能力变弱,也会变得更加拖拉、懒惰,依赖性强,慢慢形成恶性循环。

Read more

原来喂饭对宝宝影响很大

“宝贝,来吃一口吧!” “乖,张开嘴,你不吃就给爸爸吃了啊!” “别跑,先吃一口!” 从餐桌到沙发……从阳台到卧室…… 一顿饭吃上1个小时也吃不了多少! “追喂”成为了孩子们普遍存在的问题——孩子在前面跑,父母或爷爷奶奶拿着碗在后面追喂饭。孩子不开心,家长也烦。每天“填喂”、“追喂”,不仅父母心累,也会对孩子造成严重影响! 影响孩子的专注力发展 “追喂”是孩子专注力不足的表现。如果家长对这一情况不作为,乃至为了让孩子安静地待一会,让他看电视、玩玩具,然后趁这时给孩子喂饭……这些都会进一步地破坏孩子的专注力。许多孩子在上小学后上课走神、写作业磨蹭……这些情况和“追喂”、“边玩边吃”都有关系。 不利于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 当孩子专注于电视或游戏时,往往意识不到自己正在吃饭,因此也就不能形成“吃饭的时间是固定的”这样的意识。这会造成生活紊乱,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 影响孩子的自主意识和积极性格 做为独立的个体,吃饭本来是孩子自己的事,由自己掌控吃多少、吃多快。但如果家长喂饭,就或破坏这种自主意识——孩子开始认为吃饭是家长的事,自己只是在协助家长完成任务。长此以往,孩子的自主意识渐渐薄弱,就会形成消极性格。 此外,在喂饭时,家长往往会催促孩子快点吃、快点嚼,甚至因为急躁而数落孩子。这种情绪久而久之使孩子认为吃饭是一种负担,毫无乐趣。这同样会对孩子的积极性格造成负面影响。 孩子易形成“和家长谈条件”的思维方式 有的父母在喂饭时,为了让孩子多吃一点,一边喂一边承诺给孩子各种东西。这样一旦形成习惯,孩子就可能用吃饭来和家长谈条件,换取利益。这本质上和“一哭闹就满足”的危害是一样的——长此以往,孩子有可能会越来越任性、自私、爱发脾气。 影响孩子的精细动作发展和智力发育 孩子能自己吃饭,需要手、嘴、眼相互协调配合,如果用筷子吃,动作就更加精细,也就需要更强的协调能力与平衡能力。另外,有研究显示,手部精细动作的良好发展对智力发育有积极作用。长期喂饭对孩子的动作平衡与协调,乃至智力都有不良影响。 那如何让孩子爱上吃饭,主动吃饭呢? 今天小编整理了几个小方法,朋友们不妨试试吧。 固定孩子吃饭的地方 小一点的宝宝可以给他一个专属于的餐椅,吃饭时把小宝宝的餐椅搬到餐桌旁边,让他与家人坐在一起用餐。这样家人在就餐时吃得津津有味的样子,都会让宝贝积极去模仿,宝贝自己也会吃得很香。大点的儿童则可以固定每天吃饭的餐椅位置。 营造专心用餐的环境 吃饭的时候关掉电视、电脑,甚至饭桌外其他区域的灯光;收好孩子的玩具,以免在吃饭时转移宝贝的注意力,使宝贝不能专心用餐。 饭菜多用心,花样尽量多 比如将饭菜做成孩子喜欢的造型,经常变化花样,孩子对吃饭就会有新鲜感。除了换花样,还可以适当加点孩子喜欢的食物哦。

Read more

别怪孩子跑得不远,只怨你当年目光短浅

许多父母总是在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事实上,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线。 有一个这样的笑话。 一位父亲回到家中,看到孩子拿出考了零分的试卷,暴怒之下,将孩子一顿乱打。 过了几天,父亲回家又看到一张考了两分的试卷,不由分说,又把孩子抓来暴打一顿。 可打完孩子后,冷静下来仔细一看,原来那两分的试卷,是自己小时候的。 现实中,当然还有比这更糟糕的父母。 我的二姨父只有小学文化程度,对于读书识字自己也没有多大兴趣,同时还沉迷于麻将,经常通宵彻夜地“血战”,也并没有多少时间管教表弟。 但他却总是苦口婆心劝说表弟要少打游戏,好好念书。表弟却只是把他的话当成耳旁风罢了。 后来他觉得表弟越来越不成器,又开始大放厥词,说:“书读得多不多、好不好,又怎么样?就算读到硕士、博士,还不是出来给别人打工,跟不读书又有啥两样!” 北师大心理学教授边玉芳老师说过:“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线。”大量研究证明,一个人的原生家庭,对于他的智力、性格、品德的养成,有着关键性的影响。 但许多父母,往往忘记自身的教育责任,放松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没有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致使孩子从一开始就输在了起跑线上,甚至走上了一条错误的跑道。 北宋时期的大文豪欧阳修,出身贫寒,父亲很早就去世了,留下孤儿寡母两个人相依为命。 欧阳修的母亲郑氏,只粗略读过些书,勉强认得几个字,但她的远见卓识却令人非常佩服。她并没有因为家庭的贫困,和自身文化素质的不高,而放松对于欧阳修的文化教育。 郑氏想要让欧阳修读书识字,但家里很穷,拿不出钱来买纸笔。 有一天,郑氏看到屋前池塘边长满荻草,马上灵感迸发,将荻草秆当做笔,铺沙作纸,开始亲手教欧阳修一笔一划地练字。她让欧阳修错了擦掉再写,如此反复练习,直到写得工整为止。 这就是著名的“画荻教子”的故事。 小欧阳修在这样的教育中,很快就喜欢上了诗书,练就了过目成诵的本事。郑氏为了欧阳修能开拓视野,多读一些好书,还常常带他到藏书多的人家去借书读。 也正是由于郑氏这样的精心培养,欧阳修后来终于成为北宋名震文坛的大家。 也许,父母并不需要有万贯家财,不需要有满腹诗书,但至少应该有对文化知识的起码向往和敬畏。父母对于知识、对于文化有向往心,才能让孩子潜移默化受到感染,逐渐培养出孩子的求知欲望,为孩子知识开拓打下最坚实的基础。 法国科学家居里夫人在丈夫去世以后,生活变得更为拮据,可即便这样,也不愿意卖掉自己的实验室中分离出的镭。 她坚持认为,无论未来的生活多么艰难困苦,绝不会卖掉自己的科研成果。她始终希望女儿,能养成艰苦朴素、不贪图享受的思想。 后来,她带着两个女儿赶赴美国,接受了美国总统赠送给她的一克镭时,她同样不忘告诫女儿:“镭必须属于科学,而不属于个人。” 当法国卷入惨烈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居里夫人将全部诺贝尔奖金捐献出来,用于国防事业建设。为了让女儿得到锻炼,她甚至带着女儿伊伦娜和X光机,上了战争前线。她让女儿协助自己检查伤兵的情况,在战争前线体验到战争的残酷。 当战争结束以后,伊伦娜获得了法国政府颁发的勋章。而经过战争的历练,伊伦娜也变得更加成熟。 居里夫人始终坚持对女儿进行严苛的品德教育,发挥自身的榜样示范作用,给子女做出了良好的道德表率。伊伦娜后来不仅继承了居里夫人的科学事业的衣钵,同时也继承了她的高尚道德品质,成为对社会有突出贡献的杰出人才。

Read more

家长与小学老师有效沟通的妙招!

孩子从幼儿园毕业升入了小学,孩子和家长要适应许多的变化和调整,无论从作息时间还是学习方式,都会让家长应接不暇。让大多数家长觉得而最难适应的,就是不知道该和老师如何有效沟通了。 升入小学,班集体人数比幼儿园时多了许多,在幼儿园时和老师之间的畅通渠道现在却无从下手:首先,幼儿园时期每天沟通的内容更多关注在孩子的健康、饮食、伙伴方面,而上了小学的孩子每天在校的生活更应该关注学习习惯、学习兴趣、集体活动当中的表现方面。其次,孩子上幼儿园时,大都选择离家比较近的园所,教师都会面对面地迎送孩子,家长每天都可以利用接送孩子的时间和老师聊一聊,增进了解。 而进入小学阶段,每天家长止步于校门口,孩子自行进出班级,家长几乎没有机会和本班老师面对面交流。一学期下来,即便有家长会可以和老师面对面的机会,也只会笼统地问一句“我家孩子(表现)怎么样?”试想全班四十多名孩子,又让老师从何讲起呢?还有的时候尽管想通过电话和老师了解情况,可一想到占用老师课余时间还要考虑老师方便与否,更多时候选择了放弃。 而升入小学后,老师每天都会要求家长在孩子作业簿上签字。开始的时候,我只觉得老师这样要求不过是想让家长辅导孩子的作业、敦促孩子养成好的作业习惯,所以也只是以完成作业的心态签上名字,时间长了,甚至还觉得有些多余。 有一次,孩子回家,很开心地给我看作业本上,老师写的评语:“字迹工整、有进步,加油”,比他平时得了好成绩还显得高兴,这给了我启发:为什么不让老师也了解到孩子在家作业时的状况呢? 于是,在每天进行“家长签字”的时候,我会将孩子完成作业过程中的突出状况简短地叙述一下,比如:“今天用的时间比昨天少”、“今天是自己独立完成作业的”、“知识点熟练”等,或者孩子有不明白的地方也告诉老师,比如“第几题不明白方法”、“标题运用不规范”等。 每次签写完毕,我都会给孩子读一遍,让他知道我和老师讲了什么内容。在签阅考卷的时候,和孩子共同讨论后将讨论的结果逐一记录下来反馈给老师。 经过一段时间这样的短句签阅后,我发现孩子作业本上老师的评语也多了起来,除了成绩,让孩子引以为豪的是老师正面、鼓励的评语,孩子完成作业的主动性和效率也大有提高。 日积月累下来,老师从我的短句签阅中更多地了解到孩子在家中的情况和家长的引导,我也从老师的评语中感受到了孩子在学校的变化。 我感到我和老师走在了教育孩子的同一轨道上,有了一种默契。现在,积极完成“家长签阅”作业成了我和老师之间及时、有效的沟通方式。 请你也来试一试吧! 来源/知儿网 图/wallcoo.net

Read more

孩子得不到东西就和父母冷战,怎么办?

只因父母不同意买新款的手机给他,读国三的孩子就与父母冷战,不仅绝不开口和父母说话,还总是摆个臭脸,一副欠了他多少钱的样子……孩子试图以「把父母打入冷宫」的方法,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父母应该怎么办? 教养态度提醒 父母只负责孩子「需要」而非「想要」的东西 亲子间的消费之争,从孩子还小的时候吵着父母要买糖果、玩具,到孩子长大一些,要求想买游戏机、手机、电脑、摩托车等,因为花的是父母的钱,父母自然就觉得有权力给意见、下决定、或是行使否决权。以至于和孩子经常从家里吵到卖场、再从卖场吵回家,最终搞得亲子两不欢,甚至还会刺激、养大了孩子的消费欲望,父母这般「损兵折将」真是何苦来哉? ! 我从两个女儿有自行消费的机会(上学校福利社买东西),亦即在大女儿小一、小女儿幼稚园大班时,就开始给她们零用钱。除了在她们刚有可以自由支配的钱,因为兴奋、再加上缺乏经验而乱花时,我要忍耐着不去介入、干涉她们。其实不用等太久、且耗费极低的成本(六、七岁的孩子能乱花掉多少钱?),在她们经验过几次不愉快的消费,慢慢学会约束、修正自己的购买欲望和行为后,我就完全无需再去烦心她们的用钱,更遑论和她们为了消费而争执、冲突了。 所以,每当我们母女一起逛街、购物时,她们若看到什么喜欢、想买的东西,我都只需笑眯眯地说:「不错啊,妳可以考虑拿零用钱来买。没带钱的话,我可以先借妳;金额太大的话,也可以让妳分期付款……」,然后就把问题交还给她们自己去伤脑筋、做决定了。因此,两个女儿从小就知道父母没有一定要买什么给她们的义务,只有「爸爸喜欢或妈妈愿意」才买给她们的权力,也就是说,父母只负责孩子需要(need)的东西,至于孩子欲望想要(want)的东西,他们要学着自己满足自己,并学做一个明智的消费者。 同时藉由零用钱,父母还能培养孩子储蓄、理财等方面的能力,更能利用零用钱,让孩子承担起自己行为后果的责任(例如,弄坏别人的东西,就要用零用钱买一个新的赔偿别人)。所以,你给孩子零用钱了吗?如果,你的孩子已经读小学而你还没有给他零用钱,赶快给他零用钱!然后,你也能体会「零用钱」是多么有效又好用的教养工具了。 高效能父母这样做 Step 1 判断孩子的行为目的 因为无法得偿所愿,孩子就试图以冷战迫使父母就范。孩子这样的做法,对于不同想法和观念的父母可能产生不同的情绪,有的父母会觉得生气,认为孩子居然使手段来胁迫父母;有的则会感到伤心、难过,觉得在孩子眼中,自己甚至还比不上一只手机;而有的父母则会觉得失望,认为孩子只会追求潮流、太过浮夸、虚荣。那么针对父母不同的情绪、感受,孩子的行为目的就是争取权力、报复或是自暴自弃。 Step 2 处理父母的情绪 无论孩子的行为目的是想要争取权力、报复或是自暴自弃,父母首要处理的都是先平抚自己的情绪,再来处理孩子的问题。特别是,当孩子想以情绪操控做为武器,父母就更不能显露出「中弹」的模样。一旦,孩子发现父母果然情绪受到影响,就会将这些操控的戏码如火如荼地继续演下去。 Step 3 厘清这是谁的问题 孩子想要新款手机被父母拒绝,因此生气、难过都属合理正常,父母可以同理接纳他,但并无责任要去化解他的情绪(买手机给他,孩子就开心了),更没有道理要被孩子的情绪绑架,因为这本来就属于孩子自己的问题。 基于希望孩子能以正面的态度及方式处理问题,父母可以运用反映倾听,协助孩子加快走出负面的情绪风暴: .朋友中,只有你的手机最旧,让你觉得实在太逊了? ! .因为旧手机功能太少了,所以你想换一只新款的?

Read more

为什么你的孩子没教养?

一个人对于人生的态度,他所展现的优点和缺点,实际上就是他家庭的缩影。可以说,孩子存在的问题,其实都与家长相关。比起物质的富养,孩子的成长中更需要的是精神的盛筵。比起玩具和iPad,也许他更想要的礼物,是你的鼓励、理解和无条件的爱。 ▼ ▼ ▼ ▼ ▼ ▼ ▼ ▼ ▼ ▼ 与其抱怨孩子身上有这样那样的小毛病,不如换一个角度,看看自己在成长中缺失了哪些,积极作出改变,不让遗憾再传递下去。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远远胜过财富和贫穷。最高级的富养,就是做一个好家长:拥抱他陪伴他,给他可以全然信赖的安全感,倾听他的声音,鼓励他的观点,教会他尊重与理解,带领他帮助需要扶持的人,保护他对世界的好奇心,言传身教如何做一个有趣的人。 图/wallcoo.net

Read more

错误的教育观念,毁了孩子的未来

每个家庭教育中,有一套简单粗暴的逻辑,就是男孩要穷养,女孩要富养。所谓穷养,很多人理解为就是少花钱,多吃苦,只有物质上给孩子多些苛求,他才能具备吃苦的品质,在未来走得更远。 只是很多人不知道,在所谓的穷养过程中,因为自己错误的教育观念,孩子的未来正在被你悄悄抹去。 我朋友的孩子,去年研究生毕业,刚刚参加工作,结果半年的试用期还未过,便被单位辞掉了。我的朋友很气愤,自己的孩子学历那么好,谁见了都夸,凭什么会被单位辞掉,于是跑到他们单位,和别人理论。结果两边一见面,对方便给他的孩子贴了很多标签:能力不足、心态不好、不懂交际……简单到去物业交水电费的小事都办不了,领导一骂就抑郁好几天,唯一的优点就是学历不错。 后来我才了解到,他们夫妻俩三十多岁才有的孩子,全家人的希望,自然也落在这个孩子身上。为了给孩子好的教育,他们对孩子从小就实行穷养,每次孩子一说什么请求,他们二人就反驳道,家里没什么钱,别整天想着要东要西的,男孩子要能吃苦。 慢慢的,这孩子变得很自卑,觉得自己天生就低人一等。不愿意进行交际活动,常常一个人闷在屋里;缺乏自信,很少主动尝试一些事情;没有个人意志,爸妈买什么他穿什么,做什么他吃什么;从来不对任何人表达自己的态度,即便内心有很多惶恐,也从来不敢和父母交流,因为他知道父母肯定会说,有问题要自己解决。 父母的初衷本来是为了孩子,结果却因为穷养,让孩子觉得自己配不上这个世界,孤零零一个人站在了世界的边缘。 我身边对孩子实行穷养教育的家庭并不少,我有一个亲戚在国企工作,他的太太是当地一所高中的老师,两人的家境很不错。只是因为他以前当过兵,所以在子女的教育上,一直坚持穷养,并且对孩子的要求很苛刻。一周零花钱不能超过十块,衣服穿到掉色才能换,吃饭不能挑三拣四。 其实,孩子很早就因为父亲的严苛,表现出了自卑倾向,但一直到后来他考上大学,逃离了父亲的管教,才真正表现出来。当时家里人给他的生活费不多,他又总感觉身边的人瞧不起他,于是四处向以前的朋友借钱,在大学同学面前装阔气,以此掩盖内心的不安。 每次都是拿着父母这个月打来的生活费,去还上个月的债务,后来因为自己的开销太大,借了同学的钱还不上,他便跑去找高利贷借了钱。等到他们夫妻发现了孩子的问题之后,他已经在外面欠下了三十多万的债务。我的亲戚在得知是自己的教育方式,导致了孩子的问题之后,懊悔不已。 穷养不单单是金钱上的约束,它是为了让孩子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知道苦是什么滋味后,能够思考如何摆脱苦,而不是在苦海沉沦,觉得自己没有一点价值。穷养中最可怕的是,你将孩子推入漩涡,却不教他逃离其中的办法,眼睁睁看着他越陷越深,还窃以为这样做会让他有一个好的未来。 事实上,孩子的教育,无关穷富,花钱的多少并不能决定什么。穷养,从来都不是简单的价低从优,社会也从来不会只靠人们吃糠咽菜而进步。 穷养更多的是要求父母,多减少对子女不必要的介入,用引导代替包办一切,用平常心代替过分溺爱,小事上别斤斤计较,大事上别轻易妥协,让孩子明白,即便环境再艰苦,人都有能力获得更好地生活方式;最终通过穷养来达到富养,富是富在孩子的精神上,富有学识,富有内涵。 如果单纯得以为把沉重的家庭负担,置于孩子身上,就可以激发出他向上的潜力,只会适得其反。 真正的教育,就是为了让孩子拥有一个独立、坚韧、丰盈、乐观的灵魂。 图 : pixabay.com

Read more

你的修养,就是你孩子的教养

01 前几天和朋友去一家自助餐厅吃饭。 中途的时候,邻桌来了两位三十多岁的女士,带着两个六七岁的小朋友。 落座之后,大人对小朋友随意交代几句,便去挑选东西。可她们前脚刚走,两个小朋友后脚便不安分起来,两人拿着玩具气锤隔着桌子过起招来。 我和朋友相视一笑,并没有多加在意。毕竟小朋友嘛,稍微活泼顽皮点很正常。 直到两位母亲端着盘子回来,制止了他们的吵闹,一桌人终于坐下来吃起了东西。 大人边吃边交流一些家庭琐事,而小孩子则是嘴巴吃着,虽然行为上也还算安分,但两人还是不停地拌嘴。 大概十几分钟后,估计是吃的差不多了,也或许是压抑地太难受了,两个小家伙终于露出了恶魔的本性。 两人人手一个面包,然后撕成一团团地互相试探性攻击,大人稍加呵斥了几句。见没什么效果,便也不再搭理,继续聊着她们的琐事。 后来愈演愈烈,攻击的频率越来越高,范围也越来越大,有一块甚至飞到了我们桌上。 坐他们后面的一位中年男士站了起来,走到她们桌前说:“请对自家的孩子稍加管束,可以么?” 其中一位女士立马杏目圆睁,“碍着你了还是怎么?” 或许没想到会得到这样一个回答,中年男人拿起自家桌上一块面包团,往她们面前一放,“小孩把面包都扔我们桌上了,你说碍没碍着?” 女人没有回答,头都没抬,只是黑着脸对小朋友呵斥道:“别扔这么远!” 听得我和朋友面面相觑,中年男人更是无奈地摇摇头便回桌了。 果然,两位小朋友不再大范围攻击了。可或许是刚才的争吵引起了周围人的注意,也可能是小孩父母的行为已经引起了公愤。 一位老大爷又站了起来,指着她们说:“那两位女同志,粮食多可贵,小孩子这样糟蹋你们也不管,他们不懂事,你们也不懂事?” 或许刚才就已经觉得自己憋了火,开始那位母亲立马回击:“浪费你家的了?我交钱了不随我?多管闲事!” 这下不但惹恼了老人家一家人,周围所有人都开始窃窃私语。 不一会,服务员走了过来,在打听好情况后,指着墙上的请勿浪费粮食字样,表示要对她们进行罚款处理。 两位母亲听了立马急了,一蹦老高。“拿出证据来!” 服务员微笑着指了指墙上的摄像头,“如果您有异议,那可以和我们去监控室调取录像。” 两人终于不再言语,黑着脸坐下来不再吭声。 02 一个人习惯的养成,首先离不开的便是原生家庭的影响。

Read more

强行关灯逼迫孩子睡觉 后果只能父母自己承担!

在孩子睡觉时间上,估计几乎每个妈妈都会有头疼的时候,有些妈妈是长期为孩子睡觉的事情焦虑,为啥呢?不就是睡觉嘛,“困了就睡,不困就不睡”,如果都能用这个简单的自然规律来顺势而为养孩子,那就妈妈、孩子都幸福了。现在的问题是,铺天盖地的月儿专家说了孩子要科学睡眠,白天规定需要睡几个小时,晚上规定需要睡几个小时,还规定几点睡,几点起,到点不睡,就强制,到点不醒,就“闹醒”,总之,孩子要照着“科学规定”、家长要求去睡觉,不能有自己的意志,也不能按照自己的睡眠需求,在睡觉这事儿上,差不多过的是“傀儡”生活。 当然,凡事都有度,孩子睡觉也不是说,完全不限制,比如玩到夜里一两点,还说不困,不睡觉,那也对孩子身体发育不利,当然有些地方、有些家庭认为过了11点或者12点,是很晚了,必须要强制睡觉的。关于孩子睡觉,有些人说是养成习惯很重要,夜里大概几点睡觉,这样早上才能正常起床去上学,白天中午再午睡下,就差不多了。如果能养成这样的习惯固然是很好的,问题就在于不是很多孩子都能有这个习惯的,有些孩子就是精力旺盛,晚上睡的晚,中午还不睡觉,这样子,有些家长就“坐不住”了,紧张在意,必须的改改啊,尤其是和其他有规律睡眠的孩子妈妈交流后,回去面对自己的孩子,肯定想“整整”了。于是家长发话了:到了晚上10点,必须睡觉,不睡觉,就强行关灯,孩子大哭也不行,强制睡觉。嗯,这样的规定和要求,强制实行两三天发现,孩子半夜睡觉,突然惊醒还大哭,哄好久才又睡下,或者孩子突然说梦话“我不要睡觉,我不要睡觉,我还要玩会”,然后一到晚上要睡觉时,家长也害怕,孩子又要闹,孩子也不爽,“亲子大战”,久了肯定吃不消啊,孩子、大人心理压力都很大,谁也过不好。 所以,关于孩子晚上几点睡觉这个问题,还是不能采用高压政策,一般夜里不爱早睡觉的小朋友,客观来说,和家长的作息也分不开,大人睡的晚,孩子也跟着睡的晚,尤其是三四岁的小朋友,更是模仿大人的生活习惯,还有一点就是,孩子的精力在白天没有充分“发泄”,到了晚上10点还不困,也有一些小朋友是看着很困了,也打了哈欠,大人让睡觉就是不睡,可能是玩的太兴奋了,或者是太好玩了,孩子扛着“困意”也要玩,关于最后这点,很多家长都会强行关灯睡觉,不让孩子玩了,明明很困了,还撑着玩,虽然一定程度上也可行,但是这么做了,最关键的一点是,善后。如果家长让孩子哭着睡觉,还不哄,那么睡前心情不好,对睡眠质量是有影响的,尤其是三四岁的小朋友,自我调节能力还很弱,会影响亲子关系和孩子的安全感。 不管是家长偶尔还是经常这样强行关灯,强制孩子睡觉,不管孩子的情绪如何、心理想法如何,不去采取措施“哄哄”孩子,让孩子释放了不良情绪再去睡觉,是非常不恰当的做法。那么,如果我们家长真的这么做了,怎么安抚孩子,让他释放内心的不满和伤心、难过、委屈情绪呢? 接下来就说一个实际操作过、真实有效的做法: 背景:10:30了,孩子已经短时间内打了三四个哈欠了,还是要玩电脑游戏。爸爸就强行关灯,夺走平板电脑,说明天还的上幼儿园呢,必须睡觉了,不然明天早上起不来。孩子才不听,不管呢,大哭。 做法: 妈妈:哦,宝宝(可以是孩子的名字)伤心了,你是不是还想再玩一会电脑呢?(表示理解) 孩子:嗯(得到认可,被妈妈看见自己的需求) 妈妈:哦,妈妈知道了,宝宝还想再玩一会电脑。要是不让玩,是不是就很难过呢?(说出孩子的情绪,是一种间接帮孩子表达) 孩子:是的。我还要再玩一会嘛。 孩子说着说着就大哭,开始用手推妈妈,让哭着说让妈妈开灯。(又大哭,是孩子得到理解后,情绪的释放) 妈妈:宝宝很生气,不让玩就很生气,对吗?(继续理解) 孩子:是啊(恶狠狠的说),我就要再玩一会。(还是大哭)(孩子继续表达不满和情绪) 妈妈:哦,不让玩,宝宝就很难过、伤心,不开灯,宝宝就很生气、委屈,妈妈知道了,宝宝还想再玩一会,不然就不愿意睡。(继续共情孩子的需求和情绪) 孩子:嗯,还想玩(变成小声哭泣)(释放了一些,会缓和,大家可以这样的过程多次重复,直到孩子情绪缓和下来) 妈妈:嗯,妈妈都听到了,妈妈懂的,知道宝宝想玩。昨天不是玩到很晚,早上就很困,起不来,很难受的。你已经打了三个哈欠了,眼睛已经很困了,你还不让眼睛睡觉,第二天就没精神了,所以早点睡,明天放学后我们还可以玩游戏啊?周末爸爸妈妈还带你出去玩呢(孩子情绪缓和后,可以说些符合现实的话,并转移注意力说些其他让孩子感到关爱的安排。) 孩子:嗯,那我睡觉,不玩了,周末我们就去住酒店(这是孩子自己的替换和安慰) 负面情绪释放后,孩子安心的一觉睡到早上起床上学。 最后,如果家长们感觉不到孩子的情绪和需求,共情能力弱,那么,需要我们家长多学习,可以看书,也可以通过外界协助自我成长,提升情感敏锐性和共情能力。事实上是,作为家长,我们不可能给到孩子自己没有的东西。如果你都习惯压抑、否认情绪,不去表达和释放,那么这样的操作方法,做起来就不容易的。 文/阿波罗新闻网 | 图/pixabay.com

Read more